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

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4:5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

篇1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人数与日俱增,学生人员结构日益复杂,学生的素质差距有所扩大。这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情势导致以往一直被认为是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中出现了数量庞大、类型多样的学习困难群体。且呈现出数量逐年上升,类型渐趋多样的趋势。它们的存在成为了当前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现实而迫切的问题。而以往针对大学生特殊群体的研究存在着分类过于笼统,挽救不够及时,解决方法单一,措施缺乏针对性等问题。为此,本文主张对大学生特殊群体进行更加细致的分类,根据分类对不同类型的学困群体开展在形成过程中及时控制,在发现问题后适时顺向引导的教育方法。这在促进新时期特殊大学生顺利成长成才,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大学生学困群体的界定与细分

大学生学困群体在传统意义上是指由于主、客观原因,在学业成绩上处于弱势境地的大学生群体。然而,这一界定已经不再能够全面、准确地划分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学习困难群体的特征。首先,这一概念的界定不能涵盖所有的大学生学困群体。因为大学中的“学习”,不应该仅仅是课程学习,除此之外更应包括能力锻炼、素质提升、特长发展等多个方面。其次,这一界定无法概括出学习困难群体的本质特征。因为真正的学习困难更多的应该是在学习能力上存在困难,而非仅仅是学业成绩上处于劣势。因为许多学习能力强、知识基础扎实的学生因为某些意外或者突发事件也有可能取得比较差的成绩。这样的学生划分到学习困难群体中来是不科学的。所以,本文中所指的学习困难群体是指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薄弱,活动能力差,无专业特长,学业成绩持续维持低水平的那一部分学生。这些学生表现出的共同特征是:学习目标缺乏,价值观念混乱,学习兴趣薄弱,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虽然他(她)们表现出了相同或相近的情状,但从这种情状的成因角度进行细致分析,我们可以将他们分为这样几类:

(一)基础薄弱而无法跟进型。由于高校扩招,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的门槛越来越低,加上现有高考制度的一些缺陷。有不少学业基础薄弱,知识结构不完整的学生也进入了大学的校园,尤其在一些普通本、专科学校,这种现象更为普遍。这部分学生在进入高校后,无法适应大学课堂上初略而一笔带过的教学方式,无法跟进教师的课程安排;或者无法完成各类等级考试的考核等,而渐渐陷入思想困惑、不求上进、放弃自我的境地。

(二)专业思想不稳定而无欲奋进型。因为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资源的相对不充分以及现有的高等教育选拔制度缺陷,决定了必然有一大批同学不能就读自己填报的、有意向就读的专业。尤其是现代青年学生大多数钟情于与社会经济生活联系紧密,就业面广的新兴学科和热门专业。然而,由于热门专业录取分数过高,必然有一部分学生会被调剂到与现代经济生活没有紧密结合的传统专业和理论性较强的基础性学科专业。这一部分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常常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导致专业学习极不认真,不思进取而学习状态堪忧。

(三)富裕学困型。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产生不少富有家庭。来自这些富裕家庭的孩子,由于受当今社会盛行的消费主义思想的影响而一味追逐生活上的享受和感官的刺激。对于平淡而艰苦的校园生活怀着排斥和不屑的情绪,对课程学习缺乏耐心而厌烦,从而导致学习成绩滑落,精神状态萎靡。

(四)沉溺网游型。随着网络的普及,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日趋严重。一些没有很好自制能力的大学生迷恋上网,他们沉浸于虚幻的网络世界,在网络上不分昼夜地投入到网络游戏中,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麻醉自我,逃避责任。这类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自控能力差,责任心不强,对学习产生厌倦的情绪。

(五)恋爱综合症型。开放的社会环境,轻松地校园氛围,丰富的大学生情感心理使得谈恋爱成为了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普遍的现实。然而,有些大学生由于情感心理不成熟、不健全,表现出盲从、效仿、轻率、随便、尝试的恋爱心理,一旦情感受挫或者已有观念受到冲击而无法调适自我,陷入到情感漩涡中而痛不欲生、精神崩溃,严重影响学习甚至无法继续学习的学生群体。

(六)钟情兼职放弃学业型。追求自立、寻求实践技能培养的观念以及消费主义思想的盛行使得当代大学生兼职赚钱的欲望得到了加强。而开放的社会环境为大学生兼职提供了客观条件。于是,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同时做起了兼职。这本身无可厚非。 然而,时下看到的是部分同学为了兼职而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了社会兼职工作而放弃或部分放弃了学业。

(七)心理内向自卑型。这部分学生往往性格内向、孤僻、猜疑心重、胆小懦弱、缺乏基本的交际技能,在交际中处于被动地位。有的缺乏集体意识,经常离群索居,独来独往,交际范围狭窄,自我封闭,缺少人们的关心。有的对自己没有信心,不愿意或者不敢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自己。有的不能主动去适应新环境,遇到挫折或打击就自我逃避,沉默寡言,诱发心理疾病。

二、 大学生学困群体教育重在过程教育

过程教育是一种深受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影响的教育理念。它的主要观点是教育应该是一种以人为本、超越二元对立的、注重教育教学过程的的活动和艺术。它在本质上是指向在教育过程中引发和生成无数的可能性,而非制定一个既定的目标和模式去刻意地塑造人。所以,过程教育着重强调两点:教育对象特征的了解和教育对象问题产生过程中的控制与引导。对于大学生学困群体的教育同样需要以过程教育理念为指导。对于学困群体的教育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对他们采取适时的提醒以作预防,在学生思想逐步出现问题的表征的同时加以教育控制为主要手段。由此,大学生学困群体的过程教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一)明察暗访,摸清生情,分类建档,跟踪关注。在新生入学前,通过新生档案的调阅了解学生中学时期的学习状况。入学后,通过新生军训了解学生吃苦耐劳程度、接受能力以及办事条理性等。通过新生入学的英语分班摸底考试、团学会、社团竞聘情况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表达能力等。同时,通过与辅导员助理、学生干部座谈了解新生班级同学的整体情况与特别关注对象。

在基本摸清学生的总体情况和需重点关注学生对象时,対重点学生的建立个人成长档案,并进行全程跟踪关注。

(二)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不同方式方法的教育方略。比如:大一学生面临角色转变,此时开展前职业生涯预期、大学四年总体学习规划、新老生经验交流等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更快更好的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大二学生有较为宽松的时间,因此应重点开展各项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锻炼能力。大三学生将接触到专业核心课程,我们应引导其强化专业基础,为继续深造或者从事实务工作夯实基础。大四学生面临着毕业后的选择,因此重点则放在帮助其确立和实现目标上面。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搭建不同的成长平台。

(三)营造健康丰富的校园文化,为不同类型学生搭建不同的成长平台。营造健康丰富的校园文化可以从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网络文化、手机文化等方面入手,从而从制度上制约和警示学生,在行为上矫正学生,在环境里感化学生,在网络和手机平台上引导学生。针对学困群体,我们需要更多的开展学习性竞赛活动、专业学科理论讨论会、专业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树立学习标兵,带动学困生对产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三、 对大学生学困群体的顺向转化

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指引,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存在着模式雷同、教育能力趋同、培养目标单一的问题。尤其是对大学生群体的教育上,一贯的指向是将他(她)们定位为偏离正常轨道特殊群体,从而想尽办法将他(她)们引导到安分守己、成绩优良、思想进步的“标准化”的大学生。然而,实践证明这样的一种教育理念和引导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也无法满足社会和个体的有差异的教育需求。因此,对大学生学困群体的教育需注意一下几点:

(一)顺向转化要注重情感教育。所谓情感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情感交流触发学生积极地情感体验,调动其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促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相互信赖、彼此尊重的情感心理基础上进行情感交流,进而调整被教育者的内心世界,转变其思维方式,改变其学习观念的一种教育方式。所以情感教育需要对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的独特情感心理进行把握,并不失时机的施加影响,不露痕迹的进行思想渗透,在沟通和交流中逐步促使学生的情感心理得以升华和发展,促成其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加上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情感丰富,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情绪化倾向突出,逆反心理明显的一个群体。单纯的“灌输式”的思想教育只会使他们产生抵触心理,从而不能达到教育的预期效果。

(二)顺向转化要注重发挥教育中的“长板理论”。所谓长板理论,简言之即一个木桶里面总有几块长的木板,它对木桶的容量有很大的影响。如果盛水时有意向长板一方倾斜,它盛的水同样会更多。

对于能够顺利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学习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学习上的困难并非智力因素,而且在他们身上肯定存在着一些优点和长处。但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使他们成为了学困群体。对于这样的学生的教育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几种态度:1.让“长板”更长。就是应该充分挖掘学困群体学生的一些长处,鼓励他们在自己有所特长的方面进行发展。“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满意结果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换句话说,这种满意的结果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得到积极的强化,其动因来自于他受到的尊重和赞许,他们产生了一种愉快和自尊的体验。2.引导“短板”向“长板”看齐,从而达到让“短板”加长的目的。比如对富裕学困型大学生的教育,他们贪图享受而无视学习的重要性。但这些学生一般有着社会交际能力强,前卫思想接受快的特点。我们就应该主动与之展开交流,在实际工作中将他们拉进一些帮扶贫困学生,向社会弱势群体献爱心的活动,有意让他们接近一些生活贫困但学习优秀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自觉认识到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应有的责任感。随后,从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入手,引导他们改进缺点,转变学习观念。

〔参考文献〕

〔1〕〔英〕 A·N·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三联出版社,2002:9.

