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机房一体化建设

机房一体化建设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3:3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机房一体化建设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机房一体化建设

篇1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9-0149-02

通过国家电网公司二届二次职代会以及后来提出的全面深化“两个转变”,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电网、国际一的流企业。从这个报告中我们可以预测当前发展的形势,深化了对“两个转变”、建设“三集五大”体系有关重大问题的认识,深刻的认知了信通一体化机房建设的重要性,避免了两专业权利交叉的真空地带,加快了信通一体化的管理、建设和运维体系。

1 信息、通讯管理的现状

虽然在2008年的时候国家信息通讯公司在原有的信息公司和通讯公司的基础上合并建立,虽然是统一的管理相关业务,但是在很多地区的公司仍然是独自的管理自己的业务。所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在很多的时候会出现两大公司的交叉权利的真空现象。在一些地区出现信息网络故障的时候,在进行消除的时候,需要跨专业,跨部门的进行协调,通常都会错过抢修的第一时间。

2 信通一体化建设及管理模式

2.1 支撑“三集五大”体系建设

在体系建设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深刻认识“三集五大”体系在建设中提到的对于信息通信系统适应性调整的重要性,在“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下,我们要建设新型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的信息通信系统,这个系统的建设能否到位,将直接影响“三集五大”体系的正常运行。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的积累经验,以此做到通信业务的调整与业务调整的同步运行老提高对业务的需求。为确保。确保“三集五大”集体建设的正常运行,在管理方面要做到实事求是,这样能够确定业务流程在系统中的固话落地。我们要根据“三集”管理,进一步进行“五大”体系的建设,推进直属单位的产业重组,不断加快资源整合的力度。例如在福建的公司深刻认知到了“三集五大”体系的重要性,就对信息通信的系统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在调整的过程中虽然出现了数据量大、接口较多、范围涉及的广和时间短等问题。公司成立了相应的管理工作组,制定了相应行的工作沟通机制,加强了大项目的管理力度,为了保障项目工程建设的公司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强化:组织保障、人员保障、制度保障等。实现了在新型的模式下正常的运转。如今在福建就有60多套信息系统和18800调整机构,而且这只是相对新型结构下的一部分。

2.2 业务整合并进行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管理

对信息公司与通讯工司的业务进行集约化、扁平化与专业化的管理。所谓的集约化就是对人力资源进行集约化管理的部署,对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进行统一规划比如在人员的编制上,统一劳动的用工制度和管理,进一步统一人才培养开发体系的建设,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集中度、效率和调控,为公司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最有效的组织保障和大量的人才支持。

在信通一体化机房建设与管理模式实施扁平化的业务调整这样能够把传统企业的金字塔结构进行冲击,打破这种结构来进行压缩。实现各基层阻击之间的相对的独立,减少了各层级之间的联系,实现了扁平状的组织形式,调高了公司的有效的运作及时了解市场运转环境,避免了与市场新信息的脱节,更突破了传统组织形式的老套结构,压缩了管理层级,缩短了管理链条,优化了业务流程,进而使公司能够不断的提高对市场的运作,提高服务水平,公司对经营的效益和效率的提升。

2.3 信息通信的初步融合

在实际的管理实践经验中,要积极的探索信息与通信专业的恰当融合点,电力信息与通信两大专业是电网的“神经中枢”,两个专业长期“各自为战”,然而工作内容存在较大的交互性,造成交叉领域响应慢、人力和物力资源重复消耗等问题,制约了运维效率。在以前人们通常会遇到桌面终端一出问题得折腾半天,一会儿找管信息的,一会儿又找通信的,而实行信息通信的基本融合将会有效的解决这种问题。

在联合运维的过程中并不能仅仅简单的将信息和通信两班人马拼凑在一起,人员合并只是在联合运维中最基础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人员技术和业务的融合。彻底打破“信息人”与“通信人”之间的壁垒,将运维人员打造成信息与通信“兼容”的复合型人才。这样就能给在桌面终端出现复杂问题的时候1组人马就能搞定全部问题,不用再像以前一样,一会找信息公司,一会找通信公司了,能够大大的缩短维修的时间,以此来实现运维的“1大于2”。就比如在今年的六月份中的福建信通分公司就进行的运维的整编,如果信息通信联合调度运行的效率不断提高,在实践过程中就能够不断的缩短故障的处理时间。在融合期的过程中,实行信息通信调度大值班运作、大日志管理和大报表制作。在白天上班期间,信息通信专业技术人员应该集中值班,互相学习最新的知识、掌握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2.4 组织领导亟待加强。

在建设信通一体化的模式中,要成立信通公司信息化的领导小组,全面加强对信息化工程的组织领导。避免面出现信息公司高层与通信公司高层之间的隔阂,并且要成立相应的专项工作组,这个专项工作组要结合业务的应用,陆续的上线,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要落实工作职责,落实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5 强化队伍建设

在信同一体化的建设当中一定要清华队伍的建设,实现专业化,成立相应成熟的软件集中技术支持中心,并且成立相应的套装软件实施组织的技术队伍,队伍成员大约可保持在40人左右,并且对这支队伍进行相应的集中培训。以此来满足系统所分析的信息运维人员的要求,全面梳理信通的人员力量。要有计划的储备人才,与时俱进的满足业务的发展需求。

2.6 服务水平的提高

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总结“三集五大”体系运行下的经验,提高自身团队的服务的经验。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的提高服务水平,按照《信息通信优质服务手册》思路和宗旨,制定服务手册。以此来统一公司的客服电话。并且在发生故障时,积极做出相应的服务承若,及时解决故障问题。满足客户的要求。积极参加工程项目的实施,对在工程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及时的借鉴专家学者的意见,并且加强队伍的服务建设制度不断提高运维水平。

3 结束语

在信通一体化机房建设中积极实施“三集五大”的体系,在“三集”管理下,加强“五大”体系的建设,推进直属单位产业的有力度的重组,加快资源整合的效率,才能在新型的模式中正常的运转,在管理模式中实行集约化、扁平化和专业化的管理。加强队伍的建设,加强组织领导,在运行中不断的提高服务水平才能在不断的升级的过程中消除运维接口,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环节的完善,真正的实现网络层面全过程、进行统一安排网络的规划、网络的设计、建设和不断地运维。继而深入推进信息通信应用技术的研究,努力研究在新领域中的新应用。

参考文献

篇2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机构在实现原理和组成内容等方面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发展成为具有更广泛意义的广义执行机构。广义执行机构是由是驱动元件与执行件(或执行机构)组成的可控执行机构,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核心。广义执行机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可控性,它的输出运动是由机构参数和输入函数共同决定的,改变控制程序就可使同一机构系统实现不同需要的输出运动或改进机构的运动和动力参数,因此广义执行机构具有传统机构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和更大的设计空间。电动机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可以说是现在世界上使用最普遍的装置,如果没有电机这样的装置,我们甚至无法想象我们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但原始的电机的功能却是单一的,就是接受电流以后转动,转数是恒定的,然而,人们对生产、生活的速度要求却是多种多样的,由它带动的机械对转数的要求也是多种多样化。

一、总体方案设计思路

1.总体设计要求

盖板能够实现可靠的打开及关闭是实现远程操控系统在各种恶劣环境下可靠地执行勤务和值守任务的保障,也是远程操控系统实现从勤务状态到戒备值守状态快捷、可靠、准确转换的关键。因此,为使此机电一体化执行元件在远程操控的各种工作状况下均能可靠地工作,其总体设计应满足如下要求:(1)应保证盖板在关闭状态下,密封可靠.具有防雨、防潮、防盐雾侵入等功能,并且使关闭后的盖板结构牢同,具有防盗、防撬和防撞击功能。保证此机电一体化执行元件在承受较大的外力撞击后,仍能正常可靠地工作,盖板仍能正常、轻松地开启。(2)盖板的开启和关闭应平稳、可靠、快捷,并可同时实现自动扁闭和应急人工手动启闭。具有机电联动互锁功能,保证自动启闭可靠、准确,手动扁闭轻松、方便,不误动,不锁死。(3)此机电一体化执行元件结构应尽量紧凑、体积小、重量轻,以便于在整个系统中的结构布置。(4)所控制的盖板在开启位置同样应保持锁定状态,并能保证在承受高频、强冲击载荷作用下不致松脱,从而造成误关闭的现象。

根据以上总体设计的要求,初步设想盖板采用骨架式蒙皮结构,为防止盗撬并适应各种恶劣的工作环境,盖板的启闭门轴以及启闭用机电器件在盖板关闭的状态下均应藏在平台本体的内侧。盖板关闭的锁定装置考虑采用具有防盗撬功能,能同时承受纵横向载荷的卡板式机械电子双控互锁式门锁,要求门锁在盖板承受较大的撞击后,仍不失效且能正常开启。另外,卡锁装置应与盖板自动启闭驱动和传动装置实现联动。当采用电子开锁时,应在开锁同时,接通驱动电机和电磁离合器,使盖板自动启闭。而当采用机械开锁时,则应切断驱动电源并使离合器分离。

2.机电一体化执行元件组成和接口

本文所研究的机电一体化执行元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机械部分、电驱动执行部分、信号检测及控制部分,机械部分主要包括盖板、滑轨、减速器、丝杠等构件。电驱动执行部分主要包括驱动电机、电磁离合器以及卡锁电磁铁等构件。信号检测及控制部分主要有单片机、各传感器及数据传输总线组成。机械部分和电驱动执行部分完成整个过程巾的运动和能屠传递,信号检测及控制部分负责监测和接收盖板的状态信号,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存储、变换等处理,并发送指令给驱动电路,以完成规定动作。

二、各组成部分方案设计

1.机械传动部分设计

本机电一体化执行元件的传动机构主要由电机、减速机构、离合器和丝杠等组成。通过驱动电机,经减速器带动丝杠转动,然后再通过与之配合的螺母把丝杠的旋转运动转变为盖板的平行运动,从而控制盖板的打开与关闭。减速器采用齿轮减速,主要是考虑其体积小,重量轻,传递转矩大,并且启动时转动惯量较小。采用滚珠丝杠主要是考虑其传动比大,轴向推力大,可使盖板肩闭轻松方便,另外,滚珠丝杠为非自锁丝柙,其传动具有可逆性,当位于减速器与滚珠丝杠之间的离合器脱离时,盖板町采用手动启闭,而不会由于传动链逆向自锁而卡死。

