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早产儿护理新进展

早产儿护理新进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09:35:1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早产儿护理新进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早产儿护理新进展

篇1

早产儿护理

1 加强环境管理

1.1 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

由于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皮下脂肪少,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产热不足,散热增加,导致早产儿体温易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适中的环境温度能使早产儿维持理想的体温,早产儿室的温度一般应保持在24℃~26℃,相对湿度在55%~65%,并应根据早产儿的体重、成熟度及病情,给予不同的保暖措施。早产儿的中性温度(是指能保持早产儿正常体温,而新陈代谢率最低,耗氧量最少的一种最适宜的环境温度)一般在32℃~36℃之间,体重越轻者,周围环境应越接近早产儿体温。因此,早产儿往往需要置于暖箱中保暖,体重在1001~1500 g者箱温应在32℃~34℃;体重

1.2 减少噪音的刺激

噪音对早产儿正在发育中的大脑有很多副作用,可引起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的急剧波动,还可带来长期的后遗症,如听力缺失和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等。因此,护理人员应尽力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如说话轻柔,尤其在靠近早产儿时要降低音量,最好不在早产儿暖箱或床旁说话;走动轻柔,避免穿响底鞋;护理仪及电话声音设定于最小音量,及时回应监护仪的报警;不要用力摔碰暖箱门,避免敲击暖箱等。

1.3 减少光线的刺激

光线对早产儿脑部发育有很大影响,光线刺激可使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增高,生长发育缓慢,持续照明能导致早产儿生物钟节律变化和睡眠剥夺。然而,大多数新生儿病房都采用持续的,高强度荧光照明。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减少光线对早产儿的刺激,如拉上窗帘以避免太阳光照射,降低室内光线,暖箱上使用遮光罩,营造一个类似子宫内的幽暗环境。24 h内至少保证1 h的昏暗照明,以保证宝宝的睡眠。

1.4 减少疼痛的刺激

疼痛对新生儿,尤其是接受大量致痛性操作的早产儿和危重儿,和营造一系列的近期和远期的不良影响,应引起临床重视,并给予相应的措施,包括:护理时尽量减少操作;在执行侵入性治疗如打针,抽血或吸痰的操作时应给予肢体支持(一手握住婴儿的双膝将双腿靠近躯体,另一手掌轻压上肢使其靠近前胸)使其形成屈曲;尽量减少对肢体的捆绑;在去除胶布,电极等粘贴物时应使用去除剂以减轻不适感;抚触、非营养性吸吮(安慰奶嘴)也能减轻疼痛感;必要时使用止痛剂。

2 合理喂养

人类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是从妊娠3个月到生后18个月,快速增长的大部分时间在生后,大脑快速增长的时期很容易受营养的影响,可能导致智力及运动功能的长期损害。母乳喂养是早产儿的重要营养来源,它能有降低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率。然而,单纯母乳不能满足早产儿快速的生长发育的需要,还需要加上一定的热能,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在国外一些医院里,一般使用特殊加工的人奶,早产儿配方奶或经过比例配制的三大营养物质来满足母乳喂养的不足。早产儿的住院周期已缩短,出院时早产儿仍然很幼小。因此,国外已有人开始关注如何为出院早产儿提供安全合理的营养,但目前开展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有待进一步探索。

3 保持舒适

舒适的能促进早产儿自我安抚和自我行为控制,有利于早产儿神经行为的发展。在安置早产儿时主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促进屈曲:有毛巾或床单制作早产儿的卧具,使其脚能触及衣服,手能触及毛巾床单,能感觉边际,有安全感;另外,包裹婴儿时要确定婴儿的手能触及面部,以利于头手互动;②头颅塑型:使用水枕,可避免早产儿中常见的双侧头部平坦,因头部平坦可造成持久的体格及心理社会适应困难;③国外有资料报道俯卧位可以减少早产呼吸暂停的发作和周期性呼吸,改善早产儿潮气量及动态肺顺应性,降低气道阻力;俯卧位对于改善早产儿呼吸和肺功能有很大作用,但俯卧位时容易将口鼻俯于床面,引起窒息和猝死,且与传统的护理和监护方法不同,因此其临床利弊有待研究。

4 促进亲子关系建立

婴儿在抚育过程中有被触摸,拥抱及关注的需要,亲子之间亲密的接触对于父母和婴儿都十分重要,尤其是出生后数周内亲子间互动,对于日后亲子关系建立有深远的影响。母子间的亲密感主要通过亲密行为表现出来,包括:触摸,亲吻,拥抱,面对面注视。护理人员必须了解亲子之间亲密感的重要性,并设法提供促进亲子关系建立的途径,鼓励亲密行为的表达,如鼓励母亲采用“袋鼠式喂养”方式,鼓励父母参与婴儿的护理活动。

5 对父母的心理支持

父母往往认为早产儿易于出现各种健康问题,而产生较重的心理负担[1]。医务工作者应该给早产儿母亲更多的支持,可以通过开设网上和电话咨询,定期举办早产儿健康讲座,或制定宣传小册子等途径来为早产儿父母提供一些方便快捷的医疗资源,从而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2]。医务人员不仅要重视早产儿出院后对其父母的心理问题进行护理干预,还要在早产儿住院期间为他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如允许父母每天1~2次进入nicu参与护理他们的婴儿。这种护理方式在发达国家已广泛实施,而国内目前只有允许病情危重的新生儿的父母入内探视。

此外,预防感染和加强呼吸道的管理也是早产儿管理的重要内容。

总之,早产儿是一个极其脆弱的群体,医务人员为其提供良好的医疗护理对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及日后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篇2

[中图分类号] R72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2-145-01

呼吸暂停 (Apnea)是指呼吸停止超过20s伴有心率减慢(

1 呼吸管理

1.1 呼吸道护理

早产儿颈部向前弯或食管受压,均可发生呼吸暂停,因此要保持呼吸道通畅。方法是:早产儿头部放在中线位置,肩下和颈部垫上小软枕,使颈部姿势自然;或给予睡水袋、俯卧位[2],即俯卧头抬高15℃,偏向左侧或右侧,保持舒适,以减少上呼吸道梗阻,预防或减少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发生。

1.2 严密观察病情

早产儿给予多功能监护仪监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设置好各参数报警值。同时,医师、护士应定时巡视,密切观察呼吸 (频率、节律、深浅度 )、面色、反应、腹部、肢体活动等情况,以及,常规监测血糖、电解质、血气、血色素等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1.3 呼吸暂停的急救

呼吸暂停一旦发现,应区别是梗阻性呼吸暂停,还是中枢性呼吸暂停[4]。若为梗阻性暂停,应立即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若为中枢性呼吸暂停,轻者应立即刺激,如轻轻摇动患儿、捏耳垂、弹足底、托背呼吸等,多数能恢复呼吸;若有发绀予以吸氧,严重者行人工胸外按压、复苏囊并加压吸氧,或使用持续气道正压呼吸 (CPAP),当CPAP治疗无效时,行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治疗。

1.4 药物应用

遵医嘱静脉给予氨茶碱、纳洛酮交替使用,可以预防和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注意按时用药,剂量准确,用微量泵控制输入速度。

2 体温管理

早产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调节功能差,体温常随环境温度变化而不稳定,暖箱能为早产儿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暖箱温度根据体重、日龄、体温调节而定,使体温维持在36.5℃-37.0℃ 之间 (耗氧量减置最低 ),2-4 h监测体温 1次,能避免体温过高过低或骤升骤降致早产儿大脑及多脏器出血、呼吸暂停[3]。一切治疗及护理集中在箱内进行,注意暖箱不宜放在空气对流、近窗或阳光直射处保持室温24-26℃,湿度 55% -65%。

3 安全喂养

早产儿各种消化酶不足,消化吸收能力差。对于病情较稳定的早产儿,吸吮和吞咽能力好的,用奶瓶喂养,喂养时注意速度宜慢,以防胃食道反流致呼吸暂停或窒息;吸吮力弱或频繁发生呼吸暂停的患儿留置胃管,进行鼻饲,保证患儿足够热卡,如肠道进食少,可采用静脉营养,同时,观察腹胀及排便情况。患儿腹胀,增加腹压可造成呼吸暂停,如 24h 未排便,应采取相应措施:用小儿开塞露塞肛通便,或1:3开塞露液和生理盐水小剂量保留灌肠。另外,可通过腹部按摩来促进胃肠蠕动,减少呕吐和胃食管反流的发生,能有效防止呼吸暂停的发生[3]。

4 防治感染

早产儿感染要以预防为主,N I CU 或早产儿室应制定严密的消毒隔离制度,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制度,加强口腔、脐部、皮肤等基础护理。早产儿用物尽可能使用一次性用物,乳具、被服高压消毒;尽可能减少接触患儿,减少侵袭性操作,做好保护性隔离,防止发生感染。合理应用抗生素,必要时静脉用丙种球蛋白、血浆等提高免疫力。

总之,早产儿呼吸暂停如不及时发现处理,可因脑缺氧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及耳蜗背侧神经核受损,导致脑性瘫痪及高频性耳聋,甚至猝死[4]。医护人员要对早产儿进行精心的护理,密切的观察,及时发现呼吸暂停并及早干预,有效地防止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发生和发展,才能提高治愈率,降低伤残率。

参考文献

[1] 吴圣楣,陈惠金,朱建幸, 等.新生儿医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05.

