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儿童心理学效应

儿童心理学效应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4:2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儿童心理学效应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儿童心理学效应

篇1

1色彩心理学概念

色彩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十分广泛的学科,无论是在自然欣赏、社会活动等方面,色彩在客观上是对人们感受的一种刺激和象征;同时在主观上又是一种反应与行为[1]。色彩心理由视觉开始,从知觉、感情再到记忆、思想、意志、象征等,其产生反应与变化是极为复杂的。色彩的应用,很重视这种因果关系,即由对色彩的经验积累而变成对色彩的心理规范,当受到什么刺激后能产生什么反应,都是色彩心理学所要关注的内容[2]。

2色彩的基本概念

2.1构成色彩的三要素

色彩由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三要素组成[3]。固有色就是在白色阳光下物体呈现出的自然色彩效果。简言之,就是物体本身的色彩。固有色在一个物体中所占份额最大,显然对它的研究十分重要。要掌握固有色,就要对色相有准确的把握。物体的固有色受到外部的影响较少,主要跟随明度与色相本身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说饱和度也最高。光源色是白炽灯、太阳光等光源发出的光,光波的长短、强弱、比例的不同所形成的不同色光。在我们日常使用中显而易见,荧光灯所含的蓝色光波多就呈现蓝色部分。光波的比例调整,所呈现的颜色效果就会有差异,所以说光源色是根据不同光源发出不同性质的光,所产生的颜色就会不同。环境色是指在外界光源的影响下所产生的颜色,例如:自然的日光和月光,人工灯光等。环境色不单单只受一种光源影响,是在复杂的光源环境下所产生的综合效果。儿童家具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这三个因素,研究外观颜色时,不仅要注重产品固有色对消费者的影响,更要充分考虑到产品因材质的差异化在光源色和环境色的作用下所产生的效果,从而丰富固有色,增加产品卖点。所以说色彩在营销中占有最直观的说服力。

2.2色彩的三原色

色彩的三原色是由红、黄、蓝组成。色彩中不能再分解的基本色称之为原色,任何两种甚至几种颜色相加都不可能呈现红、黄蓝这三种颜色,但这三种颜色却可以调配成不同的色彩。例如红色+蓝色=紫色,黄色+蓝色=绿色,任意两种或多种颜色组合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多种颜色会搭配出不同纯度、明度、色相的色彩,充分利用三原色的特性,才能表现出色彩在产品外观上所要展示的效果。

2.3影响色彩效果的三要素

色彩具有三要素,是色相、明度、纯度。人们看到的任何一种颜色的效果都是这三要素作用的结果。通俗的说,色相就是决定是什么颜色,明度就是色彩所表现的亮暗,纯度就是显示照射在色彩上光的亮度。在产品的色彩搭配上要充分考虑到这三要素,不同方式的应用会产生不同效果,例如:两种颜相相同,但明度高的颜色有向前的感觉,明度低的颜色有后退的感觉;高纯度色有向前的感觉,低纯度色有后退的感觉。

3色彩心理学在儿童家具营销中的应用

在色彩心理学中充分应用色彩对人们的心理反应进行营销,通过色彩暗示,色彩启发的作用,根据消费者和儿童家具市场的色彩定位,在产品设计、品牌设计、销售设计中合理运用色彩,对颜色的组合进行优化升级从而促进销售。色彩对消费者的心理影响是儿童家具营销中的关键,是一种新的销售理念。

3.1色彩暗示

每一种色彩都会对我们的感官进行刺激并对心理造成影响。但颜色也会存在着差别性,如女性就会多喜欢温暖可爱的颜色,男性就会选择稳重踏实的色彩。应用的方向不同也存在着差异化,如在儿童家具中多选用鲜艳的颜色,而在老年家具的色彩原则上通常都会选择沉稳高雅的颜色。所以不同色彩会对心理造成不同的暗示效果。黑色,是神秘、权威、高雅、低调、创意的象征,同时也意味着执着、淡漠、防御、正式、严肃,在很多正装的颜色搭配上以黑白为主调,主要为了表示其严肃与庄重。黑色为大多数成年人所喜爱,当你需要展示权威、专业、品味、低调时,黑色就是不二之选;白色,象征单纯、美好、神圣、善良、信任,身上白色面积太大,会给人疏离、梦幻的感觉。就如很多青春校园电影中一样,很多女主角的第一次出场总是穿着白色连衣裙,就是为了给予人们一种单纯美好又梦幻的感觉[4];灰色,象征中规中矩、诚恳、沉稳、深沉。在很多智能电器中就多使用灰色,主要传递的是智能、稳定、权威等产品讯息。灰色也会留给人们黯淡、消沉、邋遢的感觉,但灰色运用的好会传递更丰富的信息;黄色是明度极高的颜色,是三原色的其中之一,能刺激大脑中与焦虑有关的区域,具有警告提醒的意思,例如预警信号大多都是黄色,在红绿灯中黄色也是唯一的原色,就是强调其提示的作用。高明度黄色象征明快、聪明、希望;高纯度的黄色显得清新、浪漫、耀眼;蓝色是灵性知性兼具的色彩,在色彩心理学的测试中数据表明几乎没有人对蓝色反感[5]。蓝色象征希望、追求、理想;暗沉的蓝,意味着诚实、信赖与可靠;绿色带给人们安全感受,绿色象征自然、自由、和平、新鲜、安全;在人们观察绿色植物时就会有舒适放松的感觉。黄绿色给人特别、活力、清新的感觉;明度较低的绿色则给人稳重、有内涵的印象;红色,代表着兴奋、热情、喜庆、欲望、权威、自信,是个能量充沛的色彩,由于颜色的鲜艳与出挑,表达的是完全的展示自我、积极的争取、关注的焦点。但另一方面也会带给人血腥、暴力、恐怖、忌妒、愤怒、控制的感受,容易造成心理压力。粉红象征可爱、温柔、甜美、浪漫,是一个偏女性的颜色;粉红色通常寓意美好,缓解压力。粉红色可以代表儿童的纯真美好,明度与纯度高一点会更适合儿童设计的使用。但桃红色相较粉红色更象征着女性化的热情,桃红色更显女性的成熟、大方。在粉色的使用时候要注意颜色的搭配,搭配深沉的颜色更能体现成熟的感觉,搭配明快的颜色则能表现活泼欢快的感觉。儿童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但其自身并不具有购买力,所以在色彩的设计上既要选择适合儿童年龄段的颜色又要重视家长对色彩搭配的认可,所以说儿童家具设计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对于儿童家具的色彩选择,不能盲目跟从儿童对颜色的认知,要从家长对儿童的保护角度出发。年纪稍小的孩子喜欢色相反差大、纯度高的色彩,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才有能力辨别或者喜欢一些淡雅的颜色。由于儿童对色彩相当敏感,长时间接触大面积单调的色彩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所以在色彩上忌讳大面积使用很深很艳的颜色。要尽量选择例如黄色、绿色、蓝色这种清新活泼的颜色,会给儿童带来积极的心理暗示。

3.2色彩启发

当人们在挑选产品的颜色时,通过视觉的传达时常会把色彩与该色相关的事物相联系,通过这种联系会带来新的启发并产生新的心理反应。色彩对人们的启发可分为具象和抽象两种[6]。例如我们看到红色,得到的具象联想是苹果、西瓜、火焰等,但同时也有热情、喜庆的抽象心理启发。在对产品的色彩心理的研究时要充分利用好色彩启发的功能,儿童家具在色彩的选择时要考虑到颜色对使用人群所起到的启发作用,利用颜色传达更贴切的情绪表达。

3.3色彩在儿童家具中的变化

色彩的调整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觉,例如从色彩的调整改变环境的温度,色彩的减少降低环境的拥挤感,色彩增加带来事物的复杂性。结合儿童家具在色彩上的不同变化,进而区别与普通家具的不同。首先色彩改变环境的温度感觉。就不同色相而言,在色相环中,以黄绿和紫两个中性色为界,红,橙,黄等为暖色,绿,蓝等为冷色[7]。主观感觉上,色彩的冷暖涉及人们的心理感受,是一个相对心理作用。就相同一色相而言,纯度越高越有暖和感,明度越高越有凉爽感。色彩的冷暖本身单独是不存在的,要互为依存与对比表现出来。一般而言,同一物体的受光面不同所表现的冷暖效果则不同。区别于一般家具,儿童家具中要表现暖的氖围,因此在进行色彩设计时,可以利用色彩的这种冷、暖特性来帮助塑造这样的环境氛围[8]。关于色彩减少环境的拥挤感。运用在儿童家具中,就要把颜块化处理,增加距离感与体积比重。一般来说,冷暖色对比,暖色比冷色更为突出前进,冷色就有后退的感觉,同时使用前进感和后退感,就会造成距离的效果。在儿童家具中的使用可以增加产品层次感,使产品不再古板单调,更适合儿童活泼的个性。色彩的视觉刺激在儿童家具中的应用更加关键。儿童对色彩的认知还不太成形,更要注意色相、明暗、纯度上的对比。儿童家具要避免使用强烈反差的颜色,容易对儿童的视觉造成直接的刺激,从而分散注意力,产生烦躁情绪。但颜色也不能简单划一,这样对儿童起不到视觉刺激,就会产生厌烦情绪。所以尽量选择色相不要过多,以相近色的使用为宜,明度和纯度的对比反差不要过大,多运用暖色安抚儿童的情绪。

4色彩心理学在儿童家具营销中应用的优势

4.1色彩在营销中的说服力

营销是指,企业挖掘准消费者需求,从自身产品形态的营造去推广和销售产品,切合准消费者的需求,从而让消费者深刻了解该产品进而购买该产品的过程。色彩是展示产品形态的重要一环,对不同年龄不同认知水平的人们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色彩的直观性是最基本的营销元素并且是其他营销方式所不具备的。

4.2色彩在营销中的心理效应

色彩的变化会带来情绪化效应、冷暖效应、主次效应等等。产品在营销的时候,消费者根据产品的颜色会有不同的暗示和启发,并且赋予颜色特殊的个人情感,使色彩有了生命力,产生心理效应。在儿童家具的设计中,要调查儿童以及家长的颜色喜好,运用色彩的色相上的搭配,明度纯度的调和,并考虑产品使用的安全、成长等特殊性,给予儿童美好积极的心理效应,从而刺激消费。

