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文化旅游的科学性

文化旅游的科学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09:35:1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文化旅游的科学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文化旅游的科学性

篇1

前言

 

在实践教学中,笔者发现在旅游过程上忽视了少数民族的就餐问题,景区附件没有清真餐厅,新疆同学无法解决饮食问题,旅行社导游只是不收取他们的餐费,但没有提供便捷的清真餐厅交通地图,而七月正是伊斯兰教的开斋节,饮食上无法得到解决,只能以水果及超市里卖的标有清真字样的方便面充饥。这让我们联想到目前对少数民族的服务存在许多缺陷,在旅游过程中没有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和禁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旅游是追求精神愉悦,比生理需求更高层次,但目前发现在少数民族旅游过程中还没有解决好他们的生理需求,此类问题亟待解决。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如何提升对少数民族游客的服务技能具有现实意义。

 

一、调研开展方式

 

我们小组成员陆续开展了调研活动,首先提出访谈及调研问题,采用SWOT分析法筛选问题,在新疆、广西等地开展实地调查,并利用问卷星等软件在网上开展调研,采取了线上线下结合模式。网上问卷共设置100份,有效问卷95份,实地访谈涉及瑶族、维吾尔族、回族等,访问人数总计达60人,主要采用结构访问法,再把其关键字转换和录入,利用SPSS软件绘制成相关图形。

 

访谈对象主要涉及景区的游客,少数民族游客为主,同时也涉及到许多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老师及旅游从业人员,从中汲取了他们的一些看法与建议。

 

二、少数民族旅游人才需要的必要性

 

从少数民族旅游者的角度(主体角度)来论证庞大的旅游市场以及对于少数民族旅游服务人才的稀缺。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少数民族作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一路一带”的发展不断要求我们在旅游服务过程中提升质量。从两个方面阐述少数民族旅游服务上人才的稀缺性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务上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本科教学主要以理论形式开展旅游管理相应的学术研究,实战经验相对比较单一,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中主要以理论研究展开,完成相应科目学习并未涉及少数民族旅游服务技能,只是单一的从认识层次到理论层次,缺少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职业技术院校只注重实际操作能力,这两种都不是培养旅游服务人才的科学方案,只会形成典型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在教务上虽然主要触及理论知识的学习,但是实践操作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个性化旅游服务人才技能的不足

 

在对待少数民族旅游问题上,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一般的常规的旅游服务模式,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这也是旅游业未来发展的趋势。目前我们对于少数民族旅游产品的设计单一,在旅游接待方面没有提前了解少数民族游客的风俗习惯,不能更好地提供相应的设施和服务,导致在旅游过程中使得少数民族碰到多种问题。旅游服务人员也没有相关的经验和常识,没有储备对少数民族的各种知识,导致出现问题时无法得到妥当的解决。

 

三、改进对少数民族游客服务的措施

 

(一)校企合作开展少数民族旅游服务人才培养

 

在学校教务方面,校企合作学校通过实训课程、专家讲座等形式开展,包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读,相关资料的收集以及对游客的行程安排,校企合作中让旅游管理学生进行实践性的服务,开展技能服务大赛,大力推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服务积极性。

 

旅游管理专业的少数民族学生,应该具有思考自身旅游过程中的辩证意识,站在整个少数民族的立场上,提出问题及解决措施,为提升对少数民族游客服务技能贡献自己的想法。在切实体会的基础上提高自身对于本民族的服务技能,并在落实到实践当中。

 

(二)提升少数民族游客服务技能的学术研究

 

笔者发现到目前为止许多从事旅游的工作者们都没有了解甚至没有考虑到该问题的存在,关于少数民族游客服务技能的相关学术研究也少之又少,研究空间广,但需要专业的学者重视该问题,进行跨学科合作研究,对待此问题形成深刻的思考,指导旅游工作人员的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尊重和宣传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我们要宣传少数民族的文化和传统,使广大的人民群众对其有适当的了解。此外,政府也应当引起重视。只有尊重并且足够重视少数民族,才能够更好的对他们提供服务。而且少数民族自身也应当对他们在旅游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并设法提出解决的方案。

 

四、结语

 

查阅图书文献,与之相关的论文少之又少,项目研究空间十分广阔。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角度出发,作为多民族融合的项目小组开展此项问题探讨非常有价值,提出了相关切实可行的方案。

 

篇2

阅读了曹诗图教授《旅游审美概论》之后,感受颇深,获益良多,不敢妄作评论,唯怕挂一漏万,有失偏颇。故用读书心得的方式将该书特点概括之。

一、教材编写方式的先进性

以往的教科书多在科学性、规范性与严谨性上下功夫,故严肃有余、几无活泼已成教科书的通病。曹诗图教授编著的《旅游审美概论》一改以往教科书编写的风格,将科学性、规范性、严谨性和艺术性这“四性”紧密结合并把旅游文化与旅游审美有机地融合于教科书中,这是该教材的先进性之所在。深挖旅游审美的科学与文化内涵,以“审美是旅游的精魂”为宗旨贯穿于全书中;全书各章前有“学习导引”、“学习目的”、“学习重点”,章后有“复习思考题”、“阅读材料”及“案例阅读”等,规范、系统、全面;教材编写遵循“旅游审美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主要旅游景观与文化艺术门类的审美原理与实践――旅游开发、旅游服务(导游、酒店)等审美实践”的逻辑与思路,内容安排层层递进,从自然风光的赏鉴到人文、艺术、社会、旅游服务等领域的审美,红线串珠,一气呵成;教材选材独具慧眼,用材精当。仅以案例和阅读材料而言,如中国古典园林与审美鉴赏一章选用古典园林大师陈从周先生的大作《说园》,堪称美文;中国传统建筑与审美鉴赏一章选用《北京故宫建筑特色与艺术赏析》一文,颇具代表性;中国书法艺术与审美鉴赏一章选用著名书法家沈鹏的作品;中国绘画艺术与审美鉴赏一章选用著名画家范曾和吴冠中的作品;中国传统音乐与审美鉴赏一章选用民族器乐大师阿炳的作品《二泉映月》;民俗文化与审美鉴赏一章选用文豪沈从文的作品《过节和观灯》的部分内容;旅游服务审美一章中的饭店审美选用建筑大师贝聿铭的杰作香山饭店,等等,可谓眼界高远,精品荟萃。教材图文并茂,全书精选插图140幅,件件堪称精品,幅幅赏心悦目。文字表达准确、生动、精彩,读之朗朗上口,有脍炙人口之感。该书读来如坐春风,形同“审美散步”,完全是一种愉悦享受,自然能引导学生寓学于乐。曹诗图教授已发表学术论文340多篇,著书20多部,并多有创新。如先后出版的《社会发展地理学概论》、《长江三峡学概论》、《旅游哲学概论》等都是填补学科空白的力作,不少著作与教材获奖。《旅游审美概论》的出版,又开创了教科书编写方式的新风格,实在可喜可贺。笔者以为,目前像这种优秀的教科书,实在是罕见,其先进价值和启示作用不可低估。

二、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性

此段文字与前者可能有部分重复之嫌,但这里旨在强调教科书的艺术性。整个人类的教育发展到今天,教育界的同仁们都认识到科学与艺术互通共融,因此素质教育已是全球的共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即要求文理兼容,学文科的应懂点理科,读理科的应学点文科与艺术的东西。从生理学的角度而论,人体的左脑(逻辑思维)与右脑(形象思维)应同时开发,这将有利于人的智力充分发挥。以往多数教科书总以科学的严肃性为由,忽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往往把教科书条文化,内容生硬,读之味同嚼蜡,令学习者望而生畏。《旅游审美概论》这部教科书掀开了一窗清风,以艺术的笔调彰显科学的活力。例如作者在鉴赏中国传统建筑时,生动概括各类建筑为:古城建筑――“华夏文明的缩影”、宫廷建筑――“传统建筑的典范”、陵园建筑――“永恒的归宿”、寺庙建筑――“红尘世界的倒影”、石窟建筑――“宗教与艺术的殿堂”、古塔建筑――“装点山河的神笔”、桥梁建筑――“力与美的交融”、民间建筑――“地域环境的镜子”等等,其中文字叙述更是引人入胜,把一件件古枯的东西活现于读者面前,引导读者把中国传统建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在建筑审美中统一起来。法国作家福楼拜说:“科学和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只有两者的会合方可达到顶峰。众所周知20世纪苏美的“星际空间”之争,1945年美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前苏联滞后,而1957年前苏联把人类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天空――开创了人类的“星际空间时代”。美国为之汗颜,故在1963年由哈佛大学进行了20多年、花费1亿美元的《零点项目》的研究,其研究结论是:从19世纪中到20世纪初俄罗斯在文学、美术、音乐等文化艺术方面均领先于美国,这期间俄罗斯出了大批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单就绘画方面,有人说19世纪如果美国能推出10幅世界名画,那么俄罗斯就能推出100幅。实践证明,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互补互促,共同完成整体思维过程。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认为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极力主张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因此,教科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当是时代新的要求。

三、旅游审美内容的丰厚性

《旅游审美概论》教材共分为旅游审美概述、自然风景与审美观赏、中国古典园林与审美观赏、中国传统建筑与审美欣赏、中国雕塑艺术与审美鉴赏、中国书法艺术与审美鉴赏、中国绘画艺术与审美鉴赏、中国传统音乐与审美欣赏、中国饮食文化与审美欣赏、民俗文化与旅游审美、旅游开发与审美、旅游服务与审美12章。囊括自然、人文、艺术、社会各类旅游资源的审美以及旅游开发审美与旅游服务审美,旅游审美的对象无所不包,可谓旅游审美的“大观园”与“全频道”。书中不仅介绍了各类旅游资源与旅游景观的审美特点与审美原理,还重点阐述了审美鉴赏方法。关于审美鉴赏,作者总结了自然风景审美的24字诀,中国园林审美的7点方法,中国传统建筑审美的6大要点,中国书法鉴赏的5个要领,等等,旨在引导读者在旅游审美领域自由漫步,寻幽探微,洞悉真谛,品味生活。

