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法治知识培训

法治知识培训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3:3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法治知识培训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法治知识培训

篇1

各街道办事处、各行政执法部门已取得《省行政执法证》、持有国家有关部委和省直部门核发的行政执法证件,且需要继续从事行政执法工作的人员。

二、组织分工

本次培训由市法制办统一安排,区法制办负责集中培训的具体组织工作。

三、培训教材

1、《法治与政府同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实务指南》。

2、《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实用解答》。

培训教材由区法制办统一代购。

推荐自主培训参考资料,可由培训人员自选(详见附件)。

四、培训时间及地点

培训时间定于年7月下旬和8月中旬,分两期进行培训。

(一)第一期培训班:7月22—24日上午

1、报到时间:7月22日上午9时。

2、培训地点:区政府一楼礼堂。

3、参加单位及人员名额:各街道办事处、各行政执法部门的行政执法人员总人数的1/2数。

(二)第二期培训班:8月19—21日上午

1、报到时间:8月19日上午9时。

2、培训地点:区政府一楼礼堂。

3、参加单位及人员名额:各街道办事处、各行政执法部门的行政执法人员总人数的另1/2数。

五、培训费用

本次培训费用101元/人(包括教材费51元、考务费50元),由市行政学院统一收取。授课费及相关费用由区法制办负责。

六、培训考试

本次培训结束后,将实行统一闭卷考试,考试时间将另行通知。考试成绩录入行政执法人员网络信息公开目录。未参加考试培训及考试不合格者,将不得参加下一年度的行政执法证年检。

七、具体要求

1、各单位要按照计划的要求,妥善处理好工作和培训之间的矛盾,培训人员要认真做好学习笔记,确保依法行政知识学习、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篇2

通过培训,使交通行政执法人员熟悉与行政执法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行政执法的具体要求、相关制度,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工作程序、工作标准,确保使用依据合法、办事程序合法,落实四化管理,促进交通行政执法规范,年度没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败诉的问题,交通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二、培训内容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等公共法律知识;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省农村公路条例》等交通行政执法相关的专业法律、法规、规章;

3、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交通部《交通行政执法规范》,省《省治理超限和超载运输办法》;

4、上级主管部门编写的交通行政执法培训大纲和培训教材;

5、交通行政执法制度、规定,党风廉政建设、行风建设的有关规定。

三、组织领导和方式

交通行政执法培训由区县交通局和各执法机构组织实施。市级各执法机构可根据执法门类不同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各门类间的培训。

培训可采取集中授课、个人自学、知识竞赛、经验交流等方式进行。

四、时间安排

培训由各级各单位自行安排。时间不得少于5天。

五、几点要求

1、切实加强领导。交通行政执法培训是全面推进交通依法行政建设、推进交通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的基础工作;是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具体措施。只有加强教育培训,才能进一步强化执法责任,明确执法程序和标准,规范行政执法活动,提高行政执法水平,确保实现依法行政。各级各单位要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建设法治政府,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的高度,充分认识交通行政执法培训的重要意义,加强对交通行政执法培训的领导。

2、严密组织实施。各级各单位要按照两个五年规划的要求,结合各自的实际,落实好本计划所规定的培训内容。认真落实市交通工作会议精神,统筹安排好工作,分层次、分批次开展交通执法人员培训,培训覆盖面要达到100%,确保培训不漏一人。各单位培训工作要在11月前完成。

篇3

二、对农民工法制教育培训内容

(一)加强对农民工法律意识的教育培训

要守法就得懂法,而懂法就得学法。文化程度的高低,知识的多寡,受教育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人们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人们法律素质的高低与其文化程度成正比,即文化程度越高,其法律素质和法律意识水平就越高;反之,其法律素质和法律意识水平就越低。农村成人受教育少、文化程度低,多为小学、初中毕业,再加上无法接受正常的法制教育,各种法制宣传也很难深入他们之中,大多数人不知法为何物,对法律更是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导致他们的法律意识普遍淡薄,不懂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甚至常常已经触犯了法律,自己还不知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严重后果,不清楚自己应负的法律责任。法律意识的淡薄导致了当他们受到不法侵害的时候,他们会选择“私了”,却不会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权益,甚至采取“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旧俗,采取违法犯罪的行为方式处理问题,往往自己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还不知道行为的危害性。农民工对法律是否信仰,法律是否得到农民工的普遍敬重认同,是农民工主观上是否愿意接受法律教育的关键因素。从理论上讲,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体对法的一种特殊的主观把握方式和在理性认识基础上油然而生的一种神圣体验,是对法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依归感。法律信仰是无形的,却是在真正地发挥作用的深层次问题,法律不仅是一种制度、一种秩序和一种统治工具,而且更重要的是法律本身隐藏着一种公正的价值,代表了一种理想信念和文化力量。只有外在的法律诉之于人性,符合人的心理或情感,并从内心敬重法律、信仰法律时,法律才会真正发挥作用。[2]一般来说,对法律的认知是对法律信仰和依赖的前提,较高的法律认知水平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法律信仰和法律依赖感;法律的信仰是法律意识的核心,直接反映公民法律意识的强弱。我国农村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则以儒家学说为思想根源,强调人治而轻视法治,漠视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这种农村一直以来以宗法观念为中心,强化“人治”传统,视法律为统治工具,与法治所要求的全社会树立法律至上、权利本位、权力制约和公正、平等等法律理念相违背。特别是现实生活中的“权大于法”的思想根深蒂固,农民工认为法律没有什么作用或者法律不是给他们这些人服务的,形成了“法律无能”的意识。[3]很多农民工觉得上法院“打官司”不是维权的手段,特别是涉及“民告官”案件问题上更是望而却步,许多本可以通过法律诉讼、司法调解等法律途径解决的问题,演变成了问题。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北京宣武区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调查报告》中显示有50%的农民工认为当前普法工作最重要的是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4]因此,加强法制教育,形成崇尚法治的价值观。农民工法律意识、法律素质的提升,是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民工普法教育的首要目标是提升农民工的法律素质,通过普法教育使农民工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法律观念,使农民工学习法律、相信法律,遵守法律,在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充分展现新生代农民工勇于用法律维护、捍卫自己合法权益的坚强决心。同时,通过普法使农民工懂得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自觉遵守现行法律法规,并用实际行动捍卫法律的权威。

