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8:53:3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幸福心理学心得体会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转角遇到爱,做青春路上的护航者》
有幸参加8月29日长沙分校邀请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的朱琼丽老师关于心理学知识提升工作幸福感以及做青春路上的护航者的主题分享,朱老师从对当前的生活的满意度入手,带我们认识心理学、了解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知识提升工作中的幸福感。
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员不可能将绝对孤立,与人与周围的环境都会发生交集,当心理发生明显的变化的时会呈现出一种反常态。作为老师用心去观察既是一项必备的工作技能,也是一种责任心的体现。有人说班主任工作就是一场心理战,其实也未尝不是。青春期的孩子普遍希望得到认同,得到尊重,得到爱与被爱。班主任是平时接触学生最多的人不仅在学习上更是在生活上,引导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传输正能量的思想意识。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形成正确的三观。班主任工作除了处理日常的琐事更多的是在于用心,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让家长感受到老师的真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这样再繁琐的工作也会事半功倍。另外,做好班主任工作,首先班主任老师自己必须是一个讲信用讲原则的人,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遵循,为人师表需以身作则,班主任人设必须饱满。针对学校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要了解每位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只有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才能结合平时表现分析学生的性格特点。我们学校学生大多都是来自农村的留守儿童,因为缺乏引导和相关的家庭教育,普遍都有排斥学习的心理特点,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如果只是单纯的去口头告知现实残酷可能并不起多大的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可以加一些适当的鼓励或者真实的体验去激发学习热情。在成人与成才之中,显然成人才是前提,班主任是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的成人的关键所在,很多学生因为班主任老师的“偏爱”对所有老师都产生一种排斥心理,久而久之对班主任老师失去了信任,班主任的影响力也相应减弱,加剧了引导学生成人的困难,所以师生之间的信任尤为重要。学生相信老师,才会努力成为老师所描述的那样的人,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学生成人道路起到最关键的一步。
班主任工作是一份用心共情的工作,也许学生的很多想法会很幼稚觉不妥,但存在即合理,老师需要学会倾听,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处理问题。从教一年的时间不到,第一次当班主任,内心有忐忑也有期待,忐忑因为没有经验,期待那份独有的青春记忆。班主任工作繁琐辛劳,过程并不一定顺畅,但我相信只要用心,结果一定带给我满满的幸福感。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1—0029—01
一、给学困生一颗“热心”
以爱心作为教育出发点,学困生的心理更敏感、更脆弱,更需要别人的关爱。有些老师常常忽略被贴上“差生”标签学生的感受,认为他们头脑简单、反应迟钝、缺乏自尊。尽管老师平时很少直接表露这种看法,但稍不留神,内心的这种想法就溢于言表了。一个冷漠的眼神,一句无心的话语,一件平常的小事,都会使学困生敏感的心灵受到伤害。正由于感受到了老师有意无意的“不喜欢”,学生自己也容易给自己贴上“老师不喜欢我”的标签,就会感到自己可能确实愚笨,确实无药可救,从而变得消极、自卑,破罐子破摔。久而久之,再也无力鼓起勇气、提起精神、唤起信心去克服困难,逐渐也就沦为真正的差生了。所以,对待学困生,我们自然也应该“偏爱”,要以深厚的感情去关心、爱护他们,以真诚的爱心去赢得学生的信任。这种爱不但是生活上的体贴和照顾,而且是从育人的高度产生的爱,这是一种诲人不倦的爱,是造就一代新人的爱。我们应该努力建设一种“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对学困生要爱得真,爱得深,将严格要求渗透在爱之中,将对他们的教育建立在充分的理解之上。 “没有情感就没有对真理的追求”,带有人情味的关怀,常常能以情动情,以心换心。只有以爱心作为教育出发点,才能温暖冰冷的心,才能使浪子回头。
二、对待学困生的错误要“冷处理”
当学生犯错误时,不能急躁,因为训斥甚至简单粗暴的惩罚只能加剧学生的逆反心理,使之与教师间的隔阂更深。实际上,问题行为是可以改善、矫正的。很多时候,发生了问题当事人都是心不平、气不顺的,教师一定要先让自己静下来,耐心地倾听学生说说事情的经过与心里的想法。这样,后面的谈话和处理就会更有效果。学困生也最容易和其他学生发生冲突和矛盾,这时候我们千万不能先入为主,认为是学困生的错误,其实也会有一些同学故意捉弄学困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的学生已经走在了时代的前面,比许多成年人更具有时代气息。如果我们再用上一代人的观念和行为来约束学生,是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的。因而教师在处理学困生的问题时,应经常换位思考。要多考虑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想一想自己与学生同年龄段时的不羁行为和怪异想法,正确把握学生行为的性质,分清事情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是故意的还是生理发展的自然现象,从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和维护班级利益出发,选择最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切忌简单粗暴,伤害学生。
三、弱化学困生的缺点,强化学困生的闪光点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 2015 13-0031-03
