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8:54:2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临床心理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B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996-02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20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研究领域,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科学。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促使心理学从只关注于修复生命中的问题到同时致力于建立生命中的美好品质。”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一转以往心理学的研究,开始关注人性、社会和生活的积极面。临床心理学于1866年L.Witrmer向美国心理协会(APA)提出,临床心理学的成长与发展与心理测量、心理治疗,心理卫生运动关系紧密。临床心理学对医学模式的侧重强调对病人的治疗,而忽视了对人的力量与美德的促进。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积极临床治疗并非以消除来访者的症状为首要目标,而是注重发动来访者身上存在的种种能力和自助潜力。积极临床心理学在心理治疗的同时兼顾人的自我完善,具有积极的意义。
1 积极临床心理学概述
1.1 积极临床理论主张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自我决定的系统,既有潜在的自我冲突,也有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个体一般都能自我决定其最终发展状态。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包括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人格、美德与使个体完善的积极社会,这三个层面人类的力量与美德可以帮助人们应对,减轻和预防心理问题,是人们构建适应能力的关键因素,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基点。在过去几十年里,临床心理学与精神病学成为治疗创伤的学科,人类积极的力量与美德未受到重视,从而使得临床心理学的发展存在不平衡。以力量与美德为出发点的积极临床心理学治疗模式和干预措施,将可以帮助个体建构那些有利的人类品质,更好地预防精神以及躯体疾病的发生。以人类的力量与美德为核心取向的积极临床心理学模式下,研究者们将更加关注如何获得持久的幸福。
1.2 积极临床心理学的现状
积极心理学的出现让许多人认为除积极心理学以外的其它心理学研究与实践必定都属于“消极心理学”。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传统的临床心理学与精神病学,针对精神疾病建立了良好的科学体系,对许多临床心理症状有细致的分类以及可靠有效的测量评估方法;并且发展出了有效的药物及心理干预措施,使得许多无法治疗的精神紊乱能得到有效的缓解,有的甚至是痊愈。精神病理学模式下的临床心理学现如今发展势头良好,从而忽视了对人类积极品质的研究。因此,发展积极临床心理学不是也不能够取代传统的临床心理学,而是要成为必要合理的补充,促进完整的临床心理学体系的构建。
积极临床心理学要建立成熟完善的操作体系需要更多努力,建立的力量与美德分类目录以及编制的调查问卷已初具规模,但要成为有效可靠的测量工具,满足以力量与美德为取向的病因学与干预体系研究的需要,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家和儒家思想中都包含着深刻的心性修养理念,认为美德能直接影响人的心理状态和寿命,美德能够预防疾病的发生。在美国开展的积极临床心理学研究,也将为我国的相关研究带来启示。
2 积极心理学影响下的临床心理学
2.1 内核思想的转换
临床心理学自建立就以病理思想,医学模式为核心思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与其的衍生学派的理论便在精神病学与临床心理学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精神分析理论对内隐心理过程、性,积极冲动的重视也给了病理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沃土。公众认为临床心理学是一门对“精神疾病”或“意识疾病”的医疗实践。病理思想把那些前来寻求帮助的人看的很被动,而忽视了人们寻求自我完善的积极主动性。积极心理学思想强调的是目标、幸福感、满意度、幸福、交际能力、坚持、聪明、智慧、个体责任感。关注的是怎么使生活更加精彩,帮助人们更加的自主。这些目标给心理学的功能提出了一个概念,更加注重人们的心理健康,和人们的优势长处。基于积极心理学思想的临床心理学应该赞同精神失调是个体自身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以及对完美的关注应该优先于脆弱。
2.2 心理诊断与测量方式的变化
