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8:54:4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Abstract: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urban and rural public transportation system, improve transit service and management level, accelerating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Adhere to public transport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living services polic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breaking the dual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public transportation, building policy coherenc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coordination of interests, moderately competitive, sustainable urban and rural public transport system for the people of the city to provide safe, convenient, favorable and comfortable public transport services, the promotion of economic, social,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Keywords: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bus; construction; problems
中图分类号:U126文献标识码:A
近期,我们对该市城乡公交一体化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到该市长运公司、市通达公共交通公司和侯镇、羊口等城乡公交线路进行了实地调研;并与市交通局、长运公司和通达公共交通公司等部门相关负责人的座谈会,围绕加快推进该市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进行了座谈讨论。
一、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基本情况
该市客运市场一直是城乡分割二元经营的局面。农村客运和城区公交分别由市长运公司和市通达公共交通公司管理运营,2010年该市拥有市内农村客运班线35条,车辆176部,城区公交线路7条,车辆96部,从事农村客运和城区公交的车辆80%为个体挂靠公司经营。
为适应该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2010年该市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启动,在深入调研、广泛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先农村、后城市,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思路,几年来,该市稳步推进改革进程,运输资源不断整合优化,管理体制不断完善,覆盖网络不断扩大,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不断向规范化、集约化、公司化方向迈进。
城乡公交改革进展顺利。截止去年底,通过货币收购和出租车置换相结合的方式,市长运公司筹资近5300万元,先后收购了寿光至岔河、寿光至羊口方向共90辆农村客运班车,新投入37辆新型清洁能源公交车,开通了101、102、103路城乡公交,运行这两条主干线路,同步开通运行部分镇村公交线路。同时,该市结合新汽车站的启用,调整了全市800多辆客运车辆的运行线路,扩大了城市公交的运行覆盖面,城市公交线路由原有的7条线路增加至8条,其中2路、8路终点向东延伸至羊田路,结束了东城工业园十多年来不通公交的历史。
公交服务水平不断提升。通过调整城乡公交线路,优化站点设置,逐步使城乡和镇村两个公交网络实现了有序衔接。新购公交车全部是新型清洁能源车辆,用LNG作燃料,做到了低碳环保。新型城乡公交全部安装智能化公交系统,实现了GPS监控、视频录像、移动电视及语音播报等基础功能的运用。所有公交车采用智能IC卡付费,在原来票价的基础上实行20%的折扣优惠。因为部分线路途经寿光大型工业园区,还特别针对务工人员推出了包月卡服务,优惠幅度更大。同时,注重引导和支持有关镇街进行镇村三级公交公益性试点,羊口镇开通的镇村公交线路,贯穿镇域范围内全部22个村,6个居委,先进制造业园区,渤海工业园,高新技术园区等三大工业园区及新、老镇区,所有线路实行镇区范围内上车全部免费,镇区范围外上车只收1元的优惠政策,镇财政每年拿出200万元进行公交补贴,将这件为民实事落到了实处。
二、寿光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中存在问题