(二)加强宪法中有关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教育培训

目前,我国《宪法》有关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十分广泛,其中与农民工有关的基本权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面前一律平等;(2)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权;(3)自由权;(4)人身与人格权,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5)监督权,包括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并依法取得赔偿权;(6)社会经济权利,包括劳动权,劳动者休息权,退休人员生活保障权,因年老、疾病、残疾或丧失劳动能力时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社会保障与物质帮助权;(7)社会文化权利和自由,包括受教育权,进行科研、文艺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8)妇女保护权,包括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同等的权利;(9)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保护。公民的基本义务是国家对公民最重要、最基本的法律要求,是公民必须履行的最低限度的、也是最主要的责任。我国宪法规定的与农民工息息相关的公民的基本义务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5)依法纳税。关注、尊重、平等对待和保护社会中一切成员的人格安全和财产安全,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和国际社会人权理论的重要内容。其中,平等权、劳动及休息权、人身权及通信自由权、获得物质帮助与法律援助的权利,选举与被选举权利,与农民工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平等权问题是宪法的基本问题,平等权是公民的一种基本权利,也是宪法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农民工的平等权是没有宪法障碍的。平等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在现代社会,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平等的基本权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平等权的实现受到许多限制,应然的美好与实然的残酷之间的强烈反差成为触目惊心的现实状况。[5]公民政治参与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是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年满十八周岁的农民工,只要没有被法律剥夺政治权利,就享有这一基本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剥夺。因为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从离开故土的那一刻起,实际上就自愿或被迫放弃了这一权利,不能在暂住地参加选举,更不能被选举,回户籍地参加选举或被选举的可能也因为种种的实际困难而无法实现。人格尊严平等权是人必然享有的,与人在社会中的作用没有必然的联系,与人们对社会的贡献并受到社会普遍尊重和否定无关。然而现实是农民工的人格尊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没有得到尊重和保护,歧视、排斥、侮辱农民工的事例时有发生。物质帮助权是指公民享有的获得社会经济保障的权利,公民的物质帮助权通过社会保险制度体现出来。长期以来农民工的社会保险严重缺失,尽管目前有些改善,但是全国大多数农民工依然游离在社会保险的安全网之外。此外,农民工工种比较差、劳动报酬较低,较少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女性农民工与男性农民工相比较受到歧视现象更为严重,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侵犯了农民工的基本权利。同时,农民工应该正确行使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要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不容许滥用权利,要自觉履行义务。公民基本权利,是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主要的、必不可少的权利。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国家最高的立法依据和行为准则。宪法中关于公民权利的规定也是农民工权利保护的法律渊源。公民权利是人在进入社会状态之后,成为某一个国家的公民所产生的权利要求与主张。公民权利是以主体是否具有某一国家公民资格作为其获得权利的前提,确定公民权利的标准是根据某一个人是否具有该国公民资格。是否具有某一国家的公民资格就成为其权利是否能够受到有效保护的重要前提。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是衡量一切宪法价值包括自由、效率、秩序的基本尺度。宪法包括多种法律价值,如效率、正义、公正、秩序等等。在这些法律价值中,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具有根本的意义。公民基本权利保障和效率、正义、公正、秩序等的关系,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效率、正义、公正、秩序等等以公民基本权利保障为目的,并以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体现出来。在宪法价值中,效率、正义、公正、秩序等等只有与公民基本权利保障相联系并为公民基本权利保障服务,才具有合理性。[6]公民基本义务,是由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遵守和应尽的根本责任,是公民对国家具有首要意义的义务;公民基本义务与基本权利共同反映并决定公民在国家中的地位,构成普通权利义务的基础和原则。

(三)加强刑事实体法中相关犯罪的教育培训

从国家统计局2000年公布的数据看,全国流动人口犯罪占总数的32%之多。这一统计说明,仅占全国人口1/13的流动人口的犯罪总量却占1/3。可见,流动人口犯罪问题已构成对社会的极大威胁,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7]尤其是近几年来更为严重,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沿海省份及大中城市,流动人口犯罪的数量已经大大地超过了本地人口的犯罪数量。农民工犯罪占农民犯罪案件的比例,已经从上世纪80年代的30%多上升到了现在的80%多;在有些地区,2005年农民工犯罪率甚至达到了85.71%,2006年递增到了88.94%。新生代农民工的犯罪率呈上升趋势,2006年至2010年的5年间农民工犯罪发案率,比2001年至2005年间上升了21.7%。[8]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民工的刑法教育。刑法是国家整个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刑法同犯罪作斗争,是通过对犯罪者的惩罚来实现的。一个是犯罪,一个是刑罚,构成了刑法的基本内容。犯罪是违犯刑法并依法应给予刑罚惩罚的行为。要理解某个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一般从犯罪构成的角度来考虑。犯罪构成,是刑法所规定的确定某种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主观和客观要件的总和,它是一个人负担刑事责任的法律根据。各个犯罪都有其具体的构成要件,即犯罪的客体、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的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只有同时具备这四个方面的要件,才能构成犯罪,才能追究刑事责任。对农民工进行刑法教育,其首要任务是让农民工知道何为犯罪以及行为人的行为如构成犯罪必须具备相应的犯罪构成。我国刑法分则分为十章,涉及400多个罪名。据调查,在农民工犯罪人员中有78.4%实施的是侵财型犯罪,其中盗窃占62.6%,抢劫占13.3%,诈骗占2.5%。[9]据广州流动人口犯罪研究课题组的调查,广州市流动人口犯罪类型前七名排序为:盗窃23.1%,抢劫21.9%,抢夺17.4%,伤害6.8%,犯罪5.9%,诈骗4.5%,2.2%。而全国流动人口犯罪类型的排序是:盗窃32.3%,抢劫14.5%,8.3%,伤害7.8%,抢夺5.7%,犯罪5.3%,诈骗4.2%。[10]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侵财型犯罪无论是在规模、增速还是影响力方面都要远远超过暴力型犯罪。农民工具有经济状况的贫困性,这使得获取金钱财物是他们的重要目标。而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农民工囿于自身能力和外部条件的限制,很难通过正常途径获得安身立命的物质条件。在强烈的物质占有欲望的驱使下,他们置国家法律和他人的财产权利不顾,铤而走险,频频实施以占有财产为目的的犯罪行为,如抢劫、抢夺、盗窃、诈骗、聚众哄抢、侵占、敲诈勒索等。同时犯罪分子为顺利实施盗窃和抢劫等犯罪,不论被害人反抗与否,往往采取先发制人的方法,杀害、伤害或暴力控制被害人,使得犯罪的暴力性程度明显增强。在对农民工进行刑法教育时要注意重点突出抢劫罪、盗窃罪、诈骗罪、绑架罪、敲诈勒索罪、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重大责任事故罪、交通肇事者、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罪、妨害公务罪、招摇撞骗罪、赌博罪、聚众斗殴罪等常见罪的介绍和解释。刑罚与犯罪是刑法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刑罚,是指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其某种权益的强制性制裁方法。犯了罪应当受到刑罚处罚,农民工犯罪也不例外。在我国刑法中有五种主刑、三种附加刑。主刑包括管、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五种;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刑罚的功能,是指刑罚的制定、裁量和执行对人们可能产生的积极作用。通过刑罚的适用,能够对犯罪人的行为作出否定评价和谴责,限制或剥夺其某种权益而使其丧失再犯的能力;能够平息被害人及其亲属的愤怒和仇恨,不至于发生私力报复,从而起到平衡作用;能够威慑普通大众,使其不敢犯罪;能够给公民树立一个守法光荣,犯罪可耻的信念,自觉地遵纪守法,维护法制,坚决同犯罪行为作斗争。因此在对农民工进行刑法教育时,必须注重对具体刑罚的讲授。

(四)加强有关劳动法律法规的教育培训

根据劳动法律的有关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之前,必须签订规范双方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劳动合同。然而由于农民工法律意识的淡薄,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都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明确的劳动合同。大多数的农民工没有享受到法律规定的休假待遇,有些用人单位甚至为了追求效率,完全不顾劳动法中有关工作时间的规定,强迫农民工为用人单位提供长时间的无偿加班。目前,我国农民工工资待遇相对较低,但是用人单位随意克扣拖欠农民工薪资的现象极为严重,我国农民工的薪资报酬得不到合理保障。为此,必须注重对农民工进行相关劳动法律的教育培训,其内容主要包括: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劳动就业方针政策及录用职工的规定;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与解除程序的规定;集体合同的签订与执行办法;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制度;劳动报酬制度;劳动卫生和安全技术规程等。具体而言,有关部门要加强《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以及《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行政处罚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使广大农民工能依法参加劳动,依法签订劳动合同;针对农民工工资待遇偏低,用人单位拖欠工资,劳动环境较差和工伤事故赔偿等问题,要对其进行《最低工资规定》、《工资支付暂行规定》、《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以及《工伤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针对农民工易发劳动纠纷的现状,要对其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及《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等法律法规教育。