20世纪50年代美国精神医学协会出版的《精神障碍的诊断与分类手册》―DSM,到1980年的第三版后,DSM的影响力突飞猛进。DSM-Ⅲ中许多的精神诊断的标准都是基于医学模式。例如:精神失调被定义为具有临床意义的行为与心理综合症。DSM上的所谓的疾病诊断分类可能只是症状现象的堆积;性格力量与临床心理问题的病因之间有可能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即一种特定的力量能减轻一组特定紊乱的发展。2000年美国心理协会(APA)在Mayerson基金会的资助下, VIA(Values in Action Classification of Strengths)项目开始,经过五年的时间,《性格力量与美德:分类手册》的出版对人的24种积极特质进行了分类;分为智慧、勇气、人类、正义、节制、卓越,六大美德。以人类的力量为核心,界定了人类力量与美德的概念。
2.3 心理疾病预防模式的变化
哲学家Wartofsky认为:在高级水平上,我们可以通过三种科学途径区分个体和人类的发展;亚里士多德对美德的理解、达尔文或进化的观点,社会和文化历史或的观点。这些主要观点都代表不同的关于人类的本性和人的发展的先验基本假设。他们的理论并没有在当今被忽视,反而代表着当前科学正在进行的重要项目。积极心理学不赞同达尔文的进化论的观点。然而,以“积极的个人特质、个体自我提高的愿望以及根据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潜能”为基本观点的积极心理学代表亚里士多德的传统理论。积极临床心理学模式,将成为传统临床心理学的有益补充,二者的融合可以满足人们减轻与预防心理问题的需要,而且可以促进个体的成长及社会的发展。
3 积极临床心理学的实践运用
积极心理学发展由理论方面探讨进而重点转向应用领域,尤其是积极心理学的干预方法研究。临床心理学对积极心理学发展迅速做出的反应,整合了一些主要积极心理学干预理论与方法。
3.1 感恩练习
感恩是指个体用感激情绪了解或回应因他人的恩惠/帮助而使自己获得积极经验或结果的一种人格特质。McCullougy(2004)等学者将感恩定义为一种道德情绪,感恩情绪预示着个人的社会关系的变化,但感恩产生的互惠动机不同于由债务和不平等引发的动机。作为道德的增强剂,感恩表达能增加恩人在未来再次助人的机会。McCullough等开发的感恩问卷(GQ)-6(六个项目,感恩性格的自陈式量表),发现该感恩特质与积极情感、幸福、亲社会行为、特质与宗教性,精神呈正相关。
3.2 宽恕的临床干预
宽恕是指被冒犯者的亲社会动机的转变过程,它有助于被冒犯者消除愤怒情绪,提升积极的情感体验。Lawler-Row和Scott(2007)分对宽恕进行了三个维度的界定:宽恕的指向、宽恕的方向,宽恕的形式。Engrith等人的研究建立的宽恕的过程模型。该模型包含体验伤害、决定宽恕、实施宽恕,深化阶段等四个阶段。帮助来访者树立宽恕意识,改变来访者对冒犯者的消极认知,促使来访者真正地宽恕冒犯者。临床运用上对宽恕治疗还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3.2.1 宽恕冒犯者就是和冒犯者和解;
3.2.2 宽恕治疗会导致道德化和宗教化的倾向;
3.2.3 宽恕只是治疗的工具,不是治疗的目标。
3.3 创伤后成长的临床治疗
创伤后成长是人们与主要的生活危机斗争后所体验到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改变。其概念已经应用于表示创伤后成长现象,包括积极心理变化,与压力相关的成长,积极情绪,健康发展,欣欣向荣。积极的处理模式和应对变化方式使人们从逆境中获得力量。因为,创伤后成长比低水平压力出现更强烈的严重危机感受。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创伤的新认识强调不应只从负向的病理学角度来看待,更需从“转化”的角度来认识,将创伤看成是一种契机,个体可由此学习到如何克服困境,增强自我力量,实现自我超越。
3.4 身体运动
Seligman认为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建立不仅帮助个人和团体忍受压力并且生存下去,但也要健康发展的特质”。身体活动是一种人类的行为,它将有助于个人和团体的生存和发展。从个人的角度上看,身体活动可以防止精神疾病,建立积极的情感,缓解个体对生活的压力。从团体的水平上看,身体活动使团体可能更健康,从而增加团体社会资本。从心理功能的角度看,最有力的支持身体活动作用的证据来自于抑郁症。所以经常性的身体运动,对于一些心理问题有很好的作用,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作为亲近大自然的力量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手段。
4 总结与展望
构建积极临床心理学的同时,我们要适应一种全新的方法与价值观。积极心理学思想强调的是幸福感、满意度、交际能力、坚持、智慧、个体责任感。关注的是怎么使生活更加精彩,帮助人们更加的自主。这些目标给心理学的功能提出了一个概念,更加注重人们的心理健康,和人们的优势长处。更确切的说,积极临床心理学关注人类幸福感的程度和减轻心理压力都一样。基于积极心理学思想的临床心理学对完美的关注应该优先于脆弱。基于病理思想的临床心理学与积极临床心理学的不同点并非是治疗方法的不同,而是关注点的不同。积极临床心理学是强调关注扩大人类力量并不断探究什么对于人类行为是重要的,对于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哪些行为是重要的。因此,对于临床心理学的这一主要转变,不仅是方法上的简单变化,而是观点与任务上的革新。
参考文献
[1] 苗元江,朱晓红,龚继峰.转型与建构:积极心理学历史与沿革[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9(1): 7-11.