该市的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走在了全省前列,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城乡公交网络还不健全。还有部分农村客运线路没有进行公交化改造,覆盖城乡的公交网络还没有建立起来,大部分镇村还没有开通公交。
二是城市公交运力不足。按照省政府确定的公共交通发展目标,人口100万以下的城市公交车万人拥有量要达到10标台。按该市当前40万城市人口计算,市区公交车辆应达到400标台,目前该市城市公交车辆仅110台,并且现有车辆老化严重、档次低。由于公交车辆不足,很多新建小区、商业网点、学校附近难以开通公交车,部分公交线路运行密度低,等车时间长,难以满足群众出行需要。目前该市城市居民出行普遍不能将城市公交作为首选,公交公司的市民出行承担率不足5%,远低于其他城市公交出行率30%以上的水平。
三是公交车票价定价高。目前,该市城区公交车票价为城区(老四环路内)2元,出城3元。101、102、103路城乡公交还执行原客运班车票价,全程票价分别为10元、14元、11元。票价高与公交车经营成本有直接关系,近几年来,该市公交车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公益职能,加之燃油价格上涨、驾驶员工资提高等多种因素,使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运营成本上升,大部分线路出现了保本现象,个别线路甚至亏损。对此,在缺乏补贴和补偿机制的情况下,个体经营业户通常以提高票价的方式来解决经营亏损问题。公共交通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先进地区普遍实行低票价,如黄岛区公交全部实行1元一票制。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公交站亭、枢纽站、首末站、停车场等公套设施建设滞后,配套资金不足。目前,城区公交车辆尚无一处专用停车场地、换乘站或首末站,车辆随意沿路停发,影响了城区交通秩序,且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101、102、103路城乡公交停车场地都是临时租用的。在公套设施建设方面,该市与黄岛、昌乐等县区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
三、推进寿光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对策建议
城乡公交一体化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事业,是建设“城乡一体、均衡寿光”的重要内容。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建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规范的财政补贴制度,积极稳妥的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经济的公共交通服务。
城乡公交一体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需求。但由于多种因素,目前农村公交的经济效益较差,公司和个人投资经营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因此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积极加以引导,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村公交客运班车的开行。由政府牵头,相关的交通运管、公安交警、安监、城建、财政、税务、教育和各乡镇政府等单位共同参与,为推动公交一体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二)深入调研,合理布局,认真制定科学的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规划。
市、镇两级建设规划部门应组织专门人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对新建点和公寓点,要注重夯实基础,规划好客运站场及沿途停靠站点,参考规划居住人数、公路建设规划和新农村规划中各点的规模,预测未来的人口、经济、用地,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认真听取当地干部群众的建议,制定符合客观实际,适度超前,而又具有明显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对改造点,要根据客流量的发展变化,合理安排公交线路和密度,翻建、新建客运站场及沿途停靠站点,以保证现有居民出行要求;对控制点,无需花大力气建设公交场站,但必须满足现有村民的出行需求。在这些大前提下,再详细地制定各个布置点的公交发展规划,使新农村公交在发展班线、运力和场站建设工作中能规范、有序地发展起来。在各镇规划的基础上,交通部门再综合作出全市新农村公交发展总体规划。
(三)实事求是,稳步推进,构建城乡公交一体化网络。
