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9:35:1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有关中西文化差异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英美文学是英美语言被英美民众艺术化使用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对英美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性的反映,是英美文化被世界人民所认识和了解的一个窗口。英语作为一种具有强烈表达功能的交流工具,在英美文学中,被用来表达英美人民的情感和思想,其风格也具有多元化。但是通过对英美两国文化载体语言差异、历史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产生了更为重要的影响,甚至可以说起着支配性的作用。
1.英美文学评论概述
文学评论是运用文学理论现象进行研究、探讨,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的实践活动。文学作品是文学评论的对象,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评价属于狭义的文学评论,而广义的文学评论则是对所有和文学有关的思想、人物、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文学评论建立在文学作品分析的基础之上,文学评论高于文学分析,分析是具体的,而评论则是广泛而深刻的。英美文学评论属于文学评论中的一类,它是一种运用文学理论现象对英美文学进行研究、探讨的实践活动,它可以揭示英美文学的发展规律、指导英美文学的创造。英美文学评论其对象是英语文学作品,其目的是通过对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表现形式、思想内容、创作风格等进行分析、议论,借此来提升英美文学爱好者的欣赏和阅读的水平,正确接收文学作品所传递出的信息。同样英美文学评论也有别于一般的作品分析。由上文可知,文学作品分析比较重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属性进行分析思考,而英美文学评论则重视对文学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文学艺术表现和外在表现进行思考评论。
2.英美文学评论中的文化差异
人类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文学作品的差异,文学作品是一种借助语言表达展现文化内涵的方式,英美文学作品多以诗歌、戏剧的方式出现,它不仅代表了作者的思绪,更体现出了民族的情感,但因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区别,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生活习惯,导致英美文学之间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差异。
2.1历史传统的差异。在美国文学评论中对于人本主义的观点,在激进的同时还表现出了其具有的独创性。这主要是受以下两个方面的影响:首先,美国没有像英国一样带有较沉重的文化历史包袱。其次,美国为了争取独立而形成的民主、自由的文化氛围,这使得美国文学评论在发展上可以没有任何包袱。所以,在美国的文学评论中,很多作者对于人本主义的观点,都是保持着一种较激进的态度,有的甚至还表现出了独具一格的人本主义的创新观点。然而,英国的人本主义是相对神权主义和禁欲主义的。由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历史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在英国文学评论之中,对于人本主义的观点还是倾向于保守的一面。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文明、文化的发展进步,在英国文学评论中这种人本主义观点,逐渐地受到了很多人的否定和质疑。
如动植物词汇、颜色词汇、地名词汇、数字习语等通过对比分析英汉部分词汇的文化内涵,展示中西方文化差异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汉民族重悟性和辩证思维,通过让学生了解这种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差异。体会其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 进而学习英语语法,减少中国式英语的错误 ,在传递文化知识的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以英语思维模式学习英语 排除母语文化和母语思维的干扰,按西方人的观念和思维进行有效的交际,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广泛收集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如各类报刊,文摘 杂志等,通过大量的阅读 学生可以开阔眼界,有助于在深层次上对异域文化有所了解,教师可以借助此幻灯片,娱乐电影等,增加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
2.英语教学应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交际能力不但包括对语言形式的掌握 而且包括对语言使用社会规则的了解和熟识 ,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遵循语言分析和文化比较相结合的原则 注意对比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 要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语言不但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且在交际规则上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英语的学生不但要了解而且要深入学习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 风俗习惯 交际规则,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与此同时 教师还必须不断引导学生加强对本国文化的学习。使他们逐步提高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在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基础上把握二者之间的差异,从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们与西方的交往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冲突,直接影响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极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措施
2.1 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
外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授课的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英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2 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一直以来
Yuan Chuntao
【Abstract】Want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you must master the target language by the notice of the culture. The current middle school English education should be appropriate to introduc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help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and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expanding horizons,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patriotism, forming healthy outlook on life, for their life-long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to lay a good foundation. In this paper,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nd put forward the infiltration cultural awareness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strategies.
