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产品背景

农产品背景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4: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产品背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产品背景

篇1

由于受到传统重生产、轻流通思想的影响,我国商品流通渠道、方式、体系建设一直处于落后的局面,农产品商品流通水平低于平均水平。在流通渠道方面,农产品流通渠道中渠道成员之间的资源占有不平衡,导致渠道间成员的依赖关系呈现出多种形态,从而影响流通渠道的效率,致使农产品流通的低效率、高成本;农产品流通渠道受农村基础设施的影响,如交通、通信、技术等落后,物流供应链建设和市场信息难以准确对接;农村流通渠道中介主体过多与发育滞后,产销流通链过长,每个流通环节的交易费用和交易时间严重超长,导致农产品流通的牛鞭效应,影响农产品的流通效能。同时,由于农产品生产具有区域性、季节性和分散性等特点,而消费者对农产品具有全年普通性、多样性、变化性,因此各种农产品需要经常在不同区域进行运输以满足各地消费者的需要。农产品流通渠道组织化程度低,限制了农产品的流通半径,提高了流通费用,造成农产品在产地市场供过于求、贱价销售,而在销地市场却供不应求。在新农村建设形式下,研究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创新问题,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价值,使市场信息及时准确反馈,同时可以提升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有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

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的一般分析

农产品流通规模分析。农产品商品流通中,农产品物流占有重要位置。农产品物流数量大、品种多,这些农产品的70%-90%均要通过流通渠道进入全国消费市场,需要强大的流通渠道和完善的流通网络来实现农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农产品的商品化率。所谓农产品商品率即农产品总量中进入流通与交换的比例,商品化率的高低一方面决定了农产品流通渠道的规模和效率,另一方面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又影响其商品化率的水平和速度。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率不断提高,截止2009年底,东部地区农产品商品化率平均水平达到了90%(顾二雄,2007),西部地区农产品商品化率平均水平仅仅60%。

农产品商品化率与流通渠道效率的互动分析

农产品流通包括收购、销售、调运、储存、加工和销售五大环节,流通渠道成员均为流通主体,流通产品的规模、质量和品种等是流通渠道的客体,各个环节的运行都将影响农产品流通渠道的效率。农产品市场客体的发育成熟度实质上是农产品商品化的过程,随着农村剩余产品的增多及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推动着农产品商品化率不断提高。同时,不同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顺序,基本上遵循需求弹性和渠道导向的原则。需求弹性大的产品先行商品化;需求弹性较小的农产品后行商品化。农产品商品化后要实现其价值必须有合适的流通渠道将其输向市场,不同品种农产品的商品化率还取决于该农产品后向关联产业的市场化程度。棉花、蚕茧的商品化率仅仅50%多,而粮油为80%,仅仅从需求弹性性质上难以解释,其主要原因在于两者的加工工业和流通渠道建设的差别上。渠道导向型的农产品的商品化率高达90%,而农户自身消费比例高的非渠道导向的农产品商品化率仅仅30%(王合庆、严建科,2005)。

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问题的实证分析

流通渠道主体规模问题。作为流通主体进入市场、开拓市场、沟通供求关系,需要规模、质量、品牌以及各种营销手段,需要能够把握农产品的市场状况,显然分散、小规模、兼业化的农户往往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和条件。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的主体主要是农户和进行农产品批发与零售的个体户,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业企业依然较少。我国农产品生产主要以农户单位进行,经营规模小,户均经营耕地面积为7.94亩,户均销售粮食为1047.34公斤、猪肉97.62公斤、禽蛋55.48公斤,是世界上最小的农户(艾云航,2004)。这种规模无论是农产品的生产还是流通均不具备抗风险的能力。

流通渠道组织化程度低。流通渠道的组织化程度又可以理解为渠道系统化,任何一条流通渠道,都包括若干的渠道成员,这些成员合作完成商品的传递过程,而这些渠道成员之间的关系状况就表现为流通渠道的组织化。因此,流通渠道基本要素渠道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构成了渠道的组织形态,决定了其组织化程度。我国农产品的流通渠道成员数量众多,规模层次不齐,以小规模为主,且各自孤立,呈现低组织化程度,承担主要责任的农村经纪人组织规模较小。

流通渠道效率低。渠道效率是指一定量的渠道投资所带来的销售额和利润额。农产品流通渠道的效率可以从时间和空间角度进行研究,从时间继起的角度看流通效率用流通时间的长短来测算,从空间并存的角度看流通效率可以用流通的资源配置情况,即流通的半径和流通的费用来测算。首先,农村流通时间总体偏高。从工业产品和农产品的流通时间比较来看,农产品的流通时间呈下降趋势,但是从绝对值上仍然处于高位,主要是由于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中的中介成员过多,产销流通链条过长,且流通渠道各成员之间的配合不力引起的,每个流通环节都要耗费交易时间,所以流通时间长。其次,农产品的流通半径小。农产品具有区域性、季节性和分散性等特点,而消费者对农产品具有全面普遍性、多样性、变化性的需求,因此各种农产品需要经常在不同区域进行运输流通以满足各地消费者的需求。这些特点限制了流通半径,造成农产品在产地市场供过于求,而在销地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上升的市场分割局面经常出现。

流通费用高与费用结构不合理并存。如图1、图2所示,农产品流通费用总量可以通过与其它非农产品流通费用的基本情况对比分析,流通费用的结构状况从运输费用、保管费用和管理费用三个主要方面占比情况测算。总量来看,农产品流通费用增长率较快,与其绝对额发生增长矛盾,属于偏快性低效率增长。如我国粮食产品的生产价格跟国际市场比较有很大的竞争优势,但是他们在流通、外贸领域中至少增加了30%的成本;而对于非粮食类的生鲜农产品,中间渠道费用远远大于生产成本。结构对比可以说明,农产品流通费用中的运输费用和保管费用偏高,说明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中的管理存在问题。

农产品流通渠道所依赖的物流基础设施落后。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道路建设滞后。从全国范围来看,农村道路的70%以上属于路面宽7米以下、没有任何交通警示标志等安全设施、或坑洼不平等各种隐患的乡村道路,在西部一些偏远的农村甚至没有公路建设。总体来讲,农村交通运输线路短少,农用专用线配备欠缺。二是农产品运力不足。首先是农村总运力不足,农村机动力运输量约占总运输量的20%;其次缺乏农业运输专用技术设备、技术装备落后。专用运输工具极为缺乏,致使一部分易腐产品积压在产地,造成20%的货物交付前腐烂变质。集装箱运输是一种较好的运输方式,适宜于农产品运输,但我国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无法大规模运用。三是储存条件不足。有些农产品从生产、采购到终端消费需要多次储存,以调节产需和供求平衡。目前,我国农业仓储容量不足,库点分布不合理、不科学、规模小,且仓型与机械设备水平低,储存方式与运输方式不适应,统一调度管理难度大。四是流通加工水平低、设施落后。农产品流通渠道中大多数产品需要进行整理、分级、分类、烘干、散热、消毒、防腐包装等处理,而我国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在这些方面的作业能力不足。以烘干为例,国家每年收购的高水分原粮,利用干燥设备仅仅能够处理四分之一,大部分原粮依靠人工晾晒,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且受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制约,效率低下。

基于重庆市研究农产品流通渠道创新模式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以及城市大中型连锁超市等新型零售业态的加盟,使农产品流通正逐渐培育起现代化方式,但是重庆市农村各个流通环节的主体组织化程度偏低、批发市场发育水平低的局面,抑制了农产品现代化流通的步伐。传统的农产品流通虽然已经实现了比较细致的分工,但是流通环节过多、规模偏小与农产品的自然属性不相称。因此,构建并完善农产品流通模式至关重要,对此重庆市进行了具体探索。

模式一:启动了产销一体化的流通渠道模式。产销一体化的流通新模式主要是采用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农超对接方式,大中型流通参与农产品收购,或者直接建立基地并贴牌,同时通过消费需求信息指导农产品生产结构的调整,逐步实现产销一体化的流通模式。2008年全市万村千乡承办龙头企业通过基地直采、直建基地、贴牌销售、引导农民以物易物等方式,共收购价值5000多万元的农副产品;从2008年开始,组织开展各类农商对接推介洽谈会、网上农产品购销对接会,通过产销直接见面,达成各类意向成交金额11.6亿元,实际成交3.8亿元,深受农产品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欢迎。

模式二:逐步完善农产品流通渠道的综合配套服务体系。流通方式包括综合配套服务体系是否完善。重庆市正在逐步完善农产品流通综合配套服务体系,建立了农产品各种检测和信息制度,如农产品价格交易库存以及农产品质量检测制度;为农产品检验检疫、标准化等提供了条件和基础保障;物流配送以及冷链中心的逐步完善,使得农产品的鲜活程度逐步提高,并与周边省市进行交通方面的接轨,如相互减免相关产品运输的路桥费等。

模式三:加强流通主体培育,促进了农村农产品流通方式的多样化。农产品可以通过批发交易市场、农村经纪人和贩运大户等进行销售和流通,重庆市农产品流通中着重于各类方式和各种主体的培养,使农产品流通多样化,这样可以促进农产品销售。

据不完全统计,到2008年底,重庆市各类批发市场48家,交易额340亿元,较上年增长24.8%。全市各类农贸市场达到1500个左右,城市鲜活农产品消费的主渠道依然是农贸市场。同时,农村经纪人对重庆市农产品流通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这些经纪人主要来源于农村居民,专门从事农产品收购和长途贩运,全市各种农产品经纪人和贩运大户共达到31698户,某些地区的某些农产品销售中经纪人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商务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意见[R].中国合作经济,2004.8

2.万典武.对发展我国农村商品流通的五点看法[J].中国供销合作经济,2003.12

3.程国强.中国农产品贸易[J].管理世界,2005.10

4.丁声俊.以民为本统筹发展农村商品流通[J].中国供销合作社,2004.11

5.黎元生.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篇2

1.1农产品物流量巨大

畜牧业、渔业、副业、林业等产业部门构成了农业。而这些产业部门下的产物包括畜牧产品、水产品、经济作物等,商品率较高,为其他工业部门提供原料,从而使农产品物流的需求十分巨大,所涉及的范围特别广泛。

1.2农产品物流技术难度较大且落后

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比较容易腐烂变质,不容易储存,因而对于保鲜程度要求较高。农产品季节运量不均衡,运输的中间环节多且较复杂,因而提高了对物流中间环节的专业技术性要求,加大了农产品物流的难度。而在冷链技术上,我国与发达国家也存在较大的差距。2011年,我国的冷库容量为900万吨、美国为2200万吨、日本为1660万吨。按照人均鲜冷食品消费需求来计算,我国与美日差距甚远;易腐冷藏运输率我国仅为30%,而美国、日本分别达到了100%和90%;冷藏运输完好率我国为70%,而美国、日本分别为95%和90%。

