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礼仪的差异性

礼仪的差异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4:0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礼仪的差异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礼仪的差异性

篇1

中国自古就有“言传身教”之说,目前的高校大多数也是这样的,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记笔记,不管听懂与否,先要把笔记记下来。而中国高校有的课程是上大课的,一节课不止45分钟,学生长时间地关注老师的授课内容、记笔记,很容易产生疲劳,甚至会出现瞌睡、厌倦上课的心态。从而导致很多大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学校和教师除了提醒学生外,没有其他的办法。韩国却没有这样的现象,学生都非常自觉,他们上课的时候都自觉地将手机关机。一位来中国学习汉语的韩国留学生说:“文化课上好多学生不听,他们有的在做其他科目的作业,更多的人是在玩手机,有发短信的,有玩游戏的。甚至还有人小声在下面打电话,还有人进进出出,很吵!”在韩国是没有这种现象的,即使带了手机也会在课堂上关机的,这不是一种规定,而是一种礼貌,同时他们也认为课堂上不听课是对老师的不尊重。究其现象而言,是我们对高校的大学生缺乏具体的约束性,古语云“无规矩不成方圆”。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学生守则”、“大学生守则”是从很“广”、很“宽”的角度来规定学生的言行举止的,没有从具体的细节方面确定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假如能从细节入手,将大学生在校的日常生活、学习纳入章程来实施,应该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约束学生不良的行为。

2.对学生统一管理的差异性

韩国的国土面积相对较小,高校也相对集中,其中以首尔最多,在他们的大学管理机制中也没有必须要寄宿学校的规定。除去首尔其它各城市都有高校,几乎在家门口就可上大学,不像中国的高校,学生大多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只能寄宿在学校。此外韩国的高校课程是学生自己申请的,大多数韩国学生会将课程集中在周二到周四间,晚上一般也没有自习课,给学生提供了回家的方便。中国高校课程的设置是由学校来确定的,学生选择性不是很大。中国的大学生由于寄宿制,更多的是接受学校统一管理。韩国学生在家校间流通,接受了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多重教育。家长也能时时监控学生的个人行为,有利于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因此他们的大学生毕业后就有很强的社会适应性。回过头来看中国的高校统一管理制度,缺少了家长的监控与约束,缺少了长辈的亲身示范,缺少了社会与学校的沟通,更缺少了大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空间。

3.毕业生管理的差异

我国高校大学生修满相关课程,拿到相应学分,成绩合格就可以毕业,但没有提前毕业之说。在最后一学期或一学年,学生可以参加实习也可以在学校写论文。韩国不一样,提前修满学分并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的大学生,可以申请提前毕业,否则只能延期毕业。所以学生很注重学校的所有课程,因为谁也不想延期毕业,何况只有拿到毕业证才能找工作。这既是一种惩罚手段,也是一种激励机制,目的就在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提高上来了,加上社会的相互配合,自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中韩两国教育教学的差异

1.对儒家思想重视程度的差异

就目前的韩国而言,到处都可以感受到曾经受中国的影响之大。韩国的景福宫、昌德宫、昌庆宫、宗庙和德寿宫都是直接模仿北京故宫的建筑风格的,这是建筑上的模仿。现代韩国人的衣着都趋向现代化,但是在重大节日时,他们依然要穿韩服,也是直接来源于我国的。特别是学校中保留了“戒尺”,是直接将中国的教育方式引进后的体现。韩国早期是没有自己的文字的,因此即使在现在很多韩国的书法爱好者,依然在写汉字。这些现象归根到底是重视儒家文化的体现,对儒文化的重视也自然而然地衍射到高校中。在他们的作息时间表上不光有具体的时间,还用爻辞来表达时间。传统的礼仪教育不光在学校中开设课程,社会上也有专门的培训机构面向全体公民,因此去过韩国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韩国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缩影。

