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学教育的特点

医学教育的特点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5:0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医学教育的特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医学教育的特点

篇1

(二)提高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通过提高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可以使管理工作更加简便、快捷、有条理。例如,以项目为单位将申报、批准、报名、举办等一系列管理信息都在管理系统中记录备份,并通过计算机与管理系统软件进行查询、共享以及更新信息等操作。或是利用信息化系统来管理学员,动态跟踪学员的学习进度、学习成绩等等,既便于管理,也便于学习者随时随地查询自己的学习情况,能够有效提高管理质量与管理效率。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搭建学习平台,为学员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例如医学操作技术的视频讲解,医学理论的文字叙述,以及重要操作步奏的图片分析等,让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或是直接进行网络授课,为一部分时间安排较为紧凑的学员提供便利。

(三)细化对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内容第一,要对教育内容进行严格的管理,确保教育内容符合切实的临床医学发展所需,避免浪费教育资源与学习者的时间;第二,要对教师的资格与能力素质进行严格的管理,看其是否真正符合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开展所需的教师标准;第三,要对学员进行正规、科学的管理,用学分制对学员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第四,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育软硬件设施的质量水平;第五,不定期对学员进行采访调查,收集最真实的教育开展情况以及学员对教育工作的建议,动态的调整教育工作内容与措施[3]。

(四)针对性的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在继续医学教育中,除了要重视对学员的医学理论、操作技能教育更新以外,同时还要针对性的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因为临床医学水平的高低,在今天不仅仅取决于临床医学技术,更取决于临床工作者对患者的态度,只有以一颗"医者仁心"去对待患者,才能使患者感到温暖,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反之,如果对患者态度冷漠,索要、收受红包,不仅会拖延患者病情治疗进度,更会带来非常不良的社会影响,阻碍临床医学工作发展,所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五)严格管理学分证书颁发医学继续教育的主办单位必须要指定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招生通知、学员名单和课程安排管理,该工作人员要对所有的学员信息进行核对,防止出现学员信息混乱难以管理的情况,最重要的是要严格按照相关制度,授予学员学分以及颁发证书,必须要保证学分评价与证书颁发的客观性、工作性与权威性。否则的话,就会导致学习人员的学习热情减退,不利于当前以及以后的医学继续教育工作开展,带来的影响可能非常严重,甚至会对临床医学工作的发展造成阻碍,因此必须要重视学分管理与学分证书颁发。

篇2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2(a)-0122-03

Analysis of features and strategies of medical English teaching

TANG Yi CHU Changbiao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Xuanwu Hospital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3, China

[Abstract] Medical English is a division of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It is continuous with general college English, but it also has its own features in the aspects of style, syntax, grammar, vocabulary characteristics. Along with the medical science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increases year by year, mastering medical English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medical student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edical English teaching, this article firstly analyzes the features of medical English teaching, and then proposes a series of strategies which have applied in medical English teaching activities.

[Key words] Medical English teaching; Features; Strategies

随着我国医学高等院校英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医学专业英语的教学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医学专业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中的一种,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医学专业领域里获取前沿信息以及从事学术交流的能力。对于医科学生来说,医学英语的学习对于获取本专业最新进展,了解国际医学科学动态,进行国际间的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近年来,国内各医学高等院校对医学英语教学都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和尝试[1]。为了更好地开展医学英语教学工作,下面就医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策略进行总结和分析:

1 医学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对大学本科一、二年级的基础医学英语教育较为重视,但是在大学本科三、四年级开设的医学英语较为轻视,普遍将重点转移至医学临床课程,专业英语教学出现不连续性,基础英语教学与医学英语教学互不衔接,医学英语教材相对较为匮乏[2]。目前我国医学英语教学师资水平急需提高,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我国高校的医学英语教学现状并不乐观,无法满足医学生的学习需求[3]。

2 医学英语教学的特点分析

2.1 医学生对医学英语的学习缺乏动力

医学生在进行医学英语学习之前,通常都已经完成了大学公共英语的学习,很多同学通过了英语四级、六级考试,英语基础较好,并未认识到医学专业英语的学习与公共英语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上的不同,也未认识到医学专业英语在以后的医学基础研究工作和医学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由于现代医学起源于欧洲,繁荣于美洲,绝大多数医学专业领域的最新技术和进展都是用英语发表,多数国际会议和国际交流所使用的语言也是英语,这就要求医学生对专业英语有较高的掌握程度,才能适应今后临床和科研工作的需要。同时,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医学生通常都有繁重的医学专业课的学习任务,学习压力较大,而医学英语在医学生的成绩评价系统中所占比例不高。此外,医学英语本身学习难度较大,医学词汇复杂、记忆困难,医学文章中复合句多,难以理解,使得部分同学产生了畏难情绪。综合上述原因就造成了医学生对医学专业英语的学习缺乏动力。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也确实观察到这种现象,在医学英语课堂,学生出勤率常低于专业课的出勤率,课堂上常有同学进行其他医学专业课程的自学。

2.2 医学生对医学英语的学习方法掌握不足

医学生通常在初高中阶段学习成绩优秀,在长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了一套自身的英语学习技巧和方法。然而,医学英语和普通英语或大学公共英语存在很大的不同,有着自身的特点和难点[4]。首先,医学英语词汇复杂[5]。由于现代医学起源于欧洲,很大部分医学英语词汇都来源于古希腊语或拉丁语,词汇较长且构词方法与现代英语不同,这就造成了医学英语词汇复杂、难以记忆。其次,医学英语中复杂句较多。由于医学英语常用来表达一个客观的现象或研究结果,逻辑叙述非常重要,这就造成复合句在医学英语表达中使用频率高,这给专业文章的翻译和写作都造成了很大困难。最后,医学英语专业论文写作有其特有的格式。医学专业论文的写作通常有其固定的模板和格式,与普通的英语文章书写方式有很大不同,如常包括abstract、background、materials and methods、results和discussion等段落,各个段落内也有其特有的书写方式[6]。而医学生在既往英语学习中并未接触到这种专业英语论文的书写,缺乏相关的知识。同时,医学生在长期的英语学习中往往存在重视英语词汇、语法,对口语和听力重视不足的问题[7],而在实际工作和国际交流中,专业英语的听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3 缺乏系统有效的医学英语教学策略

医学英语教学工作者队伍建设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国内高等医学院校还缺乏专业的医学专业英语教学队伍,医学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常由公共英语课老师或临床医生担任。公共英语老师常为英语专业毕业,英语基础扎实,对于与医学专业息息相关的生物、生化等相关知识内容了解不够具体与充分,对医学专业知识和医学专业英语的特点缺乏了解,导致英语教师在教授部分专业术语及专业定义的过程中存在理解方面的局限性。而担任医学英语教学的临床医生对医学英语的特点和写作通常有较为深入的理解,但英语基础知识常常欠扎实。近年来,国内高等医学院校有一批在国外长期工作学习的临床医生参与到医学英语的教学工作中来,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因此,亟需总结和建立一套有效的医学英语教学策略,在各个医学院校推广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3 医学英语教学的策略探讨

针对上述医学英语教学特点的分析,笔者在实践工作中建立了一套医学英语教学的策略,总结讨论如下:

3.1 将医学英语词汇构词特点与新词学习相结合

由于现代医学起源于古希腊,因此,大部分医学词汇均来自古希腊语或者拉丁语,词汇较长,构词方法与现代英语不同,难以记忆。一项统计研究显示,医学英语名词中,大约70%来源于希腊语,25%左右来源于拉丁语,来源于英语者不到5%,其他源于法语、阿拉伯语、德语等[5]。因此,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结合之前的研究[5,8],总结出医学英语名词的如下构词特点:①医学英语名词常借用部分普通英语词汇,同一个单词,不同语境,含义不同。②部分医学英语词汇中英文读音或形式上存在对等或近似。③医学英语词汇常使用大量的前缀、词根和后缀。词根通常承载着医学词语的核心意义,前缀可以添加到词根之前使词根的意义发生变化,后缀可以添加到词根之后改变词根的意义或词性,往往具有实在的含义。通过词根、前缀和后缀的学习可以加快新词的学习。④在医学英语中缩略语大量使用。⑤部分医学英语名词,特别是希腊语来源的名词,具有历史文化背景。在新词学习之前,向学生讲解医学英语词汇的构词特定,与随后的新词学习相结合,可以明显提高学生新词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3.2 将课堂朗读和即时翻译相结合进行课文学习

医学生在长期的中学英语学习和大学公共英语学习中,往往重视词汇和语法的学习,而忽视了听力、口语和理解能力的练习。而听力、口语和理解能力正是将内在的英语水平应用到实际工作的途径。针对这种情况,在课文学习中,将课堂朗读和及时翻译相结合,来加强学生的口语、听力和理解能力。具体操作如下:在开始每一段课文的学习时,会随机请一名同学朗读该段课文,在朗读过程中,如果发现有发音问题随时予以纠正,随后随机请另一名同学翻译该段课文,如果翻译中出现明显的偏差随时给予纠正,或请另一名同于予以补充。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口语、听力和理解能力,还增加了学生课堂上的注意力。

3.3 医学文章写作和演讲能力锻炼相结合

医学英语的句法和文章写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医学英语的句法中:①常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如动词衍变而来的名词,这既可以减少句子或分句的出现,又能包容大量信息。②非人称主语的使用,这可以使表达注重理论、事实、实验过程、数据、结果等内容,而较少涉及不必提及的动词施动者。同时,被动语态也是医学英语的特点之一,在医学论文中为避免主观武断,作者会有意地使用被动语态。③长复合句多,从句较多,由于医学英语所描述对象的复杂性和其对结构表达的严谨性,导致不可避免地使用大量长句和定语从句,以完整地表达和强调信息。④医学英语文献中多用一般现在时、过去时和完成时态,这是因为科技文献要表明的是一个客观的实验过程、真理性的研究结论或结果,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医学英语的文体常存在以下特点:①文章结构的格式化,各类论文、实验、报告、测试报告、学术会议文件几乎都要采用固定的书写格式,常包括如下结构:Abstract,Introduction,Materials and methods,Results,Discussions,Acknowledgement,References。②医学英语文献的段落常包括一个概括该段内容的主题句,主题句大多数情况下置于段落首句,能暗示段落的扩展方式脉络,使读者阅读时很快得知段意。在结尾处可有总结句,常用Therefore、So、Thus等词,加深读者的印象,引出总结句语[9]。在向学生讲解医学文体的特点后,课后作业布置为根据一个主题,写作一个不超过3 min的医学文章,在下一堂课请每名同学到讲台进行脱稿演讲。这样就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医学英语写作能力和演讲能力。

