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礼仪的认知

对礼仪的认知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3:5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对礼仪的认知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对礼仪的认知

篇1

20世纪80年代,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传入中国,该理论因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而被国内经济学界追捧,涌现出了一批与人力资本理论相关的文章,数量之多可谓汗牛充栋。而其中,大都是不加任何质疑地全盘吸收、借鉴和引用,甚至有学者将该理论纳入经济学体系,称之为对经济学的发展和创新,但实质上这种做法是与经济理论背道而驰的。在诸多学者对人力资本理论持肯定和支持态度的同时,也有谢富胜(2008)、王海杰(2008)、吴宣恭(2005)等学者对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和深刻的剖析,揭示其内在缺陷,指出该理论“抽象掉了社会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只是一个片面的生产要素理论。将人力资本理论引入经济学,必将使得科学的资本和劳动力价值理论庸俗化”。因此,要以经济学的科学视角,深入分析人力资本理论的实质,揭示其阶级的局限性,从而避免对该理论的盲目信从,正如马克思所言:“你们(指资产阶级)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

一、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二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快速增长,其原因很难用传统经济理论做出充分说明,在此情况下,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在1960年美国经济学年会上,他发表了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用“人力资本”这一概念对经济发展的动力做出解释:“国民产量的增长比较土地和按人时计算的劳动量以及能再生产的物质资本的增长更大,这种情况已经普遍可见。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大概就是这个差额的主要说明。”他认为,人力也是资本的一种具体形式,劳动者“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和技能”,“大半是投资的产物,而这种产物加上其他人力投资便是技术先进国家在生产力方面占优势的主要原因”。认为“工人平均实际工资的显著增长,大部分来自这种向人力资本的投资”,“通过向自身投资,人民能够扩大他们得以进行选择的范围,这是自由人可以用来增进自身福利的一条道路”。他主张通过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提高人口质量,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提高国民收入。舒尔茨还对发展教育、医疗保健以及人口迁移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和方案。在《教育资本构成》和《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等文中,舒尔茨表达了他对教育的理解:“我主张把教育当做一种对人的投资,把教育所带来的成果当做一种资本,因为教育已经成为受教育者的一部分,所以我将其称为‘人力资本’。”“由于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因此在制订计划和筹措资金方面的关键经济概念应当是投资的收益率。”

继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之后,又有贝克尔、丹尼森等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发展,用经济数学的分析方法对人力资本的效用进行衡量。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虽重视到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很明显,该理论背后的阶级意志不言而喻,就其理论整体而言,它反映的是以资本为主体的价值观念,它把人力资本投资说成是“自由人可以用来增进自身福利的一条道路”,而“自由人”自由的前提是什么呢?是以不能自主选择所处的经济关系为前提的,是以处于被雇佣的经济地位为前提的,是以不得不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力发展趋势为前提的,是以服从于资本统治、资本所有者发财致富为前提的,是以遵循资本主义所谓的理性规律为前提的。若以这样一种理念来指导社会经济乃至教育的发展,必然导致劳动及教育的“异化”,使劳动者的能力专业化、单调化、片面化,使劳动不再是劳动者主体的自由行为,而成为被迫的一种活动,使其服从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效率主义”、“工具主义”;使教育的经济功能不断强化,而教育在文化道德方面的传承作用逐渐弱化,最终使教育偏离其本质,偏离马克思提出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目标。

二、“劳动力”≠“人力资本”

篇2

2改进措施

2.1实施护士分层次中医药知识的强化培训根据护理队伍现状(初级护理人员约占临床45%)、参考文献报道及护士管理经验,护理部制订各类人员培训计划实施护士分层次培训。即新职护士(N0级)强化岗前中医药护理知识35学时培训并考核;1年~3年低年资护士(N1级~N2级)院内培训或半脱产中医药理论及技能100学时培训;3年以上“住院护士”重点培训专科护理兼顾基础培训,分期分批实施培养计划。目的加强住院护士对中医药护理专业的认知及辨证施护应用能力,使中医护理元素融入到责任制护理中。通过短期强化培训结合个体化训练,结合院内中医护理“扫盲”班突击培训,每季度护理部针对住院护士进行中医专病辨证、案例分析及中医技能考核,半年度组织中医药基础知识竞赛及中医护理操作技能大赛活动。1年后追踪护士对中医药及专科护理的认知均提升10%以上。

