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学超声影像学重点

医学超声影像学重点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4:2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医学超声影像学重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医学超声影像学重点

篇1

超声诊断学强调从观察图像的角度来认识各种病变,理解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同时它又是一项实时诊断技术,有些疾病的影像表现空间概念强,不便于单纯口头讲解或者讲解的效果不好。而影像诊断手段正日益先进,影像诊断水平明显提高。为适应影像设备迅猛发展的需要,适应影像学科建设的需要,本教研室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中。而多媒体课件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设计并开发的教学软件。合理选取并设计教学内容是制作好多媒体课件的关键,教师在设计课件中,应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结合超声诊断学的特点。课件结构分为两种,教师对课堂教学应采用演示型:根据教学大纲内容和要求,选用文字、图形、图像和动画等多种媒体教学,这种教学环境可以做到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视听并用。教师对课间实习应采用交互型[1]:以超声图像为主配合部分动画、三维图像和少量文字说明。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教师应选用清晰典型的声像图,文字要精练,避免冗长乏味,字体应采用适当的颜色,突出重点,给视觉适当的刺激。教师要采用动画或变化图像的切换方式,增强动感效果,加深学生印象,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对教学内容要明确重点和难点,内容表现条理清晰,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准确把握重点难点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2.应用多媒体课件授课

首先,授课教师必须在课前吃透教材,对松散的内容加以浓缩,取其精华;对教材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及图像资料认真进行整理,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理清授课思路,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其次,教师授课要熟悉教学大纲,纲举目张,突出重点,讲清难点,概念准确,条理清楚,联系实际,深入浅出。教师要在上课时解释好重点难点,逢重点难点,可以慢而有节奏地反复演示,来增强教学效果,对于非重点及易点速度可偏快,甚至一带而过。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教学特点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善于抓住重点、难点问题,使问题解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使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医学影像学具体的操作方法与步骤,在最短的时问内增加学生对具体检查的感性认识。

3.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主要优点

3.1形式多样,生动直观,增强教学内容的表现力。

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丰富多彩。教师应运用音频、动画,使多媒体课件能生动、多层次地表现所讲授的内容,这样学生易于接受,易于记忆。如教学所需疾病典型声像图,经过多媒体技术剪切编辑后投影到屏幕上,使图形、图像更清晰。另外,教师要把超声理论中所提到的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如“声影”、“彗星尾征”、“旁瓣效应”等编辑成图像后投影到屏幕上,使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一目了然,使学生容易理解。另外,在超声诊断学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如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局部放大、颜色改变、动画闪烁、箭头指示等形式加以强调,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运用多媒体的超级链接功能,回顾前面内容,使前后知识点呼应,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课程的层次脉络和逻辑关系,便于学生理解和记记,增强教学内容的表现力。

3.2教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

随着超声诊断学的不断发展,新技术的应用,学科发展前沿进展,教学传授知识的规模和内容不断扩大。目前,教材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十分突出[2]。教师使用传统教学方式,如板书、绘图、卡式幻灯片投放等在授课时占用较多时间,例如讲述心脏病这一章,要把重点和难点讲授清楚,使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师不展开则讲不透,展开则时间受限制。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向学生传授大容量的知识,能较好地缓解教学内容与课时存在的矛盾,满足当前的教学需要。同时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丰富相关教学信息,充分完善教学内容的表达,例如增加声像图的数量,融入解剖学、病理学、外科学、内科学等知识,让学生借助已掌握的医学知识更好地认识疾病超声声像图特征,更好地理解获取从未接触的新学科知识。另外,多媒体课件在以教学大纲内容为基础的同时,适当增加超声诊断学前沿研究信息,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和学科发展前景,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多媒体在超声诊断教学中的应用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培养学生多维化的思维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131-02

随着医学超声影像技术不断的发展,超声造影、三维超声、弹性成像、腔内超声、介入超声、超声靶向诊断与治疗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超声影像成为一种全新的诊疗学科,与外科学、肿瘤学、微创医学等学科联系越来越紧密,在临床诊断及治疗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由于临床对超声检查的依赖性越来越高,以及诊断范畴拓宽,导致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大幅上升。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才能更好地适应医学超声影像技术发展和专业学科的发展,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这是从事超声影像学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课题。

一、改善超声影像学教学方法

医学超声影像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为了实现共同教学目标,完成共同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可采用教授法、谈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启发、实习等多种方法,以便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过去多采用教师教授为主的方法,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超声影像学内容学生不易接受难于理解,学习兴趣不高;当前以案例教学、研讨互动、情景模拟等方法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医学超声影像学的主要学习内容包含各系统、器官的理论基础和超声图像的识别,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其内在联系,不能认为课程标准要求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学生初次接触超声图像,很难把超声图像与解剖图像之间进行联系,可视化超声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将超声图像与解剖图像之间进行概念转换,建立人体器官解剖断面图像与超声图像间的立体思维概念,改变单纯平面思维概念,帮助学生加强实践能力,促使学生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转变。为了真正体现医学超声影像学的教学特点,不断的丰富超声影像图库,插入大量的典型超声声像图、对比结构解剖图,根据教学内容适当插入简短的三维超声动态图像。因此利用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变复杂为简单,变枯燥为生动,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为直观的、形象的、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内容。

医学超声影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必须具有丰富临床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学生一对一互动操作练习,通过自身练习来体会和学习正常声像图。对于异常超声声像图的学习,我们建立了超声图像库和可视化超声实践教学软件系统,组成超声诊断典型病例的声像图资料库,所选病例图片均按疾病分为心脏及血管、腹部、妇产、小器官等,充分利用学生第3年学习的时机,由带教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软件系统调阅并查获感兴趣的病例,用于�W生示教。

二、改进超声影像学教学效果的评价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从老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来评价,首先我们应明确评价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检验教学效果,制定评判标准,结合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教龄、学历、职称、成果),按照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通过学生评价、同事评价、教师自评、专家评价、领导评价等多种方式,采用纸笔评价或网络评价。对于医学超声影像学课程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过去多采用理论课考核成绩占100%,现使用考核形式为期末理论笔试考核成绩占70%,实践能力考核成绩占30%,包括上机动手操作、典型病例思考与分析、以及检查报告的书写完整性和规范性。

三、转变教学模式

常见教学模式类型有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高度集中型、以教育教学民主为中心的温和型、以学生为中心的松散放任型、以程序模式为主的管理型。医学超声影像学理论课内容抽象,学生不容易听懂,对超声图片的理解难度大,所以需要将超声图像与解剖图像之间进行概念转换,建立人体器官解剖断面图像与超声图像间的立体思维概念,我们通常采取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高度集中型结合以教育教学民主为中心的温和型融合教学模式。

过去采取“4+1”的教学模式,即前四年公共课、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的教学,最后一年进行实习。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结合学校总体培养方案,为使医学超声影像学教学方案更加科学、合理,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及本学科教学实践,安排第七学期学生在接受理论课学习的同时,穿插性的在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并专门配置超声诊断仪用于教学,老师可以一对一的进行教学演示和指导,学生可以随时亲自动手操作,从而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联系更加密切。

在第八、九学期实践教学实习,比传统实践教学安排提前一个学期,不仅体现了早期接触专业、早期接触临床的理念,又避免了学生考研、就业等社会因素对实习的影响,第十学期采取个性化强化培养,使学生能力和素质进一步提高。

四、加强师资建设

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师资是关键。师资力量建设应满足学科发展建设的需要;满足专业和专业特色凝练的需要;满足科研工作上水平的需要;满足提升教学质量的需要,师资力量在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过去我们师资力量薄弱,仅2―3名理论课教师,现师资队伍不断强大、结构更加完善合理。

1.加强理论课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积极引进超声医学高学历人才,建立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积极加强对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使其不仅具有扎实的超声医学知识,及时掌握超声医学的新技术、新方法,还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同时要加强师风师德建设,乐于奉献、忠于职守、严谨求实、率先垂范,创造性地做好教学工作,充当教育教学改革的中流砥柱。

篇3

超声医学是医学影像学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普通X线诊断学、核医学、介入放射学、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PET)等构成了临床医学中必不可少的影像诊断技术[1]。

超声以其无放射性、操作简便、经济、可用于术中及床边等优点,常常成为临床上一线检查方法。与其它影像学相比,超声医学实践性更强,集仪器操作技术和疾病诊断思维于一体,需要手、眼、脑并用,因此诊断医生个人操作能力及知识结构组成决定了其诊断水平的高低。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如何在实习期间提高操作能力及诊断水平,除了自身努力外,实习带教老师的教学策略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2]。我院一直承担着徐州医学院本科、研究生的超声诊断学实习带教任务,现对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1 目前医学影像专业超声医学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超声医学相关课程设置较少:目前影像专业广泛开展的课程仅有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设备学、超声诊断学、X线诊断学等,超声医学课时比例仅占所有专业课课时的15%左右,比如现在所用教材《超声诊断学》第二版厚538页仅有不到100个学时,学生的实习课更为少,仅有20学时,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证。

