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机械工业的重要性

机械工业的重要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4:1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机械工业的重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机械工业的重要性

篇1

中图分类号:TG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1-0000-00

1 制造业与机械制造工艺间的关系与应用

当今议论比较多的一个专业词语便是先进的制造技术。近几十年来,制造业中的机械制造工艺领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为重要,它同时也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不过,在如何看待机械制造工艺和制造业之间的关系,如何面对市场竞争和全新技术的挑战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采取正确的对策和做法,是制造业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1.1 制造业与机械制造工艺的关系

据所知,制造业的领域十分之广泛,有着机械、电子、化工、轻工、纺织和食品等的制造业。从本质上讲,机械制造工艺不仅是一个基础的制造产业,还是应该创造新生产力的生产过程。机械制造工艺更是现代制造业的根本,一方面机械制造工艺广泛应用在制造业之中,推进了包括机械制造工艺在内的并企图制造业的进步;另一方面,机械制造工艺的更新和发展集中体现了先进的制造业的技术并且丰富了制造业技术。所以,制造业与机械制造工艺的关系是互相互辅相成的,不可以忽视乃至废弃任何一方的发展进步。

1.2 制造业在机械制造工艺中的应用

制造业是一个庞大的技术集体,从机械制造工艺与制造业的关系可以看出,在机械制造的过程中,不论是产品的设计还是开发,都已经在不断地应用了现代设计的思想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设计的思想方法还有计算机辅助设计、模糊设计和虚拟技术等等现代制造设计。传统的机械产品设计的内容分为方案设计技术设计还有工艺设计,显得非常狭窄。但现今的设计内容在不断地扩大中,从产品规划、制造、检验、营销和维护、报废、回收等等整个过程有着全方面的设计。在机械制造工艺中也产生了极其大量的新工艺和新技术。其影响甚至引起了企业组织管理模式的重大改革。

2 机械制造工艺的各方面可靠性

2.1 机械制造工艺可靠性的概念

机械制造工艺是一项对人们生活产生比较大影响的工程,必须得要通过检验检测来看其可靠性。通过分析并控制机械制造工艺的过程来保证其产品的可靠性,也需要对其进行研究和开发更多的功能。对此许多机械制造工艺为了比较全面地对产品进行客观的评价和确认其工艺的可靠性,提出了机械制造工艺可靠性的实用评价系统。比如工艺的可靠度、故障发生率和故障平均维修时间,工艺自修正性能、工艺的稳定性遗传性等等,都对其作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选择的规则。

2.2 机械制造工艺的可靠性建模

因为产品的可靠性的指标,从孔位特征加工的过程中渐渐形成的,所以需要先确定决定产品的那些可靠性指标的关键的孔位特征来保障产品的可靠性。这些建模需要通过各种方法,比如Bayes方法,并通过许多位专家的判断,才能确定机械制造工艺的可靠性指标的关键孔位特征。最后在确定了这些特征后,根据关键孔位特征加工的过程间的关系及对机械制造工艺的可靠性作用,才能建立机械制造工艺的可靠性各种模型。

2.3 机械制造工艺可靠性的影响因素的控制

往往决定产品的固有可靠性水平的就是关键孔位特征的加工过程,这是对机械制造工艺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对这些主要影响因素的控制和分析加强,才有可能让机械制造工艺的可靠性得到最大的保障和达到可靠性的要求。要从模糊评价方法入手,再从关键孔位特征的测量数据分析观察,分别对不同的各种孔位特征进行控制和多工序加工控制需求,最后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来实现控制。如果是想要减少机械制造工艺过程中的故障损失和发生,可以充分考虑工艺故障发生的情况下提出预防性故障和维修费用的决策方法。这样子能够有效地降低机械制造的费用并且保证了故障的发生率低于要求水平。

2.4 机械制造工艺可靠性的评定

机械制造工艺可靠性的评定可以分为系统级和指标级。系统级中,可以从保证产品的有效效果评价出发,通过试验生产产品的可靠性指标和目标值的比例来评价机械制造工艺的可靠性,不过这有一个要求就是要准确地估计产品的可靠性。但是在产品制造中受到时间和经费的限制的原因,通常是不允许投入大量的试验品来进行试验的,或者是可能试验时间短而没有产生有效或者错误的数据,这样难以直接预计产品的可靠性。所以,通常是用比较常见的寿命服从威布尔的产品为研究对象,根据类似的产品的关键孔位特征的数据和可靠性数据,进而开始比较准确地通过其可靠性数据和关键孔位特征数据之比来评定机械制造工艺的可靠性。

3 机械制造工艺的特点

3.1 机械制造工艺的关联性

机械制造工艺的技术上看,比较先进的工艺制造技术不仅体现在制造的过程中,并且还涉及到了产品调研和工艺设计和产品销售之中,而这些环节环环相扣,具有十分之强的联系性,只有通过密切的协调才能产生出比较好的技术效益,其中一个小环节的漏洞都会使得整个工艺制造过程发生难以意料的不良影响。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必须要把关好每个环节之间的联系性,使得工艺正确制造。

3.2 机械制造工艺的全球化

世界各种各样的物质都在全球化中,其中在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情况下,机械制造工艺也不可避免地全球化并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机械制造工艺技术的市场竞争逐渐激烈,各种先进的技术层出不穷。对于每个国家来说,要在这样激烈的国际技术竞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要将机械制造工艺乃至制造业提高到全球竞争的水平之上。

4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各种产品也变得更加要求严格、高档、和快捷等,而特别是在制造业中的机械制造工艺更是有着极其大的影响。而如今的世界格局中也是要求迅猛提高,对于机械制造工艺必须将其提高到能与世界竞争的水平之上,这就要求人们愈发重视起机械制造工艺和制造业,才有可能在世界市场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刘中.机械制造资源重构研究[D].机械科学研究院,2003.

[2]王美,宋广彬,张学军.对现代机械制造企业工艺技术工作的研究[J].新技术新工艺,2011(02).

篇2

(一)专业岗位认知实习

大学第一学期,刚刚踏入学校大门的新生,对自己的专业充满了好奇与疑惑。大家都想了解一下自己的专业到底是学习什么的,毕业以后自己都可以干些什么。针对这些疑问,需要我们的专业老师给予解答和指导。由专业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专业的相关知识。毕业以后该专业都可以从事哪些岗位,相应的岗位又需要哪几门相应的专业课程。指导老师安排时间和同学们座谈,专门解决同学对本专业的疑惑。另外,大一初期安排学生到工厂或是实习车间进行一次见习,让同学们对本专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专业岗位技术性实习

第三到第五学期,学生已经了解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这一阶段要进行相应的实训,我们称之为“专业岗位技术性实习”,机械工程类专业要开设相应的实训项目,如金工实训,钳工实训,电工实训,数控车床实训,数控铣床实训,普通车实训,PLC技能实训等,根据具体专业开设相应的实训内容。通过实训,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各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足够的技术理论基础、较全面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必需的多种技能。反之亦巩固了相关的理论知识。

(三)就业前的顶岗实习

第六学期,学生基本掌握了必要的专业知识,略有一种“学有所成、想小试牛刀”的感觉。在就业前安排一次顶岗实习,对学校、学生的检验和企业的需求来说,意义显而易见。在顶岗实习阶段,学生作为主体在校内指导教师、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联合指导下,主动融入企业的生产氛围,以实际操作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根据企业所需,返补专业知识所缺;学校总结企业的前沿生产力和学生的反馈信息,修正学校的课程安排和教学计划,做到教研与社会生产相适应。

二、顶岗实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未是真正毕业走向社会的企业员工,现时身份仍然是在校的学生,但人身却又实实在在离开了校园进入了企业,脱离了校园管理的视线。对学校或企业来说,在对学生的管理上都存在着些难度或矛盾。所以,学校作为“顶岗实习”中第一责任管理者,要协调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的利益,注重细节,规范管理,才能使“顶岗实习”可持续地顺利进行,使各方在当中收到实际的效益。

(一)顶岗实习期间,学校对学生的管控

在顶岗实习期间,学校务必加强对学生的管控力度和保证管控的不间断性。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具体管理和指导者分为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两者有着共同的管理对象不同的责任分工。校内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工作动态的管控。可以借助电话、网络等通讯手段加强保持和学生的交流,帮助学生解决顶岗实习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通过要求学生填写实习手册、撰写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等方式来控制“顶岗实习”的质量;对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变动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在对学生的管控上一定要作出清晰明了的制度化文件(如《顶岗实习手册》、《实习鉴定表》等),对具体的联系频率都要有明确的规定,是每周一次还是有必要每天一次。企业指导教师主要负责顶岗员工现场的技术指导和安全教育工作。生命安全的重要性对于每一个人都是至上的。大多数机械工程类学生的工作环境都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比如机械行业企业,常说“空中有吊车,地面有钉子,面前有飞屑”,对安全意识一时疏忽,可能就造成对身体的伤害。所以企业指导教师务必给学生进行入厂前的安全教育,提醒学生时时刻刻牢记把人身安全放在第一位。再者,企业指导教师负责实践环节的考核,注重纪律的重要性。在业务指导的同时还应提醒学生注重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维护学校、企业甚至是个人的形象和声誉三方共同努力,为“顶岗实习”的可持续性尽力。

