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8:54:1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法律有关的知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我国旅游产业的现状
在当代社会中,旅游已经不再是一个孤立个体的存在,改革开放以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旅游产业的经济功能。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带动了餐饮、住宿、客运交通、工艺品及其他销售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就业岗位,拉动经济发展,旅游的功能在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旅游管理也以发展经济为导向。旅游活动在产
业化的进程中,由于其独特的社会属性及经济发展的需要,所承担的角色在不停转变着,价值取向也随着社会进步而改变,在不同的阶段,旅游管理的价值导向先后从创取外汇向拉动内需、提供就业发展,在总体上遵循着经济管理的导向,旅游产业也在这种导向下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1]目前旅游产业在我国现在已成为许多省市的支柱产业,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为云南、四川等。在部分城市中,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最主要的经济收入之一,城市与旅游产业也在双向发展,因为城市的特色产生了旅游产业,同时,因为旅游业也带动了一个城市的经济。作为一种新型服务业,在全世界各地迅速的开展起来。
二、存在问题
旅游产业的发展势头迅猛,很多地方的旅游管理呈现出经营机制单一、发展模式落后等现象,地区保护主义盛行,政府及旅游企业普遍存在重视经济效益而轻视社会效益的现象,在以经济管理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下,旅游管理呈现出一种粗放和短视的形态。例如,在商业发展诉求情况下的古城,已然不是我们旅游者想看到的东西,那种原生态的东西早就已经因为经济需求消失不见了,我们看到的多半都是后来仿造的。忽视旅游者、当地居民的精神诉求,对自然资源及文物古迹保护不善,很多文物遭到损坏,造成很多问题亟需解决。旅游业是一种特殊的服务业,人们对陌生环境的猎奇心态,这个行业对人们提供一种人们平时自己看不到、感受不到、听不到的东西,旅游中间往往会出现很尴尬的状况,在出去看风景的同时也会让你购物,商店的回扣很高,让人们很不满意,总的来说,旅游业呈现出一种低消费、大众化、低水平的状况,旅游基础设施虽然在不停的完善中,但是仍然不能适应旅游发展速度的要求。
三、晚上旅游管理的策略
(一)政府方面
旅游产业可以是一个综合性十分强的重要产业,必须得到许多相关部门以及产业的积极配合,同时所提供的产品又应当最终体现出无形服务的特殊行业之一。首要因素就是不能离开政府部门的全面管理与协调:第一,国家在税收方面,对实施旅游福利的企业进行税收减免,鼓励企业对员工以旅游的方式发放福利;对个人所得税旅游进行扣减,降低旅游成本。避免因为税收问题阻碍了旅游业的发展。第二,由政府承担具有公共设施的建设的旅游服务设施如城市公园、博物馆等的建设,实现旅游景点免费开放,保证低收入群体的旅游以及获取知识的权力。第三,由政府向旅游景点进行补贴,使部分旅游项目由经营性质变为福利性质,从而降低公民的旅游成本,保证旅游福利的实现。[4]例如云南每年政府拨款促进旅游业。
(二)旅游景点方面
首先,在定价问题上,应当以福利管理引导定价策略,主要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角度出发,既要保证经济利润又要保证剩余价值,在这两者之间寻求平衡点。其次,系统考虑旅游业发展对环境的各种影响,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彻到旅游管理中,大力发展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等新型环保旅游,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服务、绿色消费,实现旅游业与自然和谐发展。最后,应当关注景区居民生活质量,加强景区基础设施的建设,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引导游客注意保护景区环境,对各种文化遗产能自发地爱护尊重。
四、总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闲暇时间增加,大众旅游逐渐普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然人们对旅游的要求也会随着提高和增加,在社会福利理念深入发展下,旅游的福利性特征被人们日渐重视。人们不仅追求旅游的经济效益,更强调旅游作为国民福利重要组成部分给社会福利带来的积极影响。对于旅游管理的价值导向,也逐渐从经济管理转变为福利管理,这体现了在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公民福利的公平获取。今后的发展中,政府、旅游机构和游客应当共同努力,提高旅游管理的建设,争取将旅游管理给社会总体福利带来的增值达到最大化。不断的满足大家对旅游产业的要求,不仅可以不断增加城市的经济收入,也更加吸引了人们。
参考文献:
智慧旅游也被称为智能旅游,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ICT),为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提供高品质、高满意度服务而实现旅游资源及社会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利用的系统化、集约化的管理变革。它是旅游业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典范,是旅游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与旅游业转型为现代服务业的关键。其内容主要体现在智慧旅游服务、智慧旅游管理和智慧旅游营销三个方面。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自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旅游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飞跃。据2000-2009年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统计显示,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高于30%;2013年,内蒙古旅游业总收入达1403.46亿元,同比增长24.36%,占全区GDP的8.34%,相当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2.83%,比上年增加2.3个百分点。可见,旅游业已成为内蒙古特色产业和支柱性产业。
国家旅游局将2014年确定为“智慧旅游年”,旨在推进旅游宣传推广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扩大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并以智慧旅游为主题,引导智慧旅游城市和旅游目的地建设。相比沿海等旅游强省,内蒙古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相对滞后,应抓住国家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的机会,结合自身实际,整合资源,积极开展智慧旅游的试点工作,打造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品牌新形象。
二、内蒙古智慧旅游发展现状及其竞争优势与面临的困难
(一)内蒙古智慧旅游发展现状
2012年5月,出台的《“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出,要大力推进旅行社集团经营与网络经营战略;推进实施“数字旅游”工程,完善内蒙古旅游信息系统,加快“旅游信息化工程”建设,建立集旅游信息、咨询服务、宣传营销、投诉反馈、电子商务为一体的内蒙古旅游服务信息平台;加强内蒙古旅游资讯网建设,打造旅游信息化服务体系与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完善旅游公共信息、咨询投诉、应急处置等公共服务体系。
2013年3月,为实现内蒙古旅游业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管理,由东联旅游推出的“内蒙古旅游网”和“东联旅游网”正式上线。内蒙古旅游网是当前内蒙古最大的旅游资讯平台,以其权威性、便捷性和综合性为内蒙古旅游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网络服务。东联旅游网则提供包括“食、住、行、游、购、娱”一系列的在线旅游产品定制、支付等智能化旅游服务。
2013年4月,《关于在全区旅游行业推进智慧旅游工作的通知》出台。为进一步改善全区旅游发展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实现旅游业的智能化、科技化、便捷化,以提高自治区旅游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推动旅游业的加快发展,决定在全区范围内推进智慧旅游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在旅游行业中的广泛应用。并将内蒙古旅游网和东联旅游网作为全区智慧旅游网络平台构建的试点工程,全力推进自治区智慧旅游发展。
可以看出,内蒙古智慧旅游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工作才刚刚起步,因此发展空间巨大。自助游、背包客等个性化旅游方式的盛行,将极大的促进内蒙古智慧旅游格局的形成。
(二)内蒙古智慧旅游发展的竞争优势
当下,智慧旅游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发展势头,给内蒙古智慧旅游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竞争压力和挑战。但相对来说,当前内蒙古发展智慧旅游充满了机遇。主要体现在:
1.云计算产业基地的建设为内蒙古智慧旅游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国内学者张凌云(2012)认为,智慧旅游区别于一般信息系统或工程的核心技术,是云计算、物联网、移动终端通信以及人工智能四大技术的集大成者,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和应用创新。并构建了智慧旅游的核心能力框架(如下图)。可以看出,云计算在智慧旅游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12年5月,为打造中国西北最具国际竞争力的数据中心和云计算产业基地,中国电信、移动、联通三大通信“巨头”计划共投资近400亿元,分别在呼和浩特的和林格尔县盛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新城区鸿盛工业园建设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这对促进自治区及西北地区信息产业的迅速及可持续发展,推动全区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其最终目的是为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云服务和信息服务。据了解,选址内蒙古作为西北地区云计算产业基地,是由于内蒙古具有得天独厚的能源及区位优势。这一举措,一方面将吸引高水平信息技术人才的进驻,另一方面,作为辐射全国的云计算产业基地,内蒙古自然是近水楼台。
智慧旅游未来的核心是基于高度智能化的信息处理,而这与云计算技术密切相关。因此,把握“三大运营商”在内蒙古大力建设云计算产业基地的机会,结合内蒙古智慧旅游发展实际,开展云计算、三网融合等方面的合作,为未来智慧旅游腾飞夯实基础。
2.完善的旅游宏观布局使得智慧旅游发展如顺水推舟。内蒙古位于中国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东南西与8省区毗邻,北与蒙古国、俄罗斯接壤,国境线长达4200公里。从东向西呈现不同的风情地貌,虽然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但要很好地整合发展却绝非易事。近年来,内蒙古旅游局通过持续的调研工作以及借鉴旅行社开发的优质旅游线路产品,从宏观角度出发,对内蒙古的旅游进行了很好的定位,并作为规划写进《“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通过“四大旅游区”、“八个核心旅游圈”、“四条精品旅游线路骨干支线”,以及旅游城镇体系中的“四个旅游集散中心”和“八座旅游中心城市”等概念的提出,很好地将内蒙古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及空间布局进行了整合。2013年自治区提出的“8337”发展战略中关于“把内蒙古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的目标定位,使得未来内蒙古旅游发展方向更为笃定,也与智慧旅游发展的趋势一脉相承。
清晰的旅游发展定位是旅游业更好更快提档升级的基础。发展智慧旅游,不仅需要对区域旅游进行很好的定位,而且需要整合行业资源以及开展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当前内蒙古较为完善的旅游宏观布局与清晰的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规划,为智慧旅游实践工作的推进开了个好头。
3.成功经验借鉴与试点工作的完美结合集聚后发优势。信息技术变革,使得东部沿海城市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逐渐缩小。只要紧跟时展的步伐,中西部地区同样能取得可喜的成绩。四川省在推进智慧旅游方面即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其智慧旅游平台的打造甚至要比沿海发达城市旅游体验更智能、思维模式更前沿。基于北斗兼容系统的户外应急救援平台,在国内山地探险旅游中更是首屈一指,是四川旅游局和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完美合作后的典型应用,亦是旅游局与其他部门合作的典范。
目前,虽然内蒙古在智慧旅游工作推进方面相对落后,但若能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借鉴各地成功经验,结合本地实际进行适当超前规划并开展相关试点工作,则必能形成后发优势,迎头赶上,促成内蒙古智慧旅游的大跨步前进。
(三)内蒙古智慧旅游发展面临的困难
1.智慧旅游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根据2014年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数据显示,内蒙古互联网普及率43.9%,全国排名第17位;拥有网站总数12289个,占全国注册网站总数的0.4%,在全国排名第24位。可以看出,内蒙古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及互联网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基础网络设施的建设决定了智慧旅游能否让游客实现智能化体验与感知的关键,因此,其成为内蒙古制约智慧旅游发展的瓶颈。
2.旅游组织信息化建设意识不强。内蒙古大部分旅游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相对比较保守,囿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对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没有清醒的认识,已有的旅游企业也大都是被动开展互联网信息方面的建设。不仅旅游企业,很多政府旅游部门也对网络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智慧旅游发展不够敏感、信息化建设意识不强,这将导致内蒙古智慧旅游发展之路坎坷。
3.精于旅游专业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匮乏。旅游进入智慧旅游时代,就需要旅游从业者对互联网这个工具高度敏感。因为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它不仅创新了商业模式,同时也改变了旅游市场的需求。智慧旅游是以服务游客为核心的,这就需要从游客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如何做到人文关怀,如何能够让游客更好智能化感知提供的旅游服务等等,这就需要既精通旅游业务又熟悉信息化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甚至包括心理学、管理学、营销学以及美学等学科知识。这类复合型人才的匮乏,是内蒙古智慧旅游发展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关于内蒙古智慧旅游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选择“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路径模式
