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手卫生依从性标准

手卫生依从性标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4:2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手卫生依从性标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手卫生依从性标准

篇1

[中图分类号] R197.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1-139-01

我院是苏北地区三级甲等医院,门诊病人多、工作量大,病区接受的病人多是基层医院转来的重危病人,同时各种侵入性操作的增多使医院感染防控上增加了难度,这也给洗手的依从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研究表明,1名医护人员手上的细菌数可高达3.9×104~4.0×106CFU/cm2[1];手的清洁和消毒是降低医院感染最基本、最简单和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 [2] 。我院感然科针对临床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低的现状进行了一系列的干预措施,从而提高了医护人员的洗手依从性,具体措施如下:

1 加强对医务人员教育已经被公认为是提高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教育尤为重要[2]。首先组织医护人员学习医院感染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 通过经常下发各种医院感染管理资料(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手卫生规范,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报告制度等),组织集中讲座,早会到科室引导学习,发放试题测试,门诊、病区张贴宣传画等种形式,提高医护人员对洗手重要性的认识,从主观上提高手卫生的意识,从而提高了医护人员洗手的依从性。

2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组织学习标准预防、标准预防的基本特点,标准预防的措施,学习隔离规范,学习各种诊疗操作的流程和无菌原则,提高医护人员的无菌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科主任和护士长是贯彻手卫生规范的核心人物,我们在指导、督察手卫生洗规范执行情况的同时及时和他们进行沟通,分析执行不到位的原因,找出合理解决问题的良策。如在没有水池的操作地方放置免洗消毒液,使他们的手在没有被明显污染时能随时应用,方便工作,有效提高医护人员洗手的依从性,真正使这项工作得到持续改进,为降低医院感染发率奠定基础。

3 标准预防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强调双向防护,即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而执行这一双向防护措施最主要的就是洗手。因此,提高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医护人员对职业安全危害性认知,是促进医护人员自觉提高洗手依从性的一剂良方,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洗手是防止院内感染和自我保护的最简便、最有效的重要措施,而自觉地执行手卫生规范。

4 改善洗手条件与设施,选择高效、安全、方便的 手消毒液。门诊和重点科室每间都安装水池和感应水龙头,采用一次性纸巾擦手,给医护人员洗手提供便利条件,从而提高医护人员的洗手依从性,也改变了以往洗手后往工作服上擦手的习惯,对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有水池上方都贴洗手六步法和标准预防。在病区每个治疗车增加了免洗手消毒液,重症监护病房每床配备,病区医生查房时配备小容量免洗手消毒液,便于携带在手没有明显污染的情况下直接用免洗手消毒液,节约了时间,保证了重危病人的抢救,提高了医护质量,从而也减少了院内感染的发生。

5 通过示范培训和考核,使医护熟练掌握洗手的正确方法。从科主任和护士长开始逐层培训,通过讲解、示范、考核从而使他们熟练掌握洗手的指征,标准预防,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提高医医护人员的洗手的质量,降低医院感染率,根据国外有报道,通过院内洗手可以降低30%医院感染[3]。

6 通过对医护人员操作前后洗手情况进行跟踪暗访,对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情况进行评价。通过手采样监测结果,结合临床病人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分析并与医护探讨,来提高医护人员对洗手的认识程度,从而使医护从思想上重视洗手的环节,提高医护人员的洗手依从性,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通过干预措施的实施,医护人员对手卫生的认知程度和依从性明显有提高,护士的手卫生依从性从55%提高到95%,医生从30%提高到65%.从自我保护角度和防止病人医院感染的发生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2

结果 品管圈活动前后手卫生依从性由19.15%提高至6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 品管圈能有效提高肿瘤内科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值得在临床上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 品管圈;肿瘤内科;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5.05.020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由工作性质相近、相同或互补的人员自发组织的小圈团体。品管圈活动是指通过一定的程序,采用科学的品管手法或各种工具,达到激发个人参与的积极性、群策群力,最终实现个人素质、团队协作能力、工作效率效益的提高[1]。医院内工作人员的手是导致医院感染最为重要的媒介[2]。大量流行病学研究提示:由医护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3]。手卫生是解决医护人员手污染,预防和控制病原菌传播,降低医院感染率的重要手段。卫生部于2009年4月1日颁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将手卫生作为一项最基本、最简单、最有效的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4]。肿瘤内科的患者自身免疫力下降,在放、化疗有效治疗肿瘤的同时,也对人体多个器官和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故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显著升高。有调查统计,肿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远远高于其他患者[5]。故提高肿瘤内科护理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对肿瘤患者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针对护理人员存在的手卫生依从性的问题,我科开展为期5个月的品管圈活动,旨在通过该活动提高护理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肿瘤内科所有在岗的12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年龄22~50岁;职称:主管护师3人,护师3人,护士6人;学历:本科2人,大专10人;护龄3~10年7人,11~20年4人,>20年1人。

1.2 方法

1.2.1 成立品管圈,确定主题及制定计划

自发自愿报名原则组成品管圈,成员共12名,选出圈长1名,辅导员1名,秘书1名,圈员们运用头脑风暴法,提出了6个圈名,最后用不记名投票的方法选定了“微笑圈”为圈名。选题理由为《幸福散论》中曾说过:“在医生的药箱中,没有哪一样药品比微笑能带来更迅速和谐的疗效。”肿瘤内科的每一位护理人员,愿带着人类最美丽的“微笑”,消除肿瘤患者脸上的冬色。主题的选定:首先由每位圈员提出一个主题,共收集到12个主题。圈员结合目前急需改进的问题进行不记名投票,选出得票最高的5个主题,接着圈员再针对这5个主题,分别从上级政策、可行性、迫切性、圈员能力四方面予以评分,最终“提高护士手卫生依从性”以最高分被确立为本次活动的主题。主题确定以后,制定相应活动计划及时间表,并对圈员进行工作分配。

1.2.2 现状调查

现场观察法被誉为手卫生依从性研究的金标准[6]。为了不打扰观察对象,故本次品管圈活动采用隐蔽式现场观察的方法,选择2名有多年工作经验的本科护理人员经培训后,作为此次活动的观察员,对科室护理人员手卫生行为进行观察,连续3周,每天在8:30~10:30集中操作时段随机跟踪观察手卫生执行情况,并在《手卫生依从性监测表》上做好相应记录。观察内容:参考卫生部医院感染预防指导标准《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和《WHO医疗机构手卫生指南》,结合我科实际情况,确定五大手卫生观察指征:接触患者前、接触患者后、接触体液(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进行无菌或清洁操作前的手卫生执行情况。手卫生依从性=(实际手卫生次数/应该进行的手卫生次数)×100 %。

1.2.3 要因分析

圈员运用头脑风暴法从现状把握中寻找导致手卫生依从性低的原因,并进行详细分析归类,将分析出的17个原因分别归类为人员因素、管理因素、设施因素和环境因素4个方面,绘制出特性要因图(鱼骨图)。通过讨论分析,综合考虑措施的可行性、安全性、效果性等方面,最终确定最主要影响因素为:①水洗太麻烦,耗时,影响工作;②医护人员意识薄弱;③洗手指征不清;④洗手无人监管;⑤手卫生执行力度和奖惩力度不够;⑥返回洗手池洗手不方便,手消毒液位置不方便拿放;⑦未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

1.2.4 目标设定

通过现状调查分析,得出现状值(活动前手卫生依从性)为19.15%,根据二八原则将接触患者前、接触患者后和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作为改善重点。通过对各圈员的实际能力评定测出全体圈员能力值为85%。因此,根据公式计算出目标值(活动后手卫生依从性)为77.5%。

