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8:54:1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短跑运动员的小腿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大腿后肌肉群是短跑运动员需要提高的一个薄弱环节,在青少年短跑训练中对大腿后肌肉群的训练重视不足。对现代高水平短跑运动员的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研究表明,在短跑的加速跑阶段主要是大腿前群伸肌起主要作用,伸膝蹬地,获得向前的加速度。随着跑速的提高,脚着地的时间逐渐缩短,膝关节已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充分伸展,为了保持已获得的高速度,此时腿部的摆动动作变得重要。大腿后群力量的提高对于摆动阶段快速提拉小腿、大小腿充分折叠以及快速后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大腿后群肌肉力量的提高对于提高短跑运动员途中跑能力有重要作用。专家认为运动员大腿后群的力量应该提高到大腿前群力量的80%―100%,为了防止受伤,至少应该把大腿后群肌肉力量提高到大腿前群肌力量的75%-80%。发展大腿后群力量的主要手段有:俯卧快速收小腿(可加阻力)、俯卧背腿、俯卧跪起、各种形式的跳跃练习。
二、踝关节伸肌与屈肌力量发展的不平衡
在青少年短跑运动员的踝关节力量训练上,主要是采用各种提踵形式的练习手段,而专门针对屈肌力量的练习不够。实际上,在短跑蹬地过程中,踝关节的活动幅度虽然很大,但小腿三头肌的收缩幅度却很小,在缓冲时只被拉长了3―4厘米,而在蹬伸阶段其长度几乎不变。因此蹬伸与缓冲阶段踝关节的活动是由小腿三头肌腱的弹性形变与复进进行的。踝关节结构功能的生物力学特点决定了发展踝关节屈肌的力量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踝关节屈肌力量的提高能够增强其着地缓冲时弹性抗阻能力,避免膝关节着地时的过度缓冲,缩短着地时间,对提高身体重心和蹬摆效果都有帮助。发展踝关节曲肌力量的主要手段有:坐姿脚勾重物屈踝、向下跳台阶、提踵的矮人走等。
三、左右腿力量发展的不平衡
关键词田径运动短跑项目摆腿技能训练方式
田径在各项的体育活动中深受人们的喜爱,短跑作为田径运动中的一种,需要人有很强的爆发力,也是所有项目中竞争最激烈的项目,在短跑比赛项目中,紧张激动的不仅仅是运动员,观众甚至要比运动员还要激动。所以,本文通过对短跑技巧的研究,分析了摆腿技能对田径短跑的重要性。
一、田径短跑项目中摆腿技能的重要性
在所有的田径项目中,短跑是最需要人的体力、爆发力,还有一些客观的因素,衣服装备、观众的热情程度都是能够影响运动员发挥的条件。这些客观的因素都是外在的条件,每项运动都有自己的技能方法,能够正确的掌握短跑的训练方法,对短跑的成绩会有很大的帮助。
传统的短跑技能训练,认为运动员的后蹬力是主要的,后蹬的力度很大,能够给运动员足够的动力。由于现在的技术不断地改革创新,后蹬的训练技术相对比较单一,并没有考虑到人的整体的协调性,在短跑的过程中,后蹬主要作用于起跑,但是在跑的过程中,腿部的摆动是尤为重要的。腿部与腿部之间相结合,提高运动员的协调性,使其能够发挥更好的水平。
二、短跑摆腿的理论分析
(一)运动学中的理论
在进行摆腿前,必须要提高摆动的速度,进而能够减少在空中的时间。这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膝关节与踝关节的角度,减少运动员在落地时受到的水作用力,能够有效的增加迈步的长度。规范的提前摆腿,可以减少腿部落地后的反冲作用力。人体大腿与躯干之间保持90度角,是膝关节摆动的最佳的位置。若是摆动的过高,会因为惯性的因素,使分力上升,亩会降低快速跑的效果。通过正确的摆腿动作,在与支撑面形成的后蹬角时,此时需要加速前摆,能够较大的促进水平分力。
(二)生理学上的理论
在提后摆腿顺利进行的情况下,能够有利于摆腿到恰当的位置,从而使大腿与小腿之间形成最佳的折叠角,才能够保证运动员最好的发挥。在训练中应注意,一定要有目的的进行体后摆腿,迅速的折叠,能够保证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体后的折叠动作,从而大部分的完成小腿折叠的动作,可以给有机体在支撑时创造良好的条件。尽最大限度的增加大腿之间的夹角,摆动频率越快,大腿之间的夹角就会越大,在增加步长的前提下,能够提高运动员的速度。如果大腿之间的夹角小,这样就会导致步长短,对于支撑时间有一定的阻碍,从而会影响速度的提高。应积极地通过伸髋动作来增加大腿间的夹角。伸髋就是在人体支撑时以髋关节为中心向前进行转动的一个过程,能够大大的增加大腿之间的夹角。从而能够提高速度。
三、田径短跑摆腿技能训练的要点分析
