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意义

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意义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3:5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意义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意义

篇1

1陕西省城乡供水基本情况。

陕西省南北延伸达800 km以上,所跨纬度多,从而引起境内南北间气候的明显差异。气候使得全省的年降水量的分布是南多北少,由南向北递减,年降水量陕北400~600 mm,关中500~700 mm,陕南700~900 mm,其中陕南的米仓山、大巴山和秦岭山地中、西部高山地区,年降水量多达900~1 250 mm。年降水量的不同,使得陕西省对于不同地区的城乡供水有着不同的标准。

陕西省内的主要河流有无定河流域、延河、泾河、渭河、北洛河、嘉陵江等。江河年径流量为899×108 m3,地下水量为235×108 m3,扣除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的重复量,全省水资源总量为785×108 m3。2009年对全省地表控断面水质监测结果进行统计,有66.4%的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水体的污染特征为有机污染型。据统计,2009年全省城乡供水综合生产能力为1 777×104m3/d,城镇用水普及率为95.97%,农村用水普及率为65%;城镇饮用水合格率为98%,农村饮用水合格率仅为48.3%。

2陕西省用水发展趋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陕西省的城镇用水近年不断增长,也反映了城区居民生活和建筑、公共环境等用水量的增加。而大规模的经济开发区的开工建设和生产后,用水规模必然大量地增加和长期持续地使用。因此,城市的用水矛盾将逐步突出,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协调性的规划或建设实施方案,必将造成水资源利用的混乱和严重浪费。

相比城区的用水现状,陕西省的农村用水则仍被供水量和饮用水质的问题所困扰,由于陕西省境内的河流沿岸排污口众多,造成水体污染。目前,城市污水主要排放在泾河、渭河、嘉陵江等处,根据陕西省水务局2008年上半年水质简报:泾河断面以上水质类别为Ⅰ类;嘉陵江水库水质类别为Ⅱ类,其中磷超标0.39倍。可见目前江河水质受城镇村居民生活及周围企业污水排放影响显著。如今市区污水处理厂建成后城区大部分生活污水可以得到处理,但企业、村镇的污水仍无法有效地解决,必须采取城乡一体化供水,以求转变对农村安全饮用水的控制力度。

在2010年,城乡一体化的供水体系,已经为陕西省的城乡供水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全省年新增供水能力1000×104m3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34%,384万人摆脱用水难,喝上甘甜水,一批骨干水源工程使大中城市供水能力提高。有关部门提供的最新数据表明,2000年至今,陕西省城乡供水快速发展并不断取得新突破,农村饮水提前一年实现了“十五”解困目标,城镇供水设施面貌一新,城乡供水为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利保障。

2010年是农村饮水工作执行“十一五”规划,要实现省政府“全部解决296万饮水困难群众问题”和“将延安市、榆林市建成国家农村饮水安全示范市,将岐山县、淳化县、志丹县、印台区建成国家农村饮水安全示范县(区),将阎良区、麟游县、杨陵县建成省级农村饮水安全示范县(区)”。为了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陕西省的水利主管部门围绕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要求,抓住国家加大民生工程投入的历史机遇,加强了对一体化水利制度的监督指导,积极争取、统筹谋划、健全体制、提升管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使得全省城乡供水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1]。

3城乡一体化的供水体系的规制建议。

3.1统一部署城乡一体化供水体系规划。

统一部署是完成城乡一体化供水的重点,在进行一体化供水规划时,要对规划的内容做出统一部署。同时,单一项目的规划部署要与全省的规划相统一,要将城乡的供水一体化与污水处理、节水处理等问题统一起来,保证规划的统一完善,编制出合理、统筹的建设设施。统一部署的成效已经呈现在对一些单项供水项目的建设上,例如:为满足日趋增长的城镇用水需求,陕西省统一部署了一批向大中城市、工业园区供水的骨干水源工程,在统一部署、集体规划、统一审批之下,先后完成了黑河水利枢纽、神木瑶镇水库、延安红庄水库和西安引乾济石调水、石门水库向汉中市供水、冯家山水库向宝鸡市供水等水源工程。这些蓄水调水工程的建成投用,有效地缓解了陕西省大中城市的水资源供求矛盾,进一步增强了大中城市的供水能力,提高了用水保证率。这些成绩进一步地标明,统一规划部署是安排城乡供水一体化的首要程序环节,要不断地深入部署环节,将规划理论与实践实施相结合,做到先统筹、后规划;先规划、后施工。

3.2加大管理监督力度。

城乡一体化的实施要依靠不断的管理监督来进一步的完善,针对监督管理要明确法律和经济的双重手段,要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行业监督标准,从根本上做好监督管理工作。除了要建立监督管理制度之外,水务一体化建设要依靠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对监督标准进行统一部署。

3.2.1建立水质保障体系。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人们对新污染物的认识不断提高,城市供水水质要相应提高。为提高水质,在《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基础上,2001年卫生部提出《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陕西省在按照《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等相关法规进行水质要求的同时,在自来水厂和省内的各江河流域的水源取水处取水验质,调查统计当前供水水质中该项目的实际指标值,对有问题的水源采取保护措施。除了治理之外,省内的自来水管理部门应该坚决杜绝企业在水源上游排放污染物,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制订应急预案,使水污染事故的机率和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的限度。根据薄弱环节的分析,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和必要的工程措施,确保在发生影响农村饮水安全突发性事件时能及时、有效地处置。

3.2.2建立供水信息自动测报系统。

供水信息自动测报系统的建立是通过GIS管网管理系统的安装,对自来水厂的供水信息进行全面的测报监控,其内容包括:建设管道压力监测点、余氯监测点、浊度监测点、流量监测点,安装监测软件等。通过监测系统自动采集供水管道的压力、余氯、浊度、流量等信号,达到可视、可控、可调、远传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提高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信息化管理水平[2]。

3.3城乡一体化供水体系的市场化道路。

水利工程的完善必然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现状,基于这点的考虑,城乡一体化供水体系也要走向市场化的道路,供水部门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将中央的“民生用水”政策贯彻到底,创造农村饮用水的体系化之路。在市场化程序的运作之下,供水体系建设一方面要争取国家的补助资金,另一方面也要自主解决资金问题,要将水利工程的建设推向市场化的运作程序之中,注重工程的配套建设,以便经济适用地完成水利工程建设。

另外,开放供水企业经营市场,允许跨地区、跨行业参与市场竞争。推行城市供水企业特许经营管理,建立特许经营制度,要明确市场准入条件,界定政府主管部门与受委托经营企业双方间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确定运营价格、产品质量和服务标准、违约责任、经营期限和终止程序等。实行合同管理,不得为投资者和经营者提供固定回报。在做好对外开放的同时,要重点培育有实力、有进取心的市场法人主体自主经营的省内供水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鼓励参与市场竞争。

总之,陕西省城乡一体化供水体系的建立要明确当前用水发展趋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一体化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加大管理监督力度,鼓励工程竞争企业走市场化道路,全面促进城乡用水的统一发展,统一调控。

[参考文献][1]刘文朝,高占义,胡孟,等。“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材料设备市场需求透析[J]。中国水利,2006,(5):61-62.

篇2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3-292-02

浙江省乐清市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1年到2005年,这一阶段主要是指乐清市第一个乐咸水厂建成以后,乐清专门成立了农村改水项目办公室。专门从事乐清的农村改水工作。到1993年底。全市共建成自来水厂122座,受益村共632个行政村。78万余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73%。这一阶段主要是发动各镇、乡、村的干部群众,以政府为主导,利用基层农村的各种有利资源进行不同形式因地制宜的各个突破,逐个建设。虽然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但为现在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因此,可以将其当作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初级阶段。第二阶段从2005年到2010年,这一阶段主要是指乐清市成立了供水集团,统一了乐清的供水系统,合并了二大供水企业(原自来水公司与农村供水公司),结束了乐清多龙治水的局面,保证了乐清的供水质量。保障了乐清人民的安全供水,乐清城,供水一体化建设从此真正拉开了帷幕.进行了大规模的城乡统一建设、统一供水、统一管理、统一服务。无论是水厂兼并改造还是新的延伸接水,全部都是按照城乡供水规划和标准执行,尤其在管理上大面积进行“一户一表”改造。截止2010年底,“一户一表”收费户达到147000奈户,企业的年有效售水量达4800余万吨,全年水费金额达1.13亿元,企业的固定资产高迭10.86亿元。尽管如此,企业在迅速扩涨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正因为是新问题所以既没有以往的经验可借鉴,也没有其他兄弟单位有效办法可参照,全凭以实事求是的原则来处置和处理,这些处理从现在角度回头来看,大部分是成功的,虽然有些还不尽如人意乃至对今后的工作带来了影响,但不管是成功的还是不如人意的,应该说对以后的工作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体制和管理模式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1.企业性质。两个不同性质的企业单位合二为一需要很多部门来协调解决。2005年供水集团成立之前,原市自来水公司为国有性质,市农村供水公司为集体事业性质,集团组建后定性为国有控股企业,员I的有些待遇,包括工费标准、养老保险金和医保金的缴纳标准都不一样。合并以后职工反映很大,屡屡在职代会上强烈提案。而且原农村供水公司内部体制也较复杂,有多种成分,有集体事业性质的。有企业合同制性质的,也有农聘工。为了解决平衡集团内部的员工待遇,集团采取了多种的解决办法:一是与社保部门协调.调整部分缴费标准,原标准馅低的适当往上调,束缴纳的追加统缴,使员工的养老垒和医保金缴蚋标准基本平衡,解除了所有职工养保和医保的后顾之忧。二是员工原档案工资标准偏低的,采取企业内部进行微调。然后进入档案,差距仍然较大的采用考核奖励的办法,按考核的点数形式给予奖励,这种奖励工资是浮动的,让员工感觉企业内部待遇分配基本合理,这样平息了职工的情绪,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三是对原农村供水公司编外的农村小水厂农聘工进行整编。多余人员采用一次性缴足养老保险金和医保金并实行按工龄补偿金的办法,使多余人员能得到基本生活保障,平安过渡。

2.管理模式。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后。地散面广,管理难度相对增加,虽然统一执行集团用水审批,设计规范,水质要求,收费标准,但鉴于原农村小水厂设备管道老化陈旧,水耗偏离.居住人口稀稠悬殊,地域偏远的不同情况,我们采用了不同的管理模式。一是实行紧密型和松散型相结合的办法。集团供水管理实行三级管理模式。集团――分(子)公司――水管所。以各水管所为基层管理服务单位,属于紧密型的管理范畴.集团下属的物资公司和安装公司为子公司,具有法人资格,实行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属于宽松型管理范畴。二是实行线块相结合的办法管理。乐清市地彤地貌成带状。背山面海.腹地不深,蓄水能力较差,境内南北长66.22公里,东西宽仅32.35公里,全市面积为1174平方公里,全市按集雨面积和独自成溪可分为四个流域,即大荆溪流域,芙蓉黄金溪流清江流域。虹桥淡溪流域,钟前水库的白石溪流域,它们互不相关,独流入海,因此我们的管理也是按照自然流域成块状设置机构。设置虹桥水管所、南清芙分公司、荆雁水管所、柳市分公司。这样我们便把业务线状管理和块状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了地域分散、流域独立自然条件不利的客观问题。

