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学校法律法规体会

学校法律法规体会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4:4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学校法律法规体会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学校法律法规体会

篇1

季教授讲座中重点向我们阐述了法制的三种含义。其中第二种含义“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和法律监督等活动和过程”,是对法制内容的概括,并对五部分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立法是最重要的法制内容。此外,还结合校园发生的伤害事件向我们详细的阐述了教育的法律关系,为我们正确分析校园伤害事件的责任问题指明了方向。季教授采用漫谈的形式为我们进行了一场法律常识的教育,使我们受益匪浅,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考:依法治校是当今学校管理的必由之路。

毋庸置疑,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人们的法制观念增强了。学校的管理不能只满足于“平安”,必须法制化、民主化。学校管理中的“人治”行不通了,不懂得法律,不遵守法律的管理也是行不通的。一天的学习,自己对教育法律、法规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理解,讲座让我明确了学校教育中涉及的法律法规文件。认识到学习法律、法规的重要性,一定要认真组织教师进一步加强对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深化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准确把握教育法律、法规的内涵,做到知法、懂法、用法。积极建设民主校园、和谐校园、平安校园。

那么,我们又如何依法治校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1、树立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

2、加强宣传,增强法制观念。

3、健全学校规章制度。

篇2

一、民办高校进一步强化依法治校工作的理念,加强依法治校制度建设

(一)积极完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目前我们国家已经颁布的民办教育的法规不多,并且是只有一个框架,就像是一棵树有主干没有分支一样。没有细则上的说名,缺乏可操作性,也没有配套的实施办法来加强民办高等教育的立法,在政策上大力扶持民办高等教育。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

《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的第二部分提出加强章程建设,健全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的支付体会,并且明确提出了到2015年,全面形成一校一章程的格局。章程是要随着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制定,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学校和教职工服务。

二、对现有相关民办高校加强依法治校法律法规认真贯彻执行

(一)加强对民办高校出资人的管理,认真贯彻民办高校加强依法治校法律法规

民办高校的管理是很容易完全按照出资人的意志执行的。校级领导的任命较少是公开竞选、教职工代表选取,而是通过少数人也就是决策层的人直接任命。

(二)健全公开的校务制度,民办高校加强依法治校法律法规认真贯彻执行

校务公开的不健全,校务有的半公开,甚至有的学校甚至不公开。这样的学校没有做到加强依法治校,也没有按照法律法规认真贯彻执行相关规定,学校也没有做到给予师生参与管理学校的意见,甚至强加一些事情让师生来履行。

(三)民办高校要加强依法治理学校,严格按照治校法律法规来认真贯彻执行

加强学校领导、管理人员、师生们的法律意识,依法滤芯以为承担责任,广大的师生是有权利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的,监督学校的办学行为,学校管理应该加强依法治校,法律法规认真贯彻执行]。

三、民办高校努力健全依法治校工作机制

(一)完善政府对于民办高校努力健全依法治校工作机制的职能,给予民办高校部分自

民办高校的发展是受市场的调控与制约的,并且公办高校还有一些办学的自,学校想要努力健全依法治校的工作机制。这是离不开政府的监督的。

(二)健全加强依法治校的工作机制,加强高层的管理水平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方向与趋势

健全依法治校的工作机制,首先要解决的第一步及时校长作为执行层的问题,高层的管理水平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方向与趋势。这个发展方向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理念、管理水平的高度都有水准,积极吸取公办学校、国外民办学校的经验,民办高校的校长职责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三)行使《民办教育促进法》

行使《民办教育促进法》所有列举职权执行学校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决策机构决定实施发展规划,拟定年度工作计划等。学校的领导体制下必须体现校领导扮演多个角色,依法治校的工作机制,首先要从校长做起。

四、加强民办高校内权利服务功能

(一)加强依法治校工作机制的主体人群是教师,鼓励教师进修,对教师进行培训

对于教师,虽然对教师的培训应当针对全院进行,或者针对老、中、青三种群体教师培训进行细分,但是学院对教师的教育大多数还停留在对新引进教师的入职教育培训上,培训时间较为短暂,学校由于资金不足或者教师资源有限等因素不愿意、不鼓励、不批准教师进行学历进修,更害怕教师进修后造成人才流失。

(二)清晰民办高校内权利服务功能的战略目标

没有清晰的战略目标,这就为学校的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干扰和困惑。因为没有清晰的目标,在民办高校建设和管理中是被动应付和接受的状态,而不是超前规划,逐步实施和推进,好多时候是问题迫在眉睫才开始考虑解决的办法,梳理明确目标,这样不至于在慌乱中没有加强依法治校。

(三)民办高校内权利服务功能具体的实施计划

民办高校的内部权力被划分为行政与学术两个方面,并由这两种不同性质的主体分别享有和行使。高校内部的行政权力通常由董事会和校长掌握。了解民办高校尤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结构和运行机制,对我们从整体上具体的实施民办高校内部权力服务功能大有裨益,同时对改善民办高校内部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也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显明.高校依法治校制度建设问题研究[C].中国大学教学 2010:106.

篇3

随着我国法律的逐步健全,国家逐步走上了“依法治国”、高度民主的法制轨道。在教育领域,主要体现在学校“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执教”。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对教师的必然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也是树立高尚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众所周知,‘依法执教’,就是教师要依据法律法规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其含义有二,一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要在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二是教师要善于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那怎样才能做到“依法执教,以德育人”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学好教育法规是前提。

教育法律、法规,是规范教师行为的准则,是指导教师育人的纲领,是依法治教的前提和依据。《教师法》第八条明文规定,“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每个教师应履行的义务。《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五条也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我经常学习各种教育法律、法规,经常收看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等相关栏目,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和职业道德意识,增强依法执教的观念和能力。

二、知法守法,为人师表是关键。

学生是未成年人,是受教育者,就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或问题。尤其是我们在面对所谓的“问题学生”时,更应当选择积极的角色进入学生的心灵中去,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准症结,制订措施,并建立平等、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还要有耐心,做好“学生的问题会反复、反弹”的心理预备,再次帮助他改正缺点。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工作的核心就是为人师表”。这在另一个层面上要求我们要依法执教,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也就是教师以身示范,为人师表,以模范行为影响社会,教育学生。

三、爱岗敬业、有爱心是基础。

爱岗敬业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是育人的基础。我们要树立“学校是我家,繁荣靠大家”的观念,只有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并为为这个家而奋斗,才能真正把“爱岗敬业”这一观念落到实处。

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还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他们。因为,爱是做好学生教育工作的基础,是教师的天职。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亲切的抚摸和问候,为学生整好领子,扣好扣子,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节,却会给学生的心灵极大的震撼,使他们从中感受到老师给他们的温暖,从而也喜欢接受老师的教育,努力把学习搞好,特别是对后进生的转变,作用就更大。

作为新世纪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对自己的事业有足够的认识,把

自己的才华和青春献给教育事业。在学生面前,我们教师应是道德的权威,每时每刻都在用我们的品格感染学生。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道德的楷模。

在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作为教育者不仅自己要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更要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让他们能在法律的保护下茁壮而健康的成长。

教师法治心得体会【2】

通过对《教师法治教育读本》的学习以及陈志良校长开展的讲座,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自身需要学习法律方面的理论知识,其次要注意在学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运用法律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做到防微杜渐,正确处理一些以外事故。使学生在老师的榜样作用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让学生度过快乐的校园时光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来补充自己的大脑,让自己的法律意识更强。如:教师法、教育法等一些基本的法规,这不仅有助于教师专业化队伍的形成,同时也有助于教师维护自己的权益,履行自己的义务。认识到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都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者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影响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必然是多方面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需要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法律意识,以法律意识正确的理论为指导,更要勇于实践,在具体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培养、形成和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在和学生接触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法律修养。

一、正确认识学习法律的意义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其内容包括八个方面,即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教育部1997年制定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八个方面要求,第一条就是“依法执教”。 为什么《教育法》、《教师法》、《规范》都把守法作为教师的第一条?一是传播人类文明的需要,二是教书育人工作的需要。三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四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五是规范自身行为的需要。因此作为人民教师明确学习教育法律法规,依法执教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正确认识的权利与义务

(1)正确认识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教师法》赋予教师“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学生管理权;与学业评价权;获得劳动报酬权;享受福利待遇权;参与民主管理权;参加进修培训权”等八项权利。教师的六项义务: “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贯彻 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2)从法律的角度认识未成年学生的权利。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未成年人在学校享有的权利:受教育权、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身体自由权和内心自由权、肖像权、财产受到管理、保护权、独立财产权、荣誉权、拒绝不合理劳动权、民事活动权、平等对待权、隐私权、拒绝不合理校内外活动权、休息娱乐权、生活获得照顾权、获得良好的校园环境权、名誉权、拒绝乱收费的权利、著作权、民主自由权、民主监督权。

三、正确认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提要

预防事故必须做好“三件事”: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建立完善安全制度、出现事故及时救助。首先对学生进行防火、防溺水、防触电、防雷击等安全教育;进行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实验安全教育;进行体育课、实践课等活动安全教育;提出同学之间矛盾纠纷处理、校园生活中站坐行走规范、节假日往返学校交通安全、日常饮食起居卫生基本要求等等。其次要完善制度,建立校园设施设备验收、检查、管理、维修制度;建立校园教室、寝室、食堂、实验室、运动场等日常管理制度;建立学生违纪行为的处分制度;建立校园危险物品物品使用、管理、储藏、销毁制度;建立学校传染病预防、救治、报告制度等等。再次要严格管理,制定各种应急救助方案、组织学生开展火灾、地震、洪水等遇险逃生训练;坚持对学校的使用的设施设备进行经常性安全检查;对学生中出现的违纪、违规、危险行为及时制止;严禁体

