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8:54: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医疗卫生行业前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智慧医疗卫生体系构建概述
智慧医疗卫生体系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药卫生领域的深入应用和实践,体系从单一的医院信息化系统建设到区域卫生医疗信息平台的构建,从疾病治疗走向健康预防。智慧医疗是指具有物联网感知、信息移动、信息互联共享、决策高度智能化的医疗服务体系。智慧医疗通过更深入的智能化、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透彻的感知和度量,实现市民与卫生管理部门、社区保健机构、医务人员、专业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构建基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技术集成应用的,覆盖国民健康全生命周期的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充分体现“以人为中心”的医疗卫生服务理念。相关研究结果显示,2014年医疗卫生行业的信息化投入规模达到275.1亿元人民币,比2013年增长22.5%,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2014年医卫行业信息化建设中,电子病历系统、移动医疗、区域卫生医疗信息平台、远程医疗、PACS系统是重点,其投资加速增长。2014年国家大力推广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这无疑促进了医院电子病历建设的进程。大中型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中心已逐步转至以病人和临床为中心的数字化医院建设,并将对PACS系统和电子病历系统、移动医疗的搭建和应用进行重点投资。
2智慧医疗卫生体系的组成
智慧医疗卫生,是面向预防、医疗、护理、康复、养老等多个方面和维度的大健康体系。它以市民为中心建设全社会健康和疾病预防体系。以患者为中心构造医院智能化+信息化的诊疗服务和管理云平台。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建设区域医疗服务的信息标准化互联互通。面向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建设突出“医”和“养”相融合的养老服务智能化综合管控平台。智慧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一共需要构建七大体系,包括专业化的卫生业务应用体系、科学化的卫生监管体系、便捷化的医疗服务体系、人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规范化的卫生标准体系、高效化的信息支撑体系、常态化的信息安全体系。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化平台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智慧医院子系统、区域卫生子系统、以及家庭健康子系统。
3智慧医疗解决方案
3.1智慧医疗概念框架
从技术角度分析,智慧医疗的概念框架包括基础环境、基础数据库群、软件基础平台及数据交换平台、综合运用及其服务体系、保障体系等五个方面。
3.1.1基础环境
通过建设公共卫生专网,实现与政府信息网的互联互通;建设卫生数据中心,为卫生基础数据和各种应用系统提供安全保障。
3.1.2基础数据库
包括药品目录数据库、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库、PACS影像数据库、LIS检验数据库、医疗人员数据库、医疗设备卫生领域的六大基础数据库。
3.1.3软件基础平台及数据交换平台
供虚拟优化服务器、存储服务器及网路资源;提供优化的中间件,包括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门户服务器等;包括应用、流程和信息服务。
3.1.4综合应用及其服务体系
包括智慧医院系统、区域卫生平台和家庭健康系统三大类综合应用。
3.1.5保障体系
包括安全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管理保障体系三个方面。从技术安全,运行安全和管理安全三方面构建安全防范体系。3.2智慧医疗技术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媒体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其在智慧医疗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采用的新兴技术主要包括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
4应用前景
智慧医疗是以先进的物联网感知技术、信息集成技术做为依托而打造的智慧型医疗信息大数据平台。这些数据包括医院、社区、家庭等健康医疗机构的数据以及医疗事故的数据、病人的数据等,可实现医患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信息互通,使得医疗服务真正迈向智能化,从而提高预防疾病、看病诊断效率,临床研究可靠性、协作性将得到增强、医院的互联性,以及医院的便捷性。智慧医疗应用普及之后既可满足患者高效挂号、远程看病、远程诊断的需求,还可促进各家医院、医生间以及医生与病人间的交流,缓解医患紧张关系,减少医患纠纷事件的发生。
一、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的界定
为了更好地理清物联网应用现况、把握发展趋势,我们组织了以武汉主要三级医院和部分区县卫生局信息主管部门为对象的调查, 调查形式是问卷和座谈,调查内容包括对物联网技术了解情况、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情况和应用前景情况。从调查情况看,受访者对物联网技术有较高认知度,达到100%。卫生系统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主要有两类:一是使用包括电子标签、射频标识(RFID)等传感设备的应用;二是利用PDA、平板、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智能终端的移动医疗应用。从反馈情况我们了解到大多数受访者对第一类应用持较为保守的观点,此类应用在卫生系统应用的范围和深度都较有限。受访者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第二类移动医疗应用,目前三级医院已经开展移动医疗应用的约占35%, 二级以下医院约占20%,而在今后几年内开展移动医疗应用的医院都将达到80% 以上。超过90% 的区县卫生局受访者则表示物联网将在社区健康管理方面有很大应用空间和前景。
通过调查以及我们近年来的相关实践体会,认为应该对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有新的认识和界定。除了传统的物物相连的概念以外,还应该包括通过加载于电脑、PDA、智能设备的软件和网络系统实现的患者和数据中心、患者和医生的连接,形成通过移动终端采集患者信息,汇聚到管理平台,由医生、患者自己以及知识库系统进行干预和管理的全新的移动医疗模式。
基于此,我们提出以下两个观点:一是移动医疗是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应用的主要方向;二是社区医疗健康管理是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最重要的应用场景。
二、移动医疗是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应用的主要方向
移动医疗在医疗卫生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主要包括:
1.基于物联网的 HIS、LIS、EMR 等临床信息系统管理无线输液管理:基于物联网的移动输液管理系统可以确保患者输液安全,减少差错,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减少医患矛盾。移动护理管理:基于物联网的移动护理系统可以使护士手持移动设备在床边完成体温、血压、血糖等生理信息采集,实时录入数据,执行各类医嘱,保证护理流程与信息流的一致性,提升护理操作准确度和精密度,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护理质量[6]。数字健康病房:利用物联网整合医院现有服务和内部信息资源,通过健康终端实现数字化健康病房服务,可以方便医患人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为患者与家人远程交互、患者住院服务等提供了人性化、多元化的数字健康服务。慢性疾病远程管理:医生利用智能化的体征参数采集设备(血压、血糖、心电等),通过网络实现对居家患者的远程监护和管理,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极大地降低医疗成本。
2.基于物联网的人流、物流、财流管理
患者管理:满足院内特殊患者管理的需要,包括患者无线监控和跟踪,患者身份自动识别以及患者的求救、求助。
医务人员管理:满足院内医务人员管理的需要,包括医务人员自动考勤、院内医护人员位置定位、跟踪等。
三、社区医疗健康管理是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最重要的应用场景
目前卫生系统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一是医药费用增长过快;二是高端医疗资源紧缺。排除医院趋利因素,造成这两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就医的无序。老百姓患病后,不论轻重缓急都直奔大医院就医,不仅挤占了珍贵的高端医疗资源,同时也提高了医疗费用。所以,提高社区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把慢性病患者和常见病患者留在社区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社区医疗健康管理是医疗卫生领域物联网最重要的应用场景。社区医疗健康管理的主要模式为:
1.保健状态
患者在家里通过智能体征采集器采集体征信息(血糖、血压、心电图等),通过网络传送到数据中心,进入患者电子健康档案,电子健康档案资料可以由患者本人和社区家庭医生进行相应管理和观察。
2.治疗状态
患者得病后,首先找社区医生进行初步检查,简单疾病在社区即可处理,复杂疾病可以由社区医生通过网络连接大医院的专家进行远程会诊和咨询,专家和社区医生可以共享患者全面完整的信息,作出正确诊断。危重患者则可以通过社区医生预约专家转入上级医院治疗,真正做到有序就医。社区卫生工作是医改的工作重点之一,有很大应用需求和空间,而目前卫生系统正在大力推进的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给物联网、移动医疗在社区医疗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可能。物联网的应用能够在社区医疗健康管理中发挥很大作用,取得较大的效益,对此,各方应给予关注和重视。
四、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应用的策略和措施
1.加强技术和标准的研发和推广
根据物联网特点,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加强应用主题与物联网技术融合的研究,以应用技术为支撑引导应用创新, 加强对行业应用的指导和推广。加强物联网相关标准的研究,实现两个层面的标准对接与融合:一是物联网领域内的技术标准统一,建立物与物之间的高效连接;二是实现物联网的技术标准与卫生系统内行业标准的融合,确保技术能够很好地支撑业务开展。
2.加强应用试点
只有应用才能推动物联网本身的发展,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应用需求,两者相辅相成。要积极推动物联网技术与业务流程和服务模式的融合, 在有条件、有积极性的单位和地区试点,在试点推广过程中注意“点面结合”。物联网的应用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真正显现其作用、体现其价值,不能仅限于在某个单位内部的应用。尤其在社区医疗健康管理方面,试点成功以后,应该主导以统一模式、统一标准推进应用。
在医疗大数据的处理中,首先是数据库建立层面,如建立基因、人口健康信息数据库等;其次是数据分析技术层面。
在国内医疗健康机构中,各部门都是垂直管理,部门之间相互独立并缺乏信息交换和沟通机制,导致医疗健康机构在建设信息系统时多为垂直封闭结构。
此外,医疗健康信息系统不仅涉及医疗卫生管理机构,还涉及公安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的信息系统。这些不同部门的信息化管理基本上都是独立的,由此造成医疗健康领域信息系统割据状态的形成,减缓了医疗健康领域的信息共享进程。
目前,我国医疗健康领域中没有形成覆盖全业务的医疗健康专网,相关标准也正处于研究中,医疗健康领域信息化的建设机制对可穿戴设备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支持力度还需加大。
可穿戴设备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仍需要医疗机构和商业医疗保险行业的充分配合。
1 现阶段我国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内容
