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古代礼仪制度的总结

古代礼仪制度的总结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4:1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古代礼仪制度的总结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古代礼仪制度的总结

篇1

礼仪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礼仪文化对国家尚且如此,企业又何尝不是呢?对酒店企业来说,随着酒店服务领域的逐渐扩大,业务交往增多,尤其是涉外服务的逐年递增,酒店除了具备优质精良的硬件设施,幽雅别致的舒心环境,专业的服务水准,还必须了解如何与服务对象相处的规范。这就要求酒店企业自身的礼仪文化建设达到一定的高度,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交往的需要。

一、礼仪与酒店文化

礼仪存在于社会一切交往活动中,在《辞海》中解释“礼”的涵义是本谓敬神,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礼既表示敬意和隆重而举行的仪式,也泛指社会交往中的礼貌礼节;对“仪”的解释为“法度标准”。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交往中逐渐形成,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从礼仪性质的来注解: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礼仪是一种交际方式和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的适用艺术;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沟通的技巧;礼仪是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是接人待物的一种惯例;礼仪同时也是一种形式美,是人心灵美的必然外化。

相传欧洲最初的酒店设施始于古罗马时期,此后酒店行业经历了古代客栈时期、大饭店时期、商业饭店时期等阶段,随着世界各国各地旅游业迅速发展,酒店业进入了现代新型饭店时期。酒店礼仪文化也应运而生,伴随着酒店业管理制度的完善,酒店管理体系中的礼仪规范也逐步确立和发展起来。按照礼仪文化的性质划分,酒店礼仪文化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表现:其一,酒店企业礼仪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这是每个酒店固有的特色;其二,酒店企业礼仪文化的制度化形成,即对客服务的惯性形成,这是每个酒店的刚性要求;其三,酒店企业礼仪文化的行为方式,这是每个酒店的外在表现;其四,酒店企业礼仪文化的形象塑造,这是每个酒店的标志性体现。核心价值观念文化是酒店企业礼仪文化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源泉,指引礼仪行为的发展方向,处在最核心的深层次;制度文化作为酒店礼仪文化发展的保障,规范礼仪行为,处在较外层;礼仪行为是酒店企业礼仪文化的主体,是礼仪文化最显著、最集中的表现形式,处在外层次;最后礼仪文化的形象塑造是体现当代酒店企业的精神风貌和人文素养的表现,是酒店企业礼仪文化的最外层次。礼仪文化中的礼仪价值观、礼仪制度都是促进礼仪行为、礼仪形象塑造的改善和提高的重要因素,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酒店礼仪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酒店员工礼仪知识的匮乏。

当前酒店行业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酒店员工学历层次较低,人力资源集中,一线员工多数来自周边农村,一半以上的员工学历还是初中、中专文凭,大专和本科甚少,这就导致整体水平上的基本素质、文化底蕴较差。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员工不了解国外宾客的风俗习惯,尤其是外宾忌讳的事情,导致宾客不满意的事情时有发生。“100-1=0”服务理念已经成为酒店业不争的理念。

(二)酒店员工对客服务行为不当。

即员工在为顾客服务过程中应作遵守的服务理念、服务语言、服务态度、服务仪表、服务技能、服务质量、服务效率、服务纪律及为客户提供服务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站、走、坐等基本素质不到位。从礼仪文化的角度分析,员工的外在表现形式只有“仪”,而没有“礼”,员工职业培训学到的只是形式和表面,并没有深入理解企业礼仪文化所包涵的内容,对于有形、规范、系统的礼仪文化是需要通过酒店内在核心价值观的人文关怀的体现与尊重。良好的酒店形象,更能够塑造顾客欢迎的服务规范和服务技巧,并且让服务人员在与顾客交往中赢得理解、尊重和信任。学习和运用礼仪,已不仅仅是自身素质修养的需要,更是提高企业效益、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正可谓双赢。

(三)酒店礼仪文化的渗透性不强。

酒店员工每年都需要进行培训,但是在培训中发现,很多酒店流于形式,对酒店的历史、未来发展、酒店的特色及本酒店的优势讲解都很短浅,再加上酒店员工的流动性较大,员工培训反反复复,因此,很多酒店的培训就会没有计划性,对员工的职业生涯没有规划性,导致酒店企业文化传承不畅,礼仪文化就仅限于能模仿、会做、动作到位就可以了,但都不知其所以然。这也必将会导致酒店的企业文化无法真正的体现出来。

(四)酒店企业自身的礼仪文化定位不清晰。

酒店企业在推行相同的礼仪文化模式时并没有仔细去研究其礼仪文化酒店业的情况、具体发展战略与特色。酒店推出的礼仪文化产品与服务也仅仅局限于“头脑风暴法”的构想。这样显然是重复建设的一种表现,长期持续下去必然会导致恶性竞争,不利于整个礼仪文化产业的发展。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大部分酒店礼仪文化在形成礼仪文化特色前没有展开全面的市场调研,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需求掌握不够,以致酒店的产品、提供的服务不能有效结合消费需求的情况,这种使企业很容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落败。

