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8:54:1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电子技能实训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电子拖动与技能训练现在已经成为中等职业教育维修电工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了。但是实际在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习往往都是分开上课,实行的是“周倒制”。然而,现在技校里的学生普片存在着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特点,他们在面对新知识、新课程,时原本注意力就不容易集中,再实行“周倒制”的教学方式,就使得他们更难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去了。
在电子拖动与技能训练的教学中,实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实验课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上课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训练到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进而培养出他们敢于操作、善于操作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学风。
1 培养目标和定位
对电气类技术人才的职业教育目标,是要求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应当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和素质;在业务水平上,应具有熟练专业的操作技能;当踏入社会,走上职业岗位后,应具备可以继续发展的个人能力。总体来说,在校的学习阶段,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学校的学习而具备必要的“应用知识”而不是“专业知识”或“专业理论”。从从事的工作领域来看,培养的学生在进入职场后,主要从事的是电气设备的运行、生产、维修、技术服务、管理等等在第一线的工作。这就要求他们需要拥有很强的技术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以此来解决在工作上遇到的实际问题。
2 传统教学的缺陷
老式的课程教学方式是,首先在教室进行理论课的学习,在完成了理论的教学之后,实际的操作训练在专门的实习场所进行。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因为这种教学模式被割裂成两部分,把原本学生就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的抽象难懂。等到学生参加实作训练时,早已经把原本就没能理解的理论知识忘光了,在实际操作中只能机械的模仿老师的教学,而不能真正学到知识和技能。
这些缺陷可以具体概括为如下几点。
(1)基础理论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很抽象,学生不能把这些书本知识与生产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
(2)学习内容相当枯燥,很难激发起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只是被动的在大脑中反复记忆,更不要说要求他们能够达到灵活应用。
(3)传统的教学方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协调。实践教学的内容是依据现有的实训条件,这样就会造成实训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不同步,这样使得学习重点模糊不清,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4)现在很多学校一味追求职业资格等级考试的通过率。这样势必会给学生造成实习课无聊、枯燥的感受。
3 教学内容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改进现在的教学模式,我们应该加强现场教学,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电力拖动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在电力拖动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现场教学的内容,例如现场演示、采用实物教学等手段,要充分的利用学生的各种感知信息之间的互相协调配合的作用。举个例子说明一下,比如在讲解接触器这课时,在介绍结构和原理时,教师可以让每位学生直观的看到,触摸到接触器的外观,然后再进一步的对接触器的动作过程进行演示,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很想知道接触器的工作原理,可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掌握规律、理解原理,产生学习兴趣。
还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往往,在进行实验课题训练时,如果严格的要求学生完全按照规范布置元器件,合理而美观走线,时时都在提醒学生注重细节,都必须要一次性到位,云云,这样是不会得到好的效果的。反而,我们应该时常在强调要求得基础上有意在示范电路板某个电气接点的过程中上做些小“文章”,例如通过人为设置电气接点故障点,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排除故障点,最终通过多次这样训练之后,学生能够在不经意之间掌握那些常用的排处故障的方法。
4 教学方式的改进