雄伟的山峰、澎湃的大海、蜿蜒的江河、辽阔的草原、浩瀚的大漠……凝聚于作者的笔端,诗画一般的语言给读者展现出自然风光的天地之大美;一方园林、一栋建筑、一尊雕塑、一贴书法、一幅绘画、一曲音乐在作者的笔下又是如此的精美鲜活。如雕塑审美中,书中列举“五台山南禅寺的唐塑――天王和女菩萨两手相携,眼神相接,递送秋波……”,雕塑的微妙微俏,评论的入木三分,旨在引导读者在鉴赏雕塑的神韵之美中悟出唐代文化“是一种博大、开放的时代文化。”又如在书法审美中,教材中写道:中国书法之所以成为一门重要的艺术,在于它与中国文化之道紧密相连。书法家作书的创造过程,观赏者欣赏书法的过程,也是深刻领悟中国文化之道的过程。中国文化的宇宙是一个气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宇宙,对非质实而虚灵的气的模拟,用笔墨的浓淡、枯润、虚实和周流的运转的书法来表现最令人体悟了。所谓“气脉不断”、“笔断意连”乃至“气韵”,都是因中国文化“气”的性质而具有一种较高的境界。总之,中国书法是由文字、书写工具和文化思想综合形成的一个独立的艺术世界。文笔充满哲理与诗意,内涵深厚,意蕴深远,可谓“仰观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宏微巨细尽在书中。

四、时空纵横的整合性

《旅游审美概论》教材编写具有时空结合的大视野,将旅游审美进行了纵向的历史比较和横向的中西比较。如中国造园艺术、传统建筑、雕塑、书法、绘画等历史发展演变等内容,较好地体现了审美的时间观。全书12章中除了旅游审美概述、中国书法、旅游开发、旅游服务等章节外,各章都进行了中西审美的比较,立足本土,放眼世界。比较内容颇具深广度,观点正确,见解独到。其足见作者融汇中西的学术功底。有的章节如音乐、园林、建筑、饮食等审美,还进行了区域分析,阐述了地域风格之美,具有旅游审美的空间观,并突出了旅游的异地性特点。无疑只有在洞悉文化史和比较文化的基础上并把握旅游本质的前提下方可作出如此全方位的精到比较,进行旅游审美时空纵横的整合,其“究时空之际,通审美之变”的境界甚为难得。

篇3

1、缺乏规划,旅游规模小。全乡乡村旅游发展前景虽然看好,但总体上还处于自发性发展阶段,旅游开发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个别景区处于自由观光状态。一是缺乏整体规划。xx乡村旅游规划的编制只停留在全乡旅游的总体规划上,详细的乡村旅游规划尚未进入议事日程,总体规划只对景点(区)分布情况,单个景区(点)定性定位作粗线条的安排,对整体布局、旅游主题定位、目标市场等关键要素,简单仿效,粗放经营,只体现资源的价值。二是特色不明显。所推出的乡村旅游项目,大多停留在观光上,尚未深入挖掘农业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当地的民风民俗、农业土特产得不到充分体现,拿不出具有较强代表性的品牌,品牌层次较低,形式较落后,缺乏科学化,推不出经典精品观光点。

2、粗放经营,管理滞后。全乡乡村旅游目前还处于浅层次开发,多数村民对旅游产业意识淡薄,许多旅游资源尚未挖掘与开发,在开发经营管理上明显滞后,开发民间工艺品和地方特色饮食,推出特色文艺表演节目等方面力度不够,观赏内容单薄,苗寨风情游活动,由乡村组织安排外,其它景点从引导上缺位,处于自由观光的状态性。

3、基础工作有待加强。主要突出表现在旅游景点配套设施不完善,交通设施相对滞后,吃、住、玩、购、乐等方面尚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基础设施和旅游项目明显滞后,旅游队伍建设落后等方面。

三、对开发xx乡村旅游的建议

1、找准产业定位,突出文化旅游产业的主导地位。

xx乡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美在原始,贵在自然。民族民俗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文化旅游业潜力很大,前景广阔、势己逼人,因此,乡村两级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抢抓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试点的大好时机制定规划,争资上项加强对接,主动作为。通过35年的努力把文化旅游产业真正成为排乡富民强乡的重要产业,并有效地带动农业、工业、饮食、服务等各项各业的发展。

2、强化宣传,大力推介我乡旅游文化产业。

发展旅游宣传,推介至关重要。只有我们推出去,游客才会走进来。一是做好形象包装,向社会广泛征集宣传口号,拍摄我乡的专题宣传片,对xx乡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文化优势、政策环境优势进行深度包装,强力宣传推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增强外界对xx乡旅游资源的知名度。

3、搞好科学规划,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对xx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要做出成效,关键要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做好规划,突出特色,增强科学性,满足市场需求。首先,要注意处理好三种关系:注意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关系,注意处理好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关系,注意处理好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关系。其次,要科学规划xx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带。打造以金龙村为中心的自然景观系列,贯穿保靖夯沙乡风景区,着力开发芷耳村,加快与德夯风景区的攘接。围绕xx、金龙、桃花、让烈深厚的民俗风情,打造民族风情观光带。以公路沿线村,打造生态农业观光带。组织有关专家根据观光带的区域布局,做好科学规划,明确乡村旅游今后的建设重点和发展目标,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让乡村旅游展现出它的魅力。

4、注重科学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领导是关键,乡人民政府要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要成立以主要领导牵头的开发领导小组,形成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定期研究解决乡村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二是加强科学监管。相关职能部门要多下基层,全力支持,突出在经营活动、生态安全、食品安全三方面加强管理。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必须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计划、交通、旅游等部门要积极向上申报,力争把进入乡村旅游景区的公路列入上级计划项目笼子,尽快改造好进入景区的公路。

5、突出民族特色,加快旅游商品开发。

篇4

ReflectiononaFewbasicQuestionsofUrbanTourismPlanning

Abstract:Theintegrationofscienceandpoliticsisabasicprincipletobeimplementedincitytourismplan-ningwiththedestinationplanning,targetplanningandobjectiveplanningasitsbasiccharacteristics.

Keywords:Urbantourismplanning;Politicalnature;Scientificnature;

1两种角度认识城市旅游规划

笔者在博士生阶段读的是旅游规划与管理,之间和之后做过多处旅游规划和策划,例如平遥、北京、泰山等地;再之后,先后进入泰安、杭州等城市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就职。因工作关系,直接接触和操作过多处城市旅游规划。笔者发现,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什么是城市旅游规划,它应当包括哪些内容,应当遵守的规划理念等方面,在由旅游部门委托的城市旅游规划和由规划部门委托的城市旅游规划二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和理解上的分歧。

1.1从旅游规划看城市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按照空间尺度,从大到小分为三类:区域旅游规划、城市旅游规划、景区景点规划。区域旅游规划属于宏观尺度,侧重于旅游业的布局分工;景区景点的规划属于微观尺度,侧重于景区的开发,包括景观的配置、道路等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等。而城市旅游规划是属于中观尺度的规划,虽然城市有大有小,但是,规划内容大同小异,既要有宏观上的定位,又要有微观上的建设规划,因而是一种旅游综合规划。

这类城市旅游规划的委托方即甲方往往是旅游主管部门;而乙方即规划编制单位,由于需要把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来研究,需要多种学科的支撑,因此,中标单位往往出身于旅游、地理、文化等学科。

1.2城市规划中的城市旅游规划

城市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城市旅游规划。在这里,城市旅游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而存在。虽然与城市规划一样,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法律性,但其内容十分单一,主要成果是旅游景区(点)在城市中的布局(有的规划还包括了部分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规划内容),以及旅游线路的组织等。显然,这是一个城市的"游览规划"或观光规划,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规划。由于这种背景下的城市旅游规划主要依托在城市规划之中,它的完成单位基本上是城建规划设计单位,而这些单位的技术人员多为城市规划出身,鉴于其学科背景,对旅游产业和文化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同时,规划人员依照1933年的《雅典》提出的城市四大功能(即居住、交通、生产、游憩)来进行空间布局,而游憩不等于旅游,范围比较小,因此,把城市旅游规划做成"游览规划"是在情理之中的。

不过,作为具有法律效应的城市规划,如果城市旅游规划包括过多的不可预测的旅游经济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和权威性。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2城市旅游规划的性质与特征

笔者在做学者时,是作为乙方完成甲方交办的规划任务,主要的着眼点是在学术上是否立得住脚,因而极为重视数据得分析和结论是否经得起推敲;进入旅游主管部门以来,多是作为甲方协助和监督专家组完成旅游规划,因而更多的是从实践的角度去评价一个城市的旅游规划,出发点就变成了规划的实用性、指导性、可操作性和结论的可靠性。根据这几年的实践经验和城市旅游业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城市旅游规划的特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目的地规划。其假设是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而不是作为客源地进行的规划。这其中有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是要满足游客到这座城市之后的旅游需求而进行的规划;因此不必涉及这座城市作为客源地满足市民出游需要的规划。第二,旅游目的地规划决不仅仅是旅游线路和旅游景区的问题,它要涉及到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旅游要素,即城市旅游规划的综合属性。

二是目的性规划。城市旅游发展的目的、方向、指导思想、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等是城市旅游规划的重要内容。例如,上海城市旅游发展规划近期的主要目的是:如何构筑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旅游框架,以及世博会完成后,旅游设施和资源如何可持续利用等;北京考虑的则是迎接2008奥运会,借此提升北京旅游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而杭州则是围绕"旅游业国际化战略"这一目的展开。离开了目的性,城市旅游规划就失去了它的实用性,也就不具备可行性。

三是目标性规划。城市旅游规划作为一个产业规划门类,不可能不涉及旅游业发展目标和指标问题。虽然我国学者完成的诸多城市旅游规划大都进行了指标的测算,但往往是太教条,不具备现实意义,与规划措施也不匹配。例如某大学规划组在给中国东部一个著名旅游城市的规划提出的指标中,在该市2003年接待2800万人的基数上,按照年递增比例,测算出到2020年,年接待规模为2.5亿人次。显然,这是想当然,当一个城市接待达到其最高承受力时,游客还会来吗?这是没有考虑现实中存在着"自疏"效应的结果。所以旅游发展目标既要有战略上的,即城市旅游发展的定位,又要有战术的,即设定发展的指标,但是,这个指标要合理--既要与规划举措相适应--光有目标没有投入,指标的完成是无源之水;又要与城市的承载力相适应。笔者对中国城市的调查显示,住宿往往会成为这个城市接待规模扩张的最后的瓶颈要素,例如苏州,由于星级宾馆数量较少,许多游客只好住在无锡等周边地区。在新加坡则可能是劳动力成为限制要素。

言而总之,城市旅游规划是以特定的经济区域--城市作为对象而编制的,有关旅游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城市这一特定区域内的细化和落实,是旅游业战略性、空间性和有约束力的规划。规划工作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对旅经济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和调节的重要手段。