1.2 教材的内容相对比较滞后:可供医学影像专业使用的超声医学相关教材数量较少,目前超声学科所用教材《超声诊断学》第二版已连续应用近十年,可知教材中的内容早已不能完全适应快速发展的超声医学了。一些介绍超声新技术,比如造影、三维重建、弹性成像、血管内超声、介入超声、超声靶向药物治疗等新技术、新设备、新知识的教材也较少[3]。上述新技术相关的知识学生也只是在课堂上听老师简单的介绍一下,真正能够接触到那些新技术、新知识的学生可谓少之又少。

1.3  教学过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传统实习带教模式是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师处于主动灌输的位置,大多数学生以被动学习为主,教师提前准备好各个器官正常及异常的典型超声图像以幻灯片的形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学习与其有关的超声理论知识,学生只需认真聆听,沿着老师的思路进行学习及思考就行了。这种教学方法枯燥乏味,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4  教学师资相对不足:超声医学专业无论理论教学还是见习教学师资力量都相对不足,其学历层次、知识结构、教学方式、综合能力参差不齐。通常一位见习带教老师要给一个班几十位同学同时上课,而每次上课的时间都是固定地、有限地,这样很难让每一位学生都亲自上机操作、熟悉操作方式及声像表现,从而使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

2  教学重点与策略

2.1 重视基础医学:超声医学是一门以形态学为主的诊断学,这就必须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解剖学的相关知识有所掌握,在熟悉正常解剖结构的基础上才能发现异常的情况。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对疾病的诊断至关重要,各种疾病都有其病理学改变,组织和脏器的不同病理、病理生理、解剖变化决定了超声波对其的不同反射,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声像特征。一个好的超声诊断医生必须学好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了解各科有关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诉、体征、病程、实验室检查,才能避免出现漏诊、误诊,并能及时作出相应的、较准确的超声学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篇4

[中图分类号] R73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7(b)-188-01

超声引导下微波凝固治疗肝癌,和其他介入方法相比,笔者用的是把超声作为一个基本的影像学引导工具,看到肝脏肿瘤后再顺着超声影像就可以直接把针导入进去,然后导入微波能源就地加热,把肿瘤灭活掉[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2月~2007年12月共有11例小肝癌行微波凝固治疗,其中,女性1例,男性10例。年龄范围63~73岁。11例全部有肝炎病毒,其中乙肝6例,丙肝5例。11例均经两种以上影像学检查确诊肝癌,AFP>200 μg/ml,持续8周以上;AFP>400 μg/ml,持续4周以上。全部患者在彩超下肝占位病灶穿刺取病理,病理结果均为肝细胞癌。肝癌病灶直径2.1~4.4 cm,均无门脉癌栓及其他部位转移证据。Child-Pugh分级[2]均为A级,其中1例有少量腹水,余均无腹水,均无肝性脑病,血小板最低1例47×109/L,均无其他脏器功能衰竭。

1.2 超声使用方法

超声在微波凝固治疗肝癌的诊治过程中有三个阶段须要应用。首先,肝癌的诊断过程中,肝癌组织穿刺活检取病理须在彩超下实时监测。其次,在微波凝固治疗肝癌过程中实时超声监测,治疗第3日复查彩超,看消融治疗效果是否满意,不满意则再次彩超下微波凝固治疗。最后,治疗效果满意后每2~3个月彩超复查,如原来AFP增高,则同时复查AFP。其中,第一、二阶段超声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不可替代的[3-6]。

2 结果

11例患者现全部存活,11例患者术前肝癌组织穿刺活检取病理及术中微波凝固治疗肝癌全部实时超声监测,未出现胆瘘、肠瘘、肝被膜下出血及腹腔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有2例出现右胸腔积液,2例中的1例同时合并肺炎,经治疗胸腔积液、肺炎均痊愈。术后每2~3个月彩超复查,部分结合AFP复查,共发现3例亚临床复发,3例中的2例因微波消融过程中疼痛难忍仅微波凝固治疗8 min(一般须15~20 min),故亚临床复发,3例中的另1例则因病灶紧靠门静脉消融时热能被带走而效果差,也亚临床复发,经再次微波凝固治疗,亚临床复发病灶消失,无1例亚临床复发经彩超复查而发生漏诊。彩超对微波消融灶及亚临床复发灶(肝癌原发灶)有明显不同表现,微波消融灶在彩超下呈浅色(白色),亚临床复发灶或肝癌原发灶彩超下呈深色(黑色),鉴别容易,故极难漏诊。

3 讨论

在超声影像下看到的病变情况,不仅可以看到肿瘤而且可以进行测量(大小、性状等)。利用微波导入后局部可以产生一个高温区,在这个高温区里面所有有生命的东西应该都可以消灭掉,而且通过研究发现肿瘤在54℃下就无法存活了,因此笔者用作用局部微波产生高温的方法来灭活肿瘤。彩超(或B超)对肝癌组织穿刺活检取病理及微波消融术中的实时监测意义勿庸置疑,已得到公认,是不可或缺的,不可替代的[7-8]。但术中如果病灶较大需多次消融,则因第1点消融后气雾干扰,再观察病灶困难,需操作者经验及手感(扎入肝癌病灶内有刺入高密度坚硬物感觉)确定位置[9-10]。而术后多数医生及医院喜欢用CT平扫加增强复查,它的好处是通过血供情况判断CT片上病灶消融损毁灶还是肝癌残留灶或亚临床复发灶。国内邓小东等[2]利用声显静脉注射,对肝癌血管有树状显影(超声下),治疗时针对性更强,以血管树主干为微波凝固重点,治疗后再利用声显超声造影,观察肿瘤内血流变化,判断疗效,完全可以取代肝CT增强检查。而CT检查费用高、需静脉注射造影剂,有辐射,有时不易被患者接受,而彩超复查费用低,无射线,无需静脉注射造影剂,方便快捷、可靠、节约,完全可以替代CT检查,受到患者欢迎。

[参考文献]

[1]梁萍,董宝玮,于小玲,等.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凝固治疗肝癌的临床应用[J].中华肿瘤杂志,1997,10(6):448-450.

[2]邓小东,沈延政,严禹.三维超声成像在微波凝固治疗中价值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9,17(5):32-35.

[3]谭开彬,高云华.超声引导下微波凝固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及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0,18(5):24-26.

[4]黄敏,沈延政,郭建峰,等.肝肿瘤介入治疗后的超声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22(1):24-25.

[5]张炽敏,王剑翔,张俊,等.肝静脉主干抗微波凝固的摸拟实验[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6,24(4):38-40.

[6]姚广力,江怡,顾庆,等.经皮超声引导微波凝固治疗复发性、转移性肝肿瘤[J].上海医学影像,2006,15(2):144-145.

[7]辛红,董宝玮,林星石.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凝固治疗肝癌前后患者免疫指标的动态变化[J].肿瘤防治研究,2000,27(4):275-277.

[8]管军,姚小平,吴梦超.微波组织凝固对晚期肝癌患者抗肿瘤免疫力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杂志,1998,20(3):168-170.

篇5

1医学影像学现状与发展趋势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放射学发展为诊断和治疗兼备的医学影像学,包括普通X线诊断学、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X线计算机成像(computerradiography,CR)、数字X线成像(digitalradiography,DR)、超声学、发射体层成像(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SPECT)以及两种影像技术的融合如PET/CT、PET/MRI、SPECT/CT、DSA/CT等一次检查获得多种影像信息的成像技术和介入影像学,包括介入放射学和介入超声学等。传统X线摄片已逐步被CR、DR取代。CT不断更新换代,如螺旋CT(SCT)、多层CT,现已发展到128层CT等。MRI发展趋向于高场强、实时成像、功能MRI(fMRI)、显微结构成像、波谱分析(MRS)以及同质同性抑制技术等。CT、MRI成像速度和分辨率均明显提高,灌注、弥散、仿真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超声向超声造影、三维超声成像和介入超声学发展。核医学主流发展方向是分子核医学。