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的一般概念:在城市社区规定的一定的范围内,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有关个人和医疗卫生资源的初始数据采集、数据传递、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处理的自动化。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掘利用合成的医疗卫生信息,加以充分利用,资源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医疗公共财政成本。现阶段在大力建设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医院业务属地化管理以及医生多点择业等综合措施,进一步提高了医疗卫生信息的系统化,为今后的信息整合、综合利用打下了基础。及时、准确、完整的区域卫生信息资源对解决人们在看病时遇到的难题看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资源的不断整合,更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将提高人们在看病时的效率。更好的解决生病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1.1 对医疗服务方面起的作用。建立完善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后,一般居民自己就可以通过系统网络自己查阅医疗卫生资源,补充完善自己的个人基本情况,自己的身体健康电子档案。使得伴随个人身体健康的各种指标逐渐系统化、数字化,更加准确和高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一些健康检验、医药学、病理学信息资源的及时共享,避免不合理的重复诊断,降低医疗成本和节约人们看病的花销。
1.2 对公共卫生服务方面起的作用。充分发掘信息系统有效数据的效力,提高数据资源的集成模拟效果。对于进一步提高身体健康评价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同时高质量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对于公共卫生服务行业的从业者、监督管理者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像在日常工作中的服务人员个人服务质量、效果的绩效考核,监督管理部门对公共卫生服务行业的及时监管,遇有突发公共卫生事的及时响应等都需要强大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支持。对于年度卫生防治政策的制定,重大疾病、流感的预防,都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
1.3 对社会的综合服务管理模式的影响作用。综合利用信息系统平台的强大数据支持,对于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加强宏观管理,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决策时避免盲目性。同时区域卫生信息不仅局限于医疗卫生领域,相关的领域也可以不断深入推广,加强与社会保险、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计生部门、公检法系统、妇联、民政部门的有效沟通,更大限度的共享信息资源,提升综合管理一体化的质量水平。
2 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不足
2.1 信息数据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近些年来,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信息系统自己自主建设,在规划建设时不统一,没有形成相应的准则模式。信息资源分割化、独立化比较严重。一部分数据信息难以调用,缺乏接入口和信息分享口。
2.2 不少大型医院对于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缺乏热情、配合不力。由于大型医院自身在医疗信息建设方面较为领先,差不多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信息系统板块模式,因此不愿意再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建设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系统。
2.3 在信息系统的隐私安全和相关法律保障方面不健全。目前一些区域建立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在实施资源共享利用时不能确保个人隐私数据资源的绝对安全,这对个人的基本信息是不负责任的。此外相关的法律制度没有建立起来,存在一定的法律空白。
3 基于上述问题提出的一些解决思路
3.1 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应以政府为主导开发建设。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不同于一般的信息系统。关系着居民的个人健康信息,个人健康档案。涉及各种医疗机构的信息,以及药品行业的信息。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要以政府的主导模式进行。在政府的协调带头作用下,整合医保系统、医院、公安部门,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安全控制。确保信息资源不被别的机构窃取利用,政府要加强管理,卫生主管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来。
3.2 制定可以参考的信息标准,提高数据的规范性。在实行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确保数据的及时、有效交流。而不规范的数据信息,缺乏统一标准,容易导致不同系统之间出现数据识别错误,引起不必要的事故。因此要建立完善统一的数据资源标准,形成规范合理的技术标准,落实行业监督管理管理标准。
3.3 设计托管中、小医院电子病历的服务系统。为节省费用和方便维护管理,中、小医院可以直接在网络上简便的使用数据中心提供的电子病历托管系统,完成医院电子病历数据录入和管理功能。
3.4 建立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机制。健康档案由于记录有病人的众多历史信息,必须要从技术和立法两个层面,确保公民隐私的安全保护和信息的合理使用。在隐私安全的前提下,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才会实现无顾虑的共享。为医疗卫生领域的相关资源共享单位提供便利。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刚刚起步,既面临着医疗制度改革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挑战。它将依托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进一步纵向实现全国联网、横向拓展系统化应用,围绕“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目标,不断创新管理和服务的模式,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实现流程再造。
参考文献:
[1]刘非.医疗信息系统中移动护士站的设计与实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2).
顾名思义,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它是以人为对象,帮助人们确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动员人们自觉地为实现当前和长远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工作。而医疗卫生行业是个特殊行业,职工大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人员文化层次较高,参与意识和接受能力较强,这就给医院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社会体制的不断改革,各种新思潮、新思想应运而生,人们的思想观念、人生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主流是好的,但消极因素也不少。加之医院进行的各类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与职工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使得集体与个体矛盾日益突出。新形势如何做好解决两者矛盾,促进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呢?
一、了解职工思想动态
应该说当前职工的思想状况的主流还是好的,大多数职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德医风,对病患满腔热忱,工作积极主动,沟通时耐心细致,为病人诊疗时能站在病患角度考虑,对卫生事业前景充满信心,但也有一些医务人员政治思想观念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1.少部分职工政治思想观念不强,大局观念、集体意识淡薄,遇事只考虑眼前利益,而不深究其长远效益和集体利益,不愿奉献,只求索取,一旦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起冲突,个人必须作出让步时,就牢骚满腹,抱怨遭遇不公。
2.少部分职工缺乏学习进取心和创新意识,平时不考虑如何提高自身业务技术水平,不愿对医院发展出谋划策,认为那都是管理者和决策者的事情,自己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即可,于是上班得过且过,下班后又只顾搓麻将,或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
3.医疗行业虽是高风险行业,但付出与回报却不成比例,而一些医患矛盾的发生,也影响了职工工作积极性。
二、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
造成职工政治思想观念不强的原因,我认为综合起来,主要有三点:
1.思想政治工作者本身业务水平有限。现在大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多是支部书记或是办公室人员兼职而己,其人自身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学习,缺乏相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术知识,平时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因为无专业理论做基础,难以用让职工通俗易懂的事例进行讲解,只是一味说大道理,枯燥无味的讲解让大家失却了听的兴趣,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做深做透,只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生活质量逐步提高,职工生活比较安逸,部分人就丧失了学习进取心,平时不愿意认真钻研业务,不了解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情况,从而荒废了业务,反而是对一些网络游戏痴迷成瘾。
3.医疗卫生行业是个高风险、技术要求极高的行业,医务人员因为面对的是病人的生命和健康,必须小心操作,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而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体制的不断改革,人群差异越来越大,医疗卫生人员的巨大付出与低额回报极不成比例,同时由于新闻媒体对卫生行业负面影响的一些过分渲染报道,社会人群越来越高的医疗要求,医患矛盾的不断加深,这些都使医疗卫生行业的职工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感觉前途迷茫,工作积极性受到了很大影响。
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认为要解决这些存在情况,必须加大职工思想教育工作力度,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医疗卫生行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1.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业务水平和业务知识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时刻把握医院发展的方向和路线,掌握各方面综合知识,尽量多的参加一些理论教育培训班的学习,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贴近时政。近年来,卫生行业进行了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在此情况下我们应及时将政策正确传达给每位职工,使每位职工全面了解政策。