2.2加强中医专病护理与特色康复指导按照中医护理工作指南及医院等级评审检查标准,建立中医专科专病护理常规、制订中医特色康复指导手册,科室拟订专科专病护理常规并征求医生意见,护理部审核校对形成汇编册下发至各护理单元。科室根据专科专病特点实施开展,并探索中医专病临床路径。针对中医特色康复宣教这一薄弱环节,科室制订专病宣教手册、刻录光盘、培训演示及视频播放等形式,护士熟悉掌握专病知识后指导给病人。通过科内自查、护理部督查及专项培训考核相结合,对病人实施中医特色康复宣教明显提高,并于2012年10月通过二级甲等医院评审。

篇3

随着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广泛和深化,国际交往的空间不断扩展延伸,这对我国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课程标准》强调: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它是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在于使学生对异域文化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加强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从中获得英语语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经济文化交流需求,真正成为融通多元文化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异域文化的内涵

所谓文化的异域性,实质上是跨文化交际中一方对他方文化的一种解释。异域性并不是一种性质或状态,而是对他方文化感知和解释的结果。从英语教学角度出发,“异域文化”可理解为“英语语用国家的整个社会方式。”这一界定的范围比较宽泛,既涉及日常生活方式和习俗,又涉及隐藏在习俗之后的价值观念。英语教学既要关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特别是与语言交际直接相关的文化,还要注重目的语的文化价值观念,以及体现这些价值观念的文学艺术、思想流派、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英语教学中的异域文化认知是指对目的语文化的社会规约、价值观、信念的知晓。根据学者对文化认知内容的划分,大致可分为观念文化、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

培养学生异域文化认知能力的重要性

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此已达成共识。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即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交能力(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恰当交际的能力)。美国语言学家Timonthy Light在《现代外语教学法》一书中说:“如果学生根本不知道一种语言的文化习惯,那么他就不会使用那种语言,尽管他的语音、语法都很好。”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应有的英语知识,但却不能很好地应用到交际语境之中,成了“哑巴英语”,缺乏适应社会发展的英语交际能力。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在社会生活中是相辅相成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英语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文化知识是组成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达到英语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内容。异域文化植入,即直接把外国文化内容作为语言教学材料,或把外国文化中具有文化特异性内容的习俗、典故、历史、风土人情等作为必要的补充,是达到语言教学目的的关键。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也就是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不是唯一的学习内容,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域文化的范围,提高他们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文化因素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培养学生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培养学生异域文化认知能力的途径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情况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不断接触异域文化,感知异域文化,体验异域文化,培养他们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

比较东西方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意识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语言、文化与翻译》一书中指出:“语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对词义、习语含义的影响如此带有普遍性,以至于在不仔细考虑语言文化背景的情况下,任何文体都无法恰当地加以理解。”异域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它包括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思维方式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在给学生介绍中国加入WTO过程中所形成的中美两国不同的谈判风格、谈判方式、决策过程时,要让学生了解中美两国除了在政治、经济方面存在差异外,还存在文化方面的差异。教师如果不能有意识地激活这些知识,没有意识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学生就无法认知异域文化,无法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无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结交外国朋友,阅读不同的英语报刊,涉猎各种形式的外国文学作品等多种渠道帮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再将其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不仅要学语言,更要学语言背后的文化。这样,学生就可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接触异域文化,进而培养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篇4