[2] 苗元江,陈燕飞. 感恩:积极心理教育新视角[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 (9):4-8
[3] 张田,孙卉,傅安球. 宽恕治疗中的几个误区及其应用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11,(4)
[4] 姚树桥,朱雪玲,王孟成。临床心理学领域积极功能评估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
[5] 陈虹,张婷婷. 真正幸福论的实践:积极心理疗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
[6] James E.Maddux.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the Illness Ideology:Toward a Positive Clinical Psychology[J]. Applied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 2008, 57,54-70
[7] P.Alex Linley,Stephen Joseph. Positive psychology in practice[M]. John Wiley&Sons,Inc.2004
[8] McCullough,M.E.,Emmons,R.A.,&Tsang, J. The grateful disposition: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topography[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2.82.112127.
1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社会的现实,中国的国情,使得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受到众多因素的牵绊,本文选用“优略势分析方法(SWOT)”,分析影响临床心理学人才发展的相关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因素[6]。根据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内部的竞争优势与威胁、外部的竞争劣势与机会等各种类型的因素分析而得,我国对于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与发展应采取积极主动推进的态度,提高相关主体部位对临床心理学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增加临床心理学相关资源的投入,进一步完善精神、心理健康教育的法律法规与道德规范,抓住机遇,加大对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的力度等。SWOT分析如表1所示。
2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现阶段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精神、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疾病,当前条件下的临床心理学人才已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因此,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成为了一种必然。
2.1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当今中国的经济结构正处于由传统社会急速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国家明确指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路。新型的社会发展观念与发展模式对相应的科学人才与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其中,人的心理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层次[7]。然而,当今我国大约拥有1亿以上人存在各类精神和心理问题,且我国精神及心理疾病患者带来的各种类型事故的比率大约占了10%,为国家及社会带来严重危害与困扰[8]。高发的精神及心理疾病及其造成的社会危害和经济负担已影响到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进程。心理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我国社会的现实迫切需要加强临床心理学人才的培养,从而保证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因此,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提出相应的要求。
2.2临床心理学人才自身发展需求
临床心理学人才是我国高等人才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等人才教育的不断深入与发展,许多有关人才数量、人才质量、人才就业等问题不断显露,解决以上问题最直接且最有效的途径即是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9]。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患有精神及心理疾病的相关人群不断扩大,且其在相关医院的确诊率也一直呈现较高状态。由于没有得到及时专业的治疗,有10%-15%的患者最终有可能死于自杀,且全国50%-70%的自杀者存在精神问题。现实的实际对临床心理学人才的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
3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对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需求分析,迫切需要解决当前临床心理学人才面临的发展问题。因此,对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研究,建立多元制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影响心理疾病因素的研究与分析,构建中国临床心理学多元制人才培养创新模式[10]。
3.1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构建临床心理学多元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顺应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满足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与专业基础知识,且有能力改善、提高人们心理健康疾病的专门人才。整体来看,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的内容包括重要理念构建,教学体系构建以及教学方式构建三个方面。第一,重要理念构建。在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向被培养者构建“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临床心理学认为心理疾病患者的相关状态、性格、兴趣与观念是影响其心理疾病的重要方面。因此,构建心理学人才培养理念应着重强调心理疾病患者相关方面对治疗过程造成的影响,包括其具有的不同知识、文化、能力、性别、个性、背景、信仰以及等级等,实现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者与心理疾病患者相互协调与沟通,从而使其共同达成一致的疾病治愈方案[11]。另一方面,秉着使心理疾病患者充分了解与认识心理疾病治疗的过程与方法及可能带来的结果的理念,从而使其积极、主动地配合疾病的治疗。第二,教学体系构建。构建系统且完整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需要打破孤立且割裂的课程状况。首先,临床心理学研究需要割离出一般性研究中,着重培养与临床心理学相关的研究技能,并以此学习为基础,研究并创新临床心理学方法,从而为治疗者提供更有价值且可直接使用的论断;其次,针对有关临床心理学相关课程的多个方面:人格、变态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心理治疗、行为矫正、研究设计以及临床评估等,建立具有多层次、多模块的教学体系。其中,多层次、多模块的教学体系包括基本知识导论课程、专业教育理论课程、相关领域选修课程以及深入拓展研究课程共四个方面构成,且四个方面的课程设置内在与外在相互联系,横向与纵向相互互补,形成了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的系统性且多阶段的高质量教学体系。第三,教学方式构建。创建教学方式要强调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教学的实践与应用价值,要重点研究与解决现实中所涉及的相关心理问题,从而实现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改变当今“只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略能力的培养,只强调理论教育而轻视实践教育”的现状[12]。从教学内容入手,加大课程内容的实践价值;从教学过程入手,强调理论与现实的紧密结合;从课程设置方面入手,开设课外实践环节,并增加实践活动的课时,将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交替进行,突出课外实践的操作价值与技术价值。
