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心理学吸引力法则

心理学吸引力法则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4:3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心理学吸引力法则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心理学吸引力法则

篇1

这还真是个问题。

吸引力法则

最近几年吸引力法则大行其道,据说一个叫“奇迹”的课程,动辄就好几千乃至数万元,封闭式训练好多天,人们都觉得自己因此获得了某种神奇的能力,即只要通过调整自己的思维就可以获得幸福成功的生活。

有朋友对此不屑一顾,他认为如果幸福的生活只要想一想就能获得,那这个世界就要乱成一团了,那些依靠自己的努力去打拼的人将情何以堪。

他真是误解吸引力法则了。

在我看来,宇宙之间确实存在某种科学暂时无法解释的流动着的能量,它无声无息地影响着这个世界的发展,影响着人与世界连接的方式,虽然这能量或许没有被宣扬的那么法力无边。除此之外,心理学上还有个说法叫“自我证言”,即当一个人内心里总是有个信念出现时,他的行为就会不知不觉地去实行,直至他的信念被验证成真为止。比如一个妻子总是怀疑她的丈夫有外遇,于是下意识地翻看丈夫的随身物品,言谈之间还总是狐疑地责问丈夫的行程,久而久之,不被信任的丈夫就有受辱的愤怒感,他因而真的就出轨了,以行为对抗妻子的无理——所以妻子就实现了自己的信念,恍然大悟似的说:看吧,我就说他有外遇嘛!某种程度上来说,自我证言也是吸引力法则的一部分。

从这个方面来说,那些总是吸引不靠谱男人的女人,恐怕是因为内心里总在释放一些不让靠谱男人走近的信号,或许是她的自我价值感太低,认为自己配不上那些优质男人,或许是她还没有做好结婚的心理准备,所以下意识地把适合结婚的靠谱男都排除在外,或许是她总梦想借着婚姻改变命运,因而刻意包装自己掩盖了真实的自我,使得男人们误以为她是随便的女人,不适合结婚只适合约会,这才迈步过来。

某种程度上来说,那些不靠谱的男人其实就是她内心潜意识想要吸引的,只不过由于大脑正被诸多显性想法和规矩所缠绕,所以要是看到我这番言论大概都要跳起来说:“天啊,太冤枉了,我是多么想找个人嫁出去啊,只不过是因为……”

认识你自己

古希腊智者这句话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它充满智慧和真理。

篇2

比赛结束之前三分钟,李宗伟已获得了19比18的领先优势,再需2分,他就可以击败林丹,夺得马来西亚历史上第一块奥运金牌,但他失败了。

两年前的世锦赛上,同一块场地,同样在最后一局中19比18领先,林丹同样上演了一幕神奇的逆转。

李宗伟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感慨:“这就是命,没办法。”

单就技巧、体能而言,二人并没有很大差距。但比赛中,过往的场景会在李宗伟的无意识中闪回,他在意识层面一定会告诫自己稳住,一定不能让旧事重演,可现实往往会事与愿违。

人的心理很微妙,在意识层面越想避免糟糕的事发生,现实越是作对。因为影响命运的,不是意识上的想法,而是神秘的潜意识力量。

面对负性情绪,“压抑”只会使情绪远离而非消失。负性情绪一旦有机会反扑,将会带来破坏性结果。“否认”也不是有效途径,负性情绪永远不会因为我们的主观努力而消失。压抑、否认反而是给负性情绪一种力量,支持它的存在,让它的作用力变得更强大。

所以,我们要坦然接受不舒服的感觉。就像重感冒,吃药只能缓解头疼发热这些症状,不会对感冒本身有任何治愈作用,我们能做的只有等待自身产生抗体,等待疾病最终治愈。

千年老二源自自我意向

体坛中,有千年老二称号的运动员多不胜举:羽毛球选手鲍春来在2005年先后五次大赛中都痛失金牌;乒坛名将王皓三次打进奥运会男单决赛,最终都只收获银牌,而他在同年其他国际赛场上多次拿到冠军。

也许会有人说这是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不够强,顶不住压力,但从心理学上分析,或许拿到银牌是他们无意识的愿望。

当一个人经历了一件痛苦或快乐的事件之后,会不自觉地反复制造同样的机会,来体验同样的情感,这种现象在心理上被称为强迫性重复。

就像有强迫倾向的人,他们总会有意提醒自己不要一遍遍洗手,不要一遍遍检查门窗煤气,不要一遍遍思考无意义的问题,却控制不了重复某一行为。“吃一堑长一智”,话说得轻巧但很难做到。这是由于我们摔跤的地方,往往是盲点、弱点。

而幸运的人,会不断重复积极情感体验,并感染、影响周围的人。比如,林丹在场上的表现霸气十足,有种舍我其谁的自信。他的气势会对对手形成巨大威胁。

《心理控制术》一书的作者马尔茨认为:一个人的全部性格特征、行为举止,甚至所处环境,都是以自我意象为基础而建立。你相信什么,你就会创造什么;你创造什么,你就会看见什么;你看见什么,就会回过头来证明原先的想法是“对”的。比如,一个成长在缺乏表扬鼓励环境中的孩子,会形成“失败者”的自我意向,导致学习成绩差,落后的成绩又反过来成为“失败者”的证据。

有意思的是,如果你内心不相信“我能”,却为了达成愿望,刻意努力,就会离目标更远。

很明显的是,优秀的学生大都不是一味刻苦,过分刻苦会阻碍潜意识积极力量的发挥。一个人的能量空间有限,被压力所控制时,负性能量会吸引消极事物,只有放下抗拒,才能从旧的思维、情绪、行为模式中解脱,给正性能量提供空间。

负性情绪大都来自于对过去的耿耿于怀、对未来无尽的担忧,但过去已无从改变,未来要到下一小时、下一分钟才会到来,我们能控制的只有当下一刻。专注于当下积极的目标,是在生活中运用吸引力法则的有效方式。

吸引力法则是心想事成的力量

亚伯拉罕·希克斯提出的吸引力法则经由《秘密》一书普及。什么是吸引力法则?简单说,就是出现在你生活中的所有事物,都是被你吸引过来的!

用一个常用词来形容就是“心想事成”,你将会拥有心里想的最多的事物,生活也将变成你经常想象的样子。

这很有意思。记得一年前的一天,我要去参加一个枯燥的培训,真不想去啊,“要是生病了或许就有理由请假了。”结果晚上真的浑身酸痛,用体温计一量竟38度了。而我一直认为38.5度以下的发烧不需要吃退烧药,多喝开水就能缓解。

我便给领导打电话请假,说话的声音带着隐藏不住的鼻音,心里还是有点小窃喜。这次感冒发烧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第二天下午就明显好转。也就是说这次生病很大程度上是“心想事成”的结果。

我们的思想、情感来源于生活中细小的事物,但大多数是无意识的,这些思想、情感引导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

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吸引力法则?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充分了解自己想得到的事物、目标,在头脑中将其视觉化,产生已经拥有这一事物、达到目标的感觉。

篇3

二、引起吸引力所具备的主要条件

(一)独特性

独特性的招贴设计,不安于现状,标新立异,具有独创性和奇特性,可以满足受众求新的心理需求。当然,没有独特性的设计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在创作时,不受已有经验和规则的限定,不去模仿或抄袭他人作品的创意和风格,甚至在设计定位及其表现手法上避免与他人作品产生类似与雷同,找到自己的独特创作风格并赋予作品最新的生命。这样的招贴作品从内到外都很好的表现出设计者的艺术见地,从而使设计作品的信息直接传达到受众的心灵深处,引起共鸣。当然,在考虑设计的独特性时,还应考虑受众的接受力,因为受众是信息的接受者,只有做好这一点,独特性的设计作品才能体现它真正的价值。

(二)简洁

简洁的招贴作品,从创意上来说,具备直接性,没有复杂的逻辑推理,无须多思考,一目了然,诉求重点简明单一,更不需要受众绕几个弯才明白设计者想表达的意图;从构成形式上来说,图形位于版面某一点,文字编排紧凑,大面积留白,促使注意力向主题集中。例如,日本著名平面设计大师福田繁雄,为纪念二战结束三十周年所设计的作品“1945年的胜利”。作品中用一种简洁、诙谐的图形语言来讽刺发动战争者自食其果,进而也带给受众一种视觉的愉悦感。