三、构建现代酒店礼仪文化

(一)加强礼文化的思想教育,构建酒店礼仪文化机制。

强化礼仪观念,以规范的协作融洽的礼仪规律作为从酒店制定整体政策发展方针,武装酒店员工的个人思想。

1.必须改变酒店管理层在礼仪文化上的观念。作为酒店的管理者首当其冲要认识接受酒店礼仪观念,还要把礼仪文化运用到酒店的管理政策与运行标准中去,融企业常规战略管理与文化管理于一体。只有酒店管理者的礼仪观念根深蒂固,通达明白,才能高效传达酒店的礼仪文化精髓,才能有效的建立执行酒店礼仪文化。战略制定时要突出强化酒店领导者的礼仪文化意识并使其贯彻到酒店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去。所以,酒店管理者需要立足工作实际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倡导有效的礼仪文化竞争的新思维,管理阶层首先要武装正确的礼仪文化理念,并不断培养酒店员工的思想意识。

2.要让酒店员工从思想上形成酒店礼仪文化的共鸣。酒店的礼仪文化构建需要酒店员工深入了解酒店礼仪核心价值观念,并切实运用到个人自身的工作实际中去。一般而言,提高酒店员工的礼仪文化理念,可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培养礼仪文化理念要有选择性,侧重强调青年人的道德观念,法律意识,遵守规章制度意识;其次,要科学合理的传授礼仪理念,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待礼仪观念的形成,不断在实际工作中帮助解决员工的问题,加强员工礼仪服务的理念;再则,礼仪观念需要润物无声渐渐形成,通过酒店的内部刊物酒店文化网站等途径形成员工深入学习的氛围,构建员工有序协作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氛围,提高员工自觉的礼仪文化观念;最后,酒店企业应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必要时对员工的行为实施奖惩,赏罚严明是管理的巨大动力,对酒店各层次员工加强相关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礼仪文化修养,因为员工是酒店企业任何一项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完善的礼仪文化将成为酒店企业职业化、规范化管理和国际化程度的标志。

(二)制订酒店礼仪文化的各项规章制度。

融酒店员工礼仪文明交往与日常工作为一体,并在日常岗位管理中实施。礼仪价值观是心理基础建设中最基本的任务,“一言一行”是礼仪文化交际表达的载体,主体的施礼、客体的受礼,无论在何种环境下,其礼仪规范都是通过员工的言行举止来表达。酒店应提升其信息技术水平,强化内部各种信息的及时沟通,提高文化生产软实力。

1.依据酒店的实际情况,由酒店人力资源部制定酒店礼仪制度,请礼仪培训师向员工传授礼仪的规范,并担任具体执行礼仪制度的责任人。酒店的质监部门要把酒店的礼仪制度纳入到监督范围之内,保证切实执行。酒店的礼仪文化管理高层由酒店高层领导兼任,主要是监督和全员执行酒店礼仪制度,将酒店礼仪文化运行中的重要事件处理工作,才会真正切实的把酒店礼仪制度落实到位。

2.酒店礼仪文化需要从酒店所出台的各项礼仪规定和制度去体现。当前酒店行业的规章制度大同小异,但细化到各个酒店中去就不尽相同,所以酒店之间要互相学习,总结好的经验方法,突出酒店自身特点,出台适合酒店自身运行的礼仪规章制度,让酒店员工的行为有所依凭,有所约束,让酒店员工在实际的执行时呈现最佳状态。

3.酒店还应注意在社会公众中建立起强有力的信誉基础,拥有生产高质量产品的良好声誉,制定易于理解的酒店企业政策的手册和综合全面的新员工工作安排,建立起乐于遵从公认的、实力很强的礼仪文化氛围。比如,我国酒店旅游业最大的民间投资商万达集团,以“中华礼仪”冲刺着世界级酒店阵营。万达酒店及度假村管理层在品牌中充分展现具有中华礼仪特色的如‘迎宾天使’以及‘茶之旅’等款客之道,在世界各大豪华酒店主导的国内市场上,不仅设计上传递了豪华酒店“中华礼仪”,最主要的是在服务上如何体现中国人的待客之道,把“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礼仪文化贯彻到对每一个住客的服务上去。

(三)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是实现酒店礼仪文化体系的有利条件。

酒店不是独立的王国,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矛盾和酒店企业的精神价值、传统文化和企业员工自我形象塑造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市场的利益化倾向与市场的多变和多样化需求与酒店企业人才流动之间的矛盾都会影响着酒店企业礼仪文化和员工的价值取向。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酒店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更多地表现为企业品牌文化的竞争。酒店企业的核心是注重文化内涵,创造自身特色。有业内人士表示,现代社会,与其说客人到饭店是去住宿、吃饭,还不如说是去寻求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能给客人带来享受的主要是文化。以希尔顿集团为例,希尔顿酒店发展至今一个成功的秘诀便是牢牢确立自己的企业理念并把这个理念贯彻到每一个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之中,饭店创造“宾至如归”的文化氛围,注重企业员工礼仪的培养,并通过服务人员的“微笑服务”体现出来。在希尔顿酒店中一句很常见的问候便是:你今天对客人微笑了没有?微笑服务文化已经深入到了酒店的品牌之中,大家谈及希尔顿便会想起这一点。

