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0:5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当今时代生产力不断发展,旧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所以以前惯用的农业生产模式应该做出调整。随着常年不断的农业种植,土壤的肥力大大下降,甚至有些土壤会出现沙漠化或者土壤板结的情况,对我国的环境以及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影响。保护性耕作措施是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广的一种农业种植模式,这种种植体系的利用大大增强了土壤的肥力,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实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1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1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蓄水能力
免耕覆盖法就是在收获农作物之后,将农作物的残留植株留在地里,让它们自然腐化,这样能够提高土壤的肥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保持土壤水分,将植被留在地里起到了一个覆盖的作用,水分可以很好地保存在土壤中帮助种子更快的发芽,土壤的蓄水能力也会因此大大增强,这对农作物的种植以及水资源的保护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些地区天生土壤干旱缺水,并且河流很少,不利于农业种植,免耕播种可以让这些干旱地区也能种出很好的农作物。
1.2依靠残茬覆盖减轻耕地水蚀和风蚀
残茬覆盖其实与免耕覆盖是同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不仅仅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蓄水能力,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防止耕地被水蚀或者风蚀。我国的土地每年都有大量的水土流失现象发生,这是因为对耕地的保护不够,在下雨的时候,耕地的土壤就会随着雨水流入到河流,土壤的肥力就会变得越来越低,农作物的产量也会减少,并且河流的含沙量会增加,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有些地方刮风的天气比较多,这也会对土壤造成一定的影响,风会带走表层土壤。时间长了,土壤被一层一层的风蚀,就容易导致土壤的肥力下降,并且也会对空气造成一定的影响,当地的风沙天气也会增加。如果能够使用残茬覆盖的方法,那么会是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1.3依靠秸秆还田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在前几年,农业种植的地区有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那就是焚烧秸秆。很多农业种植人员认为,把秸秆焚烧之后,不仅省去了清理秸秆的人力、物力、财力,还可以让秸秆焚烧后的灰烬留在地里,增加土壤的肥力,这种想法是十分荒谬的。科学研究证明,焚烧秸秆后的灰烬留在地里会加剧土壤的板结,对农作物的生长有很大的阻碍作用。并且焚烧之后产生的有害气体飘到空气中,会导致周围地区的空气质量严重下降。而把农作物秸秆粉碎后留在田地里,让他们自然腐化,会增加土壤的肥力,促进农作物的生产,是一个省力又环保的办法。
1.4保护性耕作比传统耕作增产效果显著
保护性耕作是最近几年提出来的一种新型农业种植方法,科学研究证明,这种方法要比传统的耕作方法更好。经过统计,很多运用保护性耕作的地区农作物年产量比以前要大大提高。这种方法一举两得,不仅可以保护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可以增加粮食作物的产量。所以,要不断的在农业种植区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2推广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自上世纪30 年代初, 化肥、农药的相继出现并应用于农业生产, 标志着现代农业时代的到来。在现代农业时代,化肥、农药及除草剂等农业化学品的大量投入、灌溉面积的不断扩大、土壤机械化作业强度的不断提高、作物耐肥品种的推陈出新以及栽培技术的不断创新, 共同推动了农产品产量的快速增加( 主要是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 。与此同时,现代农业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严重的生态问题, 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1 现代农业的负面影响
1.1 地表水及地下水污染
长期以来, 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农业化学品的大量施用导致的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一直是农业及环境科学家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化学肥料, 尤其是水溶性极强的氮素化肥, 不仅可以通过地表径流冲刷到江河、湖泊等地表水中, 而且可以通过降雨及灌水等淋溶到泉水及深井水中。农业生产活动被认为是硝酸盐污染水环境的最重要原因。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氮素化肥的超量施用, 提升了地下水和地表水中硝酸盐的含量, 从而导致了水环境的富营养化。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 在粮田面积减少的同时, 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的面积迅速扩大。农民在经济作物上的投入远大于粮食作物, 由此带来的农业化学污染也更为严重。
1.2 作物的抗逆性下降, 农产品的品质降低
