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早产儿护理新进展

早产儿护理新进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09:35:1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早产儿护理新进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早产儿护理新进展

篇1

早产儿护理

1 加强环境管理

1.1 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

由于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皮下脂肪少,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产热不足,散热增加,导致早产儿体温易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适中的环境温度能使早产儿维持理想的体温,早产儿室的温度一般应保持在24℃~26℃,相对湿度在55%~65%,并应根据早产儿的体重、成熟度及病情,给予不同的保暖措施。早产儿的中性温度(是指能保持早产儿正常体温,而新陈代谢率最低,耗氧量最少的一种最适宜的环境温度)一般在32℃~36℃之间,体重越轻者,周围环境应越接近早产儿体温。因此,早产儿往往需要置于暖箱中保暖,体重在1001~1500 g者箱温应在32℃~34℃;体重

1.2 减少噪音的刺激

噪音对早产儿正在发育中的大脑有很多副作用,可引起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的急剧波动,还可带来长期的后遗症,如听力缺失和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等。因此,护理人员应尽力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如说话轻柔,尤其在靠近早产儿时要降低音量,最好不在早产儿暖箱或床旁说话;走动轻柔,避免穿响底鞋;护理仪及电话声音设定于最小音量,及时回应监护仪的报警;不要用力摔碰暖箱门,避免敲击暖箱等。

1.3 减少光线的刺激

光线对早产儿脑部发育有很大影响,光线刺激可使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增高,生长发育缓慢,持续照明能导致早产儿生物钟节律变化和睡眠剥夺。然而,大多数新生儿病房都采用持续的,高强度荧光照明。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减少光线对早产儿的刺激,如拉上窗帘以避免太阳光照射,降低室内光线,暖箱上使用遮光罩,营造一个类似子宫内的幽暗环境。24 h内至少保证1 h的昏暗照明,以保证宝宝的睡眠。

1.4 减少疼痛的刺激

疼痛对新生儿,尤其是接受大量致痛性操作的早产儿和危重儿,和营造一系列的近期和远期的不良影响,应引起临床重视,并给予相应的措施,包括:护理时尽量减少操作;在执行侵入性治疗如打针,抽血或吸痰的操作时应给予肢体支持(一手握住婴儿的双膝将双腿靠近躯体,另一手掌轻压上肢使其靠近前胸)使其形成屈曲;尽量减少对肢体的捆绑;在去除胶布,电极等粘贴物时应使用去除剂以减轻不适感;抚触、非营养性吸吮(安慰奶嘴)也能减轻疼痛感;必要时使用止痛剂。

2 合理喂养

人类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是从妊娠3个月到生后18个月,快速增长的大部分时间在生后,大脑快速增长的时期很容易受营养的影响,可能导致智力及运动功能的长期损害。母乳喂养是早产儿的重要营养来源,它能有降低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率。然而,单纯母乳不能满足早产儿快速的生长发育的需要,还需要加上一定的热能,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在国外一些医院里,一般使用特殊加工的人奶,早产儿配方奶或经过比例配制的三大营养物质来满足母乳喂养的不足。早产儿的住院周期已缩短,出院时早产儿仍然很幼小。因此,国外已有人开始关注如何为出院早产儿提供安全合理的营养,但目前开展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有待进一步探索。

3 保持舒适

舒适的能促进早产儿自我安抚和自我行为控制,有利于早产儿神经行为的发展。在安置早产儿时主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促进屈曲:有毛巾或床单制作早产儿的卧具,使其脚能触及衣服,手能触及毛巾床单,能感觉边际,有安全感;另外,包裹婴儿时要确定婴儿的手能触及面部,以利于头手互动;②头颅塑型:使用水枕,可避免早产儿中常见的双侧头部平坦,因头部平坦可造成持久的体格及心理社会适应困难;③国外有资料报道俯卧位可以减少早产呼吸暂停的发作和周期性呼吸,改善早产儿潮气量及动态肺顺应性,降低气道阻力;俯卧位对于改善早产儿呼吸和肺功能有很大作用,但俯卧位时容易将口鼻俯于床面,引起窒息和猝死,且与传统的护理和监护方法不同,因此其临床利弊有待研究。