由上节的表述可见,老式的课程安排缺乏科学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培养出学生的实际操作应用技能,与今后学生进入社会后实际生产技能要求距离相差太远。这就要求我们要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要以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为依据来重新设置课程设计内容,重新整合教学资源,突出教学中能力本位的特点,逐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以实习车间、实验室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用“实践-理论-再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具体思路是: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先亲自到实习场地去参观观摩,以增加学生对所要学习知识的感性认识。其次是理论的教学,就是在参观现场之后,再回到课堂,利用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理论的教学,让学生由感性认识能够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程度,即由实践上升到理论。最后再实践,也就是指,在学生完成了相应的理论课之后,再回到操作车间、实验室中去,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上课学到的理论知识,以达到让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在一起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实现将现场教学作为主要教学手段的教学方式,而课堂教学仅仅起辅助的作用。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又能让学生学习到与这些操作技能相关的基础知识。
在这里要向大家介绍一下德国职业教育界根据新时期的企业对于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而提出的“行为引导型教学法”。这个教育方法是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为教学目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引导者,作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主持人,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完成设计、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教育方法,那么他们是如何实施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呢?从教学的管理来分析,第一是要在教学之前拟定学习的课程单元,根据课程的特点及要求,对学习的领域进行适当的划分,再在每个划分出的学习领域中分解出职业的主要行为,再选择相应的专业教师拟定专门的学习内容,最后将行为分解成若干个不同的学习单元,并注意在教学单元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二步是实施教学阶段,根据各个不同的学习单元制定相应的课时计划、日计划、周计划等。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哪一门课程,其原则都必须包含“能力目标、任务训练、学生主体”三要素。
5 教师的教学要求及安排
在制定教学安排时应该把学习目标渗透到项目中。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的选择和设计课程项目。课程项目尽量做到典型,知识覆盖面要全,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应当能够实施。要选择合适的项目,首先要了解该课程主要应该掌握的职业岗位能力。对于电力拖动与技能训练这样的专业课,需要以下技能:电动机基本控制线路的电路图绘制、识读,安装及检修;常用低压电器的选用、检修及识别;简单电路的设计能力;机床控制线路的电路图绘制、识读,检修和安装;电工工具和常用仪表的熟练使用;能够为线路列出材料、元器件明细,并能通过计算选出器件的型号规格;掌握能表达电路的相关信息的术语;熟悉与文明安全生产相关的规定,能够安全的进行操作,文明的生产;建立产品的质量意识,树立良好职业道德观念。
5.1 要教“课”,不要教“书”
电力拖动技能训练过程不光要做到按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的要求划分单元的内容,还应该要注意到教学的系统性、逻辑性、连贯性,其内容应该按照知识体系来设计,每个单元的课题都应该有相应的理论内容来支撑实训的项目。而课程的内容要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来制定,要按照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思路,来实现教学的目标。必须做到以课程的目标为教学的基准,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是采用参考课本而不是以课本为准来设计教学过程。
5.2 因材施教
教师要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方法上,就必须要以实践操作技能作为教学的主线,突出训练为整个教学的重点,使教学过程能充分的体现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中心的特点。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素质为基准,以教材为范本,提炼出学生“看得见、听得懂、摸得着”的“知识点、技能点、兴趣点”,同时要设计和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之间的关系,多多利用实物、实习设备进行直观教学。
5.3 以学定教,教无定法
