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

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09:35:1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025-02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mployment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Pratacultural Science in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DONG Zhao-xia LU Xiao-liang XIE Xin-ming * ZHANG Ju-ming ZHANG Jian-guo

(College of Agriculture,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2)

Abstract The employment problems for college students of pratacultural science in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ere analyzed,and th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main employment problems,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pratacultural science.

Key words pratacultural science;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problems;countermeasures;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华南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是一个比较年轻的新建专业,从2002年开始招收农学专业草业方向的本科生,直到2005年才开始招收第1届草业科学专业本科生。目前从毕业的6届学生来看,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部分学生都从事与该专业无关的工作,造成了人才的错位流失。由于大部分学生并非出于热爱草业而填报志愿,因此进入学校后,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对前途和专业没有信心,上课提不起兴趣,存在厌学情绪,严重影响其在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虽然有部分学生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但其对今后所从事的行业缺乏心理准备,学习目标不明确,得过且过,没有很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草业科学专业大学生总体表现为综合素质低、知识面窄、动手能力差、承受挫折能力差、缺乏创新能力等,这严重减弱了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另外,草业科学专业的学生多来自农村,毕业后都想脱离农业,找一份体面、报酬高的职业,以便尽快改变自身和家庭的贫困状况,使其就业期望值过高。

草业科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情况直接影响了招生的规模,限制了专业的发展。鉴于这种情况,对华南农业大学草业科学大学生就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调查,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对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对策。

1 就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学生对草业科学专业不感兴趣

多年来,社会一直存在轻农观念,对农业类院校草业科学专业不甚了解,认为农业院校草业科学专业就是种草,而农民田里的草都拔不完,完全没有必要学种草。正是因为社会的误解,直接影响草业科学专业的招生工作,使得广大考生不愿报考农业院校草业科学专业[1],成为农业高校草业科学专业发展的重要障碍。

很多就读华南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的大学生认为只要带上“草”或“农”的专业与学校都是没有前途的,因而在整个大学阶段都没有扎扎实实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毕业后不愿意从事与“草”或“农”有关的工作,更不愿意投身基层,造成就业机会相对减少。即使有部分草业科学专业学生找到了与专业对口的单位,也因为专业能力不能满足需要或吃不了苦而无法胜任本职工作。

1.2 课程设置不合理

草业科学专业是新专业,前几年的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专业缺乏特色和系统性,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学生理论功底不扎实全面,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1.3 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学生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及社会关系等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但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1.4 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和求职技巧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和锻炼,才能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

1.5 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学生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是目前高校学生就业中的最大难题。主要表现在注重薪酬待遇,选择比较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就业,关注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和假期要求等方面。

随着城镇绿化、运动场和高尔夫球场的建造管理及畜牧业发展步伐的加快,需要不同层次的草业科学专业的人才。而这些工作场所大都位于比较偏僻的郊区或农村,环境闭塞,条件艰苦,待遇不高,升职需要时间较长(做到一个高尔夫球场的草坪总监最少需要5年的时间),学生觉得前途渺茫,不愿意到这些单位工作。

1.6 学生综合素质低

社会适应能力差、知识不能很好地转化为生产力、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脆弱、人际交往能力欠缺、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足、吃苦耐劳精神缺乏等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通病。而社会的发展不再是仅仅需要掌握单一技能的高精尖人才,更需要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宽、基础雄厚、具人格魅力的高精尖复合型人才,以应付新的挑战。

社会适应能力差、吃苦耐劳精神缺乏是草业科学专业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很多草业科学专业的学生到高尔夫球场工作几个月后,因不能忍受寂寞和辛苦、不能适应工作环境而辞职转行做其他工作。

2 就业对策

2.1 增强华南农业大学与兄弟院校、相关单位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了解更多的兄弟院校草业科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和经验,为华南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学生提供参考和借鉴。一是加强华南农业大学和兄弟院校的学生交流,开展专业教师研讨。通过建立自己的专业网站论坛,为学生与教师提供相互交流学习的网络平台。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更方便地与教师沟通,也方便已经就业的学生与教师交流[1]。二是聘请一些业内知名专家、学者、教授来校作学术报告,使学生在学术交流中及时了解草业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更好地引导学生热爱本专业。三是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将科研引入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有创新和突破,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进行素质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作适当的调整,取消相互重复的课程,做到精而简,避免学生抱怨整天有上不完的课,产生厌学情绪。

