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8:54:5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产品质量检验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5-0049-02
一、松原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生产技术不规范。为了获取高产量、高利益,部分生产者超范围使用农药、兽药及各种国家明令禁止的假冒和伪劣的农业投入品;不严格遵照生产技术规程进行操作;农产品生产记录缺失,生产基地不按规定对生产进行记录;未进行生产检测,部分生产基地未按要求配备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和专职检测人员,由于缺少专业检测技术人员;产地环境污染严重,农产品产地环境不达标,工业“三废”的超标排放,严重影响产地环境,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埋下安全隐患。
2.经营管理不规范。有些农贸市场未按要求实行市场准入制度,有些批发市场对入市销售的农产品只收入门费,只按照车辆大小、占地大小收取不等的进场费”,不把质量关,不索要产地证明和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报告单,流入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难以保证;大型超市、大型集贸市场对其内在的销售者进货时把关不严,购销台账不健全,难以实行质量追溯。
3.流通环节缺乏有效的监测、监督体系。政府对市场流通环节缺乏有效的监测、监督体系,虽然确立了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但在操作中流于形式。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机构的布局、数量、检测能力都与实际要求差距很大,农残、兽残、有毒有害物质的快速检测技术尚满足不了需要,国家明令禁止的违禁农药、兽药使用得不到应有查处。导致大量质量不合格农产品流入市场。产销之间没有形成固定的供求合作关系,产销脱节,且没有有效的信息追踪系统,出了问题,找不到责任主体。
4.监管环节监管工作不到位。监管部门职责交叉严重,直接或间接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部门有农业、畜牧兽医、卫生、食品药品监督、质量技术监督、工商、商务等部门。政出多门,监管效果并不好;监管部门失职现象严重,不按规定制度落实、执行;市、区权限划分不合理;部分区、县的检测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手段、设备落后,制约了区、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开展。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问题的主要原因
1.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庞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涉及生产到消费诸多环节,横向机构设置过多、职责分工过细,纵向设置不统一,重复检查现象严重,不仅造成了行政管理效能低下,同时也给经营者造成负担,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越快,这种体制的弊端就越发明显。监督力量薄弱,虽然松原市要求各大超市及生产基地自配检测站(室);但在生产、销售环节几乎为零检测,根本查不到农产品的来源。
2.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管机制。检测结果的滞后性,给违法行为创造了一个广泛的流入市场机会,削减了执法力度;对职能部门的考核问责机制欠缺,责任体系不健全,责任追究机制欠缺是工作人员不认真履行职责的重要原因;监管方式单一,激励与约束机制欠缺,没有形成社会治理机制,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仅依靠政府的管理,不能从方式、机制上着手,加上处罚力度不够,批发市场安全责任难落实等问题,使得农产品质量安全难以保障。
3.政府监管的法律缺失。松原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尚未形成完备的体系:一方面,农产品法律法规缺乏统一性。质监部门依据的是产品质量安全法,卫生部门依据的是食品安全法,工商部门则依据的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多法齐管,令相关部门无所适从。另一方面,现有法律法规的效力不够,特别在惩罚机制上,不能够全面地深入地对违反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违法行为实施及时有效的惩罚和规制。
4.政府监管的标准缺陷。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方面,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不一,受到政府在农产品质量标准机构建设上投入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松原市的农产品标准制定部门所规定的标准不尽相同,没有形成稳定的、统一的权威化的质量标准。这给政府在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过程中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方面,仍存在政府投入少、设备陈旧、配套性差、监测技术和方法的落后等问题,从而导致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等现实问题,严重地影响了质监机构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能力。
5.政府监管松散不力。农产品在生产流通过程中存在“多、小、散、乱、杂”的客观现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政出多门,管理无序的现象严重,表面上看,工商、卫生、质监、环保等部门多管齐下,齐抓共管,由于存在着多头管理,以及部门利益冲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农产品质量监管中各部门的具体行动难以协调,留下了较大的监管空白。
6.政府监管的信息不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存在着信息不充分和不畅的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信息尚未公开透明。在市场交易中,生产者和消费者对于产品品质的信息量是不同的,对外部性信息的掌握程度也有差异。一方面,市场经营主体和参与者难以及时了解政府的指令、技术法规和市场供需信息;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服务的缺失,导致消费者难以了解市场质量安全动态和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造成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消费信心不足。
三、松原市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的对策
1.强化生产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监管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工作中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整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1)净化农业产地环境。具体措施包括:加大农业环境保护培训和宣传力度;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和执法体系;建立完善环境产权保护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引导鼓励政策;建立利益平衡机制,调动农民保护农业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加强环境保护技术研究。(2)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具体措施包括:健全农业投入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市场的监管和加强对安全用药和科学用药的指导、监督和管理。(3)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包括:制定和完善松原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结合松原市农产品区域分布实际来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在标准化基地建设中,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重点,在病虫害的防治中,要求必须采用先进的动植物综合防治技术,选用高效低残毒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品种,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充分调动当地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推动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2.强化流通监管。松原市要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秩序的整顿,规范农产品市场流通,防止农产品二次污染。(1)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包括建立市场进货检测制度、建立健全检验检测体系、生产基地实施跟踪监测。(2)推广新的农产品市场流通模式一一超市连锁配送。农产品超市通过“建立基地、严格检测、连锁配送”,对农产品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其中,基地是农产品生产的源头;实行连锁配送,建立放心菜绿色通道是农产品超市控制质量的特色措施;市场准入是把住质量的第三道关口。(3)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农产品信息可追溯系统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的一种重要手段,应在松原市逐步建立和应用。信息可追溯性是指通过经记录的标记,对某个物项或某项活动的历史情况、应用情况或物项所处的位置进行追溯的能力。
3.完善支撑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1)完善地方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健全法律法规,强化依法监管。不断完善地方法律法规体系,松原市已经出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还应从松原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尽快制订并出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还要不断修改和完善已制定实施的法律法规,使之更加具有可操作性。(2)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制度,以此降低政府监管成本,并对推广先进的农业标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发挥重要作用;还可以引导消费者安全消费,确保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目前,松原市与全国一样,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采取的是自愿性认证,这种自愿性认证对于认证工作的开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都非常不利。因此,有必要建立强制认证与自愿认证结合的制度。(3)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网络体系。首先,要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只有加快信息服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保证采集、分析、处理以及快速传播各类信息。其次,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管理体系,包括:建立资源共享、联动管理的农产品安全信息中心;搭建农产品安全信息监测网络;建设全市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管理体系;建立信息制度。
参考文献:
[1] 吴修立,郑国生,等.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监管体系初探[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7,(12):17-19.
[2] 徐金星.中国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求是,2009,(12):28-30.
