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8:55:1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对礼仪课程的建议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2011年版历史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评价须以本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只有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在评价学生学习时我们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知识掌握所要达到的层次和能力要求。
(2)关注学生的发展变化。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价值所在,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本质追求。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不存在智力水平差异的问题,只存在智力类型和学习类型差异的问题。因此,教学评价就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考虑每位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发展需要。2011年版《历史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以无论是从评价内容还是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反馈都提倡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这也为我们进行评价提供了更好的指引,需要我们在评价过程中正视每位学生的基础,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看待学生,加强课堂教学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等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3)提倡评价目标、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评价建议”处处体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如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指出“对学生历史学习的评价,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部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提倡“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相结合”;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指出可以采取历史习作、历史调查、历史制作、纸笔测验、教师观察、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等。多元化体现出了对学生的关爱,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从不同的角度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励他们学习的兴趣,使评价成为推动学生积极进取的动力。
二、实施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
认识到2011年版《历史课程标准》“评价建议”的这些特点后,我对在教学中进行教学评价的实施有所思考。
(1)评价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每一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学生之间存在着能力和性格的差异,课堂上有些学生由于本身理解能力的原因对所学知识不能及时理解,或是由于自身性格原因对一些基础知识不愿回答,但并不能说明他就学不好历史,有可能他的历史考试成绩还不错。相反有些学生课上表现非常活跃,但一考试却不如人意,在历史教学评价时就应该把这些差异充分考虑进去。我们在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表现,更要重视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
关注学生的差异就要求我们在评价时更多关注学生的平时表现。注意观察学生参与课堂的表现,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对历史的感知、理解的状态,观察学生是否有进步等。学生平时课上参与、提问、交流的情况应在学期历史学成绩中占一定比例,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促进学生发展。
(2)树立开放的评价意识。这里所说的开放的评价意识,是相对于封闭性的评价意识而言的。封闭的评价主要表现在评价内容方面过多地偏重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评价,忽视学生情感、态度、意志、信念等方面的评定。在评价方面注重“ 量化”,忽略“质性”评价,仍以传统的纸笔方式为主,评价过程显得封闭、静态,缺乏动态性。针对这种封闭性评价的不足,我们应尽可能创造一个开放的评价体系,它具体应包括:①评价主体向多元开放。改变以前单一的教师评价主体,让学生、家长成为评价主体参与进来。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历史作业在教师反馈后进行分析反思,从而明确自身取得的成绩、存在问题以及制定具体的改进方法。通过自我评价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历史学习的特长以及不足有较为清楚地了解,从而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提高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评价内容向全面开放。当前仅仅掌握知识与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前重知识技能的评价,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其他方面。如“对所学内容的情感倾向、对学习方式的效果领悟,以及与相关学科的迁移情况,特别是学生对历史认识上的变化”等进行全面考查和综合评价。我们在布置作业时,可以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作业以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以及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等。③评价方式向多样开放。改变单一的考试评价方法,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评价。我们应结合评价内容及学生学习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映学生的发展变化,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用档案袋搜集学生的作品,展示学生的成长过程;从合作活动中了解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技能等等。
“对分课堂”是由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张学新教授基于对大学课堂教学现状的思考和实践,于2013年提出、2014年春季学期开始实施的课堂改革教学方法,目前正不断在高等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中小学教育中得到广泛尝试和认可。
“对分课堂”的关键创新是“隔堂讨论”。该教学方法将传统讲授式课堂与讨论式课堂各自的优势进行整合,把一部分课堂时间分给教师主导讲授基本知识,另一部分课堂时间分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在实施“对分课堂”中最关键的一点是教师对知识点的讲授和学生交互式学习的讨论需要在时间上分隔开来,即“隔堂讨论”,学生在本次课上所讨论的内容是教师在上一堂课上根据讲授内容而提出的任务。
实施“对分课堂”值得注意的是课堂时间安排的灵活性。“对分课堂”对一次课中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的比例没有进行硬性的规定。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性质、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状态灵活安排讲授和讨论的时间,可以五五开,也可以八二开,甚至九一开。“对分课堂”强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内化”。教育家杜威认为实现有效学习必须“将思考作为学习的中心”。所谓思考,就是识别我们所尝试的事情和从这种尝试引发的结果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时间段能对课堂讲授内容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学生通过内化对课程相关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学习任务明确,学习内容清晰。思考的成果会在后续的交互式讨论中得到体现,并作为对学生学业过程性评价的一部分,使自主学习和课堂学习得到有效的统一。
2 “对分课堂”在《饭店收益管理》的教学实践
我国的饭店业发展经历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时期与暂时调整时期,饭店市场日趋成熟,竞争日益激烈。而收益管理是当今饭店业瞩目的管理策略与工具,国内外实施收益管理的饭店都取得了显著成效。《饭店收益管理》是我院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通过课程的学习,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具有饭店收益管理的理念,熟悉饭店收益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饭店收益管理的实战方法和技巧。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本课程理论性较强,逻辑思维要求高,学生易感到枯燥、乏味。我们对2014级酒店管理专业的一个教学行政班尝试使用“对分课堂”教学方法。该班有学生44人。《饭店收益管理》共有36学时,每星期2学时,每次课连续80分钟。
2.1 《饭店收益管理》的课堂教学实施步骤
该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有9周的授课安排了“对分课堂”。根据对分课堂的理念和操作要求,每次课的前部分时间由学生4人为一组的分组讨论上次课所布置的任务,每次“对分课堂”的小组成员都是不固定的,由学生当时的座位情况决定,共分成11组。后部分时间由教师讲授后续新知识的框架、基本概念和重点难点,并布置新的任务,作为下次课讨论的题材。
学生可以在讨论时间交流自己在解决任务的过程、方法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彼此分享学习体会,发表自己对相关问题的观点和建议,并解答疑难。教师在大局上把握学生的讨论节奏,调节学生的讨论氛围。讨论阶段由4个环节组成,即小组讨论、教师抽查、自由提问、教师总结。每次都按照该次序组织讨论。小组讨论的时间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为5到20分钟不等。
每一个专题结束后,要求每个学生完成读书笔记。鉴于高职学生的学情,读书笔记以“亮考帮”的形式完成。“亮闪闪”是指在本专题的学习过程中自己感受最深、收获最大、最欣赏的内容,至少1个,更多不限;“考考你”是指自己已经弄懂了,但是别人可能还不懂得,可以拿来考其他同学的地方,至少2个,更多不限;“帮帮我”是指自己还不懂的,需要在讨论时请其他同学给予帮助的问题,至少2个,更多不限。“亮考帮”的内容也会作为课堂讨论的题材,通过上述的讨论过程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具体地,以“实用的预测方法”为例,第一次课介绍饭店收益管理中实用的预测方法,如定量预测法、定性预测法、根据预订进度预测等。在讲授过程中,教师不会对每种预测方法都给以面面俱到的全盘讲授,而是重点分析、讲解预测方法应用中的难点,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和提升的空间。然后给学生一个预测的案例,请学生思考是否同意该收益经理所做的预测?为什么?以该案例为载体,学生在课后自主安排学习,对课堂上提到的预测方法进行内化吸收,并对案例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第二次课前面部分时间先按照上述程序组织讨论,互相解惑答疑,共同成长。通过讨论,学生不仅学会了饭店收益应该怎样做预测,而且学习主动性和合作学习能力得以激发和提高。
2.2 “对分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