1.3加工增值为其提供利润空间

为了使农产品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部分农产品需要进行加工增值来延长其保存期限,通过农产品深加工实现产品空间价值和时间价值,可以提供更广阔的利润空间。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自然资源丰厚,耕地面积广阔,农产品产量极为丰富,粮食产量居全国首位。黑龙江省交通运输网络逐步完善,向全国各地乃至国外输出农产品,农产品物流网络不断完善,物流规模不断扩大。

2产业化背景下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现状

2.1农产品物流资源种类丰富

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同时包括鲜活产品和其他农产品。其中农产品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同时生产玉米、大豆、水稻等作物。几大粮库在黑龙江省粮食运作中发挥巨大作用,粮食物流量90%是通过铁路和公路进行运输。黑龙江省境内水域众多,湖泊良多,具有丰富的水产资源,大马哈、大白鱼等多种水产品供应全国各地。畜牧产品包括鸡、鸭、猪、牛、羊等牲畜的养殖、屠宰加工,鲜奶和乳制品产量居全国第一,物流需求量较大。其他物流产品包括麻类、油料等经济作物。

2.2农产品物流发展所需的自然资源丰富

黑龙江省发展农产品物流是基于自然地理优势的一种良性发展模式,农业资源丰富,幅员辽阔、土地众多,耕地面积广且土地肥沃,以黑土、黑钙土和草甸土为主。河流众多,可提供农作物生长所需的灌溉水资源。

2.3农产品物流的主体类型单一

黑龙江省物流节点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类型较单一。农产品物流主体主要以农户行为为主,生产经营规模小、效益水平较低、运作分散、抗冲击水平较差。物流技术落后,大大阻碍了农产品的流通和价值的实现。黑龙江省本土农产品生产企业对农产品物流这一概念的理论认识水平有限,只考虑到农产品的价值,忽略了农产品的增值功能,对农产品物流概念只停留在产品运输上,忽略了物流的其他职能的实现。

2.4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

黑龙江省交通十分便利,交通运输网络初步建立,运输方式以铁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和船舶运输为辅。依靠通讯事业的快速发展,黑龙江省农业信息网等大型网站的逐步建立为农产品物流提供了动力。但由于技术条件有限,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比较缓慢。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以及基础设施尚未与国际接轨,与国内其他省、市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农产品物流专项网络建设还未开启,农产品物流没有明确的物流标准,自动化信息网络应用匮乏,信息化服务专项人才稀缺等原因,造成农产品信息流通不顺畅。

3产业化背景下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未来发展的思考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在社会主义新形势下提出来的发展现代农业主要方式之一。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发展存在许多制约因素,若想长期良性发展下去应作出如下调整:

3.1统一规划,促进农业产业化、农产品物流现代化协同发展

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农产品现代物流作为农业产业化、城镇居民生活的重要基础支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充分发挥它与农业产业化的协同促进作用。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提前进行统一规划,构建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物流现代化两者的协同促进机制。一方面,综合地域特点,因地制宜地挖掘农业产业优势,培育或引进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构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之间的协作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另一方面,整合与培养农产品物流资源,培育或引进农产品物流龙头企业,与农业龙头企业、物流园区完成对接,构建协作机制,大力发展农产品第三方物流。

3.2国家宏观政策支持

黑龙江省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物流业的发展,为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到供应链化的重要性,并出台一系列与农产品物流相关的法律法规,鼓励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并制订专业化标准,规范农户组织生产以及物流运作的行为。加快制订农产品物流供应链体系实施办法,促进农产品物流向供应链方向快速发展。政府努力建设宽松适度的市场环境,促进农产品大批量进驻市场,并保障市场走规范化、健康化、科学化道路。根据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主体以大型龙头企业为主,物流中心数目少、规模小的特点,各级政府应当鼓励建立大型的农业企业及零售超市,对于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予以扶持和政策优惠,改变目前市场上物流主体单一现状,鼓励农户与大型企业合作,促使农产品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3.3加快建设农产品物流所需的基础设施

目前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严重制约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加强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规划与整合农产品物流供应链。黑龙江省交通运输设备较差,尤其是农村交通运输网络不发达,农村公路交通通达度较低,部分偏远农村没有达到村村通车,许多农产品不能顺畅地及时运出,造成农产品供应链断裂。政府应当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建设,促使农产品供、产、销顺利进行。

3.4加强农产品储运过程中的冷链和保鲜技术

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为了降低运费并保障产品品质,必须大力发展冷冻保鲜技术,扩大冷藏设备和车辆的开发生产。建立现代化冷链运输系统,建立冷藏库,增加温控设备和防潮设备,保证农产品在加工过程中不变质。

3.5应用先进的物流技术

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农产品的质量进行信息化管理,为了确保农产品的质量,促使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顺利流通,应当建立黑龙江省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质量保障体系,在农产品供应链中采用POS技术、EDI技术、GPS技术,促使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到运输各环节信息量化,确保供应链顺利运作。

篇3

[2] 王方华,伏宝会,肖志兵.文化营销[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45-46.

[3] 任娜.论文化营销及其实施[J].北方经济,2005(12):27-28.

[4] Robert B.Woodruff.Customer Value:The Next Sourc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1997(2):139-153.

[5] 钟诚.文化营销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

篇4

[DOI]10.13939/ki.zgsc.2016.32.143

1 引 言

历年来,我国中央政府出台的1号文件都是关注于农业及农村的发展。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我国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基本能够满足中国市场需求,但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传统的流通渠道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高品质和高时效的需求。为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各大电商纷纷开拓线上生鲜农产品市场。但是,目前国内关于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业务仍然处于探索阶段,配送业务还不成熟,配送成本居高不下,配送效率较低,服务水平不高,同时关于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也相对比较滞后,成果较少。因此,在当今电子商务日益普遍的环境下,如何构建有效的生鲜农产品配送模式,缩短生鲜农产品的在途时间,降低生鲜农产品损耗,提高物流配送效率、保证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和新鲜度,对生鲜农产品的物流配送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电子商务背景下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的特点

电子商务拓展了生鲜农产品的交易形式,并且还改变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在电子商务背景下,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的交易和服务的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有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购物的顾客都希望在交易订单下达后,所购商品能高质量、高速度配送到位。电子商务背景下的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运作模式主要以B2C模式为主,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生鲜农产品的易腐性

生鲜农产品在配送过程中易腐坏、变质以及易受外界污染等特点会造成食品安全问题,而随着人们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的质量要求更加严格。国家肉类食品质量监督中心的抽检结果显示,春、夏季节食物中毒发生的概率最高,其中有 90%以上的食物中毒都是因为细菌数量超标导致的,因此保证生鲜农产品的质量是十分重要的。电子商务背景下生鲜农产品的物流配送方案要确保生鲜农产品的质量,不仅要严把生鲜农产品的供货渠道,更要在运输条件、配送时间、配送距离上进行优化以消除生鲜农产品变质和被污染的隐患。

2.2 生鲜农产品配送的时效性

生鲜农产品的新鲜程度与配送的时间成反比,即配送的时间越长,新鲜程度就越低。因此生鲜农产品在配送过程中更应注重时效性,从而能保持较高的产品新鲜度。这就需要在前期利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对农产品的需求信息做出较为详细和准确的统计;另外,需要尽可能地减少产品的配送环节、优化配送方案、优化仓储中心选址,从而快速响应消费者的需求。

2.3 生鲜农产品配送的多样化

在电子商务背景下的消费者,他们对生鲜农产品的需求完全根据个人的需求而定,通常具有个性化,消费者希望在同一次的配送服务中,得到不同种类的产品;或者希望同一次订购的产品能够送到不同的地点等。

3 电子商务背景下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现状

电子商务背景下的生鲜农产品配送是新生事物,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还不完善,以致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和连锁超市生鲜区之间无法进行有效衔接,同时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从而导致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成本偏高,无法获得价格优势,难以体现电子商务背景下的优越性;此外,我国物流基础设施落后,难以达到生鲜农产品对加工、冷藏、配送的要求,导致生鲜农产品的腐损率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说明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水平还较落后,难以承担起生鲜农产品对其高的需求。

4 电子商务背景下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研究

4.1 企业自配模式

企业自配模式是指企业物流配送的各个环节由企业自身筹建并组织管理,实现对企业内部及外部货物配送的模式。在自配模式下,企业对配送运作过程拥有较高的控制权,快速、灵活,有利于一体化作业,系统化程度较高,可以很好地提高配送服务效率。但是,企业自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增加企业的负担,分散其精力,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企业发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单个企业配送量相对较小,不能形成规模经济,就会产生较高的物流成本。综合分析,企业自配模式适合于规模较大的集团公司、有代表性的连锁企业等。

4.2 共同配送模式

共同配送模式是对供应商、终端客户等多种渠道资源进行整合,将物流运作模式从“点对点”转变为“多对多”,实现更高的集约化和规模化,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在生鲜农产品的供应链上的成员主要有农户、农业企业、批发商、加工企业、仓库经营者、网络经销商、客户等。针对生鲜农产品分散经营、配送成本高、损耗大、信息化程度低的特点,建立共同配送模式,以达到降低生鲜农产品的配送成本、提高配送质量的目的。

4.3 第三方合作配送模式

此种模式下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根据消费者的订单,经由第三方配送企业直接将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样,可以减少中间批发商、经销商环节,从而使需求预测更加准确,减少出现“牛鞭效应”的概率,同时,由于中间环节的减少,产品价格降低、送货及时、新鲜度较高。同时企业可以减少资产的投入,可以加快资金的周转,并且能够集中精力致力于核心业务。第三方配送有更多的经验和物流技术支持,生鲜农产品选择此种模式可以有效地减少腐损率,提高配送速度,从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4.4 便利店集中配送模式

此种模式指的是网上商城与便利店合作,企业提供线上购买信息,便利店为顾客线下的自提点,此时,便利店就相当于企业的临时仓配中心。此外,上班族白天都在公司不在家,配送员无法将产品送达顾客手中,再加上生鲜农产品的易腐的特性,可能会导致客户收到产品时的新鲜度降低,从而降低顾客的满意度。便利店集中配送模式利用便利店现有的冷藏设备,很好地解决了配送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并且集中配送可以降低运输成本,获得更高的利润。

5 结 论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电子商务的优势越来越明显,本文从分析电子商务背景下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现状出发,对不同配送模式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探索更优的电子商务生鲜农产品配送的方式和途径,促进我国电子商务农产品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蕊,翁凯,罗先元.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2):14-16.

