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8:53:4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工业经济态势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作者:孔宪丽,谢聪聪,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计量分析与预测研究中心,大连,116025
2018年我国工业发展稳中趋缓,但工业内部在不断加快向中高端迈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前3季度,全国PPI同比上涨4.0%,温和上涨,总体平稳。投资结构也在持续优化与改善,前3季度我国的民间投资增速总体来说比较稳定;高技术制造业投资的同比增速比全部投资要快9.5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也颇具亮点,其增速连续6个月加快。除此之外,新的力量日益凸显,新动能加快成长,新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在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同比增速分别高达8.8%、8.6%以及11.8%,三者增速均显著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新动能成长为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工业平稳运行增添了后劲[1]。总体上工业转型升级加快,企业盈利结构稳中向优。但是我们也看到,工业增加值增速稳中趋缓,工业下行压力加大,9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这一增速是201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工业运行稳中有变、稳中有缓。国内结构调整阵痛继续显现,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增长动能有所减缓,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容乐观,加之中美两国的贸易摩擦带来的不确定性,使得我国工业运行状况面临一些下行的压力。本文采用的是全面反映我国工业运行态势的月度景气指数来说明我国工业部门经济周期波动呈现出的新特点和未来的景气运行走势,并基于此给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一、2018年我国工业经济景气形势分析
本文以我国工业增加值增速为基准指标,在孔宪丽等(2012)的研究基础上利用时差相关分析方法、K-L信息量方法、峰谷对应法等多种方法[2]筛选出我国工业部门的14个景气指标[3],分别构成了我国工业部门景气的先行、一致、滞后指标组,具体结果由表1给出。
从表1可以看到本文所选的各指标的时差相关系数均较高,即各指标与基准指标之间具有紧密的对应关系,其中部分工业产品产量和金融类及投资类指标具有优良的先行性质,除此之外,库存、物价等指标则具有优良的滞后性质。
进一步,本文利用表1中所示的我国工业经济各类景气指标,使用合成指数(CI)方法分别计算出我国工业部门经济景气的一致、先行和滞后合成指数(各指数均以2010年平均值为100),并使用一致合成指数来观测我国工业经济的景气运行态势。
我国工业经济的一致和先行合成指数变动情况由图1给出。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工业经济呈现出周期性的波动特征。按照峰-峰的周期计算,2000年1月-2018年8月期间我国工业经济增长率共经历了5次完整的景气循环,目前正处于第6次景气循环的回落阶段。并且,2013年9月—2017年1月的第5轮景气循环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低位波动新态势。从图1中可以看出,2000年—2011年我国工业一致合成指数基本是围绕着一致合成指数值为90的虚线上下波动,这12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增速的平均值为14.38%,而2012年后我国工业一致合成指数开始围绕着一致合成指数值为80的虚线上下浮动,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工业增速随着整体经济增长的减速换挡也随之下了一个台阶,我国工业部门经济运行也正逐步进入低位波动的“新常态”阶段。2017年3月,我国的工业经济一致合成指数在低位再次呈现回落态势,这主要与产品销售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增加值增速的回落有关,我国工业经济景气步入2000年以来的第6轮景气循环的收缩阶段,并一直持续至2018年8月。
金融及投资领域的两个先行指标和3个主要的工业产品产量增速以及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等5个滞后指标的逆转指标组成了我国工业先行合成指数,其走势由图1中的红线给出,历史上我国的工业先行合成指数各个周期的峰、谷点相对于一致合成指数来说始终具有优良的先行特征。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工业先行合成指数从2017年2月开始呈现快速回落态势,虽然2017年6—9月份有所趋稳,但随后回落速度再次加快。2018年1月我国工业先行合成指数触底回升,至2018年8月回升局面已持续8个月,依据得到的先行合成指数的平均超前期计算,预计近期我国工业经济景气将大致呈现出趋稳后逐步回升的态势。
二、我国工业经济景气波动特点
前文对2018年我国工业经济景气形势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全面地展示我国工业经济的运行状况,本文进一步通过我国工业及相关领域的主要经济指标对我国工业运行的新特点进行了具体分析,以期为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表1我国工业部门景气指标
pagenumber_ebook=37,pagenumber_book=11
注:各个指标经季节调整并消除不规则因素,且均为同期比增长率序列,本文数据截止到2018年8月份,“*”为逆转指标。
pagenumber_ebook=38,pagenumber_book=1049
图1我国工业一致合成指数和先行合成指数
1.高端制造高增,动能加快转换,工业转型升级继续推进
2018年前3季度,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9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这一增速是201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从作为工业生产晴雨表的发电量上看,2018年9月我国发电量同比增长4.6%,较上月回落2.7个百分点,较2017年同期回落0.7个百分点,工业增速稳中趋缓。从3大门类看,2018年9月采矿业、制造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2.2%、5.7%、11.0%,分别较8月变化0.2、-0.4、1.1个百分点。
虽然工业增速稳中趋缓,但工业内部持续优化,高端制造延续高增。2018年1—9月份,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是比较快的,3个产业的同比增速分别快于规模以上工业5.4、2.2和2.4个百分点。图2进一步给出了相关高技术产业与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的具体情况,可以看到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速以及医药制造业增速均大幅度高于工业增加值增速。此外,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54.8%,新业态蓬勃发展。
2.工业企业效益向优,盈利结构趋于改善