3.4 观看医学相关美剧锻炼学生的听说理解能力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听说理解能力,结合当前年轻人对美剧的热爱,挑选了一些医学相关的美剧,如《急诊室的故事》、《豪斯医生》等,在课堂上播放。播放结束后,随机请同学概括一下该集的主要剧情,并就部分关键性内容提问,进一步检验学生的听力和理解能力。通过上述教学策略的结合使用,大大提高了医学生对医学英语的学习热情,掌握了有效的医学英语学习技巧,提高了医学英语的词汇学习能力以及听说读写能力,并提高了医学英语教学的效率和成绩。

3.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

要实现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医学人才,提高医学英语教学质量,就要培养一支具有深厚专业知识理论和创新意识的医学英语教师队伍[10-14]。医学英语是一门专业性质较强的学科,要求医学英语教师既要懂得英语知识,又要懂得医学知识。目前师资力量的缺乏是影响医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加强现有医学英语教师的教育和培训。对公共英语专业的教师,鼓励其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医学知识的学习,以增加其医学知识的储备;对于医学专业的教师,要加强其对英语知识的学习,掌握英语语言的规律和特点[15]。医学英语教材的编订要充分反映医学英语学科的特点和尊重医学生的学习规律,要充分反映现代医学发展的特点,要注重医学英语能力和专业知识的结合[16]。

4 小结

加强医学英语的教学改革对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进一步优化和整合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培养突出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17-18]。本文对针对医学英语教学的特点和策略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希望能为今后医学英语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刘伟荣,王俊林,杨丹.医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探索[J].医学综述,2008,14(16):2552-2554.

[2] 杨小刚,金双军.论加强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术语教学的重要性[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0):1391-1394.

[3]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98.

[4] 黄蕾,程黎明,杨文卓,等.医学英语的特点剖析[J].医学教育探索,2010,9(6):840-842.

[5] 蔡耿超.医学英语词汇- 词源与特点[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7):1132-1133.

[6] 陈羽,杜玉文,王慧.医学论文英文摘要时态和语态的运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1):110-111.

[7] 丁坤敏,张淑玲,高磊.医学生英语口语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2):175-178.

[8] 余富林.医学英语缩略语的特点[J].中国科技翻译,2001, (2):48-52.

[9] 皇甫锡才.医学英语的特点与学习方法策略[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7,23(1):76-78.

[10] 吕桂.信息技术与学术英语翻译课程整合研究—以医学英语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50-54.

[11] 金锋.从医学英语词汇的词源及构词特点谈医学英语词汇的教学方法[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4):330-332.

[12] 刘宁,张庆荣.中医藏象学术语“血海”、“血室”、“血府”英语翻译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9(7):99-100.

[13] 郭连瑞.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教学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7):680-682.

[14] 刘宁,张庆荣.中医药英语翻译学者观点之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0):127-129.

[15] 袁菁,马军,隋滨滨,等.重视医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医学英语精读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32(2):207-209.

[16] 万学红.医学生英语教学改革的策略与路径[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3,13(3):249-250.

篇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194-02

医学生是未来医生的主力,虽然他们在医学院校中接受了多年的医学教育,也具备了一定的医学理论知识,然而很多医学生毕业之后并未能很快适应医生职业,甚至对医生这个职业感到迷茫。为此,非常有必要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教育,以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一、当前我国医生职业的特点

要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素质,首先要让他们充分了解医生这个职业的特点,尤其是我们国家医生职业的特点。

1.医生工作强度非常大。目前中国社会老龄化明显,老年人越来越多,而老年人罹患疾病的概率要比年轻人高很多,因此现在中国的老年患者越来越多,很多医院甚至设立了专门的老年病科。其次,目前中国空气污染比较严重,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概率越来越高。每到寒冷季节,各大医院的呼吸内科基本上都是一床难求。第三,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加大,等等,使得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精神疾病等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第四,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机动车辆的普及,交通事故也呈现急剧增加的态势,因此各种外伤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最后,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较以往大大增加。以前是“小病拖,大病熬”,现在很多患者有不适就会及时就医,甚至还有部分患者小病大养。以上因素导致到医院就诊的患者人数呈爆发式增长。而我国的医疗资源又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医院,造成了病患一有病就往大医院跑,大医院可谓是人满为患。在这种供求矛盾的情况下,大医院的医生基本上都是超负荷运转。据《生命时报》与丁香园进行的网络调查,以及对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南京、西安、成都8个城市19家医院的2183名医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将近80%的医生每天工作8~12小时,67%的医生曾连续工作超过36小时。在如此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医生过劳死也不鲜见。2014年10月,仅仅两周时间内,北京两家知名三甲医院接连倒下了三名医生。10月12日,积水潭医院烧伤科主任医师张普柱医生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55岁。10月24日,42岁的阜外医院麻醉医生昌克勤在手术室内突然昏迷,发现时已无呼吸,在医院监护室住院近40天,最终还是未能挽回他的生命。10月25日,积水潭医院骨科的骨肿瘤专家丁易在泰国参加亚太骨科年会期间,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48岁。医生这个职业的工作强度由此可见一斑。

2.医生职业的风险性非常高。医生职业的特点除了强度非常大以外,风险也非常高,各种辱医、伤医事件屡屡发生。下面就近几年报道比较多的此类恶性事件进行举例。2014年6月2日湖南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女医生王雅被多名家属威逼,要求向病死患者遗体下跪、磕头,期间王雅医生还被殴打致颅脑损伤、多发性软组织挫伤、外伤性耳聋以及外伤性子宫损伤等。2013年4月馆陶女医生坠楼身亡,生前遭患者家属殴打辱骂。2013年10月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王云杰医生被杀。凡此种种,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几乎大部分医生职业生涯中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言语威胁或者打骂等。现在社会中甚至还出现了一种新兴职业,叫做“医闹”,这类人群就是靠各种“医疗事故”威逼医院及医生来谋取利益。每当“医疗事故”发生时,这类人便化身“患者家属”,对医院进行打砸,对医务人员进行辱骂、殴打及威胁,逼迫医院让步赔钱。为什么我国的医疗环境会变得如此恶劣呢?笔者认为有如下方面的原因。首先医学的不确定性无法保证达到所有患者及家属的期望值。虽然目前医学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有很多疾病不能解决或者不能根本解决。第二,目前国家对医疗行业的投入不足。目前医院运营的经费主要依靠向患者收费,这就使得医院的诊疗行为逐利性难免,很多医生甚至有“要完成让患者花多少钱”的工作任务。在这种情况下,若患者医疗费直线上升,而疗效又不是很好的话,医患矛盾很容易被激发出来。第三,有一部分医生忽视了医患之间的沟通或者沟通技巧欠缺,使得医患之间沟通不畅,病人容易对医生发生误解,从而导致医患冲突。有文献报道,据中国医师协会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纠纷都是由于医患沟通障碍引起。最后,各种媒体的不适报道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去年湖南湘潭市“8・10”产妇死亡事件。在对这些事件的报道中,媒体没有站在公正的立场,丑化了医院和医生的形象,激起了老百姓对医生的仇恨。虽然这些事件最后都被证伪或不构成医疗事故,媒体也事后予以澄清,但是已经无法消除对医疗行业名誉的损害。

二、对医学生教育的启示

虽然目前我国医生不好当,但是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目前我国医疗行业还不够规范。医生这个职业不管在哪里都是阳光下最高尚的职业,也是报酬比较高的职业。随着主席依法治国的理念的推行,相信总会有一天我国的医疗行业会回到正轨,医患之间会重拾信任,重新成为在一个战壕里面的战友,共同对付共同的敌人――疾病。因此医学生们还是要对自己的职业和前途充满信心。下面就结合前述医生职业的特点来谈谈对医学生教育的启示。

1.医学生首先要有好身体。鉴于医生职业工作强度很大,好的身体显得非常重要。医学生们平时要注意规律作息,锻炼身体,心态上要尽量乐观开朗,因为负面情绪对身体的影响也很大。工作劳累后要善于调节自己,尽快恢复精力。有了一个好身板,才有了应付高强度医疗工作的本钱。

2.医学生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当一名合格医生最根本,也是最关键的因素。只有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好了,才能对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才可能对患者的病情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取得病人对医生的信任。一旦病人信任了医师,医患冲突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甚至有些病人还成了医生的“粉丝”。然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非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必须要不断的学习,既要从书本中学习,也要善于从临床实践中学习。现在全国各地基本上都要实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这项制度的实施将大大提高医学生的专业水平,有利于将来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总之,医学生们要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良好的专业技术水平是避免医患纠纷的前提条件。

3.医学生还要具备良好的医德。虽然目前我国医疗补偿机制不到位,医院和医生逐利性明显,但是医学生们还是要把眼光看长远一点,不要被眼前的一点利益所蒙蔽。给患者治病的时候必须要把患者的疾病放在第一位,而不能把谋利放在第一位。只有长期保持良好的医德,患者才可能对医生充分信任,才可能尽量减少医患纠纷。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回归正轨,医生也不需要从患者那里赚取利益,而是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来获取自己应有的报酬。

4.医学生要学会丰富多样的沟通技巧。在临床工作中,医生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交流与沟通能力,这样才能尽量减少非生物学引起的医患纠纷。那么如何培养医学生的沟通技巧呢?首先,医学生要有和患者主动沟通病情的意识,这样既能体现医生负责任的态度,又能让患者清楚自己的病情,还可以起到预防医患纠纷的作用。其次,医学生要善于和各种类型的人沟通和交流。医生面对的病人可谓“三教九流”,每种类型的人都有不同的交流方式,刚毕业的医学生们要注意向有经验的医生学习。例如对于危重且愈后不佳的患者,提前和家属沟通病情尤为重要,尽量争取家属的理解。对于备受病魔折磨的患者要富有爱心和同情心,尽量使患者和家属感受到医生的关怀,这也是为医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对于病情复杂或者比较严重的病人要非常细心、细致地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及时予以相关处理。

