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8:54:2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管理会计的历史沿革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从价值增值的层面为企业发展提供为科学的战略决策依据
供给侧改革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和经济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推动我国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将会以此为指导,做好现有经济结构的优化,不断调整传统产业的结构比例和发展方式,鼓励和推动市场需求较旺的产业,引导过剩产业实现优胜劣汰,实现我国供需平衡。在此背景下,企?I都要积极参与到供给侧改革的大环境中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供给侧改革形势,做好调整和优化,以此来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管理会计适应供给侧改革,需要从管理会计的供给端做好分析和研究,为企业发展搜集更为丰富详实的市场信息,研究和判断所属行业的供需现状、市场饱和程度、产业拓展空间和创新维度。为企业管理层提供最为科学的决策依据,确保管理者能够真正站在更高的位置去思考和研判,以此来推动企业自我调整和发展,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此企业管理会计一定要转变思路和方法,不能再仅仅盯住企业的经营收入和利润,不能只看眼前的收益。而应从经营管理的质量和未来发展来研判企业更高的价值增值,让企业能够形成更为健康的发展机制,实现自身发展壮大与市场需求的正对称,服务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管理会下从价值增值的层面为企业管理层提供最为科学的建议和策略参考。
二、立足管理控制视角来推动企业管理经营创新发展
从供给端来综合考量管理会计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功能,管理会计不能只关注企业的商品经营,也应将视角延伸到企业的商品经营的之外更广的范围,管理企业的资本环境,研究企业环境经营的策略和具体途径。管理会计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主要主要模式有两种,一种是成本导向型,另一种是收益导向型。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更多强调要从供给端来发力,从行业发展和市场整体形势进行分析和判断,做好经济发展结构的优化和调整,由传统的环境成本需求管理向新时期国家大力推行的供给端管理转变,以此来更好地优化产业,调整经营和发展模式。传统的管理控制更多的成本导向,想方设法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从采购到生产,再到销售,最大限度地去较少成本支出,或者节约成本。这种思维源于商品经营环境的思维和管理模式,对于一些重资产的企业来说,很多都是从这个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到与之相匹配的方法和策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产能过剩的时代,供需关系已经成为影响产品价格的重要因素,环境承载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构建环境友好型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成为新时期最为重要的经营发展理念,也是衡量企业社会价值的重要砝码。向收益导向型管理转变,能够根据市场供需发展变化来量化企业的综合收益,满足市场发展需要,向市场需求更为旺盛的产业调整,提升企业的直接收益。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企业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保护环境,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从供给端做好管理,保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洽。企业会计管理需要做好思维转变,不断创新研究,推动企业管理经营创新发展。
一、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背景
实施会计集中核算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一项重要改革,是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的一个重要举措,有利于从根本上加强和规范财务管理、财政监督,提高资金活动的透明度和使用效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财务管理水平,是从源头上防范腐败的重要举措,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对会计集中核算的模式和具体操作方法进行了各种探索,总体归纳起来,其主要的内容是取消单位的银行账户和会计人员,单位只设立报帐员,负责本单位经费收支的结报和经费的预决算、财务管理以及与核算中心的工作联系。财政部门设立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在银行开设统一账户,集中办理本辖区所属预算单位经费的集中收付和会计核算工作。通过几年来的实践。会计集中核算虽然在管理手段和支付程序上不同于国库集中收付制,但对加强单位的财务管理、规范会计工作行为、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具体做法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按照“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的原则,在保持了集中核算单位的“资金使用权、财务自主权、会计责任主体”不变的前提下纳八了会计核算中心,由会计核算中心集中办理各单位的具体会计核算和监督业务。
纳入集中核算的单位,除核批保留的几个专项基金户和纳税专户外,注销原有的银行账号,各单位不再设会计岗位,只保留一名报账会计。核定一定数额的备用金,负责单位日常零星开支的报销。并向中心报账;其各项资金的收付和结算以及日常会计核算监督、会计报表编制、银行对账及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统一由会计核算中心办理和承担。
同时,纳入集中核算的单位,其会计工作交由会计核算中心承担。但单位的资金筹集、分配和使用权按财务管理的要求归各单位,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编制预算。依法组织收入。积极筹集资金,保障单位正常运转的资金需要;根据单位预算、用款计划和资金结余情况。及时申请财政拨款;合理使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按照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和财政局的要求,审定、报送财务报告。如实反应单位的财务状况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财务活动分析;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对单位财务活动进行控制和监督;对所属单位的财务活动实施指导和监督。
三、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利与弊
(一)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有利因素
一是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取消了原有单位的银行账户,由核算中心在银行开设统一的账户,实行集中管理,分户核算,全面掌握了单位的资金流向。在支出时,由核算中心负责审核各单位的原始凭证,并按资金的不同来源和支出内容按统一的口径办理资金结报,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改变了过去单位会计在核算时随意或有意截留收八、转移收入、改变资金用途、任意使用会计科目的现象,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二是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会计集中核算后,财政对单位的支出管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对纳入中心的行政事业单位在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主权“三权”不变的前提下,实行财务集中管理、统一开设账户、统一会计核算、统一收付资金、统一调配资金的管理形式,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是符合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改革方向。将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紧密结合,建立起预算执行监督管理机制,全方位、全过程掌握和监督各单位每笔资金的流向、流速和流量。会计核算中心在实现会计集中核算的基础上,实行工资统发、住房公积金统一缴存、个人所得税统一代扣代缴、职工医药费统一支付、政府采购资金统一支付等职能,减少了资金支付环节。加大了资金直接支付的比例和力度。
(二)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资金管理和核算不够全面。由干各单位的业务情况不同,往来款项错综复杂,对往来款很难做到纳入集中核算,因此,少数单位存在侥幸心里,在往来款中混杂着很多隐性收入,有的单位甚至将上级的补助资金也隐蔽在往来款中核算,逃避了预算外资金管理。
二是会计主体问题不够明确。目前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大部分是财政部门的~个内设机构,没有法人资格,也不是会计主体,其职能无非是集中替单位进行会计核算,是一种中介机构的行为,而会计主体、法律责任、预算编制、理财机制仍是单位。部分单位领导和报账员不愿得罪人。没有很好把关,把矛盾转移给核算中心,将一些明知不符合规定的支出也送核算中心结报。
三是资金使用效率仍然不高。会计集中核算后,在国库资金的拨付上仍没有脱离原状,无非是把原来拨给单位的财政资金改拨到核算中心。原来沉淀在单位的资金现沉淀在核算中心。
四是单位报账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只设报账员,取消了出纳和会计岗位。有些单位认为报账员不需要太专业的知识,因此把原财会人员调离岗位。而把一些不熟悉财务的人员安排到报账员岗位。有的还是兼职的,因此给中心和单位的财务管理、预算编制等一系列工作带来了很大影响。 四、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建议
自制度改变以来,由于组织构建、人员编制等原因,中心工作人员较少,工作量非常之大。会计核算中心工作人员整天忙于记账、算账、报账、保管会计档案,以及向单位和管理部门提供会计信息等繁杂的日常事务,而且还经常陷入矛盾的漩涡之中,左右为难。为进一步做好会计核算中心工作,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加强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笔者认为必须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会计核算工作效率。要加强对单位账户的统一管理,全面掌握单位资金情况,合理聚集财政资金,为国库集中支付、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奠定基础。要积极协调会计核算中心与银行的关系。推行银行进入核算中心办公制度,方便单位报账,降低行政成本。要实施统一的会计规范和业务操作程序,加快会计电算化建设,提高核算中心账务处理的速度,在搞好日常核算的同时,能够及时为各单位提供会计报表和明细科目余额等会计信息资料。
二是要进一步推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会计核算中心要全面实行集中核算,集中管理,执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和会计科目。会计凭证统一装订保管,大力推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
三是要进一步强化会计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核算过程由过去的“暗箱操作”变成为现在的“阳光作业”,各单位的收支都必须通过会计中心账户,在核算中心人员的公开监督下进行。为此,一方面,各单位要着力提高遵守财经纪律的意识,减少一些超标、不合理的支出。比如,在发生会计核算前,单位可以事先向中心询问有关经济业务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把一些不合理的财务支出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核算中心人员要加强日常监督,严格按照有关财务管理的规定进行业务审核,有效遏制了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的发生。
一、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体系及其目标