(二)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自我要求

由于环境的变化,从校园到未来憧憬的企业环境;身份的变化,从“学生”到可能拿到了职业生涯中第一份薪水的“企业职员”,学生难免很兴奋,甚至是得意忘形。此时,尤其要注意自我的纪律性和谦虚的个人修养。保持平常心,不卑不亢,从基层做起,虚心请教前辈,按时完成自己企业的工作和实习报告。这些都是学生高质量完成成顶岗实习的关键。

(三)校企合作,符合三方利益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联合相关部门,优化区域政策环境,完善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益,通过地方财政支持等政策措施,调动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制度化”。可见校企合作是政策方向,明确各方职责和权益符合各方利益。校方应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走“顶岗实习”可持续之路。如校企在顶岗实习中的协议,应重点保护好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和应有的劳动权益。由于顶岗实习时间短,校企共同为学生制定顶岗阶段性计划,有利于避免近几年新闻常出现的“使用学生廉价劳工”现象。当然,学校也应该维护好企业的运营利益,强调学生的行为规范和纪律性,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和企业成本。校企双方可以探讨顶岗员工的人才备案,制定就业优先双选机制;产研合作共同开发教材、开展项目课题,推动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总之,只有三方利益均得到保护,才能让“顶岗实习”可持续下去。

篇3

工程机械产品属于投资性产品,客户在购买工程机械产品时相当谨慎,在有购买工程机械产品的意愿后会搜集大量信息整合后再进行抉择。在这一过程中其购买决策受产品质量、品牌口碑、产品价格、售后服务、购买优惠条件等因素影响。在获取这些信息的诸多渠道中,老客户的评价及推介是主要渠道,在决策时也会更多的考虑老客户提供的购买建议。而作为产品质量延伸的售后服务是影响老客户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因此弄清售后服务对工程机械行业的影响因素,对工程机械新机产品的销售及后市场的发展都能起到推动作用。

一、工程机械行业及其售后服务发展现状

作为战略性产业之一的工程机械业的发展和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密不可分,2014年受制造业、房地产业及国家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三大板块的影响,机械制造业需求放缓,加之2008年以来快速发展后的产能过剩,预期2015年中国机械制造市场形式依然偏严峻,竞争激烈。2013年召开的中国工程机械后市场发展论坛会相关专家提出,工程机械产业及市场发展的格局已根据中国客户特点和需求在不断进行演变,工程机械行业新的竞争焦点集中在服务水平、售后维修、配件销售、二手市场等方面[1]。

在这种情况下工程机械行业大多数专家及经营者都认识到,要想在工程机械制造业竞争中取胜,关键是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情况、行业发展情况改变自身经营模式,把握住竞争焦点―“后市场”,并意识到售后服务是工程机械业后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均加大了售后服务投入力度,2014年国内部分企业售后服务开展情况见下表:

从以上资料来看,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售后服务对于品牌塑造及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为在竞争中取胜都在不断地加大服务投入,提高企业售后服务水平,完善售后服务体系,争取为客户提供及时、高质量的服务;服务模式已由原来的应招式被动服务像看护式主动服务转变。

二、影响工程机械业客户对售后服务满意度评价因素

1、售后服务内容

售后服务是制造商或商履行销售合同中各项售后服务条款的服务,是产品质量的延伸和重要体现。良好的售后服务能减少设备故障率,及时有效的服务能缩短故障停机时间,从而保证设备的使用价值及客户利益,以提高用户满意度,增强用户对产品的信任度和忠诚度。良好的售后服务体系不但能为解决客户与商、商与制造商、制造商与配件配套供应商等相关方面的产品技术及质量争执提供依据;还能通过售后服务获得自身产品的技术及质量在不同工况下的优缺点、竞争对手产品、客户施工作业等信息,为改进产品技术及质量提供依据。总之,良好的售后服务及售后服务体系不仅能保障客户、商、制造商各方的利益,还能提升企业产品及品牌形象。

不同行业的售后服务内容与其行业特点相适应,李新波认为售后服务涵盖内容较多,有服务网点建设、配件供应、维修、培训、咨询等[2]。李战峰认为工程机械行业的售后服务主要包括产品的安装调试、交接验收、技术培训、质量保证期内的免费维护保养、零配件供应、质量保证期外的有偿维修服务等[3]。综上,工程机械售后服务主要包括服务网点建设、设备安装调试、交机验收、技术咨询与培训(包括机手操作及维修等)、质量保证期内及保证期外的设备保养与维修、配件供应、市场信息反馈等内容。

2、售后服务满意度影响因素

根据走访调查及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客户对工程机械售后服务满意度的评价主要受服务及时性、故障排除效率、配件供应及时性、配件价格、配件质量、服务人员服务技能、服务人员态度、对用户的培训等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并非独立存在,在整个售后服务满意评价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若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不及时解决将导致客户抱怨,降低客户满意度。

(1)服务及时性

不同于其他大多行业的售后服务,工程机械出现故障后,其维修时间直接与用户的收入挂钩,多耽误1小时,用户就少赚1小时钱,真正的“时间就是金钱”,因此服务的及时性及到位性是影响售后服务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2)故障排除效率

故障不能及时有效的排除,不但会影响用户对商、制造商售后服务技术的评价,同时还会影响用户对制造商产品质量的评价,降低再次购买意愿。

(3)配件供应

配件供应影响因素包括配件质量、配件价格、配件供应及时性,其中配件供应及时性直接影响故障排除效率。

(4)服务人员技能素质与态度

服务人员的故障处理技能、沟通协调能力、工作服务态度等因素占据客户售后服务满意度的10%左右。

(5)对用户的培训

简单易懂的用户培训能提升用户保养维护意识及技能,减少机器设备故障,提高客户满意度。

三、提升客户售后服务满意度的相关应对措施

1、构建服务体系

服务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建立服务信息渠道、设立服务及配件供应网点、制定与规范服务标准等方面。畅通的信息渠道、根据客户施工范围设置合理的服务网点、配备充足的服务人员、设置配件供应网点是保证服务及时有效的主要因素,而规范的服务标准是服务人员工作的准则,可加强对服务人员的约束,降低工作人员的随意性风险,提升客户售后服务满意度及企业售后服务形象。

2、加强培训提升服务人员职业素养

根据公司情况开展员工培训,通过培训主要达到以下目的:一、根据产品更新换代情况及服务人员流动情况对服务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使服务人员掌握必备的故障处理技术、设备操作、设备日常维护等注意事项,构建技术过硬的服务队伍;二、提高服务人员沟通交流能力,减少服务人员与客户的沟通冲突;三、提升销售队伍及服务队伍的职业素养,在与客户的正式与非正式沟通中不随意向客户做出不切实际的承诺。四、提升员工的售后服务意识,使公司上下认识到重视售后服务的重要性。

3、建立服务人员激励机制

服务人员的工作环境相当恶劣,随着工程机械市场的竞争加剧,服务人员的任务及压力也逐渐增加,若再没有良好的激励措施便会使现有技术娴熟的服务人员流失。因此,建立服务人员激励机制,能有效激发售后服务工程师工作热情并使之维持,降低服务人员流动性。

4、加强重视保外客户

在以服务竞争取代价格竞争的今天,重视保外客户,为保外客户及其他品牌保外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不但能促进配件的销售及服务收入,还能提升客户满意度,增强客户对企业产品及品牌的忠诚度。(作者单位:1. 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重庆西莱特电梯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国联资源网:

[2] 李新波. 转型升级背景下重卡企业售后服务升级研究[J]. 商用汽车,2014,19:104-105.

[3] 李战峰. 中国工程机械售后服务现状及其分析(上篇)[J].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03,12:40-44.