5.医学生们还要学会合理安排工作和团队协作。前面提到医生工作的忙碌程度非常大,各种事情非常多,因此需要学会统筹安排各种工作来提高工作效率,否则极易陷入“忙不完”的状态之中而无法脱身。什么事要马上做,什么事可以缓一缓,心里要有数。在诊疗活动中一定要学会分清轻重缓急和主次,优先处理患者最迫切的需求。此外,还要有团队精神,和同事们形成良好的配合,这样工作才能顺利进行。一个具有团队精神的良好合作医疗团体必定是一个工作高效的医疗团队。只有在这样的团队中工作才会工作得舒心、顺心。因此医学生们非常有必要学会合理安排工作和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篇4

"教育理念"概念和内涵的界定在学术界尚未见统一,但目前有关"教育理念"的研究涵盖范围较广,涉及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规律等。目前较为公认的现代教育的十大理念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创造性、主体性、个性化、开发性、多样化、生态和谐、系统性。虽每一种理念都有其实质内容和要求,但无论是从教育主体、教学实践还是教育思维来说,理念的产生都应当适应教育的需要,主要指教育对象的特征和需要。

许多东方国家的传统医学在现代医学的冲击中被遗忘或者取代,而中医学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直至今日仍能得以继承和发展,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当代中医系统整体观、中华优秀传统医药文化、现代社会大卫生观与现代流行病学理论紧密结合,充分说明越是传统、民族的,就越能代表着未来医学发展方向,所以中医学的教育理念应有其特点。

1 中医教育必当以"德"为根本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虽然普遍认为,作为医学的一种,其当属自然科学范畴,但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不同之处在于其有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深刻烙印。

中华文化绵延千年,"德"为其核心,《礼记》曰:"德者,得也。"《说文解字》解释为"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直,从心。"我们的祖先认为,四季变换、阴晴冷暖是上天之德,万物长养、生生不息是大地之德,处于天地之交、蒙恩天地之德的人自当有"德"方可"得"。近代严复首倡"力智德"教育,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非常注重德育,幼儿启蒙《弟子规》、《三字经》首先灌输的即是如何做人的道理,即"德"的教育。投射到中医学,对人体康疾的认识以及医生医德、医患关系等的认识均深受其影响。

《黄帝内经》中追求的健康境界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即自然界与人体阴阳平衡,协调统一,此即"德";疾病则是自然环境或者自身的阴阳不能平衡;或者自然环境与自身环境不协调,使得其无法正确发挥自己的职能所导致身体异常,这种异常是人体对这种自然界或者自身失职所做出的反应。中医的治疗根本原则即是恢复原本的平衡状态,亦即使得天地人各尽其"德"。

对于从医者的培养或者其自身成长而言,"德"亦是根本。孔子《大学》中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孟子・尽心上》的"君子有三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以及韩愈《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等等均是先人对教育的认识和至高追求。孙思邈《大医精诚》中:"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此即医德之纲领,是中医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若能知"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备急千金要方》),进而达到"自医又复医人,医医不已,达道堪传妙道,道道皆通"(《医道还原序》)之境界。

医生向来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高风险职业,除提高自身医疗水平外,在医疗活动中从医者亦当有"观其生候,知其不胜"的能力和技巧,"《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曰"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此亦是精诚大医之德的一种体现。

2 中医教育必当遵从"以人为本"之原则

被誉为中华元典的《易经》指出:"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当厚德载物!"、"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管子》强调"以人为本"。《黄帝内经》中鲜明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治病必求其本"、"上工治未病"等预防思想。早在公元前541年,秦名医医和就指出:上医医国,其次医疾,固医官也。亦即医国是医家的职责。唐代孙思邈进一步指出: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医学虽然是一门自然科学, 但研究的对象是人,就使医学带有强烈的社会性。而对医学的社会功能,早在《内经・师传》就有了高度的概括:"医学可以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将医国与医人相提并论。《医学心悟》序曰: "相之良,则安天下; 医之良则自乡而国,罔不获济"。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良医良相均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济世救人。良相治国平天下,救民于水火;良医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不同的方式,同样的目标,同样的伟大。所以古人将相与医相提并论,"医良则相,庸则匠"。至少早在宋代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就以教养上医为目标。"上医"是古代医家心理上一个很深的文化情结,为历代医家所楷模,反映到急需解决疾苦的人身上时,则应遵从"三因制宜"的原则。早在汉代,我国"医圣"张仲景的著作记载中,非局限于"医病",处处体现"以人为本"。

那么,作为教师肩负着挖掘和培养优秀人才的使命,更应该注重因材施教的必要性。引导祖国的下一代不仅学会"医人",还应追求"医国"的境界,达到"国人合一"。无论是根据中医的系统整体观,还是现代社会大卫生观,根据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仅仅依靠生物医药,更要从根本上解决医学的问题。随着中医学的教育理念普及,我国国医将能为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防治做出重大贡献,能对感染和传染病的防治做出重大贡献,将有希望引领世界医学的发展。

3 中医教育必当以"和"为最终追求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事"是先人对从医者的基本要求,这是因为中医学在其形成过程中融汇了儒、道、释诸家丰富的思想营养,交织着天、地、人之间的和谐,与当时哲学、历法、天文、人文,以及农牧业、冶炼术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因此中医学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结晶,更是华夏文明的结晶。那么在中医药的传承过程中,需适应中医学本身特点,教师既要通医更要通文,通文当是通医之基础,而学生的教育自当如此。

篇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国家卫生计生委等7部门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卫科教发〔2013〕56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文件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探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指临床、口腔、中医)研究生教育有机衔接的办法,逐步统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内容和方式。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将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效衔接,为我国医生培养体系指明了方向。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定性定量分析法、归纳演绎法、抽象概括法、理论研讨法等方法,考察美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现状,展示其特点和规律,分析我国可借鉴的改革创新模式,尝试提出二者有效衔接的对策建议和具体举措,以期对我国医生队伍素质的提高和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一、美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概况

(一)培养体系

美国医学院的医学教育一般是4年,学生要经过本科4年的学习并获得文学士或理学士学位后,提出申请并通过面试和考试合格后才能进入医学院学习。学生在医学院经过前2年学习并参加全美医师资格考试第一部分(USMLE Step1),考试合格后进入后两年学习,参加全美医师资格考试第二部分(USMLE Step2),考试合格后才能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M.D.)。

(二)培养模式

1.课程设置

美国医学院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临床技能、轮转实习和科研活动。基础医学知识学习和临床医学理论及技能学习互为补充、彼此渗透,而且加入了早期临床技能课程和实践的学习,便于学生了解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在临床中的运用价值。大约到第3年开始轮转实习和部分科研活动,以耶鲁大学为例,“一般采取专科轮转学习/实习模式,约需48周,轮转专科有内科12周、外科8周、急诊2周、麻醉2周……必须参加4周的社区医学实习和3周的临床综合课程学习,……毕业时完成学位论文报告”。

除此之外,美国的医学院也越来越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和科研能力培养。人文素质教育开设相应的人文课程,增强医学生有效处理医患关系的能力,提升医学教育的人性化水平。以哈佛医学院为例,其人文素质教育“包括人文社科课程教学、专业训练中的人文渗透以及隐性教育等方面,人文课程设置包括职业导论、病人-医生、社会医学、卫生保健政策、医学道德与职业精神等八门必修课,……初级保健教育是专业训练中人文渗透的主要体现之一,……隐性教育指对医学生的价值观、工作态度以及对职业的认识等非认知领域的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方面,许多医学院都开设相应课程(如芝加哥大学《学术与发现》),将科研能力培养贯穿于课程体系中,并通过颁发奖学金、给予从事科研工作学生特殊认可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正如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所长William Gatey所指出的科研能力培养的目标是“希望通过提供这样的科研训练激发学生在将来适当的时候追求额外培训的潜质”。可见,科研活动不仅有助于学习者在本学科内的长足发展,而且为学习者今后在相关领域或其他领域开展学习和研究活动储备了批判性思维和阅读的能力、分析和整合大量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和决断的能力、创造性思维和拓展问题的能力,等等。

2.教学方式

以器官或系统为中心的模块式教学。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为例,“系统地整合了基础、临床和社会科学的内容”,有效避免了重复教学和基础与临床教学割裂的现象,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医学知识,从而更好地应用于临床。目前,美国越来越多的医学院都在探索更好地将其运用在医学教育中。

以PBL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这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基本操作程序是,教师提出病例,学生展开小组讨论,针对该病例,进行相关数据汇总和分析,提出初步处理方案,并形成与该病例有关的“学习问题”,即进一步研讨提纲,学生带着这些“学习问题”,在接下来的理论教学、实验课中通过讨论,自主诊断、自主分析,寻找答案,并通过查阅和分析相关文献,对该病例做出准确的诊治方案,同时对与该病例相关的“学习问题”给出较为全面的阐述,从根本上培养了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以点带面、相互关联的知识技能学习系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潜能和主动性,给予其极大的满足感和价值认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评价方式

美国医学院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注重综合能力考评,采用期末考试和平时小测验的方法考核学生对基础和临床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标准化患者、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OSCE)、迷你临床演练(miniCEX)、患者满意度调查等方法考核学生对临床技能和医学素养的操作和认知水平。通过考核评价,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中的具体环节和实施方法,有效促进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不断提升教和学两个方面的水平。

二、美国住院医师培训概况

经过医学院4年医学教育获得医学博士后,才能申请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可见,美国住院医师培训和医学院专业学位教育衔接紧密,是培养合格医生的两个既不相同又彼此连贯的阶段。

(一)培养对象和目标

美国住院医师培训对象是经过4年医学院教育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学生,专业水平和能力具有一致性,便于制定统一的培养内容和方法,达到能够行医的目标。住院医师培训合格后,即具有独立执业的资格,成为独当一面的完全意义上的医生。

(二)培养内容和方法

进入住院医师培训项目后,学生要在相应的附属医院进行轮转培训,培训内容全国统一,根据岗位需求制定的培训内容全面又实用;培训方法是多样化和高强度相结合,常用的方法如查房、病例讨论和分析、学术研讨会、讲座、小组学习和互动等,每周工作时间80小时,没有周末和节假日,而且每年都必须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年的培训,不合格将被淘汰。

(三)考核方法和监管体系

按照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Graduate Medical Wducation ,ACGME)要求的六大核心能力:医学知识(medical knowledge)、患者关照(patient care)、基于实践的学习和改进(practicebased learning and improvement)、人际沟通能力(interpersonal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职业素养(professionalism)、基于大系统的实践(systembased practice),来确定考核内容和方法,主要有病案评估、综合评价、标准化病人考核、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全国统考、日常考核等,注重的是综合能力的考核评价,考核主要由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GME)进行监管,是非营利性的专业实体,不隶属政府,能够保证考核的公平、公正。

