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8:53:3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城乡教育一体化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宋乃庆(1948―),男,浙江杭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基础教育政策研究。E-mail:。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我国政府为破解城乡教育二元结构、推动城乡教育公平与和谐发展、满足城乡教育发展需求的部署,是在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取向下,打破城乡二元对立局面,建设城乡教育共同体。[1]然而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人口众多,且城乡之间存在较大的空间距离与经济文化差异。在此基础上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必然需要一个跨时空且有利于交流合作的平台作为保障。教育信息化不仅打破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使得大量丰富的教育资源能为全体学习者共享,教育活动时空更少受到限制,人际合作易于实现,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由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产生的教育水平的差距。[2]而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保障措施。因此,依据现有国情,以教育信息化作为保障,应该是推动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重要手段。但如何以教育信息化保障城乡教育一体化,并没有现成的答案,必须在探索中前行。
一、城乡教育一体化对教育信息化的需求
(一)缓解农村学生“上学路难”的问题
从2000年开始,在义务教育学校合并中将一些办学规模小、教学质量差的村校和教学点予以撤销,导致农村中小学生不得不去离家很远的城镇上学,产生了“上学路难”的问题。当前,政府为了解决中小学生“上学路难”的问题,提出由政府承担全责,大力发展校车。虽然此举有助于解决“上学路难”的问题,但与高昂的校车购买费用、使用和维护费用、较低的校车使用效率以及近百万驾驶员的编制等问题相比,政府通过购买校车解决“上学路难”问题的“性价比太低”。因此,与其花大力气购买校车解决“上学路难”的问题,不如在当前财政不足以支持全国中小学配备校车的情况下,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和空中课堂来解决这一问题。此举不仅能让农村中小学生在当地分享城市里最优秀教师的授课内容,尽量避免农村学生去离家很远的寄宿制学校上学,还能促进当地农民获得继续教育的机会,可谓一举数得。
(二)满足农村学生“上好学”的需要
当前,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分布的过度不均衡,导致农村学生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较少,产生了农村学生“上好学”困难的问题。农村学生“上好学”困难,不仅会严重削弱农村学生在学习上同城市学生的竞争力,加重城乡教育之间的不公平,还会对农村学生未来生活造成不良影响,使其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等就业的不平等收入的不平等生活的不平等下一代的不平等……”[3]而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就是可以把城市里最优秀的教育资源(如优秀教师、图书、讲义等)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方式引入农村地区,拓展、丰富和革新农村学生的学习视野、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等,让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享受一样的优质教育,充分满足农村学生“上好学”的需要,不断缩小城乡学生之间的教育差距。
(三)满足农村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需要
农村师资薄弱是一个受到政府与社会重点关注的教育问题。尽管国家和各级部门采取轮岗、支教、挂职等推动城乡教师流动的方式,为农村教师创造向城市优秀教师学习的机会。但基于一些“非经济的现实因素”,如生活环境、朋友圈子、居住条件、饮食习惯、子女教育等,即使给予城市教师一定的经济补偿,他们也很难全身心投入到农村地区的教学工作中。并且,这种城乡教师的流动都是短期行为且存在较大的管理难度,难以长期满足农村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需要。但通过网络平全可以解决或者避免上述问题,实现城乡教师一体化协同发展。[4]城市教师可以不离开本校,通过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实现城乡教师的城乡一体化讲授式和探究式课堂教学、网络教研互动,帮助农村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教育信息化不仅可以促进城乡教师互动交流,还可以丰富和改变农村教师在职培训与继续教育的方式,减少农村教师进城培训过程中人财物的损耗,进一步激发农村教师参加培训的热情。
二、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的经验
(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经验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从1982年至今已有30年历史,实现了由试验探索到全面推进。回顾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历程,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一是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将信息化作为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举措;二是从我国的教育实际出发,把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作为解决教育现实紧迫问题和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三是把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放到突出位置,加强统筹协调,以教育信息化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四是大力推进教师培训,把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关键环节,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五是把普及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为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服务,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推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5]尽管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暴露了不少问题,尤其是城乡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如城乡教学软件资源差异巨大,缺乏贴近农村生产生活的教育信息资源,农村师生信息素养滞后,城市优质教育得不到有效共享。
(二)国外教育信息化的经验
教育信息化始于国外发达国家,美国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在教育信息化方面不但走得早,而且始终走在世界前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教育部1996年提出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国家目标(因为它大大加快了美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1)全国所有的教师都要接受训练,教师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计算机和信息高速公路方面的需要都得到支持;(2)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中运用现代多媒体计算机;(3)每一间教室都要连上信息高速公路;将有效的软件和在线学习资源作为每一门学校课程的内在组成部分。[6]而与我国紧邻的日本,依靠良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机制已经在教育信息化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机制特点在于: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合作;政策和制度的先行;全面的信息化建设观;硬件、软件和应用的协调配合;重视师资的培养培训;形成良性的投入机制;统筹社会力量。[7]
除了面向全国的教育信息化,国外在农村教育信息化上也走到了我们前面。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开始着力实施推进农村(偏远山村)教育信息化进程的策略,在实践中产生了一定的成效,对我国以教育信息化保障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实施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例如,瑞典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模式来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第一,灵活教育的模式;第二,打破了日常生活和学生学习的分离,提出 “应用技术增进学习”的概念,该概念意味着技术已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在各种场所(工作地点、学校、家庭等)的学习提供了便利的手段;第三,实行在线学习和基于数码游戏的学习。[8]美国在农村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主要强调以下四点:其一,强调远程教育应用层次的广泛性;其二,发挥技术和媒体的多样化优势;其三,强调资金和资源的整合;其四,促进远程教育意识的普及。[9]
三、以教育信息化保障城乡
教育一体化的调查研究
为了全面了解有关人员对教育信息化保障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需求和建议,课题组对城乡师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并对有关专家进行了深度访谈。
(一)问卷调查
课题组通过自编问卷了解我国中小学师生的远程教育兴趣与机会。问卷调查涵盖广西、湖南、天津、安徽、福建、甘肃、广东、贵州、河北、河南、湖北、江苏、江西、山东、山西、陕西、四川、云南、浙江、重庆等20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有4512名中小学生,城市学生1342名,农村学生3170名;重点学校学生1459名,普通学校学生3053名。866名中小学教师,城市教师284名,农村教师582名。在本问卷调查中,“农村”指的是村、乡、镇,城市指的是“市、区、县”。问卷采用5点评分,最高分为5分,最低分为1分,中等临界值为3分。
经方差分析表明(具体见表1),城乡中小学生在获取远程教育的机会上存在显著差异,但两者在远程教育学习的意愿上没有差异,并且两者动机的平均值都在3.7分以上,表明城乡中小学生对远程教育都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同时,城乡中小学教师在获取远程教育的机会上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但对参与远程教育的意愿上没有差异,平均值都在3.6分以上,表明城乡中小学教师都对远程教育有比较浓厚的兴趣。
为了深入了解城乡学生在获取远程教育机会上的差异,我们将学生所在地分为城市与农村,学校类别分为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并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来考察其影响作用。发现在城乡之间,农村普通学校获取远程教育的机会最少,与其他三者差异明显,说明农村地区的普通学校是在城乡教育信息一体化的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可见,城市化倾向与重点学校思维定势已经明显影响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
(二)专家访谈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围绕教育信息化在保障城乡教育一体化中的政府策略、基础设施、资源建设、信息素养培养等4个方面,我们深度访谈了三类不同的教育专家。一是在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过城乡教育一体化类或教育信息化类文章的大学教授或政策研究者2人;二是近年来关注城乡教育一体化,并了解重庆城乡教育一体化实施情况的重庆市教委行政干部2人;三是重庆市城乡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改革试验区或县的教育政策研究室负责人2人。
访谈结果表明,以教育信息化保障城乡教育一体化,在政府策略上,专家普遍认为政府应承担起主要责任,但同时也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需要重点照顾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在资源建设上,在继续加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同时,要突出城乡共享;在信息素养培养上,专家普遍认为现在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较低,导致他们对信息设备的利用率偏低。
除上述问题外,一些专家在接受访谈时还从自己的研究和实践出发,就教育信息化保障城乡教育一体化提出了具体意见。例如,“将城市重点学校教育资源全部整理成信息资源,以便更多农村学校学习”、“重视农村中的薄弱学校,这些学校往往最需要外面的信息和知识”、“除政府与学校外,应鼓励更多企业参与到教育信息化之中”、“在建设教育信息资源时,不要总是以城市文化生活为模板,要突出农村特色”、“对农村学校而言,城市里优质学校的教育资源已经足够丰富,如何将这些资源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城乡共享是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重要突破口”等。另外,有位专家提出一个问题,“当前部分发达地区计算机升级换代较快,那些被淘汰的、但仍具有较长使用寿命的设备能否考虑无偿捐献给贫困农村地区?”
