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网络经济学特征

网络经济学特征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09:35:1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网络经济学特征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网络经济学特征

篇1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是指大学生“借助网络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以达到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影响某一政策的制定或改变政治决策、监督决策而实施的政治运行过程”。[1]它的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

1.参与主体的群体性

由于网络的超链接性和网络政治参与的自主性,大学生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很容易形成共同的兴趣爱好、政治立场、政治理想和政治价值观,即“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2]”

2.内容、渠道的多样性

大学生利用网络平台,通过网络论坛、个人网页、政府网站、个人博客、BBS论坛、电子公告牌等渠道发表自己的政治观点、意愿,政治信息、政治评论等。从参与的内容来看,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涉及贫富分化、腐败、两岸关系、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大学生就业、收入分配、社会治安和新农村建设等问题。

3.参与身份的虚拟性、参与空间的自由性

基于个人隐私保障的需要,互联网没有设定有效身份鉴别功能,网民可用一组代码、一个昵称等角色符号作为自己身份的标识,所以,互联网对于公民个人隐私具有很强的保护功能,能掩盖网民的真实身份。同时,网络的开放性突破了传统信息沟通方式和信息获取途径的局限,为大学生提供了自由的参与空间,使大学生能平等自由地发表观点,获取政治信息。

二、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导向路径

1.加强网络政治参与知识和意识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政治参与观

网络政治参与应该具备一定的政治参与知识。网络政治参与者不仅要掌握有关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知识,还要对现有的政治理论有较深入、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加强网络政治参与知识的教育,是使大学生形成独立的政治判断、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正确的网络政治参与观和高水平的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目前,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政治理论教育显得尤其重要。政治参与观教育内容,应主要包括国家观、政党观、民主观、法制观、权力观、利益观、民族观、公民观和价值观等等方面;而政治参与意识教育内容,则应包括民主意识、人权意识、公民意识、权利意识、义务意识、责任意识、法治意识、民族意识、群众意识、全球意识等。只有让大学生掌握这些科学的政治参与的理论知识,才能在政治参与中自觉按政治发展规律办事,对各种政治问题、政治现象进行理性地思考,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从而从容稳定地进行政治参与。

2.加强网络政治参与实践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能力

各高校和社会各界应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网络政治参与实践教育,大力倡导并促使大学生知行统一,通过网络政治参与实践,把了解、掌握的政治理论知识内化、外化、升华为自觉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提升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能力,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政治参与型人格。

篇2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高校学生的消费行为特点、心理产生的影响,结合高校学生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衍生品了解程度、使用情况、自身感受等情况,研究得出高校学生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刺激下产生的消费行为特点及对策,更好地帮助高校学生合理消费,确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引导社会青年消费倾向,促进社会市场经济发展。

二、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基本状况及特点分析

本研究分别对以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工业大学、湘潭大学为主的长株潭地区的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进行了专项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37份,有效率87.4%。通过调查,大学生网络消费的情况可分为使用网络购物和投资互联网金融产品两种。我们再进一步对其消费特征进行分析,从而对互联网金融在当今高校学生中的情况有了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

(一)消费水平趋于中等,但存在个体差异

调查显示,大学生每月购物的金额大多集中于200元以下及200~500元,大部分学生的消费是比较理性的,在购买商品时,大部分学生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用途,也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每月生活费在600~1000之间的大学生参与网购的人数最多且相对频繁。而生活费越高的学生相对应的网络消费金额也越高。由此可见,网购的消费频率和消费水平与生活费存在正相关,生活费较高的学生,网购的概率更大。

作为网络购物主要消费主体的大学生由于还没有独立的能力,多数依赖家庭的资助,因此对商品价格的关注度更高,在大多数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平均价格低于市场价格的网上商品更加吸引大学生们的注意,满足大学生对商品物美价廉的需求。而价格的指向性也受家庭条件、购物需求、自我要求的影响,呈现复杂性的趋势。往往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会不那么考虑选择价格最低的商品,而是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还有对于质量要求较高的产品,如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往往大家也会更追求其质量保障。

(二)消费结构基本合理,呈现多样性趋势

随着网上购物平台的快速发展,所售商品也是琳琅满目。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网络消费中,网购服装、饰品、化妆品等装饰性用品居于首位,占到25.64%,其次是学习用品,占到20.02%,餐饮位于第三位,占到17.03%,然后是交通及通讯占16.59%。

消费的多样性是由于需求强度的不同和需求层次的多样性而产生。作为年轻消费群体,大学生在消费时追求时尚性,潮流化,消费行为多元化、个性化。网络购物正迎合了大学生这种追求自我与个性的特征,将全国乃至世界潮流汇聚在一个互动平台上,为大学生们提供了非常广阔的选择空间,提供了极其便捷的购物渠道。当今社会足不出户已能够做很多我们过去想象不到的事情,网络消费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网络购物,还可以网络订票、网络订餐定外卖,甚至还可以购买网络课程。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和极快的信息更新速度使网上的商品具有极好的前瞻性,引领了大家的时尚观念,迎合了大学生们多样化选择商品的需求。

(三)消费认知相对理性,仍存在盲目消费

大学生思想活跃敢于接受新事物,他们在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流行时尚的影响下消费心理和行为往往产生彼此间的相互影响,形成特有的群体消费行为。调查数据显示,29.58%的学生选择互联网消费的原因是支付方式便捷,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网购的轻松便利。24.81%的高校学生是对商品有需求,22.21%的学生选择了其他。

而为了更好地促进消费,各种购物类网站会通过多种感官冲击、多种宣传方式使消费者产生物美质优的商品大减价、大折扣、礼品多、机会难得、机不可失的购物急迫。因为大学生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购物观的过渡时期,思维相对单纯,情绪易受到外部环境刺激而产生并不理性的购物冲动。

(四)消费投资尚不成熟,理财意识较薄弱

调查显示,67%的人没有投资过互联网金融产品,在从未投资过的学生群体中,大多表示原因为没有多余的钱,还有一些人是由于不了解互联网金融产品,认为其风险未知。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消费及投资理财观念还是趋于理性的。

而其余正在投资或投资过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学生中,大多数投资金额为200~500元,而选择投资金额较大的往往也是每月生活费较充裕的学生。值得一提的是,女生较男生而言选择投资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额度相对较小。

在投资过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学生中,27.51%的人是出于好奇、尝试的心理,28.36%的人认为其投资门槛低,收益率高,能够在有多余的钱的时候创造额外的收入。而在投资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目的中,43.22%的人是为了方便购物,他们大多把钱放在了余额宝,与淘宝账户能够直接连通,当人们需要消费时,钱能够直接转出。

三、影响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基础影响行为方式

从经济因素来讲,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独生子女的普遍增多,大学生从家庭取得的经济资助也有所增加,部分学生通过兼职也会取得一部分收入,但相比较有固定收入人群而言,经济支付能力十分有限,即有效需求有限,加之不同的家庭经济条件以及各种生活必要支出,大多数大学生的经济支付水平是处于温饱略有结余的状态。

在购物时大学生考虑的首要因素是价格和质量,因为其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这使他们每月可支配的钱不多,由于这笔钱主要用来支付饮食和日用品开销,所以大学生花钱是很谨慎的。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新兴的购物方式,不仅方便快捷,可选种类丰富且新颖,而且网络商品价格定位往往比一般店面更具吸引力,根据合理投资的理念,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尽可能的降低成本,在大学生经济支付水平有限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地降低支出,于是网络购物的优势显现出来,价格指向性的购物特征引导大学生更加倾向于网络购物。

(二)思想易受周边环境影响

大学生适应时代性强,在网络横行的当今,各种门户类网站,购物类终端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购物观念。大学生思想又处于成熟与不成熟之间,所以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而每个大学生都会属于某一参照群体,学校、班级、宿舍等不同的参照群体都会激发大学生一定需求,同学与朋友之间生活习惯的相互影响,也让网络购物在大学生中盛行且呈现的网络消费地点也相对集中。

从另一个方面讲,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购物群体,对其现在消费观念的塑造将影响大学生以后消费的价值观。因此,大学生是一个可塑性极强的,发掘潜力巨大的消费群体。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这个阶段的心理特征和时代环境决定其消费特征。

(三)自我意识与个性化需求旺盛

大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时期好奇心十分强烈,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喜欢标新立异。网络消费正好符合大学生富于想象力、渴望变化、喜欢创新、有强烈好奇心的特点。大学生进行网络购物可以有更广泛的选择空间,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满足自己的需求,由此以更多的表现自我。他们能够在网络上更好的挑选及对比各种各样的商品,从而对个性化消费提出更高的要求,挑选与众不用的商品。网上交易是相对独立的一个空间,买家与卖家之间仅仅通过屏幕沟通,出自个人消费意向的积极行动,消费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向商家提出要求,以自我为中心,根据自己的想法行事,在消费中充分表现自我。

从心理因素来讲,大学生购物观念还不够成熟,购物心理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具有消费的不稳定性和消费的情绪性。根据调查数据可知,大多数大学生对待网上购物的态度往往抱着一种尝试心理,受传统思想影响,他们通常认为网络购物并没有传统购物方式安全,但是又由于年轻人强烈的好奇心与开拓精神,他们会在一定额度内尝试进行购物。

四、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引导对策

(一)社会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互联网金融环境

当代大学生的很多行为方式是受周边环境的熏陶所形成的,因此形成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会对促进大学生形成科学的、理性的消费观念起着很大作用。当前,由于网络消费有着与传统消费不一样的特点,很多传统消费的法规往往不能在网络消费过程中同样适用。因此,政府机构应该根据网络消费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网络执法的力量,加大对网络非诚信行为监管和制裁,切实保障广大网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随着大学生网民群体的不断增长,各类网络交易网站的访问量也在不断提高,因此还应建立政府、交易网站、网络消费者三位一体的舆论监督体系,加强三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和相互交流,既大力推崇积极的网络营销行为,也让非诚信行为得以曝光并得到应用的惩罚,为高校学生营造良好的互联网金融环境。

(二)互联网金融行业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技术指导

高校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金融的前提基础条件就应该是正确认知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和危害。这方面需要学校进行正确的引导,更需要互联网金融参与的各个体系在运营过程中,有更多的制度保障,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技术指导。例如,甄别互联网金融产品时,首先要考虑所选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实际情况与产品的预期情况是否一致。在目前市场规则不健全的条件下,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信誉显得尤其重要。它不仅直接影响学生投资情况,还直接关系到其今后的发展。选择互联网金融产品时,通常选择积累比较丰富的经验,在行情变动中,能够掌握经营主动权,保持稳定的收益额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此外,经营经验较丰富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早已为周围的顾客或消费者所熟悉,拥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和一批忠实的顾客,大多成为学生投资消费的首选。购买互联网金融产品时,应根据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特征选择收益性稳定、信誉较高、安全性较强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科学合理地购买互联网金融产品可能获得较高的利润。另外,相关技术人员应加强学习互联网金融技能,并与互联网金融业务同步更新,使其能在高校学生参与互联网金融投资时给予帮助和技术支持。高校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需要正确的知识体系去作为未来社会活动的支持,互联网金融在运行方面需要重视高校学生这一主体。

(三)学校应加强设施建设引导大学生网络消费

我国互联网金融虽然发展快速,但是,在整体运营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漏洞,高校学生社会经验少,消费观念超前,容易造成消费过程的风险。高等院校作为在校大学生的直接管理和教育单位,应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引导。

首先,是加强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主要包括网站和网络系统的建设,实现让网络进社区、进宿舍、进实验室,逐步实现校园网络一体化;大力建设具有较大影响力和教育功能的网站,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为引导好大学生进行网络消费搭建良好的硬件平台。