护理人员礼仪素质的提高可以促进护患关系融洽和谐: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是医务人员的天职,护患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一个热情大方、仪容整洁、面带微笑、举止优雅的护理人员能使新入院的病人消除紧张、陌生感,被亲切感代替;加大护患之间的亲和力,从而有效地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反之,不文明的礼仪容易造成护患关系紧张。

护理人员礼仪素质的提高能保证护理措施的准确有效实施:护理人员的素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护理技术,二是良好的护理礼仪。护士应以良好的职业礼仪去抚平患者的创伤,促使患者向有利于康复的方向发展,以促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需求以及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礼仪已成为代表医院文化、促进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的任何操作都有礼仪知识的相知相伴,如入院接诊、三查七对、巡视查房、值班交接等。良好的护理礼仪可以最大限度的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护理礼仪能使护理人员在护理实践中充满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而且其优美的仪表、端正的态度、亲切的语言、优雅的举止,可以创造一个友善、亲切、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减少差错发生,能使患者在心理上得以平衡和稳定,起到药物所起不到的作用,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护理人员礼仪素质的提高能进一步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当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给以微笑,并亲切地做自我介绍、环境介绍,可以消除患者因环境陌生而产生的不安情绪;护理人员及时询问病情、耐心地回答问题、细致地讲解作息制度及注意事项,可以帮助患者尽早完成角色转换,从而尽快地适应医院环境;护理人员一句温暖的话语,一种文雅、健康的姿态,一个自然、亲切的表情,都可以促使患者把心里话讲出来,便于护理人员发现患者存在和潜在的心理问题,使患者在与护士的沟通中得到安慰、理解、帮助和鼓励,有效地排除患者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为早日康复而积极地配合各项治疗与护理。

综上所述,护士礼仪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对病人的尊重、关爱与重视,并不在于单纯追求形式的完美,发自内心的真诚与关爱是做好礼仪的灵魂,从内心完美到外在和谐是做好礼仪的基础和关键。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的职能、工作范围和工作内容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倡导礼仪文化,注重医德修养,规范个人行为,培养审美情趣,把礼仪知识、美学知识、人际交往及行为规范等作为护理人员的行为准则,有益于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陈如华.浅谈护士礼仪与护理工作.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3;2(4):377.

2 李芸,陡玉萍.浅谈护士礼仪和护理工作.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5,4(12).

3 肖京华.医护礼仪与形体训练.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 黄建萍.现代护士实用礼仪.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

5 施卫星.人文精神:整体护理发展的内在动力[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7):391.

6 刘莹.实用护士礼仪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篇5

随着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广泛和深化,国际交往的空间不断扩展延伸,这对我国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课程标准》强调: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它是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在于使学生对异域文化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加强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从中获得英语语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经济文化交流需求,真正成为融通多元文化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异域文化的内涵

所谓文化的异域性,实质上是跨文化交际中一方对他方文化的一种解释。异域性并不是一种性质或状态,而是对他方文化感知和解释的结果。从英语教学角度出发,“异域文化”可理解为“英语语用国家的整个社会方式。”这一界定的范围比较宽泛,既涉及日常生活方式和习俗,又涉及隐藏在习俗之后的价值观念。英语教学既要关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特别是与语言交际直接相关的文化,还要注重目的语的文化价值观念,以及体现这些价值观念的文学艺术、思想流派、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英语教学中的异域文化认知是指对目的语文化的社会规约、价值观、信念的知晓。根据学者对文化认知内容的划分,大致可分为观念文化、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

培养学生异域文化认知能力的重要性

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此已达成共识。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即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交能力(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恰当交际的能力)。美国语言学家Timonthy Light在《现代外语教学法》一书中说:“如果学生根本不知道一种语言的文化习惯,那么他就不会使用那种语言,尽管他的语音、语法都很好。”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应有的英语知识,但却不能很好地应用到交际语境之中,成了“哑巴英语”,缺乏适应社会发展的英语交际能力。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在社会生活中是相辅相成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英语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文化知识是组成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达到英语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内容。异域文化植入,即直接把外国文化内容作为语言教学材料,或把外国文化中具有文化特异性内容的习俗、典故、历史、风土人情等作为必要的补充,是达到语言教学目的的关键。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也就是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不是唯一的学习内容,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域文化的范围,提高他们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文化因素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培养学生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培养学生异域文化认知能力的途径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情况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不断接触异域文化,感知异域文化,体验异域文化,培养他们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