3城市旅游规划的原则

科学性和政治性相统一,是好的城市旅游规划应当贯串的一个基本原则。

科学性是一名规划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规划科学"也是要掌握的第一要务。但是,作为甲方的城市政府和作为乙方的规划编制单位虽然在大的目标上总体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的措施和行动上往往产生矛盾,特别是在环境、资源、土地、文物等的保护与开发方面往往有很深的"鸿沟"。这个时候,规划编制单位就必须坚持真理,通过广泛而深入的"沟通"来消除认识上的消除差距,力图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去说服甲方,坚持科学,避免损失。为达到这一目标,要不惜借用权威人士或社会舆论来迫使当地政府"就范"。另外,我们经常谈到的规划的"前瞻性"应当包含在"科学性"这一范围之内。

政治性则是要在方向性、根本性的问题上与当地政府、党委保持统一。由于城市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的支撑点,很多城市把旅游当作支柱产业来对待,因此,城市党委和政府对旅游业非常重视和热心,有的领导甚至已经成为这个方面的专家,所谓的"旅游书记"、"旅游市长"层出不穷。他们对这个城市非常熟悉和热爱,战略构思也基本形成,一个规划如果与他们的战略背道而驰,即使是通过评审,也会束之高阁,落入"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俗套,甚至规划是一套,做又是另一套。这种规划既然不具备可操作性,所以是失败的。其实,规划就是一个甲乙双方的思想博弈过程,规划组没有思想是不被甲方看重的,而一旦思想与当地政府完全背离是行不通的,只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借鉴和启发后形成的规划才是成功的。例如,北京大学在做杭州的旅游规划时,按照国际化的要求,听从了西方专家的意见,提出了"大运河"是杭州旅游的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并在媒体上,结果与当地政府培育"西湖"作为核心竞争力的理念相“冲突”,使得规划编制陷入僵局。最终通过多次交流、沟通、论证,科学的提出了分市场的竞争产品概念,即国内市场和日韩、东南亚市场对应西湖,而欧美市场对应"西湖+大运河",圆满解决了这种矛盾。

4城市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

按照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要求,笔者认为,一个好的城市旅游发展规划应当能够解决以下问题(也即它的基本内容):

第一,提出城市旅游发展战略。明确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空间步骤,城市旅游发展的方向、定位等。第二,在对城市旅游资源进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旅游发展的空间结构,合理安排土地利用。第三,通过目标市场分析,提出旅游业发展的目的地营销规划。第四,结合城市规划,提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框架,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地区等的安排。第五,基于功能和营销为目的的城市旅游形象规划与设计。第六,对现有旅游产品进行提升与改造。第七,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包括旅游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旅游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等。

城市旅游规划把城市作为规划对象,而城市的旅游发展对区域产生极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城市越来越成为区域旅游的主导,因此,城市旅游规划要考虑这个城市的个性化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研究和规划:

(1)随着城市居民周末度假、观光休闲需求的增加,城乡结合部和郊区旅游逐步兴起,近远郊旅游可能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补充和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②为保证城市旅游的健康发展,必须把近郊区的旅游功能定位列入城市旅游规划的范围。至于郊区的范围有多大,要视需要而定。(2)城市康体休闲设施越来越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晚间娱乐活动,成为一个城市品味的关键因素和吸引游客逗留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不可忽视这些传统上不算是城市旅游要素的规划。(3)要注重城市公共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一般认为,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旅游产品,城市本身就是旅游产品。但是,城市要成为旅游产品,措施之一就是在诸多公共项目上进行更新和再创造,在不影响原先功能的基础上,把公共产品直接转化为旅游产品。例如,大学城、特色街、标志性建筑景观、桥梁、海港等。上海88米高的金贸大厦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当然,在进行大厦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了把它建设成为上海城市空中观光的重要设施,自然就可以减少后期改建带来的损失)。把城市景观建筑、城市广场、城市中心(如CBD)和分中心、城市标志性地段、城市雕塑、城市绿化等公建设施转化为旅游资源,既共享了资源,节约了资金--建设新的旅游景点的投入要远比利用原先建筑要节省费用和土地;而且可以提升城市的品味,增加游客的逗留时间。这一点,大连是全国的典范。(4)要对城市的风貌和格局提出建设性意见。城市需要灵魂,这个灵魂就是文化,而文化是地域性的、个性化的,建筑、道路等是城市风格的主要载体,建筑是城市文化的标签。要从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原则出发,对城市的风格做出界定。例如,杭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就要从文化的角度去界定这个城市的建筑风貌--体现东方园林之美的江南水乡风韵,布局疏朗、尺度合宜、色彩淡雅,以宋瓷"鸭蛋青"为基本色调。而浙江湖州提出的"亲山、望水、见塔、知城"理念,也是提升城市魅力的重要途径。而地理或旅游学家所作的城市旅游规划对城市风貌和格局的忽视,显然也是不应该的。另外,城市设施和旅游设施既要体现这个城市的文化个性,又要有"代"的概念,以展现和表征城市的活性。例如饭店的大堂和外立面,饮食、娱乐等场所的建筑和装修,都要渗透这个城市的文脉,既互为背景,又各有千秋。城市旅游规划不可忽视这些背景要素。

关于规划期限,原则上应当与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一般为10年,其中,近期规划为5年,重大问题和发展远景可以展望到15-20年。

城市旅游规划的文件,一般要包括规划文本,规划编制说明,规划图件以及主要规划研究成果(或专题报告)。

参考文献

[1]崔凤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2]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3]DuncanTyler,YvonneGuerrier,MartinRobertson主编.陶犁,梁坚,杨宏浩译.城市旅游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4]陈传康.城市旅游开发规划研究提纲[J].旅游学刊,1995,(5).

[5]这是笔者借用的一个概念.所谓"自疏效应",是指当一个区域的旅游密度达到一定比例后,潜在旅游者就会通过信息的反馈,选择其它地区游览的现象.如中国的黄金周,如果"五一"黄金周期间这个地区人、满为患,往往"十一"黄金周期间就相对冷淡.

篇5

一、生态旅游概念

生态旅游本身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而又复杂的名词,不能简化它的科学涵义。生态旅游有三大基本要件:第一,旅游吸引物必须是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无论天然自然还是人工自然,只要能与人类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具有生态功能的自然系统,就是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第二,必须把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控制在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之内,在生态发展上是可持续的;第三,生态旅游必须为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居民改善生计提供经济支撑。因此,本文对生态旅游的界定为:一切以生态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自然生态系统和原生性地存在于自然生态系统内的地域特色文化为主要吸引物,服务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旅游活动,就是生态旅游。

二、生态旅游地图

生态旅游地图作为专题地图之一,具有鲜明的主题和专门的内容。它除了具有地图的基本特征以外,还有自身丰富的深层内涵,能显著地直观地表示出一种或几种旅游要素数量、质量特征的空间分布、空间移动情况,直接为旅游者和旅游经营管理者服务,所以它必然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而同步发展。

我们可以把生态旅游图分为生态旅游资源地图和生态旅游景区地图。生态旅游资源地图主要表示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设施、旅游规划和管理、旅游经济统计等,是为旅游管理和旅游规划等部门使用的地图。因此,对生态旅游资源地图的研究、制作归根结底是对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其属性的研究。生态旅游线路地图是在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设计、规划、管理工作之后的直接为广大游客作旅游景区(点)指南之用的地图。这两个图种虽互有联系,但其服务对象不同,因此对其内容的要求也有所差异,设计旅游图时应主题明确、内容切题、层次分明,突出科学性和艺术性。

三、研制生态旅游地图目的和意义

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它以“走进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为主题,迎合了主流消费者“返璞归真”、“走进自然”的旅游需求。同时,它又以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为核心,满足了保护与发展的目标。因而,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然而,目前在各种标以“ 生态旅游”的开发项目中,由于指导思想缺乏生态内涵深度,实践中更无系统的生态技术支撑和操作监控,部分项目片面迎合市场需求,匆忙上马,决策冲动,实践盲目,最终导致了生态旅游区生态环境迅速恶化,而生态旅游最终也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潜力,这是目前生态旅游区建设中亟待重视的问题。

四、编制生态旅游地图的原则

生态旅游地图内容广泛,学科性、地域性、技术性和直观性较强。编制生态旅游地图,要融科学性、精确性、艺术性、形式多样性、实用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于一体。编制的基本原则如下:

1. 严密的科学性

编制生态旅游地图应以科学性作为核心。地图内容和形式应具有科学性,资料翔实可靠,准确无误,且现势性强。另外还要体现事象的科学真实性,即反映出制图区的系统规律和区域特征。制图综合不能简单的机械舍取,要注意显示影像的本质特点,表示方法要得当,图负载量不要太大,符号设计、色彩整饰要有象征性、联想性、直观性和易读性。地图的内容要主次明显、目的明确,能体现地图的用途。

2. 较好的精确性

尽管生态旅游地图的精确度要求不像地形图那样高,但还应有一定的精确性。精确性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地图的使用价值。所以即使是旅游略图或旅游示意图,也应有一定的精度。地图的数学基础决定了地图的数学精确性,所以要正确选择地图的投影和比例尺。编制生态旅游图,应选择地形图作为底图,因为地形图是精度较好的地图,且国家已基本完成全国系列的比例尺图种。在投影方面,也尽量选择高斯――克吕格投影作为旅游地图的投影,以便保证图幅的精确性和搜集的方便性。比例尺的选择,也尽量接近地形图系列。转绘旅游要素时,定位要相对准确。

3. 完美的艺术性

地图是展现地表环境的视觉图形。这种视觉形式是否形象悦目、生动直观,主要取决于地图的线划符号和颜色的优劣。生态旅游地图除了具有科学性以外,还应具有精美的艺术性。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生态旅游地图科学的内容是通过特殊的艺术形式来表达的,这主要通过地图整饰手段来体现。主要包括:符号设计、色彩设计、图面配置和地图装饰等。

4. 实用性

生态旅游地图应该面向用户,以为用户服务为宗旨,才具有生命力和使用价值。游客需要了解旅游区的概貌,利用旅游图来“导游”,选择线路、交通工具、用餐、住宿、游玩等;管理人员需了解旅游设施、交通、食宿的情况,服务人员需要了解旅游客流量、人员组成等问题,科研规划人员需研究旅游开发、资源分布利用、发展规划、可利用潜力及开发可行性等情况,这些都是具体实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编制旅游地图,就要以解决这些问题为出发点,努力去反映这些问题,才能突出旅游地图的实用性。

5. 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性

生态旅游地图必须遵循生态学原理和方法,以风景区和保护区生态系统的特点、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为基础。生态旅游地图的制作是以保护环境为核心来实现经济、环境、社会目标的和谐统一,只有在对资源进行合理、客观评价的前提下才能做好生态旅游地图。

五、编制生态旅游地图的工作思路

研制生态旅游图的工作思路为:⑴摸清研究区域基本情况;⑵确定研究区域生态旅游资源基本类型;⑶确定生态旅游地图要表示的内容;⑷收集研究区内制图基础资料;⑸制作研究区域内的数字线划图;⑹利用遥感影像不同波段的叠加,解译出工作需要的各项要素并成图;⑺采集研究区内现有景区(点)的相关信息;⑻将现有景区(点)、解译出的各种要素图、研究区内的数字线划图叠加,制作出《阿尔山生态旅游资源图》;⑼在《阿尔山生态旅游资源图》上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定量分析;⑽在叠加有各项要素的数字线划图上利用生态旅游理论进行综合编制并产生《阿尔山生态旅游景区图》。

六、结论

生态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也是目前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旅游形式,生态旅游地图可直接为生态旅游者和生态旅游经营管理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David Weaver,杨桂华等译.生态旅游.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 杨桂华.旅游资源学.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6.