其次,是加强学校软件设施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消费道德观,针对本校学生年龄和消费行为的特点,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例如,通过校园宣传和班级自学等方式普及网络素养教育课程;在学校里开展关于真假网络消费方面的座谈会、关于网络消费维权方面的知识竞赛;举办专题的培训介绍有关消费者权益的知识、真假商品商标的鉴别技巧等等,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还可以开设与投资、消费、理财有关的课程和专题讲座,辅助开设互联网金融学、消费经济学、低碳消费常识等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合理规避风险,实现大学生网络消费教育和管理规范化。

(四)家长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互联网金融理财观念

互联网金融较传统金融更加简易、快捷,容易操作,在调查中发现当今大学生更加能够接受互联网金融的方式。大学生运用互联网金融进行理财,是高校学生自我观念的进步。要保障这项活动维持在正确的范围内,需要家长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榜样,根据实际情况教导子女。家长是子女最好的老师,由于特殊的亲情关系,更利于消费文化的教育。首先,家长要率先垂范,杜绝铺张浪费,不盲目攀比。其次,要更新观念,“适度供给”,帮助子女培养合理安排预期收入和支出的意识。最后,家长应把自己勤俭持家的行为言传身教给子女,把自己合理的互联网金融理财观念及成功的理财案例传授给子女,让子女深刻体会到科学理财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同时使其熟知互联网金融理财的相关内容,并掌握一定的理财技巧,引导其合理地进行理财活动,避免年轻人投资时所存在的盲目性。

(五)学生应建立合理的消费结构,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一方面,大学生要做好生理准备。要让投资理财活动有所收获,相关的知识储备必不可少。大学生自身应从书籍、身边的案例努力学习相关知识,树立正确的理财意识。在进行投资理财活动时,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易于操作的项目入手,以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基础,戒骄戒躁,避免盲目投资与唯利是图。

篇3

所谓信息行为是指在动机支配下,用户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目标的行动过程,是信息用户有了确定的信息需求时,以各种方式对所需信息进行寻求、传递和使用的行为,是在信息需求和思想动机的支配下,进行信息查询、选择 、吸收、利用、交流和的活动过程。信息行为与信息使用主体和信息环境密切相关。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信息行为是指大学生在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思维支配下对教学、科研环境所做出的反映。大学生与网络环境下的其它信息用户相比,其信息需求有一般年轻人的共同特点,但也有其特殊性,是为了满足其自身科研和学习的需要,是基于此而进行的有意识的查询、选择 、搜集和利用文献信息。高校图书馆作为为大学生学习科研服务的机构,只有了解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信息行为特点,才能更好地做好服务。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信息行为方式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信息行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网络信息浏览行为

网络信息浏览行为是指为满足已知或未知的信息需求,循超链接在不同节点间自由游移的目标导向或非目标导向的网上信息查寻行为。大学生在进行信息查寻时,可以从系统中任一感兴趣结点出发进行浏览,在此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逐渐发现新的兴趣点或者逐渐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从而调整浏览的内容或者改变查寻途径。例如,一些学生在浏览某个网站时,可能事先的目标不是十分明确,但在浏览过程中可能会发现一些感兴趣的东西,进而深入浏览或通过其它渠道查寻相关信息,信息需求也由此逐渐明确。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信息浏览行为存在着一些原因:一是大学生潜在的信息需求。大学生在没有明确信息需求的时候,往往会选择通过浏览获取相关信息。二是大学生的检索技能欠缺,受其知识结构和信息搜索能力的限制,大学生往往会选择通过浏览来获取所需信息。三是大学生查寻信息的定势习惯。一些大学生通常会将自己经常浏览的一些网站进行收藏,并且习惯于浏览这些网页的信息。除此之外,大学生的信息浏览行为还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如可支配的时间、上网的速度与费用、网页的质量与界面的友好性等。

(二)网络信息搜索行为

同信息浏览一样,网络信息搜索也是信息查寻行为的一个子集,通常也称作为信息检索。网上信息检索行为是指通过某种特定的网上信息检索工具来满足特定信息需求的过程,它是一种有明确目标、有计划、能清楚表达信息需求的信息查寻行为。与信息浏览行为相比,信息搜索对大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大学生必须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并且能够清晰地表达出来,提交给特定的检索系统。搜索结果的查全率和查准率是对信息搜索效果的主要度量标准,与大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经验等直接相关。搜索能力较强的大学生是基于他们对网络的知识结构的了解而对其搜索行为进行提前计划,同时搜索效果也依赖于搜索系统的性能;搜索能力差的大学生一般则很少进行计划,并且会受外在表现的驱使。

(三)网络信息吸收行为。

信息吸收是信息行为的延伸和升华。高校大学生自身因素是制约其信息行为与信息吸收的内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包括大学生的受教育程度、检索经验、价值观及态度等。同时大学生信息行为也倾向于搜集与自身专业、兴趣、社会发展相关的信息,而对其它受时间和精力影响的信息,关注较少,甚至漠然无视,毫无反应。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信息行为特征

网络信息突破了传统纸质文献的局限性,逐渐成为最受大学生欢迎的获取信息的渠道,但大学生在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也存在明显的问题。

(一)信息浏览行为多,随意性过强。

相关调查表明,60%以上大学生的网络信息行为没有计划性。只是根据自己的时间、心情和意愿等点击浏览各种网页、电子书、电子期刊。对于浏览的目的没有明确的计划性,网络浏览不是为了学习和查找资料,而是休闲、娱乐、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大学生面对众多的网络信息缺乏选择最佳信息资源的能力,网络浏览成为“盲目阅读”。同时,在浏览中由于对复杂的浏览对象价值的判断力不够,不能迅速、敏锐、准确地把可利用的信息资源从海量的数据库中挑选出来。这在大学生的网络信息行为中是较为普遍存在的现象。浏览对象没有选择,浏览失去了意义,变成一种单纯的意识行为。

(二)网络信息吸收行为少,深度不够。

大学生在数网络信息行为中普遍存在着“浅阅读”现象,对一些有一定深度,需要思考的信息不愿意吸收,只愿意选择那些轻松愉快的短小的信息浏览阅读。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观念错误,认为网络信息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快餐文化”。只要吃饱不需吃好,对于任何信息内容只要大概了解即可,无需深入研究。二是不能合理分配课余时间。在课堂外时间除了运动、娱乐、聊天、购物外所剩时间不多。但又对网上每天各种信息的更替充满好奇,只能匆匆浏览。三是认识有误区,多数人认为读 “深”的读物乏味无趣,读“浅 ”的读物轻松有趣;四是达到目的即可,只要了解到自己所需的一部分信息已满足,其他内容则视而不见。

(三)网络信息获取能力差,能力下降。

网络信息内容丰富,跳跃性强,加上一些低级趣味的网络资源不时挑战着大学生的神经,使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心态越来越浮躁,无法选择和鉴别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从而使阅读处于表面浅尝辄止的状态,也影响了对信息的思考能力和辨别能力。网络信息以声光电影像直接充斥大学生的思维空间,随着阅读时间增长,大学生慢慢会养成不良的阅读习惯,只看到事物的表象。无法将信息形成系统的逻辑体系,必然造成思维能力、辨别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据调查仅有约 25%的大学生能够自主选择与专业相关的电子书或电子期刊进行阅读,并且能够深入思考或进行资源的整合与深加工处理。约75%的大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不强,主观上存在阅读的惰性以及从众心理,这严重影响了其阅读的计划性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四)网络信息行为成为信息行为主体。

网络信息资源具有丰富性、快捷性、移动性等特点,只要拥有数字化阅读载体和服务器终端,在任何时间、地点,大学生都可以查找所需信息资源。这就导致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终日与网络为伴,上网成了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内容,大学课堂上的计往往出现一种怪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不经思考,纷纷拿出手机 “百度 ”,然后把答案直接念给老师听,这种依赖已根植于大学生思想深处。

总的来说,大学生在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时,整体上是希望快速、便捷的获取到最新的信息,因此在查寻信息时匆匆忙忙,较少注重信息的质量,也没有对信息作细致 、深入的分析,当然这也与学生的心理特征有一定关系。

三、基于大学生信息行为特征的高校图书馆服务

图书馆是面向全校广大教职工生的信息服务机构,应该秉承 “一切为了读者,为了读者一切”的理念,认真分析读者信息行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争取使其服务功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针对大学生网络信息行为特征,图书馆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行为能力。

利用网络查询相关信息需要一定技巧,大学生在查寻引擎查寻的技巧不够是大学生网络信息行为能力不高的一个突出表现。在互联网上,很多网站也提供有关资料查寻的功能,但这些查寻引擎的使用需要一定的技巧,很多学生还不能够正确有效地使用这些查寻引擎来为自己获取有关的知识提供帮助。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知识管理中心、信息素质教育中心,应针对不同用户群体制定不同的培训方案,以提高大学生在利用网络信息服务时的效率,满足其特定的信息需求,如:分别针对新生、研究生、教工及科研人员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讲座和培训,提高网络知识利用率,加强其信息服务。还应开展用户信息素养及信息道德教育,信息素养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在面对信息超载时,判断其中的权威与可用性的能力。信息传播科技使得信息抄袭及信息产权问题更为严重,如何教育学生,在道德面上养成对信息产权的尊重,信息素养课程中纳入信息伦理议题的讨论亦有其必要性。

(二)整合网络资源,提供专业化信息咨询服务。

要在网络环境下更好地开展信息服务,满足大学生越来越精细的信息需求,图书馆必须做好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工作,使大学生能快捷、便利地查到分布于所需的各类型资源。针对不同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和不同专业的差异化信息需求,图书馆应开展个性化、专业化服务,及时将相关信息资源或检索结果直接推送到用户桌面,同时,应针对不同用户的特定需求,积极开拓信息增值服务。开展信息分析与预测,根据已有数据、信息进行知识挖掘,实现知识发现。要利用网络做好数字化参考服务。数字化参考咨询是采用电子方式如 e-mail、电子公告板等来进行的网上用户提问和咨询专家解答。在网络环境下,读者的信息需求量增加,深层次的信息需求增多,信息服务质量和模式的要求提高。这种情况下,需要图书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并延长服务时间,保证知识的广泛利用。

(三)优化网络环境,提高大学生网络阅读能力。

高校图书馆首先要努力为大学生营造一个文化气息浓郁 、界面简洁、功能清晰、体验良好 、图文并茂、操作简单、方便下载、适宜阅读的网络阅读空间来促进和提升大学生网络阅读效果。其次,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创建健康有序的网络阅读环境。通过多种手段对大学生开展在线信息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以及告知他们如何快速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等,在这样的阅读氛围下,必然会提高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访问量。同时,图书馆应采取各种形式的阅读激励机制,让大学生都自觉自愿参与到网络阅读的学习中而且通过学习收获知识,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从而实现阅读的根本目的。

[1]陈梅,黄丽霞.校图书馆用户信息行为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0(6):79-81.

