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9:35:1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读心术与心理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传统阅读教学中,空白艺术的解读多指向文本主体,捕捉文本中未实写出的或未明确写出的部分,来体悟作品的精妙之处。文本空白存在于各层结构中,主要包含:语言层面的空白、句式上的空白、结构上的空白、情感上的空白等等。阅读是读者主体、文本主体和作者主体从表层到深层的同化与调节。从读者主体出发,剖析阅读教学中的空白主要从读者心理图式的空白入手,抓住读者在阅读文本前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与文本中所释放的经验之间所产生的对立统一点。基于此,教师要以阅读文本为依托,基于学生心理图式的发展特性选择刺激点,直击学生心理图式的空白处,唤醒心理召唤结构,使学生在不断地同化和顺应中实现心理图式的平衡发展。
一.把握读者心理图式,找准心理召唤结构
心理图式,类似于海德格尔的“前理解”、姚斯的“期待视野”,是由读者的经验、兴趣、素养、理想等构成的结构图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读者已有的生活经验,源于读者所生活的时代、所接受教育状况、生活的环境以及因此而形成的性格、气质、情感、人生观等;二是读者已有的审美经验,它主要指读者的文学知识、阅读经验以及对语言、主题、形式等方面的熟悉程度和领悟能力。
结合皮亚杰的认知和情感发展理论,心理图式的发展也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之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同化是学生在遇到新的文本内容刺激时,将新的知识、情感纳入已有图式的心理活动过程。落实到阅读教学中,同化主要是指相似知识点、思想情感的阅读教学实施。顺应主要是当学生遇到新的文本内容刺激时,通过改变已有心理图式或形成新的心理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物的心理过程。具体到阅读教学中主要是指相互矛盾对立着的知识、思想情感的阅读教学实施。而知识与情感的相似与对立是矛盾统一的,既可以体现在文本内部又可以存在于文本之间。在同化与顺应中必须注意发展的均衡性,因为同化只能引起心理图式量的扩充,所容纳的知识、情感具有同构性,不能引起质的改变。而顺应是改变了原有的心理图式,可以推动学生心理图式发生质的飞跃,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如果学生对新知识、情感只是一味的同化而没有顺应,则心理图式很难得到发展;相反,如果学生只是顺应而不去同化,就造成心理图式的单维性。因此,在心理图式的发展中,平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握读者心理图式,更要深一步的找准与文本相对应的心理召唤结构。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得学生心理图式也呈现出多元性特征,在心理图式的发展中,存在着由认知、情感等交错构成的心理召唤结构,这个结构热情地召唤着教师创造性的激发与引导,召唤着知识、情感对心理图式空白的补充与蜕变。教师要高度重视这个“召唤结构”,抓住填补学生心理图式的可能性,促进心理图式的发展。
二.构筑文本刺激点,呼应学生心理召唤结构
针对学生的心理图式进行阅读教学引导,有效的呼应学生心理召唤结构,要从文本上下功夫,找准文本中对学生已有心理图式来说的对立统一面,也就是刺激点。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四个维度来构筑。三个方面是依据学生心理图式发展来说,分为同化、顺应、平衡;四个维度是针对文本表达来讲,对同一文本不同的解读、对不同文本之间的对比教学。三方面四维度交错构成四个部分,而平衡在其中起到调节作用。
(一)文本内部知识、情感的同化
文本内部知识、情感的同化是指就同一个文本的某一主题,教师避开学生已有心理图式,选择空白点、陌生点为刺激入口进行解读。比如在对《红楼梦》中宝黛O爱情悲剧解读时,传统上往往从三人命运、性格以及封建礼教的角度定格爱情悲剧。这些角度也是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容易体悟到的。此时,教师不妨从“宝、黛、钗”这三个字入手,“宝黛钗”不仅仅是三个人名字的合称,更预示了三个人相交相对的关系。“宝玉”对于黛玉而言,“宝玉”即是宝(宝玉)加玉(黛玉)表示了宝玉与黛玉的婚恋关系;宝玉对宝钗而言,“宝玉”即是宝(宝钗)加玉(宝玉)表示了宝玉与宝钗的婚恋关系。此外,“宝玉”还是宝(宝钗)与玉(黛玉)并列相对关系的反映。假如我们仿照训诂中的“音训”法,对“钗黛”二字不妨注曰:“黛,代也;钗,叉也。”“黛”与“钗”也暗示着林黛玉和薛宝钗二人与贾宝玉的婚恋关系都不可能有完满。这一角度的解读,不仅直击学生心理图式的空白,还丰富了学生对宝黛钗三人悲剧的认识。
(二)文本之间知识、情感的同化
文本之间知识、情感的同化是指针对同一主题的不同文本,教师针对学生心理图式的特征,选择知识、情感的相似性作为刺激点进行对比教学。像在讲借景抒情这一表现手法时,教师可以选择同是写秋但又抒发不同情感的文本进行对比阅读,如选择借枯藤、老树、昏鸦这一类衰景抒发悲情的《天净沙秋思》,选择借湘江、万山、百舸、雄鹰等壮阔景象来抒发大志豪情的《沁园春长沙》,选择赞美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山行》等等。让学生通过真实的文本去体会、把握其中的妙处,丰富积累,扩充心理图式。
(三)文本内部知识、情感的顺应
文本内部知识、情感的顺应是指就某一文本的解读,学生传统的认识存在值得商榷之处,这时教师就要带领学生从文本出发,找准刺激点,以新的知识、情感碰触原有心理图式,使之发生变化。例如在解读《孔雀东南飞》中刘、焦悲剧根源时,学生们往往惯性地将悲剧归结于封建礼教、婚姻制度的迫害,而焦母不免会被推上罪魁祸首的宝座。从文本中刘兰芝被遣回家后县令、太守又去提亲,以及结合相关史料可知,当时的婚姻制度对女性的束缚相对而言是较为宽松的,说婚姻制度的迫害着实有些牵强。如果从焦母、刘兰芝、焦仲卿三人性格的矛盾冲突入手,焦仲卿与刘兰芝、焦母与焦仲卿、焦母与刘兰芝之间虽有爱却不懂相处等等都是这场悲剧的凶手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寻找有利论据,总结出合理的论点,使学生修改原来的图式将新的刺激纳入其中,或创造一个能把新刺激纳入其中的新图式。
(四)文本之间知识、情感的顺应
文本之间知识、情感的顺应指针对同一主题的不同文本,并且这些不同的文本反应同一主题的不同侧面时,老师可选择文本中知识、情感的矛盾冲突面作为刺激点进行对比教学。如短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飞向太空的航程》与学生从报纸上看的消息、通讯又有不同之处,并且这三篇新闻又各有千秋。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从报纸中精选与教材所收入的体现不同侧面的新闻对比解读。使学生明白在新闻报道中记者作为旁观者的身份出现,不仅可以只做纯客观记叙,由事实本身说话;还可以在叙事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情感。利用不同的知识点共同建构新闻的基本知识与写作技巧,并完善学生的心理图式。
文本作为一个静态的存在,只有在读者的不段解读中才能动起来。如同多元解读的提倡,学生的心理图式也存在着多元性、差异性。教师在基于文本选择心理图式的刺激点时,既要注意到学生心理图式发展的普遍性、一般规律,又要涉及到学生心理发展的特殊性、个别性。只有文本的刺激点与学生的心理图式空白处能够相互作用时,才能体现其价值,任何一方的偏执都会导致事倍功半。
总之,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在深入把握学生心理图式的基础之上研究文本,寻找恰当的角度作为文本解读的出发点,直击学生心理图式的空白处,使阅读教学不仅成为学生增加文学积累、提高文学素养的去处,更是学生心理图式得到发展的佳所。
参考文献
[1][法]沃尔夫冈伊塞尔,姚基译.文本与读者的交互作用[J].上海:上海文论,1987(3),91-96.