影像学诊断由大体形态学为主的阶段向生理、功能、代谢和分子/基因成像过渡,出现了分子影像学和功能影像学。图像分析由定性向定量发展。诊断模式由胶片采集图像和阅读逐步向数字采像和电子传输方向发展。信息科学的进展,促进了医学影像存档及传输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和远程放射学(teleradiology)的发展,网络影像学(networkimaging)以及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aideddiagnosis,CAD)将成为可能[4]。介入放射学的迅速发展和临床应用,介入治疗及其与内镜、微创治疗、外科的融合发展改变了影像学实践和服务方式,影像诊治手段日益先进,影像诊治水平明显提高,使医学影像学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学科创建于1935年的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放射科。在7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科技的进步,紧跟学科发展,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创建了医学影像学科技创新团队,通过学科建设、医学领军人才、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项目和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等措施,将“医学影像学与介入放射学”学科建设为江苏省135工程医学重点学科(2001年),放射科建设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2002年),“医学影像学科”获准为江苏省医学影像学科质量控制中心(2004年),“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创建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006年)。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创建于1990年,当年开始培养医学影像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经采用特色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改革、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件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和教学名师培养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现已创建为江苏省普通高校特色专业(2006年)和江苏省高校成人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点(2007年),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实验室获准成为江苏省重点实验室(2007年)。本专业1984年开始招收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2003年成为江苏省唯一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

2医学继续教育的范畴与其在重点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医学影像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新知识和新理论不断涌现,医学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社会对从医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医疗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仅从医学院校教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医学工作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人才培养和学科队伍建设是关键。为了使医学影像学专业医技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保持高尚的医德医风,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工作能力,跟上医学科学发展脚步,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5],我们在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

(1)借鉴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即“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结合国情让全体教师和职工树立终身教育、自主学习的理念,即“活到老、学到老”。其特点决定了在高校从事教学、医疗和科研的教师和职工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充实自我,把终身学习作为自我提高的一种方式。

(2)配合继续教育学院进行脱产、非脱产形式的成人学历教育,对象涉及本院医护人员与全国成人教育考生。

(3)配合研究生院进行在职职工研究生学历教育,对象涉及本院职工与江苏省乃至全国考生。

(4)与国外著名大学、学术团体保持密切合作,每年不定期邀请国外知名专家来院进行学术讲座和交流2~3次,对象涉及本院相关医护人员和研究生、本科生。

(5)学科学术地位决定了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申报和开展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就要求本学科及学术水平在本专业领域中处于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在同行中具有领先地位,这样才能吸引众多的医技人员来院学习或进修。我们利用“中华医学会实用介入技术推广培训中心”基地,每年认真组织申报并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次以上,对象涉及本院医技人员和全国需要参加培训的各层次医技人员。在实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中,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申报和开展是学科学术地位和水平的具体体现,也是展示推广学科成果、宣传自我、扩大影响、构建学科品牌的优势,同时也是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水平的主要体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

(6)常年接受国内各单位进修生来院学习、工作,积极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和职工到国内外著名大学或医院进行短期进修、考察或进一步深造。

(7)切实加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执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和年轻医师五年住院医师轮转培训制度。科室每月组织一次青年医师读书报告会,以督促年轻人好学、向上。

(8)参加学术会议、撰写学术论文是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鼓励并支持教师参加国际性和中华医学会组织的高质量学术年会或专题学术会议以及省市年会,并制定了《参加学术会议及差旅费使用的规定和的奖励办法》。凡在放射学全国年会上进行大会发言的论文第一作者、在省市年会进行专题讲座或被评为大会优秀论文者,科室承担参加会议的所有费用,包括差旅费、住宿费、会务费和资料费。每年根据北京大学版“医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凡在目录内期刊上所发表的论文及SCI上所发表的论文,在单位奖励的基础上,科室根据影响因子再进行不同幅度的奖励,以此鼓励教师、职工多撰写、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科科研、教学质量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规模决定着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规模,人才结构决定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层次,人才梯队决定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后劲,故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学科、专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学科建设中,师资队伍是前提,学科带头人是核心,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根本[6]。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重点攻关项目,既是学科水平的体现,又是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同时也是人才培养、梯队建设、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取得高水平科技成果、确立学术地位的基础[7]。

坚持推进科技创新与培养、聚集创新人才相结合,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与建设科技创新团队相结合。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教师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将人才资源作为提高学科自主创新能力的最大优势,形成科技创新与教师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密切结合、互相促进的良性机制。多年来,我们本着“用好现有人才,培养青年人才,引进优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的原则,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促进学科发展的根本大计来抓,并采取主动培养、积极引进、大胆使用、热情关怀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

篇6

1 现状分析

目前,医学影像学已经成为非影像学专业医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充分体现了影像医学在医疗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超声诊断学作为影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也越来越得到充分体现。由于整个超声诊断学的教学课时数相对较少,而教学内容又比较多,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粉笔、黑板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把大量现成的知识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抽象且难以理解。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出的学生,虽然理论知识可能较好,能够“背住”重要的知识点,但缺乏形象思维能力,无法将学到的知识很好地运用到临床工作中,更谈不上运用超声医学知识

来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2]。近年来,多媒体教学的普及使得超声影像教学有了飞跃,大多数教师都采取了教科书加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图片、视频,使其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形象、生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讲授内容多是以解剖为基础,病理为依据,超声表现为重点,辅以超声图片或动态图像来加深学生理解,学生建立的仅是从因到果的单向思维过程。然而,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医生根据病人的超声检查结果来判断其病情、病因以及可能的病理生理改变,即需要从果到因的逆向思维。因此,要求教师探讨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建立起这种临床思维

2 纵贯式立体化超声影像教学模式的构建

立体化创造性教学就是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适当运用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运用想象力,增进其创造性思维,本文由收集整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习思路,灵活运用所学各科基础及临床医学知识,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3]

纵贯式立体化的超声影像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临床思维模式。所谓纵贯式,就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立体化,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及临床各学科的知识综合在一起,针对某一疾病或病理表现给学生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知识模型。在实施过程中,授课教师给学生留出将要讨论和讲授的内容,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上,尽量模拟真实病例的超声诊断过程,给出患者主诉,查体结果,相关化验结果以及超声表现,然后学生分组讨论。老师主要对各组思维过程的正确与否进行点评,引导学生从病因、病理、病理生理方面去推论,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在帮助学生将无序的知识整理为有序的知识,将错误的知识修正为正确的知识。这一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了归纳总结的水平,为良好临床思维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教学过程的管理和教学模式的实施

3.1 深入了解教学对象

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很好的了解学生的状况才能因材施教,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授课时,学生已经完成了解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学科的学习,同时在进行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科目的学习,超声诊断学是这两种学科的良好的衔接,起到了桥梁作用。此时的以病例为中心的纵贯式立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建立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2 落实备课环节

备课,包括选取病例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授课教师平时要细心收集临床病例资料,以教学大纲为中心,选择典型病例,将病例资料合理的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制作在影像学教学中至关重要,教师借助于交互式的课程设计与组织,多种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刺激,生动形象地展示所讲授的知识,建立丰富的教学情境,拓展教学时间和空间,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其运用必须恰当合理,应文字简洁,重点突出,图片清晰,动画生动,起到多层次、多角度地模拟动态过程,很好地体现超声检查的实时特点的作用,使深奥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4]

3.3 引导学生融会各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超声医学是建立在解剖学和生理学基础上,研究活体组织器官形态、结构以及功能状态的学科。而发现异常的前提是必须熟悉正常,在正确把握人体解剖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头脑内完成由立体活体组织到平面图像、由大体解剖到影像解剖的认识。正常的影像解剖是识别病理性改变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以及内科学、外科学等学科的知识较好地融合到教学中去,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各器官解剖及生理特征的基础上,熟知各系统常见病的病理生理改变,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其超声影像特征,为学生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打下良好基础。这一过程不仅仅是正确的思维模式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了特有的知识再发现的环境,推动学生作为学习者主体参与知识建构活动

转贴于

3.4 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授课过程中注重各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贯通,让学生明确超声影像诊断不单纯是“看图”,更需要综合分析,即要结合病人的临床表现及其他辅助检查资料来综合分析;讲解“同病异影”、“异病同影”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思路,提高学生的立体临床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前布置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从记忆型、模仿型向思考型、创新型转变[5]。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在每一系统常见病的影像图片上提出问题,由学生组织讨论,发表诊断意见。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记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综合分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3.5 鼓励学生涉猎本学科的新知识

篇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115

北海市卫生学校(原北海市合浦卫生学校)始建于1958年,属卫生行业主管公立中等职业学校,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广西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2007年学校被自治区卫生厅确认为广西第三批全科医学教育理论教学培训基地,附属医院确认为临床技能培训基地。2012年学校被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为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单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重点建设专业,附属医院是临床实践技能实训基地作为特色项目重点建设。北海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既是师生参加社会和技能实践的重要实训基地,也是对应卫生产业的经济实体。多年来,附属医院为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服务地方经济作出贡献。