【Key words】English teaching; Permeability; Cultural awareness; Differences; strategy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想学好一门语言,就必须掌握其目标语所附载的文化。如果教师忽略了文化背景的渗透,而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仅效果不佳,还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我国《英语新课程标准》对现代英语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当前的中学英语教育应适当介绍中西方文化,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这样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文化与语言有看紧密的联系,掌握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不同的民族有若不同的文化背景,这导致中西方语言存在很大的差异,也为初中英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扰,要克服这种阵碍就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社会文化能力。所以,教学中,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本文分析初中英语文化的差异,并提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的策略。
1 中西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
在英语教学中,文化差异易导致语言学习和理解的困难。因此,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而且也应包含文化知识的传播,教师应寓教文化于教语言之中,通过加强中西文化差异对比,克服学生学习英语的文化障碍,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具体而言,中西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的差异、价值观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社会关系的差异、生活礼仪的差异、词语文化内涵的差异这六个方面。
初中英语三册教材所涉及到的主要有下列二个方面:一是衣、食、住、行方面的,包括购物、食品、交通、学校、家庭等。例如:在饮食方面,英国人最喜欢吃的食物是fish和chips(鱼和薯条),而在中国尤其是中国北方往往有许多人喜欢吃饺子(dumpling)。就餐时英国人使用刀(knife)和叉(fork),在中国用的却是筷子(chopstick),对于英美国家的人来说他们不知道chopstick是什么东西。另外,与中国人不同的是英国人们还有喝下午茶的习惯,而且往往喜欢在茶里加上coffee或sugar或milk。就交通而言,在中国车辆靠右行,而在英国则相反,那就是Traffic always goes on the left。二是社会交际方面的,包括问候、称呼、介绍、赞扬、致谢、问路、约会、告别等。例如:中国人喜好当面赞扬对方,贬低自己,“You’re so good and wonderful and I’m so terrible.”在西方,当面称道对方,对方会认为说话者有某种目的或企图;另一方面,当别人称赞说:“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中国人往往回答说“不好,不好,比起你还差远呢!”而英美人则会说“Thank you”,这种情况下中国人之间谈话若用英美方式来回答就会让人感到不谦虚,在中国文化看来,谦虚是一种美德,而在英美文化看来,这是自卑和无能的表现。另外,因历史、文化、民族、国家的差异,例如龙在中国是吉利的象征,而在英美国家则视为邪恶的的含义,可见,中西方文化是有差异的,如果不去了解学习的话就会造成学习障碍。特别是初学英语的学生,总喜欢把母语和英语互译,例如,我在家里看书,这句话总是有学生错误地译为:I at home read book.这种方法往往会成为英语学习的障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所学语言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使学生了解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还要对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使学生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
2 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的必要性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所以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是十分必要的,我认为 有如下几点:
(1)文化意识的渗透可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渗透文化意识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文化背景的介绍有助于学生的阅读;
(4)渗透文化意识可增强爱国主义意识;
(5)文化意识的渗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 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的策略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英语国家文化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文化知识面,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具体的方法和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创设英语文化环境。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最容易发生的就是用语错误,这不仅是交际用语的使用规范和礼仪习俗造成的,更重要的是受英语国家文化背景语境因素的制约。我们通过创设英语情景对话就是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交际用语,接收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利用适当的对话训练,鼓励学生多开口说英语,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减少“哑巴英语”的形成。良好的英语文化环境有助于学生进入学习角色。学生的名字,编号,科目均以英汉同时出现,办英语墙报、英语角会话等,让学生置身于英语文化环境中,从而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
3.2 课堂教学中进行文化对比: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首先可以通过对比本国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两种文化的异同,突显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刺激学生对差异的敏感度,主要可以从价值观、思维方式两方面去对比,比如谦虚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在交往的过程中别人赞扬自己时,自己却会谦虚一番:哪里、哪里,很一般了。而在英语国家里当别人赞扬自己时都会很开心的说“Thank you”,如果一个中国人和一个美国人交谈时,中国人拒绝赞扬,会让对方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事,导致交际失败的。这只是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说明让学生充分认识文化差异,使学生客观、理性的对待中西文化的不同特征,加宽文化知识面,才能正确运用英语进行交流。