篇2

中图分类号:TN71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7-0000-02

近几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全国各地的职业学校都在积极开展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改革。我校紧跟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对部分专业理论课与实习课实行了一体化教学的尝试和探索,教师逐步向双师型教师转化和靠拢,实训场地逐步改造以适应一体化教学的需要。我作为一名专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将来成为社会建设的合格劳动者,我积极参与一体化教学改革,并在电子技术相关课程方面实施了一体化教学的探索,现将一体化教学的思考、探索、实施总结如下。

一、一体化教学

(一)什么是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教学就是以国家职业资格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的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

目前,大部分职业学校专业一体化教学处于初级阶段。我校就是将实训设备和教学设备整合一处,将专业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训、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重新整合、分解,教学和实训都安排在一体化专业教室中进行,师生双方共同在一体化专业教室里按照项目教学或者任务驱动教学来完成若干教学任务。

(二)一体化教学的内涵。其核心内涵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学中做,做中学。其特征是学校办学与企业管理一体化、企业车间与实训教学一体化、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一体化、学生和企业职工一体化、实训任务与生产任务一体化。其教学条件是:教学场地一体化、师资队伍一体化、教学模式一体化、课程结构一体化、评价机制一体化、育人环境一体化。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一体化教学整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为一体,改变了传统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做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探究性,既突出操作技能的训练,又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也能提高学生与职业技能有关的合作意识、团结精神等其他能力的培养,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二、开展一体化教学的意义

(一)一体化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当今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一体化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教学模式,突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目前学生的现状,突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职业能力,使同学们从枯燥乏味的理论中解脱出来,获取就业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促进学校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和集中实习分别进行,理论教学的内容与实习课题大部分脱节的局面。一体化教学模式有效地破解了这个局面,一体化教学促进了理论知识与技能知识的融合,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边学边做,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一体化教学为学生主动探究性学习打造一个良好的平台。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创造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使用工具书、互联网等相关工具,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各项综合职业能力。一体化教学模式充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探索,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在一体化教学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情绪,以学习小组为学习单元合作解决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三、一体化教学的探索

(一)以日常生活中电子产品激发学习电子课程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放大电路的应用时,通过焊接收音机等小电子产品,突出电子技术在日常生活和企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使教学更加贴近生产与生活。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将教学任务内容与日常实践相联系,提高学习的能动性。学生往往对简单的、重复的操作,感觉乏味,提不起精神。我们可以在一体化教学中针对具体教学任务,在教学任务设计中列举工厂中经常出现的电路故障现象,引导学生发现故障原因,并积极主动掌握维修的要点,这样就可以把实训内容与实际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了。比如,在学习稳压电源任务时,引入先进电子控制电焊机的维修实例,因势利导,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主动查阅资料,解决维修实例中电路的原理和维修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三)通过月月竞赛,提高探究主动性,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和竞争力。我们每月都组织班级之间、班级小组之间进行技能竞赛,营造一种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月月竞赛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论基础与技能操作水平,从而形成学生自我学习和教师指导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我能行”的积极性,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四、电子技术相关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实践

电子技术相关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对于电子电路,必须通过电子仪器仪表才能反映电子电路的相关参数、数据、波形等,并要掌握电路原理图与实物装配图之间的转换,要成为电子技术方面的操作能手就必须通过一体化教学的学习和训练。因此,我认为电子技术相关课程一体化教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狠抓学生基本功练习。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学会万用表、信号发生器、直流稳压电源、示波器等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具备线路板上元器件的焊接能力;识读辨别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等元器件,并可以能够使用万用表测量其相关参数。

(二)合理安排一体化学习任务,把握理论知识和技能教学的穿插时机。对于每个学习任务中理论知识点的学习,要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安排,比如在电子仪器的使用学习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边讲授边演示,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练习,引导学生快速入门。比如在放大电路的学习任务设计中,可先让学生动手装配与测试,学生通过自我学习、查阅资料以及使用电子仪器获取相关数据,进而得出集成运放组成的放大电路的闭环电压放大倍数只取决于反馈网络的电阻与输入电阻的比值,与集成运放本身的参数无关的结论。这种由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解决问题、找到问题结论的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认真设计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每个学习任务的设计,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提高学生兴趣和动手能力为前提。起初的几个学习任务都要将电路原理图中的元件与其对应的实物进行对照学习,由学习小组共同设计完成万能板上的电路装配图。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自我发现电路故障、分析故障产生的原因和锁定故障部位,直到排除故障,这个过程使学生感受到经过自己辛苦努力可以获取的成功,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四)及时总结评价,激发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在每个学习任务的各个阶段,都要进行学习小组之间的互评和自评活动,做到激励先进、督促后进的目的,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

(五)改变学习成绩的评定方法,平时成绩算入结业成绩。 改变过去以理论考试和实验报告成绩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方法,而是根据学生在一体化教学的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操作情况、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创造性、正确性来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真正把学生培养成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很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合格的社会劳动者。

我认为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理论水平,积极投身到一体化教学的改革中去,主动学习掌握本专业的新工艺、新材料、新知识、新技能,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5-0021-06

学前教育改革是我国继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后的又一重大教育改革,是党和国家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战略部署。目前,教育部已启动了学前教育改革试点工作。然而,现有的学前教育体制机制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能否妥善解决这些结构性矛盾,关系到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能否顺利进行,学前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能否得到切实提高。因此,揭示和廓清这些结构性矛盾,有助于更好地推进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一、学前教育的结构失调

1.“公弱民强”、数量失调

在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后,在市场经济影响下,教育的产业化思维,把学前教育推向了以市场资本为主导的社会力量,而政府的作为则被忽视,从而造成了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发展的不均衡。据教育部统计,2009年全国共有各类幼儿园133722所,利用国有资源举办的公办幼儿园有50603所,占37.84%;民办幼儿园有83119所,占62.16%。特别是在城市,民办园多达23029所,占城市幼儿园总数的69.44%,而公办园仅占30.56%。在海南省,2010年的调查发现,全省204个乡镇中没有一所财政全额拨款的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可见,公办幼儿园在学前教育资源中所占的份额不足,政府在推进学前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还没有做到位,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难以有效得到保障,因为民办园资本的逐利性很容易侵蚀学前教育的公益性质。更为严重的是在欠发达地区的村镇,许多民办园处于不达标的非法境地,但由于这些幼儿园面向的是社会弱势群体,而弱势群体支付能力低,人口数量多,因此这些幼儿园仍能得以生存。

2.民办园公办园公平竞争的环境失调

一是政府直接举办的公办园得到行政性资源支持,处于垄断地位,许多幼儿园已发展成为大园、强园、豪华园。二是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参与举办的“国有民办幼儿园”,特别是公办园参与举办的民办幼儿园,一方面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所规定的“依法享有举办者权益,依法履行管理国有资产的义务”,为这类幼儿园面向特定人群提供专有服务留下了空间;另一方面,这类幼儿园在管理者任命、政策设计上无不依赖举办者。在这类幼儿园中,许多幼儿园的资产性质不清,法人资格不明,通吃国有资源(特别是资产、教师资源以及精神文化、品牌等无形资源)和市场资源两份红利,对内为特定利益集团实行低收费甚至免费服务,对外实行迥然不同的高收费市场化运作。从严格意义上说,这类幼儿园是“伪民办”。由于其所占的资源优势,这类幼儿园的办园水平普遍较高,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特别是在城市,由于人们重视学前教育的意识普遍提高,一方面深受这类幼儿园较高办园水平的诱惑,另一方面又对其高收费爱恨交加。这反过来又助长了这类幼儿园的高收费。高收费一方面带来了这类幼儿园自身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极大地排挤了其他民办园的发展,扰乱了学前教育市场秩序,人为地扩大了教育不公,群众对此反映强烈。三是民间投资或利用民间资产举办的民办幼儿园,一方面,由于缺少必要的财政支持,这类幼儿园大多发育不良,逐利性突出;另一方面,因为办园灵活,因地制宜,填补了公办园的空白和不足,有着较大的市场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群众最低限度的入园需求。但是,很多纯民办幼儿园由于生存在公办园和国有民办园的夹缝中,非但公益性难以体现,甚至难以获得持续健康发展。四是农村利用集体资源办园。这类幼儿园因集体经济情况的不同而千差万别。总体说来,很多农村地区由于经济不景气,幼儿园也举步维艰,多数不达标、不规范,办园条件和水平都比较差,属于公办幼儿园中的弱势群体。这种公平竞争环境的失衡,必然影响学前教育公益性的实现和普惠性的提高。

3.群众的学前教育需求与学前教育资源的供需失调

当前,人们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特别是对学前教育在防止弱势群体代际恶性循环中的作用越来越有共识,学前教育资源开始成为稀缺资源。然而,政府在扩大和丰富多样化的学前教育资源方面严重滞后,特别是优质资源稀缺、单一,不能满足群众需要的问题比较突出。这主要表现在:民办园虽然因市场需求而空前增多,但公益性程度并不高,幼儿园发展特色不鲜明,难以满足群众普惠性和多样性的需求;公办园数量不足,普惠性不高,许多公共财政投向了只满足特定人群的豪华幼儿园;农村集体园和民办园发展缓慢,条件简陋,农村学前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对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诉求重视不够,扶持接纳残疾儿童的幼儿园建设不足,服务于残疾儿童的专业师资短缺,设备配置不到位,残疾儿童接受早期干预的机会不多。

4.生源结构与幼儿园结构的失调

当前,随着社会分层的加剧,社会阶层分化严重。农民工群体、社会底层低收入群体、残疾人群体、农村群众等,与社会富有阶层、一般工薪阶层等有着不同的学前教育需求。特别是我国农村地区尚有4000万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有2300万城镇人口仅靠领取最低生活费过日子。〔1〕这直接制约着他们的学前教育支付能力和利益的获得。然而,在当前的学前教育资源分配中明显表现出“嫌贫爱富”的倾向,大多仅仅关注了强势群体的需求,注重按级管理。①虽说制度设计的本意是激励幼儿园提高办园标准和质量。但是,幼儿园的分级机制往往与营利结盟,使得分级成为提高收费的合法依据,“水涨船高”的成本分担价格机制更将弱势群体排斥在外。特别是针对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无论是财政支持还是政策扶持,至今都没有专门的政策安排和制度设计。另一方面,幼儿园的规划没有很好地根据人口的流动和出生情况进行配套设计。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在城镇化过程中,约有2.3亿农民进入城市务工,随之而来要解决的是农民工子女的入园问题。然而,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缺少相应的配套政策跟进,农民工子女入园问题突出。同时,随着人口高峰期的叠加,出现了入园高峰期。国家统计局统计表明,2005~2008年,我国幼儿园在园幼儿增加了296万人,增长率达13.58%,而幼儿园增加了9320所,增长率仅为7.49%,幼儿园接纳儿童人数由2005年的每园平均175.16人增加到2008年每园平均185.09人。