2.转变职工政治思想观念目前,职工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满足于“大锅饭”,对社会发展缺乏敏锐的视角,对事业前景认识不足,不思进取,因而要教育职工确立危机感和压迫感,认真干事,创新工作方法和技术,经常关注学术动态,掌握医疗新项目、新技术的开展,并运用于实际工作。
3.加强全系统的专业道德素质
“红包”、“回扣”虽然只是少部分人为之,可也左右着社会对医疗行业人员的评价,医患矛盾的加剧,医务人员的被殴,影响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因此要教育职工唯有以仁感人,以诚动人,尊重患者,真心为病患服务,要学会换位思考,时刻站在病患角度思考问题,多与病患进行沟通交流,拒绝“红包”、“回扣”的诱惑,以更饱满的工作热情,精湛的业务技术面对病患,才能缓解矛盾。
4.领导干部要做好领头雁
领导干部只有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挖掘和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反之,只会使职工心生反感,产生抵触情绪,拒绝领导决策的执行。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做好领头雁,遇事多讲奉献,清正廉明,不以权谋私,经常为职工解决生活难题,要多深入职工内部,多倾听民声,多为职工谋取利益,特别要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凡是职工提出的问题,能拍板解决的要当场拍板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必须把具体原因向职工讲清楚,只有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自身含量,才能被职工所接受,唯有如此,职工才会拥护领导者,认真执行领导的决策。
5.加强中层管理队伍建设
1.宏观环境分析。据统计,2013 年末,我国共有1735个县、1.16万个县级医院。根据《规划纲要》要求进行测算,2020年全国将仅保留3470家县级医院,剩下的8130家县级医院的属性将会发生变化,部分县级医院会迎来社会资本的进入,部分则转变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进分级医疗制度是未来政府大力推进的方向,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全面提升县级公立医院综合能力,将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粗略假设60%左右的县级医院将会进行改制并进行扩建或重建,即大约4878家左右。按照每家医院重建平均投资2亿元左右进行粗略计算,估算市场规模大约在9756 亿元左右, 平均未来5年医院建设PPP项目投资规模在2000亿元左右。根据尚荣医疗公司高管透露,根据公司的了解,目前具有医院建设需求的数量大约为2000家,按照每家2亿左右的投资额,投资规模也将达到4000亿。由此看来,中国医疗建设服务行业未来5年政治环境相当好,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2.经济环境分析。中国经济在2004~2013年10年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由159878.3亿逐渐增加至568845.2亿,增加了2.6倍,而政府卫生支出却由1293.58亿逐渐增加至9545.81亿,增加了6.4倍。2004~2013年间,我国名义GDP复合增长率为15%,与此同时,政府在卫生事业的财政支出的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5%。说明我国近10年在卫生事业上的投入不断加大,并且复合增长率也远超同期GDP的复合增长率。原因主要有:人民对健康的需要随着物质需求的满足而日益提高;2003年,SARS疫情的全国蔓延,中国开始反思公共卫生体系的漏洞,加大对公共卫生体系的投入,医改进程加快。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支出的比例不断提高。国家将继续加大对医药卫生事业的投入,卫生总支出也会不断增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居民对于自身医疗健康护理需求会持续增加。医疗卫生服务市场需求十分强劲。个人对于健康的需求也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未来医疗卫生行业仍将保持高速发展。由此看来,中国医疗建设服务行业的发展前景明朗。
按照行业惯例,医院建设可以分为土建工程、普通装修以及医疗专业工程。其中土建工程主要是指医院建筑物从破土动工到工程主体结构竣工(或封顶)的活动过程,包括建筑物内各种设备的安装活动,以及施工中的线路敷设和管道安装;普通装修是指对医院主体建筑工程进行的一般性装饰、装修和清理活动;医疗专业工程是指医院手术部、ICU、化验室、实验室等专业科室的建设活动,包括规划布局、室内装修、设备安装等活动。由于手术部、ICU、化验室、实验室等建设直接关系病人的生命健康或检验、化验的精准性,对建筑环境、装饰装修、设备配置均有较高要求,国家相关部门亦制定了专业的技术规范。因此,医院建设壁垒较高,其他公司难以进入该行业。此外,PPP模式的大力推行为医院建设行业的技术发展起了催促作用。
二、公司财务分析及盈利预测
1.公司成长能力分析。公司2011年至2015年营业收入为3.48亿、4.21亿、7.31亿、11.67亿、16.66亿。复合增长率达47.92%,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为4271万、5549万、6718万、10312万、13226万,复合增长率达32.67%。近5年收入与净利润均保持高增速,主要由于公司采取买方信贷模式取得较多医院建设方面的订单,并且透过并购整合切入耗材、设备市场。2013至2014年由于地方政府对于医院借债扩大规模的控制,公司期间订单量较少,导致2015年收入增速下滑。2015年底及2016年公司订单数量和金额迎来第二轮爆发,未来3-5年业绩高增长非常确定。2016年中报收入下滑1.93%,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增长20.89%,均低于市场预期。主要原因是部分在建项目尚未结算及去年普尔德合并收入中内部交易未抵消因素影响。下半年处于公司结算密集期,公司下半年业绩将显著好于上半年。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各行业的繁荣发展,行业的划分逐渐细化,行业间的交叉融合日益频繁,一些新兴行业门类纷纷出现。与行业密切相关的学术研究也是如此,如卫生经济学的研究。卫生经济学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个分支科学,它应用经济学理论、概念和方法阐明和解决卫生及卫生服务中出现的现象及问题。研究卫生服务过程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揭示上述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规律,最优化地筹集、开发、配置和利用卫生资源,提高卫生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分析卫生系统改革和执行卫生政策的主要工具。
卫生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在20世纪50~60年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发展有着很深的历史背景。首先,经济发达国家卫生费用的急剧增长促进了卫生经济学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医学科研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诊疗手段和卫生设施、设备的现代化,人口的老龄化,慢性病的剧增和人们对医疗保健需求水平的提高等等原因,造成医疗卫生费用的大量增加。高额的医疗卫生费用对政府、企业主、劳动者个人和家庭都是沉重的经济负担,客观上要求分析卫生费用迅速增长的原因,寻求抑制卫生费用增长的途径。其次,卫生事业的社会化使卫生经济学的发展更加必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卫生事业的规模越来越大,技术装备越来越先进,分工和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医疗卫生事业已经发展成占用相当数量的资金和劳力的“卫生产业”部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卫生部门经济问题的研究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中国的卫生经济学研究始于70年代末期。1978年以后,卫生部门总结了建国以来卫生事业建设的经验教训,分析了卫生管理体制上存在的弊病和造成卫生资源严重浪费的原因,探讨卫生工作中提出的一系列经济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着手改革管理体制,并采取了加强经济管理的措施,从而推动了卫生经济学研究的开展。1982年建立了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会。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现在,在我国卫生经济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比较成熟的学科,对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前,中国卫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卫生事业的经济性质和经济作用问题;②卫生事业的经济管理体制问题;③卫生保健制度的经济问题;④卫生费用的构成和发展变化的趋势。
这些问题所关注的因素无一不是制约我国当前医药领域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些问题的研究如何将直接制约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前景,影响着我国的医疗卫生发展状况。
资料显示,虽然我国从09年就开始实行医改了,但实施的整体效果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明显。自新医改实施方案公布后,各项配套政策在相继公布,而且已有许多省的实施方案陆续出台。然而,从所有已出台的方案和政策看,被称为"深水区"的公立医院改革并未发现有多少实质性的措施安排。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北京市将对公立医院亏损项目进行全额补贴,以此减少公立医院过度医疗行为。此前,湖北省召开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动员部署全省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这是继镇江、芜湖、鞍山、宝鸡等城市后,又启动的一个试点。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政府对医院的补偿只占总体运营费用的不足10%。而药品收入占到了医院总收入40%左右,医院的牟利动机也加大了"看病贵"的问题。但是,目前公立医院改革的进展很多还仅仅是局限在文字方案上,执行的配套具体措施还都没有真正出台。我国目前共有33万多家医疗机构,其中有7万多家医院,卫生部公布的医疗机构分类登记的统计分析表明,营利性医院只占医院总数的不到1%。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公立医院都是非营利的,但问题恰恰就出在这些非营利性医院上,非营利性医院的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包括医政管理、医疗保险、药品监管等所有深层次的改革到此都将“戛然而止”。
中国的新医改已经行进了一段路程,但是公立医院迟迟还没有真正拉开帷幕,从它的迟缓的进程就可以看出改革者对公立医院改革的谨慎,毕竟这是整个医改规划的核心,也关系到整个医改成功与否。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公立医院的医疗改革迟迟不能执行呢?我认为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对公立医院的多头管理令改革牵涉极广。财政部门管钱,负责给医院拨;卫生部门负责机构和人员准入;物价部门负责定价;社保部门负责医疗保险;税务部门照章收税;外经贸部门负责涉外管理;工商部门负责注册和审批;药品监督部门负责药品的监管;组织部门负责管理人员的任命和提拔;人事部门负责编制。这么多部门管医院,都有权力但又都很尴尬,造成了谁也不管或者是管也管不好的混乱局面,名义上是政府的医院,可到底谁是投资主体?谁是决策主体?谁是管理主体?谁是监督主体?这一切都不清楚,因此医院模糊的角色定位,造成了医院的失控状态。简单来说就是产权不清造成的。
而应该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将我国的医改事业顺利的推广开来,如何将我国的医疗卫生发展的更加完善更加利民,这些都是卫生经济学所应该关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卫生经济学正在努力的方面。可见,卫生经济学的发展对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研究卫生经济学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无论时代怎么变化,医疗卫生始终是人民所关心和关注的话题,而与之相随的卫生经济学也将随之不断完善和成熟。
参考文献:
[1]张红.卫生经济学原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财经学界,2010,(12).