2018年1—8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6.2%,累计增速由上年超过20%的增速放缓至一季度的11.6%,此后,利润增速出现回升,上半年累计增速为17.2%,近两个月又连续略有放缓。前8个月,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分别同比上涨4.5%和4.0%,购进价格涨幅大于出厂价格涨幅,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工业企业效益形成挤压。图3给出了我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速之间的变动情况,可以看到二者的变动情况大致相同。
pagenumber_ebook=38,pagenumber_book=1049
图2我国相关高技术产业与工业增加值同比
pagenumber_ebook=38,pagenumber_book=1049
图3工业出厂价格指数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速
尽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稳中趋缓,但随着工业发展继续迈向中高端,高技术制造业的利润增长不断加快。2018年前8个月,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6.4%;专用设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23.7%;医药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11.4%。工业企业盈利结构趋于改善。
3.投资缓中趋稳,制造业投资筑底回升,民间投资比重加大
图4给出了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制造业投资以及民间投资的增长情况,2018年前3季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加5.4%,仍处于历史低位,其中民间投资大体保持加快趋势,1—9月民间投资同比增加8.7%,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3个百分点,比2017年同期快2.7个百分点,为2016年以来的相对高点。
pagenumber_ebook=39,pagenumber_book=11
图4固定资产投资、民间投资及制造业投资增速
从投资的产业结构上看,第一产业投资大幅下跌,第二产业投资加快,第三产业投资持续下滑。2018年1—9月,农业投资同比增加11.7%,较1—8月回落2.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加5.2%,较1—8月加快0.9个百分点,在制造业投资的支撑下保持回暖态势;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加5.3%,增速回落0.2个百分点,连续7个月下滑。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1—8月制造业投资增长8.7%,增速连续6个月加快,制造业今天的投入一定会带来明天的产出,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
4.去产能继续深入,“抢出口”效应显著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一步深入,2018年上半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7%,与上年同期相比提高了0.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去库存的成效较为显著。
从需求侧看,2018年9月全球外需持续减弱,全球制造业PMI为52.8%,较上月下降0.6个百分点,自6月以来连续四个月呈下降趋势,反映外需的PMI新出口订单指数创两年半以来新低。从图5可以看出在全球经济边际放缓的背景下,2018年9月规模以上工业出货值同比增速为11.7%,较8月略回落0.8个百分点,但依然较高,“抢出口”效应明显,工业出货值增速连续3个月大幅上升,其中计算机通讯电子类设备出货值同比增速自6月以来大幅上升。
三、政策建议
pagenumber_ebook=39,pagenumber_book=11
图5我国的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类设备制造业出货值增速及工业企业出货值增速
2018年,工业经济转型步伐正在加快,企业盈利结构趋于改善。但是与此同时,工业发展也出现了新问题,工业增加值增速稳中趋缓,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也不断凸显,除此之外,虽然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货值近期大幅增长,但后期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将日趋复杂,中美两国的贸易摩擦带来的不确定性也会为我国工业发展增添许多不确定性,为保持工业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本文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政策建议。
1.继续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带动整个工业经济
2018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增速稳中趋缓,下行压力加大,虽然工业结构不断地升级,但是新动能尚未对我国的工业体系形成强有力的支撑,因此新旧动能之间的转换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仍需加快,从而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整个工业经济,具体措施如下:(1)鼓励企业、战略投资者等合作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园区,加快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条。(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实现“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协调发展。(3)支持技术创新和项目建设,全力促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
2.全方位优化企业生产环境,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舒适度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同比回落1.5个百分点,比去年四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比去年12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1月、2月份工业增加值环比分别增长0.6%和0.79%。工业增速同比和环比均出现不同程度回落,主要是受去年前两个月基数相对较高影响,整体运行仍属平稳。
轻工业增速同比回落幅度快于重工业。1—2月,轻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同比减缓3.6个百分点,比去年三、四季度分别回落0.1个和0.2个百分点,比去年12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同比减缓0.7个百分点,比去年四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比去年12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
