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0:01:0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古希腊艺术的特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古罗马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古罗马帝国在经历了六百多年的不断发展与扩张后,终于成为了强盛的伟大帝国。它于公元前146年征服了希腊本土,而遗憾的是它的艺术比起他政治上的成就要暗淡许多。正如古罗马著名诗人贺拉斯所言:“被俘的希腊反使蛮族主人成为俘虏,她把艺术带给了粗野不文明的拉丁姆。”
由于古罗马艺术主要承袭了希腊艺术的风格,所以美术史常常把古希腊、罗马艺术并称。但它同时也受意大利土著文化伊达拉里亚文化的影响,也有自己的特色和创造。古罗马艺术和希腊艺术的不同点又在于:古希腊艺术追求的是理想的,简朴的,强调共性的艺术表现,给人以典雅精致的感觉。而古罗马艺术讲究的是实用主义,享乐的,强调个性的艺术表达,给人以宏伟壮丽的气息。古罗马和希腊对于艺术表现的共同特点是追求一种和谐的理想美。它的突出成就集中体现在人像(包括神像)雕刻,特别是人体雕刻上。古罗马的雕刻,其成就集中体现在肖像雕刻上,其特点是既写实而又个性化。与古希腊相比,罗马艺术更倾向于实用主义、在内容上追求享乐与世俗,形式上追求宏伟壮丽,人物表现强调个性,与古希腊追求”和谐”不同,古罗马总的美学思想追求是:”崇高”。它的美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建筑、雕刻、绘画上。与希腊文化的开天辟地不同,罗马文化不是文明的奠基人,但它却不愧为一个伟大的文化建设者,它把希腊文化的辉煌以及由希腊文化发展出的理性回归到质朴,这点当然与罗马的发展历程是分不开的。
首先,在建筑艺术方面,罗马人发明了由天然的火山灰、砂石和石灰构成的混凝土,在券拱结构的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罗马人将券拱结构与希腊的柱式艺术进行了创新式的结合,在对希腊建筑继承与批判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的发展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将古罗马更为华丽的艺术风格显现在了建筑物上。
其次,在雕刻艺术方面,公元前6世纪以后的几百年中,古希腊科学、文学、艺术的名家辈出成就辉煌。当时,一些统治者除致力于内部的政治稳固和对外的武力扩张外,还十分开明的提倡发展美术和文艺,所以雕塑艺术是这个时期灿烂的文化成果的一个重要方面,且希腊雕刻的题材大部分取自于对神话的膜拜或是对体育竞技的赞扬。求实的罗马人不像希腊人那样敬神,那样神重于人,而是更重视自己在艺术中的地位。当罗马的统治者、贵族认识到通过肖像的传播可以炫耀个人的权威,制造个人崇拜的时候,他们变把肖像的雕刻变成了歌功颂德的一种最佳表现手段了,这是罗马肖像雕塑发达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所以我们常会觉得古罗马雕刻艺术带有贵族气息,而希腊雕刻的题材大部分取自神话或体育竞技。虽然古罗马雕刻很大程度上是在继承了希腊雕刻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在肖像雕刻方面却有独特的贡献,这与罗马人崇拜祖先遗容的传统风俗是分不开的。罗马人和希腊人一样虔诚的崇拜神明,不同的是,古罗马信仰多神教,相信祖先的灵魂常降临家庭享受祭祀,并保佑家庭成员。有地位的贵族家庭中总设置房间保存祖先的遗容。这遗容是从死者面部翻制的蜡模面具,或是根据面具制作的雕像。这种肖像酷似真人,没有艺术的创造性,不过它却奠定了罗马肖像特别注重人物面部细节刻画的特点。所以,罗马雕刻艺术带有贵族气息,人物雕像大多以贵族、帝王为主。