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院环境卫生监测

医院环境卫生监测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09:35:0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医院环境卫生监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医院环境卫生监测

篇1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28-0142-04

医院是患者高度集中的场所,病原微生物会在医院环境内通过各种途径侵入抵抗力低的易感人群而造成医院感染[1],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院感染管理已成为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感染控制以科学监测为依据,感染管理为手段,能进一步达到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的目的[2],目前我国的医科院校中尚无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学科[3],本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也没有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人员,目前本院已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消毒技术规范》等进行医院环境卫生监测多年,现将日常环境卫生监测结果与医院感染率进行比较,判断监测是否有意义、监测手段及监测频率是否合宜等因素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2015年环境卫生监测项目、数量和合格率以及医院感染监测例数、感染例数和感染率均来源于本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主办的《医院感染管理简讯》。

1.2 标本采集

由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专职人员依照《消毒技术规范》等规章制度的操作程序,对相应部门的采样点进行采样。

1.3 方法

监测方法和结果判定,按照原卫生部《医院消毒卫生标准》、《消毒技术规范》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执行,空气采样用平板暴露法(沉降法),医务人员手、物体表面和无菌物品用棉拭子涂抹法,湿化液、消毒液、透析液、水(污水)用倾注法。

1.4 诊断标准

根据原卫生部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对医院感染病例进行诊断。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2008~2015年医院环境监测合格率

共监测标本20179份,其中空气14526份,占72%,合格率最高的是消毒液(100%),最差的是湿化液(76%),具体的监测情况见表1、2。

2.2 2008~2015年医院感染率

共监测234160例,感染3096例,平均感染率1.32%,其中以2009年感染率最高(4.64%),2013年最低(0.70%),见表3。

3 讨论

医院感染情况:共监测234160例,感染3096例,平均感染率1.32%,低于刘开琴等[4]报道的1.73%,更低于杨金燕等[5]报道的2.66%,2008~2015年医院感染率依次为3.09%、4.64%、1.33%、2.22%、1.44%、0.70%、0.80%、0.78%;均低于国家原卫生部三甲医院感染率

医院环境卫生监测合格情况:共监测标本20179份,合格18634份,平均合格率为92.34%,高于徐北霜等[11]报道的90.50%;空气平均合格率为94.00%,均高于陈淼等[12]报道的78.00%和张月红等[13]报道的92.72%,医务人员手平均合格率为86%与李六亿等[14]报道的干预后医务人员手的卫生可达的85.17%和赵爱华等[15]报道的87.82%相近,物体表面平均合格率为83.00%,低于赵丽仙等[16]报道的98.3%,却高于刘芳菲等[17]报道的58.14%;湿化液平均合格率为76%,高于朱小玲等[18]报道的使用24 h合格率60%,却低于此报道的一次性吸氧装置中湿化液合格率100%,无菌物品平均合格率为99%,与杜江等[19]报道的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效果监测合格率为98.87%相近,消毒液合格率高,几乎达到百分之百,与刘娟等[20]报道的100%相近。2008年和2009年进行透析液监测,2010年至2013年却停止监测,2014年又开展了监测;监测期间平均合格率为97%,低于曾玉辉等[21]报道的98.79%,却高于于明明等[22]报道的87.3%;水(处理后的污水)平均合格率为91%,高于黄金波等[23]报道的75%,8年中经统计:χ2空气=786.55,χ2医务人员手=79.08,χ2湿化液=76.34,χ2物体表面=15.19,P均0.05;说明医院环境卫生监测中空气、医务人员手、湿化液、物体表面的合格情况变化有差异。2009年医院环境卫生监测项目中的空气、 医务人员手、物体表面、湿化液的合格率是最低的,而当年医院感染率却是8年中最高的,2010年以后明显加大了空气、 医务人员手、物体表面监测频率,逐步调整监测方案后,医院感染在2010~2012年波动中明显降低,证明调整监测是合理的、有意义; 2013~2015年合格率维持较高水平,经统计χ2医务人员手=1.14,χ2物体表面=5.46,χ2湿化液=0.35,P均>0.05,空气χ2=86.69,P

总之,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目前的监测均明确了监测目的,确保了监测质量,保证了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人群的监测,发挥了监测作用,但是本文认为医院环境监测工作还可以在节约资源的情况下发挥其更科学的作用,所以仍然有需要完善的方面,建议停止无菌物品的监测或者改善微生物室达到监测条件时再进行此项监测;停止物体表面、湿化液的常规监测,改成目标性监测;空气和医务人员手可以适当减少监测频率,消毒液需保持现在监测频率;透析液每月至少用量化法对其进行一次细菌学监测;提倡对处理后的污水进行监测并加大监测频率。疑似医院感染暴发、医院感染暴发调查以及工作中怀疑与任何环境和用品等有关时,应立即进行其目标性监测。

[参考文献]

[1] 周慧,白丽霞.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消毒学杂志,2014,31(1):78-79.

[2] 钟振锋,萧帼穗. 医院感染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179-180.

[3] 李六亿,郭燕红,赵艳春,等. 全国医院感染管理专业设置的调查[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3):309-311.

[4] 刘开琴,孙莉,范九波,等. 2010―2012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4,13(8):497-499.

[5] 杨金燕,索继江,许玉冰,等. 综合医院两年医院感染情况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8):1898-1900.

[6] ⒄裆,金大鹏,陈增辉. 医院感染管理学[M].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819.

[7] 朱小芳,赵霞,郑润菊,等. 2014年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10):2239-2241.

[8] 康运凯. 某医院2013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情况调查[J]. 中国消毒学杂志,2016,33(1):60-61.

[9] 李丹,徐丽丽,王国权,等. 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21):5294-5295,5317.

[10] 李金梅,李家斌,王进. 综合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1):102-104.

[11] 徐北霜,董健,郗德凤. 2012-2013年德州市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析[J]. 预防医学论坛,2014,20(8):598-600.

[12] 陈淼,陈岩,许欣.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31(21).257-257.

[13] 张月红,吴奕征,陆建红,等. 医院连续4年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消毒学杂志,2016,33(3):284-285.

[14] 李六亿,袁建峰,赵艳春,等. 医疗综合目标评估对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的影响[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5, 14(1):16-19.

[15] 赵爱华,韩书林. 泰安市医疗机构消毒效果分析[J]. 中国消毒学杂志,2016,33(3):222-223.

[16] 赵丽仙,王缓,钱丹,等. 2010-2014铜陵市医疗机构消毒灭菌质量监测[J]. 中国消毒学杂志,2016,33(3):218-219.