(三)幽默感

幽默是一种艺术美,有着自身独特的亲和力,在让受众接受招贴信息同时,更多的使受众得到愉悦。幽默感的招贴具有喜剧性特征,通过巧妙的安排,围绕有趣的故事情节,造成耐人发笑的宣传效果,从而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具有幽默感的设计作品是当今社会人们生活的精神调节剂,它可以缓解社会给予的竞争压力,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幽默型招贴多以手绘和漫画的表现手法进行夸张地处理,使受众在读设计时回味无穷。

(四)系列化

系列化设计作品,要求创意理念相同,图形表现形式相同,诉求内容可不同,这样加深受众对产品的印象,强化品牌形象,扩大销售,刺激购买力度。优秀的招贴作品一旦在受众心中建立起良好的印象,则需要设计师维护。加强系列化,符合形式美法则的统一中变化,打破机械化重复的单调感,反复刺激受众视觉,强化受众对公司形象的记忆。系列化设计作品不仅可统一系列化图形、文字、色彩、面积和位置等表现手法来传达信息,还可以突出标志、标语、主题名称和代表性的形象等。

(五)动感美

在招贴设计中,欲增强动感美,主要在加强画面的视觉矛盾关系,造成受众心理的视觉紧张感,进而达到突显主体,活跃画面的视觉效果。构成中可以通过对形状、大小、色彩、位置、方向和肌理等视觉对比要素进行重组来实现动感美。例如,在招贴编排时,使插图与文字呈现倾斜状态时,视线会沿着倾斜角度进行移动,造成不稳定感。这样的倾斜构成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更容易吸引受众的目光,引起受众的关注。

(六)文化观

招贴设计本身就是具有传播功能和审美价值的文化行为。它除了图形、色彩、文字和形式感等要素创新,更能引起受众兴趣与关注的是艺术视觉元素背后的文化含金量。具有文化观的招贴设计,突破了单一化的图形结构变化所带来的视觉束缚,更多的是让信息内容得到更有效的传递。每个国家的招贴设计在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下,都拥有本国的文化风格。如美国人较少受传统约束,其招贴设计注重商业功利性,追求功能性第一的原则;日本人崇尚悲凉凄美,追求精神升华,在招贴设计中能看见朴素、简单、自然和静寂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当然,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设计者在不断地寻找和研究适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设计观念。

篇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意识到:直接影响教育能否取得真正成功的因素并不是知识水平的提高,也不是专业领域的创新,而是培养学生积极学习和快乐生活的心态。然而,目前的初中英语教学以单纯地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为主,忽略对学生心理活动的关注与积极引导,忽视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积极的心理体验和积极潜能的开发,因而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基于此,作为初中学生的必修课之一的英语学科教学理应立足于积极心理学,一切从积极出发,关注初中学生的发展性目标,充分挖掘初中生的潜力与创造力,激发其活力,帮助初中生树立自信心,积极适应社会,积极应对问题,具有积极的生活态度,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学好英语这门学科,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于二十世纪末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倡导对问题作出积极的解释,它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主观层面。研究个体积极的主观体验,包括幸福感和满足、希望和乐观主义、快乐和充盈等,重点是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以及充满希望并乐观地面对未来;二是个体层面。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洞察力、才能与智慧等。三是群体层面。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研究安定的社会、关系良好的社区、健康的家庭、有效能的学校以及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使公民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从而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最大的幸福。

2初中生的主要特点

目前的初中生都处在特殊时代的“90后”。这些“90后”的学生进入初中后,随着青春期的到来,由于在生理方面出现了急剧的变化,使他们在心理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身心发育和内心世界产生了诸多显著特点:思想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价值观现实,功利欲望强;崇尚自由,爱好网络;内心脆弱,抗挫能力差。

3初中生英语学习情况

31 英语与汉语之间差别很大。

英语与汉语之间以及它们所负载的文化之间的差异很大,造成了英语学习具有较大的难度英语属印欧语系,汉语属藏语系,两种语言在发音、语调、语法、词汇、表达方式等方面差异较大,而且两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几乎是文化世界的两个极端。由于语言、文化与思维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学习者不得不在两个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中回旋转换,过量的负迁移势必给初学英语的学生造成过量的困难。

32 初中英语语言材料的难点。

词汇量大超前语言现象出现频繁语言知识点分散,在规定课时内难以完成教学。教材容量扩大,要求提高,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

所以,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有很多学生难以适应这一阶段的英语学习。他们英语学习能力薄弱,成绩低下,一上英语课就心情烦燥,思维抑制,继而放弃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现象由此产生。这样就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长期下去就会影响到将来的高中大学英语学习。

4产生厌学英语的主要原因

41 学习英语的目的不明确。

部分学生因家庭环境、学习基础等因素影响,知识面较窄,学习目的不明确。他们带着迷惘、新奇开始了英语学习。但困难接踵而至,日积月累,厌烦和反感便逐渐生成。自然对学习英语也就淡化、无味及茫然,学习成绩的下降也就导致学习目标的迷茫。

42 心理障碍的影响。

英语学习者的一般心理障碍主要是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如动机、意志、性格、情感、注意、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等。主要表现为:英语学习动机不端正;在英语学习上缺乏毅力,认为难学,自动放弃;性格内向,怕出错受人耻笑,不敢和别人用英语对话,不敢多提问题;英语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缺乏远大理想等。

43 缺少学习英语的兴趣。

由于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向青年和转变时期,他们的情绪很不稳定,时而兴奋快乐,时而沮丧消极,学习态度很大程度上受情绪支配,学习热情忽高忽低。这种学习上的“冷热病”在初中生中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稳步提高。语言学习一定要天天学、日日用,才能越学越好,所以英语学习也贵在坚持。但许多学生的情况往往相反,或一曝十寒,或浅尝辄止。知识、技能和能力得不到合理的发展,一遇到困难只想打退堂鼓。

5积极心理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把积极心理学理念贯穿初中英语教学的始终,针对中学生特点及英语学习情况,帮助中学生发展潜能,提高表现欲、求知欲,树立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和进取心,促进中学生自主学习、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51 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和谐、合作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因此,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清除过于紧张的焦虑情绪,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效地控制学生在课堂的行为,维持课堂秩序;运用表扬、批评、激励等不同的评价方式,提高课堂管理。课堂心理环境与管理是优化学生学习的外部因素的重要途径。

52 用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与心理健康成长的帮助者。教师要用真诚、接纳、理解、尊重、信任的态度,营造一个激发学生积极情感的氛围,让学生沉浸于自尊、自信、愉悦、乐观、坚强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中。

521 用热情真诚关爱积极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兴趣。

如果教师有一颗欣赏学生的爱心,就能唤起学生对英语强烈的渴望和需求;如果教师有满腔真诚关爱的热情,就能把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点燃,并让他们炙热地燃烧;如果教师能做令学生兴奋的学习促进者,他的真诚与热情将会唤起学生内心深层次对英语的需要,真正做到自主地学习英语,把英语学习当做一种乐趣、爱好。

522 用接纳积极的态度激发学生的动机。

设身处地的理解和接纳学生,能让教师做学生的贴心人,能让教师重视学生在学习英语道路上的种种感受,能让教师珍视学生所表露出的种种情绪,如背不得单词时的难过,不会做题时的困惑,考试失败时的害怕,上课分心时的茫然等等情绪。教师积极关注优中差各个层次的学生,会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获得教师的理解和悦纳,从而产生愉快满足喜悦的情绪和情感,进而迸发出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523 用信任尊重的态度树立学生的自尊。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身体发育飞快,但心理发展却缓慢于生理发育,造成了初中生处于身体成人感和心理半成熟状态的矛盾中。身体成人感让他们特别渴望获得别人的接纳和尊重,渴望拥有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格。心理半成熟状态使他们的情绪易于波动,时而高涨,时而低落。面对学生各种难以控制的情绪,教师陪伴、跟随、引领、信任、鼓励、尊重和赞赏,播放舒缓身心的音乐,进行放松训练,并给予成人式的信任与尊重,犹如春雨润万物那般,滋润了学生的心田,让学生的自尊得到了树立,自信心和意志力得到了增强。