比较东西方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意识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语言、文化与翻译》一书中指出:“语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对词义、习语含义的影响如此带有普遍性,以至于在不仔细考虑语言文化背景的情况下,任何文体都无法恰当地加以理解。”异域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它包括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思维方式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在给学生介绍中国加入WTO过程中所形成的中美两国不同的谈判风格、谈判方式、决策过程时,要让学生了解中美两国除了在政治、经济方面存在差异外,还存在文化方面的差异。教师如果不能有意识地激活这些知识,没有意识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学生就无法认知异域文化,无法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无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结交外国朋友,阅读不同的英语报刊,涉猎各种形式的外国文学作品等多种渠道帮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再将其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不仅要学语言,更要学语言背后的文化。这样,学生就可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接触异域文化,进而培养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促进异域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有机统一,激活异域文化英语教学中的异域文化导入同语言一样,是后天习得的。课堂除了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场所,还应该成为学生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传授异域文化知识最有意义的方法是解释说明。每节课前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如地理知识、历史事件、宗教信仰、文学作品、节日庆典,乃至西方人的日常生活——服饰、饮食、聚会、出行等,这些文化背景知识和教材紧密相连,很大程度上能够激起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实践证明,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比对英语语言本身更感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些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抓住时机运用异域文化背景导入教材的篇章学习。在讲解“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一课时,笔者先简述了感恩节的由来,由此引出圣诞节、情人节等一些西方国家的节日庆典。西方人庆祝圣诞节,除了互送贺卡、装饰房间、购买礼物外,还保留了一些传统习俗,如孩子们喜欢把长筒袜挂在壁炉上,他们相信圣诞老人会坐着雪橇,赶着鹿群,通过烟囱,在圣诞节的凌晨把他们渴望已久的礼物放在长筒袜里。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制作圣诞卡片、描述圣诞老人的形象等方式为学生认知异域文化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不知不觉地认知异域文化。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渗透异域文化为了创造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教师可以挑选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幻灯片、教学光盘、影视资料,通过声音、图像的传递,使学生通过观看英语国家人们的生活情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直观有效地领略到英语国家的文化。这种视听教学方法既培养了学生认知异域文化的能力,又提高了听力及学习语言的能力,在教学“Tom Sawyer Paints the Fence”一课时,组织学生观看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的长篇小说《汤姆·索耶历险记》VCD片段,注意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可以增强学生对异域文化的直观感受,加深对英美文化的进一步了解。

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体验异域文化课外活动是课堂的延伸,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地实施异域文化认知能力的培养。通过“一分钟文化演讲”、“访谈”、“英语角”等形式讨论与异域文化认知相关的话题,如Examining Stereotype(陈旧的考试制度)、Cultural Identity(文化认同)等,使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交际操练和情境操练,从整体上理解和感受中外文化差异。教师还可根据教材内容开展与异域文化认知相关的多种活动,如让学生通过学唱英文歌曲,学跳英语国家的一些传统舞蹈,举办化装舞会,自编、自导、自演英语小品等趣味活动认知异域文化。许多传统的歌曲和舞蹈都蕴涵着丰富的异域文化气息,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歌曲、舞蹈所表达的异域文化内涵,激活异域文化认知灵感。

随着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加,不同文化的接触与碰撞也日益增多,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认知能力的培养备受关注。英语教师应更新理念,正确理解语言与文化的依存关系,全面了解和掌握异域文化认知与英语教学的相关理论,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异域文化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资料:

[1]孙建华.论对英语专业学生进行文化教学的原则和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6,(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