4 促进亲子关系建立

婴儿在抚育过程中有被触摸,拥抱及关注的需要,亲子之间亲密的接触对于父母和婴儿都十分重要,尤其是出生后数周内亲子间互动,对于日后亲子关系建立有深远的影响。母子间的亲密感主要通过亲密行为表现出来,包括:触摸,亲吻,拥抱,面对面注视。护理人员必须了解亲子之间亲密感的重要性,并设法提供促进亲子关系建立的途径,鼓励亲密行为的表达,如鼓励母亲采用“袋鼠式喂养”方式,鼓励父母参与婴儿的护理活动。

5 对父母的心理支持

父母往往认为早产儿易于出现各种健康问题,而产生较重的心理负担[1]。医务工作者应该给早产儿母亲更多的支持,可以通过开设网上和电话咨询,定期举办早产儿健康讲座,或制定宣传小册子等途径来为早产儿父母提供一些方便快捷的医疗资源,从而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2]。医务人员不仅要重视早产儿出院后对其父母的心理问题进行护理干预,还要在早产儿住院期间为他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如允许父母每天1~2次进入nicu参与护理他们的婴儿。这种护理方式在发达国家已广泛实施,而国内目前只有允许病情危重的新生儿的父母入内探视。

此外,预防感染和加强呼吸道的管理也是早产儿管理的重要内容。

总之,早产儿是一个极其脆弱的群体,医务人员为其提供良好的医疗护理对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及日后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篇2

[中图分类号] R72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2-145-01

呼吸暂停 (Apnea)是指呼吸停止超过20s伴有心率减慢(

1 呼吸管理

1.1 呼吸道护理

早产儿颈部向前弯或食管受压,均可发生呼吸暂停,因此要保持呼吸道通畅。方法是:早产儿头部放在中线位置,肩下和颈部垫上小软枕,使颈部姿势自然;或给予睡水袋、俯卧位[2],即俯卧头抬高15℃,偏向左侧或右侧,保持舒适,以减少上呼吸道梗阻,预防或减少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发生。

1.2 严密观察病情

早产儿给予多功能监护仪监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设置好各参数报警值。同时,医师、护士应定时巡视,密切观察呼吸 (频率、节律、深浅度 )、面色、反应、腹部、肢体活动等情况,以及,常规监测血糖、电解质、血气、血色素等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1.3 呼吸暂停的急救

呼吸暂停一旦发现,应区别是梗阻性呼吸暂停,还是中枢性呼吸暂停[4]。若为梗阻性暂停,应立即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若为中枢性呼吸暂停,轻者应立即刺激,如轻轻摇动患儿、捏耳垂、弹足底、托背呼吸等,多数能恢复呼吸;若有发绀予以吸氧,严重者行人工胸外按压、复苏囊并加压吸氧,或使用持续气道正压呼吸 (CPAP),当CPAP治疗无效时,行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治疗。

1.4 药物应用

遵医嘱静脉给予氨茶碱、纳洛酮交替使用,可以预防和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注意按时用药,剂量准确,用微量泵控制输入速度。

2 体温管理

早产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调节功能差,体温常随环境温度变化而不稳定,暖箱能为早产儿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暖箱温度根据体重、日龄、体温调节而定,使体温维持在36.5℃-37.0℃ 之间 (耗氧量减置最低 ),2-4 h监测体温 1次,能避免体温过高过低或骤升骤降致早产儿大脑及多脏器出血、呼吸暂停[3]。一切治疗及护理集中在箱内进行,注意暖箱不宜放在空气对流、近窗或阳光直射处保持室温24-26℃,湿度 55% -65%。

3 安全喂养

早产儿各种消化酶不足,消化吸收能力差。对于病情较稳定的早产儿,吸吮和吞咽能力好的,用奶瓶喂养,喂养时注意速度宜慢,以防胃食道反流致呼吸暂停或窒息;吸吮力弱或频繁发生呼吸暂停的患儿留置胃管,进行鼻饲,保证患儿足够热卡,如肠道进食少,可采用静脉营养,同时,观察腹胀及排便情况。患儿腹胀,增加腹压可造成呼吸暂停,如 24h 未排便,应采取相应措施:用小儿开塞露塞肛通便,或1:3开塞露液和生理盐水小剂量保留灌肠。另外,可通过腹部按摩来促进胃肠蠕动,减少呕吐和胃食管反流的发生,能有效防止呼吸暂停的发生[3]。

