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礼仪与文化素养

礼仪与文化素养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4:1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礼仪与文化素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礼仪与文化素养

篇1

网络信息时代为翻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除可以借助传统资源外,还可借助网络资源解决翻译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翻译困难,甚至可以直接找到对应的译文以资参考,还可以检验译文的地道与否,从而大大提高翻译的效率和准确性。可见,网络技术辅助条件下,译者除了要建构双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文字转换技巧、了解语言结构的异同和两国文化的知识、培养对翻译的积极心态外,尤其要注重培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及创造性处理语言的能力。译者广博的知识、驾驭语言的能力、非凡的创造力和意志力及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信息传真的关键要素。

1.译者翻译素养的构建

全球化社会,对翻译的要求是涪言信息的传真。译作的信息传真取决于译者所建构的翻译素养,即知识素养和心理素养,这是文化信息传真的保证。译者的知识素养和心理素养包括译者语言的功底、文化的理解力和译者自身的心态等多方面的因素。

1.1译者扎实的语言功底

翻泽是一种语言活动,它要求译者熟练地掌握两种语言—这是翻译的根本前提,否则也就无法进行翻译。译者翻译的水准,首先取决于他对原作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要提高英语的阅读理解能力,最基本的是要掌握足够的词汇,具有系统的语法知识,以确保理解在语法层面上不出错误,或少出错误,并要进行大量的外语原著的阅读,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提高自己的语言感悟能力。将外来语译人汉语的译者,尤其应该下功夫提高自己的汉语表达能力。译者的汉语水平是决定他译文质量的第二大要素。凡想在英译汉上有所作为的人必须大量阅读汉语原著,进行经常性的汉语写作训练,学会熟练驾驭和自如运用汉语的能力。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结构,在词法与句法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译者应熟悉汉英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句法、修辞和使用习惯上的种种差异。

翻译是语言艺术,是最复杂、最深刻也是最难掌握的艺术门类。译者以语言文字为媒介,通过再现原作的艺术形象和意境,揭示、展现原作的语言,反映、预示着原语文化。译者必须了解语言的创造规律及其语言的艺术特征,挖掘出原作的艺术魅力,译者应该是一个懂得语言艺术的传播者。

1.2译者文化素养

翻译不是精通一门外语,借助于词典和工具书就能为之的事,缺少对原语文化的深人研究很难保证翻译的水平和质量。翻译要熟悉两种语言,悟出语言所具有的无比威力,还要透过语言所传达的信息,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精神,从而体会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尤金,奈达说:‘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是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实际上,文化之间的差异比语言结构上的差异给读者带来的复杂性更多”(奈达,2001)。正如英国语言学家莱斯·约翰所说(1997):“特定社会的语言是这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每一种语言在词语上的差异都会反映在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事物、习俗以及各种活动中。”语言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还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由于不同的生存环境,不同的认识世界的角度,往往形成各自独特的文化模式。人类对信息形式和内容的理解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本民族的文化模式。原文读者与原文作者一般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原文读者能按作者所期望的那样,透过词汇的表面形式去理解原文的全部文化内涵,而译者根据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来传达信息、表达感情,他所面对的则是难以理解甚至是更容易误解的文化材料,因此“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文化人”(王佐良,1989)。

译者不仅应该精通原语和译人语这两种语言,而且应该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这两种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谙熟它们的差异,才能找到契合点,最大限度地缩小原作和译者之间的距离,准确地捕捉原文中的文化信息,进行有效的传播。

1.3译者的“侵入”心态

译者出了必须具备驾驭两种语言的能力和文化素养外,若要透彻理解、领悟原文,还必须多方面对原文进行“侵人”,这种侵人也就是译者对译作的积极心态,它是让原作者所创作的文本复活的首要条件。傅雷曾说:.…译事虽近舌人,要以艺术修养为根本;无敏感之心灵,无热烈之同情,无适当之鉴赏能力,无相当之社会经验,无充分之常识(即所谓杂学),势难彻底理解原作,即或理解,亦未必能深切领悟。”(转引自罗新璋,1984)译者要在“信任”的基础上,“侵入”作品,积极地捕捉原文的意义。译者任何一点分心、疲乏愚笨、漫不经心,文本的符号就会远离而去,符号所表达的各种意义就会深藏不露。惟有全身心地投人,像傅雷所说的那样投人自己的心灵和热情,调动自己的所知和社会经验,才有可能从文本的字句人手,进而透过字句,在字里行间获得一个综合形式:主题,题材或者意义,才能像傅雷所要求的那样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译者敏感的心灵、热烈的同情、适当的鉴赏能力、相当的社会经验、充分的常识,是做好翻译的一个前提条件。

1.4译者获取信息的能力

无论翻译什么体裁的文章,接触的内容可能十分庞杂,无所不包,这就要求译者掌握广博的知识。但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任何人进行翻译,都存在着语言文化知识不足的问题,即使是在同一个领域,译者也不可能样样精通,译者得通过多方面的渠道去获取信息。传统的参考资源包括各种词典、百科全书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资料。由于资金因素,一般译者很难完全具备这些传统的参考资料,即使配备了,翻阅起来既费时费力又影响翻译的效率。网络的广泛使用,使译者有了更多地获取信息的渠道。

随着网络和电脑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也为翻译活动创建了一个超级信息平台。网络资源已成为译者不可或缺的帮手,不仅为译者节省资金,而且可以大大促进翻译效率。对现代的译者来说,怎样去利用资源,尤其是有效地利用现代技术获取信息资源是现代译者必备的素养。网络辅助翻译经过多年的发展,包含有语料库翻译、电子词典辅助翻译、网络辅助翻译、软件辅助翻译等多种形式,译者只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能和网络知识就可以有效获取所需各方面的信息、无限的资料库,还有丰富的学习资源。译者学会利用机器翻译软件,并充分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辅助翻译,就可免于重复翻译信急,提高翻译的效率和质量。

2.译者文化信息的处理能力

翻译是复杂的活动,要真正做到译文和原语文化信息的不丢失,译者必须从具体情况出发,选择最合适的翻译技巧来处理原文信息。一个好的译者应在忠干原文作者和忠于译语读者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2.1文化背景的处理

在向读者传递原文文化信息时,一方面要保证信息足量,充分利用读者已有的信息容量,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译文读者信道容量的狭窄性,防止信息传输过载。不给出社会背景知识会影响翻译效果,然而社会背景知识是无限的,译者的职责是向读者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而没有义务给受者对象补上背景知识课,所以社会背景知识的添加要适当,并且_译者传播的背景知识应与读者的信息通道相符。翻译的过程是一个文化信息的传达过程,需要研究文化语境和各民族间的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的共性与个性,探索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性,不能为表层现象所迷惑。如果译者不顾这些,直接将原文译成目的语,或按译者自己所理解的意思来翻泽,就会出现文化短路现象,引起误解。例如,霍克斯在译《红楼梦》时,把“怡红公子”译成了‘`Green Boy" ,而将“怡红院”译成了“Green Delights",就是忽视了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了文化信息传播的失真,没有起到真实传播文化的目的。在这种情形下,应向国外读者介绍背景知识,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传统。

2.2文化意象的处理

译者将异域文化的话语中所包含的观念引入本土文化时,必然会对来自异域文化的价值观做出自已的价值判断,然后决定其翻译策略的选择,一般采用异化、归化或其它策略手段。归化“是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人译人语文化”,而异化则是“对这些文化价值观的一种偏见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人外国情景"(Venuti,1995)。

在翻译富有文化色彩的词语时,如果采用“归化”,用过分民族化的词语去翻译国外相应的文化意象,其结果译文是民族化了,但却把原语民族的文化“化”掉了,“吞并”了原语文化,甚至给译语读者造成了文化错觉,不利于文化信息的传真。例如,"Talk of the devil,and he willappeal’,如译成带有译人语人物、地名的文化色彩词“说曹操,曹操就到”.就会使读者产生错误的联想。

异化是使译语文化“屈从”于原语文化,向译语读者介绍原语文化及原语文化的特征,传达原语文化的异国风味。正是通过异化,汉语吸收了为数众多的形象生动的英语表达用语,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语言,如“鳄鱼的眼泪”(crocodile tears)“伸出橄榄枝”(hold out the olive branch)。汉语的表达语甚至句式结构都因异化翻译而变得更为丰富,而一定程度的欧化句式也使汉语变得更为严谨、填密。随着民族文化传播的日益频繁,读者接触外来文化日益增多,已经有能力也有兴趣接受带有外来文化印记的各种文化,译者不必越沮代厄,费力地把面包改做成馒头塞给读者。真正的读者不会满足于程式化的陈词滥调,或与自己视域完全吻合的东西,而是要寻找与自己不同的、相矛盾的或从未接触过的东西,这种能动的阅读最终导致那些异化的内容逐渐为人们所理解、接受和欣赏,并且逐渐融合到目的语文化中。

2.3译者创造性扳逆能力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文化差异是始终存在的。所以将一种文化体系传播到另一种文化体系中去,文化信息的传真不可能绝对到位,会有遗失,也会有变异,译者要利用自己所构建的知识对翻译进行重新建构,其分寸的把握就在于译者创造性地处理的能力。