53 用积极心理学策略完善自我,提升人格魅力。

531 用良好的积极心理暗示调整心态。

心理暗示有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积极暗示对人心灵产生的效果不言而喻。如果一个人总是戴着灰色的眼镜看世界,那么即使一个阳光明媚的风景,在他眼里都会黯然失色。如果一个教师总是在责骂学生有多蠢,抱怨学生有多捣蛋,那么这些消极暗示引发的不良情绪会影响到教师教师本人的身心健康,也会让学生贴上一个心理标签:我就是差生,这个班就是差班。他们就会不断地用行动在践行这个标签,向所有人展示一个差班的面貌。

倘若教师每天都给予自己积极的暗示:“我是一个优秀的老师,我的学生都是优秀的,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我要用我关爱信任尊重的眼神去每一个学生,我要用人格魅力去感染每个学生。”那么,无论何时,教师只要想到或看到学生,他的心里自然会涌现出无尽的爱意,嘴角会展露慈爱的笑容,全身心会传递给学生一种喜爱欣赏的心灵信息。这种积极暗示能稳定学生害怕、焦虑、自卑、畏难、茫然等不良情绪,树立其自信心及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从而调动学生的无限潜能,发挥出最大的能力。因此教师的心态是积极或消极的,对学生的影响巨大。

在通常的情况下,暗示者倾向于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暗示,换而言之,暗示者的威望与人格魅力会对暗示的效果产生明显的影响。初中生的心理处于半成熟状态,他们极易接受心理暗示。但是,这时期的孩子由于受到身心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他们会交叉体验到成功与挫败的情绪,教师要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帮他们度过“心理危机期”。而教师要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和人格魅力,才能撑起学生的心灵之舟。

532 用积极心理策略推动学生的学习行动力。

初中的三年英语学习,是一个漫长艰苦的过程,要让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劲头,这就需要教师以各种方式铸造学生的精神支柱,让学生能够做到精神充沛、勇往直前。笔者每节课都会鼓舞学生士气,给他们注入强大的心理能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用榜样效应赋予学生强大的心理能量。

可以举出“打工妹”唐晓静凭着四年几乎不看电视、废寝忘食的毅力,考取了中国海洋大学英语学专业的研究生,她顽强拼搏的毅力让我的学生震惊,她的话:“只要你敢想,一切都可能实现!”使我的学生心情澎湃,而我送给学生的一句话:“我一定能行+超强行动力=成功。”把学生立志努力学习英语的心浪推向。

(2)用吸引力法则给学生灌注积极心理的力量。

老师在每次讲完他人刻苦学习英语获得成功的故事后,都用吸引力法则给学生灌注积极心理力量:“根据心理学的吸引定律,人的大脑是一个磁铁,会散发出比任何东西都还要强的吸引力,它对整个宇宙呼唤,把你所想的都吸引过来。你能得到你考虑的,不管你想不想要它。例如,你心里每天想自己学不好英语,那你每天便会吸引到各种提示你学不好的信息,如背不得单词、课文,考试不及格等等。现在,请放下这些消极想法念头,运用吸引力法则。首先,每天都沉浸在自己能学好英语的思想里。第二,不计回报的付出,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最后,在努力中憧憬着你的生活将变成你心里最经常想象的样子”。吸引力法则的魅力让学生浑身充满了力量。

(3)用高考状元及各类人才学习英语的技巧让学生信心十足。

例如安徽理科状元韦文泉,他采取单词时间标记记忆法学习英语单词,在高考中英语获得138分,并考入清华大学电子信息科学类。考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湖南文科状元陈博,他的高考英语分数是136分。他的秘诀是大声朗读法。每个技巧都让学生受益匪浅,宛如授之以渔,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因而信心百倍。

(4)用英语名家的箴言给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

例如,可以举出英语教育家许国璋教授关于英语学习的名言:“学外语,要眼尖、耳明,嘴勤、手快。只要多读、多记、多讲、多写,自有水到渠成之日。”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刘承沛说:“朗读和听写是学外语最为有效的训练方法,基础阶段必须坚持。”这些名家之言,让每个学生都深深明白学好英语的成功之道。

(5)用积极心理暗示鼓舞学生的士气。

根据罗塔森尔效应的真谛: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能行。老师可以时时对每一个学生说:“大胆地告诉别人,你会英语,你能把英语学得好”。上正课前,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举行呐喊仪式:Come on ! I can learn English well ! ( 加油!我能学好英语!) 这种仪式给学生注入正面积极的心理信息,增强了自信力。

教会学生辨认自己消极的自动想法,如当脑里冒出:“我英语不好,我学不会英语”。立即对自己说:“我的英语不错,我今天有进步了,比起昨天,我又会读了几个单词,多读几遍我就能记住了”等等激励的暗示。让学生养成使用积极语言的习惯,拒绝消极的抱怨。试着将所有的否定句和疑问句都改成肯定句,例如,把“天啊,我背不得单词”,改为“只要坚持,我一定背得”。

54 愉快教学、寓教于乐,积极体验。

通过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等手段,运用歌曲、幽默、笑话、故事、顺口溜等形式,采用头脑风暴、热身运动、现场表演等方法,把学习、趣味、快乐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把学生引进快乐的境界。建立和谐的生生、师生关系使学生愉悦,采用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教育内容及体现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等要素的教学设计及开展各种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又能不断强化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唤回学生失落的自信,建立学习英语的成就感。如在教学话题Unit8 Shopping (购物)时,营造一个“Supermarket (超市)”,把款式新颖的衣服、新鲜的水果、多种口味的饮料、丰富多样的日用品等带进课堂;接着再借助多媒体,对词汇、对话进行巩固、操练。学生们与小组同学团结协作,角色演练,有的客串导购员,有的客串顾客,有的客串收银员,纷纷把所学的词汇、句型运用到“场景”中来,当学生们“买到”自己喜欢的食品,并作为自己的奖励,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若有可能也可直接到supermarket里shopping,在全真的场景里学到的英语单词或日常会话既形象生动又印象深刻,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55 要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和勤奋学习的精神为内部条件。

毅力是一个人在行动中坚定不移、百折不挠地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完成既定目标的意志品质。在语法复杂、单词量大、语音不好等、困难面前退缩,那将不能学好英语。没有坚强毅力的学生总是定力不够,容易开小差或讲话,这个时候,老师也不必马上批评他们,而是婉转地说“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或有意提问他一些有关课堂内容的问题,这种做法比批评更有效,学生会马上集中精神。在讲课过程中,给学生讲一些成功的故事,例如,在讲《Chinese people invented paper》一课时,除了讲解课文内容外,可以提及到发明家爱迪生的一些故事:他刚过20岁便开始研究电灯,历时10余年,先后选用了6000种不同的物质作灯丝试验,最后终于成功。如果没有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逃避艰苦,那么伟大的发明将与他无缘。学生在事例中体会了坚忍不拔毅力的含义。

56 合作探究、真诚赏识。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激发和强化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使之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即形成。为此,初中英语教学一方面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容,通过多元化实践途径如自学尝试、分组讨论、交流解惑、整理总结等形式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挖掘自身的潜能,思考质疑、感悟自信、主动求知,同时培养学生取长补短的合作学习和学习习惯,促进中职生良性发展;另一方面,运用赏识教育(肯定的态度、欣赏的眼光、鼓励的语言)激励中职生的创新能力,挖掘自身积极因素,加强初中生的主观满意度、自我决定性等积极人格特征的培养,使初中生的生理与心理、人格与社会相互融合、转化和提升,拥有积极人格,体验快乐学习。

总之,积极心理学所提倡的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强调人内在积极力量的理念,强调采取更科学的方法来挖掘人的潜力与创造力,激发人的活力,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等理念无疑拓展并开放了中职英语教育的视角。初中英语教学应立足于积极心理学,使学生学好英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5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吸引力法则。基本原理:振动频率相同的东西,会互相吸引而且引起共鸣。我们的意念、思想都含有种种能量,并通过不同的振动频率来影响其他的东西。并且吸引是相互的。概括起来就是:同频共振,同质相吸。心理学界把那些具备吸引力特质的事物统称为吸引力源点。网络玄幻小说的畅销就在于这类文学题材中蕴含了较多吸引力源点。而且在读者阅读期间,引力远远超过其他事物。下面通过以下四种吸引力源点进行说明。