缺乏希腊雕刻中那种丰富的想象力,对力量和动态美的刻划,人物大多陷于凝神沉思中。人物形象虽不及希腊生动、秀丽、而更多严竣、矜持的神情,但强调真实和个性。古罗马雕塑对西方的雕塑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是西方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现实主义在雕塑艺术中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古罗马艺术和希腊艺术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它们社会历史、民族特点和自然条件密切扣关。虽然罗马和希腊都是奴隶制国家,又都是半岛国家,但发达的航海技术和自由贸易的形成促使希腊社会发展成为不同于后来古罗马的和谐世界,使得希腊人的那种“外向型扩张”的浪漫主义气质得以被当时的艺术家表现的淋漓尽致。而罗马人主要依靠农业为生,在同自然的斗争中培养了对客观事物冷静思考和求实精神,所以务实是罗马人的风格,这就决定了罗马人的艺术观是求实、写实,缺乏幻想和想像力。罗马人对于艺术实用性的看重,对于创造性的轻视,使它始终缺少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高精度的模仿希腊艺术,无意中也使的希腊艺术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所以,我们常说古罗马艺术是希腊艺术的直接继承和发展。除了对希腊文化的传承之外,罗马也同时接受吸收了埃及、伊特鲁斯肯、以及西亚文化等多种民族风格。在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种族繁多的帝国中,其视觉艺术风格的复杂多样可见一斑,绝非风格单纯一致的埃及艺术或阶段分期鲜明的希腊艺术所能比拟。古罗马艺术与希腊艺术共同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础,古罗马艺术对希腊艺术的直接继承和发展,使得它们共同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
参考文献:
一、爱琴海(公元前3000―前1200年)
古希腊文明的历史是在地中海东部爱琴海诸岛屿,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西部,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沿海地区和西西里岛展开的,其历史与整个地中海密切联系。
克里特岛拥有良好的陶土资源,那里的人很早就拥有制陶技术,作品有几何纹样的手制陶器到较复杂的轮制彩陶,达到了当时欧洲最高的工艺水平。克里特人特别喜爱经营园艺和培植菜蔬,因而瓶绘对象多以此为主,植物花纹趋向简练,富有变化韵律,且球形硕口两旁有短提耳,淡雅的浅灰色调上构以简单大方的几何性百合花,与瓶体结合得天衣无缝,显得尤其典雅,稍晚一些则以海景和植物样式的陶器为主。公元前15世纪左右,克里特陶器艺术衰落,因为过于细腻拘泥,逐渐失去了活力。
二、古希腊时期(公元前12―前1世纪)
古希腊是多城邦组成的民主制国家,古希腊神话故事是它的艺术土壤,对此时期的艺术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人们在幻想中不自觉地运用艺术方式所加工的自然界与社会形态,是今天艺术的宝贵资料。虽然古希腊神话也是人们企图征服和支配自然的一种幻想,但它不同于埃及宗教神话,古希腊神话内容更丰富,不是以单调的故事形式,而是用艺术的哲学形式流传下来,它包含了更多的理智成分和探究自然奥妙的愿望,更多地孕育着历史和哲学观念,同时反映着人们的伦理观和美学思想,用人的面貌想象神,赋予神的形象以人的面貌性格和思想感情。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大多反映了现实生活和时代精神,是基于生活折射出艺术的思潮。