[2]吴焕.卫生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8).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资助(12JK0117)。
近年来,医学本科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广为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基层医疗单位却是人才匮乏,这也是阻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长期科学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国务院曾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将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当成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给予高度重视[1]。在此背景下,本文对陕西省医学本科生到基层就业意愿组织开展了抽样调查,以了解目前医学本科生对基层就业的普遍态度,为有关部门制订政策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对象与方法
选取陕西省属地方医学高等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三年级、四年级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450份,收回有效问卷442份,有效回收率98.2%,采用随机抽样法。442名被调查者中,男生212人,女生230人;城镇生源学生186人,农村生源学生256人。
1.调查内容
主要涉及两个方面:(1)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级、生源地等情况;(2)基层医疗事业发展情况了解程度、基层就业影响因素。
2.质量控制
采用统一自制的调查问卷,调查员为医学专业高年级学生。调查问卷以无记名方式由学生填写,统一进行问卷编号和数据录入。调查工作在一个月内完成。调查问卷中的基层就业是指毕业后到县及以下的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中心工作。
3.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统计描述采用频数描述,统计推断采用卡方检验。
调查结果与分析
1.专业的认同感
学生对专业认知程度,与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将来对个人与事业发展前景的判断有着密切的联系,鉴于此,调查从两方面考查学生专业认同感:选择学医主要原因、专业发展与就业前景判断。
调查显示,认为所学专业“就业前景较好”的占11.4%、“自己的兴趣或理想”占47.5%、“父母的意愿”占24.6%、“随便选择的”占7.6%、“其他”占8.9%。可以看出,被调查者最初主动确定自己学习专业的比例占到58.9%。
当问及“经过几年的学习,你感觉自己的专业发展与就业前景怎样?”时,认为“很好”、“好”、“一般”、“不好”和“不了解”的比例依次为9.2%、20.5%、55.1%、13.3%和1.9%。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对专业就业前景持正面看法的比例占到29.7%,持中立态度的高达55.1%,持负面看法的占15.2%。可见,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偏低。
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性别与城镇和农村的医学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感进行了差异性分析,发现两者均具有显著差异(P
2.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
影响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因素较多,因此调查问卷中某些调查问题可以多项选择。被调查者中有152人愿意到基层就业,主要原因依次是“累计基层锻炼经验”、“就业形势严峻,多一条出路”、“大城市就业压力大”、“基层压力相对较小”、“家庭经济压力”。被调查对象中有290 人不愿意到基层就业,主要原因依次是“基层经济发展缓慢,工作条件差”“保障不够,再就业难”、“基层就业没前途”、“去基层很没面子”、“家人反对,离家远”。由此可见,出于自身意愿主动选择到基层就业人员的比例相对较低。
对自愿和不愿意赴基层就业的学生,用卡方检验对不同性别与生源学生基层就业影响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两者均具有显著差异(P
对非自愿到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男生主要认为“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基层工作条件差”,而女生则认为“保障不够,再就业难”;对于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而言,城镇学生不愿基层就业首选因素为“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基层工作条件差”,人数高达149人,比例高达80.1%,而农村学生则认为“保障不够,再就业难”。
3.基层择业月薪期望
期望收入也是影响学生就业意向的重要因素,它是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生活质量高低的基本保障。调查发现,9.5%的学生期望第一年的月薪为1500~2000元,22.7%的学生期望月薪为2000~2500元,28.5%的学生期望月薪为2500~3000元,24.7% 的学生期望月薪为3000~4000元,14.6%的学生期望月薪为4000元以上。但从一类城市毕业生的起薪点来看,本科学历的医疗卫生员工转正后薪水水平大致在2800元左右。这说明,目前学生的期望工资稍微偏高,在就业意向的选择上还不够理性,缺乏对现实清醒的认识。
4.对新医改等政策与基层地区发展状况的了解
新医改的总体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新医改的各项政策及地方相关配套措施将对医学生就业产生深远影响,总体来说将促进医学生就业[2]。此外,基层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状况与医学本科生今后的工作环境和对其自身的要求等密切相关。数据分析发现,被调查者认为新医改等政策出台后,对未来就业持“充满信心”、“比较有信心”、“迷茫”、“担忧”和“其他”的比例分别是5.1%、24.1%、41.8%、25.9%、3.1%。持“迷茫、担忧”看法的高达67.7%,说明大多数被调查者对新医改相关配套政策并不十分了解。
当问及对基层地区发展情况了解程度时,发现“十分了解”、“比较了解”、“稍微了解”和“不清楚”的比例依次是1.9%、13.9%、48.1%与36.1%。可见,大多数被调查者对目前基层地区发展的状况不甚了解。
思考与建议
1.加强专业优势认同教育
数据分析显示,对专业就业前景持正面看法的比例占29.7%,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偏低,这对学生正确判断职业生涯发展前景是不利的。因此,医学高校应加强专业优势认同教育,学生只有认同专业,才会热爱专业,才会形成一个正确稳定的专业思想和择业倾向。校友是学生自我未来发展的影子,专业培养的优秀校友多,人才辈出,对新生鼓励作用更大,对优秀校友的认同能有效培养学生对学校和专业的认同。强化新生专业认同感的教育,对于创造良好学风,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多管齐下,使医学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数据分析显示,“基层经济发展缓慢,工作条件差”、“保障不够,再就业难”、“基层就业没前途”等成为医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所以政府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展示基层医疗机构的变化和发展前景,加大对基层医疗单位的建设,提供与城市学生同等的待遇[3]。学校方面一是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完善就业指导体系等途径,营造出良好舆论氛围,让学生认识到基层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二是安排专门力量,适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组织教育活动,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困境及发展趋势,明确到基层就业的光明前景。
3.降低就业期望,理性选择就业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医学生对工作后月薪期望值相对较高。当期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难以解决时,会造成就业意向选择的困惑,影响自己作出正确合理的判断,进一步会影响到未来的职业发展[4]。因此,医学高校应引导学生了解国情,虽然目前基层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随着新医改各项政策及地方相关配套措施的陆续出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中西医之间将会逐步均衡发展,最终达到卫生发展整体性和均衡性目标,同时帮助学生树立“立足于基层,服务于农村”的择业观念,破除工作高低贵贱的观念,适当降低就业期望,主动充实到基层,在基层锻炼成才。
4.拓宽渠道,加深对基层发展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对基层地区发展“十分了解、比较了解”的比例仅占15.8%,女生和城镇生源学生对基层地区的了解程度较低,可见加强对学生的新医改等政策与目前基层地区发展状况等方面的宣传十分必要。医学高校一是要积极开展基层就业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的窗口[5]。高校要不断丰富医学生社会实践形式,加大社会实践力度,创建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相结合,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二是要拓宽医学生与社会的沟通渠道。学校要根据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并通过与用人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聘请行内的专家作医疗卫生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以及与用人单位签订实习协议等方式达到沟通就业渠道的目的,为毕业生顺利就业铺路。
5.加强“群体”特征分析,做好教育引导工作
调查结果表明,在专业认同感、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与对新医改等政策与基层地区发展状况的了解等方面,不同性别和不同生源地学生在这些问题的认知上存在差异,且差异显著,呈现出明显的“群体”特征。因此,在积极开展并加强上述几个方面工作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群体”特征的分析研究十分必要。通过对不同“群体”的特征分析,进行“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育引导工作,做到对症下药,在解决医学本科生基层就业问题上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进,王海清,董欣欣,陈斌,万学红.医学本科生基层就业意愿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4):28-30.
[2]陈迎红.医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6):53-54.
[3]王云鹏,靳媛,时建伟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去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10,(7):35-36.
