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课题研究的思考

课题研究的思考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1:0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课题研究的思考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课题研究的思考

篇1

微型课题研究应该有两个定位。首先它是一种行动研究:研究的对象就是教师自己的工作行为,是针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要小而具体,更要有针对性。

其次它是校本研修的内容之一:平时学校的教研活动如专题学习、集体备课、听评课研究、课例研讨等都开展得很好,但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学习。微型课题研究就是以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为主线将各种活动串起来,在活动中确立教师教研主体的地位,引导教师全员参与。

二、如何确定微型课题研究的选题

我们都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微型课题研究的问题不能大而空,要明确解决什么问题,力求在3~5个月的时间内通过一系列的教研活动解决课堂教学的某一点困惑。那么,选题从哪里来?

从自己身边选题。关注自己身边时刻发生的教育现象,研究自己的教育行为。如“如何培养学生课堂注意力的研究”“学困生自卑心理的个案研究”等。

从教育教学实践的困惑中选题。教师在工作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针对有的学生不喜欢举手发言的现象,我们就可以确定一个课题:“学生在课堂中参与意识的研究”。

从平时的积累中选题。教师经常撰写教学随笔、教学案例、教学反思,长期积累就会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有一定的感悟,这时我们就可以从中选出一个具体的课题进行研究。

三、微型课题研究的活动形式

确定好选题之后,要写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微型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相对比较简单,大致包括问题描述、确立研究人员、内容规划、实施步骤、预计成果形式等。实施方案制定好后,还需要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活动来完成落实。

名家讲座、理论、案例学习:名家的讲座,以及有关理论和案例的学习一定要与课题研究相关,学习要有一定的目的性。

随堂课的潜心揣摩:课题研究的最终落脚点应该在平时的每节课中。教师应带着问题来设计教学环节、选择教学方法,在教W过程中要将发现的新问题和激发出的新思考、新创意及时记录下来,然后实时进行反思,这就是经验总结,在此基础上再升华一下就是课题研究。

集体备课:课题组必须以问题为载体聚焦课堂,注重质而不是量,进行首轮试讲和再次上课,适时进行研讨,分阶段进行小结,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不是对一节课面面俱到进行评价,而是针对研究的问题在这节课中是怎么体现的,有哪些闪光点与突破点、哪些值得借鉴和学习的方面、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等,进行思考。

篇2

【中图分类号】G233.18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12-0080-01

一、初中语文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语文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语文课堂不能没有艺术,否则学生上课的兴味就减去了一半,听一堂好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这是对课堂艺术重要性的强调。课堂艺术的恰当运用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让学生真正地喜欢语文,走进语文,融入语文。在对语文课堂的艺术研究中提升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语文课,以此来优化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中学语文教学的健康稳步发展。

二、学生不喜欢初中语文课的原因

为了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准确找到学生不大喜欢语文课堂的原因,我们采取了调查、座谈和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经过归纳,我们认为学生不喜欢语文课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课堂枯燥单一,学生不感兴趣。2.教师偏重课文,学生视野狭窄。3.学生生活单调,接触社会的机会少。

三、初中语文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让语文课堂充满勃勃生机,寓教于乐,最大限度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课堂教学艺术化,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让学生喜欢语文课,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放飞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让教师也认识到精心设计教学流程,锤炼教学语言的重要性,更新教学观念,把语文课堂营造为艺术的舞台,力争做一个合格的艺术家。

四、初中语文课题的研究方案与计划

1.准备阶段(2008年5月—2008年9月):(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2)制定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08年6月—2009年4月):(1)加强对语文教师的新课程培训并制定课题方案,领悟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2)以语文课堂为主阵地,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探讨让学生喜欢语文课的办法,追求语文课堂艺术化。(3)设置生活场景,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从语文小天地步入生活大课堂,在课堂上再现生活。

3.总结阶段(2009年8月—2009年9月):全面总结研究工作,统计和分析相关资料,撰写研究报告,请专家进行课题评审。

五、初中语文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办法

1.加强新课标培训,转变思想观念。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图书资料和现代网络资源,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课改等现代教育理念。

2.立足课堂教学,设计有趣的课堂,追求课堂教学艺术化。“设计贴近生活、生动形象、实在有趣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创设愉快教学情境,寓教于乐。”这是我们语文组成员一致追求的目标,也是各备课组集体备课的核心内容。

3.深入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归纳学生不喜欢语文课的原因。为了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准确找到学生不大喜欢语文课堂的原因,我们采取了调查、座谈和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找出了学生不喜欢语文课堂的原因。

4.探究学生喜欢语文课的方法

(1)用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欲望。课堂教学的导入是很重要的,导入是否精彩,直接影响着这节课的成败。因此,我们在一起讨论分析,达成共识。上课开始,教师要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导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迅速地进入角色。

(2)化解尴尬,激活课堂,体现教师机智。杨老师上《皇帝的新装》一课时,由于教室里坐着十几个听课教师,开始就遇到冷场,学生们都很紧张,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教学不能按照我们事先设计的方案讲下去,我们都为她捏一把汗。只见她稍作迟疑之后,抬头微笑着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穿了一件新衣服,你们看漂亮吗?”学生的注意力立刻集中到她的身上,齐声喊道:“漂亮”。这句问话不是课前的设计,而是杨老师即兴的发挥,是教师的机智。正是由于这句问话,课堂气氛一下子轻松了许多,学生大笑,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课堂“留白”激活思维。“留白”原是国画创作中一种计白当黑的构图方法。在画面上留下空白,却能给欣赏者提供一个深远的意境,让欣赏者去思考,去补充发挥,和作者共同完成对作品美学价值的再创造。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不能用老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包办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师也可以像画家一样,留出大片“空白”,让学生补充,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能动地去探索、思考和发现,更让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学生自主生成对文本的理解。

(4)设置生活场景,自主合作探究 ,使学生从语文小天地步入生活大课堂,在课堂上再现生活。

(5)追求艺术化课堂,精心设计贴近生活、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置身生活场景,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由怕学语文到爱学语文,从语文课堂中感受到美与乐,师生共同努力把语文课堂构建成艺术的舞台。

(6)生活化教学资源和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A-0004-02

小课题研究是指以教师自身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的解决为研究目标的课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课题研究的管理成功与否牵系着整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与教育品质内涵的提升。因此,不同学校均应该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学校小课题研究的操作管理,使之行之有效地为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整体提升服务。我校提出以学习习惯培养为途径,结合小课题研究,依托教研组、年级小团队,进行“一人一抓手、一组一特色、一科一品牌”的行动研究。

“一人一抓手”即教师围绕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根据班级实际与自己的教学实际,从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寻找到一个突破点,作为教学中的主攻方向来克服,解决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实践“点”上存在的问题。

“一组一特色”即每个学科组、年级组或教研组围绕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根据年级组或学科特点,找出一个教学层面存在的共性问题,利用集体智慧作为主攻方向,以此突破,解决教师与学生教学中“面”上的问题,以彰显学科组建设的课堂特色。

“一科一品牌”既是过程,也是目标,是基于做实、做大、做强“一人一抓手”“一组一特色”来实现学科品牌建设,解决的是一个学科或年级组推进行动研究的核心价值问题。

以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学校在小课题研究与操作管理中的一些思考,与同行共同商榷。