近年来,广西利用项目支持机会,加强实验室软硬件建设,新建了实验室,购置了一批先进的检验检测设备,引进、培训和锻炼了高素质的检测技术队伍,检测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顺利通过农业部部级质检中心审查认可和国家计量认证,较好地完成了提升实验室能力建设的任务。现将其筹建措施总结如下,供同行商榷。
1措施
1.1科学布局,精心装修
要建设好一个实验室,必须从实验用房开始设计、规划,保证建设效果满足使用要求[1]。按照实验室建设国家标准,派出了考察组到国内实验室建设、运行一流的单位学习、取经,在综合了多家实验室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整理出实验室的功能和分区要求与大楼设计方充分沟通,确定实验室的初步规划。综合大楼基建完成后,属于实验室的7、8、9楼内部分隔开始施工,按照检测区域、管理区域分开的原则,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保证光线、通风、排气达到了理想状态的出发点,实验室采用玻璃窗开放式分隔,设置色谱室、天平室、样品室、标准溶液室、前处理室等20多个功能不同的分区,达到了设置规划要求。
实验室内部装修:一是水电通讯布置。根据功能分区估算用电功率并考虑安全系数,实验室电路分照明、空调、大功率仪器设备、一般仪器设备、通风排风等分别考虑安装,3条独立接地系统;独立排污系统,建立三级净化排污管路。二是实验室设备招标安装。公开征求装修方案。三是通风排气系统。采用无级变速全自动控制玻璃钢风机,可以根据使用情况自动调节抽风功率大小,达到节能减耗的效果。四是安全防范设施。配备了发电设备和蓄水装置,根据不同类型的隐患配置了干粉、二氧化碳和沙箱、石棉布等消防器材,满足实验室各种应急需要。五是环境监控维持设施。在天平室、标准溶液室等需要进行环境监控的功能区配备温湿度计、抽湿机和空调,以保证质量检验工作符合标准要求。
1.2采购仪器设备,确保硬件过硬
仪器设备是建设高水平实验室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建设方案,中心陆续购置了气质联机GCMS-QP2010、PE AA 800原子吸收仪、AFS830原子荧光光谱仪、GC7890N气相色谱、Waters1525液相色谱、Gilson XLi全自动固相萃取仪等50多台套各类检验检测仪器设备,适合开展农药残留、金属元素、农药产品等检测任务。所有重要设备均采用政府采购专家评标的办法来把关,确保购置的设备满足先进、精密和质量稳定可靠的采购要求。仪器设备到位后,按照实验室的管理要求,逐台按照采购技术指标检查验收,并邀请计量检定部门上门检定或测试,全部合格后分别建立档案,制订操作规程、期间核查、维护保养等文件,然后移交检测室管理并办理启用手续。
1.3加强学习,增强本领
在专业技术培训方面,派出人员参加转基因检测技术、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农药质量检测技术、元素检测技术、色谱光谱仪器使用维护技术、质量监督法律法规、标准化和无公害农产品验收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实验室每年制定人员培训和考核计划,每3年制订中长期培训计划,建立人员技术档案,完善技术人员管理方式[2]。在引进和配备人员方面,根据岗位需要的学历、专业技术经历、职称和工作经验,陆续引进了4名硕士研究生充实检测技术队伍,整个实验室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员达到7人,中级职称以上人员占80%。为了确保各岗位技术人员能够胜任工作,成立技术考核小组,由考核小组制定考核方案,并按要求开展质量监督法律法规、标准化知识、质量体系文件等方面的培训和考试、实验技术操作考核。技术考核小组根据考评结果,书面向农业部质量办公室申请给每位成员办理了工作证和上岗证,内部办理上岗聘用手续。为了加快实验室认证认可筹建进度,派出多名技术人员参加实验室内审知识培训和考取证书,同时还派人参加资质认定评审员培训。
1.4编制文件,完善管理
管理体系文件是实验室依法参加认证认可,保证质量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在构建体系和编写文件中,采取统一领导、理顺关系、分步编写、边写边改的方式逐步完善,直至通过认证认可现场评审。一是体系文件编制和宣贯。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和农业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审查认可细则》,参考ISO/IEC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结合工作实际,组织人员编制了《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体系文件,规范了上墙管理制度和仪器操作规程,并公布执行。针对各个层次体系文件,在领导的组织下,开展了宣贯培训,讨论并修订了《质量管理手册》,补充完善了记录表格、仪器期间核查、质量监督、质量监控等文件,使各岗位人员理解并执行。二是档案管理。在计量认证档案的基础上,修订完善了人员、培训考核、仪器设备、报告和原始记录、比对和能力验证试验、质量监督、体系运行等各类档案,编制了档案目录,并由专人管理,启用了借阅、复制、领用制度,对受控文件、资料加强了管理。三是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依据《质量管理手册》等体系文件要求,在试运行期间开展了1次全面的内部审核和1次管理评审。在内部审核当中,发现12个基本符合项,开出了不符合工作单和观察项报告,内审总结会上将所有基本符合项整改要求落实到人;在管理评审中,会议对实验室的质量目标和方针的适宜性做出客观评价,对质量体系与实验室内外在变化的适应性做出评价,并对内部审核发现的问题予以评价。经过内审和管理评审,初步建立了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机制,使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并得到不断的改进,促进了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实现,从而达到为客户提供优质满意服务的承诺。
1.5开展方法研究,提高检测能力
实验室首次认证认可申请项目375项,其中农产品85项、农药产品类177项、农药残留参数类77项、元素类34项,其他类2项,比原计量认证项目多了2个专业198个项目。针对申请要求,结合已有资质认定计量认证的特点,收集了国内最新制订实行的新标准、新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所有申请产品、参数的技术练兵试验操作[3]。为了提高检测人员技术水平、减少人员之间的差异,加强实验室之间的交流,在实验室内部开展了多次人员之间、仪器之间和方法之间的比对试验。针对农药残留检测,还组织了区内多家检测单位开展了1次实验室之间的比对试验,比对结果经统计分析表明均符合相关技术要求。在已参加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元素能力验证试验中,也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2结语
一是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成功筹建实验室的根本保障[4]。为了筹建实验室成立了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筹建工作,制定了筹建工作各阶段的具体工作,为建设高质量、高水平、上档次、上规模实验室做了充分保障。二是资金投入是必备条件。项目开始实施后,自治区农业厅决定在此基础上实施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项目,2个项目增加投资约2 000万元,为采购先进的仪器设备提供了资金支持。三是制定与宣贯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同样重要。结合自身特点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开展工作的依据,把文件内容宣贯到位使每一位员工明白自身的职责是执行有力的途径。重制订轻宣贯往往导致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形同虚设,最终严重影响质量目标的实现。四是技术队伍建设是筹建成败的关键。除引进、聘用必要的技术人才外,还加强技术练兵,充分利用比对、能力验证等技术手段来检验实验室和人员的技术水平。
3参考文献
[1] 赵光华,胡京枝,董小海.浅谈农产品检测实验室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0(3):42-43.