1.2.5 对策与实施

①建立与完善监管体系:成立质量改进监督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圈员轮流担任监督员,每天不定时进行随机检查,监督手卫生措施的执行情况,于每月护理质量控制会议上公布检查结果,并将手卫生的执行情况与年终绩效考核挂钩,以提高护理人员对手卫生的重视程度。②制定规章制度和培训考核计划:制定科室的手卫生管理制度,用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的手卫生意识,认识到手卫生与医院感染发生有直接关系,充分认识手卫生的重要性。向护理人员发放手卫生的相关资料(手卫生的概念、手卫生的重要性、洗手的指征),在每月质量控制会上组织学习,并且观看医院感染案例分析的相关视频,提高对手卫生知识的掌握;邀请操作示范员对全科护理人员进行七步洗手法的操作示范和培训。每个季度会由质量改进监督小组对全科护理人员的手卫生知识进行理论考核和洗手操作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年终绩效考核挂钩。③评选手卫生模范之星:榜样的作用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中起到关键性作用[7]。综合每季度的手卫生知识理论考核结果、洗手操作考核结果和日常手卫生执行情况的监测结果,经质量改进监督小组评定后,每季度评选出“手卫生模范之星”并颁发证书和奖励,以此激励和影响科室其他护理人员积极主动执行手卫生。④改善手卫生设施:手卫生的设施设备是保证手卫生的重要环节,其配备原则是:实用、方便、有效[8]。有研究显示改善手卫生设施能显著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9]。尽量选择对手刺激小,有护肤成分的洗手液及快速手消毒剂;在护理车、治疗推车和移动病历车等触手可及的设备上配备快速手消毒液;在水槽的水龙头边增设干手抽纸盒与一次性擦手纸巾。⑤加大宣传力度:在科室宣传栏、洗手池旁等位置悬挂六步洗手法流程图、快速手消毒剂的使用方法和手卫生相关的宣传画,提醒护理人员手卫生是预防医院内感染的关键环节,是防止传染病传播的最重要措施。在治疗车、医嘱查对台、治疗室等工作点,增加醒目洗手提示的卡通宣传单。

1.2.6 巩固措施及标准化

为使对策效果能长期稳定的维持,对程序进行标准化是品管圈活动中非常重要的步骤。我科在对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检查评价后,对有效的措施进行标准化和规范化,制定出肿瘤内科提高手卫生依从性的标准化流程。

1.2.7 效果评价

①有形评价:参照《WHO医疗机构手卫生指南》和《医护人员手卫生规范标准》等评价标准,对比品管圈活动前后手卫生依从性的高低。②无形评价:实施品管圈前后,12名圈员通过自制评分表,从责任心、沟通协调、自信心、团队凝聚力、积极性、品管手法、幸福感、解决问题能力等7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对比每位参与人员在活动前后各方面能力的改变。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输入SPSS 17.0软件包,采用卡方检验对定性资料进行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对定量资料进行分析,P

2 结 果

本研究通过对12名护理人员的手卫生行为进行观察,对护理人员接触患者前、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清洁或无菌操作前和接触体液后进行观察,合计50小时。活动前观察需要进行手卫生的医疗护理操作1316人次,实际手卫生执行次数为252人次,手卫生依从性为19.15%,经品管圈活动后,观察1362人次,手卫生执行次数为901人次,手卫生依从性为66.15%。品管圈活动前后,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通过本次活动,12名参与人员的责任心、沟通协调、自信心、团队凝聚力、积极性、品管手法、解决问题能力各项自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

3 讨 论

3.1 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尤其是预防经接触传播疾病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医护人员手传播病原菌而造成的医院感染占30.0%[3],临床医护人员虽然能认识到手卫生的重要性,但是实际上手卫生依从性却不高,低于发达国家的观察结果(67%)[10]。通过加强手卫生执行率可降低40.0%的医院感染[11]。肿瘤内科由于患者的特殊性,在临床护理操作中手卫生的有效落实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经现场观察,在品管圈活动前,我科在接触患者前、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清洁或无菌操作前、接触体液后的手卫生依从性分别为9.50%、17.41%、14.59%、1394%、89.47%,手卫生依从性合计为19.15%。接触患者前、接触体液后的手卫生依从性和国内报道的结果基本一致[6,12]。通过品管圈活动,充分调动了每一位圈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运用头脑风暴法、甘特图、鱼骨图、柏拉图等多种品管方法来制定计划、收集资料、分析原因、寻找对策,通过多种措施综合干预,五大洗手指征的手卫生依从性也均有显著提高,接触患者前、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清洁或无菌操作前、接触体液后手卫生依从性分别提高至63.16%、44.47%、63.35%、92.20%、98.5%,手卫生依从性合计为66.15%,最终基本目标达成率达81%。

3.2 有助于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品管圈是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质量为中心,通过科学的管理模式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以达到预期效果而实施的管理活动[1],是提高护理质量管理的一种有效的手段[13]。我科借此次品管圈活动为契机,激发了科室护理人员主动参与护理质量管理的意识,转变了以往被动管理的工作理念,极大增强了工作的责任心,培养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主动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提高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同时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使全体参与人员的自身价值得到充分实现。通过活动能力评分可以发现所有参与品管圈活动的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均得到明显提升。

3.3 反思与总结

此次品管圈活动虽然取得比较显著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①品管圈在本院的开展尚为初始阶段,在我科室也是初次尝试,所以活动初期对活动意义没有明确的认识,存在一定的顾虑,参与积极性不高;②在品管圈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部分计划执行有不到位的情况;③由于手卫生依从性采用现场检测,需要占用一定的时间和人力资源,所以在品管圈活动后没有再进行持续性监测护理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观察效果是否能持续改善尚不确定;④未能与医院感染管理科共同合作实施,监测品管圈活动前后,随着手卫生依从性的提高,科室的院感率是否有所下降;⑤“接触患者后”的手卫生依从性提高幅度小,应进一步分析原因。

品管圈是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作为提高护理质量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我科通过此次品管圈活动,提高了科室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为减少和控制医院感染发挥有效作用;同时还提高参与人员的综合素质。因此将品管圈活动应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值得研究及推广使用。

参 考 文 献

[1] 余阶洋,朱麦颖,黄雪晓.品管圈在ICU护士心理健康的应用进展[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35(6):844845.

[2] 黄金姣,梁金清,李春莲,等.PDCA 循环管理在门诊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4):267268.

[3] 孙伯英,吴修荣.影响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9):12761278.

[4] 赵 霞.2003-2006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中华院内感染学杂志,2007,17(9):10881089.

[5] 陈燕红,李劲锋,李 远.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肿瘤患者医院感染情况分析[J].求医问药,2012,10(7):270271.

[6] 鲜于云艳,喻 珊.临床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3):278280.

[7] BuffetBataillon S,Leray E,Poisson M,et al.Influence of job seniority,hand hygiene education,and patienttonurse ratio on hand disinfection compliance[J].Hosp Infect,2010,76(1):3235.

[8] 马兰煌.医院感染与洗手[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0,22(3):472474.

[9] 陈爱双.手卫生成本与效益分析[J].护理与康复,2010,9(3):258260.

[10] Pittet D,Hugonnet S,Harbarth S.Effectiveness of a hospital wide programme to improve compliance with hand hygiene[J].Lancet,2000,356(9238):13071312.

[11] 曹晋桂,王志刚.医院感染防控指南[S].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235236.

篇3

1.1对象

在完善手卫生硬件设施、配备床旁快速手消毒液的条件下,对某院RICU均经过入职手卫生知识培训并合格的医务工作者自2012年2-7月进行手卫生依从性暗访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医师、护士、护工、呼吸机治疗师。医师包括住院医师、主治医师、进修实习医师;RICU的护工全部进入调查。

1.2方法

根据WHO2009年颁布的《手卫生技术手册》所规定的5个手卫生时刻制定手卫生表格进行暗访,包括接触患者前、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体液暴露后和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2]。

1.3观察记录

观察者为经医院感染管理科培训合格的医院感染监控员,采用隐蔽式现场观察并记录医护人员执行手卫生的情况,包括是否执行手卫生、手卫生步骤和时间,调查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和手卫生的合格率。

1.4强化教育

(1)对2012年2月调查后未执行手卫生的人员予以当面指出,并进行手卫生知识培训。(2)同时发给未执行手卫生的人员自行设计的未执行手卫生的调查问卷,主要为影响手卫生执行的因素。(3)每月月底对当月手卫生暗访结果予以公示,主要内容为不同岗位及时刻的手卫生依从率的名单。(4)有针对性的对上月未执行手卫生及手卫生不合格的人进行再次暗访,直至合格为止。

1.5判定标准

医护人员根据WHO2009年颁布的《手卫生技术手册》所规定的5个手卫生时刻,使用了快速手消液擦手或流水洗手为依从;按照国家卫生行业标准WS/T313-2009《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中规定的六步洗手法洗手,以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规定的六步法洗手30s定义为合格。

1.6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进行软件分析。

2结果

2.1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

于2012年2月对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进行调查,护士、医师、护工、呼吸机治疗师在手卫生依从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035,P<0.01),见表1。

2.2影响手卫生执行因素调查结果

在101人次未执行手卫生的调查中发现主要影响手卫生执行的因素为手卫生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认识不够、戴手套可以代替洗手、快速手消液对皮肤有刺激性其所占比例分别为38.6%、25.7%、13.9%,见表2。