在“对分课堂”教学方法中,我们对学生《饭店收益管理》课程业绩的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为主的弹性评价机制,强调对学生平时学习状态的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个人作业的质量、“亮考帮”的完成情况、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对学生的课程成绩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具体来说,在学校对学生课程考核的规定前提下,《饭店收益管理》课程业绩的评价由平时评价和期末评价两方面构成,各占50%。在平时评价中,学生的到课率占比10%,课堂讨论参与程度占比20%,个人作业和“亮考帮”各占30%,阶段测验占比10%。期末评价以闭卷考试为主,考试内容为课堂上教师重点讲授的,并且学生在自主学习阶段内化吸收和课堂讨论阶段掌握的知识点和基本内容。
3 “对分课堂”教学效果的调查及反思
3.1 教学效果的调查与分析
为了了解《饭店收益管理》实施“对分课堂”的教学效果,在一学期的课程教学结束后,我们对该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有8个题项,涉及三个维度的效果反馈:课堂学习意愿、课后自主学习和“对分课堂”本身。发出问卷44份,回收44份,问卷回收率为100%。
中图分类号: G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荔湾湖公园升级改造工程 “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其建设在总体上大致必要、必要可行,但是在具体的细节落实上仍有部分值得商榷的地方,概列如下:
1.应当加强对原有文化的保护及延续
荔枝湾(一期)综合整治工程项目的治理让荔枝湾涌沿岸景观得到改善,这是有目共睹的佳绩。然而由于前期项目的开展,使得名闻国内外的西关古玩一条街其积聚十余年的商业气氛消失一旦,延续广州“仰忠街”之痛;且于工程进展期间恰逢端午节日兼施工上没有做好的“让路”安排,泮塘龙舟活动被迫因此中断一年广为市民所诟病;本项目即将开始之时,拆除了早已成为广州人集体记忆的荔湾湖公园儿童游乐场,痛失人居环境整治中儿童游乐的好去处。在“荔径云堤”景观区域,利用项目规划中的园林建筑,引入古玩商业元素。一则尽量恢复原有商业余脉,二则可以以商铺租金的收入弥补本项目的营运开支;在“珠水筑步”景观区域,不论原有或拟建水闸,考虑龙舟集体进出的大空间需要进行改造,以传承地道广府水乡文化,并为涌内观光之用的游艇下珠江游览作长远预留;宜在本项目一些小场地添加非机动游乐设施,为附近居住及前来观光之儿童嬉戏游乐用,弥补原有儿童游乐场缺失之憾,增添项目之人性化。通过如上建议的落实,力图实践项目所言之“文化牌”策略。
2.园林建筑的几点建议
在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本中,强调园林建筑沿用广府风格,但插图却有不少为苏杭园林建筑风格,疑未能把握本地建筑之特色所致。
建议对“荔径云堤”建筑组团沿涌而建皆为虚廊虚轩,在设计手法上过于轻柔,宜有实轩加重份量。轩现皆为卷棚歇山,屋顶形式宜有变化及组合;“荔香别院”建筑宜在灰塑、砖雕上强化广府建筑文化元素;如意桥为钢木结构,与一期及相近荔湾湖之明远桥风格相去甚远,且与饮和坊的中轴线难以构成刚烈之感,宜沿用一期石桥风格以成统一协调并构成饮和坊庭园中轴线之稳重;明远桥之附桥宜仍沿用拱形为妥以成飞虹驾水的诗意。
3.绿化改造
绿化是公园的根本所在,对能保留的乔木应尽可能保留,因为园林三要素中是其有生命的,是要漫长时间才可以成林的,才能为市民提供一片遮风挡阳的绿荫,因此对其应能保留的尽量保留。这样才能保证环境的整体性,不会在升级中把绿地分割得支离破碎。
4.在细节上营造花园城市
从环保节能角度看,景观灯光设计宜分为节日模式、常日模式以适应不同情况下对景观照明的需要。由于“食德饮和”景区引入了餐饮业,在环境影响分析中,宜对其在项目投入使用阶段的预测进行评估,以减少油烟污水对河涌景观整治的胜利果实的摧毁。结合一期工程,建议雨污分流,使水质实现彻底的好转。无障碍设计,音响系统,安保系统等方面应在项目的方案设计中有所体现,以体现人文的关怀。
5.环境的整体性考虑
环境的整体性,好比人体的整体性,是有生命成长而不能随意分割的,尽管整体环境的建构,会分出许多不同的专业,然而各个专业应该都站在“共同营造一个美好而完整的环境”的前提下来效力。园林景观设计的工作很重要的一部份,是提升环境局部乃至整体的视觉美质,然而随着不同环境条件与问题复杂程度,而不能灯光设计、园建、绿地设计各自为政,或强行揉合在一起,“东施效颦”,把升级工程变为了破坏性的建设。
园林景观设计常犯的两种“拼贴”,前者出自设计者在面对一个环境的整体,其“内心的思绪”尚未建构完整前,便习惯性地在书刊杂志作品中寻找摄影照片里的情境细节,进而将这些片段的“情境”拼凑成对设计动感的来源。如同Kenneth Frampton所说:“摄影杀死了建筑”一般,我同样深感:“摄影杀死了园林景观设计”。
第二种的拼贴出自片面地以为:“园林景观环境总包含各种不同的‘设计元素’(即花台、水池、铺装、阶梯、座椅-------等等)”,因此,便以“元素”的组合与拼贴成为环境建成构的主体;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看见许多设计中充满着各式各样的“元素”,却读不出这个环境中的“主调”,如同一张纸填满各样的音符,却总奏不出令人感动的音乐一样。
6.结论
我们生活的环境随着时间而不断地更替演化,整体环境景观,也将因园林景观日受政府、市民的重视而加大投资而改变。
当一个崭新的时代展现在我们眼前之际,我们一方面回顾努力的成果,也该警醒于以往操作思考中可能的“迷思”,或许我们从Meining所提的“掌握在我们手中的事物”及“我们内心的思绪”再出发,也从Alexander “对周围环境创造不断延续的整体架构”来自许,我们将可以逐渐理出园林景观设计专业在远期规划广州市整体环境改造中的定位,在“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后再发展为“山水园林城市”。“云山珠水”下的我们下一代将有可能比我们这一代人从环境景观中享受到更多的生活美景。
参考文献:
[1]苏雪痕,《植物造景》.
[2]L.L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
[3]Meining,《The Beholding Eye:Thevisions of The Same Scene》、《The InterpretationofOrdinaryLandscapes》.
[4]CamilloSitte,《城市建设艺术》.
包括土地平整、深翻深松、免耕少耕,平衡施肥、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改进种植结构和耕作技术,以及防风林建设和水土保持,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降低农田水分蒸发耗水量。农业节水措施,是对水利灌溉技术提出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对于提高农业用水效率这项重要的时代工程而言,要想将这项工作的效果发挥到最佳,就必须充分地正视技术创新在这项工作中所能够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水利资源的保护,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将整个水利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细节工作纳入到农业节水的系统工程中来。在水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些工程技术,这些工程技术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水利工程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效果。对这些工程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是现阶段提高我省农业用水利用和开发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工程节水措施
包括灌溉工程配套、渠道衬砌、低压管道输水、机电井建设、地面灌溉设施改善、喷灌和滴灌系统,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工程节水是我省水利工程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中应当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我省的水利工程建设正在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在不同的地区进行着不同程度的调整,有一些全局范围内的大型水利工程,同时也有各自水流流域内的一些小型水利工程。无论是大型的水利工程还是小型的水利工程,它们都要为农业灌溉服务,所以对于这些水利工程,特别是以农业灌溉为主要目的的水利工程,就必须重视工程技术措施在整个工程设计中的运用。
三、覆盖保墒技术
在耕地表面覆盖塑料薄膜、秸秆或其他材料抑制土壤蒸发,减少地表径流,蓄水保墒,提高地温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达到蓄水保墒,提高水的利用率,促进作物增产的良好效果。秸秆覆盖一般可节水18%—22%,增产15%—20%,覆盖塑料薄膜可增加耕层土壤水分2%—4%,节水23%—30%,增产35%—40%。
四、考虑农业种植结构
节水灌溉的目的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但仅靠节水灌溉工程提高水分生产率是很有限的,灌溉和农业措施的结合,不仅是提高水分生产率的需要,而且是农民增收增效的需要。除滴灌和地下灌溉形式外,其余节水灌溉形式都难以减少作物的棵问蒸发,特别在作物生产前期,作物的遮荫率低,棵间蒸发量大。通常推广的农业节水技术有:耕作保墒技术,如“虚实并存”耕作技术;秸秆、地膜覆盖技术;喷洒抗旱剂如旱地龙;使用保水剂;采用抗旱新品种等。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应该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地区特征来选择不同的农业种植结构。
“化工原理”课程是研究化工单元操作过程规律,进行设计优化和操作优化的一门重要的实践性、工程性、应用性的化工专业主干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于高职化工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起着主要支撑功能。高职“化工原理”课程的设计理念与思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课程设计基于多元智能的人才观,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观,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学习情境的建设观,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观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借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化工行业特色,建立“以化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行动为导向,以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为目标,教学做一体化的职教模式”。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全面实施“项目化教学”
“化工原理”课程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打破学科体系,重新构建教学内容。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开发与设计,全面实施“项目化教学”,把整个学习内容归纳分解为“流体输送系统的认识”“液体的压力测量”“管子的连接和阀门的安装及使用”“列管换热器的选型”等16个项目,科学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强化应用能力的训练,突出本课程的应用性、工程性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项目化教学”是以项目为载体,工作任务为驱动,工作过程为行动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教、学、做”一体化,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通过教师到企业生产岗位调查,对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访谈,完成化工单元操作岗位核心能力工作分析表,然后在企业人员共同参与的情况下,针对工作分析表分解出任务表,确定化工单元操作的工作过程作为课程的主线,并据此设计教学项目和学习任务。它是从生产实际出发,选择典型事例作为教学的主题,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并且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行动导向的教学观”进行教学设计。本课程采用“教、学、做”合一的职教模式,在理实一体多媒体教室,实施开放式的教学方式,采取分组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自主设计、策划、完成、评价整个工作任务。学生为完成工作任务,在获取信息、设计方案、制定操作规程、操作等完整实践过程中“做中学,学中做”,从而掌握职业技能、获得专业知识。根据“行为导向”原则,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构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运用新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的问题。在每个项目教学内容完成后,选用实际工程案例对其综合分析、解剖和总结,由此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和增强工程应用的意识。