3.2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框架
临床心理学多元制人才培养创新模式运行的主要框架由一个目标、二个主体、四个系统共同组成。首先,一个目标。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指培养在医疗卫生与教育等领域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疾病等工作的专门人才,并利用所学的心理学及医学知识对社会或组织的行为干预。其次,二个主体。主体是指实现临床心理学多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目标的主要载体,包括学校及私人诊所、医院、企业等两方面。当前中国临床心理学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其中,一方面是学校没有顺应社会的变化对授课的方式、授课内容、授课模式以及教师结构等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创新,因此,学校需要加大力度培养出具有雄厚的医学基础、心理学基础知识且思想敏锐、逻辑思维清晰、创新能力强的临床心理学人才;另一方面,私人诊所、医院、企业等相关单位的参与不足造成信息不对称,对于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需要从专业知识、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等方面入手,且需要不断拓宽培养者的临床医学视野、丰富其相应的临床心理学专业素养。因此,为了保障中国临床心理学多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实现,必须在充分发挥学校和私人诊所、医院、企业等两方面主体的基础之上,从科研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心理评估技能及心理干预技能等方面入手,培养临床心理学人才的综合素质。再次,四个系统。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系统称为保护系统,主要是指对人才培养的相关主体组织机构建设并明确其责任分工,并在必要的情况下成立新的主体组织机构,从而实现培养系统更高的价值;其次,是主体系统,称为操控系统,主要是指相关机构,包括学校、私人诊所、医院以及企业等依据政府政策引导及社会文化导向,为实现培养目标从而展开一系列具体操作的过程;第三个系统指监管系统,主要在人才培养模式运行中适时地对相关主体各方及模式运行过程和结果进行控制,起到预警管理的作用,该系统包括信息反馈和过程评估反馈两个部分;最后,是支撑系统,该系统是通过分析现实的管理要求及客观的理论与实践需要,制定出能实现临床心理学多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最大价值的相关政策、制度、规定与要求。因此,临床心理学多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结构如图1所示。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084-02
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趋进步,让我们的视野不断开阔,但是在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也出现了不少不和谐的因素。越来越多的社会争议现象层出不穷,一些严重的社会暴力事件也屡禁不止,这些猛烈地冲击着社会的安定和人民正确价值观的树立,这些行为和现象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中已经存在并有可能继续发展的个人或群体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要减少这一系列问题的产生,本文尝试运用临床心理学的视角积极地构建社会心理问题的预防干预模式,希望可以对相关问题和研究予以帮助。
一、社会心理问题
社会心理问题是指个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对自身的前途和未来丧失信心或对他人、组织或社会怨恨、不满的一种心理失衡现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征。
1.发展适应性社会心理问题的普遍性
这种心理问题是指个体自身不能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特别是对自我能力、自我素质方面的认知,其心理素质及心理潜能没有得到有效、全面的发展,无法与所处的社会环境相适应,主要表现在自负或缺乏自信,志向过高或偏低,责任目标严重缺失等。在这一方面上至社会精英,下至平民百姓,很多人都会出现这样的心理问题,如:“芙蓉姐姐”、“伪娘”、“富二代拼爹”等现象所反映的心理问题。
2.暴力性社会心理问题的极端性
这是一类多以暴力、个体毁灭、恶性等极端的方式为表现形式的社会心理问题。当个体遭遇人际关系的严重冲突、重大挫折、重大创伤或面临重大抉择时,会表现出情绪焦虑、恐惧或者抑郁,有的则表现为沮丧、退缩、自暴自弃,或者更严重的则表现出异常愤怒甚至引发冲动报复的行为。这种心理投射的目标如果明确便会摧毁目标,投射在自身可能会自杀或自虐,投射在他人身上则可能会危及社会群众的生命健康,从而对自身和社会产生恶劣的影响。如,“富士康跳楼事件”、“福建南平小学伤人案”等背后所隐藏的严重社会心理问题。
3.社会心理问题的蔓延传染性
如同人生理疾病的病毒传播一样,不良心理问题也同样具有传染性,而且蔓延的速度和程度也更为广泛,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昭然若揭。如各种形式的“炫富”现象以及全国各地出现的多起针对少年儿童的杀戮事件等,都说明了当前的社会心理问题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消极示范作用非常明显。
二、临床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Clinical Psychology)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临床心理学注重研究人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发生原因和性质诊断,挖掘潜在的心理病理现象,并且针对心理问题、障碍等采取综合有效地预防和矫治措施。它的最终目的是对有不适应问题、有心理苦恼的人进行援助,帮助他们恢复心理或精神的健康状态,它以被援助者的心理适应和人格发展作为根本目的。
临床心理学也探讨一般性的心理规律和行为问题,但更加关注的是这些一般性的原则如何塑造和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试图寻找个体的生活环境、心理状态、人格特征、行为活动、社会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进行治疗和干预,同时注重的是对各种心理信息进行测量评估。因此,要想对社会心理问题进行预防干预,从临床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我们一定能找到一些想要的答案。
三、社会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我国当前社会心理问题的产生,与社会的大环境是密切相关的,是诸多社会问题愈演愈烈的结果。所以分析当前社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对构建其合理健康的预防干预模式有重要作用。
