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0:01:0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环保知识小课堂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践行绿色理念 播撒绿“悦”希望
在环保知识讲座上,来自北京的环保专家不仅通过生动的图片展示,向同学们讲述了当今世界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能源和气候变化、废弃物处理等领域存在的环境问题,而且还通过一个个趣味问答,使同学们了解了相关的环保知识;前来参加活动的爱心车主也与同学们组成了“童悦家庭”,共同参与环保手工品制作、环保袋绘制、环保画创作、车模彩绘等一系列互动游戏,这些充满创意的互动游戏,也使孩子们进一步加深了对所学到的环保知识的理解,增强了自身的环保意识。
爱心融汇能量 绿色增添色彩
现代社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环保事业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在素质化教育大潮的推动下,环保教育不断融入教育改革之中。在高中各项课程中,生物课程与环保事业联系更加密切,学校和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将环保教育与日常学生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环保能力,推动文化教育与环境保护共同发展。
一、将环保教育融入到日常生物教学中
在高中课堂上,课本是学生接触新知识的第一面镜子,教师是科学知识传授的第一人。一个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应该将课堂内容准备充分完善,做好课前备课工作。高中生物课本中与环保教育联系密切的知识包括生物物种、资源多样性、环境保护、社会人口及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应该充分将课本知识与现实中学生熟悉的例子相结合,充分做好教学素材和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多举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环保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到危害环境的严重后果,从而加强自身的环保意识。例如,在课本内容讲述生物多样性时,可以讲述人类乱捕滥杀青蛙,造成鼠虫类泛滥,危害正常生物链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动物、保护生物链的重要性;在讲述资源多样性的生物知识时,可以讲述人们乱采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沙漠化,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危害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植被、植树造林的重要作用。通过这些具体的环保例子与课本知识相结合,既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又强化环保意识,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二、注重学生环保兴趣的培养
学生是一群充满好奇心的群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讲授生物环保知识时,应当采取良好的、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欲望,让学生对生物与环保的相互联系性产生兴趣,主动了解生物环保知识。
教师在生物课堂上讲述与环保联系密切的生物知识时,可以留出一部分谈论时间,提出生物课本中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每个学生都要阐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培养积极思考能力,从而逐步培养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酸雨课程时,可以将酸雨形成的原因及应对保护措施作为课前讨论问题,让学生小组谈论回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阐述酸雨形成原因时,有的同学会回答工厂排放超标废气的原因,有的同学会回答汽车尾气的问题等。在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酸雨危害视频及图片,让学生加深对酸雨的危害性的认识,激发学生保护大气,排斥乱排乱放的恶习。在阐述应对措施时,学生就可以根据之前总结的酸雨形成原因,作出相应的应对策略。通过这样的活动形式,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自身的思考与参与,认识到酸雨的形成原因及应对措施,认识到保护大气的重要性,认识到人类与环境的密切联系,从而促进学生环保观念的加强,促进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环保意识在生物实验中的渗透
生物实验是高中生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生自身实验的过程,让学生真实感受到生物元素与环境的碰撞,加深学生对环保的认识,强化学生的环保观念。
在进行酸雨危害实验时,教师通过自身示范,将一定程度的与酸雨酸度相同的酸性液体及实验的小植物等试验材料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将一定量的酸性液体滴露在植物叶面等不同材料上,观察不同材料表面的变化过程。随着液体酸性的加强,实验材料表面受到的破坏的程度越大。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感受到酸雨对于不同材料的破坏性,体会到酸雨对事物的破坏程度,从而加深学生减少酸性气体排放、植树造林、保护大气、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在实验结束时,让学生将未用完的实验材料归纳整理,合理放置,既减少资源的浪费,保护资源的有限性,又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活环境,从而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点滴做起,树立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意识,并让学生意识到环保事业不分大小,鼓励学生从身边的环保小事做起。
四、结语
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离开了环境,人类将无法生存。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将环保教育融入生物知识教学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一步。保护环境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将环保教育与日常学生科学知识教学相结合,以学生教育为切入点,推动环保事业的不断进步,保证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和自然的矛盾日益显现,并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在高中学校教育中,地理学科以其知识结构和特殊功能决定了它是对学生开展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通过高中地理教学向学生渗透环保理念,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环保素质既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又是由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的。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因此课堂教学是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要灵活应用教学方法。
1.以语言形式使学生获得间接经验的教学方法。
这类方法主要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或者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了解环境知识的教学方法,主要为讲授法和讨论法。讲授法是指教师传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让学生通过理解和记忆,将环境教育内容内化,形成知识结构和体系,掌握环境理论知识。讨论法是教师通过设计某个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的影响、绿色消费、环境问题的危害等,让学生参与讨论和研究,并在此过程中掌握环境教育内容的教学方法。它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以直观形式使学生获得直观经验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工具向学生展示或者组织学生进行参观,给学生直观形象的体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环境教育内容。
