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乡一体化调查

城乡一体化调查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5:0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城乡一体化调查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城乡一体化调查

篇1

1.银行贷款、融资平台为主要来源。近三年来,全市金融机构累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银行贷款220.16亿元,截止2012年12月底,全市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银行贷款余额达到70.1亿元,其中政府融资平台贷款55.3亿元。从贷款方式来看,一是通过商业银行融资,由郴州城市建设投资发展公司等平台公司为主体,凭借政府信用,与商业银行签订借款授信协议,获取城市建设资金,如2012年12月末,市城司在商业银行有贷款余额10.5亿元,目前正在对接当中的贷款有4亿元;市出口加工区高科司在商业银行的贷款余额5亿元;二是通过国家开发银行贷款融资,国家开发银行以其作为政策性银行的特征,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为郴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贷款。如市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2009年,与国家开发银行湖南省分行签订了3年100亿元合作框架意见,截止2012年12月末,市城建司在国家开发银行有贷款余额19亿元。

2. 民间融资、居民自筹分量不小。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业产业化需要大量的金融支持,但除了部分龙头农业企业,大多数的农业企业和农业合作组织还是面临资金短缺难题,在银行系统融资不大的情况下,只好靠自己想办法,大部分资金是靠自筹,向亲朋好友借款。在缺口比较大时,一般是通过民间借贷的方式筹集资金,据调查,有70%的小微农业企业都是靠自筹和民间借贷的方式来筹集资金的。另外,在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大多数居民在建造房屋、购买大件家用电器或交通工具时,也是通过向亲朋好友借款或民间借贷的方式来筹集资金。

3.土地出让收入不容小视。近年来,郴州市将原来实行的土地有偿使用、协议出让的做法,转变为对除工业项目用地外的经营性项目用地一律以招标拍卖或挂牌交易供给的方式,建立了政府统一规划用地、土地储备收购、土地市场交易等与市场经济发展相一致的供地制度,实现了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为城市基础建设募集了大量资金。据统计,2010年以来,郴州市(只含市城区及苏仙、北湖两区,其他县市财政直接归省管)累计实现土地出让收入约127.3亿元,其中2012年,市本级出让土地7399亩,121宗,通过招标拍卖、挂牌交易土地等完成土地出让收入达40亿元;2013年上半年拍卖土地40宗,实现土地出让收入21.2亿元。

4.财政投入不断加大。财政拨款是当前郴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不但直接用于城建基础设施项目,也作为稳定的收入来源用于支付平台公司银行贷款的利息。据统计,2012年,通过立项争取中央、省、市财政补助资金14.8亿元,郴州市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财政拨款达到75.6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4.3%。郴州城市建设投资发展公司2009年成立以来,公司累计筹措的136亿城市建设资金中,财政拨入城市建设资金达17.9亿元。另外,2012年财政还安排偿债(贷款及利息)基金40亿元,增强后续融资能力。

5.招商引资持续增长。据统计,2010年至2012年,郴州市实际到位外资19.1亿美元,实际到位内资676.8亿元,其中2012年实际利用FDI7.5亿美元,增长19.5%,实际利用内资268.7亿元,增长19.1%,新批内联引资项目745个,增长7.3%。招商引资对城乡一体化建设意义重大,招商引资的资金大多用在新城区、工业园及农村观光旅游等项目的建设,加强了城乡基础设施的建设、解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6.其他融资方式创新。 一是BT、BOT融资。据统计,全市近三年BT融资195.6亿元,BOT0.5亿元。其中,市城司采用BT模式建设的项目已达27个,BT融资达71亿元;二是发行市政债券。如市城司2011年、2012年分两次发行城市建设债券,募集城市建设资金36亿元;三是采取信托方式。2010年,与湖南省信托公司签订了3年10亿元的战略合作意向,2012年,又与湖南省信托公司签订了10亿元的战略合作意向,使郴州成为迄今湖南省信托在湖南除长沙外最大的投资城市。近三年全市采用信托方式募集城市建设资金23.5亿元,其中,仅2012年市城建设投和市出口加工区高科投分别通过湖南省信托投资有限公司融资6.5亿元和1.5亿元;四是发行基金方式。如市出口加工区高科投有限公司通过工商银行承销,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发行了湖南省第一支城市建设基金,金额3.34亿元。

二、金融支持郴州市城乡一体化面临的困境

1.县域金融机构少,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不丰富。郴州市现有银行类金融机构18家(含5家村镇银行),但大多集中在郴州城区,新入驻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在城区,县域只有工农中建4家国有商业银行,加上农发行、邮储银行及农信社等机构,甚至桂东、汝城、嘉禾、临武几县连上述机构都未配齐。在县域,农村镇以下地区的金融机构只有农信社或邮储银行,据调查,有41%网点集中于县城和周边城镇,80%以上的乡镇没有ATM机或POS机。目前除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外,其他县级金融机构几乎无信贷审批和产品服务创新权限,严格的层层报批程序降低了县域经济融资效率,使金融辐射薄弱的城镇更加难以享受到便利化的金融服务。各金融机构产品单一、雷同,信贷门槛高,审贷环节多、时间长等问题仍普遍,难以适应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金融服务需求。

2.融资平台受政策调控,平台公司融资难以为继。一是投融资风险逐年加大。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运作手段落后,缺乏主营业务收入,“造血”功能不足,自身不具备偿债能力。融资平台的贷款名义上是公司贷款,实际是地方政府的隐性负债;二是融资平台贷款政策收紧。国家金融政策明确规定,地方政府性融资平台公司除了保障性住房项目以外,金融机构禁止给公益性项目新增贷款,以前年度贷款也要“逐包打开、重新审核”,严禁“以贷还贷”,而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多数为非保障房类公益性项目,无法从银行获取贷款。截至2012年末,郴州各类投融资平台银行贷款融资余额54.68亿元,占全市银行各项贷款余额的9.7%。但随着国家加大对融资平台清理整顿力度,相关政策使地市、县级城市融资平台融资业务停滞。

3. 政策制度不完善,信贷融资基础缺乏。城乡一体化就是要实现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收入。为解决“三农”贷款难题,国家对有效抵押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土地流转、林权处置已经步入进一步深化改革阶段,但是在具体实施中依然存在法律和政策瓶颈,如由于抵押政策落实还有不到位等情况,抵质押物的有效性降低,涉农信贷风险难以分散,使得金融机构信贷介入城乡一体化建设“有心无力”。如《物权法》规定农村集体土地、房产不能用于贷款抵押,限制了基层抵押担保资源作用的发挥,使不少乡镇企业和个人难以获得贷款。同时,在调查中不少农户反映,虽然国家鼓励农村土地流转,但由于相关法律缺乏,土地流转困难,扩大特色种养的规模直接受到制约。而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中,金融体系提供安全可靠的中长期资金难度较大。调查发现,银行贷款期限多比较短,而且多需担保,融资成本也较高,加上限制条件较多,贷款门槛高,一定程度限制了贷款的可得性,同时,大部分银行都还没有出台针对城镇化的信贷政策。另外,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存在周期长、资金占用额大、成本回收时间长的特点,并多为公益性项目如城市道路、水电管网等,项目本身不产生现金流,需要政府财政补贴或提供政策优惠维持运营,还款来源较难保障,也无法做到贷款风险项目收益全覆盖,制约了信贷支持的力度。

4. 地方财政投入有限,土地财政不可持续。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主要由地方政府投资建设,但由于地方政府的投资事权和财权不匹配,造成城乡基础设施尤其是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资金缺口。为了解决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地方政府借助融资平台过度负债,加上由政府担保的银行贷款最终还得由财政资金来偿还,导致了财政“包袱”越来越重。尽管郴州的财政收入增长较快,2012年财政收入达到182亿元,比上年增长20.8%,但随着郴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扩大,资金需求也大幅增加,目前的财政收入水平难以满足资金需求。另外,2012年出让土地的收入也不过40亿元,对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庞大的资金需求而言,也只是杯水车薪,况且,土地作为有限的稀缺性资源,政府掌握的可以出卖的土地有限,征地、拆迁安置和建设用地报批更是难度大,依靠土地出让收入不可持续。再者,地方政府在“政绩”激励下,通过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抬高相关地皮的地价来获得建设资金这,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初衷相违背,土地财政的弊端日益显现。

三、促进郴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1.创新融资模式,提升资金供给能力。一是探索多种物权担保形式的产权抵押贷款;二是组织大型项目银团贷款。允许多家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组成的银行集团采用同一贷款协议,按商定的期限和条件向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项目的投资人提供融资,开展和批发性融资服务;三是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利用股票、债券市场融资规模大、期限长、使用稳定的特点,鼓励符合条件的城市基础建设主体上市发行股票、债券;四是鼓励证券公司、基金公司面向城镇化建设发起专项私募基金。五是利用租赁融资工具。六是将一些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在社会上公开招标招股。

篇2

“城乡公交一体化”,简单的说,就是利用公交化运作方式, 打破原来的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的局面,发挥客运资源效益最大化,以达到城乡公交相互衔接、资源共享、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协调发展过程。据调查了解,海宁的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目前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尤其是“公车公营”的运行模式,更是全国的首创。一年来,海宁市已经投入改造资金3000多万元,新添置空调中型客车130辆,开通公交线路30条,其中城乡公交一体化线路20条,辐射全市147个行政村,城乡公交通村率达到91.3%,预计2005年底,全市所有道路全部达到通车标准,力争实现村村通公交,路路有公交。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城乡居民对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政策表示非常赞成,认为公交城乡一体化给出行带来方便,乘公交车进城明显人数增多,能促进经济发展,而且经济实惠,是一项利国利民,使居民、经营者、社会多赢的好措施,为海宁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了条件。(详见问卷调查汇总表)

二、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的主要效果:

城乡公交一体化是对原有农村客运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重大举措, 海宁市“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实施,为城乡客运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主要表现在:

(一)理顺了管理体制,实现城乡资源共享。

由于历史原因,城市公交由城建部门管理,客运班线由交通部门管理,一直是“两张皮”。经过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公交统一由交通行业管理,城市道路及站点向农村公交开放,大大方便了农民进城

(二)优化了运营结构,实现“公车公营”。

海宁在城乡公交的经营方式上完全吸取城市公交车优点,实施“公车公营”。即全部收回原来的个人产权,通过招投标的方式,交由公司运营。并实行车辆循环,旅客上车买票,途中设置站点,到站停靠的运营方式,彻底解决了农村客运市场出现的“三客”问题(拉客、骗客、甩客)问题。