篇3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425-01

新生儿抚触是通过对新生儿的皮肤给予温和的刺激,以达到促进新生儿健康发育的一种新的治疗技术。由于早产儿的甲状腺常常发育不良,往往会影响患儿的正常发育,所以,尽早改善和治疗早产儿的甲状腺功能低下,促进早产儿的康复有着积极的意义[1]。本研究对84例早产儿进行了新生儿抚触治疗,旨在探讨新生儿抚触对早产儿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以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科住院治疗的168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A、B两组,每组均84例。本组研究对象在新生儿期均未患过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血常规、胸片在住院期间均正常。本组全部研究对象在住院期间均严密观察21 d。在治疗期间B组有4例由于出现了新生儿疾病而被剔除。

1.2方法

1.2.1检测方法:两组新生儿均于实验前抽脐血、实验后1周内抽早产儿静脉血4 ml,以3000r/min的转速离心10 min,置于-20℃的冰箱备检,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统一检测促甲状腺激素(TS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T3、T4试剂均购自美国Diasorin公司(生产批号20110204),TSH试剂购自天津市协和医药公司(生产批号20110418)。

1.2.2抚触方法:新生儿抚触前应确保所处的环境温暖舒适,并播放轻松的摇篮音乐,使婴儿处于安静轻松的状态,全身。手法:头面部:以双拇指从前额的中央推向两侧,两手掌从前额发际抚向枕后,两手中指分别停在耳后乳突部,两拇指从患儿的下额中央向外上方向滑动;背部:使患儿呈俯卧位,两手掌分别从脊柱两侧内中央向两侧滑动;腹部:两手分别依次从患儿的右下腹部经上腹部抚到左下腹部,即按顺时针方向进行新生儿抚触;胸部:两手分别依次从患儿胸部的外下侧滑向对侧的外上方;四肢:双手抓住患儿的一只胳膊,交替从上臂向手腕方向轻轻挤捏,并搓揉大的肌肉群;手掌和足底:两手掌腕部向手指方向轻轻滑动,足底和手掌方法相似。在进行新生儿抚触时,操作者采用油双手,每部位进行10次,一次用时约15分钟左右,3次/d,21 d为一疗程,均在婴儿进食1 h后进行,由受专门培训和训练的医护人员进行操作。B组患儿不进行新生儿抚触治疗。

其他的治疗护理与A组相同。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了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1.3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A组患儿在进行新生儿抚触后的TSH、T3、T4与新生儿抚触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表1 各组治疗前后脐血甲状腺功能变化情况 s

3 讨论

新生儿抚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自然疗法,研究发现新生儿抚触治疗对体重增加有益,且对患儿的觉醒、睡眠节律有更好的作用,也利于增长体重[2]。大量的研究表明,新生儿抚触有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一般认为其机制是通过调节患儿的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而促进其生长发育。接受新生儿抚触的患儿,可增加迷走神经的兴奋性,促进胃泌素和胰岛素的分泌,增加摄入奶量,同时也可有效地减少患儿的焦虑和不安情绪,增加睡眠时间,利于体重增加[3,4] 。新生儿抚触利于促进早产儿肾上腺皮质激素、5-羟色胺、B-内啡呔的分泌,增加免疫功能,促进生长发育。

甲状腺素通过对蛋白质的合成作用达到促进生长。本研究结果表明,早产儿经新生儿抚触后其T3、T4明显升高,TSH明显降低,表明新生儿抚触可显著改善早产儿的甲状腺功能。

参考文献

[1]周燕红.抚触对早产儿健康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z1):192.

篇4

1.1将早产儿分为抚触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男女对半,孕周、出生体重、身长、头围、Apgar评分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孕母无特殊疾患。

1.2抚触时间 抚触组在生后24小时开始,每天2次,每次15min,于吃奶一小时后进行,住院期间由护士进行操作,出院后由经过培训的家属操作,护士进行定期随访,坚持做到生后42天,有条件者可继续。对照组不做任何抚触。

1.3抚触前准备 室温保持在28摄氏度以上,冬季应准备电暖气,婴儿时操作平台温度高于皮肤温度0.5-1摄氏度,准备适量润肤油、润肤霜、爽身粉、干净衣物,播放柔和背景音乐,操作者双手温暖,指甲短于指端,不戴首饰,在婴儿不饥饿、不疲劳、不烦躁时进行。

1.4抚触方法 额部:以双拇指指腹由中央向两侧轻推;下额部:双拇指指腹由中央向两侧滑行;头部:一手托头,另一手食、中、无名指指腹从前额滑向后发髻,最后停在耳后,换手抚触另半部;胸部:双手食、中指指腹分别由胸廓外下方向对侧上方交叉抚触,避开;腹部:双手食、中指指腹轮换从右下腹到右上腹、左上腹到左下腹做顺时针抚触,避开脐部;四肢:双手交替从近端向远端滑行,在反复滑行过程中,阶段性用力,挤压肢体肌肉,两手拇指指腹从掌面跟侧以此推向指侧,并提捏各手指关节,足与手相同;背部:婴儿呈俯卧位,两手掌分别与脊柱两侧由中央向两侧滑动。

2 结论

篇5

公告(249)

超声心动图检测动脉导管未闭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左室舒张功能多普勒参数的影响任锦霞姜维张凤仙吴雅峰(250)

窒息新生儿血糖、皮质醇、胰岛素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新生儿科杂志 周英陈菲巴雅(254)

新生鼠缺氧缺血脑损伤的组织学和MR影像变化孟淑珍张可冰薛辛东(257)

丹参对缺氧缺血新生大鼠脑皮质氧化还原因子-1蛋白和凋亡细胞的影响舒桂华朱玲玲徐向明郭锡熔李述庭(261)

固尔苏治疗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气体交换功能的影响詹为红(265)

连续腰穿治疗早产儿重度脑室内出血疗效观察房晓祎郭继忠吴北燕林霓阳(267)

2679例新生儿产后访视分析葛秀英彭慧(269)

新生儿咽部畸胎瘤脱落致呕血一例王郁戴爱玲(271)

Ⅰ期会阴成形及瘘修补术治疗新生儿无肛舟状窝瘘齐新李敏(272)

双胎同患水痘二例闫芳华(274)

新生儿胎-胎输血、先天性心脏病并肺炎一例叶一莲卓观达陈美英(275)

围产期脑损伤诊治进展学习班通知(253)

从影响因子看《新生儿科杂志》在儿科医学期刊中的地位(260)

第九届全国儿科急救医学学习班通知(264)

新生儿颅脑超声诊断技术学习班通知(286)

《新生儿科杂志》2005年第20卷索引(289)

《新生儿科杂志》征订启示(F0004)

红霉素炉甘石混悬液治疗新生儿脓疱病临床观察张玉琴(276)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新进展李春娥(综述)夏振炜(审校)俞善昌(审校)(277)

母亲孕期甲状腺功能减低对子代智能的影响韩慧君(综述)魏珉(审校)(280)

超声心动图对新生儿肺动脉压力的评估郑春华(284)

肠道微生态与益生菌JosefNeu黄瑛(287)

继承传统,继往开来——《新生儿科杂志》20年回顾与展望冯琪(1)

加强窒息复苏培训,为降低新生儿窒息病死率及伤残率而努力虞人杰叶鸿瑁(3)

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有关进展华(7)

在实践中掌握新生儿复苏的技术要点和难点朱小瑜虞人杰(11)

新生儿科杂志 新生儿学术研讨会及学习班通知(2)

全国生物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学习班(2)

抗D和抗E所致新生儿溶血病一例林虹李春蕾(6)

摘自:200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14)

新生儿乳糜胸1例姜春明米延关莉(22)

先天性膈疝误诊为多囊肺饼肺炎一例杨长坤耿红丽(26)

新生儿限局性骨化性肌炎一例李慎黄萍(30)

从影响因子看《新生儿科杂志》在儿科学术期刊中的地位(32)

危重、高危新生儿血糖的临床监测张莉萍窦山朵(38)

抢救新生儿有机磷中毒七例分析孙银峰孙红娟闵庆玲(40)

严重先天性肺发育不良二例报告徐承懿(42)

21-三体综合征合并先天性巨核细胞性白血病一例张成元张海鲲李丽(43)

新生儿“胎粪吸引管”已生产(43)

早产儿慢性肺部疾病诊治新进展戎群芳黄绮薇张国琴(44)

《新生儿科杂志》投稿须知(47)

早产儿早期及日间血浆β-内啡肽变化趋势研究张雪峰童笑梅叶鸿瑁(15)

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评价刘翠青李莉刘素哲马莉纪素粉(19)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在早期评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中的价值黄燕萍李小权王安生康燕罗树舫史瑞明辛华(23)

33家医院新生儿复苏前状态的初步调查张小兰朱小瑜李小毛(27)

胆红素脑病患儿脑脊液中胆红素水平相关的血清指标探讨连志明(31)

浅谈医院产儿合作苏艳芳李斌王永生崔宇(33)

鼻塞持续气道正压和肺表面活性制剂联合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谭稼荣陈静富琴琴蒋琦(35)

持续鼻饲喂养与间断鼻饲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疗效评估周小坚陈鲜威刘江勤陆中权(49)

早产儿早期静脉营养耐受性的探讨柳洁刘正娟张振强(53)

极低出生体重儿肠道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临床研究李卉冯琪王颖郭在晨(57)