篇5

( 一) 优势分析

一是流通基础设施有所改善。近年来,咸阳以提升农产品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为目标,大规模、大范围、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促销活动。先后参加了广西东盟博览会、洛川苹果节、贵阳农产品交易会、北京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武汉农博会等展会、上海绿博会、陕粤港澳经贸合作周—咸阳市农产品推介会,组织承办第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咸阳展团招商和展示工作。2012年以来,通过各种促销活动签约项目40个,合同、协议金额84.46亿元。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商务厅的领导和重视下,商务部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要求,运用现代流通方式,重组和构建高效通畅、机制灵活、覆盖面广、竞争力强的新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积极组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全年共新建和改造农家店502家,营业面积4.2万平方米,组建了7个市、县级配送中心,覆盖了全市48%的乡镇、46%的自然村。

二是农村交通运输网络逐渐完善。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把发展交通事业作为富民兴市和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的战略措施来抓,全力实施交通跨越式发展战略,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全市交通事业取得辉煌成就。

截止目前,全市境内公路总里程15万公里,公路密度为148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里程1248公里;县乡公路里程3419公里;村公路里程1.03万公里。形成了以“四纵四横”为主骨架的“扇形”区域性公路交通网络,乡镇通油路率、行政村通油路(水泥路)率和客车覆盖率分别达到98%、89%、95%,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便捷出行作出了积极贡献。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为本市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从 1998 年 9 月 15 日开始,陕西在全国率先开辟“绿色通道”。“截至2011 年底,陕西共设立345 个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运输网络服务站点,所有收费公路全部开通绿色通道,共开通 7891 公里,累计减免公路通行费 22. 7 亿元”,极大地促进了农产品流通成本的降低。

三是农业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高效运用信息是现代农产品流通的重要特征。为了向农民朋友提供本地及时有效的信息,咸阳移动与农业部门合作建设市级信息服务中心4个,县级信息服务中心14个,乡镇级农村信息服务站150个,推出以手机短信为主要方式发送涉农信息的农信通业务,并为全市2560个村子配备了农村信息机,农民朋友可通过手机、信息机等获取价格、供求、农业科技、劳务等信息。以咸阳电视台《农事科技》、《咸阳农业网》和与联通公司合办的农信通为载体,举办农事科技50期,涉农法规政策、农业先进技术、市场供求等信息8000多条,农业手机短信1800多条[2]。同时,借助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农林卫视的独特优势,为农产品的市场流通提供信息支撑。

( 二) 劣势分析

一是农产品流通效率偏低。农产品流通效率偏低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农产品供需失衡,“农民卖难”、“群众买贵”现象交替出现。礼泉苹果大量滞销,高陵县香王村芹菜积压等一系列卖难问题直接影响了农民收益,更挫伤了农民种植蔬菜、水果的积极性。而另一方面,市民又在抱怨农产品价格升高对生活带来的影响,反映出咸阳农业单门独户的小生产和流通大市场的矛盾突出,市场信息不对称,农产品流通效率偏低。

二是农产品流通成本偏高。随着陕西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郊地区菜地面积不断减少,流通环节和费用普遍增多,再加上近几年批发市场摊位租金、房屋租金、油价不断上涨等影响,陕西农产品流通成本也越来越高。例如礼泉的苹果,在产地的收购价是每斤1.3 元左右,但通过包装和运输到达珠海后,超市销售价格为每斤 5 元左右,价格涨幅约为2.8倍。据相关资料估算,我国农产品的流通成本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3 倍左右。

三是农产品流通组织化发展滞后。目前,陕西农产品的产销方式以散户经营为主,农民的水果、蔬菜基本通过商家在田间地头收购,组织化程度较低,很少与购买方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限制了农民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龙头企业能够在农产品流通组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咸阳的农业龙头企业大部分为生产加工型企业,部分兼营农产品销售,带动农户组织化流通的作用发挥有限。

( 三) 机遇分析

一是城镇化进程加快,扩大了农产品流通市场范围。首先,从2013年起,该市将用10年引导旱腰带地区约2.2万户8.7万人搬迁进社区集中居住,以解决泾阳、三原、乾县、礼泉四县北部的旱腰带地区35万贫困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43%的农民的脱贫致富问题.突出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全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机制创新。外抓招商引资,内强培育壮大,精心包装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引导和激励企业组建果汁加工、粮食加工、乳品加工、食品加工、饲料生产、蔬菜营销、果品冷藏等十大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群,年内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家以上,突出抓管理、抓服务、抓产业等措施,重点培育民主管理好、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社会反响好的规范合作社50家。其次,随着咸阳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城镇居民对生活必备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利于促进农产品加工深度的提高。再次,城镇化进程本身也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必然有一部分转移劳动力会从事农产品流通业.

二是城镇化进程加快,促进了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必然伴随着农村和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陕西省“十二五”期间,将以城镇设施配建、提升为重点,加强县城和重点镇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包括农产品流通所需的农贸市场、镇村超市等场所的扩建和改建; 交通运力条件也将显著提高,将构建都市区对外 2 小时辐射圈、内部 1 小时通勤圈和主城区半小时通达圈,基础条件的改善将会有效缩短农产品流通时间,提高流通效率。同时,城镇化也有益于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提高农民选择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提升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信息化水平。

三是咸阳的农产品流通发展拥有良好的政策机遇。2011年,陕西省被列入国家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省份,这无疑对于咸阳农产品流通的发展起到助推作用。另外咸阳的“万村千乡”、“农超对接”等模式以及借助于杨凌农高会的独特平台优势,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咸阳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 四) 威胁分析

一是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农产品流通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首先,随着陕西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产品将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参与竞争,而农民小生产与市场大流通、大竞争的矛盾依然存在,农产品生产流通中的不确定性增强。其次,随着咸阳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群众收入提高和生活水平提升,对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和农产品需求的多样化,也为生产适销对路、安全合格的农产品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二是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使农产品出口面临更严峻的考验。近几年,陕西农产品出口发展较快,苹果、苹果汁出口始终保持全国第一位。目前,全球经济开始逐步复苏,为刺激本国经济发展,贸易保护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有抬头的趋势,一些国家纷纷通过提高关税、进口限制、补贴及技术贸易壁垒等手段保护本国产业,为本国整个的农产品出口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作者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篇6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051-03

一、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互联网正在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各个行业都在酝酿着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即便是最为古老和传统的农业也不例外。目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模式已经渗透到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全国涉农网站已经超过3000个,遍布全国各地,仅河北、山东、江浙等地的淘宝村就已多达几百个。农产品电子商务带动了巨大的乡村创业群体。“互联网+农业”已成为革命性的产业模式创新,在互联网的全面推动下,最为传统的农业也焕发出强大的活力,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放缓的环境下,农产品电子商务将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农产品电子商务,其内容是包括了农业生产管理、农副产品网络营销、农产品物流运输、客户管理等方面,总之包括围绕农业生产所发生的系列电子化交易活动。信息化技术和全球化网络系统为农产品电子商务提供了保障,实现了农产品从生产到最终销售到买家的全过程监控与管理。从狭义角度看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话,其主要是指网络平台农产品交易活动,通过构建电子商务的平台,实现农产品的线上交易、电子支付、物流配送监管等功能。

在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经历了以下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1995――2005年

1995年郑州商品交易所期货网成立,迈出探索粮食在网上流通的脚步。2000年中华粮网成立,2005年开始中央储备粮网上交易的探索。

(二)第二阶段:2005――2012年

2005年易果网成立,2006年出现专注做有机食品的“沱沱工社”和“和乐康”,主攻小众市场。由于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消费者对于安全性高、品质好的食材需求上升,众多企业看到商机。2009――2012年大批生鲜电子商务出现,但同时行业泡沫产生,当时其实并没有那么大的市场需求,而且很多生鲜电子商务都是照搬其他电子商务模式,最终许多企业倒闭。

(三)第三阶段:2012――2013年

2012年是生鲜电子商务的转折年,生鲜电子商务“本来生活”凭借“褚橙进京”事件营销一炮而红,又在2013年挑起“京城荔枝大战”,生鲜电子商务再度引起关注。移动互联网以及社会媒体的发展也让生鲜电子商务有了更多的创新。但是同时,生鲜电子商务处境并不乐观,如2013年初北京“优菜网”宣布转让,上海“天鲜配”下线。

(四)第四阶段:2013年至今

以“菜管家”、“顺丰优选”、“本来生活”、“沱沱工社”等为代表的生鲜电商获得强大资金注入,天猫、京东生鲜频道的正式运营,代表着实力最强的综合电商平台也加入生鲜电商大战,开始了通过烧钱的运营增加新客量等一系列的活动,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如火如荼,销售收入快速增长。

三、案例分析

(一)河南万庄集团简介

河南万庄集团成立于2003年,从传统农资购销业务开始,到复合肥生产销售,再到传统的化肥交易市场和第三方物流业务,如今已然形成集农资大宗商品交易、生产经营管理、产品物流配送经营、集大数据和互联网优势和功能一体化的现代信息农资集团。该集团自主设计、规划、投资建设的万庄园农资电子商务平台是中国第一家第三方综合型农资电子商务平台,还是中国第一家在线农资供应链金融平台。

(二)成功原因分析

长久以来,农资流通模式为:由生产企业、经过市、县农资部门,再到村镇经营商,最后到农民手中。由于流通环节多渠道,产销两端不见面,厂家无法按照农民的需要生产,农民也不能够对厂家施加影响。更糟糕的是,生产厂家、经营企业、基层经销商,各自为战,自立网点,自建仓库。经过这般层层加价,成本提高,农民负担增加,优质的农资产品无法和价格低廉的假冒伪劣品种相互竞争,农民深受其害。整体而言,农资行业存在以下痛点:

一是终端成本高。从市场供求关系看,农资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市场集中度较低,令行业的无序竞争十分严重,行业毛利率较低。从整条产业链看,当前农资渠道成本过高,利润分配不合理。