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1975年开办,具有四十多年办学经验,初期称为放射医士专业,进入新世纪后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已经发展成为我校的特色重点专业,2005年被广西自治区教育厅认定为全区中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2013年我校中等职业教育医学影像技术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竣工并顺利通过广西自治区教育厅验收。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年招生人数较多(250人/年),在校生规模较大(686人)的专业,培养了广西医学会影像技术委员会主任李文美、副主任钟易等一大批区内该专业杰出学者、专家和技术人才,据统计,全广西大部分医院县市级放射科主任和副主任均为我校该专业毕业生。

北海市卫生学校始终把卫生中等职业教育和医疗服务协调发展、互相促进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基本方略,教产结合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医疗服务质量重要的抓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需要X线机、DR、CT和超声等大型医疗设备作为教学设备,不但价格昂贵,而且人员和环境要求高,诊断治疗和技术操作人员准入认证、人员防护、环境防护以及患者防护等都非常严格,如果没有附属医院作为临床实训基地依托,实行教产结合,这些大型医疗设备就单纯作为示教教具,必定造成资源浪费,生均教学设备均费用很高,学校难以维持运转。反之,如果以附属医院作为临床实训基地依托,实行教产结合,学校对附属医院实行一体化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医学教育功能和医疗服务功能,一方面开展医学应用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大型教学设备的使用效益,降低了教学投入成本,增强了学校经济实力;另一方面教产结合的收益除满足附属医院的发展外,还投入到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中。附属医院作为师生参加社会和技能实践的重要实训基地建设,附属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壮大,就能很好地展示学生日后将从事的卫生职业前景,起榜样示范作用[3-4]。

1 建设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实训教学硬件

学校附属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培训、科研四位一体的国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设置有门诊部、急诊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口腔科、麻醉科、中医科、理疗科、感染性疾病科等业务;医技部门开设药剂科、放射科、CT室、超声诊断科、心电图室、脑电图室、胃镜室、病理科等科室,开设病床数336张。附属医院加强与医学影像技术等办学专业的实训基地相关建设,建好示教室和所有实习生值班室,安装了超声诊断科教学闭路电视录制和转播系统,完善医学影像PACS系统,真实的医疗服务场景和卫生职业服务流程等为师生参加实践训练提供保证。还新建了两个各拥有30台计算机,配备投影设备的医学影像诊断一体化实训室,新建了每个拥有8套先进B超设备、电脑捕获实时图像可大屏幕投影演示的超声诊断实训室,各科室均安装多媒体大屏幕投影并连接校园网,可随时调用包括附属医院实时CT、DR、超声影像等网络资源中心的教学资源上课,这一系列的建设投入有力地保证了一体化教学的实施,也保证了学生充分实践的机会。

2 改革实训实习课程和创新实训实习管理

以附属医院为依托,学校率先中职学校中应用问题教学法等现代先进教学方法,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按“模块化”教学,完善阶段实习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法、重新编写实习生手册,优化和量化阶段2周阶段见习和顶岗实习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法,完善实习管理相关制度教学模式,实施2周阶段见习和顶岗实习。以附属医院为依托,教产结合,学校创新教学方法,让部分专业课教学在附属医院实施,通过工学结合,改变原来单纯理论教学后再实验的教学方法,引入“导生制”、“助教”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水平[4-5]。以附属医院为依托,教产结合,学校在完善校际共享、校企共享、师生共享、满足专业发展需要的教学资源库,构建以岗位能力职业准入和职业发展为目标、以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取得进展。

3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学校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教产结合,增强教师动手能力、知识传授能力、现场指导能力等,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学校建立附属医院专业人员教学轮岗和兼课机制。制定相关制度激励专业人员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与获取教师资格证书和中职教师系列职称,采取双职(教研室主任、附属医院放射科、CT室、超声诊断科和心电图室等业务科室主任)或挂职的措施,培养学校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教师担任附院科主任和兼职教学工作,充分发挥其潜能,认真做好教学工作和医疗服务,以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临床经验、优良的教学效果和突出的科研能力获得社会和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教师不仅熟悉操作过程,而且精通原理,并能教会学生;教师不仅将生产、管理、服务知识应用于生产,而且将这些知识能有效地再现、传授给学生。以附属医院为依托,教师应用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很好地顺应教学方法改革的要求,一方面,大大提高教师自身的动手与实践能力、生产实际问题的解决与分析能力、指导实训与现场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大大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水平,同时提高教学效率,探求改革课程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实现培养实用型卫生人才的目标[4-5]。学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现拥有具备教师专业技术职称又具备卫生专业技术职称的“双师型”教师二十多人,教师实现了从传统经验型教师向现代学者型、反思型、研究型教师转变。。

4 改革学生评价模式

传统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评价模式较笼统,专业条块分割,无细化和量化标准,难以实现与岗位所需的技能对接。以附属医院为依托,教产结合,重新制订实习生出科成绩评定办法和实成绩评定办法,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习生和评价标准,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综合评价模式。学生要掌握多门知识,还要掌握本专业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和技术。同时,也要掌握相关专业、行业的知识、技能、技术,并能将各种知识、技能、技术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因此我们以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为标准,以横向为主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强调的是职业岗位、技术的专项性、操作性和应用性,学校通过对该专业技能操作岗位细分,制定了X线摄影技术、肝胆超声扫描技术、心电图检查技术等专业技能考核评分标准。组织实施专业技能操作考核,通过这些考核,对学生实施客观、标准的量化考核,保证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质量。学校还举办全校医学影像专业技能操作比赛,激励学生参加实训兴趣的积极性。学校还建立以理论考、实验考、实训考、用人单位考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评价为主的综合评价模式[3-6]。

5 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具有联系实际、知能并重和启发诱导等特点,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又不乏高深的理论,而且有很强的实践性[3-4]。课程设置为培养目标服务、教学内容为专业服务、理论系统为操作实践服务,突出能力的培养。以附属医院为依托,教产结合,通过真实病例、实际工作场景和仪器操作,教学具富有能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将书本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工作能力。为节约教学时间,保证学生充分实践,我校大力推进医学影像专业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医学影像网络教学资源中心的资源,贯彻多媒体视图直观教学、多图纵横对比、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精讲多练、调动学生参与等教学原则。学校加大投入,增加了超声诊断学课时和增开心电图诊断学课程。传统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比较笼统,各学科课程条块分割,难以实现以岗位所需的能力对接[3-5]。传统的教学大纲专业课程设置超声诊断仅安排72学时,只能达到让学生了解的水平, 因此要真正达到熟练的层次必须依托附属医院,增加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时,尤其是实训课时,我校实施的教学计划中超声诊断学调整为144学时,理论实践比为1:1。传统的教学大纲中无心电图诊断学教学要求,因为该门技术在基层已经普及应用,我校在选修课程模块中安排114课时[7]。通过教产结合,医学影像专业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医学影像网络教学资源中心的资源,贯彻多媒体视图直观教学、多图纵横对比,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克服从模具、课堂练习转为真实人体操作和实际场景的恐惧心理,而且方便了在校生及早接触社会,贴近岗位。制订完善新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草案),创新教产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医学影像专业新课程表,完成效果评价报告,构建模块化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完善“教产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由于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只要一人当班即可同时兼X线、超声和心电图仪器操作和常见病看图诊断工作,实际操作能力强,深受乡镇医院和社区医院的欢迎,很多在实习阶段学生就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工作合同,近年来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当年对口就业率达到了95.4%。[5-7]

随着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点大量增多,规模扩大,设备更新,大多配备了X线、超声、心电图等辅助诊断设备,基层医学影像专业人才需求量明显增加。今后我们将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建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机遇,产教结合,加大投入,促进作为临床实践技能实训基地的附属医院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医疗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功能进一步完善,促进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进一步发展,充分发挥我校医学影像专业的办学优势,培养更多胜任基层卫生服务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充分体现卫生职业教育的功能,彰显示范校的特色,造福百姓。

参考文献:

[1]刘伟,曾以初,陈承军等.深化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培养适应基层的多能人才[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7):33-34.

[2]刘伟,曾以初,曹俊.医学影像网络教学资源中心的构建和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6):67-68.

[3]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肖智谦,陈碧瑕,邱琼华等.实现教师角色转换,在中职卫校中推进问题教学法[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2):31-33.

[5]肖智谦,陈碧瑕,刘伟等.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卫生职校的应用[J].广西教育,2009,(18):39-41.

[6]肖智谦.教产结合,建设临床实践技能实训基地[J].时代教育,2013,(11):112-113.

[7]刘伟,肖智谦,邱琼华.电图诊断视图直观加问题驱动教学法实践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8):76-77.