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对教师进行一般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保证校医、保安等与安全有关的人员配备;保证校园的逃生、消防等安全通道畅通;禁止校外闲杂人员进入校园等等。最后,及时救助,在发生校园火灾、垮塌事故、交通事故,以及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时,领导和教师必须挺身而出,组织学生撤离疏散;对受伤学生应及时联

系120急救;对学生中发生食物中毒、传染病疾病流行除及时与120联系外,还应通知上级领导和疾控中心到场,确定是否采取紧急措施,防止病情扩大。

四、正确认识事故发生后必须及时做好“四项工作”重要性,

及时救助、通知家长、报告上级、善后处理

首先是要积极救治,及时报告 。学校万一发生了学生伤害事故,校长及全体教职工应在第一时间组织所有力量并通过120急救电话和紧急联系附近医院等措施对受伤害学生进行全力救助,力争使损失和影响减至到最低程度;并及时报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联系受害学生监护人,有必要的要及时联系公安等部门。在事故处理过程中要端正态度,不能麻木不仁,更不能回避隐瞒、拖延卸责,也不能一味自责、主动揽过。

其次是要主动处理,科学应对。事故发生后校长及相关责任人要积极、主动、真诚地投入事故处理之中;要熟悉法律法规,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和学校;要坚持底线,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要尽力安抚好家长,不要乱表态和大包大揽;要尽量协调处理,不要使问题复杂化;要注重证据的收集,争取工作主动。

因此,我要认真学习教育法制的基本知识,不断增强教育法制观念,在教育教学中自觉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正确的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断增强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法治心得体会【3】

通过对《教师法治教育读本》的学习以及陈志良校长开展的讲座,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自身需要学习法律方面的理论知识,其次要注意在学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运用法律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做到防微杜渐,正确处理一些以外事故。使学生在老师的榜样作用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让学生度过快乐的校园时光。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来补充自己的大脑,让自己的法律意识更强。如:教师法、教育法等一些基本的法规,这不仅有助于教师专业化队伍的形成,同时也有助于教师维护自己的权益,履行自己的义务。

认识到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都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者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影响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必然是多方面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需要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法律意识,以法律意识正确的理论为指导,更要勇于实践,在具体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培养、形成和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在和学生接触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法律修养。

一、正确认识学习法律的意义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其内容包括八个方面,即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教育部1997年制定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八个方面要求,第一条就是“依法执教”。 为什么《教育法》、《教师法》、《规范》都把守法作为教师的第一条?一是传播人类文明的需要,二是教书育人工作的需要。三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四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五是规范自身行为的需要。因此作为人民教师明确学习教育法律法规,依法执教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正确认识的权利与义务

(1)正确认识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教师法》赋予教师“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学生管理权;与学业评价权;获得劳动报酬权;享受福利待遇权;参与民主管理权;参加进修培训权”等八项权利。教师的六项义务: “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贯彻

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2)从法律的角度认识未成年学生的权利。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未成年人在学校享有的权利:受教育权、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身体自由权和内心自由权、肖像权、财产受到管理、保护权、独立财产权、荣誉权、拒绝不合理劳动权、民事活动权、平等对待权、隐私权、拒绝不合理校内外活动权、休息娱乐权、生活获得照顾权、获得良好的校园环境权、名誉权、拒绝乱收费的权利、著作权、民主自由权、民主监督权。

三、正确认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提要

预防事故必须做好“三件事”: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建立完善安全制度、出现事故及时救助。首先对学生进行防火、防溺水、防触电、防雷击等安全教育;进行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实验安全教育;进行体育课、实践课等活动安全教育;提出同学之间矛盾纠纷处理、校园生活中站坐行走规范、节假日往返学校交通安全、日常饮食起居卫生基本要求等等。其次要完善制度,建立校园设施设备验收、检查、管理、维修制度;建立校园教室、寝室、食堂、实验室、运动场等日常管理制度;建立学生违纪行为的处分制度;建立校园危险物品物品使用、管理、储藏、销毁制度;建立学校传染病预防、救治、报告制度等等。再次要严格管理,制定各种应急救助方案、组织学生开展火灾、地震、洪水等遇险逃生训练;坚持对学校的使用的设施设备进行经常性安全检查;对学生中出现的违纪、违规、危险行为及时制止;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对教师进行一般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保证校医、保安等与安全有关的人员配备;保证校园的逃生、消防等安全通道畅通;禁止校外闲杂人员进入校园等等。最后,及时救助,在发生校园火灾、垮塌事故、交通事故,以及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时,领导和教师必须挺身而出,组织学生撤离疏散;对受伤学生应及时联

系120急救;对学生中发生食物中毒、传染病疾病流行除及时与120联系外,还应通知上级领导和疾控中心到场,确定是否采取紧急措施,防止病情扩大。

四、正确认识事故发生后必须及时做好“四项工作”重要性

及时救助、通知家长、报告上级、善后处理

首先是要积极救治,及时报告 。学校万一发生了学生伤害事故,校长及全体教职工应在第一时间组织所有力量并通过120急救电话和紧急联系附近医院等措施对受伤害学生进行全力救助,力争使损失和影响减至到最低程度;并及时报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联系受害学生监护人,有必要的要及时联系公安等部门。在事故处理过程中要端正态度,不能麻木不仁,更不能回避隐瞒、拖延卸责,也不能一味自责、主动揽过。

其次是要主动处理,科学应对。事故发生后校长及相关责任人要积极、主动、真诚地投入事故处理之中;要熟悉法律法规,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和学校;要坚持底线,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要尽力安抚好家长,不要乱表态和大包大揽;要尽量协调处理,不要使问题复杂化;要注重证据的收集,争取工作主动。

因此,我要认真学习教育法制的基本知识,不断增强教育法制观念,在教育教学中自觉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正确的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断增强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法治心得体会【4】

依法治校对我国当前的教育管理有着重要意义。我认为依法治校的基础是明确学校、教师、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依法治国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管理的根本方略,教育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部分,国家的法制化离不开教育的法制化。可以说,随着教育教学法律法规的发展完善,依法治教治校显得刻不容缓。如何实施依法治校,我谈一些实践体会如下:

1.实行依法治校,最重要的是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就是校规校纪,包括校长、行政、教师的管理和学生的管理等各种活动,要求规范的东西都叫规章制度,学校的校规校纪等同于制度,不仅相对学生,也对教师、行政人员同样有效。有规章制度才有法可依,学校依法治校,必然有各方面健全的规章制度,所以健全规章制度是依法治校的第一个方面。制定完善的学校应当包括校名、层次、规模、基本制度、重要的财务制度等等。章程,就相当于执照,相当于学校与政府的一份合同,学校依照章程自主管理,政府依照章程老判断学校是否依法办学,双方之间能形成规范的关系。所以首先要强调制定章程。如在制度中,教育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如何开展、教师职责如何分配,教师教育教学的组织、管理、监督工作应当如何进行都应当有章可循。章程就是制度,就是校规校纪。

篇4

如今,国家强调法治建设,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以及知法、懂法是对法治社会每一个公民的要求。为此,对小学生进行法律启蒙教育十分必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重要的思想品德教育,包括对小学生的法律启蒙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很多法律内容,教师可以借助此对学生展开法律启蒙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知法、懂法、遵法的思想意识。

一、法治社会中法律启蒙教育的必要性

社會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每一个公民的参与,对于小学生而言,更应该从小树立法治意识,有必要接受相关法律启蒙教育。法治进程的推进,关键需要解决人主观方面的法治意识问题,而意识最好的启蒙时期就是在小学、中学阶段。所以,完善中小学法治教育,提高中小学法治教育水平,有利于提高社会整体的法治素质水平。首先,小学生是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他们处于学习的起点,一切新的知识对他们而言都是新鲜的,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吸收能力较好。教师可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尤其是创新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兴趣,引发学生对法律案件的思考,进而对法律有进一步的探究兴趣。其次,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加强对小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有利于小学生从小树立法治观念,促使他们从小养成守法、遵法、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思维和习惯,这是实现我国法治社会的基础。小学生的法律意识不容小觑,因为小学生从小的法律思维会影响其以后对法律的认知,尤其是体验式的法律学习,对小学生的印象深刻,有助于培养他们用法律保护自己权益的意识,成人后也会由此受益。最后,小学生接受法律启蒙教育,有助于法律知识的传播,形成全社会的法律学习热潮,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小学生是生活在家庭中的具体的个体,与他们联系起来的是千千万万的家庭,如果小学生在参与家庭讨论和家庭事务时能够用自己的法律知识,将会带动家人对法律的认知。教师可以让父母参与小学生的法律学习任务,给予家长法律学习的机会,和小学生一起探究法律问题、研究法律知识,深入了解法律的精神。因此,在法治社会,对小学生进行法律启蒙教育不仅是从小学生个人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家庭和法治社会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是法律启蒙教育的主要途径

法律启蒙教育的途径是多样的,但对小学生而言,学校教育是主要途径。学校教育中,学校举行的相关活动、学校法律宣传、学校案例分析等是法律启蒙教育的途径,但是课堂教学与班级实践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主要的法律启蒙教育途径。其中,课堂教学包括在语文、英语、历史等课程中的法律渗透教育,也包括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直接有关法律知识的教育,这又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主要途径。道德与法治是小学阶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对小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课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很多法律知识,如“感受生活中的法律”“宪法是基本法”“执法守法,依法维权”等内容,这些内容是直接的对学生进行法律启蒙教育的材料,教师可以围绕着教材的内容,进行知识拓展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法律、体验法律,树立法律意识,懂得法律精神。另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很多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包括集体生活、社会公德、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在这些内容中渗透一定的法律知识,拓展法律启蒙教育的范围,让学生认识到法律是人们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是维护人民权益的有力武器,从而增强对法律的亲切感和兴趣。