2.3强化教育后依从率调查

于2012年2月对101名未执行手卫生及洗手不合格的医务人员通过半年强化教育和持续监管,RICU内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率由最初的60.7%上升至85.1%(P<0.05),手卫生的依从率有显著性的提高,见表3。

3讨论

篇4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74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400-02

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医院感染发病率的增加,手卫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我院借创建二级甲等医院的契机,对我院所有人员进行了多次手卫生培训教育,使手卫生依从性得到了突破性的巩固和提高,在评审时顺利通过手卫生的项目评审。

手卫生依从性是指医务人员能够坚持必要的洗手和手消毒次数,并且洗手和手消毒的步骤、时间指征、范围都符合规定。通过实践证明,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方便、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有研究证实,有效的手卫生可降低50%的医院感染率[2],提高手卫生依从性的有效措施如下:

1 加强手卫生规范的理论教育和实践培训,通过每月手卫生监测数据提供有力的举证说服

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开展院内全员培训,分批次进行各级各类人员洗手和手消毒培训,并定期不定期对全院不同岗位人员进行抽查和督导,采用现场洗手和手卫生理论提问相结合的考核模式,不断提高院内各级各类人员手卫生意识和理论知识水平。前半年属于培训重要时期,每个月需进行洗手正确率考核、督查和统计,使洗手正确率能达到95%-100%,手消毒依从性达50%-70%。并通过手卫生洗手前后的采样监测数据对比,有力举证洗手在医院工作的重要性,使洗手依从性在医务人员中得到巩固和提高,并建立了持续性发展基础。

2 与院领导沟通,取得院领导对手卫生工作的大力支持

以创甲为基点,向院领导写出手卫生对医院安全建设的重要性和手卫生在院感工作中便捷经济的优点,阐述手卫生在医院感染中的特殊性,并通过开展手卫生周宣传,邀请院领导参与手卫生培训和督查工作,上报手卫生成本支出预算和医院安全的成本投资的对比,通过外出学习向院领导提供其他医院手卫生开展的照片等方式取得院领导对手卫生的支持并参与其中,在院周会、感控例会、多部门联席等会议上强调手卫生的重要性,使手卫生工作得到医院上下一致的大力支持。

3 完善手卫生设施

取得领导的支持后,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改善各科手卫生设施如:配备流动水洗手龙头及洗手盆,更换手触式水龙头为非手触式水龙头,配置足量洗手液,安装干手纸巾盒,督促科室保证干手纸巾的供给。

4 制定和完善医院内手卫生规范和管理制度并加强落实,建立长效性手卫生监管机制

以卫生部颁布的相关手卫生规范和标准为依据,制定院内手卫生管理制度、手卫生基本原则、洗手标准操作规程,并分批进行卫生手、外科手的实践培训和考核,加强督查,认真将规范、制度和标准落实到位。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不定期到科室对手卫生依从性作暗访调查、查看科室每季度手卫生用品的消耗量,定期对医护人员手部微生物进行采样检测,抽查洗手准确率、提问手卫生理论知识,将检测和检查结果及时反馈至相关科室并纳入科室医疗质量考评进行奖惩,从而推动和督导手卫生执行的自觉性和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建立长效性监管机制。

5 合理选择手卫生产品

选择对手部皮肤刺激小、无过敏性、有润肤作用的洗手液及手消液;配备大小、高低合适的洗手池和非手触式水龙头,保证干手纸巾的供给。

6 加强院内手卫生宣传工作

反复宣传手卫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手卫生知识。通过培训教育、讨论、建立手卫生宣传栏、发放手卫生宣传册、张贴宣传画和提示语、在洗手池旁张贴洗手示意图、评选手卫生执行优秀人员等多种形式,创造良好的手卫生环境,树立良好的榜样,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7 改进管理机制,优化资源配置

手卫生的管理工作是医院管理的主要部分,管理者应关心一线医务人员,合理安排工作量,通过科室优化人力支援配置,减轻医务人员工作强度,避免繁忙的诊疗护理活动影响手卫生依从性[3]。

手卫生与医院感染是个永恒的主题,众多研究已经证实手卫生可以明显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因此,我们必须努力通过多种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应用感染的发生[3]。

参考文献

篇5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5.088

医务人员进行严格的手卫生是一种可行性最强、重要程度最高并且效果最为明显的一种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的措施,已经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和重视。对于医务工作人员来说,做好手卫生工作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事件发生的关键环节,其中洗手就被认为是十分必要、最为简单、最易实现的一种预防和控制病原体进行传播的手段[1]。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民群众健康意识的提高,院前急救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涉及到的急救处置越来越多,其潜在的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亦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同行们的关注。院前急救经常存在病情危急、人员少、责任大、任务重、时间紧等情况,与此同时,手卫生的执行情况不容乐观。笔者于2011年1-6月对所在医院急诊科参与院前急救护士的手卫生依从性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6月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参与院前急救的护士84名,工作年限至少1年以上,均接受过手部卫生知识培训。本组共接诊患者84例,其中接触患者破损皮肤或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24例,实施院前急救处置312项,涉及测血压、测体温、心电监护、心电图检查、吸氧、吸痰、清创包扎、夹板固定、气管插管、心脏按压、服药、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等。

1.2 调查方法 调查人员为急诊科医院感染控制小组成员,均经过标准培训,熟悉各项手卫生指征和调查内容,保证观察标准及资料统计的完整及一致性。依据2002版《消毒技术规范》规定方法,使用消毒液擦手为依从。调查人员采用跟班方式现场观察院前急救过程中急诊护士手卫生依从性。手卫生依从率=手卫生次数/应做手卫生次数×100%。

2 结果

院前急救过程中,急诊护士在接触患者、处置操作前手卫生11次,依从率13.10%;操作后手卫生25次,依从率29.76%;接触患者破损皮肤或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后手卫生21次,依从率87.50%。

3 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院前急救过程中,急诊护士接触患者破损皮肤或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后手卫生依从率较高,达87.50%,而其他情况下手卫生依从率均低于30%,说明其自我保护意识强于预防交叉感染,整体来说手卫生依从性仍亟待提高。导致手卫生依从性较低的因素,一是由于工作特殊,院前急救时很多患者病情危急、患者或其家属心情焦躁、时间紧迫、人员少、处置多、场所条件有限等,导致急诊护士忽略了手卫生的进行;二是部分急诊护士对手卫生重要性认识不足,轻视手卫生的价值,在患者病情稳定时仍未执行手卫生,说明院前急救中手卫生意识淡薄现象普遍;三是外出接诊时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部分护士出现松懈麻痹思想,归根结底还是对手卫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加强手部卫生必须从宣传教育、规范化培训和必要的监督管理等关键环节入手。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对策来改善院前急救中急诊护士手卫生依从性较低的现状:(1)加强宣教,提高对手卫生重要性的认识。其主要措施是通过深入人心的宣传教育使急诊护士了解手卫生的重要性、不严格执行手卫生的危害性。有研究表明,医护人员手革兰阴性杆菌携带率达到30%,接触患者污物后未洗的手带菌率为100%[2]。直接或间接经手传播的医院感染较空气传播更具危险性[3]。众多研究表明,医疗机构中医务人员手上携带的病原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由医务人员传播细菌造成的医院感染占30%左右[4]。根据美国CDC统计,在美国,每年约有200万~300万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直接导致了每年约88 000例患者死亡、45亿用于治疗医院感染[5];而我国每年因医院感染造成的损失亦达10亿元左右[6]。医院感染已经成为制约医学发展、影响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的重要因素[7]。通过这些数据,反复不懈地进行宣教,结合院前急救工作,使每一位急诊护士了解自己工作的特殊性:接触患者最多、最有可能传播医院感染,这不但给其他患者,同时也有可能给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带来损害。提高其对手卫生重要性的认识,克服松懈麻痹思想,严格自律,互相监督,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2)组织培训与考核。首先细化培训内容,分为基础培训和临床培训两个阶段,基础培训阶段以手卫生重要性、手卫生概念及指征、洗手方法及正确步骤、干手方法、手消毒剂相关知识以及有关手卫生的国家规范、医院制度等为主要内容;临床培训阶段将手卫生知识和技能培训贯穿于每个急诊抢救流程中,把手卫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转变为实践应用。培训采用多种形式,如集中讲座、床旁小课堂、晨间交班、护理大查房、知识竞赛等,编印手卫生宣传册,水池处张贴手卫生标准,护士站、治疗室、换药室、处置检查室以及各种医疗护理用车上粘贴手卫生彩图等。另外,改变以往呆板的考核方式,将室内考核改为随机对院前急救过程中手卫生意识、手卫生环节、手卫生标准执行情况进行评分,促使急诊护士手卫生行为养成。(3)配备实用的手卫生用品。救护车配备手卫生用品时,应考虑其场所的特殊性、实用性,选择实用的物品,如湿巾、冲洗液、快速手消液、干手纸或干手毛巾等。前面已提到,院前急救存在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在这种环境下,使用速干手消毒液,可以节约急诊护士大量的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具有作用快、杀菌效果好、使用方便的特点,对提高急诊护士手卫生依从性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8]。(4)加强院前急救手卫生监督和管理机制。医院依据国家有关手卫生规范,制定出急诊科院前急救手卫生管理制度,建立院、科两级手卫生监督机构,实行跟班次、跟人员检查,并将抽查、定查、自查多种检查方式结合起来,同时建立合理明确的奖惩制度。

参考文献

[1] 钟远健.急诊护士手卫生方法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3):102-103.