总之,礼仪文化看起来似乎是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琐事,但它却无时无刻不在规范人们的行为。酒店企业不仅需要礼仪,而且需要规范、健康、文明、现代的企业礼仪来保证酒店企业文化的延续,需要礼仪去树立信仰、浓厚氛围、形成习惯、传递信息、表现酒店企业个性。礼仪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需要长期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更是需要众多优秀人才共同努力。酒店企业的文化和人才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如果酒店礼仪文化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念与员工所坚信的价值观念相匹配,那么员工自然会对其产生认同感,也更容易吸引优秀的人才。酒店拥有了众多的优秀人才,在企业文化建设上更则容易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夏莉. 传统礼仪文化与现代酒店服务理念的建构[J].市场营销.2014.07

篇2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也是祖先留给后代子孙的一份遗产。“礼”和“仪”实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礼”包括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既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准则,又作为一种社会的意识观念。“仪”则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周礼》中就确定了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基本结构,将“礼”划分为五类,称为“五礼”,分别是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五礼并非由周人所创立,其中的诸多礼仪是在夏商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逐渐形成的,到西周时期,周人对三代的礼制作了总结并将其归纳为此五类。今天我们就来大致谈谈这“五礼”的丰富内涵及其相关的具体表现形式。

吉礼是古代五礼之一,并居五礼之冠,它是有关祭祀的典礼。其主要的祭祀对象可大体分为三类,分别是天神、地祗和人鬼。天神包括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命、雨师等;地祗包括社稷、五帝、五岳等;人神包括宗庙、孔子等。吉礼的举行往往是一种国家政治行为,由统治者主持。在诸多的祭祀活动中,尤为统治者所重视的是祭祀宗庙、社稷、天地、孔子。宗庙就是皇帝先祖的祠堂,一般建在王宫前面,明清两朝的宗庙就建在紫禁城外;社稷是指土神和谷神,在古代它是国家的象征。古代礼制规定,“左宗庙,右社稷”,社稷坛一般建在王宫前的右侧,与太庙对称;祭祀天地,在古代又称为“封禅”,十分隆重,由帝王亲自前往泰山举行,一般是比较有作为的皇帝才有此举动;祭祀孔子也是历代非常重视的礼仪,一般由大臣前往主持,有时皇帝亲自前往。

凶礼是古代针对不好的事情所举行的礼仪,具体包括丧葬礼、荒礼、吊礼、恤礼、礼等。其中丧葬礼是为死者举行的表达哀思的礼仪;荒礼是遇到旱涝灾害或瘟疫流行时,统治者所举行的一种表达自己体察灾情,并愿意与人民分担的一种礼仪;吊礼是在别的友邦国家或友好人士遭遇自然灾害后,统治者派人前往慰问的礼仪;恤礼是当邻国遭遇政治动乱时,统治阶层派人前往表达慰问的礼仪;礼是友邦在军事上遭受失败后,统治者派人送去物质援助并给其鼓励的礼仪。总体而言,凶礼都是在别的个人或国家遭遇不好的事情后,对其表示同情或慰问的礼仪。后来,凶礼主要是指丧葬、持服、封谥号等与死亡有关的礼仪。在此我们来谈谈凶礼中产生最早、最习以为常的丧葬礼仪。孔子曾将丧礼说成是孝的一部分,主张对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古人十分重视丧礼,由专门以此为职业的人来主持,其具体过程分为报丧、入殓、出殡、守丧几个步骤。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丧礼产生了不少演变,比如佛、道兴起后,水陆道场一度成为丧礼一部分;不同地区丧礼也形成一定地方色彩。总体上,中国的丧礼比较讲排场、爱热闹、好攀比。另外,死者只要寿终正寝,而非夭折,在古人看来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又被叫做“白喜事”。现代中国在大部分古代礼仪已经丧失的情况下,丧礼应该是保存最完备的一种礼仪了。

军礼是有关军事活动的典礼,包括校阅、用兵、狩猎等活动时的礼仪。各个时代的军礼有所不同,如:《周礼》中所记载的有“大师之礼”,乃是军队征伐之前举行的礼仪;“大均之礼”,则是天子或诸侯在分土地、征赋税时举行的军事检阅;“大田之礼”,用于天子狩猎时,并顺便检阅军队;“大役之礼”,用于国家建造城邑、宫殿、开河、造堤等大规模土木工程时的队伍检阅;“大封之礼”则是诸侯勘定各自封地地界、树立界碑的一种活动。另外,《通典》中记载了唐代的军礼,具体包括告太庙、命将、出师、阅师、誓师、献俘等。古代军队出征打仗前宰头牛,甚至有时杀个违反军纪的人,称为祭旗,也是一种军礼。总体而言,军事活动中形成了定制的行为,都可算是一种军礼。军礼大体上是为了起到一种宣示力量、鼓舞士气、检阅训练部队等作用。