(三)实行了区域经营,提高农村班车覆盖率。

海宁公交车实行区域经营,经营企业可以灵活安排线路走向和车辆数量,合理安排班次,提高车辆使用率,降低运营成本;通过实行划片经营,可以把热线的经济效益弥补冷线,解决客运矛盾,提高农村班车的覆盖率。

(四)改革了公交票价制度,确保农民从中受益。

实行城乡公交一体化,有利于进行成本核算,大大降低了班车票价,城乡公交一元钱的同票同价,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真正让老百姓感到实惠。

三、海宁城乡公交一体化的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 农村客运集约化程度低

前几年,受有路大家走,有车大家开的影响,导致了农村客运单车承包经营现象十分普遍。经营费用高,服务质量差,抢拉客源、超时间运行,恶性竞争,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制约了城乡公交一体化规范健康发展,

(二)农村乡镇客运场站太少。

虽然海宁市日前的行政自然村通车率和道路覆盖率都居全国前列,但大多数的乡镇没有汽车客运站场,客远站点太少,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客运需求。

(三)村级道路建设速度不快。

道路建设状况是城乡公交一体化基础和前提,趋势影响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进程,海宁现在公路网密度达61KM,居全省前列,但提出的“等级公路通行政村的目标”还没有实现,尤其是村级公路建设速度还不快。

(四)农村客运使用的车型多,适用车型少。

现有农村客运的车型多、杂,但这些车型备有较大的空间装货的不多,有下置式行李仓的车也不多,与农民所期望的车型不一致。农民出行需随身携带一定数量的农副产品,所以农民还是不得不选择农用车、三轮车进城。

四、海宁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改进措施

调查中,我们6个人都为海宁的公交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取得的成效感到由衷的自豪,觉得海宁的经验应该在全省乃至全国进行推广,但是海宁公交自身也应该不断改进和完善。改进措施大体可考虑:

(一)使路、站、车一体化、高效化。

在新建或改建通村公路时,应使路、站、车一体化。建路时,应该考虑设置旅客停靠站点(最好是港湾式),同时推荐使用适合农村客运的经济客车车型,把路、站能进行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建成,则更能避免重复建设,体现高效。

(二)合理调整客运线路。

要根据海宁农村的村镇公路规模、人口密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行政村公交的通车需要,合理调整客运线路。避免现在不同程度存在的弃冷线争热线和挤干线的做法,保证城乡客运有序、健康发展。

(三)完善公车公营体制。

对原有的农村客运个体经营户逐步进行公司化改造, 实行公车公营。尽可能地使公交车安装统一样式的线路标志牌,实行统一站点,统一票价,统一车型、颜色和标志,统一结算,统一着装, 提高城乡公交的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

(四)加大公路建设的资金投入。

篇3

中图分类号:F810.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3-0024-02

一、农业农村税种税制的现状

由于二元经济(税源)的长期存在的事实,即使在号称是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奠定财税体制基础而施行的1994年新税制,也一样刻下深深的二元税制的特点。当年,在新的农业农村税制中,原有的畜牧交易税、集市交易税一并取消,屠宰税的开征权下放地方,即便如此,农业税(牧业税)、农林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号称农业四税,存在于1994年的新税制中,并由基层财政所征收。2005年农业税废止、农林特产税停征(对烟叶部分征税除外,并独立为烟叶税)正式表明国家和政府对农业税这一古老税种的最后态度。至今,农业农村的税种有:耕地占用税、烟叶税、契税(至于屠宰税,在现行的农业农村税制上是存在的,在各省是停征的,属于“睡眠”的税种),并处于由基层财政所向地方税务所局移交的过程中。

二、现行农业农村税制下我省征收水平和特点的个案分析

――现行农业农村税的财政贡献缺欠与增长的非经济正相关

梅州也是农业大市。农业农村税收收入占当地税收收入的比重和地位相近于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业农村经济和税源管理、培育,不但是梅州的一项政治任务,同时是一项重要的经济任务。梅州是我省少有的开征烟叶税的地区之一,产地分散在大埔县、五华县、梅县、平远县、蕉岭县,在这些县烟叶种植有传统,一乡一镇大面积种植,烟叶税占农业农村税收的比例约两成,但笔者在走访调查里,从梅州农业局得知今年梅州烟叶(2007年)20.4万担,大致与去年持平。烟叶生产计划性很强。总价格617元/担。种烤烟对地方经济、税收有一定好处,按国家标准收购价格的20%征收烟叶税。烟叶企业化生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方式。但当地村民种烟的不多,主要是租给福建等地的农民种植。烟叶每年只能种一造,按国家计划生产。可见,烟农的烟叶生产从秧苗、种植面积、肥料乃至收购价格等等由中央政府委托当地烟草公司进行控制,并通过卫星进行监控,体现对烟业这一从健康角度是落后与限制发展的行业、从现实税收贡献与就业贡献角度则是不可小视,对中央财政有重要意义(增值税分成、消费税、所属所得税及分成)对某些地方政府乃至有支柱的意义的行业,承认现状、从源头上原料予以限制的特殊政策。烟农扩展生产、扩大税源的灵活性和可能性基本不具备,“烟财政”确实存在,但仅仅是定额的烟财政,不能成为当地政府和农民们努力的方向和行业。

可见,中国在农村农业目前开征的所谓农业农村三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和烟叶税,都不是随着农业农村的增长发展而税收自然会增长的税种,即现行的农村农业三税不会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形成“经济决定税收,税收调节经济”的正相关关系,相反,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形成负相关和不规则的关系,政府预算收入的提高和编定,不能倚重于此。但决不能说提高地方的财政预算收入几乎可以不再考虑农村农业,而是要跨越某届政府政绩的视野角度,跳出现行的农村农业税制,为将来的城乡一体化,进行农村农业税源的培育,毕几届政府之力成就丰沛税源之功。

总之,农业可说是中国最大的免税产业,农村可说是最大的低税区。

三、城乡税制一体化前瞻

1.城里的所得税制应在农村缓行,有税基不一定要征税

后农业税时代,农村纳税人的税收意识、纳税意识与公民意识、国民意识,需要重新培育、确立现代意识,此时,农民纳税的自豪感和对税款使用监督的公民责任心一样强烈,税收的丰沛要与村民家园的不断优美、便利、宜居相匹配。不可机械地直接沿用城市中的个人所得税免税额标准。至于个人所得税的正式开征,也宜先启动“城乡工商个体户”税目,予以延伸到农业大户,试行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让农业大户以户为纳税单位,上承历史上“以户度税”、“以户缴税”的习惯性做法,下启规范账务、准确计算收益的标准做法,即使尚处于免税期,也应该履行财务报表申报义务,处于税务部门对税源的检测和掌握中。

2.对农产品的增值税问题

现行增值税的下步改革是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移,在开征范围上会逐渐向原营业税的开征范围延伸,当农、林、牧、渔的大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高技术后,增值税的大农业税源已经具备。

首先,将增值税管理方式推进到农户,专业农户销售农产品可暂免增值税,可农户必须接受税务部门的管理指导,将农产品销售行为纳入增值税发票管理系列,开具发票,成为收购单位必备的增值税抵扣依据,也就是说,将现行的增值税发票链条前移到产品的上游源头产地,增值税发票链条贯穿于整个产品的生产过程,从原材料形成到终端的完工产品都由增值税发票相连接。

其次,在理清农产品的增值税发票使用和责任关系时,正式开征增值税。

总之,增值税具有中性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并对农产品的出口可以真正实行零税率,促进外向型、出口型农业的发展。

3.物业税开征与延伸到农村的问题

在上述提到的由于增值税制在转型的过程中由于征税范围的扩张造成对现有营业税征税范围的挤压,拉低营业税在地方总体税收收入的上主体地位,由主体税种降为辅助税种,由拓新税基的物业税补位成为地方税收财政上的主体税种。

4.城镇社保费改税不足为训

中国城镇社保费经过长期的实践,在征收范围、征收部门、基金管理部门、基金账户管理等等方面,都不断改进和发展,目前各界正在热议是否可将城镇社保费改为社保税的问题。我国城镇社会保障,涵盖医疗、失业、退休等项目环节。现在,政府和社会各界都正在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限制,还农民的国民待遇,保障农民的各项基本公民权益,进行着新一轮的全社会的现代化事业,推动农民、农村农业的现代化要素增长,而超越微观主体视野、超越一般行业视野的、具有市场经济“减震器”和“安全网”公共产品属性的社会保障,则是必备的制度之一。这几年农村正在有条不紊地推广自愿的合作医疗制度,我省的效果较好,笔者此次调研所到之处,听到干部和农民一致的叫好声,经过三年的施行,农民的自觉参保率已经达到90%以上,这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配备资金、审批发放方式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目前农村最大范围的低线保障依然是农民拥有的一块耕地,是一代农民工进城的退路,有了它农民心理就塌实许多,受很多气也可忍了,“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唯一保障,这个保障很便宜,只要和劳动力结合,就可满足一个农户最起码的生活所需,土地是一个蓄水池,可以蓄留富裕的劳动力”[1]。

5.“农村土地使用税”、“农产品销售税”的开征问题

有些学者认为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应该取消,但同时应该开征“农村土地使用税”、“农产品销售税”[2],这一设想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但这一想法与取消农业税的精神和城乡一体化的税制前景不相符,这两个具有农村农业税制特点的税种,其实质是退回到1994年以前的二元经济分治税制的思想,与1994年取消的牲畜交易税、集市交易税一样,局限于小产业、小税种,不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6.关于城乡税制一体化推进的时期与步骤

日本农业税制的淡出模式可资参考。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建立以土地为核心的农业税制体系,20世纪30年代转向以土地的收益征税,50年代将地租并入固定资产税,强调居民每户的所得和土地评估值,地不分城乡,城乡一体化的税制开始呈现。当然,日本是以土地私有制作基础进行的城乡一体化税制的推进,我国不可照搬。发达国家和新兴发达国家,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农业税逐渐淡出,并将农业税并入工商税制。

篇4

选取样本要坚持科学性

城乡住户调查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故核心在于抽样。抽样框的编制、抽样方法的确定、样本的代表性和随机性直接关系着住户调查的数据质量,也关系着统计的社会公信力,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一些经济学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

住户调查抽样工作由国家统计局负责,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为住户抽样框,按照统一的方法对所有居民进行分层随机抽样,选取调查户,实现所有地域和人群不交叉,全覆盖。