篇2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湖北省荆门市5所小学428名小学生家长作为调查对象。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三部分:小学生及家庭的一般资料;小学生家长对儿童心理知识的认知,包括15个条目,以“是”和“否”回答,对计2分,错计0分,满分30分,经过预调查信度和效度分别为0.90和0.92,得分越高表示对儿童心理知识掌握越多;儿童行为量表,其信度和效度较好,由 113 个条目构成,分别计0分(无此行为)、1分(偶尔有)、2分(经常有),得分越高表明小学生行为问题越多。采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双录入方法进行数据输入和纠错,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采用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 研究结果及分析

1.家长儿童心理知识及小学生心理行为情况

小学生家长儿童心理知识得分0~28(19.75±5.52),小学生心理行为得分0~99(27.00±19.75),不同情况评分见下表。

做父母的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清晰的记忆力、丰富的创造力、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开朗善良的性格、深厚的父母之情和耐心教育。本次调查显示,小学生家长儿童心理知识得分0~28(19.75±5.52),均分占满分的65.8%,表明家长对儿童心理知识掌握较少。人们更多地认为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在于学校而非家庭,从而导致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严重匮乏。是否独生子女、教育态度和不同的家长在儿童心理知识方面呈现统计学差异(P<0.05)。对子女教育态度一致的家长对儿童心理知识相对了解多一些,父母亲对儿童心理知识的了解程度明显高于祖父母,表明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父母比祖父母效果更好,且教育态度一致。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的心理行为得分0~99(27.00±19.75),与李娟的调查结果接近。家长教育态度是否一致和不同的家庭类型小学生心理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家长教育态度不一致和大家庭及单亲家庭的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相对多一些。

2.家长儿童心理知识与小学生心理行为的关系

将家长儿童心理知识与小学生心理行为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r=-0.204,P=0.031。本次调查统计显示,小学生家长儿童心理知识与小学生心理行为呈负相关,说明家长对儿童心理知识了解得越多,小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就越少。蔡笑岳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家长对心理学知识的了解程度越高会选择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提示学校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要对家长进行相应的心理知识健康教育。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学校和家庭共同教育孩子,减少学生的行为问题,构建家校合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谐平台。

三、 建议

1.学校应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家长期待学校在倡导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家长有配合学校的义务和责任,另一方面,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1)纠正家长不正确的教育观念,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家长对儿童不正确的教育观念,主要表现在家长在对孩子教育方面的认识和观念,它直接支配着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这也是家长形成不同教育方式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家长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塑造儿童不同的人格特征,缺陷型的人格模式将成为儿童日后产生心理障碍的内在基础。另一方面,家长对待儿童的不良态度、行为和言语,可以成为外部刺激因素,直接导致儿童产生问题行为。在片面强调升学率的影响下,一些家长的注意力被孩子的学习成绩所主导。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一切以孩子的学习为中心,学习以外的事不让孩子过问,只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不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只注意孩子眼前是否“听话”,不注意养成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

(2)普及儿童心理健康知识。知识普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遗传、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儿童心理发展上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教育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儿童心理发展上年龄阶段特点和个别特点的关系;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及特征;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儿童个性的培养;儿童品德的培养;儿童学习上的指导,如学习动机的培养、智力的发展、技能的掌握、学习策略等。

(3)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对于一个心理健康的家长,首先,要具备儿童心理方面的知识,了解儿童的基本需要,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从根本上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其次,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把孩子的行为引导到社会赞同的方式上来。再次,学会表扬与批评的艺术,用恰当的语言给孩子的行为以强化,让孩子好的行为习惯继续保留,不良行为及时得到矫正,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家庭教育的引导

在推进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进程中,社会也应承担相应的义务。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有义务帮助家长了解儿童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但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学校在配合、促进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上认识不足,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1)提高社区健康教育人员的素质和技能。目前从事社区健康教育的人员多数学历较低,未受过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性教育,且多为兼职,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因此,要加强培训,不断提高社区卫生人员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

(2)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专题实践活动。社区卫生人员应精心设计和策划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题和具体实施方案,引导家长学习家庭心理教育知识和科学的育儿方法,提高家长的受教育率,把现代家庭教育知识送进千家万户。

(3)加强家庭教育指导者队伍建设。要积极吸纳教育、心理、法律、卫生、保健等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优秀家长充实到家庭教育指导队伍中,加强家庭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马梁红,蓝琼丽,田昕,等.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环境相关性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9).

[2] 李娟.湖北省部分地区中小学心理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7.

[3] 何.儿童精神病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4]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

[5] 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 蔡笑岳,方传燕,应湘,等.城市中小学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调查研究.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7] 朱晓鹉.家长素质与儿童心理健康关系的实验研究.扬州大学,2005.

篇3

小学中年级是指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此阶段小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主动性增强,想象的有意性和目的性迅速发展,独立性、创造性、概括性和逻辑性也开始得到发展。同时这个时期既是小学生心理发展发生质的变化的转折时期,又是矫正不当行为的关键期。因此教师一定要做好学生转折时期的教学。

一、继续加强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从中年级开始,学生逐渐进入少年期,此时会出现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因此他们的性格特征中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部控制的依赖性逐渐减少,但其内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发展起来,还不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为,所以,学生在意志特征上表现出一种自制力和坚持性的下降趋势。在心理上,他们认为自己什么事都可以独立自主了,有一种反“束缚”的要求。表现在有的孩子则表现出两面性:在学校老师在与不在两个样,在家里无法无天,不守规矩,只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有的不预习不复习,有的做作业边写边玩,本来不多的作业却要花上几个小时;有些同学甚至在课堂里的学习中出现好动、随意说话、坐立姿势不正确、老师提问题未经允许抢先答题或大声插话、同学回答错误时哄笑、上课不举手回答问题,还有的开始出现强烈的逆反心理。因此,孩子在进入中年级后,尤其是要特别重视孩子的习惯养成教育,不能因为孩子大了就放松了这方面的教育。

首先要加强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学生可以通过预致了解课文内容,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也可以通过预习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其次,我们要培养学生日常积累的习惯。可以从两方面积累,一个是书籍,一个是生活。比如,带着学生诵诗,从低年级的儿童诗歌,到中年级国学《三字经》、《弟子规》;从金波的诗歌精选,到泰戈尔《飞鸟集》中精选的片段。带着学生一起读课外书籍,从低年级的绘本故事,到中年级的儿童文学;从全班共读学校图书室的书籍,到私下交换自有图书。孩子们逐渐由与我的共读中,变为私下的交流,他们爱上了图书。生活更是好一位包罗万象的老师,是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低段的识字教学中,不少字是来源于生活中常见的。中段的习作教学,课后的综合实践活动,无一不是来源于生活。对生活的观察与积累让孩子丰富了语文知识,孩子们语言文字的积累又让他们增添了对生活感悟的表达与理解。

第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和思考习惯。古语云:学而不思则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质疑,勇于怀疑,是一个学生走向成熟的标志,更是活学者,会学者必备的素质。

二、创建良好氛围,让学生乐于学习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践证明也是如此,兴趣是儿童有效地进行各种活动的先导,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起点。因而,在教学中,关键在于教师的正确引导,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注意采取多种教育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知识产生渴望和爱好。

(一)多用“爱的语言”,温暖孩子内心

常听有经验的老师讲:要教好学生,首先要学会“哄”学生。而所谓哄学生乃是表情语言上的亲切、和缓。

中年级学生的学习,不像成人那样具有明确的意识和目标,是受情绪支配。教育心理学家说过: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剂。当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用亲切、悦耳语音与同学交流时,学生会感到喜悦、感到轻松、感到老师的关切,从而也感到这节课的亲切,让他们乐于学习,培养自信。这时,孩子会从内心发出激情的呼唤:我喜欢上某老师的课!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不光温柔的微笑与语气是孩子乐于学习的催化剂,鼓励和表扬是伟大的教育法宝。赏识教育经久不衰,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人类尤其是儿童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期待――获得夸奖。中年级学生好胜心强,因而,作为老师更要应当合理诱导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多鼓励、多称赞,使夸奖成为一种改造、教育孩子的手段。比如我们班的孩子初学写作时,很多时候句子不通,或是思维跳跃较快,有的甚至连意思也不能够完整的叙述和表达。针对这一现象,在批改时我没有对学生的习作句式做过多的评价,而是以聊天的形式与学生或调侃,或关注等形式进行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当学生有了成绩得到老师的及时鼓励和表扬时,他们的自尊心就得到了满足、尊重和保护,稚嫩的心田也会因此而颤动。因而学生内心会产生一种成功的满足和愉快、高兴的情绪。学生的这种体验,可以增强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自信。

(二)巧用智慧的高度,树立学生的自信

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直观性、多样性以及教学内容的新颖性、生动性。力求做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从而让学生不会把上课当做一种负担。

(三)善用学生的好奇,培养学习的方法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孩子随着知识的增长,对于大自然的种种现象感到新鲜好奇,又迷惑不解。所以,小学中年级孩子一般都很喜欢阅读《十万个为什么》和科幻小说等,企图了解大自然的种种奥秘。这是培养孩子学科学的兴趣和开发智力的极好条件。在中年级语文课本中就有不少关于科学知识方面的内容。在教学时,教者要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使学生对周围世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篇4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1.084

Establishment Migrant Children School Adjustment

Questionnaire of Paychological Capital

LIU Yaozhu, ZHI Fengying, YU Lanqian, TANG Zhe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Abstract Based on 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Luthans concept and factors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combined with China's related research on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the actual learning and living conditions of migrant children, compiled "migrant children school psychological capital questionnaire". Extrac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rom Guizhou, a school 223 subjects were measured. Psychological capital questionnair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loating children school eventually respectively belonged to "self-efficacy", "integrity",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gratitude" four dimensions. Questionnaire of internal consistency coefficient is 0.838, and finally by AMOS do structure validity of the questionnaire analysis, the parameters of the standard, show that the scale has the structure validity, and eventually formed the 19 - item questionnaire.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capital; migrant children; questionnaire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资本受到很多人的重视,自Luthans以来,心理资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资本在学校、心理健康等等其他领域的研究也开始慢慢增多,流动儿童作为中国特殊国情下的产物,作为未来国家地重要组成部分,流动儿童的问题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心理资本作为一种积极资源,对于流动儿童的发展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并没有针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心理资本的测量工具。因此文章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Luthans的PCQ量表和中国研究心理资本的测量量表来编制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心理资本量表。

