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8:54:0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儿童应急安全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由于社会环境多变、自然环境复杂、极端天气无常、人员流动日益频繁,人们遭遇突发性天灾人祸的几率倍增。同时,我们正处在城镇化高速发展、社会加速转型期,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暴露,不可预见的突发性事故、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事件频出,对青少年应急自救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经常看到,每当遭遇突发事件时,很多青少年既无应急安全机智,又无自救能力;不是处变不惊、沉着淡定,而是惊恐失常、手足无措;甚至难中出错、忙中添乱,导致更加混乱的局面,造成更具破坏性的结果。这方面,惨痛教训实在太多。
青少年应急能力尤其是自救技能低下,充分暴露了青少年应急安全教育的“短板”。长期以来,有关部门在青少年应急安全教育上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十分有限;中小学校对青少年文化知识的传授比较重视,对事关学生安全成长的应急安全教育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很少;一些学校安全责任意识淡薄,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不少学校采取应试教育的方式搞安全教育,比如出一份卷子,设置一些有关安全教育的题目让学生填填空、画画钩了事,学生可能把题目都做对了,但安全意识并没有提高,绝大多数学生缺乏必要的生存、自救、互救技能;一些学校虽然组织了一些安全教育活动,但缺乏系统性,往往是失火了就搞一下消防演习,地震了就来一次逃生演习,应景作秀色彩浓厚,“演习”与同“演戏”。“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补救方法无疑彰显出学校在急救常识、求生技能教育上的匮乏。
应急安全教育是一种生命教育,是每个人重要的素质教育,应当抓早、抓好。既然天灾人祸在很多时候是无法避免的,通过加强应急安全教育,让青少年了解灾害常识,掌握正确的应急自救技能就非常必要。为此,笔者建议:
一是提早做好青少年的危机意识教育,提高青少年对危机的认知程度,引导青少年远离危险、珍爱生命以积极的态度融入到应急安全管理中来。
二是将应急安全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体系。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孩子掌握诸如游泳等基本技能。要编制《应急安全手册》,安排一定课时向青少年讲解相关知识,利用媒体和各种文化活动宣传应急安全管理和避险、自救、互救基本常识。
总体来说,加强儿童少年的应急教育、培养他们的自救技能,着重从教育的力度和效果即教育的有效性上来考虑未来安全教育的研究方重点。
1.传统教育模式。目前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以学校老师灌输式为主,学生对安全事件的应对能力极差。从现状来看,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我国中小学还普遍存在着应急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材缺乏、教育教学手段单一等诸多问题。很多学校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仅有一次相关课程,课程内容陈旧,无法与现在社会生活有效对接;课程设置单一,缺乏针对性;教育形态多以大课堂宣讲为主,单向灌输,不利于少年儿童的理解和接受,互动交流性差;缺乏实际演练,即使有演练,也是走过场,直接导致学生对各种潜在危险和灾害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缺乏学习兴趣,对讲授的内容不理解;安全教育的定义相对狭隘单一,没有从多层面、多角度关注少年儿童的安全问题。
要解决这些困境,在传统模式下则需要投入更多的财力和人力,教育成本大大提高:教育人员需要接受专业培训,相关配套设施需要跟进,学生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理解、接受安全教育知识。教育的可行性和普及度也因此受限。
2.数字化教育模式。在现代高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的背景下,借助数字技术讲解安全知识、推广安全理念,可以大大降低投入成本并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安全教育”的渠道和形态在现代数码技术的支持下,教育对象和教学内容均将大为扩展。以安全教育电子出版物为例,其设计制作完成后,可推出光盘与网络两种版本,小学、中学、大学三种版本,并就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城市与乡村不同设计制作不同的教学版块,推广到国内城乡学校。数字技术的介入使安全教育的实施具有更为现实的针对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现代媒体均可作为安全教育的载体
现代媒体的受众面广,不仅针对学生,而且将通过学生,带动家长、带动全社会学会真正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守护生命,构筑起全民安全防范教育体系。
(一)安全教育数字化的意义