1.意志的砥砺

黑格尔曾经说过,艺术像科学一样也表达了理智透过现象从而达到对本质的认识,艺术品总要通过精神的浸润进行感性的直观,“艺术只有一个任务,那就是把真实的东西,按照它在精神里的样子,按照它的整体,拿来和客观感性事物统一起来,以供感性观照[1]。”新兴的玄幻小说当然也成为人类精神的一种自我理解的方式。网络玄幻小说中主人公成功背后的实质在于拼搏的意志和奋斗的精神。我们社会无论发展到哪一个阶段,对以上两种精神都是需要的。对于我们每天都处在竞争中的现代人类,我们深深明白努力拼搏的价值。网络玄幻小说也看到了这一点,意志的砥砺毫无疑问成了玄幻小说对读者一个最重要的吸引力源点。

玄幻小说的结局固然是令读者欣喜。更多人看重的是主人公奋斗的过程。在一步步强大的过程中,主人公付出的艰辛和汗水是普通人的无数倍。《永生》中关于生命轮回的重构和宇宙星际间的战争等主题都具有宏伟的气魄,同时小说关于局部细节的描述也不失生活情趣,《永生》主人公方寒,出生卑微,在充满很多在困境甚至是生死一线的场景,而主人公仍然在坚持。每一个境界的提升,即使只有一丝的可能,也要花费百倍的努力。我们都需要这样一种傲气。是一份拼搏的傲气,是一份向上的傲气,使读者很容易进入预设的情境,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进而产生共鸣。陶东风所说:“玄幻文学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满足了人类追求自由、渴望自由的天性;玄幻文学的游戏性和人类本性的反规范、反秩序的冲动是一致的[2]。”

2.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

网络玄幻小说从时间的维度上联系了民族长期的“集体无意识”的认同感,从而在玄幻的背后增添了更多的人文思考,现代性色彩的主人公白手起家,依靠自身不懈的努力与追求和一个个意想不到的奇遇,给予人们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取得事业成功的虚幻图景,同时对读者形成了吸引力源点。

弗洛伊德认为:“幸福的人从不幻想,只有感到不满足的人才幻想。未能满足自己的愿望,是幻想产生的动力,每个幻想包含着一个愿望的实现,并且使令人不满意的现实好些。”《永生》主人公方寒雄心勃勃,偶然得到武功秘籍《大愿望术》,他的愿望越强烈,秘籍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他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不断地超越强大的存在。最终成就了自己的永生事业。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具有不同的层次。从高到低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这些不同层次的需要是逐渐提高和不断得到满足的。玄幻小说可以使读者在虚拟的时空实现这种满足。《永生》主人公方寒出生卑微,日复一日地过着没有尊严的生活。没有任何的安全感,他不能掌控自己生命。但他极度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在奋斗的过程中也在承受着孤独和落寞。主人公不断地努力和挣扎,逐步走向强大,也逐步实现了个人的价值。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是平凡人,没有显赫的背景,没有巨额的财富,没有突出的才能。他们只能像小说主人公方寒一样,不断地用生命去博弈。只为了换取自己的一席之地。面临类似的生存困境,怎么可能不产生共鸣呢。

很多网络玄幻小说开始摆脱传统道德的束缚,将思考提升到哲学层面,借用传奇的生命方式来求索生命的价值,以实现个体生命存在价值的最大化,如《星辰变》、《永生》等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大大满足了年轻人内心对感情与成功的渴望,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自我投射来缓解对现实的不满,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只要奋斗,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3.自卑到自强的虚幻过程

玄幻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做到了雅俗共赏。通过实证调查,在起点网上调查问卷,参与人数586人次,实际有效548份,其中13至20岁有365人,20至30岁有145人,30至40岁有31人,其他有7人。学生群体还是占主要的部分。自卑是心理学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广义上存在由于竞争和对比产生的自卑。如果双方都处于一种弱势的一方,会自然而然的产生惺惺相惜的心理。在两者之间形成一种新的吸引力源点。这一点在玄幻小说写作过程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对它自身的评论,一个是小说主人公的描写。玄幻小说的传播,使很多精英知识分子批评不断。他们纷纷指出,玄幻作品缺乏凝重的文化感和历史感,人物形象的塑造存在单一脸谱化等不足。网络玄幻小说为了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以情节至胜满足了普通民众的阅读期待,而生活化的语言恰恰契合了玄幻小说网络流行的实际。当代玄幻小说正是“对于欲望和个性自由的赤祼祼的追求。依托文字来虚构我们内心的种种欲望,完成想象的精神自我满足”。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青少年在成功与失败中周旋,只有在虚拟空间中找到心理平衡。玄幻小说中小人物和平民成功的事例,给予他们极大的心理安慰和在现实中坚持的勇气。

4.“第二世界”自我的营造

英国牛津大学的语言学家和小说家J.R.R.托尔金(John Ronald Reuel Tolkien)提出“第二世界”。托尔金认为:“第一世界是神创造的世界,即我们日常生活的那个世界。而人不满足第一世界的束缚,他们利用神给予的一种称之为‘准创造’的权利,用‘幻想’去创造一个想象的世界,这就是所谓的‘第二世界’[3]。”玄幻小说的出现给人类的精神活动带来了广阔的虚拟空间,读者在阅读中形成个人的“第二世界”。虚拟空间给读者以最为广泛的话语特权,所以它是对自由精神的一种豁然敞亮。费尔巴哈说:“自由不是别的,而只是给人以无限活动的范围[4]。”

随着读者的思维也进入无数个广阔的虚拟空间,我们的视域被彻底打开。崭新的视野超越了自身存活的世界,出现了没有局限的想象的世界。在那些不同的时空中我们发现很多个性鲜明的的玄幻主人公。现代社会是一个普遍追求个性的时代,玄幻小说的主人公个性鲜明,形态万千,正迎合了现代读者的口味文学欣赏过程中一种情感的“移藉”,即“移情”和“蕴藉”。读者通过小说的阅读,把自己的主观情感甚至整个自我都投射到与自己相似的主人公身上,从而得到一种情感的宣泄或补偿,这是大家普遍喜欢穿越小说的重要原因。《永生》一文中不仅提到很多不同的星球,而且修炼者的境界越高,那么他的活动范围就越大,最后可以形成属于自己的“位面”。虚拟的世界发生的故事,并不仅仅是故事,这里包含了太多的真实,有太多的理想一切只为了那个不是现实的现实。虚拟未必就是不真实,只要读者认为它符合某种心理真实,那么这也可以算做是现实的提炼与升华。网络玄幻小说赋予了一切历史以当代性,为现代人与历史、现实对话,并对现实延续、批判意识找寻到了一个途径。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M].商务印书馆,1979,3:15.

篇6

第2天:开怀大笑。大笑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既改善心情调节情绪,还有益夫妻性生活。

第3天:一起八卦。威斯康星大学临床心理学教授肯·罗宾斯博士表示,夫妻之间聊聊其他夫妇的八卦,不仅可以带来欢乐,而且对自身婚姻具有警示作用。

第4天:饮食。杏仁、鳄梨等食物有助于提高和生育能力。

第5天:对爱人公开开销。夫妻吵嘴打架的头号原因就是为了钱。罗宾斯博士表示,夫妻在经济等方面相互坦诚最重要。

第6天:穿件红衣服。男人觉得穿红衣服的女人比穿蓝色或绿色等冷色衣服的女人更性感。

第7天:评估自身。如果大减或在性生活方面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好查找一下身体原因。

第8天:积极健身。健身有助于改善包括性器官在内的全身血液流动,促进性。

第9天:让高科技产品远离卧室。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一律不要带入卧室。

第10天:帮助爱人戒烟。吸烟容易导致男性障碍。戒烟时获得伴侣支持和鼓励的吸烟者更可能戒除吸烟恶习。

第11天:夫妻热线。当分隔两地时,电话是保持夫妻关系的重要一环。

第12天:吃点辣味食物。辣椒素有助于刺激神经末梢,诱发内啡肽释放,提高心率,进而有助于提高性生活质量。

第13天:写下并实现浪漫的事。将能想到的浪漫的事写下来,并放入“浪漫幻想罐”中,然后夫妻轮流抓阄,付诸实施。

第14天:改变地点。在浴室或沙发等地享受一次。

第15天:夫妻一起做饭。夫妻动手一起做饭,可增加相互交流的机会,拉近彼此的距离。

第16天:牢记“夫妻是团队”。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妇产科专家安德鲁·戈登斯坦博士表示,有了孩子之后,夫妻性生活会大受影响。如果可能的话,让亲戚照顾一下孩子,以便夫妻能享受短暂的二人世界。