(四)职业环境

“美国社会拥有成熟的商业医疗保险,其很好地协调了医院、医师和患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为住院医师培训提供了良好的职业环境,使培训中的医师能够专注于临床技能和诊疗水平的提升,乐于培养积极健康的医患关系和沟通技巧,充分发挥人性化因素,给予患者更贴切适宜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从而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三、对我国的启示

在对美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培训现状进行文献研究和定性分析的过程中,始终贯穿与我国的比较,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 揭示我国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效衔接的内在规律以及美国成功经验对我国产生的积极作用,同时运用理论研讨法提出对策建议,展示发展趋势。

(一)统一准入标准

目前,我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下简称“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院医规培”)的准入标准不一致。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招收的是完成5年医学专业本科学习获得学士学位、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的优秀毕业生,而住院医规培招收的不仅是完成5年医学专业本科学习获得学士学位的毕业生,也可以招收完成7年制医学专业学习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和完成8年制医学专业学习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因此,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规培的生源不同,其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差别比较大,势必给住院医规培计划和内容的制定带来困扰,也不利于各层次学生在住院医规培中达到收获的最大化。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从美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培训的有机衔接中得到启示。建议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规培联合培养,即完成5年医学专业本科学习获得学士学位并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被录取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同时进入住院医规培,这样二者的生源水平就可保持一致,有利于住院医规培培养内容和实施方案的制定。目前,上海中医药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都启动了二者双轨培养项目。上海中医药大学2010年首届联合招录研究生即规范化培训医师150名;南京医科大学2012年第一届双向接轨培养的毕业生有45人获得了住院医规培合格证书,占当年毕业生的58%。虽然部分高校试行了二者的联合培养方式,但还未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也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制度来保障其实施。建议在试点高校经验总结和深入研讨的基础上,尽快出台详细、规范的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规培联合培养制度,形成全国统一标准和实施蓝本。

(二)改革课程设置

美国医学院医学教育前有4年能够获得文学士或理学士的本科学习,我国5年制医学本科中只有第一年开设了公共基础理论课程。因此,两国学生正式接触医学前的专业水平是不同的。其次,我国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规培的课程设置和培训内容有重叠,造成教学资源和时间的浪费。所以,不能照搬美国模式,将美国医学院医学教育阶段等同于我国硕士研究生阶段。

针对上述问题,借鉴美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课程设置和住院医师培训内容,建议将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规培三个阶段的教育内容作整合,尝试“1+3+2+3”模式。具体为,第一阶段开设公共基础理论课程和人文素养课程,为正式进入医学学习奠定基础。第二阶段第一年开设基础医学课程,同时进入人文素养高阶段课程学习,并辅以每月一次以讲座形式开展的临床医学知识渗透,第二、三年开设临床医学课程,系统学习临床知识和理论,并加入早期接触临床,在临床技能实践中回顾基础和临床知识,同时安排每两月一次的小组讨论和累计两个月的社区见习,学习基本的保健、常见病诊治,并学习与患者的沟通、给予其人文关怀。第三阶段主要是通科轮转实习和科研活动,鉴于学生的临床技能还不完整成熟,建议这个阶段的轮转比5年制本科第五年48周的轮转时间少一半,只安排24周,并且加大病例分析、汇总、出诊断方案的讨论和汇报。同时听讲座、查阅分析文献,开展较大量的科研活动。第四阶段与住院医规培衔接,实际上,第三阶段第二年已涉及一些住院医规培的内容,为顺利进入第四阶段做好准备。安排大量的二、三级学科轮转、查房、病例研讨、学术交流等活动。

(三)运用先进的教学和考评方法

现阶段,我国不论是医学专业本科、研究生教育还是住院医规培,在教学方法上多理论课和实验课讲授,临床技能训练不足,较少安排病例讨论、互动交流等;在考评方法上多书面考试和简单的操作技能考核,较少运用标准化病人、综合能力考核等。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培养高层次临床应用型人才。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引入美国以器官或系统为中心和以PBL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社会科学有机整合,这个思路在前文提出的“1+3+2+3”模式中已有体现。以PBL为核心的教学方式从这个模式第二阶段的后两年开始,一直贯穿第三、第四阶段,在教师讲授理论课时,加入更多的互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展开讨论、解决问题;在临床技能培养时,加入更多的小组讨论、实验课讲解提问;在病例诊疗能力培养时,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分析诊断、自主给出综合汇报和诊治方案;在科研能力培养时,加大文献搜集和阅读量,提高大量信息分析汇总能力,增加学术研讨、讲座交流、论文汇报。同时,在对学生学习效果考评时,多注重综合能力的考评,运用标准化病人、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计算机模拟病例考核系统、患者满意度调查等方法。

综上所述,我国的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工作还有待深入研讨和实践检验,应当结合国情,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做好医学教育和住院医规培,为培养合格医生、促进医疗行业发展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吴健珍,陶立坚.中美高等医学教育的比较[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2(11).

[2]洪流,柳金强,刘涛,等.浅谈美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J].西北医学教育,2015(1).

篇6

例如“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探究活动就隐含了很强的逻辑思维性,对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把7种轻重、体积不同的物体放入水中,发现结果与推测不符,引发了认知冲突,促发他们进一步分析和反省:为什么探究的结果与事先的预测不一样?探究的设计和计划的实施存在什么缺陷?探究活动的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在一系列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各抒己见,对活动进行了有目的的改进,再研究……显而易见,学生伴随探究活动本身的思维方式是纵向型的,活动与活动板块存在着明显的递进关系,探究活动一环紧扣一环,前面建立的科学概念是后面科学概念构建的基础和保证。活动中,只有学生的外部探究与逻辑思维相继并进,才能推进探究活动的顺利达成。它已经不像刚刚起步的探究活动那样,思维结构是横向平行型的,活动板块之间是以并列关系存在,前后活动间不存在明显的推进关系。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高段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抽象概念,能从多维度对事物进行归类,具有思维的可逆性和去自我中心性,能够在具体事物的支持下进行逻辑推理。因此,在小学高段科学教学中安排这样的探究活动,不仅能使学生主动建构科学概念,而且还能提高他们的科学逻辑思维能力,起到厚积薄发的作用。

教学建议

1.理解并挖掘教材每个活动、活动与活动间的逻辑思维关系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是由一个个科学活动组合而成,每一课包含的小活动与小活动、前后课时的大活动与大活动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逻辑联系,这种逻辑联系是否被教师真正理解和把握,从根本上引导着课堂的方向,影响着探究科学教育的成效。

例如:教科版五年级下册《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出现了两种教法。

教学方法一:学生发现马铃薯在一杯液体中会浮起来,马上回应:“浮的一杯是盐水!”听一个学生这样说,更多的学生都附和着说是盐水。老师肯定了学生的判断:“好!真聪明!这确实是盐水。”接下来老师又问:“这是盐水,怎么来验证呢?”学生说:“烧一烧就能烧出盐。”学生说干就干,结果真的烧出了白色的粉末,学生与教师对蒸发皿中留下的“盐”都深信不疑!实验得出: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就是盐水。

教学方法二:当学生喊出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水是盐水时,老师却神情自若地说:“你们这么肯定呀?有什么方法来验证呢?”“把杯中的液体烧一烧就知道了”。调羹中的液体烧干了,出现了白色的粉末。“是盐,是盐。”学生又一次自信地断定。老师不紧不慢地说:“你们这么肯定呀?老师这里还有糖、味精、小苏打,把它们溶解在水中,放入马铃薯,看看会怎样。”学生依次做了,结果发现:溶解了糖、味精、小苏打的水也能使马铃薯浮起来。老师趁机提问:“刚才这杯液体到底是什么?”学生支支吾吾:“可能是糖水,可能是盐水,也有可能是味精水。”有些小组说可能是多种物质混合在一起的水!还有学生说不能确定是什么液体。

上述探究活动的争论焦点与活动隐含的逻辑点都是确认这杯液体是不是盐水。第一种教学方法,学生看到白色粉末就断定是盐,并恰好与教师的预设一致,探究过程就此结束。这种教学方法也被很多教师经常采用。但是,这样的教学在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逻辑思维和挖掘思维潜力方面是有缺陷的。第二种教学方法中的“不能确定”,是教师对探究过程中逻辑思维活动的进一步挖掘,体现了科学理性、逻辑、严密的思维分析方法。通过探究白色粉末是不是盐的活动,学生懂得科学不能以偏概全、盲目下定论。可见,科学意识、科学思维、科学思想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师对探究活动中逻辑思维的理解与挖掘。

2.夯实每一个科学概念,为科学探究构建新概念提供基础保证

由于科学探究前后存在逻辑关系,学生新的科学概念构建是建立在已有概念基础上的。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掌握所要探究的概念与其他有关概念的关系,以便有目的地为学生搭建“脚手架”, 一步步夯实,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从而构建新的科学概念。例如《做一个钟摆》一课中,科学活动的前后逻辑体系如下: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短有关摆绳一样长的摆,摆的快慢还与摆锤的长短有关摆的快慢与摆锤上有无金属圆片有关摆的快慢与摆锤上金属圆片的重心位置有关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可见,要构建最后的科学概念就像修造高层建筑一样,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教师只有在夯实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基础上才能引导学生建立新的科学概念。

3.领悟科学探究中相互交叉的逻辑关系

在小学高段科学教学中,除了要引导学生建立科学概念与科学概念、事物与事物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外,还应让学生初步领悟科学探究中相互交叉的逻辑关系。例如:在《微小世界》单元的学习中,一方面,要让学生经历人类从古到今观察工具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认识和感受随着观察工具的发展和观察视野的不断拓展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教师如果深入领会教材,掌握了探究的多层逻辑关系,就能引导学生把事物放在具体的关系中进行思考和认识,从而更加多方位、深层次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感悟科学的本质。

二、开展科学探究的自主独立性加大

例如,同样是观察把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会发生什么变化的活动,在有的教师的教学中,学生机械地照着教师指定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依样画葫芦,把观察硫酸铜和铁钉的大活动分割成了零碎的三个小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停停放放,不断在教师的指令下操作,学生探究的自主性受到压抑,探究的积极性及思维参与程度明显打折。而在有的教师教学中,学生的观察活动是在一定的研究问题驱动下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学生经历了探究活动的设计,讨论了活动中需要注意的地方,科学探究成为学生自主独立的活动,活动得到明显增值。为什么从表面看所差无几的两例活动,产生的教学效果会如此悬殊呢?问题的节点就是第二位教师相信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知道该是放手的时候了,教师在其中只是充当引路人的角色,给予学生尽可能大的自主探究空间。

教学建议

笔者对六年级上册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希望教师把探究的时间增加,在探究活动中不要有过多的指令,有一定难度的探究活动才是学生所期望的。当学生处在思维的转折点或探究的重难点,经过自身努力,还感到无法解决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扶持或提示,其他情况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做到放中有导、导放结合,与高段学生要求独立自主的心理特点相符合。

1.运用“提示单”促进学生开展自主独立的探究活动

给学生更多的探究空间是每个教师的共识,但同时,有些教师又担心学生的科学探究会偏离轨道,产生失控行为。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经常运用“提示单”来克服这一难题。例如《斜面的作用》教学中,第一个探究活动:分别测出直接提升和沿斜面提升一个物体所用的力,得出斜面能省力的结论。在第一个活动快结束时,笔者下发了科学提示单(如下):

关于斜面能够省力的进一步研究提示单

同学们,祝贺你们发现了斜面能够省力的作用。

是不是所有的斜面省力情况都一样呢?斜面省力的情况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小组赶紧讨论一下,制定研究的方案,赶紧行动吧!