2.机电一体化执行元件工作流程分析

此机电一体化执行元件要实现远程控制,通过操作上位机发出指令来控制远程的电机正反转以及停转来控制盖板的打开和关闭。并通过检测装置检测盖板的位置和工作情况,并把盖板的工作状态反馈给上位机。在本机电一体化执行元件中主要是对盖板打开以及闭合的控制、卡销电磁铁和电磁离合器的控制。经过各方面的考虑,其中包括成本的考虑,选择采用位置控制的方式。通过对被控对象位置的检测达到系统控制的目的。盖板开启至工作位置时的锁定可采用常闭式电磁铁控制锁定销的运动来实现。在开启位置卡锁电磁铁断电将盖板锁定。而要将盖板关闭时,电磁铁工作,盖板解锁,即可在动力驱动下关闭。盖板的锁定机构要同时具有手工解锁功能,以备手动启闭盖板之需。

三、信号检测与控制部分方案设计

在盖板平台的控制系统中,单片机控制器通过CAN总线可以从上位机获得控制指令和运动数据,控制器输出的控制信号,经电机驱动器处理后控制直流电动机,从而控制盖板的运动。主控模块作为控制系统的核心部分对此机电一体化执行元件进行统一安排和调度,它通过分析监控平台传送的控制指令、系统状态和全局环境信息,规划盖板运动的轨迹并完成相应的运动控制。控制部分实现的功能:(1)实现盖板的开关动作:在单片机的作用下,控制电机实现盖板的开关动作。(2)实现微机软件控制盖板:利用计算机的软件实现单片机与上位机的通信,完成盖板的开关动作。其中系统的主要部分就是单片机控制外部电机的转动以及单片机和上位计算机的通信。这两个功能正是单片机系统中常用的关键技术,本论文在后面的章节中将会着重介绍这两个方面的功能。此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使用方便:体积小,重量轻,不占用太多的空间。(2)操作简单:操作人员通过远程计算机实现盖板的开关动作。(3)程序简单:无论是计算机还是单片机的程序都很简单,不占用太多的程序空间。(4)成本低:使用最为简单的控制方案。本系统对盖板的控制更加智能化,开关过程更加可控化,可以利用一个单片机控制多个盖板的开关动作。甚至可以通过微机和单片机的连接,在用户的可视化窗口上随时控制盖板的开关,从而形成一个较为智能的盖板控制系统。基于单片机的盖板检测与控制系统可以分为:(1)微机及控制软件:提供用户微机程序界面,并将用户对盖板的操控转化为控制指令发送到下位机。(2)单片机控制单元:监测和接收外部状态信号,并发送指令给驱动电路,控制盖板的开关。(3)驱动电路:驱动盖板的电机动作,带动传动机构实现盖板的开关。(4)检测部分:利用传感器检测各器件的状态,并进行反馈。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诸多领域的应用,促使系统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并日益成为此类执行元件发展的一大趋势。

参考文献:

[1]李慧君,张青,田志斌.机电一体化系统概念设计过程模型的研究.机械设计与研究。2002,11―12

篇3

一、检察一体化与预防一体化

(一)检察一体化

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规定,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这是检察工作实行一体化的法律基础。检察一体化包括对外对内两个方面:对外是指检察独立,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法定机关、事项及程序以外的干涉;对内是指业务一体,即检察机关上命下从,作为命运共同体统一行使检察权。我们通常所说的检察一体化是对内一体。目前,检察一体化机制建设在业务工作的应用,起步最早、成效最突出的是侦查一体化。2006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健全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一体化机制的若干规定》的出台,为侦查一体化开辟了自上而下的模式。之后,省级院在反贪局内部成立大要案中心、侦查指挥中心等机构,专司组织协调指挥全省重大贪污贿赂案件侦查工作。十多年来,侦查一体化在充分整合资源、加大办案力度、提高办案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其他检察业务一体化机制建设提供了成功经验。2011年,高检院制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推进职务犯罪侦查和预防一体化工作机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力图借助于侦查工作,推动各地探索侦查与预防工作紧密衔接、增强预防合力。此外,一些地方在刑事申诉一体化机制建设方面也进行了有益探索。

(二)预防一体化

预防一体化既立足于检察一体化,又部分地超越了检察一体化之所指。以其涵盖范围分类,预防一体化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一是宏观层次的预防一体化,是指在党委统一领导下进行,以社会化预防为基础的工作机制,其根基在于:预防职务犯罪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必须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统筹推进。宏观层次的预防一体化,超出了检察一体化的范畴,其范围之广远非检察机关一家所能担当。二是中观层次的预防一体化,是指在同一检察机关内部,按照全院一盘棋思路构建而成的院党组统一领导、各业务部门共同参与、预防部门组织协调的工作格局。其包括惩防一体化、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的核心内容。三是微观层次的预防一体化,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域范围的检察机关,强化上下级、同级院预防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增强预防条线合力。本文所说的预防一体化机制,为中观与微观层次之综合,即在上级机关预防部门的指挥协调下,整合本地区各级院的预防力量,通过加强对上信息报送、对下业务指导和同级交流协作,上下联动,同级协作,合理分工,统一步调,最大限度地提升工作效率效果的工作机制。

二、构建预防一体化机制的必要性

(一)构建预防一体化机制,是整合资源、解决预防人员不足的迫切需要。预防工作涉及事多面广。近年来,预防工作任务日趋繁重,事多人少、配置不合理等问题逐渐突出。以我省为例,截至2012年底,全省检察机关下辖16个地级院、113个县级院,共有从事预防工作的人员247人,其中,专职预防人员186人,分布在其他内设机构中的兼职预防人员61人。专职人员中,省院6人、市级院42人(院均2.4人)、县区院138人(院均1.1 人)。从事预防工作三年以下(含三年)135人、四年以上112人。由此可见,我省预防机构队伍建设明显滞后,省、市院预防工作人员相对偏少,基层院预防机构不健全,“一人科”情况普遍;预防人员的流动性大,多数预防人员从事预防工作时间过短,难以有效开展工作。解决这些问题,除了争取支持增加人员、强化业务培训之外,更现实的是整合现有,优化资源配置,通过预防一体化,将一案一建议、一案一分析等部分日常工作纳入相关业务部门之职责,以缓解工作量增加与人员力量不足的矛盾。

(二)构建预防一体化机制,是搭建平台、深化专题系统预防的迫切需要。专题预防和系统预防,是检察机关开展预防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前者重点针对涉及公共投资和公共利益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社会经济发展项目,以及政策措施实施中的重要环节,后者针对职务犯罪多发易发或者垄断性行业、系统,以及涉及国计民生、公共利益的行业、系统。通常情况下,专题预防所在领域涉及面广,涉及单位多,比如工程建设、涉农领域,不局限于一市一县;系统预防所涉及行业系统,更是上下垂直、自成一体,比如工商、国税系统,其预防工作非某一检察院能够单独承担。目前来看,我省大部分检察机关开展专题预防、系统预防,还多局限于单个检察院,缺少上下级、同级之间的沟通与协作,造成专题领域留有空白、系统预防参差不齐。通过建立一体化预防机制,能够搭建自上而下的协作或共建平台,共同制定出台相关文件,推动专题预防、系统预防深入开展、取得实效。

(三)构建预防一体化机制,是提高效率、增强预防集约效应的迫切需要。预防工作是检察机关一项年轻的业务工作,历经十多年的探索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职能定位、基本规范和工作流程。但目前,很多地方的预防工作,仍然停留在粗放型发展模式上,突出表现为:工作缺乏计划性,想到哪里干到哪里;缺乏规范性,不遵守业务流程,不履行相关手续;缺乏协调性,区别对待预防措施,拈轻怕重;缺乏持续性,浅尝辄止,安于现状,具备基础却不持续跟进,具有经验却不深入挖掘。建立预防一体化机制,通过上下级、同级之间及本院协调统筹,能够科学谋划工作思路,协调安排重点工作,持续增强预防效果,深入挖掘成功经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推动预防工作走上集约化发展之路,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预防品牌。

三、预防一体化机制的基本框架

多年来,我省检察预防工作已在实践着预防一体化机制的具体内容。现结合机制的理想化构想与工作实践,提出如下基本框架。

(一)组织模式

为了便于统一指挥调动、组织协调,考虑到实施一体化的效率及可操作性,本文将预防一体化机制的组织实施范围设定在省级及所辖市、县区检察院。

1.上下级统筹一体化。是指充分发挥省级院的引领作用、市级院的主体作用和基层院的基础作用,重点工作集中行动,基础工作各自完成。比如,2010年,安徽省院预防处组织部分市院、基层院预防部门,认真探索研究检察机关预防业务需求。经过集中时间深入调研、研讨与思考,省院预防处从全省预防工作的视角、合肥市庐阳区院预防科从基层院的视角,分别完成了预防业务需求分析建议报告。之后,省院预防处又会同上述市院、基层院,围绕高检院预防厅《预防业务需求分析方案稿》,集中研讨,提出修改建议22条。这两次省、市、县三级院预防部门联合攻关,不仅较好完成了工作任务,同时,这种上下级院预防部门协调配合、上下联动的联合攻关模式,也被事实证明,有利于增强预防工作实效,提高预防工作水平。该模式,既可以由上级院预防部门主动启动,根据下级院的不同情况加以选择;也可以由下级院预防部门根据工作需要,提请上级院启动。

2.同级院协作一体化。这是加强横向协作的重要渠道,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主导模式,即省级院、市级院统一领导,相关市院、基层院联合开展预防工作;二是自主模式,即各市院、基层院之间自主联合开展预防工作。主导模式中,上级院因其工作信息、全局把握等优势,便于发现本辖区检察院的成功经验,便于组织开展联合预防。自主模式中,市级院、基层院结合典型案件发案原因、发案环节、作案手段的相似性,立足于本地,主动与兄弟院沟通交流,联合开展预防工作。实践中,由于同级院之间交流较少,上级院又偏重于纵向联系,该模式应用较少。

3.本级院惩防一体化。这是强化惩治和预防工作有效衔接、协调配合,增强工作实效的必由之路。滁州市检察机关充分利用办案资源,积极拓展预防宣传和警示教育途径,取得了良好效果。仅2012年上半年,全市接受预防宣传和警示教育后到检察院自首的7人、到检察院举报的2人。较为典型的是,来安县院干警结合办理的某村委班子在征地补偿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为该镇基层组织人员集中开展警示教育。与会人员深受震动,会后有4人到检察院自首。该模式为预防一体化的常态模式,相关部门均已按照《安徽省检察机关各业务部门预防工作规则》规定,承担相应的预防职责,故日常工作不需要预防或其他部门另行启动,重大活动由预防部门提请本院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启动。

(二)适用范围

1.日常业务。预防日常业务是指包括预防调查、案例分析等六项业务在内的常规工作,不包括年度报告、专题预防、理论研究。预防条线一体化与惩防一体化对日常业务的分工要求不同。前者要求,所有日常业务均由本院或本部门完成,无特殊情况,不得转交或合作完成。后者要求,相关业务部门必须结合执法办案职责,开展“一案一分析”、“一案一建议”等常规工作;预防部门负责统筹协调业务部门开展预防工作,受理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管理预防信息库,总结推广工作经验等。