三、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进行法律启蒙教育的策略

(一)通过法律知识认识法律

法律是由一条条法律条文组成的,小学生法律意识的提升离不开对法律条文的认识,教师可以用小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讲解法律条文。受年龄限制,小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能力还在发展中,教师在讲解法律知识时不能照本宣科,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实际,让法律条文“活起来”,如增加一些生活中的例子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法律有亲切感和感触。教师应从学生的成长出发,用更鲜活的教育方法,努力顺应他们的成长需求,让法律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行为,将他们培育成合格的公民,实现法治教育的阶段性目标。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邀请社会上从事法律相关专业的人员作为学生的法律指导教师,不定期地与学生交流,向学生传递一些浅显易懂的、常见的法律法规。

例如,教师可以邀请交警到学校讲解交通方面的法律法规,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法律以及违反交通法律法规给社会、他人和自己带来的危害。教师可以让交警和学生一起交流一些实际的交通事故的场景,通过交流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交通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和实际运用。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法律法规,认真学习法律知识,还有助于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和应用法律。另外,教师要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丰富自己的法律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法律素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法治观念的引导,作为学生学习法律的榜样,让学生认识到法律离自己并不远,学校生活中需要法律,家庭生活中需要法律,社会生活中也需要法律。

(二)通过法律案件体会法律

篇5

立法、法治,是法律管理层面两个十分重要的方面,而在高等教育学生管理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及监督,也脱不开这两点。《宪法》规定,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各级行政机关、政府部门具有立法和进行法律法规建设的责任及义务,而具体到各个执行机构,如高等教育机构,其责任主要就是法治或依法管理。高等教育执行机构或其管理者利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高等教育的公平正义,促进其和谐发展。

一、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背景和理论基础

学生管理的法制化一直以来都是行政主管部门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重点,自20世纪90年代末教育部全面提出依法治校的基本要求以来,21世纪初期,教育部就对依法治校给出了明确定义,即严格遵循教育法律的导向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将学生的人格和合法权益放在首位,努力营造以法治精神为背景的良好育人条件,不断提高教育管理者、教师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提高高校依法处理和解决各种学生、学校间矛盾和冲突的能力[1]。这一意见将依法治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两年后,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横空出世,将学生在校期间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明确,高校学生正确享受、履行权利和义务从此有了官方的权威的法律依据;早在2012年,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变革面对新的机遇,教育部在《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别指出,师生为主、法制为器,是创造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育人环境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飞速发展,随之带来的是社会的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剧变,人们的思想和社会风气越来越趋向多元化、自由化,公民开始对权利和法制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更高的要求。高校学生经历了中小学时期的长期高压,许多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都处在“放飞自我”的极端状态,但是另一方面,这批相对素质较高的学生对待新鲜事物和思想的接受能力和速度又是其他群体无法企及的。随着依法治教进程的推进,我们时常能够在各类媒体上看到高校学生与高校之间的权责争议案件,这表明高校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逐渐增强,逐步开始用权利本位思想武装自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墨守成规的传统学生管理模式必然不能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寻找高校及学生之间新的定位,寻找新的、适应社会和教育教学发展的新的学生管理手段,也变成了各大高校、各级教育管理者们争相研究、热烈探讨的时代课题。

二、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意义

中国的教育理论和手段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夫子的时代,“人治”的色彩也是从封建时期就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在这种近乎专权的管理体制下,教育者往往习惯于自己的主体地位,往往强调对于学生的绝对领导和绝对权威,往往不能容忍反对及质疑的声音。大学生的权责意识、法制观念也随之不断更新和强化,这种传统的、老旧的、不平等的教育、管理方式慢慢不被学生所接受,反对、抗争的声音不绝于耳。因此,高校学管工作的法制化改革刻不容缓。(一)有助于保障高等教育战略目标的实现。在已经过去的20世纪,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始终在追赶国家经济发展的步伐,旨在打造层次结构合理、学科门类齐全的教育体系,到20世纪末,基本建立了集科学研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于一体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体制。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985”工程后,“十二五”期间,又进一步提出了“双一流”建设的国家战略,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利于为民族振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2]。长期以来,政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保障力量,法规的保障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及利用,高等教育事业也不例外。诚然,没有政策,高等教育就没有肥沃的土壤、难以发展,但法规的作用是政策无法取代的,没有法律法规保障的发展,后劲不足、发展不畅。只有以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为主,政策保障为辅,双管齐下,高等教育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有助于提高高校依法治校的管理水平。社会各界对于“依法而治”都有其独到的见解,在落实上也有各自独特的方式方法,对于教育领域而言,依法治校是重要举措。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人的管理毋庸置疑是最重要的,学生管理是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依法治校就是要求依法管理学生。我国高等教育由于广泛存在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责划分不明确、工作效率不积极等问题,管理效能不足、收益不高。学生管理法制化,可以有效杜绝上述不良现象的产生,促进高等教育、高等学校的良性发展,提高高等学校的办学效益。(三)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社会法制化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土壤,而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思想对于行为具有先导作用,法制意识即是遵守法律的理论先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当代大学生既是主力军,也是一支生力军,所以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培养远不能拘泥于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还有责任和义务提高大学生的法制意识,两者有机结合才是他日大学生们在社会立足的根本。实现高校学管法制化,当代大学生可以深入社会法制化发展的内部,使他们对法制的感受更加理性化,有助于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四)有助于平衡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大学生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年纪更长、获取资讯更便捷,反而会出现将心智不成熟误作个性独特、将过于自我为中心误作思想前卫等情况。因此,在大学教育中,常常需要将学生作为主体看待[3]。也就是说,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需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目的、以学生为导向。需要注重于保护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将关怀和关心学生作为学生工作的主旋律。成立学生自治组织,鼓励学生对于一些简单常规的事务进行自治自理,同时亦不可过度,对于涉及原则性的,或确属学生不具备自治能力的事务,应明确并由学校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严格管理,并建立健全的沟通、反馈机制[4]。即高校学生管理应权责明确、张弛有度、有节有界,既不可一味放权,做“甩手掌柜”,亦不可限制过当,以免打压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具体实践

要实现高校学管工作的法制化,方法得当、举措得力是教育管理者工作的重点。可依靠教育部等行政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作为理论依据,结合学管工作实际,从以下几方面探索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5]。(一)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是一切法制化进程的基本前提,高校学管工作的法制化离不开成熟的教育法规基础,这些法律法规既是教育管理工作实施的标尺,也是教育管理工作前进的基石。每所高等学校都设置有其学生管理条例、考试管理条例、后勤管理条例、违纪处罚条例等,这些常规制度规范了教育者、教育管理者和学生的行为,它们从属于各级高等教育法规,既体现了法律法规约束功能的共性,又有其涉及对象、实施领域的个性。只有法律法规、实施细则和规章制度相互配合、相互完善、相得益彰,法制才是完善的、成体系的,法规的实施才有明确而具体的标准。诚然,在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中,无论是《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还是《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教育相关部门出台的行政管理规定,都为高校学管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施依据,但依然不能够完美地覆盖到有关教育教学的各方各面,如高校对学生管理的权责界限、学生与高校的纠纷处理方式都属于没有涉及的灰色地带,更有甚者,某些高校内部的规章制度本身便违背了有关法律法规,这显然会阻碍法律法规的统一性和正确性,影响各类法律法规、行政管理规定的有效实施,对于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不利甚至有害的。因此在实施和执行过程中必须还要考虑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规章制度,以便更有效地执行。(二)完善高校法制化管理的方式和方法。要实现高校管理的法制化,就必须提供一系列的具象化的法制化管理、反馈和调节机制。如,许多大学的学生管理规章和规定中都特别地增加了学生处理的申诉机制,当大学生感到自己的合法权益被侵害时,可以有具体、明确的方法、途径向学校表达自己的异议和诉求,这就是高校法制化管理的具体体现,学生、学校的权责都有明确的依据去执行,通过合理途径对于涉权问题进行申诉和处理后,学生如果对处理结果存在异议,可通过正常渠道向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申诉,亦可要求社会第三方介入,如求助仲裁机构申请仲裁,甚至人民法院等,这些做法对于合理地处理学校及学生之间的权责纠纷和矛盾冲突,体现法制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有积极的作用,一方面维护了学生合法的权益,另一方面也间接为高校免除了后顾之忧。再者,高校学生对于学校来说不可避免地属于弱势群体,对于这一客观因素,高校亦有义务为学生提供法律帮助及法律服务,进一步增强其法律手段、提高其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能力。(三)强化教育各界的法制观念和意识。法制的建设不仅仅是司法部门的义务,与社会各界都息息相关。许多人认为相较于法律,政策与生活联系更紧密,我们应该按政策办事,因而漠视法律;有的认为法律只是制裁犯罪分子的手段,与他人无关;还有的认为高校是专心学习的地方,法制建设与高校关系不大等等。高等教育学生管理法制化,必须改变以上的错误观点,而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手段就是法制教育。教育各界都对法制有了足够的认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才能有肥沃的土壤[6]。学生相对于学校来说属于弱势群体,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弱者心态会阻碍学生合理诉求自己的权利,事实上学生对于法制的认知也不足以支撑其站起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相反,学校拥有学生个体所远不能及的资源、权限和社会影响力等,如果高校管理者法律意识淡薄,极有可能利用这些资源、权限和社会影响力,操纵事态的发展、逃避学校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这种现象对于学生与学校间的权责纠纷的处理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教育所涉各界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都需要强化法制意识,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树立正确的法制观、正确地使用法治手段、积极地对待法律赋予其的权利和义务,而学生则要摒弃弱者心理,用法律武装自己,既要敢于维权,又要善于维权、合理维权、依法维权。(四)重视高校法制教育与网络结合。近年来,受网络技术井喷式发展的影响,以微博、抖音等平台为代表的自媒体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它们深刻影响着当代学生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也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高校学生心智不成熟、阅历不丰富、判断不客观,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非常容易丧失理性,片面、偏激地了解问题、发表言论,甚至做出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此外,在当今的社会形势下,各行各业“内卷”严重,一些无良媒体为了赚眼球、博出位,丧失了新闻从业者的基本操守,输出的观点夹带私货、故意引导舆论,而大学生往往容易被利用。这些因素都有可能成为高校甚至社会的“定时炸弹”。不可否认,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挑战,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顺应时势,将网络空间,尤其是网络自媒体领域的法制教育重视起来。此外,高校也应积极探索将网络自媒体的资源和特色运用到学生管理的实践中,意识到信息化管理对高校学生管理的积极作用和意义[7]。打造多元化、现代化、网络化的学生管理模式。尝试建设校方官方自媒体平台并设立专门的责任机构,发挥喉舌作用,宣传、展示学校的政策方针、校园文化、科研成果、新闻动态等。同时,可以通过自媒体充实学生的意见反馈、维权投诉、沟通建议渠道,打造更完备的学校学生联系枢纽[8]。