文章把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心理资本定义为流动儿童在学校背景下,为了适应学校活动在处理自身或者外在所遇到的问题时所具有的积极心态或心理能力。根据《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规定》,流动儿童指的是6~12周岁(或7~15周岁),随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或称作流动人口子女。

1 项目的收集

文章采用文献阅读,开放式问卷和专家访谈来收集条目。

1.1 文献阅读

广泛查阅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明确心理资本的定义及特征,查阅Luthans的相关研究,阅读国内关于心理资本量表编制的文章,并进行整理。

1.2 开放式问卷

开放式问卷共发放45份,其中15份是给老师的,30份是学生的;老师的开放式问卷总共四道题;学生的三道题。选取了贵阳市某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和老师分别填写问卷,老师和学生都是随机选取的。将收集到的内容,对其进行内容分析,最终筛选出四个项目,分别是自我效能、希望乐观、韧性、人际沟通;自我效能指的是个体在学校中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拥有表现和付出必要的努力的能力,并且拥有能成功完成学校中的学习和生活的挑战的自信;希望乐观指的是对生活充满期待,对已经发生的坏的事情总是充满了希望,不容易绝望和失望;韧性指的是个体在学校环境中,遇到问题和困难,能够很快恢复,能够适应和忍耐不利条件,不轻易放弃并能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达到自己的目标;人际沟通指的是个体在学校中,能有效利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沟通的能力。

1.3 专家访谈

为了更好地编制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心理资本问卷,找了贵州师范大学以前或者现在正在研究心理资本的2名专家进行访谈。他们结合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问题和心理资本的了解,建议除开放式的收集到的项目外,还应该增加情绪调节、感恩、诚信三个项目。情绪调节可以定义为是对情绪内在过程和外部行为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情况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感恩定义为是一种道德情感,包括状态感恩和特质感恩;诚信可以定义为个体在一定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诚实,信用。

综合以上的开放式问卷和专家访谈,再结合以前对心理资本测量工具的相关研究的文献进行阅读和整理,认为这七个项目满足心理资本的相关要求,可以利用这七个项目进行初始问卷的编制。这七个项目都符合POB的研究标准。

1.4 正式问卷的编制

最终根据这七个项目,参照已经发表的心理资本问卷编制的条目,最终得到了69个题项的初始条目,题目序号为1-71,并采用Liket5点记分,即非常同意5分,比较同意4分,不确定3分,比较不同意2分,非常不同意1分。其中24、31、48、49、50、51、52、53、62、63为反向计分的题目。

2问卷的施测与分析

2.1 被试的选择与施测

选取某学校223名学生作为被试,由于施测的时间,初三的同学已经考完试,所以对象为初一,初二的学生。最终收到178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

2.2 统计分析

利用SPSS和AMOS来进行数据分析。

3数据分析和结果

3.1 对数据进行项目分析

首先录入数据,然后将反向计分的题目转换过来,其次对录入的数据计算总分,排序,根据总分的27%区分高分组和低分组,然后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查看项目的区分度。通过查看T检验的结果,显示有5道题不显著,表明这5道题不具有区分度,因此予以删除,他们分别是31题,48题,51题,63题,70题。

3.2 探索性因素分析

为了查看剩下的题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采用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来进行考察,KMO值是0.809,球形检验达到标准,说明数据结果表明剩下的题目适合做因子分析。接下来对剩下的题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剩下的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利用正交旋转法来抽取因子。删除标准:因子负荷小于0.5的项目以及因子题项不足三个的项目。经过多次因素分析最终得到包含4个维度的19个项目的问卷,解释率达到53.2%,具体结果见表1。

第一个因子主要是表现为学生在学校中对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所付出的努力,因此命名为自我效能,共包括5个题项;第二个因子命名为诚信,共包括4个题项;第三个因子命名为人际沟通,共包括5个题项;第四个因子命名为感恩,共包括5个题项。

3.3 信效度分析

本研究采取Cronbach's Alpha系数作为信度指标,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心理资本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问卷的每个因子的信度都在0.8以上,问卷的总体信度为0.836,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本研究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来进行问卷的结构效度的探索,具体的指标见表3和图1。

从表3中可知,这个模型之间的拟合效果理想,拟合指数已经达到要求,具体的模型图见图1。

4 结论与讨论

研究自编的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心理资本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有效测量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心理资本的有效工具。最终得到包括自我效能,人际沟通,诚信,感恩四个维度共19个题项的问卷。

参考文献

[1] 柯江林,孙健敏,李永瑞.心理资本:本土量表的开发及中西比较[J].心理学报,2009.

[2] 温磊,七十三,张玉柱.心理资本问卷的初步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

[3] 杨承根,杨琴.SPSS项目分析在问卷设计中的应用[J].高等函授学报,2010.

篇5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或者被寄宿在亲戚家甚至自己独自在家,与父母较少交流和接触 ,父母最多间隔一段时间问候一声,因此或多或少存在某些心理企盼、困惑和障碍。

1、心理偏差 留守儿童群体当中出现了较严重的心理危机: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自卑心理加剧,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事孤僻不合群,与父母的疏离隔膜感增强。

(1)个性心理特征发育异常。

通常情况下,父母不在身边,孩子会感到孤独无助。由于长期的家庭缺陷,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久而久之,对于心理和身体成长都留下一些后遗症。大多数留守子女都是隔代抚养,因此代沟影响较大。留守子女不能同祖辈有效沟通,多方面久而久之就形成孤僻、暴躁的性格,甚至对祖辈产生逆反情绪,不听任何教导。他们不愿与别人交往,生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

父母均外出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更加突出。在个性特征上,留守子女常常表现为两种倾向:要么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或者过分淘气,做出一些特别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到自己。不少留守儿童还出现过早与异朋友,以及同性之间结拜姐妹、兄弟的现象。

(2)焦虑心理突出。留守子女耳濡目染许多残酷的现实,看到了农村的艰辛和父母在外打工的困难甚至是屈辱,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生活和学习的压力,把自己肩负的责任看得过重,认为自己不读好书就对不起在外辛苦打工的父母。这样,很容易引起他们内心的焦虑。

2、性格缺陷 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脾气暴躁,逆反心理重、有的出现暴力倾向,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他们在家常和代为抚养的监护人发生顶撞,以自我为中心,稍有不满意便大发脾气,叛逆怨恨。调查数据中,孤僻、任性,性格扭曲的占35%,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占到2%,7.5%感觉孩子明显不爱回家,大多数时间在外面。

3、耐挫力差 ,犯罪与越轨现象严重。

留守儿童在面临自身不适或者困难时,往往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表现为行动迟缓,意志力不强。留守儿童在受到挫折时,有的孩子感觉生活没意思,甚至有的人产生过自杀念头。虽说这个比例很小,却不可轻视。

农村留守子女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教育的弱化,对其心理和精神状况都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在社会条件的影响下,会产生一些极端的后果。一些孩子逃学、旷课、不交作业,甚至参与社会小青年团体,沾染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还有的孩子因得不到家庭温暖而离家出走。有关资料显示,父母均在外的留守家庭是最容易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为留守子女对这些年老隔代的或关系较疏远的长辈的教育往往不会很顺从地接受,如果这些(外)祖父母本身再因种种原因无力对这些(外)孙子女进行行为控制和社会化教育的重担,一些青少年极可能被社会上违法人员勾引,走上病态社会化的道路。

(一)加强家庭教育

一是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留守少年儿童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农村现实生活环境的制约,也有做父母的自身在认识和观念上的偏差。不少人认为,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也是自己辛苦打工价值的体现。这是一种错误的片面的观念,往往会适得其反。“留给子女财富,不如让子女成为财富”。二是要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在沟通时间上,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而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我们在调查中就发现,许多学生习惯通过书信、日记来抒发和宣泄内心感受。三是外出务工的家长还要和学校,特别是孩子的班主任老师保持经常的联系,以便了解孩子的动态。

(二)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一是细化留守儿童的寄宿管理,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二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三是有条件的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篇6

只要年满5周岁,就可以申请在图书馆当义工了。英文水平不过关的,可帮助“儿童馆”更小的孩子整理玩具和图书,引导他们上洗手间等。有一定英文基础的,则会在父母的帮助下,为儿童馆的图书编写母语与英文对照的“检索目录”。

孩子也能当义工,是加拿大的一个传统,是为了让孩子从小养成回馈社会的习惯。“慈善不是富人的事,也不是闲人的事,慈善是每个人的事”,这是加拿大社会形成的一个共识。家长们普遍认为,孩子从小有当义工的经历,会为他们的成长至少带来不少好处,比如:凡事懂得为他人着想,不那么“自我中心”;关注弱势群体,分析事物有全局观念;乐观向上,因为“残疾人和老人都能快乐地跳舞和歌唱,一个孩子还有什么理由悲观失望”?