窒息新生儿血清总胆汁酸、前白蛋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探讨郑俊虎郑骆颖王靖陈权新(62)

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对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曾华黄玉英卢曼中李毅吴曙粤(67)

新生儿败血症血清瘦素水平分析吴华向开富万胜明(71)

健康新生儿血二胺氧化酶、D-乳酸测定及意义陈少华邱芸芸钟富珍甘翠红刘运科周晓光(74)

新生儿肠穿孔一例徐烈媛梁勇(52)

幽门前瓣膜伴空肠狭窄一例李延林(56)

新生儿绞窄性肠坏死三例诊治体会新生儿科杂志 陈必全(66)

巨大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破裂出血一例杨旭锦陈雪辉周彦文张爱华(70)

新生儿肠旋转不良致多发性肠闭锁一例魏艇钟麟刘文英唐耘熳(86)

13-三体综合征伴多发畸形一例程立红肖娟祁俊明(87)

新生儿肠穿孔致胎粪性腹膜炎一例王碧祥(87)

围产期新生儿急救学习班(61)

全国新生儿急救学习班(88)

40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临床观察申宛冬王新民徐天鹤华子渝(77)

窒息新生儿胃黏膜pH值变化的临床意义杨彤(79)

早产儿生后早期电解质特点的临床分析冯俐平肖昕刘秀香(81)

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并穿孔八例临床与病理分析杨戎威(83)

桂西地区337例壮族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分析李强潘红飞杨显先(84)

多胎早产儿38例治疗与护理体会陈贺兰王桂宏孙宏华(89)

动脉导管未闭的药物治疗进展王晨华(91)

核黄疸及其监测吴运芹黄玫(94)

宫内肺炎诊断阴影及其修正与结局朱小瑜梅家平邝文英连朝辉杨传忠(97)

先天性遗传代谢病的早期诊断黄玉春张春花李茹琴庄兰春程宪郭惟(10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血清IL-18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蔡宝萍娄燕陈永梅梁秋瑾李晓梅(104)

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对救治危重新生儿的实践分析刘政孙平莲张言圣(107)

作者投稿须知(106)

对作者书写统计符号及论文中表格的要求(110)

新生儿HIE头部亚低温治疗学术研讨会及新生儿医学新进展学习班通知(118)

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婴幼儿智力测验及早期教育培训班(143)

高氧暴露下早产大鼠血清皮质醇变化的动态研究里健薛辛东(111)

胰岛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汪颖烨叶莉芬(115)

新生儿科杂志 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早期诊断及内科治疗王慧琴(119)

新生儿心内直视手术麻醉前后呼吸循环管理白洁陈煜陈锡明周泓张剑蔚刘勤(121)

新生儿心律失常34例临床分析李杨方吴玉芹陶娜刘玲许昆(123)

8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液酸碱失调临床分析刘玲胡玫张路沈璟(126)

新生儿病毒性心肌炎8例临床分析努尔亚加娜尔孙荷(128)

无脾综合征一例方润婷李锐钦黄莹卢卓君柴鸣荣黄全发(130)

新生儿先天性肾病综合征一例葛桂芝李普(131)

新生儿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一例曹永利王峻王凌夏(132)

新生儿先天性皮肤缺损一例朱凤兰王波(139)HtTp://

间断咳嗽、憋气二个月一例李铁耕李娟娟(133)

窒息新生儿血清cTnI和CK—MB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王慧王立金余新超汪思应(136)

部分静脉营养治疗早产儿30例魏久贞(138)

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关系的研究进展艾婷孙晓勉(140)

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叶鸿瑁(144)

俯卧位辅助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临床观察林秀珍刘志慧(145)

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素和铁剂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研究饶斯清梁元清何政贤刘桂珍徐群芳(148)

低出生体重儿的围产死亡分析马雅玲张巍黄醒华(153)

早产儿血中过氧化脂质水平检测及其意义蒋群胡迪(157)

新生儿MN溶血病一例高存娇高瑞玲孙正芸(152)

先天性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一例胡颦陈敏(177)

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致休克一例何缦(178)

母A型新生儿ABO溶血病1例王鑫王惠蔡宝萍张淑琴(179)

横纹肌肉瘤一例新生儿科杂志 魏秀清田维敏江涛(F0003)

胆红素诱导海马区神经细胞Fas蛋白过度表达的实验研究杨光英吴晓翠孔祥英田芸崔韶峰(160)

MK-801对围生期缺氧缺血性损伤后脑细胞线粒体膜电势的影响黑明燕旷寿金殷萍(164)

腺苷蛋氨酸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应用研究崔其亮张慧刘海燕罗哲慧谭岱峰(167)

影响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成败的因素分析陈艳娟李定华(169)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裴敏昕巨容王斌(172)

新生儿重度窒息多器官损害的临床分析黄华飞(174)

31例新生儿获得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临床分析李风华(180)

早产儿慢性肺疾病的炎症反应机制及抗炎治疗徐焱(综述)华(审校)(181)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诊断方法及治疗进展陶源(综述)姜毅(审校)(185)

全国第六届儿童发育和临床学术研讨会暨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学习班通知(188)

欧洲和加拿大肺表面活性物质临床应用指南和建议甘小庄宋国维(189)

C-反应蛋白在监测早产儿院内感染中的临床应用王莹张巍黄醒华(193)

新生儿科杂志 NICU中早产儿营养状况的初步探讨孙秀静华(198)

母乳中瘦素含量及其对新生儿生长调节作用的研究贲晓明秦玉明喻文亮陈冠仪张伟利吴圣楣(202)

新生儿阵发性血红蛋白尿临床分析周晓苓何振娟朱建幸储淞雯(206)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测定的临床价值徐舒杨树杰易海英刘贺临左华凯邓香兰刘翠忠(210)

神经节苷脂对缺氧缺血新生大鼠脑组织SOD、MDA影响的研究李静刘冬云殷宪敏刘长云(214)

新生儿医院感染23例分析及对策陈洪杰(216)

20例新生儿梅毒误诊原因分析李学珍成登菊(218)

结肠造影对新生儿肠旋转不良诊断价值的探讨李敏王玮(219)

极低出生体重儿十二指肠喂养临床探讨段维权贾随征(221)

新生儿水痘一例孙晓红粱玉兰李红梅(F0004)

新生儿麻疹一例杨云凤张丽萍许榛(197)

新生儿泪囊炎致败血症一例吕连菊(226)

“全国儿科主任(新生儿专题)临床适宜技术高研班”将举办(209)

《新编新生儿窒息复苏》出版书讯(233)

新生儿呼吸困难沈菁(整理)(223)

细胞黏附分子CD11b与新生儿感染郝玲(综述)李艳芝(审校)(227)

篇6

[中图分类号] R7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2-210-03

低出生体重儿是指出生体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共85例,均于2008年5月~2013年10月来我院就诊,入选标准:(1)胎龄低于37周;(2)出生体重低于1500g且不低于1000g的单胎早产儿;(3)出生后入院时间不超过24h;(4)住院时间低于14d;(5)出院时好转或治愈;(6)研究对象病理资料完整。其中男50例,女35例。

1.2 方法

本次研究为回顾性分析,设定包括患者一般资料、住院期间体重增长情况及营养支持情况等内容的调查表,按照患儿是否为适于胎龄将其分为两组,适于胎龄(AGA)组40例,小于胎龄(SGA)组45例,按照患儿生长速率重新分为两组,生长速率较快组,38例患儿的平均生长速率≥15g/(kg・d),及生长速率较慢组,47例患儿的平均生长速率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处理,以()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并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

2 结果

2.1 住院期间每周体重生长速率

第1周体重生长速率为(6.8±1.2)g/(kg・d),第2周为(14.5±2.6)g/(kg・d),第3周为(13.8±2.3) g/(kg・d),第4周为(13.5±2.1)g/(kg・d),第5周为(14.6±2.5)g/(kg・d),第6周为(14.9±2.7)g/(kg・d)。

2.2 AGA组及SGA组一般情况比较

AGA组患儿胎龄、体重增长速率明显低于SGA组,出生体重明显高于SG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生长速率较快组及生长速率较慢组一般情况比较

生长速率较快组患儿出生体重、开始喂养日龄均明显低于生长速率较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即典型的一种新生儿缺陷症,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其存活率大幅提高[5]。虽然早产儿由于过早的离开母体,其营养供给及生长方式与宫内的发育模式完全不同,但仍普遍认为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出生后的生长速度应与胎儿在子宫内的正常生长速度接近[6]。由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各器官形态及生理功能发育、胃肠动力发育等均不够成熟,生活能力差,此外,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生长发育速度快,营养需求量高,因此,使其存活率及生存质量提高的关键问题为给予正确的喂养[7-8],使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得到重组均衡的营养供给满足生后生长发育的需要,从而对其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9-12]。

笔者研究中发现,AGA组患儿胎龄、体重增长速率明显低于SGA组,出生体重明显高于SG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婴儿的出生体重与其接受肠内外的营养状况有关,在住院期间大部分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生长速率与正常胎儿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应保证足够的热量、多种氨基酸摄入量及液体摄入量,积极合理肠内肠外营养的给予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早期生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明吉.低出生体重儿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0):83-84.

[2] 赵奕怀,蔡璇.极低出生体重儿生长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2012,33(12):1781-1782.

[3] 陈娟.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营养及体质量增长状况的临床观察及分析[J].中外医疗,2011,30(25):19-20.