4 防治感染

早产儿感染要以预防为主,N I CU 或早产儿室应制定严密的消毒隔离制度,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制度,加强口腔、脐部、皮肤等基础护理。早产儿用物尽可能使用一次性用物,乳具、被服高压消毒;尽可能减少接触患儿,减少侵袭性操作,做好保护性隔离,防止发生感染。合理应用抗生素,必要时静脉用丙种球蛋白、血浆等提高免疫力。

总之,早产儿呼吸暂停如不及时发现处理,可因脑缺氧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及耳蜗背侧神经核受损,导致脑性瘫痪及高频性耳聋,甚至猝死[4]。医护人员要对早产儿进行精心的护理,密切的观察,及时发现呼吸暂停并及早干预,有效地防止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发生和发展,才能提高治愈率,降低伤残率。

参考文献

[1] 吴圣楣,陈惠金,朱建幸, 等.新生儿医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05.

篇3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425-01

新生儿抚触是通过对新生儿的皮肤给予温和的刺激,以达到促进新生儿健康发育的一种新的治疗技术。由于早产儿的甲状腺常常发育不良,往往会影响患儿的正常发育,所以,尽早改善和治疗早产儿的甲状腺功能低下,促进早产儿的康复有着积极的意义[1]。本研究对84例早产儿进行了新生儿抚触治疗,旨在探讨新生儿抚触对早产儿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以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科住院治疗的168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A、B两组,每组均84例。本组研究对象在新生儿期均未患过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血常规、胸片在住院期间均正常。本组全部研究对象在住院期间均严密观察21 d。在治疗期间B组有4例由于出现了新生儿疾病而被剔除。

1.2方法

1.2.1检测方法:两组新生儿均于实验前抽脐血、实验后1周内抽早产儿静脉血4 ml,以3000r/min的转速离心10 min,置于-20℃的冰箱备检,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统一检测促甲状腺激素(TS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T3、T4试剂均购自美国Diasorin公司(生产批号20110204),TSH试剂购自天津市协和医药公司(生产批号20110418)。

1.2.2抚触方法:新生儿抚触前应确保所处的环境温暖舒适,并播放轻松的摇篮音乐,使婴儿处于安静轻松的状态,全身。手法:头面部:以双拇指从前额的中央推向两侧,两手掌从前额发际抚向枕后,两手中指分别停在耳后乳突部,两拇指从患儿的下额中央向外上方向滑动;背部:使患儿呈俯卧位,两手掌分别从脊柱两侧内中央向两侧滑动;腹部:两手分别依次从患儿的右下腹部经上腹部抚到左下腹部,即按顺时针方向进行新生儿抚触;胸部:两手分别依次从患儿胸部的外下侧滑向对侧的外上方;四肢:双手抓住患儿的一只胳膊,交替从上臂向手腕方向轻轻挤捏,并搓揉大的肌肉群;手掌和足底:两手掌腕部向手指方向轻轻滑动,足底和手掌方法相似。在进行新生儿抚触时,操作者采用油双手,每部位进行10次,一次用时约15分钟左右,3次/d,21 d为一疗程,均在婴儿进食1 h后进行,由受专门培训和训练的医护人员进行操作。B组患儿不进行新生儿抚触治疗。

其他的治疗护理与A组相同。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了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1.3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A组患儿在进行新生儿抚触后的TSH、T3、T4与新生儿抚触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表1 各组治疗前后脐血甲状腺功能变化情况 s

3 讨论

新生儿抚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自然疗法,研究发现新生儿抚触治疗对体重增加有益,且对患儿的觉醒、睡眠节律有更好的作用,也利于增长体重[2]。大量的研究表明,新生儿抚触有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一般认为其机制是通过调节患儿的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而促进其生长发育。接受新生儿抚触的患儿,可增加迷走神经的兴奋性,促进胃泌素和胰岛素的分泌,增加摄入奶量,同时也可有效地减少患儿的焦虑和不安情绪,增加睡眠时间,利于体重增加[3,4] 。新生儿抚触利于促进早产儿肾上腺皮质激素、5-羟色胺、B-内啡呔的分泌,增加免疫功能,促进生长发育。

甲状腺素通过对蛋白质的合成作用达到促进生长。本研究结果表明,早产儿经新生儿抚触后其T3、T4明显升高,TSH明显降低,表明新生儿抚触可显著改善早产儿的甲状腺功能。

参考文献

[1]周燕红.抚触对早产儿健康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z1):192.