电子拖动与技能训练现在已经成为中等职业教育维修电工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了。但是实际在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习往往都是分开上课,实行的是“周倒制”。然而,现在技校里的学生普片存在着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特点,他们在面对新知识、新课程,时原本注意力就不容易集中,再实行“周倒制”的教学方式,就使得他们更难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去了。
在电子拖动与技能训练的教学中,实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实验课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上课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训练到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进而培养出他们敢于操作、善于操作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学风。
1 培养目标和定位
对电气类技术人才的职业教育目标,是要求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应当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和素质;在业务水平上,应具有熟练专业的操作技能;当踏入社会,走上职业岗位后,应具备可以继续发展的个人能力。总体来说,在校的学习阶段,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学校的学习而具备必要的“应用知识”而不是“专业知识”或“专业理论”。从从事的工作领域来看,培养的学生在进入职场后,主要从事的是电气设备的运行、生产、维修、技术服务、管理等等在第一线的工作。这就要求他们需要拥有很强的技术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以此来解决在工作上遇到的实际问题。
2 传统教学的缺陷
老式的课程教学方式是,首先在教室进行理论课的学习,在完成了理论的教学之后,实际的操作训练在专门的实习场所进行。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因为这种教学模式被割裂成两部分,把原本学生就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的抽象难懂。等到学生参加实作训练时,早已经把原本就没能理解的理论知识忘光了,在实际操作中只能机械的模仿老师的教学,而不能真正学到知识和技能。
这些缺陷可以具体概括为如下几点。
(1)基础理论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很抽象,学生不能把这些书本知识与生产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
(2)学习内容相当枯燥,很难激发起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只是被动的在大脑中反复记忆,更不要说要求他们能够达到灵活应用。
(3)传统的教学方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协调。实践教学的内容是依据现有的实训条件,这样就会造成实训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不同步,这样使得学习重点模糊不清,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4)现在很多学校一味追求职业资格等级考试的通过率。这样势必会给学生造成实习课无聊、枯燥的感受。
3 教学内容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改进现在的教学模式,我们应该加强现场教学,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电力拖动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在电力拖动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现场教学的内容,例如现场演示、采用实物教学等手段,要充分的利用学生的各种感知信息之间的互相协调配合的作用。举个例子说明一下,比如在讲解接触器这课时,在介绍结构和原理时,教师可以让每位学生直观的看到,触摸到接触器的外观,然后再进一步的对接触器的动作过程进行演示,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很想知道接触器的工作原理,可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掌握规律、理解原理,产生学习兴趣。
还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往往,在进行实验课题训练时,如果严格的要求学生完全按照规范布置元器件,合理而美观走线,时时都在提醒学生注重细节,都必须要一次性到位,云云,这样是不会得到好的效果的。反而,我们应该时常在强调要求得基础上有意在示范电路板某个电气接点的过程中上做些小“文章”,例如通过人为设置电气接点故障点,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排除故障点,最终通过多次这样训练之后,学生能够在不经意之间掌握那些常用的排处故障的方法。
4 教学方式的改进