[4] 韦露明,高宗燕,钟丹妮,等.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增长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6):174-176.

[5] 张丽.极低出生体重儿生长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3,34(8):107-108.

[6] 赵奕怀,蔡璇,林明祥.极低出生体重儿营养及生长的临床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3):319-321.

[7] 刘晓娜,周春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肠道内喂养新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134-135.

[8] 周小桢.低出生体质量及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的生长速率和影响因素130例临床观测[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8):211-212.

[9] 诸宏伟,潘家华.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营养状况及体重关系的多因素回归分析[J].安徽医药,2011,15(8):996-998.

[10] 王敏,邓春,龚放,等.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宫外生长迟缓的危险因素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3,38(8):838-842.

篇7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169-02

极低出生体重儿是指出生体重在1000~1499g之间的早产儿[1]。由于其各器官系统功能发育不成熟,容易并发呼吸暂停、颅内出血、肺透明膜病等并发症,死亡率高[2],2010年1月~2010年12月,我科共收治极低出生体重儿12例,经过精心护理,获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本组共12例,男7例,女5例,其中双胎者有2对,体重均在1000g~1499g之间,孕周在30周~34周之间。

1.2 护理干预方法

1.2.1 一般护理 病室保持安静,光线柔和,空气新鲜;室温控制在24~25℃,相对湿度控制在60%~65%,地板、桌面用2%过氧乙酸消毒,每天2次,暖箱每天用1:20的络合碘消毒一次。

1.2.2 保暖 患儿娩出后应尽快放进暖箱,并不宜,以防大量的不显性失水。保持暖箱温度在32~34℃,相对湿度在55%~65%,严密观察患儿体温变化,每4h测体温一次。极低出生体重儿所需暖箱的合适温度见表1。

表1 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合适温度

1.2.3 呼吸道管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观察患儿的面色、口唇、四肢末端的色泽;同时头应侧向一边,使口腔内粘液流出。每2~3h更换一次,随时吸除口鼻腔呼吸道分泌物。会吸吮的患儿每次哺乳前给予弹足底刺激啼哭,以锻炼肺活量,并根据缺氧程度给予氧气吸入[3]。最好用面罩给氧,氧流量3~5L/min,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

1.2.4 黄疸的护理 12例中有10例患儿出现黄疸,均无肝功能异常和直接胆红素增高,因此均适用蓝光照射治疗。蓝光照射治疗时将箱内温度增至30℃左右,沐浴患儿,全身,用黑眼罩遮盖双眼,会阴、部位用长条尿布包裹,灯管距患儿30 cm,每4 h更换照射部位1次,持续照射24 h。冬季箱温保持在22~24℃,夏季不超过30℃,保持箱内湿度45%~55%。由于接受蓝光照射时患儿不显性失水严重,因此要定时喂水、喂奶,并按需补充电解质。蓝光治疗时每2 h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密切观察患儿有无精神萎靡、吸吮无力等症状,并记录胆红素数值、大便次数、照射开始及停止时间,每天复查胆红素,并根据检查结果决定后续治疗。最终10例患儿黄疸均消失。

1.2.5 合理喂养 喂养不宜过迟,可防止低血糖及减轻黄疸症。不论胎龄和出生体重,凡血糖低于2.2mmol/L者,为低血糖[4]。患儿反复发生低血糖,极易导致脑损伤,所以应及早预防。吸吮和吞咽功能正常的患儿可经口喂养,出生后1h即可开始喂奶。吸吮力差者,采用管道鼻饲或口饲喂养。并尽量母乳喂养,以减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

1.2.6 静脉营养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非显性失水量大,且肾功能不全,常导致水电解质失衡,因此保持静脉营养很重要。本组有2例采用了静脉营养,结果显示患儿体重每天增长约20g左右,值得借鉴使用。由于静脉营养输注时间较长,药液对血管和周围组织刺激性强,可采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营养液应现配现用,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1.2.7 抚触 通过抚触可使患儿产生一系列良性反应。接受抚触的患儿表现安静、少哭闹、易入睡,有利于患儿的生长发育。

1.2.8 健康教育 极低出生体重儿由于较容易发生脑室内出血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所以患各种后遗症的机率较大,在出院时应建立健康联系卡、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开通健康咨询热线,指导家长正确喂养和护理方法,并进行定期跟踪观察以利于及早发现问题,及早干预,改善远期成长目标。

2 结果

本组患儿经精心护理,成活10例,成活率83.33%,体重在2至2.5Kg左右,吸吮能力好,奶量自行完成,予以出院。死亡2例,死亡原因为早产儿肺透明膜病,呼吸循环衰竭。

3 讨论

极低出生体重儿由于适应能力差、抵抗力低,各种外界不良因素都会影响他们的生存质量,因此早期的护理干预和保健,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儿的生存率显得非常重要。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是体温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合理保温,保温箱温度调节在32~34℃,使患儿体温维持在36~37℃,通过适宜的保暖,注意相对湿度,防止婴儿水分丢失过多,减少空气对呼吸道粘膜的刺激。

极低出生体重儿由于肺及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肺泡气体交换率低,呼吸肌发育不全,吸气无力,常有肺膨胀不全症。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较少,容易出现肺泡萎陷,肺顺应性差,通气/血流比值失常,气道阻力高,易发生肺透明膜病,后期易出现慢性肺支气管发育不良。因此护理干预中应注意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有效吸痰。在出现发绀等缺氧时可适当吸氧,吸氧浓度在40%以下,维持SPO2,在85~95%之间,对于存在呼吸暂停的患儿先弹足底,托背刺激呼吸,或静脉应用氨茶碱,兴奋呼吸。

新生儿黄疸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常见疾病,当胆红素超过20% 时,游离胆红素可透过血脑屏障,使脑细胞受损、坏死,形成核黄疸,导致神经系统后遗症,严重者甚至死亡。因此,极低出生体重儿的黄疸要及时诊治。目前蓝光光疗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5],因此我们对患儿行蓝光光疗治疗。但蓝光光疗时患儿易出现发热、腹泻、皮疹、脱水等情况,因此在光疗时要加强护理,定时探查并仔细观察患儿呼吸、精神等情况,尽量增加患儿的舒适感,使其安静、舒适地配合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出现并发症时要及时给予相应处理。

此外,对低体重产儿应实行保护性隔离,每天使用多功能动态杀菌机对病室空气进行消毒,每月进行空气培养[6],在接触前均应该洗手,接触患儿的物品如床单、衣服前进行高压消毒,保持病室温度在24~26摄氏度之间。以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儿的生存率,

总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早期系统干预护理和保健指导是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儿生存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沈长琴,王道华.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早期护理干预[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1):116-117.

[2] 唐琼.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特点和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21):105-106.

[3]杨淑霞,李莉,刘树静,等. 给氧方式对暖箱内氧浓度和温湿度影响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3):163-165 .

篇8

[中图分类号] R72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10-0040-03

脑室周围白质损伤(cerebral white matter injury,CWMJ)是早产儿脑病[1]特征性脑损伤[2]形式之一,与头颅局部脑血管发育不完善及少突神经胶质细胞易感性高有直接关系,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PVL)是其最终表现形式;也是引起早产低体重儿[3]远期智力运动发育异常、视听障碍等严重后遗症的主要原因。影像学检查作为脑室周围白质损伤的确诊金标准,床边头颅B超其不可替代的便捷性,正逐渐地被广泛地应用于早产低体重儿脑室周围白质损伤的临床诊断中。本研究应用床边头颅B超与医学图像分析软件相结合, 通过早期针对早产低体重儿脑室周围白质灰度值的定量测定,对早产低体重儿早期脑室周围白质损伤进行定量分析评价,早期干预,以达到有效降低早产低体重儿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的目的。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2013年1月~2014 年8月在本院NICU收治的100名早产低体重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 例,排除新生儿胆红素脑病[4]等因素所导致的脑损伤。两组早产低体重儿一般资料包括性别、胎龄、日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早产低体重儿治疗前基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床边头颅B超灰度值测定参考标准 采用索诺声床边B超机采集早产低体重儿头颅B超结果,麦克奥迪数码医学图像分析系统(Motic Med 6.0,北京麦克奥迪图像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软件作为本次研究后期处理软件。采用床边头颅B超(系统参数设置:扇形小突阵扫描探头频率为5.5~7.5 mHz,增益条件为 100 dB)。针对2013年1月~2014年8月在本院NICU收治的100名早产低体重儿,于生后 72 h内根据情况早期及时进行床边检查,并于生后定期每周进行床边复查,生后1个月每个月进行一次定期床边复查;并应用医学图像分析软件对100例早产低体重儿头颅B超图像进行后期脑室周围白质灰度定量分析处理。感兴趣区(ROI)以半径为 0.1~0.25 cm的圆形进行选取区域,避开异常的强回声区,用“手动分析方法”测得该区域白质的平均灰度值,并以同胎龄的正常新生儿大脑左右半球相同部位白质的平均灰度值作为回声强度的量化指标。

1.2.2 治疗方法 根据早产低体重儿新生儿期特有的追赶性生长[5]以及早期早产儿脑损伤可能引起后期病理变化的特殊性,针对本次治疗组早期灰度值>130的早产低体重儿采取神经节苷脂[6]GM1早期营养脑神经细胞治疗的方针措施[7];并根据本院专科医院的辅助科室的临床特色,对床边头颅B超早期诊断脑室周围白质损伤的早产低体重儿进行脑神经营养药物治疗的同时,应用手法联合器械进行康复治疗,以达到在提高早产低体重儿生存率[8]的同时,以改善早产低体重儿的生活质量。