独立学院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的历史背景下,以“公办”+“民助”的联合办学方式产生的新型办学模式,具有公益性和营利性的双重属性。作为独立学院有机组成部分的图书馆因此也显示出“公益性”和“营利性”双重属性。根据著名教育学家潘懋元教授的观点,“公益性和营利性是教育在一定时代背景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两种属性[1]”,公益是目的,营利是手段,不以营利为目的,不是不能营利,营利才能生存与发展,具备了营利性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公益性,两者相得益彰。这也是独立学院图书馆与公办院校图书馆的区别之处。独立学院及其图书馆在协调、平衡教育的公益性和资本的营利性关系的基础上如何培育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问题已引起了业界的关注,但相关研究文献还不多。因独立学院图书馆融合了企业资本营利性和高等教育公益性,而且目前企业核心竞争力、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所以可借鉴二者的研究成果对独立学院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进行一些探讨。按照笔者理解,独立学院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是指独立学院图书馆通过战略决策,以组织能力的培育与提升为核心,充分整合图书馆文献资源、人力资源、信息技术资源、组织管理等要素来提升图书馆的创新能力和知识服务能力,使图书馆获得持续竞争的优势能力,是维持图书馆存在、保障图书馆发展、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求的核心能力。这种核心竞争力“不在于所拥有的资源。而在于我们具备的利用广泛信息资源为用户创造价值的知识和能力”[2]。
2知识管理在独立学院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培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2.1作用
独立学院图书馆知识管理不仅包括狭义的对馆藏知识资源进行管理(如知识的获取、存储、传播、应用与创新等),还包括对与知识相关的各种要素(知识资产、知识工具、知识组织、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等)的全过程、全方位、系统性的动态管理。独立学院图书馆属于知识高度密集型组织,知识管理对于独立学院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形成作用表现在:①有效整合资源,使知识的收集、组织、传播、应用、创新等更加便捷、高效;②促进知识价值的转化与增值,尤其是隐性知识的转化;③优化组织结构、调整业务流程;④降低图书馆运营成本;⑤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⑥提升图书馆整体运营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2.2意义
知识管理是独立学院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最佳策略,是培育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通过知识管理可帮助独立学院图书馆突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实现知识管理的创新;可创建开放、交流、共享、创新的图书馆知识交流平台,挖掘图书馆人力资源,提升图书馆服务用户的能力;可提高图书馆的适应能力,增强图书馆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因此,知识管理对于培养独立学院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提升独立学院整体绩效能力、实现组织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基于知识管理的独立学院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培育
独立学院图书馆核心竞争力不是随着图书馆的组建就自然形成的,它需要引入知识管理理念与方法,结合独立学院图书馆管理特点逐渐培育而成。根据知识管理的理论,其管理要素主要包括知识资源、知识管理工具、知识员工、组织学习、组织文化及组织战略目标等。结合芮明杰教授在“组织促动因素对知识能量、知识整合与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研究”一文中提出的“组织促动因素的知识策略、组织学习、创新资源与信息科技对知识能量、知识整合与核心竞争力有密切相关”[3]的观点,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馆藏资源、知识管理系统、图书馆员、图书馆学习、图书馆文化等。故建议以观念创新为突破口,以馆藏资源为基础保障,以信息技术作支撑,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以构建学习型图书馆为重点来提升独立学院图书馆的资源整合力、知识服务力、团队学习力和创新力,增强图书馆的适应能力,培育图书馆核心竞争力。
3.1创新观念
独立学院“公办”+“民助”的办学模式决定了其图书馆的特殊属性,其管理既缺乏同类型的、成功的经验以资借鉴,又面临着知识经济、信息一体化的时代变革及互联网与移动通信影响下的用户需求深刻变化等挑战,独立学院图书馆能否创新管理理念、实施变革,对其能否从传统型、被动式、低层次的管理模式蜕变发展成现代化、主动式、高层次、智能化、网络化与人性化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突破图书馆传统管理模式,创新管理理念,变革管理思维是孕育其核心竞争力的种子。
3.2优化馆藏资源
相对公办高校而言,独立学院图书馆馆藏资源还处于逐步丰富的过程中。丰富的、复合型的馆藏资源是当代图书馆健康运行与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独立学院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了满足用户多元化的信息需求,高校图书馆必须将信息资源配置质量问题置于首位,以提高信息资源配置的有效度和优化度”[4]。建立用户需求反馈和资源配置优化机制,加强对用户需求的调查与研究,畅通反馈渠道,优化资源配置决策流程,提高馆藏资源结构与用户需求之间的对接。根据动态性和适宜性的原则,合理配置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提升资源的互补性、系统化、共享性;深化馆藏结构,建设特色馆藏和特色资源形成特色文献保障体系等,为实施知识管理、培育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提供一个重要物质保障。
3.3健全知识管理系统
知识管理系统是提升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技术保障。目前独立学院图书馆资源管理中还存在多个管理系统各自为阵,管理者、馆员和用户之间缺乏动态的知识交流机制等情况。这种分而治之的做法违背了知识交流与共享的原则,很难做到“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授给最需要的人”[5],并帮助人们分享这些知识。为此,需要搭建一个集知识管理、知识服务、知识创新为一体的综合性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够有效整合互联网、移动通信、数据库等相关技术,满足用户方便、快捷、智能化的获取、分享、交流与创新应用等需求,促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个体知识和集体知识的相互转化,实现图书馆、馆员、用户之间的动态的知识交流、应用。
3.4完善人力资源管理
独立学院灵活的人力资源管理使其更具社会适应性。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中最核心的内容,也是独立学院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在信息化时代,如果说“知识已经成为关键性的经济资源和支配因素,也许是惟一的比较优势的来源”[6],那么掌握知识的人才是所有资源中最重要的核心资源,其管理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独立学院图书馆要提高知识管理水平,提升知识服务质量,创新知识管理,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就得改变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充分利用独立学院灵活的用人机制、管理机制,提高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益,重视馆员的职业规划与培训,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尊重人才价值,实行人性化管理,为馆员提供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完善人力资源开发、培育、激励等机制,积极营造知识共享和人才成长的有利环境,最大限度地开发、激励馆员的潜能和创造性。
比如关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自己在写文章的时候好多次用到这个心理学原理。在看杂志上的文章之时,偶尔也能看到作者引用这个心理学原理。然而,殊不知,艾宾浩斯是利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来得出这个遗忘规律的。后来的研究证明,如果学习材料是有意义的概念和原理,一旦学生理解之后,就很难遗忘。这个时候,显然不能用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来描绘概念和原理的学习与遗忘。这段论述对我的冲击是很大的。站在“心理学”面前,我感觉自己真得太渺小了。同时,这段论述也让我联想到了我们平时教学中要多多增加有意义的学习。对此,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例如根据加涅对学习的分类,可知学习有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之分。在言语信息的一个亚类——符号学习中,因为符号学习属于机械学习,故学习者可以在无意义材料中人为地赋予某些意义,使机械学习易于记忆。这种改进记忆的方法被称为记忆术。那么我们可否作这样的推论,对于艾宾浩斯的无意义音节材料,如果记忆者采取记忆术来记忆,那么其遗忘规律就不在是“先快后慢”了。
再如,当前在讨论教学问题时,经常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说法。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一般的说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尊重学生,跟着学生的思维走,等等。这些当然是对的,但显然是不具体的。当今建构主义学习观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教学时应仔细考虑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的已有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教学责任。在“规则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一节中更是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完全由学生独立发现规则的情况较少,更多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这样的观点让我联想到,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的发起者是教师,同时教师也是确保这个“过程”得以顺利通畅的关键因素。
类似地情况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常说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一直以为这种教学论是具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然而事实是这些教学论就是哲学取向的教学论。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在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兴起。还有,如看了“学习心理”部分就会发现,机械学习在学习心理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强化刺激这些手段具有正统的心理学意义。
看了这本书,第二个感受是让我看清了我们平时一些看似“不太好”的做法,其实具有重要的心理学原理。具体地说,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有一些教学方法被“素质教育”或者“新课程”套着一些“帽子”,殊不知,在这些“帽子”下面,隐藏着重要的心理学原理。
比如桑代克根据迷箱实验,提出可以把学习看做是刺激与反应的联接,并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三大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这三个定律反应了学习动机、练习、强化和反馈在这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学习的实质是条件反应形成和巩固的过程,其中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动机和强化。虽然这些研究成果与当今建构主义心理学具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习的本质。据此我不得不联想到朱国荣老师在杭州的那堂《长方形面积》:课中,在学生已经发现“长乘宽”就是“每行几个乘几行”之后,朱老师安排了一系列的关于“每行几个,有几行”的强化练习。当时我觉得这个过程有点死板,或者说给予学生再次去体悟的成分少了一点,感觉“不太好”。但从今天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过程,才发现那是符合心理学规律的。
看了这本书,第三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对教学与心理学关系的理解。具体地说,以前只知道该这么做,但为什么这么做,有没有什么理论依据,是不知道了,而在看书之后,我找到了教学与心理学的联接。
看了这本书,第四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做好教学研究的信心。具体地说,以前总认为教学研究是一件非常深奥的事情,是那些非常聪明的人才能有实力去完成的事情,但是现在,我想我也可以去尝试。
独立学院学校是以培养能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中级应用人才为目标的。目前,我国独立学院学生主要的生源是高中毕业没有考上一本或二本后的学生,他们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差、学习兴趣不浓厚等问题。尤其是对于数学学科来说,学科难度大、抽象程度高、成绩提高缓慢,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学生不喜欢、甚至讨厌学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将信息技术带入独立学院的数学教学过程中。
1.整合的方式
信息技术与独立学院数学学科的整合就是在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学科内容、教学理念等有机地融为一体[1]。其整合方式有两种:①信息技术辅助教师的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生动、形象的呈现教学内容、模拟教学过程、评价教学效果,达到辅助教师教学的目的。②计算机辅助学生学习数学。信息技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了引导者、辅助者的作用,计算机可以向学生展示一系列的练习题,让学生回答,并且及时给予评判和指导。计算机通过设置问题情景、帮助学生巩固教学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信息技术与独立学院数学学科的整合优势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可以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地呈现教学内容, 生动地展现了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有效地推动了数学教学效果。
(1) 信息技术与独立学院数学学科整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地呈现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各种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种方式,将数学知识依托于真实的情景展示出来,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和活动空间。
(2) 信息技术与独立学院数学学科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和发现的能力。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拓展知识、创新知识。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为数学问题提供了强大的情景资源,教师通过设计“游戏式”的关卡,让学生在一步一步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了自己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3) 信息技术与独立学院数学学科整合,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得技能和经验。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与想象力于一身的科学,独立学院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教学环境中,通过积极的思维,不断了解、理解和掌握这门科学,培养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信息技术与高职数学学科整合后,教师在课后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学习工具,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仿真的探究情景、平等交流的写作平台和辅助学习的认知工具,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帮助学生提高了获得技能和经验的能力,同时,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
3.信息技术与独立学院数学学科整合的反思
数学作为学生学习各科的基础学科,因其严谨的知识系统性、链状结构性,以及在学生思维训练中的逻辑性、科学性,使其具备独有的特点,信息技术与独立学院数学学科整合过程中,要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1)教师要转变观念。信息技术介入教学过程,并不只是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改变,教学手段的新颖,应该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的转变。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引导者。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过程中,教师转变观念,切实感受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优势,从内心深处接纳现代教育技术,积极有效地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观念更新。
(2)加强师生互动,注重师生情感交流。多媒体信息技术进入数学课堂教学,给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带来了深刻变革,同时,也拉大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课堂教学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师生之间不仅需要知识的交流,更需要情感交流,教师过多的将注意力转移到教学课件的演示上,这会使课堂交流变得更少,不利于培养师生关系,整个课堂很容易变成一个满堂灌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注重师生之间情感交流。
总之,信息技术与独立学院数学学科的整合,有效地激发了师生的积极性,使教师从传统数学教学的“一支笔、一张嘴”的授课方式走出来,更使学生从“苦学”走进了“乐学”,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信息技术与高职数学学科整合,实现了教师寓教于乐,学生乐此不彼,为独立学院学生走向社会,成为栋梁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定强,金江熙.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一些新思考[J] .电化教育研究,2006,01:55-57.