1.社会的不平等和分化现象严重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经济在快速增长,政治也在不断地稳固,但是面临着人口多基数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国情,有限的资源在分配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在这部分人中,富二代炫富,学术论文造假,官员贪污受贿等负性社会事件充斥于耳,投射出的是拜金主义和急功近利的金钱观和价值观,是对自我缺乏认同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公认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如教育、医疗、住房等长期得不到根本性地解决,社会阶层的分化越开越严重,如农民工、下岗工人、蜗居族、蚁族等社会草根群体不断出现,广大社会底层人民无法享受到或很少享受到应有的待遇,与此同时贫富差距还在不断地拉大,生活在底层的人民难以对社会产生认同感,容易引发心理问题。
2.社会支持缺失,社会信任不足
现代都市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生活压力大,工作时间长,与亲人朋友相互交流的时间减少,而科技的进步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相对削弱了人际间的亲密互动,眼神和肢体语言交流能力的下降,使一部分人在真正面对他人的时候无法领会对方的指示,难以融入群体,容易产生人际适应的社会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在当今的市场经济和多元化社会中,人员流动频繁,人与人的关系虽然已经打破了血缘和地域关系的界限,但是带来的却是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社会上出现的“汽车碰瓷“”、“保险诈骗”、“搀扶老人”等社会现象都是目前社会信任不足所引起的。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会导致人情淡漠。如果群体之间不信任,会导致群体敌对心理的产生;人民对政府部门的不信任,会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长此以往,就会引发个体或群体的社会心理问题。
3.社会教育和心理保障体系缺失
目前社会已经开始重视对人的心理辅导和人格健全教育,但是现实情况却令人担忧。在重好成绩,考好大学,找好工作的社会大背景下使得家长和教师过分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心理健康的塑造,因而那些不良心理因素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梳理。而且人们对心理咨询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主动寻求帮助的人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社会目前的相关的心理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缺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对出现心理问题的人员进行心理分析和专业帮助。
四、预防干预模式
社会心理问题在我们的身边发生的越来越复杂化、多样化,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更甚者对整个社会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而临床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心理问题形成和矫治的应用性学科,在实践中应该为相关心理问题的防范和干预建立自己独有的模式。
1.利用临床心理学的社会服务性,建立全民心理信息档案
临床心理学的专业性质是追求正确目标的共同性,建立群体的规范意识与正确行为,从而减少个体行为上的偏差。其关注的不仅是外在的和被意识到的心理问题,更看重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潜在的心理问题。它所关注的领域是整个社会的心理问题,着重于提高群众的社会规范意识和心理健康水平,因而具有社会公共服务性。在此基础上,我们知道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受到宏环境和微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的,但是一个人的人格在其一生中是相对稳定的。我们想要预防社会心理问题的发生,就应该全面掌握国民的心理健康动态,积极建立全民心理信息档案,才能及时地采取措施防止心理问题的出现。这种心理信息档案的建立,应该是从小到大不断变化的,就如同我们的人事档案一样,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变化,如从学校、用人单位、再到社区建立一个跨越时间和地域的心理健康档案。这样我们可以掌握个体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且如果个体发生社会心理问题并采取极端方式时我们也有确切的档案资料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采取措施。同时有助于相关人员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心理健康常识,建立全民心理健康的普查和监测机制,从而规范人们的社会意识和行为,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2.运用临床心理学的发展教育性,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临床心理学的目的是帮助个体分析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问题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在整个过程中,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的调节适应能力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在之前的分析中,人们社会心理问题的出现其本质都是自我需求与社会供给相冲突的结果。但是面对同样的社会环境,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大不相同,所产生的社会心理问题也特点各异,这些都是受个体自身所受教育以及看待问题角度的不同所影响的。这就要求心理健康工作者们给予心理健康指导、人际关系适应指导、心理咨询辅导等形式来引导人们树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如:学会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以及困难、挫折和荣誉;充分了解自己并肯定自己,能够掌握自己的思想行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有独立谋生的意愿和能力,追求理想但不脱离实际;愿意与他人建立有质量的亲密关系,拥有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这样就在教育指导和心理问题之间建立起了以提高个体自我调节能力为主要工具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通过临床心理学发展教育性的运用,相信可以建立社会心理调适系统,充分提高个体自我调节能力,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
3.实施临床心理学的干预操作性,进行心理问题矫治
临床心理学在研究心理问题预防的同时也注重对已经发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矫治和预防。从临床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对社会心理问题的预防个干预机制主要就是指心理干预,包括情绪认知干预和行为干预及建立社会支持等多重形式。这些都需要通过专业技能考试的,有长期实践经验的专业心理咨询人员进行操作。这样的心理问题治疗有规范的实施流程:要对心理问题严重的人员给予快速有效的心理评估并记录在心理健康档案;其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干预预防方案;再次要分阶段采取不同的技术来实施干预;最后要做好相关的回访工作,以确保心理问题疏导的效果。另一方面,针对某些严重心理问题造成社会严重后果的案例,社会舆论和公共媒体要给予客观评论,以防止这种恶性的心理问题蔓延。
参考文献:
[1]陈青萍.现代临床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梁宝勇.精神压力、应对与健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文荣康.我国突发事件应激心理危机干预的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08,(23).