[2] 邢娟,桂斯卿.医护人员手卫生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10,25(3):91-93.

[3] 周艳霞,钟元河,尹云清.关于医务人员手卫生质量管理调查报告[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7,24(2):165-167.

[4] 李丹,薛秀丽,邱士伟.加强洗手管理降低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2):1346.

[5] 王宏柏.院内洗手新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16):719.

[6] 连东梅,华.手卫生现状及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3):220-222.

篇6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35-0107-03

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在医院内发生的医院感染常是直接或间接通过手传播[1],经医务人员手传播细菌而发生的院内感染占30%[2],这一途径比空气传播更具危险性[3],而洗手是一种最基本最简单易行最有效的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措施[4]。研究证实,手卫生是最有效简单易行的控制流行病传播和扩散的途径之一[5]。手部卫生的推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前景[6]。为了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降低医院感染率,我们对我院ICU、呼吸内科等16个病区护士和医生进行手卫生认知及手卫生行为教育干预,效果明显。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2011年4月~2012年2月本院普外一科、普外二科、骨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肾内科、康复科、新生儿科、儿科、感染性疾病科、妇科、产科、ICU16个病区为样本科室,调查与干预样本科室的所有医务人员手卫生行为。

1.2 研究方法

根据相关文献和临床实践经验,项目成员设计了《医务人员手卫生认知问卷调查表》、《手卫生依从性调查表》和《手卫生现场考试评分表》来评估教育干预前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情况。

1.3实施方法

1.3.1 手卫生设施配置 在所有样本科室的医生办公室、护士站、治疗室、换药室、处置室、病房配置洗手池;安装感应水龙头;张贴“六步洗手”洗手图;配置瓶装洗手液,重点科室配置抗菌洗手液;配置快速手消毒剂;每个洗手池安装干手纸巾盒,配置干手纸。

1.3.2 发放宣传小册 项目成员根据WS/T313-2009《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7]、《医院感染管理办法》[8]制定手卫生知识和院感知识应知应会口袋小册,人手一册,以便医务人员随时随地可阅读学习。

1.3.3 张贴宣传海报 在样本科室的洗手池、治疗室、换药室、病例柜、治疗车等醒目的地方张贴形式多样的宣传海报,以时刻提醒医务人员规范手卫生。

1.3.4 讲座培训 由院感专职人员对样本科室的全体成员进行集中讲座培训,培训内容为洗手和手消毒指征,解释五个手卫生时机的重要性,告知在哪些诊疗和护理活动后容易导致手部受污染;洗手正确的方法和时间、手消毒正确方法和时间;手部卫生技巧和注意事项;手部卫生皮肤护理;手卫生消毒剂的选择;乙醇类快速手消毒剂知识;培训结束后进行手卫生知识开卷考试。

1.3.5 现场指导 由于临床工作繁忙,人员紧张,在不同患者之间连续操作等手卫生时机对手卫生执行率明显减少,因此加强重点时刻的手卫生教育,现场指导手卫生时机及标准的六步洗手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1.3.6 监督管理 制定手卫生管理制度。定期现场检查医务人员手卫生行为,记录监督结果,并及时进行反馈。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多组间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手部细菌情况

医疗操作前和医疗操作后医务人员手污染相当严重,医疗操作前手部细菌合格率只有30.9%,而医疗操作后手部细菌合格率更少,只有10.2%。将医疗操作后抽样的205名医务人员分两组,一组105例行皂液+流动水洗手后立即采样,一组100例行快速手消毒剂擦手后立即采样。结果显示,进行洗手后手部细菌下降,合格率达79%。进行手消毒后手部细菌下降更明显,合格率达100%。具体见表1。

表1 各组医务人员手部细菌培养合格情况

2.2 手卫生设施配置情况

在255个样本单位中,配置洗手池的有251个,配置率98.4%(251/255),骨科换药室无洗手池,妇科、产科、新生儿科处置室无洗手池。“六步洗手法”图示配置率16.7%(47/251),处置室和病房均没有配置。所有病房和处置室的水龙头均是手开式,感应水龙头配置率21.5%(54/251)。除处置室和病房外,其余样本单位均有配置清洁剂,清洁剂配置率21.5%%(54/251),大部分样本单位使用普通洗手液,配置率16.7%%(42/251),抗菌洗手液配置率4.78%(12/251)。在255个样本单位中,配置有快速手消毒剂的只有33个,配置率12.9%(33/255),护士站配置率最高75%(12/16),处置室和病房均未配置快速手消毒剂。医生办公室和护士站均配置了干手纸和风干机,配置率100%,处置室和病房均未配置干手设施。具体见表2。

2.2 手卫生认知干预效果评价

于教育干预前在样本科室发放311份手卫生认知问卷调查,其中医生124人,护士187人。调查发现医务人员在8项调查项目中对快速手消毒剂优点回答正确率只有8.68%,是正确率最低的,对洗手程序回答正确率84.6%,是正确率最高的。在教育干预后,医务人员对手卫生认知提高明显,提高最显著的是对快速手消毒剂优点的认知,正确率提高到73.3%,干手方法由原来的30.2%提高到80.7%,手卫生概念回答正确率由原来的43.4%提高到76.5%与基线调查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具体见表3。

表3 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干预前后比较[n(%)]

注:正确率是指回答正确数占调查总数的百分比

2.3 手卫生依从性干预效果评价

经过对样本科室全体医务人员系统的培训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与教育干预前调查比较有了明显提高,由49.5%提高到75.0%。其中直接接触患者前由23%提高到62.4%,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36.3%提高到57.3%,从患者污染部位移到清洁部位时40.8%提高到67.5%,直接接触患者后44.3%提高到76.1%,无菌操作前46.8%提高到76.5%,处理药物或配餐前58.1%提高到71.5%和摘手套后73.1%提高到87.9%,这7项手卫生指征前后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而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后、下班前和上厕所前后这3项手卫生指征中,手卫生依从性与教育干预前后比较无明显差异。这也说明医务人员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双手是致病菌传播的主要媒介[9]。具体见表4。

2.4 干预前后医务人员洗手合格率

对教育干预后的医务人员洗手合格率进行考核,其中医生的洗手合格率为66.9%,护士的洗手合格率为78.6%,洗手合格率比基线调查的洗手合格率高,两者比较具有显著差异。具体见表5。

3 讨论

3.1 医务人员手细菌菌落状况

将医疗操作后的医务人员手分为两组,一组用洗手液+流动水洗手,一组用乙醇类快速手消毒剂,结果显示,第一组合格率为79%,第二组合格率为100%。两种手卫生方式均使医务人员手的细菌污染有效降低,但效果更为明显的是乙醇类快速手消毒剂。赵莲英等研究的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或受污后带菌率达100%,用乙醇类快速手消毒剂后合格率达100%[10]。因此,手卫生方法正确,能使手部细菌污染明显降低。

3.2 医院手卫生设施状况

本科室洗手池配置率98.4%。感应水龙头和洗手液除处置室和病房外,其余医疗区均有配置。快速手消毒剂的配置率较低只有12.9%,其中护士站配置率75%,医生办公室配置率37.5%,处置室和病房无配置。在医生办公室、护士站和治疗室均有干手设施,处置室和病房均无。2009年卫生部行业标准WS/T313-2009《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中规定了手卫生配置标准。但由于我院的病房是以前所建,虽在以后的改建中,病房的洗手池均在卫生间内,也未配置感应水龙头,也没有清洁用品,更没有干手设施,这样如果医务人员的手受污染了,只能回护士站才能够完成洗手。手卫生设施不完善,是影响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原因之一。在Freeman的研究中,当病人的床旁设置了洗手池后医院感染率下降26%[11]。因此,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关键的干预措施是完善手卫生设施,让洗手变得可能、容易、便捷。