[2] 杨振江.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2009,07:29-30.
[3] 杨泽忠.先行组织者策略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01:135-136.
大学生心理书籍读后感1近来看了一本心理学的书,最有感触的一句话就是: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要我做”就是一个人在工作的时候缺乏主动性,总是在生活所迫或者别人的催促下不得不做自己的工作。如果一个人缺乏对生活的热情和主动,就会被动的接受一切,在生活和工作没有目标,看不到前途,物质和精神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人的懒惰的本性就会被激发起来,就会处处“要我做”,如果在一个单位人人都处于这样的状态,开展一项工作就会变得很困难,个人和集体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制约。那么,如何才能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呢?《心理学》这本书给我们开出了一剂温良的治病药方。
心理学在人的激励方面分析的很详细,就是如何激发个人的积极性,首先就是确定正确的目标。人活着要有理想,有奋斗目标,不然就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成功:简单的说,就是目标加上进取心,有人安于现状,只想维持现状,采取“守”的态度,时间久了就会变陈消极的态度,失去积极的动力,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必须要设置向前看的目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追求卓越,追求更好,时时努力超越现在的自己,才能不断进步,才能离成功更近一些。
心里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类的基本需要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建立在其他需要的前提之下,在工作能够体现自我价值,变成了一种兴趣的时候,人就会以工作为乐,而不是以工作为负担,一旦工作变成了一种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要我做”也就顺其自然成了“我要做”。
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让自己时时拥有快乐的感觉,凡事不斤斤计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学会感激,只要健康和活着,就是上天最大的恩赐,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应有的一切。
在现实社会和工作中,一个人满足了基本需要以后,就要给自己定目标,思考和理解自己生活工作的目的是什么,意义如何体现,怎样让自己的心情快乐和轻松,怎样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挑战和麻烦,在反思的过程中,“要我做”也就逐步转化为“我要做”。
大学生心理书籍读后感2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一直以来我都对心理学充满了好奇与兴趣,但却很少有机会接触与之相关的知识,这次有幸拜读了《心理学与生活》。
拿到它时我抱着怀疑的态度,毕竟自己是个心理学的“门外汉”,但让人欣慰的是,对于一个对心理学感兴趣,但是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学的人来说,这本教材是非常合适的一本入门书籍。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真切地感受到心理学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_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想多点了解一些关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深入学习现代心理学,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史,学习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通过在参加活动课的过程中体会人生的知识。我想掌握更多的心理学方法,认识自己和他人,提高自己和帮助他人的能力。希望老师能在心理学与生活的课程中多讲一些关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知识。当今社会,在物质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如何让自己浮躁的心态,归于平静,如何放松自己,寻找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新课题。
大学生心理书籍读后感3《读懂心灵》是一本以各种小故事构成的心理书籍。书中分有八个小主题,其中最让我感触最多的就是第三小主题一一在失意与缺憾中修复自己,其中的一句话很是令人深思:
不要预支明天的烦恼,过旱地为未来担忧,那仅仅是徒劳,不于事无补,还会让自己活得更加疲意。
生活不在昨天,也不在明天,它只是踏踏实实的今天。生活中往往就是这样,我们常常会好高骛远,内心幻想这美好的未来,却从未努力去靠近它。与其迷茫未来自己该做什么,不如踏踏实实过好现在,没有人会一生下来就明白自己的人生该是做什么的,未来都是掌握在现在一点一点努力的自己的手上。
好多同学可能都和我一样,进入大学,对自己的未来都是无知迷茫的,很多人在这种迷茫中慢慢松懈自己,没有目标的过着每一天,看着宿舍其他的同学积极的参加着各种组织或者协会,每天都很充实,心里是羡慕的,比起每天懒在宿舍的自己,虽然会听到舍友说:“好累,好羡慕你什么都没参加啊!”但其实自己心里是难受的,虽然也有为自己的未来考虑过许多,但每次定下的小目标,第二天就会被扼杀在了被子中,就如书中说得:生活不是在昨天,也不是在明天,它只是踏踏实实的今天。与其每天后悔昨天不努力的自己,然后再对明天设下目标,不如好好充实过好今天,不后悔昨天,不多虑明天,相信在一天天充实的生活和学习中,会慢慢的找到符合自己未来的目标,并一步步靠近它。
大学生活说久也不久,说短也不短,足够你思考自己的未来,但希望在毕业之时,别还是停留在思考中,而一点也未付出行动。
大学生心理书籍读后感4情绪转移
先简单来介绍一下情绪平衡的作用,然后我会列出本书的目录,它简明概括了每章节的内容。
借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的格式:“看或不看,它都在那里,不离不弃;学或不学,选择权在你,不着不急。”如果,对你有所帮助,你不用谢我,谢谢你自己吧,因为是你自己想改变;如果你有经验想跟大家分享,那就说出来吧,用你的方式去向更多的人推荐(是PUSH,不是PULL,就是仅仅宣传,但不要强迫别人来学);如果,你感觉没什么用,那就当个“打酱油的”吧!
不同心情
“病由心生,境随心转”,每种情绪会对心情造成不同的影响,还会对对应的心、肝、脾、肺等器官造成直接的影响。而情绪平衡,就是通过一种情绪平衡技巧(腹式深呼吸疗法+中医经络穴道敲击或按压+自我肯定陈述等)来释放各种不好的情绪,诸如仇恨、憎恶、痛苦、罪恶感与羞耻感等具有毁灭性的情绪;还有恐惧、愤怒、创伤、担忧、哀伤、压力、过度兴奋等程度较轻的情绪,从而预防由这些情绪造成的不适,或治疗由这些情绪造成的生理上的疾病。
保持身、心、灵的健康,追求内心的爱、喜悦、和平。这种情绪平衡技巧可以靠自己来进行,不需要别人的协助。你在任何地点都可以运用它。使用它,你将发现自己在哪里受了伤以及该如何治疗自己。你不需要心理分析,你的潜意识心知道如何治愈你的创伤(不用担心秘密会泄露)。本书无意取代专业治疗,只是教你一种方法,学习化解痛苦。
宝贵
书的主要意图在于教人们学会情绪平衡的方法。这样一本书,对于一个刚刚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的自己来说是相当有用的。情绪的诱因是内心世界的反映:不愉快的反映是来自潜意识的线索和信号,提醒我们尚有未解决的情绪问题。如果,我们忽略它,或许会失去解决生活中重大问题的宝贵机会,对我们的生活,甚至是我们身边人的生活都有重大影响。因此,我们要学会自我排拒和自我接纳来管理内心的乱流…平衡情绪的重点就是要认清所有重要的事情都来自于内在,这是通往内心和谐的第一个线索。
同样我们也需要接纳自己,接纳生命是艰苦的,接纳人生中将会有重大的阻碍,接纳我们将会犯下许多错误,以及接纳许多人会认为我们就是他们苦难的源泉。只有接受,才能谈到去解决它。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因素急剧变化的时代,生活节奏加快,竞争13益加剧,对人们的思想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当代大学生由于成长过程中的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心理疾患已成为普遍而又严重的问题。为数不少的学生在性格、情感上存在缺陷,相对缺乏独立自理能力,而且耐挫力较差,适应能力偏弱,导致在人际交往和面对新环境时引发出许多问题。与此同时,大学生们还存在着许多心理压力,这些压力来源于很多方面,有社会各种舆论带来的压力,有家庭传统观念和教育观念与自身观念的冲突带来的压力。大学生因心理障碍而休学、退学的占总退、休学人数的30%左右,自杀、犯罪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以上情况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的担忧和如何应对的思考。图书馆是大学生学习和获取信息资源的地方,对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为使图书馆发挥预防、化解、排除大学生心理问题、思想问题的教育职能,近些年兴起了“阅读疗法”,用以治疗大学生心理问题。如何利用图书馆的有效资源,拓展高校图书馆服务内容,开展有特色的个性化服务,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治疗心理疾病,是目前高校图书馆应该重视的一种新型服务方式。
一、阅读疗法的概念与作用
所谓阅读疗法,是运用生理学、医学和读者心理学的原理,通过有选择的读物和指导性阅读,来寻求心理问题的答案和解决的办法。阅读疗法能够排除读者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改善情绪,调整其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以达到辅助医疗的治疗目的。作为一种简单方便的心理自助疗法,其应用已越来越广泛。美国科学家斯塔克在一项全美调查中发现,84%的心理医生在使用阅读疗法,该疗法在增进自信、改变行为和人际关系方面有特别疗效。
阅读疗法通过治疗者向读者推荐一些有益的相关书籍,使读者通过阅读来达到缓解、消除心理失调,促进心身健康,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作为人的精神食粮的书籍,自古以来就有充实人的精神、满足人的欲求、启迪人的心智、调节人的情绪的作用。阅读疗法的干预水j可分为四个方面:智力的、社会的、行为的和情绪的。在智力水平上,阅读疗法可激发读者对自己的态度与行为进行反思与分析,并意识到处理问题的方法,获得关于人的行为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发展自己的必趣;在社会水平上,阅读疗法能扩展人的认识范围,强化礼会和文化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也有助于读者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更加有效地生活;在行为水平,阅读疗法可增强人的活动能力,给读者提供机会,以便在想象中体验各种行为模式,考察其可能的结果,也有助于抑制不成熟的行为,促进成长;在情绪水平卜,阅读疗法可使读者获得许多经验,在阅读过程巾可以有意或无意地获得情感的支持、认同,并通过体验作者设定情境中的恐惧悲伤,使内心的焦虑得以释放,使情感净化,从而使被压抑的情感和体验进入意识之中,开通情绪和冲动表达的渠道,获得领悟,为读者提供机会以了解自己的动机和他人特定情况下的动机,找到解决类似问题的办法。阅读疗法既可以单‘地使用,也可以与其他疗法…起使用。阅读疗法的关键是推荐的书籍应符合治疗目的、当事人的病情和病凶以及阅读水平、阅读兴趣。要避免观点模糊甚至错误的书籍。阅读过程中,读者若能撰写读书笔记,并得到治疗者积极的关注和指导,则效果更好。因为阅读疗法有无压力、无顾虑、无强制性、具有暗示作用的独特优势,使读者易于接受。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意义
1.通过阅读疗法使大学生及时排除心理困扰。大学生目前患心理障碍疾病的人数在不断增加,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应当采取预防为主,标本兼治,防重丁治的原则,以便有效地抑制住患病率二升的不良趋势。读者到图书馆可以无精神压力、无顾虑地进行阅读治疗,也不必支付咨询费用就能解决心理问题。因此阅读疗法相埘于心理咨询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阅读疗法具有娱乐、信息、益智、领悟等功能,有利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治,如同英格兰布里斯托尔大学医生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的:“阅读诗歌比吞服药丸能更有效地治疗焦虑症和抑郁情绪”。调查显示大学生70%曾经通过读书来解决心理困扰、排除心理障碍。所以阅读疗法不失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好办法。
2.拓展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与方式。治疗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图书馆是责无旁贷的。阅读疗法服务的丌展是对几十年传统、被动的图书馆阅览服务方式的一种挑战,它顺应了信息社会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需要,增强r高校图书馆在社会文化、信息市场的竞争力。
3.发挥了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高校图书馆除肩负着信息眼务的职能外,还宿负着对火学生进行思想、心理、文化、信息素质等多种教育职能。图书馆作为人才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职能,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以书籍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4.有利于逐步完善阅读疗法的理论与应用。阅读疗法在同的研究历史较短,理论与应用研究十分匮乏,它的作用机理和应用效果还处在研究探索阶段。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可以积累经验,在实践用中加强对阅读疗法的研究。