智慧旅游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但需要旅游政府部门出台相关规划方案进行指导,而且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跟相关部门,如气象局、地质局、环保局等开展精诚合作,打造真正智能化的旅游体验平台和智慧旅游目的地。政府在智慧旅游中除了起到规划制定、行业资源整合外,还应该努力培养旅游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意识,促使旅游企业参与到智慧旅游发展大潮中来,积极引导企业开展网络平台建设和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等。此外,应加大投入力度,开展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强有力的智慧旅游基础服务平台。
(二)借势中国“智慧旅游年”开展内蒙古旅游的海内外营销推广
面对复杂国际环境下中国入境游客的逐年下降,国家旅游局正大力开展国外营销推广。从2012年9月开始,历时一年半倾力打造的中国海外推广网于今年1月正式上线,初步实现了集旅游资讯、旅游产品推介、品牌推广传播、游客搜索互动4大功能于一身,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用户终端同期上线,成为全球游客了解中国、感知中国的重要渠道和树立良好中国旅游整体形象乃至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内蒙古应借鉴中国海外推广网建设模式,并将内蒙古的资讯网站融合到国家海外推广网站上去,为大力推广内蒙古旅游、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做坚实的后盾。借势中国“智慧旅游年”,亦是推进内蒙古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的良好时机。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4—0141—05
明朝中后期,旅游活动表现出空前的普及化与大众化,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社会风尚。当时,旅游活动不仅是一种追求时尚的表现,而且还内化为某些文人雅士的文化品格,旅游与文化交互影响,共同发展。现有对明代的旅游活动的研究多从政治角度,如专制主义、科举制等;经济角度,如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角度;思想意识角度,如程朱理学的抑制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很多颇有价值的观点,深化了人们对明代旅游活动的认识。明代城市旅游活动能够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是与当时商品经济冲击下的新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文化价值取向密不可分的,人们在当时的背景下形成了一种追求旅游的“群体意识”,即新的文化价值观。①因此,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试图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研究明代的城市旅游活动,解读文化价值观的嬗变对城市旅游活动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城市旅游活动发展的认识。
一、明代文化价值观的嬗变
明朝中叶,商品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商品种类繁多,谷布丝绵,盐糖茶酒等日用消费品在商品中的比重上升。商品流通贸易的快速发展,无疑带动了城市的繁华,如北京城隍庙集市,由庙东“直摆到刑部街上来卖”,出现了所谓的“都市化运动”。②如成弘年间的黎里镇,形成了一种“居民千百家,百货并集,无异城市”③的巨镇。到明朝中晚期,资本主义的手工工业开始在城市中兴起和发展,城市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城市中经济结构的变化引起了社会风尚的嬗变,“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遭到强烈抵制,商人的地位不断提高,出现了“士商渗透”和“官商融合”的社会现象;“弃本逐末”、“弃儒从商”、“工商皆本”的思想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同时,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化还引起人们价值观念的嬗变,人们开始追逐于种种背德、颓废、、享乐、奢靡以及愉悦的文化与生活,反对封建程朱礼教的桎梏,封建礼法秩序开始受到冲击。另外,清朝后期,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西方文化的输入,以及治学印刷技术的发展引起了市民文化的潮流涌动于传统文化的结构之中。
1.肯定人性、崇尚现实、追求自我扩展与个性化的生活
儒家思想在长达1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处于统治地位,然而,到了明朝中后期在市民阶层开始出现了对孔孟思想的批判与叛逆。当时主要以王良、颜山农、何心隐以及李贽、公安三袁等人为代表的具有市民意识的泰州学派;以冯梦龙、凌濛初、汤显祖等为代表的市井文化创作的文学家,他们思想上带有明显的反对气息,政治上激进,表现出较强烈的对封建主义的叛逆精神。④随着市民学者对孔孟思想的叛逆,在市井价值观中开始关注于人性,崇尚更真切地现实生活,追求自我扩张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理论的依托则是“自具心眼”,不以前人的是非为是非;而其行为的方式乃至特征则是“大胆”。泰州学派认为顺应人性方可实现完美,王艮说:“道者,率性而已耳。”主张自然天真、任性而为。这种价值观逐渐演化成一种激荡思潮。李贽基于对人性自然、自由的认识提出了“童心说”,他还主张“以人治人,则条教禁约,皆不为用”,承认人性的差异。⑤
在文化领域中,这种肯定人性,崇尚现实、追求幸福与自由的思想表现在多个方面,即表现为对文艺作品的“真情”、“真人”的表现。如袁宏道主张诗歌要有“真性灵”,汤显祖主张戏曲贵在“真至情”,叶昼主张小说贵能“真传神”。
2.肯定人世欢乐与生活享受
中国的传统文化,无论是儒家之戒声色货利,佛家之戒色声香味,其终极的归宿都是要达到“无欲”境界。从本质上说,儒家也是一种快乐文化,如将“仁”当做己任,死而后已,这是一种大担当;希望达到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的理想境界,并视此为己乐。但儒家所谓的“快乐”,是一种利他主义的东西,而不是利己。从明代人们的生活观念来看,所谓生活的享受,从其观念的层面来看,则完全是一种享乐主义,而这种享乐或者说快乐,其实也可以析为“世乐”与“世外之乐”两种。正如公安派文人袁中道所言,一个人如果处于繁华之中,还能做到不忘清净之乐,或者说处于寂寞之中,却又能断绝繁华之想,这当然属于上根之器,但实在很难做到。而对于—般的人来说,假若“世乐”可得,就享受这种世间之乐;如果世乐不可得,就只好去寻“世外之乐”。⑥
从物质层面来看,晚明生活的享乐化,又可析为俗、雅两个层面:世俗百姓所谓的愉快,无非就是喝酒、赌博,有二八佳人做伴,也即一些物质的享受与娱乐,诸如:兰膏明烛,二八递代,徘徊于觞俎之间,穷日夜而不能自休,稍为清雅并喜欢鉴古之人,看到这些,就会说:“此何其垢且浊也。”⑦于是,就追求一种清雅、旷达的生活享受,无非就是收藏书画、古董,弈棋弹琴,甚至招邀一些游伴,与名山胜水为侣,过一种情趣的生活。尽管生活的享受有清、俗之别,但其根本的特点则是—致的,这就是明人焦竑所说,都是“物”,“丧己以逐物”。这是明代生活内容趋于享受化世俗化的最大特点。⑧
(Xianya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Xianyang 712000,China)
摘要: 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基础条件,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根本保障。本文首先提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针对高职旅游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建设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的创新举措,以期对高职旅游实训基地的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Abstract: The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for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 is the basic condition to implementing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and vocational quality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of students. This paper first proposed the importance of enhancing training bases in vocational tourism major, and based on the problems described the innovative measures of building vocational training base for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 with a view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vocational tourism training base.
关键词: 高职 旅游专业 实训基地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tourism major; training base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1-0283-01
0引言
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有知识、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旅游实训基地是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类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培养职业素质的必备条件。学生通过实训,能够受到良好的技能训练,掌握当前一线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和职业技能,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因此,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必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1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高职旅游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是对旅游专业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保障,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校期间的实训基地实习,对学生以后的就业有很大的帮助。
1.1 校内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场所通过校内实训室的实训来完成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通过模拟仿真训练,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条件好的校内实训基地还具有职业资格技能培训与鉴定功能。学生在校内通过技能鉴定取得职业技能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毕业时获得“双证”,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就业。
1.2 校外实训基地是学生实习和转变为“职业人”的重要场所 校外实训基地不仅为学生创造了真实的实践环境和氛围,提升了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校外实习,面对的是客人,学生的身份也转变为“职业人”,可以真正的了解企业文化和需求,学习一些管理理念和经验,了解旅游企业运营情况,培养良好的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积累工作经验,为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 实训基地又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平台很多高职学院的教师一般都是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走向讲台,因此会缺乏一定实际操作能力和相关的专业技能。而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使其在掌握较高的理论教学水平上,同时也具备了实践操作的能力,为将其培养成“双师型”教师奠定了基础。
2高职旅游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校内旅游实训基地建设水平低主要表现在实训基地数量少,导致很多专业实训课程不能够开设,严重制约了实训教学质量。而且校内实训场所普遍存在条件差、功能有限、设施陈旧,缺乏针对性,不能很好地与专业技能训练有效对接等问题。其次是实训设施设备陈旧、落后、功能单一,使得实训教学的不规范和不完整,从而严重影响实训教学效果。
2.2 校外旅游实践基地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是校外实践基地数量不足、质量不合格,从而导致学生缺少轮岗实习的机会,并且有些实习岗位与专业不对口。二是校企合作形式单一、合作层次低、合作内容少,合作不紧密,严重影响实习效果。
2.3 实训师资力量薄弱,影响实训效果师资队伍是实践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师资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也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授课教师不少,但实践经验丰富、眼界开阔、高质量的专业师资却极端缺乏。师资队伍薄弱已经成为制约旅游高校实践基地建设的重大障碍。
3高职旅游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创新举措
3.1 提高思想认识,加大资金投入充分认识到旅游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实训可以将学生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操作能力,也可以检验和巩固理论教学质量。为学生日后的就业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因此对于一些实训硬环境差,实训教学设施、设备及相关视听资料严重匮乏的学校,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建设。
3.2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根据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建立一个设备齐全、功能先进,能够满足技能模拟训练的需要,为学生创造仿真模拟特征的实训室。给学生提供一个直观形象的多功能现场教学与扩大专业视野的场所。校内实训基地要有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全面、系统地了解实训设备,有利于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能尽快适应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3.3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是对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和实际工作进行现场培训。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校外实训基地应该是多样的,至少在旅行社、旅游景区及三星级以上的酒店各具一个。为做到对学生高起点、严要求,在选择时要求实训基地具有良好的社会形象、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学生通过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亲身体验、处理、解决服务与管理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提高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3.4 加强实训教材建设,编写实训大纲,制定实训规章没有合适的实训教材,实训教学内容很难规范,教学质量很难保证。编写出版旅游管理专业实训教材,使实训更加正规和系统。组织教师编写实训教学大纲。规定实训的基本目标和要求、实训的组织与实施办法、实训的过程管理和实训教师上岗制度及职责。
