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心理学的自我认知

心理学的自我认知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09:35:0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心理学的自我认知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一、CSMP性格系统

CSMP性格系统把性格分为以下四种:能力型(Cholerio)、活跃型(Sanguine)、完善型(Melancholy)、平稳型(Phlegmatic),简称CSMP。

(一)能力型(C 型)

能力型性格的人对要达成的目标充满动力和信心,面对困难时不畏艰辛勇于挑战。

能力型性格的人为人坦诚、爽快,做事讲求效率。我们习惯上把典型能力型的人称为工作狂,这种人的一生就是为了达成目标和完成任务。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物质各方面的完善,能力型性格的人贡献是最大的,他们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工作。能力型的人最大的财富是,他有这样的能力以及配合其天赋的组织能力,完成了比其他任何人还要多的任务。

(二)活跃型(S 型)

活跃型性格的人既外向、又乐观,对人特别热情,善于交新朋友。这种人是聚会的灵魂,最大的特点是健谈!他们懂得创造,想象力丰富。活跃型的人脑海当中总是充满了新点子。他们能从任何事情中发掘出兴奋,然后在绘声绘色地描述中,尽情回味其中的乐趣。

(三)完善型(M型)

完善型性格的人天生追求完美,长于逻辑、理性和抽象思维。他们非常擅长对文字、数字等抽象事物进行推理分析。完善型性格的思维具有相对的静态连续性,他们是最好的策划者和分析者;同时,他们的思维非常严谨,对事物要求非常严格。当认同某件事情或目标时,完善型性格的人会说:“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得最好。”

(四)平稳型(P型)

平稳型性格的人随和、冷静、自律、有耐心、个性低调、不干预别人、不侵害他人。平稳型性格的人一生就是对别人不严格要求,对自己也不怎么苛求。宁愿自己接受现状,也不愿去改变。虽然平稳型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激情,但他们懂得与人和睦相处,是非常稳重的人。

二、各性格唐宋文人代表

(一)能力型诗人代表――骆宾王

骆宾王(640-684),字观光,“初唐四杰”之一。他出生在唐朝崛起的时代,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灿烂。虽家境贫寒,但七岁能诗,号称“神童”。他的诗《咏鹅》可谓家喻户晓,不仅体现出他年少时就善于观察事物,更能体现他真切的一面。此外,他还曾久戍边疆,写过不少边塞诗。其诗之豪情壮志,见闻亲切是众人所能感受到的。

骆宾王品行高尚,才华洋溢,但也命途多舛,仕途坎坷。武则天当政时期,骆宾王曾多次上书讽刺,得罪入狱。骆在狱咏蝉,有云:“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情高洁,谁为表余心?”以抒悲愤。出狱后,被贬为临海县丞,弃官游广棱,作诗明志:“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在骆宾王的身上,“性格决定命运”体现的尤为明显。他不顾生死上书讽刺武则天当政,野史记载在《本事诗》中有关于他的事迹,都表现出他的一生是不畏艰辛、张扬个性的一生。

作为典型的能力型性格的人,他对一定要达成的目标充满动力和信心,不畏强权敢于谏言,不惧权贵,志存高远。面对因此带来的困难时,仍然勇于攀登高不可攀的顶峰。

针对当代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的现象,骆宾王的志存高远、勇于挑战的精神尤其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借鉴。人生不可无追求,追求不可无坚持。争做有理想,有奋斗,有坚持的新时代青年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努力的目标。

(二)活跃型诗人代表――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在此时期,唐诗的发展进入中唐,在诗歌创作低潮之后,再次掀起创作高峰。作为一代名流,刘禹锡始终保持了独树一帜的创作品格,凭借自己深厚的文化功底及修养和不断的实践尝试,赢得了“诗豪”与“国手”的美誉。从刘禹锡现存的诗作及他传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一位济世能人的禀赋,虽一生坎坷,但精神风貌积极向上,并且可以体会到一位勇于实践探索,寻求真理,力求成为中唐期的中流砥柱的刘梦得形象。