(1)多媒体技术演示法。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声音和画面相结合的特点,向学生演示有关环境教育方面的内容。如黄赤交角的形成、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常见的天气系统和气象灾害等。演示时,教师可以做辅的讲解和说明,启发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演示法形象直观,对学生掌握环境教育概念,了解可持续发展环境知识有显著作用。
(2)组织学生参观法。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污水处理厂场和环境监测中心等地方。参观前,教师要事先告诉学生参观的目的;在参观的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积极互动和交流,对学生在参观中产生的疑问及时给予解答;参观结束后,教师要让学生写出参观的感受和对问题的反思。教师合理运用参观法,可以促进学生清楚地意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对激发学生的环保热情,帮助学生养成环保习惯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在课堂上对环境教育的理解不完整。因此,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对学生的环境教育有着很好的补充作用。环境教育的课外活动主要有环保科普活动和环保科研活动。
1.环保科普活动
环保科普活动主要有环保宣传和社会活动等。环保宣传是学校或者教师组织学生以各种形式宣传环保知识,传递环保理念,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责任感,更可以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锻炼组织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如开展环保纪念日的主题活动、以可持续发展为主体的团队活动、植树节的实践活动等。学校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环保性质的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清楚环保的现状,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如组织学生到公园捡垃圾、为野生动物基金会筹措基金、帮助环卫工人对垃圾进行分类等。参与这些社会活动,学生增强了环保意识,陶冶了情操,养成了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2.环保科研活动。
环保科研活动包括环保调查和环保论文讨论会等。环保科研活动主要是教师让学生对某一区域的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并将该区域的环境情况记录下来,内容包括该区域的人口密度、河流情况、垃圾处理情况和空气状况等,并将自己的分析结果和处理方法以调查报告形式和同学交流,彼此分享心得和感受,并对促进该区域的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
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环境教育
校园文化可以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环境教育可以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加入环保的队伍。
1.制定日常行为规范,强化环保意识。
教师在传授学生环境知识的同时,还要将环境教育和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环保无小事,自觉约束自身行为,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如无烟班级和无烟宿舍的评比、节约纸张、随手关灯、不践踏草坪等。学生对自身日常行为约束的虽然都是小事,却反映了学生的环保习惯和高度的自觉性。
2.设立环保宣传栏,营造绿色校园氛围。
教师可以将环境宣传作为在校园文化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切入点和主阵地。如在校内设置环保宣传栏、制作环保小标语、举行环保知识竞赛、建立校园环保网站等。加强环保宣传,营造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境教育氛围,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3.在重大节日开展环境宣传教育。
教师可以在每年的“植树节”、“地球日”和“世界环境日”等和环境有关的重大节日开展环境宣传活动,引起学生对环境保护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如倡议学生勤俭节约,避免浪费、杜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将垃圾分类投入垃圾箱等。
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很多途径和方式可以向学生渗透环境教育,使学生重视环保,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树立环保理念。
我国人口多、资源有限、资源浪费严重,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已严重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和经济的振兴。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与物理相关的环保课题,在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渗透节约和环保意识。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物理知识技能,又能培养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一、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节约与环保意识的渗透
课堂是教师教学开展的主阵地,学生主要是通过课堂获得知识、接受教育的,学生将来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等都与课堂教学有关。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向学生有效渗透各种节约环保意识。例如,在教学“浮力”一课时,将鸡蛋放入水中,在清水中加盐使沉在水下的鸡蛋上浮,从而让学生猜想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后教师可以将盐水保留并贴上标签,准备以后用在探究晶体的凝固点与盐的浓度关系和测量液体的密度实验中,这样,可以节约盐和水。在“探究声音的特性”教学中,研究声音的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上课前要让学生将门窗全部关上,防止上课时带来声污染,影响校园秩序。在探究液体能否传声的实验结束后,水不要直接倒掉,而是收集起来洗手、浇花,让学生知道要珍惜每一滴水,为水循环的教学提供素材,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电学实验中,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学习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时用到的小灯泡经常会烧坏,很多教师会把它们扔掉,其实可以很好地回收利用。小灯泡的金属部分加热电阻阻值改变,是一个很好的热敏电阻,也可为探究电阻大小与温度关系的实验提供免费的“宝贝”。玻璃泡可用来探究玻璃的导电性以及半导体特点的教学。这样,可以不用买导线、玻璃,节约时间和金钱。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当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独立个体,引领他们体验到节约的乐趣,并深入挖掘,把课堂变为养成学生节约习惯的乐园,让学生乐于在课堂中参与,在课后大胆实践。