关键词 卫生 人才 基层 培养
一、目前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整体素质较低、结构不合理。湖南省卫生计生委资料显示:目前全省县市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学本科生仅占7%;医学中专学历比例达到46%;仍有9%的人员无医学学历。副高及以上职称不到1%,中级职称仅为12%,仍有18%的卫技人员无职称。
(二)卫生人才下不去。现在医学毕业生大多不选择到基层就业,主要认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条件艰苦、待遇差、事业发展空间小。大多医学毕业生都存在“宁愿坐在小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心理。
(三)卫生人才留不住。即使通过努力,少量卫生人才进入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难以留住。编制偏紧、待遇太低、工作环境差、住宿条件差、生活环境差等都是卫生人才留不住的主要原因。2012年,安乡县某基层卫生院一次性从湖南中医药大学引进本科毕业生6名,待相继考取资质或研究生后全部辞职。该县2012年-2015年共从湘西龙山卫校引进护理毕业生近100名,目前仍在岗工作的寥寥无几。
(四)医学院校办学理念、培养模式与基层需求存在差距。一是部分医学院校把培养高端人才、考研量作为其主要追求目标,忽视了基层需求;二是部分医学院校课程设置没有结合基层实际需求;三是部分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思想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欠缺,医学生极少有献身基层卫生事业的精神。
(五)基层卫生机构信息闭锁,很多医学生甚至医学院校教师了解目前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状况的少,科学评估其发展前景的更少。在毕业生就业选择时偏听偏信,没有到基层工作的动机。
二、关于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针对当前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几点建议。
(一)实施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3+1模式。目前,国家已经实施5+3模式培养全科医生。但是,这种模式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建议各医学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基层卫生发展实际,采取3+1模式为基层培养卫生人才。即在医学大专生毕业后,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培养合同,对其在县级以上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规范化培训,培训合格后,安排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培训期间,由各级财政共同解决其工资、培训经费、社会保障费用,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
(二)加强现有基层卫生人员培训。提升基层卫生人员水平,关键要加强现有人员培养。建议以省为单位设立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专项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完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鼓励在岗人员提升学历教育,适当降低成人高考分线数,采取比较灵活的学习方式,使这部分人员到有资质的医学院校接受教育。学习期间,给予一定学费补助。
(三)转变医学院校办学理念,为基层培养更多适宜人才。建议医学院校进一步转变办学理念,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培养适宜的卫生人才;适当调整教学课程,面向基层合理开设相关医学课程;加强医学院校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联系,加大医学生到基层实习和实践的力度,使医学生更多地了解农村卫生状况,树立更加牢固的为老百姓服务的思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指导、引导医学生到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就业。
(四)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引导卫生人才流向基层。一是进一步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生活环境和条件。根据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实际需要,建议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建设、职工公租房建设、配备相应医疗设施设备,并列入医改“十三五”规划,既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环境和条件,使引进的人才有用武之地,也同步改善基层卫生人员的生活环境和条件,让引进和留住的人才在基层能“安居乐业”。二是根据实际需要适量增加编制。建议按服务人口0.8-3‰比例安排医务人员编制,并降低准入门槛,取消招考比例3:1的限制,以满足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三是建立健全长效的工资待遇保障机制。对于核定的编制,建议各级财政按一定比例实行全额工资待遇保障。同时建议调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绩效工资标准,使其体现其行业特点和劳动价值,从制度层面解决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收入下降问题,稳定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对长期在农村卫生机构工作的高级职称人才,建议给予特殊岗位津贴。对条件艰苦的边远山区基层卫生人才,建议给予必要补助。四是加大典型宣传力度。重点宣传扎根基层卫生服务数十年的医务人员(如连续工作三十年以上),以及志愿到偏远地区服务的医学生,以他们的先进事迹感染人、鼓舞人,使更多的卫生人才乐意到基层服务,为维护农村群众的健康做出贡献。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272-02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体现出来的凝聚力、吸引力、影响力,也是文化、价值观点、文化制度、发展模式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的总合。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并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①
“软实力”的概念,逐渐被更多的人理解接受和认同,也还在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区域、一个单位,其综合实力均由硬实力和软实力两部分组成。所谓硬实力,是指客观具备带有支配性的实力,包括基本资源,经济力量、科技能力等等,软实力则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一个单位的凝聚力,文化价值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实现利益目标的引导能力等②。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对于一个地区或一个单位而言,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将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作为服务于大众健康的医疗卫生单位,尤其具备相对规模实力和一定影响力,已经或正在形成品牌效应的医疗卫生单位,诸如先进的医疗设施、一流的人才队伍,优美的医疗环境以及精湛的医疗技术等“硬实力”是最基本的,也是必备的,但同时还必须具有相应的“软实力”,如品牌内涵、医院文化等等。只有硬实力和软实力协调发展,单位的综合实力才能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发展先机,立于不败之地。
一、构成医疗卫生单位的“软实力”的重要因素
大型医疗卫生单位的硬实力基本上“看得见,摸得着”,然而,软实力则是积累形成,逐渐被世人认识和改变的,这其中既有医疗技术、服务水平的可信度,也与医院发展的历史积淀、文化特色、员工的精神面貌、价值取向有密切的关系,显示出的是品牌的效应。
医疗单位的文化软实力,对内往往表现为员工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及其内在凝聚力,对外表现为职业道德,奉献精神,具有特色的医院文化活力等,其包含的范围相当广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成熟的医院文化。医院文化是品牌医院在产生、发展、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文化传承和个性特质的总称,是一所医院区别于其他医疗卫生单位的显著特征③。鲜明而成熟的医院文化是单位软实力的核心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医院文化有一个积累、提炼、升华的过程。任何一个品牌医院都有自己的成长史,在其不断的发展壮大,不断创新进步的过程中,奋斗的经验、管理的理念、发展的目标等等都合成共同的思想基础和行为先导,对单位的长远发展起到期重要的支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相近或趋同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对员起到凝聚、引导作用。因此,医院文化的作用是巨大的,任何已形成品牌优势的医疗卫生单位都有较为成熟而又个性鲜明的医院文化,医院文化发展的愈成熟,其单位的文化软实力提升愈快,对单位综合实力的增强乃至长远发展的影响越发深远。
2.品牌的产生、确认和推广是一个不断增强的过程。一个医疗卫生单位只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具备了品牌价值、品牌价值得到不断推广,才能形成相应的软实力,发挥实力效应。品牌效应的形成需要一个良性发展的周期。首先靠过硬的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奠定品牌基础,其次靠不断的创新发展充实品牌的价值,再凭借社会的逐渐认知和自身的宣传策划推广品牌,使品牌效益得到发挥。从某种意义上讲,品牌效益越好,单位的软实力越强大,社会认可度和美誉度也越高。
3.单位的综合实力、营运状况以及未来发展的潜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软实力”。物质是基础,没有强大的综合实力就形成不了相应的“软实力”,因此在提升软实力的过程中,还必须始终坚持“硬实力”建设,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单位的营运状况反映的同时是硬、软实力的水平、良性的营运状况不仅有利于为单位赢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而且能够刺激并提升“软实力”,当然,软实力强大与否从根本上还取决于单位的发展潜力和后劲,一个方兴未艾,事业蒸蒸日上、具备远大目标、科学规划和光明前景的单位,其软实力无疑是不可动摇和不断增值的。
二、怎样提升现代医院的“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大型医疗卫生单位,在不断加强硬实力建设的同时,突出医院文化建设,注重品牌效应,发掘发展潜力这几个重点,以增强单位的核心竞争力。
1.着力培育一流的医院文化④。医院文化是医院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医院发展核心,在医院发展中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医院文化需要发掘。医院文化的形成、发展、直至成熟必然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规律性的过程也是医院文化积淀升华的过程。经验的管理者要善于从医院发展的艰辛历程中总结提炼宝贵的经验启示,善于在长期管理实践中探索有益的方式方法,并加以提炼升华,形成成熟医院文化理念,尤其是在经历困难挫折而赢得新的发展机遇之后,或者通过持续发展到达新的境界之时,往往也是医院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的大好时机,在此基础成熟起来的医院文化不仅可以凝聚员工精神,体现集体价值观点,而且能够得到社会认知和行业传播。
经过积淀、以掘得以升华的医院文化,应该成为医院人文的精髓,不仅是员工精神坐标,而且是医院发展战略、价值观点、行为准则和经营理念的先导。
医院文化需要培育。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思想道德环境,倡导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培育员工艰苦奋斗、逆难而上、奋发有为,不断进取的精神,引导员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团结协作、争创一流,圆满完成各自工作目标任务,更好地为患者为社会服务。同时,医院文化建设从更高的层次上来讲,也是“人”的建设,通过个人的文化精神素质的培养和塑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使个人发展与医院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不断提高医院的社会经济效益,使医院在激烈的医疗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医院文化重在建设。医院文化一经形成,在建设中发展,在发展中成熟。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落后的观点陈旧的管理模式不断受到冲击,形势发展迫使品牌医院更加重视文化的功能,切实增加医院管理中文化的含量,努力提高医院经营管理的文化品信,以实现医院管理的新目标。
2.打造一流的医疗品牌⑤⑥。品牌是医院的无形资产,重要的软动力,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持。优秀的品牌体现在医院的文化、管理、质量、服务、效率等要素,是医院核心竞争力和医院精神在医院实践中的凝结与体现。
培育品牌持久。优秀的品牌是在精心培育中发展壮大的。医疗品牌的重要内涵是独特的建立在全体员核心价值观基础之上的,医疗服务模式,它将医院诚信的品质、高超的技术、优质的服务、独特的的内涵和丰富的历史积淀融入品牌之中,使品牌既代表医院的综合实力,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培育医院品牌重要是培育医疗技术品牌和服务特色品牌,医疗技术方面,一定要发展核心技术,跟踪学科发展前沿,开展新业务新技术,做到技术领先,形成特色和优势。另一方面,要在服务上下功夫,要紧密结合卫生行业特点和医院实际,以满足患者就诊就医需求,追求良好社会效益为宗旨,精心构建具有时代特征、行业特点和医院特色的服务品牌,从精神层面到服务流程,从技术层面到文明服务,从医护质量到医疗收费,直至延伸服务等等,充分体现人性关爱和社会进步。
提升品牌价值。品牌要有高度,如同茫茫大海中的航标灯塔,医疗品牌是动态的,只有不断提升价值,才能在患者心中具有生命力。首先,医院应建立品牌评价与考核体系,制定相应的制度、规范、流程、细化措施等,定期检查考核,使品牌逐步内化为全体员工的行为方式。其次,医院所属各科室(学科)应总结提炼各自的医疗及服务品牌,并制定相应的培育措施,最终达到“人人有理念,科科有品牌”,使品牌效应不断向纵深发展。此外,要遵循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认真总结医院及科室品牌建设成功的经验与做法,推动品牌的创建、管理,促进医院文化建设和医疗服务品牌的飞跃。
传播品牌效应。一种品牌通过全体员工的认知、认同,转变为患者及社会的认知、认同的过程,就是品牌传播的过程。品牌的传播首先是对内的效应传播放大,要通过各种时机溶化培训,运用医疗服务品牌的成功案例教导员工、引导患者,有一种成功的做法是在医院内征集服务故事,开展服务故事大赛,使服务理念故事化,服务故事理念化,使品牌效应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传播。品牌重在对外传播,“感动服务”方式值得借鉴。员工不仅是医疗服务的承担者、提供者,更是情感的沟通者和传递者,要引导广大医务人员满怀真情为患者服务,在努力让患者满意的同时,还要让患者体验感动,从而提高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逐步实践由品牌向名牌的跨跃,为全面提高医院的软实力、核心竞争力提供取之不足、用之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3.规划发展前景,激活发展潜能⑦。一是立足现实,谋划长远。医疗行业的发展得益于党和国家的政策,得益于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个体医院的发展也与经营者的策略、医院硬软实力的建设关系密切,但所有这些都不能成为固步自封的理由。作为管理者,要始终把单位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远大的发展目标,并激励员工脚踏实地朝着既定目标努力。二是要不断培育单位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要善于分析和把握发展中的机遇,善于借助单位硬软实力的优势,努力提高品牌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增加医疗单位的综合实力,不但提升核心竞争力。三是善于打造发展中的新“亮点”。大型医疗卫生单位多是公益性事业单位,担负着维护百姓健康,保护一方安宁的社会责任。要紧密结合行业特点,策划和实施关注健康,服务社会的公益性活动,增加社会关注度,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从而不断提升单位美誉度,达到增强软实力的目的。
注释:
①金元浦.文化,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政工研究动态,2007(22)
②刘洁,杨连生,杨建华.和谐社会视角下文化软实力及其构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3):399-403.