从刘禹锡现存的诗中,我们能够觅得一位充满睿智的,向上的形象,其诗风豪爽,极富气势,给人一种发奋崛起,不甘堕落,积极向上的力量。在刘遭遇贬谪与革新失败之后,他始终不曾自暴自弃不曾绝望失志,始终保持着战斗的状态,始终充满催人奋起,激人向上的力量,永远充满着生命活力和不怕苦累挫折的乐观精神,永远怀揣一份“真心”。

刘禹锡在他的诗中树立了一个正道直行、守志有恒、自强不息的人格典范,给后代人以莫大的激励与鞭策。他属于活跃型性格的人。这种性格的人倾心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情感,永远充满着朝气与活力,富有想象力,乐观向上,是这四类性格中最吸引人魅力的。

当代大学生中不乏像刘禹锡这样的活跃型性格的人,青春阳光,积极向上,有自己独立的想法。但是活跃型性格的人,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坚持己见。在这种情况下,这种性格的人就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多多站在大局和他人的角度去认识问题。

(三)完善型文人代表――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谥号“文”,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家之一。从小就随父宦游南北各地,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艰辛,对宋王朝“积弱”的局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青年时期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步入仕途之后,面临宋朝日益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大力推行改革,立志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得最好,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策划实施了著名的“王安石变法”。

纵观王安石的一生,有不少反映人民疾苦和社会问题的作品问世。这些作品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严谨,主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只用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刘熙载《艺概.文概》),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既重炼意,又重修辞,在用词、造句、炼字等方面煞费苦心,既新奇工巧又含蓄深婉,对后来宋诗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被后人称为“王荆公体”(严羽 《沧浪诗话》)。

作为完善型性格的文人代表,王安石行文讲究条理,善于分析,做人做事对己要求都很严格,对当代大学生培养缜密的逻辑思维,养成一丝不苟的行为习惯有很大的益处。但与此同时,过于追求完美主义,过于严苛的要求自己,反而容易让自己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活在紧张忧郁的生活中。所以,对于那些追求完美的大学生来说,要学会适当地给自己减压,放松自己,享受生活的轻松与快乐。

(四)平稳型词人代表――李煜

李煜(937-978),或称李后主,字重光,号钟山隐士、白莲居士、莲峰居士等。一首“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简述了李煜的君王生涯崎岖而忐忑,也许他的一生并不适合当一位一统中华的帝君。他一心潜没于诗词文学的深海,并无心为王,却命不由己。原本幽静隐逸的生活豁然被打乱,被历史强行推上政治舞台。而他卓绝的才智却仅限于艺术上的天分,于政治上毫无建树,在南唐灭亡后被北宋俘虏,上天设定他只能是一个悲哀的君主,一个压抑的文人。于是将其归为平稳型性格,此类性格的人胆小而细心,喜平静处事而略显悲观。

五代十国,群雄并起,攻城略地,战火纷飞。时势造英雄,横空出世一位雄才伟略的赵匡胤,陆续的荡平四围各国,随即一统天下。而等待在李煜面前的,只有一条路,亡国。这是必然的趋势,无论做何努力,都不能将南唐的命运苟延残喘到几日。对此,性格平淡似无追求的他只能将自己蜷缩于翠轩楼台之上,惘然对月长叹:“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而又因一句“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如何不泪垂?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面对国家的覆亡,他肝肠寸断,愧对先祖,然而却不曾掩饰自己的悲伤,亦体现了他的真性情。