译者和原文作者都创造文本,但他们的地位完全不同,原语作者有充分的自由说他想要说的话,而译者“二度编码”所创造的文本要受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一方面,译者有白己的意图,另一方面,译者要施展个人的创造力,译者在翻译时往往会重新修饰和区分原文,并且不失时机地改进原文,必要时对原文中没有明说的逻辑关系还要在译文中做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在译语环境里找到能调动和激发产生与原作相同或相似联想的语言手段。这就要求译者深刻体会原作者的艺术创造过程,把握原作的精神。并运用所建构的信息知识和信息处理能力,在自己的体验,卜找到最合适的印证,展现原作的内容与形式。译者既要发挥创造性,又要忠实于原作的意图,这就得通过多方面的知识及信息资源的综合,来构建译者的艺术创造性能力。许钧指出:翻译有一个度的问题,再创造总有个依据,要有个分寸。

篇2

1信息素养与临床医学

在现阶段,人类对事物的控制、使用必须首先通过对信息的获取、处理方能间接实现。信息行为成了人类实践的先导乃至主导部分: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变成了一种“人—信息—事物”的间接关系甚至是人与信息之间的关系。在医学临床诊治中,获取医学诊治的证据并不是循证医学的最终目的,还需要对证据的可靠性、客观性、契合性进行分析与评价,直到获取能够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最佳证据”。新时期的医学信息素养教育要强化引入循证医学教学理念,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将医学信息素养教育的“信息查找”与循证医学的“信息求证”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在信息开发与利用中的高层次批判性思维和理论联系实践的意识能力,这样才能为临床诊治决策提供具有高度准确、极具应用价值的“最佳证据”,也极大地提高了新时期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

2医药文化视角下的信息问题探索

随着大数据时代对于医药卫生信息领域的不断洗礼,笔者对当下信息社会暴露出的主要医药信息问题进行了分类归纳,医学信息素养教育也应对此进行发展和完善,主要包括医药文化领域中的信息超载、信息污染两个方面的问题。

2.1医药信息超载问题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医药卫生信息超载问题的产生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首先,从“人”本身出发,人的信息加工能力从认知心理学角度上来看是有限的,而信息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量急速增加和快速流动,这使得人本身有限的信息加工处理能力无法与信息的增速相匹配,造成信息超载的高频率发生。其次,从客观环境来看,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改进使得信息搜索和信息获得的渠道得到有效的支持,大量信息可以无成本、快速度地进行传播,但互联网发展的模式较为自由,缺乏有效的管制和约束,使得无效、低价值的信息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播,因此,信息超载现象所导致的工作效率低下、信息迷航等问题还需进一步改善。

2.2医药信息污染问题

随着医药卫生信息空间的不断扩展,信息资源中混入了具有欺骗性、误导性的大量信息。信息污染主要表现为信息过载、信息失真、信息垃圾、信息文化侵蚀、信息误导、信息干扰、信息恐慌、信息病毒等。信息污染现象的存在会降低医药信息资源利用的效率,长期存在会使搜寻信息的成本大于获得信息的价值,造成临床实践中的证据有失公允和准确,不利于循证医学信息资源科学性和公信度,阻碍临床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同时,随着网络普及性的加大,信息极大地影响了大众的价值观,网络具有价值导向的社会功能,大量不良信息的长期充斥和散播会造成价值观的扭曲和社会导向的不适宜。

3医药文化视角下医学信息素养教育改革的着力点

3.1对于医药信息用户来说,应进一步提升临床信息处理的能力和医学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系统越来越多元,如何识别信息、获取实用有效的信息成为信息超载问题解决的根本手段。因此,应不断获取信息技术发展程度的相关信息,积极学习信息获取的最新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查询、信息处理、信息鉴别以及信息管理的能力,善于运用信息处理的方式,明确需求信息的方向和类别,并且从心理上正视、重视信息社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避免面对信息过于多元情况下的心理问题,才能使信息问题影响最小化,进一步避免信息危害的扩散。

3.2对于医药信息承载方来说,应进一步优化医药信息搜索引擎,净化医药文化素养教育环境

比如信息过滤技术的研发和发展,就可以有效缓解信息负荷的问题,从信息传递源头上尽最大限度杜绝不良信息、垃圾信息的传播和扩散。技术的进步开始追求对信息搜索的效率和准确性,因此从网络技术研发的角度来说,应紧跟信息快速增加的现状要求,推动可操作、可兼容的搜索引擎,避免无效、不良信息的随意散播,有效减少可能会造就污染的信息随有效信息通过传播途径进行扩散和相互传递。同时,信息犯罪的手段和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备,应对这一系列信息危害也需要技术层面的支持和不断创新发展。

3.3对于医药信息监控方来说,应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宏观管制

医药卫生环境下信息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信息市场秩序的相对混乱和信息交易的缺乏统一规范,因此,一方面应规范、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为信息素养教育的有序运行保驾护航;同时应在网络管理制度上加强对信息网络的管理工作和运营信息交易的规范性。另一方面,在规章法律制定的基础上,应加强信息安全和信息伦理的思想教育,普及大众信息伦理的意识。可以进一步从知识产权、避免歧视、诚实可靠等几个角度给计算机用户制定伦理道德和职业行为规范,从而在硬性规定的基础上培养对信息规范的意识。

4结语

大数据背景下,循证医学的深入发展为现代医学信息素养教育的提升与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21世纪是医学与生命科学的世纪,医学已成为科技领域发展进步最迅速的学科,医学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医学知识“老化”进程和更新周期不断加快,信息技术在医学领域日趋广泛应用,临床医疗和医学相关科研工作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未来医生及研究人员面临着不断扩大的工作领域和日益复杂的临床诊疗和科研等工作。以医学信息获取、评价和利用等处理能力为核心的信息素养是大数据时代医学人才综合素养的核心,信息素养能力将成为今后临床医疗及医学相关科研工作的重要条件和必备素养。立足当下,面对医药文化环境中的信息问题,要不断提高信息素养教育水平,培养学生在信息开发与利用中的高层次批判性思维和理论联系实践的意识能力,这样才能为临床诊治决策提供具有高度准确、极具应用价值的“最佳证据”,从而推动大数据时代医学信息素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辑哲.信息社会的信息问题[J].档案学通讯,2005(6):1.

[2]柯平.全球信息问题剖析[J].新世纪图书馆,2003(2):3-7.

[3]刘金玲.信息生态建设的社会问题及对策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6):34-37.

篇3

职业院校在开展礼仪教学的时候必须要结合职业素养,真正地了解和掌握职场的需求和要求,礼仪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加强学生们的礼仪观念,并且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一、礼仪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职业院校中,礼仪教学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更好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就目前来看,当前的礼仪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识教材多,专业教材少目前职业院校的专业礼仪教学大部分都是服务礼仪教材,服务礼仪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职业形象礼仪、表情礼仪以及会面礼仪等,其中职业素养角度下的礼仪教学内容与服务礼仪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最终造成了目前院校的通识教材比较多,但是相关的专业教材比较少,并不能满足职业素养的要求[1]。

(二)课程教学目标不具体我国各个职业院校积极地培养知礼行礼、行从德礼等礼仪课程目标,这些目标大部分都是口号和情感方面的共鸣,具体的培养方法和步骤还不是十分的明确和清晰,礼仪课程目标必须要保证与学生们的实际情况、专业情况相符,并且要围绕着知识、能力以及素质等多方面的学科开展礼仪教学,才能够真正地提高礼仪教学的效果和水平[2]。

(三)课程教学内容理论实操失衡根据相关调研表明,大部分职业院校开设了礼仪教学,其中占据了87%,课堂教学内容主要就是以现代礼仪为主,教学内容更是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课程比较少,最终造成了礼仪教学内容比较僵化、枯燥乏味,无法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热情[3]。

二、完善礼仪教学的主要措施

礼仪教学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广泛,为了更好地提升礼仪教学的质量,就需要结合实际不断地完善礼仪教学的内容,常见的完善礼仪教学的主要措施包括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实践项目必须要积极地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主要可以通过实践项目创造相应的情境,才能够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引发学生们的思考,目前礼仪教学主要开设了实训课的教材,创设项目情境,比如服务礼仪、接待礼仪以及送别礼仪等诸多内容,对丰富礼仪教学内容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必须要予以重视和创新,才能够完善和创新礼仪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4]。

(二)开展礼仪达标活动礼仪活动开展质量的好坏一定程度上要依靠达标活动的评价,因此,开展礼仪达标活动是必须的,是完善礼仪教学内容的重要措施,在当前的形势下必须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必须要结合礼仪教学内容积极地开展礼仪达标活动,其主要可以分为学习阶段、实践阶段以及达标展示阶段等,学习阶段主要就是指在专业的范围内对礼仪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礼仪实训阶段主要就是结合专业实际情况对学生们的礼仪行为进行专项的训练和学习。达标展示阶段就是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们进行礼仪比赛、展示等,学生们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对礼仪进行不断的训练,教师对达标的学生予以一定的奖励,促进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5]。

(三)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两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两个方面都要兼顾到,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了能够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职业院校应该积极地开展礼仪比赛,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校内职业礼仪大赛可以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阶段开展,主要可以包括礼仪知识问答、礼仪故事演讲以及礼仪情景剧等,促进职业院校礼仪教学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最终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大部分学生积极地参与礼仪大赛才能够对自身进行明确的定位,变得更加自信、阳光。礼仪所赋予的应该是正能量,通过校园礼仪展示之后才能够不断的规范学生们的行为规范,最终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