2.2 加强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

草业科学专业要求毕业学生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而生产实习是极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所以应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切实培养草业应用型人才,使学生提前走向社会,接触更为广泛的专业工作[2]。华南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教师与外界许多相关单位联系密切,能给学生提供较多的机会接触与专业有关的工作。例如,草业科学专业学生参与了2010年第16届广州亚运会足球场和2011年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足球场等大型赛事的草坪养护工作,通过实践锻炼,学生对运动场草坪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

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有助于实验课、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完成,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目前,华南农业大学已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正积极地与珠海金湾高尔夫球场、深圳观澜湖高尔夫球场、顺德君兰高尔夫球场和珠海、广西等地的牧草种植与加工公司协商沟通,以增加草业科学专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

2.3 形成具有地域性的专业特色

草业科学专业的学科地域特点很明显,不同地区的专业设置也应该具有地域特色。草业科学专业基本可划分为草地畜牧业、草地生态、草坪与绿化等专业方向。广东省地处水热资源丰富、经济发达的亚热带地区,学生的培养除了基础扎实外,要研究课程设置与地域特点的关系、课程设置与全国招生和学生全国就业之间的关系。专业特色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必修课设置必须与全国其他院校接轨,有利于学生考取全国各地的研究生和全国就业;专业特色课程主要体现在选修课中,围绕草坪草、园林绿化、水土保持与环境、高能量密度C4植物4个方面充实课程,如草坪工程学、高尔夫球场的设计与管理、运动场草坪、观赏园艺学、园林草地景观设计、园林制图、水体环境及污染防治、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监测与评价、水土保持学、草资源学等[3]。

另外,草业科学专业可以开设经济类选修课,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对草业科学专业学生的要求,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通专结合的复合型草业人才,使他们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既懂生产,又懂销售,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对学生的就业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引进高质量、高学历、科班出身的草业科学专业人才来充实现有的教师队伍,特别是在草坪建植和管理、草坪工程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才;现有的教师队伍应根据具体情况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到国内外学校相关专业交流学习、进修;提倡敬业奉献精神,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修养和教学水平[4]。

2.5 开展就业指导和培训,结合实际引导学生确定就业方向

华南农业大学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就业讲座、就业论坛等多样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同时还邀请校友、人力资源专家及心理专家开展求职技巧培训,传授毕业生求职的经验。通过开展就业指导和培训,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就业政策和方针,认清就业形势,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与方法,从而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这样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能确定合理的期望值,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5]。

在开展就业指导和培训时,了解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是很有必要的,需要从正面和侧面了解其就业方向和就业的期望,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解决这个问题的措施是模拟面试,根据具体情况实行个别指导和集体指导。

受择业期望影响,部分学生“有业不就”的现象较为突出。许多草业科学专业大学生在就业时,放弃本专业而跨行业工作,甚至宁愿进行“暂缓就业”,也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基层从事草业工作,造成了草业科技人才的错位流失,不利(下转第28页)

(上接第26页)

于草业的发展。通过开展就业指导,引导和协助学生就业,促进其就业观念的转变,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鼓励毕业生到基层艰苦奋斗,自主创业。同时,鼓励成绩优秀的学生报考研究生,以缓解就业压力。

3 结语

总之,草业的发展需要不同层次草业科学专业的人才,草业科学专业毕业生有很好的就业前景,这需要草业专业的大学生转变观念,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通过加强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挫折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吃苦耐劳的精神来增强综合能力。另外,草业科学专业的本科教育应适应当前的形势变化和市场需求,全面提高草业科学专业毕业生的知识和智能结构,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造型的人才,适应当前草业发展的需求[6]。

4 参考文献

[1] 周旭丹.就业压力下农业院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4):21-23.

[2] 刘香萍,李国良,杜广明,等.加强校外生产实习基地建设,切实培养草业应用型人才[J].黑龙江畜牧,2011(4):24-25.

[3] 赵祥,董宽虎.草业科学专业学生多元培养模式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4(5):16-17.