一、寻――问题源自教学

小课题研究内容的确定是展开具体研究的第一步。遵循“三小”原则,即选择切口要小:可以是一个要素、一个环节、一个章节、一个案例、一个片段、一种现象等。研究范围小:从小处着眼,研究的内容一般可以针对教学实际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或缺陷展开,如教师怎样倾听学生的发言,学生间如何评价欣赏,学生如何进行问题矫正等。解决问题小:主要解决教师遇到的一些小问题,因此应当贴近实践、扎根班级、扎根课堂、扎根学生。

基于学校培养学生习惯的特色,我校着眼于课堂之中学习习惯的培养,结合教师个人的“抓手”,分析自我课堂中的教学问题和学生实际,最终确定小课题研究的方向和内容。学期末,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召开“沙龙式”校本研修活动,找到各学科的教学薄弱点。例如,语文教研组的阅读教学如何重新定位,数学组的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如何提升,综合学科中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如何发展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下一学期初,各学科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自己的教学实际,参考教研组的研究方向,确定本学期在课堂教学中要落实、解决的问题,初步形成学习习惯培养“抓手”,然后以小课题研究的形式制定方案、ふ也呗浴Q校根据学科聘请相应专家对教师们的小课题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教师们再次进行修改,最终确立课题研究方案。

二、实――研究始于课堂

课堂教学研究源于问题,即从课堂教学问题实际出发,确立课堂教学研究方向,可以开展某些微小环节的教学实践研究分析与探索。通过一系列有目的的微小环节教学实践分析与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提炼,即形成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小课题。这样的小课题具有很强的实效性,且一线教师十分需要这样既有一线教学特点,又有共性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问题。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要不断落实和修改操作的途径,实践研究采取个人实践与团队研究两条线交织开展。平时,教师根据自己制定的研究计划开展课堂研究,年级组教师之间进行定期听课、评课,发现并记录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教研时,根据团队确立的统一研究点,针对听课、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改进。比如,“已知:被除数+商×除数=72,求被除数?”这个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思维方式这一研究方向作为课堂教学的问题,教师在现实教学中一般会这样处理,“因为,被除数=商×除数,所以: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被除数,被除数=72÷2=36”(通常情况,学生也能根据这样富有逻辑的推理,通过师生对话交流来解决问题,并且在即时的巩固练习中准确无误地完成答题任务)。这样的教学路径看似没有问题,一直自然而然地被一线教师们沿袭下来,但是,如果从思维方式这一角度来看,解决以上问题的逻辑演绎推理思维占据主导,而演绎推理是成人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它并不是儿童学习数学的思维,儿童学数学时更多的是不完全归纳的思维方式占主导。由此可见,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研究教学,教师就能有针对性地找到课堂教学的落脚点,使学生不被大人强加的思维所负累,能轻松地学习,最终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年级团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小团队活动不仅对教师个人小课题中的问题进行了集中解决,也把握住团队的探究方向。同时,学校利用校本培训,聘请专家来校指导课堂教学进行专题讲座,给教师的课题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

三、思――提升基于反思

美国学者波斯纳(G.J.Posner)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揭示了经验和反思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教育家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十年的教案成不了名师,坚持写十年的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反思是对经验的过程、依据和结果进行主动的、持久的、周密的思考,其目的在于获得认知洞见,获得对工作和生活更有价值的指导意见。一个学校的高水平发展,需要的是一群善于反思、勇于实践、勤于思考、乐于学习的教师。反思是提炼思想的重要途径,也为小课题之后的论文写作提供资料和素材。因此,重视反思是小课题研究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中,“一月一精品反思”是学校小课题研究管理中的特色。教师的反思不仅仅局限于对操作步骤的思考,更是对于教学的设计、效果等全面剖析。依托课堂的实际案例,提取重要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分析自我教学行为,最终形成高质量的精品反思。反思之前,教师可以在团队内广泛地听取意见,吸收自己所需的内容,然后根据课题实际和课堂实践形成具有一定深度、广度的反思。在教学反思上交后,由各教研组评选出当月的优秀教学反思,在团队内进行交流分享。同时,教研团队也会针对本月教师的反思整体情况进行反馈,及时调整教师小课题实践的方向和方法。例如,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的复习”一课,笔者总结了两点反思经验:一是让数学复习课多些探究味。数学复习课一般有先理后练、边理边练、先练后理三种形式,它是比较难把握的一类课型。该题结论性比较强,为教学内容进行“一课”的构建,如果不增加一些“探索味”,学生就会学得索然无味。因此,本课着重引导学生以探索的形式,促进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结论性探究,边探索边整理,从而使课堂更富有挑战性。二是别让学生厌倦复习课。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经过反思及讨论,把“学法的整理”确定为本课教学应着重关注的问题,使复习课不再是一些简单的练习题的叠加。

四、理――方法源于提炼

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一个专心钻研问题的老师能够拿出一个有意义的但又不太复杂的小课题,去帮助自己发现问题的各个方面,使得通过这个问题,就好像通过一道门户,把自己引入一个完整的教育教学理论领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将问题提炼成专题,同时按照一定的方式把相关问题进行实践研究,反思调整,提出对策等,这不仅是一种问题意识,更是一种良好的思维方式。从研究者的角度而言,自觉地养成思维习惯,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将问题进行归类、整理,提高自身把握实践中问题的能力,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另一方面,这种意识可以扩大到自己认识的视角,使自身能够居高临下地对待教育教学问题,从而帮助自己养成归纳、反思、整理的良好品质。因此,个人或团队在解决问题历程中需要适机进行理性思考与整理,这是促进自我专业成长的核心环节之一。例如,“除数是一位数笔算除法”的教学,本节课教学内容有两个例题,其一是每个数位都是够除的,也就是高位分完后,下一位继续分,然后用阶梯型的竖式表示过程与结果;其二是高位分后还有余,与下一位合起来再分,并用阶梯型竖式表示过程与结果。如果教师不善于“理方法”的话,就会导致该课教学容量较大。为了完成课时目标,教师往往会淡化第一例题的教学,也就是将第一例题看作一个简单竖式书写重温过程(因为三年级上册已经有了除法笔算的规范书写格式),容易忽视它的算理过程,而把时间主要集中在第二个例题的教W,因为教师普遍认为高位分后有余,与下一位合起来再分是难点。但是,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当商中间有“0”或末尾有“0”时,学生的错误率迅速提高。发现问题并进行实践研究后,教师就可以“理”出这样的教学思路――其实本节课例一的教学是重点,一是要充分利用生活经验知道怎么分(即生活中的平均分往往是先分整,再分个);二是要利用数学经验来记录每次分的过程(即竖式为什么是以阶梯型呈现,也就是每次分后都需要进行一次记录),抓住了这两个教学要点,学生后续学习的错误率就会明显降低。

通过这个环节的整理,教师可以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从无序到有序,从局部到整体,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促进自身加深对所研究问题认识的个性化程度。如果说,教育教学问题是山脚下的一棵棵树木,我们引领教师在树林里转,那么教师的眼中只有树木;倘若我们能够领着教师走上山坡,那么,我们看到的将是一片树林;如果我们还能往上走,那么,看到的将是一座森林。做小课题也一样,要引领教师不断进行反思后的提炼,让大家对问题解决的方法能见树木又见森林。

五、享――积累来自分享

自己的成果能与别人分享是一种积累,更是一种教育境界。一线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其实就是一种智慧分享,彼此能真诚分享研究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实现共同成长、享受认同与被尊重的愉悦历程。从实用主义角度来说,其实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从具体问题出发,并展示、交流、分享自己实践中的研究过程。在小课题研究中,团队是坚强的后盾。以团队活动为主要形式,每周开展听课评课、研究讨论等活动,为教师们的研究提供了交流分享的平台。每学期期中和期末定期召开团队分享会,教师们在教研组范围内和大家交流、分享小课题研究中的困惑、经验、成果,对于个别小课题进行深入地探讨和研究,为教师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多渠道的帮助。在小课题结题阶段,学校还可以聘请相关学科专家为教师进行论文指导修改,帮助每一位立项的教师顺利地实现课题结题。