三、高校图书馆如何开展阅读疗法
1.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加强学习。由心理咨询师对馆员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人员要极大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必须具备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心理学、医学等基本知识,不断地加强自身继续教育,提高业务素质,充分了解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
2.广泛宣传阅读疗法。我国对阅读疗法的研究还很少,研究进展较迟缓。图=馆可以利用宣传栏、校,播站,举办讲座等大力推介阅读疗法,向学生介绍阅读疗法的作用与基本常识。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一般都能从图书馆收藏的书刊资料中找到排解方法。这有助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乃至今后到社会上能够自觉而有效地利用图书这种特殊的药石预防和凋适心理障碍,使之终身受益。例如,某图书馆举办j,“阅读疗法”展览,以“现代生活的第二起居室——健康阅读——快乐生活”为主题,推广“以书为药”的阅读疗法,并向读耆推荐古代阅读疗法处方一一清代张潮开列的阅读疗法书目书本草和改编的常用对症阅读疗法书日。
3.图书馆设立专门的闭读台疗室。阅读治疗室应为专的阅览室,环境应布置得轻松幽雅,使读者感到精神放松。藏书要经过精心选择,放置针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帮助的文献。由经过培训的咨询靖员,提供心理咨询书刊目录和专题文章,辅导读者进行有效阅读。
4.进行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在校园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常识,}传具有启发意义的佳作。让更多的网者来学习。推荐优秀书目,以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阅读。还可以和来访者在网络进行交流,解答他们的困惑,使更多的大学生获益。
(一)研究对象
运用了问卷法方式对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2013级新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包括影视学院学生461名,音乐学院学生189名,舞蹈学院学生110名,视觉艺术学院学生146名,戏剧学院学生213名。发放问卷1100份,回收问卷1072份,回收率89.03 %。男、女生比例为39.87%、60.13%,学生平均年龄为18±2岁。
(二)研究方法及工具
1.问卷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该问卷是为了了解学生入学时心理状况以及做到有心理问题学生的早期发现,早期矫治而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成为目前国内高校应用广泛的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工具,被证明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内容包括:(1)问卷一:学生基本情况。包括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家庭情况、既往病史、兴趣、爱好、特长、入学动机、录取专业与自己的愿望、家族精神病史及是否做过心理测试等方面。(2)问卷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共64题,其中包括4个测谎题不计分,4个关键题为筛选分类的重要参照题,2个附加题则主要了解学生对自身心理状况总评及是否有健康或心理方面想咨询的问题。
大学生人格问卷(UPI)能将学生筛选为三类:第一类学生:被认为可能确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需约谈进一步了解学生具体情况进行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重点关注的学生;第二类学生:可能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该类学生可做为心理咨询中心今后关注的对象;第三类学生:没有任何心理问题的学生。
2.访谈法。针对UPI的筛查结果,对A类学生进行约谈,进一步了解该学生具体情况,分析其导致心理困惑和问题的原因,给予他们积极的心理关注,引导学生向心理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2013级学生UPI筛查分布图
对问卷结果分析发现,2013级新生中属于第一类重点关注的对象有 162人,占15.11 %,其中有自杀心理倾向的学生有28名;属于第二类可能存在心理问题,需引起关注的学生有 163人,占15.20 %;属于第三类心理健康的学生有 588人,占54.85 %。
总体来说,2013级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大学生常模对照,第一类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远远超过常模10%的参照值,分析其原因,有以下两个:第一,本研究采用纸质问卷的形式,需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分批次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受施测地点、学生态度及指导施测教师的态度等因素影响,也可能导致学生对心理普查存在疑虑,没有认真填写问卷;第二,该校属于艺术类院校,学生个性凸显,情感丰富多变,自我意识较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学生的比例也高于一般普通高校。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类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中,有137名学生得分不在第一类但明确提出咨询意愿,说明心理咨询观念已经渐渐深入到当代大学生心中,逐渐成为其遇到困惑和问题时选择的解决方法之一。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些学生也可能正在面临心理困惑和问题,需要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
(二)随机抽样结果分析
对1072份问卷以10%的比例抽取了108份进行了详细分析,分析发现,2013级新生反映最多的几个问题分别是“缺乏耐力”(36%),“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35%),“思想不集中”(33%),“缺乏自信心”(32%),“记忆力减退”(29%),表明学生中情绪控制、神经衰弱倾向以及自信心方面的问题较多。
(三)典型现象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2013级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分析及后续访谈,发现该校学生一些较为典型的现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1.人际交往问题较为突出。该校属于艺术类独立学院,学生个性凸显,情感丰富多变,自我意识较强,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出现问题后没学会使用恰当的沟通方式解决问题。在上大学之前很多学生没有住校经历,且住宿是统一安排管理,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个性差别、相处的适应性与差异性,客观上增加了学生之间人际摩擦的可能。
2.情绪问题表现突出。根据UPI筛查结果,该校学生情绪问题反映突出,忧郁、焦虑、情绪波动较大且不会调节。在对第一类学生访谈后发现,近半数学生表示经入学适应期之后目前心理状况良好,在填写问卷表现的情绪困扰、甚至自杀倾向在一段时间后主诉已经消失,不存在过分消极或轻身的念头,说明该校学生情绪表现较为冲动、善变。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大学生人格问卷(UPI)问卷中的问题重点强调的是学生近期的情绪状况,而情绪具有周期性和多变性特点,这对于排查可能存在重大心理隐患的学生存在不足与偏差。
3.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差异显著。在问卷一中“录取专业与自身愿望”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大多数学生的答案集中在“比较满意”和“相差太远,很不满意”这两个极端选项,后续访谈中也体现这一现象。追溯原因:一是学习艺术类专业需要提前规划未来发展走向,有一定艺术能力基础才能参加高考顺利进入大学学习,人生目标较为明确,职业规划意识较强。二是部分参加艺术类高考的学生自身文化课程成绩不理想,高考前突击集中学习艺术类课程及技能参加考试,采用“曲线救国”的方式进入大学学习,专业素质不强,也没有明确的未来目标与规划,容易产生迷茫感。
4.恋爱观不成熟,恋爱问题较多。艺术专业学生情感丰富多变、外露、感受性较高,加之大学校园相对自由宽松,有的学生为了调节终日与书与琴为伴的单调生活谈恋爱,有的学生看周围同学成双入对跟风谈恋爱,有的学生甚至被某些老师以寻找艺术的感觉为名鼓励谈恋爱。恋爱观不成熟,学生缺乏正确引导,极易导致恋爱关系出现问题,甚至失恋,给身心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
5.大多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家庭关系和家庭问题较为复杂。结合UPI问卷中“家庭情况”这一选项情况及日常心理咨询与第一类学生约谈的心理咨询记录,查阅这类学生的心理档案时发现,大多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家庭关系和家庭问题较为复杂。这一结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了有力依据,有的放矢,提高心理危机的阳性筛查率和工作效率,把心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对策探讨
针对性地做好艺术类独立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是心理工作者的重要内容,更需要学校各部门密切配合与共同努力,同时也不可缺少学生家长在其中的积极协助作用,只有形成多元化、立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才能真正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大学生提供保障。
(一)从学校管理层面来说
1.建立学校心理危机三级预警制度,实现从班级到院系到校心理咨询中心三级系统督查机制。在班级设置心理委员,加强各班级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将预防心理危机的工作深入到学生中。实行主动排查机制,尤其对有自杀意念、自杀企图、自杀行为者给予及时有效干预,把心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技术水平。根据教育部要求,独立学院应按3000:1的师生比例配置心理教师,满足学生对心理咨询服务的需求;同时对现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在公共必修课中,针对艺术类独立学院学生易出现问题进行重点讲授与教育,教学方法也该改变过去以理论讲述为主的方式,结合艺术类大学生活泼外向的个性,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增加与学生互动的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中;开设一些心理学与生活相结合的选修课程,使课程体系化,满足各专业学生群体的需要;应注重加强心理咨询人员业务素质的培养,
3.把心理素质培养与艺术教育相结合,针对艺术类大学生性格外向、个性凸显、情感丰富等特点,把人格教育融入到艺术教育与艺术实践之中,让他们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艺术美的感触,培育完善健全的人格,从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二)从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层面来说
1.根据学生出现的典型问题,开展针对性较强的团体辅导,如情绪管理训练营、职业生涯探索之旅、恋爱问题一二三等,让更多的学生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的引导,加上学生个人的积极努力,对这些典型问题起到一定地改善作用。
2.运用微博和公众微信平台等学生感兴趣的新型社交工具,推送心理美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定期举办心理卫生专题讲座,利用报刊、校园广播、网络等媒体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3.加强力度扶持大学生心理社团的建设,结合艺术类大学生专业学习的特点,组织各种有趣、有益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通过大学生心理社团开展的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心灵交流,加强同辈群体之间的沟通互助作用,发挥大学生心理社团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推动作用。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240-02
一、独立学院学生心理特点
(一)自卑性强
独立学院学生一般具有很强的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很鲜明地体现在其学业中。他们都曾经过高考大潮的洗礼,经历了高考激烈且残酷的竞争,能够感受到高考对于其内心的摧残,因此产生了一定的自卑心理。特别是经历过高考、填报志愿等事情,更加感受到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够优秀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因此,他们在学业上具有很强的自卑心理,往往认为自己不如普通高校本科生,凡事墨守成规、不敢争先。
(二)独立性强