在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其会计管理主要是以货币作为基本的计量单位,通过全方面的计算和统计等,准确有效地反映出事业单位的资金和财务收支情况,对推动事业单位的日常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应用的会计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层次:会计法律、会计法规、会计规章制度、会计控制机制。
《会计法》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基础作用,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具有较强的指示性意义。然而,会计法规则是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下,根据会计法的相关要求,由管理部门统一制定科学合理的会计法规,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会计准则》,它是对所制定的《会计法》的细化,较为具体地描述了相关会计工作。会计规章制度主要是指事业单位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的科学合理的会计管理内容,主要包括了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的岗位设置、人员流动情况、业务发展现状。我国事业单位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中,由于涉及的内容较多,业务内容不断变化,直接导致了会计管理制度出现了一定的差异,在无形中增加了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的难度。会计控制机制主要是指事业单位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为了确保各项会计活动能够顺利开展而采取的管理行为。事业单位会计规章制度与会计体系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系。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必须通过科学合理的控制机制来加强管理。然而,控制机制体系又必须凭借科学化的规章制度才能够更好地向前发展。因此,作为事业单位,在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应该坚持将发展的重点放在如何完善事业单位的会计法规条例上来。
在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强化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就是在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下,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措施来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管理。因此,在事业单位的管理过程中,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完善会计管理工作。一是确保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在开展过程中的合法性。从细节方面来阐述主要是为了确保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来开展各项活动。从宏观方面来讲,就是为了促使整个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所开展的各项管理活动都符合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让单位的会计制定能够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二是不断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的效率。在事业单位会计的管理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相关系统,为其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够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出正确的信息,确保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二、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在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为了确保会计管理能够真正发挥出作用,首先应该保证单位的会计信息科学准确,各类项目数据清晰明确;其次是为了能够最大范围的避免国有资产出现流失的现象;最后是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当前会计体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断推进事业单位会计体制的完善。因此,只有充分了解了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制度的变化方向,逐步形成自身改革的新观点,采取积极的措施,发现新的方法,才能够有效解决当前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促使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不断改进会计管理模式,确保国民经济能够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得到有效提高。
三、会计管理体制改革思路与方法
在事业单位不断向前发展的条件下,只有实行会计管理体制改革才能够解决当前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确保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体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样便需要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体制在改革的过程中顺应当前的形式,从实际情况出发,从维护国家的利益入手。
(一)健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各项信息真实可靠
在事业单位之前应用的会计制度主要是以经济集中作为中心的会计模式。这种模式能够有效监督单位是否使用符合标准的支票,以及是否采用一些不正规的行为来进行报账,但是这种模式会导致单位会计相关账目出现混乱的现象,无法准确清晰地说明每一笔资金所使用的具体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在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实行会计管理制度改革,甚至将其改革的内容深入到单位的内部监督中。除此之外,在健全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应该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私吞资产的现象。所谓健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通过单位的内部监督来实现会计统一审核和提高相关票据的真实度,确保各项数据信息清晰准确。
(二)坚持实行单位委派制,对会计工作进行直接管理
这里所提到的委派制主要是指国家以所有者的身份,同时凭借自身的管理职能,对各个单位的会计人员实行统一委派的一种会计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在应用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成立独特的会计管理机构,然后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为事业单位做服务。通过这种制度来形成统一独立的发展主体,然后从根本上改变当前事业单位将集中核算作为财政会计管理的一个专门的内设机构,有效避免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主体不明确的问题。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都是单独设置,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展开会计行为。同时,单位领导应该尽量不干涉会计人员的工作,避免将一些不符合规定要求的财务支出也列入到财务统一核算的行为,进而实现对单位财务的直接管理。
(三)强化单位会计预算控制,不断提高会计预算管理的效率
以往所使用的集中核算的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国家财务支出的现状,只是简单地将以往单位的财政资金转换到核算中心,从而导致单位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流动资金被沉淀在核算中心处。因此,要不断强化单位会计预算控制,确保各项财政数据准确可靠,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会计管理体制的重要作用。一是应该对事业单位各个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经费认真进行整理,然后从中得出科学合理的应用报告;二是应该充分掌握单位当前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然后对其展开合理的预算管理,确保各项资金的利用效率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三是应该坚持将会计预算与会计绩效考核有效联系起来。
(四)强化单位会计人员素质培训,切实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实施会计集中核算之后,通常情况下只安排了报账员。同时,单位领导简单地认为报账员的工作内容简单,并不需要较高的综合素质,无法提高单位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因此,在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应该积极组织会计工作人员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满足现代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要求。其中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单位领导者为会计人员提供重要的培训时机,并且鼓励会计工作人员主动参与,让其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有效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二是不断加强会计工作人员思想教育工作。从事会计工作,每天都需要与单位各项经费接触,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如果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思想观念不正确,便很容易导致国家的财产出现流失的现象,给国家造成较大的损失。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思想和技能培训能够有效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更好地应对日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四、结论
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入,大部分事业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与政府机构出现了脱离的现象,从而形成了独立与半独立的主体。为了促使事业单位更好地发展,需要加强单位的财务管理,不断加强单位会计管理体制改革,以便更好地应对新形式下发展环境中出现的问题。在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进的同时,还需要开发和设计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相关应用软件,配套建立或修改相关立法和财政预算会计制度,以保障事业单位高质量会计信息的报送、资金利用率的提高及日常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欧德芳.论事业单位加强会计管理的策略[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07).
[2]刘惠丽.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以《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实施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11(12).
[3]徐畅.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J].现代企业文化,2011(27).