3.3 在阅读中扩展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初中英语教学的课时有限,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是很难达到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要求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大量阅读西方英语材料,从作品中吸收西方文化知识,增进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还可以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让学生对自己阅读的文化材料进行交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17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81[本刊网址]http://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美国语言学家Claire Kramsch(1998)就曾说过“语言表述着、承载着,也象征着文化现实,两者不可分。”因此,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英语所表达的英语民族的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思维习惯、行为模式、风俗民情等必然贯穿于英语教学过程的始终。而当下中国的英语教育出现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究其原因,这与当下的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的缺失不无关系。那么,英语教材中是否应该编排中国文化的内容呢?本文试图从《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英语教学课程理念、跨文化交际理论、文化认同和迁移理论这几个方面具体分析英语教材中编排母语文化的合理性。
二、英语教材中关于母语文化编排存在的问题
(一)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的缺失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在外语教学中加入目的语文化教学对于外语的学习有所裨益,但是在英语教学中过分强调英美国家文化的学习,忽视了中华文化的渗透,导致我们只重视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传授,而不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而言,英语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用英语传播中华文化,然而绝大多数的学生在大学毕业通过了四、六级考试甚至英语专业毕业后,仍不知像《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在英文中如何翻译,在表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时茫然失措。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中国文化了解足,无法用恰当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杨华妮(2013)就曾指出现当下多数教材以灌输英美文化为主,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太少这一现实。现行的英语教材,从中小学英语教材至高等教育阶段的英语教材,无一例外地出现了中华文化内容缺失或过少的现象。因此,鉴于这一现实,需要加强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渗透,增加英语教材中母语文化的相关内容。
(二)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上的缺位
杜秀莲(2012)通过对大学生中国文化认同的调查发现,至少1/3的学生感受到西方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冲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接近1/3的学生对于中国文化认同度非常低,认为传统文化对中国发展并无益处。与此同时,冯卉(2015)通过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文化认同的调查发现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在文化认同上更倾向于欧美国家。由此可见,我国对于民族文化教育的缺失,以致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仍存在着认识上的缺失。
三、英语教材中编排母语文化的合理性分析
(一)《英语课程标准》和英语教学课程理念的要求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英语课程总目标由“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方面”共同构成,同时将文化意识划分为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和意识与能力。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接触和了解外国文化有益于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在起始阶段对中外文化的异同有所了解,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较高阶段,扩大学生接触外国文化的范围,拓展视野,可以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根据英语教学课程理念,一是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这包括工具性和人文性两部分。语言作为一个交流的工具,那么它真正传达的是什么呢?是思想,是文化。借助英语这个工具传达中国思想与文化,让西方人更加了解中国文化,使得英语教育具有人文性。二是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例如民族地区的学生,他们和汉族学生有所不同,他们有着自己的母语与文化。因此,在教材的设计中加入一些民族文化与习俗,能够更贴近这些学生,关注到学习者的个性和不同,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如何将自己的文化与英语学习、英语国家文化相结合起来。三是强调学习过程,注重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语言的学习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交流、沟通,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沟通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文化差异不是仅仅通过学习就能获得。对比中西文化,可以深化我们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深化我们对于中西文化差距的意识,从而可以更好地进行跨文化沟通与交流。四是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即运用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真实的语境中,为了能够顺利地进行沟通与交流,我们必须清楚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否则,很可能就会造成交流中的尴尬情形或误解。因此,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应该纳入评价内容之中。最后,丰富学习资源,拓展英语学习渠道。将母语文化编入英语教材中,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学习语言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运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来增加自己语言学习的方式与资源。
