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纪法教育的重要性

纪法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4:4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纪法教育的重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纪法教育的重要性

篇1

自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诞生以来,在教育技能方面历经二十余载的发展,计算机正以强大的势头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加之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深化和普及,也扩大了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规模。1968年,由此,“软件工程”一词在北约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被众多学者提上了议案。目前,计算机网络教育不断发展,软件工程的发展也变得尤为重要。

一、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过程

软件开发属于一项复杂的系统化的工作,软件开发技术也经历了相当的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软件开发初期,对软件开发的认识上,人们普遍的都比较重视“软件危机”的解决措施。20世纪60年代末,由K.W.Dijkstra提出了结构化程序设计技术大受世人的追捧,很多人认为这项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软件危机”,但面对大型软件系统,系统的重要性、稳定性、扩充性却难以实现,20世纪70年代产生的面向对象方法,使软件工程领域重获生机。对象管理组织OMG于1997年11月将UML正式作为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标准建模语言,自此在以后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推陈出新,造就了目前UML作为可视化建模语言事实上的工业标准备受社会各界青睐。

随着SOA体系的出现和CASE技术频繁的更新,软件工程技术的不断持续更新和不断完善,在软件开发技术上及时出现了呈现出的飞跃,同时也深刻的影响着现代网络教育。

二、现代网络教育的特点

从教育培训层次来看,计算机技术也逐步用于教育界,因此网络教育应运而生,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网络教育也在教育形式方面影弥补了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时代是不断发展的,网络技术更新换代的周期短,因此“优势”也就意味着新技术的结束。网络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具体表现在:加快了教育模式的改革,使传统面授教育逐步过渡为网络远程教育;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从使用传统的书本等纸介课件资料,逐步转变为采用网络资料、学习软件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从而做到了学习资源的充分利用;为学习者提供了自由的空间,使其按照自身条件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自主地学习知识;有助于自动化的进行教学管理活动,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网络平台,从而使工作效率以及管理水平大大提高。

三、软件开发技术对网络教育的意义

网络教育的快速发展必须以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开发为前提,软件开发技术也为网络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操作平台和技术支持。

1.教育资源库的开发为网络教育提供了资源储备

当前,国内有很多种开发教育资源库的模型,获取资源的途径因此多样化,而且这在很大程度上充实了资源库,为网络教育储备了足够的文献资源。传统的数据库管理模式限制了数据的重复利用,而且数据之间的关联性较差,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人工浪费。而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开发,则使各类教育资源和资源数据库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使资源管理的效率大大提升,这一点是我国原有的管理工作无法企及的。

2.教育管理软件的开发丰富了网络教育的管理手段

先进的技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推动力,同时也丰富了教育资源,而教育管理软件的开发也为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多种可选途径,极大的促进了教育理念的更新,也使教育管理模式的软件化和信息化,获取信息的准确率和管理效率也因此大大提升,同时,也有利于管理信息的备份及存储带。此外,教育管理软件也被广泛用于教学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3.学科分类软件的开发使网络教育更具针对性

我们一般都根据学科分类来划分教学内容,它可以按照学科类别将教学内容归类,从而细化知识点,拓宽知识面。所以,对于网络教育来讲,准确划分学科类别,积极开发并推广应用软件技术,有助于细化学科内容,从而有目的地开展网络教育。同时,学科分类软件的广泛应用也有助于整合课业资源,促使管理者根据学科知识特点,科学的划分知识层次和学科类别,以突出自身教学活动的特色。学科分类软件的应用,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知识氛围,教育者可通过这一网络平台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确保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在这一过程的循环中,也能够较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突显教学个性。这也是网络教育的重要特点。

4.辅助教学软件的开发使网络教育更具灵活性

软件辅助教学是现代教育理论倡导的新型教育模式。辅助教学软件的大量开发和实践应用使网络教育具有更加灵活的教育方式,突显网络教育的时代特色。同时教学软件的广泛应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丰富的教学软件资源使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内容、把握学习时长、掌控学习进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培养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良好意识,提高了有效获取知识的能力。

四、结束语

网络教育开创了现代教育开放、交互、自主、和谐的教育新模式,适应了现代教育的发展变革,软件开发技术为网络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技术依据。实践证明,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依托于计算机网络的软件开发技术将以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发展态势,在教育领域乃至人类学习、工作、生活等全方位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未来。

篇2

面对学生误以为背诵就是死办法,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背诵本是帮助理解文本的一种好方法,但由于和考试分数直接挂钩,学生往往是为了背诵而背诵,哪里还管什么理解;很多教师也忽视了这一点,只把重心放到了对学生背诵情况的检查上。

背诵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学好语文,就必须重视语言的积累,最佳途径就是熟读背诵。这算是对传统的一种回归,也是对上世纪初以来科学化、理性化语文教学观念的一种反驳。我们应该“向传统汲取智慧”,就得重视语言积累,重视熟读背诵的主张。基于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背诵。

语文教学专家说:“在记忆力特别旺盛的青少年时代,就是要死死地记一些,硬硬地背一些。这就是语文基础,这就是本钱”。

另外,从社会和人的发展角度看,背诵可以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遗产。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中提出了“谨序庠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则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其中已经具有了“以德治国”的萌芽;而他的“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救世责任感,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在现阶段尤为需要。屈原“路曼曼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则”,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老子提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韩愈认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主张对我们们治学、立身都有着切实的指导意义。只有刻苦积累、背诵,有了扎实的功底,才能拥有自由翱翔传统文化天空的翅膀。

从语文学习的规律来看,“背”是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的最佳方法。

从语文学习的规律来看,读、背、理解、写,是一个连贯的基本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能的。”选入课本的范文,语言规范,用词准确,文句优美,行文畅达,值得学生学习、借鉴。通过熟读背诵,学生脑海中贮存了丰富的字词、句式、文章的结构、行文的气势等方面的知识,在有表达需要时,就会像涌泉之水,源源不断地涌到舌下,流向笔端。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通过背诵,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把别人的好作品融会贯通后,变成自己的东西,逐渐形成自己的能力,才能得心应手地掌握和运用好语文这个基础工具。

多年的实践,许多教学心得告诉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教师要躬亲示范作好表率激励学生。许多语文大家,都是“背功”大师,其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虽然让今人不敢苟同,但他们在重视“背”的示范这一点上,确实是我们今天的不少语文教师所欠缺的。我们语文教师应该以自己的躬亲示范为学生做好表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师的感染熏陶,以提高“背”的功效。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教师自身教学素养。在教《滕王阁序》时,本课属于有一定难度的文言文,让学生读熟就要花很大工夫,要学生背出来,更非易事。教师的示范起了极好的表率作用起到极大在功效。