【摘 要】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患有精神及心理疾病的人数急剧增加。临床心理学人才匮乏成为了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现状及需求,构建了临床心理学多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并以重要理念构建、教学体系构建以及教学方式构建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将一个目标、二个主体、四个系统作为模式的运行框架,从而丰富了我国人才培养创新的理论体系,并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临床心理学;多元;人才培养;SWOT分析
The Innovative Model Research of Clinical Psychology Personnel Training
YANG Dong-xin
(School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ublic Policy,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 China is suffering a sharp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mental illness and the lack of personnel in clinical psychology. Clinical psychology personnel train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urgent research. In this paper, the multivariate personnel training of clinical psychology is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needs. The main content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includes the build of important concept, teaching system and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four system frameworks include one target, two principal and four systems, thus enriching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system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promoting 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Clinical psychology; Multivariate; Personnel training; SWOT analysis
0 引言
中国不断快速发展的经济,加剧了社会竞争,使得中国国民人口结构也发生了改变。社会竞争带来的巨大压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及生活习惯,社会中精神及心理疾病数量日益增多,严重影响了人们身心的健康。然而,当今较少有专业人员致力于改善、提高临床心理学相关的教学与研究等工作,且能够熟练掌握临床心理学相关知识、方法与技术的优秀人才也十分匮乏。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素质关系到社会积极、健康、稳定的发展,培养我国优秀的临床心理学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关于人才培养创新的研究大多都集中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制造业技能人才与建筑安全管理人才等方面。李海宗等[1]对于参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三个主体在各要素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并分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保障;徐涵等[2]通过在研究有关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探索出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王英红[3]分析了建筑安全管理人才应具有的能力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我国建筑安全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的问题,相关研究还不多,且现有的文献多集中于在研究国内外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对培养模式进行演进及展望以及对临床心理学人才发展进行战略思考等。杨文登等[4]分析了美国临床心理学在不同时期培养模式的特点及发展规律,对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技能方面的关系进行研究;Luciano L’Abate[5]强调临床心理学对国家精神文明及卫生需求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层次结构的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方法。
综上所述,以上的研究为本文构建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提供了思路,但鲜有文献系统性、综合性的对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研究。再加之,社会发展对临床心理学人才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对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进行创新,加强临床心理学人才的培养,从而丰富人才培养创新的理论体系,并对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对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社会的现实,中国的国情,使得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受到众多因素的牵绊,本文选用“优略势分析方法(SWOT)”,分析影响临床心理学人才发展的相关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因素[6]。根据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内部的竞争优势与威胁、外部的竞争劣势与机会等各种类型的因素分析而得,我国对于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与发展应采取积极主动推进的态度,提高相关主体部位对临床心理学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增加临床心理学相关资源的投入,进一步完善精神、心理健康教育的法律法规与道德规范,抓住机遇,加大对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的力度等。SWOT分析如表1所示。
2 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现阶段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精神、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疾病,当前条件下的临床心理学人才已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因此,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成为了一种必然。
2.1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当今中国的经济结构正处于由传统社会急速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国家明确指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路。新型的社会发展观念与发展模式对相应的科学人才与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其中,人的心理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层次[7]。然而,当今我国大约拥有1亿以上人存在各类精神和心理问题,且我国精神及心理疾病患者带来的各种类型事故的比率大约占了10%,为国家及社会带来严重危害与困扰[8]。高发的精神及心理疾病及其造成的社会危害和经济负担已影响到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进程。