[4]刘玲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研究[J].中国科技纵横,2014(03).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不断发展,理论知识也不断更新与创新,体现在财会学科方面,表现为财会学科核心课程的分解与整合。财会学科核心课程分别是: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与财务管理。在财务课程的不断改革创新过程中,每门学科的专业性变弱,取之的是综合性,其外延不断的扩大,使得四门学科之间的交叉部分越来越多,其内涵不断被调整。 实践而言,财会工作也在其学科分解整合的大背景下走向趋同。因此,研究财会学科核心课程之间的分解与整合,不仅对研究财会学科的发展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财会实践工作也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鉴于此,本文浅析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四门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的关系和实践整合。
二、财会学科发展的历史沿革
从产生与发展历程分析,财会理论与学科的发展受到市场经济、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委托理论的直接影响。比如理论经济学与信息经济学理论影响着财务会计的发展,各种数学模型、组织理论与计算机技术则对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造成影响。 财务管理则与数理经济学和应用数学关系密切。
三、财会学科核心课程之间的区别及联系
(一)财会学科核心课程的独立性
财会学科核心课程相互联系,但从定义及各学科侧重点而言,四者之间是有所区别的:
从定义而论,财务会计作为现代企业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侧重于企业的资金运动的核算与监督,通过一系列的会计程序,为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相关人士,如投资人、债权人和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包括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盈利能力。财务会计侧重于会计的核算方面,通过基础的会计工作来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管理会计成为“内部报告会计”,
管理会计的演进是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不断进行的,与财务会计不同,管理会计是以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侧重于管理决策这一方面。相比财务会计,其内涵进一步被扩大。
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一部分,笔者认为,成本会计应该是管理会计中侧重于财务会计的一部分,是比较微观的学科,侧重点十分明细,专指企业经营成本的核算,成本会计人员的工作责任目标是帮助建立有利的成本控制方法,能够估算、降低成本与改良品质,跟踪和控制产品和服务成本。
我国会计学科设置中,会计学与财务管理学是并列在管理学中的工商管理学科下,可以理解为财务管理学与会计学并列在同一学科层次。会计学是一门经济信息的计量、确认和报告的学科,会计所从事的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汇总报告,它的目的是向各方利益相关者提供据以作出投资决策的信息;财务管理学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直接对企业价值运动及其所体现的财务关系所行使管理,主要涉及投资预算、资本结构、股利政策的决策管理,两者息息相关,不可分离。
四、四门课程的有效整合
鉴于上述关于会计课程四门核心课程的关系,四门课程的有效整合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当前对成本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关系协调关键之处在于理清四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从系统的角度强调四门课程的区别及互补性。
首先是关于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有效整合。成本会计应该是侧重于成本的计算方法,至于关于成本控制与分析应该由管理会计课程来完成。笔者认为,成本会计应该与管理会计相分离, 明确两者之间的区别。其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区别也是明显的,但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不管是从内容、标准还是功能方面都应该以成本会计为基础。因此,关于成本的计算或者说是成本构成的核算方法,应该通过成本会计课程去学习,而关于企业的成本控制和未来成本的预算应该通过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来学习。标准成本制度作为成本控制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预算管理的必要手段,所以这是必要的重复,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有必要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进行详述,而财务管理对此简单提及即可。
比如产品成本计算中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等主要为财务会计编制损益表,其结果也会制约资产负债表的结果。而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定额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主要是作为管理会计的内部报表的基础。当然变动成本、标准成本、作业成本最好要与财务会计的成本数据分离,同时还要关注它们的衔接。在同一资料库中可以生成多种成本数据资料是成本会计的主要任务之一。
其次,在协调处理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关系方面,应该考虑两者的性质, 财务管理性质在于宏观决策,重在对会计技术方法的应用,而管理会计侧重于对会计技术方法和基本原则的介绍。 比如货币时间价值原理、资本预算的方法(如净现值法、内涵报酬率法)、 本量利分析基本原理和存货控制模型这类知识应该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财务管理会计应该是在这些管理和方法基础上,主要阐述证券股价、价值分析、资本预算的具体决策、财务风险分析和存货管理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财务管理课程主要讲授这些方法在财务上的应用。
在具体协调方面,协调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交叉内容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具体划分如下:经济批量、短期决策、销售预测、利润预测、经营预算、经营杠杆、预计利润表划归管理会计。而将资金时间价值、投资决策、现金预算、预计资产负债表、预计现金流量表、专门决策预算、经营杠杆以及资金需要量的预测划归财务管理。
再次,在协调处理成本会计与财务会计方面,笔者认为,财务管理应将重点放在对这种方法的讲解上,成本会计则应把重点放在如何使用这种方法对成本进行分析上。成本分析属于成本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一个重复点,比如因素分析法。生产成本的计算及会计处理在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中都有讲述,笔者认为财务会计应将重点放在会计处理上,而成本会计则应将重点放在成本的归集与分配等计算工作上。
五、结论
最后,关于会计学科四门核心学科的有效整合切忌创造一个新系统,用这个新系统来囊括这各门课程的全部内容。在考虑成本会计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时,不能只以静态的眼光看待问题,还应从动态的角度加以考虑。各门学科都处于不断发展之中,教W内容也应不断更新, 将成本会计课程简单合并无法使学科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教学的角度而言,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内容的衔接,要贯彻成本会计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思想。
参考文献:
1.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分析
1.1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1.1.1科学、现代化的企业财务管理方法
由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需要,结合信息管理、财务管理等多种管理手段,注重对企业经济行为的测算、预测以及平衡等,从而获得管理方法与企业需求的平稳结合。
1.1.2明晰的市场发展规律
市场具有的竞争性决定了企业在市场中优胜劣汰,因此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要与多变的市场需求相适应,适时调整变化,如此之举才能使企业的长远的发展。
1.1.3全面的会计核算资料
会计资料和数据是对企业经济活有意义的参考价值。所以,企业会计资料及数据所反映的内容要具有准确、真实、完整等特点。
1.1.4自觉的社会诚信机制
企业公司的财务管理权利者要严守相关惯例和规则办事,在社会经济运作中遵纪守法,不断树立诚实受信、可靠的企业信誉。
1.2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建立条件
首先思想决定行动。决策层在思想上首先要重视,同样财务管理体系的首要责任人应该包括企业的财务主管和总会计师。其次财务管理要以人为本。建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对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现代财务管理体系中,不能光凭热情工作,必须能够掌握并使用现代、科学、高效的管理手段,同时要具有较高的思想和业务整体素质,才能胜任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工作要求。
1.3构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原则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应遵循的原则是指导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行动指南,它反映了财务管理的环境和财务管理活动的本质,它是连接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并有助于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1.3.1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企业的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要以正确的信息或事实为前提,借助决策方法和决策理论为辅助手段,从而为企业财务管理做出的正确综合判断。可见,科学的信息收集的渠道、分类以及职责对于企业决策者是多么的重要和关键。因此财务信息管理者要对相关财务或非财务的数据信息进行认真仔细的过滤筛选,确保数据和信息能够及时、可靠地提供给决策者,决策者就可以基于事实分析辅以数据信息,权衡利弊,做出最终决策。
1.3.2要遵循系统管理的原则
将财务管理体系作为整体系统,在系统理财的过程中按照有的放矢、分层考虑、整体综合的思想,对财务管理体系的各组成子系统加以综合管理,从而实现既定财务战略、方针,圆满完成财务目标。
1.3.3要遵循企业高层重视的原则
要使得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建设出成绩、运行效果满足业务需求,企业最高管理层必须密切关注体系建设与运行全过程。特别是作为最高管理成员必须身先士卒,在进行各项财务活动时要遵守财务管理体系的相关要求。
1.4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组成要素分析
首先是总体财务统筹。系统性、整体性的财务规划是建立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起点,是以后取得成绩的关键,但其也是有许多地方可以改变的地方。主要包括:财务总体方针、财务总体战略、财务综合目标、财务管理环境分析、资金流动分析、财务管理方案制定等要素构成。其次是具体财务实施过程中,要使财务管理统筹的各规划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离不开各项具体财务管理措施严格落实,并在落实措施过程中对不恰当处不断改进调整。最后,全面绩效检查。财务措施实施后要组织效果检查,通过对绩效的具体分析,掌握企业财务运行现状,为将来调整财务规划、财务实施提供借鉴。
2.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不断地深入发展,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在不断地成长中也发生了一些改变。成本控制、财务分析、资金管理制度、融资机制等方面已初步成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管理体系已初步建成。但是考虑到其建立的时间还是比较短,因此工作的实践经验是有限的,特别是在国有大型企业集团中,由于企业性质、历史沿革、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其财务管理体系还有许多地方有待改进。下文针对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2.1财务组织与决策体制僵化
在财务组织架构上,长期以来我国将会计工作与财务管理不分家,会计、财务混为一谈的一元化现象突出,由此产生了企业“大财会”的情况,导致财务管理无法真正实现管理作用。对资金的使用与筹措没有进行科学计划,很大程度上受个人因素影响,重要的财务活动经常由企业主要负责人决定,专断性较强。据统计数字,我国企业经营失败,70%-80%的原因是源于财务决策失败。比如某集团的没落,正是由于企业经营者一人掌握全部的经营决策权,在缺乏有力监督和科学决策支持的情况下,盲目决定进行多元化投资而导致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仍坚持向政府要钱、要权、要政策的传统经营方式,融资渠道单一,市场观念淡薄。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60.9%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资金短缺,而依然选择向银行贷款实施新建项目。筹集到的资金,却并没有全部用到“刀刃”上,资金效益低下,投资随意性强,甚至部分被挥霍浪费,给银行、企业甚至国家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2缺乏完善的财务控制体系
2.2.1财务过度分权,监督不力
我国大型企业集团内部产权纽带盘根错节,导致不少企业在财务控制管理过程中过度分权,难以从企业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组织融资等资金活动,整体财务监督与财务战略也难以建立。同时,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决策程序、决策机构和监督机制,财权过分集中在少数高层管理者手中,从而企业各级职能部门或下属企业都首先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损害了企业的整体利益。
2.2.2资金管理不力,缺乏控制
目前,我国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对于资金的管理手段欠缺、方式落后。在资金管理中难以开展预算管理,整体的资金预算还处于简单的“拍脑袋”方式。部分会计人员不能坚守职业道德,行使监督核算和职能不利,钻财经制度的空子,违规对财务报表进行技术处理,影响了财务报表最基本的真实性,难以有效控制企业的经营风险。
2.2.3管理会计环节较为薄弱
现代会计主要由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方面构成,而管理会计以财务会计为基础,但其的职能是能为企业内部决策者提高准确有根据的信息。但是目前许多企业只重视财务会计,而对管理会计视而不见,甚至没有专门从事管理会计的职位按照,这样对企业公司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让企业资金运作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
3.结束语
总之,建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是艰难的工作,需要通过分析财务管理职能、企业存在问题、财务工作目标等各项工作构建实用性强的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同时其还需要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根据部门职能有效的将之实施,以此达到企业财务管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安志刚.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的探索[J].山西建筑,2003,29(13).