篇4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whole world is discussing “the network economy”, must grasp this glossary the true connotation to be difficult, like the global economist the definition has debated unceasingly to the economic is the same. Perhaps moreover in the network economy forming process, its many characteristics had not been obtaining manifest fully. Which characteristics does the network economy have?

key word: Network economy; Economical characteristic; Trade activity

网络经济的四大特征

笔者认为,从目前的网络经济发展中,可以把握以下几个特性:

1、网络经济是一种趋势经济。这表明网络经济正在形成,虽然目前还不是我们现实世界的主流经济形态,但它正在迅速建造未来的经济。

2、网络经济是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经济产物。网络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技术推动。特别是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快速推动,技术在各个地区和经济领域的快速扩散等因素,它是技术诱发的在人类以高度信息化和科技进步的今天,出现的必然现象,但是又是所有智慧的人类所没有预测到的,无论是从古代圣哲的训导还是宗教中的天堂,抑或是空想主义者的睿智,还是当今预测学家的智慧,都不曾真正预测到网络和技术对人类的深刻影响。

3、网络经济不是一种行业经济。很多人将信息产业归于第四产业,但是从网络经济对人类现在的影响和将来的发展趋势来看,它已经超越行业经济的概念,它不属于工业社会中的经济范畴。

4、网络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它的问世对传统的经济学产生深刻的影响,从它的交易规则、理论基础、价值规律和产品的分配特点等等对于传统的工农业时代的经济学变化很大。

网络经济的爆发性

从形成特点来看,网络经济是一种爆发式经济,网络经济从问世以来的短短几年内,就充分体现了它的爆发式特点,这个特点包含六个方面:

1)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急剧扩大,也就是说终端与信息源之间单位时间的信息交换量巨大,信息量的巨增缩小了时间上的差距,使信息快速传播,“今天,比人的头发丝还细的标准光纤,一秒钟可以传输相当于超过九万卷大百科全书的信息。”

2)全球的信息急剧增加和信息流动更为丰富与频繁,全球范围也出现了爆发性的网络潮;

3)使用人数爆发式地增加,这种爆发式增加并引发极大的群体效应,世界上有约4亿人7年前从未听说互联网,到今天已经通过它来查询信息,发电子邮件和进行网上商业活动,不只是如此,它的增长速度更是惊人;

4)利用网络进行的商业活动的交易额呈现爆发式特点;

5)从事网络经济淘金的企业呈现爆发式增加,上市企业数量和股价的爆发式增长程度。

6)财富的爆发式增长。从事网络的企业和个人迅速积聚起来,从股市上批量生产百万富翁和亿万富翁。

对传统经济的冲击

篇5

网络世界已经给人们生活的真实世界的各个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同时也给传统经济学理论更多不一样的视角和新的挑战。网络经济学伴随着各种网络的发展应运而生,而3G网络的发展为网络经济学的应用和完善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

一、网络及网络经济学的概念

网络是指一组相互连接的结点和许多相互交错的分支组成的系统。在有形的网络中。结点之间进行物理连接。在虚拟的网络中,结点之间进行虚拟连接。西方网络经济学家给网络的定义为:“网络是互补的结和链构成的。网络重要而鲜明的特征是不同的结和链之间的互补性。网络提供的服务需要两个或更多的组成部分”。

对于网络经济学概念,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乌家培教授也对网络经济的分类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他把网络经济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网络经济是指基于因特网(即网际网)的经济活动,如网络企业、电子商务(不包括电子数据交换即EDI的电子商务),以及网络投资、网络消费等其他网上活动。广义的网络经济是指以信息网络(主要是因特网,但不限于因特网,如内联网、外联网等)为基础或平台的,以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的应用为特征的,信息与知识起重大作用的经济活动”。

二、网络经济学的研究的新阶段

网络经济学的研究涉及网络外部性、网络效率与福利、网络产业管制制度、弱关系力量假设与社会资源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嵌入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等。美国网络经济研究在1993―1997年形成第一阶段的发展,主要以互联网本身为研究对象,研究诸如定价、资源配置、网络标准兼容性和网络外部性等问题。1998年至今为第二阶段的发展,主要研究与电子商务经济学相关的经济问题,如网络营销与网络广告效应。

三、国内3G网络市场发展迅速

国内的3G网络市场的争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及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之间的博弈开展得如火如荼,施展浑身解数在市场上抢夺客户群体。其中,中国电信是下手比较迅速的一个,同时也在对阵中占得先机。2009年7月的月报显示,中国电信6月份的单月上客量为237万户,较5月份的220万户增加了17万户,创今年新高。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电信的手机用户总数为3 928万户,其中上半年累计新增1137万户用户。今年二季度国内3G手机整体销量达到24.2万部,其中中国电信3G手机销量达13.1万部。中国电信推出的“天翼”3G品牌采用以时长为计费标准,用户不用再去盯着令人心跳的流量了,这样的举措无疑吸引了很多用户。但是,这样一来,如果用户大量使用点对点的下载工具进行大量的下载,也给无线宽带网络带来了巨大的负载压力。不过,在3G的起步初期,这样的举措还是为中国电信争得了大量的客户。迫使中国移动也不得不尝试的打破它按流量计费的模式,开始试点按时长计费。

为了对3G网络增值业务进行更好的支撑,中国移动投入巨资建立了一系列的技术、管理和运营平台。在2G时代移动梦网的合作模式之下,中国移动与合作伙伴的分成比例基本为15:85、3:7或者5:5。而在TD业务发展的第一年,中国移动将不要收入,即不参与信息费分成,信息费100%都将归SP/CP所有。通过这样的举措来刺激SP/CP们的创新热情,加强与SP在TD业务创新方面的合作。中国移动正在积极征集3G应用为即将上线的Mobile Market作准备,作为未来中国移动增值业务的重要平台,TD应用也将成为Mobile Market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3G网络支付的新特征

当一个当事人的行为直接影响另一个当事人确没有做出补偿的时候,就产生了外部性,或者说,当存在“溢出效益”时,就产生了外部性。外部性的存在将导致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的偏离。最早提出外部性问题的是马歇尔,但是他没有明确提出外部性这一概念,而在《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的概念。马歇尔把企业内分工带来的效率提高称为内部经济,亦即规模经济,随着产量的扩张,长期平均成本降低;而把企业间分工而导致的效率提高称为外部经济。之后,庇古在他的《福利经济学》中补充了“内部不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的概念。

Roehet和Tirole在总结双边市场理论时。区分了“会员外部性”(Membership ExtemaHtv)和“交易外部性”(Usage Extemality),简单地说,会员外部性指的是某边上会员的增加会提高整个平台的价值,从而会使另外一边的会员获得正的外部性;而交易外部性指的是一笔交易会使双方都获得网络外部性。

篇6

笔者认为,从目前的网络经济发展中,可以把握以下几个特性:

1、网络经济是一种趋势经济。这表明网络经济正在形成,虽然目前还不是我们现实世界的主流经济形态,但它正在迅速建造未来的经济。

2、网络经济不是一种行业经济。很多人将信息产业归于第四产业,但是从网络经济对人类现在的影响和将来的发展趋势来看,它已经超越行业经济的概念,它不属于工业社会中的经济范畴。

3、网络经济是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经济产物。网络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技术推动。特别是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快速推动,技术在各个地区和经济领域的快速扩散等因素,它是技术诱发的在人类以高度信息化和科技进步的今天,出现的必然现象,但是又是所有智慧的人类所没有预测到的,无论是从古代圣哲的训导还是宗教中的天堂,抑或是空想主义者的睿智,还是当今预测学家的智慧,都不曾真正预测到网络和技术对人类的深刻影响。

4、网络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它的问世对传统的经济学产生深刻的影响,从它的交易规则、理论基础、价值规律和产品的分配特点等等对于传统的工农业时代的经济学变化很大。

网络经济的爆发性

从形成特点来看,网络经济是一种爆发式经济,网络经济从问世以来的短短几年内,就充分体现了它的爆发式特点,这个特点包含六个方面:

1)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急剧扩大,也就是说终端与信息源之间单位时间的信息交换量巨大,信息量的巨增缩小了时间上的差距,使信息快速传播,“今天,比人的头发丝还细的标准光纤,一秒钟可以传输相当于超过九万卷大百科全书的信息。”

2)全球的信息急剧增加和信息流动更为丰富与频繁,全球范围也出现了爆发性的网络潮;

3)使用人数爆发式地增加,这种爆发式增加并引发极大的群体效应,世界上有约4亿人7年前从未听说互联网,到今天已经通过它来查询信息,发电子邮件和进行网上商业活动,不只是如此,它的增长速度更是惊人;

4)利用网络进行的商业活动的交易额呈现爆发式特点;

5)从事网络经济淘金的企业呈现爆发式增加,上市企业数量和股价的爆发式增长程度。

6)财富的爆发式增长。从事网络的企业和个人迅速积聚起来,从股市上批量生产百万富翁和亿万富翁。

对传统经济的冲击

篇7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巨大的信息量,低成本、高效率的信息流动等等,这些都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开始发生变化,新形式和新特点的经济活动在社会中涌现,人们把这种经济状况称为网络经济。网络经济最初是指网络产业经济,包括电信、电力、交通(公路、铁路、航空)等基础设施行业。由于这些行业共同具有“网络”式的结构特征和由此引发的经济特征,所以被称为“网络经济”。关于“网络经济”的定义,不同的经济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采用的是我国经济学家乌家培给网络经济所下的定义。他认为“:网络经济就是通过网络进行的经济活动”他还指出“对网络经济可以从不同层面去认识它。从经济形态这一层面来看,网络经济就是有别于游牧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由于所说的是数字网络,所以它又是数字经济。“”从产业发展的中观层面来看,网络经济就是与电子商务紧密相连的网络产业,既包括网络贸易又包括网络银行、网络企业、以及其他商务性网络活动,还包括网络基础设施、网络设备和产品以及网络服务的建设、生产和提供等经济活动。“”从企业营销、居民消费或投资的微观层面来看,网络经济则是一个网络大市场或大型的虚拟市场。”

2.网络经济的理论特征

网络经济阶段表现出更多的、新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1)开放互连性。网络经济的出现,使各种经贸往来都是双向互动。(2)效率高效性。信息技术令任何信息都可以转化为数字形式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进行传输。(3)经济资源全球共享化。世界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经济使市场空间加大,不仅局限于某个市场领域,甚至超越国界,深入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进行交流和相互依存。(4)经济活动虚拟化。经济活动打破传统的物理市场,在物理市场进行交易的同时也在虚拟市场也进行交易活动。虚拟商场、虚拟银行等纷纷涌现更加大了经济活动的虚拟化。

二、网络经济环境对现代企业生存的影响分析

1.企业组织结构网络化

网络经济的出现,使企业可以将员工、经销商和客户联系起来,共同构成一个相关的网络系统。网络让企业基层员工也可以听到董事长的安排,可以从任何地方立即得到很多信息,信息可及时地传播到各处。同时,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另外一个转型就是企业组织结构的虚拟化和组织决策分散化。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企业生产经营方面,主要表现为:缩短企业生产周期,交易成本的降低,扩大市场范围。

2.企业产品消费个性化

网络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突破传统的规模生产,个性化需求出现在网络经济时代。在整个市场交易中,市场消费由被动接受转型为私人订制,消费者的需求成为市场的主导,这是网络经济时代企业扭转的一个必然趋势。当然,发展科技同样重要,但是发展科技的前提就是要满足消费者定制需求,这样才会占有市场。

3.企业竞争合作常态化

社会上各个产业因为网络经济而发生改变,它不仅是新兴产业的孕育基地,更是传统产业转型的空间。随着互联网应用的全员化,企业的商业活动逐渐由线下转为线上,企业间的竞争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首先是企业间竞争范围扩大化。网络经济环境使企业间价值创造能力出现融合现象,同行业同领域间的竞争已不在于此。其次是企业竞争要素上的改变。企业的竞争在成本和质量等要素同等的前提下,拼的就是时间和技术,网络经济的发展在销售渠道上产生了多元化,同时也及时更新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业绩,因此时间竞争变得越来越重要。