5.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前教育发展失调

这是我国传统城乡二元结构及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在学杂托幼费方面,城市为100.3,农村为100.9。①这反映出农村居民学前教育的成本支出是家庭的一项沉重负担。从地域上看,各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差距明显。如上海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在学杂托幼费方面为101.5,而福建仅为85.6,学前教育的成本支出明显不足。从幼儿园数量来看,农村幼儿园数量明显低于城市。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农村1~4岁人口37514878人,是城市同龄人口的3.59倍,而据教育部2008年统计,分布在广大农村的幼儿园仅64303所,占总数的48.08%。从区域入园率来看,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已达90%以上,而西部一些省市入园率最低10%,仅为5.94%,远低于全国平均入园率50.9%的水平。〔2〕幼儿园的办学层次也极不均衡。海南省2010年调查发现,有的市县未达标幼儿园比率高达92%,而浙江省早在2005年仅乡镇中心园达省市级示范幼儿园标准的已占总数的31.6%。②从师资水平来看,农村高层次专业幼教师资匮乏。城市幼儿园本科以上专业师资48953人,占城市幼儿园教师总数的12.83%。农村7260人,仅占农村幼儿园教师总数的2.3%。从师幼比看,农村教职工配备明显偏低。从生均教育经费看,地区间差距巨大。北京、上海生均教育经费支出达15429元,而等地仅为2768元,不到北京、上海的20%。〔3〕

二、解决结构失调的政策建议

上述学前教育的“五大失调”表明,政府的公共政策设计与学前教育公益性价值追求不匹配问题,是学前教育公益性不强、普惠性不高的根本原因。相关研究发现,“在经济上急剧转型时期的国家,人们更注重效率”。〔4〕也就是说,学前教育的公益性不会自发地实现,学前教育公益性必须由政府的公共服务来保障。责任型政府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念,是学前教育公共政策设计的制度基础。

1.增加公共财政投入,扩大公办园数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要把大力发展公办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作为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和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根据我国实际,政府在调动资源、建立组织体系、制定政策和监管运行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维护教育公平的价值理性方面是社会和市场力量不可替代的。推进公办园和民办园的协调发展必须体现政府意志,要注重综合运用行政和财政手段,特别是财政支持为主的服务手段,坚持“普惠第一,协调发展”的原则,重点扩大公办园数量。在进行存量改革时,要坚持以幼儿园资源优化重组为原则,以对幼儿园进行标准化、规范化改造为重点,根据区域实际或扶持改造或淘汰不达标、布局不合理的幼儿园。在进行增量改革时,要坚持以严格准入和扩张公办幼儿教育资源为原则,结合新农村和城镇建设,合理规划布局,推进标准园建设,重点加大公办园的建设力度,扩大公办园的覆盖面。

2.建立公办园民办园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

当前,如何既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学前教育需求,又不至于使国家背上沉重的财政负担,是政府必须全面考虑的问题。因此,公办民办并举,国家投入一点,社会投资一点,家庭合理承担一点的学前教育政策是当前的必然选择。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是优化幼儿园结构、促进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一是要明确公办园和民办园各自的定位,即坚持公益性不动摇,各有侧重,各自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公办园属于公益事业单位,要坚持普惠性原则不动摇,在扩大公共服务覆盖、满足弱势群体需要、推进教育公平上要有所为,在建设标准上要有所不为。在管理上,要淡化分级管理,转向以标准园建设为价值导向的管理。根据世界各国保障弱势群体接受学前教育的经验,以公立学前教育机构为主导力量的办园模式,是安置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保证其利益的最好、最有效的选择。〔5〕民办园属于公益性“非企业单位”,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园要向教育行政部门和劳动部门备案。这决定了民办园既要纳入社会公益事业的管理框架,获取政府公共服务的支持;又要纳入社会职业的市场管理框架,依靠市场和社会获得生存地位和空间。要综合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机制配置资源,使民办园既符合国家意志、公共利益,保证在国家意志范围内开展学前教育公益服务,又参与市场竞争,以不同特色满足市场、社会的不同需求,适应多元发展的需要,获取市场自主生存空间。因此,民办园要坚持多层次、多样化建设,在帮助政府推进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满足不同群体多样性需求上有所为,将营利性追求严格限定在“合理回报”内,对逐利有所不为。二是要加强分类管理。对国有民办园,要杜绝“一园两制”,通过确立独立法人资格,厘定国有资产出资额,审定财务制度,剥离其对国有资源的占有或变相占有。要按照2005年财政部实施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和《民办教育促进法》要求,加强对民办园财务会计制度和办园质量的监管,确保“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因为出资而拥有非营利组织的所有权;收支结余不得向出资者分配”,保证其服务不受出资单位特定利益群体的支配,保证其办学结余继续用于公益事业。对优质的公办园,可通过开办分园或合作办园的方式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提高普惠性。鉴于目前社会转型的实际,要尽可能协调不同群体利益,尤其是要注重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杜绝用公共投入办高标准、高收费、为少数人服务的幼儿园”。对于特别落后地区不达标的农村幼儿园,应正视区域差异,重新审定幼儿园准入资格,有差别对待。

3.建立完善公共财政扶持民办园的机制

一是要明确公共财政扶持民办园的基本理念。对民办园的财政支持要建立在民办园提供公益这一价值基础之上,把民办力量视为促进群众学前教育利益保障均衡化和帮助政府实现公共服务效率最大化的手段,并以民办园承担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职能作为财政支持的价值尺度。二是要明确公共财政扶持民办园的法律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第44和第45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的发展。”“可以采用经费资助,出租、转让闲置的国有资产等措施对民办学校予以扶持。”这为政府公共财政支持民办园提供了法律依据。三是要因地制宜地确立公共财政扶持的形式和措施。根据实际情况,可综合采取生均公用经费补贴、税费减免、长期低息贷款、转让国有闲置资产(如校舍等)等方式。特别是对民办力量强的经济发达地区,政府可立足支持民办园发展的办法,通过政府签约、委托等购买服务的方式,把一部分公共教育的任务交给民办园,在减轻政府公共财政负担的同时,让民办园更好地帮助政府保障学前教育公益性和满足群众学前教育需求,真正成为公办园的补充。四是要制订合理的财政拨付标准。坚持以吸纳残疾儿童、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等弱势群体为主要指标,结合幼儿园办园设施资源情况、区域学前教育资源丰富程度以及经济社会实际,对需要财政扶持的民办园,或设立专项资金转移支付,或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按生均公用经费予以补助。同时,公共财政扶持标准要建立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根据绩效发放,逐步树立起以获得政府资助或奖励为信誉追求的民办园发展价值观,帮助民办园实现以公益性品质确立自己市场合法地位的目的。五是要恰当把握公共财政手段的运用。公共财政手段的运用要遵循市场规则,尊重民办园的市场地位,尊重他们自主办学、自主招生和在规定范围确定收费标准的权利,避免公共财政扶持手段内含的政府意志带来的不恰当干预和损害;同时又要按照公益性的要求,渗透政府对民办园公益性的意志要求,帮助其改善条件,规范办园,自觉接受监督,在接受政府公共管理的同时,按照市场需求经营管理。

4.坚持分阶段、分地区推进学前教育区域协调发展

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方式会不可避免地面临保基本和增能两个阶段(或方式)的转向。保基本阶段(或方式)是由面向少数群体的选择型服务转向面向全体的普惠型服务,以确保人民群众最基本的学前教育需求,这是资源分配的底线公平。增能阶段(或方式)是在保基本的基础上,由资源分配的底线公平向优质资源分配的全面性公平的发展。分阶段、分地区推进,就是根据地区差距的实际,在已经实现基本保障人民群众学前教育需求的经济社会发达地区(如上海等地),实施学前教育增能发展,在努力提高质量、扩张和均衡区域优质资源,实现有质量的公平方面进行学前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在学前教育资源匮乏、经济社会不发达的地区则重在扩大学前教育基础资源,保障人民群众基本需求的底线公平。在有潜力但尚未实现保基本的地区,可实施保基本与增能组合的发展模式,以促进跨越式发展,努力实现增能发展。

5.坚持“三个一体化”,统筹推进城乡学前教育

推进城乡学前教育协调发展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推进城乡学前教育要按照“总体广覆盖,重在强基层”的原则统筹安排。

一是城乡规划一体化。既在时间上同步发展,也在空间资源要素上相互融合。根据学前教育资源在城乡的分布情况、结构特点和公共财政情况、民间资本情况,合理规划教师的培养和配备、公共财政的投入等,合理规划城乡幼儿园区位布局、公办园和民办园数量结构。在农村,坚持以公办园为主,通过公共财政支持,确保村村有幼儿园(班)。可先设立农村学前教育专项扶持资金,强化农村幼儿园经常性投入;实施农村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工程,强化农村幼儿园标准化建设,确保办园基本条件;优先保障农村合格教师配备和工资待遇,优先将农村公办园教师逐步纳入人事编制管理;优先实施专业发展项目,支持农村教师提高素质。其中,特别要重视将残疾儿童纳入随班就读的保障体系之中。在城市,通过严格准入标准和严格监管,调整各类幼儿园的数量、质量结构,努力扩大学前教育优质资源,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特别是要坚决遏制公办园向豪华型发展的倾向。可通过合理分解大园、豪华园资源,转移部分资源用于办分园、连锁园或支持农村弱势公办园,或通过与城乡民办园签约合作等支持形式,增进城市公办园的公益性。

二是管理一体化。以县级教育主管部门为平台,统筹管理城乡学前教育资源,实现互动共享,共同发展。特别是在公共财政统筹安排上,既要满足公办园的发展需要,又要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建立扶持民办园的机制。在管理过程中,既可适当集中学前教育资源,建立乡镇中心幼儿园,扩大服务范围,发挥示范作用,辐射周边乡村学前教育;又可根据区位实际、财政实际,适当分散教育资源,通过利用农村闲置的中小学校舍举办幼儿园,或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扶持民办幼儿园,以促进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公共服务的全覆盖。

三是城乡专业资源共享一体化。学前教育的专业资源主要体现在专业师资和其他专门设施设备技术方面(如服务残疾儿童的专门设备、技术等),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宜采取城乡共建的形式,共享稀缺资源。例如,通过支教下乡、村村配置一名合格幼儿园教师专项计划等各种方式,确保村村至少有一名基本稳定的合格幼儿园教师。通过发挥县教研室、县优质幼儿园以及乡镇中心幼儿园的辐射和指导作用,建立完善专业师资及其他业务支持系统,强化对农村幼儿园的业务指导,确保农村幼儿园最基本的办园质量。特别是要建立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师资保障系统,通过在职培训或专项引入计划,确保乡镇中心园及示范园至少有一名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专业师资,并以此作为乡镇中心园及示范园的评价标准之一。

参考文献:

〔1〕吴邦国.充分认识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J〕.新华文摘,2010,(24).