二、资产和资金问题及解决办法

1.溃产问题。由于企业的性质不同,资产的性质,存在的形态都有所不同。原自来水公司的各类资产按国有企业的规定。规范入账,来源明确。性质单一,报表台账齐全,折旧按规定计算,资产的原值、净值都十分清楚。而农村供水公司则不同,资产性质相对复杂.大部分资产定性为集体性质,而这个集体性质又没有特定明确的对象,属于一种抽象的集体概念。大部分水厂的建成都是利用公办民助的方式。例如1987年柳市项目水厂的建设属于浙江省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最大的农村水厂,工程总造价2806万元人民币。资金来源一是向世界银行贷款40%;二是省、县配套资金分别为5%和1096;三是利用群众集资45%约1200余万元,按当时柳市区人均分摊人均出资17元。其实世界银行贷款仍是在水费中筹还,其性质还是柳市人民负担.所以总造价的85%仍然是群众集资性质。因此,在理论上分析,该工程属于民办公助,资产属性为集体性质,企业也是集体事业性质,在后来的集团组建中,对资产的认定曾有过一段激烈的争论,政府为了稳妥起见.最后采用托管的办法先将这一部分资产管理起来。具体托管办法以市政府名义发文,委托其时作为农村供水公司的主管部门农村改水办公室进行托管,资产的具体经营单位为乐清市供水集团,作为经营单位必须对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而改水办负责人直接进入集团公司董事会任副董事长,负对资产的监督责任,这样可以直接对资产进行监管。

2.资金问题。如此大规模的城,供水一体化建设。资金问题是一个非常现实无法回避的太问题。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凭供水企业的自身财力是鲍对办不到的,供水集团的自身财力也非常有限,账面上的自有资金可用于扩大生产再投入的一年不足1000万元。而建设资金每年需要四五千万元。如此大的缺额资金只能采取多渠道的办法。一方面我

们向市政府施压和要求。以求得市政府和当地乡镇政府的支持,在市财政和当地乡镇财政中争取安排部分资金。另一方面集团出面向银行系统贷款.由于供水集团的历史原因,能够用于抵押贷款的房产证很少,而且还要用于几个大水厂的建设和改造贷款,要分出一部分房产证用于城乡一体化建设贷款已不可能,即使可能也是杯水车薪难解旱龙之渴,因此我们与多家银行谈判。哪家同意质押的就向哪家银行贷款,而且长期挂钩循环贷款,达到双赢的目的,我们用陆续收取水费确保还贷保证供水企业的信誉不受损害。再一方面要求接水用户自筹一小部分。并且可以用不同形式出资,比如政策处理费用及凿路挖地费用可以用劳动力投入的多种方式解决。

多方筹资的最后难题在于集团财务的账务处理,按国赍委和审计部门的规定,凡国家财政和群众集资部分不得计提折旧。若是这样的话供水企业虽然城乡一体化建设搞得轰轰烈烈.但在今后的运行中设备管道的维护雏修,以度更新改造的资金就没有来源,成无米之炊了,供水企业不但缺乏发展后劲.到了一定时期还危险。为此,我们努力说服国资委和审计部门,分析透彻,据理力争,最终相关部门同意部分资产计提折旧.这样能基本保证正常运行和今后维修和更新改造资金的来源。

三、管理问题殛解决的办法

城乡供水一体化后。管理上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复杂的头痛问题。因为城市与农村实际存在着各种条件的差异,比如观念的差异。经济的差别,环境条件的不同,尤其是观念的差异会产生许多不必要的麻烦,都需要我们耐心地去做工作。尤其是要做好宣传工作。

1.服务问题。作为公用性的供水企业,因为资源的关系目前虽然是垄断企业,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其实也是服务企业,如何搞好服务大有文章,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都有不可回避、不可小视的重要性。服务首先遇到的是观念问题。因为农村农民习惯于过去那种随便用水。无论在山边取水,还是在河塘里取水或地下取水,一般都不需要计量交费,因此用水缴费的意识非常薄弱,对于工作人员上门收费十分反感,不理不睬,他们不但惜水、节水,而且还偷水盗水,甚至毁坏水表无法计量。供水之初毒户每月用水不足一吨的户数不少,有的经检查发现在水缸上面装水表夜间滴水不计量。我们不但要向他们宣传自来水对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更是要向他们说明供水企业的买水、制水、供水、售水整个过程的繁锁复杂。而且投资很大、成本很高、利润很低,决非单纯的盈利企业。“水也是商品”,把这一概念溉输到用户的头脑中,还常在农村人口集中的地方放电影借此进行法制宣传和科学用水的宣传,希望他们接章守法,遵照供水企业的章程合理用水。除了对他们的宣传外,我们还要对内部员工的教育,要搞好服务必须先提高我们自身的服务水平和技能,教育员工认识到这个过程是必然的.村民们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我们必须耐心做好服务工作。同时,为了稳定和谐发展,理顺供售关系,还必须以法律的形式把关系确定下来。为此。我们采纳了律师的意见。以供售双方签订合同成为买卖关系而不是福利关系,使双方的权益都受法律保护。公正公平。

2.水价问题。供水价格对于供售双方都是十分敏感的问题。供水企业因资源的关系目前属于垄断企业。物价部门对于水价控制得非常严格,原则上只能是保本微利,各项成本审核程序要求很严。其实,供水企业肩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责任,单单追求经济效益是不现实的,有些投资不但超前,而且投入和产出也不成比例。好在城乡一体化后我们还可以进行大小平衡,东西兼顾,才使企业稳定下来。

篇3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在水利工程中,小型水利工程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保证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搞好农田水利,对于粮食产量位居全国前列的安徽省来说意义重大。与毗邻的省份比,安徽省的小麦、水稻、玉米的单产都要低,原因之一就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目前安徽省水资源比较短缺,人多地少的格局短时间不会改变,人均水资源总量为1 108.6 m3,不足全国平均水平1/2。而且随着城镇化的拓展,水资源总量将更加不足。所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就成为重点。

一、小型农田水利规划设计的必要性 农田水利规划设计需要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农业生产为主要标准,将治水最为参考点的国土系统的治理工作。当今社会中的新型农田水利是严格遵循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经济制度相整合的要求,在制度、体制以及技术上的创新,使得我国的农田水利事业发生一个世界性的跳跃发展。 追寻我国的农田水利事业直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是说我国一部分的水利已经到了最终的使用时期,水利措施再也不能正常运作,没有任何的利益可言,一些较小类型的农田水利工程因规划上的不合理,机器配置不行,出现亏损的情况比较严重,进而出现当前我国农田水利上的严重问题亟待解决。 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式我国需要建起农田水利的合理规划设计,及时采取有关措施解决目前的所有问题,这样才能将我国的农田水利事业再次升级,为人民造福。在全国内的各个地方都要加强这种意识,在思想认识上提高,这样才能将思想付诸于实践中去。将我国的农田水利规划提升到更高的一个层面。

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1、实际灌区工程规划设计时,多凭经验,缺乏水量平衡参考资料。

2、由于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森林覆盖率低,不利于灌区水源涵养和地面

径流调节,泉水减少或消失,有的地方转化为新的干旱区。岩层,表土流失严重,引起河床淤塞,河水位抬高,河道引水灌溉愈来愈困难。水流泥沙含量高,导致水库库容减少,水库调节能力减弱。渠道淤塞,灌排不畅,侵占农田。且对这方面存在的问题重视程度不够。

3、由于各种原因,缺乏技术指导,绝大部分小型溢流拦河坝规划设计只考

虑壅水灌溉要求,很少考虑解决坝址上、下游泥沙冲淤平衡,保证河床稳定运行

的问题。

4、常见田间工程规划设计理论难以有效地解决该县地处丘陵山区,人均耕地面积少的实际情况,田间工程规划设计缺乏有效理论依据,影响规划设计合理性,需要补充完善。

5、梯级小型拦河坝开发利用溪流水利资源缺乏系统总结,导致溪流水利用不合理,规划设计缺乏理论依据;

6、同一条河流小型水闸工程规划布置过多,闸门设计形式单一,容易引起上、下地区矛盾纠纷;

7、附属建筑物问题:小型跌水工程数量多,流量小,设计复杂,缺乏参考数据;挡土墙渗水排水系统规划设计没有引起重视,缺乏参考图形;沉沙池规划设计采用常见方式多,而受自然地形因素影响,平面布置常有困难。清除沉积物任务繁重,清淤方法缺乏研究。对下水槽、便民设施、退水建筑物、量水设施规划设计缺乏研究。

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注意事项

1、 灌溉率设计

1.1在由于水利灌溉设施使用度越来越广,所以需要我们研发出更多新的灌溉技术,当然,在研发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所使用地区的经济承受力,如果所研发的新技术符合成本低、价格合理、实用性强等功能的话,就可以很好的运用在实践当中。 1.2为使水利工程灌溉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政府需加大介入力量,加强监管工作,可以派发改委等部门对水利工程灌溉技术进行管理,并且须提高政府官员对这一技术的重视程度。 1.3建设及建后运行管理政策以及相应的事故解决农田水利工程规划实施时要切实推行现行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实行项目法人制度,工程建设监理制和招投标制,严把工程质量关,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在工程改造建成运行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要按照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行市场运作和管理,成立用水户协会,既要考虑社会效益,也要考虑农村水利产业的经济效益,以确保工程建成后的可持续运转。 1.4中央应加大对水利工程灌溉技术的投入资金,同时通过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形式,收益的农民也应该出一份力,对工程建设投入一些资金,毕竟受益的人始终是农民。当然,对于收集好的资金,发改委也要做好运用的规划,争取将每份资金运用到实处。

1.5充分利用地形条件,灌溉渠道应布置在高处,与其相对应的排水沟道布置在低处,力求自流灌溉、排水,建成灌排分开,各自独立的灌排两套系统。对局部高地或洼地,可分别采取小片提灌(排)等措施处理,不必为了照顾局部而影响全局。同时,在渠道线路布置上要考虑到经济因素,渠线布置尽可能直、顺、整齐,减少交叉建筑物,避免更多良田和民房被占。 1.6安全为主的设计,渠道工程必须要安全可靠,在渠道布置时尽可能避免深挖方、高填方和难工险段。山丘区地形的渠道设计要尽量避免靠近沿河、溪布置,以防止被山洪冲毁。干渠沿线的地质条件要好,避开风化岩层和节理发育的破碎带以及透水性强的土质地带。沿渠应有合适的排洪、泄洪设施,如溢洪堰、泄水闸等。