这类性格的人若是太过内向而软弱无为,或许将使他的一生黯淡而以悲剧结尾。怪不得李煜的懦弱无能,只道是生不逢时,生作君王世家。

篇2

近年来,尿毒症的发病率不断提高,患者由于病情反复发作以及本身肾功能严重下降,需要通过长期透析来进行治疗,再加上患者需要承担昂贵的治疗费用,导致患者出现各方面的心理障碍,如焦虑、抑郁、恐惧、悲观等心理,而长期持续的不良心理会导致患者自身的机体抵抗力降低,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预后,甚至加重病情,进而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1-2]。为了更好地分析认知行为干预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心理应激反应的影响,特在笔者所在医院选取近两年的104例尿毒症血液透析的患者,收集其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104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2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25例,年龄33~72岁,平均(48.35±14.73)岁;试验组中,男28例,女24例,年龄34~73岁,平均(47.92±14.12)岁。所有患者均进行血液透析治疗3个月以上,同时每周充分、规律进行血液透析2~3次,并且病情也相对比较稳定,排除标准:有严重的疾病、残疾患者;智力认知障碍,患有精神障碍史;最近1个月内服用抗焦虑抑郁的药物或长期服用可导致抑郁的药物,如利血平、西比灵等的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透析时间、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差??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告知所有患者将进行一项科学研究,但不告知其具体研究的过程、目的,防止患者出现心理暗示,最后征得患者的知情同意。对照组进行血液透析的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认知行为干预护理:在心理医师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情况,对其进行个体化的干预方案。即理性情绪训练、放松训练、健康教育。理性情绪训练:改变患者的非理性观念,进而改善其情绪障碍,解决其行为上的问题。(1)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诊断:主动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快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情绪以及行为问题,如患者缺乏营养知识、不能主动遵医嘱、情绪障碍等,并详细记录。(2)帮助患者进行合理认知:与患者共同讨论一些典型案例,使患者首先意识到自己的哪些情绪是不良的、进而了解自己为什么会产生不良情绪和行为表现。(3)改变患者不合理信念:举行讲座、讨论等,修正患者的不合理信念,并对其不合理的信念采用不断辩论的方法,使患者意识到自己的认知是非理性的、不合逻辑的,应对方式是不利于疾病治疗的,进而改变患者的不合理信念,重建理性认知。(4)最后帮助患者掌握并养成不断与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的习惯,摆脱原来的非理性认知,强化理性情绪认知的形成。放松训练:在理性情绪训练后进行20 min的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使其精神放松。运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来向患者详细讲解训练的要领,并指导患者在床上随意舒适地平躺,轻轻闭上双眼,再随着指导进行有意识地紧张放松肌肉,进而逐渐地放松全身,缓解患者的心理负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相关知识指导,如为什么发病、有什么表现、如何治疗、饮食上需要注意什么等,同时根据患者的治疗进程,告知患者必须使用的药物,让患者对其有一个正确认识。认知行为干预每周进行1次,每次30~40 min。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和心理应激反应。自我护理能力:包括患者对血液透析的认识、并发症的认识、是否遵医嘱用药、是否合理饮食等情况。心理应激反应的指标:根据SAS评分、医学应对方式的测量表(MCMQ)的评分,即面对、回避、屈服的分数。MCMQ共20个项目,主要包含三种应对方式:面对、回避、屈服,并采用4级评分法进行评定记分,其中反向记分的有8条,然后对相对应的项目进行累加得分。SAS(焦虑自评量表):一共由30道试题组成,是用来测量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患者的情绪状态等。若患者的得分越高,那么其焦虑状态越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比较

试验组对血液透析的认识率、对并发症的认识率、遵医嘱用药率、合理饮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干预后的心理应激反应比较

试验组干预后的焦虑、回避、屈服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后,试验组干预后的面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篇3

纵观教育心理学近十年的不断发展,虽然这期间并未发生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其实质性也并不是没有改变。近些年,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模式和研究视角有所改观,从关心个体特征的单一取向逐步向对个体、情绪和压力以及社会情境等多因素进行整合研究转变。对于这种转变不是将多种心理元素和外部条件简单地组合,或是将曾经被忽视的因素添加进来,从而进行考察研究。相反,整合取向的教育心理研究鉴于初期的简化和单一研究方式的失衡,正尝试着将学习与教育置于多维框架中进行研究,尤其是体现在社会情境中的独特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的整合与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整合