篇4

1.1将早产儿分为抚触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男女对半,孕周、出生体重、身长、头围、Apgar评分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孕母无特殊疾患。

1.2抚触时间 抚触组在生后24小时开始,每天2次,每次15min,于吃奶一小时后进行,住院期间由护士进行操作,出院后由经过培训的家属操作,护士进行定期随访,坚持做到生后42天,有条件者可继续。对照组不做任何抚触。

1.3抚触前准备 室温保持在28摄氏度以上,冬季应准备电暖气,婴儿时操作平台温度高于皮肤温度0.5-1摄氏度,准备适量润肤油、润肤霜、爽身粉、干净衣物,播放柔和背景音乐,操作者双手温暖,指甲短于指端,不戴首饰,在婴儿不饥饿、不疲劳、不烦躁时进行。

1.4抚触方法 额部:以双拇指指腹由中央向两侧轻推;下额部:双拇指指腹由中央向两侧滑行;头部:一手托头,另一手食、中、无名指指腹从前额滑向后发髻,最后停在耳后,换手抚触另半部;胸部:双手食、中指指腹分别由胸廓外下方向对侧上方交叉抚触,避开;腹部:双手食、中指指腹轮换从右下腹到右上腹、左上腹到左下腹做顺时针抚触,避开脐部;四肢:双手交替从近端向远端滑行,在反复滑行过程中,阶段性用力,挤压肢体肌肉,两手拇指指腹从掌面跟侧以此推向指侧,并提捏各手指关节,足与手相同;背部:婴儿呈俯卧位,两手掌分别与脊柱两侧由中央向两侧滑动。

2 结论

篇5

公告(249)

超声心动图检测动脉导管未闭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左室舒张功能多普勒参数的影响任锦霞姜维张凤仙吴雅峰(250)

窒息新生儿血糖、皮质醇、胰岛素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新生儿科杂志 周英陈菲巴雅(254)

新生鼠缺氧缺血脑损伤的组织学和MR影像变化孟淑珍张可冰薛辛东(257)

丹参对缺氧缺血新生大鼠脑皮质氧化还原因子-1蛋白和凋亡细胞的影响舒桂华朱玲玲徐向明郭锡熔李述庭(261)

固尔苏治疗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气体交换功能的影响詹为红(265)

连续腰穿治疗早产儿重度脑室内出血疗效观察房晓祎郭继忠吴北燕林霓阳(267)

2679例新生儿产后访视分析葛秀英彭慧(269)

新生儿咽部畸胎瘤脱落致呕血一例王郁戴爱玲(271)

Ⅰ期会阴成形及瘘修补术治疗新生儿无肛舟状窝瘘齐新李敏(272)

双胎同患水痘二例闫芳华(274)

新生儿胎-胎输血、先天性心脏病并肺炎一例叶一莲卓观达陈美英(275)

围产期脑损伤诊治进展学习班通知(253)

从影响因子看《新生儿科杂志》在儿科医学期刊中的地位(260)

第九届全国儿科急救医学学习班通知(264)

新生儿颅脑超声诊断技术学习班通知(286)

《新生儿科杂志》2005年第20卷索引(289)

《新生儿科杂志》征订启示(F0004)

红霉素炉甘石混悬液治疗新生儿脓疱病临床观察张玉琴(276)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新进展李春娥(综述)夏振炜(审校)俞善昌(审校)(277)

母亲孕期甲状腺功能减低对子代智能的影响韩慧君(综述)魏珉(审校)(280)

超声心动图对新生儿肺动脉压力的评估郑春华(284)

肠道微生态与益生菌JosefNeu黄瑛(287)

继承传统,继往开来——《新生儿科杂志》20年回顾与展望冯琪(1)

加强窒息复苏培训,为降低新生儿窒息病死率及伤残率而努力虞人杰叶鸿瑁(3)

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有关进展华(7)

在实践中掌握新生儿复苏的技术要点和难点朱小瑜虞人杰(11)

新生儿科杂志 新生儿学术研讨会及学习班通知(2)

全国生物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学习班(2)

抗D和抗E所致新生儿溶血病一例林虹李春蕾(6)