[作者简介]岳欣 1978― ,女,河南信阳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大学校园里的心理问题呈逐渐增多趋势。在大学阶段,学生会面临学业、情感、就业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对应产生的焦虑、恐慌、无助、绝望、抑郁等不良情绪和各种应激反应,很可能引发各种障碍和行为问题,甚至出现自杀行为,因此寻求增强大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方法对预防及应对心理危机有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探索与实践,朋辈心理辅导 peer counseling 弥补了有限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开展助人活动人手不足的状况,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学生自我心理教育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从源头上减少了心理危机的产生,同时它还深受学生及家长的普遍欢迎。因此,在学校心理教育人力资源有限的客观情况下,实施和推广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发挥学生在自我心理教育中的主体性,对加固学校心理安全稳定的防护屏障、营造和谐校园起到一定作用。
一、朋辈心理互助辅导的含义及特征
朋辈有“朋友”和“同辈”的双重含义,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是指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的非专业心理工作者,向同辈的同学和朋友提供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它具有时效性强、简便易行的特点,而且具有友情效应、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快等优势,朋辈心理辅导模式渐渐成为各学校弥补专业心理咨询不足的途径。朋辈心理辅导的核心是把学生从心理健康教育的接受者转变成传播者,让学生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生活化地起到人际支持的作用。
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成为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方式,除了具有时效性强、简便易行的特点,它还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朋辈人因为年龄相仿、经历相似使得他们在思想上不会产生大的代沟,拥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彼此交流、沟通和接纳都比较容易;第二,朋辈成员来源于学生,对象依然是周围的同学和朋友,他们可以在辅导的过程中,得到彼此的心理满足,形成互助的同盟,因为它的基层性同时会使更多的学生得到关注,为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自我实现潜力提供保证;第三,朋辈成员在心理辅导中会及时接受专业心理咨询师的督导,督导使他们不断反思、调整自己的辅导进程,因此,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会得到自我成长。
二、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有利于发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他人的真诚、接纳和同理心可以使我们获得成长。因为,当人们被接纳和获得奖赏时,他们就会以一种更关爱的态度对待自己。当人们以同理心倾听时,他们就更有可能倾听对方内心的感受。那些关注他人的个体更能体验到社会的支持,更能享受生命并有效应对压力。朋辈心理辅导在实施中是以真诚、关注、尊重为基础的,因此受过训练的朋辈心理辅导员能给对方带来真诚、关注和接纳。罗杰斯通过经验还发现,人的本质是积极的、向前发展的、建设性的、现实的、值得信赖的。人之所以能够拥有这些特性,是因为人的内部存在一种要向完美发展的先天性倾向性,罗杰斯称这种倾向性为实现倾向性。每个有气息的有机体内部都有这种实现倾向性。柳圣爱认为,这种实现倾向性存在于个体的内部,它促进个体不断地扩张、延伸、发展、成熟、奋发。因为它的动力来源于自身内部的动机,因此,它不仅可以增强自己的自律能力和自主能力,而且最终可以实现自我。因此,朋辈心理互助辅导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观能动性。
三、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发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的体现
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在助人自助的同时使学生彼此间开始关注自我心理健康,增强了他们应对挫折、解决问题和适应生活环境的能力,避免了各类心身疾病和危害校园安全事件的发生。美国学者的一系列研究结果也表明,朋辈心理互助辅导虽然提供了一种非专业的辅导服务,不能取代有资质证书的专业咨询与辅导,但却是美国学校教育尝试的最有效的策略之一。
一 朋辈心理互助辅导调动了学生自我反思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实现自我的身心成长是减少学校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根本保证。因为愉悦的心理气氛,团结、向上、积极的学习环境可以促使学生乐观、宽容和具有创造性,从而能够愉快地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种种不适。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成员在活动组织、开展与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作为组织者、参与者和咨询者,既需要大家互相协助和学习,又需要不断地总结和反思活动与咨询的优势与不足,进而逐渐调整、确定整个活动计划的实施和确保咨询的效果。对于朋辈心理互助成员,在督导教师的指导下,他们更需要通过对自我进行不断地反思,用强有力的自身感受、体会和经验去帮助其他同辈同学调整行为,驱散心灵的雾霾。实际上,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就是个体的心理体验过程。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既调动了自己和同伴的自我反思能力,提高了心理自助互助的能力,又突出了他们在心理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帮助每一位同伴强健了抗压力,最终减少校园危机事件的产生。
二 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增强了学生的心理品质
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始终以人本主义的每个个体都有实现自我潜能的要求为指导,积极关注学生的积极心理因素为宗旨。越来越多的心理研究证明,人的积极心理因素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驱力,它能使人对自己形成客观的认识,对自己的能力拥有自信,给予自己积极的自我评价,并引导自己身心健康发展。关注人的积极心理因素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M.赛利格曼 M.Seligman 提出的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它认为每个人都蕴藏着积极力量与潜能,要着重关心人积极的心理品质 见表1 ,它还提供了积极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乐观地面对未来。另外,它一直在为每个人的终身幸福而努力,引导人们用发展、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各种心理问题。因此,重视关注人的积极心理因素,能够使人更好地调控情绪,有意识地提高自我的幸福基线水平,增强生活的目标感、价值感和效能感,增强心理品质。