工业品出口生产仍在低位运行,机械产品出口负增长。1—2月,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出货值同比增长7.8%,同比加快0.6个百分点,比去年四季度回落3个百分点,比去年12月份减缓3.2个百分点,低于工业销售产值增速5.5个百分点。分行业看,轻工、纺织行业出货值同比分别增长10.1%和7%,增幅比去年12月份加快2个和2.7个百分点。机械行业出货值同比由去年12月份增长2.6%转为下降0.5%,通用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出货值同比分别下降0.4%和16.7%。电子行业出货值同比增长11.3%,增速同比加快3.1个百分点,但比去年四季度、12月份分别回落7.9个和7.3个百分点。
另据海关统计,1—2月,外贸进出口总额6093亿美元,同比增长14.2%,增速同比加快6.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267亿美元,增长23.6%;进口2826亿美元,增长5%;贸易顺差442亿美元(去年同期贸易逆差47.8亿美元)。
东部地区工业经济运行趋稳态势进一步巩固,中西部地区生产增速明显放缓。在去年同期较低基数基础上,1—2月,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增速同比加快2.1个百分点,比去年四季度加快1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工业增速分别为10.2%和9.4%,同比减缓7.4个和7.2个百分点,比去年四季度回落0.6个和3.3个百分点。工业大省中,江苏、辽宁工业增速均为11.5%,山东、广东分别增长11.4%和8.3%,增速同比有不同程度加快;河南增长11.5%,同比回落6.1个百分点。
工业投资增速持续回落。1—2月,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02万亿元,同比增长17.1%,增速同比回落6.3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回落2.9个百分点;工业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39.6%,比去年全年下降2.8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8524亿元,增长17%,增速同比回落7.7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回落5个百分点;采矿业投资增长13.2%,增速比去年全年加快1.4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19.2%,加快6.4个百分点。影响制造业投资增速大幅回落的主要是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四个行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1.6%、19%、8.4%和15.1%,增速比去年全年减缓12个、26.6个、24.4个和15.6个百分点。投资增速放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业生产的平稳增长。据统计局数据测算,前两个月工业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32.1%。
产销率同比提高。1—2月,全国工业品产销率为97.9%,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轻、重工业产销率分别为98.8%和97.5%,同比提高0.9个和0.4个百分点。
工业品出厂价格降幅继续收窄。1—2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6%(去年同期为增长0.4 %),降幅比去年12月份收窄0.3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2.4%,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7%。1—2月,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1.9%(去年同期为增长1.5%),其中黑色、有色金属材料类价格分别下降5.9%和2%;燃料、动力类下降2.7%。
二、主要工业行业运行情况
(一)原材料工业
原材料工业生产增速波动下行,其中建材、有色金属行业回落速度较快。1—2月,原材料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同比回落1.1个百分点,比去年四季度减缓1个百分点,比去年12月份回落0.8个百分点。
冶金:1—2月,冶金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8%,增速同比加快2.7个百分点,比去年四季度、12月份分别回落1.6个和0.8个百分点。粗钢产量1.25亿吨,同比增长10.6%,日均产量212.6万吨,创日均产量新高,比去年日均产量(196万吨)高16.6万吨。
钢材出口保持较快增长,进口量下降。1—2月,出口钢材916万吨,同比增长28.7%,增速同比加快1.3个百分点,较去年12月份回落1.7个百分点;同期,进口钢材200万吨,同比下降6.3%,降幅同比收窄13.1个百分点,较去年12月份收窄6.3个百分点;钢材、钢坯进出口折合粗钢净出口752万吨,同比增长43.8%。1—2月,钢材出口均价860美元/吨,每吨较去年12月份下跌7.6美元;进口均价1196美元/吨,每吨下跌46.4美元。
铁矿石进口量下降,进口价格上涨。1—2月,进口铁矿砂1.2亿吨,同比由上年12月份增长10.9%转为下降1.5%。1—2月,进口均价124.8美元/吨,每吨较上年12月份上涨10.8美元。2月份铁矿石价格继续小幅上涨。2月末,国产铁精矿价格为987元/吨,比1月末上涨4.4%;进口铁矿石(粉矿)到岸价为151美元/吨,比1月末上涨10.7美元/吨,已连续3个月上涨。
钢材价格稳中见涨。受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主要用钢行业拉动,1—2月,钢材价格延续去年四季度以来的回升走势,呈现波动上行态势。据钢铁协会统计,2月末,国内钢材综合价格指数109.99点,比年初回升4.68点。其中长材价格连续2个月回升,2月末达到112.02点,比年初回升5.32点;板材价格连续5个月回升,2月末达到110.62点,比年初回升4.88点。2月末,高线(6.5mm)价格为3846元/吨,比年初上涨119元/吨;中厚板(6mm)价格为4454元/吨,比年初上涨159元/吨。
钢材社会库存连续2个月回升。据钢铁协会统计,2月末,全国26个主要钢材市场五种钢材社会库存量为1877万吨,比去年末上升689万吨,同比下降0.9%。
有色:1—2月,有色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3%,增速同比回落5.3个百分点,比去年四季度减缓0.2个百分点,比去年12月份加快1.1个百分点。十种有色金属产量622万吨,同比增长13.5%;其中,精炼铜、电解铝产量分别增长11.9%和15%。
铜材进口价涨量跌,铝材进口量价均跌。 1—2月,进口未锻造铜及铜材64.9万吨,同比下降27.8%(去年同期为增长49.8%);进口均价8291美元/吨,每吨较上年12月份上涨51.3美元。进口未锻造铝及铝材11.5万吨,同比下降47.5%(去年同期为增长39.3%);进口均价4800美元/吨,每吨较上年12月份下跌126美元。进口氧化铝84万吨,同比增长16.2%;进口均价355美元/吨,每吨较上年12月份下跌9.2美元。
主要有色金属价格震荡上行。2月末,上海长江市场铜月度均价为58084元/吨,比去年12月份上涨1071元/吨;铅月度均价为14896元/吨,比去年12月份上涨1071元/吨;铝月度均价为14710元/吨,比去年12月份下跌352元/吨。
建材:1—2月,建材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7%,同比回落5.1个百分点,比去年四季度、12月份分别加快0.9个和1.1个百分点。水泥产量2.4亿吨,同比增长10.9%;平板玻璃产量1.3亿重量箱,同比增长10.1%。
水泥、平板玻璃价格继续下行。据建材工业联合会统计,2月份,重点建材企业水泥月均出厂价335元/吨,比1月份和去年12月份分别下跌4.23元/吨和7元/吨。平板玻璃月均出厂价60.91元/重量箱,比1月份和去年12月份分别下跌0.18元/重量箱和0.61元/重量箱。2月末,重点建材企业水泥库存同比增长1.2%(去年12月末为下降11.6%);平板玻璃库存下降5.1%(去年12月末为增长4%)。