2.课堂教学风格的差异

从孔子开坛讲学以后,中国的教学方式多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记笔记、背诵、理解,难以消化的再请教老师。高校课堂上有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但教师的个人教学喜好依然会偏向于传统的,再加上课堂上人数众多,难以兼顾到每个人。所以我们高校的课堂上缺少活力,缺少师生间的互动,缺少学生思想自由放飞的空间。韩国也是从儒家教学方式起步的,经历几次大的教学改革后已呈现自己的特点,表现在高校教学上就是:更加注重课堂的互动性。互动性能让学生参与思考,给学生发表观点的机会,师生间互动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播与创新。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不能兼顾每个人,但以学期为单位应该是可以兼顾到大多数的,也能带动其他同学的参与性,对“学以致用”的教学观念很有促进作用。

3.课程设置的差异性

我国不同高校相同专业的课程设置大体一样,学生的选择性不大,而且高校的课程与之前的联系不大。也就是说在我国只要专业规定的课程,就必须要修满相应学分,并考试合格。韩国在97年高校课程设置上进行一次打的改革,学分制度随即产生。以人为社科类本科生为例,毕业大概要修满144个学分(不同专业课有一定差异性),每学期平均在18个学分左右,分为“教养科目”和“专供科目”,这些课程学生有很大的选择性,学校也会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的。他们在网上选课程,在开学前就完成,开学后第一个星期内学生进行试听。不满意的可以调换课程或换老师,由此出现一个很残酷的局面:课上的不好的教师会真的没有人听你的课,学校会依据学生选课情况决定老师停课或关闭课程。残酷的现实下,教师会用更多的时间钻研教学、研究教学,努力让课堂生动活泼,把学生留在课堂。

三、在相同中寻找差异

1.集体活动的差异性

目前各个高校都组建组建的社团,依托社团的力量开设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在校生活。这点两国的高校是相一致的,从细处分析也各有不同。中国高校的社团建设,是在学校的统一调配下,有学生会在具体实施的,学校参与直接干预的少。韩国非常重视各种活动,学校直接参与,给活动提供一系列的保障。以校庆为例,中国的大学生并非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在就读期间赶上校庆的,因为并非年年举行,学生关注度也不是很大。韩国不一样他们对校庆非常注重,学生在校就读期间都会有参与的机会,学生关注度比较高。一般都会在2—3天的时间里安排各种活动,为学生展示自己才华提供了舞台,期间社会各界人士都会来助阵,与外界的交流非常密切,不光是院校的活动,可能还是那一座城市的一种重要庆典。

2.德育工作的差异性

每个高校都很重视德育工作,中韩两国都一样,都将学生的思想教育放在同一个高度,但具体实施上有一些不同。中国高校每个专业基本都开设马哲一类的课程,是一种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的课程,而韩国的高校注重具体的操作。以礼仪课程为例,他们有一整套方式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比我们以试卷考察更规范性,更能直观反映学生的接收情况。将抽象的化为形象的、可操作的,是韩国高校教育的亮点。

篇2

    (二)中止执行或停止执行根据《规定》第72条、第73条和第75条要求:经审查认为案外人异议成立的,分以下三种情况处理:

    1、《规定》第72条规定:案外人提出异议的执行标的物是法律文书指定交付的特定物,经审查认为案外人的异议成立的,报经院长批准,裁定对生效法律文书中该项内容中止执行。

    2、《规定》第73条规定:执行标的物不属生效法律文书指定交付的特定物,经审查认为案外人的异议成立的,报经院长批准,停止对该标的物的执行。已经采取的执行措施应当裁定立即解除或撤消,并将该标的物交还案外人。

    3、《规定》第75条规定:执行上级人民法院的法律文书遇有本规定72条规定的情形的,或执行的财产是上级人民法院裁定保全的财产时遇有本规定73条、74条规定的情形的,需报经上级人民法院批准。