摘自:200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14)

新生儿乳糜胸1例姜春明米延关莉(22)

先天性膈疝误诊为多囊肺饼肺炎一例杨长坤耿红丽(26)

新生儿限局性骨化性肌炎一例李慎黄萍(30)

从影响因子看《新生儿科杂志》在儿科学术期刊中的地位(32)

危重、高危新生儿血糖的临床监测张莉萍窦山朵(38)

抢救新生儿有机磷中毒七例分析孙银峰孙红娟闵庆玲(40)

严重先天性肺发育不良二例报告徐承懿(42)

21-三体综合征合并先天性巨核细胞性白血病一例张成元张海鲲李丽(43)

新生儿“胎粪吸引管”已生产(43)

早产儿慢性肺部疾病诊治新进展戎群芳黄绮薇张国琴(44)

《新生儿科杂志》投稿须知(47)

早产儿早期及日间血浆β-内啡肽变化趋势研究张雪峰童笑梅叶鸿瑁(15)

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评价刘翠青李莉刘素哲马莉纪素粉(19)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在早期评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中的价值黄燕萍李小权王安生康燕罗树舫史瑞明辛华(23)

33家医院新生儿复苏前状态的初步调查张小兰朱小瑜李小毛(27)

胆红素脑病患儿脑脊液中胆红素水平相关的血清指标探讨连志明(31)

浅谈医院产儿合作苏艳芳李斌王永生崔宇(33)

鼻塞持续气道正压和肺表面活性制剂联合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谭稼荣陈静富琴琴蒋琦(35)

持续鼻饲喂养与间断鼻饲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疗效评估周小坚陈鲜威刘江勤陆中权(49)

早产儿早期静脉营养耐受性的探讨柳洁刘正娟张振强(53)

极低出生体重儿肠道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临床研究李卉冯琪王颖郭在晨(57)

窒息新生儿血清总胆汁酸、前白蛋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探讨郑俊虎郑骆颖王靖陈权新(62)

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对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曾华黄玉英卢曼中李毅吴曙粤(67)

新生儿败血症血清瘦素水平分析吴华向开富万胜明(71)

健康新生儿血二胺氧化酶、D-乳酸测定及意义陈少华邱芸芸钟富珍甘翠红刘运科周晓光(74)

新生儿肠穿孔一例徐烈媛梁勇(52)

幽门前瓣膜伴空肠狭窄一例李延林(56)

新生儿绞窄性肠坏死三例诊治体会新生儿科杂志 陈必全(66)

巨大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破裂出血一例杨旭锦陈雪辉周彦文张爱华(70)

新生儿肠旋转不良致多发性肠闭锁一例魏艇钟麟刘文英唐耘熳(86)

13-三体综合征伴多发畸形一例程立红肖娟祁俊明(87)

新生儿肠穿孔致胎粪性腹膜炎一例王碧祥(87)

围产期新生儿急救学习班(61)

全国新生儿急救学习班(88)

40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临床观察申宛冬王新民徐天鹤华子渝(77)

窒息新生儿胃黏膜pH值变化的临床意义杨彤(79)

早产儿生后早期电解质特点的临床分析冯俐平肖昕刘秀香(81)

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并穿孔八例临床与病理分析杨戎威(83)

桂西地区337例壮族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分析李强潘红飞杨显先(84)

多胎早产儿38例治疗与护理体会陈贺兰王桂宏孙宏华(89)

动脉导管未闭的药物治疗进展王晨华(91)

核黄疸及其监测吴运芹黄玫(94)

宫内肺炎诊断阴影及其修正与结局朱小瑜梅家平邝文英连朝辉杨传忠(97)

先天性遗传代谢病的早期诊断黄玉春张春花李茹琴庄兰春程宪郭惟(10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血清IL-18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蔡宝萍娄燕陈永梅梁秋瑾李晓梅(104)

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对救治危重新生儿的实践分析刘政孙平莲张言圣(107)

作者投稿须知(106)

对作者书写统计符号及论文中表格的要求(110)

新生儿HIE头部亚低温治疗学术研讨会及新生儿医学新进展学习班通知(118)

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婴幼儿智力测验及早期教育培训班(143)

高氧暴露下早产大鼠血清皮质醇变化的动态研究里健薛辛东(111)

胰岛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汪颖烨叶莉芬(115)