田径运动中,无疑是以人们的身体协调性为基础,只有将手腿更好的协调,人才会发挥高质量、高速度的运动水平,短跑就是要求人每个动作的完美结合。在短跑过程中,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跑、途中跑和终点爆发。起跑主要是起跑动作是否合理,好的起跑方式能够增加人的爆发力,蹬地过程中力度大,借力就越大,能够增快人的速度,能够给中途中的运动提供力度;在中途跑时,运动员在加速跑时,会达到一个极限,并保持这个最快的速度,这时手腿之间的协调能够减少乳酸的产生,能够使运动员减少痛苦;在终点跑的过程中,在极限下还要加快速度,手腿的协调更加的重要,依靠协调性来加快速度。
所谓的摆腿技术并不是单纯的腿部摆动,正确的摆腿动作应注意三个方面:身体的摆动、大腿间的角度、大小腿间的折叠摆动。训练时注意这些技巧,并将其掌握,从而能够提高运动速度。
(一)躯干的摆腿技巧
可以利用髋骨进行摆腿的提前练习。将双脚并拢身体站直,重心前移,将一条腿用来支撑,另一条腿反复摆动,并重复性的练习。髋骨可以带动另一条腿,感受短跑过程中双换的速度,并能够逐渐的加快频率来锻炼双腿的灵活程度。还可以通过练习器来锻炼双腿的灵活性。在练习时一定要保证动作的规范性,探索适合自己的最有效的方式来提高速度。
(二)增加大腿间角度的技巧
大腿间的角度越大,步长越长,就能够有效的提高短跑速度。在短跑时,会因为两腿的交替浪费时间,也会因为快速运动而产生阻碍,所以,要最大限度的增大大腿间的角度,能够有效的利用髋骨来带动两条腿的运动,在平时的训练中,一定要注意保持大腿与躯干的角度,通过两条腿的交换来着增加位移。
(三)大小腿的折叠技巧
大小腿之间的折叠速度一定要特别快,从而能够减少时间的浪费,带动腿部的移动,大大的加快其速度。折叠的角度要适中,小腿能够刚刚接触到大腿就好,这样做的意义在于减少时间的浪费,更能有效的支持大腿的摆动。在训练大小腿折叠时,可以依靠练习器来训练,用一条腿作为支撑,微微弯一点,另一条进行来回摆动,并向后折叠小腿,以碰到大腿为基准,重复性的练习,锻炼大小腿之间的协调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摆腿技巧对短跑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对短跑技能训练方式的研究,归纳了三点技巧,大腿间的角度、大小腿间的折叠、躯干的摆腿,并进行了具体分析。
绪论
随着竞技体育突飞猛进的发展趋势和成材率的相对低下,研究人员越来越重视短跑运动员的科学选材工作。要培养出优秀的短跑运动员,选材是最根本的问题。
运用实地考察、文献资料法,从多方面多角度对短跑运动员的科学选材工作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归纳以及总结。从中可以看出一些问题。目前短跑运动员的科学选材标准以及指标的建立与选取是运动员科学选材工作的首要问题,其二;在以往的短跑运动员选材研究中,概述的定性分析相对较多,而分类细致的定量分析研究较少。这些都是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有待于解决的首要问题。
1 对科学选材标准与方法的思考
1. 建立科学的选材标准及方法
科学选材的定义为:“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要求及特点,用现代科学手段和方法,通过对客观指标进行测试,从而全面综合评价和预测,选拔出先天条件优越,适合从事该项运的人才,并进行系统的训练,不断地监测其发展趋势的一个过程。”[1]从对科学选材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在短跑运动员选材工作中我们必须坚持两点:首先要建立起科学的选材标准及指标,其次就是要将选材工作作为一个长期的过程来对待。但是在实践中,体育工作者却常常违背了这些标准。要进行科学的选材工作,必须建立起科学的标准,这一标准与教练员头脑中的经验标准有一定的差别,这一标准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的特征[2]。
2 对科学选材定量分析的思考
2.1 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体育工作者应将概述性的定性研究与分类相对较细致的定量研究进行科学的结合。例如,短跑运动员对于小腿与大腿长度的比例要求十分严格,小腿与大腿的长度及比例,是短跑运动中构成跑的技术动作的两个主要因素,小腿较大腿长的运动员,不管是从跑的摆动、下压、扒地,支撑缓冲等环节都是比较有利的,有专家表明,根据相关科研数据的统计,我国运动员小腿与大腿的比例,一般来说男子为1.00到1.50之间,平均比值约为1.30;女子运动员的比值为1.20至1.40之间,平均的比值约为1.30[10]。但是在短跑运动员选材工作中这一指标只具有参考意义,因为这一指标只是概述性的一个统计,统计中只描述了在选材时,要尽量选择数值大些的运动员,但是具体的较细致的定量分析并没有,这一数值只是所有短跑运动员的统计标准,研究者应该更注重分析出选材指标的具体范围,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进行科学的结合,我国的短跑运动员选材工作定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3 对科学选材模式的思考