    如果案外人是其他机关制作的作为执行根据的法律文书提出异议,比如,对仲裁机构制作的仲裁裁决有异议,对公正机关制作的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有异议的,执行人员可以直接报院长批准,中止执行,并将案外人的执行异议分别提交有关制作机关审查处理。

篇3

1.引言

众所周知,通过语言表达礼貌是最常用的手段,它的确是成功交际的一条十分重要的原则。礼貌作为人们交际活动的基本准则,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和手段,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成功交际的基本条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然而,礼貌虽然是人类言语交际中的普遍现象,但不同的文化对礼貌有不同的解释和侧重。

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用方面所受到的制约有诸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因素的制约。英国语言学家Leech根据英语文化的特征列举了六条礼貌原则,而顾曰国先生在《礼貌、语用与文化》一文中分析了汉文化的礼貌持征,归纳了五个礼貌准则。将顾先生与Leech的礼貌准则作比较可发现英、汉语的礼貌准则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科学地分析、对比这些差异是防止语用失误、促进交际顺利开展的有效途径。

2.英汉文化背景下的礼貌原则

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决定了人们言语行为方式的不同,也决定了表达礼貌方式的差异。因此,要讨论礼貌原则在英汉语言文化中的差异,首先有必要了解两种文化的主要价值取向。

2.1以英语文化为背景的礼貌准则

封建制度桎梏对英语语言文化的影响时间较短,基督教文化和西方哲学思想体系是英语国家文化的主体。在英语言文化中具有“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价值”的特点,相信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以个人的工作和成绩来评定人(包括自己)。英语语言文化没有传统的贵贱之分,平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同时,人人都能充分地尊敬他人。

根据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前人做了大量研究。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戈夫曼(E.Goffman)就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面子行为理论”,建立了礼貌模式。1987年英国学者Brown和Levinson根据Goffman的解释提出面子论。他们把它分成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两种,这样礼貌也就随之分为积极礼貌和消极礼貌。

20世纪8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Leech在“合作原则”的基础上,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著名的“礼貌原则”。Leech的这一原则也是本论文的一条主线。他的礼貌原则概括地说就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不礼貌信念的表达减弱到最低限度,把礼貌信念的表达增大到最高限度。Leech的礼貌原则包括六项准则,每项准则都有两条次准则。

(1)策略准则:a)尽量少让别人吃亏,b)尽量多让别人得益;比如:“I would like to borrow your bike,if you wouldn’t mind.”用完之后往往要说:“Thanks a lot.”(尽量夸大自己所得到的利益)。若直接说:“Lend me your bike.”就显得不礼貌。

(2)慷慨准则:a)尽量少使自己得益,b)尽量多让自己吃亏。如:“You can use my bike.”“Have another sandwich.”比“Hand me the newspaper.”“Got a cigarette?”更礼貌一些。

(3)赞誉准则:a)尽量少贬低别人,b)尽量多赞誉别人。如教师用语中批评学生“你是个榆木脑袋”“你是个笨蛋!”这样的对学生全盘否定,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做人的信心,引发对立情绪,无法为学生接受。

(4)谦虚准则:a)尽量少赞誉自己,b)尽量多贬低自己。如:A:Your performance was outstanding.B:Yes,wasn’t it!又如:Please accept this large gift as a token of our esteem.以上两句都认为是不礼貌的,因为都违反了礼貌原则中的谦虚原则。

(5)一致准则,也叫赞同原则:a)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b)尽量多增加双方的一致。例如:A:It was an interesting exhibition,wasn’t it?B:No,it was very uninteresting.以上B的回答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6)同情准则:a)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b)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如:A:English is a difficult language to learn.B:True,but the grammar is quite easy.以部分同意代替完全不同意,显示出礼貌。

