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基础医学教学

基础医学教学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5:0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基础医学教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基础医学教学

篇1

基础医学概论是一门供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学习,了解医学概貌,掌握必要的医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整合课程。其内容以“分子一细胞一器官一系统”为主线,涵盖了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药理学、遗传学等十门课程[1],通过对基础医学各学科内容进行整合、重组和优化,从而加深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系统性的理解和掌握。

机体的免疫系统是基础医学概论中非常重要的一章,涉及了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医学免疫学等学科,其教学内容深奥枯燥、概念抽象繁多、机理复杂,一直都是教学中的难点。下面笔者以此章为例谈一下在基础医学概论教学设计中的体会。

1 教材分析

笔者所讲授的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基础医学概论》[2]第18章“机体的免疫系统”。目前的理论学时为10个学时,要完成教材整章的教学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结合非医学专业学生的特点,选择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密切联系特异性免疫应答两条主线(细胞免疫应答与体液免疫应答)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讲授,对面面俱到的教材做一个大幅度的修剪,达到“够用”为度。如免疫耐受、超敏反应、免疫学诊断、预防和治疗等作自学内容。

2 教学目标

根据之前所述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知识基础,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①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②掌握免疫器官的组成;③掌握重要的免疫分子:免疫球蛋白的概念、结构和功能;补体系统的概念及功能;④掌握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⑤熟悉T、B淋巴细胞的重要表面标记分子;⑥熟悉单克隆抗体的特点及应用。

由于学生在高中生物时接触过免疫系统,对其分类、组成及功能有一定的认识,对该部分知识的加深与拓展也较易理解,因此本章的难点在于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2.2能力目标:在知识目标完成的基础上,我们力争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能力目标。

2.3情感目标:通过讨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小组协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3 教学方法

非医学专业招生大多是文理兼收的,有些学文科的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对涉及较复杂机制的内容理解起来相对困难,极易形成思维疲劳,失去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为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比喻法、讨论归纳法、案例分析法、PBL教学法等,提出问题找到基础与临床与生活经验的切入点,循序渐进将科学知识的讲授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如在讲解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时,首先提出问题: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发现了一种有“世纪瘟疫”之称的疾病——艾滋病,对艾滋病,同学们有多少认识?同学们知道艾滋病患者会有什么临床表现吗?引导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结合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的形象比喻:把免疫防御功能比喻成国家的国防部队抵御外敌入侵,把免疫监视功能比喻成人民警察监视内部“突变”人群,把免疫自稳功能比喻成清洁工等,使学生能更好的形象理解,而且课堂气氛活跃,在师生讨论、互动中,轻松的掌握了知识点,达到了教学目的。

4 教学过程设计

4.1多种方式,导入新课

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新课导入能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参与意识以及开启创新思维的第一步[3]。新课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温故导入法、提问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情境导入法、疑问导入法等。如讲“机体的免疫系统”这一章绪论时,首先通过口头提问:人体的“国防部队”是什么?一个国家需要有自己的军队来抵御外来的敌人、保卫国家的安全、维护人民生活的稳定,那么人体的“国防部队”有什么功能?以此来唤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导入新课。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又提出新问题:人体的这个“国防部队”是怎样运作的?这时学生带着寻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进入了新学习情景中,既激发了学生“温故而知新”的求知欲,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在讲“补体系统”这一节时,我们可以这样设问置疑,“异型输血会出现什么后果?”,“溶血”;“而在血型检测试验中,A型血与A标准血清体外出现凝集现象,这说明什么问题?”,“人体内有溶解红细胞的物质——补体”;“为什么正常时不出现溶血?”,“为什么体外很容易失去活性?”等等。这样的设问使教学内容产生了巨大的诱惑力,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4.2结合教具,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在“机体的免疫系统”的第一节授课中,笔者首先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入免疫的概念,通过对一流行性腮腺炎病例进行分析,启发学生联系自身经历,从而提出抗原的概念、免疫的概念以及免疫特异性这一重要特点;采用比喻法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的指出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图文并茂的特点,讲授中枢免疫器官的解剖学特点和组织学特点,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出临床骨髓穿刺的部位;利用课堂讨论法,并结合多媒体视频展示骨髓和胸腺的功能。最后利用归纳式板书的方式对本次课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帮助学生系统式掌握并记忆。

4.3问题小结,引发思考

⑴人类在许许多多病菌、病毒存在的环境中为什么能健康地生活?为什么老年人或应用免疫抑制剂的人肿瘤发病率较高?得过流行性腮腺炎的病人一般不再患流行性腮腺炎,为什么?

⑵无偿献血对人体有害吗?为什么?胸腺在机体免疫中起什么作用?

4.4课程总结

本次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探索实施过程中,实现了免疫系统在基础医学概论课程中的整合,实现了基础教学与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并培养了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基础医学概论作为一门整合课程,由于教学内容上的复杂性、特殊性,授课对象的特定性,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对于教学过程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改进,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金昌洙,刘卫东.基础医学概论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76-77.

[2] 李利兵,朱大年,汪华侨.基础医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2

2建立基础医学教学病例库,推进PBL教学方法改革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执业医师考试和高等医学教育内容也正日趋深入和全面,执业医师考试试题内容不仅仅是涉及某一学科的知识,也不单单是临床技能本身,还包括医师自我学习、创新思维、有效沟通等知识、能力和素质一体化的多重要素,考试更加注重的是考查考生综合运用医学相关知识,发现提出问题、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和素养。这一发展趋势的导向给高等医学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改革提出了较高的要求[10]。当前,世界诸多国家公认的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让学生早期接触病人、尽早接触临床,着力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在基础医学课程教学阶段,建立基础医学教学病例库,大力推进基于病例的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方法改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式。PBL教学法即基于问题学习的方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典型教学方法,强调把学习置于复杂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实际的问题,从而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促进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目前认为,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形式和跨学科多知识点融合的PBL教学特色符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特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我们建立了基于基础医学教学病例库的PBL课程模式,加强了以问题为线索的小班教学和研讨教学。首先,按照基础医学课程标准和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由各学科高年资教员集体搜集、整理和编排贴近常见病、多发病疾病谱、覆盖医师考试大纲、体现课程教学重点、符合临床诊疗流程的典型病例,建立基础医学教学病例库。每个典型病例的内容均包括患者的详细病史、查体过程、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诊断以及药物治疗。病例库的编写和建立,其目的是大力推进基于病例和问题的PBL教学方法和模式改革。为此,我们编写了基础医学器官-系统模块《基于问题的学习指导手册》,分学生用书和老师用书。根据教学需求,选择一定数量的典型病例开展PBL教学。具体实施时,将学生分组,采用小班讨论方式,由一名老师组织引导PBL教学过程。每个案例的PBL教学均分两次课进行,第一次课先由学生针对病例发展进程、患者的信息和诊治过程,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课堂上由同学们运用已掌握的相关知识自己分析、解决其中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再总结出一些相对复杂且值得讨论的问题。第二次课是在学生充分搜集查找相关书籍、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主要解决第一次课总结出来的尚未解决的问题。整个教学环节,教员不参与问题的提出和回答,只是起到不让讨论过多偏离主题,并进行一些适时地点评作用。学员通过病例的讨论学习,可从机体的生理过程、解剖特点、病因机理、病理特征等方面阐述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析探讨疾病的治疗思路、合理用药的原则,初步了解健康教育、医患沟通等相关知识与技能。基于临床病例的PBL教学的实施,实现了由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为基础的传统基础医学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贴近临床实例,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医德品质、自我学习、创新思维、有效沟通、系统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多学科整合医学教学模式转变。