(四)开展礼仪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礼仪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更好地对实践活动进行指导,从而不断提高实践活动的质量。职业院校必须要积极地开展礼仪公益活动,比如进企业、进社区以及服务大型礼仪活动等,鼓励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到礼仪公益实践活动汇总,通过校园开放日等平台做好礼仪的宣传展示工作,积极地开设礼仪社团,组织志愿者进入社区做好礼仪巡讲工作,制作礼仪微视频,帮助学生们成为传播礼仪的使者,在做公益工作的同时能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可以积极地参与到弘扬中华礼仪公益万里行活动,在实践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礼仪水平和意识,可以构建人文讲座、学生科技节以及学生挑战杯竞赛等诸多文化娱乐活动,将礼仪融入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才能够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礼仪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应该帮助学生们学习到基础理论知识,还应该提高学生们的礼仪意识和实践经验,可以组织学生们进入社区志愿服务,积极参与到国内外重大活动等,才能够不断的扩展学生们的视野和实践经验。

(五)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调整教学的侧重点本研究者通过151份调查问卷,针对潮汕及粤东地区的各行各业,包括国企、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上市企业、外贸企业、银行业、培训机构等单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7.1%的雇主对礼仪的了解程度不高,只了解一点,说明潮汕地区的礼仪教育普遍缺失,礼仪培训市场有待开发。87.1%的雇主希望员工具有良好的职业形象和职业素养,并且掌握礼仪的相关知识。41.94%的雇主对员工的表现不大满意,原因是员工缺乏礼仪的教育、工作态度马马虎虎。雇主希望员工掌握的最重要礼仪知识是:办公室礼仪、沟通礼仪、接待礼仪、言谈礼仪。今后的教学内容侧重点可以在这四个内容加长课时及实践内容,让学生加深课堂印象,为学生今后走入社会奠定基础,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专业的职业形象,从而赢得商业机会。

三、如何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礼仪与人文素养

(一)确立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全新办学理念确立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全新办学理念,是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礼仪与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还未形成较为普遍行之有效的模式,实践中礼仪文化素养缺失问题比较常见。为了有效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首先要确立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全新办学理念,转变传统人文素养教育模式,发挥教育理念的先导作用,以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实践活动。另外,职业院校的职能部门分工和配合应予以调整,教务处、图书馆、院系等单位都要主动承担起人文素养培养的重任,保障人文素质教育课时充足的同时,及时更新拓展教学资源,结合院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情况,展开第二课堂实践教育活动,为学生摄取人文素养知识、锻炼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等提供宽阔的平台和空间。由于众多高校尚未形成规范的礼仪教育体系,当代有些大学生对礼仪知识、礼仪规范、礼仪文化、职业素养的训练还不充分,在行为上存在礼仪偏差的现象也很普遍。因此,建立规范的礼仪教育体系,确立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全新办学理念,有助于提高礼仪教育的效果和效率,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形象与文化素养,进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构建大学生礼仪文化素养教育模式根据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表明,礼仪文化素养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为了能够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必须在人文素养教育中,及时构建大学生礼仪文化素养教育模式,要明确人文素养教育的内涵,优化原有课程资源,调整课程配置,在满足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实际需求的基础上,保证人文素养课程种类精而简。与此同时,通过团队带头人与骨干教师融合企业兼职教师较强的实践能力进行课程开发设计,同时采用校企合作共建,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将企业的岗位标准、工作过程、工作内容转化为课程标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将企业的评价和管理借鉴到学生的考核和管理,使校企合作与学生礼仪文化素养的培养相结合,以构建符合学生需要的大学生礼仪文化素养教育模式。

篇4

(二)明确以工作过程为主线课程任务。当前高职教育的课程任务强调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商务活动流程为主线,构建实践教学内容结构。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真实情境实施课程教学,以项目引领和任务驱动促使学生学习实践,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商务礼仪教学应依托于英语教学,进行真实有效的语言输入;任务的开展与英语交际相融合,任务的难度由浅向难,依次推进且有延续性;过程评价以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和行业评价等相结合。

(三)确定以职业能力为标准的课程任务标准。创设仿真商务环境,以情景教学为主,设计若干项目,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标准,使学生能有效完成商务活动并有较好的礼仪素养。建立与职业资格考试体系接轨的实践课程测试系统,诸如“剑桥商务英语”(BEC初级和中级)、商务礼仪培训师资格证考试等,为学生早日适应“职业资格制度”和目标岗位就业创造条件。

(四)组织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一般高职院校设置礼仪课程,只是作为一门独立的礼仪知识和培训课程,往往失去外语教学这块“土壤”,割裂了商务礼仪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因此我们把商务礼仪融入到英语教学过程中,在语言交际过程中渗透礼仪素养,充分体现其社会性、职业性和实践性。教学过程中从岗位需求出发,以工作任务为核心,将教学内容分为6大模块,即仪表礼仪、语言交际礼仪、职场礼仪、商务活动、会务礼仪、涉外商务礼仪,并融入到相应的8个英语教学项目中,即求职面试、公司介绍、产品介绍与销售、品牌管理、商务会议、商务旅行、商务宴请及创立公司。

二、行业英语课程中商务礼仪素养教学实施方案

(一)课程内容充实与结构调整。商务礼仪教育和行业英语教学相结合,是以项目为载体,将礼仪素养教育渗透到语言文化教学中,因此在课程内容和架构上可融入相关的知识,如商务礼仪发展历史、商务礼仪对个人发展成功的案例、商务礼对社会价值观的作用及西方的礼仪习俗、禁忌等。

(二)课程实施要求。国际营销专业的行业英语以听说为主,重在以英语情景模拟对话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商务礼仪素养的养成意识并付诸实践应用。1.实施环境:以多媒体教室为主要教学地点,同时可选择校内咖啡吧和校内创业院内的公司办公室为教学场地,进行有效的英语言输入和行为示范。以英语为目标语作为交际语境,提供给学生真实、有效、充分的语言输入,同时对具体环节的商务礼仪进行示范,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习俗等,引导学生养成相应的礼仪素养,并提供相应的科学方法进行操练。2.任务形式: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情境教学,按业务发展路线和职业成长为轴线进行8个项目学习,从初入职场求职面试一直到自主创业开办公司,完成系列的任务,前后衔接,循序渐进。以求职面试的项目为例,语言教学注重如何填写英文的个人简历(resume)、口语对话注重面试(JobInterview)对话技巧,在教学中通过roleplay,同时融入了商务礼仪的仪表、着装、站姿、走姿和坐姿等实训内容,从而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3.任务实施: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案例导入、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强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尤其突出听说训练,分解商务活动环节、分析、演示商务活动中的礼仪规范并对学生进行情境模拟训练,帮助学生形成礼仪意识并养成得体的仪态举止和行为规范。此外,依托校企共同体进行顶岗实习,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内化企业文化,强化入职前职业素养教育培训,借助校企合作进行的一些活动,诸如产品推介会、新闻会等也为学生的商务礼仪实践提供机会,丰富了商务礼仪教育的内容。4.任务拓展:凭借校园文化活动的丰富土壤,积极创设英语文化和礼仪文化的大环境,使学生在使用英语过程中,形成礼仪意识,养成有效的礼仪行为。校内的大型庆典活动诸如校庆x周年、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国际合作项目签约仪式等,都是学生进行英语实践操练和商务礼仪实践的有利平台,也是检验学生专业知识、语言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积极开展校内第二课堂的英语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的商务礼仪素养的拓展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依托校企共同体进行顶岗实习等社会实践场所,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内化企业文化,强化入职前职业素养教育培训,提升学生的商务礼仪素养。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对企业的性质、宗旨、制度和价值观等有了更深入直观的了解,对岗位的职能要素和素质要求有了更具体的感知,经由培训师将商务礼仪的素养教育和企业文化相结合,培训效果更明显。同时,借助校企合作进行的一些活动,诸如产品推介会、新闻会等也为学生的商务礼仪实践提供机会,丰富了商务礼仪教育的内容。

(三)课程实施考核评价。行业英语听说课分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大部分,分别占60%和40%。过程性评价主要通过认知考查、行为评价和项目测试进行及学习档案进行考核,采用教师反馈、学生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评价。该课程总分为100分,其中商务礼仪素养占20分,其中定量考核占10分,非定量考核占10分。礼仪素养考核分计算公式:职业素养考核分=定量考核得分×10%+非定量考核得分×10%。非定量考核指标包括态度(A)形象设计、(B)举止仪态、(C)英语沟通能力、(D)国际化意识、(E)团队合作等若干个方面,分别设置相应的权重和分数。评定时分别给予优(90分)或良(80分)或中(70分)或差(55分)的评定。非定量考核分计算公式为:非定量考核分=(A+B+C+D+E)×10%×20%。此外,结合职业认证资格考试,诸如BEC剑桥商务英语考试和礼仪培训师资格认证考试等,以考试促进教学和就业,实现礼仪素养教育的动态完善。

三、商务礼仪教育融入英语实践教学

(一)加强第二课堂商务礼仪素养的拓展。凭借校园文化活动的丰富土壤,积极创设英语文化和礼仪文化的大环境,使学生在使用英语过程中,形成礼仪意识,规范礼仪行为。校内的大型庆典活动诸如校庆x周年、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国际合作项目签约仪式等,都是学生进行英语实践操练和商务礼仪实践的有利平台,也是检验学生专业知识、语言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积极开展校内第二课堂的英语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的商务礼仪素养的拓展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