篇2

审图分类号:F241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103-02

从上世纪末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时代步人了“平民教育”时代。从长远来看,普及高等教育对于提高我国人力资本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有着重要作用。但从近几年的社会现实来观察,高校扩招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大学生人数激增,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成为我国就业领域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逐渐演变成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陷入衰退,失业率攀升。外部经济的不景气对我国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造成我国出口增速大幅回落、企业倒闭数量增多等不利局面。这些来自国内外的不利影响使我国本来就比较严重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雪上加霜,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后金融危机的现实背景下,本文主要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思路。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1.金融危机的影响。自2007年下半年算起,此次金融危机已经持续了整整三年时间,虽然目前全球经济有复苏的迹象,但要完全走出金融危机的泥淖尚需时日。在此次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下,中国出口严重受阻,据统计,2009年中国货物出口总额同比下滑16%。外需萎靡直接冲击了我国的实体经济,企业倒闭数量增多,岗位需求数量与往年相比有所下降,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政府迅速采取措施,实施包括大规模的政府投入、大范围的产业调整和振兴、大力度的科技支撑和大幅度地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在内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意在保证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规避外部金融危机的冲击。从大学生就业角度来看,本轮经济刺激计划保证了大学生初次就业率的相对稳定,但从绝对数量来看,大学生当年未就业人数一直在扩大。如表1所示。

金融危机肆虐的2008、2009两年,我国GDP增长速度分别为9.0%、8.7%,而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却从金融危机前的年均约70.8%下降到68%,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的经济刺激计划并未在大学生就业中发挥充分的促进作用。201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630万人,为历年毕业人数之最,以去年68%的初次就业率来计算,初次就业人数约为428万人,而待就业人数则达到202万人,绝对数量有趋于扩大的倾向。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大学生就业问题将继续成为我国就业难题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重要方面。

2.结构性矛盾突出。结构性因素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影响非常显著,其中最主要的是产业结构与地区结构的影响。从产业结构来看,2009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10.6%,A6.8%、42.6%,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仍然有待提高,因为从国际上来看,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产值通常占到本国GDP的70%以上,其第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力就业人数比重占总就业人数比重为60%~70%。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更强大。据测算,GDP每增加1%,就可安排80万人就业,第三产业每增加1%,可安排130万人就业。而随着现代第三产业的发展,掌握专业技能的大学生将拥有广阔的用武之地,第三产业吸纳的大学生就业人数将会越来越多。从中可以看出,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是我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中一项长期而迫切的任务。从地区结构来看,长期以来,“孔雀东南飞”是人才流向东部发达地区的形象比喻。国家人事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城市就接收了15个省市10.9%的高校毕业生;更有甚者,近些年北京和东南沿海地区吸纳了全国高校一半的大学生。相反,中西部地区往往很难留住大学生。即使国家在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实施过程中出台了若干激励大学生前往中西部就业的政策,但京广沪深等东部沿海城市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之地。由于我国地区发展严重失衡,人才流动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造成某些城市或地区出现相对人才过剩的现象。

3.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水平有待提高。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规模连年上涨,高等教育悄然步人了普及时代。不可否认的是,高校扩招的背后是市场化的思路在起决定作用。市场化的一个根本要求是高等教育的教育体制、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必须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要求相吻合。但是,我国高等教育似乎过分强调“产业化”发展,强调扩大高等教育规模而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目前高等教育市场化水平不高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高校专业设置的市场化水平不高。某些学科设置老化,部分专业过度扩招,毕业生明显供过于求。其二,大学教育过于偏重知识灌输。忽视大学生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提高,结果导致大学生不能迅速适应快速多变的社会需求,造成就业能力的低下。其三,高等学校对学生进行的职业生涯指导与就业服务力度不够。目前国内高校大多数还不能真正有效地做到从现实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出发,结合学生的性格、专业等相关内容,帮助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而这应当是高校就业服务的核心内容,也是提高高等教育市场化水平的途径之一。因此,高等教育市场化不仅仅是把学生和家庭推向市场了事,更不应当把征收高额学费、兴建大学城视为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的标志,而是应当着眼于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长远需要,合理提高高等教育的市场化水平。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增长,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高等教育市场化水平不高等因素交织在一起,相互发生作用,可以预见,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为了最大限度地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我们认为应当实施以经济导向为主要措施、精神引导为辅助手段的系统的配套政策,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投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二、当前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1.转变就业观念。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其一,先就业后择业。这个观念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接受。但是,这并不是提倡大学生盲目就业与非理性跳槽,而是要先对自己的个性、特长、专业等进行客观的评价,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然后在相关的领域Fq寻找自己的第一份职业,这样才能为以后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二,专业不必对口。专业必须对口的观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了,但许多大学生总是在抱怨自己从事的职业与专业不