另外,儿童心理学家的研究显示:做一次义工产生的正面心理效应,抵得上孩子长大后看8次心理医生。

有用的快乐“餐谈”

美国有研究儿童心理的学者指出:孩子吃饭时与同伴或父母谈论自己喜欢的小菜、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或讲述和小朋友一起游戏时的快乐情景,有助于孩子的社会化。他们认为婴幼儿感知世界的主要器官是嘴,他们常常用嘴探索世界。进餐时,孩子们心情愉快、思维活跃、富于联想,因此爸妈可以利用进餐的机会,从小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深海鱼油:儿童慎用

海鱼制品因为有其他制品所不可替代的保健效果,比如深海鱼肝油能提供充足的维生素A和D,所含的DHA能改善大脑功能,提高记忆力等,所以很多妈妈都给宝宝吃鱼油制品。但美国科学家近日对儿童食用海鱼和海鱼制品提出警告――慎食海鱼油及其制品,以防汞中毒。

利用香气改善孩子的情绪

研究发现,某些香气对改善宝宝的情绪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妈妈在为宝宝选择沐浴液或洗发水时可适当考虑对香气的选择。

橘子味:能缓解不安和急躁,让宝宝安静下来;香草味:会让宝宝脑中出现妈妈微笑着从烤箱里端出香喷喷的蛋糕的情景;薰衣草:有助于宝宝睡眠,能让哭闹的宝宝平静下来;桃子味:对于因阅读困难、孤独及坐立不安的宝宝来说,桃子的香气可以让他平静很多。

孩子也会“社交敏感”

儿童“社交敏感”症的发生往往与家庭和学校环境有很大关系,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经常受到父母的惊吓、责骂,在学校经常遭受同伴的各种不良精神刺激,会使他逐渐形成自卑、敏感、逃避、退缩的性格特点,社会交往兴趣、社会适应能力会大大降低。学前教育心理学专家指出,家庭应该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多参加各种竞赛,并适时地给以表扬和奖励,这有利于提高他的自信,激发他的社交信心和兴趣,克服“社交敏感”。

俄罗斯:尝试梦中教育

篇7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256-01

一、怎样做到小惩大戒

教学片断:由于我校学生的自制力较差,地理学科地位较低,所以常出现课前课堂里乱哄哄,上课时吃东西、随意讲话、随意话题发散、注意力很难集中且易分散等,通常教师会采取语言暴力或采取惩罚措施达到目的。

教学策略:在教育上,只能说多奖励,少惩罚。怎样使小惩得到最佳效果呢?儿童心理学指出:当惩罚伴随着良好的理性认识时,各种惩罚形式都将会变得更有效。即儿童听到详细说明为什么受到惩罚的行为是错误的和为什么他做了之后觉得不好的理由。他可能会为“想做这种错误行为”而感到自己相当不成熟和羞耻。他会发自内心地去抑制这种不良行为的再发生。所以教师应在开学的第一节课做到有言在先、预防为主、赏罚分明,同时也应注意宽严相济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

二、如何调整学生的学习策略

笔者认为地理练习在有限的时间内要精讲精练,讲是重要环节最好要学生讲,既要解释正确答案为什么是正确又要解释错误答案为什么是错误的,从学习心理学上看此做法要比单纯要求儿童解释为什么正确答案是正确的会产生更多的学习,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策略,使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三、怎样避免机械学习

教学片断:在教学中常遇到部分学生说:“我会背概念但不会用”,但当一一对话时才发现根本问题是学生不理解基本的概念,但不懂装懂通过机械的记忆住少量最重要的术语或句子,造成一种理解的假象,但遇到实际问题却一筹莫展说明他们是机械学习。

教学策略:首先教师要强调:理解是第一要务,单纯记忆是劳而无获的,第二加强学法指导根据学生实际进行教材处理、注意基本原理的理解,使知识更加系统化;使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建立起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并采用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吻合的教学方法,在进行学习评定时要以意义的理解为重点;从而避免机械学习。

四、怎样解决速度和效率的矛盾

学习心理学研究发现:新知识加工时间到底要多长,依赖于所学知识的难度及学习者的背景知识。当教授新生学习“较难、较新”的知识时,每讲授10—15分钟,可能就需要2—5分钟的反思[2],给予学生较长的知识内化的时间、提供有组织的完善的课文材料等措施,对于我校学习能力较差和缺乏基础知识的学生来说可以达到较好效果;另一方面学习心理学发现:在年龄较大的儿童的记忆系统中一旦由于失误而产生这种错误记忆,则错误记忆将比持久的正确记忆更有可能得到再次提取。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易产生错误的部分,利用首因效应从开始就强调正确的是什么,避免学生产生错误记忆。

五、怎样使知识呈现多样化

教学片断:在许多的地理课堂中多媒体成为主角,一节课有大量的知识呈现;许多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逐渐势微,但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在一堂课中大量图片呈现且转瞬即逝,他们不能很好的掌握,他们需要更多使用直观教具、联系周围事物、采取板画等形式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策略:多媒体教学具有明显的优点,但由于地理学科的特点其可采用多种知识呈现方式,其中地图既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又是不可或缺的地理知识的重要来源,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成为中学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地理学科的特色,特别是挂图,它是虚拟的多媒体演示代替不了地理的实物教具,所以我们在教室中张贴中国、世界地图,形成地理学习氛围同时让学生随时能够接触到地图。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加深了对知识的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

六、如何使学生更多的投入学习

教学片断:在课堂教学中我校教师普遍感到分组讨论推代表回答或提问时,一般都较难顺利完成,学生表现出不合作,一部分人不愿参加集体讨论各自为政、有些想法的学生不愿站起来表达,最终讨论流于形式转变为教师自己的设问或个别学生的固定节目。

教学策略:由于我校学生普遍学习成绩欠佳、缺乏自信、自我效能感所以极力避免挑战,学习心理学指出:高成就定向的被试者来说,当持有表现性目标时他们的兴趣水平较高一些;而对于低成就定向的被试而言,当持有掌握性目标时兴趣水平较高一些。低成就需要的被试一般会避免与他人做比较,当要求其与他人做比较时会产生焦虑感,但是要求他们树立掌握性目标时就使其获得了评价自身能力的机会,因此会增强学习的兴趣[1]。所以教学中我们更多的制定掌握性目标,对较难回答的问题提出表现性目标,使大部分学生能积极投入学习,同时对高成就定向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篇8

[中图分类号] R72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2(c)-0169-03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反复发作,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对家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1]。随着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方案的推广和应用,哮喘的诊治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儿童哮喘的规范化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规范性诊断、治疗及教育管理[2-3]。在防治哮喘的过程中,仅依靠医院内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工作远远不够,还需借助于专业人员的有效指导,经健康宣教促使患儿家长的哮喘知识及自我护理能力大幅提高,从而达到哮喘根本控制的目的[4]。本研究随机选取呼吸病区出院的70例学龄期缓解期哮喘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3月呼吸病区出院的70例学龄期缓解期哮喘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儿童哮喘诊断标准依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5],临床缓解期为未经治疗或经治疗后患儿体征及临床症状彻底消失,且肺功能与急性发作前相当,FEV1或PEF≥80%预计值,并维持3个月以上[6]。将入选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为6~11岁,平均(8.5±2.5)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14.8±3.9)个月。对照组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为7~11岁,平均(9.0±2.0)岁;病程1个月~3年,平均(14.3±3.6)个月。两组的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两组均按照GINA方案进行治疗,其中对照组的护理主要由家长承担,定期复诊,复诊时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共3次,30 min/次。教育内容包括哮喘发生机制、发病诱因和疾病预后,为其讲解急性发作期的针对性治疗措施,告知吸入激素安全、可靠,同时详细讲解药物的使用方法及作用,对其进行干预。干预组除了定期复诊和健康教育外,还由1名专科医师、2名专科护士组成的护理小组进行以家庭为中心的哮喘护理干预,与哮喘儿童建立友好和信任关系,并进行6个月的家庭护理干预,主要内容为:①指导其掌握哮喘知识,告知哮喘发作时的症状及先兆,并讲解处理方法,指导患儿急性发作或病情加重时的急救措施。②邀请患儿家长协助寻找患儿哮喘的诱因,对患儿危险因素的识别方法与处理措施进行讲述,制订避免诱因的方案。③指导患儿正确用药,现场使用药物模型进行教授,并及时指出吸药错误之处,以确保药物足量有效吸入,要特别强调吸入性激素无成瘾性、毒性,对生长发育无影响,以解除家长对药物安全性的担忧,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④坚持哮喘日记分析自我病情。⑤利用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评分标准对患儿哮喘控制情况进行评价,嘱咐家长为患儿进行病情自我检测。⑥为患儿制订合理、科学的运动方案,让家长掌握根据患儿当前病情情况制订运动计划的方法,发作时要避免激烈运动。缓解期每周不少于3 d有氧运动,每次约30 min,包括慢跑、游泳等,共入户护理干预6次,1次/月,并进行记录。

1.3 观察指标

1.3.1 哮喘控制水平评估 C-ACT评分是评估哮喘控制水平的调查问卷,适用于4~11岁的哮喘儿童,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问卷包括急救药物使用方法、活动受限、夜间症状、喘息症状、患儿自我评估哮喘控制情况的能力等5项内容,各项最高5分,合计最高25分。完全控制:得分为25分;部分控制:得分为20~24分;未控制:得分为19分及以下。

1.3.2 肺功能评估 采用耶格公司肺功能仪(型号PEAD+IOS),每个月复查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其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

1.3.3 急诊和住院次数 随访6个月,记录两组患儿哮喘发作时看急诊和住院的次数。

1.4 收集资料

干预组和治疗组均发放哮喘日记本并定期复诊。两组每月均记录肺功能测定值、C-ACT评分、近1个月的急诊次数、住院次数及哮喘相关事件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的完成情况

70例研究对象中,干预组32例完成研究,3例未能完成(8.6%),其中1例因移居外地退出,2例因依从性差退出。对照组33例完成研究,2例因依从性差未能完成(5.7%)。

2.2 两组哮喘控制情况的比较

两组干预前的C-ACT测试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的C-ACT测试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FEV1%值的比较

两组干预前的FEV1%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的FEV1%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两组哮喘急诊住院次数和平均住院次数的比较

干预组的哮喘急诊住院次数和平均住院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能提高哮喘患儿的生命质量

哮喘病长期反复发作,不仅影响儿童的健康、学习、生活和心理,还对家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7-8],这些都造成了患儿生命质量的下降。以家庭为中心是指在治疗的过程中家庭成员都能够积极地参与患儿的治疗,包括健康知识的普及以及护理工作的延伸,在家中就能够为患儿进行全面的护理,从而使患儿尽快康复。临床护理研究显示,哮喘患儿能够通过自我护理使自身哮喘发作次数减少,同时能够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最终使患儿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9]。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6个月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后,干预组的哮喘C-ACT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哮喘急诊住院次数和平均住院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提示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儿的生命质量[10-11]。

3.2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能改善哮喘患儿的肺功能

在哮喘患儿诊治方面,肺功能是临床最常用的一项重要指标,可以指导哮喘诊断、判断哮喘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及调整药物剂量。FEV1%是反映气流受限的主要指标,也是反映哮喘严重程度的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的肺功能指标FEV1%值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家庭护理干预能够改善哮喘患儿的肺功能,且有助于长期健康的维护[12]。

综上所述,在有效的医疗资源条件下,积极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哮喘护理,能够提高患儿的依从性,增强自我管理能力,进而提高哮喘儿童的综合预防和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雯,黄克武,刘秋云.支气管哮喘规范化管理与教育对哮喘控制的效果评析[J].中华哮喘杂志,2011,5(6):415-419.