篇8

令人欣慰的是,在实证调研方面,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各国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从1999年开始,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传播政策研究中心启动“全球互联网项目”(WorldInternetProject),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自1997年起开展互联网调查,迄今已公布了14次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中心从1999年夏天开始准备加入“全球互联网项目”,于2000年底至2001年初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和长沙实施了问卷调查并于2001年5月向社会了研究成果。

全文共分一个前言与五部分内容,前言是对本研究成果的一些约定与说明;第一部分“世纪之交:互联网引致网络经济”;第二部分“石破天惊:互联网的革命性昭示”;第三部分“互联共享:认识网络经济新本质”;第四部分“论道经邦:点解网络经济面临的难题与对应措施”;第五部分“传承经典: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挑战探微”。

“互联网”、“网络”概念,无疑是世纪之交的第一关键词。迄今为止,互联网的普及率,是以往任何一种事件无法比拟的。它是空间拓展远远超越时间的一个典范。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1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4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8700万,上网计算机达到3630万台,跻身于世界第二网络大国。全世界亿万个终端同在一个互联网上传递交流信息、运作种种事务,刹时间,前所未有的网络企业、电子商务、网上销售、网络教育、电子货币、网上资讯等核爆炸式地在互联网上展现,形成一种基于国际互联网的壮观经济现象,真可谓石破天惊。网络如此快捷地结缘经济,新的网络经济现象如此快捷地在全球开展,新的理念、新的商务模式、新的经济机制如此快捷地被创造出来。在15世纪,全球人均收入年增长仅0.1%,在此后5个世纪中人均收入小有上升,在20世纪下半叶接近3%,而2000年美国在这一年就上升22%。这就是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时代的辉煌,就是计算机网络时代的辉煌!事实上,世界正在进行一场计算机网络经济革命,这场革命给予了每个国家、每个区域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一个千载难逢的挑战与机会。尽管经历了世纪之初网络经济的“寒夜”,但如今网络经济的辉煌再次闪耀。

网络经济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其根源在于国际互联网的革命性意义,那么它究竟给予我们何等昭示?第一,互联网络显示了前所未有的特征,它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一个虚拟而又真实的世界,一个崭新的统一的网络国际社会,大体可以从以下9个方面理解网络的神奇:无差别化,数字化,互联实时化,人本化或智本化,资源共享化,虚拟化,高速化,全球一体化,综合化。第二,基于这样的特征,它最终将成为带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引擎,它曾经创造了这样的奇迹,而今经历了重新融合后的网络经济正在创造新的奇迹。第三,人类经济发展史上,国际互联网络及其网络经济,之所以说是工业革命以来最为重要的产业革命事件,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来透视它震撼全球的影响力:一是它的影响广度,它几乎布线于全世界各个角落;二是它的影响深度,它在微观上改变着人类行为各个方面,在宏观上改变着现行社会体制、结构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三是它的影响速度;四是它的影响长久度。第四,基于当代计算机、光缆通讯技术之上的网络经济,是工业革命以来最为伟大的产业革命,它事实上已经构成第三次产业的科技基础。几乎可以说,正是网络经济的出现与形成,使得自上个世纪初叶出现的三次产业分化真正完成。可以预料,扎根于新技术基础之上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将前程似锦。第五,互联网产生的信息服务社会。如果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资本社会,那么互联网产生的则是信息服务社会,或者说是信息社会。正是互联网产生的上述革命性意义,它给予了互联网络下的新经济获得新的本质,或者说发生着本质性嬗变。第一,一种崭新的网络企业诞生。所谓网络企业,是互联于因特网络中的各类企业,是由于网络经济拉动起来的企业系统。在网络经济中的企业,已经可以完全实现:“无论你在天涯海角,企业在你掌控之中”。第二,以网络企业为基础迅速形成网络经济,网络经济由于互联网的特征而有力地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革命。大量网络企业的诞生,大量网上经济活动的涌现,从而形成了一种史无前例的“网络经济”现象。所谓网络经济,是指建立在由现代通讯网络、电子计算机网络所形成的信息网络基础之上的一切经济活动,即基于互联网基础上发生的经济行为以及网络的上游、下游经济活动。第三,比之传统经济,网络经济具有如下新的本质:它是人本经济,它是和谐经济,它是可持续经济,它是低成本经济,它是互惠经济,它是一体化经济。第四,在这个新兴的经济体系中,智慧资本、知识资本最终获得了自己的历史地位。因为,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值因素、倍增因素的重点在于智慧劳动。第五,在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平台上,体现不出人们的社会差别(阶层、民族、区域、地位、性别、身份、年龄等等),它甚至跨越了时空界限,将劳动者之间的差别简化为人们能力的差别,简化为人们利用自己的知识在这个平台上创造价值、服务企业的差别。这便为劳动者平等地、自主地展示能力提供了无拘无束的时空,就是说,劳动者迈向自主劳动的路途坦荡。第六,网络经济的发展,将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次上打造出新的经济机制,而且最终会形成一整套与新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新机制系统。

篇9

令人欣慰的是,在实证调研方面,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各国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从1999年开始,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传播政策研究中心启动“全球互联网项目”(WorldInternetProject),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自1997年起开展互联网调查,迄今已公布了14次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中心从1999年夏天开始准备加入“全球互联网项目”,于2000年底至2001年初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和长沙实施了问卷调查并于2001年5月向社会了研究成果。

全文共分一个前言与五部分内容,前言是对本研究成果的一些约定与说明;第一部分“世纪之交:互联网引致网络经济”;第二部分“石破天惊:互联网的革命性昭示”;第三部分“互联共享:认识网络经济新本质”;第四部分“论道经邦:点解网络经济面临的难题与对应措施”;第五部分“传承经典: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挑战探微”。

“互联网”、“网络”概念,无疑是世纪之交的第一关键词。迄今为止,互联网的普及率,是以往任何一种事件无法比拟的。它是空间拓展远远超越时间的一个典范。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1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4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8700万,上网计算机达到3630万台,跻身于世界第二网络大国。全世界亿万个终端同在一个互联网上传递交流信息、运作种种事务,刹时间,前所未有的网络企业、电子商务、网上销售、网络教育、电子货币、网上资讯等核爆炸式地在互联网上展现,形成一种基于国际互联网的壮观经济现象,真可谓石破天惊。网络如此快捷地结缘经济,新的网络经济现象如此快捷地在全球开展,新的理念、新的商务模式、新的经济机制如此快捷地被创造出来。在15世纪,全球人均收入年增长仅0.1%,在此后5个世纪中人均收入小有上升,在20世纪下半叶接近3%,而2000年美国在这一年就上升22%。这就是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时代的辉煌,就是计算机网络时代的辉煌!事实上,世界正在进行一场计算机网络经济革命,这场革命给予了每个国家、每个区域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一个千载难逢的挑战与机会。尽管经历了世纪之初网络经济的“寒夜”,但如今网络经济的辉煌再次闪耀。

网络经济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其根源在于国际互联网的革命性意义,那么它究竟给予我们何等昭示?第一,互联网络显示了前所未有的特征,它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一个虚拟而又真实的世界,一个崭新的统一的网络国际社会,大体可以从以下9个方面理解网络的神奇:无差别化,数字化,互联实时化,人本化或智本化,资源共享化,虚拟化,高速化,全球一体化,综合化。第二,基于这样的特征,它最终将成为带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引擎,它曾经创造了这样的奇迹,而今经历了重新融合后的网络经济正在创造新的奇迹。第三,人类经济发展史上,国际互联网络及其网络经济,之所以说是工业革命以来最为重要的产业革命事件,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来透视它震撼全球的影响力:一是它的影响广度,它几乎布线于全世界各个角落;二是它的影响深度,它在微观上改变着人类行为各个方面,在宏观上改变着现行社会体制、结构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三是它的影响速度;四是它的影响长久度。第四,基于当代计算机、光缆通讯技术之上的网络经济,是工业革命以来最为伟大的产业革命,它事实上已经构成第三次产业的科技基础。几乎可以说,正是网络经济的出现与形成,使得自上个世纪初叶出现的三次产业分化真正完成。可以预料,扎根于新技术基础之上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将前程似锦。第五,互联网产生的信息服务社会。如果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资本社会,那么互联网产生的则是信息服务社会,或者说是信息社会。

正是互联网产生的上述革命性意义,它给予了互联网络下的新经济获得新的本质,或者说发生着本质性嬗变。第一,一种崭新的网络企业诞生。所谓网络企业,是互联于因特网络中的各类企业,是由于网络经济拉动起来的企业系统。在网络经济中的企业,已经可以完全实现:“无论你在天涯海角,企业在你掌控之中”。第二,以网络企业为基础迅速形成网络经济,网络经济由于互联网的特征而有力地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革命。大量网络企业的诞生,大量网上经济活动的涌现,从而形成了一种史无前例的“网络经济”现象。所谓网络经济,是指建立在由现代通讯网络、电子计算机网络所形成的信息网络基础之上的一切经济活动,即基于互联网基础上发生的经济行为以及网络的上游、下游经济活动。第三,比之传统经济,网络经济具有如下新的本质:它是人本经济,它是和谐经济,它是可持续经济,它是低成本经济,它是互惠经济,它是一体化经济。第四,在这个新兴的经济体系中,智慧资本、知识资本最终获得了自己的历史地位。因为,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值因素、倍增因素的重点在于智慧劳动。第五,在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平台上,体现不出人们的社会差别(阶层、民族、区域、地位、性别、身份、年龄等等),它甚至跨越了时空界限,将劳动者之间的差别简化为人们能力的差别,简化为人们利用自己的知识在这个平台上创造价值、服务企业的差别。这便为劳动者平等地、自主地展示能力提供了无拘无束的时空,就是说,劳动者迈向自主劳动的路途坦荡。第六,网络经济的发展,将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次上打造出新的经济机制,而且最终会形成一整套与新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新机制系统。

基于以上对互联网及其引致的网络经济的探讨,我们对网络经济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但是,目前网络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很多,处境也是十分困难的。本研究论文中,作者对其中最为紧要的几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应对策略或者政策建议。第一,作者告诫,网络经济发展到今天,如果想减少市场的盲目性带来的损失,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必需也必须介入了。必须制定给网络经济基础产业中的每一块均衡发展的政策,也就是说,政府应该通过政策来调节网络经济丰厚利润与赶超利润的分配。第二,针对我国大批网络企业不能赢利的根源,作者强调,网络信息产品的商品化是关键,为此建议:对信息、网络产品要区别对待。软件、专用信息、经过研究加工过的信息,必须将其产品商品化。商品化的惟一出路是给出产品的边界,使其具有排它性、独有性。而对公众信息,不足以商品化的产品,要另起思路,不能勉强打包成品。目前成功的做法是,以公众信息为平台,提高点击率即赢得人气后,再以广告销售、网上产品销售为盈利点。第三,互联网经济决不是一个产业的“专利”,不是技术的副产品,更不是个别产业部门的特权。互联网将引发各行各业的变革,因为必须明确认识到,发展网络经济必须发挥传统产业的作用,只有当网络经济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了,网络经济才找到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第四,虽然网络经济是一种创新经济,但决不能忽视自身的创新,而且网络经济的生命就在于不断创新。第五,作者还对新近发表的“第1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若干重要数据进行了解读,并藉此给出了若干政策建议。比如,加快农村与西部互联网络的发展,政策要倾斜;对.CN域名的开发战略要再认识;要加强对网络安全的关注,加强研究投入;提高对网络信息利用的深度;网络企业要以诚信取胜。