化肥、农药等农业化学品的大量施用, 可以显著提高植物组织中硝酸盐和氨基酸的含量, 并使植物的细胞壁机械强度减弱, 从而诱发植物病虫害的发生。不仅如此, 农业化学品的超量施用还可以导致植物收获物中维生素C、有机酸及可溶性糖等营养成分的降低, 从而导致农产品品质的下降。更为严重的是, 植物吸收了杀虫剂、除草剂等农业化学品后, 会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
现代农业对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农业化学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病、虫、草害的抗药性越来越强。为了尽量减少病、虫、草害带来的损失, 不断增加用药量和不断使用农药新品种成为农民的普遍选择。杀虫剂的大量施用给害虫的天敌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使依靠化学药剂防治植物病虫害的努力陷入了一个“农药施用量不断增加, 害虫的抗药性越来越强”的恶性循环。
1.3 土壤肥力下降及土壤酸化
现代农业的另一特点是土壤的机械化作业强度不断加大, 由此导致的土壤水蚀和风蚀及环境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生态问题。水土流失的直接后果是农田土壤肥力的下降和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 而导致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则是频繁的土壤作业造成的表土疏松及径流加剧等。
化学肥料的大量施用除了容易引起土壤养分失调外,更为重要的是导致土壤酸化、板结、土壤的渗透能力降低等, 致使土壤的生产能力下降。
2 推广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 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2.1 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
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的核心是少耕、免耕技术及作物残茬覆盖技术。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而且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增加土壤水稳性团粒结构的数量, 提高土壤的渗水性, 减少雨季的地表径流, 提高土壤抗水蚀及风蚀的能力, 增加土壤的蓄水量, 提高水分利用率, 全方位培肥地力, 从而有效地提高土壤的生产能力。免耕技术是一项高效低耗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 它不仅适合于水浇地, 更适合于旱地。该技术的推广有利于农业的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不仅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的水土流失问题, 而且使土壤不断培肥, 土地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转贴于
2.2 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至少包含施肥量及施肥时期两方面的内容。按照作物的需肥规律合理进行肥料运筹, 不仅可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而且可以减少因施肥不当而造成的环境污染。许多农民群众为方便起见, 将全部或大部分氮肥在播种前或播种时做基肥一次施入, 造成肥料的浪费和地下水的污染。这种传统的施肥方式既不利于提高肥效, 降低生产成本, 也不利于环境保护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2.3.1 革新地面灌水技术, 改大水漫灌为沟内渗灌传统的大田作物灌溉技术多为大水漫灌。这种灌溉方式不仅浪费水资源, 破坏土壤结构, 而且也是造成农业化学污染的重要原因。而改大水漫灌为小水沟内渗灌不仅可节水30%以上, 而且可以降低田间湿度, 提高作物的抗倒伏及抗病能力, 从而减少杀菌剂及杀虫剂的使用量, 有利于环境保护。此外, 改大水漫灌为小水沟内渗灌, 不仅便于浇水管理, 而且使灌溉水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减少了60%, 从而减少了水蚀, 保护了土壤。
2.3.2 推广非充分灌溉技术
植物的根系在受到水分胁迫时会产生化学信号并输送到叶片, 叶片在感知根系受到水分胁迫的信号后会降低气孔开度或关闭气孔, 从而减少水分消耗。根据这一原理建立起来的非充分灌溉技术是农业节水领域的一项新兴技术。
于振文等专家( 2001) 对高产小麦高效灌溉技术及其生理基础进行研究后认为, 在底墒充足的情况下, 小麦生育前、中期适度灌溉, 在保证适宜亩穗数和幼穗正常发育的前提下, 适当抑制营养生长; 后期补充灌溉, 延缓根系及功能叶片的衰老, 保证穗粒数和粒重。这样, 就可以将传统的3~5水减少为1~2 水, 从而使灌水效益显著提高。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6-0038-02
1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必要性
高台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中游下段。现有灌溉面积3.77万hm2,其中农田灌溉面积3.17万hm2,林草地灌溉面积0.60万hm2。全县水资源总量(包括过境水)为15.73亿m3,其中允许利用的水资源总量为5.39亿m3(地表水4.07亿m3,地下水1.32亿m3),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为4.38亿m3,人均拥有水资源量2 772 m3,可利用地表水资源人均占有量2 576 m3,平均10 785 m3/hm2。由于受黑河来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地域条件、调水、调蓄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地表水水资源引用量逐年减少,生产、生活用水对地下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在地表水供水不足的情况下,大量提取地下水进行农业灌溉,城市用水、农村人畜饮水也基本全部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的开发强度不断加大,地下水的供水比重不断提高。