宾礼,既是一种针对客人的礼仪,这个客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代表一个国家。宾礼在各个时期的种类和形式都有所变化。上古时期的宾礼主要包括朝、聘、会、遇、锡命等一系列的礼仪制度。朝,即是诸侯按固定日期朝见天子时的一系列礼仪;聘,是指诸侯国之间互遣使者访问的礼仪;会,是诸侯对天子不定期的朝见,或是诸侯之间无定期的会面;遇,指诸侯或官吏间偶然的邂逅;锡命,指天子或诸侯对下属封赐爵位、服饰、土地等时的礼仪。《通典》记载了唐代的宾礼:“三曰宾礼,其仪有六:一,番国主来朝;二,戒番国主见;三,番主奉见;四,受番使表及币;五,宴番国主;六,宴番国使。”在《清史稿・礼志二》则记载了清代的宾礼:“宾礼:藩国通礼,山海诸国朝贡礼,敕封藩服礼,外国公使觐见礼,内外王公相见礼,京官相见礼,直省官相见礼,士庶相见礼。”在此我们来谈谈“相见礼”,它是古人日常相见时的礼仪。春秋之前,因“礼不下庶人”,因此相见礼只是贵族之间的礼仪。在《礼仪・士相见礼》记载了当时秦国士大夫上门拜访时的见面礼,规定士用土鸡,下大夫用雁,上大夫用羔。春秋之后相见礼的适用范围也不再局限于贵族,而是扩展到全社会。就内容而言,其一个重要方面是规定官员之间的见面礼仪,总体上以官大者为尊,而大的程度不同则需施以不同的礼仪;另一方面,对于庶人之间的礼仪有相应规定,基本原则是以年老者为尊。此外,对于诸如主宾、师生之间迎来送往、安排座次、饮茶、送客等礼仪都作出了一系列详细规定。

嘉礼是人们为日常生活中高兴的事情所举行的庆祝礼仪,往往是人们之间联络感情、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媒介;另外,皇帝家中有喜事所举行的庆祝礼仪也叫嘉礼。嘉礼因为涉及生活各个方面,内容比较庞杂,其中比较重要的几种是婚礼、冠礼、飨礼、宴礼、射礼等。婚礼指结婚的礼仪;冠礼指古代男子年满20岁所举行的典礼,对之加冠以示成年;飨礼是古代设酒食款待来客的一种礼仪;宴礼是古代皇帝家有诸如君主登基、册皇太子、天子纳后妃或太子纳妃等喜事时所举行的宴请大臣的礼仪。射礼,因古代尚武,因此在许多庆祝活动中都设有射箭项目,作为一种仪式的同时,也是一种娱乐。《清史稿・礼志六三》:“二曰嘉礼,属于天子者,曰朝会、宴飨、册命、经筵诸典。行于庶人者,曰乡饮酒礼。而婚嫁之礼,则上与下同也。”在五礼之中,其他四礼大多与国家政治生活相关,嘉礼则是唯一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礼仪。在此我们谈谈嘉礼中的古代结婚礼仪,婚姻自古乃人生大事,一点都马虎不得。在周代时,中国便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婚礼仪式,在《仪礼》中有详细规制,简而言之可称为“三书六礼”。三书指聘书、礼书和迎亲书。六礼,则指从提亲到完婚的六个大体步骤。其一为纳彩,是男方家长托人向女方家长提出联姻的意愿,并要献上纳彩礼;其二是问名,纳彩得到女方应允后,便会详细询问女子的姓名、年龄、生辰及其家族情况;其三是纳吉,是男方家长请人测算男女双方生辰八字是否相合,这对婚姻的成败也起相当大的作用;其四是纳征,就是下聘礼,它是要真金白银的,并且历代都是在不断增加;其五是请期,即定下迎亲日期,一般是男方象征性地征求女方意见,其实是自己决定后再告诉女方;最后就是亲迎,该步骤主要包括迎亲和拜堂。迎亲前一天女家要为女儿“开脸”、“上头”,拜堂第二天,新娘要拜见公婆,此时婚礼才算基本结束。而严格算的话,婚后第三天,新妇归宁结束,婚礼才完全结束。

以上只是我对中国古代“五礼”的浅显概括,希望今后能再接再厉予以完善。在人类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崇尚礼仪已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精神需求,“明礼”也即当代公民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的立身之本。诚然,我国现处在一个特殊的转型时期,面临多种价值取向及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其传统道德礼仪规范不免受到干扰影响。处于新时期的我们应不辱使命,以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自觉学习和运用各种优秀礼仪形式,与社会全体同仁一道弘扬礼仪精神,共创礼仪文明新风。

参考文献

[1] 论语・乡党[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 墨子・公孟第四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80.

篇3

中图分类号:K89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4-0003-02

《释名》旧题汉北海刘熙成国撰。按《后汉书·文苑传》说刘珍撰《释名》,而《三国志·吴书·韦曜传》则云:“见刘熙所做《释名》”,两说不同。据毕沅考证,刘熙大约是汉末或魏时人,时代比刘珍稍晚。可能是刘珍先有《释名》,而刘熙加以补充。

《释名》共八卷二十七篇,篇名如下:释天、释地、释山、释水、释丘、释道、释州国、释形体、释姿容、释长幼、释亲属、释言语、释饮食、释采帛、释首饰、释衣服、释宫室、释床帐、释书契、释典艺、释用器、释乐器、释兵、释车、释船、释疾病、释丧制。分类较《尔雅》更细,也较合理。《释丧制》是《释名》有的,其中反映了大量的丧葬文化。如对死者称谓,治丧、出丧各种制度的介绍,对服丧者的要求等无不做了详细的介绍,对我们研究古代丧制礼仪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参考。