篇6

旅游研究为旅游规划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第一,旅游研究为旅游规划提供了新的理念。可持续旅游、负责任的旅游、社会旅游、社区参与、产业融合等理论的提出,为旅游规划提供了新的观念,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如将“社区增权”、“社区参与”等理念运用于地方旅游规划中,提升了规划的科学性。第二,旅游研究构建并创新了旅游规划体系。新兴旅游需求的增长,新型旅游产品的提供,需要学者将最新研究成果,如关注旅游者个体的“旅游时间规划”等,运用于旅游规划实践中以实现规划创新 。第三,旅游研究为旅游规划提供了具体的技术支持。在旅游规划过程中,利用GIS进行空间分析与功能区划,运用多元回归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预测客源市场,通过PRA方法(参与式乡村评估)判断旅游对目的地社区的社会文化影响等。

篇7

二、智慧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构成要素及特征

我们的社会正从信息时代步入智慧时代,新的应用技术与新一轮技术革命使对旅游者旅游信息与文化有更高层次的需求。游客获取旅游信息的方式、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乡村旅游文化的体验都得以改变,因此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契机。对于游客来说,作为旅游吸引物的乡村和乡村休闲旅游文化,包括乡村的方言、着装特点、生产生活方式、老的建筑、特别的饮食、不同的节庆与礼仪、千奇百怪的禁忌等等,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是最具的潜力的旅游资源。比如浙江桐庐的环溪村,作为三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坐落在著名的天山岗山麓,清澈的天子源和青源两条溪流汇合于村口,其素有“门对天子一秀峰,窗含双溪两清流”的风貌写照,作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古村落之一,拥有著名的爱莲堂、尚志堂、安澜桥、保安桥等众多古建筑。休闲旅游文化在智慧旅游时代将更深刻地影响着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而旅游文化是乡村旅游业的精髓与核心,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强大引擎,也是乡村旅游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随着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乡村居民和旅游者也日益感受到文化要素在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乡村休闲旅游的整个过程中,无时不渗透着文化因素。旅游的宗旨是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不断追求与满足,没有文化介入、没有真正参与休闲旅游活动的休闲旅游不能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休闲旅游。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不再是乡村旅游的附属品,而是决定着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和成败的关键,同时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对于缩小城乡文化差距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建设与宣传可以弘扬中华传统、传承优秀的乡村文化。

三、智慧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宣传的重要意义

随着大众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在对乡村休闲旅游需求多样化、层次化、个性化的潮流下,游客越来越需要更加方便快捷的信息和文化服务,更多的乡村自驾、散客、个性游客将成为潜力较大的旅游市场,旅游产业本身就是一个信息相对密集型的产业,对信息查询和信息共享有着根本性的需求。智能移动客户终端的APP应用如客房预订、机票预订、线路预定已经十分普遍,随着现代无线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云技术、数据处理已经被运用到旅游产业的之中且越来越普遍,可见,信息技术是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智慧化发展的关键力量。随着云计算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悉知,智慧乡村的概念也应运而生。智慧化的文化宣传不但有利于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更加方便于休闲旅游地形象的传播与文化的传承,对于休闲旅游地的形象产业属性定位与价值提升有着不可低估的巨大潜力。

四、智慧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宣传平台建设

最早是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率先引用数字化技术在古迹保护上,使用数字化产品,包括图片、文化场景展示、3D情景体验、互动游戏等。数字化是将各种信息转换成计算机可以读取的数字数据,这样一来,存储和处理数据变得既方便又容易,从而大大提高了数据管理效率。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数字化,不仅能够方便了行政管理部门对文化资源的管理利用、也方便学者们的挖掘与研究,最方便的是能够促进乡村文化的本土性保护与传播。信息采集过程中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为了准确地采集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信息,必须建立本地专家团队和独立专家团队,以确保休闲旅游文化的真实性与科学性,对各类乡村休闲旅游文化进行归类,包括主体文化、客体文化及介体文化。遵循保护文化原始性、科学性的原则来建立休闲旅游文化资源库,同时也必须明确这些文化要素的变化规律。乡村休闲旅游文化宣传平台的建设,首先要体现在设施设备方面,各乡村旅游地要建设乡村基础网络工程,包括无线宽带网络工程、室内WIFI覆盖工程;架设气象、交通、信息等旅游电子显示屏、电子触摸屏、电子宣传牌。基次是在软件技术方面,各景区及所在乡镇、村要建设乡村休闲旅游门户网站、并开通官方微信微博平台,除传统户外宣传牌、指示牌,配以电子显示器、电子讲解平台。官网应主要展现乡村地方历史文化、休闲旅游设施文化、特色乡村景观文化、休闲饮食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等信息,其中节庆活动影像资料应该注意原创性、真实性,而景区景点文化介绍视频与音频资料要注意科学性、应用性。核心是打造乡村旅游地形象口号标识并配以图文介绍。民俗活动项目和相关文化性旅游项目的内容建应建立专门的链接网站,并做到网页内容实时更新。设计开发乡村休闲旅游App应用,支持微博、微信等视频信息的共享,让游客都能感受到智慧旅游带来的全新休闲旅游文化体验。通过引进人才、统筹规划、科学管理、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拉动文化资源信息共享。

五、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功能

(一)休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休闲旅游文化保护要突出乡村特色和当地民族特色。发展智慧乡村休闲旅游,就是要协调乡村文明、城市现代文明的和谐。文化宣传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重视自然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休闲旅游文化保护是是智慧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也是休闲旅游文化利用与共享的重要前提。休闲旅游文化保护性开发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和战略措施。智慧乡村发展也要秉承“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构成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的理念。使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让人类更加理解智慧旅游能给环境和经济带来的好处,在感受高质量的休闲旅游体验同时保护后代的资源。借助智慧旅游发展的新模式,以保护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首要原则和根本前提。智慧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减少游客对文化要素的不必要的破坏。

(二)休闲旅游乡村形象的传播与文化的传承

乡村旅游地的形象是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每一个乡村有其生命周期和发展阶段,旅游形象是向游客传达乡村品牌描述性和说服务性信息的高度概况,是用于向大众传递乡村信息和资源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所以对于在发展期、成熟期的乡村旅游地来说,有必要进行旅游地形象的定位和形象的传播,促进乡村旅游地得的发展。乡村旅游地形象是旅游者首先接触到的有关休闲旅游的信息,在目的地宣传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更是乡村营销活动组织过程中所离不开的中心。在旅游竞争日益激、旅游信息海量增长的今天,一个特色鲜明、意境优美、过目不忘的优秀乡村旅游形象,对乡村的休闲旅游发展来说有着十分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篇8

Reflection on a Few basic Questions of Urban Tourism Planning

Abstract: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politics is a basic principletobeimplementedincity tourism plan- ning with the destination planning,target planning and objective planning as its basic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Urban tourism planning; Political nature; Scientific nature;

1 两种角度认识城市旅游规划

笔者在博士生阶段读的是旅游规划与管理,之间和之后做过多处旅游规划和策划,例如平遥、北京、泰山等地;再之后,先后进入泰安、杭州等城市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就职。因工作关系,直接接触和操作过多处城市旅游规划。笔者发现,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什么是城市旅游规划,它应当包括哪些,应当遵守的规划理念等方面,在由旅游部门委托的城市旅游规划和由规划部门委托的城市旅游规划二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和理解上的分歧。

1.1 从旅游规划看城市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按照空间尺度,从大到小分为三类:区域旅游规划、城市旅游规划、景区景点规划。区域旅游规划属于宏观尺度,侧重于旅游业的布局分工;景区景点的规划属于微观尺度,侧重于景区的开发,包括景观的配置、道路等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等。而城市旅游规划是属于中观尺度的规划,虽然城市有大有小,但是,规划内容大同小异,既要有宏观上的定位,又要有微观上的建设规划,因而是一种旅游综合规划。

这类城市旅游规划的委托方即甲方往往是旅游主管部门;而乙方即规划编制单位,由于需要把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来,需要多种学科的支撑,因此,中标单位往往出身于旅游、地理、文化等学科。

1.2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旅游规划

城市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城市旅游规划。在这里,城市旅游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而存在。虽然与城市规划一样,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性,但其内容十分单一,主要成果是旅游景区(点)在城市中的布局(有的规划还包括了部分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规划内容),以及旅游线路的组织等。显然,这是一个城市的"游览规划"或观光规划,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规划。由于这种背景下的城市旅游规划主要依托在城市规划之中,它的完成单位基本上是城建规划设计单位,而这些单位的技术人员多为城市规划出身,鉴于其学科背景,对旅游产业和文化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同时,规划人员依照1933年的《雅典》提出的城市四大功能(即居住、、生产、游憩)来进行空间布局,而游憩不等于旅游,范围比较小,因此,把城市旅游规划做成"游览规划"是在情理之中的。

不过,作为具有法律效应的城市规划,如果城市旅游规划包括过多的不可预测的旅游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和权威性。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2 城市旅游规划的性质与特征

笔者在做学者时,是作为乙方完成甲方交办的规划任务,主要的着眼点是在学术上是否立得住脚,因而极为重视数据得和结论是否经得起推敲;进入旅游主管部门以来,多是作为甲方协助和监督专家组完成旅游规划,因而更多的是从实践的角度去评价一个城市的旅游规划,出发点就变成了规划的实用性、指导性、可操作性和结论的可靠性。根据这几年的实践经验和城市旅游业的要求,笔者认为,城市旅游规划的特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目的地规划。其假设是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而不是作为客源地进行的规划。这其中有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是要满足游客到这座城市之后的旅游需求而进行的规划;因此不必涉及这座城市作为客源地满足市民出游需要的规划。第二,旅游目的地规划决不仅仅是旅游线路和旅游景区的,它要涉及到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旅游要素,即城市旅游规划的综合属性。