四、以教育信息化保障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策略
(一) 政府主导,多方参与
在以教育信息化保障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过程中,政府要承担起统筹规划教育信息化的重任,根据当前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实际,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经济和教育发展规划,对一定时期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规模、速度等作出整体规划,以保证教育信息化的城乡发展比例的均衡;根据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和特点,在经费投入上保证对农村地区倾斜力度的同时,优化教育信息化资金的投入比例和投入偏向;综合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等多种管理手段,投资、扶持和鼓励教育信息化产业的发展,为教育信息化争取支持与广开渠道。同时,政府可加强同社会各方力量的合作,通过各种优惠措施,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共建、协助、捐赠等方式参与教育信息化事业,实现多方合力推进教育信息化。
(二)优先发展农村基础设施
根据国家发展需要以及调查结果,教育信息化在保障城乡教育一体化中必须确立农村地区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做到农村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优先建设。加大农村地区电视机、DVD等进教室的力度,加快普及以卫星电视为主的现代远程教育,争取全面完成农村地区“校校通”工程。在此基础上,加强农村地区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的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网络设备和信息资源的普及率,逐步创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公共服务体系与支持体系,形成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此外,鉴于农村普通学校在接触远程教育机会上落后于农村重点学校,为了防止在农村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出现“马太效应”,即农村重点学校教育信息化越来越好,而农村普通学校教育信息化停滞不前,甚至越来越差。因此,在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应重点考虑农村普通学校。
(三)综合推进农村特色的信息资源建设
不同于一般教育信息化中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在以教育信息化保障城乡教育一体化中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不仅需要国家与地方共同推进,还要突出农村的特色与需要。其中,国家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重点是把握全国农村地区教育资源需求,开展面向农村学校的信息资源搜集、信息库的建设和软件开发等。如为农村学校统筹建设与主流教材版本相配套的课堂教学资源、学习辅导资源、多媒体教学素材等。区域教育资源的建设要突出当地农村生产生活的特点与需要,通过收集、加工、整理当地农村特色文化与特色经验,开发大量适合农村教育特点的、反映当地农村特色与优势的课程资源。这既有利于培养农村学生的农业知识和技能,形成热爱农村、服务农村与扎根农村的意识,也有利于城市学生真实全面地了解农村,激发他们对农村生活的新鲜感与友好度。
(四)进一步加强农村师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城乡教育一体化;资源配置;教育财政
1.绪论
教育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是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历史前进无一不取决于教育的发展。
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从表现形式可分为教育机会一体化、教育资源配置一体化、教育质量一体化等。谈松华(2001)提出应采用定性和定量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衡量教育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并提出一项包括定性和定量的教育现代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余善云(2014)运用URSG-SSMCD模型是把城乡教育一体化作为一个整体,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选取空间形态、物质形态、社会形态、文化形态、发展形态作为评价要素,并建立区别于传统模式系统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评价、促进功能,准确把握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状态,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王鑫琦,林丽萍(2010)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从城乡教育差距出发,分别探究城乡教育差距的表现形式,认为城乡教育差距主要表现在生均教育经费,受教育年限,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在校学生人数比例上。城乡教育差距使教育资源配置不均。
2.城乡教育存在差距原因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直接导致城乡二元教育体制,国家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明显的倾向城市而忽视农村。第一,教育财政体系分割加剧二元教育结构。地方政府分级管理的体制造成教育财政体系分割,造成农村教育投资主体错位和城乡教育差距扩大。农村教育的经费负担转嫁给乡镇和农民个人。国家规定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城镇居民由企业单位负担,而农村居民则由个人负担。综合各种政策实施结果,实质上加重农村居民接受义务教育的负担,造成城市与农村之间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延续乃至进一步扩大。第二,国家对于重点学校的教育投入,无形中加剧了城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国家将大量的人、财、物等优质资源投放城市的重点学校,而忽视农村。再者农村本身固有的师资力量也涌向城市,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紧缺,办学条件恶化。第三,许多私人教育机构也为了追逐教育资源的群聚效应,都选择在城市投资兴办机构,不会考虑农村地区。以上原因综合作用,导致城乡教育不但在资源配置上存在明显差距,而且在发展模式上也难以与城市竞争。
表12003年―2012年全国人口城乡比率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4》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由图1可知,国家对不同地区城乡教育的财政支出不均衡,由此造成城乡教育财政支出占比在不同区域之间差异扩大。除北京之外,其他各省和全国平均水平比较,东部地区城乡差异较小,中部地区城乡差异波动缓和,西部地区城乡差异波动较大。因此,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就要采取有效的财政手段,合理安排教育财政支出,打破二元教育结构,使城乡教育均衡合理发展。
图12014年城乡教育支出占比
3. 政策建议
3.1 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制约城乡教育一体化实现的瓶颈,打破长期以来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城乡在政策、制度面前有所改善,改变以往优先考虑城市的政策,国家开始注重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逐渐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现代产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重视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将城市和农村纳入一个统一体系,共同发展,携手共进。未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城镇化成为必然趋势,城乡一体化将最终实现。
3.2 打破城乡二元教育结构
为了适应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教育首先集中于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由于城市拥有便利的交通、迅速发展的经济水平、密集的商业群、雄厚的财政支持,教育资源雄厚,师资队伍庞大,公共基础设施完善等优势,使得农村教育发展一度滞后于城市。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明显增加,消费结构优化,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追求精神享受,农村教育发展的落后现状不能满足农民对优质教育的不断追求,所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一体化,使城乡教育资源融合发展,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城镇化必须要面对的挑战。
3.3 合理配置财政资源
教育财政作为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之一,按照财政支出用途可分为教育事业费支出和教育基建投资支出,其中教育事业费支出占教育支出的60%以上。所以掌握教育财政支出的具体使用方向,合理调度资金,使区域间、城乡间教育财政分配合理,努力做到优先满足教育事业费开支,然后再将剩余资金用于基础建设投资,保证城乡间教育财政支出的合理性、针对性、效率性。(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谈松华. 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01:99-103.
1.开放教育的学历教育早已深入全国各级城市、乡村。国开放教育自从开办以来,仅开放专科、开放本科(专科起点)和成人大专等学历教育的毕业生就超过了700万人;其继续教育、岗位培训、证书教育,包括大规模社会化和再就业培训,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师范教育,至今累计结业生超过1900万人次;而这些学生中虽然城市的学生占了较高的比例,但近几年来乡村学生的比例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可以说,开放教育的学历教育在农村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2.开放教育对农村农民和农业的技术培训以及参与教育部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使得开放教育在农村教育中成果显著。除了农村对农民和农业进行技术培训外,自2004年开始开放教育又开展了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将开放教育延伸到农村第一线;该计划指出要努力做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做好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积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培训、大力在农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加强对“三农”服务的学历教育等,该计划开放教育有1100多个教学点参与了试点,招生人超过了30万,可以说对“三农”的技术培训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在农村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3.开放教育的“新型产业工人培养和发展助力计划”必将对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再就业,以及农业人口向产业工人转型发挥重要的作用。自2014年秋季开放教育启动了“新型产业工人培养和发展助力计划”(简称“助力计划”),将招生范围扩展到了城市乡村的在职工人和再就业工人;其内容主要包括针对新型产业工人培养特别是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型产业工人,针对他们开展的对口专业学历教育,针对他们的岗位技能培训、职业能力提升等非学历继续教育、以及为行业、企业职工培训和职工终身学习提供课程、学习资源等方面的学习支持服务,其主要目的是提升企业的劳动力技术水平,为企业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人才,同时为行业、企业技术人才的终身学习和提升提供学习平台,此计划对开放教育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必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4.开放教育的“学分银行”制度大大方便了开放教育学生特别是乡村学生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的选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开放教育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开放教育的“学分银行”制度是学生可以从多个学校多个培训机构中的多个专业进行共享和互认学分,从而实现学生从多个学习源中累积学分的目的,进而使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地点、学习时间、学习内容的一种制度,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第一,突破了传统的学习时段限制和专业限制,并在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中同步运行,从而将学生完成学业的时间从固定学习制改变为弹性学习制。第二,通过“学分银行”制度,学生只要学完一门课就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只要参加技能培训或者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也能获得相应的学分,然后按获得的全部学分累积出总学分;同时,学生自主选择并任意安排学习时间,学习时间可以时断时续,但其学籍和已获得的总学分都不受影响,因而“学分银行”尤其适合产业工人和农业人口边实践、边学习的特点,使学生可以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直至学分累积到规定学分总数后即可获得相应学历或者职业资格证书。可以说,“学分银行”制度有利于满足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使学生学习变得更加方便,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其允许乡村学生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的自主选择,推动了开放教育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
二、开放教育城乡教育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虽然开放教育在城乡教育一体化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城乡经济发不平衡使得城乡教育的差距不断扩大,这在开放教育中同样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办学机构分布、办学条件、资源建设、教学评价、质量监控、师资配置等方面,这些差距的直接结果就是城乡教育发展的更不平衡,这不但阻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也影响了教育的发展,更影响了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概述如下:
1.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实现目标和评价目标均不清晰当前,学术界关于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的概念、目标、性质等方面存在争议,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决策者并不清楚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没有明确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需要处于何种状态,也没有明确开放教育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确切内涵,这些重要问题的不明确状态,就会导致不同群体对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理解上的偏差,并最终出现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实现目标和评价目标均不清晰的混乱局面。事实上,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开放教育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最终目标是城市开放教育与乡村开放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融为一体,每个教育关系主体都可以发挥和充分利用对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且各个教育关系主体之间要相互依存、相互补充,最终形成一个持续高效稳定的发展系统,也就是说,理想化的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指开放教育城乡教育组合在一起时,具有二者分开时所不具备的系统性能。但在目前条件下,由于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实现目标和评价目标均不清晰,国家开放大学总部的决策意图在制度实施的过程中被各级办学机构机构进行了不同的解释并选择了不同的执行方式,因而出现了不同的运行结果,使得运行结果与决策者的最初设计大相径庭。