独立学院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是相对于普通高校本科生而言的。在进入独立学院之后,他们能够较快地适应大学生活,与周围同学打成一片;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群,他们可以很快融入,并且能够与人和谐共处。事实上,这一点要好过许多普通高校的本科学生,在一些普通本科院校中,许多学生存在不够独立的问题,他们长期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之下,因此初到陌生的环境难以适应,也难以与周围同学和平相处,总会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而影响同学感情。
(三)好胜心强
独立学院的学生虽然有较强的自卑心理,但并不影响他们骨子里所存在的好胜心。好胜心是如今所有年轻人的共同特点,事实上,这也是一种心理上不成熟的表现。真正心理成熟的人,往往能够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在做人的过程中,他们为人谦卑、善良,在做事情时也不甘心落于人后,能够将安排给自己的任务完成好,从而获得大家的认可。
(四)攀比心强
独立学院因为学费较贵,因此进入独立学院的学生一般家庭条件比较好。在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中,往往容易激发他们的攀比欲望,使他们具有一定的攀比心。如攀比彼此的物质条件,甚至攀比彼此的男女朋友和感情等。事实上,这样的攀比是非常不利于学生之间的团结及其学业发展的。
(五)距离感强
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具有一定的攀比心和自卑心理,因此很容易在自己的心灵周围筑起一道高高的围墙,对周围人都采用保持一定距离的态度。即不会与大家分崩离析甚至吵架斗殴,但也不会与大家保持过于亲密的关系。这种距离性也不利于学生本身的成长。人是群居动物,每一个人都需要与他人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和互动,只有这样才能快乐、健康地成长。这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然而,如果常常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就难以满足这种需求,从而变得内向自闭。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意义
(一)引导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成长,帮助学生变得成熟。如今许多学生在步入大学校园时还未成年,即使已经成年也只是刚成年。这样的年纪就离开家庭,许多学生难以适应,也难以继续自我把控。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代替家长,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同时也指导学生变得成熟。这样的成长与成熟,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其今后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都有着巨大的意义,可以让其适应社会的节奏。
(二)避免危险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教师尽快发现学生的思想波动,甚至避免危险的发生。进入大学的学生还处于青春期,思想波动比较大。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波动,与学生做朋友,让他们有任何问题都多与教师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他们在思想上的任何不良波动,特别是悲观厌世的情绪,并及时进行疏导,从而将学生可能出现的危险扼杀在摇篮中。
(三)提高凝聚力
心理健康教育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班级的凝聚力。许多班级出现一片散沙的状况,主要原因是这个年纪学生的心理特点,如自卑心理强,不够成熟,同时又总是与周围同学保持距离等等。这样的心理特点会使大家不够有凝聚力。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方法,帮助大家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逐渐开始接纳周围的人,并且和周围的同学互相了解,互相沟通,从而建立较强的凝聚力和信任感。这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教师的压力。
(四)规范校风校纪
规范的校风校纪是衡量每一个学校表现好坏的重要环节。一所有着良好校风校纪的学校,家长就会乐于将学生交给学校。相反,如果一所学校管理混乱,校风校纪也混乱不堪,那么学生、家长、教师都会对学校产生不信任的情绪。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成熟的心理状态,从而避免许多不良情绪的产生,这样就不会对校风校纪产生敌对情绪,也不会蓄意破坏。这样,校风校纪就会自然产生好转。一旦校园风气发生良性变化,每个学生都是受益者。
(五)让学生快乐
每一名学生都是未来社会的重要分子,他们的健康、快乐成长是社会最重要的安稳指标。因此,学生快乐成长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只有让学生快乐成长,才能让学生今后成长为对社会真正有益的人。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快乐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预知学生在哪些方面会产生不快乐的因素,也可以感受到学生的心理存在哪些问题,从而帮助学生疏导和解决,让学生真正快乐的成长和成熟。
三、信息技术的特点
(一)直观性
信息技术具有一定的直观性。通过信息技术,许多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究竟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同时也可以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在同龄人的分布中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跳脱自己的环境,看到大环境中的自己,才能真正清楚、客观地认识和看待自己。因此,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自己的特点和问题。
(二)客观性
信息技术不同于人的主观判断,更加具有客观性。许多心理医师主观的判断和评价,很容易受到自己的客观条件的影响,以及由于自身诊断水平的差异,许多医生难以做出正确、客观的评价,这样很容易对学生造成不利影响。然而信息技术却很好地摆脱了这样的不足,使得结果更加具有客观性。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对学生问题的判断和分类中,通过电子答题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判断,信息技术可以避免医生主观情绪的加入,客观地对学生展开判断。
(三)娱乐性
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会出现流于形式的问题,由教师带领大家上一节心理健康课,讲一讲相关的理论基础,或是照本宣科讲一些常见案例等。这样的课程教师不愿意上,学生也不愿意听,同时更难以产生良好的效果。进入信息技术授课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就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运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摆脱以往的枯燥、乏味、照本宣科,转而使教学过程变得有趣、丰富,并且能够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电子化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进入电子化时代和无纸化时代,这样的意义在于可以更好地保护学生隐私,从而使学生更加安全、放心地将自己交给心理教师,并且对老师毫无保留。这样的电子化特点,最初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疏导阶段。许多学生不愿与教师进行很直接的沟通,那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远程沟通。通过远程沟通的方法,帮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与专业,从而建立学生对教师的信任。
(五)大数据
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所谓大数据,就是通过信息技术中的海量信息,帮助建立全景画的图像,让学生和教师更加准确无误地了解学生目前的心理状况,避免相似的情况发生。学生的心理状况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可以通过调查和研究找到其发生的根源,而这种发生的根源在以往的纸质化时代,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未必产生良好效果,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这样的方法变得简便易行而且轻而易举了。
四、信息技术在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一)应用于单独对话
信息技术在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首先可以应用于心理健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独对话。单独对话的特点是,可以为学生营造相对密闭的空间,从而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安全感以及依赖感,从而对老师敞开心扉,无所不谈。信息技术可以成为单独对话的良好开端,许多学生碍于情面不愿意走进心理咨询室,也非常害怕面对周围人的眼光,这时如果借助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进行远程的心理咨询,就可以让学生产生很大的安全感,在这方面开始逐渐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
(二)应用于集体授课
独立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除了单独对话,更主要的部分是对学生的集体授课。学生的集体授课意义在于,在很大程度上普及心理健康的教育观念,让学生认识到,绝大多数人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应惧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得教育过程更加有趣,不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枯燥乏味的情绪。例如,许多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喜欢看到多媒体视频,通过视频中的案例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个人的重要意义。
(三)应用于大型活动
独立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很适合开展大型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集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帮互助关系。在这样的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得学生开展活动的方式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加可以感受到教师的授课诚意。这些大型活动可以包括母亲节或者父亲节,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爱意,也可以包括拓展训练,让学生之间通过合作加深对彼此的信任和情感。这些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加入,只有加入信息技术,这些活动才能发挥最好的效果。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的重要性
在语文学习中,相较于书写、背诵等生硬的学习方式,阅读更加轻松,更容易被学生接受。阅读不仅便于学生从书中吸取大量的基础词汇,还有益于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把控和对中心思想的理解。所以对于正在培养习惯的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更能提高学生理解及思考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际教学中,一方面,枯燥的课程是教学中的大敌,硬性讲解,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另一方面,课上时间有限,教师通常情况下更注重知识讲解,无法匀出太多时间给学生进行课上阅读,导致学生大部分的阅读都是在课下完成的。
那么,教师要做的就是想办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会他们从阅读中吸取更多知识,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我们将阅读学习分为课上教学和可课下自我学习。
课上:由于课上时间短暂,还要进行知识点讲解,能分给阅读授课的时间非常少。所以教师对于授课内容必须提前做足准备,不仅要保证授课过程流畅,还要掌握恰当的切入点,尽量将知识点串联进趣闻故事或切实存在于学生眼前的事物,引发学生思考,让他们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进而对阅读产生好感。
课下:教学不能一味遵循一条流程,教师也需要与时俱进,多了解学生兴趣爱好和热门的话题故事,根据学生不同成长时期对事物的不同认知为其推荐趣味性更强、更有意义的书籍,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喜欢上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组织学生对知识点、心得、感悟进行讨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无论是课堂讨论的方式,还是课余时间自行组织小组进行讨论的方式,都能够实现学生之间的共享资源,从而提升他们的自我判断能力,拓宽他们的视野和认知。讨论的方式有益于强化阅读效果,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新的信息技术也层出无穷。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为一些枯燥的学科带来了契机。在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趣味性尤为重要。一下介绍几种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1.适当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给课程着色