二是目的性规划。城市旅游发展的目的、方向、指导思想、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等是城市旅游规划的重要内容。例如,上海城市旅游发展规划近期的主要目的是:如何构筑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旅游框架,以及世博会完成后,旅游设施和资源如何可持续利用等;北京考虑的则是迎接2008奥运会,借此提升北京旅游在世界上的力;而杭州则是围绕"旅游业国际化战略"这一目的展开。离开了目的性,城市旅游规划就失去了它的实用性,也就不具备可行性。

三是目标性规划。城市旅游规划作为一个产业规划门类,不可能不涉及旅游业发展目标和指标问题。虽然我国学者完成的诸多城市旅游规划大都进行了指标的测算,但往往是太教条,不具备现实意义,与规划措施也不匹配。例如某大学规划组在给东部一个著名旅游城市的规划提出的指标中,在该市2003年接待2800万人的基数上,按照年递增比例,测算出到2020年,年接待规模为2.5亿人次。显然,这是想当然,当一个城市接待达到其最高承受力时,游客还会来吗?这是没有考虑现实中存在着"自疏"效应的结果。所以旅游发展目标既要有战略上的,即城市旅游发展的定位,又要有战术的,即设定发展的指标,但是,这个指标要合理--既要与规划举措相适应--光有目标没有投入,指标的完成是无源之水;又要与城市的承载力相适应。笔者对中国城市的调查显示,住宿往往会成为这个城市接待规模扩张的最后的瓶颈要素,例如苏州,由于星级宾馆数量较少,许多游客只好住在无锡等周边地区。在新加坡则可能是劳动力成为限制要素。

言而总之,城市旅游规划是以特定的经济区域--城市作为对象而编制的,有关旅游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规划。是国民经济和发展总体规划在城市这一特定区域内的细化和落实,是旅游业战略性、空间性和有约束力的规划。规划工作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对旅经济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和调节的重要手段。

3 城市旅游规划的原则

科学性和政治性相统一,是好的城市旅游规划应当贯串的一个基本原则。

科学性是一名规划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规划科学"也是要掌握的第一要务。但是,作为甲方的城市政府和作为乙方的规划编制单位虽然在大的目标上总体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的措施和行动上往往产生矛盾,特别是在环境、资源、土地、文物等的保护与开发方面往往有很深的"鸿沟"。这个时候,规划编制单位就必须坚持真理,通过广泛而深入的"沟通"来消除认识上的消除差距,力图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去说服甲方,坚持科学,避免损失。为达到这一目标,要不惜借用权威人士或社会舆论来迫使当地政府"就范"。另外,我们经常谈到的规划的"前瞻性"应当包含在"科学性"这一范围之内。

性则是要在方向性、根本性的上与当地政府、党委保持统一。由于城市已经成为的支撑点,很多城市把旅游当作支柱产业来对待,因此,城市党委和政府对旅游业非常重视和热心,有的领导甚至已经成为这个方面的专家,所谓的"旅游书记"、"旅游市长"层出不穷。他们对这个城市非常熟悉和热爱,战略构思也基本形成,一个规划如果与他们的战略背道而驰,即使是通过评审,也会束之高阁,落入"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俗套,甚至规划是一套,做又是另一套。这种规划既然不具备可操作性,所以是失败的。其实,规划就是一个甲乙双方的思想博弈过程,规划组没有思想是不被甲方看重的,而一旦思想与当地政府完全背离是行不通的,只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借鉴和启发后形成的规划才是成功的。例如,北京大学在做杭州的旅游规划时,按照国际化的要求,听从了西方专家的意见,提出了"大运河"是杭州旅游的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并在媒体上,结果与当地政府培育"西湖"作为核心竞争力的理念相“冲突”,使得规划编制陷入僵局。最终通过多次交流、沟通、论证,的提出了分市场的竞争产品概念,即国内市场和日韩、东南亚市场对应西湖,而欧美市场对应"西湖+大运河",圆满解决了这种矛盾。

4 城市旅游规划的基本

按照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要求,笔者认为,一个好的城市旅游规划应当能够解决以下问题(也即它的基本内容):

第一,提出城市旅游发展战略。明确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空间步骤,城市旅游发展的方向、定位等。第二,在对城市旅游资源进行市场的基础上,明确旅游发展的空间结构,合理安排土地利用。第三,通过目标市场分析,提出旅游业发展的目的地营销规划。第四,结合城市规划,提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框架,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地区等的安排。第五,基于功能和营销为目的的城市旅游形象规划与设计。第六,对现有旅游产品进行提升与改造。第七,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包括旅游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旅游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等。

城市旅游规划把城市作为规划对象,而城市的旅游发展对区域产生极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城市越来越成为区域旅游的主导,因此,城市旅游规划要考虑这个城市的个性化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和规划:

(1)随着城市居民周末度假、观光休闲需求的增加,城乡结合部和郊区旅游逐步兴起,近远郊旅游可能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补充和新的旅游增长点。②为保证城市旅游的健康发展,必须把近郊区的旅游功能定位列入城市旅游规划的范围。至于郊区的范围有多大,要视需要而定。(2)城市康体休闲设施越来越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晚间娱乐活动,成为一个城市品味的关键因素和吸引游客逗留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不可忽视这些传统上不算是城市旅游要素的规划。(3)要注重城市公共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一般认为,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旅游产品,城市本身就是旅游产品。但是,城市要成为旅游产品,措施之一就是在诸多公共项目上进行更新和再创造,在不原先功能的基础上,把公共产品直接转化为旅游产品。例如,大学城、特色街、标志性建筑景观、桥梁、海港等。上海88米高的金贸大厦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当然,在进行大厦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了把它建设成为上海城市空中观光的重要设施,就可以减少后期改建带来的损失)。把城市景观建筑、城市广场、城市中心(如CBD)和分中心、城市标志性地段、城市雕塑、城市绿化等公建设施转化为旅游资源,既共享了资源,节约了资金--建设新的旅游景点的投入要远比利用原先建筑要节省费用和土地;而且可以提升城市的品味,增加游客的逗留时间。这一点,大连是全国的典范。(4)要对城市的风貌和格局提出建设性意见。城市需要灵魂,这个灵魂就是文化,而文化是地域性的、个性化的,建筑、道路等是城市风格的主要载体,建筑是城市文化的标签。要从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原则出发,对城市的风格做出界定。例如,杭州作为一个文化名城、七大古都之一、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就要从文化的角度去界定这个城市的建筑风貌--体现东方园林之美的江南水乡风韵,布局疏朗、尺度合宜、色彩淡雅,以宋瓷"鸭蛋青"为基本色调。而浙江湖州提出的"亲山、望水、见塔、知城"理念,也是提升城市魅力的重要途径。而地理或旅游学家所作的城市旅游规划对城市风貌和格局的忽视,显然也是不应该的。另外,城市设施和旅游设施既要体现这个城市的文化个性,又要有"代"的概念,以展现和表征城市的活性。例如饭店的大堂和外立面,饮食、娱乐等场所的建筑和装修,都要渗透这个城市的文脉,既互为背景,又各有千秋。城市旅游规划不可忽视这些背景要素。

关于规划期限,原则上应当与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国民经济和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一般为10年,其中,近期规划为5年,重大问题和发展远景可以展望到15-20年。

城市旅游规划的文件,一般要包括规划文本,规划编制说明,规划图件以及主要规划研究成果(或专题报告)。

[1] 崔凤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2]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3] Duncan Tyler,Yvonne Guerrier,Martin Robertson 主编.陶犁,梁坚,杨宏浩译.城市旅游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4] 陈传康.城市旅游开发规划研究提纲[J].旅游学刊,1995,(5).

[5] 这是笔者借用的一个概念.所谓"自疏效应",是指当一个区域的旅游密度达到一定比例后,潜在旅游者就会通过信息的反馈,选择其它地区游览的现象.如中国的黄金周,如果"五一"黄金周期间这个地区人、满为患,往往"十一"黄金周期间就相对冷淡.

篇9

一、基于MapInfo专题地图的制作

(一)策划专题地图

综合分析有关专题地图制作的文献,对专题地图制作分析如下(见图1):依据所要制作专题地图各要素之间的组织关系,策划创建最能表达主导要素的地图。可分为:范围值专题图、直方图专题图、饼图专题图、等级符号专题图、点密度专题图、独立值专题图、格网值专题图。根据不同的制图要素和内容选取不同的类型图。

(二)底图要素的确定

确定专题地图的类型后,根据所需要的主题、要素、区域性、比例尺进行相关的要素信息收集和处理,也可进行要素的聚合分析。

(三)创建底图要素表

底图选定后。可以利用配准好的的栅格图像,也可以利用扫描仪创建栅格图像也可以借助数码相机直接导入数码图片。图形配准后就进行数据录入,将要编辑的要素设为可编辑状态,要保证数据录用的完整性。

(四)创建专题地图

专题地图自动生成及交互式修编在Map菜单中的Create Thematic Map,在模板列表中选择模板,单击Next再选择需要渲染的表,从中获得数据数值的字段或表达式.再点击Next,在对话框中定义地图或图例,单击确定完成专题地图的创建。在“创建专题地图”对话框的引导下,灵活应用上述7个不同的功能键,即可编制各类专题地图。

(五)数据及符号处理

数据处理及符号化数据处理是指对专题地图内容中点状要素的符号化、线状要素的线型化、面状要素的区域填充以及对专题数据的分类分级和符号化。

(六)整理打印出图

在Window下拉菜单中选择New layout window 菜单项,创建布局窗口,MapInfo中出现了布局菜单,就可以用布局菜单来操纵布局。定义好图形的大小和图例的配置就可以打印输出专题地图。

图1 专题地图制作流程

二、旅游地图的编制应用

(一)旅游资源地图的内容

通过编制旅游景点实际资料图,可以探索区域旅游资源状况和开发利用程度,寻找到旅游资源开发的方向,同时通过编制旅游资源景点图,可以发现所在区域旅游资源的特征和空间结构关系,从而对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规划有参考作用。包括:

①旅游景点的实际位置;②旅游景点资源的属性特征;③赋予一些定量数据;④反应各要素之间的关系;⑤时间、空间变化情况。

(二)旅游地图的设计理念

许多专家对旅游地图的设计提出一些理念:①符号设计优美生动;②图面配置灵活多样;③色彩搭配鲜明;④装饰完美;⑤表现形式多样。旅游地图在编制过程中要具备一些原则:①普及大众性原则;②具备地图属性原则;③政治性原则;④艺术性原则;⑤经济性原则;⑥科学性原则;⑦技术先进原则。

三、MapInfo在旅游景点地图中的应用

借助MapInfo软件对旅游景点地图行编制,以许昌市旅游景点地图的编制为例来分析整个制图过程。结合旅游地图的编制方法,对许昌旅游景点进行普查和科学的绘制旅游景点地图。科学合理地制定开发和保护的规划目标,建立合适的管理体制.在充分利用本区地质资源的基础上,研究区域丰富珍贵的地质遗迹,使之服务于科研和教育。