2.开放教育对城镇化带来的重组和矛盾重视不足,导致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面临更多的曲折我国城镇化进程已经到了快速发展的时期,郊区人口呈现出以下特点:郊区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城市房地产价格大幅上涨交通堵塞等原因导致了人口和产业向不断向郊区扩散,同时,农村人员进城打工后居住地域普遍郊区化等,于是城镇化导致的全国范围内的产业、人口等方面的重组将不可避免,“人口城镇化”[2]和“空间城镇化”难以同步发展的矛盾将逐步显现出来,开放教育对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困难重视不足,必将导致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变得更加曲折更加漫长。
3.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在日常管理、职责分工、师资配备、经费保障等制度上存在固有的瓶颈开放教育在教育日常管理制度方面,以县级教学点为主要的基层办学机构,这种管理制度在县级层面无法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因为各县级教学点的学生基本都是在县上就读开放教育,而不是在县以下的乡村读开放教育,这导致各级开放教育办学机构在城乡一体化方面的权责不清,乡村开放教育难以获得有效的管理和资助;在师资配备上,教师资源配备长期以来倾向城市,农村教师资源十分薄弱,专业人员少、待遇低、年龄老化、结构性短缺问题严重,加之乡村的道路交通、医疗卫生等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远远落后于城市,这使得专业技术人员愿意到乡村工作,这使得开放教育的管理级别即使延伸至农村也无法实现师资的合理配备;在经费保障上,开放教育教育明确了总部、省级、市级和县级各自的经费保障责任,但是这种经费保障责任使得发达地区的乡村与落后地区的乡村差距越来越大。
4.国家开放大学总部统筹管理不足,对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规划不充分国家开放大学总部没有将农村及乡村教育纳入统筹管理的范围,更没有将城乡一体化纳入开放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规划之中,这使得农村及乡村开放教育发展缓慢甚至始终停滞不前,正是由于国家开放大学总部对城乡一体化缺乏顶层设计,加之城乡二元结构下固有的经济差距导致的教育二元差距,使得开放教育城乡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还在持续扩大。
5.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设计者与乡村学生的价值取向存在差异国家开放大学总部作为开放教育政策的设计主体,与作为开放教育乡村学生的价值取向存在差异,两者的价值取向分歧主要表现在对乡村开放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以及开放教育在城乡发展立场上的差异,以及开放教育对乡村教育应偏重于农业还是偏重于工业存在认识上的分歧,“偏重于农业”重点强调乡村开放教育应该将乡村经济、文化、卫生等方面的发展作为乡村开放教育的主要目的和内容,“偏重于工业”重点强调乡村开放教育应该将农村城镇化发展作为乡村开放教育的主要目的和内容,从而将乡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过程中提升乡村开放教育学生的工作技能,客观地讲,“偏重于农业”的乡村开放教育阻碍了乡村人群向城市流动;“偏重于工业”的乡村开放教育过多考虑了为农村城镇化发展服务,却忽视了乡村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也违背了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的道路,此外,国家开放大学总部更多地考虑了农村开放教育的社会职能,强调开放教育首先应当担负起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工作;而乡村学生则更多地将个人生存与发展作为乡村开放教育的首要目标,并重点强调教育的个人发展功能,这种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对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6.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动力不足首先,开放教育的各级教学点包括省级、市级、县级教学点都会因为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的推进而损害其自身的利益,因而他们落实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的积极性不会高。第二,由于现有的开放教育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目标是以城市开放教育模式作为参照标准,所以乡村开放教育在实现过程中将成为城市开放教育的简单复制,这将使乡村开放教育丧失自主性和独特性、使乡村开放教育基本依赖于城市开放教育资源并模仿城市开放教育发展的模式,但这绝不是乡村开放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第三,开放教育的分级管理体制使得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制度设计难以激发各级执行者内生性需求的功能。当开放教育各级执行者的内生性需求不足时,需要制度的引导激励他们的积极性。制度的设计者尽管可以提出因地制宜的灵活性原则,将开放教育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实现目标交给各级开放教育执行者负责,但各级开放教育执行者由于资金不足、政策支持不够、没有足够的地方政府帮助而在设计相关的规定以及方案时,定位不准确,仅从决策者自身的角度出发建立了符合自身需求的制度,并没有充分协调好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这种设计由于过多地考虑了执行群体自身的利益,缺少激发执行群体变革的动力,因而将导致制度执行过程中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微观表现与决策者期望获得的结果有较大差距。
7.规划和设计主导的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容易使其实现形式表面化从理论上说,国家开放大学总部可以利用自己的规划,设计并组织利用教学资源,减少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的组织成本和运行成本,以保证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顺利地执行。但是,国家开放大学总部主导的规划和设计却会遇到难以克服的运行质量和效率问题,首先,是因为国家开放大学总部的宏观规划和设计可能和微观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从而使制度的潜在效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其次,在国家开放大学总部主导下的规划设计、既定的运行环境与各种实际的运行条件之间可能存在较大差距。例如,新的规划设计必与不同的利益集团在面对重新分配财富、收入和管理模式时,就会产生责任不明、运行效果不好等问题,这种利益的博弈会使运行效率大打折扣,尽管表面上仍然会执行新规划和新设计的推进,但是却会通过消极的方式应对,从而使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流于形式,或者说只是表面上的一体化,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乡教育一体化。
8.开放教育的分级办学系统造成城乡教学条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开放教育过去以广播电视为主要媒体传播教育信息,近十年来由于信息技术的长足进步和快速普及,开放教育也迅速将传播媒介由广播电视转变为以计算机、智能手机和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媒体,但计算机和智能手机特别是计算机在农村的普及率相当低,甚至可以说,农村与城市的计算机网络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这导致农村开放教育首先在开放教育赖以存在的基本媒体方面即信息技术媒体方面,就与城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另外,因为乡镇经济发展不均衡,各级开放教育对基层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优惠政策力度不到位等原因,导致开放教育在城乡之间、农村之间、乡镇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办学场所、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等方面。
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财政支持的增加,我国已全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居民受教育水平逐渐提高,然而在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落后农村地区的教育状况并不容乐观。农村教育基础设施、财政支持、教学质量等问题一直伴随着农村教育的发展。
1.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简陋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教育慈善事业的发展,有效的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教育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与城市教育设施的先进和完善相比,农村教育基础设施还存在着众多的问题,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的校舍过于陈旧;大部分农村学校地区的教学设施还不健全;农村地区学校教学设施的现代化和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乐器、计算机等教学设施还比较缺乏。在一些农村学校,学校的基础设施只能维持学校基本教学。教学设施陈旧、体育设施老化、校舍安全无法保障等问题成为影响部分农村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
2.农村学校教学质量普遍较低经济的发展使得城乡差距逐渐拉大,与此同时,城乡的教师工资和待遇也出现两级分化的现象,一面是城市老师的高工资高待遇以及现代的生活,一面是乡村老师低工资低待遇以及贫困的生活。工资待遇的差别使得更多的高水平老师走向城市学校,留在乡村学校的非正式民办老师占据了乡村老师相当一部分的比例。而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老师因为工资待遇比较低,生活和家庭的压力使得他们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农村教育事业中,农村师资水平可想而知。财政对城乡学校区别性对待,使得乡村学校受到的财政支持一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农村地区学校的财政支持除了维持学校日常运行和维护外,很难有更多的财政资金支持农村教师去进修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得城乡师资力量差距逐渐拉大,即使农村有个别老师能力突出,也会想办法去城市学校教学。特别是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后,虽然提高了农村适龄学生入学率,但也使得农村学校的资金更加缺乏,这都会使得农村学校的质量很难得到有效提高。
3.农村生源分布与学校分布矛盾明显由于城市中居民区较为集中,生源分布也比较集中。但与城市生源分布不同的是,由于农村地区各个村庄的分布比较分散,居民点也十分分散,因此,生源分布也显得相当分散。但出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考虑,政府会减少学校的数量,使得农村地区平均几个村甚至十个村才能有一所学校。这样才能保证这个学校学生的数量,也只有这样才能把比较分散的教学资源集中起来使用,以减少农村地区教学资源不足,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在这样的生源分布与学校布局的情况下,农村生源分布与学校分布之间的矛盾很明显。虽然这样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集中使用了教学资源,但是却间接增加了农村学生的上学成本,同时由于学校离一些居民点比较远,也使得学生的安全问题变得比较突出。在财政支持一定的情况下,学校分布的集中化和学生生源分布的广泛性变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除非增加财政资金对农村学校的支持力度,否则这一矛盾很难得到有效解决。
二、农村教育困境原因分析
农村教育设施落后、教学质量较低、生源分布与学校分布的矛盾等诸多农村教育事业问题的形成,既有历史上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因素。在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教育事业出现问题在所难免。深入分析农村教育困境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
1.传统城乡二元体制下,相关政策影响的惯性建国初期,中央政府为了很好的进行经济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实行农村支援城市,城乡严格区分的城乡二元体制。在城乡二元体制机制下,更多的资源和财政被集中到城市。在教育领域,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强大的师资和丰富的资源都涌向了城市学校,促进了城市学校的快速发展和对城市学生的全面培养。在农村地区,由于受财政上的制约和人们对教育的不重视等诸多原因,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师队伍的培养均远远落后于同时期的城市。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城乡二元体制逐渐得到改正,政府对于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开始增加,但短期的投入已经无法有效直接的去弥补历史上留下的短板。再加之政策制定的惯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虽有所强化,但还不能有效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在财政和资源支持都有限的情况下,采取减少学校数量、提高学校质量、农村地区集中办学的办法,也就成为了比较可取的方案。
2.经济导向下,优秀师资向城市聚集人具有经济人的属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要趋利避害和追求理性和最优的生活工作方式的。作为老师也不例外,在日益物质化的时代里,我们很难要求教师只考虑奉献而不去考虑维持自己和家庭生存的工资福利待遇。而与城镇学校相比,农村学校很难为教师在工作上提供优越的环境,也很难对教师的生活待遇起到实质性的帮助,再加之城市重点学校花重金挖掘优秀师资力量。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上的绝大部分优秀师资向城市聚集,使得城乡学校师资力量差距逐渐拉大。在优秀师资流向上向城市集中的同时,由于城乡学校条件的不同,在教师能力培训上,农村学校没有城市学校做的好。“城市偏向”的价值取向使教育资源配置政策与制度一直存在着缺位、错位现象。“所谓‘城市偏向’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战略上以城市为中心,集中国家各种资源优先发展城市和工业,并设想在未来以先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带动农业和农村共同发展的模式。”[1]在农村学校,由于学校财政的问题,教师培训的人数、时间和内容都不能和城市学校教师培训相提并论。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师资自身水平就与城市师资有一定差距,教学环境也有一定的差距,农村师资的培训还跟不上。最终就导致了农村教学质量较差的问题。
3.农村生源分布的广泛性制约农村学校质量的提高由于我国农村地区村庄分布不具有规律性,也不集中,较为分散。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农村的生源分布就呈现出分散和广泛的特点。在这种特点的生源分布下,为了照顾到绝大多数的适龄儿童能够安全方便的上学,政府只能在几个比较集中的村设立一个学校。这样农村教育就出现了“学校数量多,每个学校就读生少”的情况。由于需要照顾到每个学校,农村地区有限的教学资源又被分给若干个学校,这样就直接阻碍了教学资源的集中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政府教育部门为了在财政和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解决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问题,只能实施合并学校的策略,把比较分散的农村学校集中合并为主要的学校。在这样的情况下,走读生的安全问题、住宿生的食宿问题都成为学校需要考虑的事情。因此,学校分布情况与生源分布情况和学校教学质量成为农村教育事业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