(五)适当进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培训

农民工经常参与各种民事法律活动。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要知道公民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农民工在参与民事活动时,要了解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和内容。一旦农民工违反了民事法律规范就要承担相应的民事法律责任。因此,农民工有必要学习民事法律中的相关内容。农民工外出务工后,其在原居住地的权益仍需依法保护,这就需要学习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种子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等。此外为了维护社会经济发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有关部门还需要对农民工进行人口和计划生育、婚姻家庭、交通安全、卫生、环境保护、妇女权益保障、消费者权益保障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针对农民工流动性强,容易引起社会治安问题,帮助他们知道在发生纠纷、矛盾时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防止他们心理上产生认为社会对其不公的“被害推定”,进而产生报复社会的行为,应当有重点、有选择地讲授有关流动人口管理的政策规定、治安户籍管理规定以及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农民工进行法制教育培训时不应仅仅注重介绍有关实体法的权利义务规定。许多农民工在发生纠纷后,往往是通过传统的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诉或直接通过如爆炸、自残、自杀等非正常方式来谋求问题的解决,而不知道怎样通过法律途径寻求公力救济。因此,在对农民工进行法制教育培训时还应注重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程序化的教育,使农民工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知道如何通过有关部门解决纠纷,懂得如何保留证据并运用证据来依法维权。

三、对农民工进行法制教育培训时讲授方式的运用

(一)讲授式教学法的运用

在我国,讲授式教学法仍然是农民工法制教育培训中主要的教学方法,即采取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的讲授方式。如果在没有理解有关原理的情况下,让农民工对有关法律案例做出正确的分析是相当困难的。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能保证在特定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向农民工讲授最多的法律知识,可强化学生的接受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法学理论问题确实具有积极的作用。比如对什么是法的理解,它直接关系到法学的研究对象。传统的法的概念为: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个概念仅局限于法体现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以及工具两个方面。现在就我国社会主义法的认识在诸多方面达成以下共识:(1)法是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意志的反映;(2)法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根本目的;(3)法要为经济基础服务,因而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4)法是客观规律的文化汇载。这就使得法的内涵更加理性而且被赋予了时代的精神。而对法的这些问题的理解,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优势明显。经过一段时期的学习之后,农民工对法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都有相当程度的掌握。因此讲授教学法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传统教学法中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学理论教育,是我国法学教学的一大优势,甚至美国法学院的教授也承认中国在这方面做得很好[10]。

篇4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B-0123-02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进城务工的农民日益增多,拖欠农民工工资等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社会和谐与稳定。党和国家对此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行政和法律措施,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为了更好地保护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必须促使农民工树立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农民工增强维权意识,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如何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开展法律常识教育,是目前各个教育培训部门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凭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凭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唯一指定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担负着全市外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职能。本文拟以凭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实践为例,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的法律常识教育进行探索。

一、农民工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

(一)思想观念保守

大部分农民工来自较落后的农村,有些甚至是偏远的贫困山村,那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民对外界信息了解较少,思想观念保守。随着近几年农民外出务工热的悄然兴起,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大部分农民工依然用惯常思维思考问题。部分农民工在外按部就班,畏首畏尾,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道该怎样说话甚至是不敢说话,害怕惹出更多的事端,通常以自己吃亏的方式息事宁人。此外,许多农民工抱着得过且过的思想,对是否与用人单位签订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文书和积极争取自己的相关利益等持漠然态度,对别人已经发生的事持观望态度,及至事情发生后无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时,又后悔莫及。

(二)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较低

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部分农民工只是初中文化水平,甚至相当一部分人还是小学毕业,45周岁以上的人群中更有文盲存在。这种情况导致农民工在对法律的理解、对法律知识的掌握上存在较大欠缺,这同样也体现在农民工对权利义务的认知以及处理事情的行为方式上有所欠缺。文化知识水平不高甚至是偏向低层次,导致农民工法律意识薄弱,在寻求法律帮助时,首先想到的是托关系、“走后门”,而不是寻求法律上的援助。

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同其法律意识程度高低相互联系。调查显示,收入高的农民工的法律意识相对较高。收入高的农民工,由于自己生产经营的需要,有更多的机会在更大范围内接触到法律事务,其在法律知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都相对较强。而收入低的农民工,由于生产经营单一,缺乏接触法律事务的机会,其法律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则相对较弱。从农民工整体来说,大部分农民工的收入水平都不高甚至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法律意识淡薄。

(三)无法坚持长期深入的学习

当前针对农民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主要依靠乡镇司法所进行,人员与经费的严重不足,导致普法工作职能薄弱,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农民工群众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同时,村干部文化程度和法律意识不高,在对村民的纠纷调解中,往往不以法律处理,而更多地是依情理决断,从而也造成了农民工对法律的误解。另外,针对农民工的普法教育目前只停留在短时间的春节及节假日农民工返乡之时,时间短促,学习只停留在了表面。大多数农民工并未认真研读有关的法律知识条文,在外务工忙于工作挣钱,返乡之际忙于休息应酬,并未真正领会相关法律知识的精髓。

二、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开展法律常识教育的作用

(一)有助于农民工增强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要使农民工自觉遵守法律,学会运用法律,按照法律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就必须使他们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和较强的法律意识,对法律有信任感和敬仰感。由于农村相对落后的文化教育水平,农民工大多文化素质低,再加上边远山区的农村收入水平较低,外出务工成为许多农民的唯一选择。他们为了保住一份来之不易的工作,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宁愿牺牲法定的休息时间,双休日加班加点,甚至宁愿忍受恶劣的劳动环境和严重侵犯人权的行为。大多数农民工缺乏依法维权的意识和习惯,不敢抗争或不懂得如何抗争。有的农民工由于不知法而犯法,不懂法而违法,甚至用犯罪的手段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但没有起到维权的目的,而且使自己的处境更为艰难。因此,大力开展农民工普法教育工作,宣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使农民工了解解决纠纷的合法途径,不仅有助于增强农民工的法律意识,还有助于提高他们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劳动权益的能力。

(二)有助于农民工对基本权利的正确认识,避免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当前我国劳动集约型的地区,就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较容易遭受侵害的地方。一些企业尤其是小型的私营企业为了缩短成本、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强迫农民工加班加点,甚至克扣、拖欠工资,减少投入或者不投入安全卫生资金,不顾农民工的人身安全。因此,组织农民工学习法律常识,使他们正确认识法律赋予自己的基本权利,从而有效避免用人单位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不法侵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有助于创建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深入开展法律常识宣传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农民工法律意识,同时也可以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因此,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深入开展法律常识宣传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举措,有利于提高社会成员整体法律意识,形成一个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开展法律常识教育的策略

(一)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渗透法制教育

凭祥市农民工的职业技术培训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据该市就业服务中心2009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已经有61.20%的农民工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参加培训的学员有50%以上获得了上岗证书(获得电工、电焊上岗证书者居多)或者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凭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过程当中,特别注重法制教育,例如,在电工电焊、水电工、装潢设计的培训中增加《安全生产法》、《环境保护法》等内容,使技术可行性和法律可行性结合起来,让农民工既掌握技术又懂法律,确保劳动力的转移更加健康和稳定。同时每位参训学员都要求掌握《公司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者权益保障法》等。