在提示单的指引下,学生自觉地过渡到第二个探究活动,前后两个活动共进行了大半节课。活动中,教师只是在小组中巡视,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与帮助。这样,既给了学生广阔的科学探究时空,又使学生的活动在正道上得以持续、深入,起到了两全其美的作用。

2.布置主题式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从课内引向课外

高段学生已经具有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已经不满足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而希望课堂活动在课外得以延伸,在课外寻找科学探究更广阔的空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获得更大的成功。如在学习《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时,笔者在课前组织学生进行调查、了解、记录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使学生对人类与环境问题形成立体化的认识。在《做框架》课后让学生继续搜索生活中的框架结构,每个小组以一种框架结构物体为例进一步探究,写成科学小论文。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对自己喜欢的活动进行深入、开放的探究,获得的不仅是大量的信息,还有对科学产生的无比激情和盎然兴趣。

3.以多彩的形式展示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

每个学生的探究活动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充满灵气的个性活动。逐步进入自主独立期的高段学生,他们期望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展现自我的机会。因此,既然给了学生自主独立的探究空间,就要以学生为本,以多彩的形式展示学生科学探究的成果,使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激情保持昂扬。例如在宇宙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制作一份月球小报、一张月相观察图、观察月食的计划书,自己安装星空软件观察星空、实地观察星空、阅读关于宇宙的书籍、操作模拟星空实验等等都可以作为单元评价的依据。这种由学生自主选择型的评价,顾及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探究更开放。学生在活动中不断进行自主独立探究的训练,体会探究的乐趣,形成了科学学习的良性循环。

三、科学探究与现实生活以及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的意识逐渐加强

例如在怎样防止铁生锈的活动中,科学探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顺理成章地调用已学的科学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了概念。同时,学生的探究掺杂着一种浓浓的社会责任感,科学探究被赋予一种人文性、真切感,加深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科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把习得的科学知识、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与社会之中,“用科学改善生活,科学与生活、社会技术密切相关,生活中处处是科学”是科学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高段学生对于生活与社会的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有了初步的分析明辨和社会参与能力。这一时期,教师有意识地加强这一方面的引导,能更加自然地建立起科学与现实生活、社会技术相互联系的意识,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建议

1.科学探究中渗透生活处处有科学的思想

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引发学生探究,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科学探究贴近生活。例如《杠杆》一课的教学,从生活中撬一块大石头引入;以“米变成米饭”这种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课的教学例子;解释水壶冒白汽的原因来巩固学生对水蒸气的理解。长此以往,科学探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思想就会植根于学生心灵,不留痕迹地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为社会生活服务的特点。

2.树立科学探究可以超越生活的思想

科学探究要求真、求知,更要求新。在探究过程中,如果高段的学生还仅仅停留在发现秘密、揭示规律的基础上,是远远不够的,还可以引导学生向生活挑战,使探究活动不断创新。例如《杠杆的科学》教学时,在学生认识了最普通的杠杆后,笔者出示钉有一枚长钉子的木板(图1),让学生把铁钉,学生试用杠杆撬钉子,却发现还没等铁钉,杠杆就碰到木板了,把杠杆移动的范围扩大是撬出钉子的关键。几经周折,学生设计创新的“变形杠杆”诞生了(图2)。虽然这是前人已经发现的项目,但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他们在活动中慢慢体会到:科学探究只有不断创新和超越,才能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为了引导学生不断创新和超越,教师应及时关注和掌握科学与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有机渗透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例如克隆、纳米材料、人类基因、无土栽培技术、无籽西瓜的种植、可视电话的产生、国际天文年等等。这样,科学教学就能使学生在感受科学的无穷魅力、崇尚科学伟大神奇的同时,增强时代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篇7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3-0023-1.5

一、通过动手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

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是:听过的一般会忘记,看过的可能会记得,做过的才会理解。如果“听”、“看”、“做”、“想”都做到了,那样理解才会深刻。如果做过失败了又成功了,那会记忆一辈子。

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这是激发学生职业兴趣的唯一手段,也是职业技能的教育目标,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心态、心灵、情操、精神、意识、行为习惯等,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积极心态、敬业精神、主动意识等,以及自信心、责任心、进取心和关爱心,这是职业教育目标。其中的关键词就是“动手”,通过“动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在“动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脑”,学习理论知识和钻研技能,在“动脑”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和创新――“动心”,最终达到热爱职业――“动情”。所以激发兴趣的第一步是创造学生动手的机会,同时仅有动手还是不够的,必须设立各种情景或条件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兴趣,包括视觉兴奋、听觉兴奋、触觉兴奋、嗅觉兴奋、最终达到记忆兴奋。

二、注重知识向能力的转换

知识不等于能力和素质,知识必须转化为能力与素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吸纳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与素质。实际能力是以不断积累,不断深化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从三个方面加强引导。

首先,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围绕知识点精心安排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问题情境,从问题的提出到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整个认知过程,必须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指导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着重总结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活动,总结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过程,总结由认识到实践的转化过程。

其次,强化转化环节。知识向实际能力转化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抓住关键有针对性的下功夫。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具体知识再加工,成为内在联系紧密的系统,把知识变成观念并牢固记忆。加强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在复杂的实际问题面前,教师要提供足够的问题实物,在动手中认知事物,在操作中提高能力。同时,教师还要设置一些问题情境,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最大限度发挥教育情境的作用,加强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处处注意利用一切机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索。而且,在一个问题解决后,可以相应的教育情境保存下来,再现新的教育情境。这样就为知识转化成能力架设了牢固的桥梁。长此以往,学生见到的情景多,发现的实际问题多,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也多,能力也日渐增强,从而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例如,在点火实验中,通过高压跳火试验,让每一个学生都亲身感受高压跳火过程和能量释放状况。特别是个别同学在不注意安全时被电击后兴趣大增,并积极探寻电击产生的原因。探寻如何把控制初级低电压从12V升变为次级高电压30KV左右的过程,以及高压电配送到各缸火花塞等系列问题,从而引伸到发动机工作时,计算机控制的最佳实际点火提前角信号,必须从搜集初始点火提前角信号、基本点火提前角信号和修正点火提前角信号的传感器输入信号开始。通过电控单元与内存的数据和程序,进行运算、处理、判断,然后输出信号控制电子点火模块,达到准确控制发动机点火的目的。使学生在学习中有了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的内动力,就做到忙而不累,乐而忘忧,提高了学习效果。

四、加强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围绕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以研究问题为主线的教学形式,形成探讨问题的的风气。这是引发思考、启迪智慧、激发灵感的最重要渠道。

例如,在对电控发动机中氧传感器的故障诊断技术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提出问题:氧传感器失效后,“汽车会出现什么故障现象?不同车系和同车系不同车型的故障会不会一样?”,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一般来说学生会根据氧传感器原理思考问题,得出初步结论:认为混合气会出现偏差,会造成发动机性能不佳,如怠速不稳、耗油量增加、排放性能减低,生成故障码且储存故障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几款车亲自动手实验,观察氧传感器性能变差后具体出现的故障现象。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得知:对日系车来说,发动机工况看不出多大变化,最多是故障灯被点亮,可照常行驶;而对大众/奥迪车系影响较大。

通过上述带着问题而设置的实验,由此得出结论:“相同器件失效后,在不同车系和同车系不同车型出现的故障现象有较大差异”。这会引起学生进一步思考讨论,并查阅相关资料来求证,知道以上现象是各厂家发动机管理系统在不同时期设计上和控制上的差异造成的。以此拓展思维,让学生了解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五、实行理论和实训一体化教学

毋庸讳言,近些年来,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令人堪忧,学生普遍比较有惰性,理性思维、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比较差,所以培养学生应该以兴趣为中心,以素质熏陶和技能培养为目标,以理论和实训一体化的课堂为载体,从感性认识开始,让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直观到抽象,按照“化整为零、各个击破、步步为营、层层推进”教学思路不断的展开教学内容,并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在展开理论和实训一体化课程的时候,首先考虑学生“贪声好色”的心理需求,尽量把教具搞的能够发光和发声,让学生不仅在实训中产生视觉兴奋和听觉兴奋,还要让学生能动手产生触觉兴奋,最终产生记忆兴奋,这就是“有声有色”的课堂。

把课堂变成理论和实训一体化的课堂,让课堂不再难“熬”,而是快乐的学习,这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

对于职业院校学生天然存在的智力和非智力差异,培养目标应定为三个级别,即“人、人才、人物”。第一类学生“低材生”,把他管住培养目标定为遵守纪律,这类学生即使学不到技能到社会上也不会危害社会,当然能够转化最好。第二学生是随波逐流的“中材生”,这些学生需要尽量转化,以激发兴趣为核心,把他们培养成技能过硬、素质达标的“人才”。第三类学生属于学习目标明确、意志坚定、兴趣浓厚的“高材生”,必须重点培养,按照高的要求严格要求他们,在知识与技能、素质与素养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和重点培养,把他们培养成在学校是班级管理的灵魂人物和能够在未来工作岗位发挥关键作用的领军人物。