二是价格波动大,导致生产企业和经销商利润不稳定。

三是产品体系信用不健全。

四是交易链条资金短缺。

基于这些行业痛点,河南万庄集团开始思考如何通过互联网改变行业现状,并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目前我国也有农资领域的相关信息平台,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信息查询和比价服务,但线上交易业务还处于探索阶段,呈现出参与主体少、业务不精、交易规模小等劣势,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行业的四大痛点。河南万庄集团基于整条产业链的考虑,认为农资电商平台必须满足产业链各方参与者的利益。因此在设计电子商务平台的时候,必须满足原料厂商、化肥生产厂家、县市级经销商、乡镇级经销商、合作社、种植大户等各环节主体的利益诉求,并针对不同的业务主体,设计多元化的服务内容。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融?Y是其核心需求;对于原材料生产企业来说,如何更短时间卖出更多商品是其核心诉求;对于经销商来说,如何吸引更多顾客购买是其核心诉求;对于消费者来说,如何更加方便快捷地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是其核心需求。万庄电商模式希望通过线上为产业链各方参与者提供信息资讯、在线交易、互联网金融、仓储物流配送等服务,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河南万庄集团还认为目前国内还未培养起网上购买农资产品的消费习惯,绝大多数农民还是习惯在乡镇村的经销社购买农资产品,因而河南万庄集团根据现实情况,重视线下市场布局,将传统的农资产品经销店面纳入了“万庄电商模式”当中,在?下市场布局中注重城镇市场格局,以河南为中心选取后边省市有代表的以农资产品营销为主的乡镇门店,作为河南万庄集团的广大交易平台中一员,其享有通过万庄线上实体店进行预订享受优惠折扣,同时到实体店验货提货,或者直接由实体店送货上门。对经销商而言,通过万庄平台,可以享受更低折扣的进货以及万庄提供的一站式物流配送、小额信贷等服务。“万庄电商模式”希望通过线上极致服务,线下支撑保障体系,打造成全国首家O2O农资电商平台。

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依托大数据的优势技术,对农村的市场、产品和技术等资源信息收集,形成农村大数据库,根据数据库资料比对分析,得出可行的重塑农业产业链的规划方案。河南万庄集团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农村围绕收集而来的农村种植、土壤、农场品和农资交易等相关数据大数据库,经过数据库数据量化积累后进行专业分析,以此观察判断农资行业的发展趋势,掌握行业动态。根据目前数据来看,万庄集团在河南省内已经建立收集了1亿亩农资作物的种植信息数据和1700万农户档案数据,形成了河南省内农资大数据规模。

河南万庄集团通过上述的大数据中心数据库信息分析,合理科学地为其C2F化肥的发展布局奠定基础。根据数据库中有关种植土壤信息数据的分析对比,为各地提供了针对性的定制化C2F化肥。C2F化肥布局一举成功,万庄集团于开始建立专门的农资C2F运营中心,一旦建立起后将实现C2F定制肥的线上交易、数据分析、原材料供应管和生产加工等等功能配置。同时对于C2F运营中心的经营理念是开放式管理,对于合格的企业,经过万庄集团筛选后都可以到C2F运营中心实现集中生产。C2F运营中心的通过专项机器进行C2F肥定制生产,这样的生产方式对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化肥浪费率有显著作用。同时定制化生产能大大缩短销售时间占比,对比传统化肥生产显著降低了投入成本。

河南万庄集团希望为农资行业创造一个信息透明共享的免费在线交易平台,但不会通过交易赚取利益,而是希望围绕着交易背后的物流以及资金流来盈利。例如,经销商在线预订批发,凭借电子交易凭证,通过万庄平台进行小额贷款,缓解资金压力。河南万庄集团为此打造三大核心体系:农资供应链体系、仓储物流体系、互联网金融体系。

农资供应链体系。河南万庄集团构建了完整的农资供应链体系,以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薪资平台为支撑,保证了仓储物流的及时、准确、高效。每家企业的信息,每一笔交易流程都清楚地显示在平台上。通过视频系统、GPS定位系统,河南万庄集团分布于全省各处的门店、仓库可以随时看到货物从下车到出售的全过程。还可以帮助农资从生产厂家到自己手中的动态信息,可以有效地杜绝假化肥、假农药、假种子坑害农民,从根本上保障农民的利益。

仓储物流体系。仓储物流体系是万庄模式的核心,可以减少农资流通环节,降低物流成本。仅化肥一项,每吨的流通成本可省150元,每年至少可以为农民和企业节省20多亿元人民币。

以往公关耗费巨大,像是货物配送环节中的各种协调都需要企业一一面对解决并承担相应的经费。而有了综合电商平台体系,货物周转加速,库存量变小,在物流成本控制上有显著提升。目前河南万庄集团已经展开物流园的布局,通过自建和租赁的方式在河南多地建立起物流园,与国内知名物流公司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对于配送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河南万庄集团通过在乡镇建设服务中心,使其成为万庄电商的仓储网点和服务网点,还可以提供送货上门服务,实现物流配送在县乡村的全覆盖。目前为止,河南万庄集团已经建立了100个县级服务中心和2000个乡镇级6S店。

互联网金融体系。互联网金融体系是万庄电商模式的战略布局,用以解决农村金融服务匮乏、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等问题,万庄电商平台可以提供线上融资服务包括担保融资、仓单融资、信贷等。现在河南万庄集团已经和许多股份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基金证券和保险等等机构达成一致,建立互利共赢的的统一发展战略目标,争取将来把河南万庄集团建设成为千亿级的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

另外,为了避免与线下的传统农资产品经销店发生利益冲突,河南万庄集团采取线上线下产品差异化策略。万庄通过和大型农资生产企业合作,继续其传统销售渠道维护的同时,针对线上交易开发设计合适的新产品,通过这种线上线下模式互补迅速占领市场。在营销方式方面,河南万庄集团借助微博、微信、论坛等线上新兴媒体,同时又在线下充分利用农村墙体公交广告,开展事件营销制造话题。在线上线下共同作用下迅速引爆万庄品牌知名度。

四、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信息化比较落后

在我国大多城市中,网络建设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是在农村地区,由于受交通和经济等因素的制约,网络建设相比于城市较落后。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农村地区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在我国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整体基础设施不能很好地满足网络建设需求;其次是政府对农村地区基础网络建设的扶持力度不够,加之地方政府部门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更不愿在网络建设方面耗费太多人力和物力;最后,我国农村互联网利用率较低,农业信息沟通缺乏完善的渠道,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仅仅有1%的农村家庭能够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取相关农业信息,其中大部分人员是农业主管部门的从业人员。

(二)涉农网站内容与农民信息需求脱节

根据对我国大多涉农网站进行调查分析可以知道,其存在四个主要的特征:第一是网站分布一般比较集中,发展严重失衡。当前大多涉农网站是政府直接主管,并服务于政府,基层农业服务站点建立的网站少之又少;第二是大多网站信息重复率非常高,不具有实用性,很多由政府建设和主管的农业网站只重视农业信息服务,导致这些网站不能实现商务功能;三是信息不及时,大部分网站的管理权属于政府,信息更新和推送的速度非常缓慢;四是缺乏专业的农业技术人才,导致不能提供有效的农业信息,不能满足农业发展对信息的需求。

(三)电子商务品牌的信誉度差

互联网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人们提供了很多便利,但是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同时我国缺乏完善的互联网监管制度,导致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等问题层出不穷,使得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更加小心翼翼,以互联网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从互联网数据调查结果显示,网民们在网络上购物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是网站的市场信誉,第二则是网站的社会知名度,因此,对于电子商务来说,其品牌信誉对消费者选择倾向影响非常大。从当前我国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状况来看,除了几家巨头企业外,很多电子商务企业由于受资金、市场竞争、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制约,并没有进行相应的信用评级,买方、卖方以及电子商务网站在交易中缺少保障,很多电子商务网站将问题推卸给商家,这严重影响了其市场信誉,客户也会在短期内大量流失,最终导致这些电子商务网站经营困难。

五、我国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建议

(一)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借助“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方案,政府加强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着力解决宽带村村通问题,加快研发推广适合农民学习使用的低成本智能终端。

(二)加强农村互联网相关从业人员素质

将互联网技术与移动终端等结合起来,开展远程教育、线上教育等,提高农民互联网应用水平。政府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公平前提下,对农民群体给予相应的创业支持,比如培训支持、技术支持、资金支持、审批简化等。同时国家教育要给予重视,大力培育互联网信息人才,更好地推动农业电商化。

(三)实现物流配送系统的打造和完善

篇7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食品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农产品贸易也在国际贸易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关系到一国的粮食安全以及包括生产结构在内的多重经济利益,甚至可以引发一系列政治和社会问题。中国是世界的人口大国、农业大国,更是贸易大国,面对国际新形势,正确的分析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情况、妥善解决农产品贸易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已成为应对来自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的重要一步。

1. 中国农产品贸易现状分析

1.1农产品进出口概况

2002年至2010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从304.3亿美元增长到1207.9亿美元,增长近3倍。其中,出口额从2002年的180.2亿美元增长至2010年的488.8亿美元,增长约1.7倍,平均每年增速达11.7%,成为世界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

1.2农产品进出口结构概况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商品结构与农产品生产比较优势情况大体相符。水海产品、蔬菜水果及其制品、畜禽产品三大类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额持续增长,并在农产品出口总额中保持着较高的比例。蔬菜水果及其制品的出口增长迅速,超过水产品,成为我国出口农产品中的第一大类。而粮食的出口不稳定,总体处于下滑趋势,出口额从2006年的10.91亿美元减少至2010年的5.39亿美元,并且粮食的贸易常年保持逆差状态。植物类产品总体贸易额常年逆差,并有扩大的态势,而豆进口额的增长尤为迅速,从2006年的74.9亿美元增长至2010年250.8亿美元。

1.3农产品出口目的国家或地区概况

2010年,中国农产品十大出口目的国或地区依次为日本、欧盟、中国香港、美国、韩国、印尼、马来西亚、越南、俄罗斯、泰国。其中,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额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7.8%;中国对欧盟和美国的农产品出口额一直呈现增长趋势,分别从2002年的24.85和35.78亿美元增长至2010年的47.97亿美元和32.29亿美元,继日本之后分别成为中国农产品出口第二大和第四大目的地。

2. 中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农产品的进出口现状表明,我国农产品贸易仍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出口结构逐渐向比较优势型调整。但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还面临着突出问题。

第一,农产品成本上升,出口竞争力下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低成本优势,但是近年来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大幅提高。主要表现为:专业农业劳动人口的流失阻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中国的农产品加工工艺和技术装备的不先进,以及农产品出口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的先进程度不够,导致农业制品在加工、生产、贮存和运输中易发生意外损失,加大了农产品出口的成本;出口企业为应对进口国的绿色标准、技术壁垒对农产品进行质量检测和监控,增加了农产品的成本。另外,环境污染,土壤、水质的恶化,致使出口农产品缺少高价值的支撑。

第二,农产品出口加工程度低,缺乏品牌效应。同我国其他贸易商品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样,我国农产品也同样存在着加工水平低、技术含量低、缺乏自主品牌的问题,而真正能创造大利润的正是创新的产品、独立和具有良好声誉的品牌,贴牌生产加工不能成为支撑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方式。尽管我国农产品生产过程吸收了一定量的劳动力,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但最终还是使一些劳动力被迫离开在国际竞争中被淘汰的企业。