一、体现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一)死者称谓的差异

汉朝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专制王朝,等级森严这一点在《释丧制》中也有所反映。按照人的身份地位的不同,死亡的称法也有不同:

士曰不禄,不复食禄也。

大夫曰卒,言卒竟也。

诸侯曰薨,薨,坏之声也。

天子曰崩,崩坏之形也。崩,硼声也。

“不禄”:郑注曲礼云:“不终其禄也。”白虎通云:“不终君之禄也。”通典引春秋说题辞云:“不禄谓身消名章也。”郑注:“禄谓有德行,任为大夫士而不为者,少而死,从士之称。”何休注公羊云:“不禄。无禄也。”大夫的薪俸叫做“禄”,大夫死后再也不能“食君之禄”,即是“无禄”。

“卒”:《说文》:“隸人给事者衣曰卒。”叶德炯曰:御览引春秋说题词:“大夫曰卒,精辉终卒,卒之为言绝,绝于邦也。”古代大夫或诸侯之家称作“邦”。古代认为天人合一,一邦的掌管着逝去,则这里聚集的精耀也就卒灭了,因此大夫至死谓之“卒”。

“薨”:何休注公羊云:“小毁坏之辞。”白虎通云:“诸侯曰薨,国失阳,薨之言奄也,奄然亡也。”叶德炯曰:通典引刘向五经通义云:“崩薨从何始乎?曰:从周。何以言之?······武王以前未闻崩薨也,至成王太平乃制崩薨之义。”

“崩”:郑注曲礼云:“异死名者,为人其无知,若犹不同然也,自上颠坏曰崩。”何休注公羊云:“大毁坏之辞。”谷梁传云:“高曰崩,厚曰崩,尊曰崩,天子之崩以尊也。”天子处在社会制度的最顶端,故为“巅”,天子身份最为尊贵,因此天子的死称为崩。

笔者对《左传》《战国策》《史记》中“薨”字和“崩”字进行了统计,其结果如下:

《左传》中的“崩”字全用于记录天子之死,“薨”则用于记录诸侯及其夫人之亡。然而在《战国策》中,表示诸侯之死,“薨”字只出现两次,其余全用“崩”来代替。由此我们可以总结,从春秋到战国这个大变革时期,宗法制礼崩乐坏,天子不再具有绝对的权威;诸侯凭借自己雄厚的军事和政治实力,地位得到提升。

在《史记》中,我们发现情况发生变化。“崩”字出现247次,全用于记录皇帝或皇后之亡,太子诸侯则用“薨”。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秦汉大一统之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天子权利至高无上,同时与宗法制度相结合,制定出一套维护天子尊严神圣不可侵犯的森严等级制度。

(二)墓葬规格的差异

《释名·释丧制》不仅按照天子、诸侯、大夫、士等不同等级界定了死亡的不同称法,在书中墓葬规格、丧服、车饰、丧期等诸多方面也表现出差异性:

冢,肿也。象山顶之高肿起也。

墓,慕也,子思慕之处也。

丘,象丘形也。陵亦然也。

郑注周礼叙官:“墓,大夫云基。冢茔之地,孝子所思慕之处。”“丘”,大夫职云:“以爵等为丘封之度。”郑注:“王公曰丘,诸臣曰封。”毕沅曰:“自汉以来,天子葬地谓之陵,或曰山陵,或曰园陵。”自汉以来,封建王权不断增强,为了表现最高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坟墓占地广阔,封土之高如同山陵,因此帝王的坟墓就称为“陵”。古代把帝王坟墓称“陵”,贵族坟墓称“冢”,一般官员或富人称“墓”,平民百姓称“坟”。不仅如此,坟墓也会按照官职、辈分而有区别,一般辈分越高、官职越高,墓葬的规格越高。

二、对死亡方式的不同称谓

“人始气绝曰死”,“就隐翳也”,人的形体、气息等都在这个世界隐翳消逝,找不到踪影。我们说每个人的出生都承载着上天和父母的恩泽,死亡也是一个人“福祚陨落也”。但是死亡也有不同的方式,如自然死亡、遭遇意外死亡、受到刑罚死亡等,关于这一点,《释名》也给出了不同的称谓和解释。

(一)受惩而亡的称谓

罪人曰殺。殺,竄也,埋竄之,使之不复见也。

罪及余人曰诛。诛,株也,如株木根,枝叶尽落也。

狱死曰考竟,考得其情,竟其命于狱也。

市死曰弃市。市,众所聚,言于众人共弃之也。

斫头曰斩,斩要曰要斩。斩,暂也,暂加兵即断也。

车裂曰轘。轘,散也,肢体分散也。

煮之于镬 曰烹,若烹禽兽之肉也。

槌而死曰掠。掠,狼也,用卫大暴如豺狼也。

这些名称来自于日常生活,形象而又生动。如“诛,株也”,像大树的枝叶全部凋落,则这个家族将全部消亡。再如“烹”,就像人们日常烹烤肉类,这种行为已经在人的思维中烙下了痛苦的印象,所以“烹”这种刑罚已经在无形中给人一种恐惧感。又如“车裂”,稍一想象,那四肢分裂,血肉模糊的血腥场面,便使人不寒而栗。统治者就用这些酷刑,来震慑人民,使人不敢犯罪。