六、读――动力源于学习

篇4

在学校实践中,开展课题研究是公认的提高教育水平、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渠道和方式。然而,开展课题研究不但需要人、财、物的支持,更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和科学的管理机制推进,但在大多数农村学校往往师资水平低科研能力弱,一所学校要完成一个课题有许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联片教研的推出就为所有学校参与课题研究提供了可能。

联片教研可以集聚片区各学校的优势资源,形成一定的科研优势。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就是由基地学校牵头,联合片区内所有学校共同开展课题研究的活动模式。

二 联合开展课题研究的方式

1.分校选题,共同管理

这种方式就是允许学校根据校情,或者教师根据班情和自身优势,自行选择课题,然后开展研究。但是,和一般学校自行开展课题研究有所不同,这种课题研究工作要接受片区统一管理,片区要对各校的课题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定期指导和定期考核;研究成果一旦成熟,首先要在片区内进行交流和推广。这种方式产生的课题,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和个人色彩,更具针对性,更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就是不容易形成有价值的成果,也正是限于学校和个人的特色,推广价值有限。

2.共选课题,分头完成

这种方式就是共同选择一个课题,由各校组织人力分别进行实验。可采用两种操作思路。一是着眼于某单个学科,选择具有该学科特色的课题(如语文的“学生日记提高写作能力的实践研究”),然后组织片区学校选择该学科的教师,在学科内分头开展研究。研究过程中,片区除了加强过程管理,提供相关支持外,还应定期组织实验教师座谈交流共同研讨。二是着眼于某种理念,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课题(如“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组织片区学校在所有学科内开展研究,通过多学科分头试验,同时推进,共同研究,使研究成果更具普遍意义。

3.共选课题,分解完成

这种方式就是将一个大课题分解成若干支课题,或是将一个课题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安排给片区内相关学校和相关教师分工完成。每个学校和实验教师面对的只是这个课题的一个方面。研究过程仍然在片区的统一管理和指导下进行。最后将各个成果汇总,形成完整的体系成果,在片区内推广使用。这种操作办法,比较适合一些较大或任务较多的课题,或是人力资源有限、科研水平较低、规模较小的片区。由于是分工推进、相互协作完成的,借助了集体的智慧,因此容易出成果,成果也可能更充实、更完善。

三 联合开展课题研究的启示

1.宜选用微型课题

在片区内开展课题研究,选用微型课题比较合适,周期短,见效快,所需理论浅显,所需条件简单,目标比较单一,容易操作、容易管理、容易成功、容易推广,也容易见效。其短、平、快的特点,既适宜广大农村学校的实际,也容易对基础薄弱学校产生实实在在的帮扶作用。

2.要健全机构,加强课题培训与过程管理

第一,基地学校要成立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主要由片区内各校领导和业务骨干组成,明确职责,全面负责课题研究工作。第二,要开展课题研究的专题培训,形成相关组织与管理经验。第三,要制订科学有效的实施与管理方案,并选择好针对性强、实用价值大的课题。第四,确定实验教师和辅导教师,并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片区内各协作学校也应成立课题小组,按课题活动相关要求,在基地学校的统一部署下开展活动。

课题实验过程中,必须加强过程管理。一要协调各方关系,提供相应支持;二要组织好座谈交流活动,避免走过场或虎头蛇尾的形式主义;三要定期指导,定期考核。在验收阶段,要重点从成果的有效性方面评估其意义与价值。对确有意义与价值的成果,一方面,要给予充分肯定与表扬,另一方面要在区域内做好推广工作,让课题教师的辛勤付出和课题成果发挥其最大效能,推动整个区域的教育工作。

篇5

作为课题第一负责人,在《开题报告》的起草过程中,我负责策划和宏观指导,由另一负责人程良巨老师执笔。《开题报告》内容比较全面,对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开展课题研究的初步指导思想和近期活动情况等都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和介绍,初步勾勒出课题活动的发展前景。

1909年梁启超在《国风报叙例》中指出:“凡论说所论,则事之应举措者也;凡时评所评,则事之已举措者也。”这实际上说明,时评也是一种公民表达文体。时评关注社会生活,紧扣时代脉搏,针对当下发生的焦点、热点问题,及时解析,当即批评,在依托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深开掘、精加工,从而发现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颖而有价值的东西,引领大众视听。

一个课题的活力在于它确实有研究的必要。我认为,开展中学生时评活动研究符合“三个需要”:即国家需要、社会需要和学生成长需要。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时评是意识形态建设非常重要的形式之一。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意义,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特别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时评如洪水,宜疏不宜堵。青少年非常关注时事,《沁园春・长沙》“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反映的实际上就是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时事评论的现象。当代中学生也喜欢写时评。许多人在网络发帖、跟帖,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写时评。而且,调查发现,中学生特别喜欢关注国内外大事,喜欢发表评论。对这种“参政议政”的热情必须加以引导。

好的时评可以拨开云雾,点亮智慧,可以引导舆论,推动事件发展,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坏的时评则会影响判断,打击情绪,制造混乱,对社会产生消极影响。同志一直非常重视时评并亲自撰写时评,他针对官兵中存在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虑,及时挥笔写下了举世闻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使士气大振。秦火火和薛蛮子也是评论“高手”,他们不适当的谣言式评论混淆了视听,给许多单位和个人造成巨大损失。对不好的时评,如果不加以批评和纠正,就会培育不良社会道德个性,会成为青少年价值观迷失的推手。

综合一下,开展时评活动研究,引导中学生正确客观评论国内外大事小情,有利于国家意识形态建设,有利于引导舆论发展,促进社会稳定,更利于引导中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培育和形成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合格人才培养。

二、开展时评课题研究时必须始终突出几个特点

时评活动课题的研究落脚点在学生广泛参与的时评活动上。时评活动始终在路上,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所以,我认为,要科学有效地开展时评课题研究,在时评活动中必须坚持突出几个特点。

实践性。实践应当是时评活动课题最重要特征。时评课题首先要搞好学生时评情况的调查、研究等活动,号准学生的思想脉搏,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语文老师要在时评写作指导上下一番功夫。其次,开展时评课题研究时教师要能认清时事与身边事情的关系,对学生的时评活动要注重过程评价,将研究的触角伸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内心隐秘世界。应该多供给一些活动平台,多进行师生互动,如谈心、竞猜、问卷调查、考察等,要注重实践过程,注重广泛参与。

选择性。教师呈现给学生的时事新闻,在数量上要把握好度。高中生学习任务重,因此,开展时评活动不要占用过多的时间。老师每周精选十几个时事,印发给学生,然后根据学生需要,选择他们最感兴趣的时事开展活动。内容上要精心把关,进行必要的筛选。可充分结合现实工作需要开展时评活动,如廉政文化进校园、无偿献血、世界环境日和交通安全整治等活动,联系相关时事,组织学生开展时评活动,可以举行时评征文、时评演讲、时评辩论等,这些思路都比较好。