第17天:关注腰围。一项研究发现,37%的人婚后腰围变粗,既影响性吸引力,又会增加疾病危险。

第18天:一起健身。研究发现,夫妻一起健身更可能持之以恒。可以选择高尔夫、网球或徒步旅行等俩人共同爱好的项目。

第19天:同舟共济。夫妻应彼此理解,共同克服经济等方面的困难,患难与共。

第20天:保证充足的睡眠。充足的睡眠是头号。

第21天:对身材自信。很多女性感觉自己婚后体重增加,身体发胖,不再有吸引力,进而导致低落。

第22天:多吃海产品。牡蛎可有效提高。另外,每周吃几次鱼有益改善性生活质量。

第23天:变换姿势。女上位和后入式都有助于刺激女性G点,更容易使其达到。

第24天:不攀比。无论是每周5次还是每年5次,只要夫妻双方都感到满足就好。

第25天:夫妻约会。将所有家务活都提前安顿好,夫妻二人共享浪漫约会。

第26天:享受二人“宅度假”。《性医学杂志》主编欧文·戈登斯坦博士表示,夫妻俩可以“宅”在家中,为性生活充电。

第27天:不要害怕求助。出现健康问题,如高血压和腹部肥胖等应及时就医。

篇7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说到底就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吸引力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也是检验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技能的重要方面。

一、政治课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这是创新教学方法的基础

1.首先要有组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基本功

组织课堂教学是一个信息传递、反馈的动态系统,作为信息源的教师,要懂得如何分析处理教材,如何备课,设计课型,选择教学方法;同时又要通过观察、提问、复习、考核等手段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改进教学工作,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效果,这是一个把教学理论、业务知识、教学方法及教育机制等因素有机地融为一体的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努力使自己具备这样的能力。

2.要具有运用语言艺术的能力和基本功

语言是传递知识信息的中介。教学语言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在运用教学语言时应力求做到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的统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以明理为基本方法,教师的语言应简明、准确,有条理,逻辑性强。在阐明理论观点时,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联系实际时,应力求真实感人,生动形象;启发学生思维时的教学语言要富于思辨性、哲理性。运用语言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重要的基本功。当然,思想政治课教师还应具有其他多方面的基本功,这是中学思想政治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二、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吸引力的具体方法

1.改进、丰富教学内容,以增强吸引力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既脱离社会发展实际,也脱离学生个体发展实际,是对中学生缺乏吸引力,产生厌倦情绪的重要原因,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改进和丰富教学内容。大量的成功经验证明,改进、丰富教学内容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增加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增加,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既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2)增加乡土资料,注入乡土气息,以增强吸引力。大学生一般是相对固定地生活在某一地域内的,城市、农村都是如此,对于自己生长的环境自然有一种亲情,也更想去了解它,认识它。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又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2.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

大家都知道,相同的教学内容,常常会引发学生不同的学习态度,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思想政治课教师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才能保持和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1)政治课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这是创新教学方法的基础。首先、要有组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基本功。组织课堂教学是一个信息传递、反馈的动态系统,作为信息源的教师,要懂得如何分析处理教材,如何备课,设计课型,选择教学方法;同时又要通过观察、提问、复习、考核等手段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改进教学工作,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效果,这是一个把教学理论、业务知识、教学方法及教育机制等因素有机地融为一体的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努力使自己具备这样的能力。其次、要具有运用语言艺术的能力和基本功。语言是传递知识信息的中介。教学语言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在运用教学语言时应力求做到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的统一。

(2)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决定了它的教学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就必须学习一定的抽象理论知识,而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要使他们理解并能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并非易事。电化教学是利用声、光、电等技术手段,通过事先制作好的视听材料取代教师的口讲手写进行教学,它比传统的教师口讲手写教学具有更多的优点,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利用电教设备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从而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3)积极吸收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研究的最新成果,并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广大一线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已创立了许多被证明是很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些好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认真消化、吸收。例如,幽默教学法,我认为就是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吸引力的相当可取的方法。幽默是一种心灵的机智,一种表达的艺术,一种使人在愉悦气氛中接受影响的方法。思想政治课堂上的幽默能够活跃教学气氛,更生动、灵活、巧妙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妙用竞争法则

篇8

一、心理活动课内容的吸引力法则

1.生动形象的视频材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恰当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手段,多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视频材料的适当运用,能给学生以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这不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拓学生的视野,而且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兴趣。有位教师在上“赢在中考——时间管理”课时,引用了视频《鹅卵石的故事》,效果就非常好。视频里的老教授在学生面前拿了个空罐子,先后放入鹅卵石、碎石子、沙子和水,每放满一样东西都问学生罐子满了吗?最后让学生思考实验的启示。这个视频不仅生动形象,而且能激发学生思考。因此教师在课前准备中需要花点心思,选择适合的视频,并根据视频设计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2.切合主题的游戏、活动

游戏、活动在心理活动课中非常常见。怎样的游戏、活动才真正适合主题,并且让学生有收获,这就要仔细斟酌了。以热身游戏为例,不少教师在课堂上会用到,但很多时候都是为了调节气氛、吸引学生,与主题并无多少联系。有的教师甚至用四分之一的课时进行热身活动,让人感觉是为活动而活动,喧宾夺主了。事实上,最佳的热身游戏应该是简短的,既能达到热身的目的,又能与主题相连。如有位教师在上注意力训练的课时,使用了抓手指这个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直观地体验到注意的集中和分配,既形象又深刻。以课堂活动为例,笔者在上“珍爱生命”时,让学生尝试折叠“生命的纸条”来体验生命的长度。整个活动做下来,学生通常会感到很惊讶,“天啊!原来我能够利用的时间只有这么少!”活动虽短,却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命的短暂,既符合主题,又启发学生思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引发思考的讨论、辩论

在心理活动课上,尤其是中学心理活动课,讨论、辩论通常是一节课中最有深度,最能体现学生思维水平、教师专业功底的一个环节。一场好的讨论、辩论,涉及到教师如何设置问题,学生如何讨论,讨论的水平、深度和广度,以及教师的点评、小结等方面。

首先,好的讨论、辩论离不开好的话题(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对整节课的重难点有准确的把握,有针对性地选择讨论的问题、角度和提问的方式,再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看了清楚明了,没有歧义。

其次,是讨论的水平、深度和广度。这一点既与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相关,又与教师提供的问题有关。只要讨论的话题符合学生需要,学生感兴趣,并且对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有指导意义,学生通常都会有话说。如有位教师给高中生上“初恋来了”一课时,在讨论环节设置了三个问题:(1)承受度考核:你觉得自己能够承受初恋发展到什么程度?(2)情境考验:当你与对方处于热恋当中,对方提出过分的身体接触或时,你怎么办?(3)应用探讨:你觉得在把握初恋的发展方向上,我们应该注意哪些细节?问题一出来,不少教师担心,这些问题学生愿意回答吗?他们能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吗?事实上,学生讨论得非常热烈,因为这正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尤其是男生。女生刚开始有些不好意思,但很快也进入状态参与讨论。若在讨论或辩论过程中加以启发、引导,使学生的讨论不仅停留在问题层面,还能从中进行归纳、总结、迁移,这样会更好。

再次,则是教师的点评、小结。心理活动课讨论的话题大部分是开放性问题,故很多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要善于进行概括,遇到有争论甚至错误的观点,允许学生保留意见,不必急于给出结论,留给他们继续探讨、继续思考的余地,否则容易误导学生。