3加强辅导答疑与带教,培养学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基于病例的PBL教学方法改革,一方面实现了以学员为中心,全面提高学员综合能力和医学素养的目标,同时由于总课时限制,理论课教学课时比例大幅度减少,学生理论课程学习中常会产生大量的问题。为了解决好这一矛盾,在鼓励学员查资料自行解决的同时,加强多途径的课后辅导答疑,给学员更多的启发和引导,非常必要。首先,我们在基础医学理论课教学的同时,大力加强了课后辅导,每个学科每周安排教员晚自习时间至少跟班辅导一次;其次,每天安排教员进行网络值班,利用网络课程平台中的答疑功能,及时解决学员在学习中碰到的具体问题。再次,由网络值班老师在网络课程平台中的论坛专栏里提出学员感兴趣的讨论专题,吸引学员结合理论课程所学内容展开广泛讨论,以巩固课堂所学。另外,对一小部分学员的探索性问题,教员给予引导启发,指导学员设计课外科研课题,在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下,完成实验操作,分析实验数据,对研究较深入的课题,由教员指导学员撰写科研论文。对于学员而言,课外科研的实施,增加了学习兴趣,开拓科研视野,开阔了科研思维和眼界,拓展了医学基础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和科研素养,也培养了学员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探索创新的能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员知识水平与能力

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的基础医学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和以学员为中心基于病例的PBL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授课教员知识结构、能力技能和专业素养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器官系统模块纳入了传统的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4门主干基础医学课程,病例式PBL教学中,代课教员在授课、辅导、答疑过程中会遇到学员各种各样跨学科、跨领域的问题,已经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各学科相互独立的框架结构,甚至打破了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课程的界限,授课教员必须破除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观念,也必须具有通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因此,必须采用有效的措施加强教员综合教学技能全面满足课程整合需求[23]。在实践中,我们加强对教员基本教育理论学习的引导,使教员充分认识当前高等医学教育特点,教学改革方向与措施,建立科学的基础医学教学理念;通过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师资教育培训、常态化的精品课教员评选和课堂授课质量评估等具体措施,加强教学技能培训,促使教员基本教学技能显著提高;为教员提供外出学习交流机会,鼓励教员积极参加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的相关教学科研和学术活动;依据执业医师大纲,有计划地组织教员进行专题学习,参加临床实践教学听课和观摩,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强化综合能力。采用以上系列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教员基本教学技能和跨学科专业综合能力,确保了以学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的顺利实施,保证了基于病例和问题的PBL教学质量和效果。

5加强针对性练习强度,合理设置考试方式

基础医学课程涉及面宽、知识点多,很多课程内容综合性强、概念抽象,不易理解记忆和全面掌握。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参考兄弟院校先进经验,采用多种方式,加大针对性练习强度,合理设置考核方案,引导学员紧抓知识要点,理解与记忆相结合,夯实医学基础。依据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按照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题型,组织教员逐单元、逐细目、逐要点地编写了覆盖全知识点的《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基础课程考点习题与精解》,建立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基础课程试题库。在课堂上,教员根据课时安排,每节课结合授课要点从编写的书籍中或者从历年真题中选择几道相关习题进行详细地讲解,以便学员紧扣大纲,把握重点;课后通过网络课程从习题库中选择适量习题作为作业布置给学员,再由老师批改评分,促进学员通过完成作业达到学练结合,查漏补缺,综合理解所学内容;在单元或系统内容完成后,通过网络课程给学员安排模拟测试。经过多阶段的练习,学员不断看书复习,熟能生巧,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提高了综合分析能力。课程考核是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是促使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全面、系统再学习的有效手段,也是检查学员掌握知识程度的重要方法。在基础医学学习阶段,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从知识、技能、态度、行为、能力等方面对学员进行全面考核的理念已经逐渐被接受。在实践中,我们注重合理设置考核方案,让考试内容综合化,考试方式多样化。考试内容涵盖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方法和提出问题、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等方面。考试方式采用笔试、实验操作,讨论表现、书面报告等综合方式,有效避免了考试中的偶然性和变异性,减少了考试的主观性,增加了客观性。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加强课堂练习、布置课后作业、开展阶段测试、历年真题讲解和基础医学综合考核等环节,查漏补缺、夯实基础,全面提高了学员的综合素质和实战能力。

6加强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研究与应用

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是医学基础教育改革与时俱进的方向。我们在实践中把网络信息技术与医学专业的特点相结合,尝试了基于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的基础医学教学模式。相关教学活动,如教学信息的,教学资源(幻灯、教案、课程标准、授课视频等)的扩展,课后辅导答疑,作业布置批改,阶段测试考核,专题论坛讨论等环节都离不开网络课程平台。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的应用充分调动了学员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增加了教学过程的灵活性,有效弥补了教学资源不能满足学习需求,传统教学方法手段单一,辅导答疑、作业布置、测试考核手段落后等问题,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另外,笔者日前参与的国家医学电子书包项目,也是网络信息化发展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数字化综合教学系统。“国家医学电子书包”在教学内容、方法等多方面都有突破,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优势,融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及动画等多种元素,契合高等医学教学的直观性、示范性和实践性特点。此外,大数据时代悄然而至,已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给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将网络信息化数据应用于个性化学习体验的做法正在引起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教学中,启发学员利用网络信息化资源,如Pubmed,ElsevierScienceDirect文摘或期刊全文等相关数据库,开展在线学习,鼓励学员持续追踪和深入挖掘分析数据,发展更具互动性和灵活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保持学习积极性,倡导高质量与独特性的学习体验,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与兴趣。

篇3

二、建立新型管理模式的基本目标和思路

根据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实验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建立新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基本目标是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合理配置的基础上,努力构建能促进学科之间相互交融的实验教学平台,不断深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为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提供条件保障,更好地促进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层次,保证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基本思路是: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和实验内容分群建设,统管共用,全面开放,采取多样化灵活有效的手段,鼓励各学科课程负责人之间进行学术交流,共同探讨跨学科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开设,同时基础医学实验中心也要引进高学历的专职实验教师,促进跨学科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开设,最终形成以实验中心牵头,各学科参与,共同完成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实现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

三、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的结构体系、人员配置与职能分工

三峡大学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包含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平台和科研平台两部分。目前教学实验室平台分为病原学、机能学、化学与生物化学、形态学四个功能实验室模块。每个实验室模块按课程配备有专业的实验技术人员,共12人,主要负责全院的实验教学准备工作,模块内的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教学准备工作中相互协作,实行既有专业分工,又有相互合作的工作模式。同时每个实验室有一个负责人,负责实验室的日常实验教学管理工作,包括安排各课程的实验准备、实验材料请购计划的制定以及实验室管理等相关工作。科研平台目前分为2个部分(见附图),一部分是国家级中药药理三级实验室与省级药理学实验室研究平台,该平台设有独立的实验室主任,受医学院直接管理;另一部分包括省级免疫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平台、形态学研究平台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平台,由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管理,配备有3名专职的实验技术人员,负责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以及实验室的安全、卫生等日常管理工作。主要职能是为学校所有教师、研究生和学生的科研需要服务。同时也对外单位的科研需要提供服务,发挥服务地方的社会职能。

