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乡一体化的措施

城乡一体化的措施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4:5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城乡一体化的措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城乡一体化的措施

篇1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工作建设进程步伐不断加快,乡村城市化问题也逐渐被国家所高度重视。即国家大力发展城乡规划一体化的目的,旨在加强城市与乡村人口的流动性,提高城市与乡村居民的生活物质水准、创造与平等分享人类共有的文明建设成果、逐步缩减城乡建设矛盾、消灭城乡差别等,以此才能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建设的可持续化发展。但目前而言,我国不少城市地区的主要面临困境是污染严重、资源稀缺、随人口增多容量缩小、土地资源紧张等问题。所以,城市与乡村应当共同协调发展,不能孤立两者之中任何一个,从而才能逐步缓解矛盾,改变城市乡村孤立发展的被动局面。

1 当前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现状

1.1 当前乡村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目前工业化发展经济,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狭义工业化,而是以制造业发展为主并占据国民服务经济重要比重的工业化经济。因此,我国要想实现广义范畴性的工业化经济发展,既包括工业化自身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水准需求,又包括现代化农业经济大力发展。所以,这就要求以服务性为主的第三产业根本结构能够发生重大改进。即用先进的技术生产力不断去改造农业,使农业附加值较高的农产品能够服务于国家内需建设,以此才能保证农民收入提升,发展国家政策下的城乡二元经济,逐步发展新农建设,最终达到城乡一体化的工作要旨。

1.2 主要问题

1.2.1 农业结构调整问题。在贯彻国家新农建设政策执行过程中,最为欠缺的是社会化服务水准提高所需的科学技术生产力,即国家农业化经济发展的整体农业机构趋同负效应发展势头尤为明显。

1.2.3 城乡一体化产业发展关系失调。结合国家农业化经济体系中的农业产值占据国民总生产总值的15%比重要求来看,国家工农业经济发展增长速度应当控制在2:1―2.5:1之间。而当前形势下,城乡产业化经济发展正处于失调状态。即工农业经济发展进程速度失调,二元反差较大,城市化工作建设进程与过去相比逐渐放缓。而其主要原因多半集中在城市与乡村人口劳动力流动性、土地征用等问题上,即农村劳动力在本质上难以面向城市进军发展,并随着国家经济发展需求提高,这种工农或城乡经济发展矛盾问题更为明显。

1.2.3 城乡分割局面。结合我国国情出发,国家工业化发展经济主体发展路线主要以重工业发展为主,并主要实行以户籍管理体制作为城乡分割的主要例行体制。即一直贯彻旧体制下工农经济发展带动城市化经济发展的传统经济发展手段,不断吸取着农产业经济发展的剩余价值,实行优先城市发展的发展战略。所以,在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倡导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却仍然贯用旧经济体制的发展手段,势必难以扭转这种客观以重工产业与城市优先发展的经济发展不协调局面,从而导致城乡产业结构失调,面临的差异性、矛盾性问题也就越来越多。

1.2.4 建设投入资金匮乏。当前,小城镇经济发展建设所需的融资渠道不足,导致基本建设投入资金短缺。在金融经济发展方面,随着发展规模相对较小的基层机构兼并收缩,国家经济建设发展重点又再次转投到国内大中小的一二线城市。而对于小城镇而言,基础投入建设所需的信贷资金等可谓是少之又少;在财政方面,县级财政的主要管理方向是垂直管理,乡镇政府机也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总的来说,小城发展的经济基础多半以土地收益与社会投入作为经济发展支撑杠杆。不得不说,建设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足是制约乡镇发展建设的根本性原因所在。

2 推进国家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工作的主要解决途径

2.1 政府机关应加强引导,努力搞好乡镇企业改革

政府机关单位具备重要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在城乡一体化工作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为此,政府应首先加强对乡镇企业等有关组织机构进行正确指导,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并结合实践探索集体所有制背景下的有利发展手段。如加强股份制合作投资机制的执行力度,实行优惠借贷政策等,以此才能逐步发展城乡经济,深化城镇企业等有关组织机构的全面改革,增强城镇企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达到保障农民收入与增加农业投入的直观目的,为扩大农业再生产发展规模提供有利政策实施基础。

2.2 积极推进工农业经济发展建设

结合时下市场需求,以农业的龙头企业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广大农民为主体,以农业生产为核心,将分散的农户或由农户共同组成的农业生产基地与市场联系起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等一体化的经营组织形式,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建立与其他行业有广泛联系的农业产业链、产业群或产业体系。

2.3 积极贯彻城乡跨区合作交流

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地区的现有资源都是非常匮乏并有限的。但同样,城乡资源也各自具备地理、产业化经济发展等优势。而在当前市场竞争势头发展尤为激烈的形势下,实行区域合作能够充分利用各项资源,并达到资源互补的目的,促进产业化经济结构重组或升级。另外,当前国家交通建设力度也不断加大,这就打破了以往经济发展建设时的运输、交流合作等跨区式发展的束缚,即能够利于双方人口劳动力流动进行合作交流。与此同时,在双方实现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还要配套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引入先进技术工艺、做好融资渠道扩充、搞好物流运输、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而才能实现城乡跨区域合作的经济联动协调发展。

2.4 增强资金投入建设

2.4.1 政府创设条件。农业经济发展同城市化工作进程工作一样,都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以支撑。也就是说,以往城市化工作建设发展往往需要农业经济发展带动自身城市化经济发展。但当前形势下,城市化经济建设步伐发展速度相较过去有所放缓,但整体来说,城市化经济建设要比农业化经济发展的服务建设水准高。为此,这就需要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多元化投资机制能够彻底实行,加大农业教育投入机制,从基础教育再到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等能够全面优化,以此才能逐步经济,拓宽建设资金的融资渠道,深化农村经济产业结构,逐步实现城乡建设的可持续化发展。

2.4.2 强化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对城市(乡)规划的统筹、指导作用(以广州珠三角为例)

按照“一级政府、一级事权”的原则,明确各级政府规划管理职责。充分发挥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统筹、先导作用,进一步强化对具有重要生态、历史文化价值的资源,以及区域交通走廊和重要功能节点、策略发展区的规划控制和引导,并加强建设管理。如,广州珠三角城乡规划可考虑加强工作建设的巡察力度,并根据省政府同意印发的《珠江三角洲城乡规划督察员巡察办法(试行)》的要求,向珠三角各地级以上市派出城乡规划督察员,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巡察,对珠三角各市城乡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管理等工作进行事前和事中的监督,及时发现、制止和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各地城乡规划符合上层次规划,促进珠三角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

3 结语:

总之,在当前看来,我国城乡一体化,除了农民土地征用、城乡人口流动、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素质教育等建设性问题存在一定矛盾并难以解决。但值得指出的是,以往是乡村包围城市带动城市化经济发展。而当前城市化经济步伐加快,完全可以实行以城带乡,弥补城乡经济建设的缺陷性问题,使得矛盾得以化解或消除经济发展贫富差距,实现走可持续发展的城乡建设一体化道路。

参考文献:

[1]李晓琴,张文渊. 城镇规划建设中不可忽视的若干问题[J]. 中国建设信息, 2009,(16) .