作者简介:肖智谦(1968-),男,汉族,广西合浦人,医学硕士,临床医学高级讲师,副主任医师,北海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院长,国家执业医师临床实践技能考试考官,连续从事中职卫校教学二十多年,是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广西北海 536000

篇8

Comparison of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multi-slice CT and ultrasound in acute pancreatitis

【Abstract】Objective:To compare the value of CT with multi ultrasound for the diagnosis of acute pancreatitisMethods:70 cases of acute pancreatitis are all using multi-slice CT and ultrasound,contrast analysis of two positive rate of inspectionResults:The positive rate of diagnosis of multislice CT in acute pancreatiti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ultrasound(P

【Key words】acute pancreatitis;multiple CT;ultrasound image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010-01

急性胰腺炎属于比较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危险性很高,同时临床症状与体征较多,容易发生误诊。以往研究表明,血尿淀粉酶可以作为急性胰腺炎诊断的指标之一,但是该指标并不能反映疾病程程度,故而其增高程度也无法与预后判断相连。因此临床诊断急性胰腺炎往往根据临床表现与生化指标来进行判断,但从以往研究来看,大部分为CT或超声影像检查,而对于两者的对比研究则比较少见。为了进一步分析多层CT与超声影像检查对急性胰腺炎诊断的价值比较,我院展开了相关研究,现将结果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接诊的有完整资料的急性胰腺炎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含有50例胆源性胰腺炎,皆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70例患者中男患29例、女患21例;年龄19~70岁,均值458±24岁;临床表现有不同程序腹痛、呕吐、恶心及腹胀与发热等,少数患者并发黄疸。

12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皆进行多层CT与超声影像检查,其中多层CT为全身16排德国西门子多层CT,而超声诊断仪为飞利浦IE3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121多层CT诊断:所有患者行常规扫描,参数设定为层厚3mm、层距3mm、螺距10、重建间隔10s。其中有61例患者进一步采取增强扫描处理,对比剂为碘普罗胺,总量控制在80~100ml,而注射速率则控制在每秒25~30ml。

122超声影像检查:利用诊断仪经患者的腹部、腰部及背部行多途径扫描,根据病情采取改变及探头加压等处理。此外,还要根据患者情况随时行床旁超声检查,重点对胰腺及其周围组织进行探查,观察胰腺大小、内部回声、形态及周边腔隙等的声像图表现。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种诊断方式急性胰腺炎阳性率及胆源性胰腺炎阳性率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行卡方检验,以P

2结果

21急性胰腺炎诊断结果对比

多层CT诊断急性胰腺炎,70例检出61例,阳性率为8714%,超声影像检查70例检出50例,阳性率为7143%,多层CT诊断检出阳性率明显高于超声影像检查,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胆源性胰腺炎诊断结果对比

多层CT诊断胆源性胰腺炎,50例检出27例,阳性率为5400%,超声影像检查50例检出40例,阳性率为8000%,超声影像检查检出胆源性胰腺炎阳性率明显高于多层CT检查,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急性胰腺炎属于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与病程及预后等都比较复杂,轻者可能出现胰腺水肿,重者则可继发感染、囊肿、休克及多器官衰竭等,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基于此,临床早期诊断与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从以往研究来看,本病病因比较复杂,而且基本上可以明确,最多的病因当属胆道疾病与暴饮暴食等,其中胆道疾病又多以胆石症为主。目前,对于本病诊断常采用CT与超声影像检查处理,但对于两者对比诊断研究并不多见,本次研究便旨在探讨两者诊断的对比效果。

本次研究7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皆采取多层CT与超声影像检查,结果显示CT诊断阳性率要明显高于超声影像检查(P

综上所述,急性胰腺炎患者采取多层CT诊断可以取得比较高的确诊率,而胆源性胰腺炎则采取超声影像检查可获得更高的阳性率,临床诊断应灵活处理。

参考文献

[1]朱利飞,王莲英,陈英等急性胰腺炎患者超声表现与CT表现对比分析[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2,09(1):25-28

[2]安利香超声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西部医学,2012,24(1):135-136

篇9

【中图分类号】R445-4【文献标识码】A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478-02

1引言

人体成像包括对健康人的成像和对病人的成像,对于前者的成像主要用于科研和教学,后者主要用于医学临床诊断和治疗。医学影像物理和技术是医学物理学的重要分支,研究的对象包括了所有人体成像。

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模态按照成像时使用的物质波不同,分为X射线成像、γ射线成像、磁共振成像和超声成像。

2对目前各种医学成像模态现状的分析

2.1X射线成像

X射线成像模态分为平面X射线成像和断层成像。人体不同器官和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可以用组织密度进行表征,因此,可以利用平面x射线、x射线照相术对人体内脏器官和骨骼的损伤和病灶进行诊断和定位,同时也把胶片带进了医学领域。随着x射线显像增强技术的发展,x射线的血管造影术和其他脏器的专用x线机相继诞生,扩大了x射线成像的应用范围。平面x射线成像的未来发展方向是数字化的x光机技术其中,x线机是全世界的发展方向,但是其价格使得大多数用户望而怯步。

作为传统影像技术中最为成熟的成像模式之一的x射线断层成像,其速度对于心脏动态成像完全没有问题,加上显像增强剂,还可以对用于血管病变及其血脑屏障是否被病灶破坏进行检查,属于功能成像的范畴。当前,三维控件x射线断层成像的实验室样机已经问世,将会为x射线成像带来新的生命力。

2.2核磁共振成像

目前,各种各样的核磁共振设备产品已经大量进入市场。核磁共振成像集中体现了各种高新技术在医学成像设备中的应用。目前核磁共振主要应用包括人脑认知功能成像,用于揭示大脑工具机制的认知心理实验测量。

2.3核医学成像

核医学成像包括平面和断层成像两种方式。目前,以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成像和正电子断层成像为主,为动物正电子断层成像主要是用于基础研究,而平面的γ相机已经处于被淘汰的水平。

核医学成像设备可以定量地检测到由于基因突变而引起的大分子运动紊乱继而引起的脏器功能变化,例如代谢紊乱、血流变化等。这是其他设备如超声波检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就是临床医学上所说的早期诊断,核医学影像设备能够快速发展归功于此。但是核医学成像存在空间分辨率差、病理和周围组织的相互关系很难准确定位的确定,因此,还需要医学物理工作的不懈努力。

2.4超声波成像

超声波是非电离辐射的成像模态,以二维成像的功能为主,也包括平面和断层成像两类产品。超声波成像由于其安全可靠、价格低廉,多以在诊断、介入治疗和预后影像检测中得到发展。目前,超声波设备已有超过x射线成像的势头。同样,超声波成像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如图像对比度差、信噪比不好、图像的重复性依赖于操作人员等。

3关于医学软件问题

3.1基本情况分析

成像的硬件设备要完成功能离不开医学软件的支持,对于这些医学软件按照和硬件设备的关系,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工作和硬件紧密结合的软件。主要功能是负责成像设备的运动控制,对数据的采集,图像预处理和重建,完成数据分析。

第二层,主要负责对医疗器械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软件。这种软件的应用需要来自医学物理人员,软件编程人员和医生三方的合作,目前,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这种三方合作机制,这类软件应用情况明显滞后。

第三层,主要功能是完成医学信息的整合的软件,用于医疗过程中医疗信息,医学工作的管理。例如PACS。这种软件也需要医生的参与,但是并没有依赖性。

3.2PACS

PACS是医疗发展信息化的体现,是医学影像技术集成管理和开拓影像资源应用范围的重要技术手段。PACS将医学影像中的各种软件和图像工作站连接起来,使之成为局域网中的节点,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不同科室的医生在完成对病人的信息收集和诊断后可以完成信息的录入。还可以利用商业设备上采集的数据运用于病人的诊疗中,结合数据和医学影像,对诊断信息综合处理,以此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4医学影像物理和技术学科今后的发展

虽然存在各种不同的医学影像模态,但是目标只有一个,即为了更好的进行医学研究诊断,随着物理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技术会随之提高。为了更好的为医疗服务,在今后的发展中,医学影响物理和技术学科还需在以下几方面继续努力。

第一,用于成像的物质波产生装置还需要不断进行提升,为更好的满足成像需求,在提高波源产生物质波的同时,还需要改变物质波的束流品质;

第二,将物质波和人体组织发生相互作用的规律模型化,为减少误诊率和定位误差,把模型参数的最佳化,改善从影像中提取信息的质量和速度。同时努力消除探测中的噪声和伪影;

第三,把探测的信号收集,放大、成形实现数字化;

第四,为满足影像诊断和治疗中的监督需要,高质量的实现图像重建和显示等。

在科学技术方面,开展医学影像在脑功能成像研究中的应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等,有利于拓宽医学影像的市场。

5结语

本文介绍了当今主流的几种医学成像技术,对各种成像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阐述,对日后医学影像物理和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为那些为医疗服务的工作者们提供一些参考。随着医学影像物理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疗服务行业的科学化加速发展。