[2] 马春艳,王鑫,张亚京,等.儿童哮喘控制测试及哮喘患儿生命质量表在支气管哮喘规范化管理中的应用[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16):1233-1235.

[3] 侯伟,刘海燕,周戳平,等.西安地区118例哮喘患儿家长行为调查及其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 19(4):328-330.

[4] 于永锋.青岛市区儿童哮喘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08.

[5]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10):745-753.

[6] 陈育智,赵京.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及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08.

[7] 张静,杨玉梅.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哮喘儿童疾病管理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10,19(4):328-330.

[8] 宋霞.家庭干预模式在学龄期儿童哮喘控制中的作用[J].中南医药科学杂志,2014,42(5):535-536.

[9] 俞杰,吴惠芳,赵建美,等.学龄期儿童哮喘行为问题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8):749-750.

[10] 毛荣斌,田芸芳,张泽佳.学龄期儿童哮喘发作的家庭相关因素的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3,4(2):148-149.

篇9

学科分类:教育心理

课题负责人:莫书亮

工作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430079

本课题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究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及其二者对儿童心理理论的综合影响及其机制。本课题试图在生态系统论背景下,探讨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中的关键因素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系,不同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及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影响过程,用更加动态、全面的视角研究这一过程,期望能够澄清或深化前人的研究,并提出家庭和学校环境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影响的综合理论模型。同时,通过对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的研究,对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和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提供理论指导。

本研究旨在通过采用行为实验和追踪研究方法,在文献整理、理论分析和资料调查基础上,拟选取幼儿园3岁、4岁、5岁的儿童,对其进行3年的序列设计研究。考察儿童的家庭环境状况(包括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亲子依恋类型、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教育质量)和学校环境状况(包括教学管理风格、师生关系类型、老师与学生对话交流质量、同伴关系)对其心理理论发展的共同影响。

众所周知,儿童在幼儿阶段受到的家庭因素影响较大,而在小学阶段,随着学习活动的加强和交往范围的扩展,学校环境因素的影响加大。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在影响心理理论发展中的交互作用,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德育基本

理论发展研究

课题类别:教育部重点

学科分类:德育

课题负责人:张忠华

工作单位:江苏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212013

德育原理主要是研究青少年道德品质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学科。加强德育理论的自身反思研究,是形成科学的德育理论体系的重要条件,也是落实“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保证。但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对实践问题关注较多,对理论反思研究较少,对德育理论发展成果的研究缺乏系统的总结和反思,这不利于德育学科的快速健康发展。为了在21世纪使中国的德育理论更好地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对德育理论进行反思研究,是加强学科自身建设的重要举措。

篇10

自古以来将艺术与儿童联系在一起的时刻并不太多,然而谁也不能否认,但凡创作艺术之人都做过儿童。自然,不可磨灭的真理是,大凡为人必做过儿童,可见事实上一切皆可与儿童有关联,一切也都于儿童有影响。藉此回到我们的主题,艺术设计之用。

以儿童论至艺术设计的用处,不甚全面,却具一定的针对性。儿童这特殊的群体的特征,成为艺术设计的落点。以儿童作为受众,艺术设计之用也要结合儿童之特殊性。

1、儿童的特征

首先来看看儿童的特征。以我们所常见的,儿童素来以活泼,好动,想象力幻想力奇特丰富而著称,还未到足够的年龄形成看待这个世界的思维方式,仍在跌跌撞撞地探索这个世界,这是我们眼中的儿童。此言见得不虚,然而究之为何,究之儿童世界里真实的所处状态,究之儿童自身的感观,还需要心理学家们经由观察与实验得出的论证。在儿童心理学领域,瑞士有心理学家皮亚杰毕生致力于研究儿童心理,做了大量的实验测试,来读懂儿童的心理状态与表达,尤其他自己还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这也成为他固定的观察对象,长期的积累观察与测验让他和他的团队得到了相当多的数据,与当前现象一一对应,据此而提出的一整套儿童成长机制颇具权威性。后人也多以此为来源发展出了流于后人的教育学说。在他最开始出版的―本的里,他一力将儿童的认知分为几大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感觉动作期,Sensorimotor,0~2岁)靠感觉获取经验。

前运算阶段(前运思期,Preoperational,2~7岁)已经能使用语言及符号等表征外在事物,具推理能力但不符逻辑,不具保留概念,缺乏可逆性,以自我为中心,直接推理,集中注意力。

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思期,Concrete Operational,7~11岁)了解水平线概念,能使用具体物之操作来协助思考;

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思期,Formal Operational,11~16岁)开始会类推,有逻辑思维和抽像思维。

2、同化与顺应

整个儿童的年龄段划分的发展阶段就分为这四个,而贯穿所有的发展阶段中,他基本依靠简单的这几个词解释了儿童在发展中适应环境的本能: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儿童适应环境有两大机能:同化,顺应。二者的机能反复交替出现,以使人不断与环境取得平衡,来建立一个个图式。这里,同化的定义: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称为同化。顺应的定义: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称为顺应。图式的定义:一个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模式或心理结构,是一种认知结构的单元。一个人的全部图式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

以他的观点来看,智慧行为是依赖于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从最初不稳定的平衡过渡到逐渐稳定的平衡。这个稳定的平衡在于儿童有了稳定的对于外界条件的反应,也就是有了智慧,有了自我的出现。在这样一整套儿童发展理论体系中我们很容易可以得出儿童认知的关键步骤在于同化与顺应作用的结论,正是这两种作用一一如同0~1构筑了整个数字世界的基石一样――砌起了儿童不断获得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的基石。

依此看来,要研究儿童,则有必要研究可以对这两种作用产生影响的因素,这样的因素必然会影响儿童的整个认知。这是我们研究的关键。

那么,回到艺术设计中来,艺术设计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呢?

3、艺术设计的定义

让我们来看看艺术设计的定义。

所谓艺术设计,就是将艺术的形式美感应用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设计中,使之不但具有审美功能,还具有实用功能。这里有一个词称作为艺术的形式美感,艺术的形式美感如何发生的?有学者著书说明,此在于凭借技巧、意愿、想象力、经验等综合人为因素的融合与平衡以创作出的隐含美学的表达模式,这种表达模式让人类能够分享美的、有深意的情感意识,能够用以表达感知且将个人或群体的体验沉淀与展现。这是艺术的创作所达到的。

那么设计,设计又是什么?是设想和计划,设想是目的,计划是过程安排。设计就是指有目标和计划的创作行为、活动。

以上,从有关艺术设计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艺术设计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创作出了围绕人们生活而衍生的各种形形的产物,在创作这些产物的过程中一步步融入了创作者本身诸多意识,情感的表达。换一个更加简单的方式来讲,人们有计划地创作包含创作者意识感知的创作物,由于这种创作物充实在我们生活的所在空间内,这种有计划的创作也驱使着着使用、欣赏着这些创作物的人。可以这样说,我们目力所见,创作者自身的意识就环绕在我们周围。

这样以一种可见方式存活在我们生活之中的个人意识,也就是创作者的意识,在这个人类社会已逐渐脱离自然,正积极走向着自我创造的文明中已经成为必然的存在与发生。我们享用着这些造物时正不可避免地为其所影响,大至空间环境,小到衣食住行,充斥着人造物的社会也充斥着造物人对这个社会的改造之心,艺术设计的介入让人造物具备设计美感,人造物又反过来作用于使用它的人,这就是艺术设计去影响着人本身的循环,它让人,环境,与物建立起不可分割的联系。

那么联系到儿童,艺术设计的作用又体现在哪儿呢?

4、艺术设计在儿童身上的作用体现

我们知道,儿童通过同化与顺应作用如同呼吸吐纳一样与周遭的环境交换信息,相互协调适应。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从环境,从身边的所有物中得到刺激,或者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以求适应环境与人,这种交换或改变涉及到的参与者是儿童和环境中的物与人,这几种因素互相影响,他人可以影响儿童,他物也可以,反过来也一样。艺术设计的功用正隐含在这些交换与改变中。从人谈起,譬如人的影响,家长,老师的言传身教会为儿童建立起一个榜样的作用,引起孩子的模仿或者是让孩子从中习得相应的社会经验,从而内化为孩子自身的行为,我们常说虎父无犬子,什么样的人教出什么样的孩子,这样的话正是对大人给孩子带来的影响的总结。那么物的影响呢,假如孩子喜欢玩玩具,在玩玩具的过程中常常需要重复对物体做出动作中的练习,在这种重复过程中孩子能够获得经验,而经验本身是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它分为两类:一类物理的经验,一类逻辑一一数理的经验。物理经验,譬如孩子拿起一大团棉花和一个小金属块儿,会发现金属块儿重于一大团棉花,这是他作用于物体,对物体的特性进行抽象而得出的。逻辑一一数理的经验,譬如给孩子四个鸡蛋,不管这四个鸡蛋摆在哪里,鸡蛋加起来的总数都是四个,无论计数多少次,总和不变,也就是一一这种总和与物体的空间位置和计数次数无关,这是孩子在作用于物体的过程中,对动作间的相互协调获得的结果。

而在上述第一类经验中,孩子得到的知识来源于物体本身,在第二类经验中,则来源于动作间的协调。我们的第二类知识经验常常被利用,作为游戏与玩具设计的切入点与目的所在。正是基于这种经验的特性,艺术设计也常常介入以加强其效应。我们说过,艺术设计为人造物带来形式美感,带来造物人的用心,人造物作为艺术设计的媒介,孩子通过这种媒介与物产生互动,并在动作间的相互协调中获得经验。那么,艺术设计所创造的形式美感与情感意识的表达正可以通过设计的方式传达给儿童。

就形式美感方面,儿童常常要绘画,在绘画的过程中不仅能得到美感的训练,在表达的过程中还能获得相应的愉悦感,以绘画对于现实的模仿和投射来看,这也是孩子使现实为其所同化的一种方式。而论及情感意识的传递方面,孩子看连环画时,见到主人公过上幸福的生活会欢欣雀跃,见到主人公遭遇坏人会咬牙切齿,这是最简单的情感传递,艺术设计正是通过情节的设计把握调动着孩子的情绪,输出着做人要善良、正义等形形的价值观。而儿童在接受这些情节时也一并吸收同化着这样的价值观,并在今后的时间发挥顺应机能去适应这个被这样描述的世界。