1.荷马时期(公元前12―前8世纪)
荷马时期的陶瓶典雅大方,其形体多样(两耳张口、两耳细颈、扁圆形瓶等),大多是环形波浪线、并行线、交叉线、万字形、三角形等简单的几何形纹样,而且陶器匠人还陶瓶形体本身结合花纹,表现出完美的呼应。随后象征性的几何契形鸟兽、人形纹呈带状分布,有严肃规整的装饰意味、如哭悼死者、送葬行列、陆战、海战、比武等含有宗教意义的严肃的场面。
2.古风时期(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480年)
古风时期带有希腊早期艺术那种清晰的力度和才气,焕发着熠熠的光辉。此时期的某些商业动机,艺术题材采用东方习用的花卉、动物、神兽为母题。远销海外的瓶绘带有黄褐色、棕色、棕黑一系列的暖色,稍微有点东方装饰意味的花卉纹样。这段时期可以看作是一个过渡时期。贸易关系使得古希腊人暂时没有摆脱一种程式化的装饰题材局限,商业动机制约着艺术家之手,使得接下来的艺术形式姗姗来迟。当然不仅在于这一个原因,艺术之路本身就是曲折的,不断进步的。在敷色描画时,考虑到器皿的造型和不同的装饰效果,即使描绘复杂的场面,其构图、结构、比例、色彩与瓶身依然呈浑然一体的效果。而艺术家出色地完成了实用及美观相结合的变革。
随着神话体系的成熟,以神话为表现主题的艺术形式走上了历史舞台。并推动着希腊艺术走向辉煌。公元前7世纪末6世纪初,所谓的“黑像式”终于拨开云雾,散发出它的光芒。黑绘风格的特点就是在器皿的表层赭色的基础上用黑釉勾画出人体或动物的简约轮廓,然后在被描绘的部分敷以黑色,细部勾勒衣衫和发髻,形象如剪影,装饰感强,虽缺乏立体感,但与几何式相比,更富有变化,生动地反映了古希腊多彩的生活。此时期署名成为风尚,有陶瓶的作者,也有瓶绘作者,可以看出当时分工的细致,也说明当时对技术的要求较高。公元前530年至公元前525年左右,最早的红绘大师继承并发展了埃克塞基亚斯的传统,表现手法强烈,清爽朗晰,有时又有点造作,有一种暨主庇西特拉图时代奢华的风尚。即使黑绘可以画得相当细腻,但总有一种平铺直叙的感觉,缺乏绘画性,使得更善于表现深浅、粗细、长短、曲直、细节的“红像式”诞生了。此时期的瓶绘家受到社会的尊重,风格兼有开阔和典雅两种。从“红绘”一开始出现,新旧风格激烈的竞赛就没有停止过,多种形式在同一个陶瓶上出现。瓶绘家也不断地对自己革新,投射出古希腊人对艺术的追求在和谐理想的旗帜下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呈现不同的艺术面貌。此时已经对人体有所研究,能够表现剧烈的运动。
3.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公元前490年―前1世纪初)
此时出现具有绘画性的一种手法,就是在瓶身敷以白色,自由地运用黑、深绛、黄、赭、红和蓝进行色彩造型。此时神话题材更加严谨,开始着手于人物精神和面部表情,运用线的透视和明暗手法,表现生气勃勃的真实自然,之前都是“散点透视”,没有复杂的明暗变化和细致的色调关系。焦点透视和明暗手法的采用影响了后来欧洲绘画的发展,推动了新的绘画空间观念的诞生。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长期的战争使人民内部矛盾激化,贵族专制抬头,对光荣的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生活的失望,以及未来的怀疑交织在一起,使当时的思潮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人们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单纯地看待宇宙,科学和神学、唯物和唯心的斗争,艺术的全民性和英雄主义慢慢消失了,社会中的斗争反映到艺术中来了,而各种不同的艺术倾向和流派则反映了不同的,甚至是敌对社会的思想。