二、心理活动课方法的吸引力法则

1.循循善诱,善于启发、引导学生

启发式教学思想,古已有之,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提出问题设置疑点,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员处于暂时困惑状态,从而激起其为解决问题而积极思考的欲望。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心理活动课上,启发式教学同样受用。2012年广东省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课比赛一等奖得主——深圳的刘蒙老师,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成功。如“朋友间的那些事”一课,他以录音的形式向学生呈现三个不同的案例:不会拒绝的小君、能力出众的小秦和没有朋友的小雷。之后以分组讨论的形式讨论四个问题,第一组:小君为什么不快乐?第二组:小秦和同学之间的问题出在哪儿呢?第三组:小雷为什么找不到朋友?第四组:三段故事的主角有什么共同之处?各组学生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如小君太软弱、太敏感、朋友太少,太过在乎这段友情;小秦说话太直接,自以为是……讨论结束后,刘蒙老师发问了:“同学们,你们觉得所有这些回答背后有没有什么共同的更本质的原因呢?”霎时间,学生们都安静下来,陷入了沉默,“共同的更本质的原因?”学生真正陷入了思考。启发式教学形成了。一两分钟后,部分学生若有所思,大部分学生仍感觉迷茫,这时,刘老师进一步启发:“如果从小君的角度,用第一人称去描述自己,她其实会从心里觉得自己……”“很普通”“很平庸”“不够好”学生们纷纷表示。“非常好!”“那她是怎么看小双这样的朋友呢?”……在刘蒙老师层层递进的提问下,学生们终于悟出了三位主人公的人际互动模式:我不好——你太好;我很好——你不好;我不好——你也不好。此时此刻,学生已经完全投入到了思考和分析中,内在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起来,真正实现了启发式教学。

2.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言简意赅

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心理活动课上,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上心理活动课,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于中小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繁重的课业负担、升学压力已经把他们压得喘不过气来。上心理活动课无疑成了他们放松、缓解压力的好方式。因此,课堂上民主、平等、宽松的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改变“高高在上”的传统观念,做到既是学生的老师也是他们的朋友。

此外,心理活动课的上课形式,座位安排和分组形式,都是可以灵活变动的。这样有利于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和保持活动兴趣,促进主体潜能的发挥。目前,不少学校配备了团体辅导室,这样的大教室就非常适合上心理活动课,学生的桌椅都是可以灵活变动的,随着每节课的不同需要而进行调整。教师可通过游戏或学生自由组合等方式进行分组,每节课都可以不一样。一个学期下来,每位学生都尝试过与不同的同学合作、竞争、讨论,这对他们的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有促进作用。心理活动课,最忌讳的就是“一言堂”。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这样的模式很难达到好的效果,长此以往学生会对心理活动课失去兴趣。所以,心理活动课上,教师并不需要说太多,只要将教学环境设计好,活动组织好,学生引导好,一堂生动有趣的心理活动课就出来了。

3.重视体验、重视分享,善于总结

美国学者戴维·科尔布提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心理学中的体验是指“在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现今心理活动课的主流就是参与体验式。参与体验式教学基于“情景”和“体验”两个核心理念,融合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体教育思想、启发式教学等先进教学思想所提出的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方式。该模式主要包含“情境创设”和“体验思考”两个环节,由教师运用多种教学媒体与教学资源,创设一个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活动体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达到构建知识,提高能力,形成优良品格的学习目的。

以前面提到的刘蒙老师为例,他以三个真实的案例创设了不同的问题情境,由此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设身处地体验当事人的感受,从而总结出他们的人际交往模式。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情景剧表演或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不同身份的感受和困惑。这种体验式教学的效果,往往比光讲理论要好得多,学生易接受,也容易受到触动。至于分享,在不少教师看来是可有可无的,并不重要。事实上,分享是最好的总结和提升,尤其是以活动为主的心理活动课。如培养团队信任的专题,有些教师会让学生玩信任背摔的游戏,可是热闹的游戏之后没有分享,也没有总结,就像纯粹玩一个游戏,这并不符合心理活动课的要求。若是能够合理分配时间,游戏过后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是写出来,那整节课的意义就大不一样了。因此,要上好一节心理活动课,一定不能脱离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不能忽略分享环节,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袁丽东.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J].文学教育.2010(6):138.

[2]陆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浅谈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2010(4):217.

[3]王耀文,陈丽霞.课堂讨论教学方式的实践与认识[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1-83.

[4]辛伟敏.启迪学生思维,促进能力培养[J].教育战线.2010(22):146.

[5]王好学.探析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要诀[J].法制与社会.2010(2):246.

[6]乌川.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J].职业技术.2010(3):34.

[7]严辉龙.创新教学载体,落实主体地位.池州学院学报.2010,24(4):159-160.

[8]马跃兰.体验式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学理论.2010(3):170.

篇9

我们都听说过这样的例子,一个女孩子爱上一个迷恋网游的男生,她照顾他的起居饮食,甚至他失业了也养着他,她想了很多方法让他振作起来,可是他就像是“烂泥糊不上墙”。

首先我们要确认的是网游本身不是问题,有问题的是迷恋网游的人。很多人都玩网游,但并未因此影响到生活,所以网游只是一个“药引子”而已。

那么为什么网游对这个男人有这么大的吸引力,以至于让他可以放弃自己的生活,不惜牺牲掉现实感,牺牲了自己的自理能力而狂热地迷恋?

网络游戏充满了打打杀杀,在这个虚拟世界里,人际关系变得很简单,一切都按照“丛林法则”行事,看谁不爽,就可以立刻手起刀落。只要我们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成为“一方豪强”(当然在网络游戏成为一种体育项目的今天,要真正成为“武林高手”还需要一定技巧和天赋)。网络游戏可以给人提供另一个世界的入口,虚拟世界的日子比现实生活更好过,这就吸引了相当一批现实生活中的失意分子,让他们有了“桃花源”,可以躲避难忍的痛苦。

那么第二个问题出来了,他们在躲避什么?在心理学角度上,游戏就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倒影,如果这个游戏充满了血腥味,那么在他眼中的现实生活就是这么残酷,他把现实看得比游戏那个恐怖世界还可怕,自然就不愿意回到现实中。

在心理学的视野中,有一类人会有“成瘾特质”,也就是说这样的人,非常容易对某种事物产生“瘾症”,比如赌徒、物质滥用者(吸毒者、酒精成瘾)、网络游戏上瘾,等等。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容易进入一个他们创造的虚拟空间,以这个虚拟的现实替代现实生活,试图创造一个壳,然后永久地躲在里面,否认现实的存在。

如果我们看了茨威格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就会对这种成瘾者的特点有非常深刻的体会。在茨威格这部小说里,一个贵族女子见证了一个赌徒是如何在她面前崩溃的,当她被他的脆弱所打动,并资助他一笔钱以后,却在不经意间发现他拿着可以自救新生的钱重新回到了赌台前……

那么这样的人,为何对某些女人来说,有致命的吸引力?这首先要从这些具有成瘾特质的人说起。一般而言,具有成瘾特质的人,往往会有一种“病态美学”,也就是他们可以堂而皇之地将他们种种脆弱、崩溃以及无助公之于众,而毫无顾忌,他们甚至以自己的病态为食,供他们顾影自怜,反复把玩。

或者说,他们这样公然兜售他们的可怜和软弱,就像是《怪物史莱克》里面那只大眼睛的猫侠盗一样,一旦它用那双孩童般清澈而无辜的眼神看着你的时候,往往会有一批女人被打动。这些女人往往是母爱过重乃至泛滥的,她们随时准备投入这么一场轰轰烈烈的“救赎运动”。更何况,这些“脆弱”的小灵魂们,往往因为长期浸泡在诗意的“病态”中,往往因为敏感而很有才华和天分,有着让人赞叹的创造力和感染力。

他们具有一种很强的“穿越能力”,这种穿越能力来自他们的边界的透明感,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他们选择了不长大,让自己脆弱的孩童状态一直保持到成年,一个孩子是最没有边界感的。所谓边界感就是指一个人是否有自己的原则和自我感,一个处于童年早期的孩子,比如3到5岁的孩子,他们是很难有边界意识的,他们的人生主要任务是发展依附关系和安全感,而不是从依附中走出来。但可惜的是,似乎他们的心理发展到了这个时期就时针停止了。他们为什么会将自己一直保持在孩童的没有自我的状态呢?