职业兴趣激发和职业素质熏陶是职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所以理论和实训一体化的课堂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但理论和实训一体化的课堂一方面需要充足的器材(教具)和实用的教材,另一方面需要“人、人才、人物”的塑造者和管理者同时担任三种角色:妈妈、爸爸和师傅。

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缺乏自信心,所以需要老师倾注爱心,特别是对于那些“低材生”的转化,要像妈妈一样关爱“人和人才”的成长,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在感情上感化他们,在困难时鼓励他们,在生活上关心他们,把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素质的熏陶结合起来,让失落的灵魂在爱心的温暖中得以回归,这就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教育”。

懒散、不遵守纪律、爱上网、怕吃苦等也是职业院校学生常见的不良习惯,而理论和实训一体化的课堂对纪律和责任心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所以老师用“爸爸”的严去管他们。在纪律方面严格要求他们,在行为方面引导他们。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如果离开了“爸爸”的威严,那理论和实训一体化的课堂就没有办法开展下去,这就是职业教育的“纪律教育”。

职业院校同时还承担着“饭碗教育”的功能,而“饭碗教育”就需要教师像师傅一样手把手教他们掌握“端饭碗”的本领。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是,受教者如果被施教者精湛的技艺征服了,那么他对于学习就会“掏腰包”――投入物力,就会“熬夜”――投入精力,所以需要老师把理论和实训一体化的课堂搞得“有声有色”,让“人、人才和人物”都在“声色”中兴奋和快乐,最终培养出都可以端得起不同重量的“饭碗”。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7-254-01

网络教学是一种通过计算机网络,并利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来对多种媒体教学的信息进行收集、传输、处理和共享,以此来实现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1]。在计算机技术走进千家万户和技术不断成熟这一过程中,其发展的必然性和实施的必须性使网络教学成为了新时期一个崭新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对网络教学发展趋势和其教学特点与意义的分析和探讨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新时期下网络教学的发展趋势

1、网络教学模式的优势

从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其在教学的内容和资源上都是由教师来决定的,这样所有的学生在学习上所获得的进步都是处于一种同步状态,同时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内容上也比较单一,实验的方法也比较固定,这样就阻碍了学生的全面进步。而在网络教育模式下,通过计算机网络中所储存的丰富的知识,学生可以从网络上自主的获取大量丰富的学习资源,并从中有效的选取自己所需要的学习内容,更重要的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对自己的学习计划进行灵活的安排。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下,不论那个阶层的学生都可以在相同的学习条件下获得更多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2、网络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从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情况来看,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网络教学所面临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以互联网为基础来实现全球信息的共享;以互联网为基础建设功能强大的网络管理系统。首先从以互联网为基础来实现全球信息共享这一内容来说,现代社会在发展的进程中所受到的不利因素依旧是非常多的,而要想提高全民的素质保持一种同步发展的状态,对这些不利因素的消灭就成为了一种必须。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支持,而全国性的互联网的建设就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那么,从网络教学的角度来讲,其作为互联网建设中国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依托好互联网技术才可以更好的彰显它的优势,才可以见识过教学速度的迅速、教学资源的丰富、教学内容的标准化等多个方面体现出来。而网络教学对传统教学模式在缺陷上的有效弥补,也使教育资源和教学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从以互联网为基础,建设功能强大的网络管理系统来看,网络管理系统一般都是由软、硬件结合并以软件为主的分布式的网络应用系统,其所实施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对网络进行有效的管理。网络教学是依靠信息技术来进行的,其教学的有效实施网络管理系统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受分布式管理在功能上强大和可伸缩与拓展性比较强的优势影响,未来网络教学模式在网络信息管理的系统发展上,必将以分布式网络管理为中心,以此有效的实现着对网络中心、主干网、网络应用等系统的严格管理。

二、网络教学的特点与意义

从目前我国网络教学模式的实施来看,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同步式的教学模式,其是由主持人主持、教师现场指导教学并规定好学习的时间、地点等集中而又交互式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另一种是异步式的教学模式,其是一种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施自主学习的远程教育模式[2]。但是总的来说,其主要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和意义。

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上,其教学思想的中心主要是体现在教师、课堂和书本上,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以一种被动的形式去接受学习,那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而在网络教学之中,其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是指导和监督。同时,教师在网络教学中工作的实施主要是对教学信息进行准备和筛选,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多媒体学习资源,而网络教学中电子邮件、电子板报的存在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特别的指导,使学生的知识掌握的更加全面与牢固。

个性化教学思想的有效体现:在网络教学中,其个性化教学的实施是依照因材施教的原则来进行的。网络教学是一个自由开发的学习平台,在此平台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由的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学习内容,在学习之中如果遇到了困难还可以通过网络传播模式及时的向教师请教,同时也可以通过网上资料的查询来进行解决。而在网络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的查询来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与沟通,这种个性化教学的实施对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帮助。

对学习协同性的重视:协同学习所指的是学生和他人在相互的学习中所进行的学习。在这个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学习知识,同时还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协同能力和对知识的探索与获取能力。从网络教学的实施来看,学生所交流的对象不仅存在于教师和自己之间还存在于学生和学习之间。通过这种协同性的网络交流和学习,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交流中获得一定的学习启发,对学生质量和学习效果的提高也具有很大的帮助。

信息资源有效共享的实现:网络教学实施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在授课的时间和地域空间上不会受到限制,网络教学可以由网络来连接所有的范围。那么,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的实施上就没有必要将课程安排在上课的期间进行,通过网络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上网学习。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历程中,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上还有很多值得去探索和解决的问题,而网络教学的特点和意义也让现在的教学模式更加的丰富与完善。那么,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网络教学就应该从教学的实际出发,以现代教学理论和网络技术为支撑,使其可以朝着一个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

篇9

1 对“自主学习”的误解与实践偏差.

究竟怎样的学习行为属于“自主学习”?目前在老师中尚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和偏颇行为,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与表现:

(1) 自主学习等于学生自学.有的老师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自己看书,或独立解决问题.于是在强调课堂教学要凸显学生自主学习时,有的老师担心难度较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能力达不到,教学效果不佳,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2) 自主学习教师不能讲授.有的老师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讲授是互相对立的,如果教师进行讲授式教学,学生就不能进行自主学习.因而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为了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特点,教师一般都会回避集体讲授或答疑,代之以巡查学生学习情况或倾听学生的问题,把讲授环节放到交流展示阶段进行.

(3) 自主学习是一个教学环节.有的老师认为,自主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独立环节,而不是贯穿教学始终的一种学习行为.所以在教学的设计上,往往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并列为两个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形成了"先自主学习,再合作学习,再教师讲授与总结提升"的程序.

以上三种观点归根到底就是把"自主学习"与"独立自学"混为一谈,因而导致在教学行为上出现偏差.

2 对误解与偏差的分析.事实上,"自主学习"比"自学"的含义要更广泛,更深刻.

自主学习不仅仅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更关注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即使是学生自己看书、预习,也未必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因为在外力的强制下,带着不情愿的心理,内心没有学习的渴望,那样的自学依然不能看作是自主学习,而只能算作“被自主”.

另外,判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为自主学习,不能单纯依据教师讲授与否,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认真看书学习,积极思考,固然是自主学习;教师讲授,学生专心致志听讲,积极思考,与教师的思维形成共振,同样是自主学习.

同样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如果学习者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不只是做一个旁观者,这样的学习又何尝不是自主学习.

关于“自主学习”的内涵,许多老师都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其进行了描述和概括.

有人认为,“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拥有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有人认为,“自主学习”是指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的学习行为;还有人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主体主导自己的学习,是在学习目标、过程及效果等方面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检测、自我评价和自我转化的主动建构过程.这里所列举的几种说法虽然表述不尽相同,但是都体现了两个关键词:“主动性”、“主体性”.正是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构成了自主学习的最根本要件.

总之,自主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学习态度,它强调的是学习者面对学习内容所持有的一种积极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学习者从内心深处渴望获得,感兴趣,并为此采取了主动积极的学习行为.自主学习不应该拘泥于某种具体的形式,更不应该被理解为某一个教学的环节.只要学习者具有了这种积极的学习动机,无论是独立自学,还是参与合作,无论是听老师讲授,还是自我探究,都应该属于自主学习的行为.

二、 自主学习的行为特点

自主学习虽然强调的是学习者的心理状态,但是这种心理状态必然会有相关的行为特点.教师只有了解了自主学习的行为特点,才能够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引导、评价,并在教学中加以科学的运用.

自主学习的行为特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 有目标、有计划.自主学习者具有较强的目标意识,对自己想要什么、达到什么标准比较清晰,同时对如何完成学习任务能进行合理安排,形成大致的一个计划.这也是区别自主学习还是被动学习的重要特征.有些学习者虽然也很投入,也很刻苦,但是对“为什么学?怎样学?”比较盲目,要么跟着感觉走,要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缺少对自己学习过程的管理和监控,缺少适合自己情况的方法和措施,疲于应付,学习失去节奏感,也难以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2 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自主学习者在学习时表现为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较少因为外界因素而分散注意力或改变自己的计划.他们在独立学习时不会左顾右盼,而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享受着学习的充实感,或有滋有味地品读书本,或一丝不苟地书写笔记,或勾勾划划关键的条目,或奋笔疾书获得的解答.在师生交流或小组合作时,他们善于倾听老师或同伴的意见,并能从中抓住关键,积极思考,及时提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3. 善于提问、敢于质疑.自主学习者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善于提出问题,敢于对自己认为不正确的方法或结论提出质疑.能不能提出问题,特别是能否提出有深度的问题,是甄别一个学习者学习力强弱的重要标志.自主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不断地向自己发问,也会向同伴发问,向老师发问,对于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对于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则会主动与同伴讨论,或者请教老师,直到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他们不会轻易放过一个自己没弄明白的问题,对于有怀疑的方法或结论,他们会大胆质疑,绝不轻信.

4. 积极参与并发表意见.自主学习者在合作学习中会表现得积极而主动,他们有时会主动承担学习的组织者角色,有时会率先提出问题给大家讨论.除了认真倾听同伴的看法外,他们会积极阐述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而不愿当一个沉默的听众或冷眼的旁观者.

5 善于总结与反思.自主学习者还具有不断总结反思的习惯.他们不仅总结反思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还总结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他们善于通过总结反思寻找规律,改进学法,提高效率.反思能力本身不仅是一种极其重要学习能力,它还体现了学习者思维的严谨性和批判性,是创新能力的核心,自主学习者的主动性、主体性在这种学习行为中得到充分展现.