公元前5世纪中期出现了白底彩绘瓶画样式,这样的绘画形式给了人一种亲切感,表现手法更加自由,人物形象柔美秀丽,素描关系强烈。在此时期,黑绘风格在技法上巧妙地运用白色勾出线条,描出装饰图案。古典后期出现了一种有趣的题材,那就是对希腊悲剧、神话或当地人日常生活作大胆、怪诞的喜剧处理。阿斯提亚斯的一件红像式巨爵图画就是真实的写照,把这样一个画面作为陶器装饰,说明当时的瓶画艺术已经深深地世俗化了。
其实希腊化时期的瓶绘辉煌页章已经翻过去了,传统意义上的陶瓶在这时期只作为丧葬礼祭品或者运动奖品这些特别用品,因而随着希腊社会阶层化的严重性进一步加深,享乐主义和炫耀思想与以前的俭朴传统起了很大的冲突,从事陶绘的艺术家渐渐地把注意力转向了别的工艺行业。
1 古希腊的技艺与艺术之起源
古希腊人对神的崇拜乃是淋漓尽致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约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陆续形成了数以百计的城邦。古希腊是奴隶制社会,奴隶主是具有哲学智慧、文学艺术、几何数理等社会地位崇高的人,而他们控制数以千万的奴隶被当做天生从事沉重劳动的体力劳动工具。海德格尔曾说过人类的技术就是为了达到目的所衍生的工具,其实也是行为①。正是因为这种状况,为了适应社会生产力空前的发展――城邦的建设,既需要奴隶大量的从事体力劳动,也需要奴隶大量的从事体力劳动,也需要不断地完善技术、工艺,而匠人就是将劳动力和奴隶主的智慧、文学艺术、几何数理加以综合吸收和应用的。这为古希腊的众多建筑物充分将技艺融合的特点提供了有利基础,之后,在此基础上,古希腊建筑技艺的水平发挥到了极致。
在古希腊人眼里,技术与艺术是浑为一体的,这就好比“哲学和神话是一对孪生姊妹”②一样,技艺与人类的存在与发展总是相伴而生的。在古希腊语中,“技艺”(techne)一词的本意是“制作”(poiesis)。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大多数人都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不管是何种样式和种类的艺术,所有的艺术在本质上都是“模仿”,这就是艺术的追述到最早的起源。后来海德格尔认为艺术,就是对“可以从我们现有的艺术作品的比较考察中获知。③”
在柏拉图看来,工匠通过技艺制作的东西不过是对理念不完善的模仿,是“理念”的“影子”;因分有“理念”而获得其本源,也是“理念”的“影子”,而艺术家对自然的摹仿,更是对“理念”模仿的模仿,是“影子”的“影子”。因此,“技艺”与“艺术”不仅在本质上是同源的,而且“艺”不可分割地包容在“技”之中。应用“技”的生产制作过程,也是赋予美的艺术过程。可以说,在建筑中古希腊的“技”与“艺”实现了完美结合,是探索古希腊“技艺”与“艺术”关系的典范。
2 从技艺与艺术的层面上分析古希腊建筑的本质和特征
先是劳吉亚所举出的古希腊建筑从原先的石柱代替了木架结构,柱子顶盘代
替了原先的水平构件,屋顶三角纹饰的改变,这些稳固的变化正使我们看到了建筑的再现力,也就是建筑的本质。后来,弗兰西斯科提出了建筑“和其他艺术一样,是一种模仿的艺术。唯一的区别在于有一些艺术拥有天然的模仿品可以模仿,而建筑却缺乏这样天然的模仿品。②”但在这种模仿的艺术过程中,人们使用技术第一次建立起神庙的雏形,建筑就有了建筑模仿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技艺结合的作品。
在众多的古希腊建筑物当中,建筑总是和神庙联系在一起,在很多地方,它们还以自身的规律性和表达性而展现着力量。海德格尔常常引用古希腊神庙,后来他接受了黑格尔的:建筑是人类首次的尝试,它给神以外在的实体,“建筑实际上是通向神的恰当显现的路上的首要先驱。③ ”而几乎是全部的艺术。
3 从技艺与艺术的关系看古希腊建筑的形式与结构
所有古希腊建筑的共同之处是具有明晰的结构,在这里外廊或内廊的空间布局有着首位的重要性,总的形式是直交的,平面轴线对称。