基于建构主义的项目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课程追踪企业对岗位人员的考核评价标准,根据行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定期开展岗位工作调查,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努力追求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模式,以满足不断提高的技术对从业人员的要求。
二、建立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职教模式
本课程主要是将“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化工单元操作综合实训”“化工单元操作课程设计”“计算机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参观实习”“生产性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先进辅助教学手段”“网络教学技术”等多种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专业知识培养和素质教育、教学和生产实践为一体。构建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突出实践能力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技能培养模式。
以培养学生具备基本职业素养和技能为目标,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设计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进行化工单元操作实验,探索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化工课程设计包括:列管式换热器设计、填料吸收塔工艺设计、板式精馏塔工艺设计等。计算机化工仿真实训技术,开发了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扩大受益面。 转贴于
1 化工单元操作综合实训室。学院投资300万元建成了“化工生产实训基地”,包括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化工校内实训基地,总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拥有雷诺实验、柏努利实验、流体流动综合实训装置、阻力综合实训装置、离心泵性能综合实训装置、管路拆装实训装置、传热综合实训装置、过滤综合实训装置、精馏操作综合实训装置、吸收操作综合实训装置、干燥综合实训装置、流态化干燥综合实训装置、气体膜分离综合实训装置、洞道干燥实验装置、板框过滤机及过滤实验装置、双锥回转真空干燥器、箱式干燥器、水环式真空泵、结晶器、DCS化工过程控制系统等实验实训装置一百多台套。经过多年的建设,综合实训室现具有符合要求的各种设备,功能齐全,实训效果良好,能够满足化工原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要求。
2 化工仿真实训室。学院建设了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室及化工装置仿真实训室,配置了200台计算机和北京东方仿真公司的化工仿真实训软件。通过形象、科学、简易、安全、经济、有效的化工仿真模拟技术,可进行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和模拟真实的化工生产操作。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包括:离心泵、精馏塔、换热器、液位控制、吸收解吸、固定床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压缩机等。化工生产仿真实训操作包括:乙烯、聚丙烯、乙醛氧化制醋酸、催化裂化、催化重整等装置,具有模拟工厂开车、停车、正常运行和各种事故现象的处理,再现真实生产过程的实施动态特性。达到了既能对生产实际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又能亲自动手进行反复操作,更全面、具体、安全和深入地了解不同的化工生产操作,锻炼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
3 先进辅助教学手段和网络教学资源。配套了先进的辅助教学设施,如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片以及教学模型等。围绕教学内容制作课程的ppt、Flash动画素材、CAI教学短片,以及网络教程和习题训练等,利用人机相交界面的多媒体效果,拓展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同时提升了教学团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设施的能力,显示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设施开展专业课教学的优势和成果。《化工原理》课程配套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习题、授课录像、实训指导书及参考文献目录等都已经在校园网上开放,初步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三、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加强建设实训实习基地是彰显高职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学院大力开展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改善实训实习条件,建成中央财政支持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并且根据化工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充分利用泸天化、四川天华等二十多家大型化工企业,建设适合化工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校企共建“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实习基地。以校企合作为模式,进行参观实习,师生共同参与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强化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并且建立了完整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多元性”的考核评价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80-05;G811.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6-0044-03
在有关健身俱乐部的相关研究中,多数是探讨企业绩效、服务品质或者是私人教练的职业素质[1-2],而对私人教练专业能力的相关研究较少。私人教练有别于器械教练、团体操课教练,是针对会员的需求,一对一地通过器械的训练和营养的补充来达到会员的需求,因此,私人教练专业能力有可能直接影响会员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本研究在于探讨私人教练专业能力对顾客满意度和顾客忠诚度的影响。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和国际健身俱乐部和恒祥国际健身俱乐部有私人教练指导的会员。
1.2 研究框架
本研究目的是探讨私人教练的专业能力、顾客满意度与顾客忠诚度是否呈正相关。依据相关文献[3-8]分析,归纳成本研究的概念框架(图1)。借以分析各变量间的关系。其符号代表的意义:ξ1(专业能力)、η1(顾客满意度)、η2(顾客忠诚度)、X1(专业态度)、X2(专业技能)、X3(个人特质)、X4(沟通技巧)、X5(专业知识)、Y1(服务态度)、Y2(兴趣与成就)、Y3(价格与促销)、Y4(向他人推荐)、Y5(再购意愿)、Y6(保持良好关系)。
1.3 研究假设
根据文献研究结果及本研究目的,提出下列研究假设:H1:私人教练专业能力对顾客满意度有正向影响。H2:私人教练专业能力对顾客忠诚度有正向影响。H3:顾客满意度对顾客忠诚度有正向影响。
1.4 操作型定义与问卷设计
操作型定义就是通过外在的观察和测量或操作过程来得知概念的层次意义。因此,操作型定义能够说明研究的概念该如何衡量。所有题项均采用李克特(Likert)5级量表来衡量:1代表“非常不同意”,2代表“不同意”,3代表“无意见”,4代表“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本研究的操作型定义如下:
1)专业能力。本研究所指的专业能力,是指从事专门职业时所需具备的能力。即从事该工作所应有的知识、技能、态度达到专精程度,而能有效执行其角色任务。本研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健身俱乐部私人教练专业能力衡量题项32项,经前测删除6题,共计26题,来评估专业能力,包括“专业态度”、“专业技能”、“个人特质”、“沟通技巧”、“专业知识”5个层面。
2)顾客满意度。顾客满意度是顾客对于产品认知绩效及所购买产品的付出与获得的报酬是否有满足的认知状态。本研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健身俱乐部会员的满意度衡量题项,共计22题,包括“服务态度”、“兴趣与成就”及“价格与促销”3个层面。
3)顾客忠诚度。顾客忠诚度是指顾客尽管受到环境和行销手法的影响而引发可能潜在的转换行为,但顾客对产品喜好的承诺不变。本研究采用Peltier与Westfall[8]的衡量指标“再购意愿”与“向他人推荐”再加上对私人教练的“保持良好关系”3个层面来进行顾客忠诚的衡量。
1.5 调查问卷信效度检验
1)效度检验。根据本研究内容,选取体育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共计12位专家对问卷的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进行效度检验,对调查问卷中经初步筛选与论文有关的题目,使用李克特三级量表,请专家对所预备调查的问题的重要程度给予认定,剔除不重要的指标,添加遗漏的内容,从而保证调查问卷的有效性。专家效度检验结果表明,本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
2)信度检验。通过科隆巴赫信度分析,对问卷的内容进行内部一致性检验,各变量的信度与整体信度的分析见表1,说明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1.6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由于无法精确掌握会员来运动的时间,对2012年10月15日—10月21日来运动的会员进行便利抽样方法发放问卷,问卷发放共40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347份,有效回收率为86.75%。
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问卷回收后,将资料编码建档,采用SPSS for Windows13.0及LISERL 8.2进行各项统计分析。以LISREL模型验证各研究变量的因果关系,进而判断整体模型的适配度,即判断理论框架与观察资料的适配程度。由于研究框架若要适用于LISREL 套装软件的应用,则必须在经过适当的模型转换以证实研究模型的整体适配度与各变量间因果关系的大小和方向。本研究除了χ2检验外,也有适配度指标χ2/df、GFI、AGFI、RMSEA、RMR、CFI及IFI等来衡量。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整体模式适配度的检验
从表2可知,其整体模型适配度的χ2=204.94,P=0.00,χ2/df=4.9,介于3~5之间并达到检验标准,表示模型的适配度良好。GFI、AGFI值介于0~1之间,越接近1时表示模式适配度越好,其GFI=0.90表示适配度良好,而调整后的AGFI=0.84,接近临界标准。RMR=0.044表示适配度良好。RMSEA=0.108,接近临界标准;其CFI、IFI皆为0.92都大于0.9,表示适配度良好。因此,χ2/df、GFI、AGFI、RMSEA、RMR、CFI及IFI等数据表明,本研究模型整体适配度良好。
1)H1经检验结果t值为6.89(P
2)H2检验结果t值为0.41(P>0.05),未达到显著水平,因此,假设“私人教练专业能力对顾客忠诚度有正向影响”不成立。也就是说,私人教练专业能力对顾客忠诚度没有正向影响。
3)H3检验结果t值为3.86(P
4)虽然私人教练专业能力无法直接影响顾客忠诚度,但私人教练专业能力对顾客满意度有正向影响,而顾客满意度对顾客忠诚度也有正向影响,因此,私人教练专业能力对顾客忠诚度有间接影响。
3 结论与建议
1)私人教练专业能力对顾客满意度有正向影响 ;顾客满意度对顾客忠诚度有正向影响;私人教练专业能力对顾客忠诚度没有正向影响,但因私人教练专业能力对顾客满意度有正向影响,而顾客满意度对顾客忠诚度也有正向影响,因此,私人教练专业能力对于顾客忠诚度有间接的影响。
2)本研究是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两家健身俱乐部私人教练的专业能力、顾客满意度及顾客忠诚度的研究,建议后续研究可对其它地区健身俱乐部进行研究或加以验证比较,或是以不同类型俱乐部的私人教练专业能力作为比较。而且后续研究者可增加人口统计学、服务品质等变量,更加全面地了解俱乐部会员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郑艳静. 健身俱乐部私人教练职业素质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体育学院,2011.