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对高台县生态环境影响严重。在农业灌溉用水上,由于水资源配置不科学,农业灌溉方式不合理等原因,农业用水利用率低、水分生产效率差,目前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使水的利用率在50 %以下,水资源缺乏已经成了制约高台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推广农田节水灌溉技术是探索实用高效农田节水灌溉途径,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解决水资源短缺和生态恶化问题的必然选择,符合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更符合当今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对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全县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 高台县节水灌溉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节水灌溉农业发展现状
高台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主要开展了水库、塘坝、渠系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管道输水、喷灌、滴灌和微喷灌以及平整土地、大畦改小畦等节水灌溉技术得到较快发展。截止2011年底,全县已建成万亩以上灌区5个(大型灌区1个,中型灌区4个),建成中小型水库19座,总库容5 072万m3;配套机井4 300眼。
2012年在全县8个乡(镇)135个村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1.32万hm2,占任务1.29万hm2的101.8 %。其中膜下滴灌累计面积达到302.47 hm2,占任务的113 %,主要在制种玉米、日光温室蔬菜、棉花、洋葱等作物上实施;落实垄膜沟灌12 173 hm2,占任务的101.4 %,主要在玉米、蔬菜、加工番茄、制种瓜菜、马铃薯等作物上实施;落实垄作沟灌686.07 hm2,占任务的103 %,主要在小麦、马铃薯上实施。建立高效农田节水示范点16个,示范面积达到0.13万hm2,落实各类农作物节水试验、示范43项(次)。
2.2 农田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节水技术应用单一,综合效应发挥不够 高台县灌区普遍采用渠道衬砌防渗、大块改小畦、小畦浅灌、低压管道输水等工程节水措施,而对农艺节水措施的推广应用重视不够,渠系水利用率仍然较低,没有达到节水技术标准。现有的高新节水技术结构不尽合理,多适用于高产值的设施农业区,况且有的设施农业区配套的滴灌等节水设施没有得到很好应用,而适用于大田粮食作物的节水技术主要以垄膜沟灌、垄作沟灌为主,适用于经济作物的滴灌等技术由于资金等因素未得到大面积推广,尤其缺乏将各种节水措施紧密结合的综合集成技术,导致单一技术的示范效果不明显,带动作用不强。
2.2.2 农民的节水意识不够 高水高产观念仍然存在,缺乏科学灌水意识,灌溉技术水平低。发展节水农业的资金投入不足,农田节水新技术引进滞后,缺乏发展后劲。
3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优点
3.1 节水、增效
根据高台县多年试验示范情况,膜下滴灌技术相对于地面灌溉一般节水3 000 m3/hm2以上,节水率可达50 %左右,同时该技术集灌水、施肥于一体,节肥、节药率达20 %,增收3 000元/hm2左右。垄膜沟灌技术中,全膜沟播沟灌一般节水1 800~2 250 m3/hm2,增收1 500元/hm2左右;半膜垄作沟灌一般节水1 500 m3/hm2,增收1 200元/hm2左右。垄作沟灌技术一般节水900 m3/hm2,增收750元/hm2左右。平均节水约1 500 m3/hm2左右,增收约1 200元/hm2左右,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2 减轻农田水利建设的工作量
传统的地面沟灌、畦灌、自流漫灌,要大搞平整土地,增加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工作量,而在土地集中区、农场、荒漠区农田采用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可减轻水利建设的工作量,促进农业向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3.3 节省劳力
中图分类号:G3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5-0202-02
1 科学技术的发展
50万年前,人类掌握了利用火的技术,从而导致了制陶术、冶炼术,出现了铜、铁制工具,使社会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16世纪中期,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拉开了第一次科学革命的序幕,太阳中心说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17~18世纪,蒸气机的发明,人类社会工业文明有了大发展。19世纪,法拉第划时代的发现奠定了电机的理论基础,为人类打开第二次科学革命的大门。随后,不仅是电动机取代了蒸气机,而且相继发明了电报、电话、电灯、电影、电视、电脑,并于20世纪初进人第三次科学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一个丰富多彩、繁星闪耀的世界。
而科学的发展,又推动了技术的发展,相应的三次技术革命也与科学革命一道,使生产规模和劳动生产率有了更大的发展和提高。
目前,工业发达国家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有60%~80%是依靠运用新的科技成果取得的,有的工业部门甚至是100%地领先运用新的科技成果。在当代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往往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标志。因此,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2 生命的产生和人类社会进步