[4] 何红;廖吉华.基于提升顾客满意度为核心的服务创新[J].建筑机械,2008年06期

篇4

前言

在上文摘要中我们已经了解到,我国机械制造工业在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后,已经取得了突出成就,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机械制造工业发展形势一片良好,但是从发展细节上来看,还存在着大量的缺陷。我们知道,机械制造工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国民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装备的提供者。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一个完整的机械制造工业体系那么就很难再国际化发展中立足,所以,机械制造工业的发展水平是评判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那么机械制造工业具体指的是什么呢,它最具科学的定义是指从事各种动力机械,起重运输机械、农业机械、冶金矿山机械、化工机械、纺织机械,机床、工具、仪器、仪表,及其他机械设备等生产的工业部门。本文就是通过对我国机械制造业目前的发展背景及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的探究,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我国机械制造工业发展现状的措施,希望可以为我国机械制造工业发展奉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下。

1 我国机械制造工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在前言中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机械制造工业的含义及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即 机械工业又称机器制造业,它作为其他经济部门的生产手段决定着一切经济部门的发展水平,因此,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如何,机械工业的发展水平成为其重要标志之一。所有,我们作为与机械制造工业有关的工作人员一定要认清我国目前机械制造工作的发展现状,并通过改革与创新,才能保证我国机械制造工厂持续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析下我国机械制造工业的发展现状及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一,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之间,我国机械制造工业部门根据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及国际市场的发展需要,通过引进、吸收、消化外国的机械制造工业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并和国内的相关技术进行融合,推进了我国机械制造工业的技术改造,并经过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机械制造工业无论是从生产技术上、还是从生产的产品质量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显著变化,而我国机械制造工业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就为繁荣我国国内市场,推动进出口贸易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尤其是在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机械制造工业又经过一系列的技术改造与创新,在国际市场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据统计在全球所有销售和使用的工业产品中,已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打上了中国制造的标志,从中,我们就直接可以看出我国机械制造工业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但这只是我们看到了我国机械制造工业发展的良好形势,下面我们就来说说我国机械制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缺陷及问题。

(2)第一,就是我国机械制造工业的产业发展结构不够合理与完善,这主要是我国历史发展背景所决定的,虽然在改革开放后对机械制造工业的产业结构有所调整,使其更具完善,但是调整的还不够彻底。这主要表现在,机械制造业的中低机械产品生产过量,而高端产品却共不用求,而且机械制造工业分布地点也不够均匀,即东部沿海地区和南方地区比较密集,而中西部地区却很分散。其次,就是加工制造业的比重过大,现代制造服务业的比重过低等。

第二,就是我国机械制造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差及发展方式过于落后,在我国目前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即我国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的高端机械产品。这主要就是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对科学研究的不够重视,指注重引进,而不注重创新。其次,就是由于受到我国地域、人口等因素的影响,在机械制造工业发展的华丽外表下,并不能掩盖其以粗放发展的方式,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政府部门未能对我国机械制造工业的发展进行有效的宏观跳动,导致同类型机械产业重复建设,区域发展不平衡,核心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低。

2 应对以上问题的方法

首先,我们在机械制造工业发展中要主攻高端产品的发展战略 中国不再做世界的廉价劳动力和简单或小零散产品的加工车间,未来中国的机械发展要向着高端技术产品发起总攻,改变当前高端产品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的现象。要致力于高质量、高精度、高品质的精品开发,解决传统产品定位低的特点,努力打造中国机械产品的国际化品牌,提升其市场形象,增强其世界同类产品的竞争力。借助国内的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和优势产业,在此基础上实现技术向国际化的更高水平迈进。

第二,我们要对我国机械制造工业进行创新式驱动战略。这主要是应对我国传统的机械工业理念多从资源与能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工业技术改革与发展,这种理念严重束缚了现代科技在机械工业发展中的应用和拓展,创新驱动战略,的提出,要求十二五期间,机械工业要更加尊重科技创新、更加依赖管理体制改革,更加重视专业人才培养等内容,鼓励增加机械产品的资金支持,不断加强行业体系的创新建设,依靠人的智慧和现代科技手段推进机械工业的本质发展。

最后,就是对我国机械制造工业实施绿色发展为先战略。绿色代表健康,当前社会发展要求不以损坏环境为代价,因此提出节能减排和环境友好等口号,这是国际社会的同一目标。绿色为先战略,一方面要求机械工业本身在生产过程中重视环境保护,最大程度地做到节能减排效果;另一方面要求机械工业研发制造的产品在使用中能实现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目标,坚持走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作为与机械制造工业有关的工作人员,我们要用清醒的头脑去认清我国目前机械制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之后再根据发展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合理有效的研究后,对我国机械制造工业进行不断的创新,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机械制造业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

篇5

    国家标准委主任刘平均作了工作报告,提出今后采标工作的2个阶段目标。第一阶段目标是到“十一五”末,我国标准采用国际标准比例达到85%;第二阶段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标准的总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采用国际标准比例达到90%以上[3]。截止到2006年底,机械工业对应的国际标准(ISO标准、IEC标准)4193项中,已转化为机械工业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2627项,列入标准制修订计划正在转化的752项,经分析不予转化的245项,尚未转化的569项;机械工业领域相关联国际标准的转化率已达85%以上。截止到2007年11月底机械工业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数量为13330项,其中国家标准为4715项、行业标准为8615项;机械工业领域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91个,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76个,已完成组建正在报批的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11个,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14个,机械工业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8个,机械工业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1个;机械工业对口的ISO/TC有41个、ISO/TC/SC有133个,IEC/TC有44个、IEC/TC/SC有43个。从整体上看,机械工业领域采用国际标准比例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但与加快振兴机械工业的要求相比,与国家标准化发展目标相比,机械工业标准的国际竞争力不强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一些不容忽视的新问题应引起重视。一是采用国际标准工作进展不平衡,据统计,在机械工业整体达到85%情况下,部分专业国际标准转化率不到50%;二是标准前期研究基础薄弱,导致基于自主创新技术成果制定的国际标准严重缺乏;三是对国际区域性或其他国际先进组织的标准体系和标准研究不够。

    2我国机械工业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重要作用

    a.标准编制方法更加规范化。为促进我国机械工业市场改革开放需要,原有的机械工业标准体系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机械工业市场体系全面发展的需要。在采用国际标准化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既能满足企业生产与经营需要,又能灵活、快速反映国内、外市场需求和新技术发展的协调、统一的机械工业标准体系;调整后的标准体系增加了贸易性功能,减少了生产型标准的比重,更加适应我国对外开放需要。在标准编制方法上,对于术语、图形符号、单位、公差等基础标准尽量同国际标准协调一致;对于试验、检验方法性标准,力求同国际标准相符;对于产品标准的技术内容保证有关产品用途的适应性、符合性;对于产品标准主要是反映有关产品性能的指标,给技术发展留有足够的余地。

    b.产品质量得到了提高。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看,我国机械产品正向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机械工业采用国际标准以来,已基本形成与国际接轨的产业结构,相当一部分国内资本主导的企业形成自主创新成果,如工业自动化仪表行业通过对国际上流行的19种总线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为“863”计划《基于高速以太网技术的现场总线控制设备研究开发》科技攻关打下良好的基础,促成了上海自仪股份和SOFTING公司、中国四联集团与西门子公司的开发合作,最终将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EPA(工厂自动化用工业以太网)通信协议加入到国际标准中。EPA通信协议成为IEC的PAS文件标志着我国在自动化技术领域拥有了国际认可的自主核心技术,为我国自动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先决条件,探索了一条以国际标准带动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子[4]。以自主创新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以技术改造和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为主要措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推进重大技术装备、汽车、基础机械和基础件等重点领域的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确保机械工业平稳较快发展,加快机械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c.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发展外向型经济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国际标准既是我国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也是廉价的技术引进。中国制造的机械产品大量出口,与我国坚持推行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技术经济政策直接相关。随着国际经济发展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一些发达国家频频利用技术壁垒保护本国利益,据调查,近几年我国60%的出口企业遇到过国外的技术壁垒,要破解国外的技术壁垒,就必须通过收集国外的标准信息,大力推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是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外向型经济最重要的技术途径。

    d.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我国许多机械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强了标准意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能加快企业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强企业实力,促进企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提高企业产品的可信度,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采标还可以达成广泛的共识,降低贸易成本,简化合同条款,减少贸易壁垒。采用国际标准能转换企业经管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3推动我国机械工业采用国际标准的几点建议

    2010年11月16日,全国机械工业科技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了《机械工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提出基本形成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科技标准,主要行业的相关国际标准采标率超过90%,主要产品90%以上按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重点产品整体水平显着提高。结合机械工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推动我国机械工业采用国际标准的建设,提出几点思考。

    a.提高企业采标意识。大力提高各级政府、各部门和每一个机械企业对采用国际标准的意识,加大采标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利用新闻媒体和一些大型活动对采标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适时有力的宣传,提高企业和员工的采标认识水平,普遍树立采标意识[5],增强采标工作的紧迫感,对企业分类指导,提高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自觉性,使我国的企业充分识到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采用国际标准已经成为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篇6