参考文献

[1]王雪,武丽丽.高校建立学生党员理论学习长效机制的着力点[J].甘肃农业,2006(9):179-180.

[2]余智慧,陈鹏.“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挑战与政策供给[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16):41-47.

[3]王永新.科学发展观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J].学理论,2009(12):9-11.

[4]王秀彦,袁文,苏林琴.当前大学生自治组织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北京教育(高教),2010(Z1):80-81,117.

[5]赵鹏.加强民办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对策研究[J].教育界,2016(7):21.

[6]朱艳民,马浩辉,任怀敏.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的若干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5(10):137.

篇6

近年来我国各地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每年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也逐年增长,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维权问题日趋严重。而大学生求职心切却又缺乏必要的就业法律意识,在遇到就业法律问题时处理方式不当,既耽误了自己就业的时机,也损害了用人单位的利益,造成了劳动关系的不稳定、不和谐。因此大学毕业生增强就业法律意识,了解相关的就业法律法规是相当必要的,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法律意识也是解决目前各高校就业问题的当务之急。

1高校毕业生就业法律意识现状

1.1相关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的匮乏

大多数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关心的是如何设计简历、如何应对面试等求职技巧以吸引用人单位的眼球从而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而对就业法律保障方面的事项知之甚少,甚至对如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漠不关心。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则普遍认为他们距就业为时尚早,现在学习就业法律法规根本没必要。大四学生则普遍存在“临时抱佛脚”的心理,认为只要在找工作之前看一下相关内容就行了,根本不知道如何深入了解并运用这些相关的法律知识。大多数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根本就没有接触过法律,很多大学生本身就缺乏基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常识,觉得法律跟自己的日常生活很遥远。而在我国的大学课程设置中,大学生真正能接受专业的法律教育的机会又非常少,很多高校根本没有注意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学生对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的了解基本为零,对合同法、劳动合同法、民法等与就业有关的法律基本不懂,导致应聘过程中出现法律盲点,不知道如何在鱼龙混杂的就业陷阱中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在我们的调查中,很多学生觉得《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对自己的求职没有帮助,也不指望法律在自己的就业过程中能帮什么忙。可见,大学生对就业法律法规的认知水平较低,甚至有人认为当自己的权益收到侵害时,根本不会考虑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1.2维权意识淡薄

谈到法律维权意识,网上大学生找工作被骗的例子比比皆是。不少大学生欠缺法律的基本常识,对自身的合法权益的维护途径了解甚少,不知道自己的就业权利,更不懂得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甚至遭到用人单位侵权时,还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还有些大学生在权益受到侵害后,有意维权,却申诉无门,不知道如何维权,更不知如何运用相关法律来维权,有些同学甚至无法判断自己的在权益是否已经被侵犯。所以在出现不平等的情况时,多数毕业生的选择是默默接受或逃避、退缩,不会对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说“不”,在权益遭受侵害时显得不知所措。通常在签订协议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2.1劳动合同签订问题

《劳动合同法》第7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第10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毕业生同用人单位之间应当依据《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建立劳动关系,并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据不完全统计,有近三成的用人单位都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造成这一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用人单位为逃避缴纳社会保险和解雇成本的法律责任而规避劳动合同的签订,另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缺乏相关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很多大学生缺乏合同意识,更有的涉世未深的毕业生盲目信任用人单位,只与用人单位就权利责任问题达成口头协定。由于缺少纸质证明,一旦发生劳动纠纷维权时,就会使自己陷入不利境地,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

1.2.2试用期滥用问题

试用期是用人单位对新录用的劳动者是否合格进行判断,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是否适合自己进行详细了解的期限,是双方进行互相了解适应的过程。《劳动合同法》第19条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但是很多毕业生对试用期的相关法律规定根本不了解,遇到黑心单位经常被坑害,由于试用期工资较低,有的单位在试用期期间随意编造名目解除与毕业生签订的劳动合同,试用期满即叫学生走人然后重新招聘,一直在使用廉价劳动力以节省公司开支。

1.2.3合同条款模糊问题

在劳动合同的签订过程中用人单位居于主导地位,一些用人单位按照国家有关法律和劳动部门制定的合同示范文本事先拟好聘用合同,这些合同主要规定劳动者的义务和用人单位的权利,很少提及用人单位的义务和劳动者的权利,面对这样的条款,由于很多大学毕业生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些是“霸王条款”,他们认为自己只能被动签约,没有其他选择;有人即使觉得条款不公平,也不敢跟用人单位提出;有人甚至连合同内容是什么都没有看就直接贸然签字,从而为后期可能的维权埋下不利因素。在就业过程中一旦发生争议,招聘单位会拿出已签订的合同为自己辩解,届时很多毕业生就处于被动状态。

1.3违法意识淡薄

就业严峻的形势,部分学生求职心切,投机取巧,导致了不少违法事件的发生。毕业生在就业合同签订过程中容易触犯的法律有如下几点:第一,应聘时伪造虚假的简历和各类相关证书来骗取用人单位的录用资格;第二,与用人单位签署了就业协议但是却不去报道,单方面解除协议;第三,同时与多家用人单位签约再定取舍,或在签约后频繁跳槽,随意单方违约。他们根本没意识到造假是违法行为,一旦用人单位发现造假便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赔偿损失。他们认为不去报道只是不守信用,最多只是道德问题,与法律无关,只图眼前的利益,漠视了相关法律法规,因此产生严重的后果。

2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缺失原因

2.1高校法律相关课程指导不足

很多高校对大学生缺乏专业、有针对性的就业法律教育培训,有些高校由于教学资源所限,法律课程根本不设置或者只是形式,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渠道非常有限,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说,仅仅是《法律基础和道德修养》一门课,学生根本学不到实质性的内容。老师所讲授内容多为法的简单介绍,具体法律条文的深度和广度根本不够,也缺乏实务指导性。也有的教师授课往往简单罗列,而更有学生的目标也仅仅是希望通过这门考试而已。《就业指导》课程中多半也是讲述简历制作、应聘技巧,而较少涉及法律法规。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仅仅是把它看成一门课程、一种任务,而不是当作保护自己的武器。因为对就业法规不甚了解,缺乏就业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让一些用人单位有机可乘,学生不知如何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2.2高校就业指导指向性偏离

目前大多数学校提供就业指导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认为就业率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他们只关心学生是否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而不关心在签订过程中学生是否有学生被侵权的行为出现。过于重视招聘本身而忽视了法律知识的普及,忽略了学生是否真正地掌握劳动、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能否在就业择业中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以及如何避免违约违法行为的发生等更为重要的就业法律教育工作。一些就业指导老师认为学习与掌握相关就业法规是毕业生走到社会上的事,跟学校无关。即使有相关法律知识的指导,指导内容上也只限于关于签约的辅导。同时,由于很多提供就业指导的教师大多不是法律相关专业出身,自己对于相关的劳动法律也是一知半解,不能很好地为学生解答相关问题。

3提高高校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对策

3.1加强高校法律教育

学校要注重大学生的普法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使其掌握好法律这个重要武器。高校要把法律教育与择业教育结合起来,让大学生真正做到知法,用法。比如学校可以再开设与就业法律相关的课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进行基本原理、重点法条以及相关案例的讲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在求职、择业、就业过程中遭遇侵权后的维权,必须建立在对相关就业法律法规学习掌握运用的基础上,提升法律类课程的实践性与实用性,使学生清楚在就业、签约时哪些是与保护自身利益相关的内容,知道对方的用人条件是否侵犯了自己的权利。还要知道当自己的合法权益收到侵害的时候,应该用哪一步法律、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使自己的损失最小化。

3.2增强就业法律指导

内容的实用性,提供务实的就业法律指导和服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培养一批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老师对毕业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律指导,引导学生关心与择业就业有关的法律法规,使学生系统而全面的掌握自身合法权益保护的方法和途径,在就业过程中享受法律的保障。在学生求职阶段,提醒学生就业协议的重要性以及与劳动合同的区别所在,提醒学生尽量警惕和避免招聘各类招聘陷阱和就业歧视。由于目前高校学生就业法律意识淡薄,就业过程中被侵权的事件时有发生,高校可以以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为依托开展就业法律援助项目。比如针对毕业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法律问题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4结语

就业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帮助他们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法律意识,增强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加强大学生运用法律的能力,能够使他们在面对纷繁复杂五花八门的就业侵权问题时用法律的理念理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自己得到有效的法律救助,在迎接社会挑战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少受伤害。

【参考文献】

[1]黄芹.浅析大学生就业中的劳动保障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14.3.