实行高度统一的抽样办法有三大优势。减少了各级统计部门对抽取样本理解和操作的偏差,为调查数据的真实性打牢了基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没有居民收入方面的内容,以此为抽样框,杜绝了抽样时可能出现的偏向性,避免了人为选择样本与收入高低的关联,可以真实反映居民的收入情况;减轻了工作难度和工作量,为基层统计部门开展调查提供了便利条件。

各级统计部门必须坚持选取样本的科学性原则。一是不擅自调整,严格按照抽样方法的要求抽取样本,做到准确无误;二是遇到特殊情况及时报告,例如选定的抽样框所在地域拆迁了,要及时向上级部门如实报告,再另外进行抽样,做到不隐不拖;三是加强监督,特别是要到实地进行监控,做到监督到位。

宣传动员要坚持有效性

有效的宣传动员是做好住户调查的重要保障,要深刻分析住户调查的特点,全面把握住户调查宣传的规律,努力扩展住户调查宣传的实际效果。

大力宣传住户调查数据的重要性。当前,一些居民不配合调查,与居民对住户调查作用不理解有关。前不久,东城区统计局、经济社会调查队组织了统计知识进社区活动,向广大居民讲解了住户调查的数据至少在十个方面有重要作用:制定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的依据;制定最低工资标准的依据;制定与居民生活有关的物价改革的依据;制定城镇低收入家庭房屋补贴及租房标准的依据;研究居民消费及结构变化情况的参考资料;制定粮油等物资储备与市场供应措施的依据;作为交通、火灾等事故赔偿的依据;研究居民用水、节水情况的基础资料;研究制定惠民政策等参考。

通过讲座,居民对住户调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纷纷表示,因为过去不了解“记账”是关乎百姓生活的一件大事,而不愿承担“记账”任务,现在觉得成为“记账户”是一件光荣和有意义的事情。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开展点对点的宣传。我国的社会动员有着显著的特点和优势,在北京奥运会重大活动中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统计部门要善于运用这种体制和方式开展社会动员,发动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开展务实多样的宣传动员,将社会动员渗透到居(村)委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中,渗透到居民的生活中。要组织老党员、退休教师、退休干部作为住户调查宣传的志愿者,既带头参与调查,又带动身边的居民配合调查。

努力营造全社会支持住户调查的良好氛围。利用党和政府的宣传资源和媒体,发出“谁记账、谁光荣”的强烈信号,作为调查户要受到社会广泛尊重,成为时下流行“最美的居民”,对于涌现出来的模范事迹要及时报道、广泛宣传,营造住户调查良好的社会氛围。

调查数据要坚持真实性

真实的调查数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是宏观调控的“化验单”,有利于各级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而失信的统计数据则误国误民,阻碍生产力发展,因此要切实保障住户调查数据的真实性。

解除疑虑,如实申报。要把为住户单项资料保密的规定讲清楚。做出郑重的承诺,并在实际工作中很好地贯彻,确保居民如实申报;要开展思想工作,解除居民怕麻烦、怕耽误自己时间的观念,积极推进住户调查信息化进度,确保居民认真记账;要适当增加记账户的补贴,让调查户在记账过程中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调动居民参与住户调查的积极性。

教会方法,不遗不漏。住户调查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要帮助居民正确掌握。哪些可以计入居民的收入,哪些不能计入居民的收入必须讲清楚。还要讲清楚为什么这样规定,具体作用是什么。只有居民准确理解了调查的方法制度,才能确保居民正确的填报。

选择人员,全面细致。一个家庭都有一个核心成员。住户调查记账员也应选择家庭的核心成员,既能动员家庭其他成员如实提供收入和支出情况,同时自己也能掌握家庭收支的主动权。在实际生活中,因为每个家庭成员的工作环境、个人收入及从业类型都不尽相同,存在着家庭成员内部不互通消费和收入信息的情况,尽管这是社会进步、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增强的体现,但为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带来了不确定性,值得关注和研究。

调查工作要坚持规范性

住户调查是政府行为,调查员作为直接参与调查的工作人员,代表着政府的形象。因此规范调查行为,是顺利开展住户调查的基础。对住户调查行为必须做出明确规定,并认真执行。

篇5

(二)从建设与发展的实践经验来看,提升农民幸福感也是推进常州城乡一体化必然路径。当前中国农民整体的幸福指数总体相对偏低。而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经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则成为影响农民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因此,健全体制机制,提升中国农民幸福感成为推进常州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二、常州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提升农民幸福感成就喜人

(一)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常州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与苏州、无锡共创了“苏南模式”,城镇化率已达到65%。2014年,常州市扎实推进改革创新、农业现代化和强村富民三大工程,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据城乡住户一体化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4年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662元,同比增长9.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608元,同比增长7.4%。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483元,同比增长8.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590元,同比增长6.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3元,同比增长10.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529元,同比增长9.4%。

(二)城乡统筹就业不断推进,就业机会实现城乡均等。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建立城乡就业政策普惠制度,将现行的城镇积极就业政策向农村扩展延伸,让政策惠及城乡每一名就业人员。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对招用农村就业困难人员的各类用人单位,给予相关政策优惠。实施统一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公共职业培训计划,重点促进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大规模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切实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和“就业一人、培训一人”的目标,为常州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三)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实现城乡基本生活保障一体化发展。社会保障关系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常州织就的社保大网已经做到全覆盖,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医保。2015年常州市将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方针,来不断调整社会保障体系。常州对于治疗癌症的特种用药,将进一步扩大报销范围。今年常州市进行区划调整后,市区整合城乡居民医保管理体制、市区社会保障一体化工作进一步提速,2018年将实现主城区社会保障一体化目标。常州社保体系将实现更高水平全覆盖,让常州市民更加贴切地感受到归属感。

(四)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近年来,常州市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职学生对口单招本科达线率连续15年名列全省第一,高考本二以上录取率达70%;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各辖市区均创成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城市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就诊比例达50%,农村居民县域内就诊率达85%;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中国大运河(常州段)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迎检工作扎实推进,“文化100”、“社区天天乐”等活动去年超7,000场次,观众超300万人次;体育事业蓬勃开展,常州市在第18届省运会中获得的金牌、奖牌和总分均位居全省前列“,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高水平推进;加快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社区管理“减负增效”,全市城乡和谐社区达标率分别达98.7%和98.2%;建设生态绿城、实施交通便民等十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

三、常州市推动城乡一体化中提升农民幸福感面临的挑战

到2014年,常州市农林牧渔业完成现价总产值256.8亿元,比上年增长7%。主要农产品生产保持稳定,连续12年保持全省第一。2014年,还是常州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的第11个年头。但是,当前常州市农民幸福感的提升仍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也还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一)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良好的基础设施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和幸福生活的首要条件。但目前许多农村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道路交通、供水供电、农田水利等条件还比较差。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弱,抗旱、排涝设施老化。虽然各级政府近年来加大了对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但从整体环境条件看,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未能得到根本转变。

(二)农村经济结构不太合理。近年来,农民仍以经营第一产业为主,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较慢,传统经营方式多、规模小且缺乏拳头产品和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低下,农民增收难度大。从农村整体经济结构看,农业产业比较单一。以粮食作物为主,许多农民不愿向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高效农产品转型,难以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外向型农业发展不尽如人意,常州市多数农产品出口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档次水平低、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生产经营方式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小。

(三)农业生产成本持续增高。2014年以来,农业生产成本继续上升。种植业方面,虽然玉米、小麦等农产品价格上涨,但化肥价格综合上涨10%以上,种子上涨15%左右,这些农资价格的上涨,增加了种植业成本,抵消了农民收益;畜牧业方面,2014年上半年,畜产品价格长期处于低迷状态,虽然三季度触底回升,但国际上以豆粕、玉米为原料的饲料价格持续上涨,导致农民生产投入增大,养殖比较效益相应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必然受到影响。

(四)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据统计,常州市农村从业人员2,709.7万人,占农村常住劳动力资源总量的48.5%。其中,文盲占3.1%,小学学历占15.4%,初中学历占45.2%,高中学历占13.4%,大专及以上学历仅占2.8%,有一技之长的科技型农民和能从事农业专业化生产的人更少。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低下影响农民创造幸福的能力。

四、常州推动城乡一体化中提升农民幸福感的建议

(一)加快创新,统筹城乡发展。从常州经济中心和经济总量看,城市是大头,从人口分布和地域空间看,农村是大头,统筹考虑这两个大头,是解决城乡发展问题的一个重大创新,把城市和乡村紧密联系起来,综合研究,通盘考虑,做到联系农村研究城市,联系城市研究农村。持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加大对农田培肥的补贴,提高耕地质量;积极发展、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建设完善科学有效的抗灾减灾预警机制,加强农情、灾情监测,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实现农业长期稳定发展。

(二)加大引导和扶持,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要在土地、税收、防疫、资金等方面给予帮扶支持;在资金方面,建立有效的融资渠道,政府以贷款贴息、提供担保等方式为农业生产提供资金支持,解决贷款难问题;要合理规划种养殖用地,鼓励引导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解决用地难问题;重点抓好检疫、监管、产品检测以及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结合实际情况,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改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不断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篇6

一、关于城乡一体化及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的意义

所谓城乡一体化,即为了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统筹规划建设城乡之间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而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民由农 村向城镇集中,使城镇工业由分散向园区集中,农村耕地由一家一户经营向规模经营集中,使现代文明由城市向农村传播,公共财政由城 市向农村覆盖,公共设施由城市向农村延伸,不断加快“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的进程,实现整个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为国民经济核算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权重制定提供基础数据。监测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和不同收入层次居民的生活质量,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的一体化调查体系。基尼系数是用来反映收入分配的差异程度、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居民收入方面的调查是城乡分开的,且城乡差距较大。实行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会为计算全国居民统一的基尼系数提供资料基础。

二、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工作总体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调查数据质量和调查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了影响。

(一)几个不到位

首先,督导不到位。从了解到的情况来看,辅助调查员只是在平时见面时进行口头的督促,每月亲自入户辅导督促记账的力度不够,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起到检查指导记账的作用。

其次,宣传不到位。由于宣传不到位,导致个别调查户对记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记账只是大概记一下自己或家庭主要的现金收入和开支,对于其他成员或一些琐碎的或实物方面的认为不用记,他们的记账笔数少,出现漏记,没有做逐日逐人逐笔。