其次,善于挖掘学生中的背诵能手。在课堂上经常表扬他们,让他们与同学们谈心得体会,交流背诵技巧。使其他学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鞭策自己,努力背书。即使是困难生,也会受到触动,产生积极背诵的欲望。

有些古文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这时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背诵,能收到良好效果。如《过秦论》一文的最后一段,作者就用了对比手法,把陈涉和九国之师分别从社会地位、武器装备、发难兵员和才能谋略方面进行对比。因此,我引导学生边对比边背诵。双方的社会地位迥异:“陈涉之位,非尊于齐、秦、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双方的武器装备悬殊:“锄刺刺矜,非于钩戟长铩也”;双方发难时兵员差距大:“谪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双方才能谋略区别大:“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很显然,用对比法,容易背下这段,且认识深刻,记忆牢固。

对于结构复杂的古文,背诵前可以先列好文章的提纲,理清文章各层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再进行背诵。如《寡人之于国也》可用这种方法背诵。这篇课文有五段,概括段意后,列提纲如下:提出“民不加多”疑问;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阐述使民加多应有态度。然后据此弄清各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再熟读成诵,便事半功倍。列提纲背诵更适用于论述缜密,说理性强的文章,此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师在指导学生背诵时,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枯燥的文字变成鲜明的形象。使用此法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联想力和想象力,使他们深入作品,与作者同悲伤或同欣喜。这样既背诵了课文,又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增强了他们的文学感受能力,可谓一举多得。用这种方法可以指导学生背诵意境深远、辞藻优美的诗词曲辞。如《归去来兮辞》第二段的第一句:“舟遥遥以轻,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借助具体的形象,遥遥的舟儿,飘飘的风儿,匆匆的行人,熹微的晨光,抒发了轻松的又渴望抵家的心情。这时景和情水融,具有优美的意境。在指导学生背诵这句时,可引导学生把它想象成一幅动态的优美的画这样在想象中背诵,既有效地提高了背诵效果,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背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成。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日积月累,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和恒心,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另外,为了使所背诵的内容长久地保持在头脑中经久不忘,以便在实践中及时提取应用,在教学中还应注意遵循遗忘规律,合理安排复习。

篇3

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采用“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兴趣索然,被动接受。这种唯我独尊,远离学生的教学态度,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不利,效果不佳。只有从实际出发,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向学好英语迈进,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本文着重介绍英语教学中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及培养方法。

一、兴趣问题的重要性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学习的刺激力量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使学生能持之以恒地学习的催化剂,没有兴趣就没有求知欲。心理学上提到,所谓兴趣,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具有倾向性的一种心理现象。兴趣的基础在于需要,对需要的满足就是成功,这种满足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即产生新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兴趣就是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动力,这就是求知欲。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树立自信心,主动求知。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而英语语言习惯的形成和交际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记忆。因此,英语教学中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无疑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兴趣既然如此重要,要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呢?

1.良好的师生关系

中学生因其所处特殊的年龄阶段,逆反心理相当严重,假若教师一味以严厉的姿态出现,凡事批评当先,往往会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久之,学生对任课教师的畏惧也引发到所教课程的厌恶,更不要说有学习兴趣了。因此,要使学生学好英语,必须关心爱护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可以说,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作为老师,应当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尤其是差生,绝不能“戴有色眼镜”看人。每个学生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平等对待和公正评价,这样他才会对这位老师产生好感,有兴趣,才能以正常的健康心理投入到学习中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难处,掌握其心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热情帮助。一个能尊重学生,体贴学生的老师,学生同样也会尊重他、喜欢他,这样才能形成良性的师生关系。也是教好英语,学好英语的基础。

2.寓教于乐的课堂教学

要做到这一点,采取直观教学是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使英语教学过程更生动、有趣、形象,而且更能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同时还能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课堂教学中的英语游戏,也是课外最受学生欢迎的活动之一。游戏的形式不胜枚举,只要老师多动脑筋,或者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编出一些实用有趣的游戏是很有意义的。此外,开展英语竞赛、举行英语晚会、英语诗朗诵、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讲座、开辟英语角、出英语墙报等等,都是英语课外活动的很好形式。

3.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语言实践机会。课外活动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个人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自由地学习和锻炼。21世纪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较强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较强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这种跨世纪人才素质的培养需求,促使我们反思已往所进行的英语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动手能力的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讲授,轻学生探索。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接受型的教学理论体系。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是外在的:记住教师所教的语言知识和通过考试。学生的课外活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也可以起到促进作用。

三、结语

总之,兴趣问题是英语教学中的首要问题,一个好的英语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英语课上成活泼有趣的言语技能课,兴趣是学好英语的前提,学生只有对英语感兴趣,才能谈得上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全面提高英语教与学的质量,努力提高英语的教学效果。

(上接第127页)吸走就可以浸润标本的全部。若染色仍然不均匀,以“滴加碘液、吸引、再滴加清水、再吸引”方式交替着反复进行吸引,直到标本被均匀染成浅黄色。

三、规范实验,坚持真理

笔者曾尝试各种方法来提高制作临时装片的观察效果,从中也发现有些方法并不是万能的。例如,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时,采用先染色再盖盖玻片的方法,观察效果的确很好;如果采用这种方法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人口腔上皮细胞极容易失水皱缩,观察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从实验规范科学合理的角度来看,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不能轻易调整顺序。

通过多次的制作临时装片和实验观察效果之间的对照,我更坚信了“实践出真知”和“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这两句至理名言,我同样坚信我们每一个投身于生物科学研究的人也都会躬行实践。

参考文献:

篇4

1引言

“语言能力”这一概念最初是美国著名语言学家Chomsky提出的,指的是理想的语言使用者的语法知识。他认为语言能力与实际情况下语言的使用无关。这一观点已被指过于狭隘。美国人类学教授、社会语言学家DellHymes(1970)称这一观点为“伊甸园”理念,并提出了交际能力理论(CommunicativeCompetence)。Hymes的交际能力理论包括四个部分的内容:1)知识的可能性,指有关的语法和词汇的知识;2)可行性,指有关语言形式的知识,如知道如何开始和结束谈话,懂得在不同环境下与不同人交谈时应运用什么样的说话方式;3)合适与否,指语言的运用是否恰当;4)实际上是否完成,即指懂得如何使用和应对不同类型的语言行为,如请求、感谢、道歉和邀请。换而言之,交际能力是指能够使人们有效使用语言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运用于实际交流的能力。