在这个重视教育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更加重视教育的发展,而忽略了心理的重要性。纵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心理学和教育的实质性整合是保证生命力的所在。例如:在20世纪初期,教育心理学因为缺乏教育所需的研究工具和研究对象宣告失败。20世纪中期,教育心理学因不屑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效果不得已体现。而20世纪后期,教育心理学因扎根于教育实践领域,拥有了解决实际教育的研究工具和研究对象,也取得了丰硕的效果。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使教育心理学拥有了深入研究的发展动力,直接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早期的研究者试图从心理学角度找出一个对教育实践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规律,但是由于学习规律并未立足于实际情况和具体的实践教育,因此,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往往没有达到显著的效果。后来,研究者将教育与心理相结合的教育心理学就具有明显的整合特征优势,从根本上保证了研究的科学性和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有效性。目前,教育心理学在写作和阅读等领域上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效,是教育心理学领域上的一大标志性成果。

(三)身心机能的整合性发展

用整合的框架讨论各种因素的互相结合、互相利用和各种依存的关系,也是揭示了身心机能的形成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为身心机能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多种心理成分的共同作用,同时也取决于个体特征与外部条件因素之间的互动。而自我调节能力就是作为身心机能发展的一个标志,也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研究者所采用的整合研究的方式体现为:尝试综合考虑认知、动机以及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对自我调节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所形成的影响。自我调节的学习者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使用大量的自我调节方法;二是顺利完成任务的能力感;三是制定好各种预期的目标。而自我调节学习也包括三个过程,就是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馈。强化思维的整合特性,无论是对形成机制的探索还是品质的培养,都有一定的意义。

二、个体情境的整合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一)个体情境的整合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受到生态心理学、认知科学以及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共同影响,再加上学校教育的脱轨,导致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缺失、社会延迟等状况,学习的研究取向就从单一的认知逐步转化成情境化的认知。然而学习的情境理论认为:知识已经不再是头脑中确定认知的表向,而是一种生活的实践;学习也不再是学习者头脑的认知活动,而是不断参与实践的活动过程,并且逐渐形成共同体核心成员的过程;学习也不再是单独的活动,而是与社会环境互相交流的活动。只要是学习就不可能脱离情境的设定,情境是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情境和场景设定的不同,所产生的学习氛围和效果也就截然不同,所受到的具体情境特征的影响也就不同。

(二)教育整合中社会环境的取向

个体与情境的取向整合趋势同样也在教育技术中有所应用,将教育技术整合于学习和教学活动中,也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变化。教育技术支持下的学习环境既可以是对真实环境的模拟,也可以给学习者提供与他人共同学习的平台,前者是教育技术的传统优势,后者则是日前教育技术着重探讨的主题。教育技术的整合不仅为学习者搭建了一个平台,也是一个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同时也提供了适宜的场所和便利的条件。目前的教育心理学中,尽管对不同层面的社会系统的探讨仍处于初步阶段,但当代的教育心理学更多地开始关注个体的认知、情境以及情绪的变化,教育心理学的整合已经成为主流趋势。教育心理学是结合新的技术,与未来的教育心理学认知主义和行为主义相融合的一门学科。迄今为止,人们不再对教育心理学整合的意义和功能进行怀疑,而是有效地进行多种形式的整合,不再停留在理念的层面上。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4(c)-0154-01