公平性。时评指导课、时评征文等活动都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尤其是时评征文比赛,要讲究公平性,评选程序要规范,要努力推出一批批佳作,努力让有新闻写作和时事评论的“高手”脱颖而出。语文老师要在时评课题背景下成立中学生时评社团,还要成立演讲社团、辩论社团,英语组也可以成立英语时评社,语文组指导的合肥市优秀社团――星愿文学社也可以参与进来,团委指导的播音社团也可以吸纳进来,社团的大门要向每个学生开放,只要你想到了就有可能做到,力求中学生参加社团人人平等。

开放性。时事评论不能搞标准答案,要将时评同政治学科的材料题区分开来,否则,时评就丧失了它的本质特征,课题也就没有研究的价值。时评的内容越开放,越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越有利于学生迸发智慧的火花,越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时评写作还要避免格式化,鼓励时评形式的各种创新。

文学性。引导学生进行时事评论一定要注意文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在这一课题中,语文老师大有用武之地。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时事,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如果能用文学性的语言表达,就不要用抽象的概念表达。这样,文章就增加了信息量和可读性。思想性是前提,思想性寓于文学性之中。如《广州大火警示:高楼烂尾,管理不能烂尾》等,能夺人眼球。有了思想性就自然深刻。要想努力做到深刻,我们的时评还要学习《杂文报》的精神,继承鲁迅杂文的光荣传统,“革故鼎新,激浊扬清”,不捕风捉影,以负责任的态度,正确关注社会,传递正能量。

启发性。指导时评写作时,教师要引导不要灌输,注重启发,可以向学生推荐相关时评文章,引导学生赏析,通过比较来认识自己的不足。教师还应该带头写时评文章,这样对学生的指导作用会更有针对性,同时,教师的水平也会不断提高,更有能力指导学生开展时评活动。

激励性。课题要想顺利开展,离不开激励原则。我们确立了几个激励原则。一是对课题组成员按贡献大小确定排名顺序。不搞照顾性排名,不搞论资排辈排名。二是要采取征文比赛、校刊选登、阅报栏展示、媒体推荐发表等途径激发学生时评写作的积极性。三是课题成果和社团成绩根据贡献大小提供。积极联系《安徽青年报》《环湖晨刊》《江淮晨刊》《市场报》《合肥广播电视报》等媒体,开辟小栏目,为优秀的时评文章提供展示平台。

长效性。为推动课题研究活动的有效开展,课题组要长期指导“时评社”“辩论社”等社团活动。课题组要不断举办“激扬杯”时评征文活动以及时事辩论等活动。这些必然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繁荣校园文化。上述社团及相关活动不能在课题结题后就销声匿迹,而要长期坚持下去,使之成为中学一个比较有特色的教育实践平台。

三、开展时评课题研究要努力推动课题活动社团化

时评活动研究课题关键在于“活动”,或者说关键在于通过课题活动推动学生活动。“活动”的作用非常显著。袁振国教授指出,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有四点,一是课程的选择性,二是教学的主动性,三是评价的多样性,四是活动的合作性。活动的最主要作用是培养中学生合作能力,这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而社团活动是中学生活动课程的重要载体之一。要想让课题活动获得更多学生的支持参与,必须明确推动课题活动社团化,在社团活动中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时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在活动中增进学生交流交往,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时评课题研究可以推动哪些社团活动呢?

首先是中学生时评社。可以大范围组织时评社团,将中学生组织起来,对他们进行时评写作培训。写时评不是为了在报刊上发表,而是培养学生时事评价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辩证思维。可以每月组织一次时评竞赛,期期评比,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其次是小记者社。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小记者社团,指导学生走进学校周边的厂矿、社区和社会服务机构调查研究,关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写消息,作评论。可以组织中学生自主编写小记者报,及时编发学生时评作品,宣传中学生时评写作成绩。

再次是辩论社。理不辨不明。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对复杂社会事件进行辩论。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各持观点,在辩论中辨清是非,把握住分寸,从而养成客观时评习惯。

还可以组织文学社、演讲社、朗诵社等,将时评社团活动推及到学生各类活动中。

篇6

确定研究方向、选择课题和定下具体的题目是我们在开始进行课题研究时首先碰到的问题。教学研究一般性的课题可以来源于个人的(教学)实践或兴趣,也可以产生于阅读研究资料和报告特别是教学研究报告的过程中。当然,有些研究问题是在阅读有关研究资料时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而萌发产生的(Sliger & Shoharmy,1997; Nunan,1992)。

笔者在2007至2010年带领英语教研组的部分老师开展了“档案袋评价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效应研究”,并取得丰硕的成果——获得了梅州市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在开始确定课题时,笔者与自己的团队首先确定我们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阅读教学),接着我们认真讨论了在阅读教学中碰到的难题,并认真记录进课题研究电子档案。随后,我们翻阅了2001-2006年中国中小学英语教育的核心期刊(如《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等),了解国内外阅读教学研究的现状(笔者经验:可以先翻看期刊目录,只对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进行详读)。笔者与大家经过反复研究、讨论,最终选取了阅读档案袋评价方面的研究。档案袋评价于1995年已经盛行于美国语言教育,主要运用于写作教学。2000年左右引入到中国教学领域,2005年在国内已经有了较成熟的研究成果,也主要运用于写作教学。部分教育专家与老师已经把此种评价方式运用于阅读教学(包括语文与英语),并取得部分研究成果。但是档案袋评价运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证研究并不多,尤其是在山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是少之又少。因此笔者认为这是课题研究的绝佳切入口,并具有现实的研究意义,所以确定了研究方向以及研究课题的具体题目——“档案袋评价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效应研究”(立足于山区英语阅读教学的实况)。

二、数据收集几个要注意的问题

如果说问题的提出、研究题目的确定在课题研究开始时起了关键作用的话,数据的收集则是课题研究具体操作的过程,它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需要我们全面考虑、精心设计,以保证研究有较高的可靠性和较强的说服力。在使用不同研究方法去收集数据时,我们对以下的几个问题都要处理好,它们是:受试的选取,自变量、因变量的确定,无关变量的控制,实验组和对比组的建立。

受试是研究的对象。在笔者主持的课题中,我们的研究对象是自己的学生(两个班级的学生,最好是平衡班)。变量指的是在课题研究中变化的事物,如:学生的英语能力会随着学习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他们的英语能力就是一个变量。变量中,一种称之为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另一种称为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自变量是受试接触的变量,也称为刺激变量或输入。因变量是随着一个或多个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或受影响的变量,也称为反映变量或输出变量。在笔者与团队研究的课题中,自变量是采用不同的阅读评价方式:实验班采用阅读档案袋评价方式,对照班采用传统的阅读考测的评价方式。因变量是实验班的受试能否提高英语阅读水平,包括英语阅读兴趣、掌握科学的英语阅读技巧、阅读档案袋评价对学生反思与合作能力的影响、提高英语学习成绩等。无关变量是我们在实验中必须控制好的变量,目的是保证实验有效,方便我们观察实验中的两个变量(自变量以及因变量)。在此次课题研究中,我们必须控制好的无关变量是保证试验班以及对照班的学生阅读水平相当,采用相同的教学材料、教学方式等,唯一不同是阅读评价方式。只有在控制好无关变量的条件下,认真观察自变量以及因变量的关系,得出实验的因果关系,才能使实验具有一定意义。在此,笔者提醒各位老师:不管实验的结果是与开始的研究设定一致还是存在不同,只要遵循了实验的过程,努力处理好无关变量,详细记录自变量以及因变量的关系,我们都可以称之为成功的研究。