[17] 刘芳菲,李金娜,何小静,等. 应用ATP生物荧光法调查医院环境物体表面及医务人员手清洁度[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15(1):52-55.

[18] 朱小玲,王华,张艳,等. 氧气通路中连接口及湿化液细菌污染的监测与分析[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7):81-83.

[19] 杜江,刘南,朱兵,等. 重庆内部分医疗机构消毒与灭菌质量监测分析[J]. 中国消毒学杂志,2016,33(3):224-226.

[20] 刘娟,徐勇,于雪岚,等. 内江市医疗机构消毒质量十年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消毒学杂志,2016,33(4):324-325,328.

[21] 曾玉辉,林香玉,蔡水波.血液透析室透析液及透析用水细菌污染调查分析[J]. 医学动物防制,2016,(1):85-86.

[22] 于明明,徐斌. 2012-2014年淮坊市各级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分析[J]. 中国消毒学杂志,2016,33(8):756-757,760.

篇2

医院是患者高度集中的场所, 病原微生物会在医院环境内通过各种途径侵入抵抗力低下的易感人群而造成医院感染[1]。通过定期的环境卫生学监测, 能够及时发现消毒灭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及早采取相应措施, 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现将该院2014年1~6月对各重点部门的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选择该院2014年1~6月全院重点部门的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为研究对象。

1. 2 方法 由该院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和微生物室工作人员一起, 对包括手术室、各重症监护室、中心内镜室、血液透析室等重点部门的空气、医务人员手、物体表面、透析液、透析用水等进行采样监测。采样方法和监测结果判定按照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和GB15982-1995《医院消毒卫生标准》执行。医院感染管理科对监测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价, 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反馈至临床科室, 要求其在限期内整改, 同时将整改结果上报至医院感染管理科。

2 结果

2. 1 2014年1~6月共采集标本175 份, 合格167份, 总合格率为95.4%, 较去年同期上升了2.9%。其中空气采集30份, 29份合格, 合格率96.7%;医务人员手采集40份, 38份合格, 合格率95.0%;物体表面采集40份, 36份合格, 合格率90.0%;消毒内镜采集28份, 27份合格, 合格率96.4%;使用中消毒液、透析液、透析用水和无菌用品分别采集20份、6份、6份、5份, 合格率均为100.0%。

2. 2 监测结果不合格的标本分布 空气(1份):急诊内科重症监护室;医务人员手(2份):感染性疾病科医生1名、新生儿科护士1名;物体表面(4份):重症医学科呼吸机显示屏表面、呼吸科重症监护室患者床头柜和病历夹表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暖箱表面;内镜(1份):中心内镜室消毒后胃镜。

3 讨论

3. 1 该院2014年1~6月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率为95.4%, 较去年同期上升了2.9%, 略高于国内一些同级别医院的水平[2, 3], 但仍有不可小觑的薄弱环节。

3. 2 本次监测不合格的标本分布及原因分析

3. 2. 1 空气不合格的标本发生在急诊内科重症监护室, 原因与其室内环境的污染程度有关, 该部门为非洁净环境, 加上医生进入前不注意更换隔离衣、更鞋等防护措施, 导致环境不洁净, 影响了空气消毒的效果[4]。指导该部门定期进行卫生清洁、通风, 正确应用紫外线灯管进行消毒, 并督促医生注意隔离措施, 是改善该室环境空气质量的有效措施。

3. 2. 2 医务人员手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不强, 未正确掌握七步洗手法和洗手的五个时机, 工作量大导致洗手时间不足、依从性低、正确率低。今后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加强对工作人员手卫生的培训并增加手卫生抽查次数, 通过监督考核来强化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意识, 使其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和时机, 避免因手部不洁造成医院内感染的传播。

3. 2. 3 本次监测物体表面不合格的标本较多, 主要分布在病区一些常被忽视的区域, 不注意对这些区域进行清洁、消毒, 容易使微生物寄居。医护人员手接触被病原菌污染的环境表面, 在随后的诊疗过程中, 就可能将病原菌传染给患者, 从而造成医院内感染。今后应加强对病区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 尤其是那些易被忽视的区域, 从细微环节抓起, 有效控制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3. 2. 4 消毒后胃镜不合格主要是由各诊室的内镜由使用科室的人员清洗消毒操作及流程欠规范, 消毒后内镜储存不当等因素造成的。应将内镜集中化管理, 由经过培训的内镜室专职人员进行清洗消毒, 并存放在专门的镜柜内, 使用前合理运送, 从而有效提高内镜的使用效率、降低内镜不清洁的风险。

经过一系列的整改后, 对以上不合格的标本重新采样, 结果均合格。加强医院重点部门环境卫生学消毒效果的监测是发现问题的主要渠道之一, 搞好医院环境和物品消毒与灭菌是控制医院内感染的关键, 今后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增加环境卫生学采样的频率和数量, 确保医院各项消毒灭菌的效果, 最终降低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周慧, 白丽霞.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分析.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4, 31(1):78-79.

[2] 王秀英, 王福才, 张秋芬. 2007-2010年某市部分医院环境卫生学调查.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1, 28(5):406-408.

篇3

通过医院环境卫生监测结果可以了解和掌握医院消毒灭菌质量,对于预防因消毒灭菌不合格引发的医院感染事件具有积极意义。

1 基本情况

1.1 环境卫生学监测 根据年度工作计划,第三季度我科室联合医院微生物室分别于2013年9月13日和9月23日对全院重点科室与重点部门进行有关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及环境卫生学监测的抽查,共抽查标本164份,合格162份,合格率为98.8%,合格率同比增加了9%(2012年三季度合格率为89.8%)。不合格的2份标本是口腔门诊医务人员手和血液透析中心治疗室工作台面,见表1。

1.2 紫外线灯强度监测 根据年初工作计划,我科室三季度对全院紫外线灯管强度进行了检测。共全院各临床医技科室紫外线灯管163根,不合格灯管10根,合格率93.87%。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个别科室无紫外线登记本或虽有紫外线登记本但并未登记有关内容;②紫外线灯不亮,无维修记录或更换痕迹;具体表现是上次检测时灯管已不亮,这次仍是不亮;③紫外线灯未定期进行清洁,灯管表面有明显灰尘覆盖和污渍。

2 讨 论

2.1 从表1可以看出,我院消毒灭菌质量较好,合格率与二季度(97.5%)相比略有提高,三季度不合格的两份样品中有一份是医务人员手卫生,可能与我院的洗手设施设备不符合要求,医务人员洗后的手又接触了水笼头有关,根据省厅要求,一套完整的手卫生设施设备包括洗手池、非手触式水笼头、洗手液和干手设备,而我院的大部分科室达不到此要求。为此,我科室也多次向分管院领导和迎评办公室反映此现象,截至目前,此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我们将继续关注。