对口,甚至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宁可失业的大学生也不在少数。其实大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不仅仅是精深的专业知识,更应该学到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转化为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不必强求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是否专业对口。其三,小地方也有大发展。目前大学生在择业时大部分倾向于到东部沿海城市发展,因为那里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要转变大学生的这种观念就必须大力推进中西部地区以及中小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以各种配套措施来鼓励大学生回乡发展、到中小城市发展、到中西部地区发展。此外,新铁饭碗(典型的岗位如政府部门、垄断性国有企业的岗位)的就业观越来越热,例如,一个公务员岗位通常能吸引成千上万的大学生报考,其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这种新铁饭碗的就业观是否合理值得我们深思。总之,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需要整合社会舆论宣传、学校引导、家庭教育等各方面力量经过长期努力才能有所改观。

2.继续保持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发展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只有保证经济较快发展,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首先,我国积极应对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以经济发展带动就业。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但我国依靠迅速的反应,通过实施积极的经济刺激计划,确保我国经济发展以不低于8%的速度运行,预期出现的失业潮也得到有效控制。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介绍,2008年、2009年城镇新增劳动力目标为1000万人和900万人,而这两年实际每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分别为1113万人、1102万人,完成率分别达到111%和122%。上述两年的大学生初次就业人数则分别达到415万人、428万人,每年初次就业大学生绝对人数略有增长。总的来说,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是积极有力并且成效显著的。其次,保持经济较快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就业能力的提高。促进就业应该纳入经济发展的体系中,并且要成为核心内容之一。长期以来,我国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以GDP增长为核心的。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的增长,存在重增长轻就业的倾向。因此,继续保持较高经济发展速度应当统筹兼顾就业能力的提高,确保实现高经济增长带动高就业的格局。

3.改善经济结构,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从产业结构上看,作为解决我国劳动力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第三产业又可分为传统第三产业和现代第三产业。传统第三产业如传统零售业、手工业等对其吸纳的劳动力知识要求不高,因而吸纳高层次人才的能力有限。而现代第三产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与附加价值,对人力资源的知识与能力要求较高。所以,我国现代第三产业的发展,应该遵循一条既能有效吸纳劳动力又能逐步提高我国经济软实力的科学发展之路。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角度来看,我国应该着重发展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信息、物流、研发等技术含量较高的服务与配套行业,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自身知识优势的平台。从地区经济差异上看,中西部地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个人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因而中西部地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远远不如东部发达地区。客观地说,正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引发了人才配置的不平衡,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素质难以提高,使得经济发展长期缺乏人才的支持,形成恶性循环。要引导大学生合理地向中西部地区流动,必须将物质鼓励与精神支持有效结合。一方面,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提下,利用行政、财政等各项政策措施确保流向中西部的人才享受到与其能力相适应的物质待遇,保持人才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要在高校中加强精神文明教育,号召大学生积极参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共享发展带来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果。总之。引导大学生东中西部地区问合理流动必须从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人手。但归根到底,还是要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才能有效改善人才不合理流动的现状。

4.提高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水平。首先,学科与专业设置应立足于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应当将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结合起来,既要考虑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要,又要根据我国在更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远景目标来合理规划各门学科与专业的发展,从而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就业竞争力。其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合理规划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水平。第三,提高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服务的能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结构性与摩擦性矛盾比较突出。因此,高校有必要探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服务的标准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形成相关的质量管理标准,指导大学生合理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减少因盲目寻找工作带来的损失。

篇3

[4] 王国轩.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 张燕婴.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17.

[6] 张楚廷.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86.