(二)依托校企共同体提升商务礼仪教育。第三课堂是依托校企共同体进行顶岗实习等社会实践场所,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内化企业文化,强化入职前职业素养教育培训,提升学生的商务礼仪素养。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对企业的性质、宗旨、制度和价值观等有了更深入直观的了解,对岗位的职能要素和素质要求有了更具体的感知,经由培训师将商务礼仪的素养教育和企业文化相结合,培训效果更明显。同时,借助校企合作进行的一些活动,诸如产品推介会、新闻会等也为学生的商务礼仪实践提供机会,丰富了商务礼仪教育的内容。

篇5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探索高等职业学生礼仪素养教育体系已经成为一个新问题。礼仪教育作为现代学生素养的直接表现形式,在学生的能力结构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影响着高职学生今后工作能力的考评,也影响着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评价。

一、高职院校学生礼仪素养现状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礼仪现状主流积极向上,但不可否认的是,高职生在礼仪方面也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各种问题。

(一)高职学生礼仪知识缺乏

我国现阶段依然是应试教育,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教学工作把更多的重心放在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上,而忽略了人文教育,很多高职院校对于文明礼仪的教育不够重视。礼仪认识与礼仪行为脱节。礼仪认识是礼仪行为的指导,但很多高职学生的礼仪行为却滞后于礼仪认识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是高招的最后一批,由于学习成绩比较低,大部分学生都带有一种失败者的心态,对于礼仪的认识很缺乏,更有部分学生连基本的礼仪知识都不懂。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入学校以后从心理上放松了自己,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所谓的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并不会去注意自身在礼仪素养上的不足和缺点。在高职院校能经常看到很多随地吐痰、打断他人讲话、在教学楼高声喧哗嬉戏打闹、乱丢垃圾、践踏草坪等不文明现象。另外,有的学生在平时的人际交往中不善于礼让他人,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把奇装异服、言语粗俗等行为当作个性的表现,把传统的礼仪文化和美德当作是落后守旧的代名词。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学生礼仪知识的缺乏会直接影响到和谐校园的建设。

(二)高职院校学生不懂得尊师重道

我国的传统美德是尊师重道,但是当代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这种意识。在比较宽松的校园教育环境下,很多学生弱化了自身与教师的区别,碰到老师的时候不会去主动打招呼,课堂教学中没有自制能力,不遵守课堂秩序,迟到早退旷课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学生做出不恰当的举动,对于教师的教育通常不会收敛,严重的也会发生对教师恶语相向甚至打老师的现象。由此可见,高职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不高,缺乏起码的尊师重道意识。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动摇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很不利。另外,如果学生对教师长期不尊重,会导致教师失去对教育工作的信心,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很难以较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会严重下降,对高职学生的长期发展很不利。

(三)家庭礼仪教育有失偏颇

家庭礼仪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有失偏颇。礼仪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道德修养教育、为人处世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健康人格教育等,但在实际的家庭礼仪教育过程中,家长对礼仪教育内容的选择存在一定的偏颇。在社会中存在着很多特殊的家庭结构,比如单亲家庭、留守家庭、隔代家庭、空巢家庭等。在特殊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儿童与核心家庭等正常家庭相比,在个性方面有很多消极特征,如比较内向、情绪不稳定、对人冷漠、不善交际等。以单亲家庭为例,单亲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或简单粗暴,把孩子当成出气筒,或因内心愧疚,精心呵护,过分迁就。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很难受到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的礼仪教诲,缺乏必要的家庭礼仪教育环境,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出现礼仪缺失的现象。很多家长对子女进行礼仪教育,更多的停留在礼仪教育的表层,如教育孩子讲文明懂礼貌、诚实不说谎、勤俭节约等,而对于礼仪的核心和精髓即敬人、尊重、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以及助人为乐、爱护公物等社会公德礼仪方面关注较少,导致现在的高职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在进入大学以后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经常出现以自我为中心、尊重意识缺乏、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等不良行为表现。

二、改善高职院校学生礼仪素养现状的途径

(一)加强学生对礼仪的认识

传统礼仪文化对高职学生明礼修身、培养健康人格以及陶冶道德情操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传统礼仪文化应该持扬弃的态度,对其中符合社会发展、积极向上的部分加以学习,对其封建糟粕的部分应果断放弃。高职学生承担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在学习传统礼仪文化的过程中,应努力探求优秀传统礼仪文化与现代礼仪文化的契合点,汲取西方礼仪文化的精髓,不断丰富自身的礼仪文化知识,提升礼仪文化修养。在高职院校中有部分学生往往目中无人、课堂上随意走动或者谈笑、超过一半的学生会说不文明的口头语,大部分的高职学生有早退、迟到、上课玩手机等不注重课堂礼仪规范的行为。可见,高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行为失范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礼仪的规范性,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礼仪学习不能停留在主观的认识层面,注重把礼仪原则规范运用到生活交往实践中,去对照、检查和修正,如此循环往复,逐渐养成良好的礼仪品质。所以加强对具体的礼仪知识的规范化学习是很有必要的,礼仪作为调解人际交往的重要准则,在实际运用中有着复杂的礼仪规范,如果对此不了解会很容易造成礼仪失范行为。

(二)创新礼仪教学体系

从传统礼仪文化中汲取优秀合理的内核,把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相结合。传统礼仪中的敬人、礼尚往来以及适度等原则在现代人际交往中仍然是普遍适用的基本准则。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要积极学习传统礼仪文化的精髓,同时紧跟时代步伐,了解现代礼仪规范,把古代的礼和现代礼仪紧密结合,真正做到知书达礼,以礼服人,把礼仪文化讲授与礼仪行为训练相结合。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礼仪文化方面可以重点介绍传统礼仪文化的源流、变革与发展历程以及礼仪文化的重要内核、原则等知识。在礼仪行为训练方面,主要遵循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个人礼仪、社交礼仪、求职礼仪等,创设相关情景,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加深对礼仪规范的认识,规范自身礼仪行为。另外,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将理论教学与启发式讨论相结合。将教师理论教学与学生启发式讨论相结合,这样既能系统的传授给学生礼仪相关知识和行为规范,同时也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礼仪素养的内涵。

(三)家校结合优化礼仪教育

礼仪教育是家庭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部分家长由于种种原因对家庭礼仪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没有得到正确认识。现代家庭教育中还存在着一种对礼仪教育的误读,认为家庭礼仪教育只是针对未成年人的文明礼貌教育。例如,部分家长认为礼仪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和自己没有关系,还有部分家长则把精力和关注的中心都倾向于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忽略了礼仪教育的重要性。随着他们进入大学和社会,家长的教育任务已然完成,就放松了对子女的继续教育,这就容易导致很多未成年人在进入学校和社会频频出现礼仪失范的行为。因此,家长应树立持续的家庭礼仪教育观,充分认识到提升礼仪修养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孩子的不同发展阶段,选择与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的礼仪教育内容和方法。例如,在孩子小时候应该注意培养孩子基本的礼貌、礼节。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渐给孩子灌输尊老爱幼、宽容待人、尊敬他人等礼仪观念。当孩子进入校园或走向社会之后,家长与子女的双向互动则显得更为重要。通常来讲,高职院校中全面发展的人并不是智育单方面的一枝独秀,更是包括道德教育、礼仪教育、审美教育、劳动教育等各方面综合协调发展的过程。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把礼仪教育摆在家庭教育的重要位置,使礼仪教育走出被轻视的尴尬境地,真正发挥在规范子女行为、提升修养以及构建和谐家庭方面的作用。

(四)利用校园文化营造礼仪氛围

校园文化是通过含蓄、潜在、长久的方式直接作用于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对高职学生礼仪习惯的形成有重要影响。首先,打造、维护和谐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移情作用对于陶冶高职学生的情操,提升高职学生的修养,净化高职学生的心境有着积极的意义。整洁的校园环境能促使高职学生自觉的充当大自然的礼仪使者,待自然以礼,在这个过程中既维持了自然环境的优雅整洁又提升了自身修养。其次,需要发挥礼仪仪式的熏陶作用。校园大型仪式有着丰富的教育意义,通过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军训动员大会、校园礼仪大赛等独具校园特色的礼仪仪式的熏陶,能有效提升高职学生的情感认同、激发高职学生的情感共鸣。最后,充分发挥高职学生社团的积极影响作用。创办独具特色的礼仪社团,积极举办各种富有趣味性的礼仪活动,鼓励高职学生踊跃参与,能够有力地加深高职学生对礼仪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习礼仪的兴趣和热情。

三、结束语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仍然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现象,很多高职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与所受高等教育格格不入的低素质、低修养,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整体形象。礼仪素养是高职学生文明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具体体现,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素质教育大力发展的现代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一个基本修养。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更应该拥有与高素质人才相呼应的高文明、高修养,使其真正成为一个“知礼、懂礼、用礼”之人。

参考文献

[1]牟兰.浅论高职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现状及其成因和对策[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

篇6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职场的竞争早就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历和文凭等硬实力,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软实力,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就业成败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如何在求职及初入职场时表现得体,做到礼仪周全,对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践中,高校的教学系统无法为提高学生商务礼仪素养提供平台,学生商务礼仪实践演练机会缺乏,学生商务礼仪素养意识与行动能力之间差距巨大。因此如何提高经管类大学生商务礼仪素养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完善的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提升学生商务礼仪素养