可以看出,以上各项准则的两条次准则含义相当,只是说话的着重点不同。Leech认为所有的语言均要遵守他所提出的这一礼貌原则,礼貌是世界上所有语言具有的共同特征。这一论断有些偏颇。因为世界上的语言毕竟千差万别,迄今为止,我们也无法穷尽对所有语言的研究。学理论研究本族语的具体问题,就必须在其理论的指导下,深入了解本族语的具体语言事实。本着这一原则,中国的许多学者也提出了适合汉民族语言的礼貌原则,其中以顾曰国先生的五个原则最为显著,以此与Leech的礼貌原则相呼应,也从另一角度证实了礼貌原则的普遍存在。

2.2以汉语文化为背景的礼貌原则

我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长期以来提倡“礼”的精神思想。“礼”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中国学者在吸取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和Brown & Levinson的“面子保全论”的合理部分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汉民族独特的礼貌现象,并提出了更符合汉文化的礼貌原则。徐盛桓(1992)在他的礼貌原则中修正了Leech的礼貌原则,用“通常倾向于”等字眼替代“最大”和“最小”等词,对礼貌的得体性有所考虑。另一位学者L.R.Mao比较了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后提出了“相对面子指向的构想”。何兆熊(2000)认为,西方文化中的礼貌,是指向理想的个人自主性,而汉语文化中的礼貌是指向理想的社会同一性,这是中西方礼貌内涵差异的本质特征。顾曰国先生根据汉语言文化中的礼貌特征在Leech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研究汉语中的礼貌现象,总结了汉语言文化有关的礼貌准则,在此基础上他于1992年又提出汉语礼貌五准则。

(1)称呼准则:用适当的称呼问侯对方。它体现了汉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称呼语的改变往往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称呼语必须体现尊重原则,是“上下有异,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等在现代文化中的积淀和反映。例如:对比自己年长的人我们用尊敬的语言,比如我们不能直呼老师的名字,而对比自己年幼的人往往没有这种等级差别。

(2)贬己尊人准则:“贬己尊人”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指谓听者或与听者有关联的事物时要“抬”要“尊”。例如称自己为“小弟”“下官”,称自己的妻为“贱内”,而称对方妻子为“尊夫人”等。

(3)雅言准则:出言高雅,文质彬彬往往被人认为是懂礼貌。这一原则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修养和自身的文化素养。例如:我们为回避忌讳,对“死”字可以用“长眠”、“老了”、“安息”等委婉语表达,否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4)求同准则:这与“脸”、“面”有关。所谓求同,就是注意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要保持相称,说话双方力求和谐一致。即交际双方尽量减少不同之处,尽量和谐一致,满足对方的要求,赞同对方。像下面这组对话就违反了这一原则:“A:周六图书馆开门吗?B:只有才会这么问。”

(5)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他人的利益。这个原则反映了汉文化中“有德者必有言”以及“君子耻有其词而无其德,耻有其德而无其行”的传统思想。

3.两种文化中的礼貌原则对比与分析

3.1英汉文化礼貌原则的共同处

从Leech的礼貌原则的提出到目前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曾有人对其存在的普遍性提出疑问,但从跨文化的角度上来讲,Leech的六准则仍带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将六原则与顾日国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礼貌五准则相比较,不难发现,两者都是对人类言语行为礼貌的概括,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兼容性和普遍性。根据惠和损关系,我们可以看出礼貌交际的核心是注意到人们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坏话,因而这两者都是“投其所好”,实质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对别人胃口。它们都是达到交际的“社会目的”的手段,而这样做恰好也是为达到交际的“真正目的”:扫除障碍。

3.2英汉文化礼貌原则的差异

尽管Leech的礼貌原则与顾曰国的有中国特色的礼貌原则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共性,但具体到不同民族、文化,或者说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礼貌原则的个性便会显现出来。