三、城乡一体化下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出路
城乡一体化是破解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重要策略。在城乡一体化的指导下,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实现工农协同发展,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重要发展格局。我国农村教育事业也必须按照成效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去发展,也只有实现教育事业的城乡一体化,才能真正的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1.加大农村教育事业财政支出,保证农村教育事业发展资金较为充足的财政资金支持是一项社会事业良好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政府相关部门在制定教育事业财政预案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城乡一体的指导思想,城乡共同对待,特别要重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改变以往的只重视城市教育而忽视农村教育的错误做法,使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获得充足的财政支持。“事实和研究均表明,教师心理健康素质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是教师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它直接关系到教师身心健康和学生的健康成长。”[2]因此,加大对教师综合素质培训的投资尤为重要。
2.以城带乡,实施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帮扶计划实施以城带乡,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帮扶计划。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实施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一对一帮扶计划,加强城镇重点中学与农村落后学校的联系,学校间进行教学经验与方法的交流、城乡学校教师进行交流教学。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提高农村地区学校的办学质量、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引进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促进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农村劳动力教育水平较低。甘肃省河西地区地域狭长,历史包袱沉重,教育理念落后,不论是地方政府部分官员还是农民群体对职业教育缺乏正确认识。一方面,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强调高中阶段教育,注重学生学历教育,从政策、资金,到设备,甚至于师资都向高中阶段倾斜,造成高中热、职教冷的局面,对于农村的职教更是无从发展。另一方面,大多数农村家长仍然信奉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几乎无一例外的认为只有通过考取高中才能改变命运,才能扬眉吐气,但是却看不见职业教育对他们的现实意义。根据甘肃省2011年5月14日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公告显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全省文盲率由14.34%下降为8.69%,下降了5.65个百分比。尽管如此,小学和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占全省常住人口达到351%,超过三分子一的人口都无学历、无技能,家庭增收渠道单一,增收难度大。
2农村职教投入严重不足
根据2009-2013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以下简称统计公报数据):自2009年以来,国家持续增加对教育行业投资金额,同比上年平均增长为34.35%,但我们从总量来看,教育行业占各行业总投资金额的比例只有1.89%,这只是教育行业的所占比例,分配到职业教育,再细化到农村职业教育会有多少呢?很显然,从现阶段来讲,国家对于农村职教的投入是匮乏的。
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根据统计公报数据,虽然近几年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呈逐年攀升的现状,其递增的速度也超过了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但实际上城乡居民的收入从2009年到2013年人均落差达到11260元,至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纯人均收入的71倍,这种差距势必影响资源的流动性,也势必造成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4师资力量有限
培训技能的途径和方式较少。甘肃河西地区地处偏远地区,环境恶劣、资源有限,再加之政策力度不够,不能吸引有识之士、德才兼备的人才在这里扎根奉献。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较少,从事专业的职业培训技师缺乏岗位实操要求技能,不能有效满足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由于地理位置的局限、人才的缺乏、技术的落后、设备的不先进,进行培训的途径、渠道也十分有限,使得一些农村劳动力即使接受了培训仍然不能上岗或是再就业,对于解决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的提高造成很大的困难。
二提出职业教育与城乡一体化建设协同发展的对策
1切实转变思想
树立正确职业教育观念。党和国家应积极采取措施,切实转变各级政府和地方官员思想,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通过政策、指令等方式充分重视职业教育,尤其是关系到农民问题的农村职业教育。加大宣传力度,从思想上正确引导农民居民对职业教育的认识,通过典型事例、典型人物的宣讲,积极培育、塑造身边的、有影响、能号召的人才通过言传身教逐步使广大农民群体觉悟职业技能也能发家致富、也能光宗耀祖,从而实现通过职业教育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建设。
2加大对农村职教的投入
纵观国家对教育的有限投入,如何充分调动各种教育资源流向地处偏远、环境恶劣的河西地区,单靠征募志愿者支援农村地区不具有长期性而且规模较小。一方面,要以实际行动确定教师编制;另一方面确保地区师资福利待遇的进一步提高,对偏远地区更是要举措吸引优秀人才。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合理利用中央专项教育扶贫资金和建立地方的专项职教资金,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防止资金的占用、挪用,将教育资金真正用于教育文化建设,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步伐。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对实践技能型教师的培训。常言说得好,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一桶水,其实讲的就是教育工作者本身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在学生培养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2013年6月23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强调,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更是任务艰巨。而现实中甘肃省西部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困难重重,一方面要教育工作者自身提高实践能力。鼓励教师放下包袱、克服畏难情绪进入企业学习,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加大对师资力量的培训,“请进来、走出去”,给予教师更多与外界沟通、交流、学习的机会,与行业协会多多联系,站在行业领域的前沿及时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应用及推广,积极参加各种技能的培训。通过内外兼修,不断提升理论和技能水平。实践证明,注重培养师资能力建设必将成为实现中国梦,走上民族复兴强国之路的必由之路。
学校体育资源是指在学校体育实践活动中的各种体育要素或者说是可以利用的各种条件及要素。主要包括学校体育人力资源、学校体育物力资源、学校体育财力资源、学校体育无形资源等四类。1.学校体育人力资源配置现状。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第一资源,学校体育人力资源主要是指体育教师,也包括体育的实验员、体质健康测试人员、场地器材的维护保管人员和其他体育教辅人员。根据2009年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指出,我国现有大中小学体育教师41万人,按照2007年《中央7号文件》中规定:“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其中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的规定开齐开足体育课,全国还需要体育教师超过30万人,依据周君华等2002年的调查,从表1可知,东部农村在师生比、教师与班级比、专兼职比、男女比、学历、周工作量等方面远远优于西部农村地区。表1东西部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状况师生比教师与班级比专、兼职比男女比学历(%)工作量本科专科(学时/周)东部1:3681:7.31:0.824.8:17.832.812-16西部1:7351:10.91:2.56.8:10.119.716-20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存在总体缺编现状,在结构上,又存在城乡差异,东、西部差异。2.学校体育物力资源配置现状。学校体育物力资源主要包括学校体育场地与器材、体育教学仪器设备、体育图书等。据2005年公布的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情况报告,我国已有各级各类体育场地共85万多个,占地面积为22.5亿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527.2万平方米,场地面积为13.3亿平方米。中小学有500370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58.9%,场地面积约为7.8亿平方米。全国中小学生总人数约2.08亿,经过不精确计算,我国中小学人均场地面积约为3.75平方米。从体育场地分布来看,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数的64%,拥有体育场地66446个,占8.18%;另外36%的城市人口却拥有90.82%的体育场地设施。与体育场地一样体育器材、仪器存在着短缺与城乡不平衡的配置现状。体育图书的配置则未能写入《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基本标准》。3.学校体育无形资源配置现状。学校体育无形资源是指除学校体育的人、财、物资源以外的非物质性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体育人文资源,对学校体育活动起重要长期作用的资源,它包括学校的体育思想观念、体育传统、体育文化氛围、体育口碑、体育品牌、体育荣誉等等。受我国长期“重文轻武”、“学而优则仕”文化传统的影响,加上经济条件的制约,体育场地器材的限制,应试教育的指挥棒等等导致学校体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状。4.学校体育资源配置机制现状。现行的学校体育资源的配置主要的依据是1990年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2007年的《中央七号文件》和2008年制定的《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以下简称《基本标准》)的相关规定,把学校体育资源的配置统一纳入政府的教育资源的配置中由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管理。不同区域的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资源配置差异巨大,标准不一,未能建立问责机制。
一、城乡教师流动面临城市中心的现实困境
城乡教师合理流动的核心,是通过流动实现城乡教师之间教师资源的按需配置,但实际上,城乡教师流动往往难以摆脱城市中心的困境。
教师资源是学校的第一资源,对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可以产生决定性影响。近年来,各地在缩小师资的城乡差距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多方面成效。但是,城乡教师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状况依然比较明显。从2008年的《国家教育督导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村边远地区教师数量远远不足,很难满足当地义务教育的需要。根据我国中西部9个省(自治区)的学校数据统计,2006年,3万多所村小的班师比平均仅为1∶1.3,4万多个教学点的班师比平均仅为1∶1,均远低于全国小学1∶1.9的平均配置水平。这些地区学校的教师严重不足,进不去、留不住问题突出。从全国来看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对口、教学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较为明显的城乡差距,同时,在教师晋升机会、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机会、教师工资待遇、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等方面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城乡差距。
对于农村学校而言,教师流动是常态,很多乡村学校不得不面临着不断有教师离开的现实。因此,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城乡教师流动无论是市场流动还是行政流动,都无法破解因城乡发展差距过大而造成的城市中心的困境。
二、城乡教育一体化是破解城乡教师流动困境的前提
既然造成教师流动城市中心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城乡差距,那么,必须通过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来破解城乡教师流动的困境。
在城镇与乡村的二元结构教育体系下,城乡教育配置明显失衡,呈现出重城市轻农村的城乡分治模式。这种分治模式导致城乡教育差距,具体反映在城乡教育经费差距、城乡办学条件及规模差距、城乡教师专业发展差距、城乡师资力量差距等诸多方面。在这种二元结构的背景下,城市教育明显优于农村,同样是人民教师,城外的教师想进来,城里的教师却不愿意出去,只能采取各种激励手段以鼓励城里的教师到农村任教。实际上形成了一种不平等的教师流动。城里的教师选择去农村任教都是以支援者、帮扶者、指导者的姿态出现。而农村教师进城只能处于学习者的姿态仰视城里的一切。同样是教师,却由于处于城里和农村的区别形成了不同的阶层与心态,这是城乡二元结构在城乡教师心中内化的结果。因此,要想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之间的高低关系不发生改变,城乡之间的教师流动将依然陷入城市中心的困境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将打破城乡教育的边界,城市教师与农村教师的流动将是区域整体中教师协调发展的资源合理配置的问题,而不是城乡之间的支援与被支援的关系,因此,教师身份不应有城市和农村的区别,而应一视同仁,他们都是当地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样承担着促进地区教育协调发展的重任;同时,教师的待遇、晋升机会、生活质量改善、子女受教育问题、家庭生活等方面的问题,也将在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下得到通盘考虑,以解除流动教师的后顾之忧。因此,只有站在城乡一体化的立场上,城乡教师流动才是平等的流动,也只有在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流动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才能成为可能。
三、城乡教育一体化视野下的教师流动的可能策略
城乡一体化的教育结构,并非是要农村教育完全仿照城市教育的标准、模式,整齐划一地朝前发展,也不仅仅是城市优秀教师选派到农村进行支教的弱势补偿的运行模式,而是通过统筹城乡发展的方式,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师全员流动模式,实行教师定期流动政策,通过城乡教育的双向沟通、良性互动,从而形成城乡共生、城乡互动、城乡交融的教师流动模式,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目标。