四、新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管理模式的初步成效

基础医学实验中心成立以来,新型管理模式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管理模式下的诸多困难,解决了实验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初步显现了新模式管理的优势。首先是在教学实验室的建设方面体现了优势。新的管理模式可以集中财力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实验室建设;可以对现有的资产进行实质性整合和统一再分配,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减少浪费,杜绝重复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开支,使有限的教学经费得到了充分利用,极大地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比如通过集中财力一次性解决了解剖学骨标本严重不足的问题;一次性购买了实验教学急需的病理学和组胚学切片、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涂片等等,改变了以往凑合着用的局面,解决了实验教学的燃眉之急。随着教学实验室的不断建设与发展,这也必将导致实验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有利于我院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水平上台阶。其次,新的管理模式对科技工作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验中心成立之后,在充分论证和调研的基础上,对实验室进行了大的调整,将原来各学科分散的科研用房集中,腾出6楼、7楼和部分3楼实验室作为科研平台,并按学科和功能分区,建立了药理学与中药药理学研究平台、免疫学研究平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平台、形态学研究平台以及肿瘤研究平台等,所有科研平台均对全校的科研需要者开放,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便利的科研条件和管理有序的研究平台,极大地促进了我院的科技工作发展和研究生教育教学水平。此外,由于实验室用房的有效利用,在很大程度上还有效改善了科研用房和教师办公室用房,使医学院原本紧张的用房条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篇4

1.1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基础医学实验课程在打破原有二级课程结构的基础上,重新组合,设立5门独立的必修实验课程体系:人体解剖学实验、组织学和病理学实验、分子医学实验、病原学和免疫学实验。另外深入建设了1个独立的、综合的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及创新性实验平台,形成具有特色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课程体系和综合平台。

1.2实验教学体系多层次化在原有基础上,对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实行分类、分层次管理,将实验项目分为验证型、综合型、设计型等多种类型。不仅为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同时也对学生起到较强的激励作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每门实验课程具有独立的实验教学大纲,多数课程包括基本实验、提高型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等实验。绝大多数实验项目均有相应的虚拟或仿真教学内容,并含有相应的网络自测内容。另外,大学生探索性实验平台,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由实验中心资助设立的探索性实验项目。由实验中心统一组织,进行开题和结题答辩,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及创新能力。并在其中选拔结题优秀的项目成为校级或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目前获得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资助项目2项,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12项。

1.3教学手段现代化基于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其创新实践能力。实验指导采取教师传授和网络教学相结合,学生可利用数码实验室的系列虚拟、仿真实验系统进行预实验,熟悉实验流程,降低实验成本,丰富教学内容。并可在课后利用实验教学系统复习并自测所学知识。部分与临床课程结合紧密的实验课程,如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病理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开展案例、PBL教学,并与临床检验科、病理科打通,初步培养医学生临床诊断及研究的思维。扩大开放式管理的实验课程比例,组成实验小组。结合机能学实验竞赛,培养学生对机能学实验的兴趣及探索精神。

1.4实施先进的实验管理模式实行实验中心统一管理的制度。由实验中心下达教学任务,中心秘书负责具体实施,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中心的实验经费由中心主任专门管理,明确教学经费使用方法。中心资源管理室负责实验教学的设备、耗材的供应及管理,负责每年教学仪器及耗材的计划制定。中心主任负责组织专家论证后划拨专款,保证教学各项运行经费的落实。中心制订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主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建立教学督导制度和教师听课制度,考察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态度;学生课程纪律、学习态度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等。中心根据不同情况制定出各类型的规章制度,对教学、人员、物品、试剂等各方面进行管理、监督并落实,保证整个教学体系的正常运转[1,2]。

2示范中心建设的初步成效

通过江苏省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狠抓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这根主线,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验室开放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

2.1建成开放的实验教学与管理新模式实验室

开放是培养学生技术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充分利用已有的实验设备,合理选择并开发多种实验教学方法,达到较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同时,借助计算机网络使实验教学和实验中心管理网络化。基础实践教学平台得到深入完善,建成人体生命科学展览馆、组织切片制作系统、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实验系统、机能学实验系统、病原学与免疫学实验系统,满足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需求。建立虚拟网络平台,利用虚拟、仿真实验辅助教学,使实验教学、实验室使用、仪器及其使用、预约、维修、报废;耗材的仓储记录,人员情况均在网络进行电子化管理。

2.2建立创新能力培养平台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创新能力为目的,在实验中心开辟多个学生创新实验场所,开展探索性实验;并挑选学生以项目立项的形式进入创新实验室。学生创新实验室实行学生自主管理的运行模式,通过选拔确定一名同学担任学生创新组长,负责组织、策划和总结项目的实施。部分大学生项目得到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立项和“挑战杯”科技竞赛的奖项。

2.3以实验教学体系的内涵建设促进学科建设

通过实验项目、实验教学手段、仪器及耗材管理的深入改革,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探索精神,并且促进实验室资源的有效共享,带动教师科研项目的实施。近4年来,获得30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的资助,发表SCI文章30多篇。在基础医学隶属的学科中,4个学科被评为扬州大学重点学科,2门基础医学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3示范中心建设的思考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整合教学资源、优化中心管理,并带动了学科建设。同时,极大地调动大学生投入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提高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但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它们对实验中心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考虑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提高。

3.1教学资源的补充与积累在教学具体运行过程中,中心所拥有的实验场所、实验设施可满足所有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的需求。但对探索性实验项目来讲,目前的规模、实验场所及课题经费不能满足所有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的要求。只能根据实验中心带教老师的项目,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使部分学生进入实验室。另一方面,数码实验室提供的电脑、软件及其运行环境需要及时的更新。对于局部解剖学实验课程来说,所有的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均不能代替在尸体上进行的实际操作,而中心面临尸源短缺的严重局面,需要引起领导重视、并从媒体宣传上采取有效手段以解决该问题。因此,实验中心的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需从实验场所、实验设施、实验消耗品等方面进行完善[3]。

篇5

1.1开放教学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的人才培养要求了,因此,必须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

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提出就弥补了这一缺陷,开放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新理念,重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开放式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目前社会最需要的。

对于基础医学课程来说,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其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当今社会学需要的是既有专业知识又具备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就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在讲到一些临床知识时,仅仅依靠教材的图片和知识点,学生对这种临床症状很难有一个较为直观的理解,因此,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在讲解完理论知识后,可以组织学生去医院实地学习,让学生观察在医生给病人看病时时怎么样询问病人,怎么样给病人确诊以及对于这种情况又是如何处理的,病人在看病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通过这种实地的学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会加深,也让学生在以后运用相关知识时会有一个较为直观的印象。