1.完善商务礼仪课程教学体系。从访谈和调查中发现,现在高校大都没有将“商务礼仪”相关课程列入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只有少数高校开设了相关的选修课,并未普及到广大经管类大学生,而且开设的课程涉及的范围较广,并不是专门针对经管类专业的商务礼仪。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将礼仪课程纳入经管类专业学生培养方案,通过选修和必修的方式,将商务形象、商务会谈与谈判礼仪、商务接待礼仪、商务宴请礼仪等内容纳入课程体系。

2.改革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方式。商务礼仪系列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应该根据实际需求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如商务谈判、商务接待、商务宴礼仪请应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小品演示”、“模拟教学”等;而商务形象礼仪应更多地通过视频播放、情景再现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注重强化与学生今后的工作联系密切的内容;运用创设情景、任务布置、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分组模拟、效果评价、反馈的教学流程,增强学生对商务礼仪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二、依托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商务礼仪教育,营造商务礼仪培养的良好氛围

商务礼仪学习不能一蹴而就,必须理论实践相互结合,并在一定的礼仪文化氛围中熏陶。特别是经管类大学生学习商务礼仪,如果掌握了基本礼仪知识却没有一定的礼仪文化氛围熏陶,就会容易出现在正式商务场合礼仪表现不错但在私下场合却没有基本的礼仪素养这种邯郸学步的情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不仅要加强在理论上的基础礼仪教育,更要在校园实践上规范学生礼仪。

1.将相关商务礼仪与校园学生活动进行融合。校园学生活动是学生进行第二课堂学习与实践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经管类大学生商务礼仪素养,就不得不从校园学生活动着手。如:以提高经管类大学生商务礼仪素养为目的举办商务礼仪大赛;在其他相关商务活动比赛中根据情况设置相关将商务礼仪情景摸拟环节,并将商务礼仪素养作为考核重要指标。

2.重视学生干部带头示范作用。在学生组织中的大型会议或者活动中,制定并贯彻有关商务礼仪的标准和流程,要求参与的学生干部严格按照标准流程进行,并邀请商务礼仪教学老师参与全程,并在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点评,以此来提高学生干部的商务礼仪素养,再通过学生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身边的同学。

三、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搭建网络平台,扩展商务礼仪培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

第一,随着网络的普及,电脑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娱乐的重要工具。因此,开展商务礼仪教育不能忽视网络这一重要的阵地。高校可以组织专门的人员,建立商务礼仪教育网站。利用网络资源的共享性、即时性、开放性的特点,丰富商务礼仪教育内容,使教育内容更加符合时代要求,贴近社会实际需要。

第二,开展“寓教于乐”网络式学习,巧妙设置考核指标。开展网上辩论、商务礼仪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入理解商务礼仪知识,切实增强商务礼仪素养。并将商务礼仪知识的学习与各种趣味游戏结合,设置关卡和奖励,提高商务礼仪知识学习的趣味性,同时将网络课堂上的成绩作为学生德育成绩的一个重要方面。

篇7

礼仪是个人良好形象的外在表现,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作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礼仪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和领域,始终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在提高人的素养,促进社会和谐、文明与繁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名,我们为这一评价感到由衷地欣慰与无比地自豪,这是对我们人格、对我们民族的高度赞扬。此刻,我们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而骄傲!这是我们的立身之基,固国之本,因此,我们有义务把这种骄傲传承下去!

一、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紧迫性

在当今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下,传统的价值观被打破,重实效、讲效益等实用主义价值观念被多数人普遍认同和接受。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趋于实用化,他们更加注重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重视实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讲求实效,过分关注现实生活的好坏和物质利益多少,进而忽视了对礼仪规范的学习和礼仪素质的培养,将礼仪素养视为无关紧要的东西,最终导致大学生理想和人文精神淡化甚至消失,思想意识也随之发生变化。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深入,西方文化中的“功利主义”也涌人中国,并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在大学生中被接受,进一步导致部分大学生只注重自身利益,置社会责任和社会公德于不顾,造成公德意识淡漠,从而在实际行动上轻视对礼仪知识的学习和礼仪素养的培育。

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但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与礼仪相悖的现象仍然存在,表现出礼仪规范的缺失,如课堂纪律涣散,旷课、迟到、早退习以为常,课堂上随便聊天、接打电话、玩游戏、吃东西、甚至呼呼大睡;图书馆和自习教室内大声喧哗、污损书刊;在桌椅、墙壁、厕所门上乱涂乱画,还美其名曰“书桌文化”、“厕所文化”;校园内乱丢果皮纸屑、浪费水电粮食、随地吐痰、不尊敬师长;公共场合行为不端、穿着不得体等;更有同学把无视校纪校规、行为放浪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当作个性,他们强烈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懂得尊重别人……这些现象折射出学生礼仪规范和公德意识的缺失,高校校园文明风气状况令人担忧,这些与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应有的形象是格格不入的,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二、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时代是礼仪素养被理性地重视的阶段,大学生有强烈的社交意识和自尊意识,迫切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尊重,但是在行动方面却容易按照个人的理想模式去和别人交往,自然容易产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造成大学生特有的困惑和苦恼。这源于长期以来学校和家庭过分地关注学生的文化成绩,导致部分学生高智商、低情商,不会做人,不会处世的现象。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人才质量,就必须给大学生补上礼仪素养教育这门课。

(一)礼仪素养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

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是大学生进行社交的“名片”。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研究显示那些懂得怎样解决身边问题和处理生活中烦心事的学生,其身心更加健康,而且更会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朋友更多,学习成绩更好。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逐渐变化,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十分渴望与周围的人进行更为深入的情感交流,获得真正的友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使自己能够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但是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礼仪修养和交际技巧,无法有效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导致人际交往受挫,进而影响到了自己的心理健康。礼仪素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礼仪规范和礼仪知识,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使他们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得体的举止、适度的言谈、优雅的风度、高雅的气质,充满自信地走向社会,大胆地参与社会交往活动,与交往对象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礼仪素养教育是大学生走入社会的桥梁

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能够自觉地遵守社会礼仪规范,熟练进行人际交往的人,就被人们认定为“成熟的人”、“社会人”,是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荀子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规范,他就会被视为缺乏修养、没有素质的人,就会受到人们的排斥和隔离。传统观念中的朴素的礼仪思想在当今社会同样发挥着指导作用。

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洛克认为“大多数的青年人入世的时候都因为不持重,缺少礼仪,而吃了苦头”。大学生正处在走向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他们有强烈的走向社会的需要,但同时又普遍存在一定的心理困惑,面对工作后如何设计自我形象,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交问题时变得束手无策。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交际范围不断扩大,交际节奏和频率不断加快,这不仅对大学生个人文化知识、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他们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既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又具备良好的礼仪修养、交际能力的文明大学生。

(三)礼仪素养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礼仪素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最基础的内容,其根本目的是教育、引导公民自觉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相应的礼仪规范,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和文明素养,使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高度和谐,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都将礼仪看成是治国安邦之本,荀子的“国无礼则不宁”就是在强调礼仪对治国安邦和规范社会秩序重大意义。现代社会被成为法治社会,法不容情,但是也在很多场合是有被与风俗人情的,而当我们把礼仪的“柔性”和“人性化”与法律的“刚性”和“无情”相结合时,就可以彰显社会的人文关怀与和谐发展。曾有社会学家说:只有把法律的“禁恶”、“他律”与礼仪的“为善”、“自律”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人们身心和谐,关系和睦,使人们既富于情感,又富于理智,掌握更多的为人处世的技巧,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大学生在高校内学习各种抽象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前了解文明礼仪技巧,有利于防止与社会不和谐的产生。

三、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实现途径

(一)加强高校教师礼仪修养,身正为范

洛克认为“导师的重大的工作在于养成学生的风度,形成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怀抱德行与智慧的原则。”我们常说: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不仅要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要教育学生为人处世。教师的言行举止常常受到学生的关注和评论,对学生有着极大的示范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必须首先加强高校教师的礼仪修养。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为人师表,塑造好自我形象,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素养,尊重并爱护学生,随时随地都有恰当的言行举止,做到服饰整洁,举止大方,言语适当,于无声中将礼仪传递给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二)开设礼仪必修课,培养学生的礼仪素养

现在高校普遍把军训作为新生入学的第一门必修课,那么礼仪则应成为第二门必修课。应将礼仪素养教育教育纳入教学大纲体系,将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修养,交往意识和交际技巧作为教学目标,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礼仪修养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规范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安排礼仪知识讲座,讲授相关礼仪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礼仪素养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礼仪、运用礼仪的意识;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礼仪素养教育课程,系统讲授礼仪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提高学生对礼仪的认知,培养学生正确的交往动机,鼓励学生勇于用正确的方式进行交往,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恰当地遵守和运用礼仪的原则和技巧,最终使学生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克服交往中的认知障碍,引导大学生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礼仪素养和礼仪实践。

(三)开展礼仪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氛围

高校各部门应营造良好的礼仪文化氛围,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规范大学生自身行为,逐步提高其自身的礼仪素养。团委、学生处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来指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人际交往活动,在实践中履行礼仪规范;各大学生协会可以通过定期举办讲座、沙龙、各类竞赛、演讲、文艺演出等给大学生提供施展礼仪技巧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处世,不断提高自身的礼仪素养;学校宣传部门可以通过网站、报纸、广播、宣传栏等媒介介绍名人修身轶事,树立优秀的学习榜样,在校园内掀起文明修身之风,形成人人学礼仪,处处用礼仪的风气,引起大家共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明礼仪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及时改正,使不文明行为无处藏身;另外可以制定相应的校园礼仪规范,规范学生的行为,指导学生的交际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不断积累礼仪实践经验,最终将学生培养为知书达礼的“礼仪标兵”。