农产品的质量检测严格地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同时要结合实验室的个性特点来建立不同的管理体系。从总体上看,除了做好内部的评审工作之外,还需要结合外部的管理评审工作。一般来说,新建的管理体系制定运行超过半年,并且达到了一定的稳定状态,相关部门就可以进行受理申请,进而进行现场的评审工作。因此,为了要通过认证,首先需要做好管理评审工作。对于那些已经经过认证的实验室来说,定期进行管理评审不仅能够促进管理的高效性,还可以不断对已有的管理体系进行完善。
1管理评审的概念
1.1管理评审的定义
所谓的管理评审,就是最高的管理着根据规定的目标和制度来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评价。其中包括质量管理体系的已有现状和运行过程中的适应性等方面。
1.2管理评审的目的
从目的上看,管理评审工作可以被看做是一种过渡,其不仅可以保证实验室管理方针的优化,还可以提升管理体系的整体适应性、充分性和高效性,最终使得农产品得到提升,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不断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首先要提到的一点就是管理体系的适应性问题,适应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对内外环境改变的适应能力。由于实验室所处的环境一直在不断变化,无论是工作人员、所用的技术和设备还是运行机制等方面,变化性较大。只有管理体系的适应性达到标准,才能够满足各个方面的需求。另外,充分性原则也是不容忽视的内容。实验室的质量体系在运行的过程中,不仅要满足市场的需求,还需要了解已有客户和潜在客户的需求。也就是说,质量体系应该排除各种阻力充分展开施行。因为实验室的主要功能可以从两方面来介绍,第一是不断积累经验,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作用。第二是对农产品市场和客户做深入地调查和研究,在保证质量体系高效建立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自身的发展目标。最后要提到的是有效性。所谓的有效性,顾名思义就是指质量体系的设立所能够达到的目标。质量体系本身的缺陷和不足完全可以通过管理评审工作来反应,进而及时地纠正和改进。最终的目的就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使得质量体系得以不断完善。其中,质量目标、检测方式以及改进方法的改进程度都是测定质量体系有效性能否达到标准的依据。
1.3管理评审的频次和方法
一般来说,管理评审工作一年最少一次,同时还需要根据规定和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如果遇到以下几种情况,管理评审次数需要增加。第一,实验室本身的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可能会直接影响到质量体系的运行。第二,实验室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事故或者是质量问题。农产品市场和之前相比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包括市场需求增加或者是消费者数量增加等等。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如果实验室的最高管理人员不在,管理评审工作受到限制的时候,需要对技术人员进行授权,交予技术人员进行管理和评审。管理评审的方法如下:(1)专题讨论,即将所需评审的项目和要求分成若干个专题,事先责成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专题讨论,分别写出专题报告,汇总报最高管理者审定,最后形成集中式的评审报告。(2)集体会议讨论法,在召开评审会前,先制定评审计划,列出所有需要评审的议题,事先发给相关部门和人员做好准备,然后通过评审会议广泛讨论,将讨论确认的结果形成评审报告。
2管理评审的步骤
2.1管理评审前期准备工作
2.1.1制定管理评审计划。管理评审计划的内容包括评审目的、评审内容、参加人员等。管理评审计划由质量负责人编制,管理评审计划制定后,报最高管理者批准,以便做好管理评审前的准备工作。2.1.2管理评审的输入和输出内容管理评审的输入内容包括政策和程序的适应性;管理与监督人员的报告;近期内部审核的结果;纠正措施和预防及改进措施;外部机构进行的评审;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的结果;工作量和工作类型的变化;申诉,投诉及客户反馈;改进的建议;质量控制活动。总之,一切可能影响质量体系的变化,其中包括组织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法律法规的变化(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等。管理评审的输出包括质量体系及其过程的改进;与顾客要求有关的检验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改进,对质量体系(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评价结论,质量体系所需要的资源改善,对检测工作符合要求的评价(包括需要时对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是否符合要求)等。2.1.3资料的准备质量管理办公室收集并责成有关部门提供下述资料(1)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实现的情况报告,程序适用性检查报告;(2)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就一年来管理与监督情况报告;(3)各种审核的情况及结果的报告:如内部审核报告等。(4)纠正和预防措施执行情况汇总分析报告。(5)实验室间比对和参加能力验证结果分析总报告。(6)搜集工作量和工作类型变化的分析预测报告。
2.2管理评审的实施
管理评审以会议的方式进行,主持者为实验室最高管理者。实验室管理层负责人,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管理评审会议,做好会议签到和管理评审记录。各部门负责人按评审内容分工的要求向评审会作本部门质量体系运行情况或专项情况报告。质量负责人向评审会报告实验室质量体系运行情况。与会人员根据上述报告或所提交的报告资料进行逐项的分析,讨论研究,核实,确定不符合项目和改进项目,并进行原因分析,提出相应的纠正改进措施或预防措施计划和要求,落实责任部门。在与会者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实验室最高管理者对质量体系现状的适应性与有效性,充分性作出结论和决议。
3结论
总而言之,农产品的质量检测一直都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实验室质量体系管理评审时提升总体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只有质量问题得到解决,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其他类型的问题。其中质量体系本身的适应性、充分性、有效性三个特点需要研究人员加强重视。工作人员只有掌握管理评审工作的原则、方法以及具体的步骤,才能够保证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的高效进行。本文中所介绍的几个方面可以作为研究的内容,希望研究人员在农产品质量检测领域能够提出更为独到的见解。
参考文献
[1]加强农产品检测实验室内部质量管理的探讨[J].北京农业,2015(32).
[2]浅谈农产品检测实验室的期间核查[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4).
二、监测方式: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采取定期例行监测、监督抽查监测方式和风险监测相结合的监测方式。在例行监测中发现重大安全隐患的农产品及初级加工农产品采取监督抽查的方式跟踪监测。凡是监测点拒绝抽检的视为不合格。
三、例行监测
1、监测对象:蔬菜。
2、监测地点:全区按设立6个蔬菜生产基地、1个农产品市场、3个超市。
3、监测品种:番茄、辣椒、茄子、黄瓜、甘蓝、白菜、小白菜、青菜、芹菜、花椰菜、菜豆、豇豆、菜心和空心菜等蔬菜。可根据季节适当调整监测蔬菜品种。监测品种兼顾绿叶菜类、白菜类、豆类和茄果类蔬菜。
4、抽样数量:自检例行监测共1500个样。
5、抽样时间:20xx年1月-20xx年12月。详见抽样计划表。
6、抽样方法:
检测前,严格按照抽样操作规程进行抽样。抽样人员应事先准备好抽样单、抽样袋、标签等抽样用具,并保证这些用具整洁、干燥,不会对样品造成污染。抽样过程不应受雨水、灰尘等污染。
大棚蔬菜以每个大棚为一个抽样单元;露地菜每10亩为一个抽样单元,不足10亩的以每种植户的同一品种的蔬菜为一个抽样单元。在抽样单元内按对角线法、梅花点法、蛇形法等方法随机采集样品,每个抽样单元内抽样点不少于5个,每个抽样点1m2左右,随机抽取该范围内的蔬菜作为检测样品,每个样品抽取量不少于1.5kg,白菜、冬瓜、西瓜等大果形瓜菜不少于2个。
抽样人要与联络员共同确认样品的真实性和代表性,抽样完成后,要认真填写抽样单,由抽样人员和经手人共同签字确认。抽样人员要及时将样品送回检测室,在运输过程中要避免样品受到污染和变质。
7、检测项目和判定依据: 用农药快速检测法,检测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农药残留情况,判定标准:NY/T448-20xx.抑制率≥70%时农药残留超标。此时样本要有2次以上重复检测,检测结果阳性应在 80%以上。
四、监督抽查:
食物作为人类生存的根本,在社会生产生活进行过程中担负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对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自古以来农产品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但是现阶段,我国食品市场在注重食物保健性的同时更加强调食物以及农产品的安全。这里的安全不仅包括数量供应满足需求,同时也包括农产品的无毒无害性。
1农产品质量安全及控制
所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主要就是指在农产品中不存在危害人体健康的隐患,可以说农产品质量对消费者健康安全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必须加大对农产品污染问题的重视和研究力度,并制定改进控制措施。
1.1完善生产供给体系
作为农产品生产主体———农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必须从源头上加大对添加剂、高毒高残留农药等问题的控制力度,以有效的防范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的发生。另外还应当构建以粮食与农产品生产能力为基础的农业生产体系,并对农业发展实施宏观调控,保障社会供给以及农产品安全。同时强化农民安全生产积极性,加大对水资源、农产品科技技术以及生态环境等保护的研究力度,构建完善且安全的农产品供给体系,严格控制产品质量。
1.2加大安全监管力度
政府部门应当结合具体情况加大对农产品安全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完善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做好专业培训工作,增强农民在农产品生产过程的安全意识,从根本上防范农产品质量问题。另外还应当不断的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平台建设。例如地方政府部门应当担负着这一重要的社会责任,加大对检测平台等的资金投入,做到农产品信息的公开性,保证信息的真实性。而作为农产品检测技术人员,应当加强对专业检测知识的学习力度,提升专业技术水平,提高安全监管力度,实现检测资源的最佳化配置,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建设提供基础,进而消除质量安全隐患。