三 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强化了学生主动应对危机的能力
危机应对能力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项必要锤炼,它需要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意识到关爱自我,满足自我的需要,习得积极情绪体验对自我身心健康保持的必要性。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是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促使同伴积极地去认识、客观评价自我,接纳自我,最终实现自我的身心成长。实践显示,面对复杂的社会状况,学生们在应对心理危机时,必须利用内部积极力量和外界无私支持的双向危机干预机制,才能增强他们自身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主体性。据调查,在众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中,人的认知偏差是其根源之一,此时若只采用纯粹的外界干预,其效果实际上并不理想,因为心理问题的最终解决归根结底是要依靠学生自己去完成的,所以加强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有利于强化他们主动应对危机的能力。
四、如何借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发挥学生在心理教育中的主体性
一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实施朋辈心理互助辅导
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成员来自同学中间,他们处在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的基层,生活、学习在学生中间,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最方便,也最容易发现周围同学中出现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这些成员在心理健康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利用自身的便利性,编辑不同心理健康知识主题的宣传报纸、网页等进行宣传,也可以利用宣传展板、漫画展等营造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可以在班级、宿舍组织开展以心理教育为主题的心理训练活动,还可以根据周围发现的心理问题编写、排演校园心理情景剧等,扩大心理影响的效能。
二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实施朋辈心理互助辅导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系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心理素养的一个途径。在该课程中实施朋辈心理辅导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局内人,真正调动学生上课的主观能动性。鉴于心理辅导咨询的保密性原则,在课堂中实施朋辈心理辅导主要集中在心理危机识别与预防、心理健康常识、自我成长等方面。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大班授课的特点,事先选择高一年级的朋辈辅导人员2~3人作为课堂上的团体和实践体验活动的实施人,经反馈,效果很好。这一措施的实施不仅加强了课堂的学习效果,而且使朋辈心理辅导人员得到进一步的内心体验,双方的实践目标顺利实现。
三 在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中实施朋辈心理互助辅导
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满怀各种憧憬,对新环境既新奇又陌生,为了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学校环境和班级环境,帮助他们完成角色转变,尽快融入班级集体,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进行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可以使他们顺利适应新生活,推动整个班级学生群体形成互助、关怀和支持的氛围。据反馈,新生在朋辈心理辅导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平等、安全和信任,在这种氛围里,他们能够尽快熟悉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对自我的接纳程度变高了,并开始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制订合理的目标。研究结果也表明,朋辈心理辅导对于提升新生的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等方面都有显著效果。
五、结论
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抓住了人的本质是积极的、向前发展的、建设性的、现实的、值得信赖的特点,这些特点无不显示出任何个人都有改善和提升自己的愿望和潜能。在朋辈心理辅导与咨询过程中,朋辈成员通过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及疏导、排解同学心中的不良情绪,既实施了关注自身、成熟向上的自我心理教育,又使他们得到彼此的情感支持和经验知识,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随之形成。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是学生乐于接受、覆盖面广的体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的一种辅导方式,它的实施和推广既增强了学生心理互助、自助和心理危机应对的能力,又提高了周围学生的心理素养,加固了学校心理安全稳定的屏障,因为在朋辈心理辅导过程中不仅心理辅导员们能真正体验到自助成长的心理,被辅导的学生也能感受到互助的快乐,从根本上成为自我心理教育的主体。
参考文献:
[1] 宁盛卫.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的实效与启示[J].山东社会科学,2012 12 :324.
[2] 倪潇潇.高校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建设与探索[J].北京教育:德育,2013 6 :53.
[3] 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7版.黄希庭,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507-508.