篇11

[课题简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时代的要求。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在我国广大农村,进城打工已成为农民获取经济来源的主要方式,尤其近几年,进城打工的农民数量越来越多,这种“背井离乡寻富路,离田离土求发展”的状况,致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群不能完全享受父母关爱、家庭温暖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据统计,我国1.2亿农民常年外出务工经商,或到外地打工挣钱。由此产生近2000万少年儿童留守家中,其中14周岁以下的占86.5%,按全国3.6亿儿童来计算,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而且这个数字逐年在增长。这部分“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家庭教育相对缺失,他们的心理和人格的表现都明显有别于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这些孩子有的逃学、旷课、不交作业、说谎,沾染打架等不良习气;还有的孩子因第二监护人管理不当而离家出走,甚至被拐卖。“留守儿童”现象成了一个新的社会话题,特别是能否保证留守儿童的健康心理已成为讨论的热点。

2.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是社会发展必然的趋势。

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缺少家庭温暖,面对复杂的社会,身心健康成长尤其令人担忧。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有心事无处诉说,只能用自己稚嫩的双肩扛下所有问题,很容易形成精神或人格障碍。“留守儿童”就像乡村的小草一样,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自生自长着。如何教育好这些“留守儿童”,使他们健康成长,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3.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严峻课题。

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教育已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健康和谐的优良环境,势必影响他们的每一步成长,只有创造优良的环境,才会让他们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朋友看管,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青少年健康成长都带来了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捷。为教育这些“留守儿童”寻求策略措施,我们选出了《盘州市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对应策略》课题。

二、课题立项情况

本课题在2017年3月底选题后,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经过设计论证,先后报层层主管部门审批,于2017年8月中旬得到六盘水市基础教育教学课题评审委员会批准立项。

三、课题组成员详细情况一览表

姓 名

工作单位

职称/职务

承担任务

手机

胡鹏鹏

盘州市英武镇英武中学

中学二级

协助负责人完成开题报告、结题报告、负责留守儿童虚荣心理研究报告

18785845480

向克

盘州市英武镇英武小学

小学高级

负责收集各种研究资料、负责留守儿童孤独心理研究报告

13708588996

胡玮

盘州市英武镇英武中学

中学高级

负责审查、编辑各种研究资料、负责留守儿童学习心理研究报告

13985928316

何梅

盘州市英武镇英武小学

小学高级

负责编辑、装订各种研究资料、负责留守儿童羞怯心理研究报告

15329184370

支成贤

盘州市英武镇中心校

中学一级

负责制定调查问卷、负责留守儿童偏执心理研究报告

13984605706

四、课题研究时间表

序号

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

阶  段  成  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1

 准备阶段

(2017年3月—7月)

1、申报表的填写;2、制定出具体研究计划,实施方案;3、开题报告

书面材料和电子材料

2

实施阶段(一)(2017年9月--12月)

1、准备阶段工作总结;2、各子课题调查分析报告;3、各调查报告论证

领导和专家评估

3

实施阶段(二)(2018年2月--12月)

1、课题专题研究报告;2、总课题研究推广报告;3、实施阶段工作总结

周边乡镇学校推广结论

4

 结题阶段(2019年1月---4月)

1、课题研究成果实践运用总结;2、讨论结题报告的形成;3、结题阶段工作总结

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

“留守儿童”就是父母长期外出孩子留守在家由祖辈或亲友监护的儿童。留守儿童常出现情感缺失、心理偏差、行为失当、学业失控等现象。留守儿童的学习和人格的表现都明显有别于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不少人误入歧途,这些孩子逃学、旷课、不交作业。 同时,留守儿童在“家”骗第二监护人,在学校骗老师,沾染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致使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容易走极端。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体贴照顾,出现害羞、内向、孤独的心理倾向。不愿意与别人交往,害怕与人合作交流等。 本课题正是基于此提出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培养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健全的人格,以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逐步完善自己的心理健康和能力。教育留守儿童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为此,课题组成员从盘州市一些中小学选取留守学生近400余名,通过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专门研究留守学生的学习、交往、偏执、逆反、虚荣、羞怯等心理问题及生活状况。通过探索研究后,我们建议从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四个方面来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从而使他们的身体和身心健康都得到快乐成长。课题组经过近两年的研究,先后编写了盘州市校本系列教材《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读本》,编印成书作教育系统内部资料赠送盘州市境内学校使用。也写出了各种心理特点的研究报告如:《对留守儿童羞怯心理的研究报告》、《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研究报告》、《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的研究报告》、《对留守儿童的交际心理的研究报告》、《对留守儿童的逆反心理的研究报告》、《对留守儿童的虚荣心理的研究报告》均被我校心理咨询室收存和心理健康教育课培训使用,同时也被一些相关学校引用。

【关键词】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心里现状分析;应对策略

一、 课题研究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走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会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问题会越来越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对于这类问题的研究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还缺乏系统性的内容和可操作性较强的做法,本课题正是基于此,从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出发,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一线教师的亲身经历,全面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挖掘造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制定培养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值得推广的行之有效的策略,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试图寻找一个突破口。使留守儿童父母安心务工,还可以积累一些留守儿童的教育经验。同时,通过关心爱护,使其留守儿童能在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好转,表现为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持续好转,心里素质明显增强,学业成绩稳步上升;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力、自理能力都不段增强,身心健康不断发展,综合成绩呈上升趋势。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综述

目前,社会各界人士已对留守儿童作了大量的研究。近年来有关留守儿童研究报告不断出现, 打开电脑搜索“留守儿童”就能搜索很多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和各地出台的有关关心留守儿童的政策。

1.国内研究现状:自20世纪90年代,留守儿童进入大众的视野,其概念随着社会进步而嬗变。留守儿童作为农民工的衍生群体,其关注度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焦点。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留守儿童的心理、体质、学业、社会性等方面展开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成果,但结论大相径庭。留守儿童将长期存在,教育关爱工作任重道远,须避免留守儿童个体标签化,做好顶层设计,整合多方资源,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弥补家庭教育缺失,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2.国外研究现状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范围内受父母移民影响的留守儿童数量巨大。国外留守儿童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留守儿童的规模,以及移民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教育、医疗和健康、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研究者不仅描述了留守儿童各方面的发展状况,而且对移民影响留守儿童发展的机制和过程也比较感兴趣,提出了一系列中介和调节因素。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外对留守儿童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留守儿童的规模以及移民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教育、医疗和健康、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党和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比较关注,各地纷纷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农村留守儿童一般问题的研究已经启动,中央教科所、江苏、河南,以及重庆市的个别专家学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一般问题进行了研究。王宗飞《任性冷漠内向孤独 “留守孩子”令人担忧》探究了留守儿童在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产生消极情绪。黄应圣、刘桂平在2004年的研究中,也认为留守儿童在道德品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迟希新在2006年的研究中也道出了留守儿童在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人格以及道德行为等方面的偏差……这些研究,重点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和他们面临的严重困难和问题,在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但这些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其解决的专项研究还远远不够,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他人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目前存在的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有:情绪消极,孤僻任性、自私冷漠、暴躁、极端的性格。等特征,产生了叛逆、厌世情绪。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盘州市“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

2、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方面找到一些有效的措施,纠正、排除、防止学校“留守儿童”出现心理、行为的偏差。

3、对盘州市“留守儿童”的各种个性心理品质进行培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

4、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素质,初步培养教师具有从事心理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研究内容

1、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的主要心里现象分析

a、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学习心理现象

b、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逆反心理现象

c、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交际心理现象

d、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虚荣心理现象

e、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偏执心理现象

f、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羞怯心理现象

g、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孤独心理现象

h、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常见异常行为

2、对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及建议

    (三)研究方法

1、 抽样调查法:采用问卷形式,调查盘州市部分中小学学生主要心里现象。

2、行动研究法:结合盘州市部分中小学教学和发展的需要,根据研究的过程,分阶段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及时调整和完善研究步骤、具体研究策略。

3、 个别谈话法: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访谈,分析存在问题、问题成因和解决方法。

4、 教育文献法:查阅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文献,明确研究的目标,分析研究中涉及的有关变量。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研究的准备阶段(2017年9月——2018年1月)

     完成区域内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象的调查,提取数据,对中小学学生中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象进行分类。做好课题的研究准备工作开展开题论证,设计研究方案以及设计调查问卷等。

(二)研究的实施阶段(2018年3月—2018年12月)

1、 主要按计划、步骤进行课题研究。

2、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盘州市部分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象。

3、 根据调查结果统计,分析盘州市部分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象。

4、 根据留守儿童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个别访谈和社会调查,分析心理问题的成因,研究转变策略。

5、 对存在各种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进行个别辅导,设计合理的教育方案。

(三)研究的总结阶段(2019年2月——2019年4月)

       整理材料,总结经验,推广研究成果,写好课题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成果

(一)调查结果统计

课题组通过对盘州市八个中小学约400余人留守儿童的各种心理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详见各种心理问卷调查统计报告),主要数据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占89%,没有的占11%,其中:

(1)认为交际心理有困难的占20%,一般的占65%,没有困难的占15%;

(2)认为学习心理有困难的占30%,一般的占70%,没有困难的占10%;

 (3)有逆反心理的占40%,一般的占50%,没有的占10%;

(4)有偏执心理的占30%,一般的占60%,没有的占10%;

(5)有羞怯心理的占45%,一般的占40%,没有的占15%;

(7)有虚荣心理的占50%,一般的占30%,没有的占20%;

(8)有常见异常心理行为的占40%,一般的占25%,没有的占35%;

  (二)调查数据分析

从第一个问题可看出:这些留守孩子在交际心理方面有问题的不是很多,一般地占多数,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从第二个问题可看出:这些留守孩子学习心理困难的也不太多,有80%的孩子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还行的。

从第三个问题可看出:由于他们的父母不在家,更不可能时时刻刻在自己身边,很需要帮助和指导他们,以减少出现的逆反心理。

   从第四个问题可看出:留守儿童偏执心理还是较多,很需要我们采取合理措施去调适;

   从第五个问题可看出:这些留守儿童羞怯心理人数不算少,很需要我们采取引导措施;