(一)许昌市旅游资源分类调查

许昌市作为三国时期曹魏的都城,三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遗址遗迹众多,许昌的曹魏文化在全国具有垄断性。全国300处三国文化遗址中,许昌有80多处,《三国演义》120回中,有51回172处与许昌有关,可以说许昌就是曹魏文化的缩影[1]。

许昌的三国名胜古迹,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分布范围广,二是真迹遗存多,三是品位价值高。区域内有汉魏三故城遗址,汉献帝祭天的毓秀台,有曹操的丞相府遗址,有记载汉献帝禅让、魏王受禅过程的“三绝碑”,有曹操同汉献帝和刘、关、张许田围猎的射鹿台,有曹操许下屯田遗址,有关羽读《秋》的秋楼和挑袍的灞陵桥,有独具特色的关帝庙,有神医华佗墓,有伏后墓,还有黄巾军营寨遗址,“愍帝陵”、“汉张公祠”、“三姓柏”、“白马冢”、“徐晃墓”、“郄虑墓”、“董妃墓”等等文化遗迹[2]。

根据许昌市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对许昌市三国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并做出了分类:

(二)制作许昌旅游景点地图

在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利用MapInfo软件绘制许昌市主要景点图(如图2)。

四、结论

(1)旅游地图作为旅游业的信息传输渠道,也是旅游产品的重要传播渠道,在旅游业发展的今年,旅游地图的作用是越来越大。借助MapInfo制作出许昌旅游地图,综合选题要素、地图符号设计、色彩设计、图面配置,把许昌旅游信息传递给旅游者。

(2)充分发挥MapInfo软件的优势在于采集、存储、和管理地学信息,可以将一副或多副相邻图的信息合理划分图层,合理设计MapInfo专题地图的属性表,同时可以利用MapInfo的空间查询功能。

篇10

1 研究理论及方法

1.1 旅游资源的概念 2002年,保继刚在《旅游地理学》一书中认为: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2]。肖星在《旅游资源与开发》一书中认为:旅游资源具有对旅游者的吸引向性、区域性、多样性和综合性、永续性和不可再生性[3]。还有杨振之学者认为旅游资源包括旅游地资源、客源市场、旅游服务以及旅游设施[4]。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旅游资源是所有对旅游者构成吸引力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和事物;也有学者认为只要有足够的力量吸引游客前来并获得经济效益的各种要素的集合体[5]。

1.2 旅游?Y源的分类方法 旅游资源分类是旅游资源评价的前期主要工作,只有在分类准确科学且适用的基础上,才能作出更加合理的评价,从而有利于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然而关于旅游资源分类,旅游理论研究的初期工作已经开始,伴随着旅游开发开发与实践方面的研究,不同的学者和专家因各自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而我们在研究旅游资源时,选择一种合适的分类方法是一项必要工作。

1.3 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 对相关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是为了的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分类后就是要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实际的评价,这是分类的价值所在。旅游资源的评价是为了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提供理论依据来支撑,避免克服在旅游资源规划建设时的盲目性,是为了增强资源开发利用科学性,评价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直接影响着区域旅游开发程度和远景的发展,是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理位置 ????江景区位于六盘水市境内,距离六枝特区行政中心40km,六盘水市中心90km,301省道、水黄高速、六六高速、六镇高速、六毕高速,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景区的通达性和可入性。同时,景区的道路在不断扩建,改善了景区的交通位置,进而凸显景区的区位优势。景区源于司马迁史记“夜郎者,临????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江风景区包括:????江景区、回龙溪景区和溪耳景区,面积约259km2,总共112个景区。1995年,被评为贵州省风景名胜区,该区域平均海拔在600~2172m,这里有丰富的自然风光,民族民风淳朴,人文历史文化悠久,是考古、观光、度假的理想圣地。

2.1.2 自然优势 研究区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在14.5℃,年均日照时间在1252h左右,降水量在1476mm左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矿物储备丰富,已经探明的煤炭量达33亿t,理论储量为180亿t左右,且水资源丰富,地表水量达51亿m3。

2.2 社会经济状况 2016年,全区着力做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生态文明持久战和转型升级突围战,经济形势稳重有进、稳中向好。2016年预计生产总值165.3亿元,同比增长13%。然而在固定资产投资已经完成195.98亿元,同比增长21.6%;社会消费品零售完成40.9亿元,同比增长13.1%;人均GDP完成33166元。2017年,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82.8亿元,同比增长13%,一、二、三产业同比增长7%、12.4%和16%。

3 ????江旅游资源基本情况

就目前来说,我国相关学者在对旅游资源调查研究时,无论是专项旅游资源调查,还是区域性旅游资源调查,主要依据是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本次六枝特区????将旅游资源调查的主要依据任然是按照这个标准进行(表1、表2)。

根据《旅游资源普查规范》的相关规定,????江旅游景区的旅游资源,按照旅游资源属性分为地文景观、生物景观、古迹和建筑、民族风情、水域风光、购物健身6大类、24种基本类型,种类多样,分布集中,兼具独特的观赏价值、科普价值和民俗文化价值,整体资源环境质量十分优越。????江景区的旅游资源极具特色,比如:浓郁的民族风情、神秘的夜郎文化以及优美的水域风光。

4 ????江景区旅游资源评价

4.1 资源总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按照旅游资源属性分为地文景观、生物景观、古迹和建筑、民族风情、水域风光、购物健身6大类、24种基本类型,种类多样,分布集中,兼具独特的观赏价值、科普价值和民俗文化价值,整体资源环境质量十分优越。目前,????江景区已经开发的单体旅游项目有54项,在2016年,整个景区实现旅游收入90余万元,接待游客6000多人。还有在2017年的春节,整个景区到处充满节日的氛围,听山歌、品美食、看美景,为游客带来更多的欣赏点。

4.2 资源特色鲜明 六枝特区是贵州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先导区,贵州省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处于毕节和六盘水资源富集区和结合部,从而看出本地区的资源类型丰富多样。在整个????江景区,所呈现的54个单体旅游项目中,红色旅游资源占30个,占比例为55.56%。虽然????江景区给游客的直观感觉可能是生态旅游、观光旅游、乡村旅游这一类型,但是整个景区的主色调是红色旅游。相关的红色旅游景点,比如有:????古国、夜郎古国、梭戛长角苗风情、水落洞歪梳苗风情、????寨、祭王寨、大补王寨、小补王寨、阿女寨、木城村;子王坟、摩岩石刻、古驿道、石驿站、古城墙、郎岱古镇、茅口古镇。

4.3 丰富????江红色旅游资源的内涵 在开发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应大力倡导和逐步改善革命圣地、陈列馆和纪念展览馆的内涵,将单一、传统的图片展示和橱窗式的文物陈列变为富有人性化、生动有趣的多媒体展示、活场景展示。景点场景的设计应利用声、光等现代多媒体技术拓展展示的信息,尽量再现当年的实际情境,适当考虑旅游者参与性的内容。提高展馆的趣味性,贴近旅游者的生活,激发旅游者的动手动脑热情,吸引旅游者参与,使旅游者更乐于接受红色旅游的革命精神和文化精髓,形成独具一格的????江红色旅游品牌。

篇11

Abstract: this paper lushan nature landscape culture provid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lushan mountain scenic area put forward: to the planning, protection for the premise, and with the science as the basis, taking the culture as background, the lushan mountain building into the human and the nature harmonious scenic spot.

Keywords: lushan; Scenic spot construction; Scenic area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 S72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庐山属山岳型旅游景区,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风景名胜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近几年来,庐山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构建和谐景区,实现了旅游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人口、资源、社会环境的综合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做好景区的建设与管理工作。

1景区建设

庐山是以自然和文化遗产以及科学知识为主要资源的景区,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如何在开发中保护自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政府与民众关系的动态平衡,就是建设和谐景区的根本内容。景区面对的矛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和谐景区评价指标体系也必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1.1为保证庐山的可持续性发展,以科学的规划来统筹景区建设行为。庐山现在已完成对庐山总体规划工作,正确处理景区保护、开发、建设的关系,科学合理地利用庐山珍贵资源。给来山的游客和本地的居民营造优美而舒适的环境。景区规划是景区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基础,是景区管理与建设的依据,是一切发展活动的蓝图,是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矛盾关系的唯一途径;景区的规划具有稳定性、长期性、强制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1.2庐山景区规划的整体定位应尊重历史。庐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山。自古以来深受众多的文学家、艺术家的青睐,许多名人、高僧在这里留下了浓郁人文氛围的历史遗迹。

1.3 庐山景区规划的整体定位应尊重自然。

1.3.1 是以环保、科学为前提,制定并完善具有科学性、经济性、环保性、艺术性、前瞻性和体现自然特色、文化特色景区规划,保证规划投入。

1.3.2 山岳型旅游景区,在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同时也伴随着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庐山景区建设的规划上要注意依山造园、相地合宜,规划要注重防灾、减灾、水网、电网的设计。

1.3.3庐山因地理气候条件的特殊,观赏植物品种异常丰富,所以在植物种植设计上应选用本山特色观赏植物,并大力研究推广本山植物种的开发利用,科学配置园林植物。减少植物对生态环境适应时间。增加园林植物配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1.4庐山的景区规划设计,一定要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体现人性化的特点,庐山不同于其他的山,适合长期居住,做好园林游览空间和休憩空间的设计。注重“实线”即导游路线和“虚线”即赏景视线的有机结合。园路、园林铺装、园林小品的配置上要与整体景观相协调,功能简明、造型别致、即具较强的装饰性且富有情趣。园林建筑的风格要与景区的环境保持一致,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富有一定的诗情画意,空间变化多样,与环境结合巧妙,具有适宜的使用功能。

2 提高认识,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风景名胜资源具有独特性、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资源保护是永恒的、第一位的,发展必须服从保护这个最根本的前提。牢固树立“保护第一”的意识,实现保护与开发工作的良性互动。在旅游景区的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景区特有的自然、文化资源优势,突出景区特色,将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宗教旅游资源很好地结合起来,统筹规划、丰富内涵,增强吸引力。江西省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第二章就保护的相关内容做了详细的规定。如何才能保护好庐山的景区资源我认为要抓好以下几点:

2.1对自然景观的保护

2.1.1水

①水是我们耐以生存的血脉,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景观、影响到我们的健康。山的灵性都由水而来,如何保护好我们的水源,减少污染源,选用环保的洗涤用品,是现今的第一要事。