从建筑的技术层面上,又将古希腊神庙起到稳固、支撑作用主体柱式分为两种外貌――壁柱式神庙和前柱式神庙。前者是在前面围绕正殿的墙上赋有壁柱、两根壁柱之间总部有两根柱子并在上面有人字顶的形式;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在壁柱的对面有两根角柱,而且和壁柱的做法相同,在上面有额缘,在左右转角部分也有,这使得建筑物整体浑厚,而坚固,是人类知性的理念与实物相结合的完美构成。
从建筑的艺术层面上――又将柱子的外貌划分为柱子密集的密柱式;稍微离开而柱间宽度小的窄柱式;净空充足的宽柱式;净空超出适度的离柱式;柱间适当距离的正柱式。人类在艺术的表现手法上将柱式又分为多立克式和爱奥尼式,
前者雕塑感极强,表现手法硬朗、沉重、庄严、大气就像男性阳刚的气魄,而后者表现的手法柔和、明朗、轻盈、典雅好比女性柔美的神韵。这是人类通过感性对美的追求,对艺术的彰显,赋予了建筑物具有思考性质的灵魂。
4 结论
古希腊建筑乃是“技”与“艺”相结合的典范,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我们在对其高超的建筑技艺叹为观止的同时,也对要对其建筑技艺的“美”进行探索和深思,从而才能体会到技艺的重要意义。
注释:① 出自《海德格尔选集》――对技术的追问,孙周兴译。
②引自卡斯腾哈里斯:《建筑的伦理功能》。
③黑格尔的《美学讲稿》。
参考文献:
[1] 维特鲁威.建筑十书[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
[2] 海德格尔全集(德).上海生活,读书[M],孙周兴,译.新知三联书店,1996.
[3] H.丹纳(法).艺术哲学[M].张伟,译.当代世界出版社(第1版),2009.
一、古希腊的建筑
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建筑是欧洲建筑的先河,范围包括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诸岛屿、小亚细亚西海岸,以及东至黑海,西至西西里的广大地区。
古风时期,古希腊的建筑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形式:爱奥尼亚人城邦形成了爱奥尼亚式建筑,风格秀雅;多立安人城邦形成了多立克式建筑,风格雄健有力。到公元前6世纪,这两种建筑都有了系统的做法,称为“柱式”,柱式体系是古希腊人在建筑艺术上的创造。
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最意味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多立克柱式、爱奥尼亚柱式和科林斯柱式。它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部件的形式,而且更准确的说,是一种建筑规范的风格。古希腊的神庙建筑,除屋架外全部用石材建造。柱子、额枋、檐部的艺术处理基本上确定了庙宇的外貌,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也是古希腊,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最辉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
古希腊人的生活受控于宗教,所以理所当然的,古希腊的建筑最大的最漂亮的都非神殿莫属。希腊最早的神殿建筑只是贵族居住的长方形有门廊的建筑。后来加入柱式,即神殿前面门廊是由四根圆柱组成,以后又发展到“前后廊式”,到公元前6世纪,前后廊式又演变成希腊神殿建筑的标准形式――“围柱式”,即长方形神殿四周均用柱廊围绕起来,并且正立面和侧立面的柱子的关系为N和2N+1。建筑作为一门有原理、有原则,有计算的科学,是在希腊人手中建立的。