篇10

学科建设是高校的一项综合性、长远性的工作,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校学术水平和整体水平的根本和基础。学科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实现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与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的同步发展,是专业建设、创新教育模式在学科建设中的特色所在,实现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三者的有机结合与循环互动,才能推动医学重点学科的可持续发展[1]。

世界名牌大学的办学理念中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是其主要内容之一,如哈佛大学教育理念包含有:“学校致力于创造培养学生自我依靠和终身学习习惯的平台”。剑桥大学的办学理念也含有“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即“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2]”同样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继续医学教育(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CME)是医学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适应现代医学飞速发展,为技术人员从业后获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所建立的终身教育制度[3]。

1 医学影像学现状与发展趋势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放射学发展为诊断和治疗兼备的医学影像学,包括普通X线诊断学、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 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X线计算机成像(computer radiography, CR)、数字X线成像(digital radiography, DR)、超声学、发射体层成像(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以及两种影像技术的融合如PET/CT、PET/MRI、SPECT/CT、DSA/CT等一次检查获得多种影像信息的成像技术和介入影像学,包括介入放射学和介入超声学等。传统X线摄片已逐步被CR、DR取代。CT不断更新换代,如螺旋CT(SCT)、多层CT,现已发展到128层CT等。MRI发展趋向于高场强、实时成像、功能MRI(fMRI)、显微结构成像、波谱分析(MRS)以及同质同性抑制技术等。CT、MRI成像速度和分辨率均明显提高,灌注、弥散、仿真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超声向超声造影、三维超声成像和介入超声学发展。核医学主流发展方向是分子核医学。

影像学诊断由大体形态学为主的阶段向生理、功能、代谢和分子/基因成像过渡,出现了分子影像学和功能影像学。图像分析由定性向定量发展。诊断模式由胶片采集图像和阅读逐步向数字采像和电子传输方向发展。信息科学的进展,促进了医学影像存档及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和远程放射学(teleradiology)的发展,网络影像学(networkimaging)以及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 aided diagnosis,CAD)将成为可能[4]。介入放射学的迅速发展和临床应用,介入治疗及其与内镜、微创治疗、外科的融合发展改变了影像学实践和服务方式,影像诊治手段日益先进,影像诊治水平明显提高,使医学影像学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学科创建于1935年的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放射科。在7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科技的进步,紧跟学科发展,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创建了医学影像学科技创新团队,通过学科建设、医学领军人才、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项目和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等措施,将“医学影像学与介入放射学”学科建设为江苏省135工程医学重点学科(2001年),放射科建设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2002年),“医学影像学科”获准为江苏省医学影像学科质量控制中心(2004年),“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创建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006年)。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创建于1990年,当年开始培养医学影像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经采用特色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改革、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件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和教学名师培养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现已创建为江苏省普通高校特色专业(2006年)和江苏省高校成人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点(2007年),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实验室获准成为江苏省重点实验室(2007年)。本专业1984年开始招收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2003年成为江苏省唯一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

2 医学继续教育的范畴与其在重点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医学影像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新知识和新理论不断涌现,医学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社会对从医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医疗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仅从医学院校教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医学工作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人才培养和学科队伍建设是关键。为了使医学影像学专业医技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保持高尚的医德医风,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工作能力,跟上医学科学发展脚步,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5],我们在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

(1) 借鉴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即“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结合国情让全体教师和职工树立终身教育、自主学习的理念,即“活到老、学到老”。其特点决定了在高校从事教学、医疗和科研的教师和职工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充实自我,把终身学习作为自我提高的一种方式。

(2) 配合继续教育学院进行脱产、非脱产形式的成人学历教育,对象涉及本院医护人员与全国成人教育考生。

(3) 配合研究生院进行在职职工研究生学历教育,对象涉及本院职工与江苏省乃至全国考生。

(4) 与国外著名大学、学术团体保持密切合作,每年不定期邀请国外知名专家来院进行学术讲座和交流2~3次,对象涉及本院相关医护人员和研究生、本科生。

(5) 学科学术地位决定了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申报和开展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就要求本学科及学术水平在本专业领域中处于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在同行中具有领先地位,这样才能吸引众多的医技人员来院学习或进修。我们利用“中华医学会实用介入技术推广培训中心”基地,每年认真组织申报并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次以上,对象涉及本院医技人员和全国需要参加培训的各层次医技人员。在实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中,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申报和开展是学科学术地位和水平的具体体现,也是展示推广学科成果、宣传自我、扩大影响、构建学科品牌的优势,同时也是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水平的主要体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

转贴于

(6) 常年接受国内各单位进修生来院学习、工作,积极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和职工到国内外著名大学或医院进行短期进修、考察或进一步深造。

(7) 切实加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执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和年轻医师五年住院医师轮转培训制度。科室每月组织一次青年医师读书报告会,以督促年轻人好学、向上。

(8) 参加学术会议、撰写学术论文是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鼓励并支持教师参加国际性和中华医学会组织的高质量学术年会或专题学术会议以及省市年会,并制定了《参加学术会议及差旅费使用的规定和的奖励办法》。凡在放射学全国年会上进行大会发言的论文第一作者、在省市年会进行专题讲座或被评为大会优秀论文者,科室承担参加会议的所有费用,包括差旅费、住宿费、会务费和资料费。每年根据北京大学版“医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凡在目录内期刊上所发表的论文及SCI上所发表的论文,在单位奖励的基础上,科室根据影响因子再进行不同幅度的奖励,以此鼓励教师、职工多撰写、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科科研、教学质量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规模决定着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规模,人才结构决定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层次,人才梯队决定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后劲,故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学科、专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学科建设中,师资队伍是前提,学科带头人是核心,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根本[6]。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重点攻关项目,既是学科水平的体现,又是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同时也是人才培养、梯队建设、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取得高水平科技成果、确立学术地位的基础[7]。

坚持推进科技创新与培养、聚集创新人才相结合,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与建设科技创新团队相结合。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教师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将人才资源作为提高学科自主创新能力的最大优势,形成科技创新与教师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密切结合、互相促进的良性机制。多年来,我们本着“用好现有人才,培养青年人才,引进优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的原则,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促进学科发展的根本大计来抓,并采取主动培养、积极引进、大胆使用、热情关怀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

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学科具有一支政治思想素质好,学科力量雄厚,学术造诣较深,结构合理,集教学、科研和医疗为一体的专业队伍。教师队伍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发展趋势好,形成了具有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的科技创新团队。35人中正副教授/主任医师18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1人,博士10人,硕士22人。近5年在研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际合作1项,省部级以上课题20项。获《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技成果奖14项;发表科研论文250余篇,其中SCI收录16篇、中华级期刊46篇;出版教材和专著16部,卫生部视听教材2部。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一贯注重于教学改革的研究,近5年来,主持教学改革课题14项,获教学成果奖15项。其中《面向21世纪医学影像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和《创建特色专业,培养医学影像学创新人才》分别于2001年和2005年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教改论文20余篇。

2001年以来,学校为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建设投资60余万。国家教育部985工程 Ⅰ期拨款400万用于我校“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江苏省重点学科建设,985工程 Ⅱ期拨款800万用于我校“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充足的经费保证对医学影像学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发展以及医学影像学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重点学科建设带动特色专业建设,专业建设促进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形成重点学科、特色专业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相互支持和互相发展的良性循环互动态势,使学科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蒋健敏.建立创新教育模式,加强重点学科建设[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4,17(4):216,235236.

[2]万学红,张肇达,李甘地,等.“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研究与在中国的实践[J].医学教育,2005,(2):1113.

[3]王宪,周卫红,孙翠银.对综合性医院继续教育的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05,19(6):2627.

[4]季仲友,倪系和.医学影像学发展趋势及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J].医学教育,2004,(2):1314.