2交际能力理论的发展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Hymes提出交际能力理论以来,这一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语言学及其他领域并迅速成为一颇为时髦的观点,尤其是在外语教学上。

虽然Hymes原先的论文并未谈及外语教学,但是他在论文中提供了可以描述成功使用者的知识与能力的理论框架,因此他的交际能力理论模式对于外语教学及测试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包括全面方法(Widdowson,1978),教学大纲的设计(Johnson,1982),方法论(Johnson&Morrow,1981)和测试(Spolsky,1989)。

2.1交际教学法

在上世纪七十年展起来的与交际能力理论相关的一种教学方法被称为交际教学法。交际教学法是外语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强调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目的。交际教学法作为与以语法结构为基础的教学法如听说法等不同的外语教学法,在英国应用语言学家手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众所周知,语法—翻译法已占据中国外语教学领域多年,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已走向全世界;而全球化的趋势也在不断推进,我们不得不在不同场景下用外语与来自各行各业的外国朋友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希望与他人交谈时,我们必须注意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们与其他交谈者的关系以及在某一特定场合可以使用的语言类型。我们要做到能够在各种不同的场景下理解书面语或口语句子。所有这些语言交际能力都要求我们不但拥有可以正确使用语法规则以说出合乎语法规范的句子的能力,更要清楚应在何时何地向何人使用这些句子。由此可见交际能力理论对于外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无法否认交际教学法是目前的中国外语教学所迫切需要的。

2.2交际法外语教学的教材

运用交际教学法的外语教材通常有以下特点:1)教导学生如何去理解和表现不同语言形式的交际功能,如请求、描述、表

达好恶等;2)教材根植于意念大纲或是别的以培养外语学习者交际能力为主旨的大纲;3)教材强调外语交流的过程,如在不同场景中使用合适的语言,运用语言来执行各种任务,象解决难题、获得信息等或者是在社会交际中用语言与他人交谈。教材的真实性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要保证教材真实可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必不可少。

2.3交际能力理论对传统教学的影响

就交际能力理论而言,任何真正满足学习者需求的教学方法的尝试迫使外语教师考虑在中国传统的外语课堂教学中从未引起人们重视的许多问题。而交际教学法强调的正是把外语学习者始终放在外语教学的中心位置,因此外语教师必须在满足他们学生对于外语学习实际需求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其教学方法和教材。在交际法外语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与传统教学模式下师生的角色迥然不同,有着较大的差异。

2.4交际教学法对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注

另外Hymes的交际能力理论也强调了语言的社会文化特色,即语言的使用会受到其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或干扰。这也许是Hymes对于外语教学及第二外语习得理论最大的贡献。为什么当人们相互交流时经常受到母语文化的干扰?Hymes给出了他的解释:不同的语言社区有不同的说话方式、语言功能、语言含义及不同类型的语码转换等。这些风格各异的语言使用方式真实反映了在不同语言社区中人们在信仰、社会价值观、从属团体及行为准则等各方面的多样性。Hymes的分析也告诉外语教师外语教学不仅仅是教授语言知识,还应该教授与语言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这样外语学习者才能更好地避免外语学习中母语的干扰。

3结论

综上所述,Hymes的交际能力理论为外语的交际教学法提供了理论框架。今天他的理论已获得广大语言学家、应用语言学家和外语教育者的普遍认同,许多外语教学者正在努力丰富并推进Hymes的交际能力理论以使之更适用于实际的外语教学。毋庸置疑,交际能力理论对于外语教学意义深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篇5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网络教育应运而生。软件开发技术的日趋完善为网络教育飞速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从软件开发技术与网络教育的关系角度阐述了软件开发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育中的重要性。

计算机自20世纪40年代诞生以来,经过近二十多年来教育技术的发展,已经向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深化,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规模越来越大。1968年,北约组织的一次研讨会上提出了“软件工程”一词。今天,随着网络教育的不断发展,软件工程的重要性也随之突显出来。

1 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过程

软件开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在软件开发的初期,人们对软件开发的认识主要集中在“软件危机”的解决办法上。20世纪60年代末K.W.Dijkstra提出的结构化程序设计技术曾被看作是克服“软件危机”的灵丹妙药,但面对大型软件系统,系统的重要性、稳定性、扩充性却难以实现,20世纪70年代产生的面向对象方法,给软件工程产生了活力。对象管理组织OMG在1997年11月将几经修改的UML正式作为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标准建模语言,从此又经不断发展、推新,UML目前已成为可视化建模语言事实上的工业标准。

随着SOA体系结构的产生以及CASE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工程技术日趋成熟,发生了质的飞跃,对现代网络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现代网络教育的特点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网络教育应运而生,相对传统教育模式而言,网络教育的出现不仅是对传统教育形式的有益补充,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教育也越来越呈现出自身的优势,其特点明显体现为:促进了教育形式的变革,实现了传统面授教育向网络远程教育的过渡;促进了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了由传统的书本、纸介文字学习材料向多媒体课件、学习软件、网络资料等教学资源转变,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学习资源;促进了学习者自主学习,实现了学习者根据自身学习时间和知识基础设计学习计划,获取知识的自主方式;促进了教学管理的自动化,实现了教学管理的软件化、平台化,提升了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3 软件开发技术对网络教育的意义

网络教育的飞速发展依赖于大量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技术发展,软件开发技术为实现并发展网络教育提供了操作平台和技术保障。

3.1 教育资源库的开发为网络教育提供了资源储备

目前,我国的教育资源库开发模型有很多种,资源的内容和采集的模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为网络教育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储备。各类学科资源库、开放式教育资源库、资源中心等教育资源与资源数据库紧密结合,大大提高了资源管理的效率。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资源库脱离数据库而造成数据不可重复使用,数据关联性弱和人工浪费的现状,使教育资源储备形成了快捷、高效、安全的良好发展态势。

3.2 教育管理软件的开发丰富了网络教育的管理手段

技术进步不仅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同时也给教育提供了学习的新知识,对教育观念的转变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教育管理软件的开发丰富了教育的管理手段,使教育的管理方式由传统的认为管理向软件化、信息化管理转化,有效地提高了管理效率,提升了信息准确率,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管理信息的存储和备份。随着教育管理软件的普及、应用,也间接地促进了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提高。