老字号的历史沿革
据《厦大周刊》第188期:“1928年5、6月间,有江苏盐城人薜一瓒从‘会计学系’毕业。”此前的商科历届毕业生或有主修会计者,但未见明文分系,故薜君似可称为“厦大会计系学生第一人”。
厦门大学会计系的历史,应从4年前薜君入学时开始算起。唯须指出的是,1924年时,厦大的组织编制只有“商学系”。1926年,商学系改为商科。1930年,遵照其时的大学组织法,商科改商学院。1934年,商学院各系合并为商学系,并入法商学院。1938年,法商学院又改商学院。无论组织机构如何变动,会计学作为一个专业,从那时起就未曾中断过。至2008年止,已有84年历史了。
本文附表《民国时期厦大会计学教员任职年份表》,是根据散见于厦门大学各类刊物布告的资料整理而得。从中可以知道每位教员的任职年份,以及当年有几位会计学教员同时在任。
因资料所限,该表尚须增补修订,补充说明于下。
曾对会计系学生授课的当时还有许多,如朱保训先生开货币银行学、冯定璋先生开商业史,周先生开商法等等。因本表主要选取会计学教员,暂未列入。
陈德恒、肖贞昌和陈仁栋等因短期离校,其任职年份有中断现象。本系毕业的郑廷植也曾任教职,但任职年份尚待查明,暂未列入。
《国立厦门大学二十五周年纪念特刊》在“会计学系概况”提及“私立时代,郑世察、陈德恒两先生相继为本系主任,陈英、周彭年、王蕴玉三先生曾任授课…”云云,因私立厦门大学期间资料不全,陈英先生任职年份不详,暂未列入。填入表中的周彭年、王蕴玉任职年份也仅是已查明的。1940年7月1日发行的《公信会计月刊》第四卷第一期“会计界人物志”,也提及王蕴玉曾在厦门大学任教多年,全文为:“王蕴玉先生福建厦门人,民国十五年毕业于国立暨南大学,对于会计一门,学有独到。彼时沪上会计事业初创,各方慕先生之学,莫不争相延揽,作日后扩展之助。但先生志高未艾,旋渡菲岛,入国立菲列滨大学研究院,专攻会计。返国后在厦门大学讲学多年,厦大会计人才辈出,先生之功也。先生对于会计事业为夙志所趋,故于讲学之余,兼理会计师业务。厦门之有会计师事务所,先生实首创之。中日战争,波及厦门,先生不得不挈眷至港。凭其所学,与平时执业严正,临事不苟之精神,获得香港政府之特准为核数员,为中国会计师受港府核准之第一人。先生在会计界服务十有余年,学问与经验堪称两全。现任福建省银行驻港办事处主任,兼为港府核数员,执行查账业务,谓为中国之名会计师实为名实相称矣。”
据此推算,王先生应是在1929~1937年间在厦门大学执教的,后来一直在香港,敬请暨南大学校友会、王先生的亲朋、学生等知情者能提供有关情况。
1937年的情况暂付阙如。当年爆发,可能因内迁福建长汀而致资料不全。
将与帅之争
这里要提请读者注意的是,1945年有3位本系同学毕业后同时留校,即李湖莲、葛家澍和余绪缨。在表中可见余绪缨先生并不在当年教师名单上,那是因为当时已是的关键时期,余先生投笔从戎,参加青年军,准备上战场了。正巧当年,所以1946年又回厦大执教。联想到名医钟南山先生年轻时差点就成为专业运动员,如果当时抗战继续打下去,中国从此多了位“抗日名将”而少了位“会计名师”也未可知,不禁额手称庆。
李湖莲先生几年后到美国定居,葛、余两位先生从此在厦门大学开始了长达六十多年的工作生活,加上圣约翰大学出身的常勋先生于1950年代到厦大,人称“葛、余、常三先生”。在他们带领下,厦门大学会计系成为中国会计学术重镇,这是后话。
按一般划分,“近代史”的下限到1950年,近代以后的内容暂且按下不表。
不过,本文作者觉得有必要提前谈起的,是时有所闻的葛余两先生“交恶”的说法,即便有些本系同学也这样以为,就不用说圈子外了。从1984年起,作者在厦门大学会计系学习工作已达二十多年,现就我所见所闻,说明他们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
竞争肯定是有的,两位素质天分相当、各有所长的同班同学,在同一起点上,形成你追我赶之态,当在情理中。但两人互认为对手,谁也不敢松劲地持续长达六十多年的竞争,却是不可思议的。直到几年前,余先生已停招博士研究生了,后来看到葛先生仍在招,应管理学院之请,也重开山门,就是一例。这种现象在中国高校中恐怕绝无仅有,结果达到的高度也可想而知。全国最早评定的四位会计学博士导师,厦大占了半壁江山,实在是厦大会计系的幸事。而竞争当然是时有先后的,“既生瑜,何生亮”情结也在所难免,人们看得较多的,可能就在这一面。
对标中央建筑企业发展战略。
基本情况与经营结构对比分析
通过对标中央建筑企业基本情况(见表1)与上市公司经营结构(见表2)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企业历史沿革是影响企业发展现状的重要“基因”,各家中央建筑企业的传统业务、组织架构都与历史沿革有关。
二是各家中央建筑企业都在各自传统领域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都在从传统领域向“大建筑业”拓展。
三是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深入,各家中央建筑企业都提出了“国际化”战略,加快进入国际市场。
结合经营结构对比及对标中央建筑企业2013~2014年的运行状况(见表3~表7)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加快业务结构调整。各中央建筑企业已经从传统的施工领域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逐步成为具有综合服务能力的工程承包商,但工程承包仍然是各中央建筑企业最主要的业务,收入平均占比为83.8%0建筑业是一个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密切相关的行业,只有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才能避免因某一领域投资规模剧烈变化而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冲击。
二是大力拓展非传统领域。各中央建筑企业开拓非传统细分市场主要有两条路径:通过融投资带动,从投资源头、市场高端进入;调动二级企业积极性,全面进入非传统细分市场。在进入初期,可以通过设立事业部/专业公司,集中优势资源进行重点突破,但要实现全面突破,还是要推动二级单位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三是建立“大海外”的经营格局。虽然中国的建筑企业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承包商,但国际化程度亟待提高。从国际业务营业收入总额看,最高的是中国交建的564亿元,最低的是葛洲坝的112亿元,平均收入284亿元。从各中央建筑企业的实践看,加快海外业务发展,需要在全集团范围内配置资源,既要发挥海外专业公司/事业部在信息、公共关系、商务、合约等方面的优势,更要发挥二级企业在人才、管理、资金、队伍、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大海外”的经营局面。
中央建筑企业发展战略对标
中国建筑。中国建筑的战略目标是:一最两跨、科学发展。“一最”——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建筑地产综合企业集团。“两跨”——在2015年跨入世界500强前100强,跨入全球建筑地产集团前3强。
中国建筑坚持“五化”策略,以优化升级为重点,巩固并扩大“专业化、区域化、标准化、信息化、国际化”的阶段性成果,持续将“五化”策略向纵深推进。
专业化:打造一批支撑公司效益和品牌的专业公司。
区域化,保证资源在区域层面实现效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
标准化: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机构成本,统一企业管理内涵。
信息化:提升企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业务流程、管理方式和组织方式,获取最佳效益。
国际化;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开拓市场、学习先进经验,不断提升集团的国际化程度。
中国建筑已在2012年实现了“两跨”目标,公司将继续保持世界500强前100强和全球建筑企业前3强的地位。2014年,中国建筑行业利润最高的“中国建筑”前三季财报强劲增长,营业收入5660亿元,接近2013年全年,利润达到169亿元。
中国中铁。中国中铁“十二五”期间,即2011至2015年企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是:推进两大转变(从做大到做强、做优的转变,从中国的大企业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转变)、实现二次创业,努力把中国中铁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主业突出、多元并举、具有中国特色的特大型现代国有企业,进入国家重点培育的30~50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
中国中铁“十二五”期间总体发展思路:坚持以发展战略为统领,全面提高企业战略管理水平。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快企业结构调整。坚持以项目管理为重点,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坚持以资金管理为中心,为实现发展目标提供资金保障。坚持以科技为先导,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坚持以内部控制为保障,提高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坚持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坚持以“六支队伍建设”为载体,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坚持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龙头,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发展。