(1)准则侧重方面。英语文化把礼貌看成是处理人际关系的策略手段,很多情况下,它要求言语是真实的。因此利奇强调,策略准则是最重要的准则,构成了英语语言文化礼貌原则的核心。而中国文化则把礼貌看成是道德的修养问题,主要表现为“仁者爱人”也就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重视伦理关系和人情。“自卑而尊人”是汉语言文化中的核心成分,具有较长的历史渊源。因此在顾曰国先生的准则中“贬己尊人”是核心。

(2)称呼方面的差异。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在东方,血缘宗亲关系复杂,称呼讲辈分,长幼有序。而英语国家的家庭称谓一般较笼统,而且只讲辈分不讲长幼。如:aunt,既可指叔叔又可指舅舅。对中国人来说,礼貌意味着对别人要体现出尊敬。如果一个孩子直接喊其父亲的名字则被认为是完全不礼貌的,甚至是荒唐可笑的。

(3)礼貌行为的态度和使用上存在差异。很多场合,同一情景,所采用的礼貌方略会因文化而异。在中国,人们在打扰别人时常采用“指示性”言语行为来表示礼貌,而西方人则习惯用“抱歉”性言语行为以示礼貌。最为明显的是对于“感谢”(Thank you)这一礼貌行为的态度。“Thank you”在美国生活中已经成为一种公式化的习惯性的行为,然而在中国却有不同的概念,它总是和因“蒙恩”“受惠”而表示感谢相连,人们只在感到“受恩”有义务向对方表示感谢时才用此言语行为。比如:

a.A:Your coat is very beautiful.

B:Thank you.

b.A:你的钢笔坏啦,用我的吧!

B:好的,谢谢。

(4)隐私问题方面的差异。中国人在互相闲聊时,经常谈论并询问对方的姓名、工资、子女等问题,而西方人很忌讳谈论这类话题,认为这些是个人隐私。这与中西文化、价值观念有关。中国人与西方人交谈时要尽量避免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否则会认为是不礼貌、不尊重别人的行为。例如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入门时,必须掌握的简单句型包括:

A:What’s your name?(你叫什么名字?)

B:My name is Li.(我姓李。)

A:How old are you?(你多大了?)

B:I am forty.(我四十了)

上述这段对话从形式上说是正确的,但在西方人看来,是典型干涉对方私事的问题。“隐私”在不同的文化中定义不同。汉语言文化对隐私这个词的含义理解较为狭窄,一般认为是“不愿告人的或不愿公开的事”;英语言文化中认为“privacy”“几乎包括一切涉及个人和家庭的私事”。由此看来,汉语言文化中认为是符合礼貌原则的语言,在英语言文化中很有可能被视为侵犯了隐私。

(5)价值观念的不同。在中国,个人主义被认为是自私的表现,带有贬义色彩。中国注重子孙满堂。而在西方,个人主义是褒义词,他们崇尚自由。其价值观念是建立在个人行动的自由、权利和独立基础上的。正如跨文化交流学者拉里・阿・萨穆瓦所说:“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是至高无上的,个人主义是首要的和肯定的价值观。”在西方社会,强行邀请别人被认为是侵犯了他们的自由。而在中国社会,这被认为是善意的表现。例如,当邀请别人就餐时,劝对方多吃,有时劝他们吃所不喜欢的食物,这显然违反了礼貌原则。

(6)思维模式上的差异。西方文化从古希腊开始就注重逻辑,注重分析,重理性。亚里士多德把演说的篇章概括为:开头,提出问题,分析论证,结尾。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一般是直线形的,说话、写文章习惯开门见山,把话题放在最前面,先表达中心意思。中国人受儒家、道家与佛教哲学思想和“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重视悟性和事物之间的联系,讲含蓄,语言有一定的模糊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自觉、具体为特征,思维活动多是螺旋式地绕圈向前发展。如中国人打电话,通常开始都不谈自己的意图、目的(除了急事重大的事情外),而总是谈些关心对方的话,最后才说出打电话的真正目的。而西方人则习惯于开门见山,先说出打电话的目的和要谈的正事,然后再细说和谈些其它的事。因有此差异,西方人往往觉得听中国人的话很费劲,难以理解,太嗦,把简单事情复杂化,认为不太礼貌;而中国人又觉得西方人说话太直接,一点也不礼貌。