2.重点工作。虽然预防条线一体化要求基础工作各自完成,但是如遇重点业务工作如年度报告,或者工作对象超出本地范围的,则可启动本模式。2012年,省院预防处组织开展涉农资金管理使用环节职务犯罪预防调查。鉴于涉农资金涉及面广、其管理与使用环节职务犯罪案件多发生于基层,省院预防处在深入分析典型案件的基础上,结合各市发案情况,选择相关市院、基层院配合。工作中,省院预防处联合有关市院、基层院预防部门,分组赴7个地市共11个县区院,通过调阅案卷,与办案人员、相关单位和主管部门座谈,问卷调查等,了解发案情况、相关领域资金运行情况等,共同开展预防调查。近年来,省院年度报告之起草,均由省院预防处牵头,会同反贪局、反渎局等相关部门完成。启动重点工作模式时,应当注意其使用的频率与周期,原则上每年每院不超过两次。

3.专题预防。考虑到工作涉及面、影响力等因素,专题预防以启动预防一体化机制为宜。2013年,省院准备在全省检察机关部署开展涉农资金领域职务犯罪专题预防工作。该项工作,外部将依托于省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发动全省各级涉农部门、基层组织和相关单位自主开展;内部将依托惩防一体化机制,发动各级院按照全院一盘棋思路共同开展;作为牵头部门,预防部门则应启动条线一体化模式联合开展。该项工作中,上下级院联合开展,便于集中力量,如在涉农部门、基层组织及相关单位,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联合开展警示教育和法制宣传;如针对查办涉农案件所发现的问题,联合分析研究,强化治本对策等。

4.理论研究。由于检察预防工作起步较晚,加之各地开展工作情况、人员队伍情况参差不齐,该项工作理论研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基础阶段。越是这种现状,越是有必要加强上下级院、同级院预防部门的联合,充分发掘、综合运用各自占有的预防资源与预防信息,以形成既具有丰富实践性,又具有一定理论性的研究成果。2012年,省院预防处协助马鞍山市院预防处,共同完成了马鞍山市预防职务犯罪论坛的筹备与举办工作。这是我省第一个以预防职务犯罪为主题的专题论坛。省院预防处与合肥市庐阳区院预防科联合,共同完成了关于检察机关在社会化预防中定位与作用发挥的课题研究。

(三)必备基础

1.成立一体化组织机构。既包括常设性机构,又包括临时性机构。常设机构主要负责制定开展预防工作的计划、方案并监督实施。各级院均应成立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或惩防一体化、侦防一体化领导小组,组织领导本院预防工作开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一般应设在预防部门;省院、市院预防部门应结合实际成立条线一体化领导小组,牵头协调辖区预防条线重大工作开展。临时机构主要负责制定阶段性系统预防、项目预防的工作方案。为推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2011年,省院预防处推动《关于在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共同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办法》经省江北管委会、江南管委会和省人民检察院三方会签下发实行;推动成立产业集中区共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指导委员会,作为共同预防的领导机构。根据产业集中区属地管理需要,指导委员会由省检察院、芜湖市、池州市、芜湖市鸠江区、池州市贵池区检察院领导组成,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由相关检察院预防部门人员组成。

篇4

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1/5以上,通过加强建筑保温技术措施降低采暖、制冷设备的能耗能有效节约我家资源。高分子保温材料以其优越的保温隔热性能在外墙保温技术中被广泛采用,但这也正是引发火灾重要原因。由于外墙保温材料的可燃性引发火灾的报道屡见不鲜,如09年正月十五央视新台址园区文化中心大火等。根据我国现在的国情不可能像国外先进国家那样,高层建筑中禁止使用可燃性保温材料,当今技术将一种材料制成防火材料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材料的保温性能,这就需要我们在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建筑外墙保温与防火安全间的矛盾,将建筑节能设计与防火安全一体化。

1.我国外墙保温与防火技术的现状

1.1外墙保温材料的划分

外墙保温做法主要有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和外墙夹心保温三种,现在随着新型建筑材料(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出现,其本身具有保温作用且不存在火灾安全隐患问题,下面主要对外墙外保温方面从所选用材料的燃烧角度进行分析。

根据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可分为无机类保温材料、有机无机复合保温材料和有机高分子保温材料。由于无机类保温材料和有机无机复合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很差或不具可燃性,其自身不存在防火安全性问题但是一般保温性能不能满足要求或在技术等方面还未得到推广。现在外墙保温材料主要以聚苯乙烯和聚氨酯等高分子有机材料为主,属可燃性材料,存在引发火灾的危险。

1.2我国外墙保温防火的现状

为了防止建筑外墙保温系统火灾事故的发生,国家在2009年已经制定了民用建筑外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防火规定。这项规定明确了不同等级保温材料在民用建筑中的使用范围,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规定中仅仅限制了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适用的建筑物的高度,并没有规定保温系统的耐火等级划分,也没有明确非幕墙式建筑防火隔断的具体要求。现在我国外墙保温系统及保温材料没有统一的防火测试方法和分级评价标准,没有明确规定不同防火等级的外保温系统在建筑中的应用。

我们在学习国外先进防火技术、规范的同时,也要认识到现在已经建成的建筑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如将可燃的聚苯板保温材料用于高层建筑外墙保温,其本身就存在火灾隐患。从发生火灾事故中可以看出,对于高层及超高层建筑中火灾造成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更为严重,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外墙保温防火一体化设计

2.1影响外保温系统防火安全的因素

外墙保温材料的可燃性是建筑发生火灾的主要原因,我们从外保温系统的构成材料及构造方式两方面确保建筑的防火安全。保温材料是影响防火安全的条件因素,构造方式是确保防火安全的关键因素。影响外保温系统防火的构造方式主要有:保护层厚度、保温材料的粘贴固定方式、防火隔断的设置等。

保护层的厚度和质量是决定了建筑受到热量或火焰侵袭时对内侧有机保温材料的保护能力。

保温材料的粘贴固定方式可分为有空腔和无空腔两种。空腔的设置对于外墙保温节能是有利的,但是也为保温材料的燃烧及火焰的蔓延提供了氧气和烟囱效应。因此我国防火规范明确规定了对于容易出现空腔构造的幕墙式建筑的每层楼板处进行防火材料封堵,阻止火灾蔓延。建筑中防火隔断一般采用分仓或设置设置防火隔离带,能有效阻止火焰蔓延。提高外墙保温材料的阻燃性能和采取有效的防火构造措施是减小火灾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也是防火技术措施研究的重要方面。

2.2外墙外保温应进行合理的防火设计

外墙外保温采用的聚苯板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但防火能力很差,现阶段我国不能完全杜绝这种材料在建筑中使用,所以如何保障高层建筑的保温性能又能确保防火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禁止或限制将一着即燃的聚苯乙烯保温材料应用于幕墙保温系统及高层建筑中。建筑幕墙及每层楼板处的缝隙采用防火封堵材料进行封堵,高层建筑各层窗户下方及其他外墙保温材料处均应设置保护层,防止发生火灾大面积蔓延。高层建筑间的距离满足防火间距,根据相邻建筑外墙保温材料的燃烧等级确定相邻建筑的距离。若建筑间的防火间距不足且外墙保温材料易燃,任何一座建筑发生火灾都会导致相邻建筑保温系统的燃烧,增加火灾安全隐患。

2.3外墙保温防火设计措施

①防火构造措施。通过采取防火构造措施增加有机保温材料的阻燃性能,这种措施不仅增加了建筑的成本,而且添加的非环保型阻燃剂在火灾发生时对周围空气造成污染。防火构造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建筑的防火性能,但也削弱了对保温材料自身的燃烧性能等级的限制,对新型建筑保温材料的研发及提高建筑整体防火水平不利。

②无机保温材料替代有机保温材料。由于有机保温材料自身存在严重的火灾隐患,有人提议用节能效果差些的无机保温材料替代有机保温材料,这样能达到建筑防火安全的要求吗?无机保温材料在火灾发生初期能有效阻止获得蔓延,但当火灾进入高温阶段,它已不能经受火焰继续升温,最终失去预期的防火效果。在央视大楼中采用的玻璃棉、防火棉等不燃材料在大火中全部被烧光,此例也充分说明了高温火灾中无机保温材料不能满足建筑防火安全的要求。

③有机保温材料碳化绝热、隔热措施。由于无极保温材料节能效果差且在高温火灾中不能有效达到防火安全的要求,其不能取代具有高效节能效果的有机保温材料。技术研究发现,有机保温材料在高温火灾中形成的碳化层结构具有隔火、防火、防止火灾蔓延的功能,因此,在高层建筑结构中将无极保温材料与具有碳化层的有机保温材料形结合才能真正解决建筑节能防火安全问题。

以上三种防火设计措施各有各的优点和不足。措施一过度重视防火构造措施的采用,忽略了保温材料自身的燃烧性能;措施二无机材料代替保温节能效果好的有机保温材料,忽略了无机保温材料自身的缺点;措施三最为完善,但还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和科学实际的验证。虽然建筑外墙节能与防火安全存在矛盾,但节能与防火不再是两个独立的概念,两者一体化的设计理念需深入建筑设计之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一定能形成节能防火标准和成熟的技术体系。

3.小结

建筑外墙的保温防火问题不仅涉及我国建筑节能和防火安全,而且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节能与防火必须统筹兼顾,将建筑造型与防火构造相统一,真正意义上实现建筑节能与防火安全的一体化设计,促使中国建筑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篇5

在工程建设中,高层建筑的消防设计是一项专业性强、与现行消防法规紧密联系的复杂项目,消防电气系统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消防电气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火灾报警系统、消防联动控制、消防电源、疏散照明等。本文阐述了高层建筑消防电气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对主要方面的优化措施进行了探讨。

一、主要消防电气设计规范

消防电气设计规范是从事消防电气设计和审核的重要依据,是应当严格遵循的技术准则。设计者应熟悉和掌握的与高层建筑消防电气有关的设计规范主要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16-98,国家标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国家标准)、等,它们对高层建筑中主要建筑类别的划分及对火灾报警、消防联动控制的设置和要求等基本一致,但是各有侧重,所以实际工作中,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准确理解和执行这些规范,认真协调其中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消防电气设计的主要问题及优化