由此可以总结出,古代封建社会,官府巩固统治,在运用礼教、道德教化百姓的同时,也运用刑罚威震民众,双管齐下,维护社会的稳定。联系当今社会,我国在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的同时,提倡以人为本、“中国梦”,只有“法”与“礼”相互结合,我们才能建设成一个和谐稳定富强的国家。

(二)意外死亡的称谓

死于水者曰溺。溺,弱也不能自胜之言也。

死于火者曰烧。烧,焦也。

战死曰兵。言死为兵所伤也。

下杀上曰弑。弑,伺也,伺间而后德施也。

悬绳曰缢。缢,阨也。阨其颈也。

屈颈闭气曰之雉经,如雉之为也。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一生只有一次;生命又是脆弱的,任何小小的意外都有可能让我们丧生。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亲人朋友,敬惜生命。

(三)与年龄有关的称谓差异

《释名·释丧制》中因为年龄和身份的差异,关于死亡的称呼也会不同:

老死日寿终。寿,久也;终,尽也。生已久远,气终尽也

少壮而死日夭,如取物,中夭折也。

未二十而死日殇。殇,伤也,可哀伤也。

父死日考。考,成也。亦言槁也,槁於义为成,凡五材,胶漆陶冶皮革,乾槁乃成也。母死日妣。妣,比也,比之於父亦然也。

自然老死称“寿终”,即不用遭受病痛的折磨,无知无觉的安详的走完一生,这是一种“蒙赐”,一种福气,我们也常把这种死亡称作“寿终正寝”。“夭”,《说文》释“夭,屈也······夭者头之曲”,其本意是“屈、摧折”;同时又有“茂盛”之义,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试想一个人于而立之年突然逝去,就如一棵树,刚长成木材,却不幸摧折,让人唏嘘哀叹不已。将“夭”的两个意象结合即“茂盛之时被摧折”,其对死亡的称谓才最生动形象。再如“殇”,《说文解字》中提到“殇,不成人也”;《仪礼·丧服传》有“人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殇,十五至十二为中殇,十一至八岁为下殇,不满八岁为无服之殇”。我们发现,随着年龄的变化,“殇”的程度不同。年龄越大,死后他的亲人越伤心,越难从悲痛中走出。这和与人交往的道理一样,交往时间越长,情感越深厚,越难以分离。

《释名》中对于死亡称谓的解释,虽然由于时代的限制个别语汇的解释略显牵强,但它对当代研究当时典章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反映丧制礼仪

“汉以来谓死为故物,言其诸物皆就朽故也。”在对《释名·释丧制》的研读中,发现汉时的丧礼制度已经十分完善。从对死者的重饰,到棺椁的摆放,到出席丧礼人的穿着,再到入葬祭奠都有比较详细的介绍,为我们今天研究汉代丧礼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一)重饰死者

我们常说“死者为大”,在汉代人对死者的重饰中便有所展现。“既定死曰尸。尸,舒也。骨节解舒,不复能自胜敛也”,所以需要生者对其打扮,走好人生的最后一程。

衣尸曰袭,袭,匝也,以衣周匝覆衣之也。

一囊韬其形曰冒,覆其形使人勿恶也。

已衣所以束之曰绞衿。绞,交也,交结也。衿,禁也,禁,系之也。

以上介绍的是汉代时期死者的衣饰,通过与现在丧礼的对比,发现大同小异。在山东农村,会给死去的人穿“寿衣”。寿衣的准备比较早,一般在家里老人去逝之前就已准备好,买来藏蓝色或黄灰色的布料,由家中和村里有德旺的女性共同缝制而成。在农村他们会给死者的脸上盖一张火纸,掩盖其面容,以防惊吓到他人。

含,以珠具含其口中也。

握,以物握尸手中,使握之也。

“含”是丧仪之一,“天子含实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碧,士以贝,春秋之制也。文人加以稻米”,根据死者身份地位的不同,所含之物也不同。对于“含”的解释有很多种:一种说法是“饭含”,“缘生食,死者不欲虚其口,故含。”另一种认为对死者的尸体有益,可使其不朽,与神灵相通。现在的人已经不再将珠玉含于死者口中,而是以硬币代替。从中可以发现人民群众对于古代传统变通式的继承,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得以生生不息的发展、传承。

(二)重视治丧与出丧

死者的尸体被处理完以后,人们就开始入殓,将尸体敛入棺椁中。

衣尸棺曰敛,敛藏不复见也。

槨,廓也,廓落在表之言也。

尸已在棺曰柩,柩,究也,送终随身之制究备也。

同时设置灵堂。于西壁下涂之曰殡。便于宾客祭拜送别。

然后便要出丧。古人对“送死”及其重视。这既体现了孝子对逝者的敬重,也是亡者在人间最后的行程。

舆棺之车曰輀。輀,耳也,悬于左右前后,铜鱼摇绞之属耳耳然也。其盖曰柳。柳,聚也,众饰所聚,亦其形偻也。亦曰鼈甲,似鼈甲然也。其旁曰墙,似无墙也。

翣,齐人谓扇曰翣,此似之也,想翣扇为清凉也。翣有牖有画,各以其饰名之也。

两旁引之曰披。披,擺也,各于一旁引擺之,借倾倚也。

从前引之曰绋。绋,发也,发车使前也。

人们对“送死”的队伍进行精细而庄重的修饰,使死者庄严肃穆;同时人们使用“明器”,为死者引灵。古代的人相信灵魂的存在,因此用“塗车、芻灵”为死者引路,希望死者的灵魂可以平安、安逸的在冥间生活。