1.用数码技术,以形象的、动态的、交互的方式讲解安全知识,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体验和演练的过程中树立“生命高于一切”的观念,尊重生命。在培养生存能力和训练应急避险技能的互动过程中直观、感性的学习和接受安全教育的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相关问题能运用正确的方法规避和解决,并能将知识举一反三,提高生存技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触摸屏、LED展示屏等现代多媒体传播手段,通过生动、形象、丰富、多样的多媒体教育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直观的“避险自救”知识普及教育,教学生掌握避灾的常识和技巧。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这将使少年儿童有兴趣学习如何“用知识守护生命”。
以电子出版物为例,分为可以观看的动画视频和互动性的动画游戏两个部分。动画视频以演示、讲述为主。电子出版物拟设计虚拟人物形象,如生命守护小精灵、生命守护神爷爷、小朋友平平、安安等,将一些抗灾避险知识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画面表现出来。学生通过观看动画视频了解各种交通、自然灾害、溺水等事件发生的原因、学习急避险技能。在掌握一定常识后,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或触摸屏参与互动性动画游戏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在选择题中,选择一种选项后,即有相对应的动画形象显示出选择的结果:
选择答案错误即会看到非常严重的后果,选择正确答案则会得到数码的精神奖励。电子出版物经过悉心策划,将丰富的内容融入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动画角色设计活泼可爱,语言自然,不生硬说教。画面制作使用painter、illustrator、photoshop等平面设计软件与flash等交互设计软件,并配合AE软件制作效果,三维软件制作场景。形式生动,交互性强,寓教于乐,注重应用是电子出版物的特点。使各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以及课余时间娱乐中学习到有用的紧急避险、防患于未然的知识与技能。电子出版物通过生动、形象、丰富、多样的多媒体教育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避险自救”知识普及教育,培养学生生存能力和训练应急避险技能,以有限的投入满足广大师生、家长的需要,最大可能避免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进而将构筑起全民安全防范教育体系。
2.数字载体和呈现方式还有利于安全教育内容的时效性和跟动性。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安全教育已经不再囿于过去简单的形态和内容,少年儿童所面临的安全隐患类型多、形态新,数字技术构架下的安全教育平台和载体可以随时更新,突出新情况下的高发问题及解决方案。可以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季节和不同问题分别解决。这扩大了安全教育的范畴和概念,同时,也扩大了受教育的人群,有利于不同群体的少年儿童找到自身所面临的困境并得到及时的帮助。
3.数字化还有助于构建复合型安全教育公共平台。安全教育公共平台除了有传播安全知识的作用,还将发挥“构架少年儿童和社会之间交流的桥梁”等功能。少年儿童作为国家的未来,需要社会的关注。其中,离异儿童、遭受暴力创伤的儿童、留守儿童、孤儿、残疾儿童、艾滋儿童等弱势群体需要更多的关爱。网络的优势在于它可以让更多的人聚焦在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问题上,给予物资和精神上的救助;网络还可以针对少年儿童问题的焦点,引发公众的反思,并有利于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改善症结,消除弊病。充分考虑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从身体和心理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和辅导,使少年儿童得到全面发展。
(二)期望
幼儿及幼儿园意外事故时有发生,而且有相当大的比例是由于幼儿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和教师缺乏安全意识所造成的。幼儿期是人一生中发展最迅速、最基础的时期,好奇心和好模仿是幼儿突出的行为特征,他们对那些新鲜的、特殊的、神秘的事物都会做出积极的反映,对一切感兴趣的事都想去试探一下,但又缺乏一定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因此,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让幼儿拥有一个幸福、快乐、健康、安全的人生是所有家长和教师们的美好愿望。
一、要对幼儿提高思想上的重视
对少年儿童的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首先是从思想上来进行解决,没有思想的正确认识就会导致行动的差错,更不能去努力做好这些工作。因此,首先要解决思想问题,要明确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意义,从而去深刻理解其内涵,研究探讨方法,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多学习相关的儿童保护意识的文件精神和纲要,从思想意识上有着足够的认识,促进实际工作的发展。
二、在生活活动加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教育