1、消防联动控制与供配电

消防联动控制有总线制和多线制方式。总线制是基于计算机技术中控制总线的原理,采用信号线与电源驱动线分时复用的方式,利用计算机编程技术达到监测与控制目的。多线制是电源驱动线与信号线分开,电源、检测和控制分别占用导线。总线制比多线制布线少,监测控制设备多等优点,目前大中型项目多采用总线制。在具体设计中选择哪种制式需要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供配电问题。系统确认火灾后,火灾报警系统必须停掉一些有碍消防的负荷,为此需在被切除回路的保护断路器加装分励脱扣器。但是设计中经常出现未标明需切除断路器的回路和数量,或漏掉了脱扣器;针对这些,可在消防设备附近的控制箱内预留安装DC24V中间继电器及控制模块的位置,预留接线端子排、控制模块控制中间继电器,中间继电器控制电压为AC220V或380V的脱扣器,从而实现控制电压的转换。另外,对于小容量消防设备如楼层火灾复示屏、防火卷帘门、气体消防控制箱等,设计时应注意设置消防电源。消防控制室要设置双电源末端切换箱,还应设DC24V电源,通过放射式分路输送至各防火分区,供各区DC24V 的消防设备用电,避免多个防火分区共用一根电源线。

2、火灾报警系统的设计

火灾报警系统的设计应根据具体对象来确定,设计者首先必须搞清楚设计对象的建筑形式、规模和建筑个体分布等诸多因素,再根据这些来确定火灾报警系统的形式。火灾报警系统设备的设置不宜过于复杂,过于复杂容易造成投资增大,可靠性降低,也不宜太简单而达不到报警联动要求,应该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强调系统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应结合国情充分考虑维护方便和维护水平。

3、消防弱电系统的接地

消防弱电系统应防雷击,近年统计表明,雷电造成的信息系统损坏呈上升趋势。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消防通信等均属于此范畴。为了保障建筑中电子设备的安全可靠,需要有一个完整的接地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消防联动控制设备需要设置直流工作接地,按照《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的要求,可采用专用接地或共用接地装置,一般尽量采用专用接地为好,但因为难以满足间距的要求,建筑物中各种用电设备往往采用的是共用接地。设计中采用共用接地装置时,应注意接地干线的引入段不能采用扁钢或裸铜排等,以避免接地干线与防雷接地、钢筋混凝土墙等直接接触,影响消防电子设备的接地效果。

4、线路敷设问题

在很多装修工程和电气设计中,对电气线路采用硬塑管布线,并从吊顶内走线,不禁埋下了火灾隐患。电气线路的敷设应根据不同的线路性质、敷设场所,满足相应的国家规范要求。

5、消火栓系统控制

消火栓系统(包括消火栓泵、喷淋泵)是重要的灭火设施。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要求,在消火栓处、消防控制室处要能直接启动消火栓泵,此外在水泵房消火栓泵附近还有一个控制箱直接控制水泵电机启停,这样就需要注意消火栓泵的控制权和启动方式问题。

消火栓泵的控制权就是中心控制室、消火栓动作按钮与泵房控制箱的主从控制关系,一般来讲应以消防控制室为主。

消防控制室与消火栓动作按钮启动关系与消火栓泵的启动形式有关。消火栓泵的启动方式一般分为两种:在总线制联控方式下,消火栓动作按钮的起动可通过设在消火栓旁的联动接口模块将其要求的启动信号送至消防控制室控制台,再从此处输出使消火栓启动的开关量触点;第二种是直接将消火栓动作按钮的开关量触点输出到消火栓泵启动箱。设计者在具体设计中可根据实际情况来选用,工程规模大、建筑形式复杂的可采用前一种启动方式。而喷淋泵的自启动是通过各保护区的管网喷嘴玻璃球高温下爆碎,引起管网水流流动,从而联动报警阀压力开关动作,以自启动喷淋泵。通过水流指示器联动模块或报警阀压力开关引线至控制室,消防控制室能准确反映其信号,同时控制室应能直接控制喷淋泵启停。

总之,对于建筑消防电气的设计,要严格执行有关规范,应根据消防机理及各设备在火灾时的运行情况,合理地选择设备,构成系统,以使各消防设备能准确、及时和安全运行。将来的发展前景是分布式的系统结构、模块化的设计和配置和透明的管理方式,随着各种建筑综合使用功能的增多,消防系统的电气设计,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应用创新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丽霞. 浅淡建筑消防电气设计与安装问题[J]. 建筑与设计, 2007, 8-9.

篇6

科学探究五阶段模式是将科学探究的过程整合成五个阶段:即创设问题情境阶段;问题与假设阶段;实验与事实阶段;解释与模型阶段;运用与推论阶段。

在气体摩尔体积与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教学中,我运用科学探究五阶段模式并结合化学建模方法,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推理过程,准确全面地建构气体摩尔体积和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概念和要点,最终达到能灵活运用该知识点。

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阶段

师:(展示实验装置图,并作说明)左边的干燥管里是纯净的氧气,用一小滴红墨水将氧气与外界封闭;右边装纯净的氯气(选用氯气作为实验材料是因为氯气有颜色且不与氧气反应),右边用橡皮塞与外界隔离。中间的活塞在实验前应关紧。

2问题与假设阶段

师:下面我将打开活塞,请同学推测一下,左边的一小滴红墨水将如何移动?并尝试说明理由。

生甲:红墨水向右移。因为分子间有间隙,两种不同的气体混合,体积应减少。初三时就学过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略小于两者相加。

生乙:应该不会移动。感觉上都在一个水平位置,打开和不打开应该一样。

生丙:体积改变,应该是压强有变化。但压强如何变呢?我说不太清楚。

3实验与事实阶段

师:请甲同学上讲台打开活塞。别的同学注意气体的混合情况和红墨水的移动方向。

生甲:(上讲台实验,发现当氯气的黄绿色充满整满装置时,红墨水没有移动)。

师:你们发现实验结果是怎样的?

生:红墨水没有移动;体积不变。

师:那是为什么呢?

生:(惊讶,疑惑,不知如何回答)

4解释与模型阶段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就是能解释这个现象的。从物理学的知识可以知道,对于一定量的气体,哪些因素会影响气体的体积呢?(出示下图)

生:对于一定量的气体体积,如果增大压强,气体体积减小;如果升高温度,气体体积增大。

师:对,温度与压强都会改变气体体积。但从微观(分子)角度,温度和压强是如何影响体积的呢?

生:影响气体分子之间间距。如果压强大,分子之间间距减小;如果温度升高,分子之间间距增大。

师:换句话说,当温度和压强一定时,我们可以看作一个分子所占的体积是一定的。你们能否建立一种模型呢?

生:(讨论合作,尝试。最终得出如图。)

师:对,这种模型很好地表示了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每一个特定的气体分子所占的体积大小。事实上所以分子本身的大小对气体体积的影响可以忽略。下面请同学想想,如何用这种模型来表示大量气体分子呢?

生:(交流与讨论)大量气体分子可以看作是小立方体整齐地堆积而成。

师:那么,用你们的笔将这种模型画出来。

生:(动手画)

师:对,你们所建立的模型很有特点。那么,你们能否根据建立的模型来解释:在温度和压强一定时,任何具有相同微粒数的气体具有大致相同的体积。

生1:气体的分子数相等,温度和压强一定时,气体所占的体积也相等。

生2:温度和压强一定时,气体分子数越多,体积数越大。即分子数与体积成正比。

师:你们的结论已经非常接近化学方面一个伟大的定理――阿伏加德罗定律了。请大家看一下课本上阿伏加德定律是如何叙述的。

生:在温度和压强一定时,任何具有相同微粒数的气体具有大致相同的体积。

师:阿伏加德罗定律运用时,应注意是温度和压强一定时,微粒数如果也相等,那么体积也相等。请大家判断一下,下面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1L N2和1LO2在同温同压下所含的分子数相等。

1g N2和1gO2所含的分子数相等。

1mol N2和1mol O2所含的分子数相等。

1mol N2和1mol O2的体积相等。

生:(回答并总结错误原因)

师:摩尔质量是1mol该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单位是g・mol-1,那么请同学试归纳一下,什么是气体摩尔体积?

生:气体摩尔体积就是2mol物质气体所占的体积。

师:注意谈到气体的体积,就应注意其状态。实验研究表明,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L。

5 运用与推论阶段

师:请大家运用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模型来解释,在标准状况下,1摩尔气体所占的体积都是22.4L。

生:(运用模型来解释)在标准状况下,每个气体分子所占的体积是一定的,而气体分子的总数都相等,当然,气体的体积也就一定了。

师:那么如果不在标准状况下,1mol气体的体积还是不是22.4L呢?

生:不一定,如果温度升高,压强增大,对于某一个分子来说,其所占的体积仍旧可能是那么大。在这种情况下,气体体积仍旧可以是22.4L。

师:那么请同学归纳一下,运用气体摩尔体积和阿伏加德罗定律有哪些注意点呢?

生:(讨论)首先必须是气体,其次要注意外界条件。

师:试试做下面一题:在标准状况下,22.4L由N2、N2O组成的混合气体中所含的N原子物质的量约为多少?

生:2mol。

师:好,现在你能不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刚才装置打开后,气体体积不变了吗?而后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在同温同压下,几种气体互不反应可以直接相加。这是阿伏加德罗定律的一个应用。

篇7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为着眼培育“拿得出、打得响”的全国审计领军人才,按照“服务发展、注重培养、引领牵头、整体提升”的原则,树立人才为本思想,制定出台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细化培养计划,强化保障机制,跟进激励措施,健全审计人员培养、成长模式,推行跟踪培育、师徒带教、轮岗交流、分层培训机制,以实干精神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着力打造一支具有良好政治素质、对党忠诚、热爱审计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依法审计,遵守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素质高、业务精、纪律严、作风优的高层次、职业化审计人才队伍和审计铁军。

建立审计岗位准入从业资格选拔制度。国家许多专业技术领域(财经、卫生等领域)均设置了准入门槛与各级资质考核认证办法,以会计岗位为例,会计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报考会计从业资格证也有相应的门槛设置,从业者持证期间必须按照要求参加继续教育并接受年检,会计人员的职称晋升都有相应等级的全国统一考试。这些制度为审计人员准入选拔制度构建提供了参考。可以考虑将审计岗位准入从业资格选拔制度纳入到《基层建设先进单位考核评比办法》“双争”扣分条款,若两年内在审计岗位不能取得审计专业技术职称证书即调离审计岗位,为审计后备力量储备保证质量。