再次,重视程度不到位。个别调查户怕麻烦不愿记账。从目前城乡一体化调查入户检查情况来看,因为觉得前期的开户调查摸底工作比较繁琐,就出现个别记账户怕麻烦、有为难情绪的现象。此外,调查户对于银行存取现金账不重视,他们的家庭日常生活开销没有计划,对于家庭每月花多少钱心中无数,甚至不结算收支总额。更有甚者,很多家庭都不愿意透露自己的收入详细总额。经调查人员再三询问,他们也只是说出一个大概数,极为模糊:几百或是几千。

(二)记账不够规范和完整

首先,家庭收支填报不准。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四种情况:一种是少报收入,即在登记收入时不记零头,只报整数。另外一种是瞒报收入,即有些家庭出于思想顾虑,怕露富,将个人的部分收入隐瞒不报。第三种情况是农村外出打工人员的打工收入和其他零星收入做不到如实记账。第四种是嫌麻烦。少数人任凭调查员苦口婆心的劝说与讲解,他们仍嫌记账麻烦,为了图省事,他们会把账单纯记成家庭主妇购买食品和日用品的生活账,或只记少部分收支情况,而不是家庭全部收支情况。上述这些情况的存在导致上报的收支缩水很大。

其次,现金和实物收支日记账表及家庭成员就业情况等信息填写不够完整。个别记账户有在外饮食和互联网购物支出发生时,也没有如实地将用餐人数和支出金额等信息填写在日记账表皮的相应信息栏中。住户调查内容还包括家庭成员基本情况、就业情况以及耐用消费品拥有情况等问卷信息,由于调查内容比较细比较多,个别记账户嫌烦或觉得涉及个人隐私,不愿意提供真实完整的信息。

再次,工资收入中未纳入代扣款。在填写工资收入时有时只记“实发工资”,而对于单位或雇主按月从工资中代缴的各种社会保险缴款(如五险一金、个人所得税)等未得到反映。此外,还有由单位或雇主从应发工资中代扣的房租、水费、电费、托儿费、医疗费、借款等,只记实发工资自然会出现反映不全不实的现象。

第四,漏记利息收入。银行存款利息至少每季度要计算一次,在调查期内,如果有记账户提取储蓄存款或定期存款自动结存、转存利息的现象,当笔存款的利息并未被记入当月帐本,就会出现漏记。特别是工资收入的发放大多数不是以现金方式而是直接打入工资卡,这笔钱所产生的利息就更容易出现漏记情况。

第五,医疗费支出和报销医疗费的记录不全。在日常消费支出中,医疗费是很多家庭的必要部分。对于使用医保卡即时报销的,在调查记录中一是没有根据单据将报销部分记入“转移性收入”中的“报销医疗费”,二是没有将全部医疗费用记入“医疗总费用”。尤其对于公费医疗免费拿药或进行治疗的,其账中划走的部分就更是没有被作为报销的部分进行记账。

(三)样本结构不合理,代表性较低

把统一抽选的一千多户调查户的资料放在国家统计局的大样本库范围内,数据代表性还是可行的。但是这样随机抽选样本户如果缩小范围比如到县市一级,那么这些数据的代表性就不够了。比如某市经济情况相当的两个县,其农村户都是以种植经济作物如大棚蔬菜、工业辣椒、工业番茄等为主,因其中一县被调查的80户农村户中有属于种植大棚蔬菜的大户10户,每户有几百亩的种植面积,调查所得此县收入和邻县农民纯收入相差两万多元。这样出现的差距就是由于样本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这种差距就导致出现较大的偏差性,难以真实反映被调查县的整体农民收入情况。

(四)数据评估难

数据评估制度不能很好反映实际情况,数据评估难。如某市参考了各省辖市的收入评估标准评估了各县区城镇、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理论上看,这种评估做到了尽可能全面、客观。但实际上,居民的实际收入生活状况并不能由这个评估标准得到客观真实地反映。比如在城镇居民评估标准中,有两项即在岗职工工资和财政支出和城镇居民实际的关联并不多。而国家所抽选的样本户中,多数为普通打工工人,只有极少数是享受财政供给的人员。

篇7

自广州、佛山等公共图书联合模式取得卓越成就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后,作为邻省的广西也加快了建立联合图书的步阀。南宁市作为广西的省会城市更致力于在借鉴广州、佛山等公共图书联合模式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南宁市公共图书馆的实际,建立一套符合本土特色的联合图书馆模式。2010年,南宁市图书馆正式启动南宁市城乡一体化联合图书馆项目研究,并于2012年正式落地建设。到目前为止,已建立覆盖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及社区)的四级公共图书馆网络集群,将分散的、隶属关系不一的本市各级公共图书馆组合成正式的、相对固定的、联系紧密的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网络。尽管如此,南宁市因属不发达地区,其思想理念、经济实力、管理水平、技术能力不可避免存有局限性,最终也影响到了南宁市城乡一体化联合图书馆的建设。文章在调查南宁市城乡一体化联合图书馆建设真实情况的基础上,试图对遇到的问题做思考并提出参考性意见建议。

一、南宁市城乡一体化联合图书馆建设基础

2012年,南宁市城乡一体化联合图书馆建设之初,南宁地(/县)公共图书馆共有14个,其中地市级的公共图书馆共2个,分别是:南宁市图书馆、南宁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县市级的公共图书馆共12个,分别是:横县图书馆、宾阳县图书馆、武鸣县图书馆、马山县图书馆、上林县图书馆、隆安县图书馆、青秀区图书馆、兴宁区图书馆、邕宁区图书馆、西乡塘区图书馆、良庆区图书馆、江南区图书馆。

1.藏书量(如表1)

从各馆总藏量来看,2012年两个市级馆总藏量相对较大;各城区馆、县馆总藏量不均衡,江南区图书馆是城区馆、县馆总藏量中相对较多的。

2.计算机开展业务情况(如表2)

从各馆计算机开展业务情况来看,2012年度各馆均已在采访工作、编目工作、流通工作、书目检索业务工作中实现了计算机管理。

3.自动化情况

从各馆自动化情况来看,除马山县图书馆和邕宁区图书馆没有使用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外,其它馆均使用了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南宁市图书馆始建于1977年,在1998年5月以前都是使用传统手工编目、借阅方式进行业务工作。从1998年6月迁址新馆后开始使用ILAS5.0图书自动化集成系统,2004年起用ILAS系统的升级版ILASII2.0图书馆自动化管理软件,基础业务管理实现自动化至2012年已有9年。南宁市少儿图书馆是在1988年成立的,在1996年始开始使用ILAS5.0图书自动化集成系统,2006年起用ILAS系统的升级版ILASII2.0图书馆自动化管理软件。青秀区图书馆、兴宁区图书馆、西乡塘区图书馆、良庆区图书馆和江南区图书馆五馆是在2005年加入市图书馆的ILASII2.0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由于当时五个城区图书馆的建设受到投入经费低、不具备自动化管理系统所需的软、硬件条件、管理人?T流动性大且没有图书馆专业管理人员和计算机技术人员配备等各种原因制约,五个城区图书馆馆藏文献资产数据是以南宁市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馆藏地点的存在而存储的,一直由南宁市图书馆负责对五个馆的进行数据维护、读者办证、借阅业务信息数据统计等一系列的管理工作。邕宁区图书馆截至2012年仍未购置自动化管理软件。六个县图书馆的情况:截至2012年,隆安县、马山县图书馆仍未实现自动化管理,武鸣县图书馆使用的是新洋图书管理系统,宾阳县、上林县、横县三个县级馆在不同程度地使用中数创新图书馆管理软件开展本馆的基础业务工作。

4.基础业务重要参数的构成情况

从各馆基础业务重要参数的构成来看,各馆的读者条码与文献条码构成不同。南宁市图书馆、宾阳县图书馆等六个馆读者条码是6位,文献条码是8位,且均是以纯数字作为流水号进行读者号登记和文献资产登记;其他馆读者条码和文献条码无论是长度,还是类型均有差异,个别馆因未购置自动化系统其基础业务参数在此无法做比较。

二、南宁市城乡一体化联合图书馆建设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后台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难

从表3不难看出,南宁市各公共图书馆存在包括ILASII2.0、中数创新等多个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进行南宁市城乡一体化联合图书馆建设,就是打破行政、地域、系统等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但因存在多个自动化系统,后台数据库结构不尽相同,要实现各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平台后台数据库中的读者信息、文献信息、借还记录信息等各种数据表之间的数据读取互连互通,满足读者跨馆互借互还需求,就显得非常困难。

2.读者条码和文献条码重号严重

要在南宁市城乡一体化联合图书馆的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中实现通借通还功能要求具备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在数据库可以实现数据信息互连互通的情况下,要确保数据信息在数据库中存在的唯一性,即数据库各数据信息表中数据记录不能存在重复性,如各馆代码、读者条码和文献条码的唯一性。但表4显示,14个公共图书馆基础业务重要参数有将近半数的图书馆以纯数字作为流水号进行文献资产登记和读者号登记,且读者条码、文献条码位数相同,非常容易出现馆与馆之间读者条码和文献条码重复、重号问题。

3.馆藏文献数据化程度低

据表1统计,截止到2012年12月底,14个公共图书馆总馆藏量合计200多万册(件)。其中南宁市图书馆和南宁市少年儿童图书馆的图书、期刊、报纸馆藏文献已实现数据化;但六县和六城区公共图书馆中由于人员匮乏、技术力量薄弱等原因,有些馆能基本实现数据化,有些馆只能实现部分图书书目数据化,期刊和报纸则无法实现。馆藏文献数据化低,一方面限制了可共享的资源总量,另一方面也影响了书目数据采访编目顺利开展。

4.书目数据质量不高

在对各馆馆藏书目数据进行抽查比对中发现:各馆的书目数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由于各馆编目工作制定的要求和编目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同,在没有联合编目的优势下,书目数据质量也参差不齐,特别是县、城区馆的书目数据信息包含的MARC字段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缺失,甚至有部分文献书目MARC数据信息中只包含题名、作者、价格三个必备字段,其它字段均为空值等现象,这严重的影响文献编目数据的质量,非常不利于图书馆编目工作的长期发展。