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定义科学技术

机械自动化的定义是在1971年产生并在机械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机械工程师协会1984年对其定义为:“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协调和控制,完成包括机械力、运动和机械能量流动力和(或)机电组件系统互联”。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为主体,多门技术学科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产物,是正在发展和逐渐完善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机械自动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器化”迈入了以“机械自动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它的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将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但其最基本的特征可概括为:机械自动化的设计制造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检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结构目标,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

需要强调的是,机械自动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性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以及其他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就是现代机械与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现代机械设计制造出的产品,不仅是人和手与肢体的延伸,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延伸,具有智能化的特征是现代机械自动化和传统的机械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

2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这方面的工作研究和应用,研究机构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任何一门科学都是由基础理论、技术和工程系统组成的完善体系。机械自动化在技术和工程系统方面已有很大的发展,但基础理论方面尚在发展中,还很不完备,所以今后的发展方向是:

2.1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是机械自动化的发展和扩展,传统的只对机电设备的集成产品,是机械工业发展的唯一出路。

2.2自动智能化

智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在21世纪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智能”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它基本在理论控制的基础上,学习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多种动力学的新观念,新方法,如混合动力学,效仿人类智能,使其具备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的能力,以确保我们更高的控制目标。

2.3模块化

模块化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又非常巨大的工程。由于机械自动化产品和制造商非常多。研究和开发标准的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环境界面接口是的机械自动化产品部门成为一个非常复杂的单元。通过模块化这种方式,就可以开发出具有统一标准的机械产品,于此同时也可以扩大产品的生产规模。

2.4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给全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计算机编程的发明,以及编程技术应用在机械生产设备上的应用更是给机械领域带来了质的飞跃。各互联网的全球经济模式的开启、全球的机械生产组合成一体,全球化的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让企业明白自身具有竞争性的重要性。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网络的功能在逐渐的运用到机械生产中去,如远程监控和网络检测技术等设备终端的发明。以生产方式改变的方式让局域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我们可以将互联网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如家庭网络运用到各种电器上,通过远程控制电器的运行,这样的技术应用使得人类从中获取便捷的同时,更为生活带来了无尽的乐趣。正因为如此,互联网计算机技术在机械领域的发展成为了全世界的共识和产品的发展方向。

2.5产品体积的缩小化

20世纪80年代末,“微电子机械系统在国外被定义。微机械自动化系统,指的是几何尺寸不超过1立方厘米的机械自动化一体的产品”,与此同时也在向微纳米尺度发展。微机械自动化产品体积小,能源消耗少,并且具备足够的灵活性,在生物医学、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优势。

2.6资源节约,绿色环保

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生活的变化离不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但是我们在工业发展上却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资源众多,生活质量得到提升:而另一方面,随着资源的减少,我们的生活环境、我们的生态系统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在这样的现状下,人类开始意识到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重要性。我们将这种呼声归结到绿色产品这一概念,具有绿色理念的机械自动化产品,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3结论

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机械自动化建设的投入,也培养了很多符合标准的专业人才,这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有效积累,无论是在相关企业的管理模式还是在生产技术上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并且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通过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的研究,深刻了解了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对国家,甚至对全人类的发展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机械技术的发展非一朝一夕,在今后的发展道路,和学习道路上,在吸取前辈留下来的技术财富,设计思想的同时,更应在注重资源环境的同时大胆创新,坚持机械设计制造是造福人类的技术,努力的解决好生产力与环境的相互协调,使機械设计能够得以快速和健康的延续和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刘武发,刘德平.《机电一体化设计基础》.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5 

[2]杨世明腾献银赵镇宏段巍《机械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2017.3 

[3]张建民等.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篇7

把脉:纺机业的现状与问题

工信部权威定位纺机业―― “纺织工业的重要支撑”。至2008年底,我国规模以上纺织机械企业近千家,实现销售收入512亿元,占世界纺织机械市场的25%。

“课题组以《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指导,在充分分析和研究我国纺织机械工业的发展历程和目前的基本情况,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经验,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认清国际、国内纺织机械工业面临的形势基础上,明确了纺织机械工业调整和振兴方向,确定了发展的重点。”《意见》第一稿起草人、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技术部主任刘家强在接受《中国纤检》采访时阐释了出台背景。

“纺织机械工业是纺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纺织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意见》指出,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纺织机械工业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整机制造和零部件生产配套体系,为纺织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列举了我国纺机业近年取得的三项重大成就:年产20万吨成套聚酯装置、日产200吨涤纶短纤维成套设备的国产化应用,使我国在涤纶、聚酯装备制造领域居世界先进行列;自动络筒机生产实现了较大突破,国内市场占有率近三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我国成为世界四大自动络筒机生产国之一;剑杆织机、电脑横机、高速经编机等产品实现了产业化,非织造布机械在技术应用和新产品开发上取得了积极成果。

不足之处也不容忽视。《意见》对我国纺织机械工业的劣势作了四点权威总结:一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传统的棉、毛、麻、丝等纤维加工设备比重较大,差异化、节能降耗等新型、高端产品仍主要依靠进口,年进口额高达40亿美元,占国内纺织机械市场的近40%。二是专用件和配套件生产水平不高,整机产品稳定性较差,2008年辅助装置和零配件进口额4亿美元,占国内纺织机械部件市场的40%。三是“两化”融合水平较低,纺织机械设计制造集成化、模块化、自动化、信息化的应用还不普遍,产品自动控制水平较低,信息化和工业化有机融合水平亟待提高。四是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为纺织机械行业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开发、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体系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

调整:四原则“领航”

《意见》定调了本次结构调整的四大原则:一是将调整与升级相结合;二是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三是整机制造与专用件、配套件相结合;四是市场竞争与政策引导的结合。

“调整与升级应同步进行。纺机行业的调整是契机,升级是为了巩固调整的成果。”有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解读说,这就要求行业加大技改力度,淘汰落后的纺织机械装备,实现发展模式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重大转型。

纺机行业的调整、升级,单纯依靠引进消化和再创新是远远不够的,要高度重视自主创新。为此,《意见》提出两者要紧密运用的原则。一方面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加大科研投入,建立完善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机制,实现纺织机械设计制造核心技术的突破;另一方面通过引进装备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将专用件和配套件提高到战略位置是《意见》的一大突破。一直以来,政府和行业都强调要增强整机制造的能力,然而随着一些进口关键零配件对利润的巨额吞噬,业内已逐渐认识到专用件和配套件的重要性。“以提高专用基础件、配套件可靠性为重点,加强专用件和配套件研发力度并尽快实现产业化,为提升纺织机械整机装备水平提供保障。”

市场竞争和政府管理一向是一对矛盾,双方是此消彼长的关系。针对纺机行业出现的一些不良的市场竞争手段,为了保证行业的整体利益,《意见》要求政府应努力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健全产品研发、标准制定、质量检测、人才培训、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咨询等服务体系建设。同时,行业企业也应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兼并重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完成:三年量化目标

《意见》提出了明确的量化指标,在2009―2011年三年要实现三大目标。

三大目标为:1.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水平。无梭织机和主要针织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实现新突破,国产纺织机械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由60%提高到70%。2.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开发并推广应用国产产业用纺织机械,使其占全部纺织机械市场份额由目前10%提高到30%,节能减排型纺织机械产品的推广应用水平逐年提高。3.制造工艺水平明显提高。制造过程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材料利用率由目前的80%提高到85%,重点企业制造设备的数控化率由目前的10%~12%提高到15%~20%,主要专用件、配套件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产品可靠性和稳定性明显提高。

作为纺机行业的“掌门人”,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会长高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有信心完成工信部制定的“三年三大目标”。他提出,完成目标行业协会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大力提升技术水平;二是通过行业展会向市场推介宣传新型纺机产品;三是充分发挥协会的信息优势,加强对企业的信息服务。在技术进步方面,由于前几年棉纺、化纤成套设备国家专项的设立,目前成果逐一显现。最近,国家相关部门又建立了针织、印染、节能减排、器材专件等领域的专项攻关,正在全力实施中。“通过专项提高重点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以此带动行业的进步。”他透露,协会、大专院校、企业的三角“技术创新联盟”正在谋划当中,不久的将来,三方可以“共同投资,共同攻关,共享技术成果”。

而作为行业协会科技部门的负责人,刘家强表示,“三年调整和振兴时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有许多新观念、新思路要我们学习理解,有许多新模式、新举措要我们来贯彻实施。”