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农业资源均是以人为主体的条件下来进行讨论、研究的,离开了人这一主体也就无从谈其他。人的历史较之地球的发展则显得特别的短暂,我们现在所生存的地球是距今46亿年发展起来的,在其形成之初至距今37亿年前,地球上没有生命,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是在南非距今37亿年前的变质岩中发现的蓝绿藻遗迹。原始生命的出现,改造了地球环境,先是使还原性的原始海洋变成氧化性,然后是消耗大气中的CO2,释放出O2。这是地球上生命参与地球演化的一次革命。
地质历史时期不同生命形态的产生、演化、绝灭,都是与环境的演变密切相关的。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的演化、发展的趋势是:生物体由简单到复杂、适应能力由弱变强、生存空间由小渐大。最终在200~300万年前,地球上人类从哺乳动物猿类那里分化出来.在50~100万年前,人类掌握了利用火的技术后,地球环境中就明显地留下人活动的烙印。而地球到目前为止是人类借助先进的仪器如哈勃空间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宇宙探测器等所能观测到的150亿光年之内的无数星球中唯一具有生命的一颗星球。
人类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壮大的过程为:在距今4万多年前的中石器时代初期,全世界有约300万人,在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约500万人,在8千年前还不足1000万人,此后随着农业的出现和生产力的提高,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至纪元初期世界人口约2亿,1650年前后约5亿,1830年10亿。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而快速发展。之后加速发展,到1930年达20亿,1960年30亿,1976年40亿,1987年50亿,目前近60亿。而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发展速度也非常的快,1664年1亿,1762年2亿,1790年3亿,1834年4亿,1949年5亿,1954年6亿,1964年7亿,1969年8亿,1974年9亿,1981年10亿,1988年11亿,1996年12亿,2000年13亿,用1956年美国人口学家赫茨勒在其《世界人口危机》一书中提出的“人炸”来描述中国的人口问题是再确切不过的了。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人类逐渐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也创造出人类社会所不愿但又不得不面对的一系列问题。
3 农业资源及其危机
农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国内人口的粮食等必须品的来源,要维持一个人的生命和生活,仅食物消耗就需1斤菜、1斤米、1斤水,燃烧1斤煤及向环境中排泄1斤废弃物。那么从1830年以来人类为生存从地球环境索取了3.4×1018(g)物质(相当于现存于陆地生物量的100倍,土壤总有机质的30倍)、排泄物达8.5×1017(g)。其中前四项的内容几乎都属农业资源,由此一项,农业资源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我国的农业资源曾经一度是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中国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由于“人炸”,人均资源量极少。
3.1耕地资源
总土地面积9.60×106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南北长5500公里,东西宽5000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占2/3,平原占1/3,人均土地面积不足15亩,耕地仅为世界的1/9,1.33×108公顷,人均耕地仅只1.2亩,离人均耕地下限的0.8亩为时不远。近年来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非农业用地迅速增加,耕地逐年减少.1958年~1993年间,我国累计减少耕地2.57亿亩,年均净734.3万亩,1994年,全国耕地面积减少了1071.8万亩,减少数量比上年增加14%,其中国家、集体、个人建房占用206.9万亩,占19.3%自然灾害毁地185.1万亩,占17.3%。而减少的都是优良高产耕地。目前中国耕地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全国已有1/3的省(区)人均耕地不足1亩,而东部沿海的广东、福建、浙江等省人均才0.5亩左右。面积减少、耕地质量退化、水土流失严重、肥力衰竭、土地盐碱化和土壤污染等严重威胁着中国土地的安全。
3.2水资源
我国多年平均降水(不含台湾)6.19×1012立方米,相当于年水汽输入总量1.82×105立方米的1/3。由于受到季风的影响,中国降水分布不均匀,由东南向西北雨季越来越短,降水量越来越少,降水集中性越来越强,降水变率越来越大。地表水多年平均2.71×108立方米,地下水多年平均8.288×1011立方米。我国淡水资源居世界第六位,而人均占有量只233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水平的1/4,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水的问题日益严重,1993年全国570个城市中300个不同程度缺水,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而我国水环境中78%的淡水污染物超标,40%的水资源已不能饮用,500多条较大河流中已有400多条被污染,大小湖泊2.4万多个,80%以上受到污染的危害,地下水的污染总量也达到50%。
4 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由于人口众多,人地矛盾突出,资源不足,导致人地关系紧张。然而人在地球系统中,只是系统中的一分子,人生活的环境是由众多成分共同组成,中国古代就已辩证地明晰了天一地一人的关系,现代生态学的研究结果也证明“天人合一”现在是而且将来也是人对自然的态度。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因而可持续思想在人类社会造成了各种灾难之后于1992年重新提出,立即受到全世界的响应,而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又是其他持续发展的基础。怎样才能达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呢?