篇7

在针对,民法,刑法等专业法律知识的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在五五”普法中,各级政府对青少年法制教育应该重视,有效地构建了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组织网络体系,确保了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规范运作。但是在工作运作中还存在着一些诸如法制副校长素质不高,讲课内容缺乏针对性,且讲课形式单一。简单枯燥,导致有的学校法制副校长没有切实发挥好应有的作用。由于青少年法制教育质量不高,直接影响了一些学校和学生学法的积极性。流动人员法制教育难落实社会的刑事案件不断上升。另一方面也给社会治安带来了压力。因此,必须要通过建立法律制度的形式来构建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的责任体系,真正做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头上有指标”,这样才能做好普法教育工作,普法教育的质量才能提高。要构建普法教育资源整合机制。在教育的手段上,普法教育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相通性,拥有的资源可以共享。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部门之间不沟通等现象,五五普法既要开拓创新,又要加强基础性工作;既要求发展,又要继承过去的优秀成果及其成功经验。

篇8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5-0161-01

1 理论构建:我国高校控烟的AGIL模型

高校学生吸烟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国家在相关方面的努力、配套的法律法规、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以及学校、家庭等对大学生的引导与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这些因素在有效解决大学生吸烟问题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为切实解决大学生吸烟问题提供合理的建议。

首先来看社会相关力量对高校控烟的影响。本文所讲的社会力量主要是指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团体、企业、媒体等。我们知道,高校学生处在日益开放的社会系统中,这使得高校学生与社会环境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因此,社会相关力量有必要对高校学生控烟积极地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只有社会各方的相关力量共同行动起来,才能为高校学生创设一种优良的外部环境。其次,要关注政府行为在高校控烟中所起的作用。政府在高校控烟中的作用主要在于法律、法规的制定以及对社会环境的净化方面。2003年中国签署了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2006年1月9日《公约》在我国正式生效。继北京制定并颁发了“北京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范围若干规定”之后,上海、杭州、银川、广州等省市也相继颁布法律法规,将控烟纳入法制化进程。尤其是今年国家在5月1日开始实施的关于“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对于高校控烟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高校作为公共场所,吸烟不仅害己,而且害人。再次,学校、家庭等保护机构在高校控烟方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学校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等的重要场所,学校主要承担了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责任。学校在积极、定期开展的关于“无烟”校园建设的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最后,本文简述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在高校控烟中的功能。法律法规在控烟方面的功能主要是通过政府的行政行为及其法律自身的强制力来实现的,同时法律法规的制定也为控烟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2 问题探究:高校学生吸烟的危害分析

大学生吸烟会在很多方面产生负面的影响。首先,吸烟不仅污染环境,危害自己的健康,而且对被动吸烟者也有很大的危害,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其次,高校学生吸烟对于学生本身来说有着严重的危害。吸烟能增大患病症的几率,像肺癌、食道癌等疾病。同时也会影响大学生的睡眠状况,也会导致视力下降。再次,由于大学生是纯粹消费的群体,根本没有收入来源,自己的生活花销基本上来自于父母的供应,吸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父母的经济负担。加之每年国家为了防止肺结核、肺癌等一系列吸烟引起的疾病所支出的财政费用,导致社会成本的增加。最后,大学生吸烟可能会导致大学生的不良行为。大学生的业余时间相对较充足,很多大学生感觉很空虚,精神上没有了依托,常把吸烟作为自己打发时间或被用来当做实现精神满足的手段,这样一来容易导致大学生在行为上产生偏差。由此可见,大学生吸烟害人害己,既不利于吸烟者本人生理、心理健康,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社会成本,可谓吸烟是“无情杀手”,它的危害不亚于吸毒。

3 策略制定:各相关力量对高校控烟的共同努力

3.1 国家在相关方面的努力:加强对烟草市场的规制

大学生吸烟虽然是个人行为,但是由此所产生的危害却是一个社会问题。

首先,高校控烟离不开法律的支持。国家要积极加快相关立法工作,在国家法律的强制力和约束力下,使得我国在控烟方面的法律法规得到切实落实,并且加大其执法力度和处罚力度,对于在公共场所吸烟的人群严厉惩处。

其次,充分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职能,制定积极的产业政策。加快产业结构转型,鼓励种植烟草的烟农从事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国家可以采用各种财政手段,包括财政补贴、宣传教育等对烟农进行合理引导。这样,烟草的种植面积就会大大减少,随着社会的发展,烟草慢慢就会退出市场。

最后,国家要加强控烟方面的宣传教育。国家制定的法律、政策只有让民众有充分的知情权,人们才会慢慢地去学习、遵守,倘若人们都不知道国家在控烟方面的措施,这样,法律、政策的执行难度就会增大。因此,国家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宣传。

3.2 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大学生吸烟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个社会问题。在大学生的控烟机制的建立中,社会各界的相关团体、组织等同样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尤其要重视现代大众媒体在大学生控烟知识方面的宣传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各界的相关团体、组织要在大学生控烟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社会环保组织、控烟组织等要做好大学生控烟方面的宣传工作,使大学生亲身体会到吸烟的危害,引起他们内心的触动,自觉地戒烟。

其次,新闻媒体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借助于新闻媒体进行控烟的广告宣传,积极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努力营造大学生成长的健康的社会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言行。

3.3 高校的努力:努力做好对大学生吸烟的教育和心理引导

大学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等的直接活动场所,对大学生的行为和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学校在大学生控烟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

首先,学校要定期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要通过开展一系列公开讲座,向同学们展示实物图片,运用现实案例,对主动、被动吸烟的危害、女性吸烟的危害要分别加以宣传,以使大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引起大学生心灵上的震撼,让大学生从内心真正明白:吸烟就等于慢性自杀,它的危害不亚于。学校还应联系心理学老师,注重加强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教会学生用适当的方法排泄自己的情绪,让他们领悟到人生的真正魅力在于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内在修养,吸烟既不时髦也不潇洒,是一种危害健康的陋习;二是要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培养理财观念。前已述及,大学生吸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成本,包括国家在医疗方面的成本和给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大学生的吸烟行为会导致其日常开销的增加。学校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可以恰当地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

篇9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b)-0131-02

在我国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直在致力于建设一个法治社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法治社会的基本准则,这些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前依法治国是我国治理国家的重要准则,也是兴国安邦的重要决策,依法治国要求公民的法律素质达到一定的水平,大学生是我国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公民素质较高的一个群体,所以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是“依法治国”提出的必然要求。

1 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是目前大学生发展过程中人们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在当代大学生发展的过程中,他们的法律法律素质现状与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

(1)法律认知能力的增强。从整体情况来看,当代大学生的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认知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他们清楚地知道一些基本的违法犯罪的事情以及发生这些事情可能有的相应后果。因为目前很多大学对于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增强都有一定的措施,而且大学生平时通过网络也会接触到一些案例,甚至有的学生都深有体会,比如说被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等,这些都是大学生经常会上当受骗的地方,而且在上当之后有报警的意识,这就是他们法律认知能力增强的具体表现。这些经历多多少少会增强他们的法律认知能力。[1]

(2)自控能力不足与法律规定的冲突。大学生自身发展过程中还会存在自控力较差、自我认识不清等与法律规定冲突的现象。因为绝大多数学生在对一些法律有清楚了解的同时,却往往做不到以这些法律规定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有时会用这些标准严于律人,宽以待己。这样的发展现状对于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不会有所促进,反而可能会产生其他一些不良后果。

(3)意识与行动不协调。意识与行动的不协调是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缺陷的又一体现。而且这一问题是当代大学中普遍存在的,他们对一些法律法规有清楚的了解,但在实践中却又显现出用法能力的不足,部分大学生不懂得将法律运用于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所以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相应的认知能力增强的同时法律素质并没有提高,这亦是目前需要重视的问题。

2 普遍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重要意义

对于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普遍提高问题,从来都是我国高校教育非常重视的问题之一。基于我国法制社会的建立和高校素质教育的双重要求,目前已然成为教育部门和高校的迫切任务。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主力军,对祖国发展将起到强有力促进作用,一个国家的人才的法律素质低下将会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损失,而且可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所以目前对大学生法律素质提高的问题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是我国的一个重要人群,因为大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基础比较好,他们有较强的辨别是非能力和判断能力,而且他们对法制社会的建设有高度的热情,在不知不觉中能够大大我国国民法律素质。从这些情况来看,普遍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不但能够促进我国国民法律素质平均水平的提高,而且能够在将来大力促进我国法制社会的建设,从而促进我国的快速发展,为人民建立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2]

3 当代大W生法律素质培养途径及建议

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提高是各大高校应该重视的一项工作,对于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健全的机制。我国目前已在高校学生中普遍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法律素质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学生学习兴趣不够,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课程教学安排课时较少,师资法律水平参差不齐等等多种原因使得法律教学效果还有待提高。目前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教育需要一定的创新来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性。在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过程中,范围最广、最强有力的培养方式就是课堂教学,虽然说课堂教学是学生兴趣最缺乏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是通过一定的改进与创新将会成为法律素质教育最主要的一种方式,对于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途径进行以下的探讨和建议。