4.结语

礼貌现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因中西方文化中民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不同,各自的礼貌原则可能兼容,也可能有相互抵触之处。礼貌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须遵守和维护的准则,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具有不同的礼貌规范。只有对英汉语言中体现的礼貌原则作出比较,才能使我们更好地感知语言的社会文化差异,保证言语行为中话语的得体性和礼貌程度,从而促进人们交流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Brown,P.,Levinson,S.C.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e[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3]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篇4

二、不同版本教材的呈现

三、不同版本组成部分对比

四、不同版本教材的结构编排

不同版本描述的次序表现方式,侧重点以及理解方式上也有所不同。具体如下

1、不同版本的分析顺序

人教版:由赤道向两极、由沿海向内陆以及山地的垂直分布来依次对差异性进行说明;

中图版:运用“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将差异性放大到经度和纬度三维空间方向上,由纬度、经度、垂直方向上依次对差异性进行讲解;

湘教版:提出差异性在纬度地带、干湿度地带、垂直地带以及地方性的表现并总结规律;

鲁教版:先提出水平区域的分异同时给出许多案例;再提出垂直区域的分异,然后进行分析。

2、描述具体方法

人教版:内容简洁,图文结合较佳。以一张“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从总体来提出自然地理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接下来再进行分层次的描述并举例,最后把区域差异与农业生产差异进行结合分析,但只是以阅读的形式出现。最后的问题探究很具有价值,体现了地理的人地和谐的思想。

中图版:对该部分文字描述较少,大多采用思考,学习指南,课题,案例等形式呈现所讲的内容,对学生的图表阅读能力要求很高。很注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综合难度较高;在地域分异这一部分重点以气候带为例详细讲述。

湘教版:相对而言,这个版本对于差异性的描述要更为细致,而且对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知识也拓展得更宽,每一个分异性规律都有相对应的活动。而且该版本还强调了因地制宜,把所学的地理知识更好的合理运用到生活中,更加注重对实际问题的解决。

篇5

    孩子的学习能力发展水平的确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孩子学习能力的差异表现在时间的早晚上。有的人小小年纪就表现出优异的能力。比如,王勃6岁作诗、曹植七岁成诗等,我们称之为“人才早熟”。而另一些人则到了很晚才表现出能力强来,比如爱迪生,小学才念6个月就退学了;爱因斯坦在上小学时也被称为“不会有大出息的孩子”。知道了这一点,家长就不要对孩子能力的一般表现过于苛责。

    第二,能力差异的类型。正如成年人的能力各有千秋一样,孩子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在语言能力方面比较擅长,听过的东西记得牢,而且口语表达时也比较完整、准确,我们把这类孩子叫做“听觉型”孩子;而有的孩子则对看过的东西记得住,动手能力强,喜欢从事手工、画画等安静活动,我们称之为“视觉型”孩子。还有一些孩子好动,在动作能力上发展优异,属于“动作型”。当然,所谓“类型”主要是就孩子在某一方面能力发展的优势而言,这种差异的确是存在的。

    可能家长会问:为什么孩子的能力存在差异呢?其实孩子的能力也是遗传、环境和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现代分子遗传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的特点决定着人的神经系统、酶系统和生物化学变化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又决定着大脑皮层分析与综合的特点,进而制约着个体心理活动的进行和发展。因此可以说遗传因素对于孩子的学习能力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但是遗传却不能决定发展的现实性。决定孩子能力发展的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其中教育起的是主导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只有父母既给了孩子好的遗传素质又给了孩子好的家庭教育,孩子的学习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孩子的优势能力,就是孩子今后成就的发展方向;而劣势的能力部分则成为孩子发展的“短板”,会制约孩子的综合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