篇4

如今我国大学升学率逐年升高,拥有大学文凭的年轻人比比皆是,面对如此迅猛增长的毕业生数量而言,好的工作岗位自然显得有限,所以毕业生想拿高薪、体面的工作自然不容易。并且大学培养人才以理论为主,一些岗位需要的工作能力是应届毕业生远远不能达到的。其实,任何一个大学生只要降低工作要求,就能找到工作、成功就业。但收入较低、工作环境较差的普通工作,一般很难吸引大学生的眼球,于是他们在不愿意将就中继续求职,彷徨前进。所以,大学生要想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那么首先就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循序渐进的丰富自身的阅历,这样才能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

面临当前社会的就业压力,大学生表现出的心理问题多是由于不成熟而导致,其就业状态和就业心理主要呈现为恶性循环的趋势。例如在求职的过程中,有些大学生遇到了一些困难,就会对自身的能力做出怀疑,产生失落的情绪,变得消极起来;也有一些大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由于企业的环境和校园环境差别较大,学生一时半会难以接受,也可能会出现抵触等负面的工作情绪,并由此而导致工作上出现问题。比如在生活中封闭自己,或者是出现一些过激的行为等等,严重着还可能会出现危害性较大的心理疾病,导致大学生不能适应正常的工作环境。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1.就业心态缺乏平衡。在就业问题上,部分大学生缺乏正确的观念,对待就业问题,没能和自己的学业进行良好的沟通。在毕业季的时候,很多大学生无论是在就业心理上,亦或者是工作的专业能力上,都缺乏一定的经验,并且在当下这个就业环境中,大学生就业主要考虑的是工作待遇、薪资和环境等内容,忽视了自身工作价值的体现性,导致很多大学生出现了失业和无业的工作状态,并且其工作也缺乏稳定性。在工作中,一些大学生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也缺少相应的社会经验,很可能会因为一些目标未能达成而出现沮丧的心理,对未来表现出担忧的情绪。

2.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很多大学生在面临就业问题的时候,缺乏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就业压力空前的环境下,很多大学生没能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出良好的规划来,只是随从大流的选择工作岗位。在实际的調查中发现,有些学生就出现了结伴的就业现状,并且他们对自己所应聘的岗位,主要从事的工作内容,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于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工作岗位实际需要的工作技能存在怎样的差别,大学生也不是十分的清楚,这就导致他们在选择就业时容易出现恐慌的心理。

3.就业的姿态性过高。由于经济水平的提升,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生活的十分优越,这也就导致部分学生在面临就业问题时,抱着高姿态的就业态度。由于在大学校园中,学生的竞争对象都是同龄人,且人际交往的对象也都是和自己年龄相差不远的;但是在社会上进行工作时,大学生所面临的就是各色人等,竞争问题也变得更为多样,如果一味保证高姿态的就业思想,那么反而会产生难以适应的心理落差。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学生过于重视薪资待遇和工作环境,无法撇下在校园内养成的高姿态,致使在就业中出现不良的心理问题。

三、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在就业问题上,老师应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避免学生对就业出现“过高”的期望值,这样才能让学生摆正心态。在这方面的教育中,不妨从两个方面展开心理疏导:其一是在校园中对就业的动态信息进行展示,同时高校也可以聘请那些专业的心理疏导老师,结合就业问题来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另一方面,就业辅导老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单独式的就业辅导,针对某项具体的专业内容,给予正确的就业指导,例如像美工这个工作岗位,实质上现代美工有着初级、中级和高级之分,并且和客户之间有着怎样的沟通交流等等,通过这些内容的讲授,帮助学生对自己将要选择的就业岗位树立明确的认识。

2.选择合理的择业目标。大学生要有正确的自我评价,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体力倾向、职业能力倾向和职业个性倾向,对自己的所学专业、工作能力、爱好特长、优势劣势有一个完整的把握。当然,在培训中,老师要对学生的独立意识进行适当的培养,帮助他们克服依赖、盲从的习惯。在课堂上,老师要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为学生进行讲述用人单位的用人趋向,争取让大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就具备能够良好就业的状态;同时,在平常的时候,老师也应该对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可能面临的困难进行讲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工作内容,树立正确的择业目标,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就业中发挥真正的本领来。

3.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要想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其就业心理,那么高校不妨从两个方卖弄入手。首先是以实训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就业意识,不妨将在校的最后一个学期设定为实训期,利用集体制度的内容,为学生安排工作,这个过渡阶段是十分重要的,高校应该加强管理,帮助学生明白实训的真正意义,强化自身的就业心理,鼓励学生认真对待工作,养成爱岗敬业的好习惯;第二,高校应该和校企联合起来建立校园招聘会,这样可以利用学校的环境帮助学生弱化就业的紧张情绪,同时也能够对学生的自卑心理进行消除,老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对他们的就业心理进行辅导,争取在校园招聘会上,帮助大学生寻找到心仪的工作岗位。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下这个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环境下,大学生应该放低自身的高姿态,对社会上的就业信息进行动态化的掌握,结合实际的专业能力,选择合理的就业岗位。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自身的就业心态,也要进行积极的调整。

参考文献: 

[1]刘莹. 浅谈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中国市场,2014,(05):127-128. 