1.2分层教学模式

大学阶段,由于学生从各个地区进入到大学,其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知识面的宽度都是不同,这种个体的差异性是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承认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个体差异性进行不同方法的教学,使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地分层,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学习的积极性,都能掌握一定的知识。例如,教师对于医学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对医学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在完成基本任务之后,可以自学一些临床知识,对其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是有益无害的,而对于基础知识一般,没有太大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其掌握教材的基本知识点,也让学生对医学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逐渐培养其对医学知识的兴趣。

2教学手段的创新

2.1多媒体教学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型的教学手段已经深入到了我国的教育领域。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就是教学手段改革中的一大创举。多媒体教学是指利用网络和视频技术,将事先做好的课件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例如,在基础医学教学中有解剖的知识,教师在教学当中只是按照教材的知识要点进行讲解,学生很难对这么知识有一个深刻的理解,记忆也不会深刻,而教师又不能每节课都进行活体解剖的展示。因此,多媒体教学的引入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大创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给学生播放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般的感觉到每一个步骤,对知识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从而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记忆。

2.2情景教学

基础医学知识有的部分不可否认是比较枯燥无味的,对于学生来讲只能死记硬背,造成学生学习兴趣减弱,没有积极性。

教师针对这部分的知识就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方式。通过情景的模拟和演练,就能使学生很好地记住和理解知识要点,当学生再遇到这个问题时就能够回想起当时课堂上的情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例如,在讲解临床对病人进行询问时的要点问题时,教师就可以让两个学生进行表演,然后教师在观察“医生”问诊过程中的不足与优点,分别加以评价,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感到课堂气氛的轻松,也能够很好地将知识理解,从而学会运用。

2.3实验教学

基础医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验是使学生将教材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的平台,学生通过实验可以对知识有一个直观的观察,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因此,学校和教师都应该重视实验教学,调整课程结构,使学生在学习了扎实基础知识的同时,也使实际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

3基础医学教学模式的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现在这种时代潮流了,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具有专业知识的同时又具有良好的社交能力的人才,现代社会重视人的个性,鼓励个性化,鼓励创新,因此,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势在必行。而对于基础医学这门医学基础的学科来讲,更是非常重要的。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医学人才较少,专业人才更是稀缺,因此,加强我国基础医学教学模式的改革非常必要,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医学专业人才的必经之路。

4结语

随着教育制度改革的进行,我国教育事业的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将来我国教育业的腾飞奠定了坚实了基础。针对基础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国也在积极的进行改革,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要发展,我们就要不断的在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上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时展的人才,才能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实现质的飞越。

作者:申冬冬等

参考文献

[1] 杜克莘.基础医学教学实验中心的建设实践与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

[2] 包定元.开放式教学一体化的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

篇6

1.教育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目前国内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方面,大都存在基础教学内容局限性强,课程设置过于繁琐。专业之间衔接不够紧密,有各学科脱节基础课程重复率过高等问题,没有充分发挥不同学科之间互协调的关系,没有实现开拓学生视野的目的,也限制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教学内容重点不够突出。一些教师为了追求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在教学过程中侧重点不够深入,常常是关联性学习费时过长,本学科反而难以突出重点,出现主次不分的情况。致使教学主要内容讲解时间受到限制,重点不突出,难点突破不了,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3.理论教学脱离临床实际。在学生的理论课堂上,由于教师更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与实际之间的密切结合。面对这些比较枯燥难懂的理论,学生学习的兴趣受到严重的影响。与此同时,负责临床授课的教师也经常抱怨学生理论功底薄弱,对临床教学形成负面影响。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些教师成为专职老师之后,临床医疗的工作往往就停下来了,以至于教师临床知识出现老化与紧缺的现象。此外还有一部分教师是非医类专业毕业的,临床知识相对更加匮乏,难以在课堂上恰当的引入临床案例,造成二者之间的脱节。

4.教师知识储备影响改革,PBL是近年十分推崇的教学方式,是经过科学的认证与实践最终被认定的成功的教学方法。教师以某个具体的临床问题为突破口,引出大量与此相关的知识,以调动学生对基础医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学习的热情,效果比较理想。这种教学方式最重要的要求是教师要有扎实的临床知识功底,一些临床知识较为匮乏的教师是不能胜任PBL教学的。

二、我国基础医学教育改革情况

1.教学基本模式改革。实施模块教育,组建的六个模块分别为:医学专业职业道德模块、科学文化素质模块、基础医学模块、科学常识模块、临床医学模块、思维训练模块等。在运用模块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例如在基础医学的模块中,通过学科内容的整合,实现了教学课时的有效缩减,从而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提高了课堂的利用率。

2.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中山大学基础医学课程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相应的拓展课程,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增强了学生对现代医学研究的热情,体现了学科之间的整合与渗透,实现相不同学科的补充与促进作用。

3.教学内容手段改革。一些医学院校有意识的减少了验证类实践课程的节数,增加了自主设计性实验与综合性实践课程的节数。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参与课堂实验,加深了对医学难点的理解。

三、国内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结合我国当前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实际,针对我国国情与军事院校医学教育的现状,对我国军事院校医学改革展幵了研究与分析。

1.推动多学科融合,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国内医学院关于基础医学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必须全面优化教学各种,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力度。受美国哈佛大学医学课程的影响,上世纪末我国构建基础医学课程体系综合化的新思路,将原来的基础医学共组成了5个模块,又增设了两种前沿医学课程。在将原有课程体系整合的过程中,让学生将基础医学与临床学密切整合,以临床问题为出发点调动学生深入学习医学基础知识。并通过开设前沿医学课程,让从事不同专业的老师以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前沿医学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2.突出课程实践性,构建综合实验课程。实验教学在基础医学教学中从属于各自学科,重在验证医学知识,但是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方面仍有所欠缺。为了全面提升医学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一些院校又增加了综合实验类课程。打破了传统实验课教学的模式,由过去只注重结果逐渐转化为对学生参与过程的重视当中。

3.立足培育创新力,拓展课外科研空间。医学教育改革注重帮助学生搭建创新型的教育平台,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外活动当中,在活动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7

(一)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提高教学质量可以通过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这一有效途径来实现[1]。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示范性课程,必须有很好的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在建设过程中,教师队伍会不断优化,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同时通过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体系的建立,也会示范带动其他课程建设的发展,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二)提高教师授课质量

教师的授课质量是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2]。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加强自身学习,认真研读教材并学习相关知识,既要熟悉本领域的最新信息,也要熟练掌握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应制定集体备课制度,使教师之间能够相互学习,扬长避短。还要完善理论教学评估体系,这不但可以对教师的授课情况给予公正的评价,激励教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充分调动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使两者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主动学习,要想使学生主动学习,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注重采用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开展课外研读小组等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质疑、探究、合作中自主学习,形成师生间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空间。教师要通过介绍典型案例、先进前沿发展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充满责任感和荣誉感,从而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

(四)注重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整个教学活动的效果[3]。注重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是对学校基础医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资源储备。要通过业务交流、资助服务、人才引进等多种方式,促进骨干教师队伍快速成长,造就一批水平高、业务精、素质强的医学教学、科研队伍。