③谢孝志.公立医院的使命及其文化内涵[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2):63-64.
④许栋,汪宏波,龙洪波.建设先进医院文化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J]医学与社会,2008,21(6):10-12.
⑤张健.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8):96.
⑥杨晶.彭宇竹.医院管理中品牌服务战略的的实践体会[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2):68-69.
⑦邓伟胜.医院文化与医院可持续发展[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3):59.
参考文献:
1.李蓝.加强文化建设 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7(5)
医学院校经过多年扩招,所培养的医学卫生人才已远远超出城市大中型公立医院的需求,医院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更倾向于引进高学历和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医学本科毕业生想进公立大中型医院工作越来越困难,已经成为就业市场的既定事实。与此同时,西部地区医院、民营医院、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匮乏,对医学本科毕业生需求量大,是吸纳医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大户”。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了解决医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和中坚力量。
2.医疗卫生行业发展趋势推动。
2009年11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网络调查显示,7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尤其是分布的不均衡是当前我国医疗卫生行业最需解决的问题,大中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门庭冷落,针对此问题,79.5%的调查者认为应调整医学生就业格局,鼓励医学毕业生分流至基层医院就业,为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水平提供人才支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素质的不断提升,居民越来越关注自身健康,社区医疗服务的需求愈发旺盛。特别是随着“新农合”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对医学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医学本科生到基层医疗单位工作是顺应整个医疗行业发展趋势的需要。
3.国家政策鼓励基层就业。
高校医学毕业生作为我国医疗领域内的宝贵人力资源,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激活医学生人力资源,大力引导医学毕业生基层就业。其中,《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文件的印发(中办发〔2005〕18号)正式拉开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序幕。《新医改》的出台指出,引导医学本科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解决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严重匮乏这一瓶颈问题的关键所在,标志着医学毕业生就业方向将向基层转移。同年,国家八部委联合出台的“乡镇卫生院招考”、“大学生村官”等举措,明确提出在基层服务的医学毕业生可以享受相应优惠政策,如学费、助学贷款代偿,研究生考试加分,公务员录取优先等,显示政府引导和鼓励医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决心和力度。
4.医学本科生有一定的基层就业意愿。
医学本科生有一定的基层就业意愿且有不断增强的趋势。笔者在2012至2014年期间,连续3年对在校大三、大四年级学生做了一个关于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的调研,2012年有45%的学生有基层工作的意愿,2013年比例增为56%,2014年这一比例继续提高至63%,其中男生比女生更愿意去基层就业,农村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意愿更为强烈。这一方面体现出大力倡导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另一方面彰显了医学本科生人文素养的不断提高。调查还显示,医学生择业最关注的前三个因素分别是薪酬待遇(92%)、社会保障条件(89%)和职业发展空间(73%),其中基层医疗机构薪酬待遇低是医学本科生放弃基层就业的主要原因。相信随着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影响医学本科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客观因素不断被克服,越来越多的医学本科生会加入到服务基层的行列中。
二、影响医学本科生基层就业的因素
1.基层医疗机构现实环境不如人意。
由于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相对城市而言,大部分基层地区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相对落后,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收入、养老等社会保障方面与城市仍差距较大;同时,与城市大中型医疗机构相比,基层医疗单位学习进修机会少,硬件条件差,普遍待遇较低;加之基层单位人才综合管理机制不完善,对引进的毕业生缺乏合理规划任用和有效指导,只管引进不管培养,致使个人发展空间受限。这些客观存在的因素严重挫伤了医学本科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积极性,阻碍医学本科生全身心扎根基层、服务基层。
2.高校基层就业指导亟待加强。
按照现有医学教育模式,医学本科生大学阶段80%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剩下约20%的时间也是在学校安排的教学医院学习(一般均为市级医疗卫生机构),鲜有机会接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之较少关注外界信息,不了解现行医疗卫生机构目前的发展情况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以致大部分医学本科毕业生就业观念流于传统,不愿意去基层就业。因此亟需高校给予医学本科生及时的就业指导,将更多的基层就业信息传达到毕业生中去,高校作为医学教育的组织和实践者,要充分发挥基层就业政策的“宣讲员”和“扬声器”作用,搭建好学生与国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桥梁。但目前高校基层就业指导工作滞后性严重,工作模式单一,缺乏主动性、深入性和持续性,大部分医学本科毕业生就业观念流于传统,不愿意去基层就业。
3.传统就业观念影响。
影响医学本科毕业生基层就业的观念既包括毕业生个人就业观,也包括家庭就业观。以2014年笔者调查结果为例,在决定是否到基层就业问题上,71%的学生会选择顺从家人的意见,20%的同学表示会考虑但不盲从,仅有8%的学生表示会坚持自己的想法。由此可见,家庭传统就业观对其子女择业有重要影响。即使部分有基层就业意愿,最终还是会选择在大城市就业,一是为了顾及父母颜面,另一方面为了能尽快照顾家庭、回报父母;另外,部分毕业生个人就业观陈旧,表现为具有浓厚的区域观念和经济意识,择业时将单位定位在大城市、大医院,追求高薪、追求舒适、追求名气。
三、构建医学本科生基层就业长效机制
1.政府加强政策引导,让人才“下得去”。
尽管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医学本科毕业生基层就业,但对于教育成本高、就业观念陈旧、就业期望值高的医学生而言,目前的政策力度显然还不够,相关优惠政策的制定需更具有针对性和吸引力。首先可以在人员编制、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定政策,不仅要参照大城市标准,甚至要向基层医疗工作人员倾斜;其次,可以在培训进修、学历提升、流动机制等方面制定更优惠政策,让在基层就业的医学本科毕业生“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切实体会到在基层就业的良好前景和个人广阔的发展空间;再次,可以从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财政投入,改善基层医疗机构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为基层医疗工作者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最后,政府应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台、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作用,多管齐下,继续拓宽基层就业信息的途径。
2.基层医疗机构深化改革,让人才“留得住”。
首先,基层医疗机构要提高自身软硬件水平以吸引人才,基层医疗机构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先进的设备设施,为后续扩大自身规模做好准备,另一方面要注重自身软环境建设,改善卫生人员人文工作环境,提高自身综合实力从而吸引更多人才和保障留住人才;其次,基层医疗机构要加强医学本科毕业生的后续培养,可采取岗前培训、定向培养等方式,定期选拔毕业生到城市大中型医院参加专业培训、进修和深造,为毕业生提升自身业务技能提供强有力保障;最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有前瞻性的人才观,牢牢抓住高校扩招后医学生源充足的机会,主动“走出去”,加强与医学院校的联系,积极“引进来”,加快储备人才,不断加强人才市场建设。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2(c)-0159-03
我校地处广西、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处,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学校高度重视桂西地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现状,笔者及课题组成员通过深入百色周边乡镇卫生院调研,通过调研情况看桂西地区基层卫生人才不足现状极为严重。基层卫生人才严重缺乏,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能力低的“三低”现象,甚至有部分工作人员是以前部队转业到地方的安置人员,无医学背景,这严重影响卫生院开展医疗卫生工作的功能,很多患者只好送往大医院,造成家庭经济负担较重。很多患者选择“拖”而错过救治良机。本文对桂西地区基层卫生服务人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
1 桂西地区基层卫生人才现状
目前桂西地区医疗卫生人才分布状况是城乡两极分化十分突出,一方面,地市级医疗卫机构集中了大量的高学历、高职称的卫生人才,另一方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才又十分短缺。课题组成员通过对百色周边乡镇卫生院走访调研。所得数据显示乡镇卫生院有医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占2.92%;大专学历的也只占24.58%;绝大多数是中专学历和无医学学历者,在所有调查卫生院中取得中级职称仅为14.2%。这些数据令人堪忧,因此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存在着巨大缺口。其次,基层卫生院的医疗设备购置不到位,基础设施差,医院管理、运营制度不完善。最后,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工作者个人职业发展前景狭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的医务人员由于业务受限,理论交流不足从而导致个人业务水平无法提高,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通过率也是非常低,在本文调研的基层医院中,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仅占医院总职工数的30%左右,另外由于基层医疗队伍很多是大专和中专学历,受制于文化水平和工作环境,很多基层医生甚至连考助理执业医师都感到困难。很多医生都是处于无证行医的尴尬境地。
2 原因分析