古希腊的建筑从公元9世纪起,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在公元5世纪的古典文化时期达到成熟,产生了雅典卫城这一伟大的、永恒的杰作。至今仍是建筑界、考古界、艺术界人士以及热爱古典文化的人们的顶礼膜拜的圣地,也是现代希腊人的骄傲。雅典卫城,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遗址位于今雅典城西南,建造在海拔150米的石灰岩山岗上,是祭祀雅典守护神雅典娜的神圣地。迄今保存下来的大量珍贵遗迹,集中展示了希腊古代的文明。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另一个杰出的创造就是剧场。悲剧和喜剧是希腊人本性的最现实的和最伟大的表现,也是戏剧艺术的基础和最高成就。
根据所遗留下来的希腊建筑,我们可以归纳出古希腊建筑的几大主要特点。
第一:平面构成为1:1.618或1:2的矩形,中央是厅堂,大殿,周围是柱子,可统称为环柱式建筑。这样的造型结构,使得古希腊建筑更具艺术感。因为在阳光的照耀下,各建筑产生出丰富的光影效果和虚实变化,与其他封闭的建筑相比,阳光的照耀消除了封闭强面的沉闷之感,加强了希腊建筑的雕刻艺术的特色。
第二:柱式的定型。共有四种柱式:1. 多立克柱式,2. 爱奥尼克柱式,3. 科林斯式柱式,4. 女郎雕像柱式。这四种柱式是在人们的摸索中慢慢形成的,后面的柱式总与前面柱式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而贯穿四种柱式的则是永远不变的人体美与数的和谐。柱式的发展对古希腊建筑的结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并且对后来的古罗马,欧洲的建筑风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三:建筑的双面披坡屋顶形成了建筑前后的山花墙装饰的特定的手法。古希腊建筑中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等装饰手法,创造了独特的装饰艺术。
第四:由平民进步的艺术趣味而产生的崇高人体美与数的和谐。古希腊人崇尚人体美,无论是雕刻作品还是建筑,他们都认为人体的比例是最完美的。所以,古希腊建筑的比例与规范,其柱式的外在形体的风格完全一致,都以人为尺度,以人体美为其风格的根本依据,他们的造型可以说是人的风度、形态、容颜、举止美的艺术显现。
第五:建筑与装饰均雕刻化。希腊的建筑与希腊雕刻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可以说,希腊建筑就是用石材雕刻出来的艺术品。雕刻是古希腊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雕刻创造了完美的古希腊建筑艺术,也正是因为雕刻,是系列建筑显得更加神秘、高贵、完美、和谐。
二、古罗马的建筑
古罗马的建筑艺术继承和发展了希腊建筑艺术。但是,与古希腊艺术通过崇拜神来肯定自我不同,古罗马艺术更倾向于崇拜现实的、世俗的人。古罗马建筑承袭了希腊建筑的柱式体系,尤其是科林斯式对罗马的影响很大,但罗马建筑在整体规划、建筑技术结构的复杂、用途的广泛、类型的多样化等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希腊,形成了罗马风格的建筑。
古罗马在公元前2世纪成为地中海地区强国,与此同时罗马人也开始了罗马的建设工程。到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建立时,罗马城已成为与东方长安城齐名的世界性城市。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经相对完善,城市逐步向艺术化方向发展。罗马建筑与其雕塑艺术大相径庭,以建筑的对称、宏伟而文明世界。