二、强化实验课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医学学科的实践性很强,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医学人才培养中的基础环节。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药卫生的进步,深入开展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实验课程,对解决目前医学教育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基础知识掌握欠佳、技能操作薄弱、动手能力不强、不善于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等现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

(一)改进实验教学的方法内容

传统的实验教学课程大多是简单的验证理论教学内容,这种方法已不适用于当今的医学教育。随着医学教育的深入改革,对医学学生的培养已经从填鸭式教育转向问题性、综合性教育。实验教学也应顺应这一改革趋势,摒弃传统实验教学项目中一些过时落后的单一实验项目,加入一些动手性强的综合性、开放性实验。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入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二)加强实验教学教师队伍的培养

一直以来,由于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处于次要地位,实验教学的师资不被重视,实验课大多是由青年教师来担任,对于实验教师的培训也是少之又少,导致实验教师的水平一般,很难提高。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应该重视实验教学教师队伍的培养,让骨干教师参与实验教学,并定期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在实验技能和操作方面不断提高。

(三)完善实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应该完善实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加强对实验教学的监管,注重制度化建设,力求使实验教学更加规范、合理、有效。定时进行常规教学检查,并不定时地进行抽查。全面了解实验教学的相关信息,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确保实验教学的质量不断提高。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绝对不拘泥于某一种方式,要结合实际,多种方式统筹使用,提高医学教学质量[5]。

(一)传统教学模式

当前医学教学的主要模式,它系统完整、条理清晰、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知识。此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减少和避免了学习中的弯路。但它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位置,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足,知识应用和创新思维受到禁锢,与当前医学前沿知识的结合不够。可用于基础理论的掌握学习。

(二)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以讨论为主要方式,注重知识的维度,以及多学科之间的联系,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分责,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营造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同时锻炼学生资料查询、总结归纳、综合理解、系统推理、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实现由教科书思维模式向提高解决临床问题能力的转变。但是此模式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做前期准备工作,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不足,可在系统学完一部分内容后总结性地使用。

篇8

2建立基础医学教学病例库,推进PBL教学方法改革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执业医师考试和高等医学教育内容也正日趋深入和全面,执业医师考试试题内容不仅仅是涉及某一学科的知识,也不单单是临床技能本身,还包括医师自我学习、创新思维、有效沟通等知识、能力和素质一体化的多重要素,考试更加注重的是考查考生综合运用医学相关知识,发现提出问题、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和素养。这一发展趋势的导向给高等医学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改革提出了较高的要求[10]。当前,世界诸多国家公认的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让学生早期接触病人、尽早接触临床,着力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在基础医学课程教学阶段,建立基础医学教学病例库,大力推进基于病例的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方法改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式。PBL教学法即基于问题学习的方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典型教学方法,强调把学习置于复杂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实际的问题,从而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促进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目前认为,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形式和跨学科多知识点融合的PBL教学特色符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特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我们建立了基于基础医学教学病例库的PBL课程模式,加强了以问题为线索的小班教学和研讨教学。首先,按照基础医学课程标准和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由各学科高年资教员集体搜集、整理和编排贴近常见病、多发病疾病谱、覆盖医师考试大纲、体现课程教学重点、符合临床诊疗流程的典型病例,建立基础医学教学病例库。每个典型病例的内容均包括患者的详细病史、查体过程、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诊断以及药物治疗。病例库的编写和建立,其目的是大力推进基于病例和问题的PBL教学方法和模式改革。为此,我们编写了基础医学器官-系统模块《基于问题的学习指导手册》,分学生用书和老师用书。根据教学需求,选择一定数量的典型病例开展PBL教学。具体实施时,将学生分组,采用小班讨论方式,由一名老师组织引导PBL教学过程。每个案例的PBL教学均分两次课进行,第一次课先由学生针对病例发展进程、患者的信息和诊治过程,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课堂上由同学们运用已掌握的相关知识自己分析、解决其中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再总结出一些相对复杂且值得讨论的问题。第二次课是在学生充分搜集查找相关书籍、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主要解决第一次课总结出来的尚未解决的问题。整个教学环节,教员不参与问题的提出和回答,只是起到不让讨论过多偏离主题,并进行一些适时地点评作用。学员通过病例的讨论学习,可从机体的生理过程、解剖特点、病因机理、病理特征等方面阐述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析探讨疾病的治疗思路、合理用药的原则,初步了解健康教育、医患沟通等相关知识与技能。基于临床病例的PBL教学的实施,实现了由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为基础的传统基础医学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贴近临床实例,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医德品质、自我学习、创新思维、有效沟通、系统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多学科整合医学教学模式转变。

3加强辅导答疑与带教,培养学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基于病例的PBL教学方法改革,一方面实现了以学员为中心,全面提高学员综合能力和医学素养的目标,同时由于总课时限制,理论课教学课时比例大幅度减少,学生理论课程学习中常会产生大量的问题。为了解决好这一矛盾,在鼓励学员查资料自行解决的同时,加强多途径的课后辅导答疑,给学员更多的启发和引导,非常必要。首先,我们在基础医学理论课教学的同时,大力加强了课后辅导,每个学科每周安排教员晚自习时间至少跟班辅导一次;其次,每天安排教员进行网络值班,利用网络课程平台中的答疑功能,及时解决学员在学习中碰到的具体问题。再次,由网络值班老师在网络课程平台中的论坛专栏里提出学员感兴趣的讨论专题,吸引学员结合理论课程所学内容展开广泛讨论,以巩固课堂所学。另外,对一小部分学员的探索性问题,教员给予引导启发,指导学员设计课外科研课题,在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下,完成实验操作,分析实验数据,对研究较深入的课题,由教员指导学员撰写科研

论文。对于学员而言,课外科研的实施,增加了学习兴趣,开拓科研视野,开阔了科研思维和眼界,拓展了医学基础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和科研素养,也培养了学员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探索创新的能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员知识水平与能力

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的基础医学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和以学员为中心基于病例的PBL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授课教员知识结构、能力技能和专业素养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器官系统模块纳入了传统的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4门主干基础医学课程,病例式PBL教学中,代课教员在授课、辅导、答疑过程中会遇到学员各种各样跨学科、跨领域的问题,已经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各学科相互独立的框架结构,甚至打破了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课程的界限,授课教员必须破除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观念,也必须具有通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因此,必须采用有效的措施加强教员综合教学技能全面满足课程整合需求[23]。在实践中,我们加强对教员基本教育理论学习的引导,使教员充分认识当前高等医学教育特点,教学改革方向与措施,建立科学的基础医学教学理念;通过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师资教育培训、常态化的精品课教员评选和课堂授课质量评估等具体措施,加强教学技能培训,促使教员基本教学技能显着提高;为教员提供外出学习交流机会,鼓励教员积极参加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的相关教学科研和学术活动;依据执业医师大纲,有计划地组织教员进行专题学习,参加临床实践教学听课和观摩,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强化综合能力。采用以上系列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教员基本教学技能和跨学科专业综合能力,确保了以学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的顺利实施,保证了基于病例和问题的PBL教学质量和效果。