2014年前三季度,中国中铁业务稳步增长。上半年新签合同额达到4110.2亿元,同比增长11.8%前三季度共实现营业收入4295亿元,同比增长12.38%;实现利润104亿元,同比增长19.24%,综合效益有所提升。
中国铁建。中国铁建的国际业务战略规划要点包括:树立“大海外”经营理念;形成全球主要市场的海外经营布局:进一步加强海外项目管理;创新海外经营方式;加强海外经营风险防范。
2014年上半年,中国铁建新签合同额3898亿元,同比增长13.29%,其中传统核心优势板块工程承包业务新签合同额3221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82.62%,同比增长21.39%。前三季度共实现营业收入4117亿元,同比增长5.15%;实现利润96亿元,同比增长6.21%。
中国交建。中国交建提出全面推进“五商中交”的战略部署,加快适应性组织建设,增强抗风险能力,使经营业绩保持稳固。具体分为以下几点。
一是围绕“五商中交”的战略定位,进一步细化顶层设计,明晰实现路径,将公司发展的压力转变为改革创新的动力,全面实现由“工”向“商”的转变。
二是着力激发企业活力,全面推进金融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构建新型管理会计体系,建立健全价值管理体系,将各项战略决策落到实处,实现企业新的发展。
三是着力提升主业竞争优势,发挥设计、施工、装备制造全产业整合的传统业务优势,密切跟踪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经营效益好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积极进入新市场、新业务,推动主业延伸发展,在市场潜力大的重点市;场寻求业务增量。
四是客观分析企业现实问题,迎难而上,加快业务结构调整,努力提高盈利水平,不断提高管理效率、效益和效能。
2014年前三季度,中国交建实现营业收入2524亿元,同比增长10.83%;实现利润124亿元,同比增长20.61%;资产总额达到4857亿元。截至2014年上半年,新签合同额达到2796.31亿元,同比增长10.56%。
中国中冶。中国中)台战略规划概括为“聚焦主业、做优做强、适度多元、稳健发展”。中国中冶以全球最大)台金建设承包商和)台金企业运营服务商为战略发展目标,以卓越的冶金科研、勘察、设计、建设能力为依托,以工程承包、装备制造、资源开发、房地产开发为核心主业,努力发展集科研、咨询规划、勘察测绘、设计监理、建筑施工、房地产综合开发、设备制造与成套、资源开发、技术服务与进出口贸易于一体,业务板块关联互补、协同效应显著的综合性业务体系。
2014年上半年,中国中冶新签合同额达到1782.8亿元,同比增长62.1%,经营成果大幅改善。2014年前三季度,共实现营业收入1446亿元,同比增长5.37%;实现利润43亿元,同比增长25.62%,综合效益显著提升。
中国电建。中国电建的战略目标是成为清洁可再生能源和水利(水务)电力工程建设行业国际领先,提供集成式、全产业链、综合性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拥有核心技术和国际知名品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质量效益型世界一流综合性建设集团。
为此,集团决定实施转型升级、国际化发展、创新驱动、人才强企、和谐发展五大战略举措。
2013年,中国电建集,团在《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排名第354位,较上年上升36位;新签合同金额、合同存量均实现25%左右的增长;在国务院国资委组织的2012年和2010~2012年任期考核中获得两个A级考核评价,并获得“业绩优秀企业奖”。2014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62亿元,同比增长10.60%。
中国能建。中国能建以转型升级、国际化、多元化、资源优化、和谐发展五大战略统领全局,以实施调结构、促转型、强能力、提效益为主要任务。
转型升级战略:推进企业产业布局转型升级,推进企业增长方式转型升级,推进企业服务模式转型升级。
国际化战略:优化国际经营网络布局,加快提高独立“走出去”的经营能力,提升对外工程承包业务质量效益,有序开展对外投资经营,逐步实现向跨国公司的转变。
多元化战略:产业相关多元化,产权多元化,经营模式多元化。
一、财务报表分析概述
财务报表分析作为一项运筹和谋划全面效益的管理活动,是利用财务报表提供的数据及相关资料为基础,采用一系列专门的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总结和评价。其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为:为管理者加强企业管理、提高效益提供数据基础;为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债权人信用资金的安全性提供法律保证,同时有利于政府机构加大监管力度,促进证券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对于财务数据需要定期公开披露的上市公司来说,报表分析的内容对各类报表使用者更加透明和敏感,其对公司经济活动的总结、评价、预测和决策的分析价值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目前常用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主要有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等。IT行业上市公司的定期财务报告分为季报、半年报和年报三种,具有公布集中、数据量大、行业复杂的特点。实务中,主要以比率分析法为主,结合使用比较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
二、IT行业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现状
(一)财务报表分析流程
(1)以对外披露的中期报告或年度报告为基础,通过阅读报表附注,依当年度业绩情况或管理层经营管理需要,确定主要分析的方向或侧重点,如资产结构、利润完成、现金流量、股东权益变动等。
(2)计算财务指标(杜邦分析法为主):净资产收益率、权益乘数、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和销售利润率等。
(3)运用趋势分析法,整理近3—5年同口径主要指标数据,通过对比,发现当年异常。
(4)结合管理会计数据,与财务预算对比,圈定重点问题,逐级分解问题项目到末级单位(如子公司、事业部、产品线、区域等)。
(5)结合当年度财务预算、业绩考核和公司整体的战略规划和布局,找出各末级单位异常原因,从单位个体归纳出总体、从局部结论总结到全局,从而形成整个集团公司合并报表的财务分析。
(6)针对当年度报表分析中的主要问题,对关键指标设置预警区间,下年度重点实行监控,适时改进。
(二)财务报表对外披露信息中的相关分析内容
根据《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定期报告》中的相关规定,上市公司在各期披露的定期财务报告中,均要单独披露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在中期报告和年度报告中,另外披露管理层讨论及分析,其中分析的内容一部分即源于财务报表分析。
针对IT行业上市公司,除以上内容外,其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和由此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报告期内的技术资源整合、自主创新以及具有行业针对性和技术前瞻性的研发计划等有利于提升公司核心竞争能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一系列工作部署和管理思路,也是其在财务报表数据之外,向报表使用人展示公司未来平稳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重要分析内容。
三、完善IT行业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的探讨
(一)建立行业标准,增强可比性
目前IT行业公司在报表分析中运用的财务指标,因市场细分后的行业背景、业务模式、核算方法等存在不同,导致计算方法和口径不统一,“个性化”较为普遍。实务中,IT行业公司的主营业务主要由简单分销、复杂集成、技术服务、解决方案以及软件研发等构成,基于各业务特点,其在主要营运指标的计算方法、结果使用和分析判断上也因企业而异,且没有行业标准作为指导和参照。
另一方面,由于业内缺少针对行业特点、统一且认可度较高的报表分析评价标准,使得现有报表分析数据较为孤立,缺乏可比性。报表使用人获取的同一企业内纵向信息有余,而行业内横向信息不足,不利于其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和判断。
针对IT行业业务模式灵活、多样,行业发展周期复杂、多变等特点,应建立业内标准分析流程,将非财务指标纳入指标体系,从指标测算体系和方法的“事前”明确、财务分析过程的“事中”规范,到预警、监控机制的“事后”标准化、制度化,同时制定业内报表分析的评判标准,甚至是行业内各发展阶段的评价标准,使得各公司分析得出的财务指标作为单一个体,可以有相对权威的数据群组去“对号入座”,作为比较依据和目标参照,以此客观、理性地评价企业自身当前阶段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建立健全监控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二)点(单一静态指标)、线(企业内)、面(行业内)结合,加强动态分析