古罗马建筑材料除砖、木、石外使用了火山灰制的天然混凝土,并发明了相应的支模、混凝土浇灌及大理石饰面技术。结构方面在伊特鲁里亚和希腊的基础上发展了梁柱与拱券结构技术。拱券结构是罗马最大成就之一。种类有:筒拱、交叉拱、十字拱、穹隆(半球)。创造出一整套复杂的拱顶体系。罗马建筑的布局方式、空间组合、艺术形式都与拱券结构技术、复杂的拱顶体系密不可分。古罗马建筑利用筒拱、交叉拱、十字拱、穹隆和拱券平衡技术,创造出拱券覆盖的单一空间,单向纵深空间,序列式组合空间等多种建筑形式。
古罗马的建筑艺术,继承了古希腊柱式并发展为五种柱式:塔司干柱式、罗马多立克柱式、罗马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混合柱式;解决了拱券结构的笨重墙墩与柱式艺术风格的矛盾,创造了券柱式;解决了柱式与多层建筑的矛盾,发展了叠柱式,创造了水平立面划分构图形式;适应高大建筑体量构图,创造了巨柱式的垂直式构图形式;创造了拱券与柱列的组合,将券脚立在柱式檐部上的连续券;解决了柱式线脚与巨大建筑体积的矛盾,用一组线脚或复合线脚代替简单的线脚。
通过遗留下来的古罗马建筑,我们也可以总结出它的特点:
第一:拱券技术是罗马建筑最大的特色、最大的成就,是它对欧洲建筑最大的贡献。罗马建筑典型的布局方式、空间组合、艺术形态和风格以及某些建筑的功能等等,都同拱券结构有实在的联系。正是出色的拱券技术才使罗马无比宏伟壮丽的建筑有了现实的可能,使罗马建筑那种空前大胆的创新精神有了实质的依据。罗马人大量继承了希腊的建筑遗产,但这些遗产都经过拱券技术的革新,改变了建筑的形制、形式及风格,保证罗马人不会成为简单的模仿者。
第二:火山灰混凝土的使用,它大大促进古罗马拱券结构发展的是良好天然混凝土。约在公元前二世纪,火山灰就开始成为独立的建筑材料了,到公元前一世纪,已经既用于建筑拱券,又用于筑墙。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层方锥形石头或三角砖保护,再抹一层灰或大理石板。古罗马混凝土所用的活性材料是一种天然火山灰,它相当于当今的水泥,水化拌匀之后再凝固起来,耐压的强度很高。
【中图分类号】[B835]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美即和谐","和谐是许多混杂要素的统一,是不同要素的协调一致"。结合现在的美学理论,一般将上述的审美形态定义为"优美"。古希腊文明发端于爱琴海,以优美为其主要特征,时至今日,魅力不减。那是人类文明的一场过往盛宴,如今的我们只能从那依旧美丽的石雕中,从沉默无语的长柱孤墙中,从依旧清澈的碧海蓝天中,窥见那场曾经的辉煌。
一、古希腊艺术特征形成的社会背景
1、社会历史
古希腊文明从公园前12世纪到公元前30年,历时约1200年。经历了荷马时代、古风时代和古典时代,鼎盛于古典时代。其时正处于奴隶制的城邦国家,城邦国家要求公民具有健壮的体格和完美的心灵,希腊艺术中往往调和了典雅宁静的气质和阳刚有力的体魄活力,这种审美标准使希腊艺术产生了古代世界理想美的典范,和谐适度而不过分。
2、自然环境
希腊群岛位于美丽的地中海,湛蓝的天空,洁白的沙石,和煦的阳光并温暖的气候都是诸神赐予希腊人的礼物。这等美景之下,人们思想清澈,心胸放达。因此,希腊文明以及希腊文明之下的人类生活都弥漫着一种无形的悠闲和光辉。这当然也潜移默化了,如今著名的希腊文明和艺术。
3、哲学思想
优越的地理环境、繁荣的社会生活使古希腊的人与自然,个体与群体,现实与理想都处于一种和谐融洽的状态。于是,人们享受着神之宠儿的特权,有着足够的时间思考,理性的光芒就如爱琴海面的磷光,闪闪烁烁,灼灼其华。理性的哲学强调理想和法则,于是,和谐成为了古希腊的艺术特征。与古代中国不同,古希腊人并不需要面对很多贫瘠的土地和恶劣的环境。因此,他们对神只有崇敬而非谦卑,与神同在的思想从成了"人本主义",进而引发了古希腊人对自身形象的重视。
4、奴隶制的民主政治
古希腊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城邦国家,这种国家制度在客观上大大削弱王权的力量,从而保护了平民,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又进一步推进了民主政治的繁荣。同时,这种制度也使古希腊宗教呈现出民主化的特点来。因此,古希腊艺术具备了民主、开放精神。在艺术风格上,朴素、简明、写实,逐渐形成一套成熟的古典主义思想。