第三,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农业企业难获规模经济的收益。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发展、银行业的完善,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逐年增长。截至2010年9月末,在各种贷款项目中,涉农贷款余额为11.13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22.7%①。但目前全国仍有一些成长性的涉农企业、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等中低端的贷款需求难以满足,高成本的融资途径致使企业面临着高融资风险,影响了农产品出口企业的规模扩大。

第四,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农产品出口遇到“绿色壁垒”。“毒水饺”、“毒奶粉”这些质量不合格的农业制成品造成中国的食品信用危机,我国的农产品贸易伙伴将进口目标转向农产品产业集中度高、品质更有保障的出口国,造成我国农产品出口受到阻碍。

第五,企业市场拓展能力有限,政府对其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目前财政资金支农比例仍比较小,外向型农业企业没有充足的资金进行市场拓展、应对壁垒等活动,由于缺少政府的支持,农业企业很难开拓更大的国际市场,从而面临出口受阻的问题。

第六,部分农产品的高关税非关税壁垒,阻碍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尽管世贸组织在推进关税减让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很多国家对一些重点农产品的高关税仍然存在,并且,由于对非关税措施的“关税化”更导致对某些农产品税率的增加,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准入条件仍然很高。另外,非关税壁垒成为阻碍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重大阻碍。

3. 促进中国农产品贸易良好发展的对策

为了使我国农产品贸易健康、良好、持续的发展,更好的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我国需要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

第一,转变农产品生产方式,创造集约经济。在农产品贸易中我国应继续发挥充裕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出口劳动密集、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同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引进更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机制,提高生产效率,减小生产成本,并鼓励农业创新,创造属于自己的特色产品和国际品牌,为出口农产品注入更高的附加值,摆脱农产品“贸易大国,品牌小国”的局面。

第二,完善农产品贸易的政策支持机制,建立农产品出口服务体系。农产品在国内的生产,需要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政府对农业税收的优惠、产业链的完善,以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同时,农产品在海外的市场扩展同样需要本国政策支持。另外,政府应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拓宽宣传路径,为农户和企业提供信息渠道。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在农产品生产中提供充足的融资支持,在农产品出口中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引进先进交易方式,如在农业中普及电子商务平台,使中国农产品更好的融入国际市场。

第三,保护自然环境,打牢可持续发展基础。虽然中国是“地大物博”的农业大国,但是经济高速增长的代价是已有大片耕地、水域遭受污染,农产品或减产、或有害物质超标。因此,在农作物生产中应科学耕种、合理施肥,为农产品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第四,壮大国家实力,促进经济、政治、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经济实力的壮大可以在对外贸易中带来议价能力的提高,对于避免农产品出口“量多钱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可以减少各种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带来的威胁。而国家整体实力的壮大又可以提高我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发言权,在参与到各项国际政策的制定中,能够充分利用全球化赋予我国的条件,为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国家利益的实现奠定比较强大的外部基础。

注释:

① ,2012年7月11日17:07访问

参考文献:

[1] 程国强,中国农业面对的国际形势及其趋势 [J] ,中国农村经济,2005,(1).

篇8

一、电子商务对农村经济的作用

电子商务是一种通过信息网络技术进行商品交换的商务活动,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的商业贸易活动。电子商务基于买卖双方互相沟通达成交易,通过电子货币进行实际交易,具有一定的便捷性,打破了传统的时间与空间限制。而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应用电子商务可以有效地推进农产品经济的发展,加强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的趋势,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首先,农民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对相关的产品信息、市场行情进行分析,根据具体的信息对产品进行调整与完善,适应市场发展趋势与消费趋势。其次,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模式,可以利用网络技术为载体,将具体的农产品信息进行宣传,以达到交易的目的。电子商务提高了农产品的销售总额,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最后,电子商务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从整体上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二、电子商务背景下农产品经济发展的创新途径

要想在电子商务背景下全面推动农产品经济的发展,就要不断地创新营销模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对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首先,就是农产品自身的创新。第一,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农产品的口碑效应。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产品的质量越来越重视了,对于农产品也是如此。在电子商务背景下,要重视农产品的质量,要在根源上保证产品的整体品质,这样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属性等方面自会有好的评价,进而达到提高产品的美誉度与知名度的目的,提高农产品的口碑,达到对农产品宣传的目的。第二,实行绿色营销模式。随着环境的恶化,人们倡导绿色产品的营销理念,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产品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在电子商务背景下,要将农产品、消费者的需求以及环境因素充分地结合起来,在根本上践行绿色营销理念。在电子商务背景下,农产品在绿色营销理念上有着先天的优势。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绿色营销理念的认知,可以有效地促进农产品经济的发展。第三,体验营销发展模式。在农产品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技术,加强消费者对产品的体验能力。要根据具体的产品情况提高其具体的影响,提高顾客的体验能力,丰富顾客的直观感受能力,让消费者真实地感受到农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而达到促进农产品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如在电子商务背景下,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将产品的种植、养殖以及生产的环境直观地呈现在消费者面前,刺激其进行消费;也可以在产品销售过程中,通过试吃、试用等体验模式进行;也可以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对消费者进行理念设计、场景创设以及亲身体验的方式,开展休闲购物、农家乐购物模式,进行现场采摘方式等,加强消费者的亲身体验,有效地促进农产品经济的长期发展。

篇9

[中图分类号] F259.22 [文献标识码] B

农产品流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高效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是解决农产品买难卖难,实现供需匹配进而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产品流通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黑龙江省农产品流通市场化程度明显提升,农产品流通领域发展迅速,但目前却陷入“买难”与“卖难”频现的尴尬阶段,从产地到餐桌过程中农产品质量下降,流通进程不顺畅,致使广大农民遭受巨大损失,中间商却抱怨利润空间缩小,消费者也没有买到价格低廉的农产品。农业发展瓶颈已由“供需”不匹配矛盾向“产销”不衔接矛盾转化。因此,转变农产品流通模式再次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在互联网经济背景下,将互联网纳入农产品流通领域,不仅是对农产品流通模式的一种根本性变革,也是黑龙江省解决农产品流通发展瓶颈,实现农产品流通市场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一、当今农产品流通研究简述

自上世纪起,国内学者就对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进行了大量研究。都在致力于追求更高效、更便捷的途径,更适应市场符合生产者和消费者需求的模式。张晓山(2013)认为从事农产品生产或流通的专业农户成为专业合作社的利益主体,有利于促进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1];冯中越(2011)认为,应该建立农产品流通协调机制来解决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各主体利益分配的问题,基本思路是形成组织―合约―技术的三位一体动态协调机制[2];梁海红(2011)从渠道关系理论的权利结构、冲突程度、相互依赖性、信任度和承诺水平等方面出发,提出在农户生产、加工、流通等方面建立农户组织联盟的设想[3];任荣、梁娜(2010)认为,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关键在于出发点与落脚点一致,建立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消费者参与、媒体支持、打造品牌的运作模式[4];安玉发(2011)主张农产品流通要采用多元化的流通模式,应在“农超对接”基础上,大力发展“农餐对接”、“社区直送”、“周末菜市场”、“批零对接”、“场地对接”、“产销联盟”等多种形式,这些产销对接形式各具特点,对于缓解当前农民卖菜难、市民“买菜贵”的问题具有相当好的效果[5];刘东英(2011)认为,推动农产品流通业发展要从农村经济组织创新,提高农民进入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强物流配送管理,提升流通效率,培育农产品产业供应链,开拓流通增值的空间,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6];牛飞亮(2006)著的《网络经济与企业数字化改造战略》中系统地研究了网络经济的本质特征,世界若干地区和国家有P企业数字化改造的政策与实践,以及如何认识数字化、网络化企业的价值与价格等问题[7];于和琴(2008)在《试论发展我国农产品网上国际贸易》中,从分析当前世界网络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前景着手,结合我国农产品网络贸易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整合我国现有农产品网络贸易资源,构建统一的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网络的构想[8]。

综述国内农产品流通研究,虽已有大量文献从不同角度对农产品流通进行了仔细研究,也提出了新经济下的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但基于互联网背景的模式研究甚少,这就使得供需矛盾无法得到充分解决,因此,本文将着重对此做出分析。

二、“农户+协会+互联网平台+网上交易+物流+家庭”模式的构建思路及构建原则

(一)构建思路

以政府为依托的第三方平台为主要媒介,按照统一的标准把各类信息专业化分类,将大量农产品信息实时准确的整合并。信息主要包括:农产品供需信息,买卖双方信息,质量和价格信息。详细的信息有助于需求商进行横向比较,提高信息获取效率。由于信息涉及隐私和资金安全等问题,所以第三方平台实行会员制,即农产品供应商、需求商(家庭)首先要填写相关基本信息,注册成为网络平台的基层会员,并缴纳定额保证金,对于已长期拥有良好信誉的会员则可实行保证金优惠制度或退回制度。这样,对于平台上感兴趣的相关产品信息,双方可直接在线洽谈磋商。网络平台自动匹配交易信息,积极促成合理交易。并自动生成合同保证双方合法权益。

在有了大规模交易为前提的条件下,模仿当今网络购物的物流模式,平台建立统一物流上游,在全国各地设立物流接收点,使得物流体系具备功能服务专业化、物流信息网络化、物流服务个性化以及合作联盟化等特点。以便农产品在运输和销售中损耗最小利益最大。当然,对于违约私自进行交易的会员,若不通过正当途径进行交易,则无法享受平台提供的物流优惠政策。因此平台不论是在信息工作,还是在维护各方利益上都有无与伦比的强大竞争力。

以农户(可以是以一户为单位,也可以是村,乡,镇为单位等)为供应主体,以家庭(可以是一家,多家,一个社区,一个公司等)为需求主体,精准把握市场所需,最大程度上消除买卖信息不畅通的问题。之所以这样划分,基于农户是最了解农产品生产现状的根本单位,家庭是最了解需求情况的根本单位,斩断中间供应商等层层环节,不仅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还给农户带来了最大的利益,让家庭按“厂家销售价”购买,提高了流通效率。

(二)构建原则

为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增加流通主体收益,精简流通环节,本文提出“农户+协会+互联网平台+网上交易+物流+家庭”模式以适应当下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大背景。该模式的实质为精确流通主体,将农业协会的力量放大,借助互联网平台,精简流通环节,以实现流通成本最小化,流通效率最大化的目标。

第一,斩断繁杂无用环节,以农户和家庭为中心,惠民利民。而缩短环节的主要做法就是让农户直接与消费者对接,此处则不可避免的需要平台为农户与消费者“牵桥搭线”,需要组织为农户争取生产和销售的利益最大化。