3.3 学科分类软件的开发使网络教育更具针对性

学科分类是教育教学资源内容划分的基本方式,它能够将每一学科根据类别划分并进一步细化知识点,促进知识的拓展。因而,在网络教育中学科分类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对学科分类细化和突出网络教育针对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科分类软件的广泛应用促进了课程资源的整合,使整个学科类别和知识的层级划分更加合理清晰、条理分明,结合不同学科的知识特点,更好地突出学科个性。学科分类软件的应用,在细化知识分类的同时也为学生构建了良好的知识资源环境,为教师与学生间的教与学的过程提供了依托平台,促进了互动交流。在这一过程的循环中,也能够较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突显教学个性。这也是网络教育的重要特点。

3.4 辅助教学软件的开发使网络教育更具灵活性

软件辅助教学是现代教育理论倡导的新型教育模式。辅助教学软件的大量开发和实践应用使网络教育具有更加灵活的教育方式,突显网络教育的时代特色。同时教学软件的广泛应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丰富的教学软件资源使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内容、把握学习时长、掌控学习进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培养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良好意识,提高了有效获取知识的能力。

4 结论

网络教育开创了现代教育开放、交互、自主、和谐的教育新模式,适应了现代教育的发展变革,软件开发技术为网络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技术依据。实践证明,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依托于计算机网络的软件开发技术将以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发展态势,在教育领域乃至人类学习、工作、生活等全方位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未来。

篇6

2.会计职业准入制度对高职会计教育提出全新的要求

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属于会计行业严格执行的准入标准。国内统一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以及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是会计职业准入认定的先决条件。这不但是对学生会计知识能力以及接受职业教育的考核,同时也是对会计技术要求以及会计发展方向的向导;不但是认同会计人才的标准,同时也是高职会计教育的主要方向。

2.1会计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对高职会计教育的要求。

培养具备高技能以及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网络与电脑的不断普及有效的降低了会计工作的成本;企业的国际化以及经济的国际化要求会计行业必须不断提升其与国外企业处理会计工作的能力。经济形式的不断变化,各种新的经济业务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从而使得会计行业的入门条件越来越高。怎么适应会计行业的不断发展,改革高职会计教育的模式与思路,培养适应会计行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是会计职业准入制度对高职会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2国外教育机构的竞争对高职会计教育的冲击。

根据WTO的对等制度,各个成员国之间要互相承认学位证书或者学位,解决了国家对于教育市场的垄断统治。国内拥有非常大的会计市场,怎么在这个市场获得一定的地位,是当前会计教育工作者应当研究的重要问题。会计行业的发展途径,基本上都是取决于对会计人才的教育培养水平。高职院校作为会计人才重要的输出场所,必须要适应当前会计行业发展的趋势,在考核评价、教学改革、师资队伍、教材改革以及课程设置等各个方面都要进行对应的提升,从而让高职学生能够在毕业后快速进入会计市场,成为国家需要的会计人才。

3.适应会计行业发展的高职会计教育改革

3.1改革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高职会计教育应当着重提倡学生以认知心理来建设主义学习理论,希望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起具备实践性与时效性的课程目标,同时与当前会计行业的需求与发展相结合,加强高职会计教学课程的实用性与针对性。

3.2专业课程体系要充分体现会计行业的综合技术。

高职院校的会计教育课程内容应当在原来的教学体系基础上,充分掌握当前会计方面的理论与知识,着重培养高职学生在会计技术层面上的综合应用水平,切实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以及实践操作的教学进程,从而实现会计发展与教学理论的“双循环”教学模式,进而有效的提升高职学生在技能以及操作方面的综合能力。

3.3高职会计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体现行业的特色。

在高职会计教育的课程设计中,必须要将高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同时结合当前会计行业的发展情形作为教学情境,并且为学生提供会计行业方面的工具与资料,教师与学生之间采取互动交流的模式,让学生多去实践,从而让学生掌握会计行业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实践动手能力,进而培养一批专业素质与实践能力都较为突出的人才。

3.4加强会计教师的自身实战经验与学生的动手能力。

高职会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国内会计行业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因此在高职会计教学中,会计教师应当参与到社会中的会计岗位去实践,从而去积累丰富的会计知识,并且不断更新自己的会计经验。在讲课的进程中,应当争取“学校的教师要走出去,企业的管理者要请进来”的教学方式,让校方与会计行业相关的企业密切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以及训练的基地,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机会去动手。

篇7

当下,全国范围的生物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师范生物教育作为生物教育的一部分,也面临着改革中的各种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国力的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技术现代化也得到较好的发展,课堂教育技术的变革是整个教学改革的核心部分之一。教学中广泛运用的各种媒体作为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它不仅使教学视听化、形声化,而且使课堂的直观性更加突出;更重要的是多媒体“活化”了教材,所以备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因此,课堂教育技术现代化,将集中体现在课堂教学现代化的改革中。然而,在课改实践中,我们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现实问题:如何使计算机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

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价值体现在哪里呢?它可以帮助组织教学、增进师生感情、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突出重点和难点并帮助教师调控教学进程。由于生物课程本身的特殊性,可以说,根据教学目标借助多媒体传递知识信息是个很好的达成学习目标的手段。

然而,在生物课改中运用多媒体特别是课件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尴尬。许多经验丰富的教师都在反思:为什么过去我们辛辛苦苦制作的大量的课件,却很少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现在新搞的多媒体课件,除了观摩教学与现场会之类活动外,也很少为广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普遍使用?

实践出真知。课堂教学中课件运用的种种不便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积件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什么是积件呢?积件(Integrable ware)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它不仅仅是在技术上把教学资源素材库和多媒体著作平台的简单叠加,而是从课件的经验中发展出来的现代教材建设的重要观念转变,是继第一代教学软件课件之后的新一代教学软件系统和教学媒体理论。因此,我们认为,在生物教学中由课件向积件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课件的特点和局限性

课件是用于学校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软件和电教教材,反映了人们对CAI的认识。可以认为课件是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常见的生物课件的基本模式有操练与练习型、指导型、咨询型、模拟型、游戏型、问题求解型、发现学习型等。无论何种类型的课件,都是教学内容与教学处理策略两大类信息的有机结合。课件具有以下特点:

(1)课件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学习理论密切相关,是编制者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

(2)课件成品后不可修改,不能由教师和学生重组改造以适应自己当前的教学;

(3)适用于事先确定的特定的教学目标与具体的教学情境;

(4)有的课件完全与教科书配套,按教科书章节安排课件内容;

(5)具有整体性、固定性、特定性、封闭性。

优秀的课件能够按照某种学习理论和教学策略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课件自身的基本特性,决定了在教学活动中使用范围很窄,受到很大局限。