3.1 理论教学方面

(1)重视大学生法律基础知识的积累,大学生法律素质是素质教育背景下综合素质中的一项基本内容,大学生素质的提高不仅仅能够提升大学生本身的素质,而且对于整个学校的发展也会有很大的益处。大学生法律素质要求学生对于最基本的法律能够清楚的了解,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能够以身作则,不以身试法,不知法犯法,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不知不觉的影响周围的人。[3]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学习并牢固掌握相关法律基础知识。目前大学生法律基础知识已经被划分到学生必修课中,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法律法规的认知和学习,在目前法制社会的建设过程中,法律法规是规范公民行动一个约束条件,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及其重要意义;二是让当代大学生认识到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就是法律的相关规定,这种标准能够指引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的行为,并且能够及时纠正他们的一些错误行为;三是让大学生认识到国家意志的体现就是法律法规。通过法律理论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明白违背了国家的法律法规就是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国家意志,这也是国家法律规范的强制作用。

(2)为适应新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学习需求,将课堂教学模式的进行必要的改进,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新媒体时代,他们往往思维活跃、学习过程主动参与性要求高,课堂信息量需求多等特点,高校需要适应新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学习需求,将课堂教学模式的进行的必要地创新性改进。具体建议如下:一是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讨论法为主,辅以讲授法,鼓励大学生多多参与到教学内容的思考和学习中来。在法律素质培养的课堂上,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老师的教授为主,这种方式非常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的状态。在课堂改进之后,把讨论加入其中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在教师教授的过程中,学生会注意力不集中,通过引入课堂讨论,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还可以在讨论中不知不觉地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可以给出一个问题,在同学们进行讨论之后,挑选部分同学回答问题。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激情,让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中通过对事情的对与错、是与否进行讨论,从而不知不觉地培养基本的法律素质。其二是课堂教学中采用课件与视频教学结合,改变法律基础知识学习过程的枯燥性和抽象性,以增强法律基础知识的趣味性。课堂教学中,加入视频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教学的主要模式,教学视频的特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通过视频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效果的提高能够直接促进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有效培养。其三是重视课外法律知识的继续学习,法律基础知识的积累不能仅仅停留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大学生必须从各方面汲取法律知识的相关规定才能稳步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课堂学习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这种与实践建议密切的课堂越来越向着课外进行发展。在课堂之外,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丰富法律素质培养的教学[4]。课外活动中,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法律素质。

3.2 实践教学方面

在目前高校发展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尤其是法律素质。而法律素质的培养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也是高校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项目。

(1)重视法律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法律素质提高的重要性,在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过程中,最基础的手段是法律课堂的开设,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法律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特性首先能够激发学生对法律素质教育教学的基本兴趣,在学生对法律法规的教学产生兴趣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培养。法学专业自身就是要求既懂法学理论,又能实践运用法律。不懂法律实践运用,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与提高就无从谈起。法制课堂的枯燥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故在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高校应该重视法律实践学习对于大学生法律素质提高的重要性。

(2)为实现大学生法律素质提高的有效性,应重视法律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的多样性改进,法律素质教育除了课堂的教育,还必须重视法律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故建议高校应该通过丰富多样的法律实践课的开展,更加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在传统的法律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主要的实践活动就是与法律有关的宣传讲座,大学生不能亲自参与其中,在新媒体时代下已略显单调。故建议在大学生法律素|培养的过程中应开展能够让大学生亲身体会的一些法律实践活动,通过参与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例如可以根据当前热点法律事件,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可以邀请一些专业的人士进行一些法律研讨会,同时学校还可以举办大学生法律法规知识竞赛等类似主题类的活动,或者是开展法律小话剧、也可以是小品等;学校可以与当地的政法部门联合举办,让学生走入政法部门亲身体验;还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有关网络诈骗的模拟、处理办法;或者是开设与法律素质有关的情景剧等。这些方法都需要学校进行设计与开设的支持,并且让同学们对于参加的活动写具体的实践报告,通过这些法律实践活动的开展,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

参考文献

[1] 赵玉.创新社会实践方式 提高高职大学生法律意识[J].法制与社会,2013(11):223-224.

篇10

1、听取陈述和申辩。行政主体作出对行政相对人不利的行政行为,应当保障相对人的陈述和申辩权利的实现。

2、自己不做自己案件的法官。所谓“自己不做自己案件的法官”,就是“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处理涉及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事务或裁决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争议时,应主动回避或应当事人的申请回避。”

3、说明理由。行政主体作出决定或裁决时,特别是作出对行政相对人不利的决定或裁决(符合法定保密要求的除外),应说明所依据的事实状态和法律依据,证明所依据的事实和相关法律、法规与作出决定或裁决的内在逻辑关系。做到证据真实、充分、有效,依据合法、有效,定性准确、恰当、合理。

(二)正当程序对规制行政权行使的价值

正当程序价值理论对程序工具主义存在较大的分歧,部分专家学者认为正当程序价值属于程序工具主义,这部分专家将程序看作具体的使用方式,是实体法的关键方法,能够有效、迅速地促进其实行。但是这样的看法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没有看到它对实体法的重要作用。反对者则认为实行公平、公正的步骤程序未必会获取良好的结果,并且实行不公正程序导致不公平结果的可能性更高。实体规范的正统性、合法性和权威性在相当程度上是由公正程序所赋予的,是程序制度运作的结果。以上对程序价值的讨论是以程序对于实体或结果正义的价值视角来探讨程序价值的。发达国家的一些研究人员开始充分了解到程序的独特作用,它能够区别于仲裁结果,这些专家根据不同的方面发现程序具有独立于结果的价值。笔者比较认同的是马修的“尊严价值”理论。该理念把实体权益、程序性权益进行了区分。该理念比较重视的是,在仲裁的过程中,有没有很好地维护当事人的自尊。所谓维护自尊,就是指人性化地设计法律步骤,让当事人在程序实行的过程中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享受充分的尊重。综上,要想实现正当程序的价值,不仅要切实保证人的权益,相较于实体,自身也要具备高度的独立性。人的尊严、权利和价值是正义追求的终极目标。

二、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初步评价

要探讨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新思路,必须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相关规定进行认识。从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规范暴露出,对高校学生管理特别是纪律处分管理相关规定存在重原则、轻程序;操作性有待提高;校规校纪较之相关法律法规更加严格等方面的问题。

(一)重原则、轻程序

在我国《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文件中,虽然对高校学生纪律处分进行了法律规定,但其法律法规原则性条款较多,程序性规范较少。如《教育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履行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如果学生对学校的处分结果不认同或者质疑,有权利申诉,可以对学校的某一部门或者某个老师剥夺、损害其合法权益的行为提出诉讼。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法》也重申了受教育者合法权益受到法律保护和高等学校具有纪律处分权,并规定了高等学校的纪律处分权的行使须经过校长办公会议或者校务会议,但是没有规定更详细的程序。

(二)操作性有待提高

与《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相比较起来,《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用了近11个条款描述了学校纪律处罚所必须遵守的程序,并较多地描述了高校学生纪律处分的一些具体的执行措施和细则。根据这些细则的规定,高校对违纪处理必须按照程序正当、证据充足、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恰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高校学生处罚规定的进步性,但对学生陈述、申辩、申诉如何保证真正实现的具体细节涉及的比较少,申诉的操作性规定亦不够完善,听证制度更是缺失。

(三)校规校纪较之相关法律法规更加严格

高校虽然依据相关教育法律、法规等文件做出学生管理规定,但多数高校本着从严治校,制定的校规校纪较之相关法律法规更加严格,具体详列了违纪行为的种类、程度和相应的处分,对学生的纪律处分规定内容,义务多权利少,且明显偏重惩罚,形成了对法律法规的越位,导致实体的不公正。

三、高校学生管理遵循正当程序的必要性

对违反纪律的高校学生行使处分的权力理应遵循正当程序的理由,主要在于实现高校依法治校,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近年来,学生因各种原因高等学校的案件时有发生,常常见诸报端或其他新闻媒体。但是,由于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违纪处分工作中缺乏正当程序,往往导致学生权益受到侵犯不知所措,更谈不上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一方面不利于促进高校依法治校,也损害了高校的形象;另一方面,从社会角度淡化了人们特别是祖国未来建设后备军对程序正义的信仰。具体说来,高等学校学生管理遵循正当程序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遵循正当程序是高等学校依法治校的需要

高校学生管理引入正当程序,要求高校制定具体规范的管理规定,这样可以帮助高校建立起合理的权力使用制度,明确双方在教与学、管理与被管理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有助于规范学生管理权力行使程序,形成合理的高校学生管理权力执行机制和执行监督机制,可以起到确保高校管理行为在法制轨道上正常运行的作用,有利于高等学校依法治校的形成。

(二)遵循正当程序是促进高校学生主体地位确立的需要

目前,在我国高校教学和管理中,还有许多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和教师不平等对待学生,忽视和伤害学生的合法权益。当前,对高校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已经逐渐转变为对学生权利和义务的考量,也就是说,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并不仅仅要履行规定的义务,学生还可以享受应有的权利。因此,高校学生纪律处分权行使中按照正当程序,这是促进高校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措施,也有助于学生增加权利义务知识,从而适应社会大方向的需求,促进高校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三)遵循正当程序是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需要

正当程序要求高等学校的一切处分必须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同时也赋予了相对人被告知学校行使处分权的程序要求,以及为自己的合法权益进行陈述、辩解和获得救济的权利。所以说,按照正当的程序对学生违反纪律的行为进行处分,其本质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学生的权益。此外,正当的程序还能够防止高校、等恶劣行为,能够创造一个良好的管理环境,落实高等学校应承担的相应责任,也才能把对学生实体性权利侵犯的危险降到最低,以保护学生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四)遵循正当程序是减少学生与学校矛盾冲突的需要