小学语文阅读材料的内容简明生动,但对于心智尚未成形的小学生来说,阅读还是冗长空洞、毫无成就感的。现代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就为这一问题带来了很好的解决办法。在制作课件时,我们不仅可以为教学内容配上图像和声音,还可以通过视频为学生们展现实景、实物或有趣的动画场面。例如:《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中可以引用图片和视频说明壁虎尾巴可再生的原理;《静夜思》《如梦令》等古诗词的课程中可以为古诗词配以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进行朗读。这样的方式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营造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2.鼓励学生通过邮件等方式与教师进行知识交流
一方面课堂时间短暂,教师无法为学生一一解答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一些学生比较内向,不善于在人前表达。这样的情况下,可以鼓励学生多通过邮件等方式与教师进行沟通,锻炼他们的自我表达能力,深化他们的思考深度。同时,这样的方式也让教师对每个学生的状态都有所掌握,有益于教学管理。
3.对于不愿意主动阅读的学生,可以推荐听读的方式
很多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w,我们应想出更合适有效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对于阅读,很多学生并不主动,还有一些学生经常敷衍性阅读,读而不思。鉴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推荐学生采用听读的方式。配乐优美的阅读赏析更易于被学生接受,更能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地感受语言的美感。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美感中慢慢喜欢上阅读,提升阅读品质和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四、结束语
小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初始阶段,帮助他们吸收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重要任务。我们不能单一地进行保守教学,应不断进行教学方式的推陈出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更合适的方式。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更高速地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阅读教育的发展。作为教师也应该积极参与其中,不断研究出更适合学生,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实现传承和创新文化。
参考文献:
[1]范久红.浅谈小学语文如何围绕信息进行自主阅读[J].中国校外教育,2016,(S1):300.
[2]祝桂兴.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初探[J].教育评论,2016,(03):140-14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070-02
一、现代美术教育现状研究
当前,高校美术教育不断取得新的发展,正在向着市场、世界化进程迈进,其发展进程也逐步呈现多元化趋势。由于不同国家以及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状况,这就使得高校在现代美术教育方向方面有不同的侧重点。在这种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下,现代美术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手段,调整教学目标,为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培养更多的人才。
传统的美术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专业知识的教学,使得专业划分较细,导致人才知识相对单一,知识结构不够全面。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有些高校为了片面地与市场接轨,在学科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提高了实用性的要求,使得一些高校现代教育更具有了功利性的倾向;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当前部分高校学生在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发生了不少改变,受到的冲击和影响比较大。有些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较高的回报,却不重视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片面追求实惠化和实际化的目标,学习观念也带有了明显的功利性和倾向性,对于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的学习却有所忽略。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改变这种学习观念和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念,是现代美术教育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也是美术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美术心理学与美术教育的概念
美术心理学就是对美术创作过程中作者的心理活动,对美术作品欣赏者的心理活动以及美术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心理等活动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一研究过程主要是对情绪、认知以及意志等相关情绪的活动规律进行探讨。美术教育是通过教师对美术作品的讲解,让学生能够与美术作品的创作者进行无声地对话和间接地沟通交流。这种沟通交流不需要学生与美术作品创造者面对面进行,但是却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美术学理论知识和美术学基础,能够领悟到美术作品创作者隐含在作品之中的内在心理活动,能够欣赏美术创造者的心路历程。
三、美术心理学与美术教育的关系
(一)美术作品作者的创作心理与美术教育
任何一个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都是美术家用自己的笔来表现自己心理活动以抒发某种情感的过程,或者通过某种艺术形象来表现自己思想的过程。每一幅美术作品,作者在当时的创作过程中,肯定是一个构思过程与一个心理激荡过程的交汇与升华。可见,每一幅美术作品中都饱含着美术创作者心中的想法和千言万语,饱含着美术作品创作者的思想情感。但是,美术创造者将作品完成之后,还要通过美术欣赏让学生们了解其中的内涵,让学生们能够去挖掘其中的艺术魅力,去发现其中的艺术效果和社会效用。也只有通过美术教育,才能使学生能够认识并且掌握发掘美术作品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的工具,构建起美术创造者同美术欣赏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与社会联系之间沟通的纽带。
美术作品都有作者在创作时想要表达的内在含义,学习者想要深入了解,就一定要了解美术作品创作者的心理过程、心路轨迹,进而从精神上与美术作品创作者产生共鸣。从美术心理学角度来讲,美术创作者在进行作品创作时,总会将自己头脑中的创作冲动通过绘画语言展示给读者和欣赏者,有些可能会隐藏较深,有些可能会比较难懂,但是经过美术作品欣赏者或者学生的慢慢领悟和感受,总是能够理解其中的含意,通过视觉美和韵律美以及作品的艺术美去领悟美术创作者的心理动因。同时,高校学生在对美术作品创作者的心理轨迹进行探索和追寻的过程,也是对自身欣赏能力和领悟作品内涵能力的提高,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到作者的内心深处,与作者在精神上产生共鸣。如,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画中的公牛象征,实际在暗喻受难的西班牙人;而画中受伤的马,则象征着光明与希望的灯火;抱着死婴哭嚎的妇人和手握鲜花、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这些画面,我们从中感受到画家对战争的残酷,法西斯野蛮兽行的谴责以及强烈的抗议,以及对正义战胜邪恶的必胜信心。
(二)美术作品的社会心理与美术教育
任何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都是美术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并且结合当时历史情境和社会情境进而升华而产生的。也就是说,每一个美术作品都是人类社会对当前世界认识的物化形态。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都是以作者生活的社会历史背景为依据的,而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现实的真实情况也需要通过美术作品来展示,社会的真善美需要美术作品来宣扬,社会的假恶丑需要通过美术作品来鞭挞。英国著名哲学家科林伍德曾经说过,“没有一个社会完全了解自己的内心,它就会在这一点上欺骗自己,但对于这一点的无知意味着死亡。”所以社会需要艺术家去挖掘,去体会。
学生如何去正确理解美术作品想要表达的社会内涵,如何去把握美术作品创作者的心理和审美意识等,这些对于高校学生提高自身美术欣赏能力和提高自身理解美术作品的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通过美术作品让高校学生了解作品创造的时代背景、思想内涵以及创作意图等,进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作品创造的目的,让学生通过作品表面进而看到其背后本质,从而提高自身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正如美术心理学上所认为的“美术(欣赏)活动还会把观者推向一种类似在海妖的美声中陶醉的动人体验。从美术家的创造到意趣无穷的观看,这些都不仅仅是读解式的认知,也是情感的沐浴。例如,学生在对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进行学习时,首先看到的是花卷中的各种生活场景,通过这些生活场景了解北宋时期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以及北宋时期工商业的繁荣与兴盛。同时,还可以从构图手法、线条勾勒以及虚实结合的韵律感等方面了解到美术作品创作者张择端的高超手法和娴熟的技法。
每一幅美术作品产生的当时的社会因素都有很多,不可能都包含其中。但是,作为高校美术专业的学生还是要学会从作品中感受到其深刻的社会因素和历史因素。这也是高校学生提高自身美术欣赏能力的原因,也是美术作品所具有的内在艺术魅力。心理学家艾伦・温诺说道:“画家在描绘满头密发时,只是非常逼真地画出几缕而把其余的部分画得很模糊,但是观赏者设想出模糊的部分并且竟然想象自己看到了细微的发丝。实际上观赏者并不对实际不存在的头发产生幻觉,他们细心就能清楚地看到,画家仅仅描绘了几缕发丝。然而,人们对画的知觉不是一般的反应,因此往往不在意所描绘的景物比真实的景物少了多少。”这种欣赏者在欣赏作品时所具有的心理因素与人们常说的“举一反三”、“见微得着”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学生自身心理感受与美术教育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学习也是对美术作品的一次细致的欣赏,而从其本质上来讲是一种精神活动,是学生运用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对美术作品的感知能力去进行体验和感悟,进而对美术作品进行再创造的一个过程。这一个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学生首先要从自身心理感受上进行提升,进而提高自身艺术欣赏水平。就像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说的“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每一幅美术作品的作者创作时的审美活动,都充满着突发性与不确定性,而学生对作品进行欣赏时的审美活动同样也充满着即时性,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从这一点来说,就要求欣赏者不能忽略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而要以之去印证和对比创作者当时创作时的心理心境。这也是美术心理学上认为的“对每一幅美术作品的探究,都隐藏着内容以及情感复杂而丰富的主体评价。由于这种评价与情感经验相互交织在一起,所以就特别真实自然,因此很强的颉抗性在心灵的提高或塑造肯定一般不会碰到。”然而,美术学习和艺术欣赏毕竟是学生单独个体的精神活动,在学习美术作品和欣赏时需要静观默察、揣摩品味作品的主题思想,体味作品的艺术内涵,并与创作者创作时的心理状态发生共鸣。如清代朱耷的《荷花水鸟图》以高度概括、删繁就简、以白当黑、虚实互衬的表现手法,刻画了一支残荷,一只孤立在危石上,缩着身体、翻着白眼的水鸟。欣赏者可以从中深刻体味到画家冷漠、孤傲、白眼向人的性格特征。再了解其生平以后,又能使人等同身受地体会到他身为亡明皇室后裔对清统治者的抗议以及其在精神上的极大痛苦,那种“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的心境就跃然而现了。
参考文献:
[1]高建立.论高校艺术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J].艺术教育,2012,(7):120-122.