四、结语

大学的教学对象是正在成长的青年,他们既有较强的求知欲,又有较强的可塑性。在人际交往日益广泛的现代社会里,大学生仅仅只是从理论上明白礼仪的含义和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能经常在实践中感受它、运用它,即在文明气氛较浓的环境中接受感染和熏陶,对于大学生自觉增强文明意识,培养文明行为,改变粗俗不雅的不良习惯是大有好处的。在礼仪素养的教育中,我们应为大学生营造这样一个和谐的校园氛围,让大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从而提升自己的礼仪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金正昆.大学生礼仪[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宋常桐.公共关系与现代礼仪[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李岚清.李岚清谈素质教育[J].谈素质教育大参考,2004(05)

篇8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部分学生没有得到社会的关怀、良好指导及示范,这其中一方面由于家庭对其的影响力不够,特别是对于一些双亲都远赴外地打工,他们的孩子缺失家庭温暖和家庭教育;另一方面,在孩子礼仪修养形成的重要中小学阶段,由于我国过份重视应试教育,对礼仪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部分学校甚至缺失基本的礼仪教育课程。童蒙养正时期的礼仪素养教育缺失使得其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时按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言行习惯我行我素。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冲击当前,社会文化中存在一些不良的风气,一些人道德观念淡薄,缺乏基本的道德意识,尤其在礼文化中有些畸形发展,礼自身的精神价值逐渐被弱化,其物质价值、商业价值被迅速膨胀,礼品的往来成为我们不堪重负的人情债,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亵渎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礼文化。高职院校大学生受到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竟出现为了评奖学金,评先进,竞选学生干部等而请客送礼,严重亵渎了高校的校园文化,为了有效地抑制丑恶社会风气对学生的影响,高校礼仪素养教育任重道远。实用化价值取向与多面性的礼仪规范矛盾当代高职大学生为在激烈竞争中求生存,找到合适的工作,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礼仪素养文化随社会风气的腐蚀也日趋功利化,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礼仪素养系统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全面推进。过于重视对专业知识的索求及一些以功利为目的基本技能的学习,学生实用化价值理念的过分追求,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导致学生的价值取向及人格发展过于单面化及片面化,这势必造成部分高职大学生基本道德修养、礼仪素养教育弱化,出现有才无德、书呆子等难以融入社会的现象,单方面实用化价值取向与礼仪素养的多面性矛盾,不利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礼仪基本素养的培育。

篇9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61-03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和谐社会的创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大学,追求人的和谐发展是根本,尤其要以高素质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作为工作的重心。当前,面临各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提升大学生文明素养,对推进我国和谐校园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讲究礼节和仪式的国家,创造了历史悠久的文化,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知书达礼,待人以礼,本应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素养。可是,在当今校园里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比比皆是,高学历低素质现象的出现直接影响着和谐校园的创建,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一、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1.礼仪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有效途径。思想道德素养是一个人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集中反映,它是在社会生活和社会舆论中逐步形成并得以巩固的。而礼仪是倡导人们选择符合社会风尚的良好言行,抛弃违背国家文明和社会利益的不良习惯,这将有助于促进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形成。对大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懂得尊重他人、如何与人和谐相处等,长此以往将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

2.礼仪教育是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角色转变的前提。在校大学生正处在社会化角色转变的重要时期,他们有着强烈走向社会的需要,但又对社会普遍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困惑,比如:该如何设计自我形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如何与周围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人们的交际范围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大、加快,当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既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又有良好思想道德修养的文明高素质大学生。然而,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导致部分学生高智商、低情商,缺乏做人、处事的基本技能。这就迫切需要加强礼仪教育的学习,掌握基本的礼仪素养,为将来顺利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变打下坚实基础。

3.礼仪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迫切需要。礼仪是一切教育的起点,礼仪教育与和谐校园建设有紧密的联系,礼仪教育是做人之本、兴校之本,没有良好的礼仪教育,就没有持久和谐的校园。加强礼仪教育,展示礼仪风采,使人与人之间高度和谐有序,是和谐校园建设的迫切需要。同时,传统礼仪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将大学生的人文观念和传统文化进行有效链接。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可以更好的继承我国优秀的礼仪文化,挖掘汲取民族文化的精髓,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构筑起民族精神的文化价值体系,抵制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蚀,扎实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大学生是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在礼仪修养方面应当有良好的表现。但现实中,大学生礼仪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问题。如上课迟到、早退、旷课,课堂上随意讲话、吃东西、玩游戏、接打电话、发短信,甚至酣然大睡;在课桌、墙壁上乱写乱画、乱踩乱涂;日常生活中乱扔垃圾、浪费水电粮食、随地吐痰、排队加塞;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甚至相互争斗,酒后打架斗殴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另外,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中有的不尊重长辈和老师;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习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缺乏与人为善、和睦相处的心态,缺乏团队精神,难以融入集体之中,难以建立和睦的人际关系,最终影响心理健康。

分析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家庭环境的影响。当前,我国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有的家庭是六个大人只有一个孩子,孩子的稀罕,使老人容易对孩子过于溺爱,在生活中对孩子百依百顺,使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思想。然而,这是与礼仪的核心思想理念(如关爱他人、尊重他人、严于律己、平等合作)是格格不入的。此外,有些家长自身在生活中不注意,缺少礼仪素养,不能给孩子起到模范示范作用,使家庭礼仪启蒙教育的作用难以发挥。

2.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长期应试教育影响下,家长和学校往往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过分追求好成绩、追求升学,往往忽视甚至放弃了礼仪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渗透教育作用。

3.高校教育和管理的影响。从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现状来看,一些学校对礼仪教育还不够重视,缺少切实可行的措施。当学生迈入大学后,压力的减轻,他们有更多的条件和精力通过新途径认知世界,此时,在原本礼仪教育缺乏的隐患下,如果再受到某些不良社会风气的诱导,学生的许多行为很可能就转化为现实的不道德行为。

随着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礼仪教育显得尤为紧迫。如果当前这种教育状况不加以改变,一些大学生即使在校期间学到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往往由于礼仪学习和习惯养成的缺失,在现实中不会交往,不会做人、做事,其能力受到影响,将来也难以在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价值。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既是提高他们自身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展现当代大学生的素养,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切入点。

三、多措并举,切实将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做到实处

1.加强高校师德修养,发挥好榜样引领作用。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有极大的示范性和影响力。教师要为人师表,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要塑造好自我形象,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素养,充分利用课堂这块空间,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生动的礼仪示范教育,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示范。

2.合理开设大学生礼仪课程。高校需要根据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基本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合理科学地开设课程,完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要高度认识礼仪课程的重要性,将礼仪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使礼仪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同时,积极为学生提供可以模拟实习和训练的场地和机会,加强礼仪技能方面的培训,增强授课的实效性,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建立有效的制度保障体系。开展文明礼仪教育,需要制订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完善的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是开展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有效的制度保障大力弘扬文明之风。

4.做好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他们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各自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高校应注重与家长建立良好的联络沟通关系,积极鼓励引导家庭参与到大学生礼仪教育中,这可以增强礼仪教育的实效性。

5.开展精品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明礼仪氛围。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续和补充,是整个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从正面引导大学生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逐步提升自身的礼仪素养,使校园形成浓厚的尚礼风气;通过网络、广播、宣传栏等宣传文明礼仪风尚,树立模范,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使他们能从中真切感悟到礼仪的精髓,并不断积累礼仪实践经验,做知书达礼的“礼仪之民”。

总之,当今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已凸显紧迫,它不仅是完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陆纯梅.浅谈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8,(14).

2.舒丹.礼仪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渗透[J].当代教育论坛,2009,(8).

3.曾艳.构建和谐校园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培训教育,2009,(6).

篇10

一、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礼仪教育现状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赢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这类现象:一些中职学生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乱扔杂物,高谈阔论,破坏公物;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冷漠自私,污言秽语,不懂得尊重别人;穿奇装异服,发型怪异,妆容夸张等。在笔者学校就业部门的就业跟踪调查中,部分用人单位也反映,中职院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成问题,但文明礼仪素质有待提高,有些学生连起码的人际交往礼仪都不懂。这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同时也严重影响了职业学校的社会形象和声誉,因此,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礼仪教育刻不容缓。

二、加强职业礼仪教育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

中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毕业后较好地适应岗位需求,并得到不断发展。在中职学校开展职业礼仪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提高职业礼仪素养,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因为缺乏职业礼仪而丧失机会。加强中职生的职业礼仪教育,是继续加强针对性技能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教育手段。

第一,职业礼仪教育是规范中职生日常礼仪的重要工具。礼仪在支配、控制人际交往活动的同时,会成为第一印象中他人的主要衡量、判断手段。拥有良好的礼仪素养,更易赢得他人的好感和尊重。

第二,职业礼仪教育是提高中职生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及社会心理承受力的重要形式。加强礼仪教育有助于学生与他人形成更为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进而塑造个体独立人格,满足学生从学校逐步向职场过渡的心理成长需要,提升其自信心、自尊心。