篇10

令人欣慰的是,在实证调研方面,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各国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从1999年开始,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传播政策研究中心启动“全球互联网项目”(WorldInternetProject),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自1997年起开展互联网调查,迄今已公布了14次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中心从1999年夏天开始准备加入“全球互联网项目”,于2000年底至2001年初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和长沙实施了问卷调查并于2001年5月向社会了研究成果。

全文共分一个前言与五部分内容,前言是对本研究成果的一些约定与说明;第一部分“世纪之交:互联网引致网络经济”;第二部分“石破天惊:互联网的革命性昭示”;第三部分“互联共享:认识网络经济新本质”;第四部分“论道经邦:点解网络经济面临的难题与对应措施”;第五部分“传承经典: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挑战探微”。

“互联网”、“网络”概念,无疑是世纪之交的第一关键词。迄今为止,互联网的普及率,是以往任何一种事件无法比拟的。它是空间拓展远远超越时间的一个典范。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1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4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8700万,上网计算机达到3630万台,跻身于世界第二网络大国。全世界亿万个终端同在一个互联网上传递交流信息、运作种种事务,刹时间,前所未有的网络企业、电子商务、网上销售、网络教育、电子货币、网上资讯等核爆炸式地在互联网上展现,形成一种基于国际互联网的壮观经济现象,真可谓石破天惊。网络如此快捷地结缘经济,新的网络经济现象如此快捷地在全球开展,新的理念、新的商务模式、新的经济机制如此快捷地被创造出来。在15世纪,全球人均收入年增长仅0.1%,在此后5个世纪中人均收入小有上升,在20世纪下半叶接近3%,而2000年美国在这一年就上升22%。这就是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时代的辉煌,就是计算机网络时代的辉煌!事实上,世界正在进行一场计算机网络经济革命,这场革命给予了每个国家、每个区域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一个千载难逢的挑战与机会。尽管经历了世纪之初网络经济的“寒夜”,但如今网络经济的辉煌再次闪耀。

网络经济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其根源在于国际互联网的革命性意义,那么它究竟给予我们何等昭示?第一,互联网络显示了前所未有的特征,它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一个虚拟而又真实的世界,一个崭新的统一的网络国际社会,大体可以从以下9个方面理解网络的神奇:无差别化,数字化,互联实时化,人本化或智本化,资源共享化,虚拟化,高速化,全球一体化,综合化。第二,基于这样的特征,它最终将成为带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引擎,它曾经创造了这样的奇迹,而今经历了重新融合后的网络经济正在创造新的奇迹。第三,人类经济发展史上,国际互联网络及其网络经济,之所以说是工业革命以来最为重要的产业革命事件,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来透视它震撼全球的影响力:一是它的影响广度,它几乎布线于全世界各个角落;二是它的影响深度,它在微观上改变着人类行为各个方面,在宏观上改变着现行社会体制、结构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三是它的影响速度;四是它的影响长久度。第四,基于当代计算机、光缆通讯技术之上的网络经济,是工业革命以来最为伟大的产业革命,它事实上已经构成第三次产业的科技基础。几乎可以说,正是网络经济的出现与形成,使得自上个世纪初叶出现的三次产业分化真正完成。可以预料,扎根于新技术基础之上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将前程似锦。第五,互联网产生的信息服务社会。如果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资本社会,那么互联网产生的则是信息服务社会,或者说是信息社会。

正是互联网产生的上述革命性意义,它给予了互联网络下的新经济获得新的本质,或者说发生着本质性嬗变。第一,一种崭新的网络企业诞生。所谓网络企业,是互联于因特网络中的各类企业,是由于网络经济拉动起来的企业系统。在网络经济中的企业,已经可以完全实现:“无论你在天涯海角,企业在你掌控之中”。第二,以网络企业为基础迅速形成网络经济,网络经济由于互联网的特征而有力地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革命。大量网络企业的诞生,大量网上经济活动的涌现,从而形成了一种史无前例的“网络经济”现象。所谓网络经济,是指建立在由现代通讯网络、电子计算机网络所形成的信息网络基础之上的一切经济活动,即基于互联网基础上发生的经济行为以及网络的上游、下游经济活动。第三,比之传统经济,网络经济具有如下新的本质:它是人本经济,它是和谐经济,它是可持续经济,它是低成本经济,它是互惠经济,它是一体化经济。第四,在这个新兴的经济体系中,智慧资本、知识资本最终获得了自己的历史地位。因为,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值因素、倍增因素的重点在于智慧劳动。第五,在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平台上,体现不出人们的社会差别(阶层、民族、区域、地位、性别、身份、年龄等等),它甚至跨越了时空界限,将劳动者之间的差别简化为人们能力的差别,简化为人们利用自己的知识在这个平台上创造价值、服务企业的差别。这便为劳动者平等地、自主地展示能力提供了无拘无束的时空,就是说,劳动者迈向自主劳动的路途坦荡。第六,网络经济的发展,将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次上打造出新的经济机制,而且最终会形成一整套与新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新机制系统。

基于以上对互联网及其引致的网络经济的探讨,我们对网络经济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但是,目前网络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很多,处境也是十分困难的。本研究论文中,作者对其中最为紧要的几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应对策略或者政策建议。第一,作者告诫,网络经济发展到今天,如果想减少市场的盲目性带来的损失,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必需也必须介入了。必须制定给网络经济基础产业中的每一块均衡发展的政策,也就是说,政府应该通过政策来调节网络经济丰厚利润与赶超利润的分配。第二,针对我国大批网络企业不能赢利的根源,作者强调,网络信息产品的商品化是关键,为此建议:对信息、网络产品要区别对待。软件、专用信息、经过研究加工过的信息,必须将其产品商品化。商品化的惟一出路是给出产品的边界,使其具有排它性、独有性。而对公众信息,不足以商品化的产品,要另起思路,不能勉强打包成品。目前成功的做法是,以公众信息为平台,提高点击率即赢得人气后,再以广告销售、网上产品销售为盈利点。第三,互联网经济决不是一个产业的“专利”,不是技术的副产品,更不是个别产业部门的特权。互联网将引发各行各业的变革,因为必须明确认识到,发展网络经济必须发挥传统产业的作用,只有当网络经济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了,网络经济才找到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第四,虽然网络经济是一种创新经济,但决不能忽视自身的创新,而且网络经济的生命就在于不断创新。第五,作者还对新近发表的“第1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若干重要数据进行了解读,并藉此给出了若干政策建议。比如,加快农村与西部互联网络的发展,政策要倾斜;对.CN域名的开发战略要再认识;要加强对网络安全的关注,加强研究投入;提高对网络信息利用的深度;网络企业要以诚信取胜。

篇11

网络经济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热潮后似乎归于平静,然而网络经济却现实地发展着,关于网络经济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有什么不同?网络经济的运行规律如何?网络经济下企业的竞争策略是什么等问题值得人们深入思考。我认为,网络经济是不同于传统经济的一种低成本、无摩擦、高效率的全新的经济型态。网络经济不仅对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且对社会制度、法律、政府和人们的观念形成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对企业的运作机制和竞争策略提出了迫切的更新要求。

一、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挑战

西方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任何交易都是有成本的,是要花费费用的,经济运行是有摩擦、有阻力的,也就是说经济活动是一种摩擦经济。只有通过合理的产权界定和有效的制度安排,才能降低交易费用,减少摩擦,提高经济效率。由此,如果说传统经济是一种摩擦经济的话,那么网络经济就是一种非摩擦经济。

网络经济在大部分情况下就是没有摩擦的经济,也就是说,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费用要比在传统经济模式下低得多,几乎以接近于零的成本获得无限资源,无限地提品、服务及创意,从而使经济状况大为改观。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就如同一个虚拟的世界,只要产品低成本制造、廉价销售,就会赢得用户。可见,网络经济是不同于以往经济模式的一种低成本、无摩擦、高效率的全新的经济型态。

网络经济向传统经济学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网络经济了传统的供需平衡机制

在传统经济学中,生产随需求而变化,企业根据需求的升降来调整生产。也就是说,传统经济是一种“供给支持需求”型经济,即“看不见的手”努力平衡供给和需求。它的传导机制是:需求——价格——供给。具体来说,需求下降,引起价格降低,再引起供给减少;需求上升,引起价格升高,再引起供给扩大。而在网络经济中,由于没有什么摩擦,没有相互抵触的因素,因而需求毫不费力地随生产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网络经济是一种“供给主导需求”型经济,即“看不见的手”努力“主流化”。它的传导机制是:供给——价格——需求。具体来说,供给增长,引起价格降低,刺激需求增长;供给增长,又引起价格降低,再刺激需求增长,如此循环往复。可见,网络经济中供需平衡的规律颠倒了。

(二)网络经济改变了传统经济中的“收益递减规律”

收益递减规律打个比方说就是,消费者吃得越饱,饥饿感就越小,对食物的需求就越少,因此食品商的收益也就越小。而在网络经济中,消费者吃得越多,就越感到饥饿。例如,微软公司的用户需要越来越多的该公司生产的产品,因为软件用户已被锁定在某一个文字处理系统或排版系统上,他们不愿学习使用新的系统,于是不断购买原系统的新版本。不久,一种产品、一项服务或一个创意就取得了偶像地位,随之在消费者眼中变成了一种时尚,从而取得了主流地位。主流化了的产品、服务或创意能自身获得动力,从而使收益递增,而不是递减。

(三)网络经济具有不同于传统经济的“反馈机制”

这里首先要明确负反馈和正反馈的概念。所谓负反馈就象是汽车行驶太快时的突然刹车,是阻力、摩擦力。在传统经济学中,负反馈既是阻力,表现为需求阻碍供给;又是摩擦力,表现为制造、分配和销售的正常开支,表现为收益递减。正反馈则截然相反,它是在加速而不是阻碍市场份额的变化。降低价格,锁定特定的用户群,发展长远客户,所有这一切都刺激了需求的增长。这种正反馈机制促使需求不断增长,迫使产量持续增长,直到市场饱和。因此,网络经济自身具有正反馈机制,这种正反馈机制与传统经济学中的负反馈机制或收益递减规律的运作方式正好截然相反。

但是,网络经济虽然不同于传统经济,但它仍要受市场力量的支配。正如詹姆士·阿利指出的,“递增利润的存在并不意味着递减利润就不存在了,这两种现象将永远共存,并且起着互补作用。”实际上,网络经济仅仅是延迟了递减利润开始产生影响的时间。

(四)网络经济具有非线性的“混沌”特征

某些具有内在不稳定的系统时而会出现紊乱的态势,数学上称之为“混沌”。而非线性则是指人们难以预料的因果关系。例如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就是一种混沌状态,买卖、抢夺市场份额向来就是按非线性系统规律进行的。一个混沌系统就是一个非线性系统。网络经济就是这样一个非线性的系统,它一旦有变化,就不是从一个值均匀地变化到另一个值,而是跳跃式地变化。网络经济内在的非线性特征正是传统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的主要原因所在。

这种现象只能用“混沌理论”来解释。一个非线性系统即使呈不稳定的混沌态势,它仍会趋于某个均衡点,系统围绕该点上下波动,达到该点时,便处于稳定状态。这个点就是混沌系统的均衡点。运用到股市上,它就成了某种股票价格的均衡点;运用到网络经济中就是各公司的市场占有率。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体系的本质不同就在于它内在的数学原理是用数理混沌理论描述的。传统经济学理论只揭示了有形物品、货物的供需以及市场总是从一种状态线性地过渡到另一种状态的规律,它无法解释当代网络经济所具有的非线性混沌特征。

综上所述,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有着明显的不同,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不再完全适用于现代网络经济。