作为心理学的范式转换,积极心理学博得了人们的好评,也取得了许多新成果。本文选择该领域的核心研究进展做简要述评。

一、积极心理学的出现

毫无疑问,积极心理学的源头起自哲学。因为哲学的终极问题是追问人的意义,而绝大多数哲学家的答案是“美好生活”(good life)。哲学的道理和通路太显深奥,并不能使人人有“悟”。作为研究人的心理问题的心理学义不容辞地承担了这个重任。许多传统心理学,对人类积极经验的理解都有贡献。特别是人本心理学更是主要研究人类的积极精神。人本大师罗杰斯、马斯洛等都问过相同的问题:“什么是好生活?”“什么时候是个体最好的时间?”等。1958年,嘉合妲写了一本在当时颇具争议的书《积极心理健康的当代概念》,开启了对心理幸福感的研究。十年后,卡罗瑞福(Carol Ryff)和他的同事们发展了幸福感的心理成分。他们辨认出交互的6个点,其中大部分与嘉合妲提出的概念重合。但是他们的贡献在于方法论上,他们提出了自我报告法使后来的研究者能科学地探究这个领域。随后,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开发与培养人性的优点,促进人的健康成长等等,成为当代心理学知识新的增长点与兴奋点,在这种思想与观念影响下,积极心理学思潮终于在新世纪伊始爆发出来。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发表的《积极心理学导论》,既是对前期积极心理学发展的总结,同时又吹响了积极心理学进军的号角。从此,揭开心理学从消极心理学模式向积极心理学模式转折的历史序幕,宣告一个新的时代――积极心理学时代的来临。

二、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积极心理学体系中首当其冲的是Diener所引导的主观幸福感领域的研究。主观幸福感是试图理解人们如何评价其生活状况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其是人们根据内化了的社会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肯定性的评估,并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性情感占优势心理状态。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生活满意,高水平的正性情感和低水平的负性情感。另外一个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是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涉及人的三个基本需要,能力需要,关系需要,自主需要,这些需要满足导致人们幸福感和社会发展,支持自主、能力与关系的社会能够促进个人发展。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自主,能力和关系)的满足会促进人的发展,因此被视为人本质的生活目标。积极心理学的其他研究思路有认知方向研究。认知理论包括选择模型、保护水平,目标理论、社会比较和应对方式理论,这些均涉及主观的认知心理过程。有关的认知研究发现人们对常规和非常规的事件两者的反应导致不同的幸福感水平。因此,理解人的认知差异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这种研究途径为实施积极的心理调控与干预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向和可行的策略。

三、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态势

积极心理学与其说是一个完善的心理科学体系,倒不如说是一个有待开拓的处女地。要完善积极心理学思想,建构积极心理学体系,发展积极心理学技术,促进积极心理学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路程要走。首先,拓展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第一个研究方向是以主观幸福感为核心的积极心理体验。Daniel Kahneman指出,目前体验的快乐水平是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建构基础。包括主观幸福感,适宜的体验,乐观主义,快乐等等,正如Diener (2000)所言:虽然人们已经对幸福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有了相当的了解,但幸福主题本身仍然存在众多值得研究的地方。特别在我国,幸福感研究刚刚起步,这方面更有待开拓;第二个方向是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这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积极心理学要培养和造就健康人格,个体的人格优势会渗透着人的整个生活空间,产生长期的影响;第三个方向应该注意到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与社会背景的联系性,必须把人的素质和行为纳入整个社会生态系统考察。其次,发展积极心理学研究技术。现代积极心理学则是以科学的实证研究为基础的研究体系,它强调与崇尚人文精神与科学技术的统一。同时,它也强调对消极心理学的扬弃,而不是全盘否定。积极心理学与消极心理学有着很深的历史联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积极心理学是在消极心理学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有义务和责任继承和发展消极心理学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分类标准,标准化测量工具,严密的实验设计技术,以及卓有成效的心理干预技术,并服务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目的。同时,积极心理学在过去几十年中,也积累与创造了众多的研究工具与干预技术,为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盾。因此,必须重视人文精神与科学实证的统一,技术继承与发展创新的统一,从而建构富有价值和效率的积极心理学体系,从而更有效地服务于人类与社会。第三,促进人类生存与发展。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与目标就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和终级关怀。在这里,心理学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技术领域,而是一个富有激情同时又理性严谨的新型学科,所表达的是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积极心理学崛起,不仅仅是寻求与发展心理学的理论,而且是更加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个人的幸福,而且也是更广泛的人类福祉,是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发展研究的一部分。因此,积极心理学,其理念、其行动,势将会对现代心理学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使现代心理科学更加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应用,并卓有成效的开辟人类通向光明,造就幸福的阳光大道。