第二,保证信息畅通无阻,消除流通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农产品的流通同当下互联网时代紧密联合。

第三,买卖双方地位平等,这给农民更多的力,使其有权和买方商价。正因如此,农民更要组织起来,形成规模,提高农民合作组织的积极作用。

三、模式运行预期效果

(一)改善农产品流通组织结构

网络经济的直接性特征,使得农产品供需双方可在互联网服务平台上直接进行流通活动,渠道供应链逐渐缩短,渠道结构形式更为优化。通过互联网平台,农户可以直接和消费者进行信息交流,确定市场需求,从而迅速进行农产品交易。与传统流通渠道的封闭结构相比,这种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对传统中介的依赖性大大降低,而农产品企业和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能力,产品的自销能力和抵抗风险能力都大大提高、为现代农产品流通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二)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

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农产品流通活动转移,挣脱空间的限制。农户可以根据以互联网为基础上的“内部化”信息,迅速判断市场需求,生产出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减少以往农产品过剩,堆积,滞销而造成的损失。同时,由于通过各流通主体协调合作及流通环节统一管理,大大降低存货量及库存成本,优化配送运输;并通过实时监控物流信息,降低库存量,增加利润。而且流通信息作为互联网经济下农产品流通的重要作用对象之一,具有高度共享性,从而减少了对传统媒介的依赖,节约了中间的各种成本。

(三)提高农产品供应技术

互联网经济推动农产品流通技术革命,促使流通技术向现代化、高级化转变,其中最核心的技术为农产品供应链技术,实现了企业间农产品流通的无缝对接。通过供应链管理,各流通主体不仅可全面了解农产品供求信息,还可根据需求进行‘私人定制’,力争在准确的时间、地点,以合理的价格、便捷的方式,将农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最大程度上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而且在供应链技术的“大数据”功能下,为供需双方提供各自所需。

(四)形成农产品规模经济

在本文提出的模式中,农户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在农业协会的帮助下,“成队连片”,使其不再受地域限制,以大力量带动发展,从而达到规模经济。主要表现在节约流通费用,提高运输与存储的效率,强化内部专业分工和有效管理,进而达到整体规模的效益最大化。

四、互联网经济下推进黑龙江省农产品流通新模式运行的策略

(一)提升农产品流通主体组织化程度

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转变农产品流通主体的观念,建立“村村通网络”,优化农户作为农产品流通这一主体。通过互联网掌握农产品供需信息,合理安排生产。农业合作社组织管理者可利用网络系统进行成员管理及信息,组织内成员可运用组织内部信息平台获取最新农产品供需信息、新型技术信息等,从而进行生产技术创新,提高竞争力。批发市场在互联网支持的线上谈判、自动生成合同以及网上支付等手段提高了批发市场的交易效率以及资金周转效率,而且利用互联网可以追溯农产品来源,为农产品安全提供保障,增强了批发市场的信誉度,促进农产品流通发展,从而进行优化。

(二)整合及完善网络服务平台体系

黑龙江省农产品的流通要依赖信息平台的构建,在构建网络平台时可以将二维码或条码制成标签粘贴于农产品包装上,企业或消费者购买产品时,只需通过互联网、手机、用户终端等设备输入条码或扫描二维码,就可以随时随地查询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各环节的溯源信息、质量检测和认证信息。

(三)政府出台政策及制度支持

建立黑龙江农产品信息资源数据库并充分挖掘数据库对中小微企业的服务功能,建立以农产品产业为服务对象的综合性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政府需要加大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化、标准化生产运营。只有这样黑龙江农产品流通才能快速发展。

(四)建立高效率及高技术水平的物流体系

为了优化黑龙江农产品流通,我们必须建立高效率和高技术的物流体系。提高铁路公路运输能力,在粮食产地修建公路铁路保证运输。建设大型仓库,为粮食的存储提供条件。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提高农产品的装卸能力。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建立完整的物流体系从而保障农产品的高效流通。

(五)强化网上金融安全及风险控制能力

建立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产品流通模式要强化网上金融安全和风险控制能力,这就要政府加大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同时也要提高相应的技术水平,防范网络风险。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了解到相关风险提高风险意识,避免上当受骗。

[参 考 文 献]

[1]张晓山.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及其路径[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14):1-4

[2]冯中越.我国农产品流通协调机制的构建[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1(5):26-32

[3]梁海红.渠道关系视角下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优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1(4)88-90

[4]任s,梁娜.基于创意农业的北京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研究[J].农业经济展望,2010(9):45-48

[5]安玉发.中国农产品流通面临的问题对策及发展趋势展望[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1,(6):62-67

篇10

[基金项目] 钦州学院2011年校级青年科研项目,编号:2011XJKYQN-10

[作者简介] 苏碧娟,钦州学院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广西 钦州,535000;张小媛,钦州学院商学院讲师,广西 钦州,535000

[中图分类号] F30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7-0007-0003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根据2002年双方签署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规定,至2010年1月1日中国对原东盟6国(文莱、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93%货物实行零关税政策。目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处于第二阶段(2011年至2015年),即全面建成自贸区阶段,这个阶段,东盟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四国与中国贸易的绝大多数产品亦实现零关税。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中国和东盟各国的贸易量不断增大,广西作为与东盟临海临边的省份,自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广西成为中国与东盟经贸往来的重要枢纽。从2004年起每年在广西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广西与东盟贸易发展迅速,2005年双方进出口贸易额为12.24亿美元,2011年增至95.58亿美元,占广西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由2005年的23.62%上升为2011年的40.97%。广西是一个农业大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农产品关税的降低,对广西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很大。如何抓住机遇和迎接挑战,是广西农产品贸易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 广西农产品对外贸易现状

根据南宁海关统计,2002年广西农产品的进出口总额为5.4亿美元,至2008年广西农产品贸易呈快速发展趋势;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有所回落,同比下降了1.2%,2010年农产品贸易总额增加到33.2 亿美元。2002年以来,除了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广西农产品的贸易总额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具体到农产品的出口特征,如表1、表2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自2005年以来我国农产品进口额最大的是HS12章产品(果实,果仁,工业或药用植物;稻草,饲料),而HS08章产品(食用水果及坚果;水果或甜瓜的果皮)进口额一直保持在第二的位置。出口贸易额较大的是水果、果实、果仁,工业或药用植物和蔬菜,这些在广西农产品出口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主要的出口农产品。如表2所示:HS08章产品(食用水果及坚果;水果或甜瓜的果皮)连续多年处于广西农产品出口额第一的位置。总体上看来,进出口额前五名的农产品的总额除了2009年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与上年相比有所下降之外,均保持上升态势。但是,根据数据显示,2005~2010年期间,广西进出口额前五的农产品,进口额始终大于出口额,2008年差额到达最大值,随后两年差额有所减小,这主要是由于农产品市场调整的结果。

广西和东盟各国地理位置相近,气候和农产品进出口结构相似,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后,随着关税的逐步降低,广西农产品出口增加的同时也面临东盟农产品的大量涌入,给广西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面对挑战,如何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优化贸易结构、规避潜在的风险, 已经成为广西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促进广西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对策

(一)发挥比较优势,扩大农产品出口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对于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可以适当压缩其生产规模,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广西在鱼、甲壳动物、软体动物,食用水果及坚果,蔬菜等传统农产品的出口中具有比较优势,也是出口份额比较大的产品;通过加大政府的扶持和资助力度,改进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根据比较优势原则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鼓励企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具体而言,针对水产品的生产,广西既沿海又沿江,地理位置优越,在钦州、北海和防城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应该根据产品特点,对水产品进行深加工,特别是北海珍珠,享誉中外,可以作为其他水产品的模范,逐步走向国际市场。而水果、蔬菜类产品,则可以优化产品品种,开发新产品,通过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使产品商品化,提高水果、蔬菜的储存、包装和运输水平,扩大农产品的出口。

(二)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品牌效应

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是建立农产品品牌的基础,政府应发挥积极的作用,引进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和工艺,鼓励企业开发、推广先进技术,实施自主开发和区外引进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市场需求,培育农产品新品种,针对农产品易腐的特性,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加工工艺,实现农产品保鲜、包装、储存、加工和运输的专业化和标准化,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完善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引导企业按国际标准进行农业生产,针对愈演愈烈的农产品绿色壁垒,要积极降低农药残存量,实施绿色品牌战略,要求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有关部门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标准化、无污染,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增强农产品的品牌效应。

(三)培育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提高竞争力

目前广西农产品基本是农户分散生产、再由批发商收购进行简单的加工,这种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市场竞争力不强。随着零关税政策的实施,广西农产品出口面临更多挑战。政府应当给予农产品加工企业相应的政策支持与帮助,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农产品生产、加工,培养农产品生产、加工的龙头企业,由龙头企业牵头购买农用生产设备、化肥等必需品,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和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技能。农民市场信息不灵、农业生产“跟风”的情况时经常发生,龙头企业可以有效地整合农村生产资源,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和市场需求指导农业生产,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大力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鼓励企业引进、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并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开发新产品、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四)加强农业实用人才建设,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懂技术、会经营的人才,目前广西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技术水平不高,难以适应日益激励的市场竞争,为此,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农业实用人才建设,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引进和培养农业科研人员,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根据地方优势,培育农业新品种,做好种子育繁推一体化工程,提高动植物常见疫情的防、控、治能力。促进农业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农业发展急需的科技人才,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工作,服务基层;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建立健全农业服务机构,根据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服务,送技术下乡。加强现代农民培训,组织技术人员、专家、教师到农村进行指导,将技术、讲座和知识送到农村,促进农民利用闲暇时间提高个人文化和生产技能。

篇11

农产品流通始终是农村商品流通的主要内容,将会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农产品流通总量与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农产品流通的流量与流向的变化,而农产品流通能否高效实现产品价值则直接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变化,从而影响农村日用工业品市场的繁荣程度,因此,农产品流通是农村商品流通的核心;另一方面,在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如何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促进农产品流通渠道创新,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日益增长的农村消费需要,已经成为研究的重点职称论文。

由于受到传统“重生产、轻流通”思想的影响,我国商品流通渠道、方式、体系建设一直处于落后的局面,农产品商品流通水平低于平均水平。在流通渠道方面,农产品流通渠道中渠道成员之间的资源占有不平衡,导致渠道间成员的依赖关系呈现出多种形态,从而影响流通渠道的效率,致使农产品流通的低效率、高成本;农产品流通渠道受农村基础设施的影响,如交通、通信、技术等落后,物流供应链建设和市场信息难以准确对接;农村流通渠道中介主体过多与发育滞后,产销流通链过长,每个流通环节的交易费用和交易时间严重超长,导致农产品流通的牛鞭效应,影响农产品的流通效能。同时,由于农产品生产具有区域性、季节性和分散性等特点,而消费者对农产品具有全年普通性、多样性、变化性,因此各种农产品需要经常在不同区域进行运输以满足各地消费者的需要。农产品流通渠道组织化程度低,限制了农产品的流通半径,提高了流通费用,造成农产品在产地市场供过于求、贱价销售,而在销地市场却供不应求。在新农村建设形式下,研究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创新问题,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价值,使市场信息及时准确反馈,同时可以提升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有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