2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2.1经典检测技术
2.1.1气相色谱法
作为一种分离分析方法———气相色谱法应用主要是利用分析物质在不同相的分配系统不同而实现分离的,同时通过检测设备的应用也可以用电信号来替代分析物质浓度,并由记录仪进行记录。通常情况下,检测器主要以氢烟电离检测器、氮磷检测器、火焰光度检测器、电子捕获检测器等为主。该方法在具体应用过程中以气体为载体,主要在具有一定挥发性农药特质的检测中使用。另外气相色谱法具有灵敏性高、分离度高、稳定性高以及分离效率快等特点,应用范围广泛。
2.1.2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实践应用过程中也比较频繁,主要适用于极性强、分子量大的离子型农药,尤其是在沸点高、稳定性差、分子量大、气化难、易受热分解等农药检测中应用较多。究其原因是气相色谱分析法在进行受热易分解或者是失去活性物质检测分析过程中应用受到限制,且不符合气相色谱检测分析原理。
2.1.3色质联用法
气相和液相同质谱相结合的方法在检测过程中充分利用了色谱分离效率高、质谱检测结果准确等优势,通过互补来完成对物质定性或者是定量检测的目的,因此在农药代谢物、降解物以及多残留等方面检测应用较为广泛。但是经实践验证发现,检测过程操作有相当大的难度,必须使用一些价格较高的仪器来完成,且流程复杂,通常情况主要在最后确认工作阶段使用,在常规试验中使用的比较少。
2.2常用快速检测方法
2.2.1酶抑制方法
酶抑制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会引入其他的干扰物质对检测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也不需要进行去除杂质的操作,检测所需时间段,使用的仪器设备也比较简单常见,因而在现场定性和半定量检测中应当较为广泛,但是应当注意的是酶抑制法只能用于有机磷以及氨基甲酸酯类的农药检测,适用检测方位较窄。
2.2.2免疫分析法
免疫分析法包括的种类较多,但是尤以酶联免疫法应用最为广泛。酶联免疫法应用过程中是根据化学物质在动物体能所产生的免疫抗体特性来进行农产品残留检测的,且该方法使用的农药残留范围比较广泛。
2.2.3化学法
作为化学法———速测灵法依据的是催化化学反应来完成农药残留检测的,其中主要针对甲胺磷或者是硫磷毒性气体等有机磷进行检测。该方法在实践应用过程中操作简单,投入成本减少,检测速度快。其具体原理为:金属离子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而有机磷农药在金属离子催化作用下被分解为磷酸和醇,这些水解产物会与显色剂产生反应,如由紫红色变为无色。
关键词 农产品 质量安全 述评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考虑“吃饱的问题”的同时,更关注“吃健康的问题”和“吃安全的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关系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还关系到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然而,中国目前的农业生产水平低,过度或不当使用化肥和农药等农业投入品,所生产的农产品难以达到应该达到的质量标准,从而导致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接连不断。
一、关于农产品市场失灵的研究
(一)农产品特性
农产品质量安全特性不同于其它产品质量特性,按消费者获得商品信息的途径,Nelson等将商品分为三类:搜寻品、经验品和信用品。搜寻品是指购买前消费者己掌握充分的信息;经验品是指只有购买后才能判断其质量的商品;信用品是指购买后也不能判断其品质的商品。按此分类,农产品质量实际上相当于搜寻品特性、经验品特性和信用品特性的综合。
(二)信息不对称研究
关于农产品的信用品特性,在消费者和生产经营者之间则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通常产品生产者、销售者比消费者对产品的安全性了解更多,但许多情况下生产者、销售者也缺乏对产品质量和安全的信息,如对食品的化学残留及微生物污染的安全特性等。
国内学者从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以及农产品生产者之间存在农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出发,并分别从优质农产品需求与供给两个角度分析农产品市场“柠檬问题”的形成机制(李功奎,2004)。王秀清、孙云峰(2002),周德翼(2002),王玉环、徐恩波(2005)等学者认为农产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农产品安全问题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提出政府监管的必要性。
(三)外部性研究
外部性问题也是引起农产品质量问题的又一因素,李铜山(2005)阐述了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存在着安全农产品的生产具有正外部经济、非安全农产品的生产具有明显的外部不经济、正牌生产者对消费者和非正牌生产者所产生的正的外部性、非正牌生产者对消费者和正牌生产者所产生的负的外部性四对外部性问题。
二、关于农产品政府监管成本的研究
发达国家开始对监管体系进行成本――效率的分析研究。经济学家Arrow等(1995)提出了环境、健康和安全管制的成本收益分析原理;Reinhard等(1999)将提升农产品的安全性和竞争力与改善环境效率相结合,分析了各种投入要素对技术和环境效率的影响,以及技术效率与环境效率之间的关系。
国内学术界对农产品的质量监管成本效益的研究相对较晚也较薄弱。周德翼(2002)探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与政府监管机制的问题,指出政府可以相互结合市场准入、检查监督和安全标识三项制度节约信息的揭示和管理成本。徐金海(2007)进行的博弈均衡分析表明,政府监管的有效性取决于不断降低监督检查成本、降低以缺陷食品冒充安全食品坑害消费者而获得的额外预期收益、以及加大对违规的惩罚力度,因此加大惩罚成本是直接有效的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生产经营监管效率的重要举措。黄湘燕(2010)指出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需要巨大的运行成本,传递信息的成本和消费者掌握信息的成本也是高昂的,导致政府监管低效率。
三、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对策研究
国内学者在研究我国农产品安全的政府管理上,主要集中在政策面的描述及对现有政府管理失灵的分析上。国内学术界对政府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借鉴国外经验:周应恒和耿献辉(2002)、李凯年(2004)、李怀(2005)、李红等(2006)、李江华等(2006)、孙杭生(2007)、高胜普等(2007)、刘俊展等(2007)等,介绍了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加快中国农产品安全和政府监管提供了借鉴。严文燕、孙昌兴(2005)在借鉴发达国家农产品安全监管有益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从事前、事中和事后三方面建立和完善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2)探讨协调监管机构及职能:王秀清、孙云峰(2002)从信息不对称理论出发,研究了我国农产品市场上的质量信号问题;并提出应从农产品产业链整体出发成立一个涉及农业和食品部门的全国统一机构,最终促进农产品质量信号的有效传递,确保农产品安全。李光德(2005)论述了中国农产品安全卫生政府监管变迁的特征、局限性及完善措施。目前中国采取的政府多部门切块分段共管,运行中已经暴露出部门之间的协调性问题、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农产品安全监管行业参与不够问题以及农产品安全监管中消费者的作用发挥问题,必须对其进行改革。
(3)探讨建立先进的支持体系:夏英、宋伯生(2001)从质量标准体系和供应链综合管理的角度,讨论了农产品安全保障问题。张永建等(2005)认为中国应尽快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法律体系,统一协调、权责明晰的监管体系,农产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完整统一的农产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农产品安全风险评估评价体系,农产品安全信用体系,农产品安全信息监测、通报、的网络体系,以及中介及研究单位的推动体系,以促进农产品安全水平的全面提高。
(4)发展中介组织:周洁红和黄祖辉(2003)探讨了在当前我国生产、流通组织规模偏小的情况下,应鼓励建设由农产品产业链相关企业的主要厂商组成的行业协会,委托协会制定和管理农产品安全标准及为消费者提供农产品安全信息,而政府的管理工作重点可放在对行业协会的资信评估、产品质量认证、对其推荐的产品和披露信息进行检测和管理、提供公共信息和教育等方面。卫龙宝和卢光明(2004)以浙江省部分农业经济组织为例分析了合作组织对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得出农业合作组织对农产品质量的控制与提高具有重大作用的结论。胡定寰、陈志刚和孙庆珍等(2006)在对山东省苹果生产农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农民合作组织可以有效的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任国元,葛永元(2008)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实证分析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中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的存在源于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成员间相互监督的机制,从而会使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极大缓解。尽管诸多学者都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就合作组织通过怎样的制度或机制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内理论界缺乏较为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四、简评
总体来说,当前西方学者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研究相对成熟,已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理论和实证的研究体系。国内相关研究也已取得一定得进展,但在理论范围,研究者依然有许多有价值的工作要做。
从市场机制分析看,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外部性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市场组织理论仅仅对农产品质量问题进行一般性描述,并没有深入系统阐明农产品市场机制的缺陷的机理;再从政府监管方面看,主要集中在政策层面的描述上和政策建议阶段,理论比较笼统缺乏实践性。因此,需进一步利用经济学专业知识对农产品质量问题形成机理进行深入分析;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政府监管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Antle.Choice and Efficiency in Food Safety Policy Washington.DC:The AEI Press.1995.