〔2〕佚名.2010,那些推动我们前行的力量〔N〕.中国教育报,2011-01-07.

〔3〕崔方方,等.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区域不均衡:现状、原因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0,(24).

〔4〕丁建峰.当代西方实证社会选择理论综述〔J〕.新华文摘,2010,(6):151.

〔5〕庞丽娟.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弱势儿童学前教育扶助政策研究〔J〕.教育学报,2010,(5):52.

Maladjustment in Chinese Preschool Education Structure and

the Policy Suggestions

Wang Peifeng

篇4

学前教育是现代学制向终身教育方向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物质财富和教育质量的改善,学前教育也取得了飞速发展,其教育机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以此完善学前教育机制,确保幼儿健康成长。但是,我国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尚且存在多方面的问题,本文将简单介绍我国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现状,系统论述存在的问题,并举例探索构建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保障机制的措施。

一、我国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现状

“内涵”主要是指在概念中反映出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内涵式发展”特指抓住某种事物的本质属性以促进“质”的飞跃与发展。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已呈现出两种显著变化,一方面是学前教育的结束期明显提前,传统学前教育的幼儿平均年龄在4到7岁,而当前的平均年龄在3到5岁,结束期提前了1到2年。另一方面,多数幼儿园非常重视加强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连接,把大班教育作为小学预备教育,从各方面来指导幼儿学习小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开发幼儿的智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我国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职责失范,责权配置模糊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首要问题是政府对学前教育缺乏必要的重视与认同,在责权配置方面没有明确的实践和主导。教育部曾经在2010年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各级政府应全面主导地方办园体制,但是,多少地方政府都没有将办园体制付诸实践。另外,因为地方政府不是特别重视学前教育,为其投入的教育资金偏少,所以导致学前教育发展陷入经费不足的困境。

(二)学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据调查了解,学前教育资源分布并不均衡,城乡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大多数地方政府都会将学前教育资金调配到城市而不是农村幼儿园,导致农村学前教育所获经费不足,师资流失现象严重,保教工作质量不符合学前教育的标准。

(三)公民办园结构失衡,学前教育属性摇摆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升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优惠政策的扶持,公民办园工作日益兴起,解决了不少学前教育问题。但是,公民办园结构失衡问题不容忽视。部分公民办园的目的是“赚取经济利润”,而不是“促进幼儿教育的全面发展”。而且,公民办园缺乏公益性、教育性和服务性,师资素质有待提升,这必然会影响学前教育的发展。

(四)师资队伍结构失范,核心素养薄弱

从总体上分析,学前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质量还有待加强,核心素养偏低。部分教师并非毕业于学前教育专业,缺乏丰富的工作经验,职业道德修养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如何构建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保障机制

(一)从理念维度

完善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保障机制,首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注重公平、兼顾效率,创新学前教育文化。其次,需要立足于本国国情,合理调整学前教育的结束期,做好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不能急于将学前教育的年龄缩短到5岁,需要结合幼儿的发展规律。

(二)从目标维度

教育部引导全体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目标,转变工作观念,将“维护幼儿健康成长与均衡发展”作为教学目标,并加大城乡幼儿园的教育资金投入,为农村幼儿园提供充足的补助资金,以此推动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发展。

(三)从制度维度

地方政府应该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基本要求,协同幼儿园不断完善学前教育制度,明确各级权责,规范学前教育文化机制,落实办园体制,将学前教育制度付诸实践工作。

(四)从结构维度

教育部应注重优化公民办园结构,解决学前教育属性摇摆问题,引导民办幼儿园加强师资队伍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提升幼儿园的公益性、教育性和服务性。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师资培训工作时应采用以“按需培训”为主的方式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的培训,实现学前教育、研究、培训一体化。另外,要引导教师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转化成促进幼儿教育发展的能力,激发教师的潜能和工作热情,提高教师的核心素质。

综上所述,解决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问题,提升学前教育总体质量,必须着手构建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保障机制,立足于本国国情,借鉴西方先进教育理念,注重提升工作效率并兼顾公平,全面推动学前教育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合理分配师资资源,将“维护幼儿健康成长与均衡发展”作为基本目标,不断完善学前教育制度,优化公民办园结构,从而有效促进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象山县共有有证幼儿园88所,其中公办幼儿园20所,民办幼儿园68所。省等级幼儿园57所,其中省一级幼儿园6所,省二级幼儿园15所,省三级幼儿园36所。全县学前教育还存在公办幼儿园比例不高,优质资源总量不足;经费保障机制不完善,学前教育投入难;师资队伍不健全,教师整体素质偏低等现象。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纲要》的与实施,学前教育面临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纲要》把加快学前教育发展居于战略任务的首位,为今后继续深化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我县以《宁波市学前教育三年提升计划》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规范和发展”为主题,围绕“做特省一级六大园、做强乡镇中心园、规范小规模民办园、消除无证园”为目标,立足于关注民生、均衡发展的角度,初步建立了“政府统筹、城乡一体、整体提升、质量为本”的内涵发展长效机制,推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为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内涵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出台政府统筹的学前教育保障机制

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建立政府投入、社会投资、家庭合理分担的经费保障机制。2011年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实施意见》《象山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象山县幼儿园布点规划(2011~2025年)》和《象山县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管理和认定办法》等,进一步明确了学前教育发展的新目标、新任务,尤其是今后三年里,要加快建设乡镇公办幼儿园、小区配套幼儿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高标准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为有力推动各级各类幼儿园快速发展指明方向和政策保障。2011年起,连续三年,县财政每年统筹安排2000万元的学前教育建设和扶持专项资金,用于建设标准化园舍及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扶持行动,乡镇公办幼儿园建设县财政与乡镇财政以4∶6比例承担;县财政将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提高到每生150元,并每年每生保持50元的增长,用于对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公用经费和教师社会保险金、合格教师工资等补助,奖励幼儿园的创先创优,对创成省示范、市示范和省级达标三星级以上的幼儿园,县政府分别奖励20万元、10万元和5万元;对承担示范、培训、辅导职能的省示范性幼儿园和镇乡(街道)中心幼儿园,每年补助公用经费2万至3万元。不断强化民办幼儿园管理,对5所规模达到200名幼儿以上的三星级民办幼儿园实行年度考核制,考核优秀的给予5万元奖励。2010年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1500万元,占县财政性教育经费的3.7%;2011年全县用于学前教育的财政性经费达到3570万元,占县财政性教育经费的5.3%;2012年县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为6000万元,占县财政性教育经费的7.1%。

二、完善城乡联动的学前教育管理机制

加快实现城乡学前教育相对均衡、优质发展的进程,按照“一个镇乡(街道)至少办好一所中心幼儿园”的要求,大力推进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建设,全县18个乡镇(街道)均已建立1所中心幼儿园。构建县、镇乡(街道)、园三级管理服务网络。2012年依托省一级优质资源,在原有结对帮扶和联动教研协作单位的基础上组建了机关幼儿园等六大教育集团,实施以总园+分园形成的“一体型”和以六大园+乡镇中心园为核心的“双体型”的教育管理模式。通过集团内师资培训、园本教研、师徒结对、同伴互助、师资交流等方式,促进农村乡镇中心园教师的专业发展,带动乡镇中心园管理与教学的发展,提高农村幼儿园的办园质量,逐步形成办学理念、教学资源、教科研成果共享机制。“一体型”集团深入推行“六统一”一体化管理模式,即经费统一管理、教玩具统一配置、教师统一调配、教师工资统一发放、教师工作统一考核、教学质量统一评估。打破原有的镇村幼儿园界限,通过调整优化布局、教师合理调配、教育资源优化等,基本形成以中心幼儿园为“轴心”,以民办幼儿园为“扇面”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园与园之间通过优势连接、功能互补,最大程度地集聚、整合教育资源,推动农村幼儿园的整体发展。

三、强化规范办园的学前教育准入机制

根据国家、省市有关规定和要求,严格落实学前教育定期检查评估制度,不断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加强办园准入管理,按照网点布局和规划需要,依据省定标准,严格审批各类幼儿园,不够条件的坚决不予办理;对未经登记注册、违反规定的学前教育机构,采取果断措施依法予以取缔;同时对管理不善、师资不足、设施不配套、卫生不达标的幼儿园坚决进行清理整顿。落实年检制度,对年检两年以上不合格且无条件整改的幼儿园取消其办园资格。加强幼儿园收费管理,在实施民办幼儿园生均经费补助政策的同时,着重加强民办幼儿园规范收费的监督,完善备案程序,统一实行幼儿园收费公示制度,确保学前教育收费管理纳入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坚持科学保教,严格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成人化”倾向,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严禁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等损害幼儿身心健康的行为发生。严格幼儿园安全管理制度,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注重安全管理制度化,确保校车、设备、活动场地、大型玩教具等设施的安全,定期查食品安全、卫生防疫、消防设施及值班到岗情况,确保幼儿在园学习及生活安全、健康。

四、拓展以质量为本的学前教育内涵发展机制

篇6

张雪梅:好的。说到这个话题,首先有两个层面需要厘清认识。一是基本公共服务不等同于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是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基本公共服务我们才可以谈均等化,即保障每个公民最基本的权益。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改善,不同的发展水平下有不同的均等化内容。东部和西部发展水平不同,均等化的内容就不可能完全一样。所以均等化一定是个动态的过程。

本刊记者:在统筹城乡的大背景下,我省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近年来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主要的特色体现在哪里?