让我们假想一下:从前有一个小男孩,他在一个母爱甚重的环境下长大,他发现自己努力成为男子汉的行为并不能得到妈妈的真心喜欢,而只有当他生病的时候,当他流泪的时候,当他脆弱和可怜的时候,妈妈才会对他温柔。于是他是这么定义爱的:爱=脆弱。他从小被训练得具有超级表达脆弱的能力,他的脆弱是被鼓励和支持的,因为妈妈需要有一个小孩子来永远抱着,于是他就选择不再长大,来满足妈妈想要永远抱着孩子,永远能照顾孩子的愿望。

篇10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202-01

数学是自然科学中最基础的学科,是专门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的科学,是中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特别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方面,具有其它任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

但是,高中阶段经常出现这样的两极分化:数学成绩好的学生会越越好,而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却更差,甚至还有一些学生完全放数学学习,之所以会如此,除了数学学科本身的学科特征以外,心理问题是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在笔者近几年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发现相当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对这些心理问题简单地进行归纳分析,以帮助高中生找到克服这些心理问题的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一 数学学习的几个主要心理障碍及表现

1.轻视心理。笔者有一个学生小何,学习特别认真,在数学上投入精力也不少,可就是考试成绩不见提高,每次考试成绩不是很差,但是也不是很好。小何这孩子领悟能力挺强,也挺聪明,他找笔者问过几次问题,都是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思路也挺好。笔者找小何谈过几次,发现他做题有个很大的惯性,他认为基础性很强的题,一般都是匆匆看过,认为自己掌握了,精力一般都放在难题上面。结果是自己建立了一个数学的“空中楼阁”,典型眼高手低,基础题一做就容易错,难题又不易做出。

2.心理畏惧。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相对于初中阶段说,更加抽象化。以几何为例,初中阶段几何往往形象,通俗易懂,学生只要认真听课理解起来都不是太困难,但是,在高中阶段,几何就变得十分抽象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很多的困难,一旦这些困难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就会使学生认为数学很难,自己没有学习数学的头脑,同时对学习数学没有信心,有自卑感。他们对数学的学习也就没有动力,只是被动地学习。久而久之,导致学习成绩差,学习效率低下,甚至对学习自暴自弃。

3.心理满足。和那些缺乏自信的学生相反,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过于自信,盲目乐观,但是却在停留在某一阶段踯躅不前,这都是自我满足的心理造成的。这些学生往往在学习到了一定阶段后就自以为是,不再继续努力,不再继续深入。殊不知,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例如,在做题过程中仅仅满足一种解题方法,对其他的解题方法不予钻研,这种踩油门不踩到底的学习方式,严重影响了他们进一步的成功,使得这部分学生的学是处于中游状态,不好不坏。

4.偏重结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重数学结论而忽视数学过程,这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方面来讲,大部分同学间的数学交流也仅是对答案,很少有对数学问题的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研究。从教师方面来讲,也存在自觉不自觉地忽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忽视解题方法的探索,对学生的评价也一般只看“结论”评分,很少顾及“数学过程”。这样发展下去的结果是,学生对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产生、发展不清楚,知识理解不透彻,不能从本质上认识数学问题,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难以深刻领会结论,致使其智慧得不到启迪,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得不到训练和养成,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得不到提高。

5.心理依赖。学生在学习中对教师形成了依赖心理,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依赖表现在:一是期望教师在教学中多进行归纳概括,在此基础上一一讲述,否则学生自己就抓不住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在解题中示范详尽,学生慢慢地也就养成了模仿硬套的习惯。这两种教学方法,严重压抑了学生的钻研精神,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潜,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逐步变成学习的机器人。

6.外界诱惑。 现在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时代,网络魅力无处不在,而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一切充满好奇,对新鲜事物总想了解它,可是由于年龄因素,他们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时,无法不受不利因素干扰,游戏、网吧等的吸引力对他们来说要比书本上知识的吸引力更大,笔者班上有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于在晚自习课后,还溜出去到网吧玩游戏,学习成绩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 解决高中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问题的策略

要帮助中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不断增强数学教学的吸引力,笔者结合多年工作实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1.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积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与实际相结合,是同学们确切的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欧拉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学习情境,保证学生有高效率的心理投入,这种心理投入使得学生心情轻松愉快,这时是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好感的最佳时机。

2.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学习状态,树立正常的学习心理状态。要经常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自己体会要我学与我要学的区别,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变死记硬背为活学活用。

篇11

让传统善德得到继承发展。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孟子曰:“与人为善,善莫大焉”。当下,我们也要通过引导,努力笃行友善,让它成为重要的人际关系、道德伦理关系。比如通过民间道德奖设立、评选,涌现出了一批批鲜活的基层道德模范,他们或孝老爱亲,或诚实守信,或敬业爱岗,或舍己奉献……他们平凡人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友善在我们这个社会,从未走远,而一直长驻内心,凝固成了我们的精神惯性。个别人的颓废和不良,影响不了整个友善大厦的挺拔和高峻。在他人出现困难危难时,友善,总会走出来,站出来,完成一种积极的担当。推动友善美德,不断前走。

给旁观者带来有益的启迪和思考。同在一片蓝天下,为何这些道德模范的内心如此纯净、干净?

因为他们及时剔除了“精致的利己主义”倾向、急功近利等不良发展目标。因此,借助于“民间道德奖”的评选,我们要以善为镜,以善为师:去除过分自私,播撒仁者爱人;去除自以为是,释放豁达阳光。我们不做阴影里的抱怨者,犹疑里的观望者,而做高尚行为的践行者,崇高价值的推动者。让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每一个行动,都能充满平和温暖,善解人意。让公民素质、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篇12

古代中国人的婚姻大事均由父母主宰一切,入洞房之前夫妻双方几乎没见过面,这如何保证能白头到老呢?除了严格的礼法规范不能离婚之外就要靠占卜了。周礼规定婚姻分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所谓的 “六礼”。 到了清代,“六礼”演变为“请庚、探问、报期、行盘、妆奁、迎娶”六道程序,和原来的差不多,只是变了个说法。所谓的请庚就是婚前男女双方交换庚帖,以卜八字是否相配,谓之“八字合婚”。

一个人出生时的年、月、日、时四个节点,若用天干地支来表示的话,共用八个字,这就是所谓的“生辰八字”,古人认为一个人一生的荣辱祸福全系于此,两人的婚姻是否幸福也取决于八字。

八字合婚各地的风俗有差异。在河南泌阳—带民间接到“八字帖”后,还要将帖贴在“灶王爷”牌位前,三天内家无打架、 吵嘴、摔碗、摔盘之事,则为吉祥,然后再去请算命先生“合婚”。 对双方八字之间的五行是否和谐,双方所行的大运、流年有无严重的不好和冲克等问题详加研究,由此推导出以后两人的婚姻生活吉凶。

涉及到男女生肖搭配之间的禁忌更多。如有些地方忌讳属鸡者与属狗者结婚。怕鸡飞狗跳,夫妻做不长久;有些地方忌讳属蛇者与属虎者结婚,怕龙虎相斗(民间以蛇为“小龙”),必有死伤。在河南柘城县、偃师等地,流传的合八字口诀为“子鼠见羊万年愁,不叫白马见青牛,虎见巳蛇如刀割,兔子见龙不长久,酉鸡不与犬相见,亥猪不可见猿猴。”

为赚取钱钞,有时候媒人还会相帮伪造庚帖。元杂剧《琵琶记》第六出中媒婆有两句唱词: “合婚问卜若都好,有钞。只怕假做庚帖被人告,吃拷。”可见伪造八字是要吃官司的。算命先生如果认为两者八字相合,两人的婚姻就祥瑞可配,那就算是通过了第一关。

科学配对

如果说八字合婚所涉及到的五行八卦之说在现代实证科学的映照下显得不那么科学的话,那最早的科学婚姻科学测定法则出现在20世纪初的美国。20世纪20年代美国一位未来学家、思想家雨果·根斯巴克(Hugo Gernsback)说,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他已经创造出完美的配对装置。1924年4月的美国《科学与发明》杂志刊登了雨果·根斯巴克撰写的文章,文章描述了检验婚姻成败的 “科学”方法。