[2]Arrow. Economic growth,carrying capacity,and the environment.Ecological Economics.1995 Vol.15(2):91-95.
[3]王秀清,孙云峰.我国食品市场上的质量信号问题.中国农村经济.2002(5):27-32.
[4]周德翼,杨海娟.食物质量安全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与政府监管机制.中国农村经济.2002(6):29-35,52.
[5]李功奎,应瑞瑶."柠檬市场"与制度安排――一个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分析框架.农业技术经济.2004(3):15-20.
[6]李光德.中国食品安全卫生社会性规制变迁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当代财经.2004(7).
酒泉市肃州区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是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也是甘肃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供应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重点区。肃州区现有耕地面积4.176万hm2,辖5乡10镇、123个行政村,总人口36.4万,其中农村人口22.4万。近年来,全区按照构建大产业、大基地、大龙头、大园区系统支撑现代农业新格局的要求,以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为核心,抓产地-治理隐患促清洁,抓投入-控制源头保安全,抓标准-规范生产上水平,抓机构-健全体系强能力,抓服务-完善制度建机制,强力推进基地标准化、产业集群化、龙头现代化、加工园区化、质量追溯化进程,为区域经济社会率先实现小康提供基础支撑。目前,肃州区已成为我国第2大对外经作制种基地、西北最大的洋葱生产集散基地、甘肃较大的奶牛饲养区和以其命名的肉牛肉羊养殖区,先后被农业部等多部委命名为全国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最大的非耕地设施生产示范县、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国家级农业产业化基地、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区以及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将肃州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措施介绍如下。
1基本情况
肃州区围绕促增长、保安全的要求,按照政府负总责、县乡有机构、监管到村组、检测全覆盖的监管体系建设思路,以创建国家级农产品监管示范区建设为抓手,以促进区域经济由数量增长型向数量质量双向增长型跨越为目标,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强化工作落实,不断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力度,在2012年成立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和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的基础上,全区15个乡镇全部建立了农产品质量监管站,专、兼职监管人员65人,有81个行政村配置了专职质量监管员,47个行政村配置了农残速测仪,在6个农产品综合市场设立了定点检测点,全区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17个,区、乡、村三级监管网络基本形成。
2存在问题
肃州区不仅是甘肃省重要的“菜篮子”产品供应区,也是全省农产品质量监管重点区。通过连续8年出台《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意见》、连续8年实施农产品质量专项整治行动、连续10年开展“绿剑护农”专项活动,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点多、面广、线长、任务重、潜在危害因素多等一些外在因素。同时,区域内部存在标准化生产水平低,科技园区示范力和带动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农兽药残留超标,产地环境亟待改善和恢复;乡镇监管站重成立轻管理现象突出,监管力量薄弱;农产品监管制度、执法制度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我区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全区农产品质量管理形势依然严峻,监管工作任重道远。
3对策与措施
3.1严把产地关,切实保障安全的生产环境
环保部门要加强对农产品产地环境的监控,制定产地环境保护治理规划表,合理划分宜生产区、禁生产区和优势生产区,加大绿色生产基地建设,加大对土壤重金属离子、农药残留超标、重肥污染、废旧地膜等危害因素的治理力度,确保产地安全。农业技术部门在指导农户标准化生产、科学进行农事操作的同时,积极抓好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改善土壤理化结构,从技术上切实保障农产品安全、优质,确保农产品“生活”在肥沃、干净又健康的土壤上。
3.2严把投入关,切实加强质量安全源头治理
工商、质检、农业等执法部门要加大对农业投入品市场的监管力度,坚决杜绝高剧毒农药、假劣农资、过期农资流向农田,采取连续作战、持续作战、协同作战的方式重拳打击一切违法销售和使用农业投入品的行为。(1)及时组织开展春秋季“绿剑护农”、夏季“农资打假百日行动”等多项整治行动,从抓源头、抓重点、抓大案要案入手,建立“检打”机制,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市场、重点产品和重点季节的执法检查。(2)落实农资市场、生产基地检查登记制度,落实农资质量承诺公示制度,健全和完善农业投入品经营和使用档案管理制。(3)积极开展“放心农资下乡”和“绿色配送”活动,推进区级农资经营标准化示范店和农资连锁经营店建设,保障农资消费安全。(4)建立诚信通报制、限用农药购销实名制,将不诚信之人列入黑名单,实行有奖举报,积极发挥社会各级人士的监督作用,提高违法成本,打击违法行为。
3.3严把标准关,切实提高农事规范操作水平
围绕省、市、区确定的“菜篮子”产品标准园、科技示范园区、粮食高产示范区、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等生产项目,抓好本行业、本区域内各类标准园的创建、布置、设计和管理。乡镇要按照有醒目标识、有质量标准、有技术规程、有农事记录、有监测抽检、有服务承诺的要求,培育1~2个优质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点(园),在推广反季节蔬菜生产、秸秆饲料化应用等实用技术的同时,强化质量管控措施,重点示范生物防虫、无公害生产、跟踪监管、检测追溯等技术;引导农户健全农产品生产档案,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禁、限用及农药安全间隔期等规定,加强农业环境监控、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工作。技术单位要加快区域农牧业地方标准化修(制)定工作,及时制定重点产业技术规程,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技术。
3.4健全体系,提升和完善监管机构规范化运行
按照“政府负总责、三级有机构、监管到村组、检测全覆盖”的建设思路及“加强基层、重心下移”的原则,建立职能明确、人员到位、力量匹配、业务规范、服务有力的监管体系。政府部门要加大投入、加强指导、加速推进各项工作。区级有关部门要重新定位监管、检测和执法的职责,建立责权一致的相关监管机构;各乡镇要围绕有机构、有牌子、有人员、有制度、有档案、有手段、有专项行动、有基本经费的“八有”目标,独立设站,加大省级示范监管站的创建;各村必须配备监管员,以保障监管体系规范化运行,建立上下联动的监管网络。同时,加大力度对区、乡监管员的培训和指导,进一步明确职责范围,引导“制度上墙”,加快规范运行。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021-01
我国是世界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生产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农产品更是我国主要食用及出口的重要产品之一,对农产品的质量检测要求也必然较高[1]。然而,随着近几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频频出现,使得人们对负责农产品质量检测的实验室提出了关注和质疑,国家也高度重视,并颁布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同时投入了大量的科技人员及资金,打造规范的农产品检测机构。在这样的背景及要求下,当前农产品检测实验室必须要努力探索自身内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思考如何运用最佳有效措施对当前问题进行解决,这才是生产发展的正确方向。
1 当前我国农产品检测实验室现状
1.1 内部质量管理相关体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农产品检测实验室内部质量管理相关体制不健全,导致检测人员工作流于形式,没有对工人工作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造成检测结果存在漏洞或者错误的情况,给农产品检测所得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带来影响,严重影响了对农产品检测结果的判断[2]。
1.2 检测设备和技术较为落后
农产品检测实验室进行检测,主要就是依靠技术设备的优势,而当前我国对于该方面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政府在实验室建设方面虽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受企业管理者及实际工作人员责任意识淡薄的影响,造成只顾眼前利益,忽视检测质量和结果的情况发生,没能及时更新检测技术;同时,采用的检测设备相对落后,无法满足当前农产品检测的有效性要求,所得数据常常出现错误或者漏洞,影响整体检测结果;另外,设备使用期间不注重保养和维护,造成零件老化或损毁,降低了设备检测的精准性及使用寿命,严重阻碍了检测工作的长远发展[3]。
1.3 检测人员综合职业道德素质及专业水平有待提升
一直以来,在农产品检测方面,对于人才队伍的建设重视程度都稍显不足,造成现有检测工作人员技术水平及知识结构更新不足,实验室检测队伍的专业水平受限,无法满足当前新技术和设备的数量操作及使用,很难确定并把控检测实验的重难点;同时,一些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综合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容易受到利益诱惑,导致检测过程未按标准规定严格进行,致使检测结果有误,不合格的农产品流入市场。
2 提高农产品检测实验室内部质量管理的措施
2.1 建立健全实验室内部相关质量管理体系
健全的实验室内部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农产品检测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制定具有明确质量目标、方针以及质量控制的科学质量管理体系,促进农产品检测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提升。例如,首先,要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要求、存在不足等有足够的了解,然后有针对性的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管理体系;其次,增健高水平农产品安全及质量检测机构,合理分配检测工作,适当调控各地区之间的检测部门分布等,提高农产品检测的范围和能力等等;最后,制定明确的质量管理标准,让实验室检测工作有章可循,促进农产品检测工作的有序进行。
2.2 引进先进的设备技术,升级农产品质量检测模式
当前农产品种类不断增加,对检测技术、设备及模式的要求也提出了相应的提高。充分引进现代化设备技术手段,能够更好的确保检测的质量以及效率,提高检测数据结果的可信度。例如,转基因种子检测试纸的应用,不仅实现了快速检测辨别是否为准基因物质,而且成本较低,大大减少了检测成本支出,扩大检测范围。而利用这些节省出的资金,实验室就可以引进更多灵敏度高、特异性高以及无损化和自动化技术设备,推动实验室检测的进一步发展。