二、网络经济的特殊定律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学的定律不同,它有自身的一些特殊定律。

(一)莫尔定律(Moore’Law)

莫尔定律认为,网络技术改变了传统经济的变化速度(rateofchange),网络经济是按照“因特网时”(internettime)的速度运转的,计算机处理能力每18个月就翻一番。由于这个定律首先是由美国因特尔公司的戈登·莫尔提出并应用的,因此被称为“莫尔定律”。

“因特网时”是网络经济的变化速度,它是以小时为计量单位的,这已接近人类能够吸收信息并做出决策的能力的极限。通常7年相当于因特网时中的1年。在因特网时,每3~5年就是一个网络经济时段。一种产品在3~5年里就会达到主流饱和状态。为了更鲜明地理解因特网时,可以将网络经济与农业、工业、后工业等经济时代列表对比如下: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时代的对比

时代延续时间(年)交互速度(英里/小时)环球所需时间

农业经济3~50003~5(人力)3~5(年)

工业经济3~5003~50(马车~汽车)0.3~0.5(月)

后工业经济3~503~500(飞机)0.03~0.05(天)

网络经济3~53~5000(网络)0.003~0.005(小时)

显然,每个时代的长短取决于交通和通讯的速度,也就是那个时代的技术速度。根据上表,工业时代比农业时代要短10倍,后工业时代要比工业时代短10倍,而网络经济中每个时代则只有3~5年,极其短暂。

极端的“因特网时”给网络经济的运行强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那就是学习。莫尔定律是网络经济中企业和它的竞争对手必须遵循的一种业绩学习曲线(performance-learningcurve)。网络经济是给信息增殖的一种经济模式,增殖能产生更多的信息,而更多的信息又能进一步增殖,这种不断循环着的特殊的信息收集过程,被称为学习。学习是运行在网络经济中的正反馈机制的核心部分,因为它以技术优势代替了物质优势。一般来说,一项新发明、新的电脑程序或新方法问世后,必然会有人对其做出改进,在原来的基础上巧妙地修改、提高或运用,从而掌握了增殖的奥秘。这促进了更多的革新和改进,于是就有了更多的学习,导致了后代产品的进一步增殖。这个发明、学习和增殖的循环会一直持续到技术枯竭或该技术被其他技术所取代。学习导致了全社会都在追求速度,学习过程和与之相适应的正反馈机制是网络经济的推动力,因此,控制学习变化速度是网络经济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达维多定律(Davidow’Law)

达维多定律认为,在网络经济中,进入市场的第一代产品能够自动获得50%的市场份额,因此,一家企业如果要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就必须第一个开发出新一代产品。与其作为第二或第三家将新产品打入市场,绝对不如第一家,尽管你的产品那时还并不完美。该定律还认为,任何企业在本产业中必须第一个淘汰自己的产品,即要自己尽快使产品更新换代,而不要让激烈的竞争把你的产品淘汰掉。这实际上是在“因特网时”中生活的一个必然结果。威廉·达维多在因特尔公司任副总裁时,就注意到了提高产品更新速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这一定律。

(三)新兰切斯特策略(NewLanchester’Strategy)

对网络经济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三个人是英国的F.M.兰切斯特(1868~1946),他设计了英国的第一辆汽车,写了《战时飞机:第四代武器的开端》一书,并于1916年创立了“数学理论策略”。他的思想影响了运筹学的创始人伯拉德·库柏曼。W.E.德明在60年代把上述两人的思想介绍到日本,日本科学院院士申夫田冈博士总结了该理论中的精华部分,并以此为基础针对日本人的消费状况制定了一种新的营销策略,被称之为“新兰切斯特策略”。该策略描述的是网络经济的竞争规则。新兰切斯特策略被用于商业时,就成为一整套的指导原则,指点市场部门如何在竞争中取胜。

具体来说,新兰切斯特策略的运用可以使产品、服务或标准主流化。某个产品一旦主流化,它的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动摇,锁定了一大批固定用户,并给生产该产品的公司带来巨额利润。因此,兰切斯特被许多人视为运筹学之父,在网络世界里,可以称为网络经济的建筑师,至少也可称为市场交易策略的设计大师。

三、网络经济中的生存原则和竞争策略

商场就是战场。网络经济中的市场营销就象打仗一样。根据以上网络经济的特征以及运行规律,企业必须采取不同于传统经济的生存原则和相应的竞争策略。

(一)产品主流化(mainstreaming):抢夺市场份额

主流化是网络经济生存竞争的首要原则。为了赢得最大市场份额而赠送第一代产品的做法就是主流化。主流化所追求的目标就是“锁定”(lock-in),即通过吸引客户从而占领主要市场份额的过程。一旦数以百万计的用户对该产品有了依赖感,考虑到培训费用和其他转换成本,他们就再也逃脱不了;一旦某个产品取得了主流地位,这个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动摇。显然,主流化有两方面的意义:它不仅锁定了用户,同时还消除了竞争。

免费赠送是实现主流化的具体方式,它通过把自己产品的价格降到冰点,而使其普及程度一夜之间升到沸点,从而一跃成为市场霸主。许多网络公司都是这么做的。这也就是著名的“剃须刀和刀片”原理,赠送剃须刀就是为了长期推销刀片。

主流化的直接目标就是追求市场份额的最大化,而市场份额的多少与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有直接的关系。研究发现,一个企业要想在网络经济中白手起家,必须先拥有26.1%的份额,再赢得41.7%的份额,最后达到73.9%的份额。这一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当一个企业使用高明的计谋达到26.1%的市场份额这一最低目标时,才能成为“竞争者”,即才可被看作是一个可参与竞争的企业。若低于26.1%,则它的生存能力就很弱,只能算是“不稳定的竞争者”,它的地位可能随时会被竞争者取代。一旦拥有26.1%以上的份额,就开始与其他公司相脱离,处于领导市场产品的地位。获利能力一改变,市场份额也随之改变。(2)弥补缺口来进一步赢得41.7%以上的市场份额,这样就会成为市场“领导者”。所以市场霸主的目标是猎取超出41.7%的份额,这时,该公司与它的竞争对手之间赢利能力的差距才能扩大。在网络经济中取得这一关键地位的捷径常常是兼并和收购(M&A)。(3)通过主流化以赚取73.9%的份额,从而成为“垄断者”。当然,垄断是每个雄心勃勃的公司的最终目标。但是,但再往上超过73.9%时就会停滞不前,因为其一,很难刺激出更多的商品需求量;其二,会引来与其他产业集团或专业化产品公司的竞争;其三,市场份额与赢利能力两者之间就会错位。因此,虽然拥有90%、95%或100%的市场份额,似乎是最理想的目标,但在网络经济中不应该是一个聪明企业的目标。

(二)铸造价值链:“黄金定律”

网络经济中,许多高科技产业已构成价值链上的分支。价值链是由基础科技公司、中等增殖公司及最终用户共同联结成的价值增殖链条。网络经济通过价值链实现价值增殖,企业从价值链的一个或多个分支中抽取资金,赚得利润。网络经济决定了任何公司若只是赢利,而不实现价值链增殖,将难以幸存。

价值链中包含有“黄金”,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价值链上的分支越多,它所获取的“黄金”也越多,这就是“黄金定律”。任何企业意欲挖掘网络经济的潜力,就必须充分利用由一个甚至多个市场空间构成的价值链。

网络经济下,价值链比各组成部分的总和价值要大。单枪匹马地干无济于事,所以各企业要联合起来,形成“价值链群”才能幸存。随着产品的分解,价值链不断整合。各企业应建立合作关系,发挥联合的作用,竭力从整个价值链上获取利润。

(三)PICN原则:产品个性化

网络经济中产品和服务必须要有个性,即质量和外观以及感觉要对人性因素具有吸引力。个性也许很难定义,但是有个性的产品就有市场。一个企业要在网络经济竞争中获胜,必须瞄准个体市场,实现产品、服务和创意的个性化,即遵循PICN原则。

PICN是一个缩略词,由个人化(personalization)、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客户化(customization)和特定化(narrowcasting)四个词的英文首字母大写组成。这里,个人化是指产品恰恰正好符合个人的需要;客户化是指客户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剪裁某项产品;个体化是指某项产品是专门为某个特定的人的生活方式而设计的;特定化即指客户是通过单人市场发掘出来的。所有这些,都组成了PICN因素。在网络经济中,个人化代替了效率,个体化代替了大规模生产,客户化代替了客户支持,特定化代替了大规模销售。

显然,PICN原则迫使生产超越了销售的束缚。网络经济中的生产不再是整体地、大批量地生产出普通呆板的产品,或提供僵硬、没有特色的服务,取而代之的是,它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事后能够改进。个人化和个体化使价值乘数达到了最大化。总之,在网络经济中,个人化、个体化和个人市场这些新观念正在深入人心,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节约资金这些传统观念正在悄然逝去。由于产品和服务越来越个性化了,所以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在网络经济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四)虚拟社区和部落意识

虚拟社区是由有着相同需要的人组成的群体,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把世界各地的人们与世界各地的产品和服务联结起来,虚拟社区这个概念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网络经济中,企业首先得找出富有代表性的个人习惯、个人喜好和个人品味,并据此生产出符合个人需要的产品。然后企业必须找出大量的这种类型的潜在客户,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特的群体,向他们出售产品。但是要想吸引住这个群体,就得迎合他们共同的人生经历、价值观念和兴趣爱好,也就是说,要创造出一种社区意识。一个成功的营销策略必须迎合他们心灵深处的那种农业时代的部落意识。网络经济中的产品和服务不仅要适合一个单个的人,同时要能引起整个部落的兴趣。事实上,虚拟社区已超越了社团的范畴,随着网络经济趋于成熟,每个人都将成为某个虚拟社区的一员。这一观念实现主流化以后,很多后工业时代的做法将被过去的农业时代的传统所代替,人们的观念必须领先一步得到更新。

(五)企业产业化

在网络经济中,当市场份额增加到最大值时,该产品就成了市场的主导产品,制造该产品的企业就能创立完整的产业。企业就要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产品转变为产业的标准,否则该企业就会失去垄断市场的机会。发展一个产业与壮大一个公司有天壤之别,区别在于发展一个产业得到的回报比发展一件产品的回报更为丰厚;换言之,一家公司若是转变为一个产业,其价值就转化为一个“金矿”。例如,微软公司已发展成为一个产业,而苹果公司只停留在一家公司。微软公司的产业包括了本公司,外加成千上万个第三方开发商、合作伙伴及追随者,是最成功的例子。

综上所述,网络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和企业内外环境均发生了奇异的变化。企业只有密切注视并适应这种变化,采取不同于传统经济的竞争策略,才能在网络经济中生存和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篇12

网络经济环境下的区域经济系统

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系统,那么对系统的范围界定是系统研究中首先应解决的问题。在以前的区域经济学研究中,多是将区域与一定的空间地理范围相联系的,对一定区域的范围总将之明确界定于一个二维的地理坐标中。“任何区域都是点、线、面不同区位形式结合而成的地理实体,它们均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和客观上存在的范围界限”,“既然每一项经济活动都必须落实在一定的区域上,那么从空间地域的角度来分析、考察经济活动,就构成了区域经济学的根本出发点”。其实,传统的基于地理边界为依据的区域经济系统划分方法是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相联系的。资源流动成本成为影响区域边界划分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在工业化之前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活动还是工业化后以工业为主体的经济活动中,都存在资源流动成本较大这一区域经济学必须面临的问题。