在幼儿的安全教育上,其实不仅仅是家长,幼儿的安全是所有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所有幼儿园,乃至全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但是我认为关心幼儿安全的不应仅仅是成人,还有幼儿自己,要让幼儿知道危险的存在,培养起较强的安全意识。在幼儿园中,首先要让幼儿明确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和各项活动的具体要求,知道怎样做才安全,怎样做不安全。众所周知,幼儿年龄小,自觉性和自制力都比较差,而良好习惯的养成又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因此,教师除了提出要求和教给幼儿方法外,还应注意督促和检查,经常提醒,使幼儿良好的习惯不断得到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动。例如:正确有序的穿衣服能保护身体,鞋带系得牢固可避免跌倒摔伤,从冰箱中拿出的东西先闻一闻、看一看,热汤热水吹一吹再喝能避免烫伤,吃饭不嘻笑打闹可避免气管进异物。我平时非常注意幼儿这些生活小节的训练,幼儿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做,决不包办代替,这样,幼儿在自己的劳动实践中建立起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
三、在教育活动中进行正面的引导教育
幼儿园将安全教育与幼儿园的保教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淞⒘恕鞍踩教育须从娃娃抓起”的观念。寓安全教育于幼儿一日生活之细节中,做到寓教于乐,不断探索幼儿园安全教育的新路子。一旦有紧急情况,幼儿园将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幼儿也能在有序的情况下进行疏散。如我园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火灾应急预案、各种传染病应急预案、食物中毒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开展一系列的安全演练活动,防患于未然。培养孩子预测、判断、回避危险的能力以及探索、创新、自主的精神,教师允许孩子尝试各种他们自创的具有“冒险性”的活动及自己发明的一些游戏设施的“非常规”玩法,不会轻易制止或强调幼儿完成某一项动作或活动;在教育活动中,向幼儿展示有关安全知识的图片、录像或画册,让幼儿看图分析出事故的原因,小孩为什么被撞倒了?你怎样来帮助他呢?假如是你会怎样做?为什么?幼儿自己来认识和讨论其中的要害,从而认识到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做才是安全的,通过具体的事例,加上教师综合讲解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在绘画活动中,孩子们可以自己画或从网上下载一些关于安全防范的有趣的图片,通过填充颜色、绘画,说话的形式,让孩子们学到在遇到实际危险情况时能及时正确地运用所掌握的逃生方法来进行自救,为他们以后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在社会活动中幼儿的自我保护教育
幼儿辨别是非能力差,往往听信别人的谎话或受物质的引诱而造成走失、被拐骗等重大事故。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与家长配合,深入浅出地对幼儿讲一些人生道理,说明我们社会很复杂,既有好人,又有坏人,而坏人的面孔并不一定像电视上坏人的形象,很可能露出一脸的笑容,就像《白雪公主》里的坏皇后。我们还利用故事《大家在一起》教育幼儿不要随便离开集体,要和大家在一起。利用自编故事“找回家”,教育幼儿若万一走失,要胆大、心细,记住父母的姓名、工作单位、电话号码、家庭住址及周围明显的建筑特征,用向警察叔叔求援等办法,来找回自己的家,激发幼儿脱险自救的情绪,促使幼儿想出一些脱险自救的具体方法。利用角色游戏《我是小小交通警》,让幼儿了解交通规则,教育幼儿要听从警察的指挥。
2 我国校园内外安全形势严峻
有资料显示,我国中小学生每年的非正常死亡人数都在1万人以上,平均每天有40多人,相当于每天有一个班在消失。①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猛,截止2009年底,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2144.657万人。而大学生在安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自我保护能力弱,安全易受侵害;有强烈的安全需要,受害后伤害明显;安全知识缺乏,安全素质偏低;处于成长期,社会免疫力弱等。②因此,在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较为突出的校园安全问题引起教育界极大关注。例如:2002年6月北京某网吧火灾案中,共造成25名学生死亡,其中一所高校死亡9名;2003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死5名同班同学案,引起全社会的震惊和反思。
3 安全意识淡薄是主要原因
教育部公布的《2006年全国中小学安全事故总体形势分析报告》显示:2006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报的各类安全事故中,事故灾难(溺水、交通、踩踏、一氧化碳中毒、房屋倒塌、意外事故)占59%;社会安全事故(斗殴、校园伤害、自杀、住宅火灾)占31%;自然灾害占10%。可见,90%的学生伤害事件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该报告指出学生安全意识淡薄是多数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2006年全国各地上报的各类安全事故中,10%是因自然灾害等客观原因导致事故发生,造成的学生死亡人数占全年学生死亡总数的10.84%;90%属其他各类安全责任事故,造成的学生死亡人数占全年学生死亡总数的89.16%,其中,45%的事故因学生安全意识淡薄而发生,18%的事故因学校管理问题而发生,27%的事故由于社会交通、治安等原因发生。而学校管问题、社会交通、治安等因素也反映出全社会安全意识淡薄的现状。