3.5 加强实训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要采取措施大力加强实训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专兼结合的实训师资队伍。实训基地是高职教育质量、特色的保证。实训是培养技术型或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手段,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一个重要场所,是高职学生走向社会的起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必不可少的条件支撑。加强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是对旅游类专业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保障。学生只有通过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训、实习,才能形成良好的职业技能,形成高职生的就业优势,使旅游专业毕业生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伴随着城市化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相应提高,同时对园林绿化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对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质量管理人员在工作当中应该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不断创新质量管理的方法与手段,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全过程的管理,以保证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目的的实现,提高项目建设的社会综合效益。
一、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作用
1、 城市园林绿化能提高城市生态水平和人民居住环境质量
城市的园林绿化能够大量吸收城市的废气和有毒气体,杀死空气中的细菌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在调节城市小气候方面能够起到保持水土、防止噪声等作用,这样能够大大提升居民居住的生活质量。大量植被的地下根系能够减少水分的流失,高大树木的树冠以及枝干能够阻挡部分噪音对居民的干扰。这些都为人们创造出了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2、 改善城市容貌
绿植被添加到城市的园林绿化之中,这样能够改变城市中建筑物的单调性,让城市变得有层次感,逐渐让城市慢慢变得更加多彩生动,从而充满生机和活力,城市容貌更加美丽,人们生活更加舒适。
二、园林绿化施工质量管理的有效方法
1、提高项目规划及施工的前瞻性
施工单位在进行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时,要认真对项目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分析,发现设计方案中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后,要及时与设计单位、业主等进行沟通,避免出现因设计问题造成施工质量不合格的现象。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制定施工方案,并制定完善的施工管理方案,同时要对城市规划设计单位咨询城市的发展规划,从而保证园林施工与城市建设同步进行。
2、 做好施工工序质量管理
在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如何做好施工工序质量管理工作,是施工单位必须思考的问题。施工工序质量管理包括:土壤处理工作、定点放线处理、植物种植穴与槽的挖掘深度、植物的质量等几个方面。在具体的施工环节,施工技术人员必须结合整个施工方案,重视土壤处理工作。在进行植物种植与布局设计时,注意检查栽植前各种苗木的根系、树冠剪修得是否符合施工设计理念。对于其中的浇定根水苗木,必须要在24h内浇透根部,尽量提高植物的成活率。
3、严格控制园林绿化材料的质量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是工程质量管理的基础,而工程施工材料质量也会对工程质量管理带来很大的影响,这就要求在质量管理当中应该做好园林绿化材料质量管理,保证工程施工中所用到的土方、苗木、管线、材料、亮化设施控制设备达到施工质量要求。首先,在采购环节项目部采购专员应该对绿化材料,从订货到采购等环节加以控制,要求所有材料必须有质量检验合格证书。其次,材料采购以后还必须认真做好检查验收取样和实验等工作,层层把关、强化控住、明确责任,做到从源头到使用整个过程当中质量控制,保证园林绿化材料的质量,从而为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储存及使用之前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应该及时同供货商及生产厂家联系,更换材料产品,提出赔偿,从现有的材料中挑选合格的材料使用,避免影响到工程施工进度。
4、遵循植物生长规律,把握苗木栽植时间
园林绿化工程质量,与苗木的成活率有紧密的关系。苗木材料是有生命的绿化植物,这与建筑材料等有明显的不同,不同的绿化苗木因其生长规律、栽种季节、栽种时间、栽种条件等有较大的差异,选择最佳的栽种时间是保证苗木成活率的关键。这就要求施工管理人员在质量管理当中应该详细了解每一种苗木的生长特性、栽种季节及时间的要求,确定其最佳的栽种时间,同时栽种时间能够满足工程绿化施工的工期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苗木成活率的基础上,做好工程质量管理,同时保证施工工期。
5、 实行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监理制
为了更好地发展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应实行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监理制,为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提供坚实的保障。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发展的日趋完善,使实行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监理制成为现实。实行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监理制,可以从科学的发展准则出发,促使园林绿化监理工程师能够兼顾业主与施工单位的利益,做到科学、公正地验收绿化工程施工各个阶段的成果,针对个别施工质量问题,及时提出解决的有效措施。此外,实行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监理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合理规范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中仍存在的问题,有效解决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从而促进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6、 加强安全施工管理
在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中,加强安全施工管理,是确保园林绿化工程施工顺利完工的重要工作之一。在进行施工工作时,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将安全管理工作放在施工工作的第一位,才能有效确保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进度目标的实现,进一步确保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符合相关建筑施工的各项标准。
7、协调施工现场,加强技术控制管理
土建工程和绿化工程是园林施工中的2 大部分,合理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交叉式施工是最为科学的技术管理方法。比如在进行植物栽植前要将护框内的碎石清除掉,并且植物护框通常具有50cm 的高度,为了保证植物的种植深度不会过深,要严格按照先做护框后植树的顺序进行栽植。在施工现场合理安排工作,是保证工程各个环节有序开展的基础。比如在安排种植植物时,要提前安排好人员,并明确职责,这些具体的人员调配工作都需要事先考虑好,这样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8、减少人为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
人为因素对园林绿化工程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在园林绿化工程当中,常见的施工质量问题一般是因为违反操作程序、操作规程,土方治疗苗木质量、规格不达标等导致的,而这些问题只要能够强化施工人员的质量管理观念、增强工作的责任心,完全是可以预防、控制和避免的。这些都是施工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人为因素,对此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应该对施工现场的所有施工人员,包括园林绿化单位施工人员以及临时聘用的施工人员进行系统的全面的质量管理教育,使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质量管理对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将质量管理与薪酬管理结合起来,明确质量管理对其自身利益的影响,从根本上增强他们的质量管理意识,从而避免人为因素对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的不利影响。
总之,园林绿化工程是国家、政府关注民生的表现,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可以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还能满足居民的精神上的追求,所以,园林绿化企业要着重提升自身的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我国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园林绿化可以充分发挥其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李培仙,沈嘉钬,张福军. 园林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 2014(22)
[2] 李孝济. 园林工程施工要点及措施[J]. 北京农业. 2014(36)
1.查处商标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种类的多样性。无论是查处商标侵权案件、冒充注册商标案件,还是禁止买卖商标标识违法行为,商标法律法规都针对各种情况,设立了较多的可由商标执法部门自由选择的罚则。比如《商标法》第六条规定,“商标使用者必须对其使用商标的商品质量负责”,一旦使用商标的商品质量“粗制滥造,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分别不同情况,责令限期改正,责令检讨,可以予以通报,并可处非法经营额20%以下或者非法获利两倍以下的罚款;对有毒、有害并且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予以销毁,直至国家工商局商标撤销其注册商标。就是对同一类商标违法行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也可以采取种类不同的行政措施或行政处罚。
2.商标管理过程中具体执法行为方式的广泛性。在商标管理法律法规中,对工商部门而言,为了管理的需要,除暂扣及限制人身自由等有限的行政权利不能使用外,商标行政执法过程中可以行使多种形式的执法行为。比如根据《商标法实施细则》第四十二条规定,在查处商标侵权行为调查取证时,可以询问当事人,检查与侵权活动有关物品,必要时可以责令封存,调查与侵权活动有关的行为;查阅、复制与侵权活动有关的合同、账册等业务资料。
3.制止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额度的宽泛性。这是我国众多法规行政处罚幅度存在的共性问题,在商标管理法律法规中,亦存在这一问题。比如对于冒充注册商标行为,根据《商标法实施细则》第三十四条规定,可以处以非法经营额20%以下的罚款,但从实践来看,往往冒充注册商标的企业的时间跨度都较长,跨度时间内的经营额都较高,因而对其处20%以下的罚款很难操作,往往都依其经营额的高低来“自由”把握,有时1‰,有时1%,自由裁量权限较大。在查处商标侵权案件中,对于侵权者依法可以处以非法经营额50%以下的罚款,到底实施多大的处罚,其自由裁量权就更大了。
4.商标执法时间上的无限性。《商标法》是一部较为严谨的法律,对企业商标注册的时间、有效期、续展期虽都作了许多较为详细的规定,但对行政部门行使商标行政执法权力时的时效性,未作严格的限制,比如查处商标侵权案件,应在多长时间内结案;接到当事人的举报投诉,应在多长时间内受理和终结等。由于不少法律法规没有详细规定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如审核、批准)的时限,因此,商标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自由决定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时间。
5.对客观事实情节认定的自主性。客观上说,一些违法事实的认定和违法情节的衡量,立法上很难提出一个具体的标准,只能由行政机关依据具体情况自由裁量认定。如《商标法》规定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的行为属于侵权行为,但商标是否近似要由办案人员来认定。虽然按要求应客观进行认定,实际上由于条件所限,难以进行市场调查,往往是由办案人员主观认定的。
二、当前商标执法过程中行使自由裁量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商标的实际使用形式多样,各类商标违法行为也呈智能化,因此赋予商标管理部门一定的自由裁量权,符合国家行政管理的要求,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也有利于改革开放。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由于自由裁量权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伸缩性,因此,行政机关违背法律的精神和目的随意使用甚至滥用自由裁量权的问题也是存在的。这些问题的主要表现为:一是轻责重罚。如对当事人的在宽展期内继续使用其注册商标,由于其注册商标已超过了有效期,已失去标注“注册商标”的资格,如果仍继续使用,客观上就可认定其冒充注册商标,但一旦认定其冒充注册商标,继而对之处以非法经营额的20%以下的罚款,显属太重。
二是重责轻罚。如对多次假冒他人注册商标行为,在其执法经营额50%以下的幅度内,从轻处罚。有时甚至商标注册人要求其责令当事人赔偿,也因出于地方保护的目的,而不予采纳。
三是显失公正。如对相同性质、相同情节的行政违法行为,却给予了悬殊很大的处罚,极不合理,违背了平等适用的原则。
四是主观随意性大。如《商标法》对销售者商标侵权行为的认定,明确加了“明知或应知”的限定,那么工商部门在认定销售者是否构成侵权时,必须客观推定其是否“明知或应知”。但在执法实践中,常常看到不少执法人员主观臆断,其认定缺乏客观性,难以服人。
五是拖延时间。目前,我国一些法律、法规对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期限未作明确规定,何时履行职责,行政机关可以自由裁量。因此,有的行政机关在无正当理由的情况下,随意拖延履行职责的时间,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造成了损失。
在商标执法过程中,随意使用自由裁量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归纳为一是业务不熟悉,对法规的理解一知半解,望文生义,缺乏对立法的宗旨、本意的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二是存在地方保护主义观念,缺乏公正公平执法意识,过多地考虑了地方利益和其他不应考虑的事由。三是缺乏应有的监督机制,不能强化上下之间的层级监督和执法的内部监督,从而使执法失之过宽,行政权力不受约束。四是法律法规不完善,立法本身存在缺陷。