1.2.3 统计学分析 应用 SPSS10.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三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标准化率进行描述,各组比较采用行×列表 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早产低体重儿纠正胎龄40周时NBNA评分比较

经纠正胎龄40周后,采用鲍秀兰[9]制定的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20项评分评估1次,见表2。

表2 两组早产低体重儿纠正胎龄40周时NBNA评分比较

注:χ2=5.00,P

2.2两组早产低体重儿智能发育评定结果比较

两组早产低体重儿智能发育评估随访至3个月及6个月,两组早产低体重儿智能发育评定结果比较见表3。结果显示,3个月时治疗组MDI和PDI>90的例数分别为34例(68%)和32例(64%),而对照组MDI和PDI>90的例数分别为22例(44%)和17例(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90的例数明显多于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组早产低体重儿智能发育评定结果比较[n(%)]

注:“*”表示3个月时治疗组发育指数>90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90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早产低体重儿脑室周围白质损伤就是一个凋亡启动的应答过程,临床表现不明显,早期表现通常无明显特异性,仅表现为与早产低体重儿相关的抑制状态、对外界反应淡漠、全身肌张力明显低下等临床表现, 以抽搐作为首发临床表现的更为少见,甚至仅出现影像学改变而临床无表现;而且根据发生病变的部位的不同, 后期出现的后遗症也随之不同。

周丛乐教授[10]认为, 7~10 d内完全恢复的脑室旁白质回声增强通常可以不遗留任何神经系统的后遗症,该变化属于一过性轻度轴突水肿;但10 d以上的脑室周围白质回声增强,达到7周后约20%的脑室周围白质强回声会则出现囊腔或脑室周围白质软化[11];因此生后3~4周才是头颅超声诊断2 mm以上的早产低体重儿脑室旁白质软化灶的最佳时间,这就更彰显了脑室周围白质灰度值早期测定对早产儿脑损伤的早期临床提示作用。随着床边头颅超声临床技术的不断改进,一方面既结合头颅核磁共振的后期图像计算机处理技术,使得图像后期处理更为清晰;另一方面又将床边头颅超声灰度值测定应用于临床;目前许多超声诊断仪都有灰度值测定分析功能,随着许多多媒体视学数码图像分析软件的问世,已经能够对医学图像进行后期灰度值分析测定。国内外将这一临床技术应用于身体各个系统,而我们则致力于早产低体重儿脑室周围白质损伤这一难题的开发研究。

早期脑室周围白质灰度值越大, 说明早产低体重儿脑神经细胞水平功能异常较严重, 亦意味着脑神经细胞内各种离子泵功能的失代偿导致的脑神经细胞肿胀的状态仍在持续进展中,进而导致一系列的连锁序贯反应,引起脑神经细胞坏死、凋亡[12]。神经胶质细胞后续填充,从而发生软化灶及钙化灶,后期神经系统功能生长发育的异常几率明显增高,临床症状也将逐渐显现;这一研究结果充分显示,利用床边头颅超声结合图像分析软件早期发现脑室周围白质灰度值异常,早期进行针对性营养脑神经细胞及手法康复治疗可以明显降低造成早产低体重儿后期神经系统损伤的几率。床边头颅超声灰度值定量分析对于早期诊断早产低体重儿脑室周围白质损伤的重要意义,不仅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减少操作者主观判断造成的误差,且对于脑室周围白质损伤的预后判断具有提示性,对于临床早期干预、减少后期残疾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对于早产低体重儿强调常规床边头颅超声检查应于生后72 h内进行,并同时进行脑室周围白质灰度值定量测定,以达到早期发现脑室周围白质损伤并进行早期营养脑神经细胞及手法康复治疗; 对于脑室周围白质持续回声异常的早产低体重儿,于生后每周一次至生后1个月后每个月一次进行随访复查,特别是脑室周围白质强回声不容易恢复的早产低体重儿,后期随访中应当强调肢体大运动生长发育的情况,以进行神经节苷脂GM1营养脑神经细胞治疗以及应用手法联合器械进行康复治疗的早期干预,达到提高早产低体重儿生存率的同时,改善早产低体重儿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黄志恒,孙轶,陈超. 早产儿脑病的研究现状[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1,13(10):771-775.

[2] 鲍珊,陈大鹏,杨晓燕,等. 我国早产儿脑损伤研究现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3,6:10-14.

[3] 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 早产儿的特点和护理[J]. 实用新生儿学,2011,4:59-64.

[4] 徐瑞峰,吴珠明,高红霞,等.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33例临床分析[J].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1,6:37-40.

[5] 武华红,李辉. 追赶生长研究与进展[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2:63-65.

[6] 李涛,蓝美锐,黄文芳,等. 神经节苷脂GM1联合纳美芬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观察[J]. 中国药业,2014,3:17-18.

[7] 岑丽婷,刘振寰. 早期干预对早产儿脑损伤神经发育影响的新进展[J]. 中国妇幼保健,2013, 3(7):32.

[8] 汪晓霞,肖绪武. 早产低体重儿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7:54-56.

[9] 鲍秀兰. 新生儿行为和0~3岁教育[M]. 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68-70.

[10] 周丛乐,陈惠金,虞人杰. 早产儿脑室旁白质损伤的超声诊断[J]. 新生儿颅脑超声诊断学,2007:110-121.

篇9

【关键词】 新生儿;转运;监护

新生儿转运(neonatal transport,NT)包括现场处理、途中监护和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是新生儿急救工作的重要一环,转运系统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将基层医院产科、儿科与大医院NICU联系起来,充分利用优质卫生资源,从而降低新生儿病死率与致残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NICU 2001年至2008年共转运危重新生儿549例,其中生后48 h 23例。

1.2 方法

1.2.1 转运设备及人员 用新生儿转运暖箱、简易呼吸机、监护仪、微量血糖仪、微量输液泵、氧气瓶、自制急救箱(内含婴儿复苏气囊、新生儿喉镜、各种型号的气管导管、各种急救药品、输液器、注射器、头皮针或静脉留置套管针、胶带等)。救护车上配备有吸痰器及备用氧气人员由一名新生儿科专科医师(有多年从事新生儿临床工作经验者)、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专职护士及司机组成一个转运小组,随时待命。转运范围是由深圳市政府规定的我院的转运范围。

1.2.2 转运指征 新生儿转运工作我国至今仍无较统一、客观、适用性强的新生儿转运指征,新生儿危重病评分对基层医院有一定帮助[1]。出生体重

1.2.3 转运方法

1.2.3.1 转运前 我新生儿科有24 h值班座机及手提电话,接到电话后,问清地址,目前各项生命体征是否稳定,需要另外备用的药物。然后启动转运系统,并与转出医院和患儿家长保持随时联系,到达后立即询问病情及治疗情况,转诊医师应迅速判断患儿病情,根据患儿病情采取相应抢救措施如清理呼吸道、吸氧、镇静、纠酸、扩容、降低颅内压,必要时气管插管等,建立两个以上静脉通道备用,置入胃管抽空胃内容物,监测血糖,患儿病情相对稳定后,向家长及当地医师解释病情及转运路途中的风险,签署转运同意书,将患儿转移到转运车上。患儿在进入转运途中之前稳定病情的工作至关重要,要求准备工作扎实到位,不能抱任何侥幸心理。

1.2.3.2 转运途中措施 密切观察患儿病情,监测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暖箱保暖(且未到达目的地前均预先将暖箱预热至约32 ℃),静脉输液维持正常血糖,适当放宽吸氧的指征,大多数采用鼻导管吸氧,必要时给予面罩吸氧,部分患儿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插管时对于气管插管的深度及套管外部的固定相当牢固,故无一例在途中发生插管滑脱或发生气漏的。患儿取仰卧位,用安全带固定患儿身体以减少途中颠簸,转运暖箱应与救护车纵轴方向一致,以减少汽车运行时对患儿头部血流的影响,随时与NICU病房联系,做好相应的准备。

1.2.3.3 转运后 到达目的地后直接进入NICU,监护各项生命体征,监测血糖,值班医师据病情及时采取积极有效地治疗措施。随车转运护士做好转运记录,总结本例转运工作。

2 结果

转运病种,早产儿267例,占48.6%;新生儿肺炎95例,占17.3%;新生儿窒息70例,占12.8%;新生儿黄疸32例,占5.8%;其他还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24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17例;新生儿颅内出血14例;新生儿心律失常6例等。本组转运患儿中,转运病种前4位依次为早产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黄疸。转运549例患儿,其中有11例因经济困难而放弃治疗,5例死亡,其余治愈好转而出院。