4 改进公共安全教育的措施
学生安全意识淡薄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共安全教育落实不得当。有关部门曾针对7~10岁的学龄儿童做过专项调查:当遇到洪水、火灾或地震等灾难时,大人不在身边,你该怎么做,普遍的回答是“拼命跑”或者“喊救命”。这反映出的是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严重缺失。公共安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4.1 加强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
安全意识的培养应从儿童开始,中小学是(下转第12页)(上接第10页)形成安全意识的重要阶段,必须加强中小学的公共安全教育。2006年的《幼儿园、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管理调查报告》指出,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中存在着安全教育资源普遍缺乏、教育时间不足、预防演习少等问题。③因此中小学必须切实做好公共安全教育工作。
4.2 改进公共安全教育形式
我国《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广大中小学生中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安全教育活动,尤其是要重点加强对低年级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切实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能力,使他们尽早养成自觉遵守各种安全规范的良好行为习惯。特别要在寒暑假前或开学后,在中小学集中开展一次安全教育。④学校应根据不同年级儿童的特点区别对待,如针对6~8岁的儿童,设计各种游戏、画图、连线等方法,在娱乐中完成公共安全教育。⑤
4.3 将体育课作为公共安全教育的重要阵地
表1体育课公共安全教育示范表之一
中小学可以利用体育课做好公共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安全知识与安全技能。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场景或故事(见表1、表2),将安全知识与技能串联起来,将公共安全教育与游戏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成为主角,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4.4 做好教师与家长的公共安全教育工作
由于公共安全教育不到位,学生的老师与家长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与技能也有待于加强。中小学有义务为教师与家长敲响安全的警钟,促使他们绷紧安全这根神经,促进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水平的提高。
如班主任教师应准备班级应急包,包括学生花名册、笔、哨子、手电筒或应急灯等物品,用于召集学生。家长应准备家庭应急包,包括方便食品与水、常用药品、手电筒等物品。此外,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手册、指南类的图书很多,教师与家长应选择权威性图书作为参考。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8-0675-02
【关键词】 生活变动事件;安全;组织和管理;学生保健服务
学校安全管理关系到儿童青少年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学校安全事件会通过各种路径扩散,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学校安全管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各种学校安全事件如学校暴力事件、踩踏事件、恐怖事件、校舍倒塌事件和各种公共突发卫生事件等时有发生,学校已经成为公共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地之一。如何针对现存的问题,预防和控制学校安全事件的发生,降低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的发生率,把学校建成最安全的地方,将是今后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2003年,来自23个国家的100名专家在巴黎召开专门会议讨论学校安全问题,提出了学校安全研究的5个主题:风险评估、危机计划与管理、建筑与设施安全、协作、教育培训[1]。2007年在日本专门就学校安全问题举行了一次研讨会[2]。
学校安全问题既是一个管理问题,也是一个科学问题。加强对学校安全问题的科学研究,可以为学校安全管理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大大促进学校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和研究学校安全问题。
1 从管理科学角度研究
1.1 学校突发安全事件本质性认知 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进一步研究学校突发安全事件的本质,从本质上研究学校安全问题特征和发生原因。
1.2 学校安全管理系统性复杂性与循证管理决策 从复杂科学的观点看,学校安全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如何应用复杂科学理论来分析研究学校安全管理,用复杂性思维来探讨如何建立完善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学校安全管理机制,是学校安全管理研究面临的新的重要课题。