由于对各项财务指标分析所用的数据基本以上市公司过去或历史的经营业绩为主,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且个别财务指标所能反映的财务、经营问题也较为孤立和片面,仅能解释历史状况,缺乏相关性和预测性。所以,它只能作为报表分析的一个方面。
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必须根据IT行业背景、公司自身特点、经营环境和地区,以及国家宏观经济形势,采用连续的、分业务、分产品、分区域的动态分析,重视与行业整体水平,或者同行业中规模相当、业务趋同、发展阶段近似的公司数据进行动态比较,关注过程和趋势,重于短期内的财务结果。尤其针对IT行业技术产品更新换代频繁、企业发展模式灵活多变的特点,将报表分析由“事后看结果”的静态分析,逐渐导向于“过程中看变化”的动态分析,才能有利于报表使用人做出更加全面、客观的判断,降低潜在的决策风险。
除以上外,报表分析还应依据分析目的进行各方面比较。IT行业上市公司,其财务报表分析的结果受企业规模、业务模式、发展阶段、所处地区等非财务数据的影响更加敏感,报表分析产生的作用和意义,无论对于内部经营管理,还是外部证券市场,也更需要务实。因此在分析时,不能单一、孤立地关注某些科目,或某些指标,而应将公司财务报表结合宏观经济形势进行综合判断,与公司历史沿革进行纵向比较,与同行业数据进行横向比对,通过全面比较,再结合企业实际,发掘出分析所需的实质性信息。
(三)重视收益质量及现金流量,关注可持续发展
上市公司所采用的指标分析,主要来源于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以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运营效率为主,而对现金流量、收益质量的分析和披露不够充分,对报表使用人了解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存在一定局限性。尤其针对IT企业竞争激烈、产品更新、技术升级快的行业特点,其主营业务或主导产品收益的质量,以及经营现金对其业务或产品的支持和保障能力,也应是报表分析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因此,要增加设置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比、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等综合反映现金流量、收益质量的财务指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比是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出量与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的比值。该比率越低,表明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越多,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越充裕。而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是企业一定时期经营现金净流量同净利润的比值,它反映了企业当期净利润中现金收益的保障程度。这一指标将利润表中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核算的净利润与现金流量表中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编制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有机的结合起来,从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动态角度,客观的反映了企业当期实现的净利润中有多少是有现金保障的,减少权责发生制会计对收益的粉饰,真实反映收益质量。
综上所述,鉴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对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实际,一方面需要上市公司财务人员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现有分析方法,建立科学的报表分析体系,加大披露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分析结果的实用性;另一方面也需要报表分析的使用人提高自身的专业业务水平和专业判断能力,善于总结和归纳,在已有分析数据之外,结合IT行业特点,了解上市公司历史和主营业务;关注行业整体发展状况和本公司所处行业的环境、阶段,充分理解并使用目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已相当详尽和明晰的会计报表附注内容,以发现和弥补公司财务人员在报表分析中的遗漏和不足,做出正确判断和决策。
参考文献:
公共基础设施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和社会管理者身份控制的,预期能够带来经济利益或者产生服务潜能的经济资源,不包括用于保证部门、单位和机构自身行政职能正常运转所配备的资产。公共基础设施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一般包括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文物文化资产、保障性住房、受托资产等。这类资产不但具有资产属性,还具有公共属性。管理好这些社会公共资产,更好地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按照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的要求,大力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强化资产的基础管理推进基层建设工作非常重要。而在现实工作中,此类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财务法律风险、实物资产管理风险、档案管理风险等问题不容忽视。
一、公共基础设施等国有资产取得环节的财务法律风险
上述资产的取得,除去捐赠和划转,多为政府投资建造和购置。而建造和购置则以合同为主线。在具体实践中,由于体制原因,行政事业单位市场法律意识不强,对依法维护合法权利的机制不完善,财务人员风险管理意识不到位,因此,造成防范化解单位合同法律风险的能力不强。例如,单位财务人员一般都是被动执行已签署的合同文件,缺乏对合同管理的进一步认识,不能将财务专长和法律要求相结合,对单位合同管理难以起到全流程管理监督控制。遇到对方违约等合同纠纷,解决途径较为单一被动,由此造成单位财务法律风险隐患。所以,提升财务人员的法律意识,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合同管理的要求,运用专业技能实现工程项目和采购合同的事先审查、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理,规避潜在风险造成损失,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财务部门在合同签订前期介入工作
公共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等工程建造项目所需资金大,建设规模和建设周期较长,需要财务人员在项目论证、预算资金保障等环节提前介入,提供财务支持并为后期工作做好预见性计划安排。采购类项目标的较大,市场交易对象广泛,财务部门应与业务部门共同搜集市场相关信息,为合同项目招标、采购价格确定提供合理的标的预算,结合相关成本、费用和资金收入预算情况,为确定项目执行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合同签订前,财务人员应重点关注招标文件中涉及财务资料的工程担保、价款支付方式、违约责任等方面内容,并进行认证研读,仔细推敲,防范可能出现的财务法律风险。
(二)在合同执行过程中,财务部门应做好备查记录
严格按照合同约定支付款项,并注意审查所提供发票的真实性、合法性,是否出票单位、收款单位与合同约定相一致,避免产生法律纠纷。同时,应与项目承办部门保持紧密联系,关注工程进展状况。遇到有违约事项或合同未约定产生争议问题,及时与合作方沟通,督促履约或签订补充协议,确保单位利益不受损害。
(三)严格控制内控流程
在重大工程项目合同需要分期付款时,财务人员应当取得由项目经办部门负责人签字审核的工程进度表,确认工程完成进度与合同约定所实际申请款项相一致,并按照单位“三重一大”事项审批流程,由单位领导对票据会签,签字确认同意付款后方可支付款项,还应确定已支付款项符合合同约定,避免产生违约风险。如果施工方造成工程延误则应推迟付款并与单位法律顾问沟通联系,必要时进行索赔。
(四)确认工程项目验收
工程项目竣工交付使用后,财务部门应在取得由合同双方确认的工程项目验收单,在合同质保期满并确认施工方未出现工程质量保修事项后,退还其质保金。
(五)监督合同管理制度
财务部门还应按照内控制度的要求,监督合同归口部门建立科学合理的合同管理制度,将合同项目的申请、审批、审查、签订、履行、变更、补充协议、终止、违约事项、诉讼等开展全流程登记管理,形成完整的合同管理档案,将合同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和监督检查等活动纳入重要日程,从单位层面形成防范合同法律风险的良好氛围。
(六)加强财务人员的学习和培训
财务人员应掌握《会计法》《经济法》《税法》等相关知识,努力提高综合业务素质、职业道德水准和法律风险防范意识,重点关注本行业、系统的法律法规及更新变化,将法律知识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相结合,互相融会贯通,使财务人员既懂法律又精财务,并将法律风险防范理念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去,严格依照审批控制制度流程处理业务,减少单位法律和财务风险的发生。