无论多么优秀的教育专家和特级教师根据科学的学习理论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设计开发的课件,也只能适用于某一特定的教学情境,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况。人们都知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世界上没有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就我国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看,由于地区、学校、社会环境、师资素质与个性、学生对象等因素各不相同,因而同一课件很难为不同的教师应用于各自不同的教学情境中。即使参与开发设计课件的教师本人,随着时过境迁,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也需要调整课件以适应当前新的情况。师范教育更有着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点,相对而言,它具有广而浅的特点和要求。目前我们所能运用的生物课件很多是为高中生物教学服务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些课件很难得心应手。

课件的编制者力图按照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和优秀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来设计课件,其结果却往往是以少数人的经验和智慧“包办”千百万师生的实践。显然,这是课件编制者与学校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在角色上的“错位”,即课件设计者取代了教师的地位,教师变成了计算机软件的“用户”。

生物课堂的教学改革实践证明,这种事先由教学设计确定的、有固定程序的、定型情节的、模式化的、封闭的、整体型的第一代教学软件,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发挥,不适应于千变万化的现实课堂教学。学校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需要从课件思想向一种更灵活的适应不同教师不同教学情境的方向发展。

二、课件向积件发展的必要性

积件由积件库和组合平台构成,包括教学信息资源、教学信息处理策略与工作环境。积件库是教学资料和表达方式的集合,可将大量的知识信息素材提供给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由使用。积件库包括以下五种类型:

①多媒体教学资料库。包括图形、表格、公式、曲线、文字、声音、动画、电视等多维信息的素材资源库。

②微教学单元库。微教学单元是以帮助教师讲授某个教学难点,或帮助学生学习某个知识技能点为目的,或为学生探究认知而创设的学习环境等而设计的“小课件”和“微世界”。它短小精悍,且又符合积件组合平台要求的接口格式,方便教师学生检索和组接在当前的教学情境中运用。

③虚拟积件资源库。将网络上的资源作为积件库资源。

④资料呈现方式库。供教师选用的各种教学素材表达的方式。

⑤教与学策略库。我国生物学教学中教师们授课和学生们学习经常使用的方法就几十种,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就几种,如讲述方式、问答方式、习题演练方式、记忆背诵方式、动手操作方式等,将不同的策略方式设计成可填充重组的框架,以简单明了的图标表示,让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自己需要将不同的素材、微教学单元与不同的资料呈现方式和教学策略方式相结合,将产生“组合爆炸”式的效果,灵活地应付各种教学情况;让学生在学习中根据自己需要将不同的素材、微教学单元与不同的资料呈现方式和学习策略方式相结合,更能帮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积极探索和认知学习。

可以说,多媒体教学资料库中的各种素材类似于生物的细胞,微教学单元库中的各种教学“小课件”类似于生物的组织或器官,这些基本的细胞、组织和器官可以构成千姿百态的生物世界。

积件是针对课件的局限性而发展起来的新的教学软件模式和新的教材建设思想,它的主要特点有:

(1)注重人的主体性。积件将教学信息资源与教学思想、教法、学习理论相结合的主动权交给了师生,将过去课件设计者从事的教学设计回归到教师学生自己的手中,成为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的工具,因而适应任何类型的教师与学生,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可重组性,充分体现了面向21世纪尊重人、以人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2)积件与教材版本无关性。积件是以知识点为分类线索,这样,无论教材课程体系如何变化,教材版本如何变化,积件都可被师生应用于当前教学活动中。这一点对于师范生物教育尤为重要。师范生物教育所用的教材往往与高中教材有很大差别,即使与高中所使用教材相同,也有着不同的教学目的与要求。积件这一灵活性的特点更适应于师范生物教学。

(3)基元性与可积性。教学资源素材愈是基本的,附加的边界约束条件愈少,其重组的可能性就愈大。

三、课件与积件间的关系

积件与课件的关系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积件包涵了课件的特殊性,课件是积件的特例。它们的不同点是课件适用于某一具体的教学情境,积件适用于任何变化的教学情境,积件更适宜教师学生相互交流为主的课堂教学情景。课件经过适当加工(去除冗余部分,规范接口标准),就可纳入积件的微教学单元库,为其他教师重组使用;积件经某教师组合成为适合当前教学情境的内容,也就构成了一个“临时”的课件(准确地说,是“堂件”)。课件与积件可以相互转化、相互组合、相互包涵。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全体师生的参与,积件的迅速发展将一日千里,就像今天Internet的信息爆炸一样。可以说,过去的多媒体课件,画面是运动的,思想和方法却是静止的;其超文本结构是多维的,但整个程序的组合却是一维的。积件实现了静与动的统一、一维与多维的统一、教学素材和教学理论的分离与结合的统一、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统一,解决了教学活动中人的主体性与媒体工具性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积件集中了当代应用软件的设计思想精华,它有大量丰富的教学素材,用起来很方便,操作界面直观、明白、人性化、教学化,适于全体师生,更适用于师范的生物教学。它适于不同的教学情境,将成为当今生物课堂教学的实用工具。

参考文献:

篇8

毫无疑问,我们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相互促进将会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事实上,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都是这样做的。圣人孔子曾根据自己的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寓教于乐”的教法。当代有名的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在学生入校伊始就要求学生写日记,并规定题目为《学习是一种乐趣》,这种日记学生要从之一写到之九十九。其目的无疑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发现学习的乐趣,从而自然而然地激发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之能够保持下去。多年的事实证明魏书生取得了成功,其辉煌的教学成果全国瞩目。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发挥他们的巨大的潜能、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篇9

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近些年来,国际组织、区域性机构和各国认识到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及促进就业增长的重要作用,把发展和改革职业技术教育作为规划面向21世纪教育和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对于完善我国教育结构体系,促进教育的大众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正确分析职业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是职业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前提。

一、中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相适应

(一)以终身教育为新的职教发展指导思想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那种一技学成终身受用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现代人必须通过终生的继续教育,获取所从事职业所要求的不断更新的知识和必要的技能,才能在职场立于不败之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结构性失业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中等职业教育永久的市场。中职教育应是一种贯穿于个人职业发展全过程的一种教育与培训。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从幼儿园到成年获得全部生涯的谋生技能,并形成个人生活方式。国外劳动力就业的状况都已证明,“只有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才能终身就业”。所以中职教育的发展应牢固树立以终身教育为指导的观念应是职业教育的共识。