三、研究的设定

研究人员可以根据研究的目的、研究的条件来决定研究的设计。一般中学课题研究采用四种研究方式,包括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和实验法。观察法指研究者对教师或学习者在教与学中所采取的方法、策略和教与学的行为进行观察的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是一种使用问卷或谈话的方式获取数据和信息来决定被调查者的知识或信息、意见、态度、爱好等问题的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是研究人员深入了解、调查一个案例,从中较集中地研究教与学过程中某些行为、现象和有关联的各方面因素的研究。实验法是研究英语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我们进行实验的目的是探讨变量间的关系。在实验中,研究者创造或改变一些条件,同时控制另一些条件,以引起探求现象的发生,达到研究一些变量关系的目的。

在此次课题研究中,笔者与团队成员主要采用实验法。对实验班以及对照班的学生的英语阅读成绩进行了(实验)前后测,取得相关数据:实验前,两个班英语阅读成绩的对比情况;实验后,两个班英语阅读成绩的对比情况。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得出此研究的量性分析结果。为了进一步补充说明实验的效果,笔者还配合使用了调查法,包括问卷调查以及学生座谈。问卷调查主要研究实验法无法得出的研究成果,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技巧的提高、反思与合作能力的提高等方面,所得的结果也转化成数据,通过SPSS(16.0)进行统计,对研究结果进行补充说明。同时,笔者还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座谈,对座谈结果进行详细记录,作为质性分析材料。结合量性分析结果(数据)与质性分析结果(座谈的笔录),笔者成功地完成了此次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保证了研究成果的信度以及效度。

篇7

有的课题内容华而不实,为研究而研究,为功利而研究。主要表现在有的课题大而不当,离学生的实际需要很远,学生很少有实力有精力去完成;有的课题弄虚作假,移花接木,张冠李戴,大搞形式主义;有的课题研而无效,研究价值不大……久而久之,学生的研究兴趣大受影响,研究的效果也可想而知。

反思:“选题”是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活动的灵魂,课题的选择、确定直接决定了课题研究的方向和命运,甚至影响到整个课题研究的成败。因此,如何准确地提出一个问题或确定一个研究方向,往往比着手去研究它更为重要。

策略:师生共同选题,找准研究目标。

小课题研究的内容是开放的、灵活的、多样化的,它体现着对社会生活、传统文化、自然环境的研究,应从“小”处着眼,立足于一个“真”字。笔者觉得应把好以下四个原则。

1.宜小不宜大。老师指导学生选择课题时,更应注重来自生活中的细微问题和猜测。如“零用钱调查”、“食堂浪费调查”、“近视调查”等,都和学生的生活细节有关。小课题研究应避免“大而空,大题小作”的弊端,宁可做到“小而深,小题大做”,使研究为学生现在和将来的幸福生活服务。

2.宜近不宜远。小课题研究要着眼生活。“生活即教育”,我们在选题时要从学生自身的真实生活世界入手,从学生成长的需要出发,做生活的有心人,提出一些问题,一起开展活动,一起收获成果。如学生选择的“变废为宝”、“小水果,大创意”、“校门口的交通安全”等小课题研究,非常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宜浅不宜深。选择课题要从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完成课题研究的条件出发,量力而行。如我校开展的“同龄人的零用钱”、“塑料袋的利与弊”、“饮食与人体健康”、“小学生上网利与弊”等小课题,学生能研究,也乐于研究。

4.宜新不宜旧。在课题的选择上,应当关注社会的焦点及生活中的新鲜事物,尽量避免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是已有很多人研究的问题。比如说,在“手足口病”高发期,“手足口病”影响着我们正常的工作与生活,我们可以以这个为例,对“手足口病”这个专题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可以包括“手足口病”是一种怎样的疾病?“手足口病”研究的进展情况如何?新闻媒体做了怎样的报道?等等。这样的选题对学生来说更具有挑战性和研究价值,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现象二:课题研究越俎代庖

有的小课题研究为了聚拢上级领导或者社会的“眼球”,在实施中教师跨越推进,越俎代庖,包办代替,一味地苛求小学生去搞像模像样、有板有眼、五脏俱全的研究活动,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一味地追求形式的新潮,花样的翻新,呈现的完美,而置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角”于不顾,忘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

反思:对于小学生来说,小课题研究的方向和研究的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意识和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主动探究的欲望,为研究性学习的推进开个好头,积累感性认识,打牢基础。

策略:亲历探究过程,培养研究能力。

我们要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自主,引导学生用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

篇8

我们探索适合幼儿发展的整合课程,是以绿色教育为突破口,寻求绿色教育与课程整合后的亮点,张扬绿色教育的特色。幼儿教育不仅需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关注了解幼儿发展的原生态,适时加以教育引导,让孩子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这是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课题的研究,对于我们关注自身生存的生态环境、如何改善我们的教育课程内容,推进我园的整体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整合后的课程,体现了对原有课程的提升和创新,更独具我园的地方特色和教育特色,为幼儿园的课程融入了新鲜血液。它体现了一种观念的转变,一种视角的切换,一种操作方法的更新。

课题的研究,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了促进作用,极大地提高了我园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尤其是教师绿色教育理念不断提升,课程整合意识不断增强,优化和改进了教师的教育方式和行为。

二、课题研究与“课程整合”的关系

课程的整合化是《纲要》的理念,也是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以往渗透绿色和谐理念的教育都比较零散、低位,教师想到、看到就进行教育或随意设计一些活动来增强幼儿某些方面的能力,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目标性。所以,要鼓励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活动、特色活动、随机教育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强孩子们绿色和谐的意识,积极为幼儿创设一个绿色和谐的环境。并以绿色教育为突破口,将园本课程有机地与各学科组合相互交融。通过绿色教育,丰富教师、幼儿及家长的相关知识,使幼儿在认知、能力、社会性等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展。让绿色文化逐渐成为一种内隐的、深层的、但又是弥漫在整个校园生活时空中的无形的力量,有力地促进我们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充分体现我们商务城特有的生态、绿色教育的资源,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式绿色教育与课程的整合。

三、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的内容

绿色教育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以绿色教育为突破口,将语言、科学、艺术、健康、社会五大领域整合为相互交融、有机组合的一些课程领域。构建开放式的整合知识框架,教育注重幼儿与自然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科学的观念帮助幼儿把认识和情感统一起来,为建立绿色和谐的观念打下基础。

(1)课题与生活学科的整合研究。幼儿园绿色教育与生活领域整合的内容选择上倡导认识——实践,相伴而行,生命——对话,展现给幼儿一个生态原形的世界。幼儿园绿色教育的重点之一,在于在一定认识基础之上,实施一系列的生态、干预措施。它不等同环境的污染和保护环境,我们要让幼儿更加关注生态原形的世界。“生命”是幼儿园绿色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教育幼儿学会“感受生命”“关爱生命”“表现生命”,关注幼儿发自本能的生命意识和直觉,在充分感受生命特有形式的过程中,为幼儿展现一个美好的世界。

(2)课题与科学学科的整合研究。将幼儿园绿色教育与科学领域的内容,整合为:网络——构建开放式的知识框架,贴近生活——较强的整合力度。在幼儿园绿色教育中,更加注重的是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将幼儿园绿色教育与科学领域的整合这样操作与实施:在活动方法上,我们倡导探究式幼儿园绿色教育与科学领域的整合研究。从周围熟悉的事物入手,帮助幼儿了解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及其广泛的生态关系,把对环境的认识和情感统一起来,建立和谐的自然观。

篇9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194-01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英语教学在我国加入WTO后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英语作为当前国际通用语言,让广大学生看到了我国经济与国际接轨后熟练掌握英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则成为我们研究的主导方向。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当前职业学校的外语教学尚存在很大的差距。ESP英语教学研究的目的是运用现代职教等理论,研究在专业英语课堂内如何恰当、合理、有效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而让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在ESP实践环节中都能得到最适合的发展。