三、南宁市城乡一体化联合图书馆建设采取的一些主要措施

1.统一图书馆自动化管理平台

因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不统一带来的包括数据库互通互访不顺畅、基础业务重要参数制定不规范、读者条码和文献条码重复混淆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南宁市城乡一体化联合图书馆的建设进程。为了使南宁市城乡一体化联合图书馆建设能有效地开展,统一图书馆自动化管理平台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经过多方商榷、比较、筛选,最后选定了广州图创计算机软件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软件――Interlib?D书集群管理系统来作为南宁市城乡一体化联合图书馆建设的软件平台。之前多数馆用的ILASII2.0是一个较早版本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软件, 该软件较适合单馆的管理;另外的中数创新图书馆管理系统是由国家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下发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经过两次升级后仍无法满足书目数据资源共享、文献通借通还的服务要求;而Interlib图书集群管理系统在东莞市、杭州市、宁波市等图书馆的“一卡通”资源共享的建设中成效显著,通过其可以建立一个区域图书馆群的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立体信息空间,同时通过开放的多层结构达到与其它图书馆的资源共享与协作,既能在形成各成员馆的馆藏分离、管理分离、财经分离的新格局下,又能较好的实现各馆之间书目数据共享,文献通借通还,非常符合南宁市城乡一体化联合图书馆建设功能需求。此外,通过Interlib图书集群管理,南宁市城乡一体化联合图书馆可以做到分布式集群管理,将服务器及软件系统配置在中心馆――南宁市图书馆,各成员馆开展业务工作只要通过浏览器便能访问本集群管理系统平台。分布式集群间再通过集群与集群间的共享策略实现书目数据、读者信息、借阅行为信息互通互联。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压力大多在中心馆,成员馆或分馆在系统管理和维护方面不需要专业的计算机人员做维护工作,大大节省了人力资源方面的支出,解决了基层馆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降低了系统投入和运行的成本。

2.规范联合图书馆基础业务参数

因之前出现了基础业务重要参数混乱问题,为使文献工作走向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达到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的目的,就需要建立起统一的标准。南宁市城乡一体化联合图书馆文献联合编目中心应工作要求,本着“资源共享、合作建设、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发展原则,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了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制定了《南宁市城乡一体化联合图书馆文献联合编目中心章程》、《南宁市城乡一体化联合图书馆业务参数制定规范》、《南宁市城乡一体化联合图书馆文献联合编目中心连续出版物机读目录细则》、《南宁市城乡一体化联合图书馆文献联合编目中心条形码管理细则》,形成了涵盖图书馆代码、文献类型代码、读者代码、文献代码、MARC字段、借阅制度规范等标准化的图书馆业务标准化体系。

3.规范编目MARC字段模板,提高联合编目工作效率

南宁市城乡一体化联合图书馆文献联合编目中心根据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制定联合图书馆编目文献MARC字段和连续出版物MARC字段联编模版,以供所有成员馆共同使用,促使各成员馆在编目工作中实现书目数据信息模板化。联合编目避免了成员馆编目员大量的重复劳动,如县、城区图书馆在编目过程中,编目人员只需通过联编检索找到与国图数据或市图数据相同的文献书目数据,便可直接共享书目数据,增加本馆馆藏信息字段即可完成此文献的编目记录工作,最大程度地实现了编目的共知、共建、共享,降低了编目成本,加快了编目速度,做到了优势互补、提高了编目的一致性、标准化和规范化。

4.馆际读者文献借阅服务标准化

篇8

Abstract: aesthetic orientation is the basic foundation of design, is a core problem in higher education training design talents, standing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rapid urbanization,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Suzhou surrounding small towns construction and research of various groups, based on the data and empirical research, analysis of different aesthetic subject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 aesthetic orientation and trend; Advocate a healthy aesthetic concepts to guide the aesthetic orientation of the modern designers, to meet the needs of people, to build urban image and building environmental aesthetic value of the unity and development system, promote the small towns in urban and rural coordinati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as a whole aesthetic perspective.

Key words: small towns in the area; Aesthetic orientation;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Integration;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9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研究背景及目的

1.1研究背景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中国”建设是当代中国城市发展“梦想”的主题,小城镇作为连接乡村与城市节点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丽中国”的构建不是城市的独舞,乡村集镇的共同繁荣才是发展的最终剧本。同时随着苏州周边小城镇与苏州“同城化”程度的提高,市域小城镇形象将作为苏州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传递着苏州地域文化特色,这是苏州城市转型的有效资源载体。

自工业社会之后,城市进入了消费社会的新阶段。消费活动及其文化已经渗透到当今社会生活方式之中,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人的审美价值取向。同时,随着美学观念的改变,已经形成参与美学与分离美学并存的境况。传统小城镇建筑历史悠久、文化沉淀丰富,在城镇一体发展的背景下,新环境依托老建筑,形成新旧对比鲜明的美学范式,这需要设计人员站在空间造型与审美的角度来审视新老建筑与城乡环境,同时,也需要从生存的角度介入设计,拷量建筑形态与环境景观美的形式与内涵是否相悖或同一。

随着空间消费的转型,建筑空间的商业性异化主导着当代建筑设计,商业空间形式上的包转使得建筑设计被符号、权威、利益所绑架,建筑的日常性以及生存体验逐渐被猎奇心理导向下的艺术造型和利益驱使所替代,城市形象趋于同质和泛化,缺乏活力和特色。

消费社会与城市转型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新课题,建筑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直接参与到城市空间生产中去,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基于西方审美取向俨然已经凌驾于当

代建筑设计之上,令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日渐式微。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设计美学构架逐渐失去了自我认知原则,审美脱离本土、弃绝民俗、异化以及传统价值观念的流失使得中国城市建设趋于平庸肤浅,粗劣的模仿或低俗的造型意象已成为当代建筑设计的毒药,侵熏着设计行业的灵性和骨髓,如何净化这种不健康的设计之风是本次研究的主要出发点。

1.2调查研究目的

审美观决定着人的行为准则。对于设计人员来说,城市建设源自他们之手,正确的审美导向是塑造良好城市形象的基本条件,因此本次调研主要通过对审美大众的心理趋向、价值取向以及行为取向的调查来了解当代民众、政府甚至是设计人员自身的审美价值取向,从而为设计人员的审美价值判断提供依据,通过对苏州市域小城镇建筑美学的调研把握当代设计精神,以生存与发展为出发点,梳理多元审美取向,寻找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建筑设计之路。

2案例调查

2.1调查选取点及调查内容

2.1.1调查选取点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苏南以小城镇发展带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具有代表性,是中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并且发展稳定的经济发达区域,本调查地点按照路径选取横塘(核心城区)、木渎(城乡结合部)以及同里(小城镇)三个地点进行调研,通过这种不同区位的调研使得本次研究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苏州市域小城镇建筑环境的审美价值取向,使得本次调查研究更具科学性和实践性。

2.1.2调查内容及方法

根据研究需求,本次调研主要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不同人群的审美认知,不同时空的什么特征以及当代审美异化的表征。基于此,本课题以苏南小城镇调研对象,针对不同年龄结构、教育背景、社会地位以及不同领域的审美主体以及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下的小城镇景观形象有选择的做了具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

本次调研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的:

(1)按调查对象分类:①非专业人士、②专业人士、③名人专家。

(2)按勘测路径:①核心城区、②城乡结合部、③小城镇。

(3)按调研内容:①空间环境、②建筑形态、③民众生活风貌。

2.2样本基本属性分析

(1)区位及环境

横塘镇位于苏州高新区南侧,随着苏州城市建成区的扩展2002年并入市区,2004年横塘镇改为横塘街道,由于受苏州市区影响较大,横塘镇原有城镇格局已慢慢退化,镇区环境形象已市区原有城镇风格并以现当代建筑居多,古镇氛围淡化;木渎古镇位于苏州城西,太湖之滨,是江南著名古镇。木渎古镇在天平、灵岩、狮山、七子等吴中名山环抱之中,故有“聚宝盆”之称。随着旅游的开发,过度的商业化包装掩盖了木渎古镇形象,但整体空间格局保持良好,由于紧邻木渎工业区,大量的人口集聚以及配套服务设施的落后使得形象趋于混乱,缺乏严整的视觉秩序,严重影响了古镇传统形象;同里古镇位于太湖之畔古运河之东的苏州市吴江区,始建于宋代,是名副其实的水乡古镇,距苏州市18公里,由于同里古镇较早的得到保护及开发,同时受苏州市区影响较小,整体形象依然朴实原味,城镇空间机理得到较好的保护,建筑环境淳朴自然、江南古镇形象鲜明。(图1、图2)

(2)产业空间结构:

由于横塘镇已并入苏州市区,产业结构也融入苏州产业布局当中,古镇形象的缺失使得旅游产业发展并不突出,倒是商贸交易市场火爆,完全的一幅商业市区景象,同时工业也是其主要产业支撑;木渎古镇是木渎旅游产业开发的主要支撑,旅游及其配套服务业是木渎古镇的主要产业形式。随着周边工业发展,随着了“园林”和“乾隆”两大文化亮点的突出以及“姑苏十二娘”水乡文化品牌塑造,创意产业也成为木渎古镇产业结构的一部分,工业是木渎镇的主要产业支撑,如此的产业结构对木渎古镇的建筑环境以及形象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里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已趋成熟,同时与其镇域的生态农业、科技研发等创新产业结合,形成以旅游产业为主导、多元产业并进产业结构形式,避免旅游业发展的古镇过度开发和商业化包装是同里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图3)

(3)审美主体结构

随着横塘并入苏州新区,人口构成中新苏州人占据的绝大部分,文化和社会意识也逐步城市化,木渎古镇由于周边工业较为集中,审美主体原著居民、游客等还包括大量的产业工人并占了主要部分,人口流动性较大,由此而产生木渎审美主体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人口构成社会层次差异较大,同里古镇形象的审美主体主要是以游客为主,城镇发展以及形象包装以迎合旅游开发为主,同时专业人员是主导同里古镇形象保护与开发的主要参与者,并将作为政府的献策者基于参与到同里审美价值取向的判断之中。(见表1)

表1:

3不同层面的审美取向总体特征分析

3.1时空差异背景下的审美特征

时空差异背景下的审美特征分析是全面了解苏州市域小城镇审美价值取向的主要途径,审美取向深受时代性、地域性的影响,不同年代背景下的审美环境不同必然导致不同的审美价值取向差异,同时由于地域文化、发展水平以及生存环境的不同也造就了不同地域性的审美特征的差异性。