篇11

1 改进教学方法

超声诊断是用探头扫查不同部位组织器官获得断层图像,即声像图,继而应用相关医学基础和临床知识对其进行观察分析,从而作出疾病诊断。因此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通过大量的超声图像给学生以深刻的感性认识,才能使之充分理解和掌握所学过的理论知识。显然,以往所用传统的纯理论式教学方法,即依靠授课老师以板书、绘图等来表达,既抽象难懂又枯燥无味,难以取得理想效果。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技术日益完善,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在超声诊断学教学中,要注重运用多媒体技术,因为它能以丰富的声像图、动画效果及声音等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简单化,从而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教学中的难点及抽象内容。比如什么是强回声、低回声或无回声,什么是声影或“彗星尾”征等,传统教学方法难以清楚表达,而多媒体技术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当然,在超声诊断教学中,也不能单纯使用多媒体教学,还要根据授课内容,采取其他教学方法或与多媒体手段相结合,优势互补。

2 注重基础知识教学

2.1 医学专业基础:声像图是以解剖形态学为基础,根据各种组织结构间的声阻抗差异用明暗之间的不同灰度来反映回声有无和强弱,从而分辨解剖结构的层次,显示脏器和病变的形态轮廓和大小及某结构的物理性质。一幅声像图只是组织器官的一个断层或切面图像,若改变探头位置或方向即可获得任意不同的图像。因此,在超声诊断教学中,必须重视人体解剖知识教学,使学生扎实掌握正常人体的解剖,尤其是断层解剖,并且要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例如在讲授先天性心脏病的超声诊断时,必须首先让学生掌握正常心脏的胚胎发育和解剖。只有在掌握了正常心脏各房室腔结构、房室瓣膜特点、大血管位置关系及正常冠状动脉起源等基础之上,才能学好正常心脏的扫查方法和图像识别,继而学习各种先心病的超声诊断和分型等。声像图不同回声的形成,与不同器官和病变的组织结构密切相关。例如,液性结构为无回声,实质性结构呈强弱不等的各种回声;均质性实质结构为均匀的低回声或等回声,非均质性结构为混合性回声;钙化或含气性结构则呈强回声且后方伴有声影。所以,要学好超声诊断还必须扎实掌握不同器官的正常组织学和不同疾病的病理变化特点。随着超声医学的迅猛发展,目前的超声影像学已不再局限于反映人体的解剖和组织病理改变,还可用于活体器官(心、血管、肾等)的功能研究,近年来新型微泡造影剂的逐步应用更使得超声进入了分子影像学领域。故要学好当代超声诊断学,除了有扎实的解剖学、组织学基础外,还必须掌握生理、病理生理、生化、甚至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因此,必须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医学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能把这些知识与声像图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大脑中建立起正确的器官立体结构和相互之间的毗邻关系及组织学、病理变化特征等,从而达到真正理解、掌握的目的。

2.2 理工基础(声学、电子工程和计算机):超声检查是利用超声诊断仪发射的超声波来扫查人体、诊断疾病的。而且目前我国的超声诊断医生与放射影像科或国外超声诊断不同,没有技术员和诊断医师之分,仪器操作和诊断要一人完成。因此要提高超声诊断教学效果,就必须加强相关理工基础教学,使学生掌握超声波的声学知识、超声成像的基本原理及超声设备的构成、性能及操作技术等。只有这样,学生将来在进行超声检查时,才能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扫查方法并随时调节仪器,获得满意的声像图,同时也才能学会识别和避免超声检查过程中的伪像,如多次反射或旁瓣效应所致的假界面等。近年来超声设备的发展空前迅猛,而这与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发展息息相关。另外,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超声图像存档及传输系统(PACS)、图文工作站等在国内医院正逐步广泛应用。要充分利用这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还必须使学生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基础。

3 锻炼过硬的临床操作技能

超声诊断学与其他影像诊断方法最大的区别在于超声诊断除了理论上掌握其诊断方法之外,还要掌握操作手法[1],熟练调节仪器,而且其经验依赖性较大。因此,必须重视临床见习和实习课教学,锻炼学生过硬的临床操作技能。要使学生熟练掌握如何扫查出并尽可能清楚地显示具体病灶及其图像特征的技能,包括仪器条件的选择、病人、探头放置部位、扫查方法及切面等。只有首先获得了理想的声像图,才能进一步对其进行分析判断,最终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临床操作技能光靠传统的见习方法即由带教老师示范和讲解,学生重点观摩是无法掌握的,必须要求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多动手操作,刻苦锻炼,才能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水平。

4 注重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超声诊断是通过对声像图进行观察分析,从而作出疾病诊断。怎样才能对错综复杂的图像进行正确分析并诊断疾病,显然,除了掌握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等医学基础及超声成像基础外,还必须掌握内、外、妇、儿等临床相关学科的知识,具备一定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其他医学影像技术一样,超声诊断的临床思维特点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导,并结合各种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也就是以形象的观察为基础,经过概括后形成解剖和病理的概念,再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判断,推测出某种图像是属于哪些疾病的可能性[2]。在超声诊断过程中,一定不能单纯地“看图论病”。因为可能有一些图像病变表现典型,易于判断,但也会有一些图像病变不典型或存在“异图同病”,或不同病变可有相同图像即“同图异病”。例如,不同程度和病期的高血压性心脏病,其超声表现类型也不同:在外周阻力明显增高而心输出量相对低又无心衰时,主要表现为左心室壁向心性肥厚,即呈肥厚型;而心输出量相对高或反复心衰的患者,左室壁可表现为离心性肥厚或变薄,心室腔扩大,即扩张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时,可出现缺血或梗死区室壁运动异常,即为缺血型。因此,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以便在超声检查时能够结合有关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判断。

5 及时讲授超声新技术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等高新科技的迅速发展,各种新型超声诊断仪不断推出,超声新技术、新知识层出不穷。目前超声成像技术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例如:实时三维成像技术已逐步进入临床实用阶段,多普勒及其衍生的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超声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新型微泡造影剂及其与谐波成像技术的结合,使超声对人体器官组织如心、肝、肾等血流灌注和疾病的研究有了显著提高。作为刚刚进入超声影像领域的学生,除了必须掌握超声基础知识和常见病多发病(包括腹部、心脏、妇产科等疾病)的超声诊断技术外,还要及时了解和掌握超声医学发展的新动态、新技术。这样,掌握更全面、更新的专业知识,既可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又能为今后从事科研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因此,超声诊断学的教学内容必须不断更新和调整,应该及时向学生适当讲授新知识、新技术。

参考文献:

篇12

影像诊断学目的在于让医学生了解影像诊断中各项检查方法的基本原理,掌握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及在临床工作中的正确应用。近年来影像诊断技术飞速发展,新技术、新序列不断推出,但每种检查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大多疾病诊断是通过多种影像手段协同完成的,这种多元化的影像诊断模式,形成了一种新的影像学教学方法——比较影像学(comparativeimageology,CI)。比较影像学是将同一疾病不同检查方法的影像特征相比较、将不同疾病间影像图像的异同之处相比较、将形态影像与功能影像相比较、将不同影像诊断方法的时间-经济效价比相比较,同时,将疾病的影像表现与临床、解剖、病理相结合,进而综合比较,它是一种能使学生了解各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合理组合与使用的新型教学模式[1]。笔者在临床专业本科生的理论授课及带教实习过程中,运用了比较影像学教学法,现将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1我国医学教育的教学模式

当今世界通用的医学教育体系大致分为“学科型”、“问题型”、“器官系统型”三种模式[2]。以学科为主的课程体系仍是我国主要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分为医学基础课、临床专业课和见习实习三个阶段。此类教学法优势在于兼顾了医学教育的基础性、应用性和系统性,方便教学的实施和管理;劣势在于各学科间缺乏横向对比、纵向联系,教与学易脱节,学生被动接收、被动记忆,虽然培养出来的学生成绩优异,但常常出现临床思维锻炼不足,在实际工作中因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无法胜任工作。在全球医学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也在积极地进行探索及改革,以问题式学习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标准化病人临床教学等国际流行的教学方法在部分院校实施了探索性的开展,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影像诊断学教学中,引入比较思维模式,以期学生的知识储备、整合能力能尽快跟上对临床医生要求日益增高的社会发展需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加深学生思维的深度,以利于提高学生思考推断、综合分析能力,为今后开展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比较影像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可行性

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ictures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system,PACS)的临床应用,为比较影像学教学法提供了方便条件。以数字信息对影像学图像进行保存、管理、传送、读取,同时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的联网为每位就诊患者建立了唯一的身份标识号码(ID号),患者的全部资料信息,包括影像学图像及报告、血液学检查结果、临床资料等,影像科医生可以随时调阅参考。PACS系统具有图像质量高、信息完整、传送迅捷、实时共享的优点,辅助实现了影像学各分支间的横向联系。