张雪梅:四川的公共服务进程,要说特色的话,就是从城乡一体化到城乡统筹的发展,从一个市到全省的推广。城乡一体化刚开始是从成都市搞起来的,这是基于成都市特殊的地理优势,因为成都地势平坦,通过一系列的比如土地流转等措施,很容易实现集中居住和成片的一种规划,这有地理上的优势。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模式,能不能推广到全省呢?其实是很难的。有些地方是实现不了成片开发的,因为有地理上的困难。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现在提城乡统筹更合适。所谓统筹发展,就是统筹考虑资源的分配,而不仅仅是说规划上要整合的问题。

“供给模式应该注重多元化”

本刊记者: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一个供给模式的问题。四川目前最重要的还是政府投钱,现在有没有社会参与或公办民办并举这样的模式?

张雪梅:目前还是有的。据我观察,主要集中在医疗和教育两个领域。但社会力量要参与到基本公共服务当中来,还是比较困难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角色不清楚。我们现在的公共服务很多是政府大包大揽,把所有服务都垄断在自己的手里,而不是一个社会、政府、个人包括市场共同来提供的这样一个过程。所以政府的角色就需要很清楚、很明确,到底是提供者、管理者还是制造者?第二,由于角色不清楚,那么责权利就不明确,公共服务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哪些公共服务应该保障,哪些是要优先保障的就不清楚,所以就很难讲社会力量要参与的话,该以怎样的方式进入,这个机制不太明确。

本刊记者:不过现在社会组织发育得不是特别好,政府想购买服务,找谁购买也是个问题。

张雪梅:对。这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我们刚才说的社会参与更多的集中在市场参与,市场是可以参与公共服务的。而且公益性并不意味着不能由市场来提供。公共服务的提供应多元化、多样化。我们说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它是为了服务于总的格局建设的。没有社会组织的发育,就没有办法来协同。

“义务教育范围还有拓展的空间”

本刊记者: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很多人都在关注义务教育这个方面。我省在这个层面上做得有没有亮点?

张雪梅:在现阶段,包括2010年编制出台的教育发展十年纲要里面体现了它的一个变化,以前没有包含学前教育,也不太注重义务教育范围之外的一些东西。新的纲要出台后,可以看到政府也在考虑慢慢扩大义务教育的覆盖面,比如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是不是也可以纳入到义务教育中来?经济发展了是不是可以覆盖到更多的领域?像成都市高新区,在2005年率先就提出了把高中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范围内。所以每个地方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是可以制定不同标准的。

在满足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我们省更多的是该考虑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这两块。学前教育为什么重要?过去我们忽视了,是因为觉得只要有学上,到了上学的年龄往学校一送就可以了。但从实践来看,学前教育,不管是以哪种形式开展的,进行家庭教育也好,还是集中起来进行幼儿园的教育也好,必须要有学龄前的这种早期教育。

如果说早期教育和学前教育是全国范围的事情的话,职业教育这一块跟我们省情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是农业大省,劳动力需要转移的还很多,如果这些人都没受到职业培训的话,你想这些人怎么能找到很好的工作,为我省经济发展作贡献呢?

“硬件有了,软件还需跟进”

本刊记者: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很多地区都建立了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所,比如说文化站、文化广场等等,您认为成效如何?

张雪梅:农村也好,城市也好,很多地方都有文化活动室,甚至很偏远的地方,都配有远程教育的活动室。目前硬件是有了,但软件没跟上。具体说来,我认为有三方面的缺乏:一个是软件的管理者,第二是软件服务的提供者,第三个就是质量的监测评估人员。没有这“三个人”,就没有办法把它真正地利用起来。

本刊记者:很多农家书屋,当地的村民进去了,但很多书不是他们想看的、爱看的 。

篇7

二、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缘起与动力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视学前教育,更新教育观念。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明确政府在发展学前教育中的职责,把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重点发展学前教育”。[2]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问题迫切需要解决,解决问题必须对问题有整体的把握和全面的分析。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缘起与动力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诉求

我国经济发展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制约我国经济全面发展、全面提高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文件,实行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发展理念,并将“统筹城乡发展”放在首位。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如何统筹城乡发展,包括制度建设和工作举措都做出了部署。2010年中央颁布了主题为《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文件,该文件首次在主题中突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城乡发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个方面的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包括统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的发展。尽管我国已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但是总体看来,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仍然存在,教育资源有限与资源配置不均的现象并存。对未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的学前教育来说,城乡、园所、县际之间发展不均的问题尤显突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现状和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造成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其矛盾的焦点更在于学前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社会统筹发展既然包括教育的统筹发展,那也就包括学前教育的统筹发展。统筹发展学前教育,实现教育的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提高国民素质,进而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基础与前提。

(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的热切盼望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3]一般认为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三个方面。在城乡、地区、阶层差异日益拉大的今天,要想跨越城乡、地区、阶层界限,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教育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途径。但在我国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远远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1993年《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世纪末国家对于教育的支出达到整个GDP的4%,这一目标一直到2010年还没有实现。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教育经费在四年内达到占整个GDP的4%。[2]而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仅占到了这百分之四的百分之一左右。教育投入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学前教育的发展。如在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投入不足造成的危害。但是,现实中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是与投入不足是并存的,教育的不公平问题主要体现为城乡公平缺失和地区公平缺失。教育的公平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焦点问题,关系着全国大部分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国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如果不能得到合理解决,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将受到极大的损害。要实现社会的公平必须实现教育的公平,实现学前教育的公平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体现与基础之一。因此,实现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是福泽万民的事业。

(三)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是对每个儿童公平发展的保证

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第二十八条规定:缔约国确认儿童有受教育的权利,并在机会均等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此项权利。[4]随着科学的发展,尤其是生物科学与心理科学的发展,儿童期的价值得到正视。学前期是人的一生发展的关键期,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等都在学前期开始发展、形成。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将学前期比作人发展的“心理胚胎期”,[5]学前期的发展质量影响到整个人生的发展质量。人的素质的养成,是从生命降生的那一刻开始的。学前教育不只影响人的幼年,而是对整个人生都有积极的影响。应该在人生的早年及早接受适宜的教育,让儿童尽早接受积极的影响,保证每个儿童享有公平发展的权利。

三、学前教育均衡发展:原则与途径

(一)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给予的原则。首先,给予学前教育事业合理的财政投入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学前教育作为社会公共事业,没有政府的支持,不可能真正健康、均衡地发展。从欧美发达社会发展的轨迹发现,社会越发达,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越大。当前对于学前教育的投入不能满足学前教育发展的需求,成为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其次,对于现实中已经存在的学前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现象不能依靠“剥夺”来解决,而要以“给予”来解决。有些地方,为了实现所谓学前教育公平,大幅减少对一些公办园的投入,这是一种剥夺的行为。依靠剥夺来实现所谓的均衡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就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我国的学前教育总体发展基础薄弱,学前教育投入不能满足发展需求,投入的制度化程度还不高。只有在现有投入的基础上增加投入、合理投入,学前教育才能确保一个基本的发展基础,并实现均衡发展。事实上,任何通过削减某些幼儿园投入实现所谓学前教育公平的地方,往往会出现学前教育的事业滑坡。[6]坚持利益与义务相当的原则。在当前,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应该也必须有产出,这是学前教育机构的义务。对于政府长期投入的公办幼儿园来说,在不断提高保教质量,不断满足学前儿童和家长需求的同时,应主动发挥示范作用。政府要建立对民办幼儿园的财政投入政策,扶植民办幼儿园的发展,以促进整个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

篇8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61-0028-02

【作者简介】张元贵,江苏省淮安市委教育工委(江苏淮安,223299)书记、淮安市教育局(江苏淮安,223299)局长。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完善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硬性要求,是遵循科学规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十三五”时期是江苏省淮安市推进学前教育跨越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胜阶段,全市学前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教育发展新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促进公平为重点,加快推进我市学前教育“优质、普惠、规范、均衡”发展。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全市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水平、城乡一体化程度、体制机制活力、群众满意度大幅提高,基本满足适龄儿童就近接受优质、普惠学前教育的需求,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9%以上,省优质园比例达90%以上;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前教育机构之间保教条件和水平大体相当;幼儿园独立建制工作依法深入推进,标准化建设成效明显;幼儿园动态监管机制更加健全,等级评估与管理制度有效实施。

一、突出公益普惠,着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以促进学前教育机会公平为导向,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幼儿和家长提供方便就近的学前教育服务。一要完善布局规划。根据人口自然增长规律、人口流动趋势以及“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修订完善本区域学前教育发展专项布局规划,适时进行科学布点。“十三五”期间,全市将新改扩建幼儿园100所,新建幼儿园重点向人口集聚较快的城区(郊)倾斜,改扩建重点向条件薄弱的农村倾斜,确保幼儿园布局与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和学龄人口居住分布相适应。二要加强配建管理。提请市政府出台《淮安市住宅小区配套学前教育设施建设管理实施办法》,新建小区的规划设计条件和土地出让合同中要提前明确配套幼儿园的建设和管理要求。加强小区配建幼儿园管理,确保小区配套幼儿园与所在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三要优化资源配置。城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闲置校舍要优先改建幼儿园。结合新城镇建设,推进学前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持续优化农村幼儿园布局,着重加强偏远地区幼儿园建设,农村幼儿园不得随意撤并,集聚人口较多的乡镇要根据实际需要建设多所幼儿园或分园。

二、聚焦内涵丰富,着力提升保教质量水平

遵循学前教育规律和幼儿成长规律,不断丰富和发展幼儿园办园内涵。一要深化课程建设。强化“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的课程教育理念,“十三五”期间,全市将建设100个左右市级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通过结对帮扶、双园共建的方式,促进农村乡镇幼儿园、城市薄弱幼涸疤嵘游戏化活动的规划设计、组织实施、诊断改善等能力,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开展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着力构建科学的保教质量评价体系,促进学前教育质量提升。二要强化教学研究。结合本地实际,建立覆盖各类幼儿园的教研责任片(区)制度,加大园际、区域之间教研交流力度,通过送教上门、幸福教育乡村行、特级教师工作室、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等活动或载体开展覆盖城乡,多形式的教研活动,助力薄弱幼儿园提高保教质量。各类幼儿园要扎实抓好园本教研,及时解决教师在日常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推动教师将科学的教育理念落实到保教各个环节。三要拓展集团办园。鼓励幼儿园以联合办园、办分园、设办园点等形式集团化办园,支持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联合组建教育集团,进一步发挥优质幼儿园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加大在管理模式、教学科研、师资培训、文化建设和品牌塑造等方面的共建共享,促进全市学前教育优质协同发展。