本文为2014年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与师生教学活动方式转变的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是GS[2014]GHB1655.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理念和实施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总体上来看,这轮课程改革在提升素质教育能力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也有利于促进高中数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更有利于使学生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但对于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来说,至关重要的除了改革本身之外,最为重要的就是广大高中数学教师能够在认同度与实施度方面形成有效的融合,否则,将对高中新课程改革造成一定的影响.因而,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分析,特别是在高中数学新课程理念认同度与认知度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找出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有的放矢地制订一些完善措施.
一、对比分析
为了能够更有效地分析这一问题,重点对100名高中数学教师进行了调查,而且在数学新课程理念方面的课程理念、教学理念、评价理念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进而能够找出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是对课程理念的认同度与实施度分析.通过对100名高中数学教师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尽管从总体上来看,92 % 的高中数学教师对高中数学的新课程内容都给予了高度的认可,这说明高中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整体认可度较高,而且也说明我国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在具体的实施方面,却有高达72 % 的高中数学教师在实施过程中不够到位,特别是对一些课程内容的想法是“没有必要”,而且也有一些高中数学教师在这方面尽管认同度较高,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并没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因而实施程度不到位.
二是对教学理念的认同度与实施度分析.通过对100名高中数学教师的调查可以发现,99 % 的高中数学教师对新数学教学理念的认同度较高,而且普遍认为新教学理念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效能性,对于培养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高中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这说明高中数学新数学课程的教学理念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且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而从对高中新数学课程理念的实施情况来看,100 % 的高中数学教师都进行了实施,而且有高达60 % 以上的高中数学教师已经成为新数学教学理念的落实者、促进者、研究者以及实践者.从这一点来看,高中数学教师对高中数学新课程理念的认同度和实施度都很高.
三是对评价理念的认同度与实施度分析:通过对100名高中数学教师的调查来看,高考已经成为新课程评价理念真正落实的一个重要瓶颈因素,尽管新课程评价理念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以及战略性,但高中数学教师普遍受到高考的限制,因而仍然高度重视学生分数的提升,有高达90 % 的高中数学教师认为,尽管自身对新数学教学评价理念持肯定态度,但为了学生能够顺利高考,也无法更有效地实施.比如,某教师认为,自己对数学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是十分赞同的,但由于高考的限制,自己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尽管在往这个方向努力,但实际操作仍然比较困难,因而与新课程之前也没有太大的变化.这种认为也代表了绝大多数高数学教师的想法.
二、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关于课程理念方面,我们可以发现实施度低于认同度;关于教学理念方面,则都具有很高的认同度和实施度;关于评价理念方面,则认同理念高于实施理念,特别是存在着无法实施的问题,这主要是受到高考的限制.这就需要高中数学教师在具体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进行持续的改革和创新,重点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教师要持续进行创新.从对比分析的情况来看,高中数学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认同度与实施度方面还存在一些矛盾,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高中数学教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缺乏持续性,因而应当对高中数学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持续创新,只有不间断的改革和创新,才能使自身教学理念的认同度与实施度同步,进而提升高中数学新课程理念的落实能力.
二是提升教师的决策能力.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从新课程理念出发,着力提升自身的教学决策能力.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要解决认同度与实施度相矛盾的问题,要在认同度的基础上提升实施度,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教学决策能力,而不是受到外界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对新课程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与自身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加强教学创新.
三是完善教学的评价机制.对于教学评价机制来说,由于受到高考的限制,导致新课程理念无法实施.因而必须在改进教学评价机制方面狠下功夫,这一点需要引起高中学校的重视,要将高考目标与课程理念紧密结合起来,找出二者的结合点,这样能够使高中数学教师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更好地实施新理念,既有利于解决高考限制,同时,也有利于提升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新课程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对高中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从高中数学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同度与实施度的对比分析来看,仍然不容乐观.这就需要高中学校以及广大高中数学教师要高度重视新课程理念的实施,特别是要在持续进行创新、提升决策能力、完善评价机制等诸多方面取得突破,以此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二、树立核心语文知识的意识,有效开展阅读教学
(一)小学语文教师要树立核心语文知识的意识
语文是集语言、文字、文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是通过向学生传递基本的语词、语句、段落、文本的基本知识,来促进学生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语文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小学阅读教学把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素材、生活情境引入课堂是必要的,也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常见讨论。但是,许多语文教师在引入海量课外语文资源的过程中却丢失了阅读课的学习主题。例如,在一名教师的公开课程,这个教师通过图片、视频、实物等引入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情境表演、游戏互动、现场展示、字谜猜测等“出彩”的手段,占据了教学一半的时间,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参与度很高,整堂课可以说是热闹非凡。但是,在整个课堂红教师连最基本的生字生词都没有进行教学,关键句子、关键语段的讲解就更不要说,这种舍本逐末的教育理念,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是无益的。核心语文知识的树立需要教师改变追求过多形式和过多资源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围绕语文知识的思维活跃状态作为课程实施的主要标准,也语文知识的巩固为目标,适当地引入语文资源采用合适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二)核心语文知识的分析与提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02
近年来,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及普通一本、二本高校的深入开展给独立学院信息技术课程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压力,因为这些年来中小学和普通一本、二本高校在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中不仅投入了相当的物力和人力,而且还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而独立学院在物力、人力两方面都相对较弱,面对这样的现实,如何能借助中小学和普通一本、二本的已有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设高品质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达到高效、优质地培养信息技术人才的目的,这给独立学院教育者和管理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独立学院只有认真、快速地解决好该问题,才能继续保持其“又好又快”的发展步伐,才不会在今天这个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中被淘汰。
为此,课题组通过近四年的时间,对西部地区一些独立学院和普通一本、二本高校及有关中小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情况,进行了较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并整理出一些可供相关独立学院在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时的参考信息,如本文重点探讨的独立学院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策略。
1.相关调查及基本分析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与应用的今天,要让大学学生①掌握好信息技术,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大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就需要转变传统信息技术教学观,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最优的教学策略。
为了寻求适合独立学院信息技术课程的普适策略,课题组对西南地区5所独立学院连续4年的大一学生入学前后②关于信息技术水平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最后我们得出如下一些基本结论:(1)入学前,差异较大。如:有的学生已对字处理软件、图形软件、编程软件等掌握熟练,而有的却还不会开机、关机。(2)入学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曾经熟练掌握简单信息技术的学生进步却不明显,而那些曾经是IT盲的同学也并没有因为“系统”地学习,而有太多的改变。为此,我们通过对学生和老师进行各种形式的访谈、交流,以寻求一些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信息技术》的讲授内容零散,操作内容大多陈旧,缺乏系统性、先进性和时代性。其二是教学方法单一,不能适应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发展快速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需求,以及不能满足差异性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率,课题组经过这四年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出了一套较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它既考虑学生个体差异,也考虑了适合信息技术及其教学特征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信息技术教学中还欲借助手机、QQ、学习社区等网络平台弥补传统教室的不足。另外,在此基础上,试图采用混合评价方式对信息技术教学进行评价。
2.指导思想
文献[1]指出“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特征。”这无不说明教学策略是一个系统行为,动态、混沌过程;它针对着特定的问题情境、特定的教学内容和特定的教学目标。对于独立学院《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本课题组经过四年的研究和实践,并在成功申请了国家级子课题《独立学院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创新与实践的研究.》之后,提出了开放、立体和全纳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指导思想,其中,“开放”是指既然《信息技术》这门计算机公共课程成为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关键课程,那么它就应当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并能体现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人才的基本条件(即信息素养的基本内容),使之成为不同专业学生培养信息技能的开放性平台;“立体”指在贯穿信息技术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信息技术的多维特征,教学工具和评价模型也应立体化,即:体现智力素质、相关性、支持的学习环境和承认差异等;“全纳”是指依据现代全纳教育思想,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习者应具有公平、民主的学习机会,包括参与、提问、公正的评价方式等等。