5加强针对性练习强度,合理设置考试方式

  基础医学课程涉及面宽、知识点多,很多课程内容综合性强、概念抽象,不易理解记忆和全面掌握。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参考兄弟院校先进经验,采用多种方式,加大针对性练习强度,合理设置考核方案,引导学员紧抓知识要点,理解与记忆相结合,夯实医学基础。依据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按照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题型,组织教员逐单元、逐细目、逐要点地编写了覆盖全知识点的《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基础课程考点习题与精解》,建立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基础课程试题库。在课堂上,教员根据课时安排,每节课结合授课要点从编写的书籍中或者从历年真题中选择几道相关习题进行详细地讲解,以便学员紧扣大纲,把握重点;课后通过网络课程从习题库中选择适量习题作为作业布置给学员,再由老师批改评分,促进学员通过完成作业达到学练结合,查漏补缺,综合理解所学内容;在单元或系统内容完成后,通过网络课程给学员安排模拟测试。经过多阶段的练习,学员不断看书复习,熟能生巧,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提高了综合分析能力。课程考核是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是促使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全面、系统再学习的有效手段,也是检查学员掌握知识程度的重要方法。在基础医学学习阶段,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从知识、技能、态度、行为、能力等方面对学员进行全面考核的理念已经逐渐被接受。在实践中,我们注重合理设置考核方案,让考试内容综合化,考试方式多样化。考试内容涵盖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方法和提出问题、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等方面。考试方式采用笔试、实验操作,讨论表现、书面报告等综合方式,有效避免了考试中的偶然性和变异性,减少了考试的主观性,增加了客观性。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加强课堂练习、布置课后作业、开展阶段测试、历年真题讲解和基础医学综合考核等环节,查漏补缺、夯实基础,全面提高了学员的综合素质和实战能力。

6加强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研究与应用

篇9

    2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现状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护理操作技术建立对人体形体本身了解基础之上,基础医学课程是护理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作为护理教育的主干课程,是护士最先接触的医学课程,基础医学主要包括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间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学生对人体形态学知识掌握得如何,对其后续的其它护理学专业基础课程和临床护理学课程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2.1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目前的高职护理在教育上基本是本科的压缩,课程体系上基本是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压缩和翻版,很多内容已超出了护理学的实际需要。同时,各门课程都为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忽视了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忽略了与专业的相关性和实用性。

    2.2教学方法

    由于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和新兴学科的不断涌现,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日益膨胀,要在有限的课程计划内完成繁重的教学内容,致使教师教学多采用灌输式,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忽视了对学生的智能和创造精神的开发。纯粹的专业知识传授,只僵化于固定教材、大纲,重视生物、医学护理,而忽视了社会、心理护理,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只会从事眼前的工作,缺乏做人的意识,不利于良好医德的形成,不能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护理人员的需要。

    2.3实验教学

    绝大多数高职教育的学校是由中专卫校升格,实验室结构、功能、内容单一,只能以验证性、简单性实验内容的开设为主。由于学科间长期缺乏横向联系,很少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忽略了实验学对学生基本技术与方法、整体技能训练的主要任务,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验课时明显偏少,安排欠合理,无暇顾及实验教学的改革,学生不愿意或者没机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结果造成实验教学多年来基本停留在反复做几个固定的实验,没有多大的改进,并且只强调实验课的上课率,实验质量无法保证。因此,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差的现象一直困扰着护理教育。

    3对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近年来我国医学院校陆续进行了基础医学课程整合[3,4],主要是如下2种模式:一是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机能,从正常到异常”的原则,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学》和《病理学》等课程分别按人体器官系统进行整合,以人体系统逐一进行基础医学知识教学。从宏观到微观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记忆,从形态到机能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对功能的理解,从正常到异常的教学可以加强比较,增加对疾病病变认识,从而为学生学习医学专业课程打下系统坚实的基础。二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以问题为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法,于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在加拿大麦克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一种流行的教学模式,它以模块式教学为构架,强调多学科的渗透融合,有利于高素质医学生的培养。对于我们高职医药院校,对于优化高职护理基础医学课程体系应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以理论教学的应用为目的,以必要、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突出特色的原则对其进行整合。

    3.1转变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理念

    基础医学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整体优化课程结构,淡化学科界线,重视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强化知识的整体性和实用性,做到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与护理专业相呼应。护理专业一直提倡理论知识须以“必需、够用”为度,随着发展,其对教学改革的要求更加迫切。针对专科层次的护理专业,应压缩基础医学中有关疾病表现、诊治方面的内容,增加与护理程序、整体护理、健康教育、护理操作等有关的内容。如人体解剖学数学中可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将最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归纳为3类,即注射类:如臀大肌、三角肌注射等;穿刺类:如股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等;插管类:如胃插管术、导尿术等。通过详细介绍这些常用操作技术的解剖部位、特点、操作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损伤、并发症等为临床应用莫定坚实的形态基础,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使学生对解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启蒙作用。教学内容按专业需要进行精选,着眼于实际运用,压缩基础医学各门课程的学时,如有需要可增加选修课。

    3.2创新基础医学教学方法

    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即抛弃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大课堂信息量和直观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将教学过程作为学生对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创造更多的师生交流空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成为持续发展的个体。同时,将人文素质、健康教育和相应的社会课程贯穿于基础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3.3突出基础医学实验

    实验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5]。增加实践教学时数,使实践与理论比真正成为1∶2,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探索调整实验内容,顺应课程整合改革,优化重组实验项目,删除重叠、陈旧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探索性、综合性及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实验,突出学生实践技能的一体化培养,把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调整实验教学内容,选择性的弱化与护理应用相关性不大的知识,比如解剖学实验中可适当增加人体表面解剖的相关内容,并加入临床护理应用知识,实现系统解剖学内容和护理应用解剖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对护理专业学生将来学习输液、注射和常用穿刺等操作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3.4完善实践操作考核

篇10

在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中遴选学生组成实验小组,每组3~5人,安排科研项目负责人或专业特长与实验内容较吻合的教师参与指导,建立"导师制"实验小组。

1.2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设计

整合教师科研项目内容设计创新性实验项目,包括解剖学、组织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医用统计学等学科发展前沿,涉及的科研技术包括常见动物模型制作、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细胞学培养技术、ELISA、PCR、Westernblot、RNA、DNA和蛋白质提取等。实验项目均能实现在常规教学中的验证性实验基础上的提高与综合,既能充分利用科研资源,又能涵盖相关学科的实验项目,突出学生创新性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1.3创新性实验教学的实施

(1)辅导与培训: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与科研方法的辅导和培训,介绍科学研究所涉及的选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查阅文献、常用实验技术方法、统计学处理及论文撰写等主要环节。(2)实验准备与预实验:指导学生针对实验题目进行文献查阅,明确实验原理,写出实验方法和步骤,着手进行预实验。(3)实验过程:按照制定的实验步骤,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内容,小组成员密切配合、分工合作,根据每一步的实验结果及时调整方案,定时召开实验结果汇报会,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由导师指导进行实验方案的调整与改进。(4)实验总结与评定: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写出研究报告,组织进行论文答辩,导师组依据学生的研究报告、答辩情况等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成果进行评定。(5)可持续发展:在完成创新性实验的基础上,导师指导学生自主进行文献查新、发现新问题,自行设计课题,进行大学生创新性项目申报,以达到可持续发展,协助学生撰写科研论文。