国外在安全和灾难危机管理别强调循证[3],在我国如何加强学校安全的循证管理决策也是需要研究的一项课题。
1.3 学生应急心理与行为管理及应急疏散理论与基础技术 应当根据儿童青少年应急心理与行为的特点,根据学校建筑特点,开展安全应急疏散理论与基础技术研究。
1.4 学校突发安全事件预案预测预警的科学问题 开展学校突发安全事件预案编制和演习模拟的科学化研究[4],开展学校突发安全事件预警信息收集、分析和机制的研究,建立完善的学校安全预警信息收集系统、预警信息分析系统和预警信息系统。
1.5 学校安全的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方法 学校安全风险性评估是学校安全管理的基础,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它不但是学校建立安全和突发事件应对预案的基础,而且是学校预防安全和突发事件的依据。英国劳动安全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规定,学校应对学校内存在的危害因素进行辨识、评价,并对评价出的风险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美国教育部专门制订了“学校威胁评价指南(threat assessment in schools)”,可以借助计算机领域有关安全的研究方法,对学校安全管理进行脆弱性评估,减少学校安全风险[5]。
1.6 学校安全管理的后评估 从危机管理角度,在危机后处理阶段,目前往往存在不重视危机后管理的问题。没有建立独立调查制度,公正甄别事件诱因,举一反三,吸取教训,最大限度地杜绝和减少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不重视危机后遗症的处理如“创伤后紧张综合征”;没有建立危机后的学习机制。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事件的的后评估研究。
1.7 学校安全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学校安全管理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学校安全管理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加强学校安全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建立学校安全管理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广泛开展学校安全管理能力的评价,促进学校安全管理能力水平的提高。
1.8 学校安全的信息资源管理 开发学校的学生教师个人、群体及点校安全信息资源,建立学校安全的信息资源管理体系。
1.9 学校安全管理规范与标准 根据我国城市和乡村中小学校的具体特点,研制学校安全管理规范与标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安全管理规范与标准。
1.10 学校安全法制管理与保障机制 开展学校安全法制管理研究,进一步完善学校安全法制;开展学生安全风险、意外伤害保险及保障救济机制研究。
2 从信息科学角度研究
2.1 学校安全信息监测 研究学校安全信息监测的内容和方法,建立定期和不定期学校安全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的监测系统。
2.2 学校安全风险识别及其预警模型研究 在学校安全风险性评估的基础上,开展学校安全风险特征参数识别及其预警分析模型的研究。
2.3 信息传播、扩散的机理研究 根据学校涉及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人群特点,开展学校安全事件的信息传播、扩散的规律和特点研究。
2.4 学校安全信息共享 在建立学校安全信息监测系统的基础上,研究建立学校安全信息数据库,形成全国区域内学校安全信息共享的机制。
3 从生命科学的认知与心理角度研究
3.1 学生的安全认知和心理变化规律 国外在儿童安全认知和行为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6-8]。我国也应当在研究儿童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开展学生的安全认知特点、心理变化和安全行为规律研究,特别是安全心理和从众心理的研究。多采用追踪观察的方法,从更准确和更细致的角度探讨儿童青少年的安全行为特点。
3.2 危机环境对儿童青少年行为能力的影响机理 研究在危机情形下儿童青少年的行为特点、能力[9-12]及其影响儿童青少年在危机情形下的行为方式、能力的因素,进一步研究儿童群体癔症发生、发展规律,研究儿童群体癔症的诱发因素及有效治疗和预防的措施。
3.3 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预测与干预机制 在研究危机情形下儿童青少年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应急行为预测与应急干预机制研究,特别是如何加强安全事故和灾难后儿童青少年心理救助方式方法研究。
3.4 非常态下儿童青少年个体与群体运动特征 在研究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特点的基础上,开展在危机情形下儿童青少年个体与群体运动特征研究。
4 从工程科学角度研究
4.1 学校校址的选择 学校校址的选择关系到儿童青少年的安全与健康,研究如何从环境安全和健康的角度、从生理和心理方面来科学地选择中小学校的校址。
4.2 学校建筑工程质量 学校建筑工程质量关系到学生的安全,许多学校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引发的事故说明学校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性。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学校建筑工程设计、校园环境设计和质量,建立学校建筑工程质量标准,保障学校校舍和校园环境的安全。