狠抓:七大重点任务

《意见》提出,应着重加强在传统与新型纺机、节能减排、配件等方面产品的研发。

“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采用柔性化、机电一体化、模块化结构设计,开发具有差别化功能的化纤设备和具有在线检测、计算机网络诊断和自动控制功能的纺织装备,实现传统纺织机械装备升级换代。重点发展细络联、粗细联等棉纺设备,高速智能型喷气织机、剑杆织机、电脑横机等织造设备。”不仅仅传统纺机的技术水平要提高,新型纺织机械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也要加快。“以成套装备的工程化应用为依托,加快新纤维、新材料、产业用纺织机械成套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提高设备制造和工程化服务能力。重点开发特种和高性能纤维的专用成套设备;大力开发并推广产业用特种织机、经编机、缝编机以及各种高性能的非织造布成套设备和后整理设备等。”

纺机的节能减排性能以及配件制造是《意见》的一大亮点。由于国家环保指标的日益严格以及国外“绿色壁垒”的存在,具有节能减排“概念”的纺织机械产品将越来越受到市场欢迎。“在纺织机械装备中推广应用具有高强、轻质性能的新材料和节能的机电产品,降低纺织机械装备能源消耗水平,为纺织工业整体节能降耗提供技术保障。重点发展新型印染设备、节能节水的麻纺和丝绸设备等。”同时要求提高纺织机械专用件和配套件的制造能力。具体部署为以提高稳定性和可靠性为基础,加快纺织机械专用件、配套件的研发和产业化。重点发展高性能纺纱配件、高速织造专用部件、针织用针等;加快纺织检测检验仪器的研发和生产;推广应用智能化在线检测与控制技术。

“两化”融合是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的一个有效途径。为了提高行业的信息化水平,《意见》提出要提高机床数控化率,并推广精密铸造、精密冲压、粉末冶金、塑料注塑等精密成型工艺,扩大信息化管理软件和先进设计软件的应用。作为企业运行的载体,现行的产业组织结构也应调整。“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优化产品结构,延长产业链,完善产品配套水平;支持中小企业精、深加工,形成以专用件和配套件为支撑,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上下游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支持以产品、技术和产业链为纽带,促进区域合作和产业集群发展。” 建立健全行业公共服务体系。整合行业协会、重点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标准化委员会和各级检测中心等资源,建立行业技术服务平台,为行业和企业提供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工程化应用和新型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服务;支持以企业为主体,联合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建立和完善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国家级、省级纺织机械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增强基础性试验、工程化试验和检测分析能力。“加快修订和完善行业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质量检测体系。依托行业协会,建立行业信息服务平台,完善行业运行预警机制,及时、准确行业经济运行、国内外市场动态等信息,引导行业有序发展。”

加大:政府政策支持

《意见》明确了政府对纺机企业政策支持的具体方式和项目。

篇8

中图分类号:G71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011-01

一、超精密加工的定义

通常按照加工精度划分,可将机械加工分为普通加工、精密加工和超精密加工三大类。在不同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下,对精密加工和超精密加工有不同的定义,由于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划分的界限不断变化。过去的超精密加工对今天来说可能已经是精密加工了,过去的精密加工对今天来说可能已经是普通加工了,所以对其划分的界限是相对的,随着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而逐渐向前推移。

1、普通加工指加工精度在1μm左右,相当于IT5-IT7级精度,表面粗糙度Ra值为0.2-0.8μm的加工方法,如车、铣、刨、磨、钻等,主要适用于汽车、拖拉机制造等工业。

2、精密加工指加工精度在0.1-0.01μm左右,相当于IT5级精度和IT5级精度以上,表面粗糙度Ra值为0.lμm以下的加工方法,如金刚车、金刚锁、研磨、布磨、超精研、镜面磨削等,主要用于精密机床、精密测量仪器等制造业的关键零件的加工。

3、超精密加工指被加工零件的尺寸公差为0.001μm数量级,表面粗糙度Ra值为0.001μm数量级的加工方法,加工中所使用设备的分辨率和重复精度为0.01μm数量级。目前,超精密加工的精度正从微米工艺向纳米工艺提高。

二、超精密加工的重要性

超精密加工属于机械制造中的尖端技术,是发展其他高科技的基础和关键。例如,为了提高导弹的命中精度,陀螺仪球的圆度误差要求控制在0.1μm之内,表面粗糙度要求Ra

三、超精密加工的分类

超精密加工主要包括超精密切削、超精密磨削、超精密研磨以及超精密特种加工。

1、超精密切削

超精密切削是60年展起来的新技术,它在国防和尖端技术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超精密切削是使用精密的单晶天然金刚石刀具加工有色金属和非金属,可以直接切出超光滑的加工表面。由于超精密切削可以替代研磨等很费工的手工精加工工序,不仅节省工时,同时提高加工精度和加工表面质量,近年来受到各国的重视和发展。

2、超精密磨削

超精密磨削的发展远比超精密金刚石车削慢,金刚石刀具超精密切削技术的研究比较成熟,但金刚石刀具不宜切削钢、铁材料和陶瓷、玻璃等硬脆材料。因为在切削铁碳合金时,切削所产生的局部高温使金刚石中的碳原子很容易扩散到碳素体中而造成金刚石的碳化磨损;在微量切削陶瓷、玻璃时,切削力很大,临界剪切能量密度也很大,切削刃处的高温和高应力使金刚石产生较大的机械磨损。因此,对于钢、铁材料和陶瓷、玻璃等硬脆材料,超精密磨削显然是一种重要的、理想的加工方法,这就促进了超精密磨削的发展。

3超精密研磨

超精密研磨包括机械研磨、化学机械研磨、浮动研磨、弹性发射加工以及磁力研磨等加工方法。研磨金刚石车刀除采用机械磨料研磨之外,还采用了离子刻蚀和热化学方法。在研磨中,研磨盘原来均用高磷铸铁,后来采用高速钢研磨盘。

4、超精密特种加工

当加工精度要求达到纳米,甚至达到原子单位(原子晶格距离为0.1-0.2nm)时,切削加工方法已不能符合加工精度要求了,这时就需要借助特种加工的方法,即应用化学能、热能、电能或电化学能等,使这些能量超越原子间的结合能,去除工件表面的部分原子间的附着、结合或晶格变形,达到超精密加工的目的。

四、超精密加工的发展状况及展望

超精密工艺技术作为装备制造业中的关键技术,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各国进行研发和应用的重点。超精密工艺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有美、英、日等国。超精密加工是一个系统工程,即精密工程。影响超精密加工精度的因素很多,如被加工材料、刀具、机床、控制和监测系统及加工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的综合参数性能决定了超精密加工的精度。要达到理想效果,就必须按系统工程的方法来处理各个因素。因此,超精密加工的发展趋势也是这些因素越来越达到理想、极限的尺度,以达到更高的加工精度,更好的加工质量。超精密加工将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高质量、高精度、高效率;对工件材料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大型化、微型化;工艺整合化,发展模块化超精密加工机床;在线检测,实现加工计量一体化;智能化、自动化、柔性化;技术集成化程度不断提升;绿色化。

参考文献:

篇9

1 产品可靠性设计的现状和研究背景

1.1 产品可靠性设计的现状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和西方国家的发展程度差很多,特别是在可靠性方面相差更多。一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在机械工程的可靠性方面才有了一些深入研究,个别行业还建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制定了该行业的可靠性标准。但是这些研究很大一部分都是理论方面的研究,实际中的应用比较少,这就导致我国机械制造的可靠性设计方面发展十分缓慢,影响到工业的发展。

1.2 产品可靠性设计的研究背景

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促使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人们不仅对产品的功能有所要求,对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要求更高,为了能够使机械制造企业得到长远发展,我们更应该把可靠性设计放到机械产品生产中去,这样才能够保证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科技的发展使产品的结构功能趋于复杂化,正因为高新技术在产品制造中的应用使产品的复杂性不断提高,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也得到了提升,这也促进了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在进行产品设计的时候,我们应该有个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并把设计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改进,我们需要在大批量产品投入市场之前进行初步试验,也就是说必须保证从初始产品能够经过测试满足市场需求之后才能够真正的大批量的投入使用,这主要是因为产品生产中经常存在设计、工艺不可靠的问题。所以生产企业必须在产品生产初期对产品的设计和工艺进行可靠性设计,尽可能地把故障在萌芽阶段消除,进而提高产品的可用性,并且逐渐实现产品的生产目标,这同时也说明了一种产品可靠性设计已经慢慢形成并逐步被应用。