化工:1—2月,化工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5%,增速同比回落1.2个百分点,比去年12月份减缓0.9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中,乙烯增长2.3%,增速同比加快1.7个百分点;烧碱产量增长7.9%,增速同比加快2.8个百分点;纯碱产量增长2.2%,增速同比回落8.2个百分点。
化肥产量继续保持增长。1—2月,农用氮、磷、钾化学肥料(折纯)产量1143万吨,同比增长6.6%,增速同比回落13.3个百分点,其中氮肥产量808万吨,增长5.2%。
主要化工产品价格比去年末小幅上涨。据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统计,2月份,硫酸月均价为360元/吨,比去年末下跌50元/吨;尿素月均价为2190元/吨,上涨230元/吨;天然橡胶月均价25100元/吨,上涨2040元/吨;丙烯月均价10400元/吨,上涨200元/吨,同比增长6.1%。
(二)装备工业
装备工业生产略有恢复,但出口再现负增长。1—2月,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同比加快1个百分点,比去年三、四季度分别加快1.4个和1.6个百分点,呈现回升迹象,但仍低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0.9个百分点。出口未见起色,同时由于装备制造业长周期生产特点,前两个月情况还不足以说明趋势。1—2月,装备制造业出货值同比下降0.5%(去年同期为增长9.1%),降幅比去年四季度扩大0.2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汽车、仪器仪表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2%和17.5%,增速同比加快5.3个和8.8个百分点,比去年12月份加快4.6个和4.9个百分点。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2%,船舶行业增加值同比由去年12月份增长5.6%转为下降4.2%。
农用机械生产升降互现,整体呈下降趋势。1—2月,饲料生产专用设备产量同比增长2.4倍,大型拖拉机产量下降24.9%,中、小型拖拉机产量分别增长5.9%和15.3%,收获机械增长30.4%,农产品初加工机械产量下降22.6%。
受投资增速放缓影响,部分投资类产品产量下降明显。1—2月,起重机产量同比由去年12月份增长33.5%转为下降0.5%、混凝土机械产量增长5.7%,增速同比减缓36.9个百分点;挖掘机、装载机产量同比分别下降42.2%和17.8%,数控金属成形机床下降14.6%;铁路机车下降44.9%。
汽车产销开局平稳。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1—2月,汽车产、销量分别为331万辆和339万辆,同比增长14.1%和14.7%,主要是去年同期基数较低(去年同期同比分别下降4.93%和5.96%)。其中,乘用车产、销量分别为273万辆和284万辆,增长17.8%和19.5%;商用车产、销量分别下降0.5%和5%。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有所提高。1—2月,销售中国品牌乘用车123万辆,同比增长20.8%;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3.2%,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1.6升及以下轿车销量增长占比增加。1—2月,销售1.6升及以下轿车146万辆,同比增长25.7%,高于轿车整体增速6.5个百分点;占轿车销售总量的比重为75.2%,同比提高3.9个百分点。汽车出口势头良好。1—2月,出口汽车14.1万辆,同比增长19.1%;其中出口乘用车和商用车分别为8.8万辆和5.3万辆,同比增长29.6%和4.9%。
除新承接船舶订单量同比小幅增长外,造船其他主要指标未有好转。1—2月,全国造船完工量569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0.9%,其中出口船舶占总量的86.5%;新承接船舶订单量50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9%,其中出口船舶占总量的77.6%。截至2月底,手持船舶订单量10629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7.4%,比去年底手持订单下降0.6%,其中出口船舶占总量的85.5%。
(三)消费品工业
消费品工业运行生产增速同比出现较大幅度回落,出口形势有所好转。1—2月消费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同比回落3.9个百分点,比去年四季度、12月份分别回落0.1个和0.3个百分点。出货值同比增长8.8%,同比加快5.2个百分点,增速比去年三、四季度分别加快1.8个和1.3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回升态势。
轻工:受食品等行业增速回落影响,整个轻工行业增速出现较大幅度回落。1—2月,轻工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增速同比回落3.4个百分点,比去年三、四季度分别提高0.2个和0.6个百分点,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0.5个百分点。轻工出货值同比增长10.1%,增速同比提高6.5个百分点,比去年12月份加快2个百分点。
食品行业增速同比大幅回落。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增速同比回落7.8个百分点;食品制造行业、饮料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2%和10.6%,同比回落5.6个和6个百分点。前两个月,整个食品工业增加值占轻工行业比重为49.2%,其增加值增速同比回落对整个轻工行业增长贡献率降低10个百分点(今年前两个月食品行业对轻工行业增长贡献率为49.4%,去年同期为59.4%)。
大部分家电产品产量保持增长。1—2月,15种主要家电产品中有12种产量同比保持增长,其中5种产品产量增速超过20%。列入节能家电补贴政策的产品中,空调产量下降3.7%;家用电热水器增长1.7%;洗衣机产量增长6.9%;电冰箱增长7.6%。
纸浆进口量价齐跌。1—2月,机制纸及纸板产量同比由去年12月份同比增长8.5%转为下降2.1%。另据海关统计,1—2月,进口纸浆245万吨,同比下降10%(上年12月份同比增长0.7%);进口均价667美元/吨,每吨较上年12月份下跌33.7美元。
轻工产品出口增长较快。据海关统计,1—2月,家具、塑料产品和箱包出口额分别为88.1亿美元、49亿美元和44.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60.2%、57.4%和74.7%;灯具和鞋类出口额分别为32.9亿美元和88.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倍和49%。
纺织:生产增速回落。1—2月,纺织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增速同比回落3.3个百分点,比去年四季度减缓0.3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中,纱、布产量分别增长11.3%和8.4%;服装增长26.3%。
出口有所恢复。1—2月,纺织行业完成出货值同比增长7%,增速同比加快5.4个百分点,比去年三、四季度分别加快5.6个和0.8个百分点。另据海关统计,1—2月,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为412亿美元,同比增长31.9%;其中,纺织品出口额为151亿美元,同比增长26.3%(去年同期为下降2.6%);服装出口额为261亿美元,同比增长35.3%(去年同期为下降2.5%)。
棉花价格小幅上涨。2月末,国内棉花价格指数(328级)价格为19325元/吨,比1月末和去年12月末分别上涨54元和124元;钱清市场纯棉纱价格为25955元/吨,比1月末和去年12月末分别上涨121元和213元;涤纶短纤价格为11450元/吨,比1月末下跌160元,但仍高于去年12月末;涤纶长丝(DTY)价格分别为13000元/吨,比去年12月末上涨150元。