1.4实验教学效果评估

建立教学模式的综合评价和质量评估体系,对该项目开展效果进行评价。

2创新性实验项目实例

2.1形态学基础医学实验项目

(1)"导师制"实验小组:选定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展试点,第一轮自2010年级学生开始,于一年级下学期遴选部分学生进入实验小组。之后,每年再从低一年级的学生中纳新,实现梯队建设。(2)实验项目设计:根据教师科研项目内容整合《MMP-9在肝癌及慢性肝脏病变发展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实验项目,实验内容涉及《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等多门形态学基础医学的实验教学内容。导师指导学生了解实验步骤与技术方法,由学生制定相应实验方案。(3)实验方案:①肝癌石蜡切片制备:从临床上获取肝癌标本进行切片技能的操作;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包括抗体孵育、显色、复染及封片;③形态学观察:对照肝脏的组织学结构,对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癌等多种病理学变化进行观察学习;④分析MMP-9表达在肝癌及慢性肝脏病变发展过程中的意义;⑤撰写实验报告。(4)考核与评价:导师组对实验小组进行量化考核:文献查阅(10%)、实验方案制订(20%)、实验操作(20%)、数据分析(10%)、实验报告撰写(25%)及答辩(15%)。(5)教学成效:通过实验项目训练,学生既能协助教师完成科研项目内容,更重要的是还完成了多门交叉学科常规教学中的5个实验项目学习:《组织学与胚胎学》之“组织切片制作与观察”、“消化腺之肝脏结构”,《病理学》中“肿瘤”、“消化系统疾病之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消化道恶性肿瘤之肝癌”等,教学效果良好。

2.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项目实例

(1)“导师制”实验小组同前。(2)实验项目设计:根据教师立项的科研内容整合实验项目《cystatins家族基因在癌相关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实验内容涉及《生物化学》、《医用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多门学科的部分实验教学内容。(3)实验方案:①提取成纤维细胞RNA及蛋白质;②将RNA逆转录成为cDNA;③设计相应指标(包括GAPDH内参)的引物,进行PCR,获取相应产物;④蛋白质凝胶电泳及Westernblot分析;⑤分析目的基因/目的蛋白的表达差异;⑥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⑦撰写实验报告。(4)考核与评价:同前。(5)教学成效:指导学生完成了常规教学中的4个实验项目的学习:《生物化学》之“分光光度计技术”、“电泳技术”等;《生物化学》之“肝脏DNA的提取、琼脂糖凝胶电泳与测定”;《分子生物学》之“蛋白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医学细胞生物学》之“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等。

3总体教学成效

通过实验小组成员与接受常规实验教学的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及理论知识的考核比较中,发现实验小组学生在自主创新、文献检索、实验动手、语言表达、科技写作及逻辑思维等综合能力远高于接受常规教学的学生。学生在实验进展中既能协助教师开展科研工作,还能够高效地开展融汇多学科的基础性实验项目,摒弃了单学科、简易粗浅的实验内容,学生的创新性实验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收到良好教学效果,且能每个实验小组均能以团队形式自主地申报各级大学生创新性科研训练项目,达到创新科研能力的升华。

4存在的问题

两年多的教学改革实践表明,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模式在基础医学多学科的实验整合教学中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本轮的教学改革仅在临床医学本科专业部分学生当中试点开展,覆盖面仍不够广泛,目前由于科研资源的有限性导致吸纳进入实验小组的学生人数有限,导师的人数及科研室硬件的不足难以满足更多本科生尽早进实验室的愿望;再者,学生对实验原理与方法的掌握还不够扎实,阻碍了实验效率的提高;另外,学生在科研实验室的教学效果具体评价体系也还有待完善。这些问题还需要在进一步的教学探索中不断加以解决。

篇11

    2基础医学课程有效教学的教学目标必须明确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高质量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每次课堂教学目标研究制定后,形成文字,帮助授课教师准确把握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以医学遗传学为例,讲授单基因遗传病一章内容,教学目标即掌握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性连锁遗传病的遗传规律,会应用它来分析、解决临床应用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如计算子代再发风险,解释近亲婚配的危害等。

    3基础医学课程有效教学须注重学生主体差异

    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意个体差异。依据这一理念,教师的教学应紧紧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着不同生活经验、丰富情感和个性差异的人,这使得教师总是身处一系列频繁切换的课堂情境中。既要了解学生的先前知识结构、当前的学习状态、自我认识、学习风格、学习动机等,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与个体差异,如口腔专业以及眼视光专业的学生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相较,就存在医学遗传学基础知识薄弱、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主动学习的动力等特点。

    4有效教学的达成要素

    4.1对话教学

    对话教学是创造生成的。教师随着学生思维的变换、心态的逆转和情绪的波动,敏锐地把握各种教育契机,重组教学资源,以达成主体间的心灵碰撞和视阈融合。在对话式教学里,教师不能将自己定位在主角或权威这种稳定的空间里,同时学生也不能处身于隐蔽自己的安全地带,师生之间应消弭人格尊卑的藩篱和课程进展的有限边界,释放学生的心智,使之在广阔的课程空间中漫游[3]。让互动与合作充盈着教学肌体,让教师把握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让课堂就像画轴一样逐渐展开“未曾预约的精彩”。

    4.2有效互动与提问

    有效互动要求准确把握“等待时间”。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应该留给学生4~5秒的时间思考其提出的问题,这段时间是学生处理问题、形成答案的最佳时间。很显然,目前大部分教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一般只有1~2秒,当学生回答受阻或者非教师本人所期望的答案时,教师要么迫不及待地自己回答,要么把问题转给能快速作答的“好学生”。教师的这种做法无疑在暗示学生:如果你不知道答案,最好保持沉默。这在无形中打击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其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4]。因此,在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针对一个知识点提问的角度、时机,是值得授课教师研究的;在问题提出之后,教师的“等待时间”及与学生“眼神”的交流,都将影响互动的有效性。

    4.3生成式教学

    生成式教学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发展的时代意义上对有效教学的规范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再概念化,从而实现了有效教学文化范式的重要变革。生成就是打开另一种思路,重新认识课堂中生命体的真正活动状况和自由意志的张扬程度,从而激发师生的内在生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生成式教学的基础是教师对教材、学生、教学环境的了解和把握,取决于学生与教师的有效互动;生成式教学关注教学的附加价值,需要教师的示范效应。

    4.4教师的教学经验

    课堂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应有的教学经验,教师教学经验的合理性表现为能够促进有效教学的达成。教学经验与教学实践有直接的联系,它是教师在长期教学活动中对课堂教学情境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而形成的,是教师教学生活的一部分,能够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教学经验是一个教师的精神财富和教学资本,也是构成教师对教学认识的内隐理论的主体。教师的教学经验实际上影响其课堂教学行为。在课堂有效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既有教学经验的运用价值,充分发挥其合理成分,促进有效教学的达成[5]。适应课堂有效教学的需要,教师应该努力更新自身的教学经验。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因此,教师应该自觉加强教学经验反思,通过对教学经验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祛除原有经验中的无益成分,提炼出原有经验中的精华,同时与新取得的教学经验有机结合并加以系统化。教师应该自觉地加强有效教学理念学习,特别要深刻地把握有效教学内涵与实质,同时,多关注与有效教学密切相关的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学习,努力将它们变成自己教学观念的核心部分,从而不断以新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