然而经济系统的边界是随着经济系统本身的不断发展而发展,随着经济活动联系方式的进步而不断延伸的。一方面,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系统理论为研究客观世界提供了一个相当广泛的框架。对任何事物进行研究,总可以把被研究的对象同与该对象有联系的其它对象区别开来。可以把被研究的对象叫做一个系统。人们关心的是被研究对象的状态,这与外界环境有关。所谓外界环境,是指与被研究对象有联系的其它因素或对象。外界环境作用于系统的影响叫输入,系统作用于外界的影响叫输出。对区域经济系统来说,随着地区间贸易和地区间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的增长,区域经济系统所接受的输入日渐多元化、动态化,同时,对区域经济系统的输出来说,亦是如此。这时,虽然区域经济系统仍然可界定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但是随着其触角的不断发展与变化,对其范围的界定也将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动态化过程。

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及,出现了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空间,网络经济或信息经济扑面而来。这种基于互联网的新经济形式在本质上是国际性的,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是无处不在、无法避免的。此时这种以所谓虚拟化的信息技术空间为基础的网络经济的存在与发展将对传统区域经济学边界的划分产生巨大的冲击。因为知识或信息是网络经济的核心,在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空间里,知识或信息这种资源的流动成本可以足够的小(这正是互联网本身魅力之所在),这时对该系统范围的界定就不再以传统生产要素(如土地)的流动成本为主要依据而转向了信息技术空间之本身,新的边界划分依据就更多地转向了语言、文化、意识形态、网络技术规则与标准等。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区域边界的模糊化与动态化,因为这种所谓虚拟化的信息技术空间既可以与基于地理的实体空间相重叠,又可以完全游历于地理空间之外,而且,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边界又是随着系统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事实上,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区域经济学的三个理论基石也将蒙受明显的冲击。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认为网络经济环境下的区域经济系统的界定问题必须建立在以下原则基础上:(1)区域经济的界定应该与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相符合。(2)在网络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下,区域经济的边界将呈现动态化、模糊化的趋势。(3)在一定的阶段里,区域经济的边界将从原来一元的地理边界演变为地理、语言、文化、网络技术规则与标准等等多元要素所决定的边界。

对区域经济系统的数学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网络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下,区域经济的边界将呈现动态化、模糊化的趋势。因此,我们可以考虑用模糊数学的方法来建立网络经济环境下区域经济的系统模型。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对于被研究的系统来说,人们关心的是其状态,这与外界环境有关。所谓外界环境,是指与被研究对象有联系的其它因素或对象。外界环境作用于系统的影响叫输入,系统作用于外界的影响叫输出。一些小的系统可以耦合成一个大系统,一个复杂系统也可以分解为一些小的系统,或叫子系统。对一个大系统来说,构成它的各个小系统之间的输出、输入可以是其本身状态的内容。模糊系统是由模糊现象引起的不确定性系统。一般来说,模糊系统也是复杂过程的一种近似表示方法,该过程本身可能不一定是模糊的。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区域经济系统的发展与演化正是符合这一特征。目前,对模糊系统的研究,大致有两个方向,一种是形式化的,既将模糊系统看作是非确定性系统的推广。另一种是模糊系统的语言方法,即认为模糊系统是模糊逻辑命题的一种语言描述。这里,我们用第一种方法,先从对确定性系统和非确定性体统的描述开始。

确定性系统

确定性系统可以表示为:

T={X,U,Y,α,β}

其中X――状态空间(状态集,x∈X是系统状态空间的一个点);

U――输入空间(输入集);

Y――输出空间(输出集);

α――状态转移函数(动态映射),在确定性系统中,一定的输入作用在一定的状态上便产生一个确定的新状态,它表现为如下的映射:

α:X×UX

Xt+1=α(Xt,Ut)

β――输出函数(输出映射),在确定性系统中,一定的状态决定一定的输出,它表现为如下的映射:

β:XY

Yt=β(Xt)

非确定性系统

相应地非确定性系统可以同样地表示为:T={X,U,Y,α,β}

不过,此时

α:X×UP(X);(P(X)表示X的一切子集的集合)

Xt+1∈α(Xt,Ut)

如前所述,所谓系统是非确定性的是指对于某一个状态Xt,下一个状态Xt+1不能由Xt和Ut唯一地决定。因此,该定义意味着下一个状态Xt+1含于X上的子集α(Xt,Ut)。

对输出来说,也是如此:

β:XP(Y);(P(Y)表示Y的一切子集的集合)

Yt∈β(xt)

确定性系统和非确定性系统图示:

模糊系统

虽然区域经济系统的发展与变迁过程本身并不是模糊的,但是随着地区间贸易、直接投资、间接投资以及当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网络经济的环境下,区域经济系统呈现出了复杂的动态化、模糊化的趋势,而且此时该系统的不确定性不仅有因果率破损造成的客观不确定性,而且有网络经济环境下明显的主观不确定性特征。因此,模糊系统的数学模型可以作为网络经济环境下对区域经济系统描述的数学模型之一。其形式如下:

A={X,U,Y;F,G}

其中:F:X×UF(X);模糊动态映射

G:X×UF(Y);模糊输出函数

用通常系统理论的方法,状态方程可写为:

Xt+1=F(Xt,Ut)

Ut∈F(U),Xt,Xt+1∈F(X)

其中Xt,Xt+1为时刻t,t+1的模糊状态,Ut为时刻t的模糊输入。同样输出方程为:Yt=G(xt)

Xt∈F(X),Yt∈F(Y)

其中Yt为t时刻的模糊输出。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通常的系统中Xt,Ut,Yt是不同的向量,在模糊系统中则各为X,U,Y上的模糊集合。

有记忆的模糊系统

对于一个模糊系统,它在t时刻的输出Yt,及下一时刻的状态Xt+1,不仅倚赖于当时的输入Ut,也倚赖于当时的状态Xt,则称此系统为有记忆的模糊系统。

当时刻t的输入Ut及状态Xt均非模糊时,有记忆的模糊系统可以用如下的状态方程表示其特征:

其中 Xt+1=F(Xt,Ut)

Yt=G(Xt,Ut)

F:F(X×U)F(X)

G:F(X×U)F(Y)

当t时刻的状态为模糊时,上面表示有记忆模糊系统特征的状态方程可简单表示为:

Xt+1=F0(Xt,Ut)

Yt=G0(Xt,Ut)

当t时刻的状态为模糊、输入也是模糊的时候,其状态方程可简单表示为:

Xt+1=F00(Xt,Ut)

Yt=G00(Xt,Ut)

上面对网络经济环境下区域经济系统的发展与演变分析,可以看出网络经济环境下的区域经济系统属于有记忆的模糊系统,因此,上面的几种模型分析对网络经济环境下的区域经济系统的发展分析都是有用的。

分解定理与网络经济环境下的区域经济系统

设模糊子集为A,论域U上的全体模糊子集所构成的类为F(U),则分解定理可描述为:设A∈F(U),则对 u∈U,

有μA(u)=∨[λ∧XAλ(u)]

其中:

μA(u)为隶属函数,XAλ为Aλ的特征函数。

分解定理可简单表达为:A=∪λAλ

λAλ是模糊子集,其隶属函数是:

λ当μ∈Aλ

0当μ∈Aλ

分解定理的直观图解

分解定理是联系普通集和模糊集的桥梁,通过它可以把模糊集论中的问题转化为普通集论中的问题。区域经济系统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其输出、输入以及系统状态本身都变得动态化、模糊化了。通过对分解定理的论述,可以看出,对网络经济环境下的区域经济系统的输出、输入以及系统状态的研究,可以用λ截集的方法将之明确化起来。这就为网络经济环境下对区域经济系统研究,系统分析(诸如将之分为经济子系统、环境子系统、科技子系统、文化子系统、网络子系统等)提供了理论基础。

随着地区间贸易、直接投资、间接投资等地区间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以及科技的发展与运用,尤其是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不仅使传统经济学不断面临着新的经济现象,而且传统经济学的许多研究对象也在经历者演化与变迁。对网络经济环境下的区域经济系统本身来说,亦是如此。模糊系统理论的引入,将对日益动态化、模糊化的区域经济系统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同时,模糊数学中成熟的分解定理的引入又为我们深入、具体分析该系统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参考资料:

1.孙健,网络经济学导论,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年10月,28-29

2.张慧霞,区域经济研究应重视的几个问题,经济问题,2000,(3):10-11

3.付晓东,对区域经济研究中几个重要问题的认识,经济地理,2000,20(1):31-32

4.(美)爱德加・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6-8

5. Miller, Roger Leroy. Economics today.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1998, 345-346

6. Stephen J. Kobrin. Territoriality and the governance of cyberspac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1,(4):687-704

篇13

在传统经济学中,生产随需求而变化,企业根据需求的升降来调整生产。也就是说,传统经济是一种“供给支持需求”型经济,即“看不见的手”努力平衡供给和需求。它的传导机制是:需求——价格——供给。具体来说,需求下降,引起价格降低,再引起供给减少;需求上升,引起价格升高,再引起供给扩大。而在网络经济中,由于没有什么摩擦,没有相互抵触的因素,因而需求毫不费力地随生产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网络经济是一种“供给主导需求”型经济,即“看不见的手”努力“主流化”。它的传导机制是:供给——价格——需求。具体来说,供给增长,引起价格降低,刺激需求增长;供给增长,又引起价格降低,再刺激需求增长,如此循环往复。可见,网络经济中供需平衡的规律颠倒了。

(二)网络经济改变了传统经济中的“收益递减规律”

收益递减规律打个比方说就是,消费者吃得越饱,饥饿感就越小,对食物的需求就越少,因此食品商的收益也就越小。而在网络经济中,消费者吃得越多,就越感到饥饿。例如,微软公司的用户需要越来越多的该公司生产的产品,因为软件用户已被锁定在某一个文字处理系统或排版系统上,他们不愿学习使用新的系统,于是不断购买原系统的新版本。不久,一种产品、一项服务或一个创意就取得了偶像地位,随之在消费者眼中变成了一种时尚,从而取得了主流地位。主流化了的产品、服务或创意能自身获得动力,从而使收益递增,而不是递减。

(三)网络经济具有不同于传统经济的“反馈机制”

这里首先要明确负反馈和正反馈的概念。所谓负反馈就象是汽车行驶太快时的突然刹车,是阻力、摩擦力。在传统经济学中,负反馈既是阻力,表现为需求阻碍供给;又是摩擦力,表现为制造、分配和销售的正常开支,表现为收益递减。正反馈则截然相反,它是在加速而不是阻碍市场份额的变化。降低价格,锁定特定的用户群,发展长远客户,所有这一切都刺激了需求的增长。这种正反馈机制促使需求不断增长,迫使产量持续增长,直到市场饱和。因此,网络经济自身具有正反馈机制,这种正反馈机制与传统经济学中的负反馈机制或收益递减规律的运作方式正好截然相反。

但是,网络经济虽然不同于传统经济,但它仍要受市场力量的支配。正如詹姆士·阿利指出的,“递增利润的存在并不意味着递减利润就不存在了,这两种现象将永远共存,并且起着互补作用。”实际上,网络经济仅仅是延迟了递减利润开始产生影响的时间。

(四)网络经济具有非线性的“混沌”特征

某些具有内在不稳定的系统时而会出现紊乱的态势,数学上称之为“混沌”。而非线性则是指人们难以预料的因果关系。例如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就是一种混沌状态,买卖、抢夺市场份额向来就是按非线性系统规律进行的。一个混沌系统就是一个非线性系统。网络经济就是这样一个非线性的系统,它一旦有变化,就不是从一个值均匀地变化到另一个值,而是跳跃式地变化。网络经济内在的非线性特征正是传统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的主要原因所在。