我校是地处广西、云南、贵州三省交汇处的唯一一所高等医科院校,担负着为老、少、边、山、穷地区培养和输送医学人才的任务,学校多年以来秉承“大医精诚”校训,把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级应用型医学人才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至今学校已经为百色及周边地区培养了三万多名医学人才,有效地缓解了桂、滇、黔三省交界处缺医少药的状况。但是由于基层基本医疗设备缺乏,不利于个人职业发展;而且基层生活环境与城市差巨较大,工资收入、社会保障等远远低于城市医疗卫生单位工作人员。因此很多医科院校毕业生不会选择到基层就业,极少部分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也是出于就业竞争压力,他们只是把在基层就业作为过渡期,一旦找到更好的单位就会辞职,另外,虽然政策有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倾斜,但还是不能彻底改善当前医疗资源的配置不均问题。政府用于医疗卫生行业的资金大部分还是流向“三甲”大医院,造成很多基层医疗机构资金缺乏,连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设备都很难配备齐全。由于工资福利待遇、职业发展前景、社会地位落差大等种种现实原因,很多医科院校毕业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对我校近3年临床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发现,在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就业学生占毕业生总人数13%左右,在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就业的学生占67%左右,而在乡镇卫生院就业的学生仅占1.1%左右。可见到基层就业人数极少,但现实的情况是基层对卫生人才有极大的需求空间,一些基层卫生院连续几年到我校招聘毕业生,但往往都是应聘者寥寥,根本没能招聘到毕业生[1]。另一方面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流失也非常严重。很多在基层地区是医务骨干,工作非常优秀,但总觉得个人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于是有的想办法调动到上级医院,甚至有的自己开诊所。这样直接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技术长期上不去,也导致了群众不相信基层医院救治水平,但到大医院救治成本高,群众往往病情严重时候才住院治疗,耽误了宝贵的救治时机。
3 解决对策
3.1 加强政策导向,开展订单式培养,强化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国家发改委、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从2010年起,连续3年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力争到2015年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达到387万人,其中全科医师达到18万人;到2020年,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达到462万人,其中全科医师达到30万人以上。开展免费医学教育,通过政府投入,减少医学生教育成本,在学生入学前和地方卫生局签订服务协议,学生毕业后回到当地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工作,这是解决基层卫生人才切实可行的途径之一,对推进基层卫生事业发展,提高基层医疗服务层次具有重大意义[2-3]。另外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稳定还必须有相关后续政策法规完善,必须要在岗位编制、工资福利、职称评聘、社会保障给予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充分保障。2009年年底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乡镇卫生院管理办法》也给广西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提供了历史性发展机遇,并按卫生部等六部委颁发的文件精神,于2010启动了定向免费为基层培养全科医生的试点工作,我校在2010年招收了第一批为基层定向培养的全科医学专业学生,这批学生录取时已经和当地县卫生局签订协议,毕业后回到当地县的乡镇医院工作6年,他们在校就读的学费及住宿费均由财政拨付,每年按在校10个月计算,每月补助生活费250元,这样大大降低了教育成本投入,从填报志愿情况看,远远超过了政府预定的名额,可见这项政策还是切实可行的。
3.2 完善相关政策配套,让医学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针对当前医学毕业生“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的问题,政府要解决基层卫生人才不足和流失问题必须要建立健全基层卫生机构吸引、稳定人才的长效机制,加强基层卫生机构的工作与生活设施建设,完善新医改背景下农村基层卫生人才配套政策,充分发挥相关政策的激励作用,是建设好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的重要保障[4]。比如对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编制问题、工资福利问题、职称评聘问题、个人学历及业务提高问题等相关政策要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充分执行上级部门颁发的关于大学生到基层服务的相关政策基础上也相应地出台了一些政策,2010年自治区人社厅、财政厅《关于我区“三支一扶”大学生服务期间参加社会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桂人社发[2010]169号);2011年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人社厅等八部门颁发了《高校毕业生到广西农村基层支农、支教和扶贫工作管理办法》(桂人社发[2011]80号)。
在编制问题上,自治区结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使用管理,规定在基层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中预留10%左右的编制用于招聘符合岗位需求和招聘条件的医学院校毕业生。此外,在县、市级医疗卫生单位选聘人才时,对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医学高校毕业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空出岗位,应优先用于聘用安排特岗全科医生;充分考虑基层是否“用得上”这一大学生普遍关注问题,近年各级政府加大对基层投入,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仅2008~2011年中央和地方财政累计投入47 523万元,新增业务用房432 004平方米,2011年全区乡镇卫生院床位数达到45 526张,比2008年增长33.87%,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面貌焕然一新。自2009年年起,中央财政投入2.45亿为全区乡镇卫生院配备高频X线机、B超、呼吸机、离心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麻醉机、救护车等一批基本设备,提升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及一些急、危、重疾病的诊疗和救治水平。2011年广西卫生统计提要显示,我区乡镇卫生院住院人数占全区各类医疗机构总人数的42.26%,门急诊人数占全区各类医疗机构门急诊人次的26.1%。随着相关政策的落实到位,乡镇医院的门急诊和住院比例将进一步提高。医学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将大有用武之地,能充分发挥其专业技术水平;努力改善基层卫生人员待遇,自治区财政对基层编制内的医务人员按每年每人6 000元进行基本工资补助,实行“托底不限高”的绩效工资激励机制,并建立了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五险”制度,据统计,2011年全区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的工资福利收入28 570.07元,比2009年增长19.7%,此外各级财政从2012年起将用4年时间在乡镇卫生院建设公共租赁住房26 000套,逐步解决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住宿难问题。对到国家级28个贫困县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大学生实行学费(按每学年最高不超过6 000元计算)代偿;对在基层服务的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的职称评聘实行政策倾斜,例如对服务基层大学生实行提前转正定职政策,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计算机能力考试实行“双免”政策,利用中央专项资金,加大对基层医务人员培训,提高乡镇卫生技术人员服务能力和水平,对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服务期满2年的参加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给予优惠政策支持(李康2012年5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医学生的使命”形势报告会讲话)。
3.3 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提高基层卫生人员学历层次
桂西地区区是广西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受地方经济制约,基层医疗卫生从业人员普遍存在学历层次低,业务水平低的情况。因此,通过提高学历层次来提升业务水平,是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医学成人学历教育,是现有卫生人才实现学历提升的有效途径[5]。为此,我校积极举办医学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这是解决桂西基层卫生单位在职人员学历层次低、提高医疗业务水平的有效途径。据统计,在我校参加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学生,80%以上是来自乡镇基层卫生单位的医务人员。多年来我校在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专业设置、招生管理、学籍管理、教务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效解决了部分基层卫生单位医务人员的学历情况。
3.4 开展结对共建,促进基层卫生事业发展
广西省从2009年12月开始“结对共建、创先争优活动”,自治区政府精心组织69个区直单位分别与辖区内各村、社区建立结对共建关系,扎实开展“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3年来,区委高度重视“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紧紧围绕“一年打基础、二年见成效、三年大发展”总体目标,牢牢把握“队伍为基石、发展为基础、民生为基本”的基本原则,聚合力、聚财力、聚智力,不断丰富和拓展结对共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欧阳坤松于2012年4月在全区“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总结表彰大会的讲话)。通过结队共建,加强城市医疗卫生单位以结队共建为桥梁,积极与县乡医疗机构开展技术共建的对口支援工作,利用大医院资金、设备、技术优势,开展给基层送医、送药、送设备三下乡活动,与基层卫生单位缔结为技术共建合作单位,定期选派资深专家教授到基层开展技术指导、教学、查房活动,免费接收各县乡医疗卫生骨干到市级大医院进修培训,免费面向基层举办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村医)培训班,可有效推动基层卫生事业发展。
4 结语
桂西地区地处广西、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处,有其民族地区特殊地理位置和民族性,由于长期处于经济发展滞后状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直处于缺医少药状态。如何改变民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状是事关人民大众卫生健康的头等大事,事关民族稳定、社会和谐大局。作为决策者应该认真贯彻落实政策,真正解决基层就业的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个人发展、社会福利等问题,让毕业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并利用目前的“争先创优”活动,积极部署城乡医疗卫生单位“结队共建”可推动基层卫生事业发展。我校作为地处桂西老的医科院校,学校要充分利用现行政策,调整办学层次,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培养一批能服务基层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肖刚,廖赞勇,陶肖云,等.民族医学院校医学本科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J].时代教育,2012,(2):92-93.