篇2

【关键词】城乡公交; 发展困境; 应对措施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对缓解交通阻塞、转变交通发展方式、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提高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城乡公交一体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选择,是解决城乡居民“最后一公里”公交出行问题的实事工程。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逐步实现城乡交通基本服务均等是如东县交通运输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

一、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现状

2012年底,《如东县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出台,启动了我县城乡客运公交化改造、城市公交拓展、镇村公交试点,城乡三级客运线路网络形成,一体化服务水平和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

(一)取得的成绩

1.城乡客运覆盖基本满足要求。我县拥有客车128辆5667座,客运线路47条,基本达到县城纵横全覆盖,县城通达所有镇(区),镇(区)全覆盖率达90%。2013年以来累计运送旅客2409.37万人次。基本保障城乡居民的公共交通需求,实现 “人便其行,行有所乘”。

2.客运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配套完善。已建城乡客运站亭144个、在建站亭81个,站牌959只,镇村公交回车场4个。洋口客运站、渭河路临时回流场充电桩已建成。新建了小洋口客运站、洋口港客运站、河口客运站、兵房客运站,新客运总站已全面启动建设。

3. 公交公益性逐年得到显现。校园专线特色接送解决了学生出行难、家长接送难的问题;城市公交对70周岁以上老人、残疾军人等五种人实行免费;在南通市县(市)区范围内率先启动了“江苏交通一卡通”,刷“普通卡”享受优惠,持“长寿卡”免费乘坐,目前正在组织优抚卡的发放。

4.客运行业形象全面得到提升。车型、标识、服装、服务标准“四统一”给全社会焕然一新的感觉,提升了行业形象。

(二)面临的困境

对照交通运输部和江苏省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我县还存在种种问题制约了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发展。

1.车辆运力不足导致覆盖不广。我县城市万人公交车拥有量为1.5标台,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2.9%。对照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系(2013年修订)城市万人公交车≥15标台,实现程度至少应达到80%的要求,差距较大。现有运力严重不足,一些建成公路未通班线,班次时间间隔长,对此,群众不满意,诉求不断。

2.基础设施滞后造成转换不畅。目前城区无公交回车场和首末站,临时租用的场地和协议停放场地随时面临被收回的寰常怀鞘泄交线网基础薄弱,城乡公交覆盖力度不够;无公交专用车道导致交通拥堵。县城以外的镇(区)除新建的客运站外其他客运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导致没有换乘节点,有的车辆只能临时停在路边,存在安全隐患。

3. 公交亏损严重制约公交服务发展。目前分类定额补贴远不能弥补县内公交连年的亏损。受经济效益的影响公交的公益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群众呼吁制定优惠乘车政策降低票价。机动运力和驾驶员储备不足,当车辆发生故障、保养、检测等只能停班。

4.惯有出行习惯限制公交发展速度。如东地理位置偏僻,城市框架小,道路窄,本地人口为主,流动人口少,城乡居民习惯以摩托车、自行车、电瓶车等为出行工具。加之受人力三轮车、“黑车”的冲击,城乡客运县内班线规模、效益得不到保障,陷入了“客源减少-效益下降-减车降亏-间隔拉长-客源进一步减少”的恶性循环。

二、需要解决的问题

江苏省委率先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的目标对公共客运发展提出新的要求:《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在“推进公众出行服务现代化”中提出积极发展更具吸引力的城市公交,推进“公交都市”建设;以公交基本公共服务为导向,提升农村客运均等化服务水平。发展公交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方向,需要探索符合地方条件与市民需求的公交发展模式。

如东城乡公交底子薄,发展阻力大,但依然存在巨大潜在的需求。 “十三五”时期是如东交通运输发展向运输服务提升的加速转换期,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便捷、高速、舒适的客运交通需求日趋明显,城乡居民对城乡均等化运输服务诉求更加强烈,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亟需落实。

三、应对措施

树立公交优先的理念,积极探索推进,全力打造县内“全域公交”,形成城市、城镇、镇村三级公交网络贯通融合,路、站、运配套设施齐全的公共交通体系,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转型升级。

1.科学编制公交规划,加快公套设施建设。

按照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功能布局,科学编制城乡公交一体化,城市公交、城镇客运、镇村公交三级客运及相关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合理规划公交枢纽站、回车场、农村客运站、公交换乘站等公交基础设施,形成城、镇、村三级客运站网络体系。

加快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公交换乘枢纽、调度中心、回车场、首末站、港湾式停靠站、农村客运站、加气和充电站等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做好农桥拓宽改造以及安保、绿化工程,为镇村公交运行提供通畅、安全、优美的道路通行条件。

2.调整优化公交网络,推进智能公交系统建设。

根据省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加大公交车辆投放,对县内客运实行全域公交和公交票价,加强新老城区公交衔接,提高老城区通达深度,减少覆盖盲区;合理布局、全面开通城镇公交,提高辐射程度;加密城乡公交线路,实现新建公路全覆盖,镇村公交实现节点运输。加快发展镇村公交,合理安排营运线路、营运时间,合理设置首末站、候车亭、线路牌等配套设施,科学设置换乘站点,强化城乡客运线路衔接。

施公交“一卡通”工程,建设公交智能调度中心和公交出行信息服务查询系统,城市主要客流走廊和各中心镇客运站建成一批公交电子站牌等出行服务信息设施。开发公交APP软件,实时查询线路信息、到站信息、公共自行车信息、出租车服务信息等,在公交车上安装车载移动支付终端,通过APP扫码上车,让市民可以享受合理规划行程、节省候车时间、方便支付费用等便捷服务,提高服务效率。

3.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完善公交财政补贴机制。

公交公司要不断完善公交服务管理体系,明确岗位职责,严格岗前培训,统一服务标准,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品质,为群众提供“安全、便捷、舒适、低价”的公共交通服务。要进一步细化考核办法,加大考核力度,加强日常考核,将服务质量与劳动报酬挂钩,不断提升服务品质,营造良好的公交出行环境。

完善公交补贴机制,对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除上级专项补贴外,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按规划、设计、建设、验收、补贴的“五统一”模式实施,确保镇(区)客运站场覆盖率100%。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合理界定企业成本,经营补贴;对公交企业亏损实行兜底补贴,按照“年初预算、季初预拨、年底核算”的办法,做到公交补贴优先审计拨付,保障公交事业发展。

篇3

[DOI]10.13939/ki.zgsc.2015.42.201

城乡物流一体化是指通过纵向约束手段,统筹安排好“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的双向物流,培养联盟或供应链核心企业,破解城市物流与农村物流之间的分割、分离,密切各环节主体之间的协作,把各个物流孤岛联系起来,求取区域物流系统整体效益最大化,实现城乡物流的无缝衔接。

1聊城市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的优势(Strength)分析

1.1聊城市稳定增长的经济态势,为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构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目前,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形势下,全市经济“逆势上扬、进中向好”。2014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2516亿元,增长9.4%,高于全省0.7个百分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56.2亿元,增长15.2%,高于全省5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2位。国税、地税收入均突破百亿元,其中国税收入完成105亿元,入地方库部分增长22.2%,增幅居全省第2位;地税收入完成103亿元,增长16.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2%,税收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到73.6%,实现了速度质量双提升。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400亿元,达到446.6亿元。预计“十三五”期间,聊城市的经济仍能稳定增长,为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构建提供良好的宏观经济大环境。

1.2信息技术的革新,给聊城市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构建提供了便利

电子商务快速兴起,2014年年底,聊城市电商企业达到3440家。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24.7亿元,增长12.7%,增幅居全省第4位。电商的发展,为快递配送服务业带来新的活力,为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构建提供了便利。

1.3优越的区域交通环境为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构建提供了便利

聊城市位于山东省西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唯一一个“一区一圈一带”政策的叠加城市,也是山东西部隆起带中最大的城市。聊城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便利,京九铁路、邯济铁路、济馆高速公路在此交会,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山东省东引西拓的“桥头堡”。2013年,聊城市以构建“双百大城市”为发展方向,大力推进“5521”工程,再造交通优势。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实现郑济高铁、京九高铁、聊城至石家庄铁路、德州经聊城至郓城高速公路、京杭运河复航、徒骇河通航。纵贯南北的京九铁路和连接东西的青银高速、济聊高速等5条铁路和5条高等级公路建设,形成“丰”字形的高速体系。聊城军民合用机场、京杭运河和徒骇河复航等也列入了上级规划,正在开展前期工作,聊城水陆空立体大交通体系日渐形成。全市铁路、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贯穿中国南北的京九铁路和连接祖国东西的济邯铁路及高速公路在此相交形成“黄金大十字”。济南―聊城―馆陶高速公路横穿东西,向东与京福(北京―福州)高速相连,向西与京珠(北京―珠海)高速公路相接,使聊城成为呼南应北、承东接西的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这些为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构建提供了有利条件。