此外,学校普法教育多样化,选择农民工喜闻乐见的形式,注意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诸如板报宣传、法制讲座、知识竞赛、主题文艺汇演、播放电影等,让农民工在轻松的环境下接受法制教育。组织引导农民工观看《法律讲堂》、《今日说法》等电视节目,邀请在外务工多年的成功人士现身说法,让广大农民工深刻领会到社会主义法治的优越性,从而提高他们知法、懂法、学法、用法的热情。

(二)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加强农民工对基本权利的认识

由于大部分农民工来自边远山区,受教育程度较低,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存在较大的欠缺,因此,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应让农民工认识《劳动者权益保障法》赋予自己的基本权利。一是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即劳动者在就业时,不会因民族、种族、性别、不同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歧视,选择职业时,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才能、爱好、兴趣的职业。二是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用人单位应当按月以货币形式支付劳动者工资,不得无故拖欠或克扣工资,劳动者在法定节假日、婚丧假期间应当有权利取得劳动报酬。三是休息休假的权利。四是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五是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六是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七是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八是拒绝用人单位强令冒险作业的权利。

(三)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指导农民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近年来,在凭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举办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绝大部分农民工文化程度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属于弱势群体。他们远离家乡外出务工,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不知如何处理,有的听之任之,逆来顺受。要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应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加强法律常识教育,使农民工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主要可从如下方面入手:一是引导农民工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发生劳动争议或劳动纠纷的,鼓励他们走法律程序,提请法律仲裁。二是要求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就合同的条款与用人单位进行仔细协商,不签订带有霸王条款的合同。三是告知农民工用人单位不能扣押农民工的身份证及其他证件,不能收取任何押金,如有违反,可向当地劳动部门提出申诉,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

(四)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加强安全常识教育

篇5

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组织及受委托执法单位中,符合《省行政执法证件管理办法》规定的条件、从事行政执法工作的在编人员。具体培训对象已经各行政执法单位报送并由区编委办核定。

不在执法岗位的人员以及临时聘用人员不予培训。

二、培训时间和地点

培训时间:年12月10日全天,上午8:00时报到,8:30时上课,下午1:30时上课,4:00时组织考试(市法制办监考)。中午统一在高专第三学生食堂用自助餐。

培训地点: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五楼学术报告厅(进学校正门后往左侧前行至道路终端)。

报名截止时间为年12月8日(星期三)下午5时。

三、培训内容

1、常见行政执法行为疑难问题解析;

2、行政执法主体、行政执法程序;

3、行政执法监督、执法责任制与行政救济。

按照省法制办要求,培训采用全省材《行政执法教程》和专用试卷。

四、培训费用

本次办证工本费、培训费、教材费、考试费、餐费等各项费用共计260元,由参加培训人员所在单位统一于报名时交纳。

篇6

现代城市与传统城市的区别是工业的高度发展。一项工程可以孕育一个城市,如三峡大坝的建造,催生了一个三峡市;一项产业可以打造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如东莞的制造业,让东莞焕发生机与活力。而维系工业高度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企业职工的从业素质,是市民的就业素质。人的职业素质并不是天生的,要靠职业教育来培养。因此,说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支点是有道理的。东莞市是一个发展势头强劲的城市,已经提出了建设国际现代制造业名城的总目标,那么,如何发挥大职教的支点作用,打造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力,就不能不进行大职教发展的战略构想,就不能不进行职业教育价值认识的教育,让政府、企业、市民认识到进行职业教育是一个内生发展的自觉要求。为此,要调整东莞市职教布局,构建城乡一体化的职教体系,重点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培养土生土长的高素质员工;要进行大职教的系统化建设,使职业教育职前职后系统化,高中低级培养系统化,终身职教系统化,形成东莞独有的网络状的大职教系统,从而加快东莞市现代城市发展的步伐。

一、东莞实施大职教战略的价值认识

现代城市的愿景是:经济持续发展,企业不断创新;政治民主自由;法律健全完善;文化繁荣昌盛;信息畅通快捷;社会文明友爱;环境协调宜人;教育公平科学;风俗典雅多趣;市民乐观向上;生活幸福安康。欲达此理想境界,就要提高政府、企业、市民职教价值的认识,促使其形成内生化的职教需求观。

1.促进政府认识职教均衡发展的意义。首先,政府应认识职业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三足鼎立之势已经形成。为了城市繁荣昌盛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重视职业教育,促使三者均衡发展,特别要认识高技能人才作为基础人力资源的意义。其次,促进政府认识在新型工业化转型中,人力资源的素质将决定城市经济发展的转型是否能获得成功+,其三,促进政府认识职业教育功能与城市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城市现代化建设离不开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功能所决定的。职业教育的功能表现在以下方面:(1)有利于提高下岗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促进城市现代化进程。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过程,其实质是农民向城镇工人及市民的角色和身份的转换过程,实现这种转移的基本条件,就是通过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使其具备必要的科技知识和劳动技能,以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数量,有利于加快现代化城镇建设步伐。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东莞市实现了从一个农业县到现代制造业重要基地的跨越式发展,东莞农村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传统农业向“三高”农业转变,农村逐步向城镇化、现代化转变。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东莞市出现了耕地逐渐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企业下岗职工和进城务工人员增多;农民转岗就业困难,农民工文化素质偏低等问题,全市就业形势严峻。加上本省山区劳动力和外省市劳工大量涌人我市等因素影响,客观上造成东莞市就业结构上尖衡。这些问题能否解决好,直接关系到东莞市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关系到东莞市提出的建设殷实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进程。为此,东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市”、“科教兴农”战略,要提高农村整体教育水平,在抓好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加强对农民进行文化科技知识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强农民自身的“造血”功能,为其转岗就业创造条件,将农村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

2.帮助企业认识到职教是其自身发展的需求。世界经验证明,企业的内在需求是职教发展的支撑点所在。德国双元制的成功就说明职业教育是由各行业的内在需求所决定的。所以,应教育企业,学习世界成功企业的职教经验。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 BTEC等;教育企业,用人要有预测、有计划,依托大职教,重视订单培养的价值;教育企业依托职教,降低培训成本,争取最大的用工效益,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用工制度。

3.教育市民接受职教,使生活过得更好。希望生活过得更好是人之常情,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实现个人的理想与价值。这就需要教育市民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寻找一条新路。其一,实事求是认识自我,重新认识职业教育的生活价值。如,上大学不是我的强项,而接受职业教育能幸福就业,可能是自己的强项。其二,挖掘职业天赋,发扬人的个性。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人人都有自己的天赋,首先要通过职业教育来挖掘个人的职业天分,为人们的幸福生活寻找新路。其三,优势的职业天赋要与岗位群搭配,需要职教提供就业信息,创造发展空间,从而生活得更好。

二、东莞发挥职教支点作用的战略举措

东莞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令人惊喜的,它为本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然而,它与东莞的经济地位和发展相比仍不相称.因此,还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战略举措。