[2] 许应荣. 对上海大型健身俱乐部私人健身教练职业素质的探讨[J]. 科技信息,2012(22):292-293.
[3] Hall G. E,Jones H L. 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a proces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M]. New York:Prentice-Hall,1976.
[4] Cardozo R N.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customer,effort,expectation and satisfaction[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65,2:244-249.
[5] Fornell. A national customer satisfaction barometer:a Swedish experience[J]. Journal of Marketing,2002,56:6-21.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体系处于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教育者不断探索新的教育理论和模式,建构主义因其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高校德育体系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如何通过建构主义相关理论来进行高校德育课程改革还需要具体分析。
一、建构主义理论及基本概念解析
(一)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同时配合教师的指导,因此在学习方法方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育者的引导作用。学生作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应该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做到三点:第一,在获取知识时应该用发现法去主动建构所获信息的意义;第二,在意义建构过程中,应该主动搜集整理和分析相关信息和资料,对涉及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加以验证;第三,尽量将当前所学内容所反映的意义和自身的知识经验结合起来,并建立内在逻辑联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同时也非常重视教育者的引导作用,教育者要更好地发挥这种引导作用必须做到:第一,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第二,通过创设符合当前学习内容的教学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第三,为使意义建构过程更为有效,教育者可以组织学习者开展合作学习,通过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更积极的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
(二)师生关系定位及教学思想分析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强调将所获得的外部信息内化为自身的意义,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强调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对当前学习的意义。学生并不是头脑空空的进入当前的学习情境的,而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社会经验对当前情境进行分析,依靠已有认知能力提出关于问题的假设,形成对问题的理解。
第二,教育者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结构强行从外部对其进行知识的灌输。正确的做法是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将目前面对的信息与原有认知结构中适合的部分相结合,形成新的知识和意义建构。也就是说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内化。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学双方在学习中的协作作用,学生是主体,教师也应该发挥引导作用,在师生关系上强调互动性,在实践中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教育者的角色是学习者意义建构时的支持者。也就是说,教师的作用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辅导者转化,也就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学生将当前信息与已有知识经验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也就是建构新的意义。
第二,教育者应该设法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创设符合当前学习内容的教学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以此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可以通过组织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目的。
第三,学习者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采取更积极的学习方法和认知加工策略,形成更积极的学习心理模式。具体来说就是用发现法去主动建构所获信息的意义,主动搜集整理和分析相关信息和资料,对涉及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加以验证,并将当前所学内容所反映的意义和自身的知识经验结合起来,从而建立内在逻辑联系。
第四,教育者与学习者应该是积极协作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经常针对当前内容展开探讨,在探讨中交流经验和观点,双方协作,共同形成对意义的建构过程。
二、如何更好地利用建构主义理论为高校德育服务
(一)改变德育模式,注重学生的体验
高校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对学生当前认知发展水平和道德认知能力进行研究,设置符合学生实际的德育课程和内容。良好的德育课程应该是建立在帮助学生以自身已有经验来建构新的道德认知体系基础上的。
(二)加强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的德育模式强调的是教育者向学习者灌输道德经验和认知,对学生的主体性关注不够。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内化,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在未来的德育课程中,教育者应该改变自身角色,从知识灌输者的形象向引导者的形象转变,启迪学生自己去思考和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必须给予学生更大的话语权,允许学生暴露质疑的权力,就自己又疑问的地方与教师展开交流和讨论,全面促进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对学生的熏陶
建构主义强调的是新的知识体系的形成,强调学生已有社会经验对当前学习的影响,所以环境的影响极为重要。对于高校德育来说,教育者必须做好校园文化建设,以良好的氛围来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思考能力已经形成,如果德育只停留在口头却不落到实践的话,会使学生对德育内容产生反感,无法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所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在今后高校教育中也是极为重要的。
(四)加强德育课程与其它课程互动与配合
关键词 艺术表现力 健美操 高校 课程改革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重视的是有关动作的准确性与记忆性,注重提高人的技能和体能,以及增强人的体质等物化层面的内容,借以应付测试,长期忽略通过健美操的教学与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的感受、责任感、艺术创新等精神文化的内容。传统的健美操教学侧重于身体能力的教授,也就是“应试教育”,而忽略了健美操的人文教育,即忽视了“文化底蕴”的培养。因此,未来的健美操教育改革必须从单纯的健身或授技夺标的传统健美操教学中更进一步,构建人文与科学融合的健美操教育体系,为构建全新的健美操教育体系奠定基础。
健美操中艺术表现力的重要地位
健美操可以分为竞技健美操和健身健美操两大类,竞技健美操根据竞技健美操规则的要求进行编制、训练和比赛,主要是通过肢体语言,向裁判和观众展现高水平技术能力,用美的姿态、充满激情活力的身体语言与面部表情来感染他人。因此,艺术表现力成为健美操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一)从健美操的定义来看,艺术表现力不可或缺在现代教育科学中,体育与美育是具独立意义的两个重要分支,又是两个密切联系的教育范畴。健美操,顾名思义,由“健”和“美”组成,二者相互渗透、互相促进,健壮匀称的人体和合乎运动规律的体育动作,成为健和美两种因素的结合。健就是美,而美体现于健。从竞技健美操的权威定义来看:竞技健美操起源于传统的有氧健身舞,指在音乐伴奏下,完成连续复杂的和高强度动作的能力。她以成套动作为表现形式,在成套动作中展示连续的动作组合、柔韧性、力量与七种基本步伐的综合使用,并结合难度动作完美完成。由此可以看出,健美操运动员在丰富的动作和姿态中进行变换,每一瞬间的动作就是一个造型,无数美的造型连在一起,使观众产生愉悦的审美情感。而竞技健美操的团体表演更是以群体的配合、队形的变化,并伴以相应的音乐,构成一幅刚健、优美、丰富多彩的动态画面。而竞技健美操的这种健与美的结合,需要运动员具有良好的艺术表现力来体现。
(二)从健美操的特点来看,艺术表现力是重要手段纵观竞技健美操的主要特点,除了有强烈的节奏性、高难度、高体能以及有大众体育特色外,最主要的就是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健美操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其“健、力、美”的项目特征上,健康、力量、美丽,是人们追求的最佳身体状况,而健美操运动无处不表现这些特征,包含着高度的艺术性因素,使其不同于其他运动项目,这也是健美操深受人们喜爱的重要因素之一。健美操动作协调、流畅、有弹性,运动员自身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也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竞技健美操在比赛中高超的技术、健美的体魄、流畅的编排、充沛的体力等,无不体现出高度的艺术性,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而所有这一切,都重点取决于运动员的艺术表现力。
(三)从健美操的规则来看,艺术表现力占有重要地位。竞技健美操规则对套路的编排、动作的完成、难度动作的数量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这其别强调艺术性,要求成套动作必须有创造性,动作设计必须展示竞技健美操特殊内容,动作变化以及音乐动作要与运动员的表演紧密相连。由此可见,艺术表现力在竞技健美操中的重要地位。
二、健美操运动中影响艺术表现力的主要因素
表现力是指人的内在精神和外在动作表现的统一,反映在对音乐韵律节奏的悟性和情感的投入程度,是通过动作语言和面部表情来抒发内在情感的一种能力,是运动员建立自信心、感染观众能力的综合反映。而现代健美操与舞蹈艺术、音乐艺术、造型艺术、美术色彩等等也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然是综合反映,艺术表现力的影响因素也必然是多方面的。笔者通过近年来带队教学、训练和参加比赛的实践,感觉到最重要的因素主要是专项素质和技能、音乐因素、肢体语言表现能力和心理素质四个方面。
三、健美操课程改革效果的对比研究
(一)教学时数与内容
笔者经过普通高校健美操一学期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教学课程,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对试验组部分教学内容和时数进行了调整。通过表一不难发现,对照组的教学内容偏重健美操技术动作,适合课堂教学以便应付考试。实验组的教学内容在学习技术动作套路的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的内容,不仅从自身的内在修养、创新编排入手,还设计了相应的裁判学习,使学习者能在有限的时间中更全面的体会健美操的各方面内容,不但提高了学生认知领域,也促进了其适应抗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与我们培养新世纪社会型人才的目标不谋而合。
表1 教学时数与内容对比
教学内容 组别 对照组 实验组
健美操发展史 1 1
专项素质 4 4
专项技术 24 16
20世纪以来,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美国教育改革迭起,虽然各个时期的改革目的不尽相同,但每次改革都是以基础教育教学为主,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20世纪50年代崛起的结构主义,对美国课程改革影响重大,自20世纪中叶至今仍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试以二战后美国历次教育改革为线索,论述结构主义对其的影响。