强化审计人员“争先创优”和看齐意识。要树立“争第一创一流有红旗就扛”的意识,坚守政治信仰,保持高昂斗志,进一步提升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要对比先进找差距,变压力为动力,增强忧患意识,提高竞争能力。要争当审计工作尖兵,把发现案件线索、查处重大违规问题、廉洁从审、撰写审计信息、计算机审计、绩效审计等内容作为奋斗目标,争当审计能手,争做复合型人才。以审计事项为单位做好调查记录,作为审计方案编制依据,把好调查了解关;严格按照审计相关规定实施现场审计,把好审计实施关;做到审计结果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评价客观公正,建议切实可行,把好审计报告关。着力营造“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的工作氛围,保持好锐意进取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激发审计人员不断奋进、积极向上、开拓进取。

建立审计“慕课”教育移动APP平台。围绕货币资金安全、政府采购、基本建设和资产票据等财经重点监管领域,开设审计大讲堂,由实战经验丰富的审计业务骨干轮流担当主讲人,充分发挥“传帮带”。从慕课平台的互动性、课程资源规划、授课形式、呈现效果、发展趋势入手,做好“慕课”在线教育。开设《如何防范货币资金安全风险》、《零星工程造价审计》等精品课程,把握好内部审计核心资源,打造先进的审计数据与教育APP软件,设立审计教育网校,为审计人员构建高水平的自学网络教育平台。

构建大数据审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针对基建项目和采购活动资金量大、技术要求高、周期长等特点,进一步完善审计项目数据库、审计人力资源内外部专家库、审计法律法规资源库,加强与外部审计机构单位(审计署特派办、省市审计局、公安局审计室等单位)的沟通联系和人员交流合作,解决好内部审计人才与外部审计资源的整合利用,加强对审计资源库的管理,引入优质的基建、采购、信息化、船艇、特种设备造价审计等社会中介机构为我所用,提高审计质量,规避审计风险。

建立标准化“云审计”现场平台应用。利用云计算理念和技术构建“公共云审计中心”,通过数据采集、信息沟通、质量控制等功能,提供服务于审计工作的专业审计技术和资料,实现审计数据的云存储和审计资源的协同共享,高层次、多维度地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各项信息,将审计组织方式由传统模式向“矩阵式、多层级、联动联网”组织管理模式转变,进一步拓展审计内容与范围,在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提升审计成果应用水平、推动审计整改落实等发挥审计监督效能。探索组建强有力的数据分析团队,培养大数据审计师职业化人才,提升审计队伍的整体数据分析能力。

基于职业化视角的审计职业保障制度体系。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是审计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未来审计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现代审计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审计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审计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成为重要课题。审计人员不仅要会核查会计账目,更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要会审数据,更能通过数据找到规律;不仅要精通财务,更要熟悉相关政策规定;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更善于推动解决问题,研究制定审计人才职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强化军地有机整合、资源优势互补的人才合作培养机制,全方位、多渠道培养人才;加大复合型人才建设力度,加强政策法规、计算机、经济、工程、法律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加大任职代职交流,创造多岗位锻炼机会,进一步拓宽视野,丰富阅历。

建立定期内部审计督导和绩效考评机制。加强各单位内部审计组织领导小组建设和建立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制定采购、基建等项目操作规程及指南,明确审计工作目标、权限、职责及工作流程。指导开展货币资金、票据、固定资产专项审计,为本单位领导当好参谋,严格把关,监督本单位经费合理、合规、合法使用,并做好审计资料装订归档和每季度的数据上报工作。通过设立审计服务中心、每周审计知识告知、审计调研论文评比、参加国家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等方式,整合和优化审计资源,打造审计业务品牌,探索建立以岗位为基础、职业能力为导向、工作实绩为重点,同时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水平的审计人才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篇8

前言

在电网正常工作的流程中,变电站都是其核心的内容,无论是在发电,配电,输电等任何一个环节,变电站都是不可缺少的。智能化的变电站不仅仅满足了电网智能化的需求,更是将电网运行的效率提高了很多倍,但是这种效率上的提高以及智能化的普及还有待加强,所以这需要在智能变电站的建设过程中引进先进的技术,采用高科技进行建设。目前,就中国的情况来看,智能电网的发展速度太缓慢,很多智能变电站试点工程只是对其中个别的设备进行智能化的投入,并没有全面的一体化。所以为了支持国家电网的发展,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的设计工作需要被重视起来。

1 智能变电站的概念

智能变电站是采用先进、可靠、集成和环保的智能设备,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检测等基本功能,同时,具备支持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和协同互动等高级功能的变电站。智能变电站,分为过程层(设备层)、间隔层、站控层。过程层(设备层)包含由一次设备和智能组件构成的智能设备、合并单元和智能终端,完成变电站电能分配、变换、传输及其测量、控制、保护、计量、状态监测等相关功能。间隔层设备一般指继电保护装置、测控装置等二次设备,实现使用一个间隔的数据并且作用于该间隔一次设备的功能,即与各种远方输入/输出、智能传感器和控制器通信。站控层包含自动化系统、站域控制、通信系统、对时系统等子系统,实现面向全站或一个以上一次设备的测量和控制的功能,完成数据采集和监视控制(SCADA)、操作闭锁以及同步相量采集、电能量采集、保护信息管理等相关功能。

2 基于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设计的分析

2.1 一体化监控系统结构组成

智能变电站的一体化监控系统主要是指变电站实现全站信息数字化,能够在信息共享和通讯的基础上实现智能变电站信息处理的统一化,能够集中地管理和监测,实现变电站的自动控制。旨在发展一个能够对变电站信息统一管理,数据自动分析,系统自动运行的智能化监控系统。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的主要组成分为两个部分,也是两个重要的安全分区,分为安全A区和安全B区。安置在安全A区的监控系统主要是能够随时掌握电网运行的状态和各项参数,采集电网运行的各种信息和数据,并且实现自动化的分析和处理,这些数据还必须要经过安全A区的一项特定的数据检测系统过滤掉多余和不真实的数据,然后将处理和分析的结果通过通讯设备传至共享区域。安全B区的主要作用就是采集并且处理智能变电站的安防和消防等安全信息,分析变电站的外界安全,维护变电站的运转环境,同时也将这些信息采集和分析之后的数据传至共享区域。

2.2 一体化监控系统的功能

首先是安全A区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实时监测变电站的运行状况和参数,分析变电站的运行是否处于正常状态,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一旦发现变电站监测系统的安全A区所分析的数据产生异常则表明变电站的运行存在不正常的因素,需要立即安排故障排除的工作。其次是安全B区的主要功能就是维护外部环境,变电站的运行不仅仅需要变电站内部运行正常,还需要拥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安全B区的监测下,变电站的外部环境一旦出现异常,监控系统就会报警,工作人员接到警报就会立即处理异常因素,所以一体化监控系统从内而外的将整个变电站的运行状况掌控起来,方便工作人员及时的发现问题并且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2.3 一体化监控系统设备配置

智能变电站的一体化监控系统主要包含了三个网络,首先是站控层网络,这层网络主要的设备就是监控主机,操作员小组,安全区通讯网关机,数据库和服务器等等。监控机主要的作用就是采集电网运行的各项数据和参数,监测电网运行的外部环境,操作员小组则是实现人和机器的高效合作,方便人能够及时的获取变电站的异常信息,及时作出事故判断,安全区通讯网关机则是保证电网系统内部的及时通讯,实现信息的快速传播,数据库则是用来收录有效数据,方便后期的维护以及查询。第二层网络是间隔层网络,间隔层网络主要针对的是变电站的主体运行,间隔层网络主要的设备就是电网数据服务器,继电保护装置。而这其中又包含三种模式,即单套测控装置接单网模式!单套测控装置跨双网模式和测控双套配置模式,在配置时应根据智能变电站的实际情况作出选择"过程层的主要设备包括合并单元。最后一层网络我们称之为过程层网络,这层网络主要的作用就是用来实现通信和数据的共享以及数据的整合,所以这层网络的主要设备就是数据库和智能控制机。三层网络占据着不同的地位,拥有着不同的设备,各自掌控着电网运行的重要环节,缺一不可。

3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的发展前景

智能化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是数字化变电站的升级和发展。在数字化变电站的基础上,结合智能电网的需求,对变电站自动化技术进行充实以实现变电站智能化功能。智能化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必须在智能电网的背景下进行,要满足我国智能电网建设和发展的要求,体现我国智能电网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的特征。智能化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具有以下功能特征:紧密联结全网,支撑智能电网,高电压等级的智能化变电站满足特高压输电网架的要求,中低压智能化变电站允许分布式电源的接入,远程可视化,装备与设施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安装。从我国广大地区变电站走向智能化趋势以及国家电网对智能变电站的积极推广,智能化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市场或许会成为安防行业新的蓝海。智能化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的普及也将成为视频监控市场新的增长点。

4 总结

随着国家电力的不断发展,智能化变电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但是一体化监控系统并不能满足目前国家电力发展的需要,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成为电力行业发展的重点工程。纵观整个电力行业的一体化监控系统,存在的问题不计其数,存在太多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内容,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关工作人员也正在积极的发现问题和改进问题,人们正在不断的努力将一体化监控系统发展的更为完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体化监控系统的发展一定能够满足甚至是促进电力行业的发展,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并且前途一片光明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和协助。

参考文献:

[1]刘国钧,陈绍业.智能变电站的概念和组成[M].北京:高等电力工程学校,2009.

[2]谢希德.基于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设计方案的分析[N].中国电网,2012(10).

[3]陈茜,潘丽丽.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的组成[N].中国电网,2012(12).