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我们设计了一套适合信息技术特征和满足信息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策略,并加以实践。
3.教学内容
文献[2]“教学内容指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教学内容不仅是开放的,而且是动态的。教材只是教学内容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教学者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往往把教学内容与教材混淆,以教材为全部教学内容。笔者认为这种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有失偏颇。为此,课题组在组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时作了一定的改进,其目的是:(1)基本理论与参考教材为准绳,不脱离基础;(2)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发展基本保持同步,体现信息技术的先进性、时代性与广泛应用性;(3)启发学生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对信息技术理论的认识和理解,以此不断提高他们的信息技能。
比如:我们在讲解《信息技术》课程“操作系统基础知识”时,以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为例,从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使用为入口,分块讲解它们的基本知识,并以此和PC操作系统相对照,分析彼此间的异同点,在此基础上对操作系统的一些常用的、关键技术进行勾画。这样由技术应用到理论分析、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组织方法,不仅让学生对自己常用的手机操作系统、PC操作系统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熟练的掌握,而且也对操作系统的一些关键技术有了深入理解,为后续计算机专业的《操作系统》课程学习和日常的操作系统故障分析作了很好的铺垫。
4.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具体执行。对于我们的教学对象——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显著特征是:(1)他们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介于二本学生和一专之间,所以,不能照搬对一本、二本和一专学生的教学方法。(2)自主学习能力、学习习惯较差,创新思维较低,自卑心理较严重。同时,学生的知识结构、计算机基础差异大。一些偏远地方来的同学对计算机可以说一无所知,一些学生对计算机使用又相当熟悉。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一言堂、一刀切都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出现“吃不饱”、“吃不下”的情况。
李秉德教授[3]曾对教学方法分为五类: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为此,课题组结合李教授的教学方法分类法、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和独立学院实情,采取了不同的教学场景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课堂教学,重点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实践教学,订单式教学法为主线;而网络教学则采用E-Learning、M-learning和QQ空间教学法。
4.1课堂教学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论的“任务驱动教学”特点,即: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理积极的学习状态。因此,课题组在实施《信息技术》课程中,构建了适合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特征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比如:《信息技术》的“文字处理应用”时,其驱动教学设计是:设计四个任务来完成该部分教学。(1)输入和保存诗词“沁园春.雪”,其中要涉及的知识点包括:汉字输入、标点、修改、换行、保存等(2)编辑图文并茂的“沁园春.雪”文稿。其中涉及的知识点包括:文字的修饰、图片插入和编辑、声音插入等。(3)为文稿加入注释。其中涉及的知识点包括:自动换行、选定、复制、粘贴、查找与替换等。(4)打印出文稿。其中涉及的知识点包括:排版、页面设置、打印设置等。最后,教师给出综合任务-制作电子班刊,要求分小组完成。并在下次课时按小组验收学生作品,让学生自己阐述制作过程,在此期间,学生可以提出问题或参与评价。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也让教师可以及时检验教学效果。
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使这门课程不再是教师零散的讲完所有知识点,而是对每一教学模块以任务的方式呈现,覆盖所有知识点。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可以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探索,互动协作,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独立探索的自学能力。
4.2实践教学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无领域不用、无信息技能者无从的现状,各行各业对信息人才的需求量日俱增,需求也呈现多化,这就要求独立学院在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需要以企业需求为参考,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信息人才。因此,我们在组织《信息技术》实践教学时,以企业的主要要求为参考,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组织。
大多数企业都实现了管理的信息化,他们亟需这类信息化管理人才,为此,我们根据其需求特点,有的放矢地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如:针对《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这部分内容时,我们让学生在校-企联合的资源平台上,与企业工程师面对面学习、交流信息系统的应用、设计和管理基本知识,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等相关内容,这既让学生熟悉了信息系统的使用,同时,也对信息系统所涉及的一些常用技术和关键技术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这样设计的实践教学,不仅学生大有收获,而且也让企业招聘到了自己比较满意的员工,节约了他们在重复培养员工信息技术基本技能方面的费用和时间。
4.3多元化网络教学
现在无处不在的信息技术,其应用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甚至学习带来了穷言难尽的便捷。为了弥补传统教室的区域局限性和实时交互性差等缺陷,教育学家和信息技术学家已经开始着手研究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应用,如:多种多样的E-learning、M-learning学习平台的问世,但这些多元化的网络学习工具仍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我们根据其教学策略,设计了适合独立学院《信息技术》课程的多元化网络教学,以满足学习者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多样化需求,比如:我们构思和设计了QQ空间教学平台、网络互动平台和手机实时交流平台。
QQ空间教学平台。现在有电脑的国人几乎都使用QQ作为即时通工具,学生也几乎人人一个Q号。利用QQ空间作为教学平台不失为课堂教学一个有益的补充。申请一个专业QQ号,利用该QQ号建立QQ空间。里面的内容主要包含《信息技术》课程的所有知识点及知识进深,同时,学生可以使用QQ留言等方式,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进一步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网络互动平台。该平台由本课题组搭建,内容主要有BBS、课程资源共享、教学视频等。该平台是开放的,面向全国所有用户,帮助教师和学生与外界进行技术交流。
手机实时交流平台。该平台主要利用移动工具随时给学生提供课程反馈,方便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随时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得到对问题的解答。
总之,多元化的网络教学作为教堂教学有益的补充,不仅延伸了课堂,也使学生与教师的联系更加紧密。
5.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传统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评价主要是以分数为主,其评价方式单一,忽略了对学生在信息技术上的兴趣、特长等的评价,误导学生“分数第一”,抹杀了他们在公式、名词等记忆能力之外的其他能力和志趣的发展。这种传统式的评价方式难以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全面学习信息技术的机会,当然,他们的信息素养也难于提高。在文献[3]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多元的评价方式动态地、全面地评价学习者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分数是学生能力的象征,教师“评价”是高于一切的,使“分数决定命运”成了多年来教学过程中已经根深蒂固的唯一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操作性,但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过于单一,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评和同伴、家长的他评作用。为此,我们认为独立学院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评价主体应当多元化,让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同伴和家长的他评有机融合一体,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能力。
第二、强调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独立学院信息技术教育的评价方式要体现学生的信息素养,要避免“分数决定论”带来的“重理论、轻操作”的结果。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探索,我们认为评价方式应以学生的差异性与学习情境的具体情况而定,把评价内容与学生学习特点相结合,强调学生自身内在的变化,减少学生之间量上的比较。所以,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评价方式不仅可以采用各种测验和考试,而且还要兼顾听课笔记、现场操作、学习心得、同伴协作和小组活动等方式,这样做的好处是以多种方式对学生学习内容进行综合评价,挖掘他们在信息技能某一方面的潜力,弥补在其他方面的不足,不断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第三、强调评价结果的动态化。信息技术的学习本身就是动态的、非线性的过程,所以,学习结果也仅仅是一个个离散的状态,不能以静止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动态的学习过程。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思维的变化,把评价结果动态化,以期及时发现学生在信息技能上的潜质,有针对性给予实时地、动态地指导和训练。
第四、强调评价语言的艺术性。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评语往往都是苍白无力,虽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学生之短,但在一定意义上讲,失去了“鼓励进步”的价值。所以,我们认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有必要使用艺术性的语言进行评价,尽量使学生能接受评价的语言,激励他们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评价方式有多种多样,但教师应根据信息技术课程和学生学习能力的诸方面特点,动态更新评价方式和评价指标,让学生在创新的评价方式中快乐地学习信息技术,并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6.结束语
本文探讨的独立学院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是课题组在近几年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自身经验和已有经验而得的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教学心得,其优点的量化表现在:这些年来我院的每次等级考试过级率不断提高,这让课题组成员倍感欣慰。同时,通过对一些专业学生的跟踪考察,我们还发现他们在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中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增强,也具有一定的团队合作精神。虽然,我们在独立学院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该课程建设的内容很多,还需要深入研究的子课题也有很多。在今后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和研究中,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独立学院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除此外,还将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相关的领域加大研究投入,如:独立学院信息技术教材研究、独立学院信息技术课程师资建设研究等。
注释:
① 这里指的大学生主要是独立学院学生,同时“大学”指独立学院。
② 入学前后:是指大一学生进入大学校园但尚未开课这段时间,即为“前”;大一学生在学习完传统大学信息技术课程后,但尚未进入专业课程学习者段时间,即为“后”。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2]http:///view/424858.htm[DB/OL]
[3]李秉德.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
[4]黄绍斌、陈臣.全纳教育视野下的高职高专教育[J].继续教育,2009年12月
[5]包昆锦.试论全纳教育人性假设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J]江苏农林职业技术李院学报2006(1):21-24
[6]边仕英.全纳教育的新理念对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启示[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33-136
[7]侯新一.试论全纳教育理论下的高职教育教学教育与职业[J].2007(5):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