[2] 杜仕林,赖长宏.我国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制度建设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9,19(5):55-60.
[3] 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Z].卫人发2011年15号文件.
医疗卫生事业的和谐发展与社会和谐休戚相关,医疗卫生事业服务所有人群的生老病死,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众民生事业。正因为如此,医疗卫生事业在整个社会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既代表了社会发展水平,也包含着科技进步,维系着社会基本关系,反映出社会根本制度。医疗卫生事业的和谐发展是社会和谐的缩影,是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高度发展的标志。但是,医患关系紧张,彼此缺乏信任,医疗纠纷增加,是当前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医保覆盖面低
2004年的调查显示:32.3%的城市居民,59.9%的小城镇居民,79.4%的农村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这与政府的卫生经费投入不足有很大关系,我国投入的卫生经费占GDP的比例长期徘徊在0.4%~0.5%之间。2004年预算内卫生事业费和卫生基建投资为1274亿元,占GDP的0.9%,与上年持平,人均仅98元。可见,我国在公共卫生支出上的比例是与当前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医疗保障的发展落后于经济水平的发展,离建立起覆盖全体国民的,保障公民人人享有最低医疗保障还有很大差距。
2.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1)医疗卫生资源在地域之间的不平衡。我们来看两组数据,第一组:城市医院的病床数上世纪80年代平均35%现在为65%;第二组:农村乡镇的卫生从业人员上世纪70年代平均为350万人,到80年代降为250万人,现在更降为不到50万人。这两组数据表明去乡镇卫生医院看病的人在减少,乡镇卫生院在萎缩,医生在减少。即是说,医疗资源分配不公平,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近70%,而公共卫生资源不足全国总量的30%。农村的卫生人才匮乏,基础设施落后,许多地方传染病、地方病危害严重,农民健康状况令人堪忧。
(2)医疗卫生资源在医疗卫生服务层级之间的配置不合理。合理的医疗资源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型,社区医院是根基,大型医院是塔尖。社区卫生服务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小病进社区医院,大病和疑难病症才进大医院。而现在的情况是:本应该承担常见病和预防保健任务的社区医院冷冷清清,而大医院却人满为患,使得医疗资源结构呈现出倒金字塔型。这种不合理的医疗结构导致了各大医院不断扩大规模,争相重复购进大型医疗设备。而社区卫生服务由于资源短缺,导致服务能力低下,从而不能适应群众的卫生服务要求。公共资源分配不均,出现“门庭若市”与“门可罗雀”的现象。许多县、区医院甚至一些中小地市医院连续几天见不着病人,医院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而病人在中心城市大医院却半夜去排队都挂不上号,甚至出现了“专业号贩子”的令人匪夷所思的怪现象。
(3)医药费用过高看病贵是当前广大群众的普遍看法。2005年8月9日-11日,中国青年报对全国733名30岁以上公众调查显示:89.8%的人认为看病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比10年前增加了,81.2%的人认为医院是营利机构而非公益性机构,导致“看病贵”的最主要原因是药费高。现在各大医院以药养医、以设备养医的情况已经成为了普遍现象,医院收入与药品销售收入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医生动不动就给病人开大处方拿药,大仪器检查。医院要生存,就必须自己找出路,这个出路主要就是药品、诊疗收费。在目前技术性收费不高的情况下,以药养医是普遍现象。医生收入与药品销售和仪器使用费挂钩,药价虚高现象屡禁不止。成本只有几十元的药品,经过定价、销售等环节到消费者手里可以高达几百元。近年来,药价虚高已成为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尽管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干预下,药品已经过多次降价,但降价的药品很快就不见了,过些日子换个包装又以新的品名、更高的价位出现了。
二、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构建和谐社会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努力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各级政府要在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加大对公共医疗卫生体制的财政投入。大力购置现代化医院所需仪器与设备。为医务人员提供必需的现代化医疗手段。
2.面向基层,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4]。特别是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每年拿出专项资金,努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大力发展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和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体系,不仅是平衡卫生资源的分布,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缓解老百姓“看病难”之苦。如果基层医疗机构、二级医院、三级医院都能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一些多发病、常见病在基层就能解决。患者就不用“一窝蜂”地涌进大医院了,“票贩子”自然就会失去“立锥之地”。
3.全民覆盖,以各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居民。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辅助,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共同组成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分别覆盖城镇就业人口、城镇非就业人口、农村人口和城乡困难人群。从根本上解决“看病贵”的问题,在看病就医方面给广大群众吃一颗“定心丸”。
4.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使广大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筹资,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服务,建立健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为城乡居民提供疾病防控、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从而实现“重治疗”向“重预防”的转变,坚持预防为主,努力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5.公立医院要坚持以公益性为改革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各级公立医院要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优化服务流程,规范用药检查和医疗行为,深化运行机制改革。特别是要摒弃只想赚钱的“趋利”行为,进一步促进医患和谐。
6.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减轻群众负担。要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进一步规范药品生产,保障基本药物的供应。同时还要尽量减少药品流通的中间环节,挤掉药价中的水分,保障群众的基本用药。药品监督管理和物价部门,要加大审批和监督力度,切断医生、医院与药品销售商之间的利益链条,以降低群众的药费负担。
7.加快医院内部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走优质、高效、低耗的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实施绩效挂钩,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工资管理机制和以成本核算为基础的绩效工资制。要在公立医院广泛引入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制定严格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向重点岗位、关键岗位、技术岗位以及一、二线倾斜,拉大岗位间的薪酬水平差别。激励广大员工节省卫生资源,增加经济效益。强化增收节支的现代化成本运行机制,既要提高医疗收入,又要降低医疗成本。
三、前景展望
1.进一步普及社区卫生服务
在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决定》中明确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提出了到201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蓝图,并要求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责任在地方,各级政府要建立对社区卫生服务稳定的投入机制。要普及社区卫生服务,要保证并维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质。为了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政府对社区医院充足、正确的投入是关键。加大政府对社区医院的投入,并不是说要将先进的设备,高级的房子投入给社区,而是说要加快社区医院全科医生的培养,加大基本医疗服务投入和预防保健的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要积极承担起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责任。各级政府应建立对社区卫生服务稳定的投入机制,调整卫生投入结构,新增城市卫生资源主要用于社区卫生服务。
2.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首先,在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过程中,要确保尽可能多的农民进入到该制度中来,针对仍有一些贫困地区农民因10元缴费而被拒之合作医疗之外的情况,国家应该在这些地区将10元的标准下调,国家则多一些补助。要使医疗卫生事业归位于“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牢固的国民健康基础,最根本的一点,是要建立与市场化进程相适应的科学的宏观调控机制,使医疗卫生事业能够从正常渠道补充源头活水,消除后顾之忧,心无旁骛地执行救死扶伤的职责。
其次,在加大农村卫生事业经费的投入中,要确保卫生经费能确实让农民得到使用。这样的措施使得农民对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大大增强了,值得其他农村地区借鉴。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减轻群众负担。要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进一步规范药品生产,保障基本药物的供应。同时还要尽量减少药品流通的中间环节,挤掉药价中的水分,保障群众的基本用药。药品监督管理和物价部门,要加大审批和监督力度,切断医生、医院与药品销售商之间的利益链条,以降低群众的药费负担。
3.全面推进医药分开
首先,要调整医疗的服务价格,尤其要注意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动的价值。但需要强调的是,医疗服务性收费的标准应该是逐步地在适宜的时候提高。只有当社区卫生服务得到较好地发展后,大医院提高技术性收费才是可行的。如果社区医院的服务没得到保障,而大医院提高的技术性收费又将会把许多人挡在医院门外,人民的看病问题仍是没有得到保障。
其次,在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基础上切断医院收入与药品收入之间的关系。应该把医院的门诊病房改为药品零售企业,使之与医院外的药房一样独立核算,照章纳税。病人既可以凭处方在医院内的药房购药,也可以在医院外的药房购药。这样使医院内的药房与医院外的药房形成平等竞争,从而让医院药房药价高的情况好转。
最后,要辅之严格的监管体系。针对医生开大处方的现象,医院配有相应的药剂师对医生开出的处方进行复核,对于违反规定的医生要给予处罚。针对大医院争相引进大型医疗器械设备的情况,医疗监管体系应该注重进行医学技术评估,对高、精、尖技术设施要做到统筹规划,避免不顾需要和社会效益的只讲规模求数量的错误做法。
4.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严格监督管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展妇幼卫生事业,加强医学研究,提高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医疗救治能力。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落实经费保障措施。实施区域卫生发展规划,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双向转诊、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基层服务制度,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推进医疗机构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理顺医药卫生行政管理体制,推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强化公立医院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规范收支管理,纠正片面创收倾向。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加强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严格医疗机构、技术准入和人员执业资格审核,引导社会资金依法创办医疗卫生机构,支持有资质人员依法开业,方便群众就医。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援朝,范亚飞,赵国华.和谐社会 民生为大[N].光明日报,2009-3-30.
[2] 高洁,李梦辉.我国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北方经济,20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