二、公共基础设施等国有资产实物管理风险
(一)公共基础设施等国有资产管理基础工作薄弱
公共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市政基础设施如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公交场站、路灯、广场、公园绿地、室外公共健身器材,以及环卫、排水、供水、供电、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系统等;交通基础设施如公路、航道、港口等;水利基础设施如大坝、堤防、水闸、泵站、渠道等和其他公共基础设施等。公共基础设施资产增量伴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而增多,资产占有、管理、使用的诸多权责,也由于机关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而发生变化,原先由城市建设部门建造管理,后划归城市管理部门管理,存在资产管理职责不明确现象,形成资产管理交叉分散、混合使用的状况,造成管理和使用各自为政,相互脱节,在公共基础设施运转过程中影响了资产运转系统性和协调性的良性配合。加之资产管理部门注重实物管理使用,不关注财务数据登记变化,资产办理移交手续时,只办理实物和产权证移交,资产成本数据资料与账务处理未做移交,造成资产成本信息缺失,对成本核算造成影响。政府储备物资的管理包括战略及能源物资、抢险抗灾救灾物资、农产品、医药物资和其他重要商品物资,由于各部门行政职能的不同,资产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存在行政管理和存储执行、日常管理和实际存储管理脱节的问题。加之不同品种的物资需依据相应主管部门文件要求购入、存储、保管、轮换、使用进行规范,只有应对特定时间或情形发生时,才能报经批准后执行计划。在使用时,存在发出批量大、分配范围广且发出物资收回的情形;存在对外捐赠、无偿调出、将不需用储备物资出售的情形;存在可重复利用物资收回时按规定进行清洁、消毒、维修、养护的情形。如果不做好各环节衔接,则对政府储备物资的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造成不利影响,妨碍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二)资产管理会计处理不当,也造成资产与财务管理混乱
由于存在制度执行不严格,账务处理不规范,或将建筑成本支出列入日常支出,不能准确核算资产成本;或对公共基础设施分类不当,造成资产漏记误记,使资产长期游离在账外;或对无偿调入的资产不进行会计核算,无法印证资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或对已拆除的房屋类公共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及已退出使用淘汰的设备类资产,未办理核销手续,仍挂在账上,造成国有资产名存实亡。另外,房屋建筑物建成后已投入使用,因资金来源渠道复杂、产权关系不明晰,未办理竣工决算,无法办理产权登记,导致无法入账;购置的公共资产从费用中直接列支,不计入资产账;管理者资产处置流程不规范,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以双方协商私下交易形式出售、处置、变卖资产,不履行报批手续,也不经单位财务部门进行相应财务处理,导致资产管理混乱,账实不符。
(三)公共基础设施等国有资产档案管理风险
此类资产一般建设周期长,使用寿命久,整体管理过程复杂,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档案来为资产存续期间的管理提供依据,由此,资产档案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在现实工作中,与资产相关的纸质档案资料往往散落在各单位的项目管理部门、办公室、财务室等各个部门,没有归集成系统完善的资产档案,有的甚至造成遗失、损毁,给资产后期的管理维护造成风险隐患。而就非纸质档案而言,由于会计工作信息化的推进,各地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初见成效。但会计电子数据形成的电子档案被大量记录存储在硬盘、光盘等介质上,在此环境中,利用信息系统技术对会计数据进行非法修改难以留下轨迹,更难以识别,介质保存不当会丢失,这对资产管理系统及会计档案的安全和完整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三、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国有资产管理建议
以上种种问题,暴露出公共基础设施等国有资产管理的风险之处,更需要我们提高资产管理精细化管理认识,及时堵塞管理漏洞,防范资产管理风险,减少国有资产流失。
(一)加强资产管理基础工作
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要求加强资产内控管理,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并贯彻落实。要细化资产管理流程,将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落实资产管理内控设计与执行的有效性。针对资产取得、运行维护、更新改造、调拨使用和清查盘点等制度,重点关注资产管理实物所在地与管理单位地址远离、日常维护频繁、应急调拨处置等特点,严格明晰和落实实物管理人和使用责任人的责任范围、工作流程、审批权限等要求,责任到人。单位绩效考核部门要强化资产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查找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的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
(二)全面清理资产账目
一方面,厘清单位历史沿革和职能变迁过程,下大力气核实资产来源,明晰单位职责职能,核实账目,并细化资产分类,对其发生的历史成本、评估价值及重置成本进行明确,登记入账;另一方面,结合业务资料和实物盘点状况进行核实调整,确保账目精准,账实相符。对在“在建工程”科目中核算的“公共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等资产要根据竣工投入使用情况,及时转入相应资产科目核算。对“保障性住房”的管理要重点关注其租金收入是否缴入同级财政、经批准无偿调出和出售的账务处理、定期开展清查盘点以及盘盈、盘亏、毁损和报废处理等。对“政府性储备物资”要关注应计入费用的仓储、日常维护、其他支出等,以及调拨、配发、领用等程序记录资料,确保程序合规,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三)加大考评问责力度
结合党风廉政建设,将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工作与单位重大决策、内部管理、业务工作、廉政风险控制、行政执法等工作相结合,将资产采购审核批准控制、预算管理控制、财产保护、绩效考评控制相结合,使内部控制的领域从经济活动层面拓展到业务活动和内部权力运行层面,充分契合单位内部控制的工作目标。
(四)加强资产项目档案管理
强化落实档案管理制度,建立项目档案的合同约束机制,严格按照《档案法》的要求对单位资产档案的收集、整理、归集、入档、借阅、复制等进行管理控制,形成完整规范的资产档案管理体系。
(五)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建立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等资产信息管理平台,及时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类分析,为资产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利用信息平台进一步规范成本核算,实现数据共享和交互,明确项目主体、设施建设审批流程及监督管理职能,最大限度满足资产管理需要。真正实现资产档案电子信息化,使现代化档案管理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档案管理工作中,提高档案利用效率,保护纸质档案的安全完整。
(六)提高财务人员特别要求
财务人员要在账务处理过程中,注意收集和妥善保管招投标文件、合同、验收资料、移交使用记录、权属证明等关键环节的重要档案凭证作为依据,并与单位资产档案管理部门相互印证。注重非纸质档案的安全管理,在会计数据电子化的前提下,需要增强会计档案管理人员信息安全防范意识,对会计数据进行管理控制。注意做好财务系统访问控制,充分利用密钥、身份验证等技术防止避免无关人员接触电子会计档案,定期杀毒,防止病毒侵入,会计工作电脑除非使用专线,不得登录互联网。严格执行会计档案双备份制度,平时工作中设为只读文件,不允许修改操作。总之,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履行政府职能的单位组织,要下大力气管理好公共基础设施等国有资产,使宝贵的社会公共资源能够科学、合理、有效、节约地用于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更优良的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共资源精细化管理的需求,保障我国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环保、社会保障、水利、交通、国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江.基于内部控制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构建[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19).