2.3 加强培养检测人员质量安全意识
作为实验室农产品检测质量关键因素,人的参与式不可避免的。所以,为了提高实验室内部管理的质量,必须加强对相关检测工作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培养和提升。例如,组织相关质量安全培训,让检测工作人员了解当前相关法律法规,促进他们责任意识的提升;实行“新旧互带”或“高带低”等合作模式,促进工作人员检测技术水平的提高;将质量管理工作情况纳入到绩效考核当中,用实际条件规范相关工作人员的行为。
2.4 完善质量管理监督体制,促进全员参与
完善质量管理监督体制,促进全员参与到内部质量提升工作中,提高农产品检测的效率和质量。例如,定期组织开展相关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会议,鼓励各代表积极提供建议或意见,共同努力参与到内部质量管理工作中,提高工作人员的主体意识,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制定明确的职能规划及标准要求,让监督工作能够有理有据,有章可循;设置必要的奖惩政策,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及质量监督积极性,严惩思想意识停滞不前及工作积极性不足的害群之马。
结语
综上所述,食物安全自古以来广受人们关注,农产品质量检测与人们的生活及生命安全息息相关,从国家到检测机构必须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为了切实提高农产品检测的科学性,实验室内部必须加强管理,积极引进现代化先进设备技术,完善管理制度,培养并提高检测人员的综合职业素养及专业水平,运用权威的检测方法,科学控制耗材及实验试剂,保证检测数据的可靠性,为农产品质量提供客观准确的检测数据,促进我国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及农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农产品;政府监管;食品安全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2000902
20世纪80年代末,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农业部开始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管体系,2001年,全国启动实施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组织地方各级农业部门以控制蔬菜高毒农药残留和畜产品“瘦肉精”污染作为重点,将农业投入品、农产品生产和市场准入三个环节的管理作为关键点,基本建立了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龙头、融农产品质量的监管、监管体系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农产品技术咨询和培训为支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框架,截至2006年,我国已经建设国家级质检中心323个,省地级质检机构1780个,初步形成了部、省、县相互配套,互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已初步实现对农产品“从田野到餐桌”的全程监控。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最近农业部组织开展全国农产品第一季度监管,共监管全国31个省、市近150个大中城市的蔬菜、水果、水产品及畜禽产品等四大类产品78个品种87个参数,抽样的样品达到9628个。监管的结果显示,与往年相比,蔬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合格率分别为97.3%,99.8%和96.5%,水果的合格率为96.6%。监管结果表明,近年来,农产品监管的能力日益提高,中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将继续向好。
1中国农产品监管存在的问题
1.1农产品的监管体系尚不完善
一方面在体系的建设中,存在着一定的“头重脚轻”的状况,中央、省、市等上级机关的监管体系较完善,但相比之下,县乡等基层的体系建设却十分滞后。在全国的县乡各地均普遍存在着“缺机构、缺人员、缺经费、缺方法”的问题,在基层,也不能确保将各项监管任务均落实到位。另一方面,农产品的市场准入与产品溯源机制也尚未建立健全,确保农产品“从田野到餐桌”的全程监控的难度较大,对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的监管能力不足,监管力不强,监管制度不健全。
1.2农产品监管技术手段较差
我国农产品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监管水平较低,对部分污染物的残留速测技术严重缺乏。gmp(良好操作规范)、haccp(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在许多地区虽有开展,但操作尚不规范,仍处于探索阶段。我国大多数检测中心只配备最基本的农药残留速测仪器,只能用来做定性速测,这种检测精度不高,灵敏度低,重复性差,不能开展农业生产环境和农业投入的质量检测。定量的检测只能依靠送样来完成,其检测面少量多,费用高,效率低,很难达到检测的目的。
1.3监管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在农产品监管中心工作的大部分人员中,几乎之前均没有从事过农产品监管的工作,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同时,由于技术、设备等方面的限制,我国对这方面的培训层次较低,次数少,实际操作能力较差。
1.4管理模式有欠缺
首先,多头管理现象突出。目前农产品经营管理的权限分散于农业、贸易、工商、环保、卫生等不同部门,这些部门都根据各自相应的工作职能和行业法规,各自进行农产品的管理与检测,这种多头管理的现象导致部门的职责不清,主要责任难以落实,管理脱节,不利于农产品监管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农产品监管的监督工作落实不到位。一些地区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农业执法的机构、程序和权限都未能及时的明确,对农产品监管机构在监管中发现的问题不能够很好地、有效地执法,从而出现了“强监管,弱监督”的令人尴尬的现象。
1.5监管制度有待完善
我国虽已制定《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但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完备的法律体系,也不能够适应当前农产品市场流通形势的要求,这直接影响到了农产品监管措施的实施。
2中国农产品监管体系建设的对策
2.1建立起完善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这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建立“从田野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信息系统。系统的对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的农产品质量监管信息进行合理管理和相关数据的上传汇总,从而使农业管理部门及时的掌控预定区域内的农产品质量安
全监管状况,及时将监管系统反馈的出的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质量安全隐患的农产品进行追溯、拦截、通报,能够有效的控制和处理有关农产品的质量隐患的紧急、重大事件,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机率降到最低。二是要调整农产品的监管机构建设,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地强化农产品监管。我国政府在强化中央、省市等上级监管机构职能时,也要根据需要整合乡镇一级的监管机构,从而使我国监管机构更加合理。同时,要有重点的扶植一部分企业单位建立内部监管机构,尤其对有代表性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生产示范基地,政府财政上应适当倾斜,以弥补政府技术能力不足和资金短缺,同时也能使农产品在源头上得到监控,保障广大消费者的安全。
2.2加强技术研究,培养专业人才
完善的农产品监管体系离不开先进的技术。我国要依托农业科学研究所和一些高等院校,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科研体系。同时,加强科学研究,积极启动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科研项目,将农产品生产技术、检测技术、检测标准、高效低残留农兽药研发、危害评价技术和农产品监管预警技术等一系列科研项目纳入农业科技规划并进行重点支持,努力化解农产品质量安全所存在的风险。要加快研究准确敏捷低成本的农残留检验方法和仪器,减少错误率。常搞一些如“农产品监管仪器大赛”、“农产品科技创新”等活动,营造科技氛围。同时,人才也是建设监管体系的关键点,随着农产品监管方法日新月异,设备不断更新,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必须强化对检测人员的全方位的培训,如相关的法律法规、质量意识、业务水平和管理技术培训,从而保证农产品质量体系的发展性和有效性,要加大力度培养农产品质量监督员、生产技术骨干和经营法人,为中国农产品监管工作造就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专业队伍。 2.3开展宣传工作,加强社会培训
建立一套完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数据库和功能全面的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向农户、企业和消费者提供各种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信息及服务。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传媒,刊登、发放各种宣传资料,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深入广泛地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规的宣传普法工作,努力做到四有:网络有信息、电视有音像、电台有声音、报纸有文刊。同时,在全社会进行培训工作,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由政府发起,通过开设培训班、广播宣传、基地示范、科技入户等形式,组织专门针对农民的培训项目,大力推广农业病虫害的防治,农药的合理使用、生态健康种养等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设立农业信息咨询中心,接受农民的提问,实现“点对点”的快速沟通,为农民排忧解难。
2.4加强政府管理,强化监管机构计量认证
农产品监管牵动着农业、贸易、工商、环保、卫生等不同部门,各个部门的职责任务要分工明确,划定相应的管理界限,防止出现由于管理交叉而导致的管理真空和漏洞。其中,农业部门是重点,要严格依据《中国农产品安全质量法》、《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配合其他部门做好行政管理工作,不相互推卸责任,促进中国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健康发展。此外,各地区农业监管机构必须严格按照计量认证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好各自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开展相关的实验室能力认证、内部质量体系的审核、评审等工作,并向上级部门提交计量认证的申请书,确保质量检测数据的公正、准确、科学和合法。