二、在实验中率先垂范,身体力行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它不能脱离实验而独立发展,而实验教学作为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科学探究手段,对学生物理学习以及物理思想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利用好每一次实验的机会,为学生渗透节约和环保意识。例如,在乙醚的压缩体积液化实验中要做好密封工作,防止泄露,以免造成空气污染。在电学实验中,废旧的电池、导线、体温计摔碎后的水银容易产生固体污染。在学习光学内容时,光在传播能量的同时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光污染。激光灯不能对着同学,尤其是同学的眼睛。在做平面镜成像、小孔成像、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要用大量的实验器材如蜡烛、火柴等,会造成很多资源浪费和气体污染。如果改用LED灯,既能让资源重复利用,又没有空气污染,更重要的是亮度颜色可调节,做到效果好、成本低。在探究音调与空气柱长短的实验中,会剩余很多短吸管。用完的吸管不必扔掉,可用来做流体的流速与压强关系的实验和自制温度计的实验,这样既节约又省了很多麻烦,不必再去剪吸管花费功夫。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从实验中得来的这种教育作用较之于学生掌握一些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对于提高学生的节约意识和环保素养具有重大意义。
三、在课后活动中积极拓展
物理是一项渗透到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的学科,课外活动要比物理课堂教学具备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多的选择性。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对课堂学习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例如,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设计方案、编写调查报告、进行科普宣传,尝试使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在“水循环”一节中,开展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科普调查活动。让学生到工厂、农村、酒店等,走向社会、深入生活,感受水的重要,积累节约水的好方法,让节能环保变成终身的生活方式。在电磁波与现代通信的讲解中教会学生如何使用电子产品、穿防辐射服、手机接通后再放耳边不容易对身体产生伤害,将科学防辐射污染当成一种好习惯来培养。鼓励学生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小制作并展览,让学生有成就感。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以保护地球环境为主题的创意大赛,让学生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并制作出新颖独特的太阳能电动车、风能发电机等等,使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创造实践能力。物理课外活动能很好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可以通过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物理教学的内涵,使物理教学活动更完备,增长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的视野。
四、结束语
总之,物理教材涉及节约意识的内容,教师不能视之为可讲可不讲,更不能认为是政治课或其他学科的事,而是要有意识地进行渗透和延伸,把物理知识的学习和节约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环境保护教育作为一项德育目标去实施,使得学生关注生活、关爱社会、走进自然,使得节约意识在学生心中扎根生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环保教育;渗透
环保,是现在目前世界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或许这也是永远的话题吧。自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由于世界各国环境状况持续恶化,各国政府对环境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纷纷采取各种方式和多种途径在中小学生中进行环保教育,传授环保知识,形成环保意识,以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避免环境恶化给人类的灾难。
一、列举事例,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以来,因环境污染引起的公害事件不断发生,如发生在 比利时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和911爆炸事件、我国的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云南滇池的水污染事件、天津滨海的大爆炸事件等让人类付出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如今,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酸雨肆虐、淡水资源匮乏、核泄漏等诸多污染使得森林和农作物被破坏、江河湖泊酸化、皮肤癌变、冰川融化、洪水泛滥、旱魔横行、土地慌漠化……在我国,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由于技术水平低、管理能力差以及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仍在上升,污染由城市蔓延到了农村。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我在教学中还列举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具体的环境污染事例,如清吉淀粉厂排污污染渭河的事件等,同时结合多媒体课件阐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强调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唤起学生环保的忧患意识。
二、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我充分挖掘教材中和环境有联系素材,找准切入点,通过多媒体课件,视频,生动形象地将环保的知识渗透入课堂教学中,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了学生的环保责任心。如学习“空气”时,通过播放典型的环境污染的多媒体图片、视频,部分城市环境监测报告,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是相对固定的,洁净的空气对于人类和其他动植物都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让学生知道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粉尘等改变了空气的组成,造成了大气污染,导致出现温室效应、酸雨等。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如大力植树造林、种植花草,严禁乱砍滥伐森林等。化学学科包含着极其丰富的重要的环境教育思想和内容,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初三化学课本的每一个单元都涉及环保知识,并给出可供学习情景素材,如空气污染指数、排放生活污水和工业三废的危害、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与禁用含磷洗衣粉、光化学烟雾等。新课标同时明确提出:要让学生“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化学知识与环保教育相结合,突出环保教育的内容,把环保教育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各个环节。
三、实验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然而,化学实验总会伴随着许多有害物质的产生,有些会直接扩散到空气中或排入水中造成环境污染。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极好机会。如在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时改进课本上的实验装置,将一硬纸片浸上浓氢氧化钠溶液串在燃烧匙上盖在集气瓶口,集气瓶内装少量浓氢氧化钠溶液,用于吸收硫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以防二氧化硫扩散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在做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实验时让学生设计尾气处理的多种方案处理尾气;实验过程中反复强调学生要严格按照规定用量或取最少量,以免产生过多的有害废物污染环境,对于一些污染比较严重的演示实验,我还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模拟演示,这样既可以使学生获得有关实验的感性认识,达到演示实验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减少有害废物的排放,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化学实验的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