(三)重视孝道

《释丧制》中不仅有对丧葬规格的介绍,还有对生者的规范。其中直接提及&ld quo;孝子”的有以下几条:

又祭日卒哭。卒,止也。止孝子无时之哭,朝夕而已也

期而小祥亦祭名也,孝子除首服,服练冠也,祥,善也,加小善之饰也。

又期而大祥亦祭名也。孝子除穰服。服朝服缟冠,加大善之饰也。

间月而楫(左示右覃)亦祭名也,孝子之意澹然,哀思益衰也。

墓,慕也,孝子思慕之处也。

在整个丧葬仪制当中,孝子们需要穿“五服”,即:“丝麻、小功、大功、斩衰、齐衰”。在初丧、治丧、出丧、终丧的每个阶段,孝子们不仅要身穿不同的素服,还要遵守不同的哭丧礼。卒哭礼之后,孝子们还需要守孝,在此间需要按期进行祭礼。小祥是在尊长过世后一周年进行的祭礼,大祥是在二周年时举行的祭礼。古代人对于丧服和居丧十分重视。丧服直接体现着不同的人与亡者的关系,至亲至孝的人,穿孝服最重,守孝最长。虽然对于死者来说,守孝已经毫无意义,但古人相信灵魂是不灭的,人们坚持为已故亲人守孝,并以此来坚守孝道。丧葬礼制的规模、场面、子孙进行的每一项祭礼是否符合仪制,都被用来衡量是否尽孝。

参考文献:

篇4

那么竟就什么是学习文言文的道呢,或者更精准一点的说,什么是文言文翻译的道呢?

要学好顾问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文言文翻译的而关键在于:多背记古文,建立语感。

每种语言,就其学习者而言,都对该种语言有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复杂的,是人的深层意识对语言规律的一种熟知,掌握。语感无法名状,不可告知,但是它确确实实是存在的。而且这种感觉能帮助你在第一时间作出判断,就其结果而言有惊人的正确性。

建立语感的关键在于,多读,多背记文言文。其实文言文背记的过程,也是理解它的意思,掌握其中各种语法现象的过程。

2、多总结各种词的用法以及语法现象。

总结归纳是学习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关节,如果少了这个环节,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均会受到影响。在

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注意对一类语法现象,例如词性的变化(名词动用,形容词动用等)、通假;对句法,如省略,倒装,前置等知识点的归纳,对其形成一个系统的概念,做到深度理解,精准掌握,再遇到问题时就不会模棱两可,是是而非。

3、精做练习。

练习不是目的,练习的目的是对知识的巩固,因此反对题海战术,不过不带着目的,或者研究性心理来做题,就是做再多的题也起不了大的作用,因为题的形式是变化的,但是其中包含的道理是恒一的。

4、增加文言文课外知识。

在上文中提到了,文言文之所以难,是以为文言文不但有语法现象的阻挠,而且有文化知识的阻挠。

比如古代的礼仪制度,仕官制度,如果不知道这些制度,对有些古文的理解上就有难度。因此建议可以读一些简明的文言文书籍,如《三国演义》《三言两拍》等。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文章作者的时代背景,作者本人的流派和主张。有些翻译,按照字面简单的翻译,出来的结果是与其主旨不相符合的。

例如史记鸿门宴里的一句:“大王来何操?”照字面的翻译,大概会是:大王您来的时候拿着什么东西。如果这样翻译,肯定得不了高分,因为这是不符合作者的意思的。对于此,如果分析下,这个故事的背景——刘邦到项羽那里去请罪,在最后献上了白玉等。那就很容易推理出,这句话的意思,即:大王您来的时候带着什么礼物?这样翻译就对了。

篇5

汉代蒙学读物主要有吕里书师合秦代三篇所做《仓颉篇》、司马相如的《凡将篇》、贾鲂的《滂喜篇》以及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急就篇》和我国最早的一部词书《尔雅》等,它们受博物观影响,在内容上涉猎广泛,分类多样且自成系统,在教育价值的实现方面注重知识化、人文性与实用性,更加贴合时展,在以识字教育为重心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知识教育与伦理道德教育的多方位发展。

1.分类多样,自成系统

《说文解字》释“博”曰“大通也”,释“物”曰“万物也”[1](24、45)。汉代浓厚的“博物”风尚影响下,蒙学读物的内容涉猎广泛,包括天文学、地质学、地理学、生物学、气象学、人类学、训诂学等,具有“百科全书式”的体系。尽管种类繁多庞杂,但其在编写过程中进行了合理分类,其分类方法自成系统。