3.3 教育干预手卫生落实情况

医务人员对手卫生知识的认知重要的来源是通过不断接受手卫生知识的培训学习和继续教育获得的。有的医生认为自己与患者接触时间短,只是查房,无需频繁洗手[12]。护士则在上厕所前后、下班前洗手依从性较好,说明护士自我保护意识较强,缺乏对患者的保护,对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手卫生的重要性意识不强[13]。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专业系统的手卫生知识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教育以及现场的指导和监督,医务人员对手卫生概念知晓率从43.4%提高到76.5%,正确的干手方法从30.2%提高到80.7%,快速手消毒剂知识知晓率从8.68%提高到73.3%。六步洗手法合格率由原来的58.0%提高到74.0%。手卫生依从率由原来的49.5%提高到75.0%,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无菌操作前这三项与医院感染息息相关的指征上,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明显提高,说明医务人员对洗手在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性有深刻的理解。

研究表明,医务人员手部卫生的教育培训能改进手卫生依从性,特别是采取多元模式教育培训,并结合监测、反馈,效果明显[14]。本研究结果也表明通过行为教育干预,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的认知增强了,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理念改变了,手卫生时机正确把握了,手卫生依从性提高了,医院感染发生率降低了,所以这是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3.4 加强监督管理,监测手卫生依从性及时反馈

监测手卫生的依从性是用于评价医务人员依从性基线、评价教育干预措施的效果及向医务人员反馈的关键措施。监测还有助于调查感染暴发,有助于评估手卫生行为的重要作用及确定不同的依从率使感染下降的程度[15]。通过行为教育干预医务人员手卫生认知水平有提高,手卫生理念有改变,手卫生依从性有上升。尤其再通过手卫生监测并及时将监测的数据反馈给医务人员,做到及时反馈,及时促进。行为教育干预和有效的手卫生监测能更好地促进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使手卫生依从性能持久, 减低医院感染[16,17]。

[参考文献]

[1] 刑红霞,张红英,武建英,等. 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与管理[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8):629-640.

[2] 牛秀成,张素德,周素琴,等. 医务人员洗手技术与手污染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8,8(2):88.

[3] 钟秀玲,程棣研. 现代医院感染护理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107-115.

[4] 朱士俊. 现代医院感染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3.

[5] 夏毅. 现代医护人员手卫生的理论和实践[J]. 现代临床护理,2004, 3(1):51-56.

[6] 曾光. 中国的手部卫生行动[J]. 中华医药信息导报,2004,19(15):14.

[7] 卫生部.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S]. WS/T3132009.

[8] 卫生部.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S]. 2006.

[9] 万荣,曾韶美,郑慧英. 基层医院医护人员洗手状况调查[J]. 护理研究,2006,20(2):401.

[10] 赵莲英,刘煜,曹俊梅. 医务人员手细菌污染调查及消毒效果调查[J]. 医学动物防制,2006,22(7):513-514.

[11] 手部卫生创议(HHI)专家委员会. 旨在降低医院感染的策略(十一)——行政管理的措施[J]. 中国医院,2005,9(11):79-80.

[12] 金玲,金涛. 从医护人员手带菌情况谈防止医院内感染[J]. 中华微生物学杂志,1995,7(4):59.

[13] 尚少梅,郑修霞,王宜芝. 临床护理人员洗手行为的观察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6):455-456 .

[14] 尚少梅,王宜芝,郑修霞. 促进护理人员洗手行为依从性的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6):507-510.

[15] 胡必杰,陆群,刘滨,等. 手卫生最佳实践[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6.

篇7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203-01

手卫生是一种最简单、最实用的预防医院感染的方法。据报道,通过手卫生可以降低30%的医院感染,临床护士作为与病人接触的主要群体,他们对手卫生的认知程度及手卫生依从性状况直接关系到病人能否获得安全有效的护理。为了解临床护士对手卫生知识的掌握及手卫生依从性情况,通过不记名当场回收问卷的形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改进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特开展了此项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为某综合医院的临床护士,通过随机抽样对其中226名护士进行手卫生认知及依从性状况调查。

1.2研究方法:根据“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采用自行设计的《手卫生依从性调查问卷》,问卷主要有4部分:①一般情况,如学历、职称、性别等;②需要进行手卫生的指证;③影响手卫生依从性的因素;④干手方式的选择。发放调查问卷时向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等,要求调查对象根据科室的实际情况独立完成调查问卷的填写,对收回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从而了解临床护理人员手卫生知识的掌握及依从性情况。

1.3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3.0,SPSS16.0,office软件等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手卫生依从性调查问卷》226份,收回226份,回收率100%。

2.2临床护理人员对手卫生指征的了解状况(见表1)

表1临床护理人员对手卫生指征的了解状况(n=226)需要进行手卫生的指征认为需要(1)进入或离开病房之前220(97.3%)(2)接触患者前200(88.5%)(3)接触患者后224(99.1%)(4)接触患者周围物品后196(86.7%)(5)戴手套前186(82.3%)(6)摘手套后202(89.4%)(7)穿脱隔离衣前后226(100%)(8)进行无菌操作前226(100%)(9)注射前198(87.6%)(10)取无菌物品前226(100%)(11)同一个病人检查或操作从污染部位到清洁部位200(88.5%)(12)手上有可见的污迹222(98.2%)(13)处理污染物后226(100%)(14)抽血或采血前194(85.8%)(15)进行侵入性操作前218(96.5%)2.3认为影响临床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因素(见表2)

3讨论

手卫生是一项简单易行的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方法之一,愈来愈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我院护理人员的手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如何落实和改进手卫生依从性, 营造良好的手卫生文化氛围,具体的举措有:

3.2增强手卫生认识:手卫生是防止医院感染最主要的措施之一。提高临床护理人员对手卫生的认识,意识到手卫生与医院感染有密切的联系,从而改变临床护理人员的行为观念。为此,我们特邀请了省知名院感专家进行讲座,让广大护理人员了解手卫生的前沿知识,认识手卫生对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的重要性。

3.3完善手卫生设施:如配备标准的洗手池,尽量采用感应室水龙头,用洗手液取代肥皂,配备干手用具等。

总之,提高临床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应以行为理论为基础,需要足够的人力、物力投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游建萍,黄庆,府伟灵,等.手卫生所致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 (4) : 4262428

篇8

据报道[1],接触传播是95%以上院内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加强手卫生可有效阻断接触传播、减低院内感染发生率。徐仁花[2]等报道指出,加强手卫生可使院内感染率降低25%~50%。可见,手卫生是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最有效、最简单、最经济的方法。本了相关探讨,以期为提高临床手卫生依从性提供参考依据。

1 医院人员手卫生现状分析

1.1手卫生管理制度欠完善 我国卫生部于2009年颁布了第一个手卫生行业标准,即《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3]。自该规范颁布以来,我院将手卫生纳入了院内感染控制标准之中,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逐渐意识到手卫生的重要性。然而,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各个科室手卫生管理制度欠完善,缺乏切实可行的日常监督机制,导致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力不强、依从性较差。

1.2手卫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1.2.1手卫生误区 戴手套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手污染、保护医务人员及患者;然而,部分医务人员错误的认为,戴手套可替代洗手。戴手套只是手卫生的辅手段,若戴手套但不注重手卫生,则只具有自我保护作用,而无法避免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此外,手套可能出现破损、渗漏,也可导致手污染。1.2.2手卫生知识缺乏 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缺乏,导致他们对手部消毒、清洁存在误区,如部分医务人员存在"未直接接触分泌物、排泄物及脓液等明显污染部位,不需洗手"、"手部无明显污迹,无需洗手"等错误认知,严重影响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1.3手消毒及洗手不规范 由于缺乏手卫生知识、手卫生意识差,致使医务人员手消毒及洗手不规范,从而影响消毒效果。

1.4手卫生的设施不完备 完善的手卫生设施是确保手卫生依从性的前提条件[4],然而,临床上普遍存在手卫生设施不完善或者设计缺乏人性化的现象,具体如下:①洗手池数量少,且多集中在抢救室及治疗室,部分病房内无洗手池,医院人员完成操作后无法及时洗手;②水龙头开关多为手动式,医务人员使用开关时易造成手部二次污染及交叉感染;③无热水供应,导致寒冷天气医务人员抵触洗手;④缺乏干手设施,医务人员洗手后应用毛巾、白大褂擦拭,导致手部二次污染;⑤洗手肥皂无法保存干燥,致使细菌滋生;上述几点原因均严重影响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及消毒效果。