在推行城乡一体化教师全员流动模式时应率先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师身份管理制度,实行教师身份公务员化。当前,教师的身份管理制度严重阻碍了教师的合理流动,由于教师的人事关系属于教育行政部门,而任用和调动教师的权力则属于学校,在教师流动的过程中,学校可能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而阻止优秀教师的外流。为了避免教师流动的校际阻碍,有必要重新定位教师身份。义务教育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性事业,教师的工资收入、待遇都来源于国家供给,许多学者从义务教育的这一根本属性出发,提出将教师纳入公务员系列。
其次,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师待遇保障政策,实现城乡教师“同工同酬”。
城乡师资分配不均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城乡教师工资待遇差距悬殊。研究表明,教师工资待遇是造成农村教师流失最重要的原因,据调查,68%的教师认为工资福利待遇差是导致教师离开学校的最主要原因。因此,要建立城乡一体化教师流动模式,就必须改变城乡教师待遇相差悬殊的局面,使城乡教师待遇一致,使农村教师待遇不低于城市教师,并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政策,等等。
最后,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师发展保障政策,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很长时间以来,城乡教育发展的巨大差距,使得农村教师不能获得与城市教师相同的发展机会,而且作为发展主体的教师往往处于被发展的地位,其发展需求难以在发展过程中得到充分地表达和体现,因此,通过城乡一体化的保障政策(如高职称教师比例的同等化,教师专业施展平台的建设等)来满足农村教师的发展需求,使他们获得与城市教师同等的专业发展机会,在公平的起点上获得工作的成就感与满足感以及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将有助于缩小城乡师资水平的差距,进而从根本上消除城乡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差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彬.透过“教师流动”筹划“教育动态均衡”.上海教育,2006,(11).
[2]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摘要)――关注义务教育教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它不仅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重要举措。
城乡一体化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实现途径。 “《纲要》”指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随着中国整体教育投入的增加和坚持农村教育优先发展等战略举措的实施,城乡义务教育正向着均衡发展的方向迈进。但由于城乡教育差距是长期历史积淀的结果,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仍是统筹城乡教育发展面临的瓶颈,它是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城乡教育公平的顽症,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难题。
一、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理解
城乡教育一体化应该是指从城乡社会整体出发,通过整合和优化城乡教育资源,使城乡教育优势互补、共同繁荣。从制度上讲,城乡教育一体化强调城乡师生具有相同的教育权利和机会;从空间上讲,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同一区域内不同空间位置上互动发展;从时间范围来讲,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渐进地、不断缩小校际间差距,做到校际间均衡发展;从发展内涵上讲,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在完成国家规定的教育任务基础上,体现学校之间不同发展特色的多样化发展。
城乡教育一体化不是城乡教育一样化,不是城乡教育同步化、齐步走,也不是要消灭农村教育,而是根据城乡各自的特点与优势,优化教育过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发展特色教育,打造教育品牌,提高办学效益的双向演进过程。
二、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的意义
城乡一体化进程下统筹教育均衡发展强调从城乡关系的整体来考虑国家或区域的教育发展,把城乡教育纳入统一的教育发展系统中,逐步消除城乡教育差距,普遍提高城乡人口的现代化素质,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良性转移。我国城乡教育在整体发展上存在非均衡发展问题,主要表现为城乡教育机会与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差别和城乡教育的制度性落差等。要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坚持城乡教育的共同发展,均衡配置城乡教育资源,调整教育政策,体现教育公平。
当今,以教育公平和教育民主为核心的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思潮在全球形成和传播,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主导思想。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近几年,又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这一切为教育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均衡发展已成为国家教育的基本政策和战略目标。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热点”和“难点”,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中之重。它代表着一种理想的发展境界,一种新型的教育发展观,一种科学发展观的政策导向。它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职责问题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本应三位一体,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以推进其均衡发展。但是,由于社会二元结构的影响、行政区划的历史延续、应试教育陈旧观念的干扰,加上三者上下协调沟通渠道的不畅,造成在规划、分配和督查等方面出现了职责不够到位,效果不佳的问题。比如,由于统筹规划不全面,以致地区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并未缩小;又如,由于经费分配的结构没有得到必要的调整,以致贫困地区、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并未得到应有的改善。再如,由于督查监控制度的不健全,评估缺乏科学的量化标准,以致对已经出现的问题,缺乏应有的调控力度。这些职责不够到位的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带来了负面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城乡教育发展的失衡。
(二)财政和经费问题
城乡教育经费差距十分明显。农村基础教育经费长期处于较低水准,近年来这种状况虽有所发改变但在教育投入中的比例仍然偏低。教育投入在城乡之间的分配很不均衡、合理。农村基础教育没有得到合理的应有的经费投人,就难以与城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经费分配失衡是导致城乡基础教育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学校问题
调研发现,由于受旧的经济体制和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在教育发展上存在重速度、重数量、重外延,而轻效益、轻质量、轻内涵的倾向,造成学校偏多、规模偏小、班级生源不足,导致学校布局不合理,规模效用差,进而给农村基础教育带来一系列问题。
由于城乡差距拉大、学校布局不合理、自然环境的限制、经费投入的不平衡,导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等方面的差距进一步地拉大。好的学校不仅有图书馆、实验室,还有配套齐全的体育馆、塑胶跑道,差的乡村学校连象样操场都没有。其结果必然是出现办学条件不均衡的现象。
(四)师资问题
调查显示,师资问题突出表现为数量不足、素质偏低、流失严重、配置不合理等方面。专任教师缺编、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老化等普遍存在。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表现在城乡结构上是县城多,乡村少;在学段结构上是小学多,中学少;在学科结构上是传统学科多,新型学科少;在学历结构上是中专、高中学历者多,大专、本科学历者少;在年龄结构上是老教师偏多,年轻教师偏少。由于工资待遇低,工作和生活条件差,导致农村教师不安心执教,优秀教师向城市流动严重。一些教育部门各配置主体按分级管理的权限,依据自己事权范围和职责范围大小,制定土政策,调整素质相对优秀的教师优先满足城市和集镇学校,然后再满足边远农村学校。造成师资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农村教师队伍问题突出,成为制约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五)、教育质量问题
主要表现为普九率出现下滑。一些农村,主要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有的还没有完成普九的基本目标,而有的完成了这一目标的,却又出现了普九率下滑的现象;学生辍学严重。一些农村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滞后,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倾向,与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不相适应。从培养学生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反映出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偏低的问题。
四、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的公共教育服务职能
义务教育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具有极大的外部性,在公共财政框架内为民众提供普遍的公共教育服务,是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责,也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做法。长期以来,中国实行的分级办学体制,造就了城市教育国家办、农村教育农民办的格局,中央和省级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中的职责虚置是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原因。因此,要逐步完善中国城乡义务教育的制度安排,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形成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方面,要不断增加财政对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在教育公平理念的指导下,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资源分配制度和分配模式,继续增加农村教育在教育资源总量中的份额,以确保城乡义务教育在长期内能够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此外,为确保政府公共教育服务职能落到实处,必须改革现行的干部考核制度,把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并逐步增加其在考核中的权重。
(二)促进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健康流动
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除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还要不断促进城乡教育资源有序流动,即把城乡教育置于一个开放的大系统中,统筹规划,实现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以提高城乡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效用的最大化。为此,国家还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城市教育支持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实现以城带乡,改变农村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市单边流动的现状,推进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共同发展、均衡发展。具体而言,在义务教育管理上,通过现代教育网络、远程教育,实现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交流;在教师管理上,制定一系列措施推进教师在城乡问的合理良性流动,平衡城乡之间的教学力量,使骨干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三)坚持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地位
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是一种现实,城乡义务教育也处在一个不平衡的起点。要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和结果,必须通过非均衡发展的手段来补救。现阶段,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重要的环节是通过政策倾斜改变农村义务教育的弱势地位。为此,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农村义务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努力实现教育经费的增长和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战略举措,通过经费投入、资源配置及相关的政策调整,不断改善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入学机会和办学水平的均等,最终实现教育质量和教育结果的均等。
(四)建立经费投入主体责任体制
按照《教育法》和其他相关法律规定,我国实行“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制度,其教育经费投入也以县为主。这一制度虽然实现了区域内人、财、物的统一调配,但由于某些县自身经济实力有限,县级政府无法按照国家要求完成经费投入任务。即使实行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即义务教育经费来源主要依赖省级政府统筹,但由于其他条件的制约,县区级以上公共财政很难真正眷顾到广大农村地区。因此,必须对各级政府教育投入责任作明确规定,鼓励经济薄弱地区政府的间接投入行为和相对优惠措施。要提高经费管理的责任主体层次。以省为单位的经费筹集模式解决了薄弱县的投入能力,但是“以县为主”的管理却缩小了经费使用的辐射面。因此不管从责任与义务对等原则出发,还是从区域教育经费公平投入现实出发,都有必要把教育经费管理主体提高到地级市。
(五)建立科学的教育政绩观和考核制度
建立科学的教育考核制度、转变官员政绩观念,对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各级政府政绩的重要表现,也是我国考核政府官员政绩的重要项目之一。在传统考核实践中,各地往往通过建立外在的可以量化的指标对相关成员进行自上而下的量化考核,考核途径比较单一,考核主体精英化。城乡教育一体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转变传统考核方式的基础上,把“人民满意程度”作为考核目标之一,以城乡教育的整体发展、相互融合以及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整合为重要内容进行考核,不仅具有合理性,也具有可行性。
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以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与要求相适应,以教育机会公平为基本出发点,以办学设施和师资的基本均衡配置为必要条件,以在城乡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环节,以全面提高城乡教育质量,促进全体学生自主、多样、健康的整体的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城乡义务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樊新民.略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社会不平等[J].高教探索,1999,(2).