4.3 学校仪器设备安全学校仪器设备如实验仪器、电器、运动器材往往存在一些安全问题,需要进行安全风险评价,以便设计更加安全的学校仪器设备,保障学生使用仪器设备的安全。
5 从教育学角度研究
5.1 学校安全教育内容 研究如何根据儿童青少年的特点,确定学校安全教育的具体内容;研究需要把什么样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教给学生。
5.2 学校安全教育模式 研究如何根据儿童青少年的特点,在学校安全教育中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模式,以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5.3 学校安全文化研究[2] 加强学校安全文化研究不是纯理论的,它是与学校的安全教学、学校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抓好学校安全文化建设,有助于改变人的精神风貌,有助于改进和加强学校的安全管理。文化的积淀不是一朝一夕,安全文化的氛围一旦形成,则具有改变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情操的功能。
5.4 学校安全教育效果评估 建立学校安全教育效果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学校安全教育效果评估,可寻找学校安全教育的有效方法。
6 从医学角度研究
6.1 学生伤害的流行病学研究 进一步研究学生伤害的种类和人群分布特点,研究学生伤害的危险因素,开展学生伤害的干预研究。研究用各种模型如Haddon模型[13]详细分析儿童伤害发生的各种因素,为开展学生伤害的干预研究提供更充分的科学依据。
6.2 学生伤害的急救 研究如何建立更加快速有效的学生伤害的急救体系,保证学生在意外伤害后能够得到及时救治。学校安全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的科学问题涉及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工程科学、心理学与生命科学等多学科领域,是典型的跨层次、跨部门和综合性很强的问题,需要不同学科间开拓、交叉、渗透与融合,为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技术提供新的思路、理论和方法。
总体来看,虽然我国在学校安全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领域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但仍有许多空白点,尚未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急需开展有针对性的基础研究工作。建议教育和卫生部门针对“学校安全管理中的科学问题”设立一个重大研究计划,建立研究协作组,组织全国相关专家就这一计划开展研究,其研究成果必将大大促进我国学校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7 参考文献
[1] OECD.Lessons in danger: School safety and security.Paris: OECD, 2005.
[2] TAKAYUKI N.School safety for DRH-Asia contents development-objective of the workshop ,2007.
[3] ERIK AH.The importance of evidence-based disaster planning.Ann Emerg Med,2006,47:34-49.
[4] DAVID M, GIAMPIERO EGB, DAAN van G.Designing gaming simulations for the assessmentof group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in emergency response.Saf Scien,2006,44: 523535.
[5] PETER S.Incident analysis,vulnerabilities,and p Fraud Secur,2005,3:17-19.
[6] SUZANNE Z, LAURA K.Behavioural observations of adult-child pairs at pedestrian crossings.Accid Anal Prev,2003,35:771-776.
[7] SUZANNE Z,LINDA W, LINSAY S.Stop, look, listen, andthink? What young children really do when crossing the road.Accid Anal Prev,2002,34:4350.
[8] HUGO H,Van Der MOLEN.Behavior of children and accompanying adults at a pedestrian crosswalk.J Safet Res,1982,13(3):113-119.
[9] MOTOMURA NY. School crisis intervention in the Ikeda incident: Organization and activity of the mental support team.Psych Clin Neurosci,2003, 57:239-240.
[10]JOHNNSON K. School crisis management.Hunter House: Alameda, CA, 2000.
[11]HADDON W. The basic strategies for reducing damage from hazards of all kinds. Hazard Prevention, 1980:8-12.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