一、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产生及主要观点
(一)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产生背景
结构主义课理程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二战以后,出于与苏联抗衡的需要,美国急需改善教育质量低下的局面,要求改变教育落后的呼声也日益高涨,而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无疑成为推动美国教育改革的强劲催化剂。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签署了《国防教育法》。1959年底,在马萨诸塞州的伍兹霍尔,全美科学院召开了35位各领域专家参加的会议,布鲁纳担任主席。《教育过程》一书是布鲁纳在大会结束时做的总结报告,其中心问题是,教育课程的编制中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它是围绕课程改革的中心论题阐述教学理论的,因此又称为结构课程理论。
(二)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主要观点
1.课程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所谓基本结构,就是指各门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原则等理论知识。布鲁纳认为,只有掌握了学科的基本结构,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门学科;只有把具体的事物放到知识的结构里去,才容易记忆和便于运用;只有掌握了基本结构,才能举一反三,有助于理解其他类似的事物。
2.学习准备观念的转变,提倡早期学习。
提倡早期学习是布鲁纳的中心思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关于“学习的准备”部分的第一句话就是,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理智的方式教给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学生。因此,他认为应该将比较高深的科学知识让学生从低年级就开始学习,随年级升高,多次反复学习,逐渐加深理解,最终掌握。在课程编排上,提出了螺旋式编排方式。
3.提倡发现法。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体认识结构的构造过程,基本结构要靠学习者对它的主动作用来获得。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引和帮助下,自己去探索和发现事物的规律,获取知识,成为一个发现者。
二、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在历次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一)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的改革
这次教育改革就是在以布鲁纳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在这次改革中得到了比较彻底的贯彻。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使美国认识到自身科技教育的落后,他们决心改革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数学与自然科学教育。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国防教育法》规定,增拨科学教育经费,重点改进各级学校的数学、自然科学和现代外语(称“新三艺”)的教学,这成为美国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改革开始的标志。
在结构主义的影响下,此次改革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调整和变革。课程目标,从“生活适应”教育转向基础科学知识的教育。教学内容,出现了包括数学、自然科学和外语在内的“新三艺课程”。新教材的编写,采用螺旋式编排方式。内容现代化,使教学适应时代的需求;内容理论化,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结构;某些课程内容逐级下放,贯彻早期学习的理念,等等。教学方法,倡导布鲁纳的“发现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从未认识的观念之间的关系和相似的规律性,像科学家一样思维,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和发现的积极性。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强调优等教育,强调理智训练和智力发展,培养天才,制订了严格的学术标准并采纳了重视学术性科目的课程政策,加强了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语的教学,适应了美国当时的需要。可以说,这次教育改革有针对性地纠正“适应生活”教育的弊端,提高了美国教育的学术水平和质量,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过于强调学科独立性和完整性,教材编制脱离学生实际,对教师要求过高,造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局面。同时,这次改革由于过多增加了抽象理论知识的比重,忽视了应用知识和基本知识的训练,产生了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
(二)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的改革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第二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则是源于对结构主义课程的批判,其思想基础是人本主义思想。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社会动荡不安,各种社会问题日益严重,激起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造成学生对科学的日益冷漠和不信任。人们开始对各种社会问题进行反思,指责学校压抑个性,是非人道的,学术至上的课程受到怀疑和指责。在这种形势下,人本主义的课程改革思想兴盛起来。
这次教育改革注重个人的自我实现;课程结构方面反对学科中心课程,以“人的能力的全域发展”为目的;课程内容上提出“适切性”原则,即课程要符合学习者的兴趣、能力及需要,与其生活经验和社会状况密切联系;课程结构的组织上注重“统合”,打破教材界限,强调知识的广度而非深度,关心知识的内容而非形式;教学方法上倡导“掌握学习法”,以情感影响为主,提倡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情感上的联系。
可以说,人本主义课程理论是对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颠覆,它对结构主义课程的唯理智、唯学术倾向进行了强烈的批评,反对片面地把重点放在智力和学问上。因而,这次教育改革不仅没有体现出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影响,其思想反而在改革中受到批判。
(三)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的改革
70年代的人本主义课程改革,并没有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反而助长了反理智主义,造成了学生学业水准低落和纪律训练松弛,甚至不少公立学校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对知识的掌握比60年代的学生还差得远。这使人们又开始重新反思结构主义课程的价值,重新强调中小学教育中的科学技术文化素质的提高,使学生掌握读、写、算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一次改革思潮称为新学科结构主义思潮,其要旨在于既强调学科知识,又避免学科结构主义的唯理智的片面倾向,美国又掀起了一场“回归基础”的教育运动。
这次运动中,各科目注重基本事实、概念和原理的教授,大力压缩选修课,对学生实行严格管理,加强纪律教育。在小学,要把读、写、算作为重点;在中学,要把大部分在校时间用于英语、自然科学、数学、历史的教学等。这场恢复基础的运动,虽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美国公立学校教育质量下降的问题,但是消除了人本主义课程改革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回归到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注重科学素养,提高教育质量,奏响了80年代教育改革的前奏曲。
(四)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
1983年4月,美国“国家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国家处于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提出了加强学术教育,揭开了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的序幕。1984年,美国国家科学教育家学会为加强对学生的科学教育,先后在16个州开始试行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1985年,美国科学促进会又制定了“2061计划”,倡导“教导所有的学生在各科学和技术方面有相当扎实的基础”。该组织在1989年完成并公布了一份题为《普及科学——2061计划: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的文件,强调教学的重点应集中在最基本的科学基础知识上,并且更有效地把科学基础知识教好。
进入90年代,美国已真正认识到学术素养不足是学生培养质量下降的症结所在,1990年的《全美教育目标》,1991年的《2000年教育战略》和1993年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都一再强调中小学的核心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科学素养。
一、体育隐性课程的概念
体育隐性课程是指受教育者通过学校体育环境,以间接、内隐的方式所获得的体育教育性经验的总和。它重视体育环境对学生的潜在作用,主张利用环境中的各种体育教育因素开发学生的生理潜力与生理潜力,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获得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感染。体育隐性课程与体育显性课程相对应,他们是两种不同的课程,其分水岭是课程的呈现方式,体育隐性课程通过间接、内隐的方式影响学生,而体育显性课程则以直接的、外显的方式对学生施以影响。
有资料显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是依据课程的不同属性对课程所做的分类,他们之间不是对应关系,而是交叉关系。因此,体育隐性课程并非与正规课程相对,也不能称作为非正式课程。体育正规课程与非正规课程中均含有隐性(与显性)课程的因素。
二、体育隐性课程的基本要素
1)物质层面主要包括校园各种体育场地设施、体育艺术雕像、体育名言牌等。而设施是学校体育文化组成的核心部分,场地、器材、设施是否科学、合理、完善将是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最直接的影响因素。
2)文化层面则包括行为主体的体育形象(包括学校领导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参与程度、投入程度,体育教师的举止言谈、衣着仪表、个体特征、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教育方式、行为习惯等。)、体育文化活动(包括体育学术沙龙、体育兴趣活动、体育俱乐部活动、体育知识竞赛以及体育宣传等。)、体育运动行为和人际关系(主要指体育活动中的行为交往活动)。这些事大学生是否参与体育锻炼的间接影响因素。
3)精神层面的的因素包含范围较广,主要由学校、班级气氛中所形成的良好体育传统与风气、领导者的体育风格、体育教育理念、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体育教育中的心理氛围。校园体育精神是被大多数人认可并遵循的体育价值取向和理念,其直接影响运动主题的运动状态和体育观念。
4)各类规章、法制体系是大学生体育个体活动与他人、集体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因素。
三、体育隐性课程的重要性
1)体育隐性课程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影响