由上节的表述可见,老式的课程安排缺乏科学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培养出学生的实际操作应用技能,与今后学生进入社会后实际生产技能要求距离相差太远。这就要求我们要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要以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为依据来重新设置课程设计内容,重新整合教学资源,突出教学中能力本位的特点,逐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以实习车间、实验室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用“实践-理论-再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具体思路是: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先亲自到实习场地去参观观摩,以增加学生对所要学习知识的感性认识。其次是理论的教学,就是在参观现场之后,再回到课堂,利用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理论的教学,让学生由感性认识能够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程度,即由实践上升到理论。最后再实践,也就是指,在学生完成了相应的理论课之后,再回到操作车间、实验室中去,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上课学到的理论知识,以达到让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在一起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实现将现场教学作为主要教学手段的教学方式,而课堂教学仅仅起辅助的作用。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又能让学生学习到与这些操作技能相关的基础知识。
在这里要向大家介绍一下德国职业教育界根据新时期的企业对于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而提出的“行为引导型教学法”。这个教育方法是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为教学目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引导者,作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主持人,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完成设计、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教育方法,那么他们是如何实施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呢?从教学的管理来分析,第一是要在教学之前拟定学习的课程单元,根据课程的特点及要求,对学习的领域进行适当的划分,再在每个划分出的学习领域中分解出职业的主要行为,再选择相应的专业教师拟定专门的学习内容,最后将行为分解成若干个不同的学习单元,并注意在教学单元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二步是实施教学阶段,根据各个不同的学习单元制定相应的课时计划、日计划、周计划等。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哪一门课程,其原则都必须包含“能力目标、任务训练、学生主体”三要素。
5 教师的教学要求及安排
在制定教学安排时应该把学习目标渗透到项目中。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的选择和设计课程项目。课程项目尽量做到典型,知识覆盖面要全,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应当能够实施。要选择合适的项目,首先要了解该课程主要应该掌握的职业岗位能力。对于电力拖动与技能训练这样的专业课,需要以下技能:电动机基本控制线路的电路图绘制、识读,安装及检修;常用低压电器的选用、检修及识别;简单电路的设计能力;机床控制线路的电路图绘制、识读,检修和安装;电工工具和常用仪表的熟练使用;能够为线路列出材料、元器件明细,并能通过计算选出器件的型号规格;掌握能表达电路的相关信息的术语;熟悉与文明安全生产相关的规定,能够安全的进行操作,文明的生产;建立产品的质量意识,树立良好职业道德观念。
5.1 要教“课”,不要教“书”
电力拖动技能训练过程不光要做到按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的要求划分单元的内容,还应该要注意到教学的系统性、逻辑性、连贯性,其内容应该按照知识体系来设计,每个单元的课题都应该有相应的理论内容来支撑实训的项目。而课程的内容要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来制定,要按照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思路,来实现教学的目标。必须做到以课程的目标为教学的基准,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是采用参考课本而不是以课本为准来设计教学过程。
5.2 因材施教
教师要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方法上,就必须要以实践操作技能作为教学的主线,突出训练为整个教学的重点,使教学过程能充分的体现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中心的特点。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素质为基准,以教材为范本,提炼出学生“看得见、听得懂、摸得着”的“知识点、技能点、兴趣点”,同时要设计和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之间的关系,多多利用实物、实习设备进行直观教学。
5.3 以学定教,教无定法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c)-0-01
电子技能实训是提高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把知识、技能、素质融为一体,提高其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从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职业综合能力,提升综合竞争力。
1 进行教学管理设计,注重素质培养