②庐山气候潮湿、山体地质条件多样,很易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给游客的出行安全、庐山人的居住安全、交通等都带来很大的不便,建议组织专家对庐山的水脉进行细致的勘测并进行GPS定位监控,检查水路是否顺畅,对排水不畅的地段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在梅雨天以前、防汛以前及秋季干燥的季节对庐山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段进行系统的检查,并出具检查报告。对无植被的山坡分不同地段、不同的地质岩层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治理。2.1.2植物。

植被是山体的色彩,如何使庐山的景观更加美丽,就看山体植物的配备,庐山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原始的植物生态非常丰富,色彩也多种多样,但现在正在接受严峻的考验。

2.2对观赏建筑、古迹的保护

庐山的古建筑构思神妙,造型独特,风格鲜明,他们各自蕴含着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改建要考虑历史、经济、文化价值三者间的协调关系。对这些建筑、古迹建档立卡、立法保护。为规范对别墅的保护,庐山管理局建立了严格的保护责任制,并逐步将居民从观赏别墅地带迁出来,居民区和别墅群脱离,一方面要避免改变用途对建筑物造成损伤,另一方面又保护了别墅。

2.3 对历史文化的保护

庐山是中国惟一的一座以“文化景观”名义而走进《世界遗产名录》的名山大川, 挖掘、保护庐山的文化,突出文化内涵的亮点,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以旅游市场为导向。做好、做足“文化”文章。抓住重点,形成特色,突出文化旅游若干亮点。

3按照科学的发展观打造精品景区。

3.1 处理好建设与管理的关系。

建设和管理是分不开的,景区的建设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景区规划,以后是建设,还有管理三大方面。规划是景区建设和发展的蓝图。建设是景区发展的途径或者行动、实践。管理是景区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要逐步健全规划、建设、管理中的各项法规,做到依法建设、明确责任、充分发挥各部门间的协调、合作能力。

3.2人才的培养“国以人兴,政以才治”。

人才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使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建成一支优秀的景区建设、管理队伍。“一流”的景区必须要有一批“一流” 的景区建设者、经营者和管理者。

4景区的管理

庐山是世界级的景区,取得了世界文化景观、世界地质公园、联合国优秀生态旅游景区等诸多荣誉,景区管理应与国际接轨,制定相关制度,借鉴相关做法,做到以法律和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构建学习型、创新型、节约型、稳定型、团队型的和谐平安新庐山。以“游客满意是我们最大的幸福”为工作理念,加大景区综合管理力度,继续遵循“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工作方针,加强自然环境、文化遗产等资源保护,进一步改善景区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继续履行景区管理的“五定原则”定人、定岗、定时、定职、定责。明确责任,统一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润哲;杨程 关于对庐山风景区建设的几点思考,《华商》2007年第30期

篇12

为了追求经济发展,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自然资源的不断减少甚至耗竭。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旅游”这个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物,为我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指出了一条光明的道路。这种既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又使游客身心愉悦的旅游方式已经深受人们的喜爱。然而, 由于缺乏生态旅游方面的法律规范、制度,我国的生态旅游业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态旅游景区的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环境承载力已经到达极限等。面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通过生态旅游的法制化建设来规范此项事业的管理,而我国的生态旅游法律制度建设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我国生态旅游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生态旅游法律制度主要存在的问题,首先是至今尚无一部国家级的针对生态旅游的专门性法规,更不用说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一些关于生态旅游的专门性文件并不具有普遍效力,因为它们主要是国家有关部门针对特殊保护区域的生态旅游规划的批复形成。除此之外,我国的《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和《风景名胜区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则是根据生态旅游的载体分别立法,没有对生态旅游进行系统规定的法律,仅仅因不同的调整对象做出不同的法律规定。在这种立法体系下,生态旅游法律制度体系的整体性、科学性、协调性就无从保障。

其次,我国的自然资源所有权有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这样就产生一系列问题:在国家所有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受委托的生态旅游资源管理者履行好保护和管理的职责;在农民集体所有的情况下,如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有些生态旅游地处于两个或多个行政管理区域内,如何保证生态旅游区的统一管理;如何确保生态旅游资源得到适当的经营和良好的保护,如何确立生态旅游的经营主体、经营模式等。

第三,生态旅游规划法律制度的问题。首先,由于生态旅游在我国出现的较晚,国家层次的专项政策法规尚未出台,生态旅游规划的重要性和现实需求的迫切性,与生态旅游规划法律支持的缺乏相矛盾。其次,生态旅游规划的科学性保障不足。生态旅游规划是高科技支撑下的产物,生态旅游产品的设计、配套设施系统的设计,环境容量的量测、基础资源的监测调查、旅游线路的设计等工作的展开都要依托大量生态科学方面的专业技术、设备和人才。我国的生态旅游规划缺少鼓励生态旅游科学发展的激励机制、缺乏科技投入的资金保障。再次,生态旅游规划程序性保障不足。我国没有专门的规划法,其他旅游地规划的依据是单行性法律、法规等,也不具有基本法地位的法律效力。

二、我国具体生态旅游法律制度的完善

旅游立法选择何种模式,不仅要基于国家的政治体制、国家结构,考虑国家大的法律制度背景,更要有利于国家发展。纵观世界各国,采取的立法模式不尽相同,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两种:一是以旅游基本法为依托,颁布相关法规对旅游业发展中的其他问题进行规范,较为典型的如日本和英国;一是其他模式,包括由一系列单行旅游法律构成体系的模式,在其他相关法律中对旅游业发展的问题做出规范的模式。完善我国的生态旅游法律制度,首先要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包括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基本国情,我国法律整体环境以及生态旅游法律制度的生存环境,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等。同时,生态旅游在我国是个舶来品,国外一些国家生态旅游开展早,发展的好,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不同制度的国家共同的利益需要和政治目标,是推动各国环境法的统一乃至影响国际环境法的发展,更好的保护各国国内以及全球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完善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权属制度

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权属制度有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现代产权制度建设,以及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对我国生态旅游资源权属制度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完善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权属制度,需要明确政府机关在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的角色,要注意政府在生态旅游实践中的角色转换。对于国家所有的生态旅游资源,应当将经营权从国家所有权中剥离出来,运用市场化的手段,提高利用效率。对于一些保护价值大、濒危的自然保护区域,应当由国家指定所有权行使机关直接行使经营权,以保证生态保护原则的切实贯彻;在旅游资源产权属于或是部分属于集体所有的情况下,要采取多种灵活措施确保社区居民的充分参与和权益保障;同时我国生态旅游区域边界的划分,应该依据生态经济学、旅游学、景观生态学等科学知识,同时考虑旅游市场的开发、社区居民的利益来划定出生态旅游景区的具体范围。

(二)完善我国生态旅游立法体系

如上所述,我国与生态旅游相关的立法多而杂,法律系统性差,在实践中给法律执行带来了诸多阻碍和困难。因此,我国急需进行生态旅游的专门立法,该法应从宏观上和整体上对生态旅游法律制度中的基本性问题进行规定,对现行的错综复杂的多项法律、法规、规章等起到统帅和总领的作用。从近期看,我国需要制定全国性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或指导性的文件,这对于保障我国的生态旅游健康、持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我国还需要在紧密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制定《生态旅游管理条例》及其配套规章。

另外,我国还需要在紧密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制定《生态旅游管理条例》及其配套规章。《生态旅游管理条例》的主要功能在于细化相关法律法规中有关生态旅游的各项法律思想、原则及具体条文,确立生态旅游标准,界定生态旅游各利益主体的法律地位、关系、权责范围,明确生态旅游区经营管理和监督保障制度、生态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管理制度,生态教育和社区参与的保障制度以及生态旅游区评定制度等。在《生态旅游管理条例》的统帅下,国务院相关主管部门可以协调制定系列配套规章。

(三)完善我国的生态旅游规划法律制度

首先,明确旅游规划制定主体和程序,使旅游规划具体化,并强调旅游规划的约束力。要使规划的编制主体、执行主体、批准主体三主体分离,权责明确。而生态旅游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上的效力,不能随意地变更,若必须修改,要严格遵循相关的决策、审批、公示等程序;违反规划就应当视为违反了制定规划所依据的法律,应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浅析如何完善我国生态旅游法律制度

卢俊莉

摘要: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一直是人类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在多年的尝试之后人类似乎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不少地区努力寻求发展绿色可持续经济,提出生态旅游发展理念、制定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完善我国生态旅游法律制度、构建我国生态旅游法律体系,对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生态旅游;法律;制度;可持续发展

为了追求经济发展,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自然资源的不断减少甚至耗竭。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旅游”这个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物,为我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指出了一条光明的道路。这种既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又使游客身心愉悦的旅游方式已经深受人们的喜爱。然而, 由于缺乏生态旅游方面的法律规范、制度,我国的生态旅游业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态旅游景区的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环境承载力已经到达极限等。面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通过生态旅游的法制化建设来规范此项事业的管理,而我国的生态旅游法律制度建设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我国生态旅游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生态旅游法律制度主要存在的问题,首先是至今尚无一部国家级的针对生态旅游的专门性法规,更不用说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一些关于生态旅游的专门性文件并不具有普遍效力,因为它们主要是国家有关部门针对特殊保护区域的生态旅游规划的批复形成。除此之外,我国的《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和《风景名胜区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则是根据生态旅游的载体分别立法,没有对生态旅游进行系统规定的法律,仅仅因不同的调整对象做出不同的法律规定。在这种立法体系下,生态旅游法律制度体系的整体性、科学性、协调性就无从保障。

其次,我国的自然资源所有权有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这样就产生一系列问题:在国家所有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受委托的生态旅游资源管理者履行好保护和管理的职责;在农民集体所有的情况下,如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有些生态旅游地处于两个或多个行政管理区域内,如何保证生态旅游区的统一管理;如何确保生态旅游资源得到适当的经营和良好的保护,如何确立生态旅游的经营主体、经营模式等。

第三,生态旅游规划法律制度的问题。首先,由于生态旅游在我国出现的较晚,国家层次的专项政策法规尚未出台,生态旅游规划的重要性和现实需求的迫切性,与生态旅游规划法律支持的缺乏相矛盾。其次,生态旅游规划的科学性保障不足。生态旅游规划是高科技支撑下的产物,生态旅游产品的设计、配套设施系统的设计,环境容量的量测、基础资源的监测调查、旅游线路的设计等工作的展开都要依托大量生态科学方面的专业技术、设备和人才。我国的生态旅游规划缺少鼓励生态旅游科学发展的激励机制、缺乏科技投入的资金保障。再次,生态旅游规划程序性保障不足。我国没有专门的规划法,其他旅游地规划的依据是单行性法律、法规等,也不具有基本法地位的法律效力。