三、准确行使商标执法自由裁量权的几点对策
1.进一步完善商标管理法律法规,使其法律条文尽量做到明确具体,便于操作,减少“弹性”规定和“模糊”语言。特别是“法律责任”部分,凡是规定对违法者可以进行行政处罚的,应尽可能地划定较为合理的范围和幅度,制定具体明确的处罚标准。比如查处商标侵权行为的案件,在处罚幅度上,应明确细化,以利于各级工商部门准确操作。对于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立法上也应根据实际情况规定出比较合理的期限。
平板运动试验以其简便、快捷、无创而又重复性好等优点,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临床辅助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手段。平板运动试验阳性标准以出现缺血性ST-T改变为主要指标,实践证实,仅凭ST-T改变来诊断冠心病存在一定假阳性。近年来,提倡多因素、多指标综合分析来评定运动试验阳性结果成为共识。本文总结了117例平板运动试验阳性患者所诱发的室性心律失常,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由运动试验诱发的室性心律失常对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17例,男性82例,女性35例,年龄37~66(51±5.0)岁。既往史:高血压22例,高血脂42例,糖尿病12例,烟酒嗜好者22例,均为临床疑诊冠心病。主要症状为胸痛、胸闷、心悸、气短、乏力。首发症状最短2周,最长近3年。排除甲亢、心肌病、心瓣膜病、心包炎、束支阻滞等病史。将其分为两组:A组,室性心律失常伴缺血性ST-T改变者65例,男性50例,女性15例,年龄38~66(52±5.0)岁;B组,仅有室性心律失常不伴有缺血性ST-T改变者52例,男性32例,女性20例,年龄37~61(49±4.0)岁;两组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平板机为北京美高仪软件有限公司生产的蓝牙式活动平板监测系统,采用Bruce方案行次极量运动试验。目标心率=(190-年龄)×0.90,每级运动时间3 min,连续监测同步12导联心电图及血压,发生心律失常随时记录。每级末、运动终止即刻、1、3、5、7 min均描记12导联心电图,运动结束后观察10 min以上。检查前1周停用影响试验的药物。运动终止目标为:(1)运动中出现典型心绞痛症状;(2)运动中出现严重心律失常;(3)心率达到目标心率;(4)ST-T改变达到诊断标准;(5)运动中患者血压或心率反常变化;(6)患者不能坚持运动。
1.3 阳性判断标准
(1)缺血性ST-T改变:以运动中或运动后ST段呈水平或下斜型压低≥0.1 mV或缓慢上斜型压低≥0.2 mV[1](J点后0.08 s),持续时间>2 min;(2)室性心律失常:以运动中或运动后出现Lown分级Ⅱ级以上为阳性判定标准;(3)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采用Judkins法穿刺右股动脉,选择多、多角度进行冠脉造影。以冠脉造影阳性为真阳性,至少1支冠状动脉腔内直径狭窄≥50 %为阳性,
1.4 观察指标
观察运动中、运动结束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性质、类型,出现的数量、时间以及伴发的相应症状情况,分析室性心律失常的特点。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ST-T改变
运动后A组患者心电图出现缺血性ST-T改变显著,均达到阳性判定标准,65例ST段压低幅度为0.15~0.55 mV,平均值0.35 mV,T波呈双相或倒置。B组仅个别患者出现ST段压低≤0.05 mV。
2.2 室性心律失常类型及发生率
A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Lown分级、例数及发生率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平板运动试验的广泛应用,其对冠心病的辅助诊断作用已被肯定。平板运动试验通过逐级递增速度和坡度,不断提高心率,增加心肌氧耗量,诱使狭窄的冠状动脉发生供氧与需氧失衡而揭示出潜在的心肌缺血。运动诱发心肌缺血,心电图可出现缺血性ST-T改变外,还可诱发各种类型心律失常,近年来,相关报道也渐增多。然而对心律失常的诱发率,各家报道不一,有报道其发生率在38.5 %~8.93 %之间。据统计,由运动诱发的心律失常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常见,约占60 %~70 %,且多发生于运动试验阳性患者,以冠心病患者发生率高[3 , 4]。本文A、B两组117例,经冠造确诊冠心病72例(61.5 %),与上述报道基本相符。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发现A、B两组患者,不论是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Lown分级、例数、发生率以及伴发的胸痛、胸闷等典型临床症状A组都明显高于B组,且A组患者运动时间短、级数低。以冠状动脉造影阳性为标准,A组对冠心病的诊断率(81.5 %)显著高于B组。A、B两组均以单支血管病变占多数,后者单支血管病变比例明显高于前者,但A组多支血管病变比例高,3支血管病变比例可高达14例(26.4 %)明显高于B组3例(15.8 %)。以上结果表明,运动试验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高级别性室性心律失常伴缺血性ST-T改变者,诊断冠心病的价值明显优于仅有室性心律失常者,前者阳性率和准确性高,属运动试验强阳性,可显著提高冠心病的确诊率。同时,结果亦提示,运动诱发室性心律失常伴缺血性ST-T改变者,病变范围广、程度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在严重心肌缺血基础之上。此类患者心功差,运动耐量低,为运动试验高危人群,运动早期即可发生严重心律失常而导致心脏事件。本文A组2例,均于运动中止Ⅱ~Ⅲ级时发生室速、室颤,患者出现啊-斯综合征,经积极抢救成功。
有研究指出,部分冠心病患者心电图无缺血性ST-T改变,而以心律失常为首要表现,此类患者以单支血管病变占多数,病变范围窄、程度轻。本文B组52例,经冠造证实仍有19例冠心病(36.5 %),其中2支、3支病变者10例,故对由运动试验诱发的室性心律失常,即使心电图不伴有缺血性ST-T改变,综合其他因素,也应注意是否有冠心病的存在,不容忽视,以免漏诊。也有研究认为,运动试验中出现的心律失常对冠心病无诊断意义[4 , 5]。通过本文结果,我们认为,运动试验可以诱发各种心律失常,而由运动试验诱发的高级别性室性心律失常综合其他因素,可以作为冠心病的诊断依据以及判定运动试验阳性标准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目前,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不断增高,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成为导致心源性晕厥或猝死的常见原因,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和健康[6]。实践证实,通过平板运动有利于发现更多的潜在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7]。正确分析和评估运动试验诱发的室性心律失常,有助于临床诊断冠心病和评价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及其预后,预测和防止心脏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Mark DB,Hlatky MA,Califf RM,et al.Painless exercise ST deviation on the treadmill:long-term prognosis\[J\].J Am Coll Cardiol,1989,14(4):885-892.
\[2\] 陈在嘉,徐志枢,孔华宇,等.临床冠心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120-210.
\[3\] 李晓芳. 522例平板运动试验心律失常分析\[J\].实用心电学杂志,2001,10(1):19-20.
\[4\] 洪丽,林春燕,潘晓杰,等.平板运动试验诱发的心律失常分析\[J\].医师进修杂志(内科版),2004,27(1):24-25.
1 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设置不能体现职业技能教育目标
传统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课设置上以理论课程为主,主要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开设课程范围广泛涉及旅行社、旅游景区、酒店管理等多个方面,但理论知识偏多,实践性知识偏少,缺乏适应行业需要的职业技能课程。在这些课程中,餐饮、客房、前厅等酒店管理相关课程实践技能培养目标明显,而与旅行社相关的课程中除了导游业务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外,其他课程均属于理论为主的课程,且大部分课程主要围绕学生的导游资格证考试展开,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突出实践技能培养的目标,课堂教育不能适应旅游企业的人才需求。
1.2 在教学模式上不能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大部分课程的教学模式仍以传统的理论讲授加案例分析为主,不符合现代教育规律,不能体现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不能突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学生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更谈不上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①以《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为例,作为旅行社方向的主干课程,此课程涉及旅行社组织机构、旅行社产品设计、旅行社市场营销、旅行社财务管理、旅行社人力资源以及旅行社接待与导游业务等内容,这其中有很多内容和其他课程相重复,而且整个课程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企业实践内容,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1.3 师资结构单一,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
目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大部分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这部分教师虽然具备完整的旅游管理知识体系和较高的理论水平,但由于缺乏旅行社工作经历,使得在教学中不能真正实现理论结合实际,因此,所讲授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并不实用,给人以华而不实的感觉,同时,学校欠缺与旅游企业的深度合作,学校很少利用行业资源,所谓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和行业专家,只有虚名,很少能够真正走进课堂成为学校的教学资源。
1.4 缺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长期以来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局限于酒店方向的餐饮服务、客房服务等,而旅行社方向的课程基本不涉及实践教学,同时,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没有建立相应的旅游模拟实训室,也没有形成一套便于操作、合理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现,仅仅依靠几次校外参观实践,远远不能满足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要求。
2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开发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要求,本文以《旅行社业务》课程开发为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②
2.1 通过对旅行社典型工作任务研究,改革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通过对沈阳各大旅行社和我校以往毕业生的调研,我们发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在旅行社主要在导游、计调、外联三大业务部门工作,而旅行社人才缺口最大的也正是这三个业务岗位,由此我们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应根据这旅游社三个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主要职业能力,调整课程设置。如将原有的《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拆分为,《旅行社业务》、《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旅行社财务管理》三门课,一方面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同时,突出旅行社职业能力的培养。其中,《旅行社业务》由“导游业务”、“计调业务”、“外联与营销业务”三部分组成,分别安排在第2、3、4学期授课。
2.2 根据各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调整课程学习情境
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论,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都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而根据此工作过程科学、正确地设计学习情境是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的关键。③以《旅行社业务——计调业务》为例,根据完成计调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将旅行社计调工作的基本内容、基本操作方法和工作程序贯穿其中,在组团社计调、地接社计调、出境游计调3个学习情境及7个子情境的任务驱动下,使学生掌握线路设计、计划统计、订票业务、订房业务、订车业务、订餐业务、关联社联系、调度变更、危机处理等主要业务技能,使学生能将其灵活应用于工作实践。为学生将来进入旅行社实践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对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学习,应达到毕业后不仅能完成职业的某一岗位的工作,而且可以从事多个岗位的工作;不仅能适应某一企业的需要,而且能适应不同企业的需要;不仅能完成当前的岗位工作任务,而且具有完成未来岗位工作任务的坚实基础。
2.3 丰富教师实践经验,灵活制定实践教学计划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要求教师具备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以起到对学生学习的辅助引导作用。如:教师能够根据组团任务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地接社的联系方式,协助学生完成与地接社的联系沟通。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必须制定教师企业实践计划,有计划的安排教师进入旅游企业顶岗实践,通过实践使教师一方面深入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水平。
同时,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必须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力度,由于我省旅游业具有明显的淡旺季之分,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可根据旅游市场的需要进行灵活安排,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也可以为学生将来的毕业实习奠定基础,从而实现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基于工作过程的旅行社业务精品课建设模式研究”成果
注释