体育隐性课程的学习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自我发展为中心的主体性教育。在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中,需要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而在思维的过程中,隐性课程起着积极的作用。学生的体育活动是通过掌握各种运动技能表现出来的,各种运动技能又是由一系列的动作组成,运动技能是否能顺利地被学生掌握,这就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复杂的思维活动,逐步认识到体育运动的本质与规律,已达到学好体育知识,熟悉、巩固、提高运动技能技术的目的。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社会化方面的状况,而这两方面是在间接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许多教师根据教学大纲、重复教材的内容,忽视了学生的兴趣,没能很好的培养学生自我成长、自我管理的技能和态度。体育隐性课程为这些因素提供了教育的载体,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中能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2)体育隐性课程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体育隐性课程的主要功能是形成学生的一种形式化的文化态度与思想人格。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会努力使得学生自己的运动行为与校园体育文化相匹配,积极投身于各种有益的体育活动。学校的体育课堂规范、体育锻炼制度、体育竞赛制度对学生都有一个约束,使他们既能享受运动的乐趣,又能调整自己的认知行为使之与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相协调。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是知、情、义、行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只能通过相互交往,在各种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体育隐性课程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种影响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感又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品质,是学生接受一种全新理念的体育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四、体育隐性课程的功能
1)对时空缺陷的弥补
体育课堂是显性课程的主要体现形式,体育隐性课程不仅仅附着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上,而且它无时无刻的存在于校园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他能够随时随地的对受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对体育显性课程“经验”的弥补
体育课程的主要作用就在于对前人以往形成的体育技能和体育经验总结进行传递,主要是体现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操作中,对体育文化的素养传承却无力为之,而体育隐性课程却可以弥补显性课程的这一缺陷。
3)对教学效果缺陷的弥补
体育隐性课程在对受众产生影响的系统性和一贯性方面要比显性课程好,譬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往往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对所学内容并不是都感兴趣,试问铅球、铁饼一类的体育项目离开校园之后还会有几个人在继续。而体育隐性课程却能够在学生心灵的深处烙下印记,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促使学生养成爱好体育、坚持锻炼的终身体育行为。
五、对体育隐性课程实施的建议
1)物质载体方面
校园内的体育场地器材要派专人馆里,并及时检查维修,以保证学生能够长期使用锻炼的需要。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添置和及时更新新的体育器材,以调动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2)精神载体方面
对学校领导普及体育锻炼重要性的知识,并宣传终身体育的必要性以及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影响。首先使学校领导对体育重视起来,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在人力财力上都能支持学校体育赛事的举办、积极做好学生体育业余俱乐部的坚实后盾而不是大小学生的积极性。另外是体育教师方面,教师是学生接触体育的启蒙者,首先自身必须要有很好的专业素养、得体的仪表、丰富的理论知识、一专多能的体育技能等,才能对学生更加轻松的授业解惑,从而也能调动学生积极上体育课、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3)制度载体方面
学校的管理制度一般对体育这种所谓的“小科目”很是放松、制度不完善,导致教师也不重视自己的工作,从而导致学生不重视体育课的学习,恶性循环下去的后果就是这个学校的体育活动开展很糟糕。所以学校应当在制度这方面更为严谨,使得教师和学生都能够重视起来。
4)体育教学实践方面
所谓教师,即是教授者、为人师范者,俗话就是榜样,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不仅仅是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还有就是教师本身的性格和习惯性为,所以,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不要有一些使学生误入歧途的行为做法,另外就是教师的语言激励法要使用得当,不要过分的强调一类人的优点,这样会凸显出另一类人的缺点,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最后就是身为教师,神为榜样,一言一行皆被学生看在眼里,与周围人良好的交往模式,有时候也是隐性课程中对学生传授的好的经验之一。
参考文献:
[1] 任同军等.体育隐性课程对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影响之研究[J].科技信息,2010,01.
【关键词】
金融理论与实务 考纲 技巧
经管类《金融理论与实务》自考课程是经管自学考试中的一门专业课程,对其学习应建立在学习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经济类专业基础课之上,这两门课程为其提供了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结合多年的自考真题来看,该课程考点散但不偏离教材本身,大部分考试内容偏重记忆,考试难度中。基于多年来对大专生的《金融理论与实务》自考课程的辅导,笔者拟对该科备考人员提以下几点建议:
1 熟悉教材
1.1 熟悉教材框架(目录)
目录是整个教材的框架,本课程由三个大主干延伸展开为十四个章节分支。了解目录对前期该课程初步学习有帮助,后期可以通过对框架的掌握逐步拓展各章各节直到最小的知识点。
1.2 熟悉课程考纲
一定要重视教材大纲,熟悉它可以做到事半功倍。2010年改版后的经管类《金融理论与实务》课程的考试大纲出现在目录之后,历来考试大纲都是考试的脉络,考纲相当于是一个减缩版的课程内容,在第一遍学习时就应该带着考纲中的学习目的和要求、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两部分的要求内容去学习。
大纲对该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本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均作了详细的说明。改版后该课程教材分为金融基本范畴、金融机构的基本业务及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三大部分共计十四章,考纲对此有框架性的阐述,整个教材的大小枝干一清二楚,熟悉了考纲就等于熟悉的整本教材的框架结构及各章之间的经脉关系。
到后期临考期间完全可以通过对结合考纲中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整理出来的资料提纲挈领地复习,提高复习效率,有的放矢。
1.3 熟悉教材内容
2010年版《金融理论与实务》教材分为金融基本范畴、金融机构的基本业务及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三大部分共计十四章,第一部分金融基本范畴包括第一章贷币、第二章信用、第三章利息和利率及第四章汇率与汇率制度共计四章基础内容;第二部分金融金融运作包括:该部分分为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两个部分,第五章金融市场概述(本章对6-8章的三个金融市场做总体概述)、第六章货币市场、第七章资本市场、第八章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第九章金融机构体系(本章对10-11章所讲的三类银行作基本交代)、第十章商业银行及第十一章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共计七章的内容,在整本教材中所占篇幅最重,考核知识点最多的部分;第三部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包括:第十二章货币供给与需求、第十三章货币的均衡与失衡、第十四章货币政策等问题,该部分前两章都在讲货币供需与均衡失衡,了解这次货币基本内容与原理之后再讲央行的货币政策。
整本教材逻辑严谨,思路清晰,只要考生在把握住教材的基本框架结构的基础之上扩展基本知识点,最好列一个树状图,把整本教材的基本内容分枝分叶,并把握住各章各节甚至是各个细小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要清楚这门课程的骨架,更要打通它的经络,然后添加血肉,让它在脑中成为完整的个体,不管看到的是主干还是枝叶都能上下贯通。这样就不至于出现一头乱麻找不到头绪的状况,复习效果更好。
1.4 熟悉课后复习思考题
各章节的课后关键词及复习思考题也需要重视,一它是对大纲中考核知识点的再次反映,每章学习结束,自学者可通过此处了解自己还有哪些知识点没有掌握;二是从历年真题来看课后关键词及复习题出现过考试真题,如2011年4月真题第33题:简述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内容,即出现在教材的第117页关键词中。虽然,改版后的教材至今只考过四套题,但此类案例颇多,在此不一一赘述。基于此,考生复习时需要熟悉课后关键词及复习思考。
当然,熟悉目录、考纲及复习思考题三者都是建立在熟悉教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尤其是在后期临考阶段四者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更好的复习及考试效果。
另请注意,在极个别的知识点大纲中的学习目的和要求、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两部分中会有出入,建议考生最好以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中的要求为主。
2 应考技巧
2.1 勤做习题,巩固知识点,查漏补缺
下表是2010年改版后教材考试两年来两套真题各章节考核分数的一个分析。
注:考虑排版,第一章缩写为C1,以此类推。
通过对这两套真题的分析,参考改版前的真题特征,可以反映出《金融理论与实务》课程的考点分布很散,就近两年的来看每章考试分值大部分一般在6-8分这个区间,几乎每个章节都有考点,所以本课程在复习中每章知识点都应按考纲要求全部掌握。如此多的知识点如何掌握,除了要熟读教材外。为防止“打开书什么都知道,关上书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出现,还需要勤做习题,尤其要关注历年的考试真题,一方面巩固知识点,一方面查漏补缺。
虽然2010年改版教材变动比较大,但是真题的出题套路都如出一辙,改版前的某些知识点的要求和改版后的是一样的,所以要结合改版前的历年真题,但是这样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注意是考纲要求的相同知识点,对于变动比较大的章节或是某些知识点老版本的真题则无需参考。
2.2 关注金融时事
关注金融时事,多看看财经类节目,帮助对知识点的理解。虽然本课程考试偏重于记忆,但是理解的东西是容易记忆的。平时关注财金时事能很好的帮助考生加深对某些考核知识点的掌握,如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7日内涨停数次,使得人民币远期汇率贴水,现阶段对我国的出口导向型企业影响很大。多听听媒体及专家的看法,有利于考生对汇率及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等知识点加深印象。
2.3 掌握必要的记忆技巧及应试技巧
本门课程是一门应试课程,考点散且偏重记忆但却忠于教材的考法,考生需要一定掌握一定的记忆技巧及应试技巧。
参考文献:
G641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工作现状分析
自从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成为了一门必修课在国内上百所高校开设,得到了众多高校的认可和大学生的广泛关注。通过作者多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工作归纳总结,不难发现现今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工作仍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高素质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缺乏;二,“我讲你听”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盛行;三,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四、课程教学体系不够完善等。[1]归纳总结以上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对构建科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能力,帮助大学生发现自身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难以评估