4.1资源的高效利用
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农业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利用率和生产力,通过合理布局和技术应用,使各项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完善和统一。
4.2资源的节约
由于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各种资源均严重地不足,而资源的浪费对其可持续发展是一极大的阻碍,如粮食浪费,中国每年生产5.0×106吨白酒,耗粮1.25×107吨大米,生产啤酒6.54×106吨,耗粮1.5×106吨。酿酒用粮相当于全国1个月的口粮,相当于3500万亩粮田的产量总和。因此资源的节约是可持续利用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
4.3资源保护
资源受损,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于恢复的,如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即是如此,而这些资源可能就是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的依托。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①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最大限度提高土地生产率;
②建立资源节约型生产体系;
③用一种较丰富的资源代替另一种紧缺的资源,或用别的资源替代农业资源;
④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既要保护也要开发,只有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才符合现代的人地关系;
⑤在利用国内资源的同时,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可以更为有效地保护我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⑥在中国的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发展中国模式的生态农业;
⑦开发新的资源来源,森林、海洋等具有极大的潜在供应食物的能力,如海洋占据地表79%的面积,贮存着数量惊人的可供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A、生物资源:从食用价值来说,在不影响生态平衡的条件下,海洋每年可向人类提供30亿吨水产品,能满足300亿人口一年的食用;B、盐类资源,仅食盐总量就达5亿亿吨以上,够人类用十几亿年,已探明的元素达80余种,而且含量十分巨大。如黄金550万吨、白银5亿吨、镁2100万亿吨、铀45亿吨、钼137亿吨、锂2470亿吨……,在陆地上可供开采的许多元素濒于枯竭的情况下,海洋无疑是柳暗花明的新天地;c、矿产资源,前景广阔。如大陆架的石油、天然气,海岸滩涂的砂矿以及洋底锰结核矿和被誉为“海底金银宝库”的热源矿床。
[中图分类号] F3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3-0043-01
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延伸到农业和农村经济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我国新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农业和农业经济参与市场竞争重要举措。进入新世纪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所受到的影响以及发展趋势问题备受社会各个方面的高度关注,我国农业领域基础薄弱,农村经济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就需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山东省是典型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山东省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会对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研究山东省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显示意义。
1 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分析
1.1 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念分析
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领域一个重要的关键性概念,其直接影响到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实施途径的选择。