各不合格标本临床相关科室高度重视此次监测结果,经过整改,重新采样,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全部合格。

篇4

(1)专业设置不尽合理,专业规模和布局分布不均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不能紧跟市场潮流,教师未能及时掌握企业的最新技术和行业信息,教材内容和信息不能及时更新和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2)在行业中有影响力的领军人才、教学名师、技能大师数量不足,教学科研团队有待进一步培育,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最大瓶颈。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质量不高、特色不特、合作的程度不深,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强。故在工业4.0背景下,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系统的高职院校专业校企共建模式,对高职院校专业的良性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有效指导校企合作实践,提高校企合作绩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校企共建专业模式

根据以上的不足,在国家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的三年行动计划的引领下,秉承立德立新,乐学乐业的校训,结合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与职业一体、学业和岗位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必要措施提高学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具体如下:

1、要明确把握学校教务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凸出顶层设计学校的工作目标和方向应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的特色来把握,从企业需求、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就业发展三方面需求为出发点,按照五年、三年、年度的节点进行系统的谋划,明确重点开展的任务清单,理清学校内涵发展的思路。

2、采取措施营造浓厚干事创业的科研学术氛围提高积极性和浓厚氛围,应做一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要尊重教师的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要尊重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老师,使他们得到认可,有种自豪感和归宿感。

(2)要定期的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到校进行学术讲座和工作交流,形成常规性的文昌论坛活动。

(3)逐步在条件成熟的学院建立教学团队,同时制定必要的激励机制和考核办法,使它们多出成绩,出好成绩,利用教学团队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吸引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浓厚学术科研氛围。

3、要建特色、树品牌、凸内涵,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要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展工作,以适应学校的三年行动计划规划目标和培养名专业、名课程、名教师、名学生、名企业、名文化的要求,做到内涵提升,外延拓展。

(1)加强品牌和特色专业建设。鼓励二级学院走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和内涵发展之路,实现一院一特色、一院一品牌

(2)重视孝文化和创新创业文化的育人特色,营造立德立新、乐学乐业的育人氛围。

(3)积极提升专业层次和课程转型升级:积极把国家精品课转型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和在线公开课程,提升学校的软实力和知名度。

4、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动态优化机制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工作的良性发展,需要创新一套科学、合理、系统的教学管理办法,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思路和措施,构建专业布局和专业结构的动态优化机制。具体做法如下:

(1)强化五表联审制度

这五个表分别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体系制定的教学计划进程表、每个学期有相应的教学安排表、每门课有对应的授课计划、每个班有一个课表、教学实施过程中每节课有一个授课登记表,常规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能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教学质量的诊断和改进。

(2)深化专业的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的市场化、社会化,促进专业建设和企业的共同发展,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这种企业参与的专业建设方式,有利于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紧跟市场潮流,符合企业实际需求,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高新技术的学习和推广通过校企共建把企业的最新技术和行业信息传递给学校,专业教师可由此获得最新的信息资料,进而转变教学,并加大对行业信息的收集用于指导教学工作,大胆抛弃滞后的教材,与企业技术人员编写适合校企共同发展需求的专业教材,不仅优化了教材,推广了新技术,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同时也促进了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4)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节约资金,解决学校专业教学场地和设备不足问题,实现办学的创新学校的教育资源(设备、技术等)往往落后于企业生产一线,许多学校花巨资购置实习和生产设备,但学校设施设备的使用受教学进度的影响,具有很强的阶段性,因此使用率普遍降低,如果不添置设施设备,又会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校企合作化解了这个矛盾,提高了现有资源的利用率,避免了重复投资。

(5)建立以学院为主体、多方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健全各类规章制度。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引入第三方评价,构建由社会、企业、学校、学生四方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质量反馈机制,由校企双方人员共同实施校中厂、厂中校和校外实训基地教学质量监控。

(6)建设专兼结合、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采取有效举措促进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通过内培外引、校企互融、以老带新、技能竞赛等措施提高老师的专业技能水平。通过企业实践、技术研发、技术服务、国外培训等途径,培养在本专业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骨干教师,并完善兼职教师的选聘、培训、使用、考核制度。

(7)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共同育人,共同发展企业通过签订学生培养订单协议,协助学校制定教学课程和授课计划,使学生在校即可接受企业文化,学习相关知识和技术并达到熟练。企业不仅免除了社会上招工的麻烦,避免了招收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等不利因素,同时还省去了对新职工的入厂教育和培训等工作。

(8)校企共建多功能实训基地。在数控实训基地内,与武汉金石兴机器人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共建院级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和校中厂。与马勒三环气门驱动(湖北)有限公司、武汉神龙汽车集团等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和厂中校。

三、校企共建专业良性发展的建议

校企共建专业良性发展关键因素是人的因素,为促进校企共建专业良性发展,必须采取综合激励措施调动广大教师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和专业技能水平。

篇5

输血科工作环境空气中微生物含量直接影响血液制品储存的质量,输血科工作环境的好坏直接与医院临床输血安全息息相关,因此定期对输血科工作环境进行消毒,并对医院输血科空气消毒效果进行监测是预防血液制品被细菌等致病微生物污染引起输血反应,保证临床用血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此外医院输血科的布局和流程以及在院内位置的选择与输血科的环境卫生学也有一定的关联,为此作者对两家医院输血科2011年1月~2012年12月中每月的环境空气消毒效果监测进行了对比分析,评价了两家医院输血科因布局流程存在差异对输血科空气环境消毒效果的影响情况。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两家医院输血科使用面积均约为150 m2,用房内均按不同功能设有贮血室、配血室、发血室等,根据《消毒技术规范》要求[1]在贮血室、配血室、发血室都分别安装了一台KJF-600型空气清洁消毒器(深圳赛得立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血库冰箱均为日本SANYO血库冰箱,使用时温度设定均为(4±2)℃,血小板保存箱使用时温度设定均为(22±2)℃。

1.2方法 贮血室、配血室、发血室空气净化消毒机均设定每日定时自动消毒2次,早晨(7∶00~8∶00)和晚上(19∶00~20∶00),各消毒1 h/次,进行1次/月消毒效果监测;贮血冰箱、血小板振荡保存箱用有效氯2000~3000 mg/L的消毒剂擦拭内壁及隔层,1次/w,同样每月进行一次消毒效果监测,监测时间选择在每月的第1w周6下午进行,采用平板沉降法采集空气标本,用9 cm直径的普通琼脂培养基平板在室内对角线上按居室取3个点,即中心一点内外点布点部位距墙壁1 m处,采样点高度距地面1.5 m放置平板,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扣放于平板旁,暴露10 min后盖好立即送检。储血冰箱和血小板振荡保存箱各用一9 cm直径的普通琼脂培养基平板用相同方法法采集标本,将送检的平板置37℃温箱培养48 h,进行菌落计数及致病菌培养鉴定。