1.7综合利用的原则山丘区的灌溉渠道应利用集中落差,结合水电、水力加山丘区的灌溉渠道应利用集中落差,结合水电、水力加工,开展多种经营,一水多用,充分利用水土资源。还应考虑采用库、塘、渠并用,蓄、引、提结合的长藤结瓜灌溉系统。平原地区要采用河水相井水灌溉相结合,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的灌溉系统。

2、引水流量设计

小型水利工程由于规模小、又比较分散,资料不足,在设计引水流量时比较困难。可以根据当地比较典型农作物在生长高峰期最大需水量和需水时间来设计。引水流量(Q)计算公式如下:

式(1)中,а 为主要作物的种植比例(%),例如小麦、玉米以及花生、玉米、棉花、瓜果等经济作物;A 为渠道的灌溉面积;e 为典型作物用水高峰期的日耗水量;t 为每天灌水小时数(h)。η 为渠系水的利用系数。

3、田间工程设计

农村很多农田规则形状都不完整,农田与村庄相连,布置杂乱无章。在此情形下,小型水利工程设计必须依据当地地形以及村庄布置格局进行综合考虑,从渠、田、林、桥涵、路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一是绝大部分农田采用明渠自流灌溉,引水渠尽量布置在位置高的地方,位置越高,灌溉面积就越大。渠道建设尽量不要占用农田,渠道数量不要太多,能灌溉两旁农田即可。为经济考虑,主要以土渠为主。对少数影响农业生产较大的排水沟通常采用浆砌石渠。渠必须设置跌水或陡坡衔接建筑物,以防冲刷渠底,造成渠道两侧岸崩塌。二是田面要求平整,水深均匀一致。田块面积一般小于0.13 2,进排水口设置1 个即可满足灌排要求。田间进出水口设置在渠道游端,保证水流进出通畅。三是防护林的规划要按照国家标准,结合灌排渠沟布置进行布设。在田间机耕道一般不设林带,以防遮挡阳光,影响作物光合作用。四是在路渠交叉处设置桥涵。桥面板尽量设计平整以利出行方便,宽度同路面宽度,其他尺寸通过水流量、结构计算确定。

结束语

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响应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号召,我们必须加强对水利资源的管理工作,并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灌溉技术的规划设计。做好农田水利综合规划设计工作是保障工程建设有序进行并充分发挥效益的前提。

参考文献

篇4

[摘要]我国正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供水一体化便属于其中一项最为主要的工程。该工程将针对农村居民用水的安全性提高问题,确保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安全以及为其改善生活质量的方法进行规划。本文从城乡供水一体化现状入手,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城乡建设;供水一体化;供水改造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2.280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均离不开水。不安全的水资源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当中的无形杀手。国家为解决该严重性的问题,要求尽快改善农村用水条件,提高农村用水的安全性能,为农村居民用水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同时加快城乡费一体化进程步伐,对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具有重大的意义。

1城乡供水现状

近年来,由于政府加大了对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力度,使得城乡供水已经逐渐的向集中供水化发展,但是,对农村供水建设当中仍然存在大量的、急需解决的重要安全问题。

大部分将要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城乡周边均会有大量的水资源,但是该水资源供水对象多为城镇或城市,对农村的用水支持力度并不足,流向农村的水资源甚少,使得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进展缓慢,不能够快速的解决农村居民用水安全问题。同时,个别农村正在进行的供水一体化建设,工程质量不过关,不能够保障居民的安全用水,使得农村居民产生了强烈的反应。另外,现有的一体化工程较规划的一体化工程规模而言,相对较小,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整体供水网络正在建设当中,其管理以及建设均有待进行整合[1]。加之,个别城乡当中的供水一体化工程的运营机制并不完整,对水资源的管理,用水价格的控制并不严格,使得工程运营当中的经费运转不合理,必须要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管理以及规划。

2城乡供水一体化当中存在的问题

2.1供水骨干网络建设力度不足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镇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大部分农村居民已经转移到城镇进行发展,其收入亦得到了提高,对用水质量和用水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同时,多数农村现存的供水工程仍旧是单村的供水工程,其中存在问题比较多,亦比较突出,因此,整体供水的骨干网络需要加大建设力度,从而满足人们的需求。

2.2城乡供水工程运行受到制约

城乡供水工程由各农村村内供水管网组成,而村内供水管网一般是在实行“村村通”时期,由各个村自主进行建设,无论是整个管网的用料,抑或管网的建设质量,均低于正常标准[2]。加之部分村内供水管网进行了多年的供水作业,已经产生了损坏,无法继续实行供水作业,即便是其他村内供水管网为出现严重问题,依旧多数为“带病”工作状态。而城乡供水一体化需要将各个村内供水管网进行连接,接入较大的管道,该项举措将会为原有的村内供水管网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在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时便考虑放弃个别农村的村内管网连接,导致整个城乡供水工程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2.3部分农村供水并网积极性不高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是现今推行城乡一体化进程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相当一大部分农村的村内管网并网积极性并不十分高涨,主要是因为:第一,部分农村的村内供水管网虽然处于“带病”工作的状态,但是仍旧能够进行供水作业,村民认为只要有水用并能够解决生活用水问题,并不注重对水源质量的要求。第二,现今多数农村虽然实行村内供水管网进行供水,但是其供水并不需要花费资金,实行免费政策,而正常的税费是由整个机体承担[3]。村民担心在实行供水并网之后,其用水费用会提高,因此,不主张实行并网供水。

2.4供水一体化配套设施不完善

(1)产生污水现象比较严重。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当中必定会有重要的水源,对重要水源的保护虽然得到了相对的重视,但仍然存在水质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导致污染水源进行蔓延,影响整个城乡供水系统。

(2)技术水平达不到要求。城乡供水一体化需要现今的科学技术和发达的网络技术进行配合,使整个工程建设以及运转均能实现信息化、自动化,现有的水平达不到要求。

(3)运营体系不够完善。在该工程当中,其监管体制以及整个工程的运营体系均未得到完善,并不健全,对农村供水的管理不严格。

3城乡供水一体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1)加强供水骨干网络建设力度。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应该按照规划建设的总目标进行建设,以便于加强整个供水骨干管网的建设,完成预期目标,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2)水管网建设步伐。由于村内供水管网的建设制约整个城乡供水进程的运行,因此,必须对村内供水管网的建设加快步伐,最主要的便是筹集村内管网建设的资金[4]。在建设过程中,上级应该予以相应的改造资金,但只能够满足少量村内管网建设,需要进行大规模改造的乡村则需要自主进行资金的筹集。同时,为了保障建设后的村内管网能够适应一体化建设,应该对村内管网的建设与改造进行统一的规划、建造、监管。

(3)提高供水管理以及服务水平。首先,要提高整个建设当中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整个工程进行信息化、自动化的监测与控制,安装实时监察装置,对问题的出现能够及时进行处理。其次,要提升建设中的管理与服务水平。供水单位需要设立便捷的供水热线,组建解决供水问题的队伍,对居民在用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及时进程处理。

(4)考核制度。城乡供水一体化需要多个部门联合进行管理,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应该成立较为完善的多部门领导机构,对其人员的配备以及职能进行明确,便于解决在建设与运营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5]。同时,要对整个供水工程进行考核,确保能够正常、安全供水,为农村居民的用水提供安全保障,推荐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

4结论

综上所述,在农村用水安全问题几位突出的时代,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的推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不仅能够为农村居民的安全用水提供保障,减少不安全水质对农村居民身体上产生的危害,更能够加快整个城乡一体化进程。政府在进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方面,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并发挥政府职能,对该工程予以资金与政策上的支持,使建设者与城乡居民能够完全积极的投入到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当中,为城乡的统筹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目标,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候,应该将城市与乡村建设进行结合,使城市能够带动乡村的发展,乡村能够有效促进城市经济。城市与乡村能够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由此可见,城乡一体化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个是从经济上进行协调,另一个是从空间上进行协调的。支撑城乡之间经济建设基础是一些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本文从改革传统经营模式实行城乡供排水一体化角度,进行一些分析讨论,希望能够有效促进城乡经济发展。

一、城乡供排水管理现状

城乡供排水系统管理是城市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城乡供水、污水处理、水资源的保护以及节约用水等等方面。

(一)供排水系统区域划分

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都拥有自己的供水企业,并且管理运营都是独立存在的,供水管理系统都是限制在一定区域范围之内的。我国排水与污水处理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在经营管理模式上仍旧采用供水系统方式进行管理。供排水系统仍旧由地方政府进行管理,地区进行划分,各个地区互补干预管理办法。

(二)重视城市轻视农村

我国供排水系统建设中存在重视城市轻视农村现象。许多城市都仅仅只注重在城区修建污水管道处理,将资金全部投资在城区。而农村地区却较少进行供排水西系统的修建,也没有相应的资金项目进行农村供排水系统的投资。

(三)城乡供排水系统分离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供排水系统在城区与乡村是相分离的。城市有单独的供排水系统,农村的供排水系统设备往往比较落后。城区的污水进入处理系统之后,大部分污水经过各级处理系统进行处理之后,排出城区,流进城郊以及广大农村地区,这就造成城区以外其它相邻区域的污染。农村地区往往缺乏污水处理系统,使农村地区的水资源还有土体受到大面积污染,农村与城市环境相互影响,使得水资源环境污染问题进一步严重。

(四)供排水系统建设与运营过程相分离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供排水系统受到传统经营模式影响,城乡供排水系统建设与运营仍旧是相分离状态。供排水系统通常由城市规划部门进行指导规划,政府部门出资,由相应的工程建设管理部门进行设计、施工。等到工程项目完成之后再由相应的运营单位进行管理经营。

(五)农村地区建设过程中缺乏整体概念

农村地区在建设供排水系统化的时候,缺乏整体观念,使得修建过程中不断出现重复现象。大部分农村地区都实行自行、分散供水,使得水资源的保护变得十分困难水资源的质量问题也难以得到保证。由于各自的建设还有规划目标不同使得各个区域之间的建设标准要求也不一样。供排水系统的建设难以发挥其应该具有的作用,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这样阻碍了城乡经济的经一部发展。

二、改革城乡一体化供排水系统的相关思路

(一)地区统筹发展

城乡一体化供排水系统的建设一定要从区域整体进行考虑。供排水系统化的建设必须要综合整体进行考察,对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资料收集,通过整理理清各个区域的水资源情况,综合协调城乡供排水系统的情况,进行长远的规划,合理的规划水资源的供排水系统建设。

(二)供排水系统持续动态的发展形势

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必须要注重循序渐进过程,可以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城乡一体化供排水系统的建设也必须要注重这一环节。供排水系统的规划必须要立足现实,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规划。要保证供排水系统能够适应当前环境又能够满足长远发展需要。能够适应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可预见性要求。