[2]窦艳芬等.借鉴国外经验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研究[J].世界农业,2011, (1).
[3]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J].教育研究, 2002, (2) .
[4]袁振国:建立教育发展均衡系数切实推进教育均衡发展[J] .人民教育,2003, (6).
[5]郭彩琴, 顾志平.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困境与应对措施[J]. 人民教育,2010, (20).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118-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办学水平的城乡一体化是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战略目标。作为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示范区建设的常州市,省级优质小学、初中的占比达79.7%,流动儿童公办学校吸纳比例超过87%,中小学教育服务满意度位列江苏省第一。[1]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常州实践,蕴含着值得理论凝练与可资借鉴推广的成功经验。
一、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现状分析
常州市坚持“市级统筹,以县为主、城乡一体”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以城乡人口平等享有优质教育为目标,探索实践城乡一体化的学校布局调整、财政投入、师资配置等举措,大力推进以教育集团化办学全区域覆盖为方向的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保障流动儿童受教育权利,基本实现空间维度与人口维度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1. 实施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学校建设工程。财政投入是辖区(市)全部成为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区(市)的主要资金来源。一是坚持市级统筹,提高生均公用经费。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从“十五”期末的小学2455元、初中2692元分别提高到8347元和9857元,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从“十五”期末的小学144元、初中258元分别提高到942元和1038元。[2]二是探索建立以政府为责任主体的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化债机制,化解教育债务4.65亿元。[3]三是整合地方政府、学校及社会力量,重点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如武进区2008年~2010年,多方投入资金2.53亿元,30所农村薄弱学校全部创建成为省级优质学校。[4]四是以省教育装备技术二类以上标准在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等教育资源不足区域新建、迁建或扩建学校。
2. 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市级文件,明确提出统一城乡学校教师编制标准,编制使用向农村(薄弱)学校适当倾斜。一是通过政策规定流动、城乡学校结对流动、教育集团内部流动等形式,实行校长、教师(骨干教师)的周期流制度,为农村(薄弱)学校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二是采取职称评聘与评优评先倾斜、发放补贴等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如,武进区2008年和2009年农村教师年终奖分别比城区高5~10%和2400元。[5]三是实施金边工程。通过财政重点投入、调入优秀校长和教师、引进高校院所开展合作办学,建设城区周边学校。四是实施春晖工程。通过研发教育资源素材库、CAI课件等,为农村(薄弱)学校提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3. 实施城乡一体化的优质教育平等享受工程。全力推进市域内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一是保障流动儿童受教育权利。实施“蓝天计划”,政府部门共建共享流动儿童信息,实现流动儿童同城同地同待遇,基础教育、健康保健、管理服务三项无差别。[6]通过设立市、区两级入学登记站、增加公办学校班额、举办蓝天学校等确保在常流动儿童充分接受义务教育,高中升学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二是降低公办学校择校比例。2012年,普通高中热点学校统招名额分配到初中学校的比例达到70%。三是放大优质教育资源。以提升义务教育整体办学水平为目标,推进县域内教育集团化办学、县际间教育集团化办学、市域内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全覆盖。
二、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问题审视
县域内城乡学校办学水平差异与县际间教育经费投入水平差异,是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1. 辖区(市)间财政投入不均衡。辖区(市)间财政投入存在较大差异。以2007年辖区(市)生均公用经费为例,生均公用经费最高的是新北区,分别为小学639元/生年、初中803元/生年;最低的是金坛市,分别为小学325元/生年、初中502元/生年。生均公用经费相差最大值分别为小学314元/生年和初中301元/生年。为减轻农民负担,金坛市、溧阳市农村学校从生均公用经费中支出“社会实践活动费”,进一步降低了农村学校生均公用经费。[7]
一、文化“失根”危机的现状与问题
城乡之间的文化断根,城市人与农村人的身份认同危机,使城市和农村出现了大批在城市融不进、在农村回不去的“摇摆人”。他们根本无法对乡村文化产生亲和力、归属感,然而城市文化对他们又是那么遥远,造成了他们只能游离于城乡的边缘,成了真正的“文化无根人”。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乡村传统生活方式正在消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进,乡村的传统生活方式也逐步消亡。在农村,代表传统文化的生活方式在慢慢消逝,这里既有传统的以民间节日、宗教仪式、戏曲为中心的地方文化生活的淡出、空洞化,也包括曾经相当活跃的,与集体生产相伴随的农村公共生活形式的消逝。生活方式的转变正是文化“失根”的一个重要表现,这不得不令我们深思。
2.乡村社会精神文化在缺失
随着经济的发展,一系列的问题也显现出来,如生态环境问题。由于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尤其是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乡村家庭邻里之间的关系变得异常淡漠和紧张,人们的安全感丧失。在乡村,赌博、打架斗殴、暴力犯罪的现象也不少见,这都在很大程度上是乡村社会文化精神缺失的表征。
3.传统乡间伦理价值制度解体
在现代物质社会的引领下,乡村之间的价值观念也在发生着改变,原来传统的伦理价值制度已经被解体。有专家表示:“传统乡间伦理价值秩序早已解体,法律根本难以进入村民日常生活,新的合理的价值秩序又远没有建立,剩下的就只能是金钱与利益。”一些农民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完全趋于利益化,钱成了衡量自我价值的唯一标准,消费文化已经成为农村社会的住在性的意识形态,它对生活以及人生意义的设定已经主宰了许多农民。于是就有了“作为文化――生命呢内涵的乡村已经终结”的这一根本性的忧虑。
二、文化“失根”危机形成的原因
1.文化“失根”与城乡文化的不融合
文化“失根”和城乡文化的不融合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变离不开教育,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文化积淀的传承同样离不开教育,而城乡文化融合也离不开城乡教育的统筹和整合。
2.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认识障碍
学术界现在对城乡教育一体化还没有明确和统一的界定,这就使得学者及大众对它的理解有所不同。城乡教育一体化不是城乡教育一体化,应该根据城乡个区域各自之间的优势与特点,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的双向演进过程。
3.城乡教育一体化过程中的制度障碍
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进程中,不仅有认识障碍,而且还存在着制度上的障碍。如果没有相配套的制度改革,城乡教育一体化就很难去实施。
三、解决对策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而城乡文化教育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乡村文化危机和教育危机日益凸显的今天,按照国家关于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加快推进城乡教育 ,无疑已成为解决“无根化”危机的必要之举。
1.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深入推进教育规划城乡一体化
2010年8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2.加强对乡村中小学的扶持力度,深入推进办学条件城乡一体化
要着力解决教育资源合理分配问题,按标准配备教学设施、技术装备,大幅度改善乡村地区学校办学条件,不断加大对乡村教育转移支付和均衡配置的有效机制,使乡村受教育群体能够享受到同质的教育资源。
3.加大城乡教育沟通,深入推进教育文化城乡一体化
文化“失根”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各成体系,才导致他们陷入“农村回不去、城市融不进”的尴尬境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要加大城乡之间的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沟通,拓展沟通多层次模式,形成沟通长效机制,增进乡村教育与乡村生活之间、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乡村教育与城市生活之间的有机联系,使乡村受教育群体能够享受到协调的教育文化。
4.深化城乡教育一体化的体制机制的改革
城乡统筹发展是廊坊市面临的重大课题,城乡统筹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教育的城乡统筹发展。为了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我们必须理清廊坊市教育发展的现状,从观念、政策、体制等方面推进教育的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公平、和谐地发展。
一、城乡教育一体化含义
目前对城乡教育一体化也没有统一说法,巴登尼玛等认为“城乡教育一体化是由城乡一体化所引发出来的一个概念”,“城乡教育一体化则是在教育领域内实现城乡和谐发展,城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并通过教育传承和分享共同的人类文化成果”。王克勤则认为:“把城乡教育置于由城市和乡村所构成的同一个大系统中,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束缚,把它们视为同一个整体,以系统思维方式,推动城乡教育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实施教育的现代化”。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世间一切事物都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的,系统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所以,从整体上进行组织、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动就成为必然要求。根据耗散结构理论,整体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为整体的开放性、非平衡性和流动性,由于有差异,就会引起流动,有了流动,就可能形成系统中新的有序结构。所以,要进行有效的教育宏观管理必须高度重视这一制度性因素,实现城乡教育由原来的“二元”或“三元”向“一元”的转变,农村教育必须与城镇化同步发展。因此,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就是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城乡教育形成新的有序的一体化系统。换句话来说,“城乡教育一体化就是指城乡教育空间的布局、教育体系、教育制度、教育政策、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等方面实现融合、融通,城乡教育相互促进、融合发展。”
二、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意义
1.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更加科学、更加理性的新阶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国家能否持续繁荣关键在有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而它的根本就是人才,就是教育。教育的发展不仅关系着当前而且关系未来,不仅关系着经济繁荣而且关系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进步。我们要抓住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机遇,继续大力发展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对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非科学发展的现象或倾向还非常的突出。比如,“以考为本”在很大程度上使教育偏离了以个人需要为依据,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目标。在现行的城乡教育环境下,农村的教育资源和制度的不均衡,根本无法满足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以人为本”难以真正落实到教育上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就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所以,教育要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改变过去的发展理念,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廊坊市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推进城乡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就是实现城乡教育的一体化。
2.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体现