三、坚持多措并举,着力建设优秀教师队伍

坚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下力气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素质精良、结构优化的学前教育教师队伍。一要加强补充更新。严把“入口关”,新聘园长、幼师和保育员必须持证上岗。各县区可将幼儿教师招聘纳入区域教师招聘计划,由教育主管部门按照学科需求、择优招聘具有从业资格的教师。各县区要着力提高“两教一保”达标率,确保2020年全面达标。二要重抓培养培训。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着力培养幼儿教师职业情怀和敬业精神,坚定终身从教的理想信念。健全以骨干教师、园长和新教师入职培训为重点,省市县校四级各有侧重、互有补充的教师培训体系,持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市级层面继续实施好中青年优秀园长培育工程,着力造就一批扎根在淮安的名师名园长队伍。三要增强待遇保障。依法保障幼儿园教职工工资待遇,对在编教职工,执行国家现有工资待遇政策;对学历达标、具备教师资格的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保障其工资待遇基本达到当地职工平均工资水平。要为幼儿园所有教职员工足额缴纳相关社会保险。

四、注重建管并重,着力促进发展更加规范

篇9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3-0145-02

作者简介: 张军(1977-),女,辽宁鞍山人,鞍山师范学院商学院讲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与营销 。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的学前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但城乡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辽宁省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

一、辽宁省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

通过对辽宁省各市、县、区的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

显示:辽宁省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共有5743个,其中乡镇中心幼儿园834所,分布在807个乡镇,占乡镇总数的769%;村幼儿园2925所,覆盖3322个村,覆盖率为29%;小学附设的学前班3710个,非正规的学前教育点1527处。目前,仍有231%的乡镇没有设立中心幼儿园,村幼儿园的布局和数量远不能满足幼儿就近入园的需求。农村幼儿园规模较小,幼师在10人以下的占73%,师生比为1:20。农村幼儿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所占比例仅有15%,近65%是农妇兼业。农村幼儿园在设施的投入中有63%是在500元以下,有近1/3的农村幼儿园是一次性投资,多年不进行设施更新和维护。农村幼儿园课程活动单一,除了算术、写字、美术、游戏等基本内容以外,别的活动很少。

二、辽宁省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投入不足

辽宁省多数乡镇幼儿园属于自筹自支,存在经费严重匮乏的问题。在对797所乡镇幼儿园调查中,全额拨款的占94%,差额拨款的占12%,自筹自支的占729%,其他占57%。在被调查的农村幼儿园中,仅有5%的幼儿园表示经费比较充足,经费不足的幼儿园比例占到788%。

(二)设施简陋

近年来,虽然一些农村乡镇新建、改扩建了乡镇中心幼儿园,但大多数幼儿园的建筑和设施陈旧简陋,尤其是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远远不足,有的幼儿园没有流水洗手设备、卫生消毒设备,甚至有的没有幼儿专用床铺等。

(三)教学质量较低

一些农村民办幼儿园为了吸引生源,一味地迎合家长需求,幼儿园教学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教学内容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发展,其中最突出的是小学化倾向。急功近利的思想还导致办园者只顾眼前利润,缺乏长远眼光。另外,教学组织方法陈旧,幼儿活动内容空洞重复,活动形式机械单一,有的活动环节流于形式,相对于城市幼儿园有很大差距。

(四)管理意识和模式滞后

辽宁省大部分农村民办幼儿园实行家长式的管理,民主管理意识不强,“近亲”用人问题比较突出,管理模式滞后。另外,地方政府对农村民办幼儿园的宏观管理也不到位。一是管理组织不健全,地方政府监管不力。二是乡镇中心幼儿园建园规划不合理,造成幼儿园分布不均、不规范,影响了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

(五)师资力量薄弱

农村幼儿园师资队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保教观念落后,保教方法陈旧。二是幼师的整体素质及水平不高,尤其是学历较低。三是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创新意识。四是幼师结构不合理,幼师队伍的组成复杂,不专业。五是薪资及福利待遇低,导致现有的优秀幼师资源流失严重。

三、加快发展辽宁省农村学前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经费投入,促进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经费占财政性教育经费比重不到2%,而这些经费主要投向了城镇的公办幼儿园。这种发展模式将使城乡差距越来越大。教育部门和地方政府应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在教育资源分配上对农村适当倾斜,优先保障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能够接受幼儿教育,尽可能减少教育起点不公平现象,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幼儿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利用农村资源优势改善办园条件,提高办园质量

农村幼儿园与城市幼儿园相比,在办园规模、办园经费及其设施设备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但农村却具有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农村幼儿园应积极结合当地自然资源、文化特色,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乡土资源,为幼儿培育打造丰富多彩而又具有本土特色的幼教环境。当下农村幼儿园偏重于读、写、算等枯燥的形式教育,缺乏幼儿的游戏教育和个性特别是创造性的培养。因而幼儿教师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让幼儿亲近大自然,认识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使幼儿的教学内容更贴近农村幼儿的生活,提高办园质量。

(三)强化监督,规范管理

针对目前一些农村幼儿园管理非常松散的现状,应加强幼儿园内部管理,要以保教为中心,以常规为出发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各类保教规章制度,并要严格循章办事。同时,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加强对农村幼儿园的管理,要加大调研力度,对农村学前教育工作进行深入、全面、系统的分析,提出合理的建议;督导部门要启动学前教育督导评估机制定期对乡镇幼儿园进行督导评估。

(四)加强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和素质的提高是保证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政府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农村幼儿教师的职业资格的认定,采取各种激励措施以稳定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并保证幼师的专业水准。鉴于农村幼儿教师的学历与素质比较低的状况,建议建立农村幼儿教师培训体系,采取有效措施实施全员培训。目前辽宁省政府已将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纳入基础教育教师继续教育规划中,明确了培训经费,建立了省、市、县、园四级培训机构,尤其注重园长及优秀幼师的培训工作,分别按照全省农村幼儿教师总数1%、10%、20%、30%的比例培养农村幼儿骨干教师梯队,目前已免费培训农村幼儿园带头人100名,取得良好成效。

[参考文献]

[1]罗英智,李卓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及应对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10)

篇10

二三十年来,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当前世界主要国家政府改革的目标。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当代社会对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定位,建构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公共服务是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最根本的职能。而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滞后的公共服务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公共需求,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针对这一情况,总理在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我国政府就此开始了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的过程,其关键就在于将政府的主要职责投放到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和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上。近年来,我国政府自身改革建设不断加强,各级政府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以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学前教育以公益性为根本属性,是关系国运民生的重要事业,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能。此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学前教育正外部性效应的不断凸显,学前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也不断加强,因而其应在义务教育之后优先纳入公共服务体系。自1999年以来,全国的学前教育由于受到市场化主导的影响,政府将学前教育的职能片面地社会化,致使学前教育的发展受到极大阻碍和发展方向显见的偏离。最近两年,“入园难入好幼儿园贵”的情况更是普遍而严重,珠海也不例外。珠海作为一个实现了从小学到高中十二年义务教育的城市,如何让适龄儿童得到普惠性、公平性、优质化的学前教育是打造珠海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这项工作的落实将极大提升珠海市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珠海学前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政府管理缺位,学前教育事业公益性相对欠缺。珠海市教育行政部门基本没有专管学前教育的工作人员。政府对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有限的政府财政投入,只能供给公办幼儿园职工的工资,而我市13所政府公办幼儿园,仅市机关一幼为全额拨款单位,其余为差额或政府举办、经济自收自支。

2、办园体制不完善,我市公办幼儿园仅占5%,95%为民办幼儿园。2010年我国出台的一列系学前教育政策标志着学前教育的制度和机制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办园体制方面,从根本上打破了以往政府办少量“示范幼儿园”的思路,对办园体制改革做出了明确规定和要求,首次提出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办园体制进行方向性调整,是“政府主导”的主要方面和具体诠释。

3、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衡。珠海市现有20所省一级幼儿园,30多所市一级幼儿园,除公办园收费受到物价部门的限制外,其它上等级的幼儿园收费高的达几千、低的也近两千,其它没达等级的幼儿园虽然收费较低但办园质量令人堪忧,以致食品安全、校车安全、伙食管理时有问题发生。珠海市现有200多家幼儿园,其中公办园所占比例为5%,而且香洲区的公办园所处位置集中于香洲老城区,新香洲、前山、南屏、拱北、吉大等大片地区至今没有公办园。至于斗门区和金湾区,其为数不多的公办园也位处人群相对集中的区、镇政府所在地。由于珠海市只有8%的适龄儿童能够享受到公办学前教育资源,因此市民打破头都想将自己的孩子送进公办园,为了将孩子送进公办园,每到报名期间家长们天不亮就在幼儿园门口排起长龙也就司空见惯了。

为了使珠海市的学前教育更加健康地发展,让市民享受到公平普惠优质的学前教育,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相关部门参考:

科学均衡地规划配置学前教育资源。以社区和村为基本单位,根据其人口密度统一布局学前教育资源,保证每个社区、人口较稠密的村或临近人口较少的几个村配套公办的幼儿园(托幼一体化的)。在城区,珠海市政府可以借鉴上海的经验,幼儿园作为社区的配套设施,由房地产开发商建好后收归教育部门管理。对于农村或城乡结合部则可由政府投入兴建规模合适的幼儿园。

对于地处偏远、人口较少的村推行“小规模办园”政策,在保障学前教育质量的前提下,灵活调整办园申报标准,保证孩子们能就近入园,以减少乘坐园车上学而带来的各种不便和安全隐患。

完善办园体制,实现公办、普惠性民办、选择性民办并举的方式。首先政府保障公办园正常运行和发展的相关投入,至少做到“工资财政保,运转靠收费”;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来扶持民办园,教育部门对民办园享受政府补贴要设立相应门槛和等次,从教师工资、师资配备、伙食管理等方面制定一个较全面和严格的评估标准,使民办园逐步能够提供普惠性优质服务。政府根据户籍将幼儿分为珠海户籍、常住人口(多少年以上或多少年以下)制定三级补贴标准,通过信息技术对全市幼儿学籍进行管理,保证信息的科学真实,以作为对民办园提供补贴的依据。政府应保证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的办园定位是“广覆盖、保基本”,能满足本市各区域所有适龄幼儿园的入园需求。当然,珠海作为毗邻港澳和珠三角的核心城市,也会有一部分人对孩子接受学前教育个性化的需求,那么选择性民办园可以在此前提下发展,如珠海的容闳国际幼儿园以及一些国际机构办的幼儿园可以提供特色个性的学前教育服务。