《运动员选材》一书中指出:理想的选材模式应该要全面的考虑运动员各项指标,其中具体包括生理发展基础(如形态、机能和素质等)、心理特征、智能水平、技术战术水平等。杨敏经过对大量的选材模式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后,对短跑运动员的选材模式做出了总结,其中具体包括100跑的原始成绩、开始短跑训练的年龄、训练的年限、速度指标、速度力量指标以及肌肉的相对力量指标等十九项指标[12]。这些研究对短跑运动员的选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从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选材模型还不是十分的科学和全面,其中还缺少了有关生理机能和有关遗传的模式特征的研究,而这两个方面是对短跑运动员科学选材工作起到非常重要影响的因素,同时也是当今体育科学研究和运动成绩的重点。
结论
体育工作者们应该加强短跑运动员科学选材标准体系的研究与建立工作,这样做不仅可以节约训练的成本又可以提高选材的成功率,对于短跑运动员的健康成长以及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以往的运动员选材工作方法的应用与研究中可以看出,概述性的定性分析相对较多,而比较细致的定量分析研究内容相对较少。在实际的运动员选材工作中我们应该坚持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坚持定量分析是关键的原则,为选拔出优秀的短跑运动员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现存的选材模型还不是十分的科学和全面,其中还缺少了有关生理机能和有关遗传的模式特征的研究,而这两个方面是对短跑运动员科学选材工作起到非常重要影响的因素,同时也是当今体育科学研究和运动成绩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吕水安. 对I青少年短跑运动员选材的研究团[j]. 宁德师范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4):369
[2]土金灿. 运动选材原理与方法[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3]彭海峰,段玉香,丁海荣,等.短跑运动员的选材指标[j].
下肢力量是决定短跑运动成绩的体能要素之一,是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在全面发展短跑运动员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的同时,应着重提高下肢肌肉的绝对力量和爆发力。这样不但不容易受伤,而且能为将来的专项练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新兴县惠能中学田径运动队的22名男子运动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他们年龄在16~18岁之间,训练年限为2~3年,百米成绩均值为11.93±0.74秒。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文献以及上网搜索与下肢力量训练相关的资料,并进行了整理、归纳和分析,为本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储备。
2. 实验法操作法。将22名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髋被顶髋板固定,躯干不动,脚向后做抗阻蹬伸和练习时脚固定,腿推动躯干向前做抗阻蹬伸以及坐姿抗阻前蹬练习等三种练习方式进行下肢力量训练。对照组完全采用传统练习手段。两组运动总负荷基本相同,整体实验周期为4个月。两组在实验前后分别进行了坐姿前蹬力量、坐姿后蹬力量以及百米测试。
3. 逻辑分析法。在参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下肢力量训练的特点以及青少年短跑成绩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前两组下肢力量的基本情况(如表1)
由此表明,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坐姿前蹬力量、坐姿后蹬力量以及百米成绩均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表明两组学生处于同一水平。
(二)实验后两组下肢力量的基本情况(如表2)
在4个月的实验后分别对两组测试者进行坐姿前蹬力量、坐姿后蹬力量及百米成绩测试,并进行对比。
如表2的数据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实验组试验后的测试指标数据较实验前有明显提高。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旁证了下肢力量训练法对短跑关键专项力量和运动成绩的特殊作用。