(二)跨文化交际理论
目前大部分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目的是为了满足跨文化交流的需要,而现在跨文化交流是双向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多种文化相互碰撞的过程。多种文化相互碰撞的过程其实就是外民族文化的输入与本民族文化重构的过程。张蓓(2004)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英语学习目的特别强调服务与国内工作环境下的英语交流。而现行的多数英语教材都是以英美文化为主要内容,无法满足我国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需求。
因此,在教材的编排上合理地加入中国文化的元素,加强中西文化对比。帮助学生找出中西文化差异,从而教师可以更好地开展文化对比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交际行为背后的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异同,从中华民族的角度看待西方文化,理解西方文化,同时通过西方文化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华文化,进一步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从而可以保持跨文化交流中的主体地位,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对于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的学习,用英语向其他国家的人民传播和介绍中国文化已经成为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
(三)文化认同
随着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不断渗入,西方节日文化备受国人喜爱,某些西方的习俗、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逐渐被年轻人所接受。杜秀莲(2012)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了中国文化认同现状的调查,发现尽管大部分学生对中国文化比较认同,但是至少1/3的学生感受到了西方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冲击,同时得出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认同教学严重缺失的结论。就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这一问题,对于英语教材中编排母语文化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是文化能力的基本素质要求。如果一味地学习目的语文化而忽略母语文化,势必导致学习者形成不正确、不平等的文化价值观,对英美文化的认同甚至超过了对母语文化的认同。因此,英语教材中编排母语文化有利于提高中国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四)迁移理论
文化差异是跨语种(文化)交际的主要障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视文化教学内容,提升大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已成为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的共识。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外语学习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外语语言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文化知识。”2007年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也强调“大学英语教学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近年来,各高校顺势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将文化教学内容写进教学大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囿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与理念等方面的原因,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文化导入教学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教学实践中甚至有部分教师认为文化教学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比较重要,但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则勉为其难。
一、“阶梯式”文化导入的界定
关于阶梯式教学法的含义,学者们已有述及。有学者提出,“面对全班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而采取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阶梯式教学法。”还有学者从课堂提问层面指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应该要由低层次的机械记忆、认知类问题逐步过渡到深层次的分析理解、综合应用、鉴赏评价。”笔者认为,所谓“阶梯式”文化导入教学法是指在大学英语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所属专业要求、英语水平、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差异,引导学生参与各教学环节,通过由浅及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式比较拓展英汉词汇、成语、语句、篇章所蕴含的不同文化信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理解世界文化并有效提升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过程。基于此,本文所指“阶梯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对象的阶梯式”和“教学内容的阶梯式”。
综上,“阶梯式”文化导入法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基本特点与意义。(1)“阶梯式”文化导入法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必须摈弃传统讲授法“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从以往“说教者”转变为现在的“引导者”,从而也能使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关心帮助“后进”学生的学习与进步。(2)“阶梯式”文化导入法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该教学法的运用要求每位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参与课堂讨论与相互提问,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与文化素养,最终消除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3)“阶梯式”文化导入法关注“教学对象的阶梯式”和“教学内容的阶梯式”。“教学对象的阶梯式”主要是指针对学生在专业发展要求、学习成绩与兴趣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教学内容的阶梯式”是指在教学中应遵循由浅及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式导入文化信息内容。由于充分注意到授课对象与授课内容的差异性,“阶梯式”文化导入法相较于其他教学法更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并能接受课堂接触的文化知识。