3 讨论

危重新生儿转运是以三级医院为中心,向周围辐射,集转运、通讯联络和培训为一体的特殊医疗系统,是将移动的新生儿监护单位(包括人员、设备)送到危重新生儿身旁就地抢救,稳定病情,然后护送返回NICU继续治疗。此项工作可以将基层医院的产科、新生儿科儿科与专科医院的NICU联系起来,从而保证地区内所有危重新生儿得到最优良和及时的治疗。院前转运通过信息交流、结果反馈、临床指导等手段,为基层医院提供了高一级水平的医疗和急救技术平台[2],提高了诊断、治疗及抢救水平,增强了危重患儿家长继续治疗的信心。院前转运程序简便,危重患儿直接进入NICU病区,赢得了抢救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尽早转运,相当部分危重新生儿,如重度窒息合并多器官功能损害、重症高胆红素血症、外科急腹症等疾病,病情不断发展,不断加重,基层医院缺乏新生儿专科技术力量及必要的设备,无法进行有效的呼吸、循环支持以纠正低氧血症,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重症高胆红素血症重点应针对ABO溶血病及G-6-PD缺乏溶血病,易发生核黄疸,若合并胎龄小、低出生体重、酸中毒、低体温、低血糖等尤易发生核黄疸,故对黄疸出现早或者发展快、程度重者,应转有条件的医院观察处理,及早换血,避免核黄疸发生;无法进行急诊新生儿外科手术治疗,延误治疗将致多器官功能损害甚至衰竭,最终导致死亡,此类患者应及早转运。对于早产胎龄评估小于32周者,当早产难以避免时,有条件者应进行宫内转运,以赢得时间。有个别珍贵儿家长主动要求转运;部分患儿家长对基层医院缺乏信心,要求转院,对这两种患者转运指征可适当放宽,以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基层医院的早期救护是转运成功的基础,对呼吸困难或频繁呼吸暂停,头罩吸氧SaO2不能达到85%,尽早气管插管,气囊加压给氧,维持SaO2 85%以上;对HR

为更好地开展转运工作我们采取下列措施:(1)举办危重新生儿急救技术新进展学习班,学习危重新生儿急救技术和转运工作要求;(2)加强对基层新生儿科医生的培训及定期来我科进修,早期准确地抢救治疗对降低新生儿病死率及改善预后非常重要。(3)将转运患儿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基层医院,提高了基层医护人员的诊治水平,进一步增加了抢救成功率,降低了新生儿病死率及致残率。(4)医院行政部门需由专人负责,沟通各方面的工作如医院与转运人员、与当地基层医院及患儿家长的沟通等,同时也需要不断完善各种抢救及转运设备。(5)提倡院内转运,可以减少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宫内窘迫和生后窒息、脑损伤等的发生率,同时也确保了高危产妇的及时抢救。(6)将病情稳定、住院时间较长的早产儿、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反向转运回基层医院,反向转运提高了基层医院新生儿疾病的诊疗水平,又提高了NICU床位使用率,也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3]。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 R72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5-211-03

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是临床上新生儿时期常见多发病之一,有关数据显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国外新生儿住院的首要原因;在国内其发病率高达50%,也是新生儿住院的常见原因之一[1],并且有逐渐增长的趋势。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病情严重时,有可能发展为胆红素脑病甚至导致新生儿致残或者死亡,危害性极其严重,因此如何预防并且减少新生儿的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一直是临床工作者研究的重点。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科2012年1月~ 2013年9月收治住院的166例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通过分析总结其发病原因,对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和改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新生儿科2012年1月~2013年9月收治住院的166例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儿103例,女性患儿63例,男女比例为53;早期新生儿95例,晚期新生儿71例;足月儿134例,早产儿32例。

1.2 病情诊断

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诊断标准:(1)足月新生儿的血清胆红素浓度检测结果高于220.6μmol/L,早产新生儿的血清胆红素浓度检测结果高于255μmol/L[2];(2)新生儿的总胆红素检测结果高于342μmol/L[3],以上满足任一条的属于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

胆红素脑病患儿的诊断标准:肌张力增高、激惹并伴有早期的角弓反张和头后仰,或伴有以下症状当中的一种:不愿进食、哭声尖、嗜睡、肌张力的交替改变[4]。

1.3 治疗方法

治疗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方法可参考《不同日龄足月儿黄疸干预推荐标准》[5],本次研究对象中有10例患儿接受双面蓝光疗法治疗;122例患儿接受白蛋白联合光疗的疗法治疗,剩余34例患儿则接受白蛋白、光疗以及换血综合疗法的治疗,34例患儿中接受换血1次者10例,接受换血2次者4例。

2 结果

2.1 病因分析

经检测和临床症状表明,166例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中有66例患儿的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属于溶血病引起,其中36例ABO血性不合溶血病,30例G6PD溶血病;40例属于感染因素引起,其中12例肺炎,10例败血症,3例化脑,9例NEC,2例尿路感染和2例梅毒感染;25例属于围产因素引起,包括新生儿窒息、胎儿宫内窘迫、头颅血肿、胎膜早破和使用催产素;6例属于母乳性黄疸引起;剩余29例病因不明。见表1。

2.2 治疗结果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10例接受双面蓝光疗法治疗患儿中有8例得到治愈,2例在治疗过程中放弃;122例接受白蛋白联合光疗治疗的患儿中有109例得到治愈,13例在治疗过程中放弃;34例接受白蛋白、光疗以及换血综合疗法患儿治疗中的有30例得到治愈,4例在治疗过程中放弃。合并胆红素脑病的38例患儿检查得出总胆红素值最低为452μmol/L,最高值为718μmol/L,其中30例是处在警告期,8例处在痉挛期。见表2。

2.3 相关因素分析

发病因素(溶血因素、感染因素和围产因素)作为自变量,足月新生儿的血清胆红素浓度、早产新生儿的血清胆红素浓度和新生儿总胆红素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溶血因素、感染因素和围产因素与检测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强制进入法发现,溶血因素为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P

3 讨论

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是胆红素在体内生成较多,使得肝脏对于胆红素的处理效率低,肝肠循环增加所引起的[6]。造成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复杂多样,但以溶血因素、感染因素和围产因素为主[7]。溶血因素包含ABO血性不合溶血病和G6PD溶血病;感染因素包含肺炎、败血症、化脑、NEC、尿路和梅毒感染;围产因素则多指新生儿窒息、胎儿宫内窘迫、头颅血肿、胎膜早破和使用催产素等[8]。溶血因素引起的黄疸在早期新生儿中发生率高,并且具有病势快、病情

重的特点[9],因此应当强化孕妇的产前检查和产后的监测,包含产前血清抗体和血型的检测,产后新生儿脐血的抗体筛查等[10],一旦发现新生儿有黄疸征兆或症状,应及时干预和治疗。感染因素会导致肝酶活性降低,并产生溶血,提高未结合的胆红素在体内的浓度,对于感染应该预防为主,干预为辅,做好孕妇皮肤和脐部的护理,避免产程过长,当孕妇出现或者具有感染症状时,应该在其产后对新生儿提供抗感染的预防性治疗,减少感染机率[11]。围产期因素以剖宫产为主,剖宫产造成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尚不能完全确定,可能是手术过程中麻药通过胎盘深入到胎儿的循环中,增加红细胞膜的通透性[12],影响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增加新生儿体内的红细胞破坏并引起胆红素的增加。本次研究中有66例患儿属于溶血因素引起,40例属于感染因素引起,25例属于围产因素引起,还有6例属于母乳性黄疸引起,29例属于不明病因导致。随后研究发病因素与患儿血清胆红素浓度和总胆红素浓度的相关性,发现溶血因素、感染因素和围产因素与检测指标呈正相关(P

作为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疾病,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对患儿和其父母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应当及早发现并治疗,大部分患儿在接受治疗后可以得到治愈[14]。医护人员应当密切监测孕妇产前产后以及新生儿的临床状态,一旦出现有可能引起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症状时应积极干预治疗,控制病情的发展;当确诊为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时需要分析其发病原因,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治疗,从而将治疗方案的效率发挥到最大化。本次研究中10例接受双面蓝光疗法治疗患儿中有8例得到治愈,122例接受白蛋白联合光疗治疗的患儿中有109例得到治愈,34例接受白蛋白、光疗以及换血综合疗法患儿治疗中的有30例得到治愈,以上数据表明积极有效的干预治疗可以降低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机率,控制并且并最终治愈患儿。对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积极预防和对症治疗,能有效控制其发病率,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杨璇,唐军.新生儿重度高间接胆红素血症 90 例临床分析[J].西部医学,2013,24(12):2308-2309.

[2] 钱芳,刘颖,魏红艳,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对早产儿肾功能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4): 5499-5501.

[3] 徐瑞峰,易彬,高红霞.经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 63 例临床分析[J].中国优生优育,2011,17(1):28-29.

[4] 熊涛,唐军,母得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光疗的副作用[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2,14(5):396-400.

[5] 陈霞,黄鸣剑,陈少藩,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471 例临床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22):3455-3458.

[6] 邵天伟,梁小明,陈昌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研究方法新进展[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9(3):147-150.

[7] 彭好,蒲友华,胡波,等.围生期足月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 252 例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2): 1795-1796.

[8] 徐晓蓉,李元国,袁传顺.高胆红素新生儿肾功能损伤的实验室指标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 83-84.

[9] Samra NM,El Taweel A,Cadwell K.The effect of kangaroo mother care on the duration of phototherapy of infants re-admitted for neonatal jaundice[J].Journal of Maternal-Fetal and Neonatal Medicine,2012, 25(8):1354-1357.

[10] 陈秀,李业瑜,许立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22(1):77-79.

[11] 孙海斌,王晓蕾,李雅雯,等.新生儿重度非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J].中国临床研究,2011,24(10):914-915.

[12] Jaiswal A,Murki S,Gaddam P,et al.Early neonatal morbidities in late preterm infants[J].Indian Pediatrics,2011,48(8):607-611.