(三)青少年短跑运动员下肢力量训练的种类分析
1. 掌趾和踝关节为主的退让与超等长力量练习。如前脚掌着地的各种快速跳深练习、计时直膝跳、计时单足跳和计时跨步跳、在沙滩赤脚加速跑跳练习等。
2. 小腿后部肌群为主力量训练。以小腿后部肌群为主力量训练主要采用负重足尖跳绳、直膝跳、深蹲跳、跳台阶等方法。
3. 提高绝对速度水平的练习。跖屈肌群的练习方法主要有站姿提踵、坐姿抗阻勾脚尖、直膝跳、连续单脚或双脚跳深。伸膝肌群的训练方法主要有计时快速深蹲、单腿深蹲、负重大幅度弓步跳、综合练习器进行伸膝练习、连续在跳箱上跨步移动、跳深、短助跑连续多级跳。屈膝肌群的训练方法主要有俯卧对抗放腿、俯卧跪撑起、对抗阻力收小腿等。
4. 提高下肢爆发力的训练。如通过短跑起跑、上坡跑、牵引跑、沙地跑、立定跳远、三级蛙跳、多级蛙跳等。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训练量不宜过大,负荷适中在50~70%的强度,采用多种形式练习。
(四)下肢力量训练的原则
1. 全面发展原则。青少年时期是正在发育的时期,均衡发展各个部位的肌肉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全面发展下肢力量会不容易受伤。
2. 共同作用原则。一个动作的完成涉及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的肌肉,涉及到原动肌、协调肌和对抗肌,因此在训练过程中,要考虑到各肌肉的工作方式,把各个肌肉群组合起来进行训练,既能锻炼力量,又能使青少年的协调性得到良好的发展。
3. 系统训练原则。青少年的力量训练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进行系统训练,才能保证下肢力量的不断增长,同时能够减少受伤的几率。
4. 渐进性原则。在青少年的训练中,力量的增加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训练时要逐渐增大训练的强度、次数,让机体对训练有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五)下肢力量训练对青少年短跑运动员成绩的影响
在青少年短跑运动员训练的过程中,加强其下肢力量的训练,能有效提高短跑成绩。下面从下肢力量训练的不同部位来说明其对青少年短跑成绩的影响。
1. 下肢肌肉静力性爆发力练习。短距离跑能量代谢特点之一是无氧代谢供能。进行静力性练习时,由于局部肌肉的持续紧张对肌肉毛细血管压力增加,影响该部位的血液循环,使局部供氧受阻,对肌肉的无氧代谢能力的提高有良好的影响。因此要定时、定量地进行练习,同时要求动力性练习和静力性练习结合进行,这样就能更有效地提高腿部的爆发力,最终达到提高短跑速度的目的。
2. 下肢对抗肌群力量。大腿前后肌群发展不平衡,从而导致运动员的短跑成绩长期止步不前。据国外专家多年研究结果表明,短跑运动员大腿前后肌群力量的比例至少达到2∶1,而世界优秀运动员的比例甚至达到1∶1,所以下肢对抗肌群力量训练非常重要。
3. 膝、踝关节和伸髋肌群力量练习。训练中在重视膝踝关节力量训练的同时,更应加强髋关节伸肌力量的训练。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 青少年短跑运动员下肢力量训练方法主要包括以掌趾和踝关节为主的退让与超等长力量练习、以小腿后部肌群为主力量训练、提高绝对速度水平的练习和提高下肢爆发力的训练以及有效的技术动作与放松能力的练习等。
2. 青少年短跑运动员下肢各部位的力量训练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作用。以掌趾和踝关节为主的退让与超等长力量练习主要是为了提高动作完成技术效果和力学效果,使肌肉用力的大小和腿部所有肌群复杂的运动协调;小腿后部肌群力量训练有利于运动员在蹬地时下扒和蹬离地面的瞬间力量的增大,更有助于提高短跑成绩;提高绝对速度水平的练习有助于短跑后程的持续加速度跑和有氧代谢能力的提高;提高下肢爆发力训练有助于提高短跑运动员的瞬时启动速度,从而提高短跑成绩。
3. 青少年下肢力量训练的原则主要包括全面发展原则、共同作用原则、系统训练原则和渐进性原则,要想更合理、科学、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短跑运动员的成绩,就必须遵循以上训练原则。
(二)建议
1. 在实际的短跑训练中,初时训练不宜超过60米,每次跑的间歇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应该符合能量补充的基本原则,对于青少年短跑运动员的训练应根据其实际训练水平而定。
2. 应该在做好预备活动的情况下,将速度训练放在其他训练内容的前面。在一般情况下,以发展加速能力和最高速度能力为主的速度训练在一周中应不少于3次。
3. 训练到一定程度时,要避免习惯性的错误动作干扰成绩的提高。
4. 训练强度不能太大,防止过度训练造成青少年肌体的伤害和免疫力下降。注意膳食和休息,使青少年短跑运动员的体力在每次训练后都能尽快得到恢复。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8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155-02