三、城乡供排水一体化规划的方法与措施

(一)地区集中供水形式

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逐步改革原有的传统经营模式。建设城乡一体化供水系统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实际进行集中供水。一般情况下,城区周边乡镇地区,人口密度相对集中地区可以采用集中供水模式进行规划。合理选择供水能力相对较强地区进行建设,统筹城乡供水一体化供水系统,将整个供水系统建设成能够覆盖各个区间的网络形式,保证区域内位置能够安全用水。为了能够保证供水系统能够有效使用,可以建设一些应急管道,提高供水系统的可靠性,协调好各个区域的供需关系。使整个供水系统能够处于科学、合理的运营状态。提高供水系统的专业性与可靠性。

(二)局部分散地区供水与地区供水系统进行集中管理

对于相对较为分散的区域必须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供水系统的建设。这些地区可以采取自建水塔或者引进河流水等等方式,进行建设。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水资源并不是很纯净,但是经过专门的自来水处理之后,都能够达到饮用水标准。随着环保概念的不断深入,我国水资源污染问题一定会有好转。对于一些偏远高山地区可以新建水利工程,储备天然雨水进行供水。有效解决分散农村地区的供水问题。

(三)排水系统不同方式

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基本上都没有修建排水系统。一些农村地区仅仅只是使用简单的排水管道进行污水排放处理。并没有使用较为先进的分流排水系统,农村排水系统仅仅是由自然沟渠进行排放,污水就近处理,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城区周边农村地区可考虑将其纳入城市排水系统进行统一规划。这样就能有效的实现城乡排水系统统一规划管理。

(四)污水处理办法

现阶段我国在农村污水处理上面还不能投入过多的资金。所以为了能够有效的处理宁村污水的排放问题,就必须要积极寻找合适的办法进行污水的处理。以简单的科技代替高昂的费用处理办法。对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能够爱做到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四、城乡供排水系统一体化的意义

(一)有效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目标。城乡供排水系统一体化能够有效缩短城乡发展的差距,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基础设施上面不足、经营管理水平落后的问题,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另一个方面来说,供排水系统的统一运行,可以更好的发挥设施的公用,避免分散运营过程出现浪费。

(二)可以有效的节约水资源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分布广泛。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水资源不断消耗,使得我国逐渐成为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年缺水量现今已达到59亿m3。我国北方地区的缺水主要属于资源型缺水,城市水资源需求量超过地区能够供应的范围。南方地区由于常年工业生产,导致水资源严重污染,影响水资源的使用情况。我国水资源的严重缺乏限制了我国城乡经济的发展,我国水资源设施陈旧落后,效率低下。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国政府必须要大力整治水资源的发展,必须要合理的使用水资源,将城乡供排水系统进行统筹规划,实现一体化经营管理模式,合理使用水资源。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状况,促进我国城乡经济能够健康的发展。

五、结束语

改革传统经营模式实行城乡供排水一体化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规律。开展供排水一体化经营模式能够有效的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用,并且实现城乡水资源一体化经营模式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篇6

中图分类号:TV67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而陈翔供水工程作为城乡水资源供给的重要基础设施,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分析研究当前城乡供水现状,总结城乡供水工程建设以及管理的经验,对于做好城乡供水科学管理,确保城乡供水质量以及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城乡供水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对我国城乡供水工程建设以及管理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当前阶段我国城乡供水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投入不足

在对我国城乡供水工程建设进行调查发现,资金投入不足,供水设施老化以及沉重的债务问题。与城市不同,城乡供水普遍是带有公益化的特点,从而导致供水单位缺乏活力。加上我国长时间由政府进行供水行业的控制以及经营,供水单位普遍被人们当成是福利性质的公用事业组织。

2.供水施工辅助设备质量差

在供水工程运行中,液位计以及压力计是确保工程正常运行最主要的辅助设备。其中,地下水位以及调蓄水位的主要监控仪器就是液位计,同时液位计也是开启水源井顺次以及运行时间的主要控制指标。从这个方面来看,供水工程的正常运行与液位计息息相关。而管道正常运行的指示以及控制元件主要是压力计,能够对管道起到安全保护的作用。据调查了解,多数城乡供水工程中的液位计以及压力计普遍都存在使用寿命不长以及灵敏度低的问题。

3.缺乏技术支持

在实际生活中缺乏廉价、方便、实用的净水处理设备,严重影响着群众的身心健康。黄河沿岸和白于山区群众主要存在高氟水、苦咸水的水质问题,该地区主要靠集雨水窑来解决饮水困难问题,水源主要靠地表雨水,经简单处理设施,这种季节性的应急措施,与国家安全饮水标准相差甚远。解决高氟水、苦咸水等水质方面的问题,目前经常采用电渗析或膜处理等技术,而且费用高,管理复杂,不适用于低成本、供水量小和工程分散的农村供水工程。

4.工程建设标准不高

在城乡供水工程建设中,量大面广是城乡供水安全工程中面临的问题。从供水工程建设规模来看,其规模较小,同时对于供水工程项目前期的规划以及论证工作存在不到位的问题,其工程设计也不够合理,从而导致了城乡供水项目在建成投入使用之后,很快出现问题而重新返工的情况。另外,在城乡供水工程中很多也达不到国家饮用水安全用水标准,从而导致饮用水的水质以及取水距离跟标准有很大的差距。

5.供水单位亏损严重

在我国,国有城乡供水企业由于受到水价低的限制,从而导致城乡供水企业亏损严重。尽管供水企业为了降低制水成本已经进行了工艺的优化以及加强对供水企业的管理,但由于城乡综合水价远远低于制水成本,从而导致了城乡供水企业的亏损,也就造成了城乡供水工程的改建以及扩建资金不足的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供水企业的服务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然而由于缺乏供水工程改建资金,供水企业自行筹集资金,一方面影响了供水工程的改扩建,另一方面通过贷款等筹集方式进行供水工程建设,会加重供水企业的负债问题,也限制了城乡供水工程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二、城乡供水工程管理模式对策分析

针对上述我国城乡供水工程建设以及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来进行问题的解决。

1.供水单位管理

城乡供水工程管理,需要加强对供水单位的管理,实行城乡供水管理直接进入市场,实行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实现公司化管理。一方面城乡税务局需要加强对农村集中供水的管理,设置专门的办公室,负责对农村集中供水的运行进行监督以及管理,同时对水费的收缴以及城乡水费补贴资金进行监督以及管理。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水厂以及主管网的运行维护以及管理,可在各个乡镇设计供水服务中心,对乡镇以及各村管网的运行进行监督以及管理、维护,同时还可以成立供水协会,来对各村用户用水管网进行运行、管理以及维护。除此之外,各个村还可以建立供水协会,来对村内用户管网进行监督以及管理。从而形成从上到下,层层负责,分级管理的城乡供水管理运营模式,形成了城乡供水工程建设的长效性。

2.供水水源保护

制定供水水源保护规划,同时将供水工程管理区进行划定,并对水源保护区以及范围区内的水源加强保护,避免出现水源污染以及枯竭的问题,确保城乡供水水源的安全性。同时,还要在人民群众中进行水源保护的相关宣传,将与水源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普及到群众中去,使得人们共同来进行水源的保护,同时也对供水工程设施进行保护。除此之外,还需要在农村实行计划以及计量供水,根据各村的实际发展情况实行有偿供水。

3.合理确定水价,实行收费公开

新建水厂的供水价格,可以通过物价部门进行合理地定价,同时如果是政府投资的部分,可以不计折旧。在确保供水单位有利可图的情况下,存在差额的部门,通过县财政来进行补贴,同时20%的水损耗可以由县政府来承担。另外,农村地区的价格,每人每月一方水根据1.5元来进行收费。除此之外,还要对用水户进行档案的建立,公开水量、水价以及收费,确保群众的知情权。

4.完善供水体系,实现集中供水“三个一体化”

为了确保城乡供水工程的顺利运行,进一步加强对城乡供水的管理,促进供水体系的完善,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可采取3个一体化的总体管理目标,也就是供水水源、价格以及管理的一体化,同时城乡统一使用地方水网,为了确保供水量,可以统一接入到地方水厂的供水管网。另外,水费的确定以及收取,需要以城乡物价部门为准,将政府扶持政策落实到位。

三、城乡供水工程建设管理

1.加强工程建设与资金管理

首先是出台与城乡供水工程实施方案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城乡供水工程管理做出明确规定。在进行供水工程管理的时候,要实行四制管理,即招投标制、项目法人制、合同管理制以及建设监理制。项目法人要负责供水工程建设以及招投标,同时也包括资金管理以及工程竣工的验收等。除此之外,各城乡水务局以及监察局要做好供水工程的招标管理,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对城乡供水工程进行招标以及设备材料的购置,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降低工程造价。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专门的资金专户,将一切与城乡饮水补助的资金归入供水工程项目中,一方面同意使用安排,另一方面实行专账核算,确保供水工程建设转款专用。

2.加强项目管理,提高工程质量

在城乡供水工程建设中,由于涉及范围比较广,且工程施工量较大,因此城乡供水公衡建设的组织协调任务繁重。一是要组织协调好农村饮水工作,尤其是重点对供水工程施工进行施工计划的安排,并做好工程验收工作;二是加强对工程建设资金的把控,确保工程施工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出现资金的浪费;三是做好施工管理,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要求,切实落实“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确保责任明确,材料合格,施工规范,质量达标。

3.认真组织搞好项目前期论证和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

各级要制定管理办法,培训基层管理技术人员,组织设计力量,搞好典型设计和示范,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加强监督检查,严把质量关,把好事办好,让群众真正享受到这项惠民政策。要加强项目前期论证和实施方案的审查监督力度,特别是水源工程的选择,要尽可能地选择水质良好、净化难度低、便于卫生防护的水源点分布等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尽量建设集中式供水工程,包括管网延伸、新建水厂等;条件不具备时,可采用分散式供水。

结语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得出来,现阶段我国城乡供水工程建设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包括城乡供水工程投入不足,供水施工辅助设备质量差,缺乏技术支持,工程建设标准不高,供水单位亏损严重等多种问题。为了提高我国城乡供水水平以及质量,加强我国城乡供水工程管理,需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内容:一是强工程建设与资金管理;二是加强供水单位管理;三是供水水源保护;四是合理确定水价,实行公开收费;五是完善供水体系,实现集中供水3个一体化。

参考文献

[1]王雪峰.浅谈延安市城乡供水工程管理模式[J].陕西水利,2008(S1):110-112.

[2]张书成,安楚雄.“联网分营”在城乡供水-体化过渡时期的实践与体会[J].西南给排水,2013(2):77-80.