第三,加强职业礼仪教育有助于提升中职生综合素养,培养道德自觉意识,促进其自我锻炼、改造礼仪品质。礼仪是道德素养的外化表现形式。中职生以得体的言谈举止、平和的心态、恰当的事件处理方式迈入职场,是赢得领导与同事认可、获取长远职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加强中职学生职业礼仪教育的途径

职业礼仪已经成为礼仪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加强中职学生的职业礼仪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注重职业礼仪教学

职业礼仪教学应该“学”“用”并重,即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职业礼仪教学中可使用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如让学生参加模拟招聘会、模拟工作流程等,灵活运用之前所学的礼仪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2.发挥教师礼仪素养的示范作用

教师一直扮演着言传身教的重要角色。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因此,无论何时,教师都应该按照教师礼仪的规范和要求行事,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一言一行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礼仪示范榜样。

3.改革礼仪课程考核方式,健全评价体系

礼仪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礼仪课程的考核应当以实践检验为主,以笔试测试为辅。笔试侧重考查学生对礼仪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实践检验重点考查学生对礼仪规范的实际应用情况。要对课堂表现、平时活动、岗位礼仪的运用等进行全方面的综合考评,真正达到通过职业礼仪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4.打造有浓厚礼仪氛围的校园文化

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能够引导学生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逐步提高礼仪修养。在校园内,应通过多种途径大力提倡文明言行。例如通过黑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络等传播礼仪知识;通过演讲、辩论、专题讲座、文艺活动等形式,呈现学生关注的礼仪问题及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不文明现象,让学生多样化、多角度地接受教育,用有浓厚礼仪文化氛围的校园文化来感染他们。

篇11

中图分类号:G712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197-02

随着全民素质的不断提升,许多用人单位也更加注重应聘者的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良好的礼仪素养不仅能够反映出中职学生的道德素养与精神风貌,也是建设和谐校园所必需的。因此,对中职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中职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在媒体上曾看到这样的报道:三名职业学校学生上公交车就座后不停地说话,声音非常大,影响到旁边一位正在接电话的男乘客。这位乘客请他们声音小一点,三人却置之不理,男乘客无奈地挂断了电话。在校园里,这种不和谐的现象也随处可见。比如,与老师交谈时,口气随意傲慢;在食堂打饭不排队,不遵守公共秩序;同学之间关系处理不当,不能宽以待人,互相谅解,互相谦让;在人际交往中索取性强;中职学生叛逆心理很强,不少学生陷入了自我认识的误区,把穿着奇装异服、我行我素、抵制纪律视为“有个性”。这些行为不仅制约学校教育的有效开展,同时也限制了学生自身的发展。诸多事例表明,中职学生礼仪素养缺失。因此,对中职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职学生礼仪缺失的原因分析

影响学生礼仪素养的原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因素。

1.家庭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的行为。在现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许多父母把学习成绩当作孩子素质发展的全部,而忽视了对孩子其他品质的培养。特别是一些家长自身素质修养不高,遇到情绪不好时就粗暴地打骂,甚至挖苦孩子,给孩子做出错误的“礼仪示范”,孩子耳濡目染,予以效仿。

2.学校因素。在学校德育教育实施过程中,空泛的大道理讲得多,对学生文化知识要求多,扎实的礼仪行为训练少;学校对学生的不良行为缺乏有效监督和必要的奖惩措施;学校教师的榜样作用也非常重要,个别教师放松对自身的师德要求,对表现不好的学生缺乏耐心的疏导,造成师生之间心理和情感上的疏远,从而造成学生礼仪缺失。

3.社会因素。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礼仪在社会中的作用。社会发展对礼仪教育的需求与人们礼仪知识贫乏之间的矛盾日趋突显,人们已经意识到礼仪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对已有的礼仪教育现状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三、对中职学生礼仪教育的几点措施

随着社会文明和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用人单位更加关注应聘者的文明素养和综合素质。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以及就业的需求,中职学校应该从常规教学和校园生活等诸多方面着手,加强礼仪规范,普及礼仪教育,使学生成为未来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1.礼仪教育要树立榜样,激发学生兴趣。教师的示范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礼仪修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是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也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榜样力量是巨大的,而身边的学生榜样力量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更能产生直接的激励作用,从而形成一种谁都不甘落后的向上风气。例如,可以将礼仪要求融入到学生的行为规范中,让学生形成知礼、懂礼、守礼的好习惯。对于上课不迟到、把手机关到无声、在别人发言时专心倾听等,利用身边的榜样教育学生,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2.礼仪教育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很多职业学校,由于教学环境、教学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教师大多通过讲授的方式进行礼仪教学,教师灌输的多,学生内化的少,不易对所授内容产生共鸣。因此,在传授礼仪知识的过程中,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如对学生信、利、敬、义的品质教育,要把着力点放在激励自我塑造的欲望上,避免空泛讲大道理,可采用讨论、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去分析事件或问题,发挥师生共振效应,达到由“外灌”到“内塑”的转移;再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拟演习、现场讲评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于形、神、雅、美等的形象塑造,可设定情景开展礼仪小品的表演或采用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教学。

篇12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早在周朝开始就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备而复杂的礼仪制度,从此礼仪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渊薮和基质也有着悠久的历史,“知书达礼”,“彬彬有礼”,“礼贤让人”,历来被视为做人的高尚情操和美德。所以从古到今,礼仪教育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礼仪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这实际上是处理好德育“知、情、意、行”的关系的问题,“行”一向是比较薄弱的,较强的往往是“知”,很多人认为,只要学生懂得了道理,就会自然而然去做。然而,现实的结果却是,我们把道理讲了很多,知识教了不少,但落实在学生行为上的却很少。德育具有“多开端性”,“知、情、意、行”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可以成为德育之端。但是,德育只有一个落脚点,那就是“行”。所以,在礼仪教育中我们要重视以“仪”为先,让学生不仅“明礼”,更要“达礼”。

1 重“仪”才能重“礼”

礼仪教育在我国民族教育中占有极其突出和重要的位置,而在当前,礼仪教育不仅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需要,而且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大力推进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工作,国家教育部在2010年12月颁发了《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实施途径等方面为礼仪教育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目前,各级各类学校都非常重视礼仪教育,也为此探索出了很多具体实用的方法,学生的礼仪知识也确实日渐丰富,但是,学生的礼仪素养并未随着年龄增长和知识增加而提高,反而让人感觉从幼儿园到高中、到大学,学生的礼仪素养不进反退了,以至于加强高中生、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比如,很多高中生包括优秀学生,见到父母,从不问候,碰到老师,也不打招呼;在安静的图书馆里,旁若无人大声喧哗;强烈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尊重别人。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事实上,素养是一种内在的修为和涵养,一个人良好的素养必须通过行为外显才能表现出来,礼仪素养也是通过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及其形象体现出来的,是一个人思想、道德、情操、修养的外在表现。

当“礼仪”二字并用时,人们往往只注意了“礼”而忽视了“仪”。其实,“礼”与“仪”是并重的。“礼”是观念、意识,“仪”是外在表现;“礼”是仪的内容,“仪”是礼的形式,它包括礼节、仪式,指仪容仪表和言谈举止,具体表现为仪表大方、举止文明、衣冠整齐、精神饱满,待人热情、友好尊重、说话亲切,等等,它体现出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情操。礼仪教育需要一定的仪式,在仪式中接受规范而生动的教育。礼仪本身就包含着仪式,仪式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方式,彰显了文化的品味。礼仪礼仪,有“仪”才有“礼”,因此,我们必须遵照“仪”的规范来表达“礼”,即所谓“行礼如仪”。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一些误解:一是有的人认为只有古人才会在礼仪上有那么多“穷讲究”,现代人有现代的作派,当代中学生不需要这一套。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礼仪的内容会有与时俱进的变化,这是肯定的,但是,一些必要的礼仪内容和形式在现代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讲究礼仪决不是思想守旧,行为迂腐。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无一不涉及礼仪。二是总有人认为“礼”是内容,很重要;而“仪”是形式,不重要;甚至认为注重仪是作秀,做表面文章。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举个简单例子,朋友间分别时相互招招手,说声“再见”,这显然也是一种仪式,是现代人生活中的仪式。如果认为不重要,是虚伪,是做表面文章,那么就既不招手,也不吭声,各自扭头就走。这样难道就很得体、很真诚吗?