统筹城乡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就包括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和农村公用事业的发展。“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力度监管和规范农村学校收费,进一步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因此,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减轻农民的负担,使农村孩子也享受优质的教育,能够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只有发展了农村的教育,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才能顺利完成。
城乡教育一体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业的主人也是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从一定程度上说,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水平、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因此,只有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才能提高农民素质,在农村传播科学知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3.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同志曾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城乡教育之间还存在大量的不公平现象,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能否接受义务教育与贫困生救助、教育乱收费、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越来越高等都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教育公平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前提和社会和谐的基础。特别是在当代社会,谁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谁就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教育不公已成为了当前社会中最大的不公,而教育不公平中最大的不公平是城乡教育的不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和必然反映。教育公平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
(1)公民接受教育的机会要公平。适龄青少年都应当享有公平地受教育的权利,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和加大力度发展教育事业,科学、公平地配置教育资源,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和愿望。
(2)公民受教育的过程要公平。要能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享受到同等的优质教育资源,这就要求每一所学校都应在资源配置上体现公平的原则,使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同等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过大的差距,促进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就能保障教育的公平。
三、廊坊市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廊坊市农村人口占总人口75.4%,城乡收入差距比为2.65:1,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小城市、大农村”是廊坊的基本市情。因此使得城乡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别,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城乡教育基础设施之间的差距较大
城市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电脑室、实验室等一应俱全,操场跑道也可与专业比赛用跑道相媲美。但农村学校却不然。由于用地紧张、资金不足等问题,往往出现“一室多用”的状况,设备也不如城市学校一般齐全,甚至有的学校是没有图书馆和电脑教室的。而有的农村学校由于教具不齐全,上课仅限于抽象说教,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难以理解等问题。农村学校的操场几乎都是泥土地,有的学校甚至是没有操场或操场被承包占用。这样一来,农村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也成了一大问题。身体素质不好也会影响文化课的上课效率,最终影响到学生的成绩,这也是农村学生成绩无法与城市学生相比的原因之一。
(二)农村的师资匮乏,教师结构不合理
农村学校的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因为待遇、环境、条件等与城市中的教师有很大差别,致使流动越来越严重。城市里的教师学历都是达标的,并且还有很多是高学历的,农村的教师特别是小学老师很多都是民师转正的,年龄大而学历低。缺乏中青年骨干教师。
1.不同学段教师结构不合理
总体上来看,某些年级教师人数不足。因此,为了满足教育的需要,在引进教师存在困难的前提下,学校常常从其他年级抽调教师。因此,造成农村师资力量薄弱,极大地影响了教学的质量,不利于农村很好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因此,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问题在于师资是否充足。
2.不同学科教师结构不合理
当前,在农村小学,音乐,美术,体育教师严重缺编,外语,物理,化学教师多是半路出家,身兼多职。因此,农村音体美课面临着难以开齐科目,开足课时的困难;而农村中学的物理,化学,外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这些将严重制约着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教师课时负担重,教育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
3.不同年龄教师结构不合理
由于许多农村教师是民办教师转正,同时收编制所限,缺乏年轻教师的补充,整体上,教师年龄老化严重,缺乏中青年骨干教师。
4.农村教师培训不足
由于缺乏专项经费,教师教育培训机会不足,许多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落后,严重制约新一轮教程改革在农村学校的推行。由于教研室的教育指导演员的培训和进修机会也很缺乏,因此,难以发挥各教研室的在本教师培训的优势。
(三)农村学生流失严重,学生辍学数量增加
由于农村教师的质量一直在一个低水平线上徘徊,使得农村教育对经济社会的作用降低,农村学生受教育的收益不明显,很多学生乃至家长认为读书无用,导致很多的学生外出打工,辍学,造成了农村学生的受教育过程和机会的不均等。
四、优化发展环境,助推廊坊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对策
(一)推进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变革
随着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转变为城乡一体化社会,教育战略指导思想要实现第二次重大转变,把城乡分割的教育理念转变为城乡教育一体化理念,对城乡教育统筹规划、整体布局,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促进实现城乡教育在教育政策上平等、国民教育待遇上一致、教育事业发展上优势互补、教育资源上合理配置城乡共享、教育质量上共同提高、教育公平上全面推进,使均衡化的公共教育服务覆盖城乡,缩小乃至消除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协调发展。
(二)落实各级政府统筹城乡教育的责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育经费保障体系
1.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育领导体制
要进一步明确市、县、乡各级政府在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在经费、教师、教学、督导评估等方面统筹责任,构建动态均衡、双向沟通、良性互动的教育体系、制度和机制,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相互依存、互补融合、协调发展的城乡教育关系,逐步消除城乡教育二元结构格局,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教育支出结构,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加大对基础教育和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发挥市财政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调控能力。
2.加大对基础教育和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
一是调整政府对15年普及教育的投入结构,坚持投入主体重心上移,着重强调市级政府的责任。国家教育经费投入应注重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义务教育经费全部由政府承担,学前教育、高中段教育逐步提高政府分担的份额和比例。经费进一步向农村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帮助处境不利地区达到一定的普及15年教育财政水平。确保普及教育财政资金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配置均衡,提高经济落后地区生均公用经费水平。保证所有学校都能具备最基本的办学条件,保证各地区每年教育经费的投入能够维持在国家设定的最低水平以上运作,确定教职工编制标准以及工资标准、学校基本建设标准、学校正常运转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等。
(三)加强城乡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
1.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必须把城乡教师的一体化现代化摆在首要位置
深化教师培养制度改革。建立稳定的城乡一体化的教师队伍,建立完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资格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幼儿教师必须是幼儿师范专科毕业;小学教师、初中教师、高中教师实现岗位学历本科化;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实现岗位学历能力专业化、技能化,培养“双师型”教师。
2.建立城乡统一的教育人事制度
实行城乡统一的教职工编制制度,对边远乡村编制倾斜。统筹城乡教师管理,实行教师“县管校用”制度,实现教师资源配置城乡一体化,促进教师在全市、全县范围内流动,确保名师进乡村。完善教师准入和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教师转岗和退出机制,建立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与岗位聘用相结合的用人制度。鼓励和引导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从教。健全教师流动机制,探索多样化教师交流模式。义务教育教师要依法实行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定期交流。所有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高级教师、特级教师都必须有在农村学校两年以上任教、支教经历。
3.实行全市城乡一体化的教师工资制度
建立全市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实行全市统一的教师最低工资标准。为了缩小农村地区优秀教师进不来、留不住问题,可参照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办法,应尽快制定全市统一的最低农村教师工资津贴标准,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实行地方工资加国家津贴的双轨制度,以利于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4.统筹城乡教师专业成长和培训
构建学习型教师组织,促进各类教师群体专业成长。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入按不低于教师工资总额的5%的比例由财政单独安排,市、县财政按照各自分担50%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学校年度公用经费总额中用于教师培训部分不得低于5%。健全培训体系,完善培训网络,加强培训力度,全面提升教师队伍业务素质。
5.统筹城乡校长队伍建设
倡导教育家办学,注重选拔有思想、有追求、有能力、有魄力敢于创新的教育管理人才。实行城区优秀校长到乡村学校定期任职制度。
(四)建立与城乡教育一体化相适应的教育政策法制体系
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过程是城乡教育利益共同体的形成和分享过程。随着城乡教育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原有的教育政策体系和教育法制体系必然与日益发展的城乡一体化教育形成尖锐的矛盾,这就需要我们加强超前研究,注意均衡和协调各种教育诉求,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整体教育利益提升。重视教育政策、教育制度的设计和创新,通过政策、机制、体制和制度的创新,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化解新的矛盾,促进城乡教育和谐发展。疏通城乡之间教育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建立和完善不同社会阶层参与教育决策的机制,维护城乡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
(五)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理论体系
教育现代化需要科学指导。城乡教育一体化既是一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社会实践,同时又是一种与城乡一体化相适应的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我们需要加强理论研究,特别是要加强国际经验的研究以及对国内教育现代化实践的科学总结,根据廊坊的区域特点,不断丰富和完善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上海社科院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国际城市蓝皮书·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2)[R].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2011.