篇9

餐饮室内设计空间除了要满足功能方面的要求之外,作为一种文化审美创造活动,同时还具有表达功能目的与意义,及其他多方面特性含义。对于具有创造性因素文化内涵的餐饮空间,文化是表达餐饮室内空间的视觉效果与思维内在关系和规律主要表达手段。 这些规律把人们与室内空间从自然形态、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等不同方面巧妙的融为一体。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餐饮空间设计是特定历史的文化语境影响下的选择性创造。

主题餐厅氛围塑造强化方面,要通过空间的形貌、软装饰、色彩、色调、背景音乐等来控制协调出与众不同的气氛环境。比如选用的背景音乐要与餐厅主题相符,充分彰显餐厅文化,突出独具匠心的韵味氛围,并且音乐播放的时间更要配合当时的情境,以给消费者最优的感官体验。为了更好的将无形的文化内涵有形化,可借助物化基本元素表现主题,如体现餐厅主题的纪念物,不但可以提升主题文化的层次,还可以让消费者享受在餐厅的体验。所以,餐厅在主题塑造方面,不仅要体现出主题的差异性,更要有文化内涵,才能历久弥新。

主题餐厅的定义,就是以一个或多个文化主题为吸引标志,向顾客提供满足其需要、需求的餐饮及相关产品的体验场所。通过营造特定文化主题的餐厅,给消费者与普通餐厅不同的感官体验。结合国内外学者观点,主题餐厅应具备三方面本质特性:特色差异、文化核心、消费者体验。

艺术文化内涵在主题餐饮空间中的设计方法

在主题餐饮空间的营造中,设计师通常采用某种文化形态符号作为设计的主题。这些形态符号与人们的传统文化、 社会文化、地域文化以及企业文化相关;也可以对于个人情感因素的体验。它具有概括性、象征性和典型性等特点。其营造手法有如下几种:

1.借用某种形象原有的意义来营造主题餐饮空间中艺术文化内涵

借用某种形象是一种较为直露的意义表达方法,对于使用者来说较为直观,可读性强。众多的图形结构,时而直露,时而隐喻地表达出室内的文化氛围。利用一些独特的形象作为装饰,既点明了文化主题又丰富了空间的装饰效果。

2. 利用主题产生的视觉形象来营造主题餐饮空间中艺术文化内涵

主题学的理论认为,人对环境的感知是通过特定信息来传递的。运用命名主题所产生的视觉形象,能够唤起人们的知觉与想象,并暗示某种不同的意蕴,设计者也可以利用者对主题的联想和移情,传达深层次的文化信息。形象性的意义在于它能启发人们特定的情感反应,当客人进入主题餐厅,餐饮空间的视觉形象会直接启发人们对该意境的特定情感反应。让建筑空间构造、装饰、室内陈设都与主题融为一体,使人触景生情产生联想。当人们处于这样一个环境中时,此时带有某种文化主题的视觉形象所产生的心理与命名代表的意义之间达到契合。

3.利用装饰形态符号来营造主题餐饮空间中艺术文化内涵

餐厅中的装饰形态对文化内涵的表达起着关键性作用,装饰形态的造型常常反映着餐饮环境的某种风格特征。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在基本相似的空间中体现出迥然不同的环境气氛。整个设计应该充分注意到人在餐饮环境中的心理特征,并利用陈设的空间组织段来表达出某种设计文化意念,如通过陈列架、陈设品以及灯光、色彩等元素来渲染文化主题。这样的主题无需过分修饰已别具特色。整个空间豪华而富有生气,进而引起情感、意境及文化的内涵体验。

4. 利用情景形态符号来营造主题餐饮空间中艺术文化内涵

室内的景观在一定条件下能使人触景生情产生联想,要餐厅内部环境设计中应有意识,有目的地重视景观设计。用现代材料创造出自然情趣,由此感受到内在文化主题的含意。

在进行餐饮的主题营造中,设计师常常采用某种形态符号作为设计的主题。这些形态符号可以与人们的社会文化、地域文化以及企业文化相关;也可以是个人情感因素的体验。它具有概括性、象征性和典型性的特点。室内的景观在一定条件下能使人触景生情产生联想,比如,在餐厅内部环境有意识、有目的地营造自然景观,如一些水景、植被等,用现代材料创造出自然情趣,能让人感受自然清新的自然气息。

5.照明形态营造主题餐饮空间中艺术文化内涵

照明形态是创造餐饮环境氛围、营造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光影变化,如利用光的色彩、光的调子、光的层次、光的造型等构成有层次及结构的光影效果,使环境气氛丰富起来,利用照明的形式以及装饰的形式来反映场所文化内涵的。

6.色彩关系营造主题餐饮空间中艺术文化内涵

色彩在视觉印象上给人直观而鲜明的情感表达方式。色彩效果初步规律分析餐饮色彩环境对人的感受,使用的色彩变幻能够引起人们的回忆与联想,依据色彩气氛把握人类心理从而达到唤起人们情感的目的。通过空间整体形态、材料色彩、灯光布置、色彩色调及陈设摆件等元素表达文化主题餐厅,利用空间组织手段表达设计主题,充分注意人物在文化主题餐饮环境中的心理特征,构成别具特色的文化空间。

色彩的协调性就如同音乐家的节奏与和声。在主题餐饮空间中,和谐对比关系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如何恰如其分地处理室内色彩的和谐与对比关系,是塑造主题文化餐饮空间色彩气氛的关键。对于不同地域而言,不同的民俗风情、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不同的周边环境等,在色彩关系的使用上都有所不同。对于主题餐饮空间而言,色彩主题要明确清晰,色彩搭配讲究合理性与高级性,色彩变化具有高度统一性,使色彩与人的联想紧密相关,整体色彩环境生动且协调,活泼且稳重,使消费者具有更统一的感官体验。

7. 利用材料与肌理来营造主题餐饮空间中艺术文化内涵

由材料的肌理组织所构成的表面产生的视觉感受来营造主题餐饮空间。餐饮环境总实体的材料都有着固有的视觉及触觉。不同肌理有不同的感官体验,材料的综合又会产生新的心理体验,充分融合调动材料肌理的特性,可使主题效果与文化内涵表达的别致新颖、淋漓尽致。如具有原始力量感的粗糙的毛石墙、粗犷雕塑感的水泥表面等,设计者往往将这些视觉感受与语境的形成联系在一起,共同表达某种文化环境的氛围。全新的设计理念,富含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使偌大的餐饮空间增添一些深受艺术熏陶的品味空间,也使酒店空间的主题得以拓展。

艺术文化内涵在主题餐饮空间中的意义

篇10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我国大都市建筑景观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加快,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了36%,根据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标准,城市化的水平达到了30%以上,城市化进程就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因此我国现在正在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尤其是我国家加入了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的经济建设和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所以更多城市和地区顺应这个历史发展的潮流,加快了城市化的发展,有更多的人涌进了城市,开始了新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所以人们对于住房的需求也是不断的加大,因此在大都市里有更多的建筑物林立,并且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的加快建筑物的建设数量也在不断的加快,并且城市的使用面积不断的减小,建筑物的密度不断的加大。街道的车水马龙,拥堵现象十分的严重,随着人们对于物质得到了充分的满足情况下,更多的是追求精神的享受,因此人们对于居住条件和环境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但是就目前城市化的发展来看,城市建筑和景观处在了严重的不协调的情况中,这显然是和人们要求的生活环境是相悖的,而且也严重的阻碍了城市建筑功能的发挥和城市建筑景观的价值,因此合理的设计建筑景观,突破建筑物的边界,在建筑景观一体化的指导下,使得城市建筑和景观更加的协调,更好的满足人们的居住和生活的需求。

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的主要的策略

1、调整建筑边界形态

建筑的功能是形成建筑边界的内因,因此,突破建筑边界要从功能出发,利用外部和内部能的过渡,将建筑边界转换成可使用的场所,从而促成这一区域社会交往活动的发生。

具体的做法,可以从《交往与空间》这本书中得到启发。虽然该书主要是基于住宅案例的分析,然而盖尔在其中提出的柔性边界的概念和几点重要原则可供参考:其中包括室内的活动能自由地流动到室外,室外区域必须紧挨房间布置,入口的设计应在功能上和心理上方便人们通行,中间走廊、多余的门,尤其是室内外的高差都应避免,室内外应在同一水平面上,方便活动的内外流动。

在A办公园区项目中,如果按照建筑原有的做法,入口台阶便成了内外交流的阻碍。它使入口与建筑内部、建筑与内庭院、内庭院与外部环境之间人的活动和心理体验难以顺畅连通。因此,设计中将台阶整体外移至室外广场的边缘,在入口前留出短暂停留的空间。同时,两侧沿建筑增加平缓坡道,便于从主干道路直达建筑入口。这样,存在于建筑边界的阻碍就被消除了,人们可以很自然地进入室内,再进入庭院。这一区域经过调整,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既内又外、既公共又私密的一体化环境空间。

另一方面,将广场边缘的台阶拆分成高差较小的平台,按600mm高分成三段。从建筑内部到入口再到室外广场,空间得以自然延伸。同时,加强了建筑室内与内庭院的联系,尽可能地减少墙体的阻隔,内外无高差,硬质或半硬质铺装区域与外墙直接衔接。这样,建筑与景观边界的感觉被模糊,两者不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交织融合的共生关系。正是在这种模糊感和复杂性中,人们体验到了一种整体和谐的人性化环境空间。

图1-a中央广场

图1-b 办公楼入口庭院

图1-c办公楼入口台阶

图1-d 内庭院

2、建筑元素与景观元素相结合

在建筑边界区域,通过建筑元素与景观元素的巧妙结合,创造出一些独特的形式。这种形式介于建筑和景观之间,既是建筑也是景观,两者是共生的关系。彼此之间在保持各自特质的基础上,交织融合,互相支持,塑造出一体化整体环境。

在B绿地家世界项目中,为了创造出新颖独特、现代大气的一体化广场环境,我们通过与建筑师反复协商,将办公楼主入口玻璃雨篷与广场水景合二为一。水沿着建筑雨篷侧面直接流入景观水池,成为水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水池边缘同时又是建筑入口坡道的边界。通过这种共生关系,重新定义了建筑与景观的一体化边界(图2)。

图2-a入口广场

图2-b入口广场

3、采用一体化细部设计

赛维在《建筑空间论》中指出:所有的空间只要视线被遮挡,不管是石砌墙还是成行的树木或护岸,都呈现出与建筑空间中所感到的同样的特征。因此,在建筑外环境中可以运用景观元素来构筑空间感,同时,采用一体化的细部设计,使建筑在景观中得以延伸。当然,这种延伸必须以人在其中的活动方式为主导,正如有机建筑寻求创造一种不但自身美观,而且能表现居住其中的人们有机的活动方式的空间。

在C项目中,为了在城市中心地段狭小场地中创造出豪华公寓的户外环境,同时与近在咫尺的商业办公楼协调统一,采用了将景观设计与建筑在细部上完全整合一体的设计策略。首先,在公寓入口处增加了入口门楼,其尺度、材料和细部做法与建筑一致;其次,运用特色水景墙体与地下车库出入口结合,在满足功能的同时,营造出高档住宅庭院氛围;同时,大型乔木、密植绿化与建筑墙体结合,建立起与高层建筑空间围合尺度一体化的绿化空间尺度(图3)。

图3-a公寓入口

图3-b水景墙

图3-c 绿化空间

4、完善和强化建筑规划空间格局

按照西蒙兹(Simonds )的观点,人们规划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内容,人们规划的是体验。因此,在设计中要将人的活动和体验作为衡量标准,将整体环境看作建筑与景观组合成的多维综合体,在其中建立空间体验和心理体验,以产生出令人难忘的场所特征和独特的场所感。

实践中常常是建筑规划设计基本完成后才开始景观设计,然而.为了达到建筑景观一体化,面对现有的建筑规划形态,我们必须寻找一条实际可操作的途径。因此,首要的工作在于对各种既定条件的解析,看看是否有改善的机会,尤其是在建筑边界区域寻找突破的可能。