篇5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们普遍认为提高实践能力、调整就业期望值、增加就业渠道及提高自身求职技巧能有效解决当前的就业困难,希望校方能针对就业求职等方面多多开展一些讲座报告形式的培训,使毕业生们能尽量避免因求职技巧的缺失而丧失工作机会的情况出现。另外,从学生的角度来说,31.82%的毕业生认为应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放平心态,不应盲目追求高薪高福利的工作岗位,这也是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一大要点。

在就专业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问题上,有42.42%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与工作性质无关,一方面,说明了在校大学生需要积极拓展自我的综合素质,以满足社会对全方位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建议校方针对不同学科类别的学生开设相应的、有针对性的通识课,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更能有效拓展专业。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很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并没有从本身特长出发,思考自身定位,相反只是在盲目的寻找工作,这样带来的后果必然是就业困难,值得大家深思。

总结广大大学生面临毕业就业难问题的看法,首先,近一半的毕业生认为他们未能成功就业是因为缺乏实际技巧和经验,这是影响他们成功就业的一大软肋,可见我们在校学生急需拓展自我的实践能力,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熟练所学知识,这样带来的好处除了能让自己增加获得就业机会的筹码外,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形成学校到社会的良好过渡。另一方面,毕业生认为就业人数太多也是阻碍其就业的一大原因,这表明在这个“僧多粥少”的时代,大学生应注重培养自我的核心竞争力,做到除了精通自我专业外,还要懂得发展自我的其他爱好,迎合社会需求,不可一业不专,也不可只专一业。

同学们对学校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引导大学生就业提出了不同的建议。有部分同学建议学校应加强专业知识的教育,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竞争力加强。也有同学建议学校可以多举行招聘会,为广大同学通过更多的就业选择。同时还有部分同学建议应多举办些以国家有关帮助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有关的讲座,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国家的政策,鼓励同学们自主创业,走向国家偏远地区。综上不难得出,采取一些措施,让同学们获得更多的有关就业方面的信息,可以为同学们的就业提供帮助。

针对同学们对就业所采取的态度及所提意见,老师们也给出了自己的意见。第一,当代大学生要改变自己的就业观,首先要找准定位,调整好心态,期望值不能过高;第二,要加强自己的就业稳定性;第三,不攀比、讲条件,切忌好高骛远,可适当放低薪酬要求以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提前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调整个人心态,降低择业标准,即便是可以“高成”也不妨先“低就”,抱着学习的心态去适应社会,从基础做起,不要眼高手低。第四,要有吃苦耐劳精神,加强自己的人际沟通和动手的能力,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努力寻找机会。

综合调查问卷,与老师的座谈和对同学们进行走访的数据和资料,我们了解到了目前大学生面对就业问题的想法和应对就业问题时学生、学校的应对方法和措施。大部分同学认为目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面对就业问题会选择被动的暂时性避开而不是主动地解决。就业困难的主观原因集中在缺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但却没有降低自己对就业的期望,客观原因体现为企业用工需求量的减少和日渐增长的等待就业人数的增加的矛盾。同时,学校在帮助大学生就业的工作方面也有提高的空间。

针对以上情况,提出以下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

个人方面,同学们要正确地对待就业问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采取主动的方式去解决,而不是一味回避目前的就业压力。广大同学们应调整好心态,不要对就业期望过高。同时,针对大

一、大二的学生,不仅仅应该清楚目前的就业形势,同时也要在大学期间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发挥特长的同时也不忘抓紧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努力使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

学校方面,加大专业课程的教学力度的同时,也不放松对通识课程的教学,使同学们专业知识学的扎实,知识面也得以拓宽。学校可以适当的举办一些与就业相关的专题讲座,帮助同学们获得更多的相关讯息。例如,一些同国家帮助大学生就业的有关政策的讲座,鼓励同学们更多的自主创业或走进偏远地区。也可以多举办一些招聘会,让更多的同学获得更好的就业信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