1.3结果判定 空气细菌菌落总数(cFu/m3)=5000×平均菌落数/平板面积(cm2)×10 min。按照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规定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贮血室、发血室、贮血冰箱和血小板振荡保存箱属于Ⅱ类医疗环境,储血室,发血室及贮血冰箱等做1次/月空气,细菌总数≤200 CFU/m3且无霉菌、致病菌生长为合格。配血室细菌总数≤500 CFU/m3且无霉菌、致病菌生长为合格[2]。

2结果

两家医院输血科空气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见表1和图1。

图1甲乙两家医院输血科各类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率对比

3讨论

表1列出了甲乙两家医院输血科从2011年、2012年每月空气监测的结果:乙医院输血科贮血室、发血室、配血室、贮血冰箱及血小板保存箱的消毒合格率分别为100.00%、98.61%、97.22%、100.00%、95.83%,甲医院的消毒合格率分别为95.83%、93.06%、90.27%、95.83%、91.67%,从图1看出:采用相同的消毒和检测方式,两家医院输血科消毒效果存在差异,乙医院输血科空气消毒效果比甲医院消毒效果好。分析两家医院输血科消毒效果存在差异主要原因是乙医院用房为新落成,为创建三级甲等医院,按照三甲标准对输血科进行独立设置,室内布局按照从清洁区半清洁区污染区流程来设置,布局流程合理,室内空气流通效果好;甲医院因医院输血科用房因各种客观因素导致各区域布局欠合理,且位置选择不当,通风效果不畅,影响了输血科总体消毒效果。两家医院储血设施采用了同样的消毒方法,乙医院输血科的贮血冰箱和血小板振荡保存箱消毒合格率也比甲医院输血科的更好,可能与储血设备的门打开时与室内的空气直接进行对流有关,因乙医院输血科整体室内环境空气清洁度比甲医院输血科的好,导致储血设施的内部环境存在一定差别。

通过对以上两家医院输血科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输血科的房屋建设布局对室内环境存在关联,且室内环境对血液保存的质量至关重要,因此医疗机构在设置输血科时,要依据卫生部法律法规要求对用房要有合理布局[3],使输血科建筑设计有利于室内空气的清洁和消毒;此外医院输血科还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作保证,工作人员要穿戴专用的衣帽鞋口罩等,禁止非相关工作人员入内;定期开窗通风,改善和净化空气质量,减少室内细菌总数;同时要加强输血科医务人员消毒观念,各项消毒措施要落实到位,自觉加强消毒管理及定期进行监测,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整改措施,使输血科消毒工作达到规范化、系统化和标准化,对预防和控制血液污染、减少输血反应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6

第一节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流程

1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流程图

第二节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流程

2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流程图

第三节

医院感染散发病例报告流程

3

医院感染散发病例报告流程图

第四节

医院感染暴发病例报告、处理流程

4

医院感染暴发病例报告、处理流程图

第五节

医疗废物处理流程

5

医疗废物处理流程图

第六节

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处理流程

6

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处理流程图

第七节

医院工作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处理流程

7

医院工作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处理流程图

第八节

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处理流程

8

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处理流程图

第九节

环境卫生学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上报流程

临床科室

检验科

临床科室

感染管理科

9

环境卫生学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上报流程图

第十节

呼吸机及附件清洗与消毒流程

临床科室

消毒供应中心

篇7

在诸多传染病中,有部分传染病可以经呼吸道传播,呼吸道传染病占各种传染病之首[1]。病原微生物主要吸附在空气中不同粒径的尘埃粒子上,以气溶胶的方式悬浮于空气中,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造成疾病的传播。新生儿是医院环境中年龄最小和易感性最高的特殊人群,王靖等报道,空气传播是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2],所以保持洁净的空气是新生儿病房主要的消毒隔离措施之一。本院新生儿病房采用多功能空气消毒机与自然通风间隔交替进行的方法进行空气净化消毒,取得良好效果,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净化消毒场所选择本医院新生儿病房中的普通新生儿病室,室内空间为203m3,安装2台适用面积100m3多功能空气消毒机,该消毒机杀菌原理是:高强度紫外线及尘埃过滤两种方法去除病原微生物,照射强度≥1800uW/cm2,消毒时间≥120min,对空气中自然菌的杀灭率≥90%。空气采样用直径9cm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

1.2方法 在同一普通新生儿病室内,室内新生儿12~19人、不限制人员流动状态下,在开机消毒120min后进行第一次空气采样,停机60min后进行第二次空气采样,停机90min后进行第三次空气采样,停机95min后进行自然通风30min后进行第四次空气采样,关窗60min后进行第五次空气采样,关窗90min后进行第六次空气采样。采用平板自然沉降法,按要求采用5点布放平板,在室内四个角及中央共取5个点,将直径9cm平板放于离地面80cm高处,打开平板暴露5min采样,将采样平板置于37℃培养箱内培养48 h观察平板菌落数,计算细菌总数。

1.3结果判定标准 参照GB15982-1995《医院消毒卫生标准》,Ⅱ类环境卫生标准为细菌总数≤200cfu/m3,普通新生儿病室属Ⅱ环境,按Ⅱ环境卫生标准判定合格与否。

2结果

多功能空气消毒机与自然通风间隔交替净化消毒新生儿病房,消毒机停机后90min内及自然通风后90min内病房空气中细菌含量均小于Ⅱ类环境空气卫生学标准,见表1。

3讨论

孙立新等研究证明,新生儿病房应用多功能空气消毒机进行动态空气消毒,在房间人数平均10.7人,且不限制人员流动情况下,开机消毒60min能达到Ⅱ类环境空气卫生学标准;停机后菌落数持续增加,至约120min达不到Ⅱ类环境空气卫生学标准,需再次开机消毒[2]。所以,无论净化效果有多好,随着时间延长和人员进入工作,空气中细菌数会迅速升高,如何维持室内空气的净化效果,是减少空气污染防止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2012年颁布的《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中指出,自然通风与空气消毒机消毒都是新生儿病房空气消毒方法,自然通风是根据空气对流的特点,将室内微生物密度降低,减少微生物的致病机会,并且自然通风还可以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增加空气中含氧量,从而增加患儿的舒适度,增强患儿的抗病能力。我院采用多功能空气消毒机与自然通风间隔交替进行的方法进行新生儿病房空气净化消毒,约6h循环1次净化消毒就能维持Ⅱ类环境空气卫生学标准。

空气消毒机动态消毒空气细菌培养仍有不合格的,原因分析:主要是环境不清洁,清洁是进行空气消毒必不可少的措施,可作为室内空气洁净的辅助手段[3],室内地面、空调、消毒机过滤网及其它物体表面保持清洁,可有效降低室内空气中尘埃颗粒。

本研究结果提示,在保证环境清洁,正确运用空气消毒机与自然通风交替进行新生儿病房空气净化消毒,即可减少消毒机使用时间,又可增强患儿舒适感及抗病能力。是新生儿病房一种经济、安全、有效、理想的空气净化消毒方法。

参考文献:

[1]崔树玉,田忠梅.医院室内空气净化消毒与管理[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3,30(12):1163.