九十年代后,我国影视旅游的发展日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将影视文化与旅游景点相结合,已发展成经济热潮,吸引了众多资本。目前,国内已经建成了30余座影视城,还有20多个规划投资上亿元的新建大型影视城正热气腾腾地施工或招商,企业与政府对影视旅游热情不减。但是学术界对于影视旅游的研究却很少。影视旅游在我国属于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其经营管理尚缺少可遵循的模式,不少影视城由于经营不当很快走向衰落。据不完全统计,我国70%的影视城和主题公园处于亏损状态。20%持平,只有10%左右盈利。约有1700多家企业无望收回成本,更有2500亿元巨资被影视城和主题公园套牢。国内电影与旅游的合作。在资金运作、经营模式和开发深度等方面尚有潜力可挖,如无锡影视城中欧亚双城已宣告破产,而像“南京影视城”那样“人去楼空”、破烂不堪的拍摄外景在风雨的侵蚀下开始荒废的现象也不在少数。在这种影视城建设面临严峻考验的情况下。我国影视旅游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的今天,对影视旅游进行研究,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科学发展影视旅游的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影视旅游发展中的困惑:现状与问题
高新技术产业、传播与文化产业是二十一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两大朝阳产业,特别是传播与文化产业由于自身特点使其与信息旅游等产业密切关联,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极具带动作用,日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将传播与文化产业规划为新世纪的支柱产业。影视业作为传播与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显示出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迪斯尼、好莱坞、时代华纳、索尼等影视业巨头的年营业额都在百亿美元以上。影视业现已成为美、日等国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产业。
旅游业与影视业密不可分,二者互相支撑、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这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结果。目前世界上的各大影视巨头都在开发影视产品的同时积极发展影视旅游,通过影视业来带动其旅游收入。如美国“好莱坞”、迪斯尼,还有戛纳电影城等,其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的收入大大高于其影视制作取得的收入。这不难看出,以影视来带动旅游。用旅游促进影视,是世界影视行业发展的大趋势。
从目前我国的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节目源、观众群体及所占发行放映市场份额来看,影视文化业市场潜力巨大。伴随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的影视市场将进一步开放。国外影视巨头将纷纷登陆中国。他们的到来,很大程度上会带动我国影视文化业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从而进一步激活中国影视市场,加快影视市场世界一体化的步伐。面对严峻的竞争形势,我国影视业正在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加强影视业与旅游、信息、广告策划等相关行业的互动式协作,发挥影视高科技在行业内的应有作用。
然而,当影视旅游资源得到开发与利用的同时,我国影视旅游发展中却仍然存在着不可忽略的众多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产品单一,发展缓慢
当前我国影视旅游产品还停留在传统的观光层面,多数拍摄景点只是立牌,简单表明此地拍摄剧目、参演明星、导演等情况,仅限于图片展示,不能使旅游者有身临其境之感,难以满足旅游者重现荧屏经典一幕的愿望。投资巨额的影视城靠的是规模效应,主要的影视城的基础设施大部分都局限于供拍摄剧组利用,可供游客参与的项目有限。如一些影视城内,以小池塘代表珠江之水,以模型代替赤壁之战中千万条船只,难以在旅游者心中产生共鸣,激发他们的游兴。
2、内涵不足,文化缺乏
现代旅游产品越来越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因为没有历史文化积淀的旅游景点是缺乏生命力的。国内不少影视城在开发过程中对于文化主题的深化力度存在较大的不足。往往只是对某一特定历史空间和实践的简单再现,而忽视了对这一历史时空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氛围的营造,结果只能达到“形似而神不似”的水平。
3、观赏静态,参与不够
影视城主要还是为剧组服务的,较少为旅游者的需求考虑。除了供摄制组拍摄用外,多数时候是闲置的。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更多的都愿意参加有一定参与性的旅游项目,体验型旅游为大众所喜爱。
4、内容平淡,大同小异
影视旅游的发展,让很多的发展商都看到了影视所带来的巨大的旅游收入,各种影视城不断兴建,各地都在抓紧时间吸引剧组的拍摄,但是景区内的旅游设施、旅游景点一般都是为了拍摄而建立的,尤其是各种影视城,大部分都是几座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一些建筑小品,具有很大的替代性,在同一地域内出现了多家影视城,而且“大同小异”。如很多影视城都有广州街、香港街等。
5、盲目投资,经营不当
由于盲目投资、重复性建设等原因导致我国部分影视城的内外部环境条件极差,景观建造粗糙,许多资源大量闲置,使整体环境与文化价值不相符。投资商急功近利,盲目跟风,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有影视城30多个。中央电视台就拥有“太湖影视城”、“南海影视城”等。浙江省内与影视拍摄基地相关的就有杭嘉湖古镇系列拍摄基地、宁绍的古迹场所、新昌的山水拍摄基地、舟山的海岛风情基地等。
6、资源受限,服务较差
旅游的发展会带动六要素的协调发展,随着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对旅游地的接待能力、旅游地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影视城旅游生活环境容量小,基础设施较差,极大地限制了旅游业发展。
7、多头管理,盲区并存
影视城的申报事宜归谁管?是国家广电总局,还是国家旅游局。通过调查。影视城的审批不通过国家广电总局,只有中央电视台筹建的影视基地,才经总局审批。同时,国家旅游局也认为不在他们的职能范围之内。一位负责人说到,如果要附加旅游项目。就找旅游部门:要批土地,就找国土资源部门:要搞文艺演出,就找文化部和广电总局,“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旅游总局目前都没有明确管理影视城的职能部门,影视城面临的多头管理局面。反而造成一个管理盲区。”
二、我国影视旅游发展的出路:思考与建设
在我国,影视旅游的发展暴露出种种问题,这既要靠管理部门加强宏观调控和积极引导,也需要相关经营单位加强市场调研,转贴于 主动开发迎合消费者口味的创新型旅游产品,使我国的影视城旅游走得更快更远。影视城项目的经营管理者作为旅游开发的主体,应着重从创新产品、完善服务、深化景区文化内涵等内动力方面下苦功夫,相关的政府管理部门和旅游学术界则应在政策保障、理论支持、决策服务等方面为我国影视旅游的发展提供外动力。共同构成影视旅游发展的互动机制。
1、把握时效性,加大宣传
影视旅游经营者应当把握好影视作品热播的时机,通过各种途径宣传热播影视作品拍摄地,让游客知道有哪些影视作品特别是投资巨大、明星众多的影视作品正在拍摄。可以定期在新闻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上信息。让明星和影视作品成为旅游招牌。对于有一定知名度的影视作品的拍摄地要加大宣传。并加强配套设施的建设,可以出版影视旅游地图、宣传图册之类的资料。
2、加强软硬件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
可以适当地兴建一批影视剧的外景拍摄基地,为开展影视旅游提供比较集中的活动空间,增加对影视作品的宽容性。推动影视旅游产业的发展,要对相关工作进行谋划和细化,提升配套能力,为影视旅游提供更有力的支持,要对影视基地进行市场细分,根据自身特色,找准自己位置,实现错位发展。要加强影视旅游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影视基地的规范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同时还要做好影视剧的后续宣传工作。提高影视资源的利用率,使影视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旅游业的发展。
3、所在地政府要重视影视作品的拍摄
发展影视旅游必须要有足够多的摄制队伍拍摄,这是开发影视旅游的先决条件。因此。各级政府必须明确影视作品拍摄对开展影视旅游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对于摄制队伍应该给予各个方面的优惠和照顾,积极创造交通便利、服务周到、环境宽松的影视拍摄条件。
4、引导控制,经营得当
国家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影视基地建设的引导控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严格项目审批制度,严格控制影视基地的建设数量,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要求报审人提供详尽的开发规划、技术设计、市场论证、管理方式等方面的材料,由各地旅游局组成专家评审小组进行评审。国家要引寻影视拍摄基地向良性方向发展,影视基地本身要加强学习借鉴国际经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向多元化经营方向发展。形成以影视旅游为龙头,相关产业发展迅速的产业链,如为影视拍摄提供场景和制作服务的行业、旅游房地产等。
5、实现影视旅游的软开发
影视旅游实质上是一种体验经济。是影视走向生活,梦幻与现实逐步结合的产物。旅游者在参观影视基地时,不但可以身临其境地观看影视剧的拍摄,甚至还可以有机会充当剧中的角色,这种感受和体验是独到的,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心甘情愿支付更多价钱来换取的。因此。影视拍摄基地应该将文化氛围和旅游体验作为开发重点,否则将无异于其他景区。甚至因为缺少其他景区自然的、文化的天然优势而丧失吸引力。如在影视拍摄基地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景区,恢复当时风貌、建筑、设施以及人们的穿着打扮。并模仿当时的生活场景,营造一种新鲜而有趣的生活氛围,使旅游者随处可见各种戏剧性的场面,并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其中一员。
6、全方位扩容影视旅游文化
影视旅游总是具有一定的主题,影视作品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因此,开展影视旅游,必须紧随时代潮流。迎合当下的影视剧热播,吃、住、购、娱等紧紧围绕影视主题、剧情展开,安排旅游主题活动和策划项目。并吸纳全球性的娱乐时尚活动,迎合广大旅游消费者的口味,满足旅游者追求新奇的心理需求,以新卖点吸引回头客。如研制与剧情相关的特色食品:营造与剧情相关的住宿环境:开发与剧情相关的旅游商品:策划与剧情有关的娱乐项目等,实现旅游景区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7、要定期对游客进行调查
一、问题的提 出自2010年12月22日电影《非诚勿扰2》上映以来 ,影片镜头里涉及的慕田峪长城、798(YI HOUSE酒店)、尚8创意产业园等景区一时成了旅游胜地 ,其实早在2008年《非诚勿扰》第一部上映后 ,影片中的浙江西溪和日本北海道等地唯美浪漫的景色就已经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高涨,此次续集的拍摄乃是在与北京旅游局的合作下完成,影片中加入了很多北京的旅游景点,由此电影对旅游的推动作用可见一斑。现阶段由于缺乏商业运作的空间和意识,以及盗版严重等原因,我国的电影收人主要依靠票房 ,这严重制约了电影产业的发展空间。而电影是一个依靠产业链经营最突出的产业,这个产业链包括图书故事、剧作创意、影视图像作品、音乐、DVD、授权播放使用和部分 肖像授权 、开发后续产品等『l1。我国电影产业急需延长产业链 ,进行后电影产品开发增加赢利能力。旅游产业作为一种战略性产业 ,具有资源消耗低 ,劳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 ,综合效益好的特点。根据旅游消费自身的发展规律,其将经历一个消费升级的过程,即先经历观光游(人均收入1000美元起步 ),然后是休闲游(人均收入2000~3000美元起步),最后是度假游(人均收入3000~5000美元起步)三个阶段嘲。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的 日益提高,消费者的旅游需求也逐渐发生变化 ,观光性的旅游产品不再能够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 ,消费者更加注重追求彰显个性化的旅游产品与服务的体验性旅游,旅游产业由此面临着不断加快自身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挑战。在电影产业急需延长产业链,旅游业面临产业升级挑战之时,影视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模式,将电影业与旅游业完美融合 ,发展前景被学者及业界人士所看好。影视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与发展对于突破影视产业和旅游产业各 自的发展瓶颈,实现二者相辅相成、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 ,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我国影视旅游发展情况概述
目前关于我国影视旅游现在所处的阶段,被学术界广泛认可的是刘滨谊、刘琴的观点。他们二者以国内外影视旅游发展兴衰为依据 ,总结概括出影视旅游的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的特点 ,指出中国影视旅游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发展、成熟三个阶段 ,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13),即游客仍以游览拍摄地和影视主题公园为主,旅游活动的内容仅限于参观 、娱乐 ,旅游特征虽然已经体现出动静结合、注重参与互动和体验的特点 ,但是发展程度不高,距离成熟阶段游客完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特点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总之 ,我国的影视旅游从最初萌芽时期开始,历经20年的探索与发展,走过了从低到高的三个阶段 ,分别是:影片外景地或旅游景区、电影拍摄基地或影视城、电影节或主题公园,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收获 ,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与不足,比如发展进程缓慢 、影视旅游产品单一 ;文化内涵体现不够 、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 、顾客忠实度低 ;各地区重复建设严重 、资源严重浪费 ;经营管理不善、环境破坏严重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地研究并加以合理解决。所以,只有正确认识我国影视旅游的双重价值 ,才能更好地促进影视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与发展 。
三、影视旅游的双重价值体现 影视旅游作为影视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产物 ,是二者双赢的表现,对影视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双重的价值体现。
1.影视旅游对于旅游产业的价值体现。影视旅游又称电影引致旅游,由此首先想到的便是影视作品对于旅游业的价值体现,即通过影视作品带动旅游业的发展。由于影视作品包含信息的广泛性 、中立性,观众的移情作用及影视作品的美化作用 ,使得影视作品在促进 目的地旅游方面具有其他手段无可 比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经济效益。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影视业与旅游业珠联璧合,给影视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商机。最直接的经济效益体现在旅游人数增长后,随之而来门票 、餐费、饮料费以及购买其它旅游纪念品消费的增长上。Riley与Baker:~~其《电影旅游》一文中得出结论 :影片对拍摄地的旅游影响至少4年 ,使游客数量增长了40%~50%。吴晋、葛全胜等学者借鉴旅游经济学的贡献定理,定量地估算 了《乔家大院》影视引致旅游收入对祁县经济增长的贡献及拉动效果。2006年影视引致旅游收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最高为8.95%,超过了同期祁县对晋中市经济的贡献率6.6%。2006年恰为电视剧《乔家大院》播出的时间,由此表明影视旅游对于地方经济有十分显著的拉动作用。其次,影视旅游具有十分明显的联动效应,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的迅猛发展 ,诸如餐饮、住宿、交通等产业。浙江横店影视城2000年开始实施影视拍摄免费制度,剧组明显增多,2002年共有47部剧组进驻。2008年宣布摄影棚免费,仅2010年11月17日当天就有31个剧组在影城内拍新片 ,而这31个剧组直接带来的是2000问客房的消费。“这是横店的独特营销模式 ,除门票外,衍生消费占40%。”~2010年11月份为止,光剧组在酒店消费已经达~4000万元,群众演员创收也有700万至800万元。就连这些剧组一年在当地租用车辆的费用也已经超过1000万元[41。②社会效益 ,宣传旅游目的地形象。在国外学者的研究案例中发现 ,影视剧在短时间内显著地改变了目的地的形象。