新生儿科杂志 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早期诊断及内科治疗王慧琴(119)

新生儿心内直视手术麻醉前后呼吸循环管理白洁陈煜陈锡明周泓张剑蔚刘勤(121)

新生儿心律失常34例临床分析李杨方吴玉芹陶娜刘玲许昆(123)

8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液酸碱失调临床分析刘玲胡玫张路沈璟(126)

新生儿病毒性心肌炎8例临床分析努尔亚加娜尔孙荷(128)

无脾综合征一例方润婷李锐钦黄莹卢卓君柴鸣荣黄全发(130)

新生儿先天性肾病综合征一例葛桂芝李普(131)

新生儿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一例曹永利王峻王凌夏(132)

新生儿先天性皮肤缺损一例朱凤兰王波(139)HtTp://

间断咳嗽、憋气二个月一例李铁耕李娟娟(133)

窒息新生儿血清cTnI和CK—MB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王慧王立金余新超汪思应(136)

部分静脉营养治疗早产儿30例魏久贞(138)

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关系的研究进展艾婷孙晓勉(140)

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叶鸿瑁(144)

俯卧位辅助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临床观察林秀珍刘志慧(145)

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素和铁剂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研究饶斯清梁元清何政贤刘桂珍徐群芳(148)

低出生体重儿的围产死亡分析马雅玲张巍黄醒华(153)

早产儿血中过氧化脂质水平检测及其意义蒋群胡迪(157)

新生儿MN溶血病一例高存娇高瑞玲孙正芸(152)

先天性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一例胡颦陈敏(177)

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致休克一例何缦(178)

母A型新生儿ABO溶血病1例王鑫王惠蔡宝萍张淑琴(179)

横纹肌肉瘤一例新生儿科杂志 魏秀清田维敏江涛(F0003)

胆红素诱导海马区神经细胞Fas蛋白过度表达的实验研究杨光英吴晓翠孔祥英田芸崔韶峰(160)

MK-801对围生期缺氧缺血性损伤后脑细胞线粒体膜电势的影响黑明燕旷寿金殷萍(164)

腺苷蛋氨酸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应用研究崔其亮张慧刘海燕罗哲慧谭岱峰(167)

影响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成败的因素分析陈艳娟李定华(169)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裴敏昕巨容王斌(172)

新生儿重度窒息多器官损害的临床分析黄华飞(174)

31例新生儿获得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临床分析李风华(180)

早产儿慢性肺疾病的炎症反应机制及抗炎治疗徐焱(综述)华(审校)(181)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诊断方法及治疗进展陶源(综述)姜毅(审校)(185)

全国第六届儿童发育和临床学术研讨会暨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学习班通知(188)

欧洲和加拿大肺表面活性物质临床应用指南和建议甘小庄宋国维(189)

C-反应蛋白在监测早产儿院内感染中的临床应用王莹张巍黄醒华(193)

新生儿科杂志 NICU中早产儿营养状况的初步探讨孙秀静华(198)

母乳中瘦素含量及其对新生儿生长调节作用的研究贲晓明秦玉明喻文亮陈冠仪张伟利吴圣楣(202)

新生儿阵发性血红蛋白尿临床分析周晓苓何振娟朱建幸储淞雯(206)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测定的临床价值徐舒杨树杰易海英刘贺临左华凯邓香兰刘翠忠(210)

神经节苷脂对缺氧缺血新生大鼠脑组织SOD、MDA影响的研究李静刘冬云殷宪敏刘长云(214)

新生儿医院感染23例分析及对策陈洪杰(216)

20例新生儿梅毒误诊原因分析李学珍成登菊(218)

结肠造影对新生儿肠旋转不良诊断价值的探讨李敏王玮(219)

极低出生体重儿十二指肠喂养临床探讨段维权贾随征(221)

新生儿水痘一例孙晓红粱玉兰李红梅(F0004)

新生儿麻疹一例杨云凤张丽萍许榛(197)

新生儿泪囊炎致败血症一例吕连菊(226)

“全国儿科主任(新生儿专题)临床适宜技术高研班”将举办(209)

《新编新生儿窒息复苏》出版书讯(233)

新生儿呼吸困难沈菁(整理)(223)

细胞黏附分子CD11b与新生儿感染郝玲(综述)李艳芝(审校)(22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