篇8

2完善相关制度

制度是管理的基础与保证。院感专职人员应首先熟悉并掌握院感管理相关法规及规范要求,结合本院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工作流程、评价方法等。但应注意,制度不在于数量、文字的多少,必须根据国家或相关部门的文件要求,并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才是最好的。制定好的制度不应长久不变,还应结合本院院感管理目标、工作要求及时进行修订、完善,以更好地指导、规范临床院感控制各项工作的开展,使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而不停留于表面。

3重视全员培训

医院感染涉及临床、医技、后勤、行政等多个部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需要全体医务人员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因此,院感管理知识的培训应普及每一个工作人员。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医务人员、工勤人员应当掌握与其本职工作相关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充分认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有效预防或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3.1专职人员的培训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开展的好坏。院感专职人员必须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操作规范,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管理能力,定期接受市级、区级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以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督导临床。

3.2护士长的培训护士长是临床感染控制小组重要成员之一,是各科消毒、隔离工作的管理者及执行者。护士长院感管理意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本科医务人员各项规范的执行情况及院感控制效果。因此,院感科每季度针对院感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操作规范及各科消毒灭菌、隔离技术、无菌操作、环境监测等存在的问题对各科护士长进行专场培训指导、提出整改措施、并限期整改。以提高各科护士长对院感管理的认识,重视医院感染管理,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预防或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3.3全院医务人员的培训感染管理科每年组织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及考核1~2次,除值班人员、进修人员、生产生病人员外,其余人员均参加。提高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范意识,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将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始终贯穿于医疗活动中。

3.4院感控制小组的培训各科感染控制小组每季度针对相关法规、规范、存在的问题、薄弱环节、高危因素对本科医务人员进行一次培训指导。院感科统一制定培训登记本,各科建立培训登记记录,医务人员全年培训时间不得少于6学时。

3.5新上岗人员的培训每年新上岗医生、护士、医技人员,院感科集中进行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进修人员、实习人员由所在科室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及考核。

3.6工勤人员的培训工勤人员工作范围广、流动性大、缺乏基本医学常识、接触污染物、医疗废物机会较多,极易引起院内交叉感染。而后勤管理人员一般不是专业人员,相关专业知识缺乏,无法完成工勤人员院感知识的培训。因此,工勤人员院感知识的培训考核由院感专职人员完成,针对卫生知识、消毒隔离常识、手卫生、医疗废物的正确处理每年培训1~2次。

4医院感染监测

医院感染监测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通过监测,可以减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评价控制措施效果,提供医院感染本底率,及时发现和鉴别医院感染爆发,为医院在医院感染方面受到的指控提供辩护依据。

4.1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我院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工作经历了回顾性调查-前瞻性调查、全面综合性监测-目标性监测的过程。院感专职人员每周一次主动深入临床,针对重点部门、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高危人群开展目标性监测。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相关性感染、外科手术部位医院感染、医务人员针刺伤、细菌耐药性的监测等。监测结果每季度以院感通讯的形式反馈院感委员会各成员。

4.2环境卫生学监测医院环境卫生监测涉及多个项目,院感科首先组织各科护士长或全院护士进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环境监测卫生标准》相关知识培训,使其掌握消毒方法、采样时间、采样高度、采样面积、采样方法等关键环节,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各科每月按计划对各类环境的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进行监测采样,监测结果由院感科统一制表并随同监测单下发各科保存。院感科每季度对重点科室的环境卫生进行随机抽样监测,凡监测结果不合格的科室必须认真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消毒后重新采样监测。

4.3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建立器械液监测、更换登记记录本,对使用中的消毒液、灭菌液按要求进行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监测结果张贴于记录本上以备检查;建立内镜清洗消毒登记记录,灭菌内镜每月1次、消毒内镜每季度1次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供应室、手术室、口腔科所使用的压力蒸汽灭菌器按要求进行工艺、化学、生物监测,灭菌物品每月随机采样进行灭菌效果监测;建立紫外线日常消毒记录,院感专职人员每半年对全院紫外线灯管进行强度监测1次,监测结果不合格的灯管科室立即更换,并重新进行强度监测。所有监测结果以月总形式反馈相关科室或部门。

5医院感染控制

篇9

医院感染已经是现代医院管理和评价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1]。我们医院感染管理科对医院感染进行了有效性的预防和控制,常用的几种控制措施如下。

建立管理组织,健全医院感染三级网络。①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分管医疗副院长负总责。成员由各临床相关科室负责人及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专家组成。工作职责是对医院感染控制科制定的全院性医院感染工作计划进行审议,定期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方面的重大事项。②建立医院感染控制科,科室配备主任、护士长等相关专业人员。③各临床科设立科室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及本科兼职监控医师、护士组成。医院自上而下形成了一个分工负责,层层把关,相互制约,彼此督促的三级管理组织及网络体系[2]。

健全规章制度,明确各级人员防控感染的工作范畴。为便于全院医务人员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为每名医务人员配发1册《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为各科室、各专业配发《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专业书籍,明确了各级人员工作职责。医务人员做到了有法可循、有章可循,坚决杜绝有法不依、有章不依的现象。

统一思想认识,提高全体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的意识。①加强学习,让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工作的重要性。②以考促训。医院按专业划分,每半年组织一次医院感染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将考核成绩与《医院岗位目标责任制》中奖惩条款挂钩。③组织院感知识竞赛,掀起重视医院感染工作的氛围。④转变领导观念,建立一流的层流手术室,改善手术环境,降低手术感染率。

强化知识培训,提高医院感染控制队伍人员的专业水平[3]。根据医院实际,制定出周密的医院感染培训计划,定期对全院临床医师、护士、医技人员等各类人员,进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规范性培训。对刚分配新上岗的人员、进修生、实习生,进行为期1周的医院感染知识岗前培训。为做好医院感染工作打牢理论基础。