这种现象只能用“混沌理论”来解释。一个非线性系统即使呈不稳定的混沌态势,它仍会趋于某个均衡点,系统围绕该点上下波动,达到该点时,便处于稳定状态。这个点就是混沌系统的均衡点。运用到股市上,它就成了某种股票价格的均衡点;运用到网络经济中就是各公司的市场占有率。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体系的本质不同就在于它内在的数学原理是用数理混沌理论描述的。传统经济学理论只揭示了有形物品、货物的供需以及市场总是从一种状态线性地过渡到另一种状态的规律,它无法解释当代网络经济所具有的非线性混沌特征。

综上所述,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有着明显的不同,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不再完全适用于现代网络经济。

二、网络经济的特殊定律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学的定律不同,它有自身的一些特殊定律。

(一)莫尔定律(Moore’Law)

莫尔定律认为,网络技术改变了传统经济的变化速度(rateofchange),网络经济是按照“因特网时”(internettime)的速度运转的,计算机处理能力每18个月就翻一番。由于这个定律首先是由美国因特尔公司的戈登·莫尔提出并应用的,因此被称为“莫尔定律”。

“因特网时”是网络经济的变化速度,它是以小时为计量单位的,这已接近人类能够吸收信息并做出决策的能力的极限。通常7年相当于因特网时中的1年。在因特网时,每3~5年就是一个网络经济时段。一种产品在3~5年里就会达到主流饱和状态。为了更鲜明地理解因特网时,可以将网络经济与农业、工业、后工业等经济时代列表对比如下: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时代的对比

时代延续时间(年)交互速度(英里/小时)环球所需时间

农业经济3~50003~5(人力)3~5(年)

工业经济3~5003~50(马车~汽车)0.3~0.5(月)

后工业经济3~503~500(飞机)0.03~0.05(天)

网络经济3~53~5000(网络)0.003~0.005(小时)

显然,每个时代的长短取决于交通和通讯的速度,也就是那个时代的技术速度。根据上表,工业时代比农业时代要短10倍,后工业时代要比工业时代短10倍,而网络经济中每个时代则只有3~5年,极其短暂。

极端的“因特网时”给网络经济的运行强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那就是学习。莫尔定律是网络经济中企业和它的竞争对手必须遵循的一种业绩学习曲线(performance-learningcurve)。网络经济是给信息增殖的一种经济模式,增殖能产生更多的信息,而更多的信息又能进一步增殖,这种不断循环着的特殊的信息收集过程,被称为学习。学习是运行在网络经济中的正反馈机制的核心部分,因为它以技术优势代替了物质优势。一般来说,一项新发明、新的电脑程序或新方法问世后,必然会有人对其做出改进,在原来的基础上巧妙地修改、提高或运用,从而掌握了增殖的奥秘。这促进了更多的革新和改进,于是就有了更多的学习,导致了后代产品的进一步增殖。这个发明、学习和增殖的循环会一直持续到技术枯竭或该技术被其他技术所取代。学习导致了全社会都在追求速度,学习过程和与之相适应的正反馈机制是网络经济的推动力,因此,控制学习变化速度是网络经济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达维多定律(Davidow’Law)

达维多定律认为,在网络经济中,进入市场的第一代产品能够自动获得50%的市场份额,因此,一家企业如果要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就必须第一个开发出新一代产品。与其作为第二或第三家将新产品打入市场,绝对不如第一家,尽管你的产品那时还并不完美。该定律还认为,任何企业在本产业中必须第一个淘汰自己的产品,即要自己尽快使产品更新换代,而不要让激烈的竞争把你的产品淘汰掉。这实际上是在“因特网时”中生活的一个必然结果。威廉·达维多在因特尔公司任副总裁时,就注意到了提高产品更新速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这一定律。

(三)新兰切斯特策略(NewLanchester’Strategy)

对网络经济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三个人是英国的F.M.兰切斯特(1868~1946),他设计了英国的第一辆汽车,写了《战时飞机:第四代武器的开端》一书,并于1916年创立了“数学理论策略”。他的思想影响了运筹学的创始人伯拉德·库柏曼。W.E.德明在60年代把上述两人的思想介绍到日本,日本科学院院士申夫田冈博士总结了该理论中的精华部分,并以此为基础针对日本人的消费状况制定了一种新的营销策略,被称之为“新兰切斯特策略”。该策略描述的是网络经济的竞争规则。新兰切斯特策略被用于商业时,就成为一整套的指导原则,指点市场部门如何在竞争中取胜。

具体来说,新兰切斯特策略的运用可以使产品、服务或标准主流化。某个产品一旦主流化,它的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动摇,锁定了一大批固定用户,并给生产该产品的公司带来巨额利润。因此,兰切斯特被许多人视为运筹学之父,在网络世界里,可以称为网络经济的建筑师,至少也可称为市场交易策略的设计大师。

三、网络经济中的生存原则和竞争策略

商场就是战场。网络经济中的市场营销就象打仗一样。根据以上网络经济的特征以及运行规律,企业必须采取不同于传统经济的生存原则和相应的竞争策略。

(一)产品主流化(mainstreaming):抢夺市场份额

主流化是网络经济生存竞争的首要原则。为了赢得最大市场份额而赠送第一代产品的做法就是主流化。主流化所追求的目标就是“锁定”(lock-in),即通过吸引客户从而占领主要市场份额的过程。一旦数以百万计的用户对该产品有了依赖感,考虑到培训费用和其他转换成本,他们就再也逃脱不了;一旦某个产品取得了主流地位,这个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动摇。显然,主流化有两方面的意义:它不仅锁定了用户,同时还消除了竞争。

免费赠送是实现主流化的具体方式,它通过把自己产品的价格降到冰点,而使其普及程度一夜之间升到沸点,从而一跃成为市场霸主。许多网络公司都是这么做的。这也就是著名的“剃须刀和刀片”原理,赠送剃须刀就是为了长期推销刀片。

主流化的直接目标就是追求市场份额的最大化,而市场份额的多少与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有直接的关系。研究发现,一个企业要想在网络经济中白手起家,必须先拥有26.1%的份额,再赢得41.7%的份额,最后达到73.9%的份额。这一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当一个企业使用高明的计谋达到26.1%的市场份额这一最低目标时,才能成为“竞争者”,即才可被看作是一个可参与竞争的企业。若低于26.1%,则它的生存能力就很弱,只能算是“不稳定的竞争者”,它的地位可能随时会被竞争者取代。一旦拥有26.1%以上的份额,就开始与其他公司相脱离,处于领导市场产品的地位。获利能力一改变,市场份额也随之改变。(2)弥补缺口来进一步赢得41.7%以上的市场份额,这样就会成为市场“领导者”。所以市场霸主的目标是猎取超出41.7%的份额,这时,该公司与它的竞争对手之间赢利能力的差距才能扩大。在网络经济中取得这一关键地位的捷径常常是兼并和收购(M&A)。(3)通过主流化以赚取73.9%的份额,从而成为“垄断者”。当然,垄断是每个雄心勃勃的公司的最终目标。但是,但再往上超过73.9%时就会停滞不前,因为其一,很难刺激出更多的商品需求量;其二,会引来与其他产业集团或专业化产品公司的竞争;其三,市场份额与赢利能力两者之间就会错位。因此,虽然拥有90%、95%或100%的市场份额,似乎是最理想的目标,但在网络经济中不应该是一个聪明企业的目标。

(二)铸造价值链:“黄金定律”

网络经济中,许多高科技产业已构成价值链上的分支。价值链是由基础科技公司、中等增殖公司及最终用户共同联结成的价值增殖链条。网络经济通过价值链实现价值增殖,企业从价值链的一个或多个分支中抽取资金,赚得利润。网络经济决定了任何公司若只是赢利,而不实现价值链增殖,将难以幸存。

价值链中包含有“黄金”,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价值链上的分支越多,它所获取的“黄金”也越多,这就是“黄金定律”。任何企业意欲挖掘网络经济的潜力,就必须充分利用由一个甚至多个市场空间构成的价值链。

网络经济下,价值链比各组成部分的总和价值要大。单枪匹马地干无济于事,所以各企业要联合起来,形成“价值链群”才能幸存。随着产品的分解,价值链不断整合。各企业应建立合作关系,发挥联合的作用,竭力从整个价值链上获取利润。

(三)PICN原则:产品个性化

网络经济中产品和服务必须要有个性,即质量和外观以及感觉要对人性因素具有吸引力。个性也许很难定义,但是有个性的产品就有市场。一个企业要在网络经济竞争中获胜,必须瞄准个体市场,实现产品、服务和创意的个性化,即遵循PICN原则。

PICN是一个缩略词,由个人化(personalization)、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客户化(customization)和特定化(narrowcasting)四个词的英文首字母大写组成。这里,个人化是指产品恰恰正好符合个人的需要;客户化是指客户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剪裁某项产品;个体化是指某项产品是专门为某个特定的人的生活方式而设计的;特定化即指客户是通过单人市场发掘出来的。所有这些,都组成了PICN因素。在网络经济中,个人化代替了效率,个体化代替了大规模生产,客户化代替了客户支持,特定化代替了大规模销售。

显然,PICN原则迫使生产超越了销售的束缚。网络经济中的生产不再是整体地、大批量地生产出普通呆板的产品,或提供僵硬、没有特色的服务,取而代之的是,它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事后能够改进。个人化和个体化使价值乘数达到了最大化。总之,在网络经济中,个人化、个体化和个人市场这些新观念正在深入人心,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节约资金这些传统观念正在悄然逝去。由于产品和服务越来越个性化了,所以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在网络经济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四)虚拟社区和部落意识

虚拟社区是由有着相同需要的人组成的群体,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把世界各地的人们与世界各地的产品和服务联结起来,虚拟社区这个概念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网络经济中,企业首先得找出富有代表性的个人习惯、个人喜好和个人品味,并据此生产出符合个人需要的产品。然后企业必须找出大量的这种类型的潜在客户,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特的群体,向他们出售产品。但是要想吸引住这个群体,就得迎合他们共同的人生经历、价值观念和兴趣爱好,也就是说,要创造出一种社区意识。一个成功的营销策略必须迎合他们心灵深处的那种农业时代的部落意识。网络经济中的产品和服务不仅要适合一个单个的人,同时要能引起整个部落的兴趣。事实上,虚拟社区已超越了社团的范畴,随着网络经济趋于成熟,每个人都将成为某个虚拟社区的一员。这一观念实现主流化以后,很多后工业时代的做法将被过去的农业时代的传统所代替,人们的观念必须领先一步得到更新。

(五)企业产业化

在网络经济中,当市场份额增加到最大值时,该产品就成了市场的主导产品,制造该产品的企业就能创立完整的产业。企业就要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产品转变为产业的标准,否则该企业就会失去垄断市场的机会。发展一个产业与壮大一个公司有天壤之别,区别在于发展一个产业得到的回报比发展一件产品的回报更为丰厚;换言之,一家公司若是转变为一个产业,其价值就转化为一个“金矿”。例如,微软公司已发展成为一个产业,而苹果公司只停留在一家公司。微软公司的产业包括了本公司,外加成千上万个第三方开发商、合作伙伴及追随者,是最成功的例子。

综上所述,网络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和企业内外环境均发生了奇异的变化。企业只有密切注视并适应这种变化,采取不同于传统经济的竞争策略,才能在网络经济中生存和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T.G.勒维斯[美],《非摩擦经济——网络时代的经济模式》,卞正东、王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3;

2、马广奇,网络时代的投资银行,《资本市场杂志》2000.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