1.5快速手消毒剂使用率较低 WHO报道指出[5],应用以酒精为主要成分的快速手消毒剂是减低院内感染发生率、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最实际、最有效的方法。据报道[6],应用快速手消毒剂进行手卫生的成本仅为肥皂的73%,可节约30%左右的费用。可见,快速手消毒剂兼具有效性、经济性及实用性,然而,临床上快速手消毒剂使用率较低。

2 医院人员手卫生持续改进对策

2.1建立、健全手卫生相关管理制度 手卫生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作为医疗护理查房及院内感染管理的重要内容。以《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为依据,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手卫生管理制度(包括培训制度、考核制度、监测制度、奖惩制度等),以增强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规范手卫生行为。

2.2强化手卫生培训 ①主题式宣教培训:宣教培训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行为,提高手卫生依从性的前提和基础。采用专题讲座、小讲课、知识竞答等多样化形式进行主题式手卫生宣教培训,培训主题包括:手卫生必要性及重要性、洗手指征、消毒及洗手的步骤、消毒及洗手的注意事项等,以达到强化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及能力的目的。②定期考核:将手卫生列入三基考核内容,每月进行一次手卫生抽考,每个季度进行一次手卫生操作大比武。③重点人群重点培训:实习进修人员及新上岗人员是落实手卫生工作的重点人群。上岗前,应统一组织重点人群参加培训,除主题式宣教外,还应结合临床实际经验,用实例及数据进行讲解,以强化重点人群手卫生意识。培训-考核-培训的正性激励模式,有助于不断增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2.3完善手卫生设施 针对手卫生设施现存问题,综合考虑需求性、必要性及经济性,合理完善手卫生设施,如适当增加洗手池;洗手池应配备洗手液、擦手纸,并张贴七步洗手法图示;在病区走廊位置放置快速手消毒液;秋冬寒冷季节供应热水或者推广快速手消毒液。分析手卫生设施存在问题,通过会议讨论及专家咨询等形式寻求合理解决办法,对促进手卫生设施不断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2.4推广快速手消毒剂 在洗手池、治疗车、操作台等位置配备快速手消毒剂,以方便医务人员使用;通过小讲座、小课堂以及发放快速手消毒剂宣教手册等方式介绍快速手消毒剂的有效性、经济性、实用性及无害性,以增进医务人员对手消毒剂的认知;指导医务人员正确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每次挤压手消毒剂喷嘴1~2次,挤出约2 mL药液,并将其置于掌心,按照七步洗手法进行消毒,直至手部干燥为止),以规范手消毒行为。

2.5加强手卫生的考核及监督 首先,可通过快速手消毒液、洗手液的消耗情况,统计分析医务人员洗手率,侧面了解医务人员手卫生情况;其次,可定期或者不定期对医务人员手卫生情况进行随机检查,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行为;最后,根据不同科室医务人员手卫生抽考及手卫生操作大比武成绩、洗手率、手卫生合格率,评比优秀科室,奖优罚劣。

综上所述,目前临床普遍存在手卫生管理制度欠完善、手卫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手消毒及洗手不规范、手卫生的设施不完备、快速手消毒剂使用率较低等问题;可通过建立、健全手卫生相关管理制度,强化手卫生培训,完善手卫生设施,推广快速手消毒剂以及加强手卫生的考核及监督等方法持续优化临床手卫生工作。

参考文献:

[1]潘小平,桂筱玲,黄素芳.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现状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3,30(11):1072-1073.

[2]徐仁花,毛秀兰.品管圈活动对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效果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2):24-25.

[3]李玲,张浩,刘翠林,等.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执行状况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3,30(8):749-751.

篇9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4208(2010)17-0030―02

手卫生是控制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之一,我国卫生部医政司于2006年发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征求意见稿)》(BGl5982)(以下简称“手卫生规范”),对手卫生作出明确要求。现阶段,工作繁忙时,医务人员手部的带菌量可达到5600cfu/cm,而“手卫生规范”中指出急诊科手卫生要求是手部带菌量应≤10cfu/cm,急诊环境由于是开放式24h全天候工作,病人病情复杂,危重病人及陪护人员多,各种潜在感染和带菌者情况不明,加上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大,导致医护人员的手更加容易被污染。另一方面,医护人员也可能因为工作忙碌而来不及或忘记洗手。桂莉等调查结果显示,急诊医生和护士洗手后的合格率分别是63.64%和71.50%。因此,手部的清洁消毒在急诊科至关重要。我院急诊科从2009年6月开始,加强手卫生监督监测,采取强制性干预措施,提高了手卫生依从性,收到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观察对象为我院急诊科医护人员共20名,其中医师6名,护士14名。

1.2 观察时间安排2009年6月1日~2009年6月5日为干预前观察时间,2009年6月8日~2009年7月8日为干预时间,2009年7月9日~2009年7月13日为干预后观察时间。

1.3 观察内容医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污物后、脱手套后手卫生的执行情况。

1.4 判断标准依据卫生部《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征求意见稿)》的要求。手卫生依从率=(实际洗手次数/标准洗手次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3.1统计软件,干预前、后手卫生依从性比较采用x2检验。

2 结果

采取干预措施之后,急诊科医护人员手卫生总依从率由71.35%提高到92.73%,各种手卫生指征执行率都有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有助于医院感染的控制和预防。本院急诊科从严格管理人手,通过实施对医护人员手卫生知识培训、指导、监督及完善设施等多种干预措施后,医护人员洗手依从性由71.35%提高到92.73%,手卫生合格率也明显提高。另外,戴手套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的交叉感染,但在不同患者或不同操作中未及时更换手套和消毒手,反而可能增加感染的潜在危险,长时间使用手套可能会对手部卫生程度造成更大影响。有报道,橡胶手套有3%~52%的不可见渗透,也就是说戴手套不能完全屏蔽病原微生物,因此,要正确合理地使用手套,即使戴了手套也要养成规范的洗手习惯。经强化管理,脱手套后手卫生处理由72.00%提高到96.43%。从而减少外源性疾病传播的机会,降低了医院感染的风险。但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与合格率受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执行起来相当不容易,故我们分析其影响因素,并采取适合本院医护人员手卫生行为的措施。

3.1 影响急诊科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因素

3.1.1 手卫生知识缺乏 临床护士对手卫生概念、标准隔离措施、自我防护原则和洗手方法的问卷调查显示,各调查项目知晓率最高为61.00%,最低为44.06%,多数医护人员习惯认为戴手套就可以避免手污染,所以摘手套后不再重视洗手,护士在进行治疗操作中,也往往忽略两例患者之间需要洗手这一环节,经常是一批护理操作完成后才洗手。有调查显示,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有约50%的人员在不洗手情况下从事医疗活动,部分医护人员以为手部卫生与医院感染没有直接相关性,意识不到手卫生对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意义。

3.1.2 洗手设施不完善工作区域的洗手池数量不够,未配备洗手液、感应洗手器和干手设备,速干手消毒剂配备不够等,影响手卫生的落实。

3.1.3 手卫生相应教育、宣传、监督和管理机制不完善医院进行手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和培训不够,相关的监督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致使医护人员对手卫生不够重视。加上急诊医护人员工作量大,抢救工作繁忙,来不及用标准的六步法规范洗手,这也是影响手卫生依从性的重要因素。

3.2 急诊科医护人员手卫生干预措施

篇10

手卫生包含洗手、消毒洗手、消毒擦手和外科手消毒,是解决医护人员手污染,预防医院感染和交叉感染,控制病原体传播最简单、最便利、最重要、最有效和最基本的方法〔1〕。手术室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科室,麻醉科医护人员的手是手术室环境及手术患者管路污染的重要来源,是外科手术中细菌传播的主要途径〔2〕。本研究通过对麻醉科医护人员手卫生状况进行监测,实施干预措施,提高了手卫生依从性。现报道如下。

1方法

1.1调查方法

以浙江省安吉县人民医院麻醉科共17名医护人员(包括15名麻醉医生和2名复苏护士)为调查对象。由医院感染科和麻醉科医院感染质控医师根据《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和《感染控制操作手册》,通过直接现场观察法、问卷调查、手表面微生物监测等方法对全科医护人员洗手依从性调查,并采取宣传培训、教育监督、完善洗手设施等干预措施,观察实施干预前后的效果。手卫生依从率(%)=(实际执行的手卫生次数/应该执行的手卫生次数)×100%;手卫生知晓率调查,内容有医院感染含义、感染传播途径、手卫生概念、控制感染方法、无明显污染是否应用速干消毒剂、是否应用含氯消毒剂浸泡和标准洗手法等;对手进行随机采样,并进行细菌培养,卫生手消毒后细菌菌落数≤10cfu/cm2为合格,手卫生合格率(%)=(合格人数/调查人数)×100%。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χ2检验对实施干预前后麻醉科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知晓率及手卫生合格率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2干预措施