医药:1—2月,医药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同比减缓0.3个百分点,比去年12月份加快1.8个百分点。化学药品原药产量同比增长12.4%,中成药产量增长11.6%。
烟草:1—2月,烟草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同比减缓8.3个百分点,比去年12月份减缓10.5个百分点。
(四)电子制造业
电子制造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1—2月,电子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8%,同比加快2.9个百分点,比去年四季度加快1.1个百分点,比12月份减缓1.5个百分点。出货值增长11.3%,增速同比加快3.1个百分点,比去年四季度减缓7.9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中,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同比增长7.3%,其中笔记本计算机增长7.3%;手机增长35.1%;彩电产量增长6.8%,其中液晶电视机增长1.7%。
计算机制造行业市场基本平稳。1—2月,计算机制造行业销售产值同比增长12.9%,增速同比加快0.5个百分点;出货值增长10.8%,加快0.4个百分点。
(五)能源保障
煤炭: 进口大幅增加。1—2月,进口煤炭5385万吨,同比增长34.3%,其中2月份进口2330万吨,增长13.4%。库存处于高位。据煤炭工业协会统计,2月末,煤炭企业库存为8000万吨,环比增加300万吨,同比增长21.2%;重点发电企业存煤8230万吨,同比增长11%,存煤可用25天。主要港口存煤4717万吨,环比增长7.5%,同比增长9.3%。价格保持低位稳定。截止3月11日,秦皇岛5500大卡优混煤平仓价为620元/吨,同比下跌145元/吨,比年初下跌5元。
电力: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电量757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4%,比去年12月份减缓4.2个百分点。工业用电保持低速增长。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快报统计,1—2月工业用电量为541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9%,同比回落0.9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用电量增长14%(去年同期为下降3.9%);重工业用电量增长2%,同比回落4.6个百分点。
石油:1—2月,原油产量同比增长2.1%(去年同期为下降1.1%);原油加工量同比增长3%,增速同比回落1个百分点;其中,汽油增长14.4%,柴油下降0.5%。据海关统计,进口原油4593万吨,同比下降2.4%;进口均价为798美元/吨,同比下降1.7%,但比去年12月份上涨10.5美元/吨。
(一)工业生产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3%。其中6月份增长15.1%,比上月加快1.8个百分点。去年下半年以来,月度工业生产增速基本处于13―15%之间,增长的稳定性明显增强。
(二)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
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4105亿元,同比增长28.7%,增幅比一季度回落3.3个百分点;销售收入利润率6.2%,比一季度提高0.09个百分点。从13个主要行业看,建材、有色、化工和纺织利润分别增长63%、55%、50.4%和41.4%,煤炭、轻工行业利润分别增长33%和31%,电力行业利润由前4个月下降0.4%转为增长7.7%,电子行业利润仅增长3.6%。分地区看,19个省份利润增速在30%以上,其中江西、湖南、内蒙古分别增长65.8%、55%和54%。
(三)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
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同比增长29.6%,内销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1.4%,同比提高2.9个百分点。国内消费需求稳定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8%,比一季度加快0.5个百分点。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6%,比一季度加快0.6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2.9%,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21.1%,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
(四)能源供需总体平衡
煤炭供需基本平衡,库存较为充足。上半年,煤炭产运需保持较快增长。1―6月,全国铁路煤炭运量、主要港口煤炭发运量分别增长13.2%和20.1%。煤炭净进口量6174万吨,下降11.5%。6月末,重点电厂存煤6536万吨,可用18天;秦皇岛港存煤745万吨,比5月末增加170万吨。
发用电量保持较快增长,部分地区供需形势偏紧。上半年,全国发电量2216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5%。据中电联统计,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长12.2%,有9个省份增速超过15%。工业用电量增长11.7%,其中建材、钢铁行业分别增长19.8%和12.5%。受用电需求增长较快、来水比常年严重偏少、火电亏损等因素影响,华东、华中、南方等区域电力供需形势偏紧,部分省市实施了有序用电措施。
成品油市场运行平稳,消费需求保持高位。上半年原油产量10289万吨,同比增长4.6%;进口量12621万吨,增长7%。据行业统计,成品油表观消费量11839万吨,增长7.2%。6月末,成品油库存1356万吨,处于基本正常水平。
天然气供应能力稳步提高,消费快速增加。上半年,天然气产量513.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7.3%;进口量约为141亿立方米,增长1倍。据行业统计,天然气表观消费量631亿立方米,增长21%。5月份后,发电用气大幅增加。上半年,中石油西气东输系统向河南、江苏等地6个燃气电厂供气量同比增长64.9%,向燃气发电较多的浙江管网供气量增长15.4%。
(五)运输需求持续旺盛
上半年,全社会货运量170.9亿吨,同比增长13.9%,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其中,铁路、公路、水运货运量分别增长8%、14.7%和15%,比一季度加快0.2、0.2和0.7个百分点。全国铁路日均装车16.82万车,同比增长7.1%,煤炭、粮食、石油、化肥等重点物资运输得到较好保障。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44.2亿吨,增长13.2%,其中内贸、外贸吞吐量分别增长15.6%和8%。
(六)生产资料价格涨势趋缓
上半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0.3%,涨幅比一季度提高0.1个百分点。受宏观调控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回落等影响,近几个月生产资料价格涨势高位趋缓。制造业购进价格指数连续4个月回落,从2月份70.1%的高位回落到6月份的56.7%,说明上游产品价格涨势得到初步控制。6月末,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112.5美元/桶,较4月上旬的高点回落约10%;进口铁矿石现货价格1295元/吨,较2月中旬高点时回落6.5%。6月份,国内生产资料市场铜平均价格69758元/吨,较3月份下跌3.1%。国内市场标准级棉花平均售价24441元/吨,较3月份下跌20.7%,化纤、纱、布等产品价格也较快下降。