根据斯巴克的说法,科学的测定两人的婚姻是否能够长久。 需要从四种不同方式进行检验。 第一是 身体吸引力测试。据根斯巴克所说,身体吸引力是婚姻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他解释道,为衡量一对夫妻对彼此身体的吸引程度,需在两人的手腕上连接电极作为“电子脉波计”记录他们的脉搏,另外在胸部绕一条链子测量呼吸频率,斯巴克认为,当你与伴侣拥抱或亲吻时,脉搏加速且呼吸加快,即是彼此身体互相吸引的科学证据。

第二是同情心测试。同情心测试包括观测夫妻一方看着另一方经受轻度创伤时的反应,例如抽血。在杂志的插图中,年轻女子正在接受检测,若她肌肉收缩、突然“因刺激”而引起足够强烈的反应,就可以说明她对另一半表现出充分的同情心。

第三是体味测试。斯巴克声称体味比其他因素更有可能引发婚姻问题。在测试中,夫妻一方处于密封舱中,另一方通过舱顶的软管来闻对方体味。如果双方对彼此的体味并不反感厌恶,这对夫妻的浪漫关系便被认为能够长久。

第四是神经紊乱测试。斯巴克还提到,在面对压力时夫妻至少有一人仍能保持冷静状态也是成功婚姻的关键点。神经紊乱测试似乎是四种方式中最滑稽的,设想测试员突然朝空中开抢,记录下夫妻双方的“紧张反应”,看是否会因惊吓而产生“真不该结婚”的念头。斯巴克的科学方法一直处于试验阶段,并没有得到推广。不过它预示着科学婚姻测试法的黄金时代即将到来。

计算机择偶

其实婚姻成为问题并不是很古老,各种文明都为了自己的利益规定了男男女女的婚姻,可能唯一不被考虑的就是当事人的幸福。到了20世纪,一股新兴的潮流把之前稳定的社会模式冲击成了碎片。技术的发展打开了在线约会这个潘多拉的盒子。

1964年秋天,纽约世博会期间,25岁的会计师阿泰菲斯特参观了派克笔的露天展馆,那里有一台巨型计算机,可以为好奇的参观者寻找外国笔友。你可以填写问卷,然后输入电脑,立刻就会得到你的理想笔友的地址。

阿泰菲斯特认为这可真不错,然后他叫上自己的朋友、IBM的程序员罗伯特·罗斯,开始设计一种电脑程序,帮助人们找到离家很近的约会对象。 一年之后,阿泰菲斯特和罗伯特的工作有了雏形,他们称之为TACT。这就是纽约第一台约会服务程序。

这就是所有婚恋网站的原型。现在所有的婚恋网站都在大力鼓吹说他们的网站能科学地为你找到心上人,他们真的能用科学方法来解决这个古来已久的难题吗?

从心理学到基因编码

成立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坚定地走技术路线。网站的创始人者尼尔·沃伦是一名心理学家,他与合作者相信,如果将用户的核心特点和价值观进行具体的量化,利用这些答案来对用户进行科学配对是可行的。用户只需在eHarmony网站上完成一份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网站即整理并确定用户的特征、信念、价值观、情感、健康和技能等因素,进而对用户进行所谓的科学匹配。

美国的”科学配对”网是一家通过DNA比对为男女牵线搭桥的网站,该网站运用DNA检测帮客户找到“拥有你钟爱的体味,将与你孕育健康的孩子,与你性生活和谐”的伴侣。 基因配对是通过对参与已知的人体免疫、气味、生殖三个重要功能的MHC基因座,寻找男女之间最大的差异化,进行科学的配对。

篇13

贵州科技馆自2006年8月18日开馆至今,随着来馆参观公众对科普场馆认知能力和服务要求的提高,笔者是贵州科技馆的一名科技辅导员,在“如何当好科普场馆工作人员”的问题上,有了一些观点和建议。

 

当今科学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大时代,为科学而科学的“纯科学”时代已一去不复返。科学事业因其巨大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受到了社会和公众的格外关注,而科学普及就是科技工作者与公众交流沟通、使公众理解和接受科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服务于社会的重要途径。

 

随着大众传播手段的发展变化,尤其是电视传媒、互联网络的出现,推动了社会公众对科技发展知情权和参与权普遍愿望的提高,从而对科学普及的方式、手段和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记得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曾说过:“科学,不仅是专业人员所讨论的科学,而更是整个人类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科学!”。如果说“科学知识生产者”是人类认识和理解科学的必不可少的最终源泉,那么“科学知识传播者”就是今天沟通科学家和普通大众的一座桥梁。要想在相对广泛的领域内准确、适宜地反映科学,“科学知识生产者”与“科学知识传播者”之间、“科学知识传播者”与“科学知识传播对象”之间,保持和谐一致的良好合作关系就至关重要。科普工作者们的肩上负有两个重任:“一是,探索和揭开科学的奥秘;二是,要把科学告诉公众”。在科学事业里,“深入”地研究科学难题所取得的突破是艰难的,但是要把研究成果“浅出”地说给公众听,让他们搞懂、弄明白,或许更难一些。曾记得一些著名科学家写的科普名著:法拉第的《蜡烛的故事》、法布尔的《昆虫记》、别莱利曼的《趣味物理学》、爱因斯坦的《物理学的进化》和霍金的《时间简史》等等,这些作品,不仅具有科学性和知识性,而且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以其巧妙的构思、独特的语言魅力吸引了千百万读者,影响着几代人的成长。他们作为大科学家为何能写出如此受大众青睐的科普读物呢? 这就是笔者想与各位朋友共同探讨的问题!

 

一、科普工作者的“关键”和“重点”

 

每一位科技工作者,不仅要关心自己苦心钻研的课题能否取得成果,更要想方设法让自己的科研工作和成果能被社会大众所理解、所承认、所支持,这就要求必须学习和掌握好科普宣传工作的本领,树立起如何全身心的投入科学普及;如何努力使公众更好理解科学知识的理念。

 

科学普及是非强制性的教学关系。其中,教学情境主体与内容的自由度都很大,在科普工作中能否抓住普及对象的兴趣点和实际需求就显得十分关键。活动时,面对的是社会上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积极了解不同人群的心理特点和不同需求,同样也非常重要。例如:当面对某位来科技馆参观的青少年朋友时,科技辅导员立马就走上前对其进行知识点的讲解,结果就是……。当科普工作者对科普对象激情付出后,却得不到十分之三的回馈时,双方的心情都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郁闷。这就是在“科学知识传播者”和“科学知识传播对象”之间没有找到最佳钥匙的缘故。

 

科普工作者们开展活动时一定要抓住“关键”和“重点”,心理学知识的运用就是打开这些锁链的最佳钥匙。首先,在开展工作之前对普及对象的学习动机有一个分析、归因和实施的过程;其次,将心理学上的“需要层次、成就动机、成败归因和因材施教”的策略,巧妙灵活运用在普及的对象身上;最后,大家就会惊喜的发现,真的能使科学普及的活动向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顺利发展、和谐发展(这里所指的“和谐”,就是“教一学”双方都心情愉悦的一种状态)。

 

二、科普工作者的“四步法”运用

 

通过大量一线工作的经验积累与探索,笔者总结出了一套很实战的“四步法”,能使教学双方在很自然的氛围中顺利完成知识的获取。

 

第一步:信息接收途径的观察法。可以对普及对象进行初步的分析(性情、爱好、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等方面);

 

第二步:语言技巧里的“吸引力法则”(参考文献[2])。要吸引对象,并进行更深入的沟通与了解(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三步:心理暗示法。让普及对象既能很愉快又不自知的进入创建教学情境中来(建立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关系);

 

第四步:因材施教法。实施知识点的普及教学(根据对象来确定方案与程度)。

 

三、科普工作者的“引导”作用

 

在科学普及的实施过程中,并不是凭着一腔热忱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而要处处学习心理学、处处运用心理学和处处想到心理学。使“科学知识生产者”和“科学知识传播者”之间变得更和谐;使“科学知识传播者”和“科学知识传播对象”之间变得更和谐;使自己的科普活动能控性更强、成效面更广;使自身所处的这支“科学知识传播者”队伍更专业、更有凝聚力。在科学知识的生产早已专业化、职业化后,科学知识的普及、传播以及科普创作也日益走上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道路,逐渐呈现出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