1.2.1加强手卫生宣传医院感染管理科通过手卫生宣传周活动,运用视频、展板、有奖感控答题和操作等形式进行宣传,内容包括:手卫生的5个时刻、正确的洗手方法和速干手消毒剂(免洗液)的使用方法等。强调手卫生“二前三后”的5个时刻,包括接触患者前、实施无菌/清洁操作前、接触患者后,以及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等污染物后和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使洗手口诀(内外夹弓大力腕)耳熟能详。同时通过举办讲座、建立手卫生学习群和交接班提问等形式进行手卫生知识培训,使医护人员掌握新技术和新知识,不断学习提升手卫生素养。1.2.2提供和完善洗手设施根据要求完善手卫生设施,增加洗手池数量,提供感应式水龙头,冬天供应温水,优化洗手池布局,安装自动干手器,使用一次性干手纸巾,张贴手卫生方法示意图和温馨提示卡,配备护肤用品和速干手消毒剂。同时优化各项医疗工作的执行时间,根据工作量弹性排班,使医护人员在各项操作间有充足的时间规范洗手。1.2.3完善手卫生管理监督机制医院设立手卫生监督小组,主管部门、质控医生、科主任不定期在科室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并与绩效挂钩,做好上下级监督和同级相互监督,在互相监督过程中,发现问题,制定方案,解决问题;并建立医护人员个人档案,将手卫生质量纳入科室考评指标。

2结果

2.1手卫生设施完善情况

在手术室所有区域,包括无菌区域、复苏室、办公室等继续添置干手纸盒共35个,增加率83.76%;所有洗手池旁张贴七步洗手法示意图共26张,张贴率为72.68%;在原有配置干手消毒剂的基础上,继续在麻醉机、呼吸机、治疗车、病历车等22处添置干手消毒剂,添置率41.15%;增加感应式洗手水龙头5个。

2.2手卫生知识知晓率

实施干预措施后,麻醉科医护人员手卫生知晓率显著提高(P<0.01),详见表1。

2.3洗手依从性和合格率

在实施干预措施前,麻醉医生洗手依从性和执行率非常低,实施干预后,经过相关宣传教育和知识培训,提高了对手卫生的认识。在各项诊疗活动中,洗手依从性有明显提高(P<0.01),详见表2。对麻醉科医护人员手进行随机采样做细菌培养,干预前卫生手消毒后合格率为68.85%,干预后合格率为78.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本次调查发现,影响洗手依从性的最大因素为感染控制认知缺乏,通过手卫生宣传周活动和培训演练,提高了医护人员手手卫生的认识和执行力〔3〕;手卫生设施配置是手卫生执行的前提和保证,也是手卫生依从性明显提高的重要举措〔4〕;建立可行的监督机制,完善一套科学完整的消毒、隔离、灭菌等相关制度和手卫生质量检查标准,使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并将手卫生质量纳入科室质量考评的指标,将监测结果与科室、个人绩效挂钩,强化人员整体全面重视,促使医务人员自觉提高手卫生依从性〔5〕。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后,麻醉科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和合格率都有了显著提高,对减少医院内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程莉莉,杨洪艳,臧彬.医护人员手卫生干预措施的效果评价[J].现代医院管理,2014,12(5):2426.

〔2〕秦宝聚.麻醉医师手卫生及依从性的现状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34:(11):8449.

〔3〕吴俏洁,郭朔梅,刘佳.院内感染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5,31(1):5657.

篇11

1.JCI标准对手卫生管理的要求

2.将PDCA循环法应用于科室手卫生管理中

2.1 计划阶段 为了解科室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实际情况,根据PDCA循环管理方案,按照国家卫计委最新制定颁布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要求,设计手卫生依从性及正确性调查表,由科室感染专职人员隐蔽式地观察并记录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依据调查的

情况寻找原因,并绘制成因果图。针对主要的问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计划,逐步实施并设定管理的预期目标,手卫生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见图1。

2.2 实施阶段

2.2.1 加强全员培训 科室以多种形式(质控会议、业务学习、晨会提问等)组织全科学习《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强化培训“5个重要时刻”(接触患者前、无菌操作前、接触体液后、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环境后)的手卫生,通过反复培训使其掌握正确的洗手指征、洗手类型、持续时间、洗手频率、洗擦手的力度、正确使用手套等知识,并定期组织科室全体人员进行考核并通报考核结果,促进手卫生执行。每次学习培训结束时要有书面考试,以评价培训的效果,不断探索培训新模式。如将课件上传至科室QQ群及微信群,将学习内容传达到科室每一名员工;对执行率较差的人员,在科室晨会上进行宣教,以临床操作后未进行手卫生的手采样细菌培养结果实例加强工作人员对手卫生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科室新进员工手卫生知识的普及与考核;在平时的临床督查中,发现不按规范执行的人员,不仅记录在检查表中,还当场指出错误,也起到强化培训的作用;并将手卫生制度、洗手指征、方法等相关知识制成小册子,人手一份,以便医务人员随时翻阅。

2.2.2 改善设施 完善手卫生设施 要求各科室洗手池旁安装干手纸巾盒,张贴洗手流程示意图;建议医院后勤保证洗手时水温适宜,提高冬季洗手的依从性;在病区治疗室、换药室、处置室、治疗车上以及每一患者的床尾均放置快速手消毒剂。

2.2.3 推广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JCI标准中明确规定当手没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来代替洗手,且有研究表明使用速干手消毒剂不但能降低医院感染率和多药耐药菌的流行,而且实际支出的费用不多。所以在护士的治疗车、护理车、医师的查房车、病历车上配备速干手消毒剂并按规范操作,可提高手卫生的执行率。

2.3 检查阶段 科室将手卫生的执行情况纳入季度检查工作中,查看科室手卫生用品的消耗量、定期抽查监测科室医护人员手卫生正确性、提问手卫生的常识、观察手卫生依从性等,发现问题及时提醒与纠正。科室将过程质量控制与终末质量控制相结合,有效地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和正确性,保障了患者的安全。

2.4 处理阶段 每季度将检查和监测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通报依从性暗访结果,以图表形式向全科反馈。通过1年的手卫生依从性调查,发现科室手卫生管理工作成功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修订科室的《手卫生标准操作规程(SOP文件)》,全科遵照执行并加强监督检查;不合理的地方及时拟定计划、改进策略,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

3.结果

各季度科室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和正确率 实施PDCA循环前(2014年1-月)共调查医务人员手卫生106人次,实际手卫生62人次,手卫生依从率为58.49%,其中医师手卫生依从率为45.45%、护士为72.55%;实施PDCA 循环后每季度调查一次手卫生依从性,医师与护士均逐步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4.讨论

PDCA循环是一种标准化、程序化的管理模式[3],通过现状调查了解管理的薄弱环节,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然后进行检查与考核,分析总结调查结果,发现工作中的缺陷,不断地改进解决问题,周而复始,使医院质量管理呈螺旋式上升,实现由终末质量控制向环节质量控制的转变。经过1年的努力,科室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率从46%上升至90%,正确率从62%上升至95%,均有显著性提高。但离JCI的评审标准的A级要求仍有一定距离。下阶段将把检查与培训的情况在科室通报,科室价钱的监管力度,将手卫生宣传活动作为2015年科室工作重点,纳入科室及个人的绩效考核,并发挥科主任、护士长的带头作用,鼓励医护人员相互督促,提高自觉性,养成良好的手卫生职业习惯。建议将电脑屏保设提醒语,进一步改善洗手设施,营造温馨的手卫生氛围。另外,一次性干手纸巾使用量大、科室成本较高,希望医院能适当减免费用,以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也将此作为下一个PDCA循环的计划。

参考文献

篇12

国内外文献资料表明,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执行情况不容乐观,以致工作时双手往往成为传播病原菌的媒介,直接或间接导致医院感染率的上升[1]。医护人员的手卫生的依从性和正确率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密切相关,执行情况越来越受到院感管理科的关注,我院院感科自2014年起下发手卫生依从性及正确率调查表,每周调查,每月总结,每季度对存在问题落实整改措施。PDCA循环是一种科学管理方法,广泛运用于护理质量改进中,我科以收治糖尿病患者为主,患者抵抗力较低,为了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及正确率,我科自2014年起将PDCA运用于改善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及正确率上,现将具体方法和结果汇报如下。