D项目建筑规划有三个主要特点:①建筑完全对称,强调办公楼群的气势;②南北主入口广场抬高一层,设大台阶、大广场;③东西两侧绿化坡地,由地面逐渐下沉。与中央居场地下休息厅相接。为了达到一体化效果,景观设计的重点放在完善和强化这些特点上。

首先,采用了完全对称的格局,设计风格上以规则的几何形体重复阵列为主,进一步加强轴线对称的感觉;其次,通过大型跌落式水景,与大台阶结合,形成气势恢宏的一体化前广场;其三,在中央剧场地下休息厅前设小型户外休息广场,此处无高差,自由出入,同时,通过喷泉水景与绿化坡地相接,自然形成人们在室内外交流和休憩的连续场所(图4)。

图4-a南入口

图4-b跌落式水景

图4-c剧场休息厅下沉广场

在这里,人们可以轻松漫步,从城市进入广场,然后拾级而上抵达入口,或从绿化坡地缓缓而下经过庭院进入剧场。人们的活动由室外到室内,从环境到建筑,几乎没有障碍。许多开敞的、半开敞的,室外的、半室外半室内的场地,可供人们接触、交流,或开展各种活动。

5、突破传统的艺术限制,利用艺术新领域展现景观个性化设计

对于城市建筑景观设计来讲是一门艺术,所以它就和其他的所有的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当代的建筑景观的设计中不但要吸取当下最流行的时尚设计的元素,更多还是对现代艺术的丰富的表现形式中吸取丰富的设计源泉。所以建筑景观的设计者要突破传统的艺术得限制,在艺术层出不穷的今天,在纯艺术和其他艺术之间的界限已经相对模糊了,所以设计师们在充分的考虑到人们的居住环境,更多的是要吸收电视、电影、戏剧、音乐、建筑等等的创作手法,于当代的艺术相结合,保持建筑景观的设计与艺术之间的联系,这样就能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对于生活环境中的视觉享受了。

篇11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小城镇规划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小城镇处速发展的时期,城镇化不断加快,很多地区主要重视经济的发展,忽视了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及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小城镇规划管理比较落后,城镇规划工作滞后于规划建设管理和城镇目前建设的需求,跟不上全国大形势下新型城镇化的整体建设规划理念,对于城镇规划及管理的投资比较少,致使目前中小城镇规划建设及经济发展出现瓶颈,亟需寻求适合小城镇的发展模式,紧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速度。三要镇近几年来,共新修移民楼 套,开发新街2条,新增商铺 53间,实现移民搬迁332 户,城镇建设初具规模。

二、当前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小

小城镇具有聚集、辐射等功能。如果想要充分发挥这些功能,就必须使小城镇镇区人口达到3万人。但目前我国大部分镇区人口数量并没有达到这个标准。这样以来,小城镇建设就面临投入成本高、时效慢、第三产业发挥不出功能等问题。

(二)规划与现实情况不匹配,基础设施建设差

基础设施通常是指道路、能源等硬件设施和教育、医疗等软件设施。而城镇化建设质量和水平主要取决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就目前我国小城镇的建设情况来看,除交通、通讯等硬件设施建设较好,教育和医疗体系等方面却有待改善。

(三)城镇建设资金投入少

城镇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但目前我国城镇建设却遇到了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有:一是镇区可动用资金少。首先财政收入较好的镇区要向上一级财政上缴相当一部分;其次三农政策实施以来,镇政府失去了农业税等税收,财政压力增加。二是缺少对产业化项目的资金支持。例如,小城镇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没有显示出额外的资金支持。三是招商引资道路坎坷。由于城镇的区域环境和投资条件都远不如城市,所以招商引资没有优势,很难实现。

(四)政策未改进

目前我国实行的户籍制度对农民进城落户没有吸引力。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土地问题,农民如果将户口转为城镇户口就不能拥有承包土地的权利,而且,目前大多农民在城镇就业并不稳定。二是计划生育问题,农村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力度上要比城镇宽松一些。所以一旦落户城镇,就需要转变思想,严格按照政策约束自己。三是建房问题,在城镇居住时需要购买商品房,其居住成本要远大于农民申请宅基地和建造的成本。

(五)规划缺乏科学性

小城镇的规划编制工作滞后于城镇建设需要,城镇的基础设施规划滞后于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同时没有科学有效地进行分区规划,小城镇的公共设施服务半径小、功能少,服务设施的布局及发展不平衡。中小城镇的规划没有长远性,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

(六)规划建设管理体制不完善

小城镇的规划管理部门权力有限,以规划部门的权限不可能改变城市的不合理建设。在小城镇中,规划管理人才数量少,知识结构不合理,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市规划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加快小城镇规划建设的相应措施

小城镇建设要以乡镇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纵观全局,采取相应措施,推进小城镇建设的速度。

(一)、明确城镇化最终目的,实现人的城镇化。

结合三要实际,就要实现人的就地城镇化,让群众般的来、住得下,能致富。具体地说:近几年三要新修移民楼332套,新修商铺53 间,基本可以满足群众搬迁意愿。要让群众搬来能致富,就要实现家家有产业、户户有收入。利用新修商铺鼓励搬迁群众发展家庭小作坊等小微企业,带动就业,实现群众增收;鼓励开办小商店、小超市、发展理发、餐饮等第三行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增加收入;同时,结合实际,鼓励新成立的烤烟、豆腐、西瓜等家庭农场、手工编织等农业专业合作社,扩大规模,创新方式,成立专业合作社联社、家庭联合农场,扩大市场占有率,创新营销方式,积极扩大对外联系,帮助群众致富。

(一)统一思想认识,建立健全小城镇建设工作机制

小城镇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重要部分,在新农村建设中承担着载体的责任。由此可见,加快小城镇建设不但能够汇集多方面信息,还能够分散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因此,各级领导要摒弃旧观念,统一思想认识,积极抓好小城镇建设工作。一是加快形成具有特色的小城镇建设工作的相关政策和具体实施方案。二是组建专门的建设队伍,负责小城镇建设的管理工作。三是建立规范的小城镇建设工作机制,将计划、分析、检查和考核形成整体流程,保证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合理布局,科学规划

如何做好小城镇建设的源头和重点在于规划是否科学。判断规划科学性的标准是小城镇是否能够不断发展。具体来说就是,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发展能否不矛盾、不冲突,实现协调性;人口、产业是否向小城镇聚集;城乡是否统筹发展。一是进行总体规划和布局,重点发展有潜力的建制镇。二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小城镇建设规模和发展方向及速度。

(三)倡导节约发展模式

建立现代化的经济发展体系。坚持走新型节约化道路,依托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转变目前重速度、轻质量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以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推动地区经济的增长。中小城市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需要对自身的政策作出改革和调整,才可能实现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实现农民稳定就业

如果能够将农村人口分散到城市,那么对完成小城镇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何加快实现城镇化?首先要实现农村劳动力在城镇的稳定就业。而就业的稳定性要依靠城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只有就业机会不断增加时,城镇二、三产业的发展才能有所发展,也才能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其次要制定配套的劳动力就业服务政策,建立相应的就业培训机构。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必须与实际工作相匹配,实现快速上手,从而提高农民适应能力,稳定就业。第三,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进程。只有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农民的利益,消除农民的顾虑。与此同时,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对社会就业制度也做相应的改善,才能加快小城镇发展。

(五)改革现有的土地制度,完善社保机制

如果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情况下,农民可以在集体经济组织范围内对自己承包的土地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流转,这样以来,一方面可以提高土地的集约经营,使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最优,一方面也能够减少投入资金,提高农民个人经济收入。只有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将农民利益置于首位,建立小城镇社保制度,解决失去耕地的农民的就业、生活等保障问题,让农民顺利的过度到市民,才能真正实现城镇化建设。

(六)改革投资、融资机制,推进小城镇建设进程

一是转变现有的投资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从而扩大资金来源。例如,推行股份制、合作制、租赁制等政策,吸引外资注入。另外,设立小城镇公用设计建设专项资金,由国家财政拨付。这样以来,可以带动小城镇发展速度。对于小城镇建设中的住宅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采用市场化投资经营,鼓励多方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投资,并自行管理,自负盈亏。在保障投资者回报问题方面,可以通过组建小城镇建设股份投资公司,农民可将用土地入股,投资者可对投入的市政设施进行收费;可以将小城镇资源作价提供给有实力购买的企业,由其讲行经营;可盘活基础设施存量,对适宜经营性管理的市政设施实行市场化运作,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资金滚动开发。二是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支持力度。如提高小城镇在建设用地转让收益中的分成比例;市财政和金融部门每年应切出一定的资金引导、支持小城镇建设;市国司参与小城镇建设等。三是认真完成项目建设前的准备事项,争取更多更好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结束语:

近年来,根据十报告精神,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而小城镇又是我国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部分,为适应城市化的推进趋势,小城镇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关注,利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理念,推动小城镇和大中城市协调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李明超.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小城镇研究回顾与分析[J].当 代经济管理,2012,03:67-73.

篇12

在建筑工程中,同其他城市基础设施相比,市政工程有其独有的特点:一是市政工程是由政府投资的公益性项目,其产品为公众使用;二是市政工程的投资效益只能在其使用过程中显现。正是由于市政工程具有这些特点,铸就了市政工程在城市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市政工程主要服务于城市区域,政府的目标、交通的限制、便利市民的要求,市政工程的工期一般不会太长,属于“短、平、快”的建设性质市政工程主要包括路桥、给排水、电力电信、供暖、燃气,属于关于民生的基础建设。对于房屋建筑来说,好的市政工程有助于房屋建筑开展的顺利进行、科学建造,具有不可多得的意义。

相比而言,土建资料比较细致繁琐,市政资料相对简单,但是相关的项目是完全不同的,资料表格几乎都不一样。土建的资料员做市政工程,必须要熟悉市政规范以及相关的技术表格。

二、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的关键要点分析

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模式是属于工程总承包的一种项目组织实施方式,在国外应用的相当普遍,对比传统的设计、施工分别发包模式,在提高工程技术水平、保障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和节省工期时间等方面表现出了很好的竞争性。有鉴于此,我国曾努力推广这种模式,给传统的工程建设管理注入新的活力,

但是,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在我国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领域发展相对缓慢,关键是制度和观念等方面原因,抑制了市场和企业的自我发展,文中对几个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在当前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整治期间也要勇于改革创新,推进一体化建造在我国发展。