篇1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76-02

前言

水合氯醛在儿科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其主要作用有镇静、止痉、抗惊厥等。本文将针对水合氯醛在临床镇静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和临床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1 用途

由于患儿在临床检查如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MR)、眼科检查中不能合作,目前镇静药物在临床上小儿各种辅助检查应用比较普遍。如国内学者周树梅[1]在水合氯醛在儿童检查和治疗中的应用中提到水合氯醛在检查中应用中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此外,在临床应用方面如患儿发热、烦躁或者烧伤等情况下给予患儿水合氯醛保留灌肠可以起到镇静、催眠的作用。与国内学者苑海燕等在水合氯醛在小儿烧伤护理中的应用分析结果相一致。所以水合氯醛镇静作用在临床上可以广泛使用。

2 给药途径

目前临床上对水合氯醛主要采用三大给药途径,口服、保留灌肠、鼻饲法。刘增香 袁君等[2]在三种水合氯醛给药方法用于儿科镇静的效果观察中,分析口服、鼻饲和保留灌肠效果的分析,三组镇静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保留灌肠副作用发生率最低。如患儿有呛咳、呕吐等相关症状,则容易在口服和鼻饲给药时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影响水合氯醛的镇静效果,应选择保留灌肠。减少副作用的发生率。

3 药剂量及不良反应

各家医院在使用水合氯醛的镇静作用时,其采用的剂量和浓度不一 ,国内学者张俊青等[3]在“婴幼儿检查前应用10%水合氯醛保留灌肠护理干预效果观察”中建议:镇静时应采用10%水合氯醛量(mL )1 /2患儿体重(kg)+等量生理盐水保留灌肠。而周月娥等[4]在“新生儿应用水合氯醛的安全性护理”中建议:新生儿在特殊检查前均应使用10%水合氯醛保留灌肠,其中足月儿应使用0. 5 ml/kg的剂量,早产儿则应使用0. 3 ml/ kg的剂量。邹静 唐汇群等[5]国内学者在“婴幼儿水合氯醛口服与白肠给药疗效的观察”中建议:用10%的水合氯醛糖浆保留灌肠。其中儿童所用剂量应为30 mg/kg,婴幼儿用量则是0. 6 ml/kg。张俊青[6]在“婴幼儿检查前应用10写水合氯醛保留灌肠护理十预效果”文章中指出:直肠灌人适用于不易口服的小婴儿,其中4周以上健康足月的婴儿用量为100 mg/kg,如果患儿不足4周或14kg体质差则用量应在50 mg/kg以下。

水合氯醛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口服给药容易引起呕吐。所以有胃炎、胃溃疡者应禁止使用。本药主要通过肝肾代谢,禁止应用于有肝、肾疾病的病人,另外水合氯醛在与镇静催眠药、抗精神病药、抗组胺药合用时,会加强这三类药物的中枢与血管运动中枢抑制作用,所以应注意其叠加效应,防止因呼吸抑制和血压下降,导致患者死亡。如果发生中毒症状,应立即采取催吐、洗胃等方法,促进其排出。

4 保留灌肠的进展

虽然保留灌肠负作用较少,但是怎么才能发挥其最大效应,有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其中保留灌肠的时间选择是其主演研究方向之一。国内学者李小红,施旭红等[7]在“水合氯醛不同时间灌肠对婴幼儿磁共振检查制动效果的观察”中提到水合氯醛对婴幼儿在磁共振检查中不同灌肠时间其制动效果不同,在快人睡时用水合氯醛灌肠制动效果较清醒时灌肠制动效果好。另一研究方向为器材的选用,如李翠萍等[8]其在“一次性头皮针软管在小儿灌肠中的应用”中提到用一次性头皮针剪掉一头,接上一次性注射器给小儿灌肠 ;国内学者陈玉敏等[9]在“2种旱产儿灌肠法疗效的比较”中采用一次性导尿管代替肛管给婴幼儿灌肠和王爱英在“吸痰管和输液管在保留灌肠中的运用”中才用一次性吸痰管代替肛管给婴幼儿灌肠等相关报道,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其主要都采用管径细、材质软、前端圆滑、透明易观察、刺激性小等方面进行了改良,这些都克服了传统橡胶管的缺点,从而减轻了患儿的不适感觉。

5 临床应用中目前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措施

5.1存在的不足

5.1.1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首先镇静分级的概念划分不清楚。其次科室之间对于患者病情的交接比较缺乏,在患者用药后对于症状的改变缺乏完整的观察记录。最后一方面则是相关医护人员没有相关的资质,只要有护士执照就可以进行水合氯醛的给药。

5.1.2技术上存在的的不足 对于水合氯醛在婴幼儿镇静、催眠剂量上与磁共振检查配合效果不理想,由于婴幼儿自控力差,检查时很难保持不动,其运动可造成伪影或假象,影响诊断的准确性,所以必须给子适当的镇静。但用药量少时镇静效果不好,但是用药量多时患儿检查完后不能及时苏醒。所以剂量多少是技术上存在的不足。

5.2改进为一案与关键环节 首先应提高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建立水合氯醛的管理规程,内容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宣传单、水合氯醛用药流程、使用知情同意书、患儿镇静后观察记录单、应急抢救预案及各环节医护人员职责。各部门之间应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密切合作,做好患儿病情之间的交接。其中,各环节医务人员必须明确各自的职责,熟练掌握相关的抢救流程、掌握抢救设备的正确使用及抢救技术。做好用药前的教育,是保证镇静成功的重要环节。从给药开始一直到患儿清醒后,动态观察和评估,保证患儿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周树梅. 水合氯醛在儿童检查和治疗中的应用[J]. 淮海医药,2004,1(22):72.

[2] 刘增香 袁君君. 两种水合氯醛给药方法用于儿科镇静的效果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 2010,5 (27):58-59.

[3] 张俊青. 婴幼儿检查前应用10写水合氯醛保留灌肠护理十预效果[J].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吉林医学,2011,29(10):811.

[4] 周月娥,张宏. 新生儿应用水合氯醛的安全性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9):1771-1772.

[5] 习邹静,唐汇群.婴幼儿水合氯醛口服与白肠给药疗效的观察[J]. 中国医药导报, 2012,9 (7):26-27.

[6] 张俊青. 婴幼儿检查前应用10写水合氯醛保留灌肠护理十预效果观察[J]. 吉林医学, 2013,05(a):168-170.

篇12

【中图分类号】R72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178-02

新生儿窒息是围产期婴儿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把握好新生儿出生窒息时2分钟(min)时机实施复苏全流程各项抢救措施,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在复苏抢救全流程中,护理环节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我院近3年来推广应用《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复苏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2008年-2010年发生新生儿窒息73例,足月产50例,早产23例。新生儿出生体重≥3000g者29例,<3000g但≥2500者31例,<2500g者13例。

1.2 复苏方法:参照2007年卫生部推荐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1],结合本院临床实际制定。

1.2.1 复苏准备

1.2.1.1 人员培训及准备:由护理部和产科共同组织,选择具有适当素质的医师和护士同时或分别进行培训。首先集中学习《指南》,要求每位参加学习人员必须熟悉、领会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要点及目的意义,然后用新生儿模特分别进行各项操作训练,最后再将医师护士编组训练。要求每位参训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准确、灵巧完成各自应该掌握的相关操作项目,并能默契配合,达到实战要求方可参与临床复苏抢救。

经培训考核合格的人员组成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小组,包括产科医师或助产士、护士、或麻醉师各一名。新上岗参与临床复苏抢救的人员,应在具有实际经验的上级人员具体指导下抢救一定病例,方可独立承担复苏抢救任务。具体医护人员可在不同时间及班次中轮换,能随时参与抢救。

1.2.1.2 器材准备: 护士准备吸痰器械、气囊面罩等给氧器械、抢救药物、预热红外线辐射抢救台和毯子等,随时备用。

1.2.2 新生儿窒息评估

1.2.2.1 新生儿窒息程度评估:按Apgar评分标准[2]执行。评分0~3分为重度窒息;4~7为中度窒息;8-10分为正常(无窒息)。此项评分首先由助产人员在新生儿出生时进行。实施复苏抢救成功即刻再次评分。

1.2.2.2 快速评估: 由助产人员在新生儿出生5秒(s)内,给新生儿评分的同时进行。在复苏过程中,应根据情况由医师或助产士进行再评估,以决定是否再次采取何种复苏抢救措施。

五项指标:①羊水是否清澈;②有无呼吸或哭声;③肌张力好否;④皮肤是否红润; ⑤是否足月妊娠。其中任一项为“否/无”则立即实施复苏抢救。

1.2.2.3 活力评估: 新生儿若有羊水胎粪污染,助产人员在新生儿出生5s内,给新生儿评分的同时评估如下3项指标:

① 有无呼吸或哭声;② 肌张力好否;③ 心率是否>100次/min。三项中任一项为“无/否”则立即实施气管内吸引胎粪等复苏抢救。

1.2.3 复苏流程及方法

原则上要求在2min内完成气道通畅、刺激、人工呼吸、给予肾上腺素四个流程步骤及抢救方法。

1.2.3.1 保暖快速断脐后,护士立即将新生儿放在辐射热源下, 用预热的毯子裹住。如为早产儿,应另加盖塑料单。保暖应贯穿在整个复苏抢救流程及操作方法中,中、重度窒息新生儿及早产儿置于保温箱,使体温保持在36.5℃-37.5℃之范围。(应增加保持多少温度等相关文字?)