实训时,要求三个人一组,即符合生产安全的需要,又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在实训中电路制作时,既强调工艺又要求节约,培养学生严谨的操作习惯和节约意识;在测量实训数据时,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每次实训中和结束后,都要求学生做到物品摆放整齐,卫生收拾干净,在努力营造良好实训环境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等良好职业道德的培养,使素质教育与技能培养相融合,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相融合,实训环境与企业文化相融合,融知识、技能、素质为一体。
2 进行教学环节设计,能力培养贯穿始终
在电子技能实训教学中,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具体方案如下。
教师首先集中讲解实训要求和安全操作规程,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安全操作的重要性。接着通过复习提问环节使学生获得实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讲解实训电路原理和电路制作要领。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然后进行分组实训,分组时根据学生学习、性格及工作要求等具体情况合理搭配,组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进行分组。并选取有责任心、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组长,使学生能相互检查和相互帮助,完成实训。通过分组实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组织能力。
分组后,引导学生识别实训设备、测量仪表及元器件。学生领件后,先给组长演示元器件的检测及实训电路的连接与测量,并由组长负责指导其他同学完成,待教师检查电路无误后,再通电实验。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爱岗敬业精神。
实训过程中教师巡回检查、指导。在学生举手示意下再提供建议,但避免给予具体的帮助或直接给出答案,要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学生认真听教师讲解实训要求和安全操作规程,自觉准备好实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实训设备、测量仪表及元器件的使用及检测方法,熟悉所做实训电路的原理和制作步骤。并按照教师的指导,对于分配的任务,能够与教师和组员进行讨论达成共识,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在教师的指导下会查阅相关的学习资料,能够对特定的学习辅助手段进行选择、分类和比较,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在老师示范后,学生通过对新知识和技能模仿操作,并立即实施应用,正确进行元器件的检测及电路制作、测量与维修。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识图),提高动手能力(测量、焊接、维修),培养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然后按照要求处理实训数据,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实训结果分析,归纳总结并对实训结果进行修正。
整个实训过程中,教师巡回检查、指导,并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给予适当的帮助。对出现问题比较多的学生,教师逐一手把手地教,同时鼓励学生保持耐性和注意力集中,增强自信,使学生能够克服困难、专注的、坚韧的达到目标。成功的经历会激励学生主动的、自愿的承担复杂的新任务,并把以前的经验创造性的应用到实践中去。另外,教师时刻进行质量控制,安全检查。根据规定的标准,要求学生自我评估,对自我评估进行抽查,或让学生互相评估。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信心和勇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
实训结束后,要求学生将所用物品归位,包括桌椅的摆放,保证实验台和实训室整洁,使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相融合,实验环境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这样由简到繁,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符合其认识规律。技能的形成要有多次反复的练习,在操作环节我们设计了多个单元线路,每个单元线路都互有异同,并对每一单元进行操作考核,使学生在完成电子技能实训的每个环节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
3 进行成绩评定方法设计,以能力考核为中心
成绩评定应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电子技能实训的特点,不仅对学生完成的每个实训环节及最终实训结果进行评价,还要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和课堂表现纳入考核体系,看学生是否具有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看学生是否严格按照实训要求和安全操作规程进行实训;团结协作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使素质教育与技能培养相融合,实训环境与企业文化相融合,融知识、技能、素质为一体。