心理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我国社会的现实迫切需要加强临床心理学人才的培养,从而保证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因此,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提出相应的要求。
2.2 临床心理学人才自身发展需求
临床心理学人才是我国高等人才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等人才教育的不断深入与发展,许多有关人才数量、人才质量、人才就业等问题不断显露,解决以上问题最直接且最有效的途径即是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9]。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患有精神及心理疾病的相关人群不断扩大,且其在相关医院的确诊率也一直呈现较高状态。由于没有得到及时专业的治疗,有10%-15%的患者最终有可能死于自杀,且全国50%-70%的自杀者存在精神问题。现实的实际对临床心理学人才的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
3 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对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需求分析,迫切需要解决当前临床心理学人才面临的发展问题。因此,对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研究,建立多元制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影响心理疾病因素的研究与分析,构建中国临床心理学多元制人才培养创新模式[10]。
3.1 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构建临床心理学多元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顺应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满足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与专业基础知识,且有能力改善、提高人们心理健康疾病的专门人才。整体来看,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的内容包括重要理念构建,教学体系构建以及教学方式构建三个方面。
第一,重要理念构建。在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向被培养者构建“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临床心理学认为心理疾病患者的相关状态、性格、兴趣与观念是影响其心理疾病的重要方面。因此,构建心理学人才培养理念应着重强调心理疾病患者相关方面对治疗过程造成的影响,包括其具有的不同知识、文化、能力、性别、个性、背景、信仰以及等级等,实现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者与心理疾病患者相互协调与沟通,从而使其共同达成一致的疾病治愈方案[11]。另一方面,秉着使心理疾病患者充分了解与认识心理疾病治疗的过程与方法及可能带来的结果的理念,从而使其积极、主动地配合疾病的治疗。
第二,教学体系构建。构建系统且完整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需要打破孤立且割裂的课程状况。首先,临床心理学研究需要割离出一般性研究中,着重培养与临床心理学相关的研究技能,并以此学习为基础,研究并创新临床心理学方法,从而为治疗者提供更有价值且可直接使用的论断;其次,针对有关临床心理学相关课程的多个方面:人格、变态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心理治疗、行为矫正、研究设计以及临床评估等,建立具有多层次、多模块的教学体系。其中,多层次、多模块的教学体系包括基本知识导论课程、专业教育理论课程、相关领域选修课程以及深入拓展研究课程共四个方面构成,且四个方面的课程设置内在与外在相互联系,横向与纵向相互互补,形成了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的系统性且多阶段的高质量教学体系。
第三,教学方式构建。创建教学方式要强调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教学的实践与应用价值,要重点研究与解决现实中所涉及的相关心理问题,从而实现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改变当今“只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略能力的培养,只强调理论教育而轻视实践教育”的现状[12]。从教学内容入手,加大课程内容的实践价值;从教学过程入手,强调理论与现实的紧密结合;从课程设置方面入手,开设课外实践环节,并增加实践活动的课时,将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交替进行,突出课外实践的操作价值与技术价值。
3.2 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框架
临床心理学多元制人才培养创新模式运行的主要框架由一个目标、二个主体、四个系统共同组成。
首先,一个目标。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指培养在医疗卫生与教育等领域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疾病等工作的专门人才,并利用所学的心理学及医学知识对社会或组织的行为干预。
其次,二个主体。主体是指实现临床心理学多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目标的主要载体,包括学校及私人诊所、医院、企业等两方面。当前中国临床心理学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其中,一方面是学校没有顺应社会的变化对授课的方式、授课内容、授课模式以及教师结构等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创新,因此,学校需要加大力度培养出具有雄厚的医学基础、心理学基础知识且思想敏锐、逻辑思维清晰、创新能力强的临床心理学人才;另一方面,私人诊所、医院、企业等相关单位的参与不足造成信息不对称,对于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需要从专业知识、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等方面入手,且需要不断拓宽培养者的临床医学视野、丰富其相应的临床心理学专业素养。因此,为了保障中国临床心理学多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实现,必须在充分发挥学校和私人诊所、医院、企业等两方面主体的基础之上,从科研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心理评估技能及心理干预技能等方面入手,培养临床心理学人才的综合素质。
再次,四个系统。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系统称为保护系统,主要是指对人才培养的相关主体组织机构建设并明确其责任分工,并在必要的情况下成立新的主体组织机构,从而实现培养系统更高的价值;其次,是主体系统,称为操控系统,主要是指相关机构,包括学校、私人诊所、医院以及企业等依据政府政策引导及社会文化导向,为实现培养目标从而展开一系列具体操作的过程;第三个系统指监管系统,主要在人才培养模式运行中适时地对相关主体各方及模式运行过程和结果进行控制,起到预警管理的作用,该系统包括信息反馈和过程评估反馈两个部分;最后,是支撑系统,该系统是通过分析现实的管理要求及客观的理论与实践需要,制定出能实现临床心理学多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最大价值的相关政策、制度、规定与要求。
因此,临床心理学多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结构如图1所示。
4 结论
本文结合当今中国国内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的SWOT分析,通过重点分析我国对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的需求,构建了临床心理学多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从理念构建、教学体系构建以及教学方式构建对人才培养的内容进行阐述,并从目标、主体、系统三方面描述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框架。
然而,在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更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将学校、医院、企业等多方机构形成良性的合作共赢关系,才能保证临床心理学培养事业健康、良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海宗,陈磊.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保障机制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2,03:13-15.
[2]徐涵.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03:8-11+16.