合理使用抗生素。制定了切合医院实际的《抗生素管理制度》。①提高病原学的送检率和培养的阳性率;②规定使用抗生素时必须考虑病原菌的特点和细菌室的药敏结果,根据患者病理、生理等状况,选择不易产生耐药的抗生素;③严禁滥用和频繁更换。④制定有个体差异性的给药方案,注意用药剂量、疗程和合理的给药方法,减少医院感染发生。

加强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使用管理。①供货厂家的资质论证,由药械科统一采购,供货厂家“三证”齐全。②进货验收,专室储存。③用前检查。④用后处理,严禁重复使用和回流社会。

加强环境卫生学监测力度。自2005年我们将医院环境卫生学的监测工作交地方疾病控制中心承担,医院环境卫生学的监测效果比较满意,达到了预期目的。

加强中心供应室的管理。为了使中心供应室达标,我们建立健全了供应室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了供应室的区域划分;按医院感染要求,对照供应室建设标准进行整改,投资近百万元更新消毒设施,完善了监测手段,确保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篇10

控制 院内感染是当前医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并不断为各级医院领导所重视。从近期全国院内感染事例如宿州眼球事件、山西太原公交、煤碳医院血液透析感染事件、西安交大新生儿感染事件等等,事实证明,狠抓院内感染管理就会降低医院感染率,可以减少病人费用,促使病人早日康复,保证医院职工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地投入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控制院内感染有着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控制医院感染不仅是医院感染管理科的事,还需要全院职工的控制院感意识增强,更需要检验科的大力配合,现将检验科在控制院内感染中的工作报告如下:

1 环境卫生学监测

1.1对手术室、产房、消毒供应室、婴儿室、内镜室、口腔科、感染科、ICU、新生儿科等重点科室,检验室人员和科室的监控护士一起每季度做一次空气培养,达不到要求的科室要重新消毒直到达标。

1.2上述科室和病区的消毒物品(布类、器械、奶瓶)及、桌面、病床、工作服等,应定期进行细菌培养,必要时随时抽样培养,对灭菌物品培养要求无菌生长,凡培养阳性者立即停止使用,重新灭菌直至培养阴性才能使用。

1.3手卫生在控制院内感染中起着关健的作用,每季度对重点科室医护人员手监测做一次,当怀疑医院感染与手卫生有关时应及时监测; .对上手术台的医生、护士的术前洗手效果监测,不定期进行抽查培养,要求培养必须阴性,凡三次培养阳性者暂停上手术台。

2灭菌物品和消毒物品的监测

2.1灭菌物品每月监测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

2.2消毒物品每季度监测一次,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2.3加强供应室管理,医院消毒供应室,在预防医院感染中占重要地位。因此抓好供应室工作是防止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环节。要求供应室严格区分污染区、清洁区、半污染区以及往返路线,严格遵守高压消毒操作规程,每月定期做供应室内灭菌物品的细菌培养及生物监测。

3对本院医护人员及食堂炊事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其中包括肝功能、甲肝、丙肝、乙肝五项指标及大便培养等,凡查出有肝炎或其它肠道传染病者,及时给予治疗,并临时调离原岗位,这样既保障了职工身体健康又可阻断院内感染的传染源。

篇11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健康”为主线,以实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为抓手,以巩固市级卫生县城和创建市级、县级卫生单位(卫生乡镇)为突破口,以农村改水改厕和水质监测为载体,以“四害”防治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健康行为、营造健康环境、提高健康素质为目标,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广泛开展全民国卫生运动,为建设“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加强爱国卫生网络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爱国卫生工作制度。按照全市卫生创建标准,大力开展卫生单位、卫生乡镇和生态卫生村创建工作。在巩固市级卫生县城和市、县卫生乡镇创建成果的基础上,指导沙子、三河、桥头、悦崃、鱼池等5个乡镇创建市级卫生镇,指导6个村(居)创建市(县)级生态卫生村,指导县人民医院创建市级优秀卫生单位,指导县法院、中学高中部、县供销社创建市级卫生单位。新创县级卫生乡镇11个、县级卫生单位5个、县级红旗卫生单位3个。扎实推进“四害”防治工作,100%的乡镇机关、90%的场镇“四害”密度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全县农村“四害”密度明显下降。大力推进农村改厕工作,新增农村旱厕改造10000户,提高全县卫生厕所普及率。切实抓好农村严重缺水地区的改水工作,力争实现新增10000农村人口使用自来水的目标,最大限度体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继续实施“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行动”,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三、工作重点

(一)扎实推进城乡卫生创建工作

1、巩固市级卫生县城成果。围绕新的国家《卫生县城标准》,抓好查漏补缺和巩固提高工作。同时,加大对已获得市级卫生镇命名的的创建成果巩固力度,为市上复查验收奠定坚实基础。

2、积极开展卫生镇创建工作。按照县委、县政府2012年底全部乡镇达到县级卫生乡镇的要求,今年规划等5个乡镇创建市级卫生镇,等乡镇创县级卫生镇。对创建成功的乡镇给予适当的奖励。

3、继续开展各项基础卫生创建活动。今年村创建市级生态卫生村;居委、创建县级生态卫生村(居委)。县人民医院创建市优秀卫生单位,县法院、县供销社创建市卫生单位。力争完成3个县级红旗卫生单位、5个县级卫生单位的创建任务;鼓励乡镇积极开展乡镇级卫生村(居委)创建活动;组织开展卫生乡镇、村(居委)创建交流学习,抓好创建标准培训,学习推广先进经验,进一步调动城乡广大基层单位的积极性,促进基层爱国卫生工作的开展。

4、继续贯彻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卫生创建暨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的通知》(渝办发〔〕200号)和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卫生创建暨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的通知》(府办发〔〕351号)精神,结合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实施城乡清洁工程的通知》(府办发〔〕130号)要求,制定行动考核办法,适时对各乡镇和各部门行动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和通报,带动和促进农村居民户垃圾清收定点堆放、家禽家畜圈养、农舍内外整洁,增强除害防病意识,培养广大群众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

5、大力开展群众国卫生运动。充分利用第23个爱国卫生活动月,开展以清除城乡环境卫生死角为重点的综合整治和健康知识宣传活动,继续开展群众投诉及新闻媒体曝光环境卫生问题办理工作,强化日常管理和规范、健全爱国卫生网络和制度建设。继续开展公共场所控烟活动,积极创建无烟单位(机关),推进全民控烟活动的开展。