总之,电子技能实训是机电类专业不可缺少的的实践环节,对突出实践技能,提高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将来从事相关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中以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以真实工作过程为核心,企业管理模式为样板,使素质教育与技能培养相融合,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相融合,能力考核与成绩评定相融合,实训环境与企业文化相融合,融知识、技能、素质为一体,实现教、学、做统一,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从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职业综合能力,提升综合竞争力,实现职业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和人才发展的实效性,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有机融合与平衡,以适应企业未来发展的技术和文化的不断要求。
参考文献
[1] 邱利军.电工操作技能[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了解电流对人体的危害及安全电压知识。电流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通过人体的电流强度、通电持续时间、电流通过人体的部位或途径以及触电者的身体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触电伤亡的直接原因在于电流在人体内引起的生理病变,显然:此电流的大小与作用于人体的电压高低有关。在一般环境中,1秒钟安全电流可按30毫安考虑,人体电阻可按1000-2000欧姆计。由此可得安全电压范围为30-60伏。我国规定适用于一般环境的安全电压为36伏。
了解人体触电的方式。人体触电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可分为直接触电和间接触电。人体直接触电或过分靠近电气设备及线路的带电导体而发生的触电现象称为直接触电,如单相触电、两相触电、电弧伤害等;电气设备在正常运行时,其金属外壳或结构是不带电的,当电气设备绝缘损坏而发生接地短路故障时,其金属外壳便带有电压,人体触及便会发生触电现象“称为间接触电”。如接触电压触电、跨步电压触电等。
了解操作人员职责及文明实习规范。学生应运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刻苦练习。防止,避免和减少触电事故的发生,保障电器线路和设备的安全运行及人身安全,不断提高供电装备水平和安全用电水平。除完成本岗位的工作外还应学会对自己工作范围内的设备和人身安全负责,杜绝或减少触电事故的发生,这就要求学生做到文明使用设备,做到有理想、守纪律,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从事技能操作训练。
为了防止触电带来的危害,在电子实训室的设备我们要做到:
保护接地。保护接地是为了防止电气设备绝缘损坏时人体遭受触电危险,而在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或构架等与接地体之间所作的良好的连接。保护接地适用于中性点不接地的低电网中。采用保护接地,仅能减轻触电的危险程度,但不能完全保证人身安全。
保护接零。为防止人身因电气设备绝缘损坏而遭受触电,将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与电网的零线(变压器中性点)相连接,称为保护接零。保护接零适用于三相四线制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低压电力系统中。
对于采用保护接零系统的要求:
零线上不能装熔断器和断路器,以防止零线回路断开时,零线出现相电压而引起的触电事故。在同一低压电网中,不允许将一部分电气设备采用保护接地,而另一部分电气设备采用保护接零。在接三眼插座时,不准将插座上接电源零线的孔同接地线的孔串接。正确的接法是接电源零线的孔同接地的孔分别用导线接到零线上。除中性点必须良好接地外,还必须将零线重复接地。
工作接地。将电力系统中某一点直接或经特殊设备与地作金属连接,称为工作接地。工作接地可降低人体接触电压、迅速切断电源、降低电气设备和输电线路的绝缘水平,满足电气设备运行中的特殊需要。
漏电保护器。它的作用就是防止电气设备和线路等漏电引起人身触电事故,也可用来防
止由于设备漏电引起的火灾事故以及用来监视或切除一相接地故障,并且在设备漏电、外壳呈现危险的对地电压时自动切断电源。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中用电的地方越来越多了。因此,我们要掌握并学会最基本的安全用电常识:了解电源总开关,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关断总电源。不用手或导电物(如铁丝、钉子、别针等金属制品)去接触、探试电源插座内部,不用湿手触摸电器,不用湿布擦拭电器。电器使用完毕后应拔掉电源插头,插拔电源插头时不要用力拉拽电线,以防止电线的绝缘层受损造成触电;电线的绝缘皮剥落,要及时更换新线或者用绝缘胶布包好。不要用手去直接救人,年龄小的同学遇到这种情况,应呼喊成年人相助,不要自己处理,以防触电。不随意拆卸、安装电源线路、插座、插头等。哪怕安装灯泡等简单的事情,也要先关断电源,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同时我们还要了解触电急救知识,实习场地的电气事故主要有人身触电事故和仪器设备事故。触电事故多具有多发性、突发性、季节性、高死亡等特点。人触电以后,有效的急救在于快而得法,发生触电事故,千万不要惊慌失措,必须用最快的速度使触电者脱离电源。要记住,当触电者未脱离电源前其本身就是带电体,同样会使抢救者触电。脱离电源最有效的措施是拉闸或拔出电源插头。如果一时找不到或来不及找,可用绝缘物(如带绝缘柄的工具、木棒、塑料管等)移开或切断电源线。关键是:一要快,二要不使自己触电。一两秒的迟缓都可能造成无可挽救的后果。脱离电源后,如果病人呼吸、心跳尚存,应尽快送医院抢救;若心跳停止应采用人工心脏挤压法维持血液循环;若呼吸停止应立即做口对口的人工呼吸;若心跳、呼吸全停,则应同时采用上述两个方法,并向医院告急求救。在电子实训教学中,必须按照额定值使用电气设备、导线、元器件和电工材料,这是保证电气设备和线路安全运行,实现安全用电的必要条件。