3.1.1基于时间序列的审美特征

时间序列是是在历史性范畴内进行表述的,苏州市域小城镇拥有悠久的历史沉淀,这也是其富有特色的城镇形象的本质所在。基于时间序列审美特征是时间一维性的外在表现以及是对历史的尊重,正像圣马可广场的围合空间是由不同历史时期建筑构筑一样,在和谐统一的秩序感中标现时代符码的建筑构成将会使其更富情趣和历史意义。小城镇建筑形态是不同历史时期逐渐累积而成的,尊重历史的叙事性是寻找小城镇建筑形象生成原因的基本切入点。在对苏州小城镇建筑环境的调研中,62%的居民倾向于传统的沿河而建的建筑形式,而同时在选择居住住宅建筑风格的时候却只有12%的受访者选择传统建筑风格,由此可见,城镇居民对于传统文化拥有着强烈的归属感,而现代生活方式确实他们的的必然选择,建筑内部空间自然要符合这种基于当代生活方式的生存审美需求。由此可见,审美是随时而变的,时代背景下的审美是人的审美价值的历史性特征。(图4)

3.1.2基于空间区位的审美特征

空间区位的审美特征是基于地域范畴内建筑的主要体现。从大的范围来说,北方的厚重、江南的轻巧、岭南的开朗,不同地域的建筑由于不同的空间区位呈现出不同的建筑风格。由于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就不同的地域文化,基于这种文化氛围下的审美价值取向必然具有地域内涵,因此,地域区位的差异也影响着小城镇视觉空间形态。苏州市域小城镇星罗密布,除了在江南文化的大背景下的传统形象特质,也包含着自身多种因素影响下的城镇形象。在本次调研中曾针对不同区位下的城镇进行调研,选取横塘、木渎和同里三种与苏州市区不同关系的古镇分析其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审美价值特征。横塘属于苏州市区,由于受苏州城市化影响较大,原有城镇空间形象形态已不复存在,内部人口构成的混杂使得城镇视觉体系混乱,1000多年的文化积淀也在城市化的冲级中遗留甚少,江南小桥流水景象只能成为部分原著居民的回忆。而木渎位于苏州近郊,尽管整个镇区已有工厂、商业建筑,但核心区的古镇形象保存良好,原有呀园林宅院成为支撑江南形象的主要节点。同里则远离苏州市区,城镇发展一直在保持自我格局的自然状态下发展,再加上古镇保护专家的精心呵护和地方严格的保护政策,同里城镇形象依然带有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情调,同时由于原著居民并没有搬离景区,江南传统生活方式得以保留,当地市井生活气息依然浓厚,社会文化民俗在旅游业的发展下也重获了新机。(图5)

3.2主体差异视角下的审美特征

在对小城镇审美主题的差异性分析中,主要分解出一下审美主体:本土居民、设计人员以及政府三种角色,并由于不同的审美价值认知而具有不同的审美特征。

3.2.1非专业审美主体认知

本土居民的审美价值取向是建筑设计的主要涉及依据,建筑不仅仅是空间的塑造,也是时间的沉淀,建筑是历史,是当地居民记忆的载体,建筑承载的是他从出生到死亡与它相关的所有人的回忆,而正是使用它的人,尤其之作为个体的人的记忆,建筑才对我们有意义。因此,建筑设计不是凭空的造型,而是基于本土居民使用过程中的认可以及生存需求的满足的这一本质下的美学设计,这也是环境美学下的思想体现。本土居民的认可主要包括生存环境、生活质量以及空间品质的提高,是基于参与体验美学的特征表现,因此也是最重要的审美主体。(图6)

非专业审美主体往往更从内心心理感受出发,通过自身的参与式体验而产生最本质的审美感受,如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游客游览的知觉体验等等都会左右着他们对城镇视觉美学的判断,非专业审美主体的美学认知是建立在诸如亲地性、可达性、均质性甚至是愉悦性的心理认知基础之上的,因此把握非专业审美主体的美学认知是体验“以人文本”思想的基本出发点,作为审美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审美需求是当代建筑设计人才不得不考虑的。

3.2.2专业人才培养中审美导向

专业人才审美价值取向直接决定着城镇空间品质的高低,随着城市脱离原有自然状态的下的发展,专业人才的介入很大的影响着传统古镇的形象发展方向,特别是在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新科学、新技术与新结构的广泛拓展,不同的建筑师对于建筑形态的理解与加工方法存有差异,由此所表现出建筑形态的多样性,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建筑师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方式的不同,都将造成古镇视觉构成的重组与变异。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不仅仅是对建筑艺术造型的设计培养,也是对生命的潜在能力的发展和挖掘,对生命的感悟力、鉴赏力、创造力等不仅需要有理性的知识,更需要有情感智慧的生命潜能的激发培养,审美教育是通过感性形式对人的生命本身进行塑造,使之更加完美合理的一种教育。

专业人才审美价值观的形成是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审美判断价值体系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受西方教育体系的影响,高等建筑设计人才的培养缺少国学情操的浸,传统文化基底的薄弱成为当代建筑人才的短板并进而影响建筑与城市环境的设计。同时,专业人才缺乏体验式的审美情怀,然而建筑设计需要公民建筑意识,要有服务意识和体验意识,造型、艺术、功能的体现需要联系使用者的需求和体验,专业人才培养的审美导向需要人文情感关怀。

3.3.3管理角色审美价值取向特征

管理角色是城市发展的统筹者,管理者的审美需求是建立在城市总体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城市形象的构建只是城市整体发展的一部分,政府职能的履行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直接关系城镇的空间发展形态,随着经济发展形势转型的提出以及政府职能角色的改变,在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基础上不再以经济总量来衡量发展水平的政策思维都将改变着管理者审美价值判断的标准,“美丽中国”与建设生态文明的提出都反映了基于公民意愿的审美诉求的价值转变,当然城镇管理者必须认识到“美丽城市”的核心价值在于生活、工作在城市里的人们拥有一种积极、乐观的美丽心情以及公平、舒适的生存环境,而不仅仅是城市拥有“美丽”的物质躯壳。

3.3当代社会审美价值导向及问题特征

3.3.1当代社会审美价值导向

美国哲学家提吉拉曾将现代美学转变概括为三个方面:转向艺术、转向人的独创性和转向人类境况,城市是承载人类生活的主要空间载体,城市美学是美学范畴内人的基本生存需求、艺术情操,社会伦理、文化以及空间等要素综合成体的整体感知(图7),基于城市美学的当代社会审美价值导向需要以下几方面切入:

(1)艺术视觉导向

艺术是美学的主要表现形式,“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形状独特而美观的”,建筑属于艺术的一部分,因此将不可避免的参与到美学价值评价之中。卡米诺西特曾对现代主义的组装时城市建造进行批判,认为城市不仅仅是基于功能需求的生存实体,同时也需要通过对建筑以及城市设计进行艺术处理,从而回归传统文化内海的表现上来。不得不承认城市的本质是满足人的生存需求,但马斯诺需求定律告诉我们人类在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后还需要精神文化层次的满足,城镇的艺术正是基于这一前提来进行构建的,艺术视觉导向下的审美价值取向是美学理念下的原始出发点,因此小城镇建筑环境审美价值导向通过艺术视觉导向将对城市居民的整体艺术修养形成积极影响,同时也是提高建筑空间品质的主要手段之一。

(2)空间消费导向

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空间资本运作是空间消费的基本理论,随着空间中的消费向着空间的消费的转变,建筑环境视觉形象的包装成为消费吸引力的主要手段。由于全球化深度的不断拓展以及消费社会的到来,特别是人的精神诉求的增加,基于亲地性的集体记忆以及对空间氛围的消费倾向使得转型期的中国城镇不得不面对城市形象的夸张表达,人们不再局限于与对实体商品的需求,空间经过包装之后也成为一种可以消费的对象,商品形式的异化促使建筑形式风格的商业化,因此,空间消费的审美导向是当代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糅合的产物,并将基于对今后的建筑与城市设计产生影响。

(3)生存美学导向

环境恶化、资源殆尽、公平缺失以及管理混乱都为当代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分离式美学下的建筑与城市设计因缺少人文关怀而逐渐受到质疑,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社会问题的突出,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地域认同的迷失,生存境遇成为人类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人的自身生存、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的审美价值。生活空间品质的下降、道德信仰的缺失甚至多发的自然灾害和疾病、饥饿所带来的恐慌使我们不得不面向生存美学,这就需要我们在创造优美视觉城市形象的同时也达到生存境遇的改善,保证生存境遇改善与视觉美观的统一是审美价值观念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历史风貌区形象的维育过程中由于过于偏重物质空间因素,传统的“分离”审美方式缺少人文关怀,造成传统空间活力下降,富有特色的当地风土人情也不复存在,基于文化产业的衍生品价值并没有得到提升,只留下一个缺乏活力的“空壳”风貌区形象,而缺乏“人情味”的审美是难以感受到美的存在的。(图8)

3.3.2当代审美导向下的问题特征

(1)视觉构成混乱盲目

基于审美主体的审美取向差异,当代审美价值的社会导向趋于多元。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进行,城市社会文化要素的传递越发快捷,多元文化的融合造就不同审美取向的艺术方式。基于不同价值基础的当代文明改变着城市空间原有的社会性以及文化性,当代城市形象异化同时又在改变着传统的审美价值取向,消费主义、时尚主义侵蚀了原有的城市空间秩序,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社会空间重组加重了城市空间的消费性和速食色彩。同时,随着城市问题的突出,生存境遇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使得生态文明建设更有意义,低碳生活理念也慢慢得到体现。因此,不论是城市的艺术造型,又或是城市文化空间的耦合还是可持续性的发展需求,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在此背景下显现的当代社会性导向必然表现于多元,并将直接影响当代大众的审美价值取向。

当代城镇形象内涵趋于多元是在文化构成多元化的基础上进行完成的,然而文化构成的多元并不能否定审美导向的秩序化,视觉构成缺乏整体协调,没有明确的表达诉求。

(2)形象沦为视觉符号的简化

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成果是巨大的,然而快速的经济发展扰乱了文化本体的稳定性,特别是近现代经济发展的落后带来的文化上的不自信,自我认知的否定只会造成形象符号化的简单模仿,城镇建筑环境的视觉优化成为一种空洞的建设布景运动。然而随着城镇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整体空间品质的下降,使得这种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产生的建筑空洞而无助。同时由于受西方设计文化以及消费文化的影响,城镇外部空间的设计往往成为被广场主导,而富有中国特色的街道空间却在失去城市机理的影响下日趋弱化,消费性建筑的点是布局打乱了原有细密的城镇空间秩序,传统的生活方式、社会风俗也在这种切割式的建设活动中逐渐消失,形象的过度符号化没有给城镇视觉带来特色,反而将原有的城镇风貌破坏,得不偿失。