二、课题的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改革教学方法

1.激情导入,营造创新的氛围。可以通过安排学生做值日生汇报、多媒体课件或集体讨论等方式创造气氛,使学生充分地利用45分钟教学时间,让他们的大脑活起来,让他们的手动起来,让他们的嘴张起来。同时,老师要围绕英语是实践技能这一特点,不断变换教学方法,创设语言交际的环境和氛围,营造和谐、轻松、活泼、便于交流的场景,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2.精讲多练、鼓励质疑教学。讲的要精。一是讲到点子上,二是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线索和时间,这样学生既可以获得较多的练习机会,又能通过思维、反思、质疑,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素质。教师应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质疑空间和环境,从不同的角度全面思考,从而获得创新的收获。

3.鼓励情景式或仿真式教学。ESP教学是针对某一特定用途进行的英语教学。因此它的实践性很强,教学也更注重培养学生专业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让学生置身于所学专业的真实或仿真环境中体验和运用所学知识则变得尤为重要。这样,学生也就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和热情主动的探索者,主动探索求得更多的新知识。

4.采取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实施过程中,需充分应用空间现场资源。作为教师尤其要注意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延伸课堂的空间资源,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这些场合的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其不断成为创新型人才。

(二)改革教学手段

加大网络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制作不同的教学课件。课件的内容生动鲜活、能引人入胜,能确保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享受获得专业英语知识的同时,又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三)改革考试手段

变传统的学生考老师评的考试为教师考评和学生考评相结合的开闭卷结合方式。应试教育严重妨碍了创新教育的开展,而多元化的课堂教学评价既可浅化结果评价,倡导过程评价,减少考试频次,弱化分数作用,根据每个不同功能进行个性评价,又可以更广泛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创新

第一,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及实训基地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堂教学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真正做到实践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实践内容的仿真化,实训基地的真实化。课程设计思路从设计-体验-实践-训练-检验等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二,本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出发,以英语小组任务活动、激情活动、讨论活动、搜集活动来创造性地开发学生的潜能,训练学生敏捷的发散思维和求同思维。

第三,教学模式多样化。鼓励教师采用情景式和仿真式教学。

第四,改革课程理念。减少理论教学,注重以实践教学为主线。课程内容包括汽车构造、电子元器件、维修、销售、售后服务及保养、物流等为支撑,编写教材,推动学生把专业英语应用于实际工作岗位的能力。

第五,教学模式的创新。采用“四位一体”(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自主学习+综合考核)模式设计;它体现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汽车英语教学改革理念。注重“语言+技能”专业特点,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四、产生的效应

1.编写的《汽车使用英语》教程以全新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都有很深远的意义。

2.初步建立起了一套理论教学指导实践教学体系的课程教学模式。

3.进一步加大从基础英语向专业英语的课程改革力度。

4.采用最前沿的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主要以图文并茂、灵活自如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络辅助教学、硬件设备实践辅助教学为支撑。

5.服务就业,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

一、制定教育课题研究计划

计划比方案简单一些,主要是将如何开展课题研究写下来。写计划需要多读一些与课题相关的教育理论书籍,与自己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借鉴一些同类课题的实施计划。计划需要由课题主持人来写,因为他最了解这个课题,希望课题研究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课题研究计划要涉及什么人做什么事,什么时间做什么事.积累哪些资料。拟好的计划要发给课题组成员研讨,定稿后发给每个成员,按这个计划来开展研究。其实,在选择课题组成员时就要考虑到课题组老师的专长,既有善于总结的老师,也有善于上课的老师,还有能提供后勤服务的老师,当然还可以兼顾一些年轻的教师,他们有活力,也愿意参与其中。

二、平时注意搜集整理资料

平时的资料搜集整理有利于课题成果的积累。老师们做的课题一般都是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可以搜集以下一些资料:示范课课例、课堂听课笔记、教师读书笔记、学生作品、活动视频、图片、教学设计集、教师论文集、沙龙活动记录等。为了资料的规范,我们可以设计专用的活页纸,发给课题组成员和学生,方便直接手写,更真实,更便于及时收集。同时,鼓励课题组成员购买一些与课题有关的理论书籍,让每个人都能够透彻了解国内外该方面的理论研究的动态,从而更好地为本课题的开展服务。

三、定期召开课题小结会

主持人要按照计划推进课题研究。每一阶段要把课题组成员召集到一起,总结上一阶段课题的开展情况,布置下一阶段的工作。大家畅所欲言,探讨对课题研究的认识,主持人认真记录总结,及时反思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这个过程应该是课题组教师共同成长必不可少的,扎实的课题研究可以带动一批教师快速成长。当然,为了促进教师之间的融合,会议或沙龙之后可以小聚一下,增进彼此间的感情。一些苏南学校的老师,就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小型学术沙龙,聚集一些热衷教育的老师,喝喝茶,聊聊读书、教学、写作,这种教育生活方式非常好。

四、创新课题研究的平台

现在的信息技术已经非常发达,课题研究要不断开拓创新,寻找合适的平台展示课题成果。如,微博、微信、博客、电子杂志等。平时,课题组还可以通过飞信、QQ群等平台进行互动交流。以笔者主持的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童心作文’教学与实践研究”为例,我们课题组建立了这样一些平台。一是博客平台,建立“童心作文”博客,将自己在网上浏览到的一些课题相关的知识发在上面供大家分享。二是QQ群。课题组建了一个QQ群,组员都加入进来,就困惑的问题进行交流研讨。三是网站。课题组建了一个教育网站,设置了与课题相关的四个版块,由课题组老师担任版主,组织各班学生参与进来,扩大课题的参与度。四是文学社。课题组有一个童心文学,社。从课题组成员的各班抽出一批有文学底子的学生,由课题组老师定期进行写作培训、组织外出采风,组织参赛,培养一批文学新苗。

五、抓实课题研究的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课题研究不能只落在文字层面,还要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课题组成员要严格按照计划和方案上的步骤去做,去落实课题提炼出的理论,去鉴定其方案的可行性。哪些措施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哪些措施在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不强、高耗低效甚至是败笔,这些都要及时记录下来,反馈给课题主持人。主持人要根据课题组成员的反馈,适时调整,及时为课题组成员提供可行的方法,继续研究。总之,课题的实践要本着“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的原则,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走“理论一实践一再理论一再实践”之路。课题实践的最终目标是服务教学,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六、分阶段进行理论提炼

课题研究的成果、小结等需要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这些内容需要分阶段进行总结提炼,绝不能是一些套话、白话。可能有的老师会说,理论对我来说太遥远了,我可不会。其实,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你读书、写作、科研提升的过程。一边读一些理论的书籍,一边结合自己课题研究的情况,撰写课题研究方面的论文,将读到的东西以及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有了读作支撑,你的思考就有了一定的理论高度。我们做课题,为什么课题管理部门要有中期验收,就是提醒我们关注课题成果的积累,理论的提炼,不能等到最后才去写。如果真等到那时,估计就是大脑空空,两眼抹黑了。

篇11

在课程改革中,对学校而言,最大的困惑就是小课题的开发与实施。怎样开发这样的课程资源,创办特色学校,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不断探索中,我们确立了“以人为本促发展,以校为本创特色”的小课题研究开发策略,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1、充分利用地域优势,让孩子们在参观访问中感受家乡的可爱。