[4] 柳圣爱.罗杰斯与老子的人性观比较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8 4 :14.
[5] 石芳华.探析美国学校中的朋辈心理咨询[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7 1 :41-45.
中图分类号 R2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3-0108-02
在临床上,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最为常见的内科急危重症之一。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表现常为左心室收缩力下降,外周循环灌注不足及肺部淤血水肿等[1]。充血性心力衰竭危害极大,若未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则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由此可见,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3]。本研究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75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88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87例采用常规治疗加参附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75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患者无意识障碍;患者无精神疾病;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参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88例患者中,男49例,女39例,年龄40~79岁,平均(59.4±6.9)岁,病程
3个月~6年,平均(2.1±0.5)年;观察组87例患者中,男50例,
女37例,年龄42~76岁,平均(60.1±6.5)岁,病程4个月~6年,病程(2.0±0.6)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主要为:给予患者强心利尿剂、血管扩张剂、转换酶抑制剂治疗,并配合吸氧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附汤治疗,药方为:茯苓30 g,丹参、黄芪各20 g,人参15 g,制附子10 g。若患者为痰湿较重,则加半夏、苏子、杏仁;若患者为明显心悸,则加生牡蛎、生龙齿;若患者为血瘀较重,则加红花、三七、桃仁;若患者为水肿较重,则加猪苓、泽泻、车前子;若患者为痰重,则加瓜萎、鱼腥草。上述药方以水煎服,1剂/d,早晚各半。对患者持续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观察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分钟搏出量(SV)。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显著改善,心功能改善超过2级;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或病情加重。总有效=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69,P
2.2 两组LVEF及SV比较
两组治疗后LVEF及SV均优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心脏各种器质性疾病的终末阶段,也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常见的内科重症[4-5]。该病的主要发病原因是心肌收缩力下降造成组织、器官等血液灌注不足,导致体循环或者肺循环障碍。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社会的不断趋近,我国老龄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发病人数也在逐年增加,每年都会新增许多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6]。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进展迅速,若未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则患者的生命将受到严重威胁[7]。正是由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严重危害,所以探讨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尤为重要。
本研究所采用的参附汤包括茯苓、丹参、黄芪、人参、制附子、桃仁、红花等多种中药成分。其中,附子中具有消旋去甲乌头碱,其具有良好的正性肌力作用,具有强心之效;人参的主要成分为人参皂苷,研究显示,人参可促进儿茶酚胺的释放,对心肌细胞膜上的Na+-K+-ATP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能促进Na+-Ca2+交换,使Ca2+内流,能够使得心肌收缩力增加,心率减慢。黄芪能够升高心肌细胞的cAMP水平;丹参可改善心脏功能,使心肌收缩力增强,但不增加心肌耗氧量,对改善微循环具有良好效果。红花、桃仁等具有较好的活血化瘀之效,能够使肺小动脉静脉及周围血管扩张,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右心前后负荷,能改善心肺功能,对心力衰竭具有纠正作用。由此可见,参附汤应用于心力衰竭具有良好效果[8-9]。
本研究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75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加参附汤治疗,结果显示:参附汤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5.1%,高于常规治疗组的7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黄永斌,赵斌,杨近仁.参附、丹红注射液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42例疗效观察[J].甘肃中医,2008,21(10):21-22.
[2]陈艳娟,韩果.参附注射液联合艾灸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疗效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2,4(21):70-71.
[3]蔡宇.参附汤加味在充血性心衰治疗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2011,8(11):7-8.
[4] L?ffler C,Drewelow E,Paschka S D,et al.Optimizing polypharmacy among elderly hospital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study protocol of the clus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POLITE-RCT trial[J].Implementation Science,2014,9(1):1-8.
[5] Beauverd Y,Boehlen F,Tessitore E,et al.Adjuvant pericardial sac restraining in heart failure treatment.a medical hypothesis illustrated by a case report[J].Braz J Cardiovasc Surg,2016,31(1):66-69.
[6] Melin M,Hagerman I,Gonon A,et al.Variability in physical activity assessed with accelerometer i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mortality in CHF patients[J].PLoS One,2016,11(4):e0153036.
[7]程功,林静,寿锡凌,等.参附注射液辅助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药物与临床,2014,43(4):482-484.