3比较影像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作用

3.1学生更全面系统的掌握影像学知识

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影像诊断从早期单一的X线成像发展为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核医学成像等多元化的影像技术手段,放射诊断学也随之演变成为医学影像学[3]。目前医学影像学的教学主要是按照各组织系统介绍成像方法、正常及异常影像学表现,讲授过程中辅以示教典型病例影像图像,但较少涉及其他相关影像学表现,此类教学法不利于学生对不同影像手段进行系统了解。医学生是未来工作在一线的临床医生,对各类检查方法的全面掌握关系到日后是否能够正确选择并应用最有效合理的疾病诊断检查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比较教学法的应用,向学生详细介绍各种诊断方法的利弊。比如在腹部消化系统疾病的授课中,对于肝脏疾病,超声检查安全无创、费用低廉,具有可重复性,是肝脏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特别是对肝脏囊性病变具有较高的价值;而在肝脏实性占位性病变如肝癌的诊断及鉴别中,多排螺旋CT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检查手段,其多方位重建模式及CT血管造影(CTA)检查在肝癌的定位定性方面具有重要价值;MRI是通过利用磁共振现象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并重建信息的一种成像方式,对肝脏疾病也可很好的显示,特别是在超声、CT对疾病鉴别困难时,MRI可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病变信息。又如冠状动脉造影(CAG)是目前诊断冠状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金标准,但其不能反映心肌局部的血流灌注与心肌细胞的活性,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心肌灌注显像不仅可以诊断有无心肌缺血,而且还能判定缺血是否可逆以及冠状动脉的贮备功能,部分冠心病患者CAG结果正常,而心肌灌注显像却显示异常[4];冠状动脉CTA检查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手段,可以较准确的判断病变有无及程度,需要进一步确诊或治疗者再进行冠脉造影检查,从而避免过度使用价格昂贵、有创性的冠脉造影检查。因此每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在疾病的诊断中都有各自的优势及不足,在教学中比较一种疾病的不同成像技术及检查方法的优劣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掌握疾病诊断。

3.2学生更准确地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具有多样性,临床诊断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异病同影或同病异影的情况,学生学习困难,往往对这种现象不知所措。应用比较影像学的方法,将影像学表现相似的不同疾病图像进行比较,列出它们的异同点,同时介绍每个疾病的特征性表现,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性思维,系统认识图像所反映的疾病的病理改变,增加学生疾病诊断能力及鉴别能力。因此在医学影像教学中介绍疾病的某种影像学表现时,同时适当介绍该疾病的其他影像学表现,归纳同一疾病在不同影像表现间相同及相异,从解剖、病理等基础医学角度,分析各影像出现的原理,此类教学法即满足了深度又兼顾了广度,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及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3.3学生更合理地选择影像检查方法

影像检查的基本原理相对枯燥、抽象,授课难度较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引起学习兴趣。教师讲解过程中如果采用比较教学法可使学生了解不同影像检查方法在行业领域中的地位及价值;相对容易掌握不同影像设备的成像原理、应用范围、优势及局限性;引导他们思考临床工作中对不同疾病首选和配伍的影像检查方法[5]。放射学前辈们从实践中积累经验,总结出了一些针对特定疾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6],如骨关节外伤性病变首选普通X线平片,必要时行CT进一步检查;颅脑外伤,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首选CT检查;脊柱脊髓病变首选MRI检查;胆管、尿路梗阻先考虑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CP)检查;而超声检查无创、价廉,在实质脏器病变、软组织、小器官病变、妇科病变、胎儿健康筛查方面诊断准确率高,是首选检查方式。各种影像检查价格、特点各异,X线、超声、CT价格相对低廉,特别是在进行疾病的初步筛查及急诊患者广泛应用,并被广大患者及临床医生所接受;MRI序列齐全,可兼顾形态学及功能检查,但价格略显昂贵;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可检查全身骨骼、软组织病变,尤其近年来PET/CT、PET/MRI一体化检查的推进,在神经系统病变等方面较传统影像检查手段优势更为明显,但价格昂贵且具有放射药物辐射风险。因此,比较影像学不仅是要学生们了解各类影像检查在诊断疾病中的不同价值,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能为患者选择更准确的影像检查方法打下坚实基础。

4应用比较影像学教学法时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应用性学科,在实际教学中引入比较影像学方法会给从事影像学教学的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作为影像医学授课教师不但要具备全面的影像医学专业知识,包括X线、CT、MRI、超声、核医学,还必须具备较丰富的临床及病理等相关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明确进行比较的目的和意义,有计划地准备相关影像学资料,重点突出。受课时所限,对于在临床上应用价值不大或已被证实不适用于当今诊断要求的技术内容,教师授课时只做简单介绍,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又能突出教学重点[7]。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的比较分析各种影像检查手段的特点、优势与不足,根据疾病特点总结不同疾病首选的影像诊断方法,使学生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培养综合分析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医学影像学科教学质量的目的。综上所述,将比较影像学应用到医学影像学教学工作中,利用其比较性、综合性等特点,将有助于学生更全面系统的掌握影像学知识,更准确地诊断和鉴别诊断疾病,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成为临床医生后,更合理地选择影像检查方法。希望我们的教学经验对各医学院附属医院、教学医院更新教学观念,建立适应时展要求的医学生培养机制做出绵薄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吕富荣,吕发金,肖智博,等.医学影像学教学中比较影像学的重要性[J].医学教育探索,2009,8(2):177-178.

[2]张传标,路学一.当前国内外医学教学改革的现状比较分析[J].医学教育管理,2015,1(3):174-178.

[3]关泓.比较影像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1,27(3):111-113.

[4]谭天秩.临床核医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24-452.

[5]倪雪君,成建萍,谢阳桂,等.比较影像学在超声诊断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交通医学,2012,26(5):513-514.

篇13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3-0104-01

近年来,随着我国运动医学的不断发展,超声仪器被广泛运用在临床上,运用超声检查对软组织疾病和肌肉骨骼疾病诊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虽然与MRI和CT相比,在检查骨关节时,超声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其可以充分显示出软组织的微结构,明显优于MRI显像和CT,并且具有价格便宜、无创性、操作简单、快捷等特点[1],更容易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因此,本文重点探讨了肌骨超声的临床运用价值,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8月-2015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肌肉疼痛症状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60例为男性,40例为女性,年龄7~84岁,平均年龄为(41.2±5.6)岁。

1.2方法

运用LOG IQ E9彩超诊断仪对患者进行检查,探头为ML6-15,通常情况下,探头频率控制在7.5~15.0MHz左右,检查的过程中,让患者将检查部位充分暴露出来,根据检查需求,保持合适的,将解剖结构充分显示出来,按照常规方法,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同时严格按照要求做好相应记录。

1.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100例患者中,呈阳性反应者95例,占95%,其中15例为肌腱病,40例为滑囊炎,10例为肌腱撕裂,30例为腱鞘炎,其余5例受检者没有发现任何阳特征,占3%。

2 讨论

肌肉骨骼系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病变部位主要包括手腕部、肩部、膝部、肘部、髋部以及足踝部等多个部位的肌腱、肌肉是否出现了炎症、损伤、肌腱病以及撕裂等,周围软组织是否存在淋巴水肿、关节腔内有没有积液、腱鞘以及滑囊是否有炎症等,由于病变部位不同,所以超声影像学的表现特点也有所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滑囊炎:①肩峰下滑囊炎。三角肌下滑囊明显扩张,增生滑囊滑膜,超声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滑囊壁明显增加,且增加血流信号[2];②鹰嘴滑囊炎。滑囊内存在大量积液,内部产生碎屑性回声,增厚滑囊壁,出现蜂窝织炎;(2)腱鞘炎。腱鞘炎是腱鞘部位比较常见的一种炎症,四肢肌腱部位均可发病,并且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腕部腱鞘炎和手部腱鞘炎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两种腱鞘炎类型,并且长时间、快速用力使用腕部和手指的中老年女性为该病的高发人群。超声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为回声明显降低,掌指关节处腱鞘明显增厚,具有丰富的血流信号;(3)肌腱炎。肌腱炎在临床上又被称之为肌腱病,其发病部位有以下几处:①肩部。肩部肌腱炎是一种慢性损伤,年轻运动员为该病的高发人群,超声影像学检查节骨显示肌腱明显增厚肿胀,降低回声,且连接肌腱肌肉处明显增加血流信号;②肘部。超声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为伸肌总腱附着处明显增粗,降低回声,且呈现出不均匀状态,肌腱周围存在少量积液;③膝部。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反复是微小创伤和膝关节的过度伸屈运动是诱发肌腱病的主要原因,同时,代谢性疾病、风湿病以及慢性劳损等也容易导致该病,使膝部肌腱出现退行性改变,其中股四头肌腱和髌腱为该病的高发部位,超声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为肌腱局部增厚、肿胀;④足踝部。肌腱炎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肌腱异常,诱发该病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以过度劳损和急性创伤为主。超声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为肌腱弥漫性或者局部肿大,增宽低回声间隙;(4)肌腱撕裂。①肘部。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是肱二头肌远端肌腱撕裂,超声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为桡骨粗隆胖有明显的血肿,肌腱纤维明显中断,撕裂处增强回声;②膝部。膝部肌腱撕裂经常出现在髌腱和股四头肌腱部位,超声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为局部肌腱缺失纤维,呈低回声;③足踝部。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是跟腱和胫骨后肌腱撕裂,超声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为纤维部分中断,呈现出低回声,同时可见腱旁积液和腱旁组织炎[3]。

综上所述,临床上运用肌骨超声对肌肉疼痛患者进行检查,具有价格便宜、无创性、操作简单、快捷等特点,并且可以实施观察肌肉和肌腱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