以上五点并不能概括自主学习的所有行为特点,而只是比较显著的特点,也是我们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易于观察到的,了解这些特点对于我们的教学设计是大有裨益的.

三、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建议

下面结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提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五点建议:

1 想法设法让学生喜欢数学.自主学习的首要前提是想学,而想学的原因自然是因为喜欢,感到需要,懂得了它的价值.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数学比掌握任何高明的教学方法都更重要.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感到了数学的趣味以后,当学生的内心有一种学习数学的渴望以后,做老师的只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恰当的帮助、热情的鼓励,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为了能让学生喜欢数学,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三个层次的推进工作.

(1) 降低起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消除学生对数学的畏惧之感.

(2) 思维引领,智力挑战,探索训练,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好奇之心.

(3) 文化浸染,责任担当,理想召唤,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崇尚之情.

2. 引导学生关注学习目标.我们提出基于课标的教学,不仅要求老师能够全面理解课程标准,准确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也能对学习目标心中有数.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习者具有较好的目标意识和计划性,只有师生目标一致,教与学才能形成合力,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学习目标,不仅在学案中明确叙写出学习目标,还要帮助学生理解目标,包括与学生一起分析背景材料、例题、习题以及学科知识结构的目标功能.同时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有计划地安排学习时间、分配学习精力、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

3 在动静转换中激活学生的思维.数学老师有一个基本的共识,那就是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的教学.但是什么样的情境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和激活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静悄悄的思考和激烈的争论都不可少.

首先,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有一个安静的思考时空,数学教学中老师决不能搞热热闹闹的表面文章,那只能唬唬外行人,数学课堂必须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动手解题.教师要学会沉默,不要总是喋喋不休,要善于营造一种思维场,并耐心地观察和等待.

其次,教师也要能够把握机会,在静静的水面投下一颗石子,让它激起思维的波澜.课堂不能总是静谧无声,它需要动静转换,需要一种节奏感和韵律感,每一个自主学习者都有一种欲望,希望把自己思考所得拿出来与同伴交流分享,有时还需要热烈的争论.这种思维的激烈碰撞,不但能激活所有参与者的思维,也能把课堂教学推向.

4 将“合作、展示、质疑、评价”作为民主课堂建设的核心.教师要做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必须着力打造民主课堂.教师一定要主动放下架子,走下讲坛,走进学生中间,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

篇10

1 艺术院系学生的特点分析

在艺术院系担任外语教学的教师,都有过类似的感受,那就是与一般院系的学生相比,艺术院系的学生有着更鲜明的个性。在一般院系行得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对于这些学生就不太适合。要让他们学好英语,并能运用已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有目标的交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要有效地进行教学,教师就必须了解外语学习者、了解影响学习者学习外语的因素,并针对学习者的自身特点在教学环节和步骤上进行调整。艺术院系的学生除了具有大学生普遍的情绪、心理、技能、知识结构与行为倾向外,他们还具有艺术院系专业学生特殊的共性。总结起来,大体有以下几个特点:艺术院系学生具有与其他专业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不喜欢呆板固定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如:释意、例句、诵读文章,通常无法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专业课程与外语学习时间分配不合理。艺术创作过程通常有时间的连续性,前期构思、收集素材、反复修改、后期制作等往往需要几天、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并不像外界认为的那样一蹴而就。而外语学习的特点是持之以恒,每天坚持学习,如果不能将零星的时间合理调配好进行学习,学习者通常由于没有成就感,而放弃了对外语的学习。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虽然学习艺术的学生有崇尚个性,我行我素的特点,但在校园集体生活的环境里,仍免不了受集体不注重外语学习的大氛围的影响。很难想象,在一个普遍对外语学习热情不高的环境下,能有人持之以恒地“孤军奋战”学习外语。自制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往往在考试前,才选择“突击性”的英语学习方式。这些特点中,大多数不利于外语教学。由此造成的艰难教学局面也是外语教师必须面对的。而这些特点也正是影响艺术院系学生学习外语的症结所在。因此,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实际水平、学习现状对教学方法做出适当调整。

2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根据艺术类大学生学习外语的特点、方法、习惯和不同的课程内容,可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可以把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例如情景教学法、交际教学法、视听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等。根据实践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规律了解学生的情感和需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建立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开展个性化教学,进而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现代外语教学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外语教学朝着个性化的、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这符合艺术类大学生喜欢宽松随意的学习环境,而且现代教学手段克服了以往缺少语言环境的弊端, 提供了地道的外语材料,标准的语音、语调以及各种现场真实的语言场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适合艺术类学生感性、喜欢创新的特点,容易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注重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多样性,更能激发艺术类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

3 考评的综合性和科学性

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外语学习更多的是注重语言技能的掌握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考试方式多种多样:考试与考查相结合;把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的考核结合起来;把论文写作、专业阅读、翻译等科目的考评结合起来,有些科目还可提交论文,例如翻译、阅读和写作,把学校考评、学生自我考评和学生间的考评结合起来,以便教师及时了解课程设计、教材使用、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所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英语学习是艺术类大学生的弱项,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的提高。对于学生在考评中的不足和进步,教师要及时给予人性化的评价,增强学生外语学习的信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4 教师自身的深化提高

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外语教师的素质问题。外语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不断决策的过程,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它决定着立体化教学模式构建成败的关键。立体化教学模式对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外语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既懂得现代外语学习理论、语言学、二语习得理论、外语教育心理学、艺术类学科知识、课程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还要有教学能力,也就是要有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决策者和组织者,因此要有课堂教学设计与组织的能力;教师要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及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外语立体化教学模式不仅要求外语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而且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还要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充分认识到艺术类大学生的特殊性,制定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材施教,构建立体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开展个性化教学,才能达到外语教学的最佳效果,才能利用教育国际化大背景资源培养出高水平的艺术类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建红.多元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2] 迟延萍,朱晓艳.论现代外语教学新趋势:语言与内容融合教学[J].前沿, 2010(14):187-190.

[3] 周海燕. 艺术院校学生英语学习风格个案研究[ J] .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

[4] 董焕玲. 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其思考[ J] . 中国音乐, 2013(2).

篇11

本文系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院级课题“学院特殊群体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NSZY1004)阶段性成果之一。

课题项目:“十一五”高等教育科学规划项目(NGJGH2010016)。

一、特殊群体大学生的特点

大学校园里的特殊群体主要是指贫困生、生理缺陷学生、环境适应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家庭结构复杂的学生及民族预科生和心理问题学生等,其心理健康水平在很多维度上显著低于普通大学生。他们虽属不同群体,却有其共通性,其特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我评价较低,高自尊的同时伴有自卑心理。特殊群体学生在与其他同学的相处中,由于自身的不利境地而产生自卑感,总觉得比别人低一等。大多数特殊群体学生缺乏战胜 挫折的意志,选择自我封闭,顾影自怜。他们想自强自立,但又害怕在众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缺陷,害怕别人的鄙夷目光。

同时,特殊群体学生的自尊心比一般大学生强。作为特殊群体学生,对于自身或经济上、或生活上的窘迫讳莫如深,他们想通过优异的成绩证明自己的实力,赢得同学 们 的尊重。在这种强烈 自尊意识的作用下,特殊群体学生容易导致自我防御意识过浓,表现为敏感、偏执、易激惹。这种自尊的保护壳十分脆弱,一旦遇到挫折便会走向自卑的一端,使部分特殊群体学生形成自卑与自尊,坚强又脆弱的双重性格。在多次遭遇失败后,很多特殊群体学生对学习生活的态度便由焦虑变为冷漠。表现出缺乏进取精神,对任何事情不感兴趣,终日随波逐流,自暴自弃,无所事事。

第二,人际关系敏感。由于缺乏自信,许多特殊群体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沉默寡言、孤僻、乐群性低的特点。与同学交流,害怕别人问及让自己自卑的事情,如家庭、学业等,很少向别人敞开心扉,少数特殊群体学生甚 至 因 此造成性格的扭曲。由于传统教育方式和个人成长经历的影响,与其他同学相比,特殊群体学生交往能力和技巧不足。他们常常把自己游离在集体 之外。其实,他们有融入集体生活的愿望,有与他人交往的渴望,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他们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把他人的关心当作施舍和怜悯。在任何活动中都是躲在人后,减少与他人的接触,来增强自身的安全感,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有时受到某些同学的歧视、排斥或拒绝,他们会从强装笑脸到自我封闭,甚至用独来独往的方式进行自我保护。从而使自己脱离了集体,切断了与外界的交流。

第三,敏感而又脆弱。由于自卑心理的影响,部分特殊群体学生表现得敏感又脆弱,当别人对其表示关心时,他们会当成是对自己的同情和怜悯;而当别人与其保持距离时,他们又会感觉人情泠漠、内心孤独,这种敏感的心理导致很多特殊群体学生没有朋友。部分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对周围发生的事情表现得神经过敏,反应过度。对于他人的言谈举止过于紧张。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是脆弱的,很渴望成功与友谊,甚至爱情。只要我们适时、适当的给予关注爱护、鼓励支持,相信每位特殊群体学生都会感觉到集体的温暖和人际的善良,这样他们会放下戒备心、虚荣心,摆脱脆弱的灵魂,健康快乐的生活和学习。

二、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心理教育的建议

第一,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情绪教育。情绪是一种与人格、社会适应、创造能力密切相关的心理状况,是心理健康的窗口。 研究表明,较多的特殊群体学生有不良情绪反映,且不善于调节情绪困扰,如果不及时加以调节,消极情绪作用过长或强度过大,都会对身心造成伤害,甚至导致行为偏差。因此应对特殊群体学生的情绪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进行情绪教育,培养其准确理解、表达情绪的能力,善于用积极健康的情绪直面环境,帮助他们消除或合理渲泄各种消极情感,保持愉快平稳的心境。

第二,培养特殊群体大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的意识。心理健康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成长方面的自觉意识,学会自主地确定个人成长的发展方向、成长计划和发展行动,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自强不息、坚韧不拔、顽强进取的精神。对特殊群体学生而言,一方面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励他们相信自己能战胜眼前的困难。另一方面要鼓励他们依靠自己的努力改善目前状况,促进自我成长,避免出现“等、要、靠”的不良思想。