首先,要建好乡村公路,增加通达深度是农村公交客运网络建设的依托。在规划建设村道时要提前考虑通车标准,根据《公路法》规定,农村公交的公路通达标准为四级或四级以上的公路。四级公路采用二车道路基时,在适当距离内设置错车道,错车道路基路面宽度不小于5米,有效长度不小于20米。其次,要安排好线路。对新建点和公寓点,交通部门要按照“路通车通”的原则,坚持公路修到哪个点,公交发展到哪个点。要根据新的标准逐步加密班次,调整车辆档次,适量增加站场设施。再次,要将城区公交与农村公交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考虑。一体化的一个基本内容是线路的一体化,即妥善安排城区公交线路和城乡公交线路以及中转站的位置,使人们能够方便地在各线路之间换乘。对于在城区的辐射区,即城乡结合部分的线路,可以和城区统一考虑、统一规划。对于较长的线路,可以设换乘点,实现“零距离”换乘。
(四)争取财政支持,制定扶持政策,解决公交发展中的实际困难。
中图分类号:F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3(b)-0140-02
城乡公交一体化是实现城乡交通全网络、全衔接、全畅达的民生工程,也是落实国家城镇化战略的根本保障,它体现了城乡服务均等、资源共享、公平公正、社会事业发展等一体化,并让城乡居民享受同等优质、价廉、方便、快捷的现代化成果及文明服务。对于滁州城乡统筹发展,建设幸福宜居城市,构筑城乡一体化布局,推进城乡科学发展、全域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与现实意义。
1 城乡公交一体化现状
(1)滁州市公交。
滁州市城乡公交线网在中心城区的起始站以汽车中心站、城南客运站、高铁客运站、城北客运站4个客运枢纽为主,呈“多中心放射状”布局,城乡客流集散中心主要分布在下列城镇:乌衣镇、来安县城、全椒县城、沙河、半塔、汊河、二郎口、古河、章广。滁州市交通局规划至2020年,滁来全地区形成中心城区―重点城镇的二级公交客运网络,建立高效衔接、无缝换乘、布局合理的城乡公交客运网络。
2015年,滁州市交通运输局到六里-七里-八里-中坝-黄庄-三官新区-三官街道实地考察线路站并于2016年元月1日开通107路公交车且投入8辆开始运营,107路公交开通,真正使乡镇农民出行享受了公交待遇,消除了原农工客运班车破旧的安全隐患,极大地改善了三官及沿线农民出行乘车环境。而这仅仅只是一小步,城乡公交一体化是实现城乡交通全网络、全衔接、全畅达的民生工程,也是落实国家城镇化战略的根本保障,它体现了城乡服务均等、资源共享、公平公正、社会事业发展等一体化,并让城乡居民享受同等优质、价廉、方便、快捷的现代化成果及文明服务。对于滁州城乡统筹发展,建设幸福宜居城市,构筑城乡一体化布局,推进城乡科学发展、全域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与现实意义,地方政府还应继续加大力度促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
(2)制约滁州市公交一体化的主要原因:第一,相关政策制度尚未出台。如:市政府没有出台《滁州市公交财政补贴管理办法》《滁州市公交管理办法》《滁州市区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规划》等规范性文件,公交优先,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缺少政策保障,城乡二元格局尚未打破,制约了该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进程。第二,规划引导相对滞后。调研发现,无论在城区还是集镇,公交车占道停放现象十分普遍,没有达到“一镇一站、一村一亭、一站一牌”的建设要求,城乡客运车辆没有停车场地,尤其是城乡线路上的港湾式停靠站、候车亭更达不到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是县规划等相关职能部门及地方政府对公交站场建设重视不够,未将其列入建设规划或者预留出合适的公交站场用地。第三,“出行难”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①候车时间长。由于现有的公交线网密度不大,发车频率低,准点率差等原因,造成出行效率低,人们在思想上还未养成出门乘公交的习惯。②公交线路布局不完善。少数镇与镇之间公交还没有完全环起来,造成镇与镇之间群众出行不便。③镇村公交未开通。公交线路尚未完全延伸至村,除少数镇仍采用“小面的”向村运送外,全县大多数村都还未开通公交车。老百姓进城,还要换乘到镇,再乘城镇公交,从表面看票价低了,但实际算起来并没有省多少钱,反而麻烦了。第四,基础设施亟需完善。①站场建设滞后。调研中发现,城乡公交基本没有首末站,城区仅有滁州北站停车场可固定停放公交车,其余使用的停车场多为临时停车场,多数镇也没有固定停车场。②停靠点建设迟缓。全市多数镇没有公交回车站。全市每天多辆驻点车辆停放在镇(停在驾驶员自家门口或镇政府附件道路上),夜间无人看管,车辆损坏现象时有发生。③候车亭、站牌无人维护。过去通过广告招租“以站养站”的模式已不管用,2012年以来,公交公司投资建设的数百块临时站牌损毁严重。(3)滁州市城乡公交一体化规划与管理对策。
①坚持城乡公交优先发展原则,加大对城乡公共交通的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一是逐步完善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发展规划,明确城乡公交发展战略和目标,把城乡公交发展规划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起来,最大程度上满足城乡居民的出行需求。二是通过政府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优先提供土地,减免相关费用等方式来支持公交站场建设。市财政给与适当的财政补助,来建设公共交通中转换乘站、港湾式停靠站等公交基础配套设施。