通过调查和访谈,笔者体会到,如果一个处分决定合法合理,即使该处分决定结果对学生十分不利,学生一般也会心甘情愿的接受。而合法合理的处分的前提只有正当程序。因此,如果学校对学生所做出的决定合乎正当程序,学生无可挑剔时,不仅能够提高学校处分决定的可接受程度,学生于情于理也不会寻求其他救济途径尤其是把学校告上法庭,学校也就避免了很多麻烦,这有利于减少学生与学校的矛盾冲突。

四、高校学生纪律处分权行使遵循正当程序的可行性

最高人民法院江必新在2010年5月11日,就统一行政程序立法相关重大问题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他表示:“行政程序立法时机已经成熟”,“正当的程序具有充分吸纳民意、集中民智、维护民权的作用,使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贯彻到执政活动之中”,以上叙述我们能够看出我国政府在维护高校学生纪律处分规定方面的努力和决心。而且从目前相关法律机构的立法趋势上看,这些努力已经付诸实践行动。在具体分析国外众多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可以得出,不同法系都对高校学生管理的正当程序做了限制,他们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在普通法系,英美等国家没有公法与私法的区分,他们观念中的正当程序是保证权力机关合法执行的基础,同时所有的单位、组织在进行活动或者行使权力时,都应当遵循正当程序的具体要求和规范。就拿英国来说,其尊崇的正当程序的重点不是学生能够按照正当的程序享受应有的权利,而是高校在进行学生纪律处分的时候能否按照正当程序进行,尤其是在结果不利于学生发展时,能够遵循正当的程序。再说美国,它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对学生的受教育权和其他权利进行规定并且提供保护措施,这些都是有正当程序保障的。高校对学生作弊进行处理的程序、学生不认同进而申诉的程序等在学校的规章制度中也都是有严格规定的。另外,在其他的规章制度中也有不少的程序规定。德、法等国的关注重心在于学生的行为,学生的行为是高校是否采取正当程序的衡量条件。如果是事实情况或者是与之有关的情况,都会按照正当的程序处理,尤其是听证会。由于事实情况需要用听证会来处理,所以听证会必须按照正当的程序进行。具体谈一谈德国的正当程序,它的涵盖范围包括高校处理不当的行为,还包括高校拒绝学生申请的行为。比如说某生打算申报助学金,同时给出了具体的说明,但是学校关注的是学生不具备申请人资格的条件,因而不能继续发放,在决定作出之前,学校必须向该同学表明法律依据,而且应当听取其意见。正当程序条款,在保障学生宪法权利上极有影响,因此对正当程序的审查是法院处理学校对学生处分之诉的重要原则。我国在规范高校管理的司法实践中,将正当程序的思想观念顺利地运用到“田永案”“、刘燕文案”的实际处理过程当中。并且“田永案”和“刘燕文案”中双方争议的焦点之一也在于程序缺失。毫无疑问,程序的保障在实体权利的保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法院在审查学生管理行为的纵深程度时,势必考究到正当程序原则。参考国外的做法和我国的司法实践,我国在高校管理中应遵循正当程序的原则,使这一原则发挥其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独特功能。如同“一个健全的法律,如果使用武断的专横的程序去执行,不能发生良好的效果。一个不良的法律,如果用一个健全的程序去执行,可以限制或削弱法律的不良效果。”

篇11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9.082

《旅游政策法规》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主干课程之一,也是学生参加全国导游员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及内容存在着许多不足,教学效果差,所以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迫在眉睫。

1《旅游政策法规》的课程特点

1.1法律法规多,记忆要清晰

《旅游政策法规》这门课程作为全国导游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各所高校及教师在制订教学大纲时,基本都是以全国导游资格考试大纲作为教学内容。虽然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旅游政策法规》书籍的版本很多,但主体内容几乎类似。以刘雪梅、吕海龙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旅游法律法规》一书为例,内容包括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导游人员管理法规制度》、《旅行社管理法规制度》、《旅游投诉处理办法》等十四大项,每一项均包含有几十条,甚至上百条的法律法规条款,内容非常之杂、细、多。这就要求在识记知识点的过程中要保持记忆清晰,并且经常温故而知新。

1.2教学内容杂,重点不突出

因为《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所包含知识点“杂、细、多”,往往会让初学者感到束手无策,大部分学生把《旅游政策法规》课程归纳为纯记忆性的科目,错误地认为整本书都是需要识记的内容,每一条法律法规都是重难点,而不系统去理解该课程,无法形成理性认识,更不会融入自己的学习观点和体会。此时,若教师也不能适时、明确地进行指导,就会让学生非常困扰。作为《旅游政策法规》课程的教师,自身必须具备很高的专业素养,对相关知识都要做到理解透彻、烂熟于心,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为学生指明重难点的方向。

1.3时事政治细,日常需留意

虽然《旅游政策法规》课本中不包含时事政治的内容,但是在全国导游员资格考试中,国内外时事政治一般以填空题的形式出题,且在卷面中要占15至20分的分值,因此是《旅游政策法规》课程内容必不可缺的重要部分。教师和学生均需要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自觉主动地留意收集官方媒体所公布的国内外时事、要事、大事等,例如《半月谈》、《时事资料手册》、《环球》等期刊杂志。

1.4教学效果差,学生没兴趣

《旅游政策法规》课程的内容大多数是各项法律法规,相比较旅游管理类的其他专业课程而言,内容枯燥,缺乏灵活生动的课堂氛围。而且很多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课堂上照本宣科,教师只管“说”,学生只管“听”,这种“满堂灌”的方式,稍好者会辅助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但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远远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玩手机的、看小说的、昏昏欲睡的学生比比皆是,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理念“滞后化”

虽然我们已经倡导“素质教育”很多年了,但是现在的大学教育仍然未能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教学的理念、内容、方式、手段、考核等均带有明显的应试教育的印迹。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是一个对旅游业的服务人员有着多方面的要求,且集多种功能和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行业。《旅游政策法规》这门课程的开设,本意在于通过学习使得旅游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的从业过程中,严格遵守国家及地方的各项法律法规,规范自身的行为,保障游客的利益,保护游客的安全,这才是“学以致用”的真正效果。可这门课程的教学实际上仍停留在以考试成绩定未来的阶段,忽视了最为关键的内涵建设,这种评价制度极大地削弱了教学实效。教师课堂传授的内容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和情感世界,更谈不上最终落实于其言行举止这些关键性的问题。

2.2教学内容“片面化”

《旅游政策法规》这门课程既是旅游专业学生日常必修主干课程之一,也是国家导游考试必考主干课程之一,因此被赋予了教学上的“双重意义”。目前教师往往只是教条地灌输各项法律法规,让学生死记硬背,脱离了实际运用,有些学生在听课时甚至带有抵触情绪。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对所有旅游类基础知识点的整体把握是一项基本的职业综合素养。完整的《旅游政策法规》课程的教育内容应该包含两层,一层是有形的法律法规,即各个知识点的识记,另一层则是更为重要的无形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旅游政策法规》课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与实践活动紧密关联,并要运用到实践中的一种教育活动。我们没有很好地运用道德实践去激发学生对道德修养的自觉追求,所以导致了这门课程教育内容的片面化。

2.3教学过程“简单化”

《旅游政策法规》课程的教学过程是以一定的内容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由教师对旅游法律法规及相关常识等方面内容进行指导的活动。这门课程本应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式教育,却被简单化为一种“灌溉”式教育过程,存在诸多弊端。《旅游政策法规》作为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旅游专业核心课程,基础理论既涉及每位学生的旅游专业知识,又与国家及地方各项法律法规等知识密切相关,内容繁?s、理论深奥,对于知识底蕴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一方面没有相应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缺少相关的实践经验,再加上该课程的课时安排相对较少,要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学会运用到实践中的确并非易事。旅游教学的关键点在于工学结合,即要求学生对课本知识深入学习的同时,能够不断地在进行实际操作的锻炼。而且学生进入大学后,本应是主动学习知识的模式,可是现在的教育主客体颠倒,学生完全成为了“被动式”学习的载体,“被”高考送到大学;“被”老师灌输知识;“被”毕业走向社会,整个过程没有从社会实际和学生需要出发。

2.4教学手段“机械化”

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旅游政策法规》这门课程的教育手段过于机械陈旧,缺乏新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没有与学生的日常实际相结合,更加没有针对不同水平、不同性格的学生因材施教。习惯于“流水线”式的教育学生,却不顾及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旅游政策法规》这门课程,绝不仅仅是课堂上教师机械式的说教,而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应将综合能力作为培养学生完美人格过程中一个长期追求的目标,改革固有的《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教育内容,将学生培养成为在旅游行业中“知法、守法、爱法”的合格从业人员,绝不是应试体系培育出的“流水线”产物。

3《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3.1破除传统理念,改革教育内容

我们在教育事业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可持续性发展,是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社会个性和属性,更是关爱和尊重学生生命本性的体现。在《旅游政策法规》课程的教学中,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校和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家长式作风,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对话,以疏导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⒂攵龋?切实解决高职高专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其次,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优质的教育必然是个性化的教育,因材施教的方法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亦是尊重生命多样性的体现。不仅要进行国家及地方各项法律法规的理论学习,更应该开设一些以思想教育为目的的公民课程,如品德课、道德哲学课、伦理课等作为有力的课外补充教学载体,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媒介平台时刻宣传我们所提倡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灌输国家、社会所需要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使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思想,提高综合素质。