Butler(1990)认为,在不久的将来,视频(电视 、电影)中播放的内容在塑造旅游地形象方面要远远重要于印刷媒体。观众在观影中随着剧情的推进,在不知不觉中对目的地留下深刻印象并产生去 目的地旅游的强烈念头。旅游地应该利用这个大好机会 ,大力推出旅游景区。影视作品相对于其他营销方式而言,能够更加全面、立体和持久的宣传旅游 目的地。一部影视作品有着长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从而对旅游 目的地有更长时间的展现 ;故事情节能够使人产生强烈的旅游欲望,加上特技效果的应用。明星效应和最佳的拍摄角度更加强化了旅游 目的地的形象阎。
2.影视旅游对于影视产业的价值体现。目前学界对于影视旅游价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视旅游对于旅游业的促进作用 ,鲜有提及影视旅游对于影视产业的影响。作为一个双向过程,在影视业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必有一个反作用力作用在影视产业上 ,从而影响影视产业的发展 ,意识到影视旅游的双重价值对于更好地促进二者的融合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尚军辉与聂建波总结出影视旅游对于影视产业有四方面的影响嘲:①有助于影视产品竞争力的提高与增强。影视旅游能够增加观众 、降低拍摄成本 、丰富影视 内容 、规范影视拍摄,从而提高与增强影视产业的竞争力。②有助于形成平衡协调发展的影视产业格局。③有利于实施产业融合 ,丰富并深化影视产业链。借影视旅游拓展影视产业项 目,进行“后影视产品”的开发 ,向宾馆 、博物馆、玩具、游戏、网络、服饰 、教育等领域延伸 ,逐步整和为跨行业 、复合型的影视产业链。④有利于影视产业政策与法律法规的完善。
中图分类号:F590;F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0-5398-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0.058
Abstract: Through household interviews, the welfare changes of the residents was analyzed by using the multi index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each village has obvious spatial disparity caused by sources of income and traffic conditions, the well-being of the well developed village resident in the tourism service industry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non participating village. In each element of well-being,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the safety, relationships and living conditions were weak while the other elements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2002-2011,the area residents welfare of Sage Village grew from 49.35 to 59.06, a growth rate of 19.68% and changes income level and farmland status were most significant with the farmland status presenting negative growth and the former presenting positive growth.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and consolidate the well-being of residents.
Key words: household; residents’ well-being; tourism development; Dabie mountains;
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旅游目的地被开发出来,旅游发展对目的地经济、文化和环境带来了深刻改变,旅游影响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通过分析文献[1-11]发现,旅游影响感知研究很多,但都是从社会、经济或文化等视角出发,缺乏综合视角的分析,而福祉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
本研究引入社会学福祉的概念,以居民福祉为切入点,从旅游地居民的感知入手,通过定量分析,运用横向共时性与纵向历时性相结合的方法来对旅游发展对当地居民生活状态的影响进行综合测度,以期为发展旅游提供政策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地处东经115°40′-115°46′,北纬31°02′-31°16′,位于罗田县北部山区(图1),总面积300 km2,辖两个乡镇,4个国有林场,6个集体林场,54个行政自然村和天堂湖水库管理处,总人口38 000人,人口密度为127人/km2。分设九资河大别山田园风光游览区、天堂寨大别雄风自然风光游览区、青台关古关名胜游览区、薄刀峰避暑休闲游览区、天堂湖水上乐园等5个景区,常年降雨量1 350 mm,平均气温16.4 ℃。
长期以来,本区农业结构调整制约因素多、空间小,农户经营性收入增长难度大,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外出务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积累少、负债多,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是典型的贫困山区。近十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景区群众在旅游发展中受益,所以,本区能反映旅游发展对居民福祉的影程度。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4年10月进行的问卷调查。通过随机抽样,采取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访谈了120家农户,最终获得有效样本102份。对被调查者性别、文化程度、参加旅游服务年数等社会经济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表1)。所调查乡(镇)为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中旅游发展最好的九资河镇和天堂寨林场。为了能够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探讨旅游发展对居民福祉的影响,分别选取了天堂寨林场的黄柏山、吊桥河和九资河镇的圣人堂作为调查村落。黄柏山和圣人堂问卷调查和访谈对象为参与旅游活动的农户,并且主要以中年人为主,以保证农户能够较准确填写2004年的问卷情况。吊桥河问卷调查和访谈对象主要为留守的老年人。问卷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旅游活动经营者家庭的基本情况,包括家庭住址、距离镇区的距离、家庭人员基本情况等;农业生产与经营情况,包括耕地面积、粮食来源、家畜养殖情况等;旅游业参与情况以及农户的福祉感知情况,获得的调查数据用Excel2007、SPSS17.0和yaahp等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2 福祉测评指标的构建及权重的确定
目前,学术界对人类福祉的指标选择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但是将福祉的主、客观指标相结合的测评方式正逐渐成为总的趋势[12-15]。穆广杰[16]认为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既要包括物质方面的指标,又要包括人们的主观满意度等指标。刘正山[17]设计了一整套主、客观结合的指标体系来构建幸福指数:客观指标包括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空气质量等;主观指标包括生活满意度指数、环境保护满意度等。本研究综合前人的观点,结合公园景区的自然特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选取人均年收入等18个指标来构建旅游区农户福祉的度量指标体系(表2)。通过咨询10位专家,参照户主感知,最终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农户福祉指标体系的权重值(表2)。
2.3 农户福祉的计算方法
从测度方式来看,福祉计量指标可分为两类:一是客观指标,本研究中包括期望寿命、人均年收入、总负担系数、前期投资、距离镇中心距离和耕地数量等指标,这些指标可以利用实测的经济或社会等客观数据去反映人类需求被满足的程度。其中,总负担系数是指家庭被抚养人口(重病无劳动能力,残疾以及年龄0~14岁和65岁以上人口)占对家庭收入主要贡献人口的比例;前期投资为农户参与旅游经营活动所做的前期投入,以人民币数额计算,以上两指标均为负指标,数值越大,得分越低。二是主观指标,此类指标在本研究中未能通过实测数据来进行度量,主要依赖调查问卷等方法对个人的幸福感受程度进行调查。主观指标依据被访者主观评价计算分值,主观评价分为: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不满意5个等级,分别赋分5、4、3、2、1。
为去除量纲影响,各指标采用min-max标准化方法进行数据标准化,农户福祉利用标准化值加权求和计算。
3 旅游区居民福祉分析
3.1 农户福祉的空间差异
比较不同村落农民福祉状况(表3),总体上看各村落差异显著,圣人堂村农户福祉最高,为56.78;最低的吊桥河村仅为45.39,较平均水平低13.95%。黄柏山村和圣人堂村福祉水平相当,为56.24。安全、人际关系和基本生活条件3项福祉要素评分在不同村落间较为均衡,居民满意度比较高;健康、收入与支出状况和营养获取能力存在一定差异。通过访谈可知,导致农户福祉空间差异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1)收入来源。本次调查的3个村落,圣人堂村和黄柏山村距离风景区入口近,地理位置优越,几乎家家户户开设旅游宾馆或农家乐,通过参与旅游经营活动,带来了大量收入,富余劳动力还可在旅游淡季外出打短工或种植药材,这极大地提高了农户收入水平,相应地带恿擞养获取能力和健康状况的提高,使得两村福祉水平较高。吊桥河村远离主要景区,交通不便,属于劳动力转移密集区域,打工收入是该村农户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村内青壮年常年外出打工,家庭聚少离多,农户幸福感往往较低。
2)交通状况。圣人堂村和黄柏山村交通条件便利,距离镇中心较近,外界信息渠道通畅,虽然退耕还林或旅游开发建设侵占耕地使得人均拥有的耕地面积很少,但农民有更多的增收方式,虽然农户耕地状况的满意度较低,但收入水平较高,导致农户福祉水平总体较高。反观交通闭塞的吊桥河村,农户以农业生产和外出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距镇中心远与外界沟通较少,蔬菜及肉类的获取不易,这些都使得农户福祉水平较低。
3.2 农户福祉的时间变化
为了从时间上分析旅游开发活动对居民福祉的影响,调查了圣人堂村村民2004年(此时农家乐刚开始兴起)的福祉感知情况,通过访谈结果及福祉计算方法,得出圣人堂村2004年和2014年的居民福祉(表4)。
通过表4可以看出,2004-2014年,圣人堂村居民福祉从49.35增长到59.06,增长率为19.68%,增长幅度较为显著,且2014年处于较高水平。各福祉指标中正增长最为显著的是人均收入、收入满意度和期望寿命。其中,人均收入对居民福祉增长的贡献率达68.41%,其主要原因在于居民年人均收入的提高。2004-2014年,研究区居民年人均收入从7 750元/年增至22 800元/年,增长率为194.19%。抛开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居民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参与旅游经营活动。据调查,圣人堂村现有农家乐87家,每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收入达6 000万元。收入的增加使得居民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居民有钱看病,更加重视健康),营养获取能力得到提高。耕地状况、前期投资和健康满意度3项福祉指标呈现明显的负增长。尤其是耕地状况负增长最为显著,占福祉变化贡献率的-14.40%,主要原因在于为了保护景区生态环境,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使得研究区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居民对耕地的满意度下降明显,许多农户反映自家产的粮食不够消费,每年都需要购买。居民参与旅游经营活动要有前期投资,这些资金一般由农户向银行贷款,不少居民反映其贷款金额在百万元以上,这无疑增加了农户负担,削弱了幸福感,所以前期投资这一福祉指标贡献率为负。
4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以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乡村旅游地为研究区域,通过农户访谈和问卷调查,在建立多指标综合评价系统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近10年当地居民福祉的变化、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
1)研究区各村落农户福祉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参与旅游经营活动的村落农户福祉明显高于未参与旅游经营活动的村落。各福祉要素中,除安全和人际关系外,其他福祉要素空间差异较大,特别是收入与支出要素差异最大。
2)2004-2014年,研究区居民福祉从49.35增长到59.06,增长率为19.68%,增长幅度较为显著;各福祉指标中变化最显著的正增长和负增长分别是人均收入和耕地状况,其中,收入水平对福祉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8.41%,耕地状况占福祉变化贡献率的-14.40%。
基于以上结论,为巩固和提高大别山地区农户的福祉,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农户福祉的增加主要依赖于农户参与旅游经营活动带来的收入增加,但是人类福祉基于主体的主观感受,不仅依赖于资本的供应及其质量状况,也依赖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改变[18]。随着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将来会有更多的游客进入到景区,景区的承载力会受到巨大挑战。旅游经营活动产生大量的餐厨垃圾、生活废水,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交通堵塞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到农户的福祉感受,政府下一步要继续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新型农村旅游接待水平,必要时控制游客数量。
第二,诸如吊桥河之类的村落,应进一步改善交通状况,合理开发利用其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农林产业指导,引导居民到景区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内生动力。
第三,对不同村落制定不同扶贫政策,加大扶贫力度,给农户创业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提高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和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
参考文献:
[1] KEOGH B.Social Impacts of Outdoor Recreation in Canada[M].Toronto:John Wiley Press,1985.