1.调整职教布局,构建职教体系。(1)提升中职质量。东莞必须优化中职的区域布局,减少镇中学的职业教育班,集中力量,分片办好地方职业中学,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2)扩大高职规模,提高职教人才培养规格。东莞的新工业化转型已经开始,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必将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仅有的两所高等职业学院均是以文理为主的民办学院,急需建没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公办高等职业学院,从而尽快提高技能人才的规格。(3)整合高教资源,培养高层次技术型人才。在经济发达的地区,不仅需要专科层次的高技能人才,而且还需要本科以上的技术型人才,东莞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东莞要建设成现代制造业城市,必须要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是离不开高层次技术型人才的,所以东莞应该整合全市的高教资源,培养更高层次的技术型人才。

2.加大职教投入,引导城乡职教一体化。东莞职教的投入力度与其经济实力是不相称的。“十五”时期东莞市的GDP呈现上升趋势,财政收人也有大幅度的增长。如2005年是310亿,其中教育的投入是 50亿,对于教育的投入是比较多的。但对于职业教育方面的教育投人却十分有限,全市到目前为止尚无一所专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公办职业技术学院。首先,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向重视普通高中一样重视中等职业教育。其二,制订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促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落在实处。其三,出台相关政策,实行就业准入制度,不经过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不能就业。其四,加强城乡职教的联合办学改革,引导城乡职教一体化,努力提高本地人口的职业素质。如实施城乡职业中学联合办学,实践证明联合办学的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及家长反映良好。

3.督促企业改革用工制度,架构职教终身教育体系。(1)企业与职校的订单式培养工程的建设。企业的自觉是关键,可以把企业人力资源部的员工培训内容交给学校做,实行订单式培养,使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例:行业规范,就是企业文化。海尔集团的张瑞敏1986年砸了76台冰箱,传递了一个管理理念,在质量问题上毫不手软。企业的质量文化,就是让员工意识到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这样的企业文化通过学校教育而积淀起来,自然就会成为教学内容,教育学生在细节取胜,力求精益求精。(2)企业与职校合作的半工半读模式的构建。校企合作的半工半读职教模式,强调的是要用企业精神影响学校,预先培养了企业人;强调企业文化熏陶人,预先营造了企业氛围;强调企业规范训练人,预先培养了企业纪律意识。学生顶岗工作(半工);在校学习 (半读),东莞构建这样的一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能够发挥企业的积极性,提高职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3)高、中、低级培训与企业发展结合。企业设备、技术更新,需要受过培训的人员,企业应该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员工参加高、中、低级培训,并利用职业学校的条件来完成人员素质提升任务,从而有利于企业转型。

4.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衔接和沟通。这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学历教育为重点,一种是以速成就业为重点;一种是以培养综合职业素质为前提,一种是

篇7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有目的的为提高带教效果而有计划地创设一种情景,使护士身临其境,以生动、形象、直观的方式,加深护士对实际操作的感性认识和系统理论的实践认知[1]。为优化护理学临床带教模式,探求适合新时期临床新入职护士的培训方法,以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我院于2010年8月起在低年资护士规范化培训中采用了情景模拟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教学效果,现将应用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0年8月~2015年8月新入职护士培训36例,均为女性,年龄18~21岁,平均年龄(19.4±0.3)岁。

1.2方法

1.2.1设计情景 选择主题中需要探究的问题进行情景构思,让护士掌握关键的技能要求、综合训练等方面的知识[2]。

1.2.2专题授课 带教老师针对模拟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组织新入职护士复习有关内容,并给与提示和指导,以便新入职护士能够更好地掌握。

1.2.3资料准备 专题授课后指导新入职护士充分准备相关资料以便参加情景模拟活动,比如安排时间让新入职护士看录像、看书、查资料、分头准备、小组讨论等[3]。

1.2.4模拟现场 按照需要学习的情境问题选择合适的病房或者示教室进行设计布置,尽量按照真实环境布置,以便使新入职护士有身临其境的情景体验。一般是指定负责协调组织工作新入职护士1名,一个小组设2~4名新入职护士,开展学习工作。带教老师首先应设法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情景,比如表达对新入职护士能力的信心,帮助新入职护士尽快地进入角色,促使新入职护士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获得深刻的体会。带教老师在整个过程应该是起到一个管理作用、总体组织的角色,同时又能够积极与新入职护士进行讨论,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并引导性的给于提示,让她们自己去得出答案[4]。

1.2.5分析总结 带教老师应及时总结评定每次情景模拟活动,肯定好的,指出存在的问题。通过总结,使新入职护士对本次模拟活动所牵涉到的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知识的概括提升一个高度。同时,带教老师不能满足于现有问题的解决,应该通过变换一些问题的条件,提出新问题,并引导新入职护士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兴趣和欲望。

情景模拟活动后,对36名新入职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36份,收回36份,有效收回率为100%。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专业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对临床学习兴趣的培养、临床操作技能的提高、临床合作能力的提高、临床处理能力的提高、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较大帮助率分别为82.06%、86.79%、72.22%、77.78%、83.3%,有较大帮助率均高于无帮助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传统的新入职护士培训基本上是由带教老师主动传授,新入职护士被动接受的学习过程,由于长期接受性学习,使新入职护士问题意识缺乏,依赖性增强,独立性、自觉性和个性被淹没,创造思维、学习的积极性不高[5-6]。另一方面,因为大部分患者对新入职护士的不信任,对新入职护士的治疗操作具有抗拒心理,甚至排斥,使得新入职护士的学习兴趣不高,实际操作机会少。

情景模拟教学法可以大大的调动新入职护士临床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7]。为了充分调动新入职护士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带教老师应该创设富有挑战性的、真实的、与学习主题有关的情景,并及时给与每个新入职护士正面的、赞赏的、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激发他们在学习状态上的兴趣。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情景模拟教学法有利于促进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新入职护士临床综合处理的能力。带教老师应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引导新入职护士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去认识和实践[8],能够主动选择推断创设情景所提供的信息,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时刻自我反思,自我调控,在整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培养临床综合处理能力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通过主动性学习,更加牢固的掌握和运用知识。

情景模拟教学法通过模拟现场能够有利的提高新入职护士临床实际操作能力,使新入职护士有仿真感觉,如身临其境情景体验,帮助新入职护士尽快进入角色,促使新入职护士充分展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正确处理临床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护理问题,在解决已有的问题基础上,通过带教老师,提出一些新问题供新入职护士讨论,有利于引导新入职护士求知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综上所述,情景模拟临床教学法是一种以新入职护士为主体的开放教学模式,新入职护士在直观、形象的教学环境中运用和理解知识,提高临床技术操作能力,真正的主动性学习。实践证明,情景模拟教学法和传统的带教模式相比,可以更大的调动新入职护士的学习主动性、提高新入职护士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综合处理和临床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马锦萍.情景模拟教学法在社区护理实践教学中应用[J].全科护理,2013,11(10):868-869.

[2]王思婷,韦丽华,张媛媛,等.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13,10(5):209-211.

[3]邱雯.情景模拟教学法结合传统教学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8):114-115.

[4]白井双,祝贺,马新利,等.ECS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法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5,12(3):262-264,265.

[5]颜玮君,王海虹,娄喜,等.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急诊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09(10):105-106.