第三,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障碍。对于特殊群体学生来说,挫折是暂时的,是在特定时期特殊环境下遇到的困难,是可以改变的境遇。对特殊群体大学生而言,优越的条件固然促其成才,但逆境也并非毫无意义。挫折既是打击,也为人提供了成长的机会,磨难是人生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许多名人都经历过生活的磨难,但却激发了他们的斗志,成为了他们刻苦拼搏的强大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最出色的成绩往往是在困境中做出的。正视困难,锁定目标,辛勤努力,必能开拓出成功之路。

第四,帮助特殊群体学生树立健全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健全的人能正确认识自我和发展自我,保持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协调一致,能积极自我肯定,与外界保持协调一致,有积极的目标意识和内省意识。健全的自我意识是个体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全面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培养特殊群体学生客观准确地评价自我,让他们明白虽无完人,也无一无是处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关键是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不能因为自身的某些方面处理弱势,便否定自身的全部,抹杀自己的优势,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做到不卑不亢。更不能拿自己的弱点与别人的优势作比较。要引导特殊群体学生确立自己在集体和社会中的位置,不要把自己的弱点和缺点与对自己的整体评价等同起来。

第五,提高特殊群体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是人的全部认识的总称。大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发展过程中,尚不成熟,难免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认知观念,影响了他们对对社会、人生和自己的正确看法。因此让特殊群体大学生了解认知的心理过程,调 整认识结构,消除认知偏见,学会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尤其要学会遇到挫折进行正向思维,用积极的视角看待事情,学会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作斗争,树立健康健全的认知系统。这样有助于特殊群体学生保持乐观、开阔的视野和心胸,增强对挫折的耐受力。

第六,培养特殊群体学生健康的人格。人格是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教育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人格具有稳定性的同时也具有可塑性,健康人格是可以通过教育加以培养的。特殊群体学生在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内外不良因素的相互作用,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特殊群体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甚至导致人格发展缺陷,严重的还引起了人格障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重视特殊群体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也要使特殊群体学生的个性倾向和各种心理特征得到健康发展,从而形成一种协调、健全和完整的心理结构,使其能够在知识经济社会的挑战中,具备开放的头脑、博大的胸襟、健康的身心和超前的意识,具有自主、创造、和谐的人格特征与素养。

篇12

教师主要通过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语言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武器,是直接关系到能够完成教师使命的主要因素。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传递信息的媒体,良好地发挥教学语言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兴趣,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说,教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学质量的高低。

教师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水平。中学物理课程相对而言又是中学各科目中较难的一门学科,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的各种语言的运用至关重要。

一、教学语言要科学,富有逻辑性

误地使用概念,恰如其分地遣词造句,科学逻辑地传道授业,令人信服地答疑解惑。这样才能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学生获得真知;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沿着教师的语言轨迹,打开思想大门,积极地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进而化知识为能力;这样才能使教师借助语言输出的信息,获得最佳的反馈,取得最佳的语言效果。反之,在课堂上,任何出自教师之口的含糊不清的概念、模棱两可的判断、自相矛盾的推理,都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内容、知识体系都是一些客观存在的规律,这些规律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往往是字字千钧、不可更改。这就要求教师在叙述物理规律时,不能乱用词语,不能破坏原有客观规律的严谨性。很多物理名词只是一字之差,但意义却相差甚远。比如“速度”与“速率”,前者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后者是标量,仅仅指大小;再比如力臂是指“转轴到力的作用线之间的(垂直)距离”,而不是指“转轴到力的作用点之间的距离”。好多学生也经常会在这里犯错误。这些例子都要求我们对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上要特别注意。另外,要注意语言的逻辑性,比如,不能把“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说成是“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不能把“加速度跟质量成反比”说成是“质量与加速度成反比”等等。因此,这里要求教师尤其是新参加工作的教师更应该做到认真钻研教材,字斟字酌,这样才能在课堂上使用语言时有科学性、逻辑性,不违背科学。

二、教学语言要精炼

课堂教学中的表达,若过于冗长复沓,杂乱无章,必然会造成语无重点、索然无味、语无伦次的后果,令学生听了摸不着头脑。这就要求教师尚须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用语简明扼要、逻辑严密、条理清晰,以便让学生从教师精炼的教学语言中很容易地把握每句话、每堂课的重点,更好地领会教师的意图。所以,教师应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吸收,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语言,力争能在最短时间内让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

三、教学语言要规范,富有启发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理应是学生语言的样板,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语感训练,所以教师教学时必须使用标准的、规范的普通话,在语音、吐字、音量、语速、词汇、语法等方面都要符合要求,吐字清晰,表达流利。教师在运用语言“传道、授业、解惑”时,要充分驾驭教学语言,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讲课时语言要有音乐节奏感,优美生动,当高必高,当急必急,当缓必缓。关键之处应有逻辑重音,重点之处应有反复,难懂之处应仔细咀嚼,教师应从讲课语言的声调变化之中显示出讲课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深度和广度。

物理是一门循序渐进的学科,许多知识前后联系比较大,教师的语言要生动,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知识基础,要使学生经常注意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问题是怎么样着手解决的。讲课时,要“心中时刻有学生”可以经常提出问题,即采用所谓“问题性讲解”,以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引导学生到正确的思想上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四、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比喻恰当

要做一名好的物理教师,幽默是必不可少的。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语言境界,他富有情趣,意味深长。首先,幽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趣。学生在心情舒畅的环境中学习效果要比在沉闷的环境中学习效果好的多。其次,在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时,用幽默的方式提出批评,效果要比直接制止的好。比如,当你发现学生睡觉时,除了可以走到旁边个别提醒外,有时为了活跃一下课堂气氛,教师可以幽默一下,说:“有的同学已经在梦里……”后面的内容可以与当时讲授的内容相联系,这样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又加深知识的印象。但要注意的是不可滥用幽默、讽刺来挖苦学生,如果有意无意的贬损了学生的人格,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那就会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

篇13

随着中日两国在政治、文化、经济、贸易等各方面的交往越来越频繁,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广泛。因此,各大高校相继开设了日语专业,日语成为许多英语专业学生第二外语的首选课程。同时,很多高职高专院校也向本科院校看齐,开设了第二外语课程(大多是日语)。日语教师如何根据各自学院的特点搞好日语教学,值得研究和探讨。本文从高职高专英语专业二外日语教学的现状入手,分析当前二外日语教学的特点,并探讨对策,希望在教学中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学生的特点

绝大多数学生都是零起点,没有日语基础。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日语来源于汉语,里面有不少的汉字,便误以为日语简单易学,一开始就从思想上没有引起重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从一开始就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同时教育他们学语言没有捷径可走,掌握任何一门语言都非一日之功。在教学时准确定位也非常重要。基点不能太高,否则会使有的学生一开始就感到困难,从而使其信心受挫,产生厌学情绪。这要求教师要把握好教学进度,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如果太快,会使初学者难以跟上课堂节奏。在讲授过程中,一开始应尽量多用中文讲解,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不增加其学习负担。由于他们的专业课任务较重,对于第二外语不可能用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学。同时,由于二外课程学时有限,因此,在教学中应采用重点法,即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抓住最重要、最难理解的部分进行讲解,其他的内容可以倡导学生自学,提高教学效率。

因为教授对象都是英语专业的学生,有较好的英语基础,因此,二外日语教学不能孤立地讲授一门语言,而应当积极主动地与其专业外语相结合。在讲解一些新的语法、术语的时候可以结合英语,跟英语进行对比、联系,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且加深记忆。如日语中的“自动词”、“他动词”可以类比英语中的“不及物动词”与“及物动词”。日语中的外来语大多由英语单词音译而来,如タクシ(taxi)、トイレ(toilet)、ノト(note)等,可以利用学生较为熟悉的英语发音来帮助记忆日语中的外来语。

二、语言自身的特点

因为日语来源于汉语,所以日语当中有相当一部分词汇的字形或词义与汉语相近或相同,如“”、“生日”、“教”等。这是中国人学习日语的一大优势,在汉语词汇方面比起欧美国家的人可以节省许多时间和精力。但日本在吸收借鉴了中国汉字后经过漫长历史的发展和创造,其中也有不少汉字、词义与中文不同。对这方面内容我们要引起重视,否则很容易出错甚至在交际中引起误会。如日语中的“勉”一词中文意思是“学习”;“娘”这个日语汉字的意思跟中文相反,不是指“妈妈、母亲”,而是“女儿”的意思;“”在日语里指的是“开水、热水、洗澡水”,而不是中文里“喝汤”的“汤”。所以在汉字、词汇的教学上可以采用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跟母语进行联系、对比,寻找中日字词的异同点。

日语汉字的读音有音读和训读之分,所以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发音。如“人”有训读“ひと”和音度“じん”“にん”三种读音。通常这个字作为名词单独使用时大多读“ひと”,如“あの人”(あのひと)(那个人);作为接尾词,接在国家名的后面表示某个国家的人时读“じん”,如“中国人”(ちゅうごくじん)(中国人);而作为数词数人数时读“にん”,如“三人”(さんにん)(三个人)。因此,教师在讲解单词时应带领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找出其发音的规律,以帮助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新单词。

与中英文句子“主―谓―宾”结构不同,日语句子一般是“主―宾―谓”结构,谓语部分总在最后。这也是很多日语初学者刚开始不习惯的一个部分。因此,授课时要教会学生分清句子成分,抓住谓语。尤其在做听力和翻译较长句子的时候非常重要。

三、高职高专教学目标的特点

高职高专二外日语教学以打好语言基础,培养学生运用日语知识和技能进行交际的能力为主要目标,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我认为,二外日语教学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日语知识,包括基础发音、常用词汇、基本句型和基础语法。

2.实用日语知识和技能,包括寒暄语、日常交际用语和语言运用能力。

3.日本文化知识,包括风俗、礼仪和现代日本社会常识。

因此,在引导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对他们语言交际运用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听说训练。如多让学生用学过的新句型自己造句,或做一些简单句子的翻译练习;以自由组合的形式设定具体场景进行实际生活日常对话练习。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创造“说”的氛围。同时,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互联网、视频录像等,使语言教学丰富生动。

此外,针对我院学生要参加全国自考二外日语考试这一特点,在授课中还应有意识地让同学们接触考卷的内容、题型,了解考试的要求,多做一些真题练习,讲解一些考试的方法与技巧,以提高学生们的自考过关率。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英语专业二外日语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要抓住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石田敏子.日本语教授法[M].大修馆书店,1998.

[2]大学日语(第二外语)教学大纲修订组.大学日语(第二外语)教学大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李岩.高校二外日语教学改革与创新[J].日本问题研究,2006,(0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