建筑环境的塑造是带有文化多元性、地域同源性和认知亲地性的多种元素的组合,视觉吸引力只是城市形象建设的一方面,缺乏地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建筑是难以经受时间的。

(3)缺乏对生存艺术的尊重

同时,城市美学具有潜在的图底性,对于审美主体来说,社会整体审美导向性具有格式塔的心理特征,不同人群的审美认知是传统审美取向与当代审美突变相互博弈产生的结果,弗洛伊德的研究表明人的不自觉的行为大多来源于潜意识的心理映射,审美过程除了主动地辨别还应包括潜意识的情感寄托,如归属感和亲地性。因此,审美价值的社会性导向不仅是视觉导向同时也是心理导向,当代审美取向是一种格式塔心理学的图底关系的耦合,这包括:生存图底、环境图底、视觉图底以及空间图底等等。随着美学范畴的扩大以及深化,不同审美主体的图底取向将不相同,由此产生的审美取向将决定不同的价值观导向并产生不同的城市空间视觉效果,审美取向的趋同化和泛地域化是当代城市形象趋于同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对于热衷于标志性建筑的设计,大多数建筑师缺少对公民建筑空间的兴趣与思考,例如博物馆、文化馆展览馆或是高端酒店的设计更能为建筑师带来欲望表达和声誉提升,而承载城市的日常的人居、休闲建筑不屑一顾或草草了事,这种缺乏对生存艺术和人文关怀的建筑设计成为影响城市空间形态构成的主要原因,由此而导致“到处皆标志,到处无标志”的混乱城市形象,建筑师成为具有强烈欲望表现欲的操纵者,而不是城市形象低调的引导者。

4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小城镇建筑环境审美导向思考

4.1当代语境下的审美导向

哲学认知的加深与人类科技能力的进步引发了观念层面的变革,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取向,这也导致建筑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发生转换。从古代的手工艺建筑美学.到工业时代的机器建筑美学.再到现在信息时代的高科拄建筑美学,建筑形态审美的取向不断跃迁,建筑美学的原则悄然变异,而建筑形态的不断创新正是反映了这种变迁。新的观念影响着建筑师时世莽的认知,进而影响了建筑师的艺术风格和作品内容.在不断变化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建筑师重新以一种更加关联、交互和动态的思路撂索建筑彤态创作。

当代建筑设计缺少对生存体验的尊重,现代审美导向的多元化需要映射到建筑设计的每一个细节,建筑装饰、形式以及空间等需尊重表皮与内在的统一,装饰与空间是外延与内在的协调,建筑设计的本质是空间的设计,形式则是两者的纽带。

特定时代的建筑艺术是特定时代哲学意识的反映。随着当代哲学对人类及其生活本质探索的深入,随着人类主体意识的不断觉醒,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建筑艺术不仅是生活的“理想”,不仅是对生活的描述、美化、评价,更是生活本身。建筑艺术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其多变的形体和丰富的空间,向人们展示着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历程,展示着各种文化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点,建筑之所以被称为艺术就在于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美的物体、美的空间、美的环境。它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既包括地基、结构、空间、物理、材料、设备等自然科学,又包括哲学、艺术、美学、环境心理学等社会科学。它既是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是物质生活本身,又是人们审美的对象——精神生活的需要。正是由于建筑与人类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建筑应该而且必须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是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统一。

4.2传统建筑保护更新导向

每个时代都有主流的审美价值取向,传统建筑的保护要尊重这种具有时代特色的形象表达,首先需要认识的是原真性及过程性审美表达是辩证统一的,原真性保护的基本原则然而历史是发展的,不能因为保护这个时代的建筑遗产而就否定后来的,不仅要保护“第一历史”,同时也要认识历史发展的过程性,对“第二历史”及其以后的延续都要做出保护与更新的回应;其次,城市旧城的保护与更新还要注重生存环境与生活质量的提高,良好的城镇形象是需要富有生活气息的居民活动支撑的,同时历史建筑的再利用是重现建筑活力的基本手段,同时也是建筑保护的目的,只要这样传统建筑的保护才更更有可持续性。

4.3新建筑设计导向

城市发展需要新建筑的增生,新建筑的设计要注重整体风貌的协调,在历史街区的建筑设计中借鉴欧洲“插入式”的新建筑设计方法,通过与周边建筑外饰上的延续来保证整体风貌不被破坏,视觉秩序的保持是当代建筑环境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方面,也是审美价值取向在整体视觉上的体现。同时要尊重地域特色,将具有地域特色的符号融入新建筑设计之中,地域建筑技术上的运用与发展,吸收地域建筑就地取材的据点,尽量运用采集运输便利的材料作为建筑和营造环境的原材料和装饰元素。同时关注旧有生存经验与当前生活方武的关联,人类的意识形态与接受尺度源自于生存经验的积累,这注定了一定地域甚至一个民族对自身传统与日性的亲切巷.因此具有传统文化印记的设计容易感召受众的生存经验,达到共鸣。结合文化保护意识与当代文化建立意义上的共存,要做到地域建筑特色的自觉追求,前提就是地域建筑环境的留存。

当然,每个时代都有着自己的审美价值判断,新建筑的设计在汲取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同时更要符合自身发展的时代特征,历史是发展的,当代建筑环境的设计也将成为未来的历史,保护好历史遗留的并进行开拓,也是当代建筑师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图5)

5结论与展望

随着快速城镇化的足迹推向乡村聚落,审美取向的多元化开始以突出国家的、民族的乡土的拟或是民俗的审美为主导。曾经的后现代的混乱逐步趋于秩序,在此语境下的城乡建筑设计更加强调个性与多元、开放与包容的审美价值观:建筑毕竟是本土的、场地的、与周边自然与人文环境密切相关的空间物质形态,生活化是其本质,象征性是其民众审美附加价值,时空压缩与文化离散,让今日的建筑本体语素呈现多维、复合并令人难以言表的美感情怀。

建筑设计人员是建筑环境营造的主体,对城镇环境的审美影响重大,对建筑内外环境氛围的营造甚至可能是决定性的。本次调研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角色的审美主体以及苏州市域小城镇的调研分析,总结并把握当代小城镇审美价值特征、审美价值取向的方向,为当代建筑设计与管理人才的培养提供导向参照,为高校建设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过伟敏,史明.城市景观形象的视觉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季松.从空间到文化从物质到符号—消费文化对中国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机制研究[D].东南大学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3]文剑钢.小城镇形象与环境艺术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4]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马武定.城市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肯?泰勒, 韩锋, 田丰.文化景观与亚洲价值:寻求从国际经验到亚洲框架的转变[J],中国园林,2007,11.

[7]刘经芬.建筑的本质及审美取向[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2.

[8]王征,梅洪元,刘鹏跃.当代建筑形态创新倾向[J].华中建筑,2012.

[9]程相占,阿诺德·伯林特.从环境美学到城市美学[J].学术研究,2009.

作者简介:

1.单怡,女,本科生,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室内设计)

2.文剑钢,男,教授,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城市设计,建筑环境艺术

3.陆晓婷,女,本科生,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室内设计)

4.李禹函,女,本科生,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篇9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各部门:

为建立科学统一的城乡一体化居民收入调查体系,更加真实准确地反映居民收入状况,根据《国家统计局全国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总体方案》和《调查总队关于城乡住户一体化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和要求,经县政府研究决定,于起在全县开展城乡一体化居民收入抽样调查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强化领导,精心组织。实行城乡一体化居民收入调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制定收入分配政策的重要举措,也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开展城乡一体化居民收入抽样调查工作,是更好地了解我县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支出水平、结构以及增长情况,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制定政策、宏观调控提供科学准确的决策参考依据。因此,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居民收入抽样调查工作,切实加强对此项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明确责任,密切配合。此次城乡一体化居民收入抽样调查工作由国家统计局调查队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统一布置,组织各有关乡镇调查实施。本次调查范围广、样本量大、技术性强,涉及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调查人员的选聘、培训、样本抽选、摸底调查、新调查户落实和新旧样本轮换等多项工作,工作量大、难度较高。各有关乡镇和部门要树立大局意识,主动配合,统筹规划,周密部署,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共同做好城乡一体化居民收入抽样调查工作。国家统计局调查队要切实做好城乡一体化居民收入抽样调查工作的宣传、居民收入样本数据的收集、基层调查户的确定、基点调查员的选聘和培训,确保各项调查工作的顺利完成。

三、严格制度,保障质量。此次城乡一体化居民收入抽样调查工作,要按照国家统计局统一制定的《国家统计局全国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总体方案》和调查总队制定的《调查总队关于城乡住户一体化改革的实施意见》实施调查,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各项调查结果真实、准确,严禁弄虚作假和篡改调查结果。一经发现,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等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篇10

一、充分认识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工作的重要性

城乡住户调查是准确及时了解居民家庭收入、消费及其生活状况,客观监测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和不同收入层次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民生统计调查工作。开展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有利于准确完整地提供本地全体居民收入、支出以及家庭就业、消费、住房等有关信息,及时监测农民工、贫困人口等群体的生活状况;有利于客观反映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及其变化,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制定民生改善政策提供真实、可靠、有效的依据,对于更好地满足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居民生活状况信息的需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关镇和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推进,确保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切实做好调查网点的运行工作

篇11

1.成立县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

2.设立县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办事机构。

3.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目标责任考核机制。

4.建立县级领导包抓示范点制度。

二、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和政策措施

参照市上和先进地区相关政策文件,紧密与上级主管部门对接,加强调查研究,进一步修改完善我县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工作方案和政策措施。

1.制定《县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施方案》。

2.制定《县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示范镇、示范村(社区)规划建设的意见》。

3.制定《县国土资源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的意见》。

4.制定《县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意见》。

5.制定《县城乡一体化发展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意见》。

6.制定《县城乡一体化发展公共服务体系改革意见》。

7.制定《县城乡一体化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意见》。

8.制定《县城乡一体化发展社会管理创新意见》。

9.修订完善《县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改革意见》。

10.制定《县金融财政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意见》。

三、加强制度建设

1.建立统筹城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召开一次统筹城乡工作联席会议,通报情况,研究问题,推动工作落实。主要由成员单位汇报上月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包抓领导和分管领导点评(县委农工部牵头负责,11月10日前提出意见,文件下发之日起执行)。