我们从设置综合实践作业入手,进入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探索之中。首先,我们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悦纳本土文化精华,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进行了开发。我们栖霞是烟台市唯一一个内陆县市,人称“胶东屋脊”,不仅山川秀丽,自然景观值得观赏,而且被誉为“中国苹果第一市”,同时还是道教名人丘处机的故乡,有中国北方最大的地主庄园――牟氏庄园和滨都宫等旅游景点,可以说,在地域文化上有很大的挖掘潜能。在综合课程的研究上,我们单独开设了一个单元――“可爱的家乡”,下设四个子课题:《中国苹果第一市》、《中国民间小故宫――牟氏庄园》、《天然氧吧――牙山》、《欢乐农家》。学生在调查访问体验中,积极地深入农家,感受农民的辛苦,了解苹果的栽培与管理、农民的收入与快乐;到交易市场,亲眼目睹来自各地的收购人员对栖霞苹果的赞叹与需求,还能给果农与政府提出可利用的建议呢!从中孩子们不仅感受到了家乡的自然景观与蓬勃向上,而且又进行了拓展延伸,开发了两个专集,把他们了解到的一些历史文化编写出来――《老城逸事》、《栖霞名人》。其中《老城逸事》又分为家乡变迁、村名来历、民间艺术、农民风采、民风民谣,从不同角度讲述了老城的故事,反映了同学们热爱家乡的真挚感情。在《栖霞名人》中,学生们不仅认识了抗日英雄于七、道教名人丘处机,还深入了解了牟氏庄园的兴衰过程,同时对于栖霞现在的名人也进行了了解。

2、尽情观赏自然景观,让孩子们在玩赏与创造中发现自然之美。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注意引导学生去读懂大自然的语言。如当金色秋天来临之际,五彩斑斓、形态各异的树叶吸引了我们的视线,我们组织活动去认识它们的名称,用孩童的语言去描绘它的颜色和形状,再把形态各异的树叶汇集起来拼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讲给家长和同学听。在“寻找四季脚步”这一专题研究中,学生们分组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各个季节的足迹,到广阔的书海中查阅赞美各个季节的诗句,用自己的心去感悟春夏秋冬,用自己的笔绘画一年四季。

二、有法之后求变化――在实践中完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在实施中,我们不断进行适当的调整,使教学内容更系统、更完整,努力拓宽了实践活动渠道,弘扬了学生个性。

1、体验是最好的学习,让孩子们发现生活实践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

在生活中体验,在实践中成长,是我们一贯倡导的实践活动方式。可以说,体验中生成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后,往往会乐此不疲。比如《我与大蒜同成长》,学生每天用心去观察,去发现水生大蒜的变化及生长过程,从而了解了培育蒜苗的步骤和管理方法。有的同学在实践作业中写道:“为了弄明白在阳光下蒜瓣为什么会变成紫色这个问题,我利用星期天去请教对门的阿姨,阿姨教我上网查资料,在这一过程中,我不仅弄明白了问题,还学会了上网。”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儿童遇到事物,发生了求知的动机,于是亲自去观察、去实验。结果,他们对于这事物得到了一种新知识,他们在生活中就有了一个新趋向。”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们带着问号在兴趣领域中遨游。

小课题的研究是挑战性的学习,因为是未知的,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调动多方面的能力去完成任务。我们在涉及这些小课题时注意设计有创意的题目、开放的题目、涉猎面广的题目。小课题的确定主要依据以下几方面:与教材内容有关的、与时尚话题有关的、与学生生活有关的、与学生兴趣有关的。涉猎面较广:有历史的、现代的,有自然的、社会的。有专题研究人物的、有专题研究动物的、有探究自然现象的、有研究某一现象的发展变化的……让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与学科进行整合,产生学生感兴趣的小课题也使我们收获了许多惊喜。

三、路漫漫其修远兮――在学习中前行

小课题研究型学习如今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新课改中我们每天都有困惑,每一天都是在反复的思考与实践中不断摸索,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慢慢探究前行。

篇12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27-2

近年来,我们着力构建“小学数学‘科学探究,自主创新’教学模式,即通过创设适合学生探究的学习环境,提供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材料,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来审视它,思考它,验证它,怀疑它,最后来判断它,认可或否定一个东西,都要符合逻辑,拿出证据,从而促进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学会探究、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培养他们的质疑和创造精神,形成善于探究、反思和合作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主动、全面、协调地发展。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课前动手实践,课内科学探究

由于探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很多探究的前期工作要提之于课前。比如:《圆柱表面积》的教学,课前我请学生每人准备了剪刀、透明胶、细线和直尺,以及自己用硬纸板做的一个圆柱体纸筒。

师:课前同学们都用硬纸板做了一个圆柱体纸筒,你有办法知道你用了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吗?(也就是求它的表面积,且接头部分不计在内)……

请同学们先独立探究,再小组讨论,然后进行大组交流。给每个学生发一张实验活动表。

生1:我是把圆柱体纸筒拆开来,发现由两个圆纸片和长方形纸片组成,量出圆的直径和长方形的长和宽的长度,就能求出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了?

生2:不要拆开来,那样太麻烦了,因为圆柱表面展开来是由两个圆和一个长方形组成,所以可以直接求出来。

师:怎么求出来呢?

生2:我用线和尺量出我的圆柱底面的周长大约是12.6厘米,高是5厘米,用12.6×5+3.14×(12.6÷3.14÷2)2×2

师:每步是什么意思?

……

师:那么到底该怎样求这个圆柱的表面积?(板书: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二、精心设计问题,课堂科学探究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种种新发现的环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推理,提出探究性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科学的探究,在生成过程中不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例:在教学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教材第55页“分数除法”,我让学生大胆猜想45÷2该怎样计算?

蒋铖:45÷2=4÷25÷2=22.5=2025=45(升)

师:怎么样?

生:不对,怎么又变成45升了。

师:虽然不对,但这位同学能大胆尝试,说明他有勇气,就新的发现往往都是在前人失败的基础上产生的,还有其他设想吗?

陈璐:45÷2=4÷25=25(升)

师:你是怎样思考的?

陈璐:我受分数乘整数方法的启发,分数乘整数,用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师:这位同学的设想有道理,他是根据以前学过的方法来比对,了不起!还有其他想法吗?

……

师:同学们,其实你们有着丰富的创造力,遇到问题,只要你敢于猜想,勇于探索、验证,你们也能像数学家一样发现方法,解决问题。

三、课堂引出话题,课后科学探究

由于科学探究耗时多,而课堂内时间紧,学习任务重,老师可以在课堂里引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课内课外结合,让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进而养成良好的观察、推理、猜想、验证、分析、归纳等思维习惯,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不仅很好地巩固了所学知识,使得智慧得到发展,而且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获得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

课例:苏教版《数学》第八册教材“因数和倍数”一课“试一试”中有这样一题:

36的因数有1,2,3, , , , ,18,36。

15的因数有 ;

16的因数有 。

在学生填好后,我出示教材的学习要求:观察上面几个例子,你有什么发现?

吴凯:双数的因数比单数的因数多。

师:是吗?我们来验证一下,2的因数有1,2;3的因数有1,3,怎么样?(我的言下之意是举个反例。)

吴凯:大的双数的因数比单数的因数多。

没想到学生坚持己见!我当时马上想到,把16改成26,学生就能发现结论的问题。但转念一想,刚刚我举了2和3的例子,学生马上想到用“大的双数”来自圆其说,这表明学生的错误印象还是蛮深的!我头脑里灵光一闪,学生的这个判断不正是他们直观的猜想吗?如果让学生自己探究验证不是更好?于是我改变了原有的教学预设。

师:吴凯同学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提出这一发现很有价值,但它只是一个猜想,这一猜想是否正确,需要同学们课后来验证。老师设计了一张练习纸,你们课后验证一下好吗?有结论就告诉老师。

下午,我到教室,学生争着向我汇报。

……

只要大家能做有心人,善于观察,寻找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提出问题,加以研究,就一定能成为栋梁之材!