1分析现状,找出问题

1.1收集和组织数据 2014年9月~12月每月对医生(含实习生)、护士(含实习生)及保洁员共计24人手卫生时机进行洗手(或手消毒)依从性与正确率调查。调查结果为:9月~12月未执行手卫生次数分别为4次、3次、3次,共计10次,分别为实习医生3次、医生3次、实习护士2次、保洁员2次,其中接触患者后3次、接触周围环境后7次。手卫生依从性分别为83.3%、87.5%、87.5%,平均为86.1%;手卫生不正确次数分别为2次、3次、3次,正确率分别为90.0%、85.7%、85.7%,平均为87.1%。

1.2确认问题 截止2014年12月我科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与正确率存在问题,见图表1、2、3。

1.3设定目标 截止2015年第一季度(3月底)手卫生依从性上升至90%,手卫生正确率上升至91%。

2分析问题各种影响因素

确认存在问题后对召开全体医护人员会议,采取头脑风暴法,分析影响问题的所有因素,并制作了鱼骨图,见图4。

3分析影响问题的主要原因

①医务人员对手卫生依从性与正确率重视程度不够;②新入科实习医生、实习护士对手卫生规范掌握不到位;③保洁员缺乏手卫生意识,责任心不强,见图5。

4制定计划、对策

①强化医务人员对手卫生执行的重视程度;②与科主任沟通,强化实习医生的临床带教;③强化入科实习医生、实习护士手卫生时机的培训;④强化入科实习医生、实习护士七步洗手法的现场培训;⑤对于文化层次低的保洁员反复进行手卫生时机与洗手方法的培训;⑥现场考核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时机与正确率,直到熟练掌握;⑦明确要求护士加强对其他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的监督;⑧护士长与责任组长跟班检查与不定期调查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⑨重视问题多发环节的监督检查,如接触周围环境后手卫生依从性;⑩提醒护士床单元及时配备手消毒剂,提醒保洁员及时添加干手小毛巾,对于屡出问题的医务人员加强考核。

5实施计划

①护士长反复强调手卫生执行的重要性,提高医务人员重视程度;②与科主任沟通,提醒医生强化实习医生的临床带教;③加强新入科实习医生、实习护士入科宣教,强调手卫生重要性;④培训新入科实习医生、实习护士手卫生时机与手卫生五大时刻;⑤现场考核实习医生、实习护士手卫生时机与正确率,直到熟练掌握;⑥反复培训文化层次低的保洁员手卫生时机与洗手方法,现场考核保洁员手卫生时机与正确率,直到熟练掌握; ⑦护士加强对其他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的监督;⑧护士长与感控护士跟班检查与不定期调查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⑨对接触患者后及接触周围环境后手卫生依从性加强监管;⑩对于屡出问题的医务人员加强考核,提醒护士及时配备手消毒剂,提醒保洁员及时添加干手小毛巾。

6检查结果

1月~3月未执行手卫生次数分别为2次、2次、1次,共计5次,分别为实习医生1次、实习护士1次、保洁员3次,其中接触患者后1次、接触周围环境后4次。手卫生依从性分别为92%、92%、96%,平均为93.3%;手卫生不正确次数分别为1次、0次、1次,正确率分别为95.6%、100%、95.8%,平均为97.1%。手卫生依从性与正确率均达到目标值,见图6。

7总结经验

①加强新入科实习医生、实习护士入科宣教,强调手卫生重要性;②培训新入科实习医生、实习护士手卫生时机与手卫生五大时刻;③现场考核实习医生、实习护士手卫生时机与正确率,直到熟练掌握;④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督查。

8提出新问题

保洁员手卫生依从性及手卫生正确率仍存在问题,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

9讨论

手卫生是以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安全最重要、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能极大地减少院感并降低感染的危险性[2] 。PDCA循环是按照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等顺序将管理科学化、标准化的一种管理方法,在护理工作中运用PDCA 管理模式可实现护理质量管理多维度覆盖,可减少护理管理中的漏洞及盲点,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及满意度[3]。本次我们把PDCA运用于医护人员改善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及正确率取得满意效果,手卫生的执行及正确率在院内感染控制方面起积极、有效作用。不过调查也发现,手卫生执行率仍有一定的起伏,还需要不断强化,将手卫生工作视为医务人员常规职责的一部分,最终达到有效预防院感的目的[4],提高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袁维荣,安晓霞,周云芳.手卫生情况调查问卷及现场观察评估[J].临床儿科杂志,2009,27(6):505-513.

篇13

[中图分类号] R4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5-49-02

手卫生是指清除或破坏手表面皮肤微生物的任何方法,为洗手、手消毒或外科手消毒的总称[1]。由于患者需要在手术室接受外科手术治疗、麻醉等一系列操作,此间患者更容易发生继发感染,手卫生的完善是预防、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2]。为了探讨手术室护理人员对手卫生的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和制定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的相应对策提供依据,我们随机抽取本院126名医务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6月从本院医务人员中随机抽取126人作为调查对象,调查组为手术室护理人员和曾在手术室轮转工作过护理人员,共计60人;对照组为内外科医师、临床护士和医技人员,共计66人。年龄22~51岁,平均29.2岁。

1.2 调查方法

协同医院感染管理科、护理部等科室,调查问卷内容采取匿名方式,包括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学历、曾工作科室、工作年限及科室类别)、手卫生相关知识(“六步洗手法”、 外科手消毒法及卫生洗手指征)、手卫生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手卫生相关知识的主要来源和相关态度4个方面。发放问卷126份,收回有效问卷126份,占100%。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2.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以P

2 结果

2.1 手卫生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调查结果

掌握“六步洗手法”的调查组人员占56.67%(34/60),对照组医务人员占53.03%(35/66);掌握外科手消毒方法的调查组人员占90%(54/60),对照组医务人员占31.81%(21/66);两组在相关知识的认知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手卫生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了解严格执行洗手制度对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性的医务人员占 84.92%(107/126),在平时工作中坚持应用标准洗手法的占66.67%(84/126)。对照组医务人员认为影响洗手依从性的主要因素依次为:缺乏相应设施供应或远离洗手设备(27/66,占40.9%)、工作忙(13/66,占19.7%)、缺乏洗手技术指导及管理(13/66,占19.7%)、认为洗手会使手部受刺激(10/66,占15.2%)及怀疑洗手的价值(3/66,占4.5%)。调查组认为影响洗手依从性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有:工作忙(32/60,占53.3%)、缺乏相应设施供应或远离洗手设备(17/60,占28.3%)、缺乏洗手技术指导及管理(7/60,占11.7%)、认为洗手会使手部受刺激(4/60,占6.7%)及怀疑洗手的价值(0/60,占0%)。见表1。

3 讨论

术后感染不仅会增加手术患者的痛苦、延长患者伤口愈合的时间、延长住院时间、降低医院病房周转率、影响疾病的预后,而且还给患者、医院和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3]。据卫生部2001年统计,我国医院感染率平均约为4%~8%,死亡率达70%,其中由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4]。手卫生是控制医院感染的最基础环节,对控制医院感染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但在临床执行起来却相当不易。因此,如何提高手术室护士对手卫生相关知识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洗手行为的依从性,更好地改善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手卫生状况,是控制术后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手术室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与个人、管理以及制度和设施等诸多因素相关。比如缺乏洗手池、干手设施;速干手消毒剂使用率低;有的地方制定洗手规范,要求用消毒液泡手,因对皮肤刺激性大,相关人员很难接受。都直接影响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影响手术室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的主要因素是工作忙、缺乏相应设施供应或远离洗手设备。故缓解工作压力、改善洗手设备和相应设施的配备将对预防术后感染起着积极的作用。

本次调查中发现,手术室护理人员对“六步洗手法”的掌握情况优于普通病房,这可能与手术室对洗手更重视、要求更严格、设施更完善、医务人员实际洗手依从性也更好有关。同时,手术室护理人员对外科手消毒法的掌握情况较普通科室人员好,这和外科医务人员临床工作中外科手消毒的应用最多有关。手术室护理人员对手卫生的认识较普通科室高,但还需要更科学合理的工作安排和指导,更好的提高对手卫生的依从性。

[参考文献]

[1] 王哲敏,曾智勇. 实习护生手卫生认知情况调查[J]. 齐鲁医学杂志,2008,23(1):51-52.

[2] 刑红霞,张红英,武建英,等. 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与管理[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8):639-640.

[3] 易洪仪,刘飚,恽顺芳,等. 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的经济效益[J]. 中华国际感染控制杂志,2002,1(1):15-1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