诗词讲究韵律,艺术考虑美感,学生学习外语要有语感,学数学则要有数感,学习电子技术(技能)就要对电有所感知,即要有“电感”。狭义地讲“电感”是指学生对电的感觉,对电的敏感性,是将对电的感知升华成一种自觉的态度与意识,从而使对电的控制和处理达到能灵活运用的层次。
在电子技能实训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学生对电路原理图和PCB(印制电路板)图不尽理解,导致在操作中遇到问题时不能很好地解决,甚至遇到很简单的问题,他们也不敢用理论来支持自己的操作。终归到底,他们除了理论知识的欠缺外,更多的是“电感”不够强,对电的感知还没有升华到意识层面。所以,电子技能实训,不仅仅是在实训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应该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电感”。
一、设“缺陷”电路板,培养学生对电路中同电位点的感性认识
本文所涉电子技能实训的实训电路板是老师设计的,在设计时,故意把原理图中的某一个元件“漏”掉,不设计进PCB板中。那么,在实训中,学生就要在PCB板上把这个漏掉的元件“补”回去。怎么补呢,那就要细看电路原理图,明确这个元件的两个脚是和哪些元件连接的,再在PCB板上找到相应的元件,确定要补的这个元件能在电路板上最近的两个点上“补”回去。这个过程中,学生找到这个元件的其中一个脚和哪个元件的脚相接(假设这点为A点),这个元件的另一个脚与另一个元件相接(假设这一点为B点),如果AB两点相隔太远,元件补上去后就会影响电气安全和美观,这样,同学们就要沿A、B两点的同电位点去寻找两者最近的点,在最近的两点上补回这个元件。在寻找同电位点的过程中,学生明确了同一条导线上的点因为电位相同,所以可以互相代替,以后在操作中如果要测量某一点的电量,就可以找最方便测量的同电位点来测量了。
在电子技能实训中,经常会遇到寻找同电位点的操作。比如检查电路板中某一个元件是否装错、检查电路板覆铜是不是断路、电路板中的覆铜脱落后怎样补救等等,都要求学生对电路中的同电位点有较强的感性认识。设计这一项操作能在学生寻找最近的AB两点的过程中提高对同电位点的感性认识,进而在“电感”方面也意识到“电”在同一条导线中以相同的形式存在,取用的时候可以在同电位点上任意取用,从而提高学生对电路的感性认识。
二、设信号追踪练习,锻炼学生看图识图能力,培养学生对电的感知
在学生把电路装好之后,接下来就是进行调试了。调试的过程可以是检查自己所装的电路板能不能正常工作,也可以是对不能正常工作的电路进行检修。设信号追踪练习,不但可以同时达到以上两个目的,而且能让学生在脑海中不断地进行原理图-PCB图的切换,同时可以使学生对信号通道进行了解和对信号进行跟踪,达到熟悉电路和锻炼学生看图识图能力的目的。
首先,学生把信号发生器的信号调好,输入到自己做的电路中,再用示波器CH1监示输入端的信号状态,用CH2从信号输入端开始追踪,一直到信号的输出端。其中经过的各测试点由老师从原理图中画出,各测试点的信号形状可以由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得出(讨论过程就是对原理的学习过程),学生根据原理图上的各测试点,在电路板上找到相应的点进行信号追踪,追踪到哪一个点上信号没有或和讨论的结论不同时,再分析原因(第三点着重论述)。学生在追踪信号时,不断从原理图上去获得测试点的信息,又不断在电路板上寻找相应的点,还要判断各点的波形是不是正常,动手又动脑,对电信号的走向和变化不断被感知,对电的感觉不断被强化,对电信号的控制和处理也不再觉得神秘,从而在意识层面熟悉了电。
三、设故障检修思路追踪,培养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意识
如上所述,学生在追踪电信号时,如果遇到故障点,就要进行故障分析。在实践中,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不经思考就跑来问老师,希望老师给答案,而老师给答案的结果就是学生的分析能力永远得不到提高。所以,在学生不能提供分析思路的情况下,老师一般不予以回答,“强迫”学生动脑,“强迫”学生去找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操作。而其实学生已经学过不少的理论知识,当问及学生相关理论知识的时候,他们也能答得出来,但是一到电路板上,一到实际操作中,学过的理论知识往往就不会用、不敢用了。为什么不会用、不敢用,究其原因,还是“电感”不强,导致理论的不通造成的。
流程图培养学生大胆地应用理论知识指导操作,大胆地更换电子元件来验证自己的判断的意识,学生的“电感”由此得到升华,只要理论能得到及时的补充,电器方面的维修往往能触类旁通,这就是“电感”!
以往的电子技能实训,多是重技能、轻理论,学生装了一个又一个的电子小制作作品,大都是一装就能成功的小制作,对于成功后的作品,一般都不会再去深入了解电路结构和电路原理,在高成本的支出后,学生炼就的只是选取元件、插件、焊接的技能,而对电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却缺少锻炼,更重要的是缺少理论的应用。而选择复杂一点的电路(最好是不容易成功的分立元件电路)给学生制作,在经过以上三步曲后,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理论水平往往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最重要的是,学生“电感”能够得到培养,就像学习音乐一样,有了乐感,作曲和演唱都能捕捉到神韵;学习美术,有了美感,就能落笔有神,学习英语,有了语感,就能出口成章,这些意识层面的感知,有时只能意会而无法言传。而要培养这些意识,是需要大量的练习和浸泡才能有所感知的,但在电子技术(技能)方面,大量的练习从时间上和成本上都很难满足,那么从上述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对一块涵盖了电子技术多数理论知识的电路板做得滚瓜烂熟的话,既培养了技能、加深了理论,又培养了学生在电子方面的“电感”,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余凯,吴鸣山,项绮明.电子产品制作技术与技能实训教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184-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