1.2.3.2 清理呼吸道与摆正胎头一旦娩出,助产者用手将新生儿口咽、鼻内的分泌物挤出。护士在保暖的同时,应将新生儿摆正,即轻度仰伸颈部,肩部垫高2-3cm,保持“鼻吸气”,(使咽后壁、喉和气管成直线)。用8F或10F吸管先口咽后鼻腔吸净分泌物。

1.2.3.3 擦干身体:完成以上两项操作后,护士用毛巾擦干全身,随即用干毛巾更换湿毛巾。

1.2.3.4 触觉刺激:用手拍打或轻弹足底或摩擦新生儿背部2次,诱发自主呼吸出现。重新摆正,若出现紫绀,护士立即给予吸氧。经30秒(s)以上处理后评价,如呼吸正常,心率>100次/min,皮肤红润,为复苏成功,遂进行复苏后评分,护士给予支持护理。

1.2.3.5 如新生儿无活力(符合“3项”中任1项),则应立即将新生儿置于开放暖箱保暖下摆正(先不擦干),经口进行气管插管,自气管内吸引胎粪。吸引后,在完成初步复苏中实施擦干、刺激步骤,然后再评估呼吸、心率和肤色,决定是否需要正压通气。

1.2.3.6 正压人工呼吸:如呼吸暂停或心率<100次/min,用气囊面罩复苏器加压给氧。早产儿可用20~25 cmH2O正压行最初通气,未见胸廓起伏,则再增高至30~40cmH2O。足月儿先使用20cmH2O正压,若无改善方可再增加至30~40 cmH2O压力。气囊挤压速率为40~60次/min。经30s正压给氧后,如胸廓起伏适度,面色转红,自主呼吸建立,心率>60次/ min,证明效果满意,即停止加压给氧,继以面罩给氧。

1.2.3.7 胸外按压:人工通气30s后心率仍

1.2.3.8 药物使用:(1)经正压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30 s后,如触不到股动脉搏动,或心率仍100次/分。此时患儿肤色迅速转红,心率增快,缺氧状态缓解。(2)扩容使用生理盐水,首次剂量为10ml/ kg,经外周静脉或脐静脉缓慢注入(时间>10min)(3) 纳洛酮使用两个指征:使用人工正压呼吸30 s后心率及肤色恢复,但呼吸仍抑制;孕妇在分娩前4 h内曾使用过度冷丁。多采用静脉或肌肉注射,不气管内给药,剂量每次0.1 mg/kg。

1.2.3.9 气管内插管指征:有羊水胎粪污染且无活力;正压通气需要延长;气囊-面罩通气效果不佳;需要经气管内导管注入表面活性物质或肾上腺素者,考虑气管插管。

1.3 统计方法:73例新生儿复苏抢救前后Apgar评分构成进行统计描述;窒息时间用t检验。

2 结果

2.1 窒息程度与复苏后评分:73新生儿窒息复苏前最低评分为2分,最高7分,轻度窒息65例,占89.0%,重度窒息8例,占11.0%。复苏抢救后5min评分,≥8分者71例,5min复苏抢救成功率为97.26%。有2例由复苏前的2分仅升为7分,经进一步抢救,复苏成功。具体评分情况详见表1。

2.2 新生儿窒息程度与窒息时间:73例新生儿窒息实施复苏抢救后,窒息时间最长4.5min,最短1.0min;平均窒息时间为1.9min,与国内同类报道[4]平均窒息时间3.4min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窒息程度与窒息时间情况详见表2。

3 讨论

3.1 《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科学、简捷,便于施行 《指南》中2min窒息复苏技术汲取了新法复苏ABCDE方案的精髓,它将呼吸、心率、皮肤颜色这3项容易观察的指标与抢救措施密切结合,将ABCDE复苏方案融合于2min以内的4个时间段,方便快捷、简单易行,节省了宝贵的抢救时间,体现了抢救的积极性―早、快、高效。

表1 73例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前后Apgar评分情况

注: 0-3分为重度窒息,4-7分为轻度窒息,8-10分为正常。

表2 73例新生儿窒息程度与窒息时间 (x±s,min)

注: 与国内报道窒息平均时间3.4min比较P<0.05

3.2 强化人员培训是实施《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的前提我们在《指南》的实施准备中,特别强化了人员培训并严格考核要求。通过培训促使以往具备复苏经验的围产人员摒弃陈旧的观念和技术,所有参训人员都必须领会《指南》的新理论、新技术,每个参与复苏抢救的人员都能准确、快速执行各自的相关操作项目及内容,并能相互默契配合,然后方可参与临床复苏抢救。新生儿窒息的病理和临床表现多样,病情变化快,复苏抢救现场气氛紧张,要求医护人员密切配合, 快速有序,争分夺秒。因此,强化医护人员的培训准备工作,便是成功实施《指南》的前提条件。这可能也是我们较国内同类报道进一步缩短新生儿平均窒息时间的重要原因之一。

3.3 护理环节工作在复苏抢救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新生窒息复苏从人员培训、器材准备到实施抢救全过程中,护理环节工作与其它相关措施及抢救技术操作,具有同等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应选择具备既反应敏捷,又沉着细致等良好素质的护士进行培训。如抢救器材等齐备、完好能随时启用;确保新生儿体温维持在36.5℃-37.5℃的保暖措施[5]等,在整个复苏抢救过程中,虽然仅是一些很小的环节,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可同样决定复苏抢救的成败。至于是否能及时准确进行脐静脉或气管内用药,其重要性更是显而易见的。

总之,强化人员培训,重视护理环(细)节工作,是我们成功实施《指南》的体会。

参考文献

[1] 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专家组.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2007北京修订)[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7.10(4):219-222

[2] 洪黛玲.儿科护理学.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09

篇13

【中图分类号】R4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11-0130-01

NICU是病情危重、体重极低、发育不全和营养不良的新生儿,而新生儿具有免疫功能缺陷,生物、血-脑脊液屏障功能不全,对外界抵抗力差。加上医务人员侵入性操作多等是其共同特增加新生儿感染危险性。因此,新生儿病房作为医院感染监控和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医院感染发生率为5~25%。为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发生,我科加强新生儿室监管,用专职人员做院感监控工作,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

1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的素质要求

1.1大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并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1.2经过严格的院感培训,具有广泛的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业务知识,还应在儿科及公共卫生等学科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能严把各项监测质量关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医疗安全。

2感染专职人员在NICU感染工作中的作用

2.1制定科室感染培训计划及各项管理制度:在医院院感办指导下,根据科室各层次人员知识水平不同,采取多途径、多形式的方法如:科室的医、护、技人员分期分批进行有关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对新上岗人员及轮转人员发放培训教材,通过岗前培训合格后才能进入科室从事工作;依据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规,制定出《新生儿监护室感染预防制度》、《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隔离新生儿室感染预防制度》、《新生儿配奶间感染预防制度》、《新生儿病区出入管理制度》等各项制度,定期进行考核。

2.2制定监测计划并承担着科室的各项环境卫生学监测:每月做空气,物表,手及如病人使用具有感染危险的器械或操作做目标性监测。每月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应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要求.每月进行消毒工作的工作总结,认真查找问题,发现问题及时讨论并解决。工作中一旦发现有感染迹象,及时采有效的应对措施,防止感染的蔓延。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

3.1规范手卫生 加强基础护理,重视新生儿科手卫生,规定医务人员每次检查、治疗、护理前后,出入感染病室,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时均要洗手。为了加强洗手的管理,我科配备了自动感应的流动水洗手池,我们将洗手示意图贴于洗手池旁,时刻提醒护士规范洗手,并定期对护士的手进行细菌培养,以监测洗手效果,防止院内感染,每天认真做好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眼部护理、脐部护理等

3.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 加强患儿使用物品的管理每位患儿床单位的所有物品,包括衣服、包被、枕巾等,每日先高压灭菌后再使用,保证一人一套,不得共用或挪用;新生儿食具严格执行一洗、二刷、三冲、四消毒、五保洁的工作程序;早产儿使用的暖箱每日用消毒液擦拭, 对呼吸机等侵入性治疗装置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进行定期消毒并加强对感染的监测,新生儿出院后做好终末消毒。

3.3加强卫生员的管理 组织保洁人员重点学习消毒隔离知识,熟悉消毒液的配置方法及有效浓度,牢固树立医院感染防护意识。

4做好医疗废物管理

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健全本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及医疗废物交接制度对科室好医疗废物分类放置,一次性物品用后及时毁行。并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禁止重复使用[1]。

5讨论

医院感染与医院的建立相依并存,是当前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它直接影响着医疗质量和病人的安全。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是日新月异的精密仪器的不断涌现使医院感染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临床治疗带来了棘手问题因此,控制医院感染势在必行,而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的管理水平、业务水平和主观能动性又直接影响着医院感染管理的成效.近几年来我国相继发生的多起新生儿感染暴发流行,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我院管理层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纳入医院管理的重要指标之一。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制定专门的控制和预防计划。由科室由主任医师和护士长负责医院感染控制,感染专职人员全天负责医院感染管理日常工作,协调相关部门具体负责全院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技术指导、管理和监督我科加强新生儿室院感监管. 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所以专职人员在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