长期以来,受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强调讲解、分析、归纳,注重标准答案,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主角、学生配角、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性普遍较低。同时,随着国家大众化高等教育措施的实施与推进,大学生素质水平逐年偏低,“读书无用论”思想的误解,使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力普遍不足。[3]然而衡量大W生心理健康教学工作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一种自我的心理体验和感悟感想。现存的课堂心理环境,学生主动性不高,学习积极性参与性普遍偏低,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效果难以做到科学合理的评估。
2.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首先,教学内容单一。现今大学特别是高职院校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主要是上级机关要求的开设的心理健康必修课程,没有开设如“生活中的心理学”、“恋爱心理学”等心理健康类选修课,对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具有普遍性,但无法满足学生对心理学的不同需要,课程内容设置缺乏针对性。同时因为各高校起点不一,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这门课程怎么开,讲什么内容,只能各高校自行决定安排,在教学内容、检查评估等方面存在差异,相对其他课程,没有完整的统一的标准化的教学内容。其次,教材建设针对性不强。[4]在教材建设上,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没有针对在校大学生的个性化特点选取切合高职学生的实际,贴近他们的生活经验及生活需要,并选取适合于他们的互动话题及活动内容的题材及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导致教学效果普遍不高。 [5]
3.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
据最近一项研究调查表明,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认为最迫切想解决的问题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优化自我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克服自卑心理”、“控制不良情绪”等方面的问题,调查结果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学
习心理健康课程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解决他们现存的心理不健康问题。[2]目前,现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材编排上侧重于心理发展规律及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与高校大学生平时学习生活明显脱节,与大学生实际心理需求产生错位。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往往存在“脱钩”,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强、内容陈旧等问题逐步凸显。
4.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
通过作者对长沙理工大学、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等众多高校的现场实地调研,并结合自身多年的心理健康教学经验,不难发现,现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法,而讲授法受学生的欢迎程度却比较低,因此常常出现学生厌学、逃学、“隐性逃课”等问题,导致教学效果极不理想。从目前的课堂情况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形式主要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方式过于传统,为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听课注意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紧迫。
5.高素质的心理健康专业教师队伍缺乏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心理健康教师具备高度的实用性和指导性,这就要求任课教师除了掌握心理学相关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和广泛的知识领域,并能够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以普及预防为主,将各类知识经验加以整合,灵活运用,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对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师要求愈来愈高。然而很多本科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很多都是辅导员或者思想政治教师担任授课,高素质的专业性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严重缺乏。同时,除了北京市及南方一些省份已出台一些政策,规定专职心理教师与学生的配备比例为1∶3000,其他大部分高
校无法保证教师数量,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全校本科生、研究生近3万人,
目前仅有3名专职心理教师,承担全校学生心理筛查、心理讲座与培训、心理文化活动、选修课教学及日常管理等工作。[2]本来就数量严重不足的心理健康教
育工作队伍来说,这无疑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人才能发展”,解决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专业化、结构化等问题,成为了现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工作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互动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通过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中开展互动式教学模式,由传统教学方式中的课堂老师为主体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由师生间传统的单向交流变为多向交流,通过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引入演练互动式和体验互动式教学模式,从而达到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6]
1.由“我讲你听”转为“你做我听”,引入体验互动式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师应当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由“我讲你听”转为“你做我听”,引入体验互动式教学,教与学形成一种积极互动,通过互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促使教学目标的实现。一,辩论互动法。如针对大学生恋爱这一章节就“大学生谈恋爱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一论题,各组学员以辩论赛的形式进行互动,积极陈述自己的观点,激发了他们对问题更为深刻的认识,有助于他们今后对社会问题的积极理解以及主动适应。通过案例互动、活动互动和辩论体验互动式教学方式,不仅会增加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还能增强个人的自我表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增强课堂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二,案例互动法。通过教师根据课前设定好的教学案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鼓励学生通过案例讨论互动,让学生在思考、学习、报告、分析、讨论及总结的过程中,通过案例互动法来学习心理知识,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强了同学们面对问题时用心理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例如在讲授“大学生恋爱”这一章节内容, 教师可插入学生因恋爱而导致自杀的极端案例,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自杀的原因和如何规避恋爱自杀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培养爱与被爱的能力, 学会如何处理恋爱期间可能遇到的各种情感问题。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各类案例的深入思考现实的各种问题,从而教会学生乐观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挫折, 克服消极行为所引发的消极情绪,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7]
2. 由“我讲你听”转为“你练我看”,引入演练互动式教学
演练互动式教学即教师通过联系现实问题创设一定的情境或仿真情境,让学生扮演情境中的相应的角色,并和其中的人或事进行演练。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我讲你听”的传统教学模式,由“我讲你听”转为“你练我看”,引入演练互动式教学。通过自己的角色演练和练习,获得心理体验,并总结分享体验,分析角色行为,纠正大学生自身现有的错误,以形成特定的促进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心理品质与行为习惯。在角色演练中,大学生在扮演角色过程中可以显露当事人行为、个性上的弱点与矛盾之处, 给当事人宣泄压抑的情绪提供了机会, 让其能够理解角色的处境,消除不必要的误会和猜疑, 使其从中学会合理而有效的行为方式。而作为观众的学生虽不演练角色,也可能对扮演者发生认同和自检作用。例如在讲授第五章大学生的情绪调节内容时,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ABC合理情绪疗法”,了解到不合理信念的形成过程,学会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立足点, 从而在学习生活中更好地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8]让学生分别演练成“来访者”“咨询师” , 进行不合理信念的咨询对话, 体会案例中“来访者” 的非理性信念来自何方,通过扮演的角色纠正认知过程,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举一反三地认识合理情绪疗法,即通过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由“我讲你听”转为“你练我看”,引入演练互动式教学,从而促进课堂的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程授课效果。
参考文献:
[1]邱小艳,宋宏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的实验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J],2013,12(1):95-98.
[2]吕新艳.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1):141-142.
[3]黄群瑛.浅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J].探索研究,2010(16):25-27.
[4]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邱小艳,宋宏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互动式教学的实验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J],2013,12(1):95-98.
[6]吕新艳.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1):141-142.
[7]S群瑛.浅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J].探索研究,2010(16):25-27.