二、我国具体生态旅游法律制度的完善

旅游立法选择何种模式,不仅要基于国家的政治体制、国家结构,考虑国家大的法律制度背景,更要有利于国家发展。纵观世界各国,采取的立法模式不尽相同,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两种:一是以旅游基本法为依托,颁布相关法规对旅游业发展中的其他问题进行规范,较为典型的如日本和英国;一是其他模式,包括由一系列单行旅游法律构成体系的模式,在其他相关法律中对旅游业发展的问题做出规范的模式。完善我国的生态旅游法律制度,首先要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包括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基本国情,我国法律整体环境以及生态旅游法律制度的生存环境,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等。同时,生态旅游在我国是个舶来品,国外一些国家生态旅游开展早,发展的好,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不同制度的国家共同的利益需要和政治目标,是推动各国环境法的统一乃至影响国际环境法的发展,更好的保护各国国内以及全球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完善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权属制度

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权属制度有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现代产权制度建设,以及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对我国生态旅游资源权属制度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完善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权属制度,需要明确政府机关在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的角色,要注意政府在生态旅游实践中的角色转换。对于国家所有的生态旅游资源,应当将经营权从国家所有权中剥离出来,运用市场化的手段,提高利用效率。对于一些保护价值大、濒危的自然保护区域,应当由国家指定所有权行使机关直接行使经营权,以保证生态保护原则的切实贯彻;在旅游资源产权属于或是部分属于集体所有的情况下,要采取多种灵活措施确保社区居民的充分参与和权益保障;同时我国生态旅游区域边界的划分,应该依据生态经济学、旅游学、景观生态学等科学知识,同时考虑旅游市场的开发、社区居民的利益来划定出生态旅游景区的具体范围。

(二)完善我国生态旅游立法体系

如上所述,我国与生态旅游相关的立法多而杂,法律系统性差,在实践中给法律执行带来了诸多阻碍和困难。因此,我国急需进行生态旅游的专门立法,该法应从宏观上和整体上对生态旅游法律制度中的基本性问题进行规定,对现行的错综复杂的多项法律、法规、规章等起到统帅和总领的作用。从近期看,我国需要制定全国性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或指导性的文件,这对于保障我国的生态旅游健康、持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我国还需要在紧密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制定《生态旅游管理条例》及其配套规章。

另外,我国还需要在紧密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制定《生态旅游管理条例》及其配套规章。《生态旅游管理条例》的主要功能在于细化相关法律法规中有关生态旅游的各项法律思想、原则及具体条文,确立生态旅游标准,界定生态旅游各利益主体的法律地位、关系、权责范围,明确生态旅游区经营管理和监督保障制度、生态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管理制度,生态教育和社区参与的保障制度以及生态旅游区评定制度等。在《生态旅游管理条例》的统帅下,国务院相关主管部门可以协调制定系列配套规章。

(三)完善我国的生态旅游规划法律制度

首先,明确旅游规划制定主体和程序,使旅游规划具体化,并强调旅游规划的约束力。要使规划的编制主体、执行主体、批准主体三主体分离,权责明确。而生态旅游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上的效力,不能随意地变更,若必须修改,要严格遵循相关的决策、审批、公示等程序;违反规划就应当视为违反了制定规划所依据的法律,应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其次,制定国家和地方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由政府相关部门及时对宏观规划进行细化规定,使其直接约束生态旅游相关参与主体的行为。我国生态旅游规划的制定应结合当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各自然保护区规划,以实现发展生态经济、保护当地环境和改善当地社会生活为目标,以保护优先、公众参与等原则为指导。地方生态旅游规划应以国家生态旅游规划为指导,并根据当地环境保护状况、社会发展状况等,因地制宜的具体编制,内容应涵盖环境资源本底状况、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发展模式、效益分享机制等。

最后,生态旅游规划的内容要注重科学性,重视本土资源与文化。生态旅游规划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在环境容量的检测、制定、控制。环境容量的控制,不只是到访人数的限制,还应根据环境受到影响的程度和改变的多少来判断,具体考虑旅游地的生态系统特点、游人行为、旅游方式、旅游季节等自变量因素。依据不同的情况,对生态旅游资源不同区域制定区别而灵活的旅游规划,是实现资源保护和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采取分区制度,应综合考虑文化、人文、历史、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尽可能利用当地建筑材料,体现当地风貌,强调人与自然、人与建筑、人与动植物的协调,注重生态学原理的应用。应根据生态旅游景点景区内动植物的空间分布情况,明确地划分出诸如核心保护区、缓冲区、游览观光区之类的区域,然后在不同区域内对动植物实行不同程度的保护。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篇13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在物质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成就并获得更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及各地区民风民俗、当地文化的积极传承也成为了个地方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与建设部门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而随着旅游经济成为国内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一些以旅游产业为主打的城市也在不断发展与壮大,而旅游城市不仅仅需要大力体现自身的旅游文化特色与丰富资源,为了更好的打造现代化、生态化的旅游城市,旅游城市的旧城更新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展开。但想要在旧城更新与维持旅游资源供给与当地文化特色之间取得平衡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寻找更为科学有效且符合可持续发展规律的正确方法。

一、旧城规划现状分析

旅游城市的旧城更新工作是一项系统而综合的工作,城市规划不仅需要考虑其规划的文化性、经济性、可行性,同时还要重视生态与环境在其间的作用。我国旅游城市旧城更新规划工作开展多年来,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仍然存在着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与研究力度。

(一)传统与现代无法有效整合

旅游城市的旧城规划是对旅游城市未来发展的一种促进性工作,但规划也不仅仅只是未来建设及发展景象的预见性描绘,在具体城市规划及制定的同时,也对城市旅游资源有序开发具有科学性与方向性的指导意义,因此具体规划必须重视现实基础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旧城规划工作当中,往往容易出现规划方案短则十数年,长则数十年的现象,过于漫长的时间周期之下,所规划出来的发展预期很难与当前城市改造与更新速度相统一,同时也很难保证在未来的建设工作过程中能够有效执行预期规划。所以大多数旅游城市的旧城更新及相关规划方案制定出来以后会因为无法实现或出现偏差而反复修改,要么专注保护传统文化而忽视了现代城市应有的功能,要么在改造过程中不断偏离旅游城市的建设初衷,历史文化特色逐渐被现代化建筑所取代,而最终丧失了旅游城市的发展优势,而在此过程中从而也会反复出现成本提升、规范性降低、严谨性降低以及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遭到浪费等消极问题。

(二)脱离当地实际,事倍功半

城市规划不是天马行空、随意想象,也不是画家在画布上随意的描绘,对于旅游城市的旧城更新来说更是如此。城市规划的目的虽然在与指导未来建设发展工作,但也必须将现在的实际及当地风土人情融入城市规划当中去,并将旅游城市的发展优势始终放在最重要位置。但当前许多城市在旧城更新时,一味的追求高科技或者流行时尚,无视当地民风民俗、脱离人们的生活实际,不仅劳民伤财,也没有取得更多实质性的成效,一味追求所谓地标性建筑却忽略了当地人文的深厚底蕴,无法实现感情上的共鸣,最终不过是一处没有使用功能的普通建筑。

(三)缺乏有效约束

任何工作想要切实开展都必须加强监督管理与约束,对于旅游城市旧城更新工程来说亦是如此,因为旅游城市由于拥有大量物质或非物质文化,在更新及改造工作中所涉及和影响的单位及部门更为庞杂。但是当前情况来看,监督约束机制建设工作相对落后,甚至有些地方只是简单应付,没有发挥出实际作用。

二、提升城市规划总体水平的思考

前文我们提到了当前在旅游城市旧城更新及管理工作当中存在着的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无法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与切实的质量提升,不仅直接制城市旧城更新、凸显旅游城市发展优势及加强相关管理工作的具体有序开展,同时也将影响整个城市的建设发展质量,所以我们必须针对这些问题有的放矢的寻找解决措施与应对手段。

(一)如何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

旅游城市规划不仅需要考虑到城市的未来发展及现代化建设质量,同时也要兼顾城市所传承下来的历史底蕴以及可以用作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如当地人文、历史、风俗以及艺术创作方面,规划工作也不可以偏概全,对于旅游城市来说,不可像其他旅游景区规划那样只凸显某一点或者某几个重点,必须全盘兼顾。同时还要重视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以及现代化城市使用功能的全面整合,在科学合理规划的基础之上再来进行具体建设的细节设计,这样才能够让旅游城市的规划及旧城更新能够发挥真正的促发展、促交流作用。

(二)重视当地特色的积极利用

旧城更新不仅仅是一幅图画,更是未来旅游城市发展建设的指导与预期。而每一座具有自身人文特点及特色旅游资源的城市都有其特有的地理文化特点与发展轨迹,具有自身独有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所以在城市规划工作当中我们也应该重视当地特色的积极利用。凸显当地特殊,首先可以在建筑材料方面加强当地特色建筑材料的使用与凸显,这样不仅能够降低建筑材料远途运输过程中产生的费用与风险,同时也可以加强对当地自然环境的有利改造,再者用当地居民所熟悉的材料进行建设,不仅能够提升其心理层面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身体健康方面也更为有益。其次,加强当地特色的积极利用,还能够以此建设属于当地的地标性文化景观,能够作为不断打造出新的旅游风景,实实在在拉动当地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吸引更多远道而来的客人驻足观赏,加深她们对当地历史文化的学习与了解,同时能够加强当地居民的心理凝聚,激发她们为城市建设贡献更多力量的热情。例如巴国古都重庆,在当地旧城改造过程中将古街磁器口进行了保留原始风味的翻新工程,同时将散落于周围的特色建筑都聚集在一起,这样不仅加强了对文物古建筑的集中保护,同时也让古街磁器口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与活力。

(三)加强绩效考评与监督约束机制建设

旅游城市的旧城更新不仅仅是拿出漂亮美观的未来发展蓝图,更重要的是这副蓝图必须具有非常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否则任凭想象乱画一气,除了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之外毫无意义。所以为了有效提升规划设计方面的具体质量,应该加强对设计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的绩效考评和监督约束机制建设。考评机制必须以规划方案的准确性、科学性与合理性为评价考核标准,同时将其质量与效率与人员的奖金福利挂钩,激发其工作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在监督约束机制建设方面,应该加强审计监督小组的建设与工作开展,小组人员应包括原规划设计人员、管理人员以及社会专门审计机构专家人员三方构成,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严肃性与权威性,同时也能够提升审计小组对设计单位的忠诚度。此外还可以借由专门人员多年来从事同类型审计指导工作的丰富经验帮助设计单位在审计工作方面更好的制定总体制度与具体细则,更好的适应市场变化发展要求,确保其审计工作能够向着科学、严谨、规范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