2.建立联合督查制度。对重点工作任务由联合督查室、考核办、统筹办跟踪督查,限期办理,并在县委例会和县长办公会通报(县联合督查室牵头负责,11月10日前提出意见,文件下发之日起执行)。

四、加快规划编制进程

由县住建局牵头,县委农工部、县国土资源局、县农林局、县工业发展局、县文体广电局等部门协同,聘请专家学者,加强对《县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工作进行指导,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确保规划质量,力争年底前前面完成编制任务。加强工作力量,年内完成镇控制性详规评审,编制完成总体规划,和规划建设工作。

五、加强示范镇村建设

要在做好规划编制的同时,切实抓好市、县级示范镇、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努力提高示范带动功能。财政局要尽快制定方案,加强资金管理,落实示范镇、村建设专项配套资金,确保示范镇村建设形象进度明显加快。

六、启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

篇12

概述

廊坊市地处河北中部、京津两大城市之间,幅员面积6429平方公里,总人口381.6万人。现辖二市六县二区(三河市、霸州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永清县、固安县、文安县、大城县、广阳区和安次区),96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其中建制镇60个),3229个行政村,截止到目前,建制镇以上已经完成或接近完成地籍调查工作,建成廊坊市规划区域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廊坊本地特色的科学土地管理方法,使廊坊市的土地管理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建设廊坊市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的目标

通过开展全廊坊市农村地籍调查,建设廊坊市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旨在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在覆盖廊坊市所有范围的统一坐标系下,建立标准、科学、现势的地籍基础数据库,构筑起地籍基础平台,实现城乡地籍调查全面覆盖和地籍业务管理信息化、科学化和现代化,进一步发挥地籍管理对国土资源管理事业的支撑和基础作用,促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

2、在廊坊市范围内构筑起一套完整的地权体系,进一步完善、更新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成果,更加有效地保障农村土地的所有者、使用者的合法利益。

3、建立真正意义的廊坊市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真正做到城乡土地数据共存一库,等同看待,统一管理,打破城乡土地差别,利用该系统为每一宗农村土地进行土地登记,让农村土地的所有者或使用者拥有标准的土地证。

4、提高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农村土地的管理能力

由于技术经济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及人们头脑中旧有观念的影响,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以前对农村土地的管理水平相对较低,随着近年来廊坊市村镇经济的迅猛发展,进行农村地籍调查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在掌握了农村地籍的准确数据后,土地管理人员可以对农村宅基地的规划建设、村镇建设范围的面积控制等进行数字化管理,提高管理能力和工作效率,更强地树立政府机关的公信力。

建设廊坊市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的投资与效益分析

、投资分析

廊坊市农村地籍调查是进行国土资源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需要投资的方面有下面几项:

硬件: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需配置高性能服务器一台,计算机若干套并建立办公局域网,费用约需50万元。

软件: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需购置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软件数套,费用约需100万元。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需支付外委测绘单位进行地籍调查项目的工程款,费用约需2000万元。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需要培训一批懂得现代地籍管理技术的专业人员,投资一定的培训费。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1、提高地籍信息管理手段

地籍调查工作完成后,将会获得大量的地籍信息,包括每个宗地的权属资料、界址数据、土地使用情况、土地登记情况等,这些数据和属性资料,虽然仍有必要象以前的管理方法一样以图、表、册、卡的方式建立地籍资料档案,但是利用当今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把全部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存入电脑,建立地籍信息管理系统,使得以前由手工、人力完成的工作完全被自动化、电子化取代,包括用地申请、登记、调查、审核、审批、归户、发证及新增宗地、宗地变更等日常地籍办公业务,均可以利用地籍信息管理系统轻松完成。

2、实行土地登记资料的公开查询

廊坊市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建成后,土地管理部门可以实行开放式办公,增加土地管理工作的透明度,使政府管理贴近百姓生活,构建地籍管理公开查询系统,让土地使用者对土地登记资料可以任意查询,及时了解土地利用信息,增加对政府的信任感。

3、与电子政务系统相衔接,开展网上办公

廊坊市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建成后,可以纳入整个河北省的国土管理系统,使得数据资源共享,真正实现办公网络化。

4、实现快速土地动态监测

篇13

前言

 

随着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登记工作开展,迫切需要一种既能满足城镇地籍管理、又能满足农村地籍管理,而且可以进行城乡统一的地籍分析、查询等各项管理功能的地籍信息系统。于是,城乡地籍一体化管理研究应运而生。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模式也开始向网络化、数据组织管理、多用户并发、数据共享及深入应用等方面发展,以满足现代地籍管理业务的需要。

 

1 资料准备

 

数据库的建设是在数据准备充分的基础上进行的。数据库建设所需要的数据源内容主要有:二次调查成果、集体土地所有权外业调查底图及权属调查资料、外业调查影像图、外业测量成果资料和其他资料等各项数据源[1][3]。集体土地所有权建库流程如图1所示。

 

2土地利用数据入库

 

2.1地类图斑层转换

 

利用弘图软件加载二次调查地类图斑层数据,将地类图斑、线状地物、零星地物等图层通过软件功能进行符号代码赋值、重新分层,达到建库数据要求,如图2所示。

 

2.2地籍子区、地籍区入库及字典生成

 

2.2.1 地籍子区、地籍区数据入库

 

打开弘图软件中的空间数据处理工具,用数据加载功能加载初始划分的地籍子区数据。将重新分层后,系统将原地籍区层数据全部移至街坊层。

 

重新分层后街坊层的XZQDM(即地籍子区代码)属性值为空,使用多层空间赋值功能将原地籍区层中的行政区代码拷贝到街坊层的XZQDM字段[2]。

 

同时加载初步划分的地籍子区及街坊层,选择多层空间赋值,将地籍子区层中地籍子区编号和地籍子区名称字段值,赋值到街坊层。对地籍子区执行拓扑检查、属性检查,数据检查处理完成后,点击入库。

 

根据数据库中的所有权宗地生成地籍子区界线,利用弘图软件的行政区融合功能,参考数据层选择所有权,待融合行政界线设置为街坊,将所有权界线融合为地籍子区。同时,在行政区融合功能中,将街坊层融合为街道,即地籍区。完成以上步骤后,将地籍区、地籍子区入库。

 

2.2.2管理区及行政区字典的生成

 

登录弘图软件城乡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利用“生成行政区字典”功能生成行政区字典,然后利用二调核查目录中的权属单位代码表,选中权属单位代码表后,重新登录系统,行政区列表中出现刚生成的字典,根据外业调查,在行政村节点下增加组代码,生成过程如图4所示。

 

2.3 所有权宗地数据处理与入库

 

数据采集完成后,按照面拓扑的要求形成宗地,并保证宗地、界址点拓扑关系正确、逻辑正确。

 

2.3.1界线和界址点的采集及检查

 

根据外业权属调查成果、测量坐标、权属界线协议书及外业工作底图,在计算机上对照数字正射影像图,采集集体土地所有权界线和界址点。界线采集位置有外业测量坐标点时,则直接引用外业测量坐标。

 

以地籍子区为单位打印输出集体土地所有权地籍检查图,对照外业调查底图进行检查,检查采集的数据与外业调查底图等成果是否一致,修正不正确的数据。

 

2.3.2所有权宗地、所有权界址点拓扑检查及处理

 

登录弘图空间数据处理工具,加载所有权、所有权界址点矢量数据,对所有权宗地及界址点单层共点、拓扑检查,两层叠加共点检查、拓扑检查,检查界址点是否在所有权宗地界线上,如图5所示。

 

依据外业调查资料、最新影像、权属资料,使用空间数据处理工具中的加点减点、移点、分割面等修改工具,对所有权数据进行修改。

 

所有权之间有缝隙处理及利用“共点处理”功能对共点错误进行处理,软件会自动将容差范围内的自动处理,容差外的则需要手工进行修改。

 

2.3.3宗地数据入库及检查

 

执行弘图数据管理系统软件中“ 自动编号器”功能,对宗地代码进行自动编号。执行自动编号前,必须保证所有权宗地上的行政区代码、权属性质值的正确。编号方法如图6所示。

 

将所有权宗地及界址点同时加载,拓扑、属性检查通过后,执行数据入库。

 

2.4面积计算

 

2.4.1所有权椭球面积计算

 

在弘图一体化系统中,执行“成果输出”中“ 椭球面积计算”功能,在弹出窗口中选择街道、街坊、所有权,选择面积存放位置和坐标系。如图7所示。

 

2.4.2所有权面积维护

 

在弘图一体化系统中,执行“统计分析”中“所有权地类分析”功能,在所有权地类分析窗口左侧地籍区树上双击要分析的地籍区划,再勾选“根据实测面积维护发证面积”选项,点击确定。

 

2.5权属资料及扫描件入库

 

2.5.1登记信息入库

 

利用弘图一体化系统中所有权登记信息录入功能,对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的调查信息、权属信息及审批信息进行录入。权属调查信息录入、登记情况录入,土地证号系统将自动生成,同时支持手工修改。在执行土地登记信息录入前,请先到字典设置中对土地登记相关字典按工作实际进行设置,对所有权宗地执行所有权登记信息功能进入所有权登记信息录入表,然后在所有权登记信息界面录入登记资料。

 

2.5.2土地登记归户

 

利用弘图软件中所有权自动归户功能,选择要归户的行政区域,系统将根据权属单位代码进行自动归户,如当前行政区域部分已经归户,系统将原归户信息删除,重新生成归户信息。如图8所示。

 

2.5.3界址点、线说明、扫描件入库

 

在弘图软件城乡一体化系统中将界址点、界址线读取出来,然后使用专题属性功能输入界址点描述、界址线描述,并在城乡一体化系统中把扫描的图件导入到数据库中。

 

界址点信息录入界面界址线信息录入,界址线的起点号、终点号应根据界址点与界址线的逻辑关系,自动获取。

 

2.5.4元数据录入

 

关于元数据的数据,用于描述数据的内容、覆盖范围、质量、管理方式、数据的所有者、数据的提供方式等有关的信息。采用人工和自动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弘图数据库管理软件或数据建库软件录入元数据,形成元数据库[4]。

 

3 成果输出

 

土地利用数据入库后,通过弘图城乡一体化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以输出所有权宗地图及所有权地籍图、所有权界址点成果表等,供有关部门使用。

 

4 总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