②加快开通乡镇主要路口和城区主要街道的路线。一是以现有城乡公交为基础,不断增加延伸城乡公共交通覆盖范围,逐渐减少城乡公交的覆盖盲区,使群众出行更加便利。二是尽快开通村村通公交,实现县城、街镇、行政村三级公交全覆盖,争取尽快打造“通到老百姓家门口”的便民公交网络。
③全面提升公交企业的经营服务水平。首先要规范公交企业的内部管理。在完善服务质量投诉和监督方面,通过公布投诉电话,设立投诉箱等方式,向社会公开承诺服务质量,接受群众通过电话、网络、信件等多种方式来实现。其次要强化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采取积极措施建立健全岗位考核机制,对公交司乘人员实行积分考核,凡年内累计超过规定分数的,给予停岗处理,并且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惩罚,以有力规范公交司乘人员的行为。
④优化公交线网和场站的布局,构建与城市化进程和道路建设相适应的公交线网体系。一是按照客流规律、群众需求、道路状况,调整优化公交线路网络,形成以主城区为中心的辐射状公交线路网,增加班车的密度,提高公交准点率,方便群众乘坐。二是要加快公交站场的建设,将公交站场设施纳入城镇建设范围,公交首末站、枢纽站等设施由所在镇街负责建设,对站场等公交运行的基础设施,逐步推行站运分离、资源共享、有偿使用。三是按照一体化规划、合理化布局、标准化建设的原则,针对不同镇街属性及客流特点,规划建设经济实用、布局合理、方便群众的农村客运站。
⑤合理制定城乡公交收费标准。完善公交运营成本评估机制,对组织交通、财政、物价等相关部门对公交企业的成本和费用进行周期性年度审计与评价,核定企业的合理成本和合理利润空间,并按照基于成本定价原则,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及时召开价格听证会,制定合理的城乡公共交通价格,坚持企业可持续发展观,实现便民利民。
参考文献
[1] 滁州市交通局[EB/OL].http:///ShowNews.asp?cid=&id=4511.
[2] 韩峰,姜文静.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创新与探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7(8):72-73.
本文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是指统筹城市公交和农村客运,逐步形成衔接紧密、运行高效的城乡公共客运服务体系,通过“制度趋同、差距缩小”,使城乡居民享有基本均等的公共交通出行服务。其中,“衔接紧密、运行高效”是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的最基本要求;“制度趋同、差距缩小” 是实现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的基本途径;“服务基本均等”是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的目标,即实现城乡公共交通与城乡居民出行需求相适应。
广东省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现状
随着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的深入开展,在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广东省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取得了一定进展。
1.站场资源共享。不完全统计,2008年广东省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共用的公交枢纽站55个,一般首末站227个,中途停靠站1025个。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共享站场,实现城乡公共交通零距离换乘。
2.公交下乡、农村客运进城。不完全统计,2008年广东省延伸至乡镇的公交线路124条,占统计数的12%,线路里程占线路总里程的7.6%。同时,农村客运进城,与城市公交线路重叠较为严重。
3.短途班线客运公交化、便捷化。部分地区在客流量大、沿途城镇密集的短途班线上,按照公交运行模式滚动发班、开行“公交化、便捷化”客运班车。2009年珠三角地区9个地市的城际公交化客运班线就有17条。
4.创新经营模式。部分经济较发达、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级市或县级市(区)开始探索实施“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组织”的创新经营模式。如深圳的全公交模式、东莞和中山的公交化经营模式、佛山南海的政府采购服务与企业经营模式、佛山禅城TC模式等。
影响广东省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1.政策差异。城市公交在票价、用地、税收等方面均享受优惠政策;而目前没有法律法规将农村客运定位为公益性,农村客运没有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2.规划障碍。受长期部门分治影响,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形成了各自独立的线网和运营体系。目前只有个别地市对城乡客运线网进行统一规划。
3.法规不衔接。如城市公交和农村客运对超载有不同规定,城市公交可以核定站立乘客,但农村客运不允许。