2.5加强制度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各地区政府要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制定出适合本区域发展的制度规范,如《某地区农产品打假专项治理方案》、《某地区农药监管方案》、《某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方案》等。同时,也要加大执法力度。各政府部门要定期巡查农资企业、抽查机关科室,对农产品的种子、化肥、进行检查,取缔无照经营户,受理相关诉讼案件,打击农产品违法经营,规范市场体系。最后,要加强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完善。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规章》,突出抓好重点的批发市场,超市和农产品示范生产基地的监管,鼓励和引导企业等经营单位建立自律性监管机构,建立完善的检测技术规范、检测记录档案和检测过程质量控制制度,有计划地开展进货把关监管。
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我国于2001年4月26日,正式启动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2002年7月开始,在全面范围内推行“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无公害农产品主要是指其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都符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或标准,经认证取得合格证书,并使用无公害产品标志,未经加工或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
2无公害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通过对无公害农产品概念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要想控制农产品的安全质量,就需要从农产品的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等方面着手,从而保证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
2.1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足的要求;b表示韭菜、青椒、胡萝卜、菜豆等产地应满足的要求;c表示菠菜、胡萝卜产地应满足的要求;d表示萝卜、水芹产地应满足的要求[1]。
2.2无公害农产品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各部门都加大了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监督力度,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商贩的不断增多,如何有效控制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已成为当前的主要问题。
2.2.1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不合理
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各个部门之间的行政职能不清楚,人们对自身责任认识不到位,导致农产品质量管理部门在开展工作时,无法进行合理的安排,影响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检测工作。此外,国家在制定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管理政策过程过程中,由于产地环境对农产品的影响,导致地方政策与中央制定的管理政策无法进行有效统一处理,给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难题。
2.2.2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在建设过程中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但是,从我国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现状来看,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其法律规定在应用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可行性,即制定的法律法规标准较低,覆盖面较窄,并没有充分满足当前社会下,人们对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的要求[2]。
2.2.3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
由于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起步较晚,且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和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因此,我国构建的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不成熟,使得人们对无公害农产品认识不足。由于人们的不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标准的不完善,相关部门对无公害农产品的检测方式也有不合理的地方,导致无公害农产品质量下降。
3加强无公害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措施
3.1不断优化农产品的环境条件和生产工艺
在构建无公害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过程中,相关人员应充分重视产地环境及生产工艺对农作物质量安全的影响,不断优化农产品的环境条件和生产工作已,保证农产品在生长或生产过程中不会积累很多有害元素,影响人们安全食用。
3.2加大安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力度
无公害农产品安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是保证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的基础。因此,相关部门应不断加大安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力度,严格审查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程序,在农产品无公害认证过程中,要保证取样的科学性,规范无公害农产品开发的统一规划和市场管理,从而保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权威性,使人们能够放心的食用无公害农产品。
3.3政府要加大行政职能的发挥力度
无公害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在建设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发挥行政职能作用。首先,要保证无公害农产品的商标权,即任何部门或任何单位都不能随意使用无公害农产品商标;其次,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的相关法律,为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提供法律依据,保证相关部门在检测无公害农产品时,能够有法可依。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国家与相关部门应加大食品安全的监督检测力度,完善食品安全质量标准,不断优化食品产地环境和生产工艺,提高社会对我国食品安全的评价,保证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作者:孙凤伟 单位:铁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
农产品品牌建设是品牌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品牌的发展有利于带动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
有利于提升农业效益;
有利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有利于提升市场竞争力;
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实施品牌战略是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最有效的途径,近年来,xx县始终把农产品品牌建设作为开拓农产品市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已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截至2018年底,全县共注册农产品商标21个,基本上涵盖了全县名优特色农产品的各个类别,其中陕西省著名商标5个,宝鸡市知名商标3个;
全县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6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0个;
“宝x布尔”牌腊羊肉、“麒康”牌小杂粮、“长x农林”牌核桃油及蜜蜂、“秦丰久香”牌核桃、“麒宝香”牌蜂蜜等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2016年1月,省农业厅通过xx县无公害农产品整县环评。
品牌的建立使当地资源禀赋得到了充分发挥。xx县属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自然资源丰富,农产品量大质优,其中布尔羊肉、核桃、蜂蜜、优质玉米和小杂粮等享誉省内外市场,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是中国布尔羊之乡和全省烤烟种植基地县、核桃基地县、秦川肉牛基地县。按照“强果、兴牧、扩菜、优粮、做响休闲农业”发展思路,全县“东部苹果西部菜,中部畜牧+药材”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在东部塬区建成万亩矮砧苹果示范基地2万亩,西部建设万亩高山蔬菜基地示范带5万亩,建成高山蔬菜基地4个;
核桃栽培面积累计达到30万亩;
烤烟种植面积达到1.1万亩;
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场35个,家庭牧场30个,适度规模养殖场46个,全县百箱以上中蜂标准化养殖场29个。
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全县累计龙头企业14户,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户,市级3户;
全县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24个,其中:国家示范社1个,省级示范社6个,市级优秀社10个,十佳社4个。全县认定家庭农场74户,建成适度规模养殖38户、家庭畜牧场81个、标准化养殖场40个、中蜂养殖场36个。全县累计建成现代农业园区32个,其中:省级园区3个、市级园区10个。201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6.03万吨,蔬菜总产量4.2万吨,核桃总产量5830吨,烤烟总产量1390吨,全年肉类总产量4477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36亿元,增长4.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2804元,增长9.5%。
加强质量监管,标准化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建立健全农产品品牌建设基础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和追溯体系不断完善,扎实做好“三绿文章”,大力实施“三品”工程,进一步调整产业布局,突出无公害,主打绿色牌,实施标准化生产,狠抓扩规模、提质量、增效益、上水平,大力发展高品质、高附加值农产品。近年来,xx县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程,先后制订蔬菜、小杂粮和布尔羊等生产技术规范标准12个,并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应用,使全县农产品质量和效益逐年得到提高。加强“三品一标”认证管理,规范“三品一标”包换标识。特别是在16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全面推行农业生产记录制度、包装标识制度和质量抽查检测制度,开展生产过程和产后加工、包装全过程监管,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2018年,完成速测样本5279个,配合上级抽检样品24个,送检样品40个,检测合格率100%。