但是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念是一个十分庞杂的概念,众多学者对这个概念有其自身独特的理解和解读,具有代表性的几个说法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首先,农业研究人员对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界定,他们对概念定义为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经营和战略性的体现,能够帮助农业生产者选择科学品种,确定如何提僧土地肥力对策,对种植制度、耕作方式、轮做方式以及病虫害防治策略进行确定,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生产,降低成本支出,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保证农业生产和盈利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从环境研究学者的角度分析,将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念定义为一种向着更大使用价值,资源更有效利用的农业,并保持农业和环境的平衡不断向前发展,确保一定的生产率和收益,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食物;最后,《登博斯宣言》中关于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定义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包含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由社会大众共同参与制定发展目标的软系统,这个系统应该注重整个社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不同领域研究学者就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定义分析发现,我们在认识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是曲折进行的,未来需要我们进一步强化研究。
1.2 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分析
首先,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首要解决的难题就是加快发展,这对对于发展国家来说尤为重要。发展过程中要保证通资源、环境和人口相协调,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其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是要重复利用土地资源,在单位面积中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粮食品质,满足社会大众的物质需求;再次,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基础。通过转变生产方式,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危害,将发现农业和农村经济与控制环境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系统结合起来;第四,农村人口数量得到控制,质量显著提升。控制好人口增长速率,提高人口质量,全面发展科技教育,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农民;最后,农民经济收入持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规模适度,技术措施先进,结构合理,品种多样化,品质优异,实现高产、稳产和低耗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2 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
2.1 发展生态农业,坚持走中国特色化现代农业道路
首先,要尊重保护农民群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对土地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积极鼓励农民群众流转土地,发展多种形式的湿度规模经营;其次,强化农民和农业龙头企业的联系合作,注重保护农民群众土地和财产收益。结合不用地区实际情况,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加大对生态农牧业的产品质量认证,提高生态农牧业的经济效益。
2.2 强化农业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
首先,实行点面相结合污染源防控措施,进一步加大农业环境执法力度,控制好乡镇企业三废排放。农业生产中全面推行侧扑配方施肥技术和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禁止使用高度高残留的农药;其次,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注重种养结合,对土地进行科学治理,采取土地开发和复垦等措施,为农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提供充足的土地资源保障;最后,做好植树造林工作,建设完善的农田防护体系,为农业生产创建良好的生态效益。
2.3 建立多元化的合作组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大力培养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专业合作组织,采用企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将农民群众集中起来生产经营,不断解放农村劳动动力;其次,要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扶持和建立一批社团性的协会和非正式组织,代表广大农民群众,表达群众的诉求,提高农民群众在社会中的地位;再次,要加强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和引导,完善组织保障,要进一步公开组织活动开展的具体情况,增强组织的自我约束能力;最后,紧急围绕生态农牧业发展探索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将各个生产环节细化,带领农民群众进行标准化生产,提高生态农牧产品的市场认可度。
参考文献
[1] 王书洲. 关于我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研究[J]. 新经济. 2016(06)
[2] 张金凤. 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思路 促进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J]. 吉林农业. 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