各项体育运动发展的基础是速度,它是田径运动发展的基础构成之一。运动员的短跑技术得到加强,不但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其在从事别的体育项目中的发展。短跑属于一种极限运动,它是人体运动器官大内脏系统在极度缺氧状态下完成的大强度的工作。短跑的全程技术由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和终点跑四个部分组成。它们四个部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统一体。
笔者通过平时的训练加上网上和阅览室资料的研究,对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一、短跑技术与训练方法的简要分析
起跑的准备阶段。短跑一般采用的是蹲踞式的方法,它包括各就位、预备和鸣枪三个环节。
专业的运动员训练都会安上较为完备的起跑器,如拉长式、接近式和普通式。安起跑器时,两个起跑器之间的宽度为0.15米。在指导运动员训练时,教练一定要按运动员的个人身高、体型和掌握技术的程度来确定其起跑动作,一定要把有力的腿放在前面。
短跑一般都采用蹲踞式起跑的方法,有的运动场可能没有安置起跑器,即便如此运动员的两脚也应该在起跑足的位置,使两足有牢固的支撑,形成良好的预备姿势,以便于使其获得起跑的速度。教练一定要告诉运动员,在离开起跑器的瞬间,一定要让肌肉发挥最大的力量,获得最大的初速度。这样可以更有利于运动员起跑后身体的前倾角度。教练员在教授运动员时需要先从普通式教起,然后根据运动员的身体情况进行训练。
各就位这一动作完成得好坏,跟起跑器安装是否恰当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在这个阶段,运动员一定要注意正确调整起跑器,使之能够与自身实现完美的结合。
当运动员听到各就位时,主要以调整心态为主,呼吸频率需要作好调整,在起跑器前,使身体下蹲,两手撑地,将力量较弱的腿和脚放到后起跑器上,将另一条腿和脚放到前起跑器上。后腿的膝盖跪在地上,两手收回于起跑线后面,两臂伸直,两手距离与肩同宽,使身体的重心稍往前移,肩轴与起跑线平行,放松身心。两眼的视线以颈部舒适为原则,静等“预备”口令的发出。
“预备”口令一出,运动员一定要迅速调整身体,支撑的膝盖要离开地面,臀部上升,身体重心前多,肩部略超过起跑线。双脚紧贴抵脚板,双腿肌肉紧张,准备随时起跑。整个预备的动作要注意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身体过渡到适合自己的身体素质动作中。此时,运动员的注意力要高度集中,枪声一响,即刻出发。
“鸣枪”这是决定起跑动作是否完美的决定阶段,也是最后一个环节。运动员应该在听到发令枪响的同时,两手迅速离开地面,屈肘过渡到摆臂,两臂肌肉紧张逐渐加快,两腿使劲猛蹬起跑器,迅速跨出。此时,建议运动员脚尖不要离地面过高,步幅也不宜过大,但频率应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高。摆动腿时,积极下压,向后方用脚尖拔地,快速转入疾跑。
二、加速跑的动作技术
起跑结束后要立即转入加速跑,距离一般为18米左右。此时,我们一定要突出加快摆臂与步频的节奏,前几步时,腿要下压拔地,手臂和腿的大幅摆动要与身体的爆发力形成一股合力,伴随着后蹬腿与地面角的逐步增大,步幅也逐渐增大,两脚的着力点落在一条线上,身体逐渐抬起处于正常跑的姿势,再应顺惯性放松跑上两三步,自然跑进,过渡到途中跑。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自然跑进这两三步,是在平时的训练中容易忽视的环节。在比赛过程中,经常有些运动员为了抢占先机,获得较快的加速度,肌肉高度紧张,没有放松跑这两三步,后来就会使肌肉保持高度紧张而影响了持续工作这一能力。如果我们能够让运动员掌握自然跑进这一技术,就可以避免这一现象的产生。
三、现代短跑训练方法简析
短跑内部各环节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包括合理的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和终点冲刺四个环节。其中,合理高速的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对比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人体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摆脱相对静止状态,获得向前冲力的关键,它可以爆发出极限速度,从而使运动员顺利过渡到途中跑。
途中跑是短跑全程中最长的一段,其速度也最快。本环节的任务就是让运动员身体在无氧代谢的情况下,身体肌肉继续发挥高速度跑。摆动腿和膝关节,一定要快速有力,同时还要伸展骻、膝和踝关节,蹬离地面后,形成支撑腿和摆动腿协调配合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