2聊城市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的劣势(Weakness)分析

2.1物流基础建设薄弱,影响了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

聊城市农产品物流,乃至整个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各种运输方式缺乏有效衔接,成为农村物流发展的瓶颈。并且绝大多数企业物流技术装备水平低,新技术、新装备应用较少。城乡物流服务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乡商贸流通,也影响了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的进程。

2.2城乡物流组织方式上的差异,给聊城市城乡物流对接带来一定困难

聊城市城乡物流在组织方式上存在差异,给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带来困难,主要表现在 “三个脱节”。一是组织空间脱节。聊城市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单户的农产品产量不高,且品质不一,而城市物流具有一定规模和品质要求,需要汇集千家万户生产的产品。二是组织时间脱节,城市物流时间比较稳定,农村物流受季节影响很大,淡旺季明显。三是组织机构脱节,目前原农村供销社机构和个体经营者为农村物流的主要组织者,他们往往实力较弱,很难组织较为完整的流通体系,而组织城市物流的往往是实力雄厚的专业或兼营物流企业,两者在人力资源、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都不在同一层次上,所以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困难较大。

2.3农产品物流专业人才缺乏,阻碍了城乡物流一体化的发展

目前,聊城专门从事农产品第三方物流的企业寥寥无几,农产品物流人才的缺乏更加严重。聊城市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目标是规避市场风险、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减少农产品流通费用、提高农产品流动效率、降低农产品损失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大批物流专业人才来完成。

2.4重交易场所建设、轻物流配套措施,造成交易与物流断裂

目前,聊城市在乡区镇一级,建设的农村商品市场,往往只提供一个交易的物质平台,如门面、柜台和交易日期,而支撑交易的物流配套措施则被忽视。比如,农产品的储存、加工、包装、市场营销、物流信息传输等物流环节均未得到足够重视。

3聊城市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分析

3.1聊城市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的机遇(Opportunity)

第一,聊城市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一区一圈一带”战略红利加速释放,为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据统计,2015年全市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2.4∶51.5∶36.1。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工业经济加快升级,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崛起。全市上下坚持把转变方式和调整结构作为主攻方向,经济发展不仅速度快、效益好,而且产业结构、产业层次都有了明显提升,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高速发展为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构建带来了新的机遇。

第二,聊城市“双百大城市”蓝图的勾绘,为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交通网络基础。山东省政府正式印发《山东省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对聊城市过境对外交通将更加完善,与京津冀、长三角洲、中原等城市群的沟通联系更加紧密,聊城约半小时通达济南,一个半小时通达北京,一个半小时通达郑州;对于人流、物流等运力极大增强,尤其是铁路、水运这种集约化运输方式承担运输任务比重的增加,更优化了聊城市客货运结构。聊城市的“双百工程”为聊城市交通运输业锦上添花,同时也为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交通网络基础。

3.2聊城市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挑战(Threat)

第一,金融抑制造成的农村金融空洞化严重,聊城市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要找到城乡均衡供给的平台,面临一定的困境。资金对农村物流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但由于“金融抑制”导致的农村金融空洞化成为农村物流发展的绊脚石,因而必将对聊城市城乡物流一体化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同时,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为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设置了一道屏障,使农村物流的发展雪上加霜。聊城市城乡物流一体化要求城镇和农村有平等的融资体制,但是农村金融空洞化实质上剥夺了农村物流和城镇物流平等发展的客观基础,因此,聊城市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要找到城乡资金供给的平台,将面临一定困难。

第二,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薄弱,提升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中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层次面临重重阻力。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聊城市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部分乡镇物流基础设施仍很薄弱。落后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将大大削弱农产品物流的竞争力,限制农村物流服务能力向纵深层次的发展和提升,提高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中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层次面临重重阻力。

4聊城市城乡物流一体化的对策措施

4.1统筹城乡物流发展规划

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农村物流是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聊城市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要把农村物流体系建设纳入物流业发展整体规划之中,从战略高度,制订出统一的城乡物流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全市物流系统,进一步优化交通网络、农村物流集散网络和城市物流配送网络,做到统一规划公路网络布局,尽快形成有效联结城市与农村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实现城乡空间形态上的一体化。同时,依托城市商贸市场和农村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构建优化农村物流集散网络和城市物流配送网络,一方面有效发挥城市物流对农村物流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城市流通网络及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向农村延伸。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强化政府的宏观规划与组织协调功能,实现政府的有效干预,在组织协调与宏观规划等方面,稳步推进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

4.2加大政策扶持

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财政与金融支持是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的保障。因此,聊城市政府应加大对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的投资力度。通过设立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专项基金,建立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促进委员会以及税收减免或优惠等手段,对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给予特别的关注和支持。对于在农村物流急需设施和关键技术改造方面的资金投入,财政部门应给予适当的贴息扶持或资金上的财政担保。对于从事农村物流服务的企业,要通过实施一定政策倾斜,以改变其在市场竞争中可能面临的不利状况。

4.3强化人才支撑

随着聊城经济的发展,聊城物流业得到快速发展。但物流人才仍然比较缺乏,城乡物流一体化专业人才更是奇缺。因此要求聊城市加快出台城乡物流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大力开展城乡物流方面的产业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技能竞赛等,推动物流企业与科研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加快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4.4创新发展模式

创新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模式,保证整个物流体系和各环节的顺畅。运用供应链管理的理念,积极探索和创新城乡物流一体化的四种典型模式,一是“农户+合作组织+城市零售终端模式”,二是“农户+合作组织+公司+城市零售终端模式”,三是“城市农资工业品生产企业+城乡配送中心+农村零售终端模式”,四是“城乡配送中心+乡村超市+城市生鲜便利店模式”等。在具体运作过程中,通过借鉴物流联盟和供应链动态联盟等新型物流组织形式和纵向约束手段,加强对联盟或供应链核心企业培养,密切各环节主体之间的协作,融合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的“双向物流”,实现城乡物流的融合和整体优化,取得城乡物流效益的最大化。

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是城乡经济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聊城市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要探索出符合聊城经济社会实际情况的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模式,更好地促进聊城经济发展。同时随着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城乡物流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和发展,本文涉及的一些问题也有待进一步的检验和分析。

参考文献:

[1]Eiichi Taniguchi,Russell G.Thompson,Tadshi Yamada,Ron van Duin.City Logistics―Network Modelling and Intelligence Transport Systems[M].Oxford: Pergamon Press,2001:1-47.

[2]白晋湘.湘西城乡物流一体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4-65.

[3]王忠伟.城乡物流一体化的内容体系的战略探讨――以成都市为例[J].中国商贸,2009(17):108-109.