篇7

供水安全对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作用,已经被纳入国家安全的体制之中。供水安全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供水水质在使用中不应该给人体带来短期或长期的健康危害,即供水在自然属性上的安全性。二是供水系统对遭受突发事故的威胁,包括事故型供水水质危机有自然灾害、突发性水质污染事故、内源性水质恶化、水厂运行事故和破坏性水质危机(有人为蓄意破坏或恐怖袭击)时,具有良好的预防、保护、应急和恢复功能,即供水在社会意义上的安全性。

一、我国城乡供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随着环境的变化,一些水源日趋受到有机物的污染,保障城乡供水安全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有报告显示,我国城乡供水的格率非常低,说明饮用水水质状况令人十分担忧,若不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防范,有可能导致肠道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构成潜在的危害。主要是由于以下问题造成的,只有解决好了这些问题,人民的供水安全才有保障。

(一)有机物对水源的污染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大量的有机化学物的使用,使得水源有较大程度的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加强,大量水生物的生长,会导致河道堵塞,不利于水体流动,影响了水源的质量。

(二)水中微生物繁殖对水质的污染城乡供水虽然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永标准》,但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纯净水,水中依然含有大量的细菌和微生物,消毒杀菌只是降低了细菌的比例,水中的这些细菌微生物同样可以对水中造成污染。

(三)给水管材的影响

城乡供水的输水管道也会对水质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供水管道一般有金属管道、混凝土管、塑料管材、复合管等。金属管道可能会由于自来水中的氯而发生点解,从而腐蚀生锈污染水质;混凝土管具有强度高、无需防腐处理等优点,但弯道处不易生产必须采用其他材料代替,在该部位往往由于管材不同而导致污染;塑料管材其具有重量轻、耐腐蚀等系列优点,但该类管材在使用中可浸出化学物质而将管内水质污染。因此,给水管材的选择与使用也会影响到供水的质量。

(四)管道施工污染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管道爆破、管道修理、新装管道、事故抢修等情况。这些需要在关闭水闸的情况下进行,非常容易污染管道。

(五)水池和水箱设计的不合理

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只关注水池、水箱容积,供水是否方便,将水箱的容积设计较大,这样虽然达到了供水需求,但是水在水箱中停留时间过长,储存的水变为老化水,致使水质恶化。另外就是水箱没有定期进行清理、消毒,有点水箱几年甚至上十年都不清理,细菌数量严重超标,危害着人体身体健康。

二、探索改善供水水质的决策

水是生命之源,在城市供水中存在诸多问题,我们怎么样解决这些问题才是事物的关键所在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重视水源安全

2012年初,武汉市发生大规模的供水问题,水中含氯量较大,水的气味较浓,甚至无法进行日常生活,超市中的饮用水也被抢购一空。我们应该好好的反省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对水源的重视度不够,要做到早预防,早制止,将一切不利的因素扼杀在摇篮之中。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证自来水质量,从生产传输和监管等各方面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例如为了保障水源的安全,德国各地都建立了水源保护区,还在含水层周围按不同的距离划分了三级水源保护地带,其中在采水点周围l0米范围内的一级保护带要求最为严格,禁止一切有污染的物质渗入地面,违者将被罚以巨款。这一点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也应该重视水源的安全,加大管理力度。

(二)改用合适的管道

管道污染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自来水公司出来的水经过检测达到国家标准,但到居民家中时不合格。如果在输送过程中出现问题,那么前期的监测就等于是无用功了,也就是说从水厂到千家万户的管道成为影响自来水质量最关键的因素。据了解,日本东京供水局将不锈钢波纹管作为标准用材,表明不锈钢用作自来水输水管道和建筑内给水管道步入了标准化轨道。

(三)因为不锈钢管道的抗腐蚀性强。此外,不锈钢管道的卫生性好。人们可以放心使用。

(四)加强管理力度

对于城乡供水我们必须加强管理,问题的出现往往是因为管理的不得当。英国大部分地方的水质很硬,容易滋生水垢。但是在英国家庭和办公室中,很少看到运输的桶装水,人们喜欢随身携带水壶。在家里,滤水壶十分常见。许多英国人用滤水装置,并非不信任自来水的安全性,而是想软化水质,因为因此英国饮用水监察局提醒民众,发现家里自来水变色,应立刻通知自来水公司,并有权索赔。欧盟1998年出台的《饮用水水质指令》被誉为最严格的自来水标准,最新指标参数高达48项。但是由于标准严格,政府投人巨大,一些欧盟国家在享受可直饮的高品质自来水的同时,也必须承担较高的水价。

三、总结

城乡供水安全已经被纳入国家安全体系概念之中,因此我们必须保障居民生活用水安全。要想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必须从源头抓起,重视水源安全。二是要加强运输管理,降低供水运输过程中的污染概率。三是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供水体系,管理好供水安全。四是要加强全民保护环境,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李红彦.玛纳斯构建统筹城乡一体化供水体系的实践[J]. 中国水利. 2013(19)

[2] 胡石华,张娜.加强流域供水规划 保障城乡供水安全[J]. 人民长江. 2013(15)

篇8

关键词:

城市供水;工程一体化;研制;应用问题

水污染、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渐突出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必要威胁。长期以来,我国运用的传统陈旧“政出多门”“多龙关水”供水工程管理模式是的水资源短缺更是家具,也有很大的弊端。随着供水工程管理的改革,供水工程管理一体化的研制和应用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故而,探寻供水工程管理一体化研制和应用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城市供水系统及其管理控制一体化的概念

(一)城市供水系统的概念

2014年,我国颁布了集中供水的管理条例,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城市供水的建设发展。在城市集中供水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各相关部门极力配合,分级管理使每个部门的责任更加明确化,对减少纠纷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城市供水系统对于城市集中供水也有着重要意义。城市供水系统指的是在整个城市供水过程中实现供水池的自动化控制、供水的远程化遥控、供水的监控自动管理,同时,实现各个供水泵站设备和生产过程能够实现在线观测和控制。这样城市供水系统在远程化和网络化的运行之下不仅能够实现低投入保证供水质量,也能实现供水系统的正常化和高效化运营。

(二)城市供水工程管理一体化的系统构成

概而言之,供水系统一般指的是供水适配器、供水工控机、供水现场总线、远程传送单元、供水主站天台、供水执行结构和供水仪表灯。而要实现城市供水工程管理一体化不仅需要基础配备系统,同时还应当加入传感器监测设备、监控平台设备和技术、现场总线集成控制系统等。与此同时,整个城市供水工程管理一体化系统还应当囊括实现供水池遥控、监控管理、无人值守、供水池自动等内容,进而实现管理控制的一体化。在整个城市供水工程管理一体化过程中,因为供水工程各个监测点的控管方式会有很大不同,所以在实现监视管理的检测信号往往需要采用无线发送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将各个检测点的不同检测信号传送到现场远程传送单元,下一步将这些所谓的数字型号进行调制之后进一步发送给主站电台,而主站电台最后将这些信号解调传送给调度人员进行监视。最终,实现各个监测点的现场总线调度。

二、城市供水工程管理一体化应用的有效措施

1)以市场化作为应用方向。城市供水工程管理的市场化之路并不是一次创新,经过不同的实践证明,供水工程市场化可以促进工程管理一体化发展。关于如何开展供水工程市场化,从目前情况来看有多方的观点,比如将供排水、防洪排涝和河道治理等国有资产归到水务资产公司,以此细化工作,从而形成相关的子公司或者部门,还有的认为可以将上述业务以企业化的方式运营,或者将供水和排水两项业务合并从而达到一体化管理的目标。这两种观点具有显著的优点,即可以解决资金方面的问题,将少当地政府的财政支出,且企业两项业务的合并不需要大规模地调整人员和业务,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2)建立一体化管理结构。一体化管理就是将供水、排水、节水等工程统一归排水公司管理,这无疑有利于供排水工程的集中管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如此,不仅可以做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还可以集中保护和开发地下水资源,并加强公共供水的设施管理,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进一步实现城市供排水工程政企分开的改革目标。一体化管理组织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地方建设行政部门作为政府管理和监督方,水务集团总公司或者供水总公司作为运营方,总公司下根据业务需要设立相关的部门或子公司,比如自来水公司、排水及污水处理公司、水质监测站、水务监察及节约用水办公室等。

3)企业化运行的条件。管理结构是推动一体化管理的基础,要想城市供排水工程管理一体化落实有效还需要具备必要的条件。<1>明确企业法人地位。水务公司或者供排水公司法人由于其业务的特殊性,他不仅需要管理和经营公司,同时还要获得政府的授权,在政府相关部门管理下实行统一经营,并通过重组和公司的资源优化配置达到业务保值增值的目的。<2>要有明确的定价建议权。政府有权利通过监管手段对水务集团的制定的水价进行监控,正常水价下考虑到成本之外还应保证企业获得一定利润,这就需要水务公司或供排水公司有定价建议权。

4)控制工程管理成本。我国现阶段城市供水工程管理一体化一般都有政府的扶持,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落实资金扶持政策,政府部门设立管理转向资金的部门,使水费收取和政府补助相结合,从而达到有效的控制管理成本。

5)完善工程管理体制。在城市供水工程管理一体化中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需要设立相关的管理机构,明确管理机构的职能,工程竣工之后施工单位要派专业的管理人员驻工程处,当发现问题的时候能及时的解决问题。

6)加大对城市供水工程管理一体化的宣传教育力度。政府各部门应该多传宣城市供水工程管理一体化的有利之处,转变传统用水观念,使人民群众了解到饮水安全的重要性,提高人民群众对工程建设的支持度。并且强化饮水安全知识的普及,让农民群众认识到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三、结语

在社会转型时期,国家诸多行业面临着改革,城市供水工程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工作,其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只有通过有效的有效才能促进城市供排水业务的发展。加强城市工程一体化改革不仅是形势的需要,同时也利于政府资源的优化,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将供水工程集中管理,并在政府监督下,是提高管理效率的关键。

作者:张春征 单位:唐山海港开发区供水工程管理处

参考文献:

[1]张维,祁伟,吴涓.城市供水工程管理控制一体化研制与应用[J].微计算机信息,2004,08:96-90.

[2]林思攀.泉州城区防汛及水资源配置系统建设与应用[J].红水河,2013,03:105-108.