篇8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一、项目的背景

滨海新区位于天津市的东部临海地区,而新区的成立,已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二极,也成为中国北方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滨海新区的定位是立足天津、依托京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宜居的生态城区。作为唯一一所坐落于滨海新区的综合性大学,高新研发项目的辐射力不断增强,天津科技大学的人才聚集效应日益显现,“特色战略求发展,滨海新区做尖兵”已成为学校长期的战略。

天津滨海热电集团是天津市滨海新区的主力能源企业,力求建设一流“绿色电站、窗口电站、标杆电站”的方针,使其工程上采用烟塔合一、脱硫脱硝、碳捕捉、热泵等先进的环保技术,促使对员工的技术需求大大提高,因此急需提高员工的科技水平和技术知识。在此前提下,结合学校地源和教育资源优势,共同探索,实践了在于提升职工技术文化、科技水平的定制培养项目。

二、项目的运营模式

项目根据企业人员的岗位需求,由学校和企业共同选定涉及专业,并公共制定和修改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形成定制培养计划。科大继续教育学院负责教育实施,聘请理论造诣高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专家,集中讲授理论和专业知识,以讨论对话的形式组织进行专业现场考察和需求分析,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利用师生互动式研讨、交流,在实践中开展教学,实现了职工队伍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一)深入企业调研,积极探讨定制服务培养模式

在“十二五”期间,为了更好发挥继续教育工作的职能,以拉近距离、主动作为、服务基层的教学服务理念,天津科技大学对滨海热电集团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了解员工与企业的教育需求,与企业人力资源和生产技术部门共同研究,针对热电专业特点确定招生计划,印制继续教育招生简章,由双方共同进入集团二级单位宣传、动员,促使基层单位的职工积极响应,踊跃报名。

(二)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使职工学历与能力双提高

根据热电集团的专业需要,集中以专科机电一体化、本科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为主的学历课程为一期计划。针对学员企业需求,将学员并入天津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机电一体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习,在学习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的前提下,按照研修工种方向分班进行专业课理论教学、操作技能演练和技术创新实践。

(三)适应职工需要,采用科学灵活的授课模式

为了解决学生的工学矛盾,以及企业职工住地分散等实际问题,教学培训充分利用公休日、节假日走进企业,积极协调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好教师调配工作,组织教师在各教学点进行循环授课,与教学点的人事部门加强联系与沟通,确保职工能够按时上课,切实解决了实施中的具体困难。

三、项目的特色

(一)以企业需求为目标,将学员个人需要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开展学历和培训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天津科技大学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坚持开放办学,在调研的基础上,掌握了一线职工的教育需求,与企业深入座谈,提高企业对于职工队伍建设的重视,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找到职工素质与企业要求的差距所在。通过学历教育与技术培训相结合的手段,自主开发了适应学员学习的内部培训教材,把质量要求融入生产过程和技术标准中,为员工打造定向学习平台,树立新的员工技能标准,提高员工业务素质和能力。目的在于为企业培养一支敢于创新、善于变革、勇于奉献的高素质员工队伍。力求达到职工学以致用,提高水平,人力资源充分利用,最终转化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从而整体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素质建设,致力于把人力资源打造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开展通用能力的再教育,强化职工素质教育,提升岗位适应能力

提升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既是职工队伍建设的长期工作任务,也是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的重点工作之一,这项工作涉及公司整体、各个部门和每位职工。坚持以通用能力培训为基础,以通识课程和企业自主开发课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采用集中组织、弹性学习的方式。由公司人力资源部和学校联合制订培训工作实施计划,明确各责任单位职能,有效促进了讲师与学员的讲、学积极性,保障了职工通用能力培训的稳定持续开展。

通用能力培训教学课堂为热电集团职工搭建了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平台,营造了人人思学习、处处是场所、时时是机会的学习氛围。目前,已有235名学员通过系统学习职工素质教育4门通用知识课程。进一步提升了生产一线管理和现场管理能力,职工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三)校企联合,长期合作,构筑技能人才成长平台

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技术技能人才,为继续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职业技术教育的开展,也为技术工人构筑了成长平台。通过制度建设夯实工作基础,为一线技能职工搭建了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到技师、高级技师的职业技能晋升通道,员工在生产岗位上就可以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考核。集团根据年度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计划,结合事业部地域分布,进行分区域、分工种、分批次的考试管理,有效调动了技术工人学习技术、提高技能的积极性,提高了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四、项目的社会效益

滨海热电集团始终将人才作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大力开发。定制培养项目从启动到实施得到了滨海热电集团的大力支持和高度评价,在校企合作办学的摸索过程中,双方通过“以职工素质建设为基础,以职业技能鉴定为手段,以技能大赛为舞台,以一线管理者能力提升为核心”的推动模式,共同打造技能人才队伍,为企业逐步建立起素质过硬、结构合理、后备充足,与公司的产品开发、生产经营和市场竞争相适应的一流技能人才群体,有效提升企业制造水平、显著增强企业综合竞争能力,提供了基础保障。

五、项目的前景

天津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秉承“立足滨海,服务滨海”的理念,致力于为创一流职工培训品牌而努力实践,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中发挥着“人才成长的沃土、科研创新的基地、文化辐射的高地”的作用。坚持开展“走进滨海、感受滨海、服务滨海、成才滨海”系列实践活动,充分履行高校“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职能。目前学校已陆续在滨海新区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志愿服务基地,在校学生连续6年开展“情满滨海”社会调研活动;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毕业生到滨海新区就业创业,为天津科技大学继续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

定制培养项目,为进一步服务企业,改变职工培训 “一言堂”、“纯理论”的培养方式,提供了良好的实践阵地,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力争达到凸显针对性、实用性、前瞻性,兼顾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效果,适应广大学员的需求,这种因需施教的培养模式,把员工从以前的“要我学”的被动学习转变成“我要学”的良性互动模式,为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陈启明.企业培训规划的框架及内容[J].人力资源,2001,(5).

[2]吴召军.浅谈新时期企业员工培训的几点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04,(8).

篇9

        糖尿病是临床各科都要遇到的常见病、多发病,如果治疗护理不当,易引发医疗纠纷;患者的血糖控制能否达标,最终影响着各种并发症的发展、转归。面对日益增大的糖尿病人群,糖尿病教育已成为糖尿病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手段[1],建立一支庞大的糖尿病健康教育队伍势在必行。自2007年以来,我院就如何开展临床护士的糖尿病知识培训、扩大糖尿病教育队伍作了有益的探索,取得满意效果。

        2007-2010年我院采取了各种方法对全院护士进行糖尿病知识培训,2010年底,我们针对全院护士进行了糖尿病知识问卷调查,抽取世界健康基金会中国糖尿病教育项目组织提供的表格式问卷之一“糖尿病知识问卷四”共30题,内容涉及糖尿病饮食、运动、心理、血糖监测、药物治疗以及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等方面。发放问卷200份,全部回收,正确率达到85%,其中胰岛素知识正确率达到90%,血糖监测知识正确率达到92%,正确率远远高于其他医院所作的调查[2]。

        这个结果与我们多年进行护士的糖尿病知识培训有着截然的联系。调查表明,97.1%的护士需要进行糖尿病知识培训。临床护士糖尿病知识薄弱,加上护士的工作要24小时轮流值班,如何开展培训,怎样保证全体护士都能得到培训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现就我院开展的各种培训方法及其优缺点加以讨论。

        1开展糖尿病知识培训班

        护理部定期组织糖尿病知识培训班。培训班的形式有两种,分别为集中授课和循环式周期性授课。

        1.1集中授课:这种培训班集中一周的各个下午,进行连续讲解,涉及的内容较多,涵盖了糖尿病治疗“五驾马车”的各个方面,包括糖尿病饮食、运动、血糖监测、药物治疗和教育及心理调节,也包括糖尿病基础知识和流行病学,分别由内分泌科护士长及护理骨干担任授课,也请内分泌医疗专家针对糖尿病治疗新知识、新进展作专题讲解。这种培训方法优点为培训内容系统全面,时间集中;缺点是由于内容过于专科化,非内分泌科的护士短时间内接受大量信息较为困难,听过后能记住的较少;另外由于工作的关系,一次授课不能集中全体护士参加,反复进行又要花费较多的时间、精力。