篇4

一、水务及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含义

(一)、水务的含义

水务是指以水循环为机理、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核心的所有涉水事务。水务主要包括:水资源、城乡防洪、灌溉、城乡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回收利用、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等涉水事务。

目前我国使用的水务的概念有别于水务公司的服务形式,也不同于把分别由建设、交通、环保部门分别进行管理的城市防洪、城镇供水、排水、污水处理、航运等方面的事务简单地水利的管理范畴,而应该以水循环为机理、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核心的涉水事务。

(二)、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含义

指水务管理所涉及的各项职能和各个环节之间协调、统一的管理机制,即对区域的防洪、排涝、供水、需水、节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及其回用、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地下水回灌等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取水许可、统一配置、统一调渡、统一管理。也就是说由一个部门对水质和水量负责。

二、水务一体化的优越性

(一)、理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体制保证。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对区域的防洪、排涝、蓄水、供水、排水、节水、水资源的保护、污水处理及其回收利用等实行统一管理,改革“多龙管水”为“一龙管水”。这样才能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促进了城镇的防洪与排水工程建设。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既可以从区域上统盘考虑防洪与排水,也可以根据有偿使用的原则,解决部分工程的投资和运行费用,促进城镇防洪排水工程的建设。

(三)、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水利基础产业。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可以使水利从以防汛抗旱为主的纯公益性基础设施向同时兼顾城乡供水、旅游、养殖和排水治污等经营性产业发展,以促进水利基础产业的良性运行与发展。

(四)、强化了水行政执法工作。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可以强化水行政执法工作,丰富水行政执法的内容。切实解决以前由于是多个部门管水形成的困难,如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费征集制度等实施都可迎刃而解。

三、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在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一)、改革认识不到位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地区改革的主动性和深度不够,有些地区改革进展较慢,而在已经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地区,也可能存在着改革目标不明确,改革浮于形式的问题,改革后工作思路和工作内容并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

(二)、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主要表现为上下不对口、左右不协调的问题。如部分地区上下级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步伐不一,带来了行政机构上下不对口、工作协调难的问题。同时,水务一体化改革要打破水务管理上原有的条块分割,要重新调整相关涉水部门的管理职能,会触及到一些部门的既有利益,如何理顺水利、城建、环保等部门的分工合作关系,这是一个困难的过程,需在实践中不断适应调整。

(三)、投资渠道不畅,水务市场多元化、多渠道投资格局尚未形成。在改革过程中,一些地区政府机构职能发生调整和变化,导致水务基础设施政府投资主体缺位问题更加明显,原有的投资渠道没有了,新的投资渠道又没有建立起来。水务基础设施对社会资金、外资以及金融资本等吸引力不强,市场化机制不健全,水务市场多元化、多渠道投资格局尚未形成。

(四)、国有水务资产管理改革滞后,水务市场产业化程度不高。水务国有资产兼有公益性和经营性的特点,以及相关经济政策还不配套,使国有水务资产管理改革面临着一些难题。在推动水务市场化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水务市场发育还不完善,继续加快推进城市水务产业化市场化进程,仍然是许多地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五)、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亟待完善。一些过去的行政法规和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现状,急需修订完善,同时,新的形势还要求制定新的政策法规体系来保证改革与发展的有序进行。

(六)、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高水平的管理人才缺乏,管理信息化、现代化程度较低,公众参与管理和监督不够,水务技术规范标准有待补充完善。

四、解决措施

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思路,完善体制,创新机制,开拓进取,因地制宜地开展水务一体化改革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快水务一体化改革步伐。要适应发展形势,进一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这项改革是统筹城乡发展和落实治水新思路的必然要求,要从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解决我国水多、水少和水污染问题的高度,提高对改革工作的认识,切实加快改革步伐,真正实现城乡涉水事务的一体化管理。

(二)、加强部门协调,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涉及面广,难度大,在改革过程中只有积极争取有关方面的理解、支持,勇于探索,及时总结改革经验,加快推广行之有效的水务改革模式,才能不断理顺城乡水务管理体制,实现“一龙管水,团结治水”的好局面。

(三)、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对现实需要但还缺乏的政策法规要加快建立健全,对一些过时的要及时修改完善。要通过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保障和规范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确保水务市场公平竞争,有序发展。

(四)、健全水务投融资体制。按照有进有退的要求,调整政府财政投资范围,加大公益性水务基础设施建设的政府投入力度。水务企业的国有资产出让收益、经营权出让转让收益等,要用于水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水务投资环境,加快形成向水务产业倾斜的投融资优惠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加大水务设施利用信贷资金、社会资金以及外资等力度。

(五)、推动水务市场产业化发展。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应准确定位,要从直接管理企业向市场监管转变,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加强政策引导,间接调控,强化监管,组织制定全面的产业发展规划,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引入公平竞争机制。

篇5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于2002年4月由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为文化共享工程)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与整合,通过工程服务网络,以互联网、卫星、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网、光盘、移动播放等方式,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文化共享工程是新形势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及千家万户的一项重要文化基础工程,是政府提供公益的重大文化项目,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对于打破落后地区信息闭塞的状况,缩小“数字鸿沟”,提高广大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文化共享工程的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建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县县建有支中心,乡乡建有基层服务点,努力实现“村村通”。

1文化共享工程的特点

1.1海量资源

目前,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建设总量已经超过69TBo 28个省级分中心已接入电子政务外网,日均资源传输量最高可达到100GB,实现了大量音视频资源的传输下载。根据文化共享工程的规划,到2010年,信息资源总量达到100TB,其中国家中心要建设20TB,将形成以国家中心为主各省级分中心共同建设的资源建设体系。

1.2传输手段多样

经过几年的发展,文化共享工程的已经发展出了多种渠道、不同手段的传输方法。互联网、电视网、卫星网等等,针对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传输方法。

1.3资源丰富多彩

文化共享工程的资源分为十几个类目,其内容涵盖了农村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农业生产、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影视艺术、文化曲艺等等。这些信息资源贴近百姓生活,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2文化共享工程在霸州的开展

霸州市是文化部2006年确定的全国中西部地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100个试点县市之一。目前,霸州市共有共享工程支中心一个,乡镇基层网点巧个,村基层服务点41个,已初步形了成以市馆为主干、以乡镇为节点、以各社区村街网点为基点的文献资源共享体系,并且建立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信息专报制度,各基层网点每月将本网点的工作内容、意见建议等上报霸州市文化共享支中心,再由霸州市文化共享工程支中心上报廊坊市中心。

霸州市文化共享体系建立以来,支中心以及各基层网点结合自身特点,利用文化共享工程的资源与设备为全市农民提供了的丰富多彩文化生活,尤其是电影与戏曲节目,农林科技节目,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党的温馨政策,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强有力地推动霸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霸州市文化共享工作的突出表现也受到了各级领导的表扬与鼓励,文化共享工程国家中心及省中心的领导曾多次来霸州参观指导工作。

3文化共享工程在基层实践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在文化共享工程一步步开展并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其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结合霸州市文化共享工程的工作,笔者简单提出了基层工作中巫需解决的几个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间题的思路。

3.1文化共享工程的资源建设与共享问题

目前,由于很多地区的文化共享工程的传输模式是卫星传输,国家通过卫星向各层级网点传输信息资源,所以导致各地的信息资源是一样的。卫星方式的优点缺点都是显而易见的,卫星模式的主要优点是:其广播式的资源传输与服务方式,不因服务网点的增多而增加网络带宽的负载,这就使得基层网点越多,卫星模式的性价比越高,而且卫星模式不受地面网络线路的限制,在网络建设薄弱的偏远地区越发体现该模式的优越性。但是,作为一种单向广播方式,它缺少互动性,在实际利用中我们不得不考虑针对性的问题。例如,霸州市南孟镇的某村有种植大棚韭菜的农户,而文化共享工程的资源中并无这方面的资料。这时最好的选择是由市级支中心甚至是县级来补充资源,把农户需要的资源送到基层点。在文化共享工程今后的工作中信息资源建设应该得到重视,加大对市县级支中心的投入,充分利用支中心的资源,辐射支中心本地各基层网点。在加大对市县级中心投人的同时,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文化共享工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某地需要什么信息,先在平台上需求,若其他地区已经建设了相关的数字资源,两地之间就可以通过网络或其他方式传递、共享相关资源,这样既避免了重复建设,又节省了资金。

3.2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要与当地情况相结合

在前几批次建设的共享工程各基层网点中,网点的的设备主要包括服务器、卫星天线、投影仪、幕布、音响等。这其中的服务器与卫星天线属于较难维修的设备,都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专门的工具来维修与调试。而目前基层网点的人员一般只具备使用的能力,维修对基层网点的工作人员来说较为困难。