(七)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上半年,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4%、17.8%和17.3%。东部地区新兴产业增势强劲。中西部地区产业升级势头明显。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部分地区电力供需矛盾仍较突出
6月份以来,华东、华中等区域出现多轮大面积降水,水电出力明显增加,空调用电较常年偏少,电力供应紧张情况明显缓解。但从趋势看,随着工业生产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以及气温升高、空调集中使用,电力需求将明显增加,总体供需依然是趋紧态势,部分地区紧张形势还有可能加剧。预计今年迎峰度夏日最大发电量将达到155亿千瓦时左右,比去年峰值高出11%以上。从供需形势看,东北、西北平衡有余,其余大部分地区供应偏紧,电力缺口约3000万千瓦。其中,江苏、浙江、重庆、京津唐等地矛盾较为突出。
(二)企业生产经营环境更趋严峻
地方和行业普遍反映,今年以来原材料、资金、劳动力等成本大幅上升,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明显增加。资金环境总体偏紧,前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息支出同比增长30.3%,其中小型企业增长42.6%。一些地区反映,重点企业贷款大都面临基准利率上浮10―30%的情况,中小企业贷款成本接近甚至超过银行基准利率的两倍。今年以来,即使各地劳动力工资普遍上涨了15―20%,但招工难,特别是招专业技术人员、熟练技工难的问题仍十分突出。机械行业反映,重型机床、发电设备、工程机械等产品新增订单有所回落。纺织行业反映,棉花价格波动剧烈,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增大,目前订单以短周期、小额为主。
(三)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一、客货运输业总体运行情况
(一)客运量继续增长,增幅回落
2008年全年,全国共完成旅客运输239.6亿人次,累计同比增长7.7%;旅客周转量合计为23304.7亿人公里,累计同比增长7.9%。从增速来看,2008年全年客运增长速度比上一年有较大幅度下滑。从各运输方式来看,2008年公路客运量累计完成220.7亿人次,同比增长7.6%,增速比上年下降了3个百分点,累计完成的客运量占全部客运量的92.11%,仍然是最主要的客运方式。
(二)货运量稳步增加,增速微升
2008年全年,全社会累计完成货运量244.5亿吨,同比增长9.3%,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1.8个百分点。公路仍然是最主要的货运方式,占全社会累计完成货运量的74.36%,累计完成货运量181.8亿吨,同比增长10.9%,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2个百分点。总的来看,各运输方式的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增速都低于上年同期。
(三)公路建设投资规模继续增长
根据交通运输部网站信息,2008年全年全社会完成公路水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930亿元,其中公路建设完成投资6645亿元,同比增长2.4%;沿海港口建设完成投资759亿元,同比增长5.5%;内河建设完成投资181亿元,同比增长9.0%。2008年,我国新增公路里程10万公里,其中新增高速公路6433公里,达到6.03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二。在农村公路建设方面,2008年全社会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1887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39.1万公里,其中沥青(水泥)路26.3万公里。截至2008年底,全国乡镇通沥青(水泥)路率达88.7%,东、中部地区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率分别达89.7%、79%,西部地区建制村通公路率达78.1%。
二、公路运输运行情况
(一)公路客货运情况
客运稳步增长,平均运距稍有上升。截至去年12月底,公路运输累计完成客运量220.7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7.6%,旅客周转量12636亿人公里,比上年同期增长9.8%。公路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增幅都比上年大幅减少。
2008年全年全国公路客运平均运距为57.25公里,比上年同期55.61公里的平均运距略有上升。分地区来看,在客运量方面,广东、四川、江苏和浙江等排在前列,主要是一些经济发达省份、用工大省以及人口大省;而在旅客周转量方面,广东和江苏处于遥遥领先位置。而西部省份如、青海和宁夏等客运量和周转量都有限。在增速方面,多个省市的客运量和周转量出现了负增长。
具体来看,截至去年11月底,广东省旅客周转量最高,为14202157万人公里,周转量占全国旅客周转总量的12.34%。而天津累计增速最快,达到25.9%。北京、上海、四川、的增速为负。其中,北京去年前11个月旅客周转量出现2.5%的负增长,同比增长-31.3%。在客运量方面,广东客运量仍然最高,为198250万人,同比增长16.7%。天津客运量增速最大为26.3%,去年前11个月为6041万人次。上海、福建、客运量出现负增长,其中增长-35.9%。
货运增长迅速。在货运量方面,全年全国货运量为181.8亿吨,同比增长10.9个百分点,增速比上年同期略有下降,其中去年12月份当月完成18.06亿吨。而在货物周转量方面, 全年全国货物周转量为12998.5亿吨公里,累计比上年同期增长14.5%,增速比上年同期略有下降。分地区来看,山东作为经济和资源大省,公路货运量排在全国首位,去年前11个月累计达到178848万吨,增速为23.3%。而广东、浙江、辽宁、江苏、山西、河北等经济发达省份或者资源丰富省份的公路货运量也排在全国前列。从增长速度来看,内蒙古排在首位,为27.3%,北京和出现了负增长。在货物周转量方面,去年前11个月山东仍为全国最高,达到12276382万吨公里,同比增长30.1%。其次是广东,为9485063万吨公里,同比增长了17.1%。北京和则出现了负增长。
(二)公路运输总体环境
宏观经济增速回落,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2008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但国民经济总体呈现增长较快、价格回稳、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发展态势。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 %。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0.6%,二季度增长10.1%,三季度增长9.0%,四季度增长6.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4000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46183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20487亿元,增长9.5%。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2291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增速比上年加快0.7个百分点。工业生产增长放缓,企业利润增速回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9%,增速比上年回落5.6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价格逐步回稳。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比上年增长14.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比上年增长15.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1.8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5353 亿元。价格涨幅前高后低,下半年逐步回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9%,涨幅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5.6%,农村上涨6.5%。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6.9%,去年12月同比下降1.1%,全年涨幅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5%,涨幅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488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增速比上年加快4.8个百分点。