儿童功能性再发性腹痛是儿科常见病,该病经常反复发作,且长期持续,使患儿的身心健康及其家庭的正常生活受到影响。一般认为功能性胃肠疾患中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同样重要,再发性腹痛是生物、心理、社会等系统在多水平上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对学龄儿童功能性再发性腹痛患儿进行心理行为干预综合治疗尤为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8月~2006年7月来金华市中心医院就诊患儿58例,男27例,女31例,年龄7~14岁,平均11.8岁。腹痛病程均超过3个月,主要伴随症状:恶心17例,呕吐12例,厌食28例,腹泻9例,便秘25例,有明显焦虑不安,情绪抑郁,精神紧张等39例。
1.2 诊断标准[1] (1)腹痛病程超过3个月;(2)腹痛多位于脐周,少数在中上腹或无固定区域;(3)腹痛发作时间、程度及持续时间有很大差异,但患儿很少在夜间痛醒;(4)体格检查脐周无压痛或无阳性体征;(5)大便常规、胃镜、肝功能及肝胆脾胰B超检查均未见异常。
1.3 方法 随机分两组,对照组给予对症治疗:常规剂量的颠茄合剂0.1~0.2 mg/(kg·次)口服,腹痛剧烈时给予654-2针0.5~1 mg/(kg·次)静脉滴注等对症治疗;治疗组给予对症治疗(药物与对照组相同)加心理行为的干预:(1)心理指导:首先要仔细倾听患儿的诉说,定期与患儿进行耐心地交谈,取得患儿及其家长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其次要了解患儿的家庭环境、生活习惯和心理状况,分析寻找患儿疾病的相关心理因素及其在生活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给予疏导解释,使患儿思想放松,情绪乐观,正确面对学习和生活,消除紧张情绪;同时要对患儿进行本病的知识教育,使其对本病有充分的认识,使患儿及其家长了解病情和治疗方法,克服焦虑心理,增加治疗信心。(2)行为指导:要求患儿生活有规律,早睡早起,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改变紧张的学习方式,学会自我放松,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时间,指导家长改善家庭关系,改进教育和培养方式,减轻对患儿的学习和生活压力,减少对患儿过多的关注,避免患儿由于家长的不当行为而导致的精神紧张;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饮食结构合理,摄入有规律,保证患儿营养全面。
1.4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所有症状消失,并在3个月内无复发;有效:治疗后腹痛有不同程度减轻,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伴随症状减轻;无效:治疗后腹痛及伴随症状仍频繁发作,无好转或加重。
2 结果
见表1。两组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表1 两组疗效比较
3 讨论
功能性再发性腹痛占再发性腹痛患儿的78.5%[2]。儿童再发性腹痛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其发病因素目前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3]:(1)心理因素:反复腹痛患儿有特殊心理表现,如紧张、压抑、渴望爱护及追求完美等,并可与父母离异、家庭不和等环境因素有关。(2)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小儿反复腹痛进行手冷试验或瞳孔对自主神经刺激反应均与正常人不同;吸入乙酰胆碱试验,可见其气管平滑肌反应增强。(3)内脏感觉高敏学说:反复腹痛患儿痛阈值较正常儿低,对疼痛刺激敏感性增高。(4)胃肠动力功能失调:在精神紧张时身体内源性阿片类物质(β-内啡肽)活性增高,兴奋了胃肠道平滑肌,使胃排空时间延长;小肠、大肠推进性蠕动减慢、减弱;括约肌紧张,肌张力提高,排便受阻;Oddis括约肌收缩,胆囊及胆管内压力增高,这些情况均可引起腹痛。又有证据表明[4]:再发性腹痛患儿较正常健康对照组患儿有更多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到成人期有更大的情绪症状和精神疾患的危险性;家庭影响方面,有学者发现再发性腹痛患儿的父母较正常孩子以及其他儿科患者的父母有更明显的焦虑、抑郁和躯体症状,且较没有腹痛的孩子家长更容易纵容、鼓励患儿的病态行为。
通过对58例学龄期儿童功能性再发性腹痛病例的对照研究显示,学龄期儿童功能性再发性腹痛进行药物和心理干预综合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表明通过心理干预、行为指导及配合药物综合治疗,能使患儿的人格心理特性得到改善,情绪得到调适,使其负性心态得以解除,不断增强应激能力,从而明显减轻功能性再发性腹痛的临床症状,提高疗效。以往的研究表明[4],对患儿及其家长的认知行为治疗可以降低腹痛的程度,以至于完全缓解腹痛,6~12个月的随访很少有复发,减少了腹痛对日常活动的影响,增加了患儿父母对治疗的满意度。因此,功能性再发性腹痛在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心理干预,配合心理指导,行为指导和饮食指导,使患儿与家长同时接受指导,进行一定的心理治疗是极为重要的,能达到药物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心理干预配合药物综合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Cotoh M,Okamms K,Hatton R.A randomized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band loop versus the standard loop for transurethral resedtion of the prosrate.Urology,1999,162(10):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