四、巧妙设计习题,进行科学探究

数学习题,不仅是检查课堂教学效果的手段,而且也是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巧妙设计习题,进行科学探究,以培养学生猜想和探索的能力。

课例:教学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给学生思考:“对于一道加法题,如果把两个加数与它们的和加起来则得450,求这道加法题的和是多少?”

生1:由于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所以450应是两个和,一个和应该是450÷2=225。

生2:我是这样想的,假设这个算式是+=这道题就是变成了已知++=450,求。由于+=,所以+=450,=450÷2=225。

师:这位同学能够用符号来代表数,寻找到解答的方法,很有创意!还有其他想法吗?

我下去巡视,发现一个学生的自备本上写着这些算式

200+100=300 200+100+300=600

50+100=150 50+100+150=300

150+100=250 150+100+250=500

我仔细推敲,眼睛一亮,向这个学生请教是怎样想的。

生3:我先写一个算式,发现和是600,比450大了。再减少加数,发现和是300,比450小了。再增加加数,发现和是500,比450大,但越来越接近450了。我想这样试下去,可能会找到答案的。

师:同学们,我觉得他的想法很有道理,我们一起试下去,好吗?

篇13

近年来,伴随着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如何创造更好的教学和实验环境以利于研究生的培养,进而提高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学校管理层和研究生导师越来越关注的现实问题。

一、培养优秀的材料学硕士研究生需具备的基本条件

1.必要的材料科学科研实验平台和项目经费支持

作为材料科学的研究生,所参与的课题研究绝大部分工作要在实验室完成,这就需要其所在学校或学院必须有基本的实验设备平台。例如许多高校的知名材料学院往往是建设有该科学研究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例如有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些就是研究生开展探索实验的综合资源平台,这样的科研创新平台综合性好、交叉性好,集成创新能力高。对于年轻导师,他们的科研经费较少,在实验室启动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而且平时的耗材投入较大,这些现实的问题都摆在面前。因此,作为年轻导师的研究生们更需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综合实验平台来开展自己的工作。

2.导师的辛勤培育和前沿指导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第一负责人,对研究生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师首先要用自己的科研项目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实验条件,其次要承担研究生的日常补助,但最重要的是要对学生的学业全面负责,这包括课程选择,开题以及毕业答辩,每个环节都要付出辛勤的努力。导师会成立以导师为组长的科研小组,研究生入学后就以科研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科研。研究生导师是教师队伍中的精英,是培养研究生的主体,也是科研小组的负责人。导师在小组中逐渐建立浓厚的科研的氛围,其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也是研究生学习的榜样,并能正确引导研究生尽快进入学科前沿,开展科研攻关产出创新性科研成果。

3.学生的刻苦钻研和勇于创新

很多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上不断改革,在推进国际化进程中逐步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例如材料学专业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中提出发表中文核心论文的硬性要求。既然要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那么学生在平时的科学实验工作中就必须刻苦钻研,精心设计研究试验方案,并按部就班地完成每项实验步骤,逐条记录实验结果并总结实验规律。除此以外,根据研究生学位条例的要求,材料学专业的学术型研究生要在本科学领域做出有一定创造性的结果,这些都离不开学生自身的刻苦学习和发奋努力。

二、材料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环境的不足之处

1.研究生生源及录取方式

现在很多省属高校的研究生招生普遍面临一些生源问题,其一是本校的优秀本科生不愿意免推,而且大部分学生选择211或985高校;其二是很多二本或三本的学生虽然报考了研究生,但自身专业成绩考试不理想。这些问题导致生源质量有所下降,而最终使得大量学生只能通过调剂来获得录取资格。

2.研究生课程体系及学习态度和科研态度

研究生实行的是学分制,但目前绝大多数学校对研究生所开的课程及讲授的学时不足。对于材料科学专业的研究生来说,公共课所占学分比偏大,专业课学时少,大多还是沿袭本科教学的灌输模式,陈旧的多前沿的少。课堂教学集体自由讨论的机会较少,更谈不上有实践机会。课程考核一般还是小论文和试卷考试的模式,比较单一,成绩评判标准也不够规范,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严格把好质量关,其严谨治学的态度对研究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研究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学习的压力而不能忽视每一个环节,从而端正学习态度乐于进取。对于科研态度,也是在导师的教诲和平时的学习中养成的,如何在科研过程中一丝不苟,是每个研究生的必修课。当然,现实中也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存在部分老师只为吸收科研助手而招研究生,对学生疏于管理。

三、提高材料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想法

根据全国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近年来研究生就业发展形势不尽人意,这与学历越高越容易找工作的观念大相径庭。反思来看,是毕业研究生数量增加的同时,质量普遍出现下滑。因此,下面就如何提高材料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谈下几点想法。

1.必须保证研究生入学考试生源质量稳中有升

现在普遍的现象是二本三本报考一本,普通一本报考985或211高校,而且本校的优质本科生往往放弃保研机会,希望通过考研进入到大城市如北京和上海,或者是优秀的学生被大公司或大型国企高薪聘用。所以,对于省属高校研究生招生必须面对的是优质生源难找。例如,某大学材料学院2013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出现全面回落,该学院及时通过考研宣讲会和招生咨询服务等措施,加强了对应届毕业生的宣传动员工作,这样才稳定本校报考生源。

2.导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导师队伍建设中出现了诸多迫切需要改进的问题。以材料学专业为例,需要按学科发展方向设置导师岗位,现在各学院大多是通过合并后组成的大学院,学科研究方向不仅多而且难以归总,因此在新导师遴选时应该尽量完善选拔制度,按需设置岗位,实现导师队伍结构的合理化。而且,必须考虑材料学科的未来发展前景和行业需求。为全面提高导师队伍素质,应该通过高校教育合作来资助教师进行国内外访学以促进高层次合作培养工作。

3.增加激励机制,鼓励发表高水平论文

根据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联合的《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研究生教育开始全面收费而不再有公费生,但是值得庆幸的是各高校完善了奖助制度,对于大部分研究生提供了基本奖助金,使得研究生所获资助总体上超过其应缴纳的学费,不会增加新的经济负担。但是,要想获得高额奖助金必须发表高水平论文。对于材料学方面的学生来说,如果在国外顶级期刊上发表了高档次的论文,应该给予重奖,即增加现行激励机制的奖励额度,鼓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再则,学校可通过设立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并且创建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给予优秀的研究生团队一定的经费支持。

4.激发科研创新能力

培养科研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部分,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首先,必须培养其求真务实尊重实验科学的精神,让研究生能够独立地在严谨求实的前提下,经过精细合理的实验方案去尝试,再经过严格的实验步骤和缜密的理论公式去推导和验证,最终获得科学的规律和结果。只有学生自身对科学产生了兴趣,在尊重科学精神这个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激发科研创新能力。其次,导师要善于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鼓励研究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要让学生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已逐渐向综合化和多元化发展,鼓励把科学问题放到不同的学科去探讨。

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综合利用学科实验大平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研究;校级教改项目:2014X047

?枸 H ? ? ? ? `? 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