篇9

一、招远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现状

第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招远通过实施城镇化战略,膨胀城区二三产业的规模,对居住环境恶劣的村庄进行整体搬迁,加快了“农民”变“市民”的城市化进程。自2010年以来,已有近4万农民通过各种渠道走进城区。“撤镇改办”是招远市着眼东城新区建设发展大局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对进一步加快招远城镇化进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行政管理效能,优化区域规划,细化各项社会事务管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目前,正加快中心城区东扩北展步伐,预计到2015年,基本完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60%以上,中心城市人口发展到30万人,其中滨海新区5万人,达到中等城市规模,发展3万人的小城镇1个、2万人的小城镇2个。

第二,城中村改造进展顺利。截止目前,全市城区整(旧)村改造项目共18个,计划改造户数2548户。其中开发区旧村改造项目8个,计划改造户数 1528户;罗峰办旧村改造项目4个,计划改造户数454户;泉山办旧村改造项目3个,计划改造户数249户;梦芝办旧村改造项目3个,计划改造户数317户。18个旧村改造项目已有14个开工建设,在建安置户数1211户。其中开发区开工项目6个(街柳、埠后、滕家、北岔河、温家、杨家大沟),在建安置户数802户;罗峰办开工项目3个(西吕家、城里、丁家庄子),在建安置户数120户;泉山办开工项目3个(郭家庄子、北关东、汤前),在建安置户数249户;梦芝办开工项目2个(瓦里、张华刘家),在建安置户数40户。

二、招远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一,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和其他的城市一样,交通拥堵成为招远市城市化发展当中非常突出的问题。招远市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没有与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形势同步跟进。一是立体交通设施缺乏。城区普遍是一元化的平面混合交通,导致车与车、车与人、人与人平面相交的交通冲突大量存在,城区主次干道路口时常行路难、行车难。二是沿街住宅区车辆高峰时段,车流量大,秩序混乱,常有拥堵现象。城区摆摊占道加重了交通压力,如泉山路轮胎老厂区以西,由于商户占道摆摊,经常出现车辆拥堵现象,市民意见很大。

第二,城乡发展差距扩大。招远市中心城区各产业发展较快,基础设施较完善,而部分乡镇产业基础比较薄弱,经济总量较大的乡镇集中在城区周边乡镇以及矿产资源丰富的乡镇,除了中心城区工业外延带动城区周边乡镇产业发展外,乡镇主要的产业是矿产资源开采业,乡镇产业结构比较单一,没有形成产业链完善的产业集群,各乡镇基础设施布局还不完善,特别是供水设施普遍存在不足,供水水源与供水能力满足不了乡镇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招远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思路

篇10

供水产销差率 控制 实践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产销差率,在国外它被称为“未计量水百分率”,指的是供水企业提供给城市输水配水系统的自来水总量与所有用户的用水量总量中收费部分的差值定义为产销差水。供水产销差率作为制约企业赢利能力的重要因素,已经得到企业经营者的关注,控制供水产销差率正成为各供水企业的工作重点。现就海宁水务在控制和降低自来水产销差率方面,所采用的一些方法、措施概要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措施到位,有效控制产销差率的保障。

(一)集团下属自来水公司按照以人为本、务求实效、提高服务质量的指导思想,结合公司主办、部门参加、全员参与、宣传互动的思路,经过工作调研和专项讨论,公司统一思想,统一认识。

(二)出台了《关于强化全市供水产销差率核算管理的工作方案》,将漏损率与节能环保相结合,将查漏工作当做重中之重,将控制产销差率看成是对团队精神和队伍凝聚力的体现,从严抓好企业基础管理,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和创建浙江省现代化供水营业所标准的要求。

二、建立队伍,完善制度,有效控制产销差率的基础。

(一)公司在原有市区抢修中心维修工中挑选出工作责任心强、熟悉管网、管道材质、阀门位置、管道埋深、业务精练的人员组成的专业管网查漏队伍,严格按照岗位职责、考核办法和奖励措施的要求开展巡管查漏,按查获的漏点、漏水量的多少进行考核给予奖励。

(二)自2010年7月份开始,在辖区从乡镇基础管网信息排查开始着手,开展管道状况排查摸底、分类排序和逐步构建GIS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信息工作,及时做好农村旧管网改造,落实排气阀、排污口的加装,加强管道施工异物进入管道的清理和检查,从源头上减少水量的浪费。

(三)加大群众提供漏点线索和违章用水的奖励力度,及时出台《用水稽核管理工作程序》、《用水监察管理办法》、《举报违章、违法用水及提供漏水信息的奖励办法》,加大在媒体的相关宣传,强化偷水、违章用水稽核力度。

三、加强管理措施,从严防控制产销差率。

从强化计量管理着手,提高售水计量准确度。

1、把握出厂水计量关。

2、把握用户计量关。

3、把握用水申请关。

4、控制水表抄见率。

5、控制消防表漏损。

6、控制无表用水。

7、调控供水压力。

第二、从强化管道材料和施工质量着手,保证供水管网合格完好。

1、加强管道材料质量管理。

2、加强施工质量管理

3、加强陈旧管网的改造。

第三、从强化管网巡查着手,制止野蛮施工损坏供水管网。

第四、从保证抢修及时率着手,减少供水管网的漏损。

四、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漏损控制能力。

公司致力于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设备,以增加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管网漏损的控制能力。一是更新和应用先进设备、二是增加管网压力监测点、三是实施供水管道地理信息网管理。

五、海宁水务日常查漏主要采取的的方法。

1、区域测漏法:适用于生活小区。枝状管道也可采用本办法。

2、音听法:城市郊区一般白天可进行查漏,市区白天噪声较大,影响查漏效果,主要在晚间查漏。利用阀门、水表、消火栓、外露管道等直接听漏,效果较好。

3、观察法:在音听法的同时,检查下水道流水量、水质情况,当发现下水道水质较清的,可沿来水方向,查找水源,初步判断漏水区域。

4、水压测漏法:当发现某一地方水压比平时低或用户反映水压低时,在排除阀门、水表等故障后,及时对该区域进行查漏。

5、化验测漏法:供水企业一般采用液氯消毒,管网水保持一定浓度的余氯,对某些流水无法判断时,可采用邻联甲苯胺测定水中是否含氯来判断管道漏水,再进一步寻找漏点等。

6、在线流量比对法:公司在在盐官、丁桥水务营业所区域内构建了区域在线水量监控系统,将村组的瞬间用水量进行比对,通过逐级累进的曲线分析水量损耗,采取对应的查漏抢修,进一步提升了区域产销差率的控制。

7、区域计量法:在各辖区划小核算单位,开展客户信息档案大清查,核对、健全区域内的客户信息档案,安装监控总表、分表(即一级、二级表、三级表和用户表),定人定时监测、比对、分析,根据监测结果,采取针对性查漏,并组织开展夜间排查、区域停水、分段排查、流量分析、管边泥地开挖等多种查漏手段传统工作方式。

8、结合海宁城乡一体化供水的特点,通过运用科学仪器手段,对管网运行参数、压力、流量等数据的测定。

六、其他综合措施。

针对镇级水务营业所由于人员、管材材质、管理等原因造成的漏损率较高的情况,公司制定相关措施,对管网及管线设备开展定期巡查,特别在春秋季查漏的最佳时期,公司发动专业队伍、管理部门和管网运行人员开展了四次专项查漏工作,取得较大成果,四次共巡检路线1298.2公里,查到漏点344个,挽回了390万吨的水量。在此基础上,各水务营业所自行组织专项查漏72项次,查获大小漏点253个,挽回了200万吨的水量。对在整个提升产销差率的过程中,每个参与查漏人员都能按时做好相关查漏记录和数据比对,并按时将资料交上级管理部门,以便总结分析,提高综合水平。主管部门根据阶段性产销差率控制情况定期召开各类工作交流总结会议,并将会议精神和总结成果以会议纪要的形式传到到各查漏人员,以利进一步提升产销差率控制。

篇11

中图分类号:TV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7-110-02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对维系人类生存、保障经济建设和维护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平衡具有中心作用和综合作用。然而当前水源应用管理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存在着大量问题且愈加突出,对水源应用进行优化管理研究在当前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和实际价值。

1城乡水源应用管理现状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在城乡水源应用管理方面:水污染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水环境持续恶化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保证安全供水,提高公共健康水平的要求等诸多问题日渐突出。水的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对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的潜在威胁越来越明显。

1.1城镇水源管理现状

随着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的不断加强,当前城镇水源管理相对乡村水源管理要科学规范,在水源应用管理方面:供水水源、工程建设、设施管理、供水管理、排污管理等环节均做了相应的安排和规定,例如:

(1)设置地带:对于未受污染的地下水源,设置一定半径范围内的周围半径,以此维护地下水源受污染程度。

(2)严把“三废”等排放物检查关:对排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倾倒垃圾、废渣、粪便和有毒有害物品的排放,相关水务管理部门加大了管理力度,确保排放的污染水得到较好的处理。

(3)建立水厂生产区地带:对于水厂生产区,设立一定范围的限制地带,以此减少水厂净化水前后的受污染几率,提高居民用水的安全性。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区内有较多的污染性企业和工厂,因此使城镇水源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此外,在相关规定和管理的过程中,仍存在漏洞,需要进一步完善。

1.2乡村水源管理现状

乡村相对城镇是水源较丰富的区域,但乡村的水源有待于开发和利用。乡村水源管理现状主要如下:

(1)水源分布零散。据资料记载,我国地表径流很不均匀, 北方黄河、淮河、海河、辽河四大流域片的耕地多,淡水资源量只有全国的19%左右,此外,各地水库建造、跨流域调水、地下蓄水等因素也对水源的拥有量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2)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据估计,全世界有37%的灌溉水用于作物生长,浪费达到63%左右,其中,渠道渗漏是农业灌溉中水源浪费最主要问题所在。

(3)水土流失严重,多数河流含沙量大,污染严重。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长期人类活动的结果,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150万km2,约占国土面积1/6。结果造成许多河流的含沙量大,如:黄河年平均含沙量为37.7kg/m3,年输沙总量16亿T,居世界大河之首。

(4)乡村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且污染加重。由于经济和技术原因,我国乡村水源开发和利用率当前还比较低下,如在南方长江只有16%,珠江15%,浙闽地区河流不到4%,西南地区河流不到1%。此外,农业生产中的生产活动是主要的农村水源污染源之一。据调查证明:农业生产中氮肥的利用率为30-35%,氮肥的地下渗漏损失为10%,农田排水和暴雨径流损失为15%;磷肥利用率为10-25%,大量的氮和磷营养元素随农田排水或雨水而进入到江河湖泊,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水质恶化,污染水增多。

2优化管理探索

针对以上城镇和乡村水源管理现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水环境和水源应用管理效率:

(1)统筹规划城市水资源。坚持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使城市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等各个环节协调统一起来。通过污水深处理和有效利用,妥善安排居民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等不同的用水环节和需求。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体系,使城市供水、节水、环保、可持续发展协调起来。

(2)建立城乡水务统一管理体制。现代城乡水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治理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和多个领域,建立涉水事务统一管理体制,成立城市水务统一管理部门,是现代城市统管水事的最佳模式,对于当前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水源应用管理,应建立相应的信息化系统,如图1,水域应用信息化架构所示。

图 1水域应用信息化架构

通过铺设水域应用信息化基础设施,可以科学有效的对各水域点进行实时有效的管理,并及时获取最新数据,为水务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从而提高水务管理的效率。

(3)加强全民的环保教育,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全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是综合性的提高,以此,环保教育和意识也在素质范围之内,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进行环保宣传力度,进一步增强水忧患意识,养成爱水、惜水、护水的良好习惯。这是做好水务管理的关键所在。此外,应加强水法建设,加大执法力度,确保水法的有效落实。

3总结与展望

城乡建设中水源应用管理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小康城乡社会的极为重要的制约因素。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水质恶化等日益突出的问题促使水务管理改革和完善成为迫切解决的任务。

减少水的污染量,实质上是增加了水利用率。对工业、农业、居民生活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的水污染是城乡建设中水源应用优化管理的重中之重。在加强水环保教育和工业废水、城市废水的污染源头治理的同时,要进行水源应用信息化的基础建设,使水源管理走科技信息化管理的道路,以此提高城乡建设水务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志.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J].现代农业,2007.03.