汽车产销量较快增长,增速回落。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8年,我国汽车累计产销分别达到934.51万辆和938.05万辆,同比增长5.21%和6.70%,成为自1999年后首次增幅低于10%的年份,上半年平稳,下半年回落加快。其中,乘用车产销673.77万辆和675.56万辆,同比增长5.59%和7.27%,分别比上年同期回落16.35个百分点和14.41个百分点;商用车产销260.74万辆和262.49万辆,同比增长4.24%和5.25%,分别比上年同期回落17.97个百分点和17.00个百分点。
国际油价暴涨暴跌。2008年,国际油价总体上呈现出暴涨暴跌、急剧波动的走势。从年初以来,国际油价出现急剧暴涨,至去年7月11日纽约市场西德克萨斯原油期货价格盘中飙升至每桶147.27美元的历史最高价位,较上年底大涨超过50%。然而自去年7月中旬以来,国际油价彻底改变了单边暴涨格局,出现连续暴跌,跌落至4年来低点,一度跌至每桶40美元以下。预计在全球经济衰退背景下,国际油价短期内不会大幅上涨。
三、行业热点及投融资情况
(一)未来5年5万亿公路项目待建
根据国家交通运输部汇总的各省上报的“可在2010年前开工建设和可于2013年底完工的公路建设项目”,这些项目的总投资规模达到4.88万亿元,加上航道、港口建设,2009~2013年合计投资约1300亿元,合计5万亿元。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预计未来5年平均公路建设投资规模将是原计划的160%,60%投在高速公路,20%投在国省公路,20%投在农村公路。这批资金将由国家预算内资金、交通部专项资金、地方以及企业筹资等多渠道解决。
(二)海南:财政年度预算2009年起增列公路建设资金
海南省政府去年10月份召开常务会议,研究海南省公路交通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等议题。会议决定,从2009年起,海南省财政年度预算增列公路建设资金,原则上不少于两亿元。据悉,此举在海南省尚属首次。海南省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海南公路交通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要在继续巩固和发展以燃油附加费为主的投融资体制基础上,探索创新多元化的公路交通建设投融资体制,以解决当前海南公路建设负债沉重、融资能力已达极限等问题。据悉,除了增列专项资金支持公路建设外,海南还将适时出台调整燃油附加费政策,依法建立燃油附加费调整动态机制,通过增加财政投入、适当提高燃油附加费、开展收费公路建设试点等多种途径,提高海南公路建设的融资信用额度,加大公路建设投入。另据透露,海南将在深入论证、评估、制定具体建设方案后,选择洋浦海湾通道、清澜湾通道进行收费公路建设试点,并探索进行市场融资及省市(县)合资共建公路试点。
(三)福建:五年投2500亿元确保“交通先行”
从2008年起到2012年,福建交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要突破2500亿元,加快“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建设。其中,高速公路平均每年投资300亿元左右,确保2012年通车里程达3235公里;普通公路要推进“年万里百亿工程”,2012年基本完成规划建设任务;港口平均每年投资100亿元左右,使厦门港、福州港两个主要港口及海西港口在全国的地位和作用有较大提高。据悉,2012年,福建全省营运客车将达3.81万辆,货车达16.3万辆,客运船舶突破3万客位,货运船舶突破500万载重吨,分别比2008年增长13%、12%、25%、30%以上,全省所有乡镇及符合通班车条件的建制村基本实现通班车,使海峡西岸交通“三个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有较大提升,满足并适当超前于峡西岸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交通先行”将首先体现在发展步伐“快”上:交通投资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快于兄弟省份;主要发展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瞄准世界先进水准;海西交通运输业增长要快于其他行业,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四)天津:海滨大道开工,投资约200亿元
天津滨海新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海滨大道去年10月6日起全面开工建设。这对于进一步发展环渤海地区港通,推进天津港向世界级大港迈进,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更好服务我国北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海滨大道由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投资集团投资建设。去年9月16日,北段二期项目已完成施工招标,同时集疏港公路二期中段、集疏港公路二期南段也完成施工招标,随即开工建设。有关负责人介绍,海滨大道北段二期项目南起疏港三线互通立交,向北跨越永定新河北塘入海口,在海挡外侧向北穿越蛏头沽东侧海滩,在蛏头沽以北约1公里处与海滨大道北段一期相接。集疏港公路二期南段工程南起津晋高速公路,北至津沽一线立交,路线全长约8.24公里,目前已具备施工条件,去年9月底开始施工。集疏港公路二期中段南起津沽一线立交,北至疏港二线立交,路线全长约11.08公里,其中9.83公里路程为双向8车道高架桥,地面辅道为双向6车道。 海滨大道天津界内全长91公里,北接曹妃甸,南连黄骅港,是滨海新区“八横四纵”高速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项目规划,将拓宽改造现有45公里四车道简易路面,新建46公里,大型互通立交桥14座,高架40公里,双层双向8车道,全部在海滩软基上建设,总投资约200亿元,两年内全线贯通。
四、主要上市公司经营情况
(一)皖通高速(600012)
这个公司是安徽省一家公路类上市企业,管理经验成熟,旗下拥有数条高速公路。公司运营的收费公路项目有合宁高速公路、205国道天长段新线、连霍公路安徽段全部收益,宣广高速55.47%的股权,高界高速公路51%股权。这些公路是我国公路交通主干线或主枢纽中的重要部分,其车流量有望保持稳定增长。同时,公司前期收到所得税财政返还余款2242万元,公司应收2006 年度企业所得税财政返还款人民币5912万元已全额收回。同时,公司于2008年7月23日公告称,经公司申请,安徽省财政厅已同意对公司2006年度按照33%税率补缴的企业所得税约1.5亿元,按照40%(省财政分成部分)的比例予以返还。此两项优惠措施使得公司2008年业绩获得有力支撑。路产收入预测显示,2008年公司旗下路产收入同比下降3%左右,其中合宁高速和高界高速同比分别下降7.66%和2.36%;连霍高速安徽段和宣广高速同比分别增长7.65%和3.86%。货车通行比例下降是皖通高速2008年通行费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因长三角地区遭受美国金融风暴波及,致使皖通高速路产车流结构中货车流量有较为明显的同比下降。其中合宁高速同比下降2.3%,高界高速同比下降3%,宣广高速同比下降3.9%,连霍高速安徽段同比下降3.3%。