解决这个问题,共享工程基层点的建设应该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以方便实用为原则,综合各种共享手段的优劣,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受教育程度,使文化共享工程真正成为当地人民获得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比如霸州,作为一个比邻京津的县级市,经济发展水平较好,基础设施完整,完全可以通过网络的途径传输文化共享工程的资源,而不必依赖卫星传输,这样也不会有转星、高频头损坏等一些复杂的问题出现,也方便基层工作的开展。霸州地区下一阶段文化共享工程的工作即将开展,接下来即将覆盖基层点将采用IPTV十电视网的方式,同时结合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这是一条适合霸州地区建设文化共享共亨的路,是结合了3年来本地区工作经验及学习全国其他文化共享工程先进地区经验所得到的成果。

3. 3文化共享工程的人员素质问题

文化共享工程主要面对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目的是打破这些地区信息闭塞的状况,缩小农村地区与城镇的“数字鸿沟”,提高广大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而广大农村地区,懂电脑、会操作的人员有限,经常出现有些地方有设备、无人会操作的现象。因此,加强技术人员培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巩固技术队伍基础,结合工程的现状,因地制宜、分级组织培训,开展技术交流是促进文化共享工程又好又快地发展而亚需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篇6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当前,城乡差距越来越大,成为了影响与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与城市偏向发展的战略是引发城乡差距扩大的主要根源之一。在这制度与战略下,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乡村人口涌入到城市之中,导致城乡人口萎缩,其人力资源逐渐薄弱,进一步限制了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开始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以城乡一体化为导向,进行村庄整治与布局规划,通过整治与规划,将乡村规模较小、人口较为分散的村庄向中心村或重点村进行整合,从而集中乡村人口,推动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区域协调。

一、新形势下乡村人口迁移的特征

(一)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对乡村人口迁移的影响

在城乡一体化战略实施过程中,乡村人口的迁移主要包括整合与集聚两种状态。其中整合指的是以政府为主体,在国家政策与当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乡村人口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整,其主要方式是将乡村分散居民点与偏远地区的人口通过调整与合并,实现乡村人口的集中。集聚指的是为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环境与质量,推动处于乡村偏远地区的居民,逐渐向环境较好、设施较为完善的城镇或居民点进行集中。以城镇及居民点为核心,进行乡村人口的聚合,可以节约社会资本并发挥规模效益,推动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城乡一体化战略实施能否顺利进行,与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规划、区域人口发展及居民意愿存在着极为紧密的关系。

通过城乡一体化战略实施,对乡村人口迁移的方向与规模进行引导,推动规模较小、较为分散的居民点,向环境较好、服务设施较为完善的居民点进行迁移,最终将乡村人口进行聚合,从而形成大中型居民点,进一步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战略目标。

(二)新形势下乡村人口迁移的空间特征

从整体来看,当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依然是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随着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大量乡村人口迁移到城市之中,而城市向农村流动的人口较少,这就导致了城市人口问题,激化了城市人口与土地矛盾,同时,由于大量人口离开乡村,导致乡村出现空壳化现象,进一步扩大城乡差距。城乡一体化实施可以有效解决区域内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的问题,通过一系列措施,引导并调整乡村人口流动方向与规模,实现区域人口有机分散与有序集中。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形势下,人口迁移的方向出现变化,向城市方向流动的乡村人口减少,向乡村内部流动的人口逐渐增加;在地域的角度来观察,可以发现,乡村人口逐渐向乡镇或大型居民点迁移,形成了乡村辅助城市发展,城市支持乡村建设的局面,实现了区域内人口的有机分散与有序集中。

(三)新形势下乡村人口迁移的渠道

为有效落实城乡一体化战略,需要通过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及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引导乡村人口迁移。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为乡村人口迁移提供了较多的渠道,如:确定区域内重点村与中心居民点,完善基础设施引导乡村人口迁移;建立区域基础设施,调整乡镇体系的等级与规模,引导乡村人口迁移;加强现有村庄的整治与改造,整合发展条件较差的村庄,推动村庄集约式发展等。

二、城乡一体化为导向的村庄整治与布局规划

村庄规模较小,村庄分布较为分散,制约了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与共享,进行村庄整治与布局规划,集中乡村人口,是共享公共服务设施与缩小城镇差距的必然要求。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整治乡村居民点,通过布局规划,引导规模较小、较为分散的村庄向重点乡镇或大型居民点进行集中。结合新形势下乡村人口迁移的主要特征,并按照区域人口调整有机分散与有序结合的宗旨,对村庄的规模体系与空间分布进行调整,在调整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综合考虑规模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尊重居民迁移意愿;比较优势原则;量力而行原则。

进行村庄布局规划,引导与控制乡村村镇体系,推动乡村集约式发展,建立乡村聚落体系,并与区域城乡发展相协调。在进行村庄整治与布局规划时,需要做好总体安排,做好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设施、环境保护措施、产业结构等的规划与安排,明确乡村聚落体系的规模等级与空间组合,在此基础上,编制村庄搬迁、合并等的总体方案与具体措施。

在进行城乡一体化为导向的村庄整治与布局规划工作时,需要充分考虑地域特殊性,因地制宜地进行整治与布局规划工作。实现城乡一体化为导向的村庄整治与布局规划的技术线路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城乡一体化为导向的村庄整治与布局规划的技术线路示意图

以城乡一体化为导向的村庄整治与布局规划,需要制定出针对不同发展区域的措施,确保分区整治,杜绝盲目建设与发展;在配置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时,需要结合近郊、远郊、郊区等实际情况,重点改善人居环境;居民点建设,需要体现出城乡一体化独特的景观风貌,打造出地域特色。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乡村人口涌入到城市之中,在引起城市人口问题的同时,导致乡村人力资源逐渐薄弱,严重制约了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实施城乡一体化为导向的村庄整治与布局规划的战略,引导乡村区域人口迁移,实现乡村区域人口的有机分散与有序结合,走乡村集约式发展道路,可以有效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乡村人口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推动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石培基,李得发,李巍,王录仓. 城乡一体化导向的村庄整治与布局规划[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04:147-152.

篇7

“城乡公交一体化”,简单的说,就是利用公交化运作方式, 打破原来的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的局面,发挥客运资源效益最大化,以达到城乡公交相互衔接、资源共享、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协调发展过程。据调查了解,海宁的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目前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尤其是“公车公营”的运行模式,更是全国的首创。一年来,海宁市已经投入改造资金3000多万元,新添置空调中型客车130辆,开通公交线路30条,其中城乡公交一体化线路20条,辐射全市147个行政村,城乡公交通村率达到91.3%,预计2005年底,全市所有道路全部达到通车标准,力争实现村村通公交,路路有公交。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城乡居民对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政策表示非常赞成,认为公交城乡一体化给出行带来方便,乘公交车进城明显人数增多,能促进经济发展,而且经济实惠,是一项利国利民,使居民、经营者、社会多赢的好措施,为海宁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了条件。(详见问卷调查汇总表)

二、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的主要效果:

城乡公交一体化是对原有农村客运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重大举措, 海宁市“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实施,为城乡客运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主要表现在:

(一)理顺了管理体制,实现城乡资源共享。

由于历史原因,城市公交由城建部门管理,客运班线由交通部门管理,一直是“两张皮”。经过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公交统一由交通行业管理,城市道路及站点向农村公交开放,大大方便了农民进城

(二)优化了运营结构,实现“公车公营”。

海宁在城乡公交的经营方式上完全吸取城市公交车优点,实施“公车公营”。即全部收回原来的个人产权,通过招投标的方式,交由公司运营。并实行车辆循环,旅客上车买票,途中设置站点,到站停靠的运营方式,彻底解决了农村客运市场出现的“三客”问题(拉客、骗客、甩客)问题。

(三)实行了区域经营,提高农村班车覆盖率。

海宁公交车实行区域经营,经营企业可以灵活安排线路走向和车辆数量,合理安排班次,提高车辆使用率,降低运营成本;通过实行划片经营,可以把热线的经济效益弥补冷线,解决客运矛盾,提高农村班车的覆盖率。

(四)改革了公交票价制度,确保农民从中受益。

实行城乡公交一体化,有利于进行成本核算,大大降低了班车票价,城乡公交一元钱的同票同价,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真正让老百姓感到实惠。