篇12

一、引言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产生了。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相互独立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一体化思想逐渐受到重视。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和最终目标。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乡村在劳动力、资源等方面的支撑作用,乡村的发展也需要城市在产业、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带动作用。城乡关系的演变过程实际上就是在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城市和乡村为了寻求自身发展所走的道路。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有利于打破城乡经济流通的各种障碍,实现各类经济要素在城乡范围内的合理流动,并推动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

二、经济一体化

经济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它是一个分工明确、相互促进、双向发展过程,其目标就是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束缚,形成区域经济整体发展。

(一)安阳市在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城乡各自的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从区位条件、基础设施、旅游资源、熟练劳动力、人才资源、市场条件、技术水平、产业基础、投资环境等方面看,城乡之间相互支持不够。城市系统是一个依靠一系列网络系统连接而成的综合体,包括交通网络系统、信息网络系统、商品流通系统、金融系统、社会经济管理系统等。中心城市是市域经济活动的核心,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水平较高。中心城市依靠腹地的资源、市场、劳动力等要素支持自己的发展。城乡之间没有形成彼此依赖、分工协作、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难以共建和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二)经济一体化的途径

目前,安阳市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差还相当大,这种状况对城乡之间的分工协作与共同发展十分不利,因此需要:

1.完善和强化中心市区经济职能

长期以来,安阳市工业经济发展为战略支撑,导致城市功能发育不全,城市化质量不高。经济组织和管理职能不强,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与调控作用偏弱。商贸功能规模和等级有待升级,文化教育功能需要进一步提升,尤其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的结合还很不够,如市区有国家棉花研究所、农业科学研究所、安阳工学院、安阳师院等研究部门和院校,产、学、研分离现象比较严重。一方面是乡村地区比较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技术层次较低的乡镇工业,另一方面却是研究成果束之高阁、科研技术人员无用武之地。完善中心城市的经济功能,构建城乡经济中枢、技术支撑点及文化创新高地,对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有着决定性意义。

2.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农业的现代化问题仍然是摆在乡村地区的首要任务,只有通过农业的现代化才能根本上完成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实力增强的任务。农业是乡村地区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推进农业现代化,能够有效地摆脱土地对农民的束缚,提升农村经济的质态和层次,彻底改变农村地区的发展面貌。农业现代化对于促进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市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安阳近郊地区,农业发展条件充分,区位、交通、农业科技和农业基础设施等综合优势突出,具有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利条件。以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为重点,积极推进近郊地区农业现代化,可以实现与中心城市的对接,能够为城乡一体化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3.提高乡村城市化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安阳市周边乡村地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乡村工业化和非农化水平大大提高。同时也出现了城市化滞后于非农化发展的现象,产业集聚程度低,阻碍了农村工业化质量的提高;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城镇质量不高,吸纳资本、人才的能力弱;所有这些问题都阻碍了乡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以小城镇建设为核心,推动乡村城市化进程,将有助于城市化质量的改善和乡村工业的规模化发展,提高乡镇工业的规模效益和技术层次,缩小城乡经济差距,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

4.建立一体化的城乡市场

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社会分工产生交换,进而出现市场;反过来,市场又推进了分工。对于安阳而言,推进城乡市场的一体化建设,有利于消除城乡经济壁垒、打破城乡分离状态、促进经济要素流动、实现城乡资源合理配置,最终实现城乡经济高效发展的经济一体化目标。

5.加强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

基础设施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城乡之间必须有完善的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网络,各类经济要素才能保持顺畅流动,人流、物流、信息流才能具有良好的通达性,才能保证城乡关联渠道的畅通。近年来,安阳都市区外延扩展受交通指向作用显著,东北外环,安姚公路,安南高速等建设表明交通基础条件的改善对城市发展和城乡联系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市场建设一样,都是改善城乡关系的重要力量。

三、基础设施一体化

城乡基础设施是城乡之间经济、社会、生态等各项联系的基础,是城乡之间各类经济要素空间流动的纽带,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前提和保障。

(一)基础设施一体化的构想

根据安阳市的建设现状和发展要求,城乡一体化建设分区应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即城市内部(城市建成区范围),是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的重点主要是“城中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问题,要重点解决市政公用设施与社会公共设施的一体化配置与完善。第二层次,即城市边缘区(城乡交错地带),是城市型基础设施与乡村的过渡地区,也是城市主要的区域性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分布地区。基础设施一体化的重点是处理好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节点的合理布局、城市用地发展、城市型设施的合理延伸与有序发展、城市生态环境设施的建设和保护。第三层次,即都市圈域。一般而言,是以1小时交通圈作为都市圈划分的范围。包括汤阴县、林县、内黄、安阳县、林州市五个县区,相当于安阳二级经济区的范围。

(二)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的重点

1.交通运输系统。对于都市区域,基础设施的城乡一体化、空间一体化首当其冲的是交通一体化建设。安阳市交通一体化建设的主要方面是:

第一,建立以大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镇交通发展模式。调整运输结构,切实贯彻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交通政策,以发展常规公共汽车、小型公共汽车为主体的城市交通结构。随着郊区的发展,从市内的“市区公交”扩展到都市圈范围内的全域公交,形成大公共交通体系。按照安阳发展实际,都市圈内应优先考虑中心市区与汤阴县城、白壁镇、水冶、柏庄之间的大公交体系,建立起公共交通与城镇布局相互支持的良性发展链。

第二,一体化建设城市之间、城镇之间的快速通道。首先在市区与汤阴之间、安阳至邯郸之间构建快速通道;创造条件,通过延伸安林高速、改造其他道路,形成放射性空间通道。

第三,强化广域交通体系。高标准一体化建设高速铁路安阳站,搞好铁路、公路等各类交通设施、站场、线路的配套建设,形成便捷、顺畅、具有强大辐射能力的区域通枢纽,拓展对外交通通道,即与山东、河北、山西相联系的、由省道和国道组成的辐射型快速干道,加快林州-长治高速公路工程及安姚公路的建设步伐。

2.动力系统建设。安阳市供电系统建设要根据区域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要求进行电网改造,加大小城镇电网和农村电网建设力度,形成区域、城乡一体化的供电网络;加强电力设施建设与城镇建设的协调,综合考虑变电站、高压走廊与城镇发展方向、城镇功能分区、城镇道路系统的协调。

3.给排水系统与污水处理系统

第一,建设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生产体系,建立节水型的生活服务体系

第二,建立水资源利用的区域协调与整体配置体系。

第三,实现区域性综合用水。区域性综合用水可以在大型企业建立废水闭路循环系统,也可以在工业聚集区之间进行区域性综合利用,还可以在工业与农业之间,居民用水与生产用水之间建立。

第四,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与水源的合理保护。建设和完善供水管网等供水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城中村”与城乡结合部的供水管网建设。排水系统一体化的重点是合理划分污水分区,一体化布置排水口和污水处理设施。考虑污水处理后的回用,分散处理,就近回用。在污水处理设施布局中,应根据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实际,解决好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关系,合理选择污水厂厂址和回用设施布置方式。

四、土地资源规划管理一体化

城乡土地是各类经济社会活动的物质载体,城乡土地资源规划管理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内容,合理、有序的城乡土地规划管理和利用格局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和保障。

(一)城乡土地资源结构存在的问题

1.城乡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土地是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载体。与其它内陆城市一样,安阳市长期沿袭的城乡分割型土地管理体制,形成了城乡特点迥异的土地利用格局,妨碍了城乡间土地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制约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在城市内部,一方面土地短缺问题相当严重,另一方面又存在着闲置、浪费、低效利用等诸多问题。目前,各类用地比例不合理,道路、绿化、科教用地偏低,工业、住宅用地规模大,利用效率低,一些与城市功能要求不适应的工业企业占据了城市土地的黄金地段,影响了城市功能的发育和发展。在郊区农村,农民住宅用地比例过大,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大量占用土地。特别是城市边缘地区,仍然采用“农业方式”利用“城市土地”,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对城市化发展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

2.城镇体系不健全

安阳市城市辖区较小,限制了城市的发展空间,制约了中心市区的产业布局活动,不利于占地大企业的搬迁转移,影响了城乡居民的生活以及资本的内聚和产业的发展。城区特别是原有文峰区、北关区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密集,造成诸如住房困难、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行等一系列问题,而郊区、殷都区和各类城镇发展缓慢,没有形成明显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无法承担带动乡村发展的功能和任务。

3.“城中村”散布于建成区

“城中村”是指历史与现实形成的、紧紧地嵌接在城市社区内或处于该城市社区边缘地带的一些农村区。它虽然与城市社区或广大农村社区有同一之处,但差别与特点是相当明显。“城中村”由于在土地、户籍、人口、行政管理等方面与城市形成二元体制,难以真正纳入城市社区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之中,与城市社区“貌合而神离”,与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不协调、不和谐。在安阳市建成区范围内存在的几十个“城中村”,与城市街道交错,致使市区用地边界不清,管理混乱,城市总体布局调整的难度较大,严重破坏了城市的总体规划。

4.城乡土地资源功能区不明确

长期以来,安阳市走的是一条轻、重工业化发展的道路,城市的许多经济职能严重缺失。如殷都区西部在安阳钢铁集团周边大量散居着一些乡镇小型钢铁关联企业,这些乡镇工业的发展,一方面造成资源的浪费、生态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城乡之间工业经济结构雷同,难以形成经济分工和经济联系,并且彼此制约,地域内在原材料和产品市场上内耗激烈,低水平重复,经济缺乏合力和活力。在土地资源利用上,表现为城乡之间缺乏功能分化,城乡空间经济联系很差,资金、技术、人口、产业等要素的空间配置不合理,空间流动微弱,不利于城市集聚效应的发挥,经济规模难以扩大,经济结构转换迟滞,发展层次无法提升,造成经济效益低下。

(二)城乡土地的分区划分

中心城区:包括安阳市建成区的大部分,东起光明路,西至华翔路,南起文昌大道,北至安阳河。以城区内部经济功能的完善和空间布局的调整为主要任务,严格控制工业的发展,现有工业逐步实施退城进郊,进入产业集聚区;要充分利用现有区位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重视发展金融、保险、生产业等新兴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层次和地位,增强城市的服务能力、承载能力和辐射能力,使之成为安阳市经济组织和管理中心;要高度注重生态工程的建设,大力规划和建设园林、绿地,进一步减少污染源和严格控制污染强度,切实改善中心城区的生态环境,逐步恢复和增强其生态功能。