完善管理体制,加强调控力度。建议政府健全管理机构,完善管理体制,将评估、督导、专业辅导等纳入其中,实现管理服务一体化。将各系统举办的幼儿园逐步进行归口管理。

规范幼儿园收费管理。物价部门应根据办园的生均成本、居民承受能力、幼儿园等级等项制定体现公办园收费标准、普惠民办园参照标准。不足部分由市政府财政补充,让市民真正享受普惠公平优质的学前教育。实行收费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选择性幼儿园收费交由市场调节。

学前教育是珠海市教育体系中得一块短板,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它的公益性和重要的社会意义是我们不能忽略的。从高的层面来说它关系整个的国民素质,从低的层面来说,它关系到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希望在进行政府职能转型的过程中真正地办好学前教育,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享受公平普惠优质的学前教育。

参考文献:

1、庞丽娟主编.中国教育改革30年.学前教育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篇11

创新是教育品质之根

创新是改革之根,也是品质之根,是教育事业兴旺发达之根。

换脑子,观念创新天地宽。观念创新推进教育大发展,要敢啃创建教育强镇(街道)的硬骨头、敢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水区、敢打素质教育的攻坚仗。装轮子,机制创新天地宽。倡导人事制度、招生制度改革,轮岗交流、教师补充机制改革,教育教学改革,中小学布局调整及城区教育资源整合等改革措施,把创新植入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地激活教育发展的活力。创路子,发展创新天地宽。

推进教育事业实现科学发展,要重点工程建设与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硬件和软件两个建设同时发力,统筹兼顾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统筹兼顾和重点突破相统一。

均衡是教育品质之力

教育衡,则天下均;教育衡,则城乡均。均衡是发力,均衡是给力,均衡是恒力,均衡是爆破力。济源市把均衡作为教育的发展极,以城乡一体化为载体,全面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均衡是学前教育的推手。济源市把学前教育纳入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到2013年,全市公办幼儿园接收儿童比例将达入园儿童的50%以上,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达到90%。均衡是义务教育的拳头。济源市通过财政拨款、学校建设、信息化建设、师资建设等多种均衡配置措施,努力统筹城乡教育资源,以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品质的大提升。

均衡是高中教育的引擎。济源市积极打造高中教育品牌,加强标准化建设,大胆探索发展模式,开设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课,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

均衡是职业教育的抓手。济源市通过新建集教学、生产、实习实训基地为一体、中高职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园区,重点打造机械加工、汽车维修、电子电器、幼儿教育等骨干专业,形成综合性职业教育集团,以特色建设推进职业教育品质的大提升。

公平是教育品质之魂

民心是砝码,品质是重量,只有两者在一个平衡点上,才能实现教育的公平发展。

实践科学发展观促公平。既要尽力而为、突出重点,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又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根据实际可能维护教育公平,以发展求公平,以改革促公平,以扶困保公平。加快教育发展促公平。把教育公平作为制定教育政策、加快教育发展的基础目标,合理调整教育资源结构,使公共教育资源进一步向基础教育倾斜,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和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加快发展求均衡,均衡发展求公平。扶困助学促公平。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扶困助学机制,确保人人有学上,人人能上学,公平受教育。

保障是教育品质之源

保障是源。如果没有保障,教育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教育品质之源就会干涸,就会失去民生之基、为民之本,因此必须以保障之源滋润征程。

篇12

Abstract: The preschool edu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stage of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s the important base of realizing educational equity and social justice, promoting social stability and implementing strategy of reinvigorating China through human resource.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n China face with many difficulties, such as insufficient supply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structural imbalance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llocation , It exacerbate the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So, the education policy design that follows the principles of equality, compensation, integrity is an effective way to achiev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Keyword: Preschool Education; Education Equity; Balanced Development

教育均衡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和前提,是促进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的主要调节手段和重要举措,教育的公平与均衡发展是人们对教育发展的理想化期望,也是促进国家全面发展的必要保证。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的奠基阶段,它是教育均衡发展的起点,其均衡发展是实现整个教育与社会公平的基础。

一、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意义

(一)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前提

社会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支撑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平等是教育的基本功能。教育公平即受教育者的地位平等、教育机会平等和享有的教育资源平等,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中的延伸和体现,对于社会公平的实现具有基础性作用。

教育均衡发展是以教育公平为基础提出的教育发展思路和政策,是我国公共教育体制经历功能性失调后的重新架构,其终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核心和基础,它作为衡量社会公平的尺度,是实现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学前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意义重大,学前教育的公平也逐渐被视为教育公平和人生公平的起点。[1]离开学前教育的公平,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因此,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也成为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二)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稳定的保障

我国是城乡间、区域间发展相当不均衡的国家。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这种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必然带来了教育在区域间、城乡间发展的不均衡。非均衡发展作为一种发展战略,在教育政策制定和教育资源配置上都倾向于发达地区,使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陷于困境。学前教育非均衡发展影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加剧了社会的不公正。这主要体现在贫困地区的儿童在入园机会、教育质量、入学准备等方面受到低质的学前教育,甚至有许多偏远地区的孩子没有受到学前教育的机会。在教育上面临的劣势,必将对他们未来的生活状态、生存质量、社会身份造成不利的影响。在长期的积累和循环中,弱势群体逐渐被边缘化,这可能导致他们对社会主导制度产生不满,从而对社会的稳定构成威胁。

教育作为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就是要把教育公平作为制定教育政策的出发点和重要目标,切实解决教育资源区域间、城乡间分配的不均衡,促进城乡学前教育均衡的发展,办好每一所幼儿园,使每一个儿童都能享受到优质、公平的教育,这是实现百姓家庭幸福、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三)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是人才强国的需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国家发展的基础是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知识生产的持续性,而教育在这两方面均起着基础性作用。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影响,教育发展的提高会直接导致人口素质的提高,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反之,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发展。当代著名教育学家克莱因?索迪安教授在《教育及其道德责任:和而不同的世界》报告中强调,教育具有生产性,国家应该把人作为人力资源,并呼吁各国制定相关的教育政策和法律来扩大教育机会,培养更多的生产者,从而提高国家的竞争力。[2]学前教育对儿童未来的学习与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是人才成长的奠基阶段。科学的幼儿教育不仅为幼儿终身发展创造良好的开端,而且有利于在处境不利的人群中消除贫困、缩小贫富差距,因而这是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国家实力最具前瞻性的战略决策。[3]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就明确提出,受过幼儿教育的儿童更能顺利地入学,同时也会减少过早辍学的可能性,而学前教育发展不足或缺乏则可能严重影响儿童终身教育的顺利进行。[3]今后国家间科技、教育竞争的起点,既不是高等教育,也不是初等教育,而是幼儿教育。因此,促进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可以享受到平等、优质的学前教育,是人才强国的基础。

二、 学前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困境

我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着深层次的困境,这主要表现为幼教资源供给不足与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教育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与教育均衡发展之间的矛盾、教育效率与教育公平之间的矛盾。

(一)教育资源供给短缺与教育需求的矛盾

我国学前教育供求关系十分紧张,近年来出现“入园难”、“入园贵”等现象,学前教育供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特别是学前教育经费供给不足已成为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学前教育的发展实际上面临着“短缺教育”的事实。幼教资源供给短缺与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表现在量上,即基本教育机会的资源供给短缺;另一方面表现在质上,即高水平、高质量教育机会的资源供给短缺。幼教资源的供给短缺和教育需求的普遍性、迫切性的矛盾加剧了学前教育发展的非均衡性。

(二)教育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与教育均衡发展的矛盾

目前,我国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导致教育发展失衡的直接原因。从幼教资源配置方面看,我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城市与农村、重点园与普通园、公办园与民办园之间存在着明显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问题,优质教育资源往往集中流向部分幼儿园,造成园所间在师资水平、办园条件、教育质量等方面的明显差异。学前教育政策设计中的“城市取向”、“公办取向”,直接促使幼教资源配置过程中的持续性的结构失衡,进而加深学前教育的非均衡性发展。

(三)教育效率与教育公平的矛盾

20世纪90年代后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提出,使教育公平服从于教育效率和经济效率的需求。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导向下,为迅速提升“窗口形象”,提高政绩,各地方政府纷纷将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到公办优质幼儿园中,甚至许多地方政府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化成了“效率优先、不顾公平”,崇尚经济至上主义,盲目追求数量的逐年攀升。[4]盲目地追求教育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局部效率的提高,导致教育资源分配向部分地区和部分幼儿园倾斜,使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呈现出两极分化,这严重违背了教育公平原则。教育不公平的后果都是由弱势阶层来承担,他们成了社会进步的牺牲品。对教育来说,没有公平的效率是不道德的,没有效率的公平是低水平的。[4]效率与公平的矛盾影响着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

当前,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得到解决,而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社会阶层也出现了新的分化趋势,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所有这些矛盾相互交织、相互作用,使得我国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陷入困境。

三、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则

(一)平等原则

平等是公正在教育政策中的一种话语方式,在教育语境下,平等具有三个层次:其一,绝对平等或完全平等;其二,比例平等或部分平等或差异平等;其三,补偿平等。[5]从我国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现实来看,平等原则集中体现在入园机会平等和教育资源分配平等方面。在入园机会方面,政府要采取措施逐步缩小甚至消除各园所之间的差异,确保每个儿童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平等教育机会不仅是指教育起点即入园机会的平等,还应包括教育过程中所享有的教育资源平等和教育质量的平等。幼儿园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与教育质量平等,是保障儿童教育过程平等和教育结果平等的重要前提。因此,贯彻入园机会平等原则和园所间教育资源分配平等原则,是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途径。