   从第六个问题可看出:留守儿童虚荣心理还是挺严重的,需要我们下大力气的。

    从第七个问题可看出:有常见异常心理行为的也很多,很需要采取合理措施去调适,

(三)课题研究成果

1、课题组长胡兴担任主编,带领课题组成员经过近六个月的时间,编写了盘县校本系列教材《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读本》,在课题实施学校推广试用,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赞誉,为我们课题研究成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课题组长胡兴设计制作的课件和撰写的论文《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爱心架起友谊桥-----心理健康教育说课稿》分别获得《中国教育学刊》举办的“全国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评选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及“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征文评比大奖赛二等奖。为课题研究成果得到了推广。

3、自课题实施以来,课题组长胡兴为盘州市英武镇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培训了五期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英武乡中学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二级培训》、《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男女生交往》。

     4、课题组成员何梅所做的课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化分析》、教研论文《浅谈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盘州市红果片区小学得到了推广。

    5、课题组成员对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写出了各类心理问题的研究报告。其中:

(1)课题组组长胡兴做出了中小学留守儿童“偏执心理”、“交际心理”和“常见异常行为”的研究报告。

(2)课题组成员胡玮做出了中小学留守儿童“学习心理”的研究报告。

(3)课题组成员胡鹏鹏做出了中小学留守儿童“虚荣心理”的研究报告。

(4)课题组成员支成贤做出了中小学留守儿童“逆反心理”的研究报告。

(5)课题组成员何梅做出了中小学留守儿童“羞怯心理”的研究报告。

(6)课题组成员向克做出了中小学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研究报告。

【实践成效分析】

1.通过农村小学阶段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了解当前我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

2.通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根据所获数据资料,分析造成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异常的各种因素。

3.通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指出学校、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合理的教育方式。

4.通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探究合适的解决策略。

5.通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进行科学的对比实验和总结。

【研究体会】

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学习及心理健康问题则需要政府、家长、学校及社会人士的共同努力。以下是我们课题组研究实践后的几点总结与建议:

 1、政府方面

就社会政府而言,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高的重视。留守儿童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教育体制不完善,家长收入并不高难以承受高昂的择校费。所以,政府在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上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更多的农民工子弟学校,降低入学门槛,方便家长携带孩子去打工。农民工将子女留守而不选择举家迁移,与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难有直接联系。由于户籍所造成的二元体制,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公办学校入学要缴纳高昂的“借读费”,这成为农民工子女不能随迁的一大障碍。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应当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流入地政府要努力改善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条件,进一步落实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同时,在公办学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特别要把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好,加大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降低农民工子女上学、受教育的成本,使留守的孩子能够生活在父母身边,共享城市文明。

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鼓励外出务工的农民在家乡创业,在相对落后乡镇、农村发展更多的产业,为农民在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此外,还应加大对弱势群体的财力扶持、制度倾斜、生活保障,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尽量确保“后天平等”。

2、学校方面

学校是“留守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部门。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学校对他们要倍加关注和关心,每一位教师要有一颗爱生如子的爱心,有计划的做好家校联系工作,有针对性的进行家访,让学生从老师那里得到父爱和母爱,得到大家庭的温暖,做到对每一位“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学习情况等方面了如指掌,积极组织他们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有效弥补“留守儿童”的缺失。作为学校和教育部门,关心和教育好“留守儿童”责无旁贷,责任重大。通过课题组的研究实践,现将一些不成熟的经验与大家交流。

一要调查摸底,分类管理。组织全体老师,对留守学生进行全面的家访,作好记录,建立档案,并制定分类辅导关爱的方案,使学校的教育管理有的放矢。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留定儿童的家庭主要在以下四种情况:①家庭困难,父母迫于生活双双外出打工;②父母一方不在本地,为团聚而外出务工:③家庭宽裕,父母为生活自由而外出务工;④父母感情不和,一方外出务工。针对这四种种情况,我们对家庭经济困难的留守儿童,通过各种渠道在经济上给予帮助,化解他们因家庭困难而引起的自卑和苦闷。对家庭宽裕的家庭的,重点促使其父母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和关爱。对于父母感情不好,性格古怪、脾气暴躁,逆反心强、问题较多的孩子,进行重点跟踪,特别呵护和关爱。

二要制定实施方案,完善工作制度。学校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和学校“留守儿童”实际情况,制定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实施方案,统筹安排各项工作,积极开展有关活动;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定期检查制度、结对帮扶制度、热线交流制度、心理咨询制度等,把关爱工作落到实处,使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经常化、社会化、制度化,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加大“关爱工程”实施检查力度,定期、不定期的对学校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专项检查,促进、推动关爱工程长效、持久深入地开展。

三要搭建交流平台,增强心灵沟通。根据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我校课题组成员则组织本校部分留守儿童与浙江大学“1+1爱心工程”结对子的活动,目的也是为了改善留守儿童“有苦无人诉”的状况。爱心工程以大学生牵手留守儿童为中心,让孩子们找到一名“知心姐姐”或“知心哥哥”。组织留守儿童与大学生志愿者之间以书信进行交流,因为对于老师,孩子们有警戒,有些不大愿意说出心里的真心话,但对于知心哥哥或者姐姐,他们的内心就没有什么顾虑,更加愿意倾诉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这种让社会人士参与到改善留守儿童现状的机制或模式还是很有意义的。如果此类活动得到推广,留守儿童存在的种种问题就可以得到一定程度地解决。

四要加大硬件投入,搞好寄宿制建设。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建好寄宿制学校,优先安排“留守儿童”住宿,加强内部管理,认真安排好“留守儿童”的安全、学习、生活等问题,使其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解决“留守儿童”家庭的后顾之忧。留守儿童在学校寄宿有很多好处,可以促进留守儿童的学习、可以避免留守儿童受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可以促进留守儿童与教师及同龄儿童之间的关系和谐、亲密沟通。

五要关注特殊群体,进行个别辅导。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肩上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对于个别特殊的留守儿童,在他们身上我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六要经常沟通家长,家校互动。学校可以开辟一个亲情专线或互动专线,虽然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话,但是,家长因为工作问题常常会忘记给家里打电话。所以,学校可以开辟一个亲情专线或互动专线,让留守儿童每周打1~2次电话给家长,同时让老师与家长经常保持联系,汇报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情况。通过交流,努力与他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取得共识,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关心和帮助孩子成长。

七要提高教育人员的素质。除了在教学方面提高要求外,教育工作者在对儿童心理等方面的知识也要尽量充实。这样更有利于教师在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中及早发现存在的问题,有效预防留守儿童形成的极端思想或做出的极端行为。

八要学校和班级要经常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各种文艺活动和公益活动的开展,让留守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在活动中忘记的是烦恼,得到的是快乐。通过活动增强与同学相处的感情,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体会助人为乐的幸福,同时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3、家庭方面

就家长而言,在做出外出打工而留下孩子的选择时,应该充分认识其中的利弊。虽然,父母在外地打工距离孩子很远,但是,现在通讯技术越来越发达。家长应该充分利用这些通讯工具及时与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代养人、留守儿童的老师保持联系,更多地与留守儿童深入谈心,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困惑,解决他们心中的困扰,减少隔阂,更好地理解和关心留守儿童。家长绝对不可以因为留守儿童成绩落后而一味指责其不用功学习,而应该尽量帮助他们利用假期及时地弥补空缺、跟上进度。

我们想强调的是,父母不只是孩子衣食住行上的支持者,更是孩子精神上的寄托者。每个孩子都希望在碰到困难的时候可以有母亲温馨的话语来安慰,可以有父亲宽厚的肩膀作为依靠,从而帮自己正确面对并战胜挫折。所以,我们需要为留守儿童的父母敲醒警钟!你们可以少加几个班,可以少赚一点钱,可以不用给孩子买什么高档的礼物,但是,一定要记得经常打电话跟孩子聊聊天,一定要记得在孩子生日的时候,煮一碗面或买一块蛋糕,道一句生日快乐。

4、社会方面

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不只是农村或者农民工的问题了,随着留守儿童数量的扩大,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问题。所以,在这里我们呼吁更多的社会人士伸出热情的双手,形成爱的暖流,温暖每一位需要帮助的留守儿童。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更需要我们呵护的花朵。从以上这些爱心人士的言语中,我们能感受到社会从来不缺少爱心,我们相信,在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下,会有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绽放笑容。

【研究收获】

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课题组成员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理论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并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践材料,也比较摸清了盘州市留守儿童的主要心里现象,我们也根据实际情况探索研究了一系列教育措施。对于个别留守儿童的教育,通过我们课题组的努力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农村留守儿童队伍庞大,加上学校各种条件有限,以至于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当然,我们会努力渐渐扩大我们的队伍,更不会因为课题的结束而停止研究。我们将继续关注留守学生的学习、教育问题,真正将对留守学生的教育落到实处。为他们做点什么,给他们关爱,解决他们成长中遇到的困难,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给他们以学习等各方面的指导,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廖继昌、韦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对策及建议》,广西教育,2008年25期 .