一是利用春季的消费旺季,在××、××、××批发市场等5处人口密集区,大张旗鼓地开展了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宣传周活动。现场接受群众咨询110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5万多份。特别是本次活动经新闻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市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普遍关注。
其次是为了使以后的宣传工作更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富有成效,利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开展了对消费者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度和关注度的调查。
二、强化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和基地的认定,不断提高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水平。
1、加强技术培训和推广。20__年春季,配合市农业局在全市集中开展了两次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及相关知识的培训,共计培训技术骨干350人。同时为搞好培训,组织有关技术人员编写了10万余字的《××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教材》。另外结合农产品的认证,大力开展了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的推广,积极向农民群众普及宣传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的安全使用知识,指导农民科学用药、合理施肥。
2、加快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步伐。20__年无公害产地认定15个,产品认证10个,认定面积10万亩,绿色食品认证10个。截止目前,全市经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有45个,产品20个,总面积达29万亩;绿色食品企业35家,产品80个,面积达83万亩。其中××蔬菜基地已获得省级标准化示范区称号。
三、加大检查监督管理力度,确保农产品安全生产和消费放心。
1、加强对市场监督管理,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消费市场。
密切与市农业局放心菜办公室配合,在加强主要批发市场每天例行抽样检测的同时,强化了对重要季节从生产到零售各个环节的全面监督管理,一是在春节前,结合全市放心食品大检查活动,对市区、批发市场、超市的农产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检查,二是于“5.1”国际劳动节前,以农药残留为重点,对全市的10个无公害生产基地、三大蔬菜批发市场、多家超市的42个主要蔬菜品种进行了全面地抽检。截止6月底,共抽检样品16110个,抽检合格率达到94.52。共查出严重超标样品7个,对严重超标样品单位及时发出了整改通知。
2、加强认证基地的管理,确保基地规范生产
一是按照无公害生产标准要求,制定下发了8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管理制度”,要求基地严格按照管理制度,规范生产与管理行为。二是加强对认证基地的管理。在加强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推广的同时,定期对基地生产进行监督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及时下发整改通知,情节严重的上报认证职能部门,取消其认证资格。
3、加强认证产品的监督管理,确保认证产品的质量和信誉。
春节前,会同工商部门对全市食品批发市场和超市无公害、绿色食品的用标情况,开展了一次大检查,对查出的5种有问题产品,由工商部门依法采取了撤柜、没收违规标识和罚款处理。另外还对10家绿色食品企业30个产品进行了年度检查,对少数企业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现场进行了指正,对1家企业发出了整改通知。
四、认 真开展“农产品市场准入”的各项准备工作。
一是在对××市和全国部分大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进行考察、学习了解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起草了《××市农产品市场准入实施方案》,该稿经两上两下,广泛征求意见,认证讨论修改,已上报市政府待发。
其次是在加快无公害为主的农产品基地认证步伐的同时,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论证,初步完成了全面开展检测工作所需的125台主要仪器设备的选型,并收集食品检测标准300余份,目前正在对化验室装修方案进行考察论证。
另外为进一步全面加强监管工作,找准工作的切入点,我们组织技术人员对全市农产品生产安全现状和生产标准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五、狠抓队伍建设,努力塑造一支适应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需要的管理队伍
1、抓思想,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在全中心深入开展了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的讨论教育活动,以增强大家责任感,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抓学习,努力提高执业水平。
面对新工作、新任务的要求,全面加强了职工队伍的学习培训工作,制定了全年学习培训计划,并确定每周五为学习日,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大家开展政治理论和相关业务知识的学习,同时还先后6次组织有关人员外出参加各种学习培训。
3.抓制度建设,规范工作行为,树立良好的执业形象。
从强化内部管理入手,根据单位实际,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50个,对各种工作行为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坚持做到在日常管理中,严格照章办事,不凭感情用事。文秘站网
4.积极开展“创佳评差”和创卫竞赛活动。
在全中心组织开展了以创建文明单位为目标,创建文明科室、争做文明职工为主要内容的竞赛活动,并把创卫工作作为“创佳评差”考核的一项主要内容来抓。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171
1 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研究综述
在欧洲,由于20世纪中期大范围爆发疯牛病,欧洲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做了最初的建立与研究拓展。2002年欧盟单独成立了食品安全局,进一步在部门规章与立法上规定必须做到所有食品的可追溯,2a后欧盟进一步推出了危害分析的临界控制点体系,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在水产品领域的可追溯要求,此后又继续推动在动物源领域的产品可追溯性的体系建立。
在美国,2002年为确保从食品生产流通的每个环节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予以追溯管理记录,颁布了关于生物的反恐法案;在2009年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体系予以全面构建,同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强制推行建立国家动物身份系统的项目。此后2011年根据时展的新要求,美国政府对原有的食品安全法案予以修订,更加强调了对于食品安全的预防控制性要求,并提出了视频的可召回制度。
在日本,2001年同样在牛肉行业内构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2002年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进一步扩大到其它的肉类行业,2003年日本政府促进生产日志体系的进一步建立,积极鼓励生产商向消费者提供完整真实的全过程生产记录。要求向消费者提供关于产地的信息,并针对粮食食品中残留的化学品制订了相关的制度予以进一步规范。
2 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研究综述
2.1 对于农产品信息可追溯体系内涵的研究
国内学者将农产品可追溯体系被定义为: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进行详细的数据收集和记录,建立整个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库,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库数据进行管理,实现农产品供应链环节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质量有保障,形成覆盖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溯源体系。
2.2 对农产品信息可追溯系统体系的成本收益研究
国内学者对农产品追溯体系成本收益的研究,主要是站在农户、企业和消费者3个主体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因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立所产生的成本和长期的运作所带来的收益,和这3个主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2.3 对于农产品追溯体系相关主体的研究
2.3.1 政府主体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监管主体与推广主体在我国都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我国于2004年正式开始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在地方上开始推广,此后我国农业部开始在畜牧养殖、林业种植、水产品以及其它农产品领域开始全面推行试点工作,同时针对食品安全领域的立法予以进一步的调整修订,建立了更加严格的食品安全惩罚性赔偿制度,进一步严格监管的职责与责任,从过往的分段监管的模式调整为统一监管模式,另外也注重对于监管机制的不断修改和完善,进一步推动培育市场第三方的监管主体。
2.3.2 农户主体
农户直接参与农产品的生产,受限于文化层次的有效,对于农产品的可追溯体系比较缺乏认同度,参与性不是很积极,在短期内认为其过于复杂,不利于生产且成本过高。而在从可追溯农产品的溢价分配体制中分析,农户往往没有获得到应有的收益提升,所以在推广上也就自然而然存在难度了,要从基础层面上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必须对农户的溢价收益分配予以考虑。
2.3.3 消费者主体
消费者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最终使用主体和评判主体,但我国消费者由于对农产品的价格敏感度较高,而可追溯农产品相较于其它农产品来说不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往往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同感,对于产品所提出的相关保障程度持较大的怀疑态度,这一点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去慢慢建立这种公信力。
3 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