《尔雅》运用标准语解释古语、方言,从“礼仪制度”、“天文地理”、“生物”三个方面阐释文化知识,传播礼制思想。《尔雅》共19篇,前3篇属于语言学范畴对一般词语的阐释,分别为《释诂》、《释言》、《释训》;后16篇则按“自然”与“人事”分类,其中前4篇阐释礼仪制度,展现忠君思想与等级观念,分别为《释亲》、《释宫》、《释器》、《释乐》,后12篇从天文地理与生物两个类别阐释自然,其中又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类,天文即《释天》、地理分为《释地》、《释山》、《释丘》、《释水》、植物分为《释草》、《释木》、动物分为野生类《释虫》、《释鱼》、《释鸟》、《释兽》和家养类《释畜》,可见其分类的细致化与系统化,正所谓体悟而超越于物,博物而精察其理。

《急就篇》则从“姓氏名字”、“器物百服”、“文学法理”三方面进行识字教学,颜师古评价其“包括品类,错综古今”。其中前7章每句首字为姓氏,句中也有所涉及,约100多个,帮助儿童在掌握姓氏的同时,了解古代文化,学习人际交往,塑造“博物君子”;第二部分“共包括二十三类事物,依其先后顺序分别是:织物及其图案、色彩、五谷、服装、金属器物、竹器、陶器、绳索、木器、虫鱼、闺阁事物、乐器及其他音乐名词、宴饮酒食、身体部位名称、兵器、车马、住宅、耕作、树木、六畜、鸟兽、疾病、医药、丧葬”[2](40),展现了社会风貌,正是博学化教学的表现;最后一部分则包含学习、官职、律令条文、地理州郡四方面内容,利于规范品格,兼具道德教育作用。可见,汉代博物观教育下的蒙学读物内容丰富多样,分类系统化,利于培养广博之士。

2.涵养价值,贴合现实

汉代蒙学读物内容上种类繁多,知识性较强,在以识字教学为基础的蒙学教育之上进行拓展,从自然万物到社会文化,实现了文学性与知识性的融合,与我们所提倡的语文教学要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相契合,一方面丰富了儿童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培养塑造其典雅品格以适应时代取材用人制度。

汉代经学的兴盛与繁荣以及“独尊儒术”的时代特征决定了蒙学教育的大致走向,也反映在蒙学读物的编写与选择上。汉代的蒙学读物中关于“人事”方面内容并不少见,是儒家人文意识的集中体现。《急就篇》在“姓氏名字”部分体现了儒家的忠孝观念,在“文学法理与思想教育”部分起到了示范性的教育作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博物”风尚的影响下,汉代蒙学读物表现出明显的普适性与实用性。大都蒙学读物中包含着大量的人文知识,例如器物名称、典章制度等,更好地指导儿童学会生活,适应时展;另一方面,其适用于社会各个阶层,内容通俗易懂,广博见闻,利于整个社会的文化的发展与提高。

二.对现今博雅教育的经验启示

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理念在大力提倡弘扬传统文化与“核心素养”的当下,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博雅教育是一种自由教育,讲求回归古典,培养健全人格。汉代“博物观”下的蒙学教育发展为当今博雅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1.关注个体,启发引导

童蒙教育强调从幼时对儿童启蒙,汉代蒙学读物无论从内容的广博还是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播上努力关注各个阶层儿童的接受能力。在识字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文化知识与思想品德的教化。博雅教育想要培养全面的人才就更要广泛关注,深入观察,关注儿童个体差异,从心理层面积极地启发与引导,鼓励其主动发现,培养兴趣,博?W笃行。

在大力倡导核心素养的当下,从个体发展的角度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而营造让学生学会学习、自由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所谓博学,知识内容涵养量极大,教师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更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2.整合课程,有效教学

汉代博物教育内容繁多,可谓“杂”学,而其蒙学读物分类详尽,方法自成系统,帮助儿童厘清事物关系,培养“博物君子”。信息化时代的我们更应在注重博雅教育丰富全面的基础之上,科学地平衡知识结构,进行分类、分层教学,增强知识的趣味性,更好地实现知识的融合,??现高效化教学。

学科间的融合与贯通并非易事,当下的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语文教师忽视科普文的学习、数学教师忽略对题目的分析等问题。我们要培养的是适合21世纪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整合课程的必要性就尤为突出。就语文学科而言,群文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展开变得更加重要。教师与学生选择一个议题,选取相关多篇文本(包括非连续性文本)进行解构,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宽度与广度。选文也应多样化,不单单包含文学类文本,而应广泛涉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鼓励学生探究、质疑、创新,实现高效化教学。

3.紧随时代,提升素养

对时展的关注不仅考验教师对于信息的敏感度与筛查能力,也是充分考虑学情的体现。教材中部分课文的时代背景与现下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学生很难领悟作品传达的思想内蕴,因此需要教师顺应时代的发展,营造合理化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与文化审视能力。

在对生活世界细微观察的基础上,我们更强调对人类文化的关注与学习,将培养博学人才这一目标融入博雅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透过文本解读进行影响渗透,贴合时代精神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更加健全的人格。

汉代“博物”风尚影响下的蒙学教育对当今的语文教育乃至其他学科教学具有积极作用,总结博物观教学下的蒙学读物特点及优势有利于指导价值观引领下的语文教育,发扬语文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为日后语文教学理清思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