(二)补偿原则

补偿原则是由美国学者科尔曼提出的消解教育差异的原则,其核心问题是对生来基因不良,或者处于恶劣环境中的人进行补偿。如果说平等原则的目的在于给所有儿童以同等的对待,那么补偿原则的目的则重在给不同儿童以不同对待。在学前教育领域中,补偿原则主要是指国家要给处在各种社会处境不利的儿童以额外的教育补偿和关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此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强调要“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因此,普及农村学前教育、注重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充分发挥学前教育对处境不利儿童的积极补偿作用,是我国未来一个时期学前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6]通过教育系统对受教育者因出身、健康状况、社会地位、文化背景、财富等因素所造成的差异进行补偿,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一个儿童的发展,这是实现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

篇13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8-0240-02

一、前言

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作为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同时幼儿教育作为人的一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幼儿教育受到了各国的重视。当代英国社会贫富差距逐渐加大;幼教机构收费高,平均每周费用在60英镑以上,为欧洲之最;家长工作时间长,工作时间不太稳定,不能很好地照顾孩子;妇女就业率高,为欧洲第二,且育有5岁以下子女的妇女就业率高达50%以上;单亲家庭比例为欧洲之最,且少女怀孕问题严重;移民子女增加,特殊教育需求不断增多等。这些原因使得英国加大了对幼儿教育问题的关注,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使得英国的幼儿教育发展呈现出来多种多样的特色。

二、英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特色

(一)政策法规与现代儿童教育理念的融合

为了使幼儿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英政府出台了许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确保幼儿教育的发展。一些政策改革举措为幼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保障,而不同的法律法规则体现出了现代不同的极具特色的儿童教育理念。

(二)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为了帮助困难家庭支付学前教育费用,也为了使学前学校的经费能在家长、中央或地方政府之间更公平地分摊,1997年7月英国教育和就业大巨谢泼德(Gillian Shephard)公布了一套数目7.3亿英镑的“幼儿凭证计划”(The nusery voucher scheme)。政府的幼儿凭证计划规定,发给家长价值1 100英镑的凭证以支付其幼儿教育的费用。这一计划使全国每一个愿意进入学前学校的4岁儿童都能如愿以偿地在其中接受三个学期的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自1997年以来,英国已对学前教育投入了85亿英镑。

(三)学前教育机构多样化、规模小且服务多元化

英国的学前教育机构有公立和私立之分,公立的有保育学校,招收3-4岁的儿童;保育班,是地方教育当局保育班的简称,附设在初等学校,招收3-4岁儿童;小学附设预收班附设在小学里,招收4-5岁儿童;日托中心,是地方公立日托中心的简称,招收0-5岁的儿童。私立的机构有游戏小组,招收2-5岁儿童;日间托儿所,是私立日间托儿所的简称,招收0-5岁儿童。根据幼儿在园时间长短,现有幼教机构可分为寄宿制、全日制、半日制、计时制等多种类型。此外,在地广人稀的乡村农场等地还有季节性、流动性的幼教服务机构。除了为一般幼儿开办的以保育和教育为中心的保教机构外,还有专门照顾残障儿童的特殊教育中心;为超常儿童开办的“天才儿童教育中心”;为家长开办的“亲子中心”;为准备上学幼儿开办的“预备班”等。

(四)学前教育课程内容多样化且目标具体化

幼儿教育课程内容的多样化主要表现在课程实施手段的多样化,与信息技术现代化的融合。为了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缺乏全国统一的学前教育服务质量标准问题和5岁以下的幼儿为以后学习第一阶段的国家标准课程作好准备,200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面向 3 - 5 岁幼儿的《基础阶段课程指南》,为不同地区和类型的托幼机构提供目标清晰的质量指导。把基础阶段的课程内容分成人格、社会性和情绪情感发展;交流、语言和读写;数学;知识和对周围世界的理解;身体发展和创造性的发展等六个领域,提出了到基础阶段结束时每个幼儿在各个领域必须要掌握的关键技能。因为英国大多数人存在阅读困难,因此在强调幼儿身心发展目标的“全面性”的同时,也注重幼儿的早期阅读和数学能力。

《基础阶段课程指南》肯定了游戏对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精心设计的游戏”(well - planned play)这一新的概念来区别于传统的自由游戏。“精心设计的游戏活动是儿童在基础阶段学习的主要方式。这种游戏中的学习带有愉悦性和挑战性。显然“精心设计的游戏”这一概念更强调教师的作用,它标志着今天的英国幼教工作者在保持传统和面对现实的张力中所择的“中间道路”。此外,英国幼儿园还积极倡导户外游戏与室内活动的结和,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

(五)学前教育家、园、社区合作一体化发展

英国幼儿园积极开展家长活动,联合社区,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积极指导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使用“家长手册”, 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开辟“ 家长布告栏”, 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日常活动安排和具体教育活动;绘制儿童“发展记录”,使家长知晓孩子的发展水平;定期发放“幼儿园通讯”,让家长在家配合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以及从家长那里获得具体的教育建议;赢得“家长许可”,使幼儿园能大胆利用社区资源。英国幼儿园的这些举措,拉近了幼儿园和家庭、社区的关系,使学前教育在家、园、社区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下得到更好的发展。

(六)关注弱势儿童发展的全纳化

英国投入了大量的财政是弱势儿童也能得到很好的学前教育,而英国在新世纪的学前教育发展目标之一就是重视弱势儿童的学前教育。在英国政府一系列弱势儿童学前教育计划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实施了“确保开端”计划,其目的是给儿童创造更好生活的“良好开端”。这项计划给与贫困家庭,低龄孕妇很大的帮助。同时,低龄家长们还会得到一揽子协调援助,包括住房、卫生保健、父母必读、教育和养护等。

(七)学前教师教育专业化且幼儿教师任用制度日趋完善

2007年,英国学校培训和发展机构(TDA)颁 布的《教师专业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理解学习者的发展是如何受社会、宗教、道德、文化和语言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的;知道如何将知识有效地提供给学生,包括母语非英语的学生或有特殊需要的学生;面对多样化的群体能够进行全纳教学”,并从专业品质、专业知识和理解、专业技能三个方面对教师的专业水平进行标准规定。

英国学前教师的任用资格证书也是相当完善的,教师都是持证上岗的,主要有:1)NNEB,即0-8岁儿童健康和教育的两年课程的毕业证书,许多教师持有的证书属于此类;2)PLA,相当于DDP,即2-5岁儿童发展和教育的1年课程证书;3)CERT ED,即初等教育的3年课程证书;4)CCE,相当于NVQ,level2(初级),即 0-8岁儿童保育和教育的1年学院课程证书;5)DCEC,相当于NVQ,level3(中级),即0-8岁儿童保育和教育的两年学院课程毕业证书。

三、英国学前教育发展特色的启示

英国幼儿教育发展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足,但是英国日渐发展的幼儿教育给我国幼儿教育带来了许多启示。

(一)制定学前教育法律法规,完善幼儿教育政策体系

目前,我国有关学前教育的法律法规比较零散,在很大程度上显示出不能满足学前教育事业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并且现有的学前教育立法尚无全国性的法律,我国现阶段的学前教育相关政策文件主要是1989年和1996年实施的《幼儿管理条例》与《幼儿园工作规程》。这两部政策文件在学前教育的过程中曾经发挥过重大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它们已经难以再应对我国学前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因此,政府应该明确其对学前教育应当发挥的职能,完善我国学前教育法律法规,使我国学前教育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力度,成立学前教育专项拨款制度

政府应该把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适当增加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比例,建立健全财政投入的政策体系。而国家财政和教育部门以及地方政府都应当加大对学前教育财政的投入,专款专项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确保资金在各省、市、县、乡镇级财政与教育部门直接流动,使我国学前教育在足够的资金支持下得到更好地发展。

(三)缩小学前教育机构班级规模,提高学前教育服务质量

我国学前教育机构班级规模普遍偏大,师幼比例高,这不利于幼儿教育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应该缩小学前教育机构的班级规模,严格控制师幼比例,提供学前教育质量,促进师幼互动,共同发展。

(四)创造多样化课程,游戏与教学良性结合

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内容主要是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五大领域,但是我国多数幼儿园的课程内容较单一,没有真正掌握五大领域的核心理念,因此,应该创造出多样化的互融性课程,与此同时,教师要积极运用幼儿喜欢的游戏方式,使教学实施方式灵活、多样。

(五)去家、园、社区合作形式化作风,使家、园、社区一体化发展

近年来,随着学前教育重要性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学前教育对幼儿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家庭、社区也主动参与到了幼儿教育的行列,为学前教育提供更广泛的支持,而幼儿园也开始注重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联系,但与此同时,幼儿园在注重与家庭、社区的相互联系是,更多的则是形式上的作风,没有深入实际,没有发挥出幼儿园该有的功效,没有真正做到家、园、社区三位一体的联系网络模式。因此,英国的家、园、社区一体化的网络联系模式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

(六)关注弱势儿童群体发展,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历史极具变革的时代,社会各阶层矛盾与教育领域内部的固有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得学前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失衡和异化,表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阶层之间和不同幼教机构之间教育差距持续拉大,这促使人们关注学前教育的研究,深思教育公平的现实。英国对弱势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视给我们以重要启示。首先,政府应发挥其应有的功能,重新定位其在学前教育改革中的地位,关注弱势群体儿童的发展,竭力促进我国学前教育公平、均衡地发展。

(七)提高学前教师专业标准,完善其任用制度

学前教师的专业水平影响着学前教育的教育质量,在我国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的教育,学前教师的需求量已经是供不应求,由此也造成了学前教师专业化水平低下的严重问题。尤其是在许多的私立幼儿园、农村幼儿教育机构,学前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达标的很少,许多的学前教师任用并没有合格的任用制度,也导致了学前教师流失严重的情况。因此,提高学前教师专业标准,完善其任用制度是我国学前教育的当务之急。只有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完善教师任用制度,才能让学前教师既有了专业的教学水平,又能在有制度保障的情况下,全身心的投入到学前教育的工作中,也才能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福贞.英国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及启示[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7(12).

[2]An evaluation of English nursery voucher scheme 1996-1997.Sparkes,Jo;West,Anne.Education Economics;Aug 1998;6,2;ABI/INFORM Complete pa.171.

[3]黄静潇.国外学前教育发展策略概览[J].教育导刊,2005(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