3.2完善教育体系,灵活教学方法

《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是一门知识性、实践性、实用性、参与性均很强的课程,因此,整个教学过程需具备丰富的知识信息和实践经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展全新的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加强校企沟通,让学生提前到旅行社实践,对其未来可能选择的行业和职位有所了解。而作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具有自己的价值认知和取向,引路入境,才会事半功倍。《旅游政策与法规》因牵涉到很多法律专业知识,可以通过制作图表、案例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明晰概念,助于记忆;组织课堂情景模拟,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严谨枯燥的法学知识;定期布置主题讨论,培养学生通过查阅网络和图书资料完成任务的学习方法,提高其独立思考的能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热情,继而达到人才培养的最终教学目的。

3.3结合理论实践,丰富考核方式

篇12

一、学校师德师风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自查自纠过程中,我们发现,我校老师师德师风的主流是好的,关爱学生、遵纪守法、无私奉献、不计得失,无聚众赌博、推销商品、索要财物等不良现象。但也有一些问题。

1、个别教师对自身要求不严,有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现象,有问题不在当面解决,在背后议论现象。个别教师语言不文明,影响团结协作。

2、极少数教师在政治、业务学习上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深入学习,认为自己目前的知识水平教几个学生已绰绰有余。

3、个别教师对后进学生缺乏耐心,对后进学生的个别辅导不够,对学生关爱不够。

4、个别教师遇事只顾自身利益,不考虑学校和集体利益,对学校工作安排不满,大局意识不强。

5、个别教师对小学教育工作不热爱,不安心在学校工作。

二、整改措施

(学校师德建设自查报告)

1、师德师风建设组织领导机构的工作运作决策、规划和措施落实情况。

学校成立了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并召开了领导小组会,研究贯彻落实师德师风活动实施方案及细则,研究落实途径、步骤,近期远期的工作目标。

动员教职工学习文件,落实各项教育法律法规。规范教师从业行为,自重,自律,自省,自强,提高师德修养。

利用业余时间组织教职工讨论,老师们认识到:

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是教育艺术的基础和前提。教职工签定了《师德师风建设承诺书》,力求做到,在学生面前是“严师慈母”,在家长面前是“最可信赖的人”,在社会上是“最文明的群众”。时时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法》、《天水市中小学教师违反师德行为处理暂行办法》和《武山教育系统工作人员十条禁令》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始终使教师以“传道、授业、奉献”为己任,视正己、爱生,敬业为天职。

篇13

“四五”期间,学校党政领导非常重视“四五”普法工作,将依法治校工作摆在重要位置。20__年,学校组织成立了“四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学校党委书记李卫平任组长,校长助理张乐华任副组长,组员包括学校办公室、学生科、总务科等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及学校德育课老师。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全校普法工作。领导小组的成立,为普法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为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基本方略,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根据普法工作的特点,制定了《__艺术学校“四五”普法工作规划》,明确了普法的指导思想、对象、目标、学习内容、实施步骤等,并下发全校各部门布置落实。规划的制定,为普法工作明确了任务,指明了方向,保证了普法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和依法治校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__年根据文化局要求,撰写了“四五”普法工作小结。

2、积极开展法制宣传,组织法律知识培训

我校针对不同对象,有计划有步骤地强化法制教育,开展了形式多样、方式灵活、范围广泛的法制宣传活动。

(1)以开展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学法用法活动为导向,在全校形成一股坚实的普法教育和依法治校的组织力量。通过个人自学与集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切实落实学习内容,重点学习了《宪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劳动法》、《宪法修正案》以及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组织选派领导干部参加市里及主管局举办的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和普法考试;要求各部门领导将依法办事落到实处,并将此作为考核各部门工作实效的依据之一,使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

(2)以加强教师法制教育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在依法治校、依法执教中的影响和示范作用。

学校利用政治学习、业务学习时间安排学法内容,做好新教师“五法一规范”培训考核工作和暑期师德培训法制教育工作。20__-20__年分别组织全校教师重点学习了《宪法修正案》及与教师利益相关的教育政策法规《教 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著作权法》等,并先后四次组织普法知识考试。合格率为100。提高了教师依法执教、依法参与学校管理的水平。

学校要求德育教师和班主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以德育课和班会课课堂教学为主,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补充,增加典型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应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同时,配合法制教育,加强教师的师风师德教育,要求各部门经常性进行师风师德大讨论,特聘请西南师范大学知名教授来校为教师们进行伦理道德、师风师德的专题讲座,使教师们受益非浅,并写出了心得体会。学校要求在职职工务必参加每次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工会组织了会员学习新《工会法》、《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人事、财务、后勤非常注意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切实保证了依法办事,营造了良好的依法治校氛围。

(3)以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为核心

以学生工作部的德育工作为主导,利用校会、班会继续重点向学生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交通安全法》《校园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强化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

以课堂教育和专题活动相结合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思路,开展了系列法制教育活动,如:每年“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的各项宣传活动,结合学校实际,聘请了区分局法制科领导来校为学生进行生动的法制教育知识讲座,举办法制知识演讲会等。

组织优秀班主任公开展示了以法制知识教育为主题的德育课,由校语文教研组举办了一次法制知识征文比赛,由政治教研组组织了“爱我中华,作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法律知识竞赛等法制宣传活动。皆收到较好效果。

__年4月,学校填报了__市教委下发的中专校法制教育“四落实”、法律顾问、法制副校长、辅导员情况调查表,学生法制教育做到了有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法制教育读本》人手一册,安排了法制教育课时,每班4课时,共52课时,由德育和政治老师任课;为学生播放法制教育影片《预防未成年人犯罪》10次;同时学校还邀请法院、公安分局、消防总队干部来校举办消防知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青少年抗挫折教育等专题讲座。同时,学生工作部组织各班充分利用橱窗、专栏、板报、墙报、图展,搞好法律进学校的活动。充分发挥好教育主阵地作用,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采取各种形式,把理论性与实践性,课堂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提高青少年学法、用法、守法的自觉性。积极配合社区进行课外法制教育,不断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机制。

3、严格按政策收费

学校总结法制教育工作经验,周密部署,完善人事、财务、消防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校务公开工作,增加了依法治校的透明度。尤其是在社会敏感的学校收费问题上,我校坚持严格执行中等职业学校收费标准。严格按照《__市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条件》和市物价办理的《收费许可证》的相关规定执行收费,并于每学期及时张贴公布代收费收支情况,多退少补。凡出台新的收费政策或具体的收费政策,学校都通过校园内部媒体、校内公开栏等及时向外界公布,让学校清清楚楚收费,学生家长明明白白交费;加强对学校收费收入的监管,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杜绝平调、截留、挪用收费收入的行为,确保学校收费收入全部用于文化艺术教育事业。__年11月,我校顺利通过九龙坡区物价局教育收费专项检查,没有出现违规收费情况。

二、 教育管理体制和制度进一步健全

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健全,有行政类、教学类、学生类管理规章制度数十种,其中包括《消防工作制度》、《印章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教学场地管理办法》、《教师行为规范》《学生奖、助学金实施办法》等。学校尤其重视消防安全工作,建立了《__艺术学校突发事件处置预案》、长江剧场防火管理制度和值班人员岗位职责,学校与各部门负责人签订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头。认真落实了行政领导每日值班制度和门卫管理制度,强化学校的依法管理氛围,以确保学校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转。

三、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管理高效运转

1、教学管理和成绩

在积极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激烈地市场竞争中,只有不断探索、勇于改革,才能适应市场需求,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核心体系,才能使办学有特色,有活力。

作为__市唯一的一所国办的综合性的中等艺术学校,学校以创一流艺术学校的品牌为目标,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科带头人,教学质量不断提高。__年,学校高考成绩上线率为83.3%,尤其是舞蹈五年制学生高考平均分比本科最低控制线高出66分。

专业教学成绩突出:舞蹈专业推出《呓语录—浮生三梦》舞蹈专场演出,充分展现教师、学生专业水平,演出获得极大的成功。音乐专业成功举办了“____李飚打击乐之夜”、“朱昀”、教师、器乐、声乐、民乐等九场音乐会,不仅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同时也使师生们开拓了眼界、更新了观念,使教学成果与艺术实践有机结合,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05级毕业班42名学生参加全国高考,艺术考试合格率为89%,比20__年提高了7%。

文化教学成绩突出:1005年文化考试总上线率达到83.3,其中本科26名,专科9名。舞蹈专业学生高考平均分高出本科最低控制线66分,影视专业学生平均分高出最低控制线83分(比20__年高出18分),音乐专业学生总平均分高出最低控制线36分(比20__年高出3分)。

2、管理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分工明确,职责到位

遵循“管理人性化、制度化”的管理理念,学校规范和完善了现行的管理制度,如《学生学籍管理制度》、《学生奖、助学金发放办法》等,使制度更具人性化、更具可操作性。

学校各职能部门分工明确,各岗位均建立了岗位责任制,层层负责,职责到位,运转高效,确保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学校建立了__艺术学校网站,信息全面、及时、有效。后勤管理和行政管理服务周到、考虑周全。加强了家属区规范化管理,实行了24小时门岗服务制度,确保了教职员工生活区域的人性化和安全化管理。针对校内某些家属乱买小吃,污染校园环境的现象,有关部门采取了有力措施,将教学区与生活区分开,加强监管,实行规范化管理,营造了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四、防范化解矛盾机制基本形成

学校成立工会、党支部、团总支、教学委员会等组织机构,重视和调解工作,及时化解教职工或学生之间的矛盾,收到较好的效果。

学校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学校坚持与区分局、派出所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依法整治校园内部和周边环境,维护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为学生创造了和谐、安全、健康、向上的校园法制环境。

学校建立了《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对教职工特别是保卫人员和值班老师进行了专门的安全培训,以提高他们应对复杂局面和突发事件的能力。

五、建立职责和职权相统一的机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