        1.2循环式周期性授课:每季度讲授2个内容,每次授课后有2-3个月的消化时间。大家可以利用这段儿时间将授课内容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反馈回来。护理部根据各方面反馈来的信息,对所存在的问题加以整理,在下一季度讲授新内容前给与纠正、解答,并对上次授课重点以提问的形式进行复习,一方面加深了印象,另外对那些由于各种原因前一次未能参加培训的护士也作了补课。

篇10

本次培训班邀请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学院经济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姚金鑫老师授课,姚教授系统讲解了品牌的内涵、品牌管理的重要性、品牌定位、品牌创建、品牌营销等内容。通过授课,参会人员强烈感受到品牌力量和创建品牌的重要性、紧迫感,对品牌价值有了新的认识,从而增强了商标品牌争创积极性。

篇1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124-02

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软件的规模越来越大,所涉及的技术也越来越广,对软件开发人员综合能力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传统单一的软件技术课程已经不能适应软件的不断发展所带来的更高的技术要求,从而造成学生综合能力差,难以掌握开发大型软件需要的隐性知识,同时也不能满足软件企业的工作要求。

但是,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是循序渐进的,从分散的知识、单项的技能到各科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从校内实训到企业顶岗实习,既是一个量变过程,又是一个从“学”到“用”的质变过程。这一转变能否顺利实现,关键在于实践课程体系的安排是否合理。在整个实践课程体系中不仅要为单门课程设置合理的实践环节,还应该设置以培养综合能力为主的综合实践环节。因此,迫切需要设计一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软件综合实训课程。

影响软件技术专业学生

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因素

目前,各高职院校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指导下,着重加强了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这些实践项目都是针对某一课程而开设的,学生在学习完独立的课程之后,对于课程之间知识的相互衔接和综合应用仍然不甚明了且无从下手。

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所学各学科知识都是独立的、分散的,针对某一课程的实训环节没有各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及过渡。同时,开发大型软件需要的隐性知识在各门课程中没有体现,导致学生知识上的不连贯、能力上的断层,没有掌握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学校的实训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校内实验室没有软件企业的虚拟环境,难以进行团队开发,同时也不利于项目化教学的开展,致使学生进入企业时仍然对工作环境感觉很陌生,成为制约学生职业素养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此,笔者提出了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为目的,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式,与企业共同研究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方案。

构建《软件开发综合实训》课程开发方案

《软件开发综合实训》课程以一般课程实验、实训为基础,综合运用多门实验和理论课程知识,以完整项目的选题、技术路线确定、项目研发、项目应用实施为内容,培养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职业素养,使学生完成从实训到项目的过渡。

在进行课程开发时,应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式,与企业共同开发《软件开发综合实训》课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首先要完成的是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由于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面向专业,而校内教师所欠缺的恰是企业具体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因此,在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时,可邀请本专业领域的企业行业专家,请他们从岗位需求出发,介绍在岗位上需要做什么工作、如何去做这些工作。通过专家介绍,我们清楚地了解各项工作的过程及内容,并了解各项工作的重要程度、难易程度及相互关联程度。

项目设计 根据专家提到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以企业真实软件产品为蓝本,加工成适合学生的学习项目,然后,对项目进行分解和细化,获得项目的具体工作任务,并对完成工作任务应掌握的职业能力做出较为详细的描述。最后,再请专家指导,讨论我们所设置的项目、工作任务是否覆盖了他们所描述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以及我们所描述的职业能力是否符合岗位工作所要求的必须掌握的各项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体系构建 依据项目设计,与企业行业专家一起,根据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构建《软件开发综合实训》课程内容体系。按照真实的软件开发过程把项目划分为若干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安排若干个任务,每一个任务中都包含着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工作态度。以完成工作任务的顺序组织教学内容,按照行动导向的原则设计教学单元,与企业行业专家一起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共同开发实训教材,共同制定评价标准,以便将“企业的内容”以“教学的形式”来完成“人才的培养”。表1是根据岗位需求和工作任务构建的《软件开发综合实训》课程内容及教学情境。

建立校内软件综合实训基地 与企业密切合作,将软件企业的开发环境、开发方式、开发工具引入实训基地,构建本课程的职业情境。为了开发软件公司的工作环境,软件开发综合实训室用隔板划分出若干区域,每个区域有标牌指示。每个项目开发小组占据一个固定的工作区域,每个工作区域有10个工位,学生要按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相应工位上开发软件。此外,实训室内还开辟了小组讨论区和演示区,利用这些区域,可以开展小组讨论、方案交流、成果展示等活动。通过虚拟的软件企业环境,使学生走出教室、学习环境,走近规范的职业环境,消除对真实企业工作环境的陌生感,方便项目教学、小组学习的组织管理工作。

新建课程体系的效果

《软件开发综合实训》通过校企合作共同设计教学任务、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标准、共同构建课程体系。本课程通过开发一个完整的软件项目,将软件开发各个主要阶段串接在一起,使学生按课程顺序和教学环节进度将分散掌握的能力贯通起来,让学生能实际感受企业的软件开发流程和规范,熟悉软件项目团队协作开发方式,逐步适应软件企业开发环境和开发方法,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实现软件开发基本能力的整合、迁移,促进综合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使学生能够胜任软件开发岗位的各项工作,达到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软件开发综合实训》课程开发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对于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缓解校外实训基地严重不足的压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对其他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应力恒.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8(1):36-38.

[3]朱强,江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1):42-44.

[4]路建彩,褚建立.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2).

[5]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 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12

 

随着全军人才战略工程的加速推进,担负后勤士官教育任务的院校将成为后勤士官任职教育的主体。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后勤士官院校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理请思路、明确目标,在更高的起点上谋划和推进后勤士官任职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一、更新观念,提高对士官任职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一)目标定位 

士官任职教育是培养面向部队一线的专业技术及管理应用型人才;同时,士官任职教育肩负着不断更新、提升士官素质的任务。士官任职教育关注的焦点是尽可能提高毕业学员适应部队发展与技术装备变革的能力,满足部队对士官越来越高的技能要求,为毕业学员将来岗位任职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 

(二)任职定位 

任职教育属于以能力为本的教育,以培养学员部队任职能力为主。面对部队现代化建设需要和不断更新的装备和技术的挑战,培养目标应定位在任职有优势、管理有能力、继续教育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位置上;立足于培养爱岗、敬业、能创新的士官人才。其综合任职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实用性、技能性、职业性三个方面。学员应掌握相关岗位的新知识、新设备、新技术,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分析、处理、解决一线问题的能力。 

二、科学规划,建立适应士官第一任职的课程设计 

(一)合理划分课程类别 

课程设计要讲求科学性,形成合理的理论体系。可考虑将设置三类课程。(1)公共课,包括政治理论、应用写作等;(2)专业课,主要是满足士官任职需求的专业理论,包括专业理论衍生的二级课目;(3)技能课,主要是对部队列装的装备和任职所需技能的培养。把技能作为一门独立课程,打破了以往技能教学仅为验证理论,为理论教学服务的状况,有利于学员实践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二)独立规划技能教学 