[3]李雁,李宁,殷惠光,姜慧. 基于学科建设的建筑安全专业人才梯队培育研究——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3:39-42.
[4]杨文登,叶浩生. 美国临床心理学培养模式的演进及展望[J]. 心理科学进展,2010,05:741-751.
[5]Luciano L’Abate. Epilogue and Conclusions: Toward a Hierarchical Personnel Structure in Clinical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J]. Clinical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 as a science,2013,10(07):149-163.
[6]熊晓玲.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构建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01:102-104.
[7]齐玲,王玮瑶,赵丽微,赵东海,郑中华,杨淑艳,曹志友. SWOT分析地方性医学高校特色专业核心竞争力框架[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04:375-377.
[8]李丽娜,高凌云,李兆文,杨丽阳. 综合医院医护人员对精神疾病认知调查[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07:1021-1022.
[9]张宗璐,宋秀慧.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2:274+276.
[10]Brian A. Sharpless, Jacques P. Barber.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review of the meaning, measurement,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of intervention competence in clinical psychology[J].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2009,02(29): 47-56.
随着手机的广泛使用,“手机依赖症”作为一种心理疾病已经引起相关学者的重视和研究。刘传俊等人的研究就提示手机短信交往行为已明显影响到大学生的焦虑水平[1],本次调查研究针对有关使用手机的情况,通过问卷方式进行,探讨长期依赖手机情况下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为今后开展心理卫生工作和心理咨询提供依据和对策。现将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调查者来源于医学院在校大学生,随机抽样100人。其中男生56名,女生44名,年龄18~22岁。
1.2 研究方法 采用自编使用手机情况调查表,通过不署名形式调查填写,进行相关问卷分析。调查表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内容:①是否拥有手机;②是否每天必须携带手机;③是否有天天上网聊天习惯;④是否有手机游戏习惯;⑤是否认为手机是日常生活中必须工具;⑥即使在没有必要使用手机的时候常常下意识打开手机;⑦如果出门忘记携带手机是否会强迫自己回家拿手机;⑧在空余时间是否是以打开手机娱乐为主;⑨你的手机主要用途是什么,如与家人、朋友通信或是聊天、游戏娱乐为主;⑩如果忘记携带手机你在心理反应上表现怎样
2 结 果
2.1 手机使用情况 100名调查者均表示拥有手机。在问到是否天天使用手机时,其中84%名表示要经常使用,主要是上网、聊天、娱乐游戏等;只有16%回答偶尔用,表示以通信为主要使用,且使用手机的时间越长,手机的依赖程度越严重,但是使用手机时间多在空余时间。
2.2 心理学异常表现 100名调查者中,72%表现出同样的不同程度的异常心理反应,具体表现为:①手机没带在身边就产生心烦意乱,性情烦躁,无法认真工作,学习或安心听讲;②常常下意识的触摸口袋是否有手机存在;③如果听到手机铃声,则经常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当成自己的手机在响;④焦虑、烦躁、抑郁等心理反应出现;⑤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逐渐减少,情感逐渐淡漠,封闭了自我,使得自我性格更加内向。
2.3 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由于手机的功能性、娱乐性,手机拥有者过度依赖、长时间使用手机,打破了原本正常的生活规律。特别是在睡觉的时间,深夜还在不停地刷微博、微信聊天、手机QQ等网络活动,造成睡眠不足、视觉疲劳,导致第二天精神萎靡、嗜睡。长期影响则会影响新陈代谢、情绪、免疫力,导致疾病多发。长时间低头使用手机会造成颈部、手臂肌肉疲劳,会导致手部关节、肌腱损伤性症状群,包括手指、手腕关节疼痛无力,动作不灵活等,形成所谓的“触屏手”。
3 讨 论
手机依赖症严格意义上说是一种心理疾病,已经逐渐被相关学者所共识。据有关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研究显示,“心烦意乱、感到不适、产生幻觉、焦虑暴躁、悄悄查看、拇指酸痛与情绪稳定性都呈正相关[2],且这种症状多见于比较孤僻、自卑、相对缺乏自信的人。过度依赖手机,长时间使用手机,最终造成异常的心理障碍,如焦虑、烦躁、抑郁等症状,人际关系变得冷淡等;身体健康也出现不良反应,如精神萎靡、嗜睡、眼疲劳,影响新陈代谢、免疫力,导致颈肩关节功能性疾病多发。
如果可能患上或患上手机依赖症,应早期预防或有效干预治疗,首先应尽量少用手机,非必要上网的话,可以找些其他事情代替上网,如:看电视、听音乐、看小说等。空余时间应多参加社区活动或体育锻炼,提高身心健康,如约同事、朋友一起出去游玩,转移对手机的注意力,还能增加朋友间的友谊,一举多得。如果对手机依赖过于严重,就要去看心理医生,以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