(二)以能力为本的新的职教观

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在义务教育基础上的普通高中教育注重的是学术教育,质重于量;而职业教育则侧重技能教育,要使之成为多数人就业的手段。但现在的情况是,大多数情况下如果我们进入一间中职学校的教室,会发现它和普通高中学校是那么的相似,一样的教室摆设,一样的课堂教学,一样的课后书本作业,活生生的把中职教育办成了第二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实施培养各产业中间人才(技术员)的专门教育机构,属技术教育的范畴,即在一定文化程度基础上进行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的教育,培养目标为各行各业的中间人才。所以中职教育应更加注重的是具体的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创造条件积极有效的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重在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

二、中职教育课程与城镇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

(一)中职教育的课程应根据农村和城镇的需要设置种植、养殖、林业、水产、家电维修、计算机应用、汽车修理、电焊等实用技术课。

课程的内容一定要有系统性、实用性、可操作性。所谓系统性就是与技术对象有关的内容要全面。比如:辣椒种植技术内容应包括:种子的选择及识别、种子消毒、育苗方式,移栽技巧、科学施肥、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加工储存、销售等内容。而且每一个技术环节的知识都一定要浅显易懂,具有可操作性。学生掌握了系统的技术知识,可以利用自己的技术在农村或城镇自主创业或就业。

(二)建立中职学校示范基地和实习基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把农村经济中发展得较好的种植、养殖、果林场作为中职学校的示范基地。农村学生也可以把自家的种植、养殖项目划出小部分来开展实践活动,把所学的技术用在自家的种植、养殖项目上,并写出试验报告上交学校。带学生到种植、养殖、果林场、观光农业、立体农业示范点参观,启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在国家实行土地流转、林权制度改革的条件下,引导学生应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农业机械设备、高效农业组合模式、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在农村利用荒山、空地、田土、林地、水域发展适度农业规模经济是很有发展前景的。

(三)聘请社会科技指导员对学生进行现身教学。

把农村有名的种植能手、社会上创业成功人士聘请为社会科技辅导员,定期对学生进行实用技术教学和成才教育。用技术能手的技术专长、创业人才的成功经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技术创业的热情和感受创业的艰辛和快乐。

(四)加强校企合作,为企业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开展校企合作,让学生到企业参观,参加实践活动,利用假期到企业勤工俭学。利用学生所学的专长技术帮助企业解决一些技术问题。利用农村的资源,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生产优质的原料。比如说辣椒加工厂,可以与中职学校合作,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利用学生的优势,开展辣椒技术培训,让学生回家帮助父母种植辣椒,生产无公害辣椒产品,企业包回收,既可以增加学生的经济来源,又可以为企业建立优质的原料基地,也可以扩大辣椒加工厂在社会上的影响,对企业、学校、学生、社会及当地辣椒产业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五)开展技术竞赛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学技术、比技术的热潮。

开展科学养殖、种植,技术能手竞赛活动,评选养猪标兵、烤烟大王、西瓜大王、养牛状员、电焊标兵、机修能手等活动,对那些在种植、养殖上成本投入少、病虫害防治好、经济效益高的种植养殖大户,技术过硬的技术能手给予表彰,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把他们的种植、养殖经验,创业成才事例加以总结,在全社会加以推广,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学科技、用科技的良好氛围。

我觉得未来的职业教育应该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拓宽专业面向,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创业能力,教育新技术的运用,加强企校合作,发展现代学徒制度,发展全民技术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机会均等,加强和完善职业指导和咨询制度。这样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职业教育,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5C-007-03

情境,是指引起人们情感变化的场景或氛围,对人有直接的刺激作用。当人们处在一定的情境中,兴趣会被激发,求知的动力能够增强,认知水平及情感体验的效果也相应提高。因此,创设情境,进行情境教学被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中,中职语文课程也不例外。但审视当下的中职语文情境教学,可以发现,虽营造了场景,渲染出氛围,但只停留于新鲜和热闹层面,并未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究其根源,是应用者对情境教学本质及其要素尚未真正把握,以至于流于形式,难生实效。笔者以自己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及体悟,略论情境教学必须体现的要义,以期求教同仁。

一、情境教学须以服务目标为起点

众所周知,阅读是中职语文重要的教学内容。阅读教学,直接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间接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潜在目的是帮助学生增加积累、接受熏陶,提高人文素养;根本目的是为学生具有创造能力奠定基础。阅读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实现的。如果没有互动,教学活动实际上不存在;只有形式上的互动,却没有产生实际意义,这种教学活动只能称之为输入式教学。

中职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浓,还缺乏一定的语文运用能力,通过情境教学推动他们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的有效途径,但为了什么去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效果,教师往往“只缘身在此山中”,不甚得法。

笔者经过探索、反思,认为必须以务实为创设教学情境的出发点与归宿。所谓务实,就是以实际的教学目标为指向,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针对他们实际存在的问题,按照预设的实际效果做整体设计。这其中,教学目标至关重要。“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其本质内涵就是以学生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为目标,以教师解决实现目标中的问题为导向,进行教学活动。这是创设教学情境必须遵循的法则。

笔者两次教授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对教学情境有过不同设计,其原因是教学目标确立有异。

多年前,笔者将《项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掌握小说欣赏方法,批判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资产阶级思想。为此,笔者精心创设了动画情境,运用多媒体技术集音乐、图像和动画为一体,剪辑制作了两段视频。第一段是:玛蒂尔德在欢快乐声中翩翩起舞,尽显她的美貌与得意;第二段是:玛蒂尔德已显粗壮的身躯和苍老的面容,在陋巷中买菜,配上压抑哀怨的乐曲。两段视频在笔者解构了小说的开端、发展、、结局后播放,并又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联系课文谈谈自己看了视频后的感受。”答案不言而喻。

近年,笔者再教《项链》时,对教学目标做了重新定位,即学习小说欣赏方法,对小说中人物进行深度剖析,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依然使用两段视频,但将后一段视频的乐曲重新配置,虽非舞曲,但不失激昂,第一段是:十年前,玛蒂尔德享受着美丽。第二段是:十年后,玛蒂尔德失去了美丽,是否失去了一切?几乎相同的视频,因乐曲配置不同,加上启迪思维问题的出现,营造了另一种氛围,学生也因此陷入了沉思,深层的思维激活了。在笔者的引领下,他们对玛蒂尔德的评价,已从以往标签式的结论,有了自己的观点。有学生说,玛蒂尔德失去了假的项链,但坚守了正直的人格,令人钦佩。甚至有的学生还从玛蒂尔德为偿还债务辛勤劳作的描写中,看到作者莫泊桑的赞许之意。学生对小说的欣赏已从方法层面提升到运用的高度,对小说内涵也深入到本质的思考。思维的视野扩大了,思维的领域拓展了,思维的品质也提高了。