篇12

全民阅读环境是十分抽象的,很难通过纪实的手法来给予描述。但作为个体,却能通过考察身边的人和事来感悟到这种环境的存在。为此,全民阅读环境的构建首先依赖于个体的参与,以及通过良好舆论氛围和外部激励来形成若干个体叠加后整体效应的形成。因此,这里就需要制度来作为保障。

(1)稳定性。稳定性方面依赖于制度的连续性和长久性,且不因地方政府换届而改变。关于这一点十分必然,毕竟作为接地气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制度,仍依赖于基层政府公权力的作为。

(2)激励性。这一方面体现为制度的鼓励性,特别对于那些热爱读书的先进代表,应通过给予适当激励来引导和鼓励区域内其他民众以其为榜样共同进行参与。

1.2组织推动

组织推动可理解为,通过公共文化服务组织的职能发挥,以及新时期工作模式的创新,来切实推动全民阅读环境的形成。具体阐述如下:

(1)公共图书馆。从层次来划分,公共图书馆可以分为地级市图书馆、县级图书馆。从构建全民阅读环境的重点和难点来看,应是在县级图书馆层面上。毕竟在推动城镇化进程的同时,还需要提升农业人口的精神面貌和素质。而激发起他们的阅读热情,便是提高农业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之一。

(2)社区阅览室。从目前诸多文献的阐述中可以发现,对于社区阅览室的重要性并没有被部分同行所强调。实则不然,顺应当前的社会管理趋势,应突出社区阅览室在构建全民阅读环境上的作用,可以根据社区居住人口的职业、年龄等方面特征,创建图书内容有针对性的社区阅览室。

1.3监督促进

构建全民阅读环境,不仅需要民众逐渐形成自觉意识,还需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此提供制度和组织保障。因此,在促进这种保障演变为长效机制的要求下,需要借助主管部门的监督机制。从现阶段开展的践行群众路线活动中,也要求主管部门需要下基层深入了解基层服务部门的心声,从而能在制度和组织上给予更加充分的监督和保障。通过以上3个方面的定位分析,可以看出全民阅读环境构建的路径指向。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全民阅读环境的构建

2.1明确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尽管从字面上来理解“全民阅读环境”似乎体现为同质性环境特征,但我国现实决定了需要把握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即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形成非均衡态的环境构建模式。诸如,在沿海发达地区民众的文化素质较高,在历史上也受到西方人文环境的熏陶,因此在形成全民阅读环境时较为容易。然而对于中西部广大地区来说,经济发展仍是头等大事,从而在构建全民阅读环境上必然面临较大阻力。

2.2增强服务体系制度保障

在增强服务体系制度保障上,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建立优化阅读物结构的长效机制,并根据区域生产、生活的需要,引进具有现实作用的读物;二是建立鼓励阅读的制度,从而通过量化指标的评价,来奖励先进个人和集体;三是建立完善的财政经费保障制度。而实践表明,目前在第二和第三项上做得还不够,特别在经济欠发达的区域,需要在这两个方面狠下工夫。

2.3强化服务体系组织推动

各级公共图书馆和社区阅览室是构建全民阅读环境的重要载体。公共图书馆建设需要在服务类型和服务对象上进行优化。对于前者而言,可以拓展电子阅读模式,这种阅读模式与当前的信息化时代相融合,能够更加适合那些工作、生活节奏快的人群;在服务对象上,应关注农村人口的需要,他们在发展农业生产时急需农业科技读本,从而在书籍结构上就可以对此进行优化。

2.4完善服务体系监督职能

上文已多次强调了监督职能的重要性,实现全民阅读环境应是一种长期的自发形态。而在当前中国社会普遍弥漫着浮躁情绪的状况下,先期工作重点仍在于制度保障和组织推进。因此,监督职能的发挥,可以借助收集民众意见以及对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检查监督评比来进行。

3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儿童阅读环境的措施

下面以儿童阅读环境为例,谈一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全民阅读环境的措施。

3.1增进服务意识

培训可围绕儿童心理学、服务技能等方面开展。对儿童心理学的了解,有助于员工更好地把握服务的方式,避免一些消极态度的出现。同时,通过对儿童心理学的了解,可以有意识地改善自身的服务用词,鼓励员工使用更具亲和力的言语,进而为少年儿童营造一个阅读的宽松环境。

3.2注重课后服务

需要员工采取走出去战略,来更好地拓展少年儿童图书馆的职能导向。为此,可以通过图书馆的员工前往附近的各中小学校进行调研,征询师生对图书借阅的诉求。通过分析,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送书到校活动。同时,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基础教育在课外读物方面的需求,还可以不定期地与有关教师进行座谈。

3.3优化图书种类资源

具体而言,应根据图书馆所在地周边中小学学生的需求来构建。为了获取孩子们的需求,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通过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再根据自身的财力状况,最后进行图书种类资源优化。

3.4优化阅读工具资源

少年儿童图书馆的功能设计,应迎合社会大环境的需要。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使得现在的孩子习惯于聊QQ以及网上阅读。因此,为了拓宽少年儿童图书馆的功能,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考虑购进信息化资源。同时,在图书馆的空间区域配置上,应考虑规划出一个集体交流的场所。而这种区域的功能,直接与少年儿童的心智发育特征相匹配。

篇13

在20世纪在瑞士的日内瓦曾诞生出一名20世纪有重大影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他和其他著名的心理学研究者组成了当今的日内瓦学派。一个好的研究机构可以激发理论创新,因此,我们会问:皮亚杰本人和这个研究的机构――国际发生认识论中心,与日内瓦大学的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院是何种关系?当今皮亚杰档案馆的建立又有何意义?

有些学者用新的思想和观点去整合、修正或扩展皮亚杰理论,出现了新皮亚杰学派.它借助皮亚杰理论的框架,对儿童心理发展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有价值的成果。因此,介绍皮亚杰的经典理论和他后期理论,对探讨当今新皮亚杰理论的来龙去脉,对我国的心理学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日内瓦学派的研究机构

提到日内瓦学派的研究机构必定会提到一个是“国际发生认识论中心”,一个是皮亚杰档案馆.而且还会问它们与日内瓦大学的关系。日内瓦大学始建于1559年,1912年克拉巴柔德建立了卢梭研究所,1921年,皮亚杰被任命为这个所的研究助理。1933年,卢梭研究所改为日内瓦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从1923年皮亚杰发表《儿童的语言与思维》一书起,多年来,皮亚杰和他的同事们一直对儿童心理学和教育的关系怀有巨大兴趣.但是,约在本世纪,40年代左右,皮亚杰的兴趣逐渐转到单纯的心理理论方面,尤其是以思维发展为中心的儿童认识过程的研究,他和英海尔德一起领导了实验发生认识论的研究,并引用了数理逻辑概念。1955年,皮亚杰倡建了“国际发生认识论中心”。

而皮亚杰档案馆是一家非官方的学术机构,它是由皮亚杰教授生前的长期合作伙伴,已故的日内瓦大学教授巴蓓尔・英海尔德于1974年创立的。建立档案馆的目的就是为了搜集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者的所有作品,同时也搜集在发展心理领域中受到日内瓦学派的影响而引发的有关皮亚杰研究的衍生文献资料。里面收藏不仅是皮亚杰本人的作品,而且还包含其它受其影响的文献资料。

二、日内瓦学派的理论衍变

1、皮亚杰的经典理论

皮亚杰是一位多学科研究者,创立了他自己的发生认识论,形成了其独特的认知发展理论,人们称其为发生认识论者.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中提出了许多概念,如智力、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儿童自我中心性等,主体与客体关系的理论、认识发生发展的理论、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理论、认识的生物学根源理论等。[1]皮亚杰认为,知识既不会起源于主体,也不会起源于客体,知识起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他强调知识的唯一来源是动作,可分为个别动作和动作协调组织,它们并不直接作用于客体,而是主体动作本身的协调,相对于动作系统,又称为运算。儿童发出的动作作用于客体,就会产生物理经验和逻辑数学经验。皮亚杰还提出认知发展的阶段论,他根据认知结构的质的不同把儿童认知的发展划分为四大阶段:感觉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2、13岁开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具有不同质的差异,后一阶段的发展建立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其阶段论思想,皮亚杰提出教育或教学要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2]

2、皮亚杰晚年的新理论

皮亚杰后期的新理论主要有两个特点:其一,新理论建立在对应性(correspondence)、态射(morphism)、范畴(category)、转换(transform)等新的概念体系之上;其二,新理论将发展视为从心理内态射到心理间态射,再到超态射的演变过程。首先皮亚杰尝试用数学工具作为其理论建构的基础,其“运算”(operation)为核心的数理逻辑解释着智慧发展的各个特定时期的状态与结构。[3]到了20世纪70年代,他引进范畴论和态射概念。此外,他又提出了对应性、转换等概念。这些新概念就成了皮亚杰新理论的根基。皮亚杰也对发展做出了新的阐释,认为发展是一种从心理内态射水平到心理间态射水平,再到超态射水平的演变过程。这就是为什么儿童能对可见的状态进行推理,不能对存在却看不见的情景进行转换推理。

3、新皮亚杰学派的理论

新皮亚杰学派进是在保留皮亚杰理论的基本框架的前提下,对皮亚杰的理论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近年来,有学者就对皮亚杰的儿童发展年龄阶段论所描述的那种“全或无”的进行机制表示怀疑。里格尔提出儿童心理发展还应当有第五个阶段,即辨证运算阶段。帕斯库利恩把图式定义为引发反应成分和效应反应成分,把顺应定义为个体试图运用旧图式来同化新情景而不能成功时出现的变化等等。另一部分人把信息加工理论与皮亚杰理论结合起来产生了“发展论”,莫拉说他们采用建构主义的方法来研究认知发展,并认为认知发展可以分成性质不同的各个阶段,但是他们是根据儿童的信息加工秩序而不是根据逻辑工具来划分这个阶段的。他们承认皮亚杰认识发展的基本思想,但在具体思想的建立上,他们不认同皮亚杰对认识的数理逻辑式的描述,认为皮亚杰过多注重了认识发展的质变和普遍规律,缺少关注认识发展的微观机制,他们用信息加工理论建立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程序模式,提出比皮亚杰更具体的儿童心理发展模式。

三、对理论衍变的思考

前文已经分析了日内瓦学派的理论衍变,也是一种理论创新.理论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同时又能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20世纪70年代,皮亚杰开始引进新的数学理论――范畴论和态射概念.此外,皮亚杰也开始意识到基于动作协调的运算结构并不充分,于是又提出了对应性、转换等概念。这些概念的提出从某种角度上克服了皮亚杰在经典理论中的不足。

皮亚杰自发生认识论诞生以来,一直遭受着各种各样的批评,蒋京川归纳了三点质疑:其一,思维与逻辑能脱离具体情境和内容吗?其二,皮亚杰的心理“运算结构”究竟是什么?其三,皮亚杰的发展理论符合事实吗?而近年来,新皮亚杰主义者所取得的新成果不断修正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该学派已成为国外关于认知发展研究的主导方向。这些修正推动了有关“认知发展”的研究,这些成果的获得应归功于研究者形成和借鉴了利于深入研究的理论目标和概念体系,归功于他们注重认知的结构、过程和功能的多维度的研究。皮亚杰经典理论虽然没有忽视对人类认知过程的描述,但是他用“平衡”所反映的认知结构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转化,从概念上显得笼统和粗糙,如果再进一步深入寻问其机制,则不能深入的回答。笔者认为,新皮亚杰派的诞生,使皮亚杰的原有研究重心发生了较大改变,推进了人们对认知结构中成分及其功能的认识,新皮亚杰派的这种多维性研究更为全面和深入地揭示了认知发展的规律。这种借用其它学科知识来促进自身体系完善的科学方法是有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胡晶,石向实.皮亚杰理论新近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5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