三、海宁城乡公交一体化的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 农村客运集约化程度低

前几年,受有路大家走,有车大家开的影响,导致了农村客运单车承包经营现象十分普遍。经营费用高,服务质量差,抢拉客源、超时间运行,恶性竞争,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制约了城乡公交一体化规范健康发展,

(二)农村乡镇客运场站太少。

虽然海宁市日前的行政自然村通车率和道路覆盖率都居全国前列,但大多数的乡镇没有汽车客运站场,客远站点太少,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客运需求。

(三)村级道路建设速度不快。

道路建设状况是城乡公交一体化基础和前提,趋势影响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进程,海宁现在公路网密度达61KM,居全省前列,但提出的“等级公路通行政村的目标”还没有实现,尤其是村级公路建设速度还不快。

(四)农村客运使用的车型多,适用车型少。

现有农村客运的车型多、杂,但这些车型备有较大的空间装货的不多,有下置式行李仓的车也不多,与农民所期望的车型不一致。农民出行需随身携带一定数量的农副产品,所以农民还是不得不选择农用车、三轮车进城。

四、海宁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改进措施

调查中,我们6个人都为海宁的公交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取得的成效感到由衷的自豪,觉得海宁的经验应该在全省乃至全国进行推广,但是海宁公交自身也应该不断改进和完善。改进措施大体可考虑:

(一)使路、站、车一体化、高效化。

在新建或改建通村公路时,应使路、站、车一体化。建路时,应该考虑设置旅客停靠站点(最好是港湾式),同时推荐使用适合农村客运的经济客车车型,把路、站能进行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建成,则更能避免重复建设,体现高效。

(二)合理调整客运线路。

要根据海宁农村的村镇公路规模、人口密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行政村公交的通车需要,合理调整客运线路。避免现在不同程度存在的弃冷线争热线和挤干线的做法,保证城乡客运有序、健康发展。

(三)完善公车公营体制。

对原有的农村客运个体经营户逐步进行公司化改造, 实行公车公营。尽可能地使公交车安装统一样式的线路标志牌,实行统一站点,统一票价,统一车型、颜色和标志,统一结算,统一着装, 提高城乡公交的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

(四)加大公路建设的资金投入。

篇8

“城乡公交一体化”,简单的说,就是利用公交化运作方式, 打破原来的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的局面,发挥客运资源效益最大化,以达到城乡公交相互衔接、资源共享、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协调发展过程。据调查了解,海宁的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目前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尤其是“公车公营”的运行模式,更是全国的首创。一年来,海宁市已经投入改造资金3000多万元,新添置空调中型客车130辆,开通公交线路30条,其中城乡公交一体化线路20条,辐射全市147个行政村,城乡公交通村率达到91.3%,预计2005年底,全市所有道路全部达到通车标准,力争实现村村通公交,路路有公交。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城乡居民对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政策表示非常赞成,认为公交城乡一体化给出行带来方便,乘公交车进城明显人数增多,能促进经济发展,而且经济实惠,是一项利国利民,使居民、经营者、社会多赢的好措施,为海宁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了条件。(详见问卷调查汇总表)

二、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的主要效果:

城乡公交一体化是对原有农村客运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重大举措, 海宁市“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实施,为城乡客运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主要表现在:

(一)理顺了管理体制,实现城乡资源共享。

由于历史原因,城市公交由城建部门管理,客运班线由交通部门管理,一直是“两张皮”。经过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公交统一由交通行业管理,城市道路及站点向农村公交开放,大大方便了农民进城

(二)优化了运营结构,实现“公车公营”。

海宁在城乡公交的经营方式上完全吸取城市公交车优点,实施“公车公营”。即全部收回原来的个人产权,通过招投标的方式,交由公司运营。并实行车辆循环,旅客上车买票,途中设置站点,到站停靠的运营方式,彻底解决了农村客运市场出现的“三客”问题(拉客、骗客、甩客)问题。

(三)实行了区域经营,提高农村班车覆盖率。

海宁公交车实行区域经营,经营企业可以灵活安排线路走向和车辆数量,合理安排班次,提高车辆使用率,降低运营成本;通过实行划片经营,可以把热线的经济效益弥补冷线,解决客运矛盾,提高农村班车的覆盖率。

(四)改革了公交票价制度,确保农民从中受益。

实行城乡公交一体化,有利于进行成本核算,大大降低了班车票价,城乡公交一元钱的同票同价,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真正让老百姓感到实惠。

三、海宁城乡公交一体化的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 农村客运集约化程度低

前几年,受有路大家走,有车大家开的影响,导致了农村客运单车承包经营现象十分普遍。经营费用高,服务质量差,抢拉客源、超时间运行,恶性竞争,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制约了城乡公交一体化规范健康发展,

(二)农村乡镇客运场站太少。

虽然海宁市日前的行政自然村通车率和道路覆盖率都居全国前列,但大多数的乡镇没有汽车客运站场,客远站点太少,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客运需求。

(三)村级道路建设速度不快。

道路建设状况是城乡公交一体化基础和前提,趋势影响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进程,海宁现在公路网密度达61KM,居全省前列,但提出的“等级公路通行政村的目标”还没有实现,尤其是村级公路建设速度还不快。

(四)农村客运使用的车型多,适用车型少。

现有农村客运的车型多、杂,但这些车型备有较大的空间装货的不多,有下置式行李仓的车也不多,与农民所期望的车型不一致。农民出行需随身携带一定数量的农副产品,所以农民还是不得不选择农用车、三轮车进城。

四、海宁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改进措施

调查中,我们6个人都为海宁的公交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取得的成效感到由衷的自豪,觉得海宁的经验应该在全省乃至全国进行推广,但是海宁公交自身也应该不断改进和完善。改进措施大体可考虑:

(一)使路、站、车一体化、高效化。

在新建或改建通村公路时,应使路、站、车一体化。建路时,应该考虑设置旅客停靠站点(最好是港湾式),同时推荐使用适合农村客运的经济客车车型,把路、站能进行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建成,则更能避免重复建设,体现高效。

(二)合理调整客运线路。

要根据海宁农村的村镇公路规模、人口密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行政村公交的通车需要,合理调整客运线路。避免现在不同程度存在的弃冷线争热线和挤干线的做法,保证城乡客运有序、健康发展。

(三)完善公车公营体制。

对原有的农村客运个体经营户逐步进行公司化改造, 实行公车公营。尽可能地使公交车安装统一样式的线路标志牌,实行统一站点,统一票价,统一车型、颜色和标志,统一结算,统一着装, 提高城乡公交的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

(四)加大公路建设的资金投入。

篇9

1规划背景

1.1 东坑镇基本概况

[]东坑镇是陕西省批准建设的“重点示范镇”,是榆林市的重点镇之一,位于靖边县西部22公里,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结合带,307国道、青银高速公路和太中银铁路横贯东西。全镇总土地面积522.5平方公里,有耕地20.2万亩。全镇辖19个行政村,172个村民小组,有农业人口13000户,总人口52866人,是靖边县面积最大、农业人口最多的农业乡镇。

1.2 机遇与挑战

陕西省在落实国家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提出了加快重点示范镇建设,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此外,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也将对靖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机遇。

但本地区也存在着许多必须清醒认识的问题。目前阻碍东坑镇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有:

1、基础设施配套不够;

2、城镇建设投入不足;

3、新农村建设难度大;

4、扶贫增收任务很艰巨;

5、现代农业发展任务艰巨;

6、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较落后;

7、土地使用规划不合理,利用效率低。

要想克服现状的诸多制约因素,实现东坑镇经济的快速腾飞,必须准确把握东坑镇的特点,在东坑镇现状和发展条件等基础上,对东坑镇给予合理准确的定位,挖掘发展潜力。

2规划思路

2.1 规划原则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区域内城镇的数量和规模都会有较大的变化,经济的一体性,区域的整体性,城乡的融合性等趋势会越来越深入地影响区域内每一个城镇的发展。