要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学员,必须制订出专门的技能教学实施计划。目前任职教育技能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合在一起的,技能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据次要地位,这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根据任职教育不同专业所需的技能,制订出以培养任职能力为目标的技能教学计划,对技能与理论教学的课时比例进行调整,增加技能教学的比例。 

三、开拓创新,建立适应士官任职教育的教学机制 

为了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要,应该牢牢把握新型士官人才的特点,紧紧围绕部队岗位任职能力要求,综合利用军内外教育资源,合理构建新型士官人才教育培养机制,从以下几个环节抓好落实。 

(一)建设“双师型”教员队伍 

所谓“双师型”教员,既有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理论素养,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专业技能,具有教师和技师的双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教员。他们既是具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素养的教师,又是具有精湛实践能力的专业技师。为建好“双师型”教员队伍,应重点培养教员具备下列能力和素质: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并能分解、再现给学员,指导学员进行操作,对学员操作情况进行恰当的评价和提出改进建议;会使用新型装备并能从较高层面进行授课,让学员了解武器装备的性能、特点、使用方法,会独立使用、维修装备。 

(二)培养“双证书”士官人才 

任职教育必须把培养学员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促进技能的培养。要依照部队职业分类标准及任职岗位需要,满足学员对相关职业证书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技能训练,使学员在获得毕业证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岗位第一任职能力。 

(三)建立“双基地”教学模式 

实习是士官任职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院校应与部队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学员在院校教学实习基地主要了解各种装备的操作、各种新技术的使用;在部队实习基地主要进行装备故障的维修和技术管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担任学员实习任务的部队,要为学员实习提供必要的条件,安排相应的实习岗位,做到按专业对口实习,使士官学员尽快熟悉本专业的技能,为上岗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士官任职教育,在我军院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军队编制体制的改革,我军技术性岗位和部分基层岗位由军官改为士官担任,士官教育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担任士官培训任务的院校,要根据部队的实际情况和士官的任职需要,创新士官任职教育培训机制,更新培训理念,建立“双师型”队伍,搞好课程设置,建好实习“双基地”,为部队培养出更多懂指挥、善操作、会管理、能创新的合格的士官人才。 

 

参考文献: 

[1]曹鸿茂,孟秀玲,孙海成.中国士官.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篇13

1、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我国志愿者组织发展十分迅速,其中,大学生作为拥有专业知识技能和高素质的特殊群体,逐渐成为青年志愿者中的主体力量。在许多大学已经形成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并广泛地开展了多种志愿服务活动,为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提供了一个平台,也是大学生得到实践锻炼的重要机会。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发展也面临着种种问题,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1.1、组织成员流失快

成员流失过快的原因,一方面是有些同学对志愿活动的期待与现实所参与的活动存在差异,一方面是组织内部制度原因所造成的成员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再则是组织内部监督机制存在问题。有被访者反应“每个都要开会,占用了大部分时间。” “学生吧,志愿热情比社会高,开会啊什么的,校园里组织起来也容易。但是没有经济基础,不可以长期投入,社会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个人感觉吧,大学生热情很高,年轻嘛,但是比较盲目,对社会认识不清,对其帮助的人也认识不清。”

1.2、活动项目规模小,有的流于形式

由于学生组织的局限性,在人力以及资金方面的缺乏,使得大学生志愿者组织所开展的活动,多是一些小规模的志愿服务活动,而且集中在例如环保、支教等项目上,同一学校的不同志愿者组织以及不同学校的志愿者组织都会出现一些重复性志愿服务项目。这使得一些项目流于形式。

显然,要解决上述两个问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一切管理问题最终体现在人的管理。大学生文化素质高,社会参与意识强,这使得他们很容易投身到志愿者队伍中来,而如何提高他们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提高他们的服务能力,需要从培训入手。

2、体验式培训的特点和对组织发展的作用

培训是现代社会中重要的人才培养方式,体验式培训因为其独有特点成为很多企业部门,提高成员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主要培训方式。

所谓体验式培训是指,个人通过参与活动获取个人的体验,在培训师的指导下,与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个人体验,提升认识的培训方式。体验式培训强调学员必须要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掌握一种既能或专有知识,并且这种知识一旦掌握,就很难忘记。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B・约瑟夫・派恩(B・Joseph Pine Ⅱ)指出,阅读资讯,我们可以学习到10%,听到的资讯,能从中获取15%,但是我们体验过的事,却能从中学习到80%。这一点,大多数人都有体会,学习骑自行车,如果不亲自实践的话,是永远学不会的。而一旦学会了,即使几年不骑,再骑的时候,也不会忘记。像游泳、滑旱冰、学驾驶等等,也都属于体验式学习的范畴。与传统教育以理论的讲授为主,学员仅仅被动接受的模式不同。体验式培训倡导的理念是,学员是学习的主体,学员的经验是学习的重要资源,学员在模拟的情景当中,结合过去知识、常识、经验,在培训师的带领下,由学员自己加以总结、提升、整合,并最终运用到日常工作生活中去。体验式培训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与缺陷,它以受训者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更乐于也更易于投入到学习中去,获得有益的体验和感悟。此外体验式培训不将培训的重点放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体会和感悟,最终帮助受训者形成积极的品质和心态。

从以往的培训来看,体验式培训方式对于加强组织成员对组织文化认同感很有效。尤其是新加入的成员,他们刚到新的组织,还抱着观望的态度,对新的人际关系和新的企业文化都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体验式培训创造了一个组织了解的新人、新人了解组织的机会,同时可以改善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所以善用体验式培训,可以为组织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作用。

3、如何通过体验式培训提高组织效率

体验式培训不是游戏,体验式培训的最终目的是开启所有潜能,并让人们将这些潜能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实现个人绩效的最优化。它能改变的是一种态度、一种观念,而不是说一经接受它的培训,就像得到一贴灵丹妙药,可立即掌握到某种人们没有的技能。所以正确的培训态度和培训方式十分重要。

首先,学员应保持良好、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改变过去被动接受的习惯

体验式培训有别于传统的培训方式就在于学员的主动学习。如果,在培训前,使学员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人由于对体验式学习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学习时抱着“玩玩”的态度,学习后又不及时总结,因此得不到启发,改变不了现状就在所难免了。对于寓教于乐的体验式学习来说,游戏和练习只不过是工具,训练也只是载体,如果参加者只是注重当时活动的一刹那,而不通过有趣活动后主动去“悟”、去总结,那么,也就背离了体验式学习的真正宗旨,也就得不到应有的学习效果。

其次,有针对性的选择培训课程

不少人错误地认为体验式培训就是拓展训练,也就是户外项目,而忽视了室内项目的作用,事实上,从培训过程来看,体验结束后,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总结,这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体验得来的感受,转化成为日后个人的经验。从而使个人能力得以提升。

因此,在选择培训科目时,应该注意课程的配合,真正的达到学以致用。另外,参与人员如果以前参加过类似培训,会感觉收获不大,重复的内容会使整个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4、结语

通过对大学生志愿者组织成员进行体验式培训,一方面可以提高大学生们对组织的认同感,进一步培养志愿者精神,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大学生们的社会经验和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组织。当然,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发展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在制度方面的保障和创新。相信未来,大学生这一独特群体会在志愿者活动中发挥出更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方伟、武春友 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企业在职培训投资风险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6 126-129

[2]陈向明 在参与中学习――承认培训方式的更新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年4期 61-64

[3]孙蕾,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及行动的特征、问题与对策《学会》2010年第02期

[4]韩晶.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障碍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2003,(2):33-3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