作者单位:江西师大心理学院

参考文献:

篇5

科学心理学是由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著现代心理学的开端。其抛弃精神分析所强调的意识问题,以可量化的实验来研究心理学,不同于精神分析学者所强调的质的研究。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在科技活动领域心理活动规律,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边缘化的交叉学科。主要由科学创造心理学,科学管理心理学,科技人才心理学与科学社会心理学所组成。自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研究方法论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一、构造主义的自我观察的方法

对经验的主观主义研究方法论,以冯特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直接经验。他认为,一个人只有自己才能观察到自身所体验的经验,所以心理学的方法必然只能是采用自我观察的手段。心理学研究的这一观点和方法论思想在冯特的学生铁钦纳的工作中发展到了极端的程度,他认为只有训练有素的自我观察者才能作为心理学研究的被试。这种研究心理学的方法论及其所使用的研究技术受到了许多批评。因为内省法只强调以被试、而且一定是需经严格训练的被试的自我观察报告为依据,其结果不仅无法达到一致,而且也使得研究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观和偏见的影响。他们还力图排斥同时期出现的其他一些心理学研究方法,例如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研究方法、动物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这就使得自我观察法不可能得以更新和发展,其结果则必然被新的研究方法论所取代。

二、机能主义的多样化研究方法

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论,构造主义心理学只对直接经验进行自我观察式的研究,因而不能现实地解释人的各种心理现象是如何发生、发展和相互作用的,也不能真正解决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各种心理问题。虽然机能主义心理学并没有完全放弃内省法,但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强调了方法上的多样性和实用性,重视心理活动在操作过程中的特点与规律,探讨心理与生理的关系和环境对心理的影响。机能主义心理学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应用研究方法,不仅弥补了内省法的不足之处,而且推动了心理学向更为广泛的领域发展,为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心理测量学、教育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和临床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到来打开了大门。

三、行为主义的极端实证主义研究方法

以操作主义为方法论基础,由华生所开创,后为斯金纳所发展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基本上完全否定了对意识的研究,坚持只有能被观察到的、可予以客观记录和定量化的行为才符合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标准和原则。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一种反叛,在方法论上继承和发展了机能主义心理学重视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的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原则,彻底抛弃了对意识的内省式研究方法,提出了S-R的研究模式,并最终成为一种“没有头脑的心理学”。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机械论思想否定了心理学对人的意识和心理活动内部过程的研究,从而最终把自己推到了发展的死胡同里去,但是,它却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和其他一些反对机械决定论的心理学,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四、完形主义的整体方法

以现象学和场论为指导的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作为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个对立面,格式塔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走的是与行为主义完全不同的一条路。格式塔心理学在康德哲学的影响下,强调人的知觉的完整性和组织性,反对去寻找心理和意识中的“元素”,认为应自由、公正地描述人的直接经验,而人的这种直接经验是按原来的结构被接受的。对于这种整体的经验,如果强加分析、化整为零时,其原有的整体性就会被破坏。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坚持1+1>2的观点。这在当时把心理现象分解成基本的组成单位的研究倾向中,能从另一个角度来强调心理活动的整体性并对其规律(如知觉的组织原则)进行研究,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

五、计算机模拟与类比方法

以信息论作为主要方法论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现代认知心理学主要以信息加工的理论来解释人的心理过程。计算机科学为现代认知心理学探索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它使过去无法“看到”的心理操作过程得以模拟和表达.用计算机和程序软件的操作和运行来模拟和解释人的心理过程,确实是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个具有历史性变革意义的进步。

总而言之,科学心理学对心理学特有研究方式的追寻,成就了心理学的独立与繁荣,但也使心理学遗落了人有别于物的一些特点及与之相适应的研究方式。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