机械制造产业在进行可靠性设计时,应该在满足产品生产成本、效率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保证产品的设计能够达到可靠性的程度。当前所说的可靠性设计涉及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除了一些传统的设计技术之外,还与很多学科有联系,例如计算机工程、环境工程等,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地集中多方面的学术学科来发展可靠性设计。可靠性设计不仅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被应用,在生产的过程中也会有所涉及。所以,可靠性设计不仅在工业中被应用,在航空、军事等领域也被广泛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 可靠性设计在机械中的应用

3.1 设计环节的可靠性设计

机械产品设计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整体装配设计,一个是组装零件设计。对于整个产品来说可以被当做一个整体设计,具体有两种设计方法:一种是先对产品的整个系统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对产品每个零件的可靠性进行细致地分析,进而推测出整个产品的可靠性,而且必须保证整体设计的可靠性能够满足相关设计的标准;一种是把对整体可靠性的分析分别落实到各个零件的设计中去,当零件的可靠性设计满足相关指标,就能够保证整个产品的可靠性。当我们进行单个零件设计时,我们应该选择使用那些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或者在市面上大量使用的零件,同时还要对不同重要性的零件使用不同的设计方法,特别是关键部位的零件一定要进行可靠性测试。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我们应该多次的进行测试直到达到标准。

3.2 制造过程的可靠性设计

制造环节是保证整个产品质量的关键,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对制造环节的可靠性设计。在进行制造环节可靠性设计时,我们不仅要重视对加工设备的可靠性设计还要重视加工工艺和流程的科学选择。如果我们把整个产品加工过程理解为一个系统的话,那么加工中的任何一个工艺和流程都是系统中的子系统。针对每个子系统的可靠性设计都应该全方位的去考虑,这样才能够保证子系统的可靠性满足相关规定的要求,这些子系统通过科学的组装整理,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然后由专业人员通过科学的统计方法来计算出整体可靠性指标。

3.3 使用及维修的可靠性设计

维修在一个产品的寿命周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在售后上有着良好口碑的公司必然有着光明的前景,所以公司在产品整个周期内必须认真的对待售后维修问题,采用逻辑分析决断法,科学地制定维修内容和优选维修方式,制定出合理的使用寿命周期。

机械产品的可维修性与可靠性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可维修性也是产品的可靠性指标之一。产品的维修性能必须在对产品进行可靠性设计的时候就应当考虑到,以使得设计出的产品达到故障容易发现、故障零件易于更换的目的。产品在进行维修性设计时必须考虑到维修费用问题,设计者在设计中应当考虑到以最低费用换取更高的可靠性水平,尽可能减少故障发现时间。因此,基于可靠性理论的维修性显得尤其重要,一个合理、经济的维修规则的制定在产品设计的科学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巨大的意义。

4 我国机械工程可靠性研究目前所存在的不足

4.1 国内教育部门大多未设置可靠性研究方面的课程

经调查分析,我国目前只有为数很少的高等院校有设置可靠性研究方面的课程,绝大多数院校都没有这方面的相关课程,这就造成了我国可靠性研究人才的大量缺乏。可靠性研究在现代制造业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应当是一门系统科学,而且应当作为一门独立式学科。目前,很多企业开始寻求可靠性研究方面人才,但却很难招募到这方面的人才,所以这应当引起当今教育界的足够重视,及时设立一些可靠性研究方面的课程,聘请一些专家教授进行授课,为我国未来的工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4.2 国内企业对可靠性研究不够重视

目前,我国国内很多企业对可靠性研究并未足够重视,觉得可靠性研究可有可无,对整个生产制造产生不了多大影响。但是,一些国际上的发达国家都把可靠性研究作为生产上的重要部分,如果我们国内企业还对可靠性研究不够重视,势必会导致在未来的竞争上输给对手,从而彻底丧失与之竞争的能力。可靠性是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广泛且较为复杂,没有一个机构来统筹考虑和贯彻实施,是无法使产品可靠性得到保障。因此,我国企业不仅要开始重视可靠性研究,而且应当成立相关独立研究部门,进行专门的产品可靠性设计研究及可靠性试验,从而确保产品在各环节上的可靠性,使得产品质量往更高的水平发展,从而可以在国际上占有足够的竞争优势。

5 结束语

目前来看,可靠性指标在一般的机械工程设计中基本不被考虑,所以一般的机械工程是不能反映出产品的真实可靠性,在具体的设计中基本忽略了成本、体积等方面。在进行可靠性设计的时候,如果只是为了满足可靠性设计,往往不能使机械制造达到满意的效果,所以我们应该根据需要全面考虑可靠性的设计,尽可能地把机械工程的可靠性和性能优化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给机械制造业带来更多挑战,我们必须考虑到机械工程的可靠性设计,这样才能够使工业得到发展,进一步促进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尽快实现与世界接轨。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些年来,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这些技术被广泛应用到了机械工业领域,形成了机电一体化,不仅对机械工业的产品功能、构成和技术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也给机械工业的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带来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从“机械电气化”时代迈入了“机电一体化”阶段。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不仅深刻影响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而且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的科技、经济、社会和军事的发展,并以蓬勃的生机向前发展[1,2]。

1 机电一体化概述

机电一体化的概念最早是1960年代末由日本安川电气公司提出,是将机械和电子技术集成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作为一门新型学科,机电一体化已经建立起了一套自身的体系,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得到充实和更新。机电一体化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它从系统的视角出发,成功将微电子技术、机械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测控技术及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有机结合起来。作为一种系统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通过对各功能单元进行合理布局与配置,使这些功能的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实现了优化系统的目的。一个所谓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或机电一体化系统就由此产生。所以,“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3]。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并不是微电子技术、机械技术等新技术的简单拼凑,而是将以上技术群进行有机融合的综合技术。正是这一点,使机电一体化在概念上与机械电气化相区别。从发展历程看,尽管从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但这样的机械工程技术仍属传统机械。进入到机电一体化阶段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不仅具有了和某些机械部件一样的功能,而且还具备了诸如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检测、自动调节与控制等许多新的功能。形象地说,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可以替代人力去完成许多机械劳动,实现人手和肢体的延伸,而且还拥有了智能化特征,实现了感官与头脑的延伸。这一点也在功能上将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区别开。这个定义强调它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机电整合。它在复杂的非线性上下文包括电脑和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它存储和处理信息、通讯和互联网,这发送信息,以及各种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4]。

2 国内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现状

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尽管较之以往我们的机电产品出口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仍然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正确对待机遇和挑战,思考并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无疑会有助于提高我国机电技术产品的水平和性能,对于完善我们的市场经济制度也大有裨益。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完整的机电一体产业形成的角度看,我们的机电一体化面临以下两点任务:其一,要进一步推动传统工业技术升级,实现节能高效,这就需要对传统产业进行微电子技术改造。其二,大张旗鼓地开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机电产品,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5,6]。

首先,在技术政策上,要对能耗高、效率低下、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传统产业进行限制,加快对落后产品的淘汰。同时,要鼓励对传统产业实施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

其次,我国机电一体化产业覆盖面广,发展迅速,而我们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是有限的,产业的规划和发展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们应建立机电一体化行业“协会”性质的统管合作机构,并赋予其职能,既有利于深入的行业调查,指导行业布点布局的调整,发展重点项目,又有助于制定出纵览全局的“机电一体化”发展计划和战略规划,以避免开发上重复、生产上撞车。

再次,通过“协会”的有效组织和广泛宣传,一来可以建立行业信息平台,及时分享更多的行业内部信息,二来可以增加产业在社会上的认知,使行业内外都重视和支持“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既可以吸引外商到我国投资发展“机电一体化”的眼球,又可以更加方便合理调配资源。同时,尽管人民币升值短期内会减缓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但对技术贸易来讲,却可以利用此时的时机,大量引进相关产业的先进技术,反哺自身加工业,提高企业的利润空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开发数字化、智能化机电产品,既是振兴我国传统机电工业的新鲜血液和源动力,也是一条促使机电行业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日益完善的捷径[7,8]。

3 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趋势

Microelectro-mechanical系统(MEMS)一直是一个近年来热门研究领域。它也是一个快速增长的行业,它们的大小已经超过100亿美元,数以百万计的MEMS一直在等产品汽车安全气囊和喷墨打印机。MEMS技术已经应用到开发微型光学开关来处理高卷数据和话音通信的通信。MEMS本身是一个机电一体化极好的例子。作为另一个措施,表示的重要性小型化、美国政府投资270美元在2000年在国家纳米技术倡议关于人口统计学的改变,ASME报告中,“人口统计学是第二强大的力量改变世界的经济和社会。在未来40年,世界人口预计将将增长50%左右。婴儿潮一代将进入高级成熟度然后年老。“然后,报告触动了几个具体的方面包括欧洲和日本人口迅速老龄化趋势。虽然报告中没有讨论ASME,这种趋势将激励机电朝着人性化方向发展,如护理机器人的研发被称为人类友好的机电一体化。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最近发表了一份报告,题为《机械工程在21世纪的发展趋势》,其内容主要介绍了从20世纪到21世纪机电一体化的进展和今后发展的趋势。它从以下四个类别描述了工程学的变革趋势:技术变革、人口变革、经济变革和社会变革。随着科技的进步,以下八个领域将会是机电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途径:信息技术、微型化、材料科学、生物工程和医药、能源、运输、环境工程和制造业等[9,10]。

4 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对优化本国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本国经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机电制造思维是基于现代工程教育而逐步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机电一体化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它是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和产物。当然,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技术还有很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光明。总而言之,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机械技术,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发展与延伸,在经济社会不断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我们需要明确机电一体化技术未来发展方向,妥善处理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障碍,推动机电一体化时代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安红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37.