6、认真贯彻《市爱国卫生条例》,加强爱国卫生法制宣传,推进健康促进工作。通过深入开展贴近实际、贴进生活、贴近群众、形式多样的卫生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的卫生意识、法制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引导群众加强个人防护。

(二)大力开展农村改水改厕和水质监测工作

1、努力争取国家重大公共卫生农村改厕项目,力争完成全年1万户农村改厕任务。加强对项目工作的规范和管理,组织协调项目乡镇召开项目培训会,进一步增强创新发展观念。继续探索推广具有地方特色和低成本、高效率的农村改厕模式,全面掌握全县农村改厕项目乡镇、村分布信息,坚持项目推进月报制和进度质量通报制。加强技术指导与工作督导,保障建设质量与建设进度。

2、坚持抓好农村村组改水工作。重点关注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村组群众饮水难问题,切实解决弱势群体饮水困难,力争新增1万农村人口使用自来水。

3、努力扩大农村水质监测覆盖面。在保持上年31个监测点124份水样监测基础上,增加到40个监测点160份水样出厂水、末梢水、丰水期、枯水期的监测任务。

(三)深入开展“四害”防治工作

1、广泛开展“四害”预防控制宣传教育活动。结合第23个爱国卫生月和“四害预防控制周”活动,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四害”防控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四害”防控氛围,充分利用网络、报纸、电视宣传媒体和板报、专栏、资料等,加大“四害”防控宣传报道力度,广泛宣传“四害”的危害及防控方法,及时报道“四害”防控先进典型。

2、大力开展“四害”统一防控活动。坚持“四统一”原则,组织城乡春秋季统一灭鼠和夏季统一灭蚊、蝇、灭蟑螂等季节性防灭工作,确保“四密”密度明显下降,并在控制范围之内。

3、开展“全市百万农户统一灭蟑螂”活动。完成市上下达我县6万户的任务,切实降低农村蟑螂密度和侵害率,加快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城乡统筹步伐,从根本上减少疾病传播,保障百姓健康。

4、继续加强“四害”密度监测。由县疾控中心负责,所在乡镇政府配合,组织等镇卫生院开展对本辖区“四害”密度监测工作,真实准确掌握全县四害密度动态,为针对性病媒生物防制提供可靠依据。

5、抓好创建卫生乡镇病媒生物防制的达标验收工作,努力为“创卫”和“健康”建设创造条件。

篇12

血液透析室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点部门,为了预防控制医院感染,从血液透析室的布局、人员的管理、血液透析系统的消毒和监测、、加强医务人员的防护实施标准预防、加强消毒隔离措施、医疗废物的处理等各环节的质量控制,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探讨医院血液透析室医院感染的控制措施。

控制血液透析室的环境

布局合理化:血液透析室建筑布局要合理,流程符合医院感染控制要求,严格划分非限制区、半限制区、限制区。普通患者与传染患者透析区域分开;各区域根据要求设置相应的室,各区之间必须由门隔开和有明显的标志。设置透析区、治疗室、水处理间、复用间、配液室等,此外,必须设有双走廊,实施清洁与污物分流处理,区分患者通道、员工通道、污物通道。

加强环境卫生的管理:血液透析的环境卫生要保持清洁,每天进行日常管理,地面、物体表面每日用250~500mg/ml含氯消毒液湿式清扫两次,如有血迹污染立即用1000mg/ml含氯消毒液擦拭,透析病人的床单一人一更换,感染患者专床专用。透析区应每日定时开窗通风,并进行空气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清洁。

出入人员的管理

建立健全血液透析室各项规章制度,职责明确,责任到人,使医护人员严格按制度执行,严格控制人员进出,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流动,认真执行出入人员管理要求。严格限制家属和探视者的进入。

加强消毒隔离措施

重视环境的消毒及监测:血液透析室的细菌学监测是预防和控制感染的一项重要内容。我院严格按照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每月对血液透析室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 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的手、使用中消毒液、透析液和透析用水进行监测。当疑有透析液污染或严重感染病例时,应增加采样点如原水口、反渗水口等,标准值:透析用水的细菌菌落总数是<200cuf/ml,透析液细菌总数<200cuf/ml,均不能检出致病微生物。对监测不合格的项目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并进行追溯监测,直到监测合格为止。特别是物体表面和透析机表面,因在工作中,工作人员手经常接触透析机操作版面,容易被患者体液、血液污染,常常被忽视,也是引起交叉感染的一个重要环节。

增强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治疗室无菌物品和非无菌物品应分开放置,无菌物品应固定位置存放,并注明标识。医护人员在进入透析区应更换工作服、工作鞋、戴帽子、口罩;在进行诊疗和护理前后严格遵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手卫生,应严防以戴手套代替手卫生;操作时做到每治疗1例患者更换1次手套;止血带的使用做到一人一带;氧气湿化瓶应做到一人一瓶一管;用后交消毒供应中心处理;操作者做到一人一巾一手套,血透析机做到一人一台一消毒。

防止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播散:由于患者进行频繁的血液暴露,极易发生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感染。首次血液透析和接受新转来的患者在开始透析前常规对患者进行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感染标志物的检查。对长期透析的患者每6个月检查HBV、HCV感染标志物,保留原始记录并登记。每月监测ALT(谷丙转氨酶);若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出现HBV、HCV 阳性时,应立即对密切接触者进行感染HBV、HCV 感染标志物的检测;对于伴发热的透析患者应提供口罩、速干手消毒剂,有条件单间隔离透析。对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以及其他传染病患者应在隔离室透析,或进行区域性隔离,使用专机透析机;护理人员应固定。使用一次性透析用具,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对工作人员乙型肝炎标志物阴性者及时注射乙型肝炎疫苗。

加强血液透析系统的消毒和监测:透析机每次治疗结束进行透析机外部和内部的消毒。我院使用内部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20% 的柠檬酸、10%的次氯酸钠和35%的过氧乙酸消毒剂,化学消毒液浓度和消毒时间必须足够,消毒时间分别为30分钟;用前均用透析用水充分冲洗;每月监测消毒液的浓度。A、B液应每天无菌配置,现配现用,于12小时内用完。配置桶应定期消毒;透析用水和透析液每月监测1次,内毒素每季度监测1次。

加强医护人员的自身防护,实施标准预防

进行任何诊疗技术和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防护措施。对所有的患者实施标准预防。医护人员在进行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操作时,要穿工作服,换工作鞋,戴帽子、口罩,必须戴手套。发现破损时要及时更换;防止自身皮肤受注射针头、手术刀等刺伤、割伤,如不慎受患者血液污染,须立即处理。若医务人员的手发生破损时,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体液、血液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接触每一个患者前后必须用消毒洗手或用快速消毒剂擦手消毒。医务人员并定期进行体检和接种疫苗。