[2] TOSUN C.Host Perceptions of impacts:A comparative tourism stud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29:231-253.
[3] 王昌海,吴云超,温亚利.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收入农户间分配实证研究――以湘西州苗寨景区德夯村为例[J].林业经济问题,2011,31(1):41-46.
[4] KIM S S,J F PETRICK. Residents’ perceptions on impacts of the FIFA 2002 World Cup:the case of Seoul as a host city[J].Tourism Management,2005,25(1):25-38.
[5] ARCHER B,FLETCHER J.The Economic impact of tourism in the seychell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1):32-47.
[6] NURAY TURKER.Host community perceptions of tourism impacts:A case study on the world heritage city of safranbolu, Turkey[J].Revista de Cercetaresi Interventie Sociala,2013,43:115-141.
[7] SHAH K.Tourism, the poor and other stakeholders:Asian experience[Z].ODI Fair-Trade in Tourism Paper.London:ODI,2000.
[8] 刘炳献.旅游对阳朔社区居民影响的实证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5.
[9] CROMPTON J L,MCKAY S L. Measuring the economic impact of festivals and events:Some myths,misapplications[J].Festival Management &vent Tourism,1994,2(1):33-34.
[10] 黎 洁.西部生态旅游发展中农村社区就业与旅游收入分配的实证研究:以陕西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周边农村社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5,20(3):18-22.
[11] 李春茂.旅游对目的地社会影响研究――以云南大理、丽江为例[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1.
[12] 张永民.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评估框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13] 杨 莉,甄 霖,李 芬,等.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对人类福祉的影响初探[J].资源科学,2010,32(5):849-855.
[14] COSTANZA R,FISHER B,ALI S,et al. Quality of life:An approach integrating opportunities,human need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J].Ecological Economics,2007,61(2):267-276.
[15] 刘秀丽,张 勃,郑庆荣,等.黄土高原土石山区退耕还林对农户福祉的影响研究――以宁武县为例[J].资源科学,2014, 36(2):397-405.
中图分类号:S73 文献标识码:A
1做好工程施工前的一些必备工作
对设计意图要有足够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依据设计图纸,核对现场相关情况,对施工进度计划书进行认真编制,将场地平整、测量放线以及准备主要的苗木材料等工作落实到位,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做好,有利于施工进度的加快。
2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进行施工
绿化工程的施工指的是,在充分理解设计意图的情况下,对苗木进行艺术性的种植,使其可以健康成长,从而达到净化空气和美化环境的目的。因此,设计对绿化工程来说非常重要,如果离开设计来谈绿化工程施工是没有实质意义的,如果没有严格依据图纸来施工的话,很可能造成对整个设计理念的弯曲理解,对最后的美化效果有很大影响。
3加强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组织和现场管理的工作
园林工程里面有多个单项工程,为了确保园林工程质量,必然要对各项园林工程项目予以妥善的协调和配合。因此,为了顺利开展工程建设工作,在施工过程中应当有统一的领导,各部门和各项目之间要做到协调一致,做好施工组织工作。首先,在获得工程施工项目之后,必须依据设计要求对工程概预算进行认真编制,将施工场地、施工材料以及施工队伍等方面的准备工作落到实处,为工程开工创造良好条件。其次,依据施工工期要求,对材料、施工设备以及施工人员进行合理组织,对工程进度予以科学计划,确保工程施工过程不会中断。再次,施工组织应当对分组完成工程的几个工程组予以明确,各工程组间的关系以及相关负责人等也都必须予以确定,同时对养护组不能忽略。
按照施工进度和时间顺序来合理安排人员。施工现场管理水平对园林工程质量和企业经济效益有直接影响。一些园林企业管理比较落后的一部分原因在于,不注重经营管理,对施工现场管理也忽略了。从施工现场管理的角度来看,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对园林工程的施工组织缺乏较强的计划性,没有依据相关标准规范严格执行操作,有些规章制度的实施流于表面形式等,使得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力无法得到较大增长,经济效益也低,工程质量无法保证,对企业发展有严重的制约作用。施工准备、正式施工以及养护管理等各阶段都在现场施工的工作范围内。对施工准备阶段进行管理方面 :对分包协作单位和施工条件予以落实 ;认真完成主要物资苗木的订购工作 ;对施工任务予以具体落实。对正式施工阶段进行管理方面 :将综合施工组织安排好 ;将各项技术组织措施落实到位 ;对计划实施进行跟踪检查,并及时对相关情况进行反馈 ;使组织平衡得以加强,确保供应 ;严格控制施工进度、施工成本以及施工质量 ;依据正确程序来进行作业,确保施工安全等。
4做好园林绿化施工质量管理的工作
施工企业必须仔细整理绿化场地,对土壤进行翻整并耕平耙细,对石块、砖头等垃圾予以彻底清除,依据设计要求对地形进行整理 ;树穴必须垂直下挖,在开挖过程中确保上下口径是协调一致的。行道树回填土的营养土的添加必须依据相关规定来实行。与侧石相比,行道树树池和绿化带内土壤应当低 5 厘米左右;种植的苗木选择符合设计要求的圃地苗。行道树的主干必须是通直的 ;球类和花灌木的冠幅以及高度等,必须满足设计要求,并且确保它是丰满的,没有偏冠的现象 ;在栽植乔灌木的过程中,必须分层对回填土进行夯实 ;确保栽植后的树木是直立的,当树木出现歪斜情况时,要将其扶正或者重新栽种 ;针对所有乔木,必须打支撑,确保支撑的牢固和整齐,其埋深应当超过 1m ;依据设计要求来安排色块植物的栽种密度,既要保证其数量又要保证其质量 ;及时清理干净在项目施工中产生的垃圾 ;监理单位对施工过程要全程以旁站式的形式进行监管。在上述的土壤、苗木以及栽植等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监理单位需要逐项对其予以验收签字,发现有不合格的地方要立即予以整改 ;建设单位、市园林主管部门对其的检查、随机抽查以及质量监督等工作要落实到位。
5对施工进度管理加以合理的控制
在园林绿化施工过程中,工期延误或者赶工抢工的现象要尽量避免,使工期对园林施工质量的影响得以有效减少。因此,施工管理人员应当认真思考和探究设计和项目进度表,在工程设计问题上,经理可以将其他相关负责人组织起来,开展一个专门的设计讨论会,详细研究和论证设计方案是否可行,其艺术性是否达到相关要求,是否具备科学性等,对一些可能影响工期的因素进行准确预测,将相应的准备工作做好。
6 调配组织好施工管理的过程
施工管理人员确定的专业施工队伍必须有丰富的施工经验,并且具备较高的素质。与此同时,对横跨许多部门的众多人员要予以有效调配,这样才能保证施工过程的有序进行。要认真对待人才选拔和管理工作,这是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可以有效实现工程计划的顺利进行。在物资的供应方面,购置施工材料时要严格依据施工计划进度来进行,有必要的话还应当与施工队伍就物资供应进行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在施工中必定会有些材料的耗费较大,这时就应当对其进行足够量的贮存,留做备用。
7加以对园林绿化工程验收阶段资料的完善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5017103
1生态乡村建设的时代背景和乡村生态旅游兴起
1.1生态乡村建设的时代背景
随着优美人居环境建设的开展,城市在景观规划的基础上加强了人居环境的创建,并以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生态城市等来提升城市环境生活品质。而乡村情况不同,在城市建设取得一定成就后,乡村环境建设才受到重视。比较早期的乡村环境建设是以“清洁乡村”、“美丽乡村”建设为起点的,各地对乡村卫生环境特别关注,加之“村村通”项目实施,“宜居乡村”、“幸福乡村”等概念的提出,“美丽乡村”的实质性评比,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导向,都大大提高了乡村建设的热度和紧迫感。
特别是国家旅游局出台了通过生态旅游开发加快乡村经济发展,提高民众收入的具体指导意见。该政策意见中,明确了生态旅游开发在乡村致富中的现实意义,要求有一定资源基础的村屯,要摸清资源情况,在政府的扶持下,因地制宜确定各类乡村旅游建设发展类型,选择精准到户到人的脱贫模式。各项旅游建设尽可能利用原有建设用地,在乡村h境、乡村风貌、乡村文化等方面形成乡村的旅游特色。