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的一般分析

农产品流通规模分析。农产品商品流通中,农产品物流占有重要位置。农产品物流数量大、品种多,这些农产品的70%-90%均要通过流通渠道进入全国消费市场,需要强大的流通渠道和完善的流通网络来实现农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农产品的商品化率。所谓农产品商品率即农产品总量中进入流通与交换的比例,商品化率的高低一方面决定了农产品流通渠道的规模和效率,另一方面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又影响其商品化率的水平和速度。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率不断提高,截止2009年底,东部地区农产品商品化率平均水平达到了90%(顾二雄,2007),西部地区农产品商品化率平均水平仅仅60%。

农产品商品化率与流通渠道效率的互动分析

农产品流通包括收购、销售、调运、储存、加工和销售五大环节,流通渠道成员均为流通主体,流通产品的规模、质量和品种等是流通渠道的客体,各个环节的运行都将影响农产品流通渠道的效率。农产品市场客体的发育成熟度实质上是农产品商品化的过程,随着农村剩余产品的增多及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推动着农产品商品化率不断提高。同时,不同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顺序,基本上遵循需求弹性和渠道导向的原则。需求弹性大的产品先行商品化;需求弹性较小的农产品后行商品化。农产品商品化后要实现其价值必须有合适的流通渠道将其输向市场,不同品种农产品的商品化率还取决于该农产品后向关联产业的市场化程度。棉花、蚕茧的商品化率仅仅50%多,而粮油为80%,仅仅从需求弹性性质上难以解释,其主要原因在于两者的加工工业和流通渠道建设的差别上。渠道导向型的农产品的商品化率高达90%,而农户自身消费比例高的非渠道导向的农产品商品化率仅仅30%(王合庆、严建科,2005)。

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问题的实证分析

流通渠道主体规模问题。作为流通主体进入市场、开拓市场、沟通供求关系,需要规模、质量、品牌以及各种营销手段,需要能够把握农产品的市场状况,显然分散、小规模、兼业化的农户往往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和条件。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的主体主要是农户和进行农产品批发与零售的个体户,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业企业依然较少。我国农产品生产主要以农户单位进行,经营规模小,户均经营耕地面积为7.94亩,户均销售粮食为1047.34公斤、猪肉97.62公斤、禽蛋55.48公斤,是世界上“最小的农户”(艾云航,2004)。这种规模无论是农产品的生产还是流通均不具备抗风险的能力。

流通渠道组织化程度低。流通渠道的组织化程度又可以理解为渠道系统化,任何一条流通渠道,都包括若干的渠道成员,这些成员合作完成商品的传递过程,而这些渠道成员之间的关系状况就表现为流通渠道的组织化。因此,流通渠道基本要素——渠道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构成了渠道的组织形态,决定了其组织化程度。我国农产品的流通渠道成员数量众多,规模层次不齐,以小规模为主,且各自孤立,呈现低组织化程度,承担主要责任的农村经纪人组织规模较小。

流通渠道效率低。渠道效率是指一定量的渠道投资所带来的销售额和利润额。农产品流通渠道的效率可以从时间和空间角度进行研究,从时间继起的角度看流通效率用流通时间的长短来测算,从空间并存的角度看流通效率可以用流通的资源配置情况,即流通的半径和流通的费用来测算。首先,农村流通时间总体偏高。从工业产品和农产品的流通时间比较来看,农产品的流通时间呈下降趋势,但是从绝对值上仍然处于高位,主要是由于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中的中介成员过多,产销流通链条过长,且流通渠道各成员之间的配合不力引起的,每个流通环节都要耗费交易时间,所以流通时间长。其次,农产品的流通半径小。农产品具有区域性、季节性和分散性等特点,而消费者对农产品具有全面普遍性、多样性、变化性的需求,因此各种农产品需要经常在不同区域进行运输流通以满足各地消费者的需求。这些特点限制了流通半径,造成农产品在产地市场供过于求,而在销地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上升的市场分割局面经常出现。

流通费用高与费用结构不合理并存。如图1、图2所示,农产品流通费用总量可以通过与其它非农产品流通费用的基本情况对比分析,流通费用的结构状况从运输费用、保管费用和管理费用三个主要方面占比情况测算。总量来看,农产品流通费用增长率较快,与其绝对额发生增长矛盾,属于偏快性低效率增长。如我国粮食产品的生产价格跟国际市场比较有很大的竞争优势,但是他们在流通、外贸领域中至少增加了30%的成本;而对于非粮食类的生鲜农产品,中间渠道费用远远大于生产成本。结构对比可以说明,农产品流通费用中的运输费用和保管费用偏高,说明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中的管理存在问题。

农产品流通渠道所依赖的物流基础设施落后。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道路建设滞后。从全国范围来看,农村道路的70%以上属于路面宽7米以下、没有任何交通警示标志等安全设施、或坑洼不平等各种隐患的乡村道路,在西部一些偏远的农村甚至没有公路建设。总体来讲,农村交通运输线路短少,农用专用线配备欠缺。二是农产品运力不足。首先是农村总运力不足,农村机动力运输量约占总运输量的20%;其次缺乏农业运输专用技术设备、技术装备落后。专用运输工具极为缺乏,致使一部分易腐产品积压在产地,造成20%的货物交付前腐烂变质。集装箱运输是一种较好的运输方式,适宜于农产品运输,但我国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无法大规模运用。三是储存条件不足。有些农产品从生产、采购到终端消费需要多次储存,以调节产需和供求平衡。目前,我国农业仓储容量不足,库点分布不合理、不科学、规模小,且仓型与机械设备水平低,储存方式与运输方式不适应,统一调度管理难度大。四是流通加工水平低、设施落后。农产品流通渠道中大多数产品需要进行整理、分级、分类、烘干、散热、消毒、防腐包装等处理,而我国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在这些方面的作业能力不足。以烘干为例,国家每年收购的高水分原粮,利用干燥设备仅仅能够处理四分之一,大部分原粮依靠人工晾晒,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且受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制约,效率低下。

基于重庆市研究农产品流通渠道创新模式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以及城市大中型连锁超市等新型零售业态的加盟,使农产品流通正逐渐培育起现代化方式,但是重庆市农村各个流通环节的主体组织化程度偏低、批发市场发育水平低的局面,抑制了农产品现代化流通的步伐。传统的农产品流通虽然已经实现了比较细致的分工,但是流通环节过多、规模偏小与农产品的自然属性不相称。因此,构建并完善农产品流通模式至关重要,对此重庆市进行了具体探索。

模式一:启动了产销一体化的流通渠道模式。产销一体化的流通新模式主要是采用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农超对接”方式,大中型流通参与农产品收购,或者直接建立基地并贴牌,同时通过消费需求信息指导农产品生产结构的调整,逐步实现产销一体化的流通模式。2008年全市“万村千乡”承办龙头企业通过基地直采、直建基地、贴牌销售、引导农民以物易物等方式,共收购价值5000多万元的农副产品;从2008年开始,组织开展各类“农商对接”推介洽谈会、网上农产品购销对接会,通过产销直接见面,达成各类意向成交金额11.6亿元,实际成交3.8亿元,深受农产品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欢迎。

模式二:逐步完善农产品流通渠道的综合配套服务体系。流通方式包括综合配套服务体系是否完善。重庆市正在逐步完善农产品流通综合配套服务体系,建立了农产品各种检测和信息制度,如农产品价格交易库存以及农产品质量检测制度;为农产品检验检疫、标准化等提供了条件和基础保障;物流配送以及冷链中心的逐步完善,使得农产品的鲜活程度逐步提高,并与周边省市进行交通方面的接轨,如相互减免相关产品运输的路桥费等。

模式三:加强流通主体培育,促进了农村农产品流通方式的多样化。农产品可以通过批发交易市场、农村经纪人和贩运大户等进行销售和流通,重庆市农产品流通中着重于各类方式和各种主体的培养,使农产品流通多样化,这样可以促进农产品销售。

据不完全统计,到2008年底,重庆市各类批发市场48家,交易额340亿元,较上年增长24.8%。全市各类农贸市场达到1500个左右,城市鲜活农产品消费的主渠道依然是农贸市场。同时,农村经纪人对重庆市农产品流通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这些经纪人主要来源于农村居民,专门从事农产品收购和长途贩运,全市各种农产品经纪人和贩运大户共达到31698户,某些地区的某些农产品销售中经纪人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商务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意见[R].中国合作经济,2004.8

2.万典武.对发展我国农村商品流通的五点看法[J].中国供销合作经济,2003.12

3.程国强.中国农产品贸易[J].管理世界,2005.10

4.丁声俊.以民为本统筹发展农村商品流通[J].中国供销合作社,2004.11

篇12

【关键词】甘肃省 一带一路 对外贸易

一、甘肃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初期,甘肃省的进出口商品单一,大部分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例如,甘肃定西出口的土豆,产品品种繁多,市场需求量大,但是,由于缺乏对土豆产品深加工的技术和机器设备,产品出口的附加值较低,以出口贸易带动经济增长的速度较慢,进口产业主要集中在铁等重工业产业区域。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逐步发展,贸易结构得到改善,拉动甘肃省经济发展的企业种类逐步增多,从石油化学等重工业的进出口向食品、服装和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对外贸易结构得到优化升级,出口产品种类增多。 在出口产品中,农产品的出口比例逐年上升,由于甘肃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产品种类繁多,一些民营企业和私人经营也选择走出国门。

(一)农产品出口额增加

从甘肃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传来的数据显示,甘肃省在2015年农产品出口总量较上年增加,全年通过该局检验检疫出口货值达3.97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56.7万美元。其中,种子等出口货值16105.1万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4507.1万美元,增幅38.9%;肠衣、干酪素等出口货值2841.4万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489.4万美元,增幅20.8%。高原夏菜、洋葱、苹果等鲜活农产品通过内贸转出口和边贸出口数量同比有较大幅度增加,仅内贸转出口一项就达50万吨,增幅15%;其中,高原夏菜去年通过内贸转出口数量较上年增加2万吨左右,增幅20%以上。