(二)福建高速(600033)
这个公司控股的福泉高速公路开通后,福州至厦门的铁路随即停运,同时福州至厦门的空中航班也明显减少,原来该铁路和航运承运的客货将有相当部分由福泉高速公路来完成,因而在交通运输方面公司已经形成了地域性垄断的格局。根据行业长远规划: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高速公路网规划由“三纵八横”主骨架,三条环城线,二十五联接线组成,简称“三纵八横三环二十五联”,规划建设总里程5929公里,目前已建成通车1229公里。“十一五”期间,福建省计划完成高速公路总投资750亿元,到2010年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450公里以上,公司有望从行业的长远规划中受益。此外,公司也是典型的三通概念,公司的主营业务和所处的地理位置优势决定了其在对台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公司现有路产福泉高速、泉厦高速是国家干道同三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福建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三)宁沪高速(600377)
鲁北化工生态经营模式是现代企业一种崭新的价值观,是建立在人类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环境科学基础之上一种新的企业经营观念,企业行为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而且是在追求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达到企业高效益和社会高效益的同步增长。鲁北化工生态经营模式是指石膏制酸联产水泥和海水“一水多用”产业链条托起的绿色环保科技产业,它推动了企业科技进步、创新和技术、产品的结构优化升级。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绿色产业链条,其主体是磷铵、硫酸、水泥联合生产工艺。它利用生产磷铵产生的磷石膏废渣(每生产1t磷铵,排放3~4t磷石膏废渣)生产硫酸和水泥,反过来,硫酸返回用于生产磷铵;在生产过程中,硫酸尾气回收液体SO2,废水封闭循环利用实现了环保治理贯穿每个环节,整个生产过程无“三废”排放,清洁生产解决了磷石膏占地污染环境制约磷复肥工业发展的世界难题,又开辟了硫酸、水泥所需硫铁矿、石灰石矿山的开采,节省了巨额的原料运输和能源消耗,又为现代农业提供了优质高效的磷复肥,实现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据测算,按鲁北模式,若在全国推广100套,每年可为国家创造70亿元的综合效益。海水“一水多用”绿色产业链条,其内涵是通过逐级蒸发、净化原理,实现理论组配,形成初级囟水养殖、中级囟水提溴、饱和囟水晒盐、盐碱电联产、苦囟提取钾和镁、盐田废渣盐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达到海洋蓝色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鲁北化工绿色科技产业建立在技术进步、创新的传统化工产业基础之上,经过科学的资源链条衔接与延伸,实现产业重组和产业整合,并为重新社会的资源观、环保观提供了有力佐证,即人类对自然资源可以进行重复多次的利用,从而使有限的资源构成了一个多次生成的过程,而这种对环境的保护也同时体现在资源的多次利用和生成过程中。以此为基点,鲁北化工从国家行业和社会需要角度发展自己,从而获得了富有强大生命力的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从产业结构布局来看,我国是个以传统产业为主体的国家,但传统产业存在两大问题:一是难以做到可持续发展,其原因在于对资源的高消耗,对环境的高污染和产出的相对低效;二是全面过剩。因而传统产业面临整合的巨大压力。鲁北化工的实践在体现资源、环境与经济和谐统一价值的同时,也为对我国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找到了有效的切入点。传统产业的企业不一定要进行产业转轨,而要通过技术创新对传统产业进行重组与整合,形成高质量、低成本、无污染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传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西部工业经济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1西部工业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要性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和良性循环,避免生态赤字和环境透支的严重状况发生。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然能在资源的合理利用、产业的优化组合、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产生巨大效益,从而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条件十分脆弱,水土流失、荒漠化问题严重;各种自然灾害多发,远离目前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心。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推进西部工业经济发展中不能盲目仿效东部经济,不能走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老路,必须坚持生态建设,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趋利避害,依靠科技进步、创新,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发展经济,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2.2鲁北化工生态经营模式对西部工业经济的借鉴性
鲁北化工地处渤海湾边的盐碱荒滩,这里淡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相当脆弱。同时,鲁北化工又是以化工为主的企业,若不将环保工作摆在首位,无疑对当地环境将是雪上加霜。从22年的发展历程来看,鲁北化工把“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放在决策的首位,并作为企业发展的价值理念贯穿到每一个员工的思想中,使之成为自觉行动,它创建的绿色环保科技产业,对国家化学工业贡献巨大,使传统高污染、高能耗的化学工业完成了从“夕阳工业”到“朝阳绿色产业”的革命性转变。这不但没有造成当地环境的恶化,而且奇迹般地为盐碱荒滩穿上了“绿装”。鲁北化工目前投资1亿元建设小开河水利工程,开发淡水资源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对解决当地工农业用水,进一步改善、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意义深远。从1995年起,特别是近期,鲁北化工与中西部的宁夏、新疆、甘肃、陕西、贵州、江西、重庆、四川等地区就经济合作问题进行多层次、多方面的交流,经过双方考察、论证,认为鲁北化工与西部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借鉴性和互补性。特别是在利用鲁北环保产业技术对西部传统产业进行优化整合、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潜力、提高核心竞争力等方面有重要意义,双方合作意愿强烈。宁夏固原、陕西西乡、贵州开阳等地区多家企业与鲁北化工签定了合作建厂的协议,鲁北化工输出技术、资金、管理,以促动当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科技、经济、环境的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