[2]刘莎,周泉.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3):108-109.

篇11

1 机械电子工程概述

1.1 机械电子工程的定义

机械电子工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结合了各学科的优点,是一门比较复杂的综合性学科。机械电子工程以电子、机械、计算机技术为核心,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将各个模块优点发挥到最大。虽然机械电子技术需要运用各方面知识,但是机械电子产品的内部结构并不复杂,只需要将一些简单的机械电子元件按照规划进行科学的组合,就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产品的性能,减少成本的投入,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2 机械电子工程的发展

在机械电子工程发展的初期,人们并没有认识到机械电子工程的广阔的发展前景,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源支持,机械电子工程的技术水平也极低,机械电子产品主要以手工制作为主,其工业化水平十分低下,机械电子工程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随着机械电子工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和其市场需求的扩大,人们开始重视对机械电子工程技术的开发,为了进一步提高其生产效率,机械电子工程逐渐实现在机械工业中的应用,并获得了飞速的发展。随着机械电子工程与机械工业的结合,实现了机械电子产品的流水线的生产,促进了生产水平的提高,提高了生产效率,可以实现机械电子产品可以在短时间内投入市场。但是目前我国主要引进国外的标准生产线,产品的生产模式与我国实际的生产需求差距很多,生产线本身的灵活性极弱,生产出的产品并不能够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为了促进机械电子工程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结合我国国内市场的实际需求,将机械电子工程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充分发挥机械电子工程的优点,逐步实现其产业化与智能化。

2 人工智能概述

2.1 人工智能的学科定义

人工智能通过计算机的使用极大的延伸了自身的智能,主要通过对计算机功能的深入研究得到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是21世纪的最重要的学科之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人工智能学科得以发展的关键,因此计算机技术是人工智能学科的基础。但是人工智能学科并不是单一涉及到一门学科,此外还与信息论、心理学、控制论等多个学科存在着交叉关系,因此,人工智能学科吸收了其他各个学科的优点,具有极强的发展潜力。

2.2 人工智能的发展阶段

2.2.1 萌芽阶段

随着世界第一台计算器的诞生标志着人工智能研究之路的开始,但是这个阶段的发展十分缓慢,但是这个阶段为人工智能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直到世界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之后,加快了人工智能研究的角度,依旧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所以这个阶段属于经验积累阶段,为之后发展奠定基础。

2.2.2 第一个发展阶段

1956年“人工智能”命题的提出标志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高峰期。这个阶段主要是博弈、和基本原理的证明,这个阶段最大的贡献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之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2.2.3 第二个发展阶段

人工智能第二个发展阶段的标志是1977年全球第五届人工智能会议的召开,经过这个会议逐渐促使了人工智能与实际生产的结合,使人工智能获得了一个巨大的飞跃,使其进入了知识层面的发展。

3 机械电子工程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进一步推进,为机械电子工程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人工智能的加入为了机械电子工程的发展开拓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传统的机械电子系统,缺乏必要的稳定性,面对逐渐增多的信息量,单纯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处理显得力不从心,急需要一种可以处理多种不同类别信息的技术。在这种情况下人工智能的加入为机械电子工程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持。人工智能通过建立相关模型、控制模型,实现对信息的处理,最终根据处理的信息能够很好的完成故障的诊断。除此之外人工智能使用模糊推力系统和神经网络系统这两种方法实现了对系统的数据信息进行全面的描述,最终实现对机械电子系统的科学合理的控制。

在人工智能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发展都十分缓慢,并没有实现人工智能的实质性的变革。但是随着人工智能与机械电子工程逐渐结合之后,形成了由量变到质变的巨大飞跃,使世界进入了机械电子工程时代。随着人工智能在机械电子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逐渐形成了神经网络系统和模糊逻辑系统,通过这两个系统对人类的思维模式进行模拟来解决多变的工程应用问题。人工智能在机械电子工程中的广泛应用过程中逐步完善了自身的缺陷,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路径。

篇12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所有国家和企业战略决策的焦点。我国的机械制造业之所以缺乏竞争力,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缓慢,究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它还停留在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中。机械产品及制造中耗能耗材现象严重,产品成本高,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制约了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提高机械产品科技含量,提升机械制造业的档次,引入清洁生产技术,这将是机械制造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清洁生产基本的思路是对污染的控制和预防。不仅要实现生产全过程中的无污染,而且生产出来的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也不应对环境造成损害,不但含有技术上的可行性,还包括经济上的可盈利性,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三统一。它是通过产品设计、原料选择、工艺改革、技术管理、生产过程内部循环利用等环节的科学化与合理化,使机械产品及制造最终产生的污染物最少。对生产而言,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有害材料,减少废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而言,则是要减少从原材料到最终处理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对人的健康和环境的不利影响;对服务而言,清洁生产技术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供给的服务中。可以说,清洁生产技术真正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保障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利用相协调。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在机械产品及制造中采用的清洁技术大致如下:

(一)虚拟样机技术

该技术是将产品研发中多轮次的物理样机试制定型。改为在虚拟样机环境下,利用软件技术去建立机械系统数学模型,在屏幕上对产品进行几何、功能、制造等方面交互建模与仿真分析。利用虚拟样机技术,能在未作任何机械切削之前,就可快速试验多种设计方案,直到获得最优化方案为止。这不仅缩短了产品的研发周期,提高了设计质量和效率,更重要的是减少了样机试验中材料、能源、人力上的消耗。

(二)切削液的过滤、分离、净化、节能技术

在切削过程中,为减少废液对环境的污染,对切削液进行过滤、分离净化处理,破坏废液中乳化液的稳定性,使油料在特定装置中进行油水分离,并回收利用;也有采用喷雾冷却技术,该技术可以大大减少切削液的消耗,也能提高刀具使用寿命,既降低了成本,也保护了环境。

(三)清洁能源

电能、液化石油气、天然气、风能、水能都是清洁能源。机械设备的动力源和机械产品本身的动力源应当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尽可能地做到对环境的零污染。

(四)快速成型技术

该技术是应用材料堆积成型原理,采用分层实体制造和熔化沉积制造等,可快速制造出各种形状复杂的机械零件,突破了传统机械加工过程中去除材料的机加工方法。因而可大大节约原材料和能源。

(五)粉末冶金技术

该技术用于机械零件的加工,属于少切削或无切削加工技术,由于粉末冶金技术没有或很少有金属切削固体废弃物,也不产生传统机械加工工艺中大量废油和废切削液。因此,这项技术在节材、节能、高效益、高精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应用和推广价值。在清洁技术中应得到高度重视和推广。

(六)其他机械工业清洁生产技术

如真空加热油冷淬火、常压和高压气冷淬火技术、真空清洗干燥技术、机电一体化晶体管感应加热淬火成套技术、无毒无害焊接技术和无毒无害化电镀防护层技术等等。

二、我国机械制造业的清洁生产现状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机械产品及制造在生产过程中很多都是耗能大、介质多、负荷重、工艺陈旧、环境污染严重,尤其是工业三废问题,严重制约了清洁生产的实现和实施。特别是一些乡镇企业为了追逐眼前的经济利益,上述问题更为突出。

机械行业不仅是耗能耗材的大户,而且也是排污的主要行业之一。特别是金属热加工行业,包括铸造、锻压、热处理、焊接、电镀和喷漆等,是量大面广的行业,它所产生的废物种类多,数量大,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污染不可忽视。治理“三废”问题,就是机械制造行业实施清洁生产的重点。