二、古希腊艺术中"优美"的体现
18世纪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在评论古希腊艺术时说:"希腊艺术杰作的普遍优点在于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同是极富戏剧性的情景再现,巴洛克风格的《掠夺吕西普的女儿》浓墨重彩,人物动作充满动感,强烈的刺激着观者的视觉。于此同时,古希腊作品《拉奥孔》虽然也是充满了各种元素,可是人物的动作神情却并不狰狞。因为,在古希腊艺术家看来美是艺术家的最高法律,他们为了避免在表现痛苦时显示的丑态,有时往往完全回避激情或加以冲淡,以显示出"静穆的光辉"。
1、单纯的焦点
好比行赋,或字字矶珠落笔生花,或下笔生风快意洒然,但总有文眼主旨,否则那句句良言金玉便纠缠不清互相制肘,叫人无从把握了。
如古希腊的神庙建筑,与现今常见的房屋有很大不同,排列成行的圆柱取代了基本的窗户。可是,久久望之并不使人生厌。这是因为这些线条的组合并不是单调的笔直排列,它们与其他建筑构件一起完成了视觉的指向性。这些线条组合并不是正真的笔直,每一段阶梯,都有一点微微上掠的倾向,每一段都比领近那一段上扬少许。三角墙、屋脊、房边,都呈弧形,而每一条圆柱都有一点膨胀的外形,没有一条圆柱是正真垂直的,也没有任何两条圆柱,是正真等距的。
2、背景和前景间的透明关系
艺术品,都有其审美内涵和感性外观。成功的艺术又必须是能够为人所理解,使人产生共鸣的。因此,其审美对象所指向的内容和意蕴同它的感性外观必需相一致,前者对于后者不能显得深奥莫测,后者对前者也不能障蔽和模糊。
优美这一审美形态注重的是整体的和谐,背景和前景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对明朗的。古希腊的艺术家为美工作,其中并没有什么极为深刻的内涵。所以,人们在对客体进行观照时,感知觉对于对象感性外形的流连更甚于对其意蕴的参破。现在我们欣赏久远的古希腊艺术品时并不觉得陌生,也是因为如此。内涵和外形的一致使我们可以轻松的了解当时作者的心境目的,于是,我们可以再次品味它的感性外层,不用冥思苦想,从而保持一种始终如一的愉悦之情。
3、优美的普遍性和个别性
美之为物,莫衷一是,终口难调。以著名的断臂维纳斯而言,这个白石雕成的女子虽肢体不全,却极尽美丽之资,神态宛然动作闲适。维纳斯的面容总是娴静温柔,却也带着几分平易近人的熟悉,可以从中看到巴尔干半岛人种的特点。也正是这比例得当的计划,为她平添了几许永恒的魅力。那挺直的鼻梁,丰润的下颌,优美的唇角,吐气芬芳,每一条精心布置的衣纹,每一块隐隐绰绰的肌肉,真实而圣洁。千年前,她便是这样矗立于众人之前,不言不语,千年后,沧桑历尽,她还是这般,优雅动人落落大方。老去的是我们的血肉之躯,她却像是可以超脱红尘,从苍茫的过去一直等到的遥远的未来。
三、古希腊艺术的影响
最直接的影响莫过于古罗马。罗马在政治上击败了希腊,却在文化艺术上被希腊俘虏,他们掠夺并直接模仿了古希腊的作品。罗马人崇尚理性,因此他们的艺术品往往都带有明显的实用色彩。可是,至今我们无法将两者的艺术风格完全剥离,可以说,古罗马艺术就是古希腊艺术的延续。直至14世纪到15世纪,正值西欧和中欧国家的文艺复兴时期,其原义就是"在古典规范的影响下,艺术和文学的复兴"。文艺复兴时的艺术家们就是以恢复到希腊-罗马时期的风格为己任的,而这个"古典的规范"就是古希腊的艺术家们所推崇的优美法则。
其实,优美对人们的影响在心理层次。美之为美,不在希腊罗马的地域概念,不为古往今来的时空所限,而是人们与生俱来对于和谐适度感的爱好接受。现在,当然不能说如今艺术品的优美就是继承自古希腊的手段法则,可是,那远去背影和曾经的潇洒气度,永远值得现在人们珍惜追忆。
参考文献
[1] 万书元《艺术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