三、实现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的设计施工一体化的思考

思考一:重新划分设计与施工的分界点

以往人们把分界点放在施工图设计之后,由设计对每一根钢筋的摆放都进行了明晰的限定以后,施工也就只能按图施工了,由此派生出的设计指定产品,也就顺理成章了。如果把设计与施工的分界点,划分在施工图设计之前,也就是施工图设计下移到施工单位,一是可以促进施工企业的素质提高,把那些不具备施工图设计能力的企业,排除在一级承包范围之外,从而减弱一级建筑市场的恶性竞争;二是施工企业可以从施工图设计中获取更多的效益,以利于大型骨干企业的做强做大;三是可以使施工图设计更优化,更符合施工的实际。

思考二:积极实现信息化与设计施工一体化的对接

我国建筑行业正处在从传统建筑业向现代化建筑业转型的关键时期。管理半径的扩大,对我国建筑企业的管理能力提出严峻挑战。通过信息化实现管理现代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建筑企业的共识。而建筑业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生产力水平的步伐明显滞后。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一场技术变革,更是一种思维更新和管理创新。设计施工一体化企业信息化建设涉及范围广、层次深、信息量大,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的信息化过程是个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过程,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最终目标是提高企业的协同管理能力和经营水平,为企业创造价值。

篇1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自主创新体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为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就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需要依赖教育、科技和经济的结合。教育、经济和科技的结合,是技术创新上游、中游、下游的对接,不仅为富民强省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而且有利于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把潜在的科技生产力变成现实的先进生产力。江苏的科技和教育资源丰富,是支撑江苏发展的优势和潜力,促进江苏教育、科技和经济一体化建设应适合江苏的省情,能充分发挥江苏的优势。大学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和生力军,具有优秀的人才和研发团队,有装备、技术成果、科技信息、图书资料等种种优势资源,因此依托地方院校优势资源的教育、科技和经济一体化平台构建和机制创新,将是促使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和发展优势的有效途径

一、基于地方高校优势资源促进江苏教育、科技和经济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

地方高校是由各级地方政府(尤其是省级政府)实施管理的,担负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的培养任务,少量学科培养博士研究生,以基础学科及应用学科为骨干的,主要面向地方(包括省、市、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全日制高等学校。从隶属关系上分析,地方高校主要是和教育部直属高校相对应的,强调的是主要由地方政府投资并管理。为了研究的需要,本文把地方高校的范围进一步界定如下:由省级政府管理的,以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为主的全日制高等学校。

随着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直接联系越来越密切,经济发展的区域化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发展的区域化,地理化与之相适应,这就促进高等学校的科技工作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在为区域发展服务中体现出自己的特色,使之在当地经济、文化、科技发展中成为智力、技术资源中心。高等学校要着眼于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培养人才,搞好教育、科技和经济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而且,大学、科研院所的生存和发展无疑需要地区的支持,只有将大学、科研院所中的学科建设和技术创新融入到江苏创新体系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之中,学科建设才可能迅速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门学科得以生长的前提和保障,加强、促进经济发展的应用性学科建设是教育、科技与经济发展密切结合的一个重要表现。

为此,大学、科研院所与地区知识经济发展协同合作,实现教育、科技和经济一体化应面向服务与区域经济发展,成为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的重要步骤。

2006年江苏省有普通高等学校119所,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9所,地方高校110所,占了92.4%,从总体来看,这些高等院校拥有众多知识丰富的教学科研队伍、具有多学科综合的优势及扎实、完整和系统的理论基础。不仅是江苏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而且还有大批拥有精密仪器设备的现代化实验室。因此,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地方高校的优势资源与地区的经济发展建设更好地结合,是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

二、以服务为宗旨,强化地方高校在促进教育、科技和经济一体化中的作用

江苏的高校应面向市场,以服务为宗旨,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独特功能和作用,积极通过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技术转化、文化建设等方式,促进教育、科技和经济形成紧密的一体化联系,促进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立足服务区域发展,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江苏地方高校应围绕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中心积极进行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创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新路。(1)优化人才结构。江苏高校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结构,按需培养,专业、科类和层次结构要尽量与地方经济、产业、技术结构及调整相适应,这样才能满足地方经济建设的人才多样化需求,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以培养高质量的创新性人才为根本宗旨,以优化人才培养规格,优化人才知识、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素质结构为主线,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3)与当地各企业紧密合作,建立实习基地,积极探索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学生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2.创新高校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模式

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进一步加强,对高校的科技创新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在教育、科技和经济结合中的定位和功能需要做出新的调整,高校应充分发挥在创新体系中的独特作用,以产学研结合为抓手,开创新局面,创造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提升产学研结合的层次和水平。

经过反复的探索,已经出现了高校参与产学研结合的一些成功的模式,例如广东省产学研结合模式――在省级行政区城内,通过政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管理,吸引全国高水平大学与全省的企业和地方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产学研结合;浙江大学模式――学校同省内各地市县和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全面的合作关系,把浙江大学的发展与浙江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上海三区联动模式――对杨浦的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城市社区实行统筹规划、深度融合、联动发展,建设特色鲜明的区城创新体系;河北太行山模式――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引导和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扎根农村,建立成熟适用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实实在在地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这些模式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促进地区教育、科技和经济一体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面对江苏创新型省份建设中产学研结合的新变化,江苏高校必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提升产学研结合的层次和水平。(1)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要进一步科学定位,发挥各自的优势。(2)坚持以优势学科建设作为推动产学研结合的突破口。(3)要坚持立足本地、本区域,更好地为江苏经济建设服务,要把学校的发展同当地现代化建设融为一体。

3.与地区产业发展互动,推动地区产业发展

江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催生新的经济形态,江苏高校的产学研结合要适应这些新经济形态特殊的产业特点、发展规律和创新需求。(1)各高校要根据学校的性质、层次、专业和学科、科学研究基础、人员等实际,结合江苏经济、产业、技术结构的调整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合理确定各校的科研定位,这样全省高校才能全面、有序、合作、高效地做好科研服务社会的工作。(2)各高校应集中资源重点研究江苏主导创新产业、支柱产业的发展趋势、产业链结构和区域互补优势。在此基础上,以关键技术为突破点组织联合攻关,推动联合创新信息平台、联合公共平台、联合实验室及其他产业联合项目的发展,进而促成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掌握,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系列和技术系统在江苏的形成,提高江苏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促进江苏经济、产业、技术结构的创新,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三、依托地方高校优势,促进江苏教育、科技和经济一体化的机制设计

1.依托地方高校优势资源的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设计

依托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高等工科院校优势资源的科技创新平台,设计上应打破创新资源封闭的局面,整合和集中公共服务、高校院所科研成果、人才培训、技术支撑功能,在学校为企业搭建自主创新平台,使学校科技资源与工业界紧密结合,最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整合学校科技资源的自主创新体系。

平台包括以下内容构成:依托地方高等工科院的基础设施优势,提供包括网络服务、图书资料查询服务、分析和测试服务在内的公共服务体系;依托学校的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中试基地,为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支持体系。学校要大力推动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的建设,形成高校科技创新的拳头;引入社会的相关资源,实现包括行政服务、成果展示、技术中介、金融服务、人才中介服务、商业服务在内的“一站式”配套服务;与政府协作,设立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充分利用依托学校的品牌和资源,通过公共关系、媒体采访、网站宣传、多元广告等方式扩大平台的知名度。充分处理好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为平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大学科技园作为教育、科技和经济一体化平台的一种载体,已在孵化高新技术企业、转化高校科技成果、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速区域经济建设和行业技术进步以及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新的实践下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主要可归结为定位不够明确、渠道不够畅通:对于大学科技园与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区分,大学科技园与大学之间的关系定位都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渠道不畅通主要体现在:(1)高校资源利用渠道没有完全畅通,科技成果流失严重。(2)投资渠道不畅通,科技园缺少提供创业基金和进行风险投资的中介服务机构。(3)人才输送渠道不畅通,园区和高校之间没有建立有效的人才输送机制。(4)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大学和科技园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决策问题出现。

为了更好地发挥科技园的作用,需要创新科技园的运作模式,建设畅通、开放、无阻碍的“绿色”大学科技园。“绿色”大学科技园将是目标定位准确、各种渠道通畅、崇尚创新、创业、创优、自由开放的载体。以“绿色”大学科技园为载体,将能充分发挥平台的优势,形成创新的文化,产生产业集聚效应,促进成果的转化、人才的培养、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孵化,再通过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功能配合,形成完整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链条:科技成果大学科技园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市场竞争主体。

2.依托地方高校优势资源的科技创新平台运行机制设计

充分发挥依托地方高校资源的科技创新平台的优势,在围绕创新体系中创新主体的确立和创新成果的转化这两个焦点问题,以促进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形成和巩固,打破创新成果的转化瓶颈为目标,设计运行机制。

机制的设计充分围绕创新体系中创新主体的确立和创新成果的转化这两个焦点问题,依托平台自身的优势展开:

(1)在平台上帮助企业打造R&D中心

目前大多数企业还不能依靠自身力量构建自己的技术中心。据统计,对于江苏这个一流工业大省来说也只有6%的内资企业建有技术中心,这表明我国企业在自主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在通过校内优势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各类服务平台的配套建设,努力为企业搭建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

①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平台上与高校建立联合技术研究中心,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②成立专门机构履行联合研发中心管理的职能,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按照市场化运作规律,促进联合研发中心的规范化建设和科学化管理。

③联合研发中心以集成技术创新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紧紧围绕企业和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开展协同攻关,同时加强技术成果的工程化、成熟化、配套化,使科技园成为集成技术的创新基地和成套技术的集散地。

(2)整合学校和社会的工业设计资源,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大量的原创性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造成这个瓶颈问题的重要原因就是,很多有价值的原创性科技成果只是处在小试阶段,成果的成熟度不够,缺乏作为整个产业链上的关键一环,即为产品生产、制造提供相应支持和服务的工业设计,从而没有相应的成套装置与成套技术。而且,目前很多专业性的设计院所大都缺乏原创性的技术成果而市场竞争力不强,从而导致有些专业性的设计院所面临生存的危机。为解决上述成果转化和工业设计中原始创新不足的两个瓶颈问题,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工程化,可采取以下方式:

①学校可与专业设计院所进行战略联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强强联手、共同发展。从而为广大的企业提供成熟配套的工业化技术,有指向性地转化和应用相关领域的工业设计成果,从根本上打破瓶颈制约,使得研发、设计、企业自主产权三位一体,加速成果转化。

②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和集成技术,在申请专利保护的基础上,尽快发展成为拥有若干自主知识产权的专业化工程公司,扩大对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贡献度。

(3)制定多种激励措施,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

充分利用平台上的各种专家资源,帮助、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功孵化。

①成立由专业人士管理的成果转化专项基金,鼓励成果转化,并做好成果评估工作。

②成立包括技术、管理在内的成果转化专家委员会,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出谋划策,为成果转换中将会遇到的各种技术和管理问题提供咨询服务,加强保障孵化成功的力度。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