4.技术标准障碍。如城市道路与公路、城市公交站场与公路枢纽的技术标准不同,使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难以统一。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的车辆技术标准不统一,不利于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管理。
5.投入不足。农村客运经济效益低、缺乏长效补贴与激励机制,缺乏融资能力,资金短缺严重。城市公交政府投入仍不足。虽然深圳等市政府实现了对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全政府投入模式,但大多数地市在城市公交站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不足,政府补助的枢纽站场仅占投资总额的36.68%。
6.地区发展不平衡。珠三角地区与非珠三角地区发展不平衡。深圳市城镇化率达100%;东莞、中山及佛山的南海、顺德等城镇化较高、农村道路建设好的地方,实现城市公交进农村;但城市化程度低的粤东、粤西和粤北山区,仍有许多乡村不具备通行农村客运车辆的基本条件。
主要任务与保障措施
(一)主要任务
1.编制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规划。围绕“衔接紧密”与“服务均等”,根据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程度、农村城镇化水平与政府财力,各地因地制宜地开展城乡公共交通路网、站场和线网等一体化规划。
2.加强城乡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加快城乡间断头路规划与建设,提高农村公路通达能力与技术等级,确保城乡道路连接顺畅。加快城乡综合运输枢纽和换乘场站建设,合理功能布局。
3.务实推进城乡公共交通线网一体化。(1)引导城市公交下乡与农村客运进城。合理确定停靠点,促进二者相互延伸。(2)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鼓励城镇化水平和居民出行频率较高的地区进行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促进服务规范化、标准化,逐步趋同城市公交服务。(3)探索创新的经营模式。如以特许经营为手段,以服务质量为诉求,围绕“公司化、片区化、网络化和规范化”,推行片区化经营。
(二)保障措施
1.统一思想认识、强化政府责任。进一步强化对城乡客运公益性的认识,确立农村客运与城市公交同等的公益性定位。进一步强化政府统筹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的领导责任,将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纳入到政府议事范畴,将扶持城乡客运发展资金纳入公共财政。
2.建立跨部门、地区的沟通协调机制。构建由政府指导、交通部门牵头,发改委、公安、财政、规划、国土、建设、物价、税务和农业等部门参加的跨部门协调和联动机制。建立跨区域交通发展的沟通协调机制,促进市际短途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及与两地城市公交的融合。
3.强化城乡公共交通规划地位、确保规划指引落实。确立城乡公共交通规划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指导地位,尤其是运输枢纽等节点规划,使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规划的指导作用落到实处。把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规划纳入地方各级城镇体系总体规划。由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土、财政等部门联合编制,确保城乡公共交通的土地、资金得到落实。
4.加强地方立法,统一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尽快出台广东省城市公共交通相关规章,建立健全城乡公交场站布局规范、农村公路安全通行农村客运车辆和城市公交车辆的技术标准,完善城乡公共交通服务质量标准与经营行为规范,建立统一的市场监管与退出机制。
5.加大政府投入,实现财政投资、补贴政策一体化。整合现有财政资源,建立国家、省、城市(含县级城市)多级城乡公共交通公共财政保障体系,统一燃油补贴政策,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多种补贴扶持政策,为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城乡公交一体化”,简单的说,就是利用公交化运作方式, 打破原来的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的局面,发挥客运资源效益最大化,以达到城乡公交相互衔接、资源共享、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协调发展过程。据调查了解,海宁的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目前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尤其是“公车公营”的运行模式,更是全国的首创。