“仪”有时候看似很小的一件事,却很能表现一个人的素养。金正昆教授在“百家讲坛”讲课时举过一个例子,说有的人比较洒脱,与人会面,往人家对面一坐,也不管对方是熟人是生人是同性是异性,很自然地把腿伸出去,有的男同志,还顺手把裤管往上一拉,露出一条“飞毛腿”。这是不注重“仪”的一个典型例子,所以人们常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尤其在一些比较重要的场合,不注重“仪”这种看似“形式”的东西,那不仅有失个人尊严,有时还会丧失国格,失去民族尊严。

“知”是“行”的基础,无“知”便无德行。“行”更是“知”的外在表现,无“行”则“知”就失去了依托。重视“仪”,就是重视“行”,只有通过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显现高尚的内在素养。

2 以“仪”促“礼”的方法2.1 教师的示范引领。

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他说:“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要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要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守则,教职员要躬亲共守。”这就是说,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一定要做好表率,以自身的规范引领学生的行为。学生的“向师性”很强,老师是学生心目中最崇高、最有威信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的心灵上潜移默化地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在礼仪教育中,尤其是中常生活中的一些细微的礼节、仪式方面,老师的一点一滴、一举一动,都会熏陶感染学生,从而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良好效果。当学生向老师问好的时候,老师也应该向学生问好,有时点头微笑示意也是一种回应。校长给学生颁奖,双手将奖状或证书发给学生,并说一两句祝贺或鼓励的话。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但对学生的影响却很大,比严肃地给学生讲一百遍一千遍礼仪知识还管用。但我们有些老师往往觉得这是微不足道的细节,一点不注意,学生问好,视而不见;颁发奖状,一只手给学生了事。如此等等,就容易让学生会说不会做,懂知识缺行动,造成“知”“行”脱节的后果。

学生的良好习惯有些是老师教出来的,更多的是老师“润物细无声”的行为感染导出来的。学生帮我做了事情,比如我常常在下课后将无线鼠标忘在讲台上,学生帮我拿到办公室来,我都要真诚说一声:“谢谢!”我向学生借红笔或词典,都要认真客气地说:“请把你的红笔(或词典)借我用一下!”有的学生觉得老师何必这么客气呢,一些老师也觉得跟学生没必要这么客气,甚至显得关系生疏,但时间长了,学生感受了老师的真诚,并受到感染,他们在得到别人帮助后也就会主动道谢了。这就是老师示范引领的魅力。

要让每一个教师自觉地发挥自己的示范引领作用,还必须从建设现代教师队伍的高度,与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让每一个教师具有正确的教育理念、良好的职业形象、多元的知识结构、完善的能力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求真的创新精神,同时,让每一个教师具有大爱之心、忠诚之志、专精之业,只有这样的具有现代教育精神的教师,才会时时刻刻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以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为目标,重视自己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在礼仪教育中起到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2.2 活动的体验熏陶。

礼仪教育,尤其是“仪”的方面,必须坚持从“小事情、小细节”入手,强化实践、体验和养成,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知识竞赛、文艺演出、辩论会等形式,抓住重要节日、重大活动、校园典礼等契机,利用挂图、黑板报、宣传橱窗、校园广播、学校网站、图书阅览室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教育系列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养成好习惯,从而提升文明素养。

在活动体验教育中,要充分发挥“主题班会”的教育作用。我们每学期都要在各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主题班会活动,选出优秀的班会活动进行全校展评,并录像做成光盘,鼓励学生。在主题班会中,学生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一节课的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别是课本剧、音乐剧、情景剧、相声、小品、快板、歌谣等表演形式,让学生置身于生活真实的场景中,感悟和体验礼仪的内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们尝试改进升旗仪式的形式,每次升旗仪式上都安排一个学生进行主题演讲,参加演讲的同学由本人报名,学校团委和德育处选拔审定。演讲内容涉及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有关德性养成的各个方面,就礼仪教育来说,除了演讲内容有礼仪常识外,更要求每个演讲者,从着装、体态、语言等方面都严格遵守学校礼仪规范,起到表率和示范作用。

我们在利用校本礼仪教材《礼仪伴我成长》上好礼仪课的同时,开展“寻找身边的礼仪”“礼仪在我身边传递――学生论坛”“诵国学经典,习中华礼仪”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组织礼仪手抄报、摄影展览比赛,礼仪知识竞赛等有奖游戏活动;让学生收集礼仪名言、故事,编成小册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把礼仪教育纳入教室、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让学生时时刻刻在家一样的温馨中受到礼仪熏陶和感染。

在新课程改革中,充分利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的机会,进行礼仪教育。学生到社区参加实践、服务活动,需要自己去和相关单位联系,需要与有关的人打交道,需要懂得礼仪知识并外显为礼仪行为,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同时,在开展活动时,把礼仪教育与公民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艺术教育等有机结合,共同促进。

2.3 行为的规范强化。

礼仪教育要常态化,形成一种学校的文化制度和文化特色。但是,在礼仪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也会有让我们尴尬的时候,那就是,礼仪教育活动不能说没有成效,也不能说没有作用,尤其是“仪”的教育,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常常感到学生往往一阵“兴奋”之后,效果就不那么明显了。以至于一些老师也觉得,这样就差不多了,够好的了,何必要求那么高呢,这就是师生对礼仪教育的“审美疲劳”,老师产生这种“审美疲劳”后对学生的要求就不那么严格了,学生产生这种“审美疲劳”后就对老师的要求产生排斥心理,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师生疲惫,礼仪教育就会陷入更为尴尬的局面,不做肯定不行,做又效果不好。

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确定不同的目标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避免让学生产生“礼仪教育年年都差不多”的感觉,起码应该是“似曾相识却年年不同”的感觉。而且考评要跟上,表扬奖励要及时,“文明班级”“礼仪标兵”等评选表彰,及时鼓励。因为说到底,礼仪行为习惯事关人生修养,不在于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也没有什么艰深的知识难点,关键在于行动难,成为自觉的行为难。所以,只有通过常态化的活动要求,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礼仪文化,才能在行动过程中把学到的礼仪知识转化为行为规范,外显为行为习惯,从而表现出良好的礼仪素养。

总之,只有“礼”“仪”并重,以“仪”为先,以“仪”促“礼”,才能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真正体会到礼仪的重要性,并时刻关注让自己的言谈举止符合礼仪规范,从而提高礼仪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中国德育[J],2011,(2).

[2] 周培植.好习惯成就精彩人生.中国德育[J],2011,(2).

篇13

二、体育礼仪概述

体育礼仪主要是指在体育活动中,体育活动的参与者,包括运动员、教练、裁判、观众等表现出的友善互助,互相尊敬的行为。以道德为核心是进行体育比赛的首要前提,是体育活动中的礼仪、语言、服饰、行为等的综合体现。体育礼仪作为礼仪的一项分支,具有明显的国际性与地域性,不仅折射出个人的素养,而且能够体现团队、乃至集体甚至国家的文明程度。[1]

三、高校体育礼仪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行为与修养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教育的主体。因此,学生的一言一行不仅仅是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也是校园文化的体现,影响着国家未来的精神风貌。因此,加强高校体育礼仪教育不仅可以规范体育活动中的行为方式与思想素养,同时也是培养学生道德修养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高校的体育活动场所既是学生的娱乐休闲场所也是学生的社交场所之一。因此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仪态、语言等都是学校精神风貌的表现形式。对学生而言,学习体育礼仪,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行为举止得体、语言文明都必然会给学生在未来的人际交往中带来良好的映象,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健康发展,对学生日后步入社会也能够有良好的助益。

2、有利于提升体育教师的素质

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体育教师因其独特的教育职责因而不同于其他的教师。体育教师在传授学生专业技能与体育知识的同时也肩负着塑造学生的意志与品质的使命,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以其言行对学生做出表率,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提升体育教师的素质,加强体育教师对礼仪的重视活动,不仅能够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与地位。因此,体育礼仪对教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要教好运动技术课,还要在人文素养上、礼貌礼节上以身立教,身正为范地育人。[2]

3、有利于传承体育文化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讲究礼仪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内涵之一。同样校园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经过了一定时间的积累,形成了高校以物质、精神与制度为基础的校园文化。高校的体育礼仪文化建设能够有效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而且是对校园文化的一种继承与发展。体育礼仪文化建设同时也能够推动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的发展。

4、弥补高校体育礼仪文化教育的缺失

在对部分高校进行体育礼仪文化的调查中发现,在体育比赛中,运动员、观众与裁判等都会出现一些不符合礼仪标准的行为与动作。例如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情绪激烈,发生摩擦甚至打斗现象,观众在赛场不遵守观众准则,擅自进入赛场等种种不文明的现象发生的频率较高。根本原因就是在高校教育中对体育礼仪文化教育的严重缺失,运动员与观众等都不能够理解体育精神与体育礼仪的内涵与要求。[3]

四、加强高校体育礼仪文化建设的措施

1、把高校体育礼仪文化建设渗透在体育教育各个环节中去

将体育礼仪渗透到体育教育中去,在高校进行体育礼仪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教育过程。因此,要把高校体育礼仪文化建设渗透到体育教育中的各个环节中去,使学生在思想意识上加强对体育礼仪的重视,自觉实践,最终能够使学生达到一种提高自我要求与强化礼仪意识的教育效果,将体育礼仪内化为一种自律。

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体育礼仪课程的时候,不仅要注重礼仪知识的讲授,而且要注重实践,通过比赛训练与实践中的具体行为向学生宣讲学生礼仪的重要性。教师也可以将良好的体育礼仪风采制作为视频,让学生观看,使学生获得对体育礼仪的认知与美好感受,这样就能够起到较好的宣传效果。同时,还可以开展相关的体育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在社团活动的小型比赛甚至省际乃至国际的大型比赛上宣传体育礼仪文化的重要性,将体育礼仪的宣传与体育生活相融合,促进体育竞技与体育礼仪文化的共同发展。

2、将体育礼仪教育深入到学生学习的不同层面

加强体育礼仪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学生与体育教师之间的行为,高校管理者、授课教师与学生各个层面都需要参与其中才能够使体育礼仪教育切实有效。学校的领导阶层应当加强对体育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大对礼仪文化与竞赛精神的宣传力度,推进相关课程的有效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邀请相关的体育礼仪专业人士在学校进行讲座宣传;体育教育的研究人员可以针对高校体育礼仪文化教育的实际编写教材,使学生能够对体育礼仪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知。教师在授课中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授课方式,除了在实践中将礼仪文化知识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以外,还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教师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以身作则才能够影响学生的言行,起到模范带头作用。[4]

3、积极创造良好的礼仪环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