[2]方烨,蔡昉.再续人口红利需深化教育改革[N].经济参考报,2009-9-16.
[3]聂华林.中国西部三农问题报告[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教育振兴是中国振兴重要标志[OL].http://.cn.2006.11.22.
[5]刘运来.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J].群言,2007(06).
[6]孙刚成,王婷婷.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城乡教育公平探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7(05).
为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民勤县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早规划、早安排,科学适时地调整学校布局,着力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全县进行了五次较大规模的学校布局调整,对高中、初中和小学的布局结构进行了优化组合。在城区,先后建立了一所职业学校、一所独立初中和两所完全小学;在农村,撤并规模小、效益低的村级完全小学,创办寄宿制高级小学,基本形成了一乡镇办一所独立初中、一所高级小学或完全小学办学格局。为了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尽快改变薄弱学校的落后面貌,县上对保留下来的农村薄弱学校一贯坚持“三个优先”的原则,即优先安排师资、优先安排项目、优先安排教师培训,加大扶持力度,在政策、项目、师资、设备和教师待遇等方面积极向薄弱学校倾斜,帮助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加快信息化学校建设步伐,扩充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推广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电子白板等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为教师学习交流搭建了平台,促进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也为学生接受良好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创造了条件,有力地推动了教育的公平和谐发展。
二、重视专业发展,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民勤县一直把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质作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抓手。一是不断加强管理队伍建设。近两年,全县有100多名站校管理人员参加了全国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和中小学校长在职提高远程培训活动。举办全县中小学校长、乡镇教学辅导站站长研修班,有效提升了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
二是全面开展转岗教师培训。面对农村小学教师超编、学前教育阶段师资匮乏的现状,我们采取培训后转岗的方式,让小学超编教师不断成为合格的幼儿教师。2012年,对60名教师进行了转岗培训,举办了两期农村小学转岗教师暨学前教育教师培训班,进一步促进了学前教育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有效提高了农村学前教育的办学水平和质量。
三是强化提升教师业务能力。邀请兰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举办了“科研项目申请与科研论文写作”专题讲座;组织50名中小学班主任参加了武威市教育局举办的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现场交流研讨会;选派207名教师参加了“国培计划”示范性远程培训和幼教置换、幼师转岗、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等活动;安排98名语数外教师,参加了由甘肃省教育学会组织的“山东杜朗口模式”教学法整体观摩会和小学名师经典课堂展示研讨会。有590人参加了市、县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培训,60人参加了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四是建立完善奖励激励机制。为偏远贫困地区的教师每人每月增加50元的交通补助,落实乡镇教师岗位补贴政策。2008年起,民勤县委、县政府设立了“教育教学突出贡献奖”,每年评选90名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10名师德师风标兵给予重奖,极大地调动了全县广大教师勤奋努力、爱岗敬业的积极性。
三、加大扶贫助困力度,全力实现教育公平
民勤县把加大扶贫助困力度,全力实现教育公平作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助推器,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积极构建教育公平机制,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发展、和谐发展,让学生共享优质教育成果。严格执行国家“两免一补”、普通高中及中职生国家助学金、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等教育惠民政策。积极拓宽贫困家庭学生救助渠道,加大社会救助力度,中小学对贫困家庭学生实行各项减免政策,并动员部门、社会组织、企业、个人慷慨解囊、捐资助学,每年有3万多名学生接受社会救助,为贫困家庭学生上学搭建了“绿色通道”。2006年起,县上设立“县长教育基金”,先后募集资金872万元,资助贫困师生8700名,发放救助资金745万元;2007年起,全县共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3610万元,惠及学生6972人,建立了覆盖大中小学学生的帮贫助困体系,实现了“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辍学”的目标。
四、加强教育管理,不断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民勤县把学校规范化建设作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突破口,加强教育管理,不断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一是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制定了《中小学幼儿园规范化管理考核细则》,出台了《民勤县中小学幼儿园规范化管理考核办法》,严格落实考核办法,考核结果达不到优秀的站校,集体和个人不得评为先进,考核等级为“不合格”的学校,对校(园)长进行诫勉谈话,取消学校和站校负责人当年评先树优的资格,有效促进了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二是强化教育督导。坚持开展学校常规督导检查,促使学校认真执行课程计划,科学安排作息时间,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全面落实学籍管理制度。三是抓好行风建设。召开教育系统行风建设专题工作会议,加强教育系统行风建设,采取明查暗访、集中整治相结合的方法,加大对违规补课办班、乱征订教辅资料、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教育乱收费等行为的查处力度,树立教育系统的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各界最有力的支持,为深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五、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攀升
民勤县始终把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强大动力,不断提升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教学质量持续攀升。
一是高度重视行为养成教育。在全县中小学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校园活动,组织了“弘扬雷锋精神、做全面发展一代新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关爱环境、美化家园”志愿服务活动,切实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在全国“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读书征文活动中,全县有293件作品获得省级奖励,其等奖1名,一等奖45名。
二是积极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以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为主,加大学校心理辅导室和咨询室建设,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召开全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暨感恩教育研讨会议,举办“感恩教育校园行”主题征文活动,培养了未成年人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三是努力丰富师生体艺生活。组织了第五届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长跑活动。每年举办全县中小学师生艺术作品现场比赛和中小学生运动会,组织学生参加体育艺术等级评定,力争通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个性特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037-01
随着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速度的加快,很多农村的学生和家长们都希望在教育方面能够与城市学生受到同等的待遇。不容否认,农村教育水平的现状与城市还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正因如此,有部分家长会竭尽全力地让孩子去城市读书,导致了农村学校部分升学率的流失,农村学生出现的这种现象,已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注重农村学校教学管理现状,发现其中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提出相应对策,以及促进提高的方法,对均衡城乡教育发展现状有深远的意义。
1 农村学校教学管理的现状
想要均衡城乡教育的发展,提高全国教育的水平,就需要完善农村教育。我国13亿人口中,50%以上学适学儿童在农村生活,农村的教育需要受到重视。 温总理说过:"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温总理还说,"农村教育尤为重要。"这就是充分肯定了农村教育。但是,目前还有很多农村学校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教学条件差、经费少和师资力量不够等等,特别是教学管理问题,与城市相比相差甚远。另外,农村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教师知识更新速度慢,现代教育设施缺乏等客观原因,农村学校的教学管理产生了诸多新难题,不能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将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无形障碍,对农村教育的质量有深远的影响。
2 对农村学校教学管理现状的调查
2.1 调查内容。随机抽样选择调查的对象,对10所农村学校进行问卷调查。为方便记录,每所学校抽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数量分别为4名、5名、6名,总共发放问卷调查表格150份,填写好后收回统计分析。150名被调查对象中,男性占63%,女性占37%,学生、家长和教师代表所占比例分别为27%、33%、40%。
2.2 调查手段。采取闭卷与开放式、单项选择与自主填写结合的方法。对农村当前在教育状况、资源和方式等方面采取封闭式的,对在农村学校教学管理方面的建议采取开放式的形式。另外,通过召开座谈会的办法,与家长、学生和老师进行交流,着重汲取想法和建议,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分析。
2.3 调查结果及分析。那么,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的差距在哪里呢?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调查中认为主要差距是师资力量、教学方法、办学条件和教学资源分别占89%、86%、84%和78%。其中师资力量所占百分比最高。上述数据表明,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方法和办学条件等等已成为农村学校发展的停滞点,应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选取的10所农村学校的调查结果中,90%以上人的都发出这样的感慨:升学率历来是社会和家长们用来衡量学校工作和办学水平的标准,这样导致了很多学校一味地追求升学率,并设立奖惩机制。升学率已经成为一个学校好坏的重要评价标准,学校对科学文化知识越来越重视,对人文素质和生活技能的讲解越来越被忽视,无形之中,增加了学校和教师的压力,应试教育也随之越来越严重。更重要的是,近几年,农村学校青年教师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流失严重,农村留下了很多中老年教师,他们的教育观念落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是目前乃至未来农村学校教育改革向前发展的首要阻力。当前,新课改已经全面开展。教材换了,教师的思想没有变化;理念换了,教学的方式方法没有变化。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就产生了,而且那么显眼,整个农村教育的局面并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改变,教学方法仍需要改革。
3 提高农村学校教育管理水平,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加速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
3.1 对农村教师的业务水平加强,对业务素质进行提升。广大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繁多,工作软硬件设施差,教育普遍落后,而且,很少有培训或者进修的机会,教师的专业知识局限化,成长缓慢。在新课改之后,农村学校教师不能很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有诸多的不解和困惑,有的老师,在一片茫然,就这样顺应着新的课程改革的局面。那么,提高农村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主要方法是什么?是加强农村学校教师培训,建立健全教师进修学习及外出交流的机制。上述可知,首先,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假期这个空闲的时间,集中对农村教师业务进行普遍培训,着重对骨干教师培训,对现代化教学方法进行培训等等。在完成好培训之后,开设校内培训的方法,提升内部专业素质。然后,通过对农村教师新课程的培训,让他们以新课程教学要求为标准,改革教学方法,放弃"照本宣科"的教法,给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掌握知识。最后,适当安排教师参加专业培训,继续学习,保证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学生发展要求相一致。
3.2 加快学校布局调整,推进教育发展城乡一体化。规划是龙头,必须把城乡教育发展规划作为推进教育一体化的首要任务。一是要把城乡教育发展规划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农村学校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学校进程,要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指导下有步骤地加以解决。二是要切实落实规划,按照"初中向中心集镇集中;小学向中心村或中心社区集中;适当照顾边远地区、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总体要求推进学校布局调整,要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针,加速推进均衡发展进程。三是要严格执行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高位、超前、引领、先进、权威、控制"作用,做到规划到位、发展到位,统筹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