医疗废物的管理

加强透析室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储存,各环节监督管理,污染的废弃物如:手套、口罩、帽子等应将其置于黄色塑料袋中,废弃锐器放入利器盒,最后由收集人员统一运送至医疗垃圾暂存处,感染病人医疗垃圾用双层黄色塑料袋盛放。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定期组织血液透析室医护人员进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培训,使他们增强对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重要性的认识。要求人人掌握、人人参与、人人把关。培训的内容包括手卫生、标准操作规程、透析室的感染控制措施、经血传播病毒、细菌的传播方式、标准预防以及工作监督中发现的问题等知识。科室每月安排时间,进行业务学习;对新上岗的人员,必须参加岗前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考试合格才能上岗;对保洁人员进行消毒隔离知识和医疗废弃物的管理培训,感染专职人员定期到科室进行督导和检查,并随时进行有关知识的提问。

定期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使他们对感染预防的相关知识有些了解,认识到预防感染的重要性,积极配合治疗,同时也增加了对治疗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参考文献

1 金秀芳.加强血液净化中心管理预防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1)1426.

篇13

1研究资料

我院是一所集医、教、研、防、康复于一体的三级综合医院,统计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月,出院病例4892例,其中感染病例62例,感染发生率为1.27%,其中手术部位感染20例,占总数的32.2%;呼吸道感染20例,占总数的32.2%;泌尿道感染8例,占总数的13.0%;皮肤软组织感染10例,占总数的16.1%;腹腔内感染2例,占总数的3.2%;其他部位感染2例,占总数的3.2%。

2医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分析

我院每月对科室的感染管理工作进行综合考核,考核的重点包括环境卫生的监测,发病率监测,以及各科室对感染发生情况的处理。分析我院感染病例的特点和规律,总结出我院感染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侵入性操作凡是诊疗操作,需进入血道、空腔脏器、腔道间隙、组织等部位,可能造成局部不同程度损伤或出血的诊疗均应视作侵入性诊疗操作[3]。侵入性操作为微生物提供了入路与繁殖基地,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例如,医院内科病人在治疗过程中,经常用到多种插管,如静脉输液管、中心静脉置管、胃管、气管内插管、气管切开、留置导尿管等。这些侵入性操作为在抢救病人的同时,往往也会造成一些机械性损伤,而这些机械系损伤会为致病菌提供了入路和繁殖基地,极易导致感染发生。如,由于呼吸机侵入性操作造成的相关肺炎,由于静脉置管插入而导致的血液感染问题等等。

2.2医院内环境卫生病房是病人治疗休息的场所,住院后医院的环境、空气质量等均是影响感染发生的重要因素。医院病房内病人密集,病人家属及医护人员来往频繁,各种治疗操作多,且空间相对狭小,适宜微生物繁殖。在对各科室的考核中发现,个别科室会出现医疗废物处理不及时,医疗用具消毒更换不及时等问题,这些都容易造成细菌的滋生和繁殖。此外,还有一些病菌可能通过接触途径传染,人体皮肤表面或生活用具表面经常宿有病菌,若不及时彻底地清洁,很可能会造成病菌的繁殖和感染。另外,由于患者本身疾病特殊性等原因,长期卧床或保持某种姿势,更易导致接触部位感染等问题的发生。

2.3医护人员预防感染的意识淡薄医护人员是病人住院期间的监护者,不仅承担着对病患的医护责任,还负有对病患监督教育的责任。医护人员直接跟病患接触,处理要注意个人卫生及做好自身的感染预防工作之外,还应该督促病患注意清洁,及时更换生活用品,保持住院期间的个人卫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发现有些医护人员对基本的卫生常识掌握不够熟练,如七步洗手法等;另外,也没有及时督促病患做好基础卫生,这些都是感染发生的巨大隐患。

3医院内感染的预防

3.1完善医院管理制度做好医院的感染预防工作,首先要有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制定内管理制度时,可参考上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如《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等,及时组织全院人员学习并遵照执行[4]。此外,还应充分结合医院各科室的实际工作情况,及时修订和补充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形成医院内部管理规范,保证医院内部管理制度的可执行性和操作性。为保证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医院还应成立专门的督导、反馈管理方案,全方位地监测管理和调整医院内部的感染预防工作。

3.2严格管理各项侵入性操作侵入性操作为病原菌进入肌体提供了通道,应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如必须执行侵入性操作,应严格管理各个环节。

3.2.1操作前准确判断病情仔细研究病人病情,严格掌握各种适应证,真正做到根据病情制定治疗方案,有的放矢,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

3.2.2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侵入性操作过程中,医护人员在遵循操作标准,应尽量动作轻柔,尽可能减少机械性损伤。

3.2.3操作后加强监控对患者进行侵入性操作后,及时监测评价患者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提醒患者注意预防感染。

3.3加强基础护理和重点护理对病人的基础护理是为了保持病人的基本生理卫生,是防止病原菌存活和繁殖的基础条件。对一些易招致感染的部位,如呼吸道、口腔等,应重点护理。医护人员应提醒患者时刻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按时翻身拍背、协助排痰。平时还应注意保持口腔清洁,以减少致病菌在口咽部的寄生和繁殖,也可预防细菌向下移行而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另外,对于一些有吞咽困难、呛咳的病人,应注意防止其误吸的发生。

3.4加强医院内环境卫生的管理医院内环境卫生管理,包括对医用器械的管理和医院内卫生环境的管理。对各种消毒医疗器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定期严格消毒清洗。病房内应保持环境安静,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医院应及时有效地处理病人换药敷料、排泄物、遗弃物、各种引流管等各种易招致或滋生病菌的废物;另外,病房内的床、柜等生活用具也应定时用消毒液擦试,必要时,可以定期用紫外线对病房内的空气消毒。

3.5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感染意识医护人员预防感染意识的淡薄,将直接导致其医疗过程中对卫生要求的疏忽,从而为病菌的繁殖提供可乘之机,增大患者感染发生的几率。据统计调查显示,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以接触为常见,而其中手是最重要的传播媒介之一,由医务人员洗手不彻底导致病原菌传播而造成感染占医院感染发生率的30%。因此,只有医护人员充分意识到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一种责任和使命,才有可能积极地参与医院的感染监控工作,医疗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并能及时地提醒和引导患者注意预防感染,成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真正的执行者和管理者。

参考文献

[1]曾华,林晓苏.护理干预措施对神经内科重症监护患者院内感染控制的影响[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