情境教学,要的是实效;实效,源于正确的教学目标。

二、情境教学须以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

教学中的阅读,是以教科书中的文本为依据进行的。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各式作家写作不同时代背景的内容,再以各类文体呈现在学生面前,希望他们理解其中表达的题材及内容,还期望他们与文本、作者对话,进而思想碰撞,得出自己的体验与感悟,确是难事。其重要原因,是文本所反映的深厚生活,与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并不重合,甚至相去甚远。增大文本与学生已有认知的重合面,是保证阅读教学有效的前提。创设能唤醒学生生活经验的情境,是增加文本与学生之间契合度的有效路径,也正是情境教学实施的要义之一。

以笔者教授《药》创设的情境为例。

鲁迅小说《药》是公认的经典课文。作者以5千余字的篇幅反映了时期的一个侧面,深刻剖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反映了作者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思考。题材壮阔宏大,又巧妙地以小说形式,通过华夏两家的遭遇体现。传统教法,是从小说欣赏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解构,其中深邃的思想内容,往往贴标签似的灌输给学生。由于写作时代距今已远,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其结果是学生只达到了理解小说欣赏方法的层面,而文本表达的思想内容不甚了了,即只知道文本“说什么”,却不知道文本“怎么说”和“为什么这样说”。阅读教学的目的远未达到。

笔者依据情境教学的要义,用问题情境“唤醒”学生生活经验,力使他们进入文本加以情境体验。上课伊始,笔者即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有去医院看病的经历吗?有的请举手。”平常的问题,因其普通,反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兴趣已被激发。第二个问题:“用口语交际中学到的说话的方法和技巧,讲述你看病的过程。”在两个同学发言之后,再提出第三个问题:“你看病后的体验或感受是什么?用一个词或短句写出。”于是,良药苦口利于病,有病痛苦、无病幸福,亲人关爱等都写出来了。笔者适时归纳:看病的过程,可以用时空转换明白表述,这是明线;看病得到的体验,属内心感受,是暗线。明暗线结合,看病的感受变得有意义了。可见,一件事的意义,单靠明线叙述,还不足以说明,暗线更为重要。于是转入第四个问题:“我们今天要学习鲁迅的小说《药》。有人在这一个字的题目后面分别加了‘?’‘!’‘……’3种标点符号,为什么?”待学生兴趣在更深层面激发后,笔者介绍了《药》的背景知识,再要求学生阅读文本,归纳人物、情节,理解“药”的深刻涵义,以及梳理出明暗两条叙述线索。

如上所述,《药》的教学是以问题情境导入的,这一情境是基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创设,并努力以问题使之与文本建立关联,再引领他们运用已有认知解读文本。在问题情境中,笔者始终与学生互动,带领他们进行多种形式的语言文字实践。短短的数分钟,推动他们与文本对话,开始形成一定的意义建构,为之后更深层次的阅读奠定了基础。

根据笔者教授之后的测试,《药》中的两个教学难点,即鲁迅对的思考,以及文本中明暗两条线索的安排及作用,学生基本掌握。

三、情境教学须以激活思维为目标

现阶段,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阅读量少是教科书“先天不足”带来的。一学期,一本文选性教科书共6个教学单元,教读课文一般安排为18篇。有限的阅读量未能给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创设有利条件及较大空间。让课文真正成为“例子”,是阅读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唯其如此,有限的阅读量才能因教学的高质量而发挥功用。

创设情境,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文发挥“例题”功用,必须成为情境教学的目标。古人云,“水本无华,激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视教室里的学生为思维活跃的鲜活生命,一旦激发必然迸发思维活力。持此观念,情境教学的目标就清晰了。

以笔者教授杜甫的七律《蜀相》为例。

学习古代诗文,是学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路径。古代诗文教学,不仅能增加学生文化积累,提高传统文化素养,还能增强其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意义重大。现阶段,中职古代诗文教学存在“言”与“文”割裂的问题:或只传授文言基础知识,作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状,犹如翻译外文;或按文学作品进行解构,人物、情节、写作技巧分析等,等同于现代文。以上问题,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视古代诗文学习为畏途。

笔者依据古代诗文教学的宗旨,针对以往教学中的问题,交互运用图画再现和问题设置两种方式创设情境,激活了学生思维,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简述如下。

首先,打出一幅写意的风景图片,画面近景是高大的柏树,中景是间生绿草的石阶,远景是祠堂一角。下署画名《诸葛武侯祠》。

接着提出下列问题:从画面找出与课文《蜀相》对应的诗句,能否看出画面中还没有表现的诗句,如果你以《蜀相》为题作画,你准备怎么创作?口头表述,与大家交流。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387-0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此外,新课程的深入发展把兴趣教学理念带进了小学教学领域,广大教师开始加大对兴趣教学的关注力度,这一系列教学措施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学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教学质量。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展开分析。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首先,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尚未更新,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应试教学的教育方式为主要教学方式,让学生失去对语文课堂的兴趣,无心学习,从而没有一定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支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语文理论能力知识。其次,教师并没有充分利用学校所配备的教学设备,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课前准备工作,学生面对沉闷的教学工作,无法提起兴趣。另外,教师无法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其实思维是十分活跃,但由于教师的问题,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不愿意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都不一样,教师所营造的学习氛围不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水平下降。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追求知识的源泉,是学习的先驱,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活跃因素。可以说,教学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学习兴趣的支持,从教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以下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展开分析: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推动学生主动地学习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 可见,兴趣是学习、实践与探索的火花,是指引人们不断前进,不断进行的精神力量。爱因斯坦也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的积极性,进而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在信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可以有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展现或模拟现实,再现知识情境,使学生处于具有真实感的知识情境中,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例如:在学习诗歌“小小竹排画中游”时,老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与江南水乡优美景色有关的图片信息,让学生了解江南水乡的各种优美景色,同时提出问题:“课文哪个地方讲到鱼?那个词与米有关?”让学生在兴趣之中带着问题思考,此时,学生就会把注意力放到图片信息当中的知识点上来,思考探索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获取学习资料的同时还锻炼了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得到强化。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1世纪的今天,创新能力是考察综合型人才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学习兴趣,就能有效驱使他们继续深入学习、探究,培养他们积极的个性特点。因此,课堂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善于组织开放式教学,构建有利于开展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开放的教学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语文能力,同时,激发创新思维,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创造能力。