1、区域协同发展原则;

2、完善功能,重点突破原则;

3、因地制宜,塑造特色的原则;

4、市场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原则。

2.2 发展战略

在规划中紧紧抓住了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这一主线,以工业思维谋划农业发展之路。针对东坑镇自身发展问题和城镇化特点,提出了以下几点发展战略:

1、以建设功能完善的城镇为目的,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2、从镇域发展角度分析,应以建设农业强镇为目标,积极参与区域分工,培育优势产业,发展特色农业;

3、注重经济与人、环境、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4、以农副产品生产、精深加工等发展为基础,形成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产业基础。

3规划对策

3.1 战略措施

根据上述规划思路,在规划布局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立足产业发展、夯实城镇经济基础;

2、突出发展重点、分区逐步推进;

3、合理布局产业、壮大镇域实力。

3.2 城乡统筹规划

针对镇域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和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城乡协调发展主要通过以下六个方面来实现:

1、城乡空间一体化

在镇域空间布局上应围绕“人口向城镇、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经营向规模化集中”,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空间布局,实现镇域城乡空间的一体化。

2、城乡经济产业一体化

依照“一村一品、 一镇一业、以工带农、以农促工”的新思路,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途径加快农业产业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村社区建设,实现城乡经济产业一体化。

3、城乡人口分布一体化

尽快进行全面的、实质性的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允许农民向城镇转移,鼓励有技术、有实力的城镇居民到乡村发展,实现城乡人口分布一体化。

4、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前提和保障。要最大限度寻求城乡设施共享的机会,促进基础设施的集约化发展。

5、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

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主要包括:统筹城乡教育科研事业发展,统筹城乡文化和体育事业发展,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等方面。

6、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

生态环境的一体化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强化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和建设,重视对城乡污染源的控制;促进城乡经济结构、产业布局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努力发展生态农业;重视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使城乡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政策、措施得到有机统一。

4结 论

东坑镇是西部地区典型的农业型村镇,受到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限制,城镇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率都还不高。通过此次东坑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以及对西部地区城镇化的研究,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和认识:

1、以镇域为规划范围进行城乡一体的总体规划。统筹城乡规划、发展农村社区建设,合理产业布局,实现错位发展。

2、准确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合理规划产业布局。

3、对全镇域实行统一的规划管理。统一城乡规划管理是保证城镇化质量,使城乡一体规划建设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

4、必须把握住因地制宜、发展持续和以人为本的建设原则。

东坑镇的经验表明,在西部地区的镇域总体规划中,应将重点放在小城镇的建设上,打造现代化的小城镇,提倡新型社区建设,使城乡均衡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参考文献:

周榕,文国玮,刘淑英.城乡一体规划的新探索――中山市小榄镇总体规划[J].规划师,2003,(11):50-54.

谭春芳,林瑾瑜.旧村改造与城乡一体化进程[J].小城镇建设,2006, (4):76-79.

李建伟,刘科伟.西北地区小城镇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以都兰县总体规划为例[J].开发研究,2010,(6):16-18.

篇10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主要是根据当前城乡运输发展的需要,为能够更好地适应城乡一体化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改革现有的城乡运输管理模式,改变原有的城乡公交分割的现状,减少城乡公交运输之间的障碍,实现城市和农村的运输发展。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客运量逐渐增加,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也是城乡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的需要。

一、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城乡之间的客运量逐渐增加,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出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实行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保障,目前相关的条件并不十分健全,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当前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公交一体化规划不完善

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发展对于加强农村和城市的联系,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发展规划刚刚实行,相关的规划并不十分完善,导致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中存在众多的问题,严重影响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当前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规划并不十分严密,公交线路的衔接方面未能进行合理的组织和调配。大部分公交车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但是由于乡镇的村落分布并不十分集中,如何进行公交线路的选择才能更好地节省成本,提高公交运行的效率成为当前公交一体化进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城乡公交一体化缺少相关的资金

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建设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虽然农村的经济逐渐发展,但是公交一体化进程的资金仍然存在短缺的现象,这对于公交一体化进程的实现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另外由于城乡实现一体化建设是城市和农村公交管理的一体化管理,这部分资金由谁支付,这也是城乡公交一体化实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城乡公交运行中存在距离上的差异,如何对公交运行中的票价进行合理的规划,公交车运行的成本问题逐渐成为当前公交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研究问题。这些因素都成为当前公交运行中资金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如何保障城乡公交运行的资金成为当前公交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公交城乡一体化的政策不完善

当前农村和城市之间有一些线路班车在运行,但是线路班车在票价、运行方式和执行国家相关政策等方面与公交车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很好的体现公交的公益性属性,让农民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但是当前政府对于这一建设缺少比较完善的政策支持,比如如何对原有的线路班车进行改造,如何有效地落实改造等等,由于政策的缺失,导致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受到严重影响。

二、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客运量逐渐增加,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对于农村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中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当前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还存在众多的问题,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合理规划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行,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成为当前城乡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的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中需要对城乡公交线路以及公交运行车辆进行统一的规划,制定出详细的运行规划,这对于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乡公交运行的监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农村村庄分布比较分散,对城乡公交运行进行合理的规划,可以有效地减少公交运行中的线路分布不合理现象,在节省资金的同时提高运行的效率。

(二)增加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资金支持

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保障,在今后的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中需要加强政府的资金支持,为公交一体化进程的建设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另外政府还可以鼓励一些社会人员对公交一体化的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丰富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的资金支持。同时政府还需要建立专门的部门监督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资金使用情况,避免出现资金的不合理使用现象,保障资金的落实,促进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建设。

(三)建设完善的城乡公交一体化网络

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公交车的管理,建立城乡一体化公交网络,对公交车的运行进行合理的监管。对于公交车的运行线路,公交车的票价,公交车的车辆进行统一的标准化管理,这对于提高公交车的运行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现城乡公交车的网络化管理可以对公交车的运行进行实时监控,这样可以更好地掌握公交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加强公交车城乡网络化管理可以保障公交车运行的有序进行,对于提高公交车的运行效率和运行秩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当前公交车的管理体系并不十分健全,加强网络化管理可以减少公交车的不公平竞争,对于城乡客运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加强公交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支持

公交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公交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相关的政策并不十分完善。政府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政策支持,对城乡一体化建设制定相关的规划目标,在原有公交线路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公交班车,可以依据就近原则改变原有的线路,这可以有效地减少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的阻力。政府还可以通过出台一些优惠的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力量为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建设进言献策,可以通过网络积极吸收和鼓励人们提出合理的建议,促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建设。

结语: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交流逐渐加强,城乡之间的客运量也随着增加,加强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促进城乡经济之间的交流和发展,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实现城乡公交车一体化建设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今后需要进一步完善公交车一体化网络,合理规划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促进我国城乡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近年来,为保证经济的平稳发展,必须打破固步自封的二元体结构,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和乡村以各自发展为主、互向割裂的局面。目前的城乡管理与规划体系不够完善,农村土地规划不够科学,土地浪费现象比较严重,资源配置不够合理,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势在必行,城乡一体化要想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进行科学的规划,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奠定好良好的基础。城乡一体化主要实现行政区域内部之间城乡的协调与发展,但是行政区域化则更多的是侧向于跨行政区域之间的互动与协调发展。所以说城乡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要前期和基本基础。另外城乡一体化就是要实现交通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和制度与空间的一体化等战略目标与战略重点,但这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内容与实践任务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关联性。本文在对城乡一体化进行探讨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化经济的发展谈了一些看法。