    4.5教学评价

篇12

    2实验课程开展PBL教学的优势

    2.1教学规模适当近年来,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张,理论课教学通常是上百人同时上课,这种规模显然不利于开展PBL教学。而实验教学一般是小班上课,每班仅25人左右,足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PBL教学过程中。

    2.2教学环境适宜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的讲授较少,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与PBL教学法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相似。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开展PBL教学,学生更易接受。同时,实验室的空间较大,便于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既可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也使教师能更加公正客观地评价每一位学生。

    2.3教学内容单纯相较于知识容量丰富的理论授课,实验教学需解决的问题则少得多,且一般都是围绕某一医学专题展开,知识脉络简单清楚,学生较易抓住重点,PBL教学活动也更能顺利展开。

    3基础医学实验课实施PBL教学的必要性

    在高等教育从量的扩展转向质的提高阶段,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主题,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教育教学改革不仅需要宏观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要把改革精神贯穿于具体的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基础医学实验是医学教学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能复习和巩固理论课知识,还能掌握相关检测技术及多种仪器的操作,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但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一般是将课前书写在黑板上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简单地讲解给学生,学生依照课堂板书按部就班地操作,课后书写实验报告,学生间抄袭严重。教师根据这样的实验报告打分,无法给学生一个合理的成绩,同时挫伤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种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实验课的重要性,也达不到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及动手能力的预期目标。

    4实验教学中PBL教学模式实施策略

    PBL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与传统教学相比有了重大转变,教师不再是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讲授者,学生是整个教学的主体。这种革命性的转变不可能让学生马上适应并投入其中。因此开展PBL教学不可一蹴而就,在设计PBL教学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首先实施非典型性PBL模式,即LBL模式+PBL模式[3],在学生适应并掌握其中流程后再实施典型的PBL教学。

    4.1非典型性PBL教学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前板书,课始讲授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在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提出与实验内容相关且教科书上可查阅到答案的问题,让学生边动手边讨论。实验结束后,将学生以5~6人为一小组,就实验结果提出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每组派一代表发言,其他成员补充,教师做最后总结和点评。通过非典型性PBL教学,让学生熟悉PBL教学的主要流程,初步锻炼他们独立分析解决问题、主动发言和团队协作的能力,以便于此后PBL教学的顺利开展。

    4.2典型性PBL教学在确信学生有能力参与到PBL教学中后,选取与临床疾病密切相关的实验内容,随机抽取班级设置PBL组和非PBL组,按照下列程序开展PBL教学:

    4.2.1实验前问题的设置实验前将问题布置给学生,考虑到学生是第一次接触PBL教学,教师可将本实验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达到的目标告诉学生,并简单指导学生如何借助网络、图书馆、期刊数据和精品课程查阅资料以及如何依靠团队的力量完成任务,同时鼓励和欢迎同学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参观和学习。

    4.2.2实验过程的推进按照计划由每小组选出一位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根据实验的可行性、科学性和整体性指导学生总结实验教学内容,然后学生按照讨论好的实验方案分组操作。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实验结束后,再次组织学生对实验结果展开讨论。

    4.2.3教师总结和点评实验结束后,教师对整个实验过程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并做重点强调。对学生的发言作点评,围绕学生的发言情况,肯定能力,提出不足,帮助学生树立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

    5PBL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解决和注意的问题

    5.1问题的设置整个实验教学过程是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始的,故问题的设置水平是PBL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开展PBL教学,问题设置的难度不应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不能太偏向于临床,同时要兼顾学校的办学条件,如网络资源、图书馆藏书量和期刊种类等。问题最好只有唯一答案,便于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通过对这个答案的探索,可以延伸出整个实验教学内容。如生物化学实验内容血糖的测定,教师提出问题:某病人54岁,自述近来多饮、多尿、多食,却日渐消瘦,请问此病人最可能患了什么疾病?最简单的诊断方法是什么?学生根据“三多一少”症状很容易推断出此人可能患有糖尿病,最简单的诊断方法自然是刚从理论课上学习的血糖测定方法,围绕这一答案学生可提出一系列问题:如何测定血糖、目前临床和实验室主要采用的方法、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注意事项等。实验教学内容随之在讨论过程中一一展开。

篇13

(1)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阶段:主要让学生掌握机能实验的基础知识和了解实验动物的特点,重点进行一些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如动物的捉拿、给药,血管的分离、插管等操作),以及常用仪器的正确使用。

(2)综合性机能实验阶段:本校保留了部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经典传统实验,如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和兴奋传导速度的测定、实验性动物缺氧模型的建立、药物受体激动剂和阻断剂亲和力的测定等。在此基础上,本校进一步将3门学科实验方法相似、理论知识相关联的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正常动物整体实验、建立实验动物疾病模型以及用药物进行实验性治疗等方法,观察和探讨疾病的发生以及药物对机体各系统功能的影响,实验操作难度加大、观察指标增多,体现了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使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多学科、多系统、多方位的观察、领悟实验现象,学习、领会理论知识,达到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3)机能学实验设计、观察、分析阶段:由教师设计基于临床典型工作任务的基本情境,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行复制临床任务模型,观察实验过程、记录实验结果、完成最终的实验设计整个方案。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建立临床思维能力和防范误诊误治的基本意识。以机能实验为例,单独的急性肺水肿实验和单独的失血性休克实验并不能给学生产生深刻印象,但如果在实验课程设计活动中模拟临床工作误诊误治情境,优化实验内容,先制作休克动物模型,在抢救过程中一组给予中心静脉压控制在正常条件下补液与升压药物治疗,一组给予过量、快速的大于中心静脉压的补液,并同时给予肾上腺素等升压药物治疗来诱发急性肺水肿的发生,让学生明白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常用的补液与滴速之间的利害关系,达到走入工作岗位后避免在患者身上发生类似错误的目的。实验结果会让同学们印象深刻且节约了实验动物资源。又比如针对临床医学专业,采用人为制造实验动物骨折模型的方式,观察骨折愈合过程发生的变化。根据骨折的程度随机分组,有进行合理复位与固定组,也有自然愈合组,由同学分组进行饲养,观察X光下骨折愈合以及延迟愈合或者骨不连发生的情况,再同步配合进行骨折局部解剖,制作病理切片,记录每周过程发生的变化,由学生自己总结骨折以后为什么需要复位、固定与功能锻炼。这样完全模拟骨科工作实际的实验,才是真正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2教学效果的评价

教学结束后,设计问卷调查听取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总体来看,学生对该课程的评价是积极的、肯定的,学生实验课的热情和主动性极大地提高了。从教学督导角度来看,教师上课跨学科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提高了,但只要坚持培训,教师的实验操作示范性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而大量的时间留给了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反而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教学相长的局面一旦建立,教学的效果就可以体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