(二)甘肃省农产品的贸易现状

甘肃农产品出口遭受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保护主义,贸易壁垒波及范围相当广泛,从水产品、禽肉等动物源性产品,到茶叶、花生、蔬菜、水果等植物产品和加工制品,几乎覆盖了我国所有出口农产品。为支持农产品外贸出口,甘肃省建立了包括商务、财政、海关、检验检疫、银行等部门参加的外贸联系工作机制,加强沟通协调,及时解决农产品外贸进出口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扩大进出口规模。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也防范其他国家的贸易保护壁垒。

甘肃省农产品出口额总体在不断上升。甘肃是我国玉米、马铃薯、苹果、啤酒大麦等农产品的主要产地,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孕育了众多的特色农产品,随着甘肃省农产品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贸易总量以及贸易额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另一方面,我国农业已进入生产高成本时代,粮食、大豆、油料、棉花、糖料、蔬菜等农产品每亩投入量的增加快于同期每亩产出量的增加,收益率明显下降。同时受加工工艺、技术装备、生产管理水平的制约,出口农产品的成本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另一方面,我国农业已进入生产高成本时代,粮食、大豆、油料、棉花、糖料、蔬菜等农产品每亩投入量的增加快于同期每亩产出量的增加,收益率明显下降。同时受加工工艺、技术装备、生产管理水平的制约,出口农产品的成本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二、“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下甘肃省新型的外贸策略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甘肃省抢抓机遇,迎接挑战,为甘肃省经济的起飞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下面就甘肃省紧抓“一带一路”政策红利发展对外贸易的策略进行论述。

(一)依据地域特色发展特色农产品

甘肃省独特的地貌和气候条件,使得该地区的农产品种类繁多,在满足当地需求的同时有足够的数量出口到国外,并且近几年以来,甘肃省的农产品出口比例一直在增长,2014年甘肃出口波动幅度较大,但是环比增长23%。例如定西市独特的气候盛产土豆,以品种和产量多而受到省内外的关注,定西市以此为主要产业,生产以出口为目的的特色土豆,生产定西市人民自己的薯片,使本省的薯片打进国际市场,赢得更多的消费者。陇西种植药材的历史比较久远,拉动了陇西人民的生活水平。甘肃中药材全国居首,尤其现代人更懂得养生,饮食中也添加了不少中药性的食品,因此,中药材市场前景比较好。因此,在充分利用地域优势的同时加强该地区的产品附加值和经营管理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西北地区独特的气候和地貌,牛羊种类较多,此地区的牛羊肉味道独特,并且一致赢得全国各地消费者的好评。例如兰州最具特色的烤全羊,来到西北旅游的大部分消费者都是必须品尝的一道美食。如此巨大的地域优势,打造甘肃特色牛羊肉的贸易前景广阔。

篇13

金融危机以后,贸易保护主义迅速抬头,其中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发达国家使用最频繁的一种非关税壁垒。 随着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不断发展,绿色壁垒(Green Barriers , GBs)已经成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壁垒”可以说是我国自己创造的一个新词实际上,在国际文献中并没有“绿色壁垒”一词,绿色壁垒也称为环境壁垒。根据WTO协议中关于环境问题的规定,我们将绿色贸易壁垒大致分为以下五种基本类型:环境保护法规,绿色环境标志,绿色技术标准,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

农产品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包括烟叶,毛茶,食用菌,瓜、果、蔬菜,花卉、苗木,药材,粮油作物,牲畜、禽、兽、昆虫、爬虫、两栖动物类,水产品,林业产品,其他植物。

一、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1. 消极影响

环境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负面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几乎波及到我国外贸出口的所有领域,每年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当年出口总额的20%左右,价值高达上百亿美元。由于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自身存在的不足,绿色壁垒已成为我国农产品企业面临的主要障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准入的限制,即发达国家通过立法或制定苛刻的环境技术标准,使我国不少产品难以进人他们的市场参与公平竞争。在农产品和食品出口方面,1994年以来,我国的牛肉猪肉几乎不能出口到美国,欧盟也完全禁止我国的牛肉冻鸡肉及贝类产品进人其成员国市场,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值从前几年的180亿元降到目前的120亿元。

(2)竞争力的影响,即发达国家虽然不对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人直接设限,但通过开展绿色认证、征收绿色关税,使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大大增加,进而削弱该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如在绿色标志认证方面,我国外贸企业为了获取国外认可的绿色标志,不仅要支付大量的检验,购买先进仪器设备等间接费用,而且还要支付不菲的认证申请费和标志的使用年费等直接费用,导致这些产品的成本大幅上升。

(3)风险控制的影响,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市场相对单一,我国目前农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欧和北美洲, 2009年第一季度,我国农产品对亚欧和北美洲的出口额分别为63.4、29.5和22.5亿美元,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57.1%、20.9%和13.4%。2009年市场集中度高达79.7%,市场集中度高必然会导致风险的加大,一旦这些国家农产品进口政策或外贸环境发生变化将极大影响我国总体的农产品出口份额。

2. 积极影响

环境贸易壁垒对我国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贸易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又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环境贸易壁垒已成为一种客观性的贸易限制措施,我们除了在世贸组织多边贸易框架内开展贸易协调和环境外交外,更为现实的选择就是接受现实,努力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提升国家环保技术标准,从而成功突破这一绿色瓶颈,达到贸易和环保的双赢。有关外贸企业也将重新审视发展与环保的关系,开展绿色认证,采用清洁生产工艺等,从而有效化解环保与发展相互制约的问题,促进经济与环境的持续和协调发展。

二、绿色壁垒加强的原因分析

从我国自身来看,绿色壁垒的加强存在以下原因。

1. 结构原因即产品结构和出口市场结构

从农产品的加工程度看,我国出口的农产品主要以初级加工品为主,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比重较低。这种农产品贸易结构使得我出口农产品极易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

从产品出口的市场范围来看,我国农产品主要出口到亚洲地区,2009年农产品在亚洲地区的出口额为851.44亿美元,实现贸易顺差为628.15亿美元。在亚洲地区的出口额占整个农产品出口总额69.62%。其次是北美洲、欧洲,其出口份额分别为10.62%和9.49%。 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从国别结构上看主要集中于日本、韩国、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而这些国家多数是环保主义倡导者和拥护者,也是绿色贸易壁垒的发源地。我国出口商品的市场销路极易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

2. 技术差距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科技、经济发展上的差距是绿色壁垒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发达国家利用这种由于经济水平差距造成的不同环境标准,一方面,加紧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初级产品,同时把污染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更加恶化;另一方面,又把环境问题作为新的贸易壁垒,从而抵消发展中国家资源与廉价劳动力方面的比较优势,以保持其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主导地位。这种以“环境保护”名义引入 “环境条款”,借以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其产品的市场准入的做法使绿色壁垒迅速发展。

3. 信用危机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因素,过去,我国农产品出口屡遭国外以“质量安全”为由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阻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由于我国种植业生产经营小而分散,养殖业散养户比重高,农产品产加销环节多,实行标准化生产和实施监管的难度很大;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监督管理体系等还不完善,存在较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在当前经融危机形势下,世界各国都会采取强化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措施保护本国市场,对进口农产品质量要求更为苛刻。在这种情况下,个别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负面影响极易放大,会严重影响整个农产品的出口。2008年的“毒饺子”、“三鹿奶粉”等事件曝光使得国际市场对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不信任感加剧,农产品出口遭受的绿色壁垒不断增多。

绿色壁垒的加强还有其外部原因,一方面,贸易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使绿色壁垒的实施找到了合理借口。减少污染,节约能源,合理利用资源已成为新的国际焦点。人们普遍认为,经济增长的代价之一即是环境恶化,特别是自由贸易,则被看作是加速环境恶化的因素。各国因此而制定了一些相应的环境法规和贸易政策,希望通过政府对贸易进行一定的干预,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 WTO中的有关规定为绿色壁垒的实施提供了合法性。随着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的日益严惩人们的环保意识才逐渐提高。进入1990年代后,随着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的日渐激化。为了争夺国际市场,保护国内市场,一些国家用国内环境法规或措施作为保护的手段;同时环境污染的加剧,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强烈呼吁,国家不得不制定包括进出口贸易在内的各个环节的环境标准和措施。1994年4月世界贸易组织决定成立一个贸易与环境委员会,协调贸易措施与环境措施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农产品突破绿色瓶颈的策略与措施

1. 建立绿色贸易壁垒预警及快速反应机制

(1)收集、跟踪国外的环境壁垒动态,建立有关的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及咨询机构。政府及相关的行业协会应了解主要贸易对象国的法规、技术和标准,同时加强对有关环境问题的公共技术的研究,建立咨询点,便于为企业服务。

(2)加快我国相关产品标准和检验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并与国际先进标准逐步接轨。大力推行ISO14000国际认证,搞好标准化工作。目前全球已有近万家企业获得了认证,而我国只有200多家,差距十分明显。因此,我们要借鉴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大力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并向通过该项认证的企业颁发“绿色标志”。要在实施环境认证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环境标准和技术法规体系,积极参与国际标准互认,签订多边或双边互认协议,以便从制度上消除贸易摩擦。

2. 实施绿色高科技战略,实施绿色品牌战略。

当前,缺乏品牌是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软肋。中国要冲破农产品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必须走“被市场认可”的品牌之路。当前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农产品市场,绿色食品的质量安全优势和品牌整体竞争优势日益显现。我国企业在发展上要抓住这个机遇,大力开发绿色品牌农畜产品。

要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跟踪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走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并重之路,推动产品和技术的升级换代。

环境贸易壁垒实质上是绿色高科技壁垒,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是突破环境壁垒的根本途径。

3. 积极调整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避免单个市场风险和初级产品的出口

我国农产品的市场集中度很高,主要集中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源地,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我国要监控对这些地方农产品的出口量,避免同种农产品对一个国家出口急剧增加。从发展趋势看,除亚洲市场外,北美、欧洲、中东、拉美及非洲均为世界农产品的大市场,而我国目前对这些地区的出口虽然呈上升趋势,但总额仍然较小。因此,今后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战略应确定为“稳定亚洲市场,挖掘欧美市场,开拓非洲和拉美市场。同时要加强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附加值。

4. 充分利用世贸组织机制,抵制绿色保护主义行为。

要充分利用世贸组织多边贸易体系的谈判机制、合理对抗机制、报复措施、非岐视原则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特殊照顾的规定,维护自身合理的经济权益。要积极参与世贸组织关于环境方面的贸易规则的修改与制定工作,以限制环境壁垒的活动空间,为我国企业开展国际经贸活动争取主动权。

参考文献:

[1]《TBT》课题组:《美日欧实施TBT情况》,《国际贸易》1999, 6.

[2]张永安,应对欧盟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世界经济研究》[J],2003,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