一年来,海宁市已经投入改造资金3000多万元,新添置空调中型客车130辆,开通公交线路30条,其中城乡公交一体化线路20条,辐射全市147个行政村,城乡公交通村率达到91.3%,预计2005年底,全市所有道路全部达到通车标准,力争实现村村通公交,路路有公交。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城乡居民对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政策表示非常赞成,认为公交城乡一体化给出行带来方便,乘公交车进城明显人数增多,能促进经济发展,而且经济实惠,是一项利国利民,使居民、经营者、社会多赢的好措施,为海宁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了条件。(详见问卷调查汇总表)
二、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的主要效果:
城乡公交一体化是对原有农村客运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重大举措, 海宁市“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实施,为城乡客运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主要表现在:
(一)理顺了管理体制,实现城乡资源共享。
由于历史原因,城市公交由城建部门管理,客运班线由交通部门管理,一直是“两张皮”。经过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公交统一由交通行业管理,城市道路及站点向农村公交开放,大大方便了农民进城
(二)优化了运营结构,实现“公车公营”。
海宁在城乡公交的经营方式上完全吸取城市公交车优点,实施“公车公营”。即全部收回原来的个人产权,通过招投标的方式,交由公司运营。并实行车辆循环,旅客上车买票,途中设置站点,到站停靠的运营方式,彻底解决了农村客运市场出现的“三客”问题(拉客、骗客、甩客)问题。
(三)实行了区域经营,提高农村班车覆盖率。
海宁公交车实行区域经营,经营企业可以灵活安排线路走向和车辆数量,合理安排班次,提高车辆使用率,降低运营成本;通过实行划片经营,可以把热线的经济效益弥补冷线,解决客运矛盾,提高农村班车的覆盖率。
(四)改革了公交票价制度,确保农民从中受益。
实行城乡公交一体化,有利于进行成本核算,大大降低了班车票价,城乡公交一元钱的同票同价,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真正让老百姓感到实惠。
三、海宁城乡公交一体化的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 农村客运集约化程度低
前几年,受有路大家走,有车大家开的影响,导致了农村客运单车承包经营现象十分普遍。经营费用高,服务质量差,抢拉客源、超时间运行,恶性竞争,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制约了城乡公交一体化规范健康发展,
(二)农村乡镇客运场站太少。
虽然海宁市日前的行政自然村通车率和道路覆盖率都居全国前列,但大多数的乡镇没有汽车客运站场,客远站点太少,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客运需求。
(三)村级道路建设速度不快。
道路建设状况是城乡公交一体化基础和前提,趋势影响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进程,海宁现在公路网密度达61KM,居全省前列,但提出的“等级公路通行政村的目标”还没有实现,尤其是村级公路建设速度还不快。
(四)农村客运使用的车型多,适用车型少。
现有农村客运的车型多、杂,但这些车型备有较大的空间装货的不多,有下置式行李仓的车也不多,与农民所期望的车型不一致。农民出行需随身携带一定数量的农副产品,所以农民还是不得不选择农用车、三轮车进城。
四、海宁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改进措施
调查中,我们6个人都为海宁的公交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取得的成效感到由衷的自豪,觉得海宁的经验应该在全省乃至全国进行推广,但是海宁公交自身也应该不断改进和完善。改进措施大体可考虑:
(一)使路、站、车一体化、高效化。
在新建或改建通村公路时,应使路、站、车一体化。建路时,应该考虑设置旅客停靠站点(最好是港湾式),同时推荐使用适合农村客运的经济客车车型,把路、站能进行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建成,则更能避免重复建设,体现高效。
(二)合理调整客运线路。
要根据海宁农村的村镇公路规模、人口密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行政村公交的通车需要,合理调整客运线路。避免现在不同程度存在的弃冷线争热线和挤干线的做法,保证城乡客运有序、健康发展。
(三)完善公车公营体制。
对原有的农村客运个体经营户逐步进行公司化改造, 实行公车公营。尽可能地使公交车安装统一样式的线路标志牌,实行统一站点,统一票价,统一车型、颜色和标志,统一结算,统一着装, 提高城乡公交的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
(四)加大公路建设的资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