关键词 :校企合作 深度对接 职业团队 构建
课 题:宁波2014年教育规划课题成果。
随着高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完善,在会展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职业素质与能力培养的“校企联合、工学结合”模式已经被广泛认可并付诸实践。顺应时代要求,国内外教研者围绕着素质与能力,提出了一系列产教对接的人才培养理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在推进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各大院校的前期设想与所呈现的最终结果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差距,校企无缝对接受到多方面阻挠。新时期,如何结合课程教学创新构建互利共赢的校企深度对接新模式,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值得教师思考和探索。
一、宁波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应深刻认可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一贯的教学推进模式加以实施。近年来,“双导师”制、“项目驱动”式、“公司制”式等课堂教学模式被相继推出。学生层面普遍肯定其形式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根据抽样调研,92%的学生对校企合作课程表示欢迎,82%认为其对自身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或是较有帮助。教师层面,借校企合作拉近了与行业的关系,在教学素材极大丰富的同时,更了解企业的需求。企业层面,校企合作很好地拓展了人力资源渠道,并为新员工的引入铺垫了道路。
但是在取得成果的同时,问题也不容忽视。据调研所得,现有校企合作在深广度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首先,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目前,绝大部分课程教学校企合作通过企业员工授课、企业参观及志愿者活动展开。学生仅能接触到企业或者行业的浅表层。67%的学生表示他们对更为重要的企业分工运作、部门核心工作等不了解,实质性的职业素能提升并不到位。教师与企业的直接互动不密切,大部分依托学生实践间接促成。
其次,校企合作不持续。调研显示,校企合作中有半数左右的项目持续时间不超过两年,因各种原因中断或取消。再次,校企合作不连贯。专业课程教学是个系统过程,与之相对应的校企合作则呈现出零散无序的现象,合作项目之间缺少前后的承续。
二、宁波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解决问题,首先要分析问题,找出根源所在,并针对性地予以调整和完善。结合调研访谈及文献梳理,当前宁波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教学者思想认识不到位。虽然教师对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充分,但是在具体实施时,往往过分注重“点”的细节考虑而忽视了“线”与“面”的全盘设计,在校企合作引入的同时,没有很好的企业资源评估及分类意识,导致企业资源与教学资源的结合不成体系,常常在时间和活动安排上出现冲突。二是校企双方利益不统一。高校与企业是相互独立、各有偏重的主体。在合作过程中,学校看重企业的行业经验与实操资源,希望借此提升师资,完善教学,从长远上支撑职业人才培养;企业则看重高校的学术与人力资源,结合自身业务需求,转而较为注重高校专业人才的短期或间断性支持。三是共享激励不完善。深入和谐的校企合作需要双方积极互动,而积极互动的可持续保障则是配套支持。目前,宁波高职校企对接激励体系不完善,互为认可的奖励制度未能建立,影响合作的可持续进行。
三、以“职业团队”为核心的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对接模式的构建
以“职业团队”为核心的高职教育校企对接建立在“体验-联动-延伸”三连跳基础之上。教学者发挥桥梁作用,联结学生与企业。在整体设计上,从学生层面而言,该模式重视循环渐进,即学生在一年级以职业体验为主,配合基础课程,对会展企业和行业形成良好的认识;二年级在专业课程讲授中引入企业资源,并实施“职业团队”创新互动;三年级延续教学成果,开展综合实践,使学生在职业素能上更进一步提高。从教师层面,该模式讲究深入互联,以教师与企业的深入合作促进课程教学的完善和提高。
四、以“职业团队”为核心的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对接模式的主要举措
为了保证校企合作顺利、有序地进行,以下举措是必要且可行的:
1.夯实基础,团队到位
校企合作需要全盘考虑,稳扎稳打。为了达到预计效果,在具体实施的前期必须铺垫到位,建立团队。与“公司制”不同,以“职业团队”为核心的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对接模式所涉及的团队包含三个层次。
一是教师团队。在合作中,教师要形成梯队搭配合理、分工明确的小组并对接企业。就思想层面而言,教师团队要求与时俱进,在认同其作用的基础上,紧跟时代节奏,了解现有校企合作开展方式,不断吸收好的经验与做法,在认知层面不断自我提升。就实施层面而言,教师团队要打破等企业上门的传统做法,积极开展对外联系,在学校支持下主动出击,对企业进行筛选,综合考虑规模匹配、需求对接、合作态度、人力资源等,力求挖掘一批优质企业参与合作。
二是企业团队。单个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科学的团队组合往往更能发挥互补优势。突破传统,在课程对接中,若干企业可以以团队形式进行组合,根据其实际情况,分模块负责合作内容。值得指出的是,虽以团队组合,但在与课程接轨时需注意层次,通常一门课程对接一个核心企业,其他则以辅助参与的形式加以补充。在企业内部亦要成立校企合作员工团队,并推选队长。
三是学生团队。学生以4~6人为一组加以组合,参与校企合作。此举一方面能更好地促进学生间的互助学习,有助于整体课业的提升;另一方面职业团队式的组合也更符合企业与行业的实际,在技能实操的同时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沟通与协作,推动其素质的综合进步。以团队构建为起点,教师与企业间需要进一步展开基础构建:通过交流、访谈等形式明确相互实际需求,借以共同制定或调整课程仿真及全真任务大纲。此外,为更好地配合课程教学效果,校企合作教材也建议逐步开发。
2.突出重点,创新联动
对高职而言,校企合作的重点是借助外来力量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使之符合行业时代要求。以“职业团队”为核心的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对接要突破原有模式的局限必须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入手加以改造。内容上主要突出“循序渐进”与“多样创新”,要从全局上考虑校企合作的编排与承接;形式上则突出线上线下融合,在实体和虚拟空间共同推进。在实施过程中,教学者可以在初始阶段,即一年级以企业参观考察、志愿者实践、企业团队代表授课交流等形式在专业基础教学之余为学生创建职业氛围,引起学生对职业的兴趣。借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接触行业的机会,激发其对行业的自主探究。二年级为校企合作的关键时段。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建议每门课程对接一个核心企业团队;每位学生职业团队对接一名企业导师。在依照任务大纲推进教学的过程中,建立线上平台加强互动。企业团队可在与职业或行业相关的案例的同时积极构建任务竞赛平台,根据企业的运作给出真实的专业问题或任务,在分享经验之余鼓励学生团队积极思考,招领任务给出解答方案。企业团队将对结果进行评分,并给予反馈。优秀学生团队不但获得荣誉也有机会在课外进一步参与企业的实际工作。另外,企业与教师团队间还可以建立互补性质的顾问制平台:企业为教师提供企业资源和行业资讯,反过来教师为企业提供专业的知识理论和职业培训。教师亦可分批进行企业挂职,通过深度参与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进而实现教学素养的跨越式发展。三年级是校企合作的延伸阶段。在前期互动的基础上,学生、教师与企业团队间相互了解,为岗位实践双向选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团队可以继续保持与企业导师的联系,进入其所在企业实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新的对象。教师将继续与学生保持联系,为其解决各类疑问。
3.互赢共享,配套保障
以“职业团队”为核心的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对接,除了措施、手段到位,还需要配套保障的支撑。在实践中,设计科学的考核与激励制度能在提升效度的同时促进模式的持续健康发展。考核首先要体现全面,覆盖学生、企业和教师,并综合考察态度、知识、能力与素质。其次,考核要彻底。就学生而言,应组织企业团队和教师团队共同参与。在形式上建议与课程改革相符,体现碎片化与系统化,将素质技能掌握分解为逻辑相连的小点,各个击破。与传统的考核不同,校企合作背景下,考核的同时必须强调反馈,明晰地告知学生或学生团队其优劣所在,并给出进一步提升素质能力的意见与建议,真正实现借考核促进步。就企业团队而言,也要就参与度、配合度、有效度等方面接受学生和教师的评价,作为后续是否合作、如何合作的依据。教师要注意在合作过程中收集学生的建议,加以整理,并借助校企团队座谈等场合施以沟通,使校企合作更趋完善。
激励制度也是保障层面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激励最主要的是突破形式,使各方在实质上均有所收获。学校能借助校企合作获得企业资源,在课程教学中体现职业氛围。学生能通过公平竞争获得参与企业实操的机会。教师能深入一线,自我提升。企业基于合作则在分享学校人力资源的同时,低成本地解决了员工职业培训,并借助课程的展开获得创新建议,为工作增添新亮点。此外,对于校企双方的参与人员,以考核为依据,适当的工作补助亦是必要的,要精神与物质双管齐下,激发校企双方参与热情。
参考文献:
[1]沈时人.高职院校校企一体化“公司制”办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2(2).
[2]唐进,龙瑜.基于“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课程教学模式应用研究[J].职业时空,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