所谓三废是指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我们知道,大部分机械产品的生产加工,从毛坯到最终的整机装配,要经过铸、锻、焊、铆、车、钳、热处理等工艺过程,在这些工艺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烟尘和有毒有害气体。尤其在铸造加工过程中,则会散发大量粉尘与有毒有害的可吸入颗粒物,这些物质都将直接污染厂区环境、危害人的身心健康。目前,我国的机械产品及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相比科技含量较低,工艺技术落后,铸锻工艺所产生的粉尘与废气对大气环境的污染更为严重。另外,我国油品质量较低,在机加工过程中,加重了颗粒物和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从而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机械产品加工中的废液大部分来自金属切削过程中的切削液。这些使用过的废乳化液,含有大量的油和化学添加剂,它被直接排放、散失或被燃烧都将严重污染环境。此外在众多设备中的燃烧系统、系统和冷却系统也将会产生大量的废油。这些废液和废油对厂区环境和人体危害是十分严重的。三废中的固体废弃物是在机加工过程中的切屑、废渣、废品及金属和非金属边角料等。若不加以及时妥善处理不仅侵占了有限的空间,倘若露天堆放,遭日晒风化雨淋,其污水有毒有害气体也会污染环境。因此,固体废弃物既污染环境,又造成资源、能源的浪费。总之,“三废”问题正是制约机械行业进一步上台阶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推进机械产品及制造行业清洁生产的对策建议

清洁生产的主要目标在于:实现生产全过程污染的最优控制,形成低投

入、低消耗、低排放和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因此,在发展清洁生产技术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环境污染的控制、资源再生、创造清洁工艺、开发节能降耗技术,科学管理协调发展。可以说,清洁生产将是我国机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与切入点。

(一)更新传统观念,树立清洁生产意识

应当将清洁生产的观念、内涵和相关技术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机械产品及制造行业的科技人员、职工、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家的参与程度,认清清洁生产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和对社会可持续发展肩负的重大责任,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影响因素纳入企业发展之中。

(二)科技创新,规范管理

清洁生产需要科技创新和先进技术的支持,同时也需要规范管理和严格的制度来保证。要在机械制造行业顺利实施清洁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提高全行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强化清洁生产,制造清洁产品。在机械制造行业积极引进节能、降耗新技术和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科研成果。

(三)技术开发推广与引进吸收相结合

机械制造业作为工业部门的主要代表,它的迅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为了保护环境,减少污染,要尽可能创造工艺条件,应用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的工艺技术,消除或减少在铸造、锻造、铆焊、切削和热处理等工艺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和有毒有害物质,并对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应用化学和生物处理技术,进行无害化处理。例如,改铆接为焊接,改锻压为液压,改切削、冲压工艺为粉末冶金技术或快速成型工艺技术,切削液的净化再利用等,也要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机械设备。

(四)合理选材、减少污染

在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中,在保证使用性能和可靠性的前提下,应优先选择那些低能耗,少污染,可回收利用的材料,尽可能少用或不用有毒有害的原材料,以利于产品的报废回收和减少加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例如,一方面尽量少用短缺或稀有原材料;另一方面在机械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中杜绝使用有毒有害材料,应尽可能寻找其替代材料。政府要制定充分利用废物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上对绿色消费、废物回收等采取经济激励措施。

(五)完善政策,强制淘汰

在机械制造行业中,走边发展边治理的发展模式,已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经验教训就是前车之鉴,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再重新治理维持其生态平衡就十分困难。因此,国家及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环保机械工业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从法律制度上确保机械制造行业对区域环境的无污染或少污染。同时要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政政策,对机械制造行业中的一些规模小、产品结构不合理、企业素质差、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差、科研能力薄弱、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加大整改力度,强制淘汰。不要为眼前的一点经济利益姑息迁就,任其作为。

(六)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噪音、振动、高温、高压等是机械产品及制造行业的突出问题。在产品设计及制造过程中尽可能采取必要的隔振、减振、吸声、消音措施和装置或是从设备到工艺采取适当措施减少冲击、振动、噪音的产生;同时在机械产品设计制造、使用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和避免高温、高压、有毒有害等危险因素,为机械制造行业的从业人员创在一个和谐、舒适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顾玲等.工程机械的绿色设计,工程机械.

篇13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1

现阶段如何提高焊接质量是每个以焊接为主要加工方法的企业共同关心的大问题,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以企业的所有部门和全体人员的产品质量为核心,把专业技术、管理技术和科学方法结合起来,建立一整套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控制生产全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各个因素,从而保证产品质量。

(一)健全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企业要想有前途和发展,应更根据ISO 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建立本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以ISO 9000族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结合本企业实际,编写质量管理手册。质量管理手册是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应遵循的纲领性文件和工作准则,是全企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基本法规和行动指南,各部门和全体员工必须认真贯彻,严格遵照执行。

质量管理是企业内部的主要管理职能,是对确定和达到质量要求所必需的职能和活动的管理,它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管理程序、管理标准和管理方法等。质量管理是质量保证的手段,是实现质量提高的前提和基础。

(二)积极推行质量责任制。质量责任制就是给每个环节、每个岗位、每一个人规定在质量工作上的具体任务、责任和权利。做到质量工作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考核有依据。把于焊接相关的工作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严密的质量管理体系。一旦发现存在焊接质量问题,可以快速准确的查清责任,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与教训,更好的保证和提高产品的质量。应该建立健全各级领导职能机构和生产工人的质量责任制。主要包括:各级领导的质量责任制;职能机构和科室的质量责任制;车间、班组和个人质量责任制。

在贯彻质量责任制中,要坚持“优质优奖”和“重奖重罚”的原则。对提高质量做出贡献者,对挽救质量事故,减少废品、次品有功劳者,对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工人、技术人员,应给与精神和物质的奖励,做到奖罚分明,奖优罚劣。只有实行严格的质量责任制,才能建立正常的焊接生产秩序,把各方面的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杜绝和减少产品质量缺陷的产生。

(三)做好焊接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焊接生产的整个过程包括原材料、焊接材料、坡口准备、装配、焊接和焊后热处理等工序。因此焊接质量保证不仅是焊接施工的自身质量管理,而且与焊接之前的各道工序的质量公职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焊接生产的质量控制应该是一项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它应包含胰以下几项内容:焊前质量控制、焊接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和焊后最终质量检验。其中焊前质量控制和焊接施工过程控制是保证最终焊接质量、减少废品和降低返修率的重要条件,更是整个焊接质量控制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焊接质量控制应实行焊工、专职焊接检验员和焊接责任工程师的三级质量控制管理责任制。焊工对违反焊接工艺规程及操作不当的质量事故承担责任;焊接检验员则对漏检或误检所造成的质量事故承担责任;焊接责任工程师应对焊接工艺评定、焊接质量控制系统失控而造成的质量事故负责。

二、培养焊接人才

一个企业想要增强焊接实力,达到较高的焊接能力,必须培养一支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焊接人才队伍。焊接人才主要是指焊接技术人才,如焊接工程师、高级焊接工程师、国际焊接工程师等和焊接技能人才,如焊工技师、高级焊工技师、国际焊接技师等。

(一)焊接技术人才的培养。焊接技术人才是焊接制造业不可缺少的技术力量,他们是焊接生产的先行官和指导者,又是焊接技术的负责人。焊接技术人员不仅要承担焊接实验、工艺评定、制定工艺并跟踪焊接工艺的执行情况,还应根据焊接生产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修改、完善工艺措施,并参与分析和处理焊接时出现的各种技术、质量问题。企业应支持他们参加行业、学会组织的各种学术会议及活动,给他们提供深造学历的机会,开拓视野,增长知识。企业用高度重视培养自己的焊接技术人才,并积极引进高水平的焊接技术人才以满足生产发展需要。

(二)焊工的技术培训与取证上岗。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对焊工进行技术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特别是刚刚走上焊接岗位的人员,一定要经过燕飞的培训并取得相关的证书后才能持证上岗。焊工培训和技术练兵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焊工技术水平的高低,工作态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焊接质量。在培训中不仅要强调合格证的重要性,还应该注重焊工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同时也应该重视焊工的理论水平的提高,促使操作技能的提高。

三、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对焊接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而焊接技术日新月异,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不断出现,这就要求从事焊接制造的企业必须及时了解国内外焊接行业的发展状况,结合自身情况,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生产结构,努力开发新产品,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材料,应用先进的设备,提升产品的档次,同时也使焊接质量更利于得到保证和提高。

四、结论

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是综合实力的较量,但最终要落实到产品质量的好与坏。所以说质量是企业永恒最求的目标。作为一个与焊接制造为主的企业,一定要十分重视焊接质量的持续和提高。企业应从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新技术开发引进等诸多方面下功夫,既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及各种质量责任制,实现焊接过程全面质量管理。大力培养高素质的焊接人才和一大批技术过硬的焊工队伍,在技术上不断进步,工艺上不断创新。同时建立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激发人才,留住人才,这样才会使企业兴旺发达、长盛不衰。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