调查单位概况:
抚顺石油化工公司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属的子公司。为国有独资公司,享有法人财产权。受集团公司委托对所属企业的有关国有资产进行经营管理和监督,依法行使出资者权利,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
地理位置
抚顺石油化工公司地处辽宁省抚顺市。公司机关位于市中心,直属企业分布在抚顺市四个区,东西相距30公里。基础设施完善,通讯设施先进,交通便利,距大连港430公里,距营口鲅鱼圈港260公里,距沈阳桃仙机场50公里。
历史沿革
公司于**年经国家经委批准成立,原隶属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年石油、石化两大集团重组后,划归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年11月,根据中油集团重组改制的战略部署,抚顺石化划分为上市和未上市两部分,上市部分为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未上市部分为中国石油抚顺石油化工公司。**年1月,两大公司正式分立运行。
资产及人员状况
截止**年底,公司资产总额60亿元。下辖8家生产企业、8家专业公司、1家职工医院及1家集体企业集团。有全民职工18174人,集体企业职工12000人。
业务范围
公司主营业务包括制造加工、生产服务、工程技术服务和生活后勤服务四大板块。主要从事炼化产品延伸加工、精细化工、非油化工产品生产、供水、供汽、供电、工程施工、检维修、通讯及生活后勤服务等业务。
装置及产能情况
有主要生产装置40余套,其中:腈纶5.5万吨/年、丙烯腈8万吨/年、甲乙酮5.5万吨/年、催化剂4700吨/年、BOPP(聚丙烯双向拉伸塑料薄膜)2.3万吨/年、蜡制品2.5万吨/年,醇醚系列产品5.2万吨/年,等等。
主要产品
有催化剂、腈纶、丙烯腈、甲乙酮、军用特种油和脂、白土、白油、塑料制品、洗涤用品、蜡制品及水、电、汽动力产品共计十几个系列、百余种。
主要业绩
重组七年来,公司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做强主营业务为核心,在产业结构调整、技术管理创新、企业文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建设完成了甲乙酮、UOP催化剂、BOPP、煤代油二期改造、腈纶丙烯腈扩能、蜡制品二期改造、并购醇醚资产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到**年底,公司炼化产品总量由重组初期的8.4万吨增长到42万吨。主营业务收入由11.6亿元增长到68亿元,。企业的产业实力、经济总量和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了持续发展、稳定和谐的良好局面。先后获得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央企业先进集体、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调查时间:
**年8月30日
调查主题内容
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企业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也促使企业管理越来越精细。抚顺石化公司以班组成本核算推动企业精细化管理,实现了直接生产过程中成本的动态控制,为保证建设中的“百万吨乙烯、千万吨炼油”规模经济效益奠定了管理基础。
班组成本核算,应对炼化市场成本竞争的挑战
在抚顺石化公司调研中,我们向各管理层和基层操作工人反复提出这个问题:在炼化装置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炼化企业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实行班组成本控制是否还有意义?大家认为,目前实行班组成本控制降低成本的空间已经不大,但是,班组成本控制仍然有其必要性和作用。因为不同装置、不同班组成本控制水平仍然存在差异,不实行班组成本控制将会拉大差距,从而降低成本控制的总体水平。
当前,现代成本管理已经向设计、采购、销售、使用环节延伸扩展,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已成为成本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水平的标志。但是,直接生产过程中成本费用的动态控制仍然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中国炼化产业与盈利水平、资产规模、营业收入相近的西方国家石油化工公司相比,资产回报率相差近5倍,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相差10多倍,而炼油加工成本与西方国家石油化工公司相差3倍左右。在“入世”后的今天,我国有近40%的石化产品面临比自己成本低1/3的国外同类产品的冲击,这不能不引起企业管理者对成本管理问题的高度关注。
班组成本核算在抚顺石化不断完善发展
抚顺石化班组成本核算的经验是什么?我们以抚顺石油三厂作为重点对象,以该厂分子筛车间、芳烃车间为样本,对抚顺石化班组成本核算体系进行了调研。
从**年3月份开始,石油三厂在6个车间8套装置全面开展新一轮班组经济核算工作。按照“干什么、管什么、算什么”的原则,这个厂对班组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算得了”的投入产出进行核算,对那些确实能影响安全平稳生产、确实能影响生产成本、确实能影响班组成本的各种因素纳入到班组成本核算中考核。各车间根据“定性管理的指标定量化,定量管理的指标精细化”的原则,将预算指标分解,将工艺操作、生产管理等技术指标转化成班组可操作指标,将定量指标又转化成考核分数,提高了班组参与成本核算的积极性。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抚顺石化公司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班组成本管理体系。
一是建立了生产现场成本管理系统,即车间、装置、班组三级管理机制。车间核算员负责具体组织指导车间班组成本核算工作,将车间目标成本指标分解到装置和班组,并负责各个装置和班组的成本费用消耗数据汇总和成本分析报告;装置工艺员负责装置操作成本总体动态控制,对各个班组的成本控制情况进行跟踪指导监督,使装置运行质量、产品加工质量和操作成本水平均得到保证;班组核算员负责动力、燃料和辅助材料消耗原始数据的记录;运营工程师负责班组成本核算软件的操作,录入原始数据自动生成生产台账、明细账;班长负责组织实施班组成本核算工作,指导操作工人对直接生产过程中成本费用消耗的动态控制;车间管理层负责制定执行班组成本核算各项制度,应用计划指标和价格指标实行总体调控。三级成本管理,使企业成本实现了分口分级管理和考核,使班组成本核算工作从管理组织和管理机制上得到保证。
二是建立了班组成本核算管理制度。如抚顺石油三厂制定了《班组经济核算的实施办法》和《班组经济核算(二级)评价方案》。各个车间也结合实际制定了《班组经济核算管理制度》、《班组经济核算(三级)评价细则》和《班组经济活动分析例会制度》3项制度。通过制度规定了班组成本核算过程中各个环节、各个岗位、各项工作的行为规范,形成了制约与激励机制,为实行班组成本核算奠定了制度基础。
三是班组成本核算实现了计算机软件管理。车间设置运营工程师负责班组成本核算计算机软件操作管理,动态地反映班组操作成本耗费控制情况,为班组成本管理提供了时间序列数据资料。该软件功能主要包括:系统维护、数据录入、数据处理、数据查询和报表分析。应用该软件可根据上述指标图表进行直观生动的比较分析。
四是结合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创新了班组核算方法。抚顺石化公司新一轮班组核算具有几个显著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班组实行“日清日结”动态跟踪管理法。“日清”是指对班组每天的投入、产出、消耗要当日计算清楚,包括班组当日生产的产量要计算清楚,当日投入的原料要计算清楚、当日消耗的成本费用要计算清楚。“日结”是指班组要当日结算成本费用消耗及控制的结果、当日得出班组成本差异分析结论、当日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需要报告的要尽早报告尽早解决。
第二个特点是明确了班组成本核算的流程。班组成本核算按照以下流程进行:先是分解指标。即按一定百分比提高分厂的成本考核指标,对加工量、产量、收率、动力、燃料等指标,车间则以略高于分厂的考核指标下发给班组,促使班组加大成本控制力度保证考核指标的完成。然后依次是数据采集、数据登记、数据复查、核算分析和核算考核。环环相扣,使各个班组及时了解本班成本控制水平及存在的差距。
实现了直接生产过程中成本费用的动态控制,这是新一轮班组核算最显著特点。在班组成本核算中,公司形成了以班长、操作工、工艺员和运营工程师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对直接生产过程中成本费用的动态控制的三大指标,成本指标、平稳率指标、合格率指标等影响成本的过程实行控制,通过奖金分配与目标成本、单耗指标、管理制度挂钩,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班组成本核算开“金花”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通过班组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调动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为企业节能降耗作出了贡献。
催生了诸如王海班“四勤”操作法的先进工作方法。作为生产一线先进班组,在班组成本核算软件应用过程中,为使其各项功能充分发挥,在王海的带动下,“王海班”积极探索“四勤”操作法(勤观察生产工艺变化、勤思考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工艺条件、勤调整操作中工艺参数、勤总结装置生产中具有的规律性),使之与班组核算平台软件有机结合,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王海班”每周都利用平台上的柱型分析图对班组在各项指标的优势与差距进行对比和分析,从中总结出下周班组在工艺操作、工艺参数调整方面的努力方向,并积极汲取其他班组在各个方面好的经验和作法,为自己班所用。
抚顺石化公司以班组经济核算制度为依托,使“节资创效”意识深入员工心中,成为自觉行为,通过员工献计献策为企业争创丰厚效益。
这个公司从强化班组核算入手,在成本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公司以班组为单位,成立了5个成本管理竞赛小组,每个小组由班长带头进行班组经济核算。车间对每个班组的蒸汽、循环水、瓦斯、脱盐水、氮气、仪表风等消耗量进行细化考核,每十天由成本员进行一次分析核算,核算结果与奖金挂钩,能耗低于平均值的给予嘉奖;高于平均值的进行扣罚,这样一来,极大调动了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使他们不约而同地深入研究如何降低能耗,提高产量等问题,形成了“我为装置献计策,装置为我带效益”的岗位理念。
今年上半年,抚顺石化公司累计加工原油475万吨,销售收入同比增加9.93亿元。
班组核算后的节能效果十分明显:在新的班组经济核算软件运行后的3个月,抚顺石化分子筛车间两套装置二套能耗由**年同期每吨91.32千克标油下降到至今的87.126千克标油,下降了4.194千克标油,同比节约燃料400多吨。
站在理论高度看班组成本核算
班组成本管理是成本管理理论与班组成本核算实践二者结合的产物。如果说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为可控成本管理提供了理论方法,属于一种事前和事后成本控制管理方法的话,班组成本管理则实现了对产品直接生产过程中各种耗费直接的、事中的、动态的成本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