如:小学一年级《识字八》课文学习中,这篇课文主要是以谚语的形式进行教学,一般来说,谚语是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借助谚语本身的趣味性吸引到学生的注意。首先,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假如遇到不认识的字,学生可以先自己联系拼读拼音,假如还不认识字的读音,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敢于向同桌、教师请教。学生朗读完毕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识字趣味小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换部首认字”、“做动作猜字”等小游戏。通过读与游戏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兴趣学习中促进自身个性发展。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培养学生爱老师、爱语文的情感

兴趣对语文学习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如果一个人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孜孜不倦、乐在其中,并逐渐喜欢所教科目的老师和科目内容。但是兴趣并不是天生的,它需要老师的引导、培养才能形成。所以教师在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影响作用,言传身教,恰当运用特别提醒的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以一颗热爱语文的心在语文的知识海洋里遨游,鼓励学生积极勇敢地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进步,掌握了一定的语文方法,获得了一些应用语文的能力,才能变语文学习的被动为主动,才能感受成功的快乐,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才能进一步获得情感体验,才能在兴趣中培养爱老师、爱语文的情感。

三、结语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在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能否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故此,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学生实际,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出发,利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篇12

一、激发“说”的兴趣

激发学生“说”的兴趣,是培养学生“说”的能力的第一关。我们知道,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生腼腆害羞,性格内向,在大庭广众面前是不轻易“说”的。究其原因,一是从小少于培养训练。二是没有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致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总认为讲不好,不如不说。如果这两条是一座堤坝,那么,教师就应该激起他们感情的潮水将这座堤坝冲垮。鼓励他们自尊自信。同时,教师也应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说话情境,因为与生活实际相符的说话情境,容易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情绪也会因此变得高涨起来,他们会带着情感,怀着浓厚的兴趣,去做进一步的体验。

二、丰富“说”的内容

胸中有所积蓄,而后才能有所抒发。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根本谈不到口头表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个道理。如何才能做到呢?

首先,语文教师要从实际出发,组织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多观察、多留意、多动脑,使自己的头脑逐渐充实起来。为使充实的生活实践不至成为过限烟云,最好的办法是养成写观察日记的好习惯,做到厚积而薄发。叶圣陶先生就强调过:“要叙述事物,必须先认识它们,了知它们。这惟有下工夫去观察。”

其次,要引导学生在重视实践的同时,努力学习间接经验,获得间接经验的重要手段就是读书,中学生应当多读书、读好书,努力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开阔自己的视野。此外读出书时也要养成做读书摘抄的好习惯。而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说,“凡是对你和对价值较高的知识都应该好好记录下来,以便一旦需要的时候可以拿出来使用”。

三、教给“说”的方法

话虽人人都能说,但真正说好却很不容易。这里除有内容是否充实的问题外,还有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方法问题。语文教师应当要结合课文的阅读及“口语交际”的安排有计划地教给学生,为学生所掌握。说话的过程,是通过思维把语言按照规律组织起来以表情达意的过程。因此,教师应结合实例深入浅出地讲点伦理学、文法、修辞学等方面的知识,以求言语作品之完美。同时要在讲读教学中有意识地教给学生运用语言的方法。如《向沙漠进军》一课的教学,在说话能力培养上可结合该课恰当使用修饰和限制性词语来准确解说较复杂的事物、剖析深奥道理这一特点来进行。文中“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一句,是说自然界与人的关系。“最顽强”一词表明沙漠危害的严重性,而又有长期难以制服的特点。“不断”一词则表明人类在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沙漠面前从未停止过斗争。此句中的这两个词如果换成别的词,使不会有这么好的表达效果。讲清这个例子,学生就明白了说话用词要准确的问题。

四、开展“说”的训练

篇1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129-01

通过几年的教学我体会到好多学生到三年级还有不认识字母及字母混淆的情况。以至于背单词时很费劲,单词不会背写,写英语作文又成问题,如此恶性循环导致部分学生掉队。究其根源是字母没有学好,在起跑线上就慢了半拍所以最后掉队。

字母在英语教学,特别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26个英语字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实小学英语并不难,说难就难在26个英语字母。所有的英语都是由这26个英语字母所组成。只要让学生能很好地撑握好这26个英语字母,可以说他们就学好了英语的一半。如果你不能让他们把这26个英语字母学好,那么他们的单词、词组、句型、段落也不会好到那里去。所以要培养一个英语好学生,首先应让他们把26个英语字母学好。

在三年级教字母时一定不要过急要慢慢来。小学生分辨能力差经常容易混淆,所以教7、8个以后就要放到一起打乱顺序让每一个人都试着读一读,还可以听写一下。这个分辨练习要一直反复到26个字母教完为止。基础打实了才能在字母基础上认识单词中的字母进而开始尝试背单词。

1.字母教学的意义

在英语这门语言当中,26个字母是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也是最小的书写单位。我们利用这26个字母可以拼写出一切英语单词,同时英语26个字母的名称中包含了英语48个音素中的24个音素,占全部英语音素的一半。

英语课程标准当中明确提出,要求学生能正确书写字母,基本正确地使用大小写字母。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字母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教学内容。有效的字母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的学习习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词、句、段、篇,提高语言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字母教学的方法

正式接触字母教学前,不少学生已经对字母有了初步认识。但如何让学生真正掌握字母、了解字母、使用字母,如何用生动而又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这些抽象的符号,才是字母教学的关键之处。

2.1注重示范发音的正确性。字母发音直接影响着学生单词的发音,而且学生错误的发音一旦形成就很难再纠正。因此教师在教学字母之前一定要多听录音,纠正好自己的发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听磁带跟读,观察他们的口形,并鼓励模仿得好的学生示范领读,帮助其他同学纠正发音。

2.2把握学生的发音难点。受各地方方言的影响,学生对字母的发音往往会出错。教师要把握好学生方言发音难点,预先采取各种教学方法防止错误发音的出现。

2.3注重读音归类教学。 把字母按读音进行分类是字母读音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也是学生觉得有一定难度的一项内 容。如何使学生能较为轻松地得到较好的掌握·通过比较实践,我采用游戏的方法,让学生 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掌握。可以采用“摘苹果”“找朋友”“钓鱼|等各种形式各异的游戏方法。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动手、动脑、动脚。也可以同时进行小组竞赛,既能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又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可谓一举多得。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 由于现在学生接触英语字母的机会比较多, 所以大多数学生已 经基本掌握大部分字母的读音。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还是按照教材中的安排,每节课教二、三 个字母, 学生就会因为觉得简单而慢慢失去学的兴趣, 甚至会对以后的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 而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对英语 学习失去兴趣,将会使我们的英语教学陷入困境。所以我在教学字母时,先花一二节课的时 间教学所有的字母。这样,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量,教师就能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巩固,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操练活动中得到提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