城市扩展区:包括开发区南部、北关区北部的非中心城区部分以及殷都西部区、文峰区南部。市区的新增工业、外迁工业及新增的城市建设项目均可考虑到这里来寻求空间;产业的发展应依托驻地高校和科研院所,重点放在高新技术产业(知识密集型)的发展上,空间上可以通过建设产业园区,加速产学研一体化;依托安钢、安化等大型企业以及良好的市政工程设施、便捷的对外交通条件,组建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发展生产技术协作和规模化生产;对现有产业要搞好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产业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有效减少工业污染对城市的危害;要搞好长远发展规划,集约化使用土地资源,各类建设用地的规划既要合理,又要具有前瞻性;此外,内黄、林州和区位和农业、旅游业发展基础的优势,面向市区消费市场,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并逐步提升旅游业层次和规模,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卫星城镇:包括白壁、汤阴县城、柏庄、水冶。由于安阳市自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城市的扩展以向东南为主,因此位于安阳市东面的白壁镇与市区的社会经济联系将越来越密切,逐渐发展成为与中心城区一体化联系的都市型地域。白壁镇的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要从解决乡镇工业的分散式发展问题着手,积极加强与中心城区的经济分工,更加重视小城镇建设,推动乡村经济规模的扩大和乡村城市化的发展。水冶镇的资源型产业要向高级化、深加工和清洁生产方向发展,减少废物排放量、充分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同时,汤阴县城作为安阳市未来的卫星城市,加强与中心市区的产业分工联系,搞好市政建设、城市布局、城市功能完善,提高城市化的质量和内涵,营造良好的城市氛围。

(三)城乡土地资源规划管理的重点

篇13

一、山东省解决农村饮水问题做法

饮水问题是一个历史性问题。从历史上看,饮水问题是我省的一个大问题。过去农村饮水,山区饮水主要是依靠山泉水、坑塘水、窖池水,平原地区主要依靠河水、地下水。因此山丘地区主要是地理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平原地区主要是水质性缺水。饮水又是一个发展中的问题。由过去的有水吃到吃上方便水再到吃上安全水。饮水问题一步一个台阶。

近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为干扰,新的饮水困难或饮水安全问题不断涌现。地下水超量开采,导致水资源匮乏;上游做蓄水工程导致下游断水;人为污染导致水质性缺水。人为污染有多种,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养殖污染农药化肥污染等等。

真的出现的问题,我省着力解决了农村饮水问题。基本路子是从解决有水吃开始,到吃方便水,再到吃安全达标水。

1956年到1976年,结合兴建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工程来解决解决饮水困难。到1976年,全省结合兴办水利工程累计解决了302万人的饮水困难。这一阶段突出特点是“顺便解决,水到为止”。

自1977年到1990年,省财政列专项经费解决农村缺水人口饮水问题。至1990年,全省已累计解决11577个自然村、757.15万人和58.95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是“专项扶持,重点解决”。

1991至2004年,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省出现了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并存的新情况,饮水工作转向发展乡镇供水的新阶段。这一时期解决了1530万人的饮水困难。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是“集中供水,规模发展”。

2005年以来是我省农村饮水工作开创新纪元的一段时间,在我省农村饮水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特殊地位。2005年以来,我们省农村饮水工作进入了“快速发展,全面进步”的新阶段,不仅仅对现在,对将来都有重要影响。

(1)90%多的农村生活用水方式发生了从取水到自来水的历史性转变,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转变。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一转变,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农村的文明程度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是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体现,是改革开放在水利上给农民群众带来的最大变化之一,是农村的生活用水向世界水平靠近的重要标志。

(2)在量上取得了跨越式的飞速发展。仅2005年到2010年,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42.6%提高到90%,新增自来水受益人口3100万。特别是2005―2007年三年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期间,全省新增受益人口2726万人,平均每年新增自来水受益人口达到908万人。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这样的速度,可以说空前绝后我们的发展思路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3)从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一提出,我们就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子,使我们的工程建设既做到轰轰烈烈,又做到扎扎实实,避免过去运动式搞工程建设容易出现的弊端。为了达到这样一个目的,水利厅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指导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的基本思路。饮水工作发展思路:“两化”目标,“五化”运作思路。“两化”目标――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五化”运作思路――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用水户参与。

山东省“两化”战略 “五化”运作思路

“农村供水城市化”就是农村供水在水质、方便程度、供水保证率等方面达到城市供水的标准,让农民享受城市居民一样的供水服务。

“城乡供水一体化” 主要指4个方面:一是指行政管理上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城市供水和农村供水不再是分部门管理而是通过体制改革归并到一个部门。二是指工程上的一体化,即城市供水工程与农村供水工程一体,消除城乡供水水网分割。三是指供水水质的一体化,农村供水的水质与城市供应的水质完全一致,不再有城乡差别,均达到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四是建设管理理念上的一体化,即不仅城市供水要高标准,高起点,高科技含量建设,实行成本核算,按商品价值规律收取水费,农村供水同样要高标准高起点高科技含量建设,同样要进行成本核算,收取水费。

“五化”运作思路中,规模化发展是基础、是关键。只有走规模化发展的路子,才能真正使工程长久发挥效益,农民群众长期得到实惠。标准化建设是前提,只有坚持标准化建设,在规划设计、水源水质、工程施工、建设用材、设备选型等各个环节都按国家规范和技术要点操作,才能打造精品工程,使工程长效运行具备物质基础。

市场化运作是工程运行的活力所在。市场化运作就是指按照市场规则和原理办事,不要沿用过去那种大呼隆的做法,从融资、确定业主,到按“四制”进行建设,都要按市场的规则办。市场化运作是解决重建轻管的根本性途径,解决了权属不明晰,责权利不明确的体制性问题,所以,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这些年来,凡是真正按照市场化运作搞起来的工程,没有经营不善的,这就是明证。

企业化经营是工程长效运行基本途径。企业化经营是指工程的建后运营要采用企业的管理办法来进行,讲求投入产出,讲求成本效益,工程经营情况与经营者的责、权、利直接挂钩,逐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彻底改变过去“政府建、政府管”或“集体建、集体管”的老模式。

专业化管理是供水安全的保障。专业化管理是指要由专门管理知识和技能的人员作为管理主体组成管理团队,按照有关专业要求进行工程管理,以实现农村供水工程高水平、专业化管理,确保安全供水、供安全水。

用水户参与是保证工程良好运行的社会条件。用水户参与是指让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供水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农村饮水工程涉及千家万户,直接服务于广大农民群众,如果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配合和支持,我们的工作不会顺利开展。工程建成后,不让用水户参与管理,工程就很难管好。要积极提倡公开透明的管水方式,让群众用明白水,交明白费。从建设到管理,都要接受用水户的监督,他们对质量问题和服务最关心,只有接受他们的监督,才能更好的保障工程建设和管理。

总结这条路子,我们认为这是形势发展的必然,带有规律性。一是适应了城乡统筹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二是适应了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三是适应了人民群众对饮水安全要求越来越高的要求;四是适应了群众参与、民主政治的要求。

二、近几年农村饮水工作的显著特点

一是更加注重了规模化水平。省里规定山丘地区单个工程覆盖人口不少于1万人,平原地区不少于1.5万人。实际工作中,都大大超过了这个要求。全省已建成万人以上的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900多处,其中1~5万人的工程797处,5~10万人的65处,10-30万人的有51处,30万人以上的有16处。

二是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引入社会力量建设农村供水工程,既解决了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将市场竞争的活力引进来,打破了农村供水僵化的体制,为工程长期良性运行奠定了体制基础。根据我们了解的情况,2005年以来,农村供水工程市场化融资在15%左右,其中既有个体的,也有企事业单位的,既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泰安市的社会融资达到三分之一以上。已建成的工程通过拍卖等形式界定产权,使很多工程重新焕发了经营活力,为我省走出一条以水养水的路子创造了经验。

三是更加注重标准质量。近年来,在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中,从规划设计,到具体施工,从建筑物布局,到各个细节,从施工质量,到材料质量,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全省走一走,看一看,我们的饮水工程成为一些地方新农村建设的标志性工程,看着让人舒心,用着让人放心。

四是更加注重科技运用。可以说,近几年的饮水工程建设是我们水利上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最为密集的一项工程。在水处理上,我们引进了模块化、立体式、天然活性矿物质降氟 、臭氧消毒、活性炭吸附等技术;在压力方式上,普遍采用了恒压变频技术;在信息化上,部分县建设了县信息调度中心、供水单位自动化控制和实时监测、到村的自动测压测流量。

三、农村饮水安全工作

2005-2007年三年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以后,我省农村饮水工作开始进入国家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正常轨道。今后相当一个时间内,我们要按照国家饮水安全工程的要求开展农村饮水工作。所以,我们要了解农村饮水安全的来龙去脉,了解国家和省里的有关政策,了解建设程序和要求,以便我们更有针对性、更高效率的开展工作。

1、农村饮水安全的提出。

由饮水解困――饮水安全,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具有本质的区别。

饮水解困是解决有水吃,侧重于量的概念;饮水安全则不仅注重水量,也注重了水质、方便程度和保障率,比较全面,是一个国际通行的说法。因此,饮水安全工作的开展,可以看做水利工作与世界接轨的一个重要方面。

饮水安全危及世界。目前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缺水地区,五分之一的人得不到饮水安全,平均每天约有6000人死于不安全饮水,发展中国家80%的疫病与有关。特别是非洲的一些干旱地区,缺水成为带有毁灭种族的巨大灾害。在工业化、城镇化初期或中期的一些国家(包括我国),水污染问题极为突出,饮用不受污染的水几乎成为一种奢侈。因此,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引起世界各界的关注。

2、我省农村饮水安全评估和规划情况

根据水利部的部署,我们做过两次评估和规划:

第一次是2005年初,当时全省评估的饮水不安全人数是2928万人,上报水利部后,最后认可我省2002万人,并据此做了“十一五”饮水安全规划;

第二次是2009年,根据水利部和卫生部的要求,我们对饮水不安全人口进行复核评估,并做了2010――2013年饮水安全规划。上报部里的饮水不安全人口是2504万人,其中规划内1004万人,新增1500万人。最后水利部认定我省饮水不安全人口1909万人,需在“十二五”期间完成。

第三次规划,2010年做的“十二五”饮水安全规划。这次规划是去年底,水利部认定我省最终饮水不安全人口后确定要搞的。按照水利部的要求,这次规划分两个阶段,2011―2012年解决规划内人口809万人,2013―2015解决新增规划人口1100万人(包括8万人的林场和农场职工饮水安全问题)。现在各个县的“十二五”饮水安全规划已基本结束,很多已经报到省厅,我们即将组织审查。

3、我省饮水安全工作的基本评价

2005年以来,我省共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饮水安全计划960万人,总投资40.2亿元,其中中央投资9.6亿元,省级配套 8.8亿元。从全国层面看我省的饮水安全工作,我们认为:

第一、我们的规模化程度在各省中是最高的(除去直辖市);

第二、我们工程质量和标准走在全国前列;

第三、我们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有巨大突破,在全国领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