一、城乡一体化规划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城乡一体化从规划指出就必须树立城乡并重的观念,为实现经济的再发展就必须彻底消除规划只为城市服务的思想,在城乡一体的规划中既要充分重视生产力布局的优化,还要重视兼顾公平与平等的原则。对于城乡规划中各组成部分必须在发展战略上平等的对待,做到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相互协调的共同发展。以前的二元制结构一方面造成了农产品难以顺利的走进市场,一方面还造成了城市对农村的剥削。在我国城市与乡村之间有着各自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造成了经济组织对行政机构的严重依赖,其作用难以得到真正的发挥,经济一体化更是

如同空中楼阁。因此,城乡规划必须循序渐进地把分裂型的管理向空间性的行政管理转变,把有“户”的管理向“人”的管理转变,注重实现上岗就业的平等,注重实现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发展。综合而言,就是建立协调性、互利性的新经济模式,形成合理的市场分工体系,可见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尤为重要,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条件

城乡一体化就是建立在生产力相对发达的基础之上,实现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与各种资源的流通顺畅化,配置合理化,建立起相互协调发展经济模式,达到通过城市经济来带动乡体经济,利用乡体经济来促进城市经济的再发展的目的,形成城乡之间在经济、文化、生态等融合的局面。具体而言就是打破对立的形态,实现和谐与共荣,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现代化、生态和谐等方面的新格局。但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必须建立在一定条件具备的基础之上。它要具备的条件是工业化已经基本完成,逐步迈向后工业社会;城市的发展已经逐步开始向郊区开始扩散;具有都市型风格的农业现代化已经基本成型;城区和郊区之间的快速交通网络格局已经形成;城乡平等发展体制初步形成。

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是把多个行政体经济进行组合建立起更加大的经济共同体。它能起到把区域作为基础来提高资源配置率的作用。达到这一条件必须要把涉及整体影响商品与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的障碍消除掉;彻底消除掉以区域界线而影响经济发展的歧视政策和行政行为;中心城市必须具备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已经形成了区域之间比较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城乡一体化的建立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城乡一体化要实现在市场、交通、制度、产业和空间的一体化,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实践任务,其关系非常的密切。

三、区域城乡经济社会协调统筹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城乡发展规划,逐步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

对城乡经济进行科学的统筹,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逐步建立起新型的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把城乡的发展规划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城乡之间的今后发展和规划布局进行合理的协调。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既不能照搬照抄,又不能闭门造车,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而周密的统筹规划,打破以城乡为界限的经济运作模式,把依靠城市为中心发展的经济团体和附近的乡村乡镇的据点联系成一个整体。科学的编制在人口发展、土地的利用、基础设施的建设、城乡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统筹规划。实现城乡之间空间布局的优化和资源配置的科学,以达到促进城乡在基础设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一体化,不断地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促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规划发展。

(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实现城乡资源配置一体化

对城乡产业进行统筹必须要以新型的工业化作为主导,必须调解产业结构调整,对生产力布局进行优化,不断地推进比较优秀的工业结构布局,把工业的整体实力进行提高。把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产业逐步向城市中心和集聚点转移,由此来推动产品的竞争实力和经济素质的提高。改变旧的农业发展方式,不断地使农业产业体系得到健全的发展,不断提高集约化水平,使农业市场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逐渐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基础。打造现代化的服务体系,把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现代管理措施逐渐向农村倾斜,推进各产业的协调发展。对各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科学的规划,建立起城乡产业分工相对合理的发展格局,打造新的经济格局,实现配置的一体化,打造出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区域经济体。

(三)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实现城乡建设一体化

对于城乡基础设施的方方面面必须合理对待、认真安排,尤其是要加快在县城与乡村之间的绿化、重点道路、排水、供气、供暖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引导城市基础建设发展向农村地带,建设成综合性比较高的交通网络,切实发挥好中心城市的地位与带动作用。通过基础设施的建立,提高公共服务的同享度,能有效地缩短城乡之间的空间差距,通盘规划农村的服务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和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实现以城市为主要中心和城市带乡镇的经济体,做到城乡建设的一体化。

(四)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实现城乡管理一体化

把国家公共财政的范围得到逐步的完善和扩大,保证农村的服务体系和社会的保障体系更加的完善,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户籍管理、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等制度,加快实现城镇养老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的并轨。农民、市民必须同等对待,实现社会公共服务的均等等。在整体管理上农村达到城市享有的就业、文

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设施等社会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体系。

结语:

城乡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是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过程。制定科学的城乡发展战略,切实发挥中心城市之间的区域性经济纽带作用,切实缩短城乡之间的存在差距,具有重要作用,最终达到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12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全域”理念,统筹推进“四化同步”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城市重拓、产业重融、土地重整、村镇重建、要素重组”为基本路径,着力在城乡规划、产业发展、要素配置、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城乡生态发展等六个方面统筹推进一体化,重点抓好事关城乡群众福祉的重大项目、民生工程,积极稳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覆盖,城乡发展空间集约利用,全面加快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努力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探索新路,积累经验。

二、目标要求

围绕“把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目标要求,力争到2017年,全市农民生活品质明显提升,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努力为全省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城乡空间布局更加优化。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基本建成,新型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城镇化率达到75%。美好乡村建设步伐加快,中心村布点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更加优化,资源节约利用水平大幅提升。“三个集中”集聚度进一步增强,土地规模经营比重超过60%,农民集中居住率达到50%。

城乡产业融合协调发展。县域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县域新型工业化水平大幅提升,县域经济占全市的比重达40%。现代都市农业体系基本形成,特色、高效农业面积突破300万亩,现代农业园区增加到350个。村镇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20万元。城乡三次产业交融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乡收入差距明显减小。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2年基数上实现翻番,力争达到20000元,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超过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5:1。

城乡生态环境同步改善。成功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0%,城区人均绿化面积达到15平方米。新建一批万亩成片林、万亩苗木基地。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村庄环境管理实现常态化,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分类处理率达到80%以上。

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城乡一体的就业社保机制基本建立,城乡一体的教育、医疗、卫生、文体、生态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建设加快推进,城乡社会管理机制不断优化,基本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乐有所倚。

三、重点工作

(一)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和建设一体化

(二)统筹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

(三)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四)统筹推进要素配置一体化

(五)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

(六)统筹推进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

四、2014年重点任务

(一)城乡规划统筹

(二)产业发展统筹

(三)城乡基础设施统筹

(四)要素配置统筹

(五)城乡社会事业统筹

(六)城乡生态发展统筹

五、保障措施

1、加强改革政策调研。

篇13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各部门:

为建立科学统一的城乡一体化居民收入调查体系,更加真实准确地反映居民收入状况,根据《国家统计局全国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总体方案》和《调查总队关于城乡住户一体化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和要求,经县政府研究决定,于起在全县开展城乡一体化居民收入抽样调查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强化领导,精心组织。实行城乡一体化居民收入调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制定收入分配政策的重要举措,也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开展城乡一体化居民收入抽样调查工作,是更好地了解我县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支出水平、结构以及增长情况,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制定政策、宏观调控提供科学准确的决策参考依据。因此,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居民收入抽样调查工作,切实加强对此项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明确责任,密切配合。此次城乡一体化居民收入抽样调查工作由国家统计局调查队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统一布置,组织各有关乡镇调查实施。本次调查范围广、样本量大、技术性强,涉及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调查人员的选聘、培训、样本抽选、摸底调查、新调查户落实和新旧样本轮换等多项工作,工作量大、难度较高。各有关乡镇和部门要树立大局意识,主动配合,统筹规划,周密部署,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共同做好城乡一体化居民收入抽样调查工作。国家统计局调查队要切实做好城乡一体化居民收入抽样调查工作的宣传、居民收入样本数据的收集、基层调查户的确定、基点调查员的选聘和培训,确保各项调查工作的顺利完成。

三、严格制度,保障质量。此次城乡一体化居民收入抽样调查工作,要按照国家统计局统一制定的《国家统计局全国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总体方案》和调查总队制定的《调查总队关于城乡住户一体化改革的实施意见》实施调查,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各项调查结果真实、准确,严禁弄虚作假和篡改调查结果。一经发现,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等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