又如广西编制了《“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重大活动规划纲要(2013~2020)》,从政府层面全力推动乡村生态环境建构,至2016年底,用2年时间打造了第一批10000个山青水秀、环境优美、人康物饶的生态乡村。村屯绿化规划设计以村屯周围、道路两旁、房前屋后、农村校园增绿为重点,营造护村林、护路林、护宅林、休闲林区和生态小区,利用农户庭院和房前屋后空间发展“小花园”、“小果园”、“小茶园”等“微田园”,提升乡村的绿化果化美化水平,形成“村在林中、院在绿中、人在景中”的乡村生态格局。
1.2乡村生态旅游兴起
目前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迅猛,生态旅游社会需求强劲。根据2017年春节假期调研情况及近期数据,以柳州市区、柳城、鹿寨、融水及三江为考察点,对8个乡村型旅游点进行实地调研,结果让人振奋。这几个乡村旅游点在春节期间游人如织。从调研看,旅游大众面更广了,以前多是城市人到乡村中来,现在乡村群众也参与了生态旅游,成为旅游群体的一部分。主要表现在心理上人们对乡村自然生态旅游更为渴望,更乐意体验乡村生态文化;出游方式上以家庭游、同事游、同学游、单位游十分普遍;旅游层次上出现生态科普考察、乡村文化感受、乡村特色餐饮、乡村劳作体验等;从参与性看,果树采摘、田园漫步、闹鱼鱼、养生休闲等大受欢迎;从观赏方面,大片花海、大片果园、大片荷地、古村民居等吸引大批游人;从乡村个体游览,乡村古树独树、乡村古屋故居、乡村传统圩市、古街码头、泉井瀑潭、山石奇峰等均是很好的景物。正是由于乡村特殊旅游空间及旅游景观深受大众喜爱,乡村生态旅游才能快速发展,并能成为地方扶贫工程的新进展。
2生态乡村植物景观规划基础
2.1景观植物选择的原则
2.1.1尊重乡村自然生态风貌的原则
生态乡村规划要求遵循“尊重乡村自然原貌,回归自然人文生态,综合展示乡村风景特色”的原则及“整合空间功能布局,凸现乡村山水要素,确保景域主题特色”的规划理念,以生态旅游基本要素及生态伦理观融入旅游规划,进行综合创新布局。提倡自然循环和自然生态,坚持生态原貌为先,适当整合资源,因地制宜,利用山水空间的优势,突出对生态原貌与自然环境空间的保护,综合展示乡村自然风貌和文化特质。因此,保证乡村原有植物资源是规划的基础。
2.1.2尊重乡村生物多样性需要的原则
乡村景观规划要体现对乡村人居生态环境与乡村文化的关注,倡导自觉生态旅游,创建乡村旅游产品特色。乡村景区的多样性表现在生物的多样性(如湿地植物、湿地动物、农业作物、花海果蔬、山林翠树)等,景物的多样性(如体验、观光、科普、探险、养生等),游览空间的多样性(点线面空间、时间序列、空间序列)等。由此,植物景观设计要重视乡村生态资源保护,发挥植物配置功能,通过植物要素形成乡村绿色景障。
2.1.3尊重植物生态特性与乡村环境协调的原则
乡村原貌多样,反映在乡村建址、乡村起源、乡村集聚、乡村风格、乡村劳作、乡村风貌及乡村习俗等诸多方面。例如许多乡村是由于乡民的迁移而择址建立的,并且多为依山傍水之地,能农耕劳作,能生活居住。部分村庄保护得好,周围环境资源没有被破坏,但很多村屯因人口发展、农田扩大,林地种养等使田园山地植被大大减少,生态居住环境脆化。城市打工热潮兴起后,部分乡村农业用地耕作滞后,乡村旧居无人居住,房前屋后植物资源保护不力,乡村绿化面积减少,生态绿化景观大受影响。
因此,在生态乡村规划建设中,必须重视乡村的原生环境和民居建设空间,尊重植物生态特性,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花则花、宜菜则菜。突出植物与景观建筑、乡间道路、湖溪水景的协调,满足乡村四季树花交替、适当营造名贵珍稀树种的需要。
2.2景观植物选择的艺术心理
乡村景观植物的选用还需考虑特殊的文化审美性。植物的审美就可视性来说,指植物的几大部分,如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子,常通过这些器官的色、质、形、态等进行观赏,例如春天的花、秋天的果等。但植物的审美特性中还有无形的,只有通过内心感化才能体会,即必须通过心理感受才能有美感。例如人们通常讲到的植物意境就是如此。因此,松树、柳树、桃花、梅花、荷花、竹子、枇杷、柿子、金桔、柚子、石榴、银杏、枣树、木棉、桂花、罗汉松、马尾松、海红豆、芭蕉、槐树、枫香等都有其认知意境。
在乡村植物选用中,古人也有总结,认为适合庭院种植的树种有石榴、银杏、白玉兰、桂花、北京玉兰、芒果、龙眼、枇杷、海红豆、海棠、龙爪槐、芭蕉、铁树、枣树等。如:“海棠+白玉兰”表示“金玉满堂”; 种石榴隐喻“多子多福”;屋旁种植枇杷有“万树黄金”之说;几株海红豆能挂满“对故乡的思念”等。
古代文人在造景时有“前不种桑,后不种柳,中间不栽鬼拍手”之说。就是说一些树种如桑树、楝树、榕树不能种于屋前,柳树则不宜植于屋后。置于方位普遍认为“东植桃杨、南植梅枣、西栽桅榆、北栽桔李”、“门庭前方种双枣,四畔有竹多进财”、“一株石榴花开发,隐喻居所家三多”、“酸柚能种庭院角,家业兴旺孙满堂”。因此,进行乡村景观绿化规划设计,应了解熟悉这些传统的民间审美思想。
3当前生态乡村植物造景中存在的问题
3.1生态乡村绿化层次比较低,缺少绿化整体规划
由于乡村环境的特殊性,多年来一直没有从环境生态及艺术景观方面去规划,多数村屯在各地林业部门指导下,依据自有用地空间,随意无序种植,不讲章法,没有规划设计指导,因此显得比较乱,难以形成园林景致。在立面上没有生态层次,植物选用单一,与乡村自然田园风貌不协调。
3.2乡村绿化树种城市化,不讲究植物配置手法
主要原因是城市绿地建设经验比较成熟,很多的园林绿化种苗均为城市苗圃培育,除少量城郊乡村有种苗外,绝大多数村屯没有绿化苗木,因此在生态乡村建设中绿化苗多由城市苗圃供应,这就使乡村绿化城市化。例如南方很多乡村绿化时选用的植物如洋紫荆、小叶榕、桂花、银杏、紫薇、秋枫、樟树等均是城市多年园林树种。过多选用城市绿化苗木,会减少乡村特色,影响乡村生态特质。
植物配置讲究技巧,有其章法。乡间道路水线宜列植,村旁屋边应丛植、散植,坡地山脚要群植、片植,村前屯口,应考虑孤植、对植。就植物类型,果树应有果园或村内屋院点式分散种植,古树大树要独种且有大空间,果蔬植物宜在菜园或棚架栽培,花海植物应片状栽培,竹类植物要沿溪沿水线绿化,如此等等。但现在的绿化种植是见空地就种,不管规则不讲艺术,问题比较多。
3.3乡村绿化后续养护管理不到位,绿化景观功能欠佳
当前生态乡村绿化建设很重视种,不重视管。种为任务,管是随意,虽有种植验收,但不规范,难以按合同进行。比如很多村屯被确定为生态乡村建设点后,由地方政府部门按点开展建设,本应有较好的效果,但施工单位种植后,在合同期限内进行常规养护管理,过了合同期,养护管理交由村屯来管,因村屯养护管理技术差,人员不足,管理意识滞后,使种植点放任自流,所以种植竣工后没多长时间,就出现枯黄损败、成活率差、生长不良等现象。如此,就难以达到应有的绿化效果。
4乡村植物景观提升技术措施
4.1生态乡村植物选用要突出乡村自然风貌
正如上述分析,乡村生态环境绿化应尽量避免树种城市化,所选绿化树种应切合乡村实际,能反映乡村固有风貌。这方面广西南丹县歌娅思谷乡村景区经验值得学习:如村中民房前保留小庭院,通过矮墙灰瓦加小型花带点缀环境,显得十分自然生态,又富有农家味;在屋宇廊道、门窗都悬挂农作物玉米、花生、高粱、小米、h椒等,散发浓浓的乡情;乡村绿化环境建设层次较高,建筑民居间通过前庭后院相互空间分隔,沿路种植杨梅、酸柚、三华李等果树,乔木下又多种花木及铺地植物,加之养护管理到位,会显得非常整洁,成为景区一大亮点。
因此,对于乡村植物景观营造,笔者以为乡村原生植被应首先加以保护再适当改造。许多乡村植物资源丰富,特别是屋背山或风景山,原生有甜竹、撑篙竹、樟树、芭蕉、柿树、马尾松、盐肤木、构树、香棒、芦苇、芒草、肾蕨、铁线蕨、水草、野草莓等,必须严格保护。
其次在提升植物景观方面,应根据需要进行设计配置。如比较适宜乡村种植的洋紫荆、银杏、黄槐、红花木棉、加拿利杨、桂花、樱花、柳树、桃花、黄花悬岭木、罗汉松、本地枣树、山茶、黄花梨、青檀、红椎、青冈、楠木、红叶乌桕、小山蕉、杨梅、枇杷、沙塘桔、金桔、石榴、沙田柚、杨桃、柿子等。
三是对于特殊植物种类,可根据生态旅游开发种植田园时花植物,如油葵、黄秋葵、草莓、月季、薰依草、格桑花、马鞭草、非洲菊、红梦草等;特色果蔬草药类如蛇瓜、金丝瓜、南瓜、砍瓜、长柄葫芦、变色瓜、老鼠瓜、福彩瓜、田七、落地金莲、何首乌、曼陀罗、十大功劳、两面针、当归、人参花等;藤条植物如三角梅、紫藤、百香果、锦屏藤、爬山虎、迎春花、罗汉果等;池沼湿地植物如水生美人蕉、水葱、水草、荷花、睡莲、龟背竹、芦苇、伞草、苦草、千屈菜、水蓼、矮慈姑、花叶芦竹、穗状狐尾藻、马来眼子菜等。
4.2乡村植物景观应依地依景进行生态配置
乡村景观植物配置一样需要讲究技巧,体现生态园林意味。比如特色生态农业种植类植物,就可根据村屯用地布局,从特色果蔬、时花栽植、生产作物几类按功能规划整体设计,成大片状、田园状种植,形成花海、农业田园风景。而观花观叶植物的种植,要按树花和草花进行差异配置。
树花植物,指以观赏开花的乔木、大灌木为种植对象,目的是改变和营造乡村生态园林色彩,丰富景色。树花选择以花形好、季节变换有致、比较容易种植养护的树种为主,如桂花、桃花、洋紫荆、白玉兰、红花紫薇、樱花、山茶等。种植方式有沿水体护岸、乡间道路列植,专类园片植、点缀式种植等。草花植物是吸引游人的重要旅游吸引物,要选择以多年生、容易成片生长、深受大众欢迎的花卉种类,如马鞭草、薰依草、萱草、油葵、油菜花、格桑花、非州菊、红梦草等。种植方式为片状式、带状式、波浪式。
色叶植物造景能体现乡村四季物候变化,可沿道路两侧种植银杏林,成为秋晚~黄景观;山峦留空地群植枫香、黄庐,打造 “枫香霜晚”景色;湖塘池沼岸坡种植加拿利杨、秋枫、红叶乌桕,共同构成观叶观花且意境深远的湖光水色。
乡村中多有池塘、溪水、灌渠等构成的生态湿地,湿地在乡村生态环境中不可多得,要加强保护。在湿地植物优化中,除保护好原有植物如芦苇、野芋、水草等湿地植物外,可适当增加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等,为湿地生物提供健康稳定的觅食、栖息、繁衍的生态环境。目前,可考虑种植的有水生美人蕉、水葱、荷花、睡莲、龟背竹、伞草、水蓼、花叶芦竹、苦草、黄菖蒲、溪荪、西洋滨菊、千屈菜、马蓟、水生鸢尾、硫华菊、蛇鞭菊、藿香等。
4.3乡村生态绿化必须提高整体管护水平
由于乡村种植点分散,种植面积差异大,各村屯对生态绿化积极性不同,有些村非常重视,而一些村根本不放心上,于是出现种归种、管归管,种管分离的现象。为此,笔者建议,生态乡村环境绿化管护要引入机制,建立规范的保护模式。由项目部门或园林公司作为管护主体,聘用村屯民众参与管理,建立“政府+村委+民众”或“政府+公司+村民”的共管模式,组建环境管理小组,指定养护管理人员,制定养护技术规范和标准,加强监督检查,并通过技术培训提高村民管护水平。同时,要选派村中年长者作为管护带头人或监督人,以发挥老者的权威。
5结语
美丽乡村、生态乡村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乡村的生态环境建构除保护好原有自然乡村环境,更重要的是在原有资源基础上如何提升乡村的景观水平,采取何种途径来增进乡村的空间风景和生态文化。村屯生态种植与风貌提升必将是今后努力的方向,景观植物的选择能否适合乡村环境,植物配置能否反映乡村风貌,正在检测着建设者的智慧。
参考文献:
[1]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
[2]佚名.庭院水景与休闲建筑[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