二、“阶梯式”文化导入的原则与必备条件
(一)“阶梯式”文化导入的原则
关于大学英语文化导入教学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学者们多有述及。大w上有如下方面。即平等、适度、有效、关联原则等。平等原则是指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坚持外国文化与我国文化平等的理念,以同等的关注态度去领悟世界文化现象;适度原则是指“是指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应以语言为主、文化为辅,不可喧宾夺主。”;有效性原则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导入的中西文化知识要坚持以实用性、有趣性、通俗性为主,使文化与语言教学紧密结合,最大程度上避免学生“厌学与避学”现象的发生,使课堂文化教学得到学生的积极参与并产生较好的教学效应。相关原则则可从两个方面予以理解。一是指文化知识和语言内容的关联性,二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联性。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在“阶梯式”文化导入教学中除了应遵循上述基本原则外,还应遵循如下特有原则。(1)差别对待原则。即“阶梯式”文化导入教学模式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可一概而论,应根据具体情况让学生在“阶梯式”文化导入教学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譬如可以让成绩较差的学生承担搜集相关文化资料的任务,增强其存在感,让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多发言,多提问,以助于整体提高;(2)循序渐进原则,即“阶梯式”文化导入教学模式的展开应根据学生所学专业,英语基础、领悟能力等方面的因素,贯彻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地导入中西文化信息,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提高文化修养与语言交际能力。
(二)“阶梯式”文化导入的必备条件
1、任课教师应具备扎实的语言文化素养和卓越的组织管理才能。笔者认为,作为“阶梯式”文化导入教学的具体实施者,任课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融学于教,通过钻研教材、中西文化著作以及校外培训等方式进一步提升自身英语语言与文化修养;在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课堂提问与讨论以及师生互动等方式组织、引导学生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彻底改变以往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2、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前文已述及,“阶梯式”文化导入教学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预习领悟授课章节的主要内容,并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收集整理有关中西文化的素材。由于文化学习的目的离不开语言交际,因此,学生在文化学习与认知的过程中应注重自身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当然,“阶梯式”文化导入教学还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团队协作精神,以适应课堂互动与讨论的需要。
3、课堂导入的文化内容应积极健康、与授课章节密切关联且易于为学生所接受。目前,有关中西文化内容的读物与资料绝大多数符合文化发展与交流的需要,但一些充斥消极腐朽的文化垃圾也客观存在。因此,任课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选择积极进步、符合时代要求并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用于教学。至于所选取的文化素材与种类,可从如下方面予以考虑:(1)国内外经典著作中的一些精彩片断。如《红楼梦》、《茶花女》等;(2)反映现代文化进步的一些文化著作。如《平凡的世界》等(3)地方文化色彩浓厚的素材。如湖南花鼓戏等。此外,高等院校应进一步创造条件,加大投入,积极建设能适应教学所需的多媒体教室并购置充足的图书资料,以利于英语教学的开展。
三、“阶梯式”文化导入的实施步骤
“阶梯式”文化导入的实施步骤是“阶梯式”文化导入教学模式的外在表现形式,具体是指将“阶梯式”文化导入教学模式运用于课堂教学时,如何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笔者在担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在借鉴其他高校做法的同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点教学成绩。笔者认为,为确保“阶梯式”文化导入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发挥最佳效果,任课教师应根据授课对象的专业特点、与授课章节相关的文化信息内容等具体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阶梯式”导入中西文化内容,具体可经由如下步骤。
1、分组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教学是“教”和“学”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教学活动最终必须转化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才能确保教学目的的实现。因此,根据任课班级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各具特色的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并组织学生提前预习,是确保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得以发挥的重要条件。笔者在多年大学英语教学中,历来重视“学习兴趣小组”、“学习互助小组”的成立与实践,并要求各组的小组长(通常是该组成绩优秀的学生)具体负责督促本小组成员的课前预习,为即将展开的课堂讨论准备条件,得到学生普遍的积极参与与配合,有助于学生的整体提高,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导入文化内容展开讨论。具体应做好如下方面:一是根据授课章节适当导入密切相关的文化内容。二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注意引导学生交流意见,澄清认识,提高文化感悟能力。如在讲解《视野大学英语》中关于奥运会的文化知识(第一册第五课)时,教师可根据我国体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导入中国女排、乒乓球、足球的历史与现状,并要求学生围绕“女排精神”、“国球文化”、“足球困惑”深入思考,挖掘其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起的重要精神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危机感”。当然,也可以适当介绍西方国家的体育文化现象。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中反映的文化现象及其课堂导入的文化内容进行讨论,不仅可以使课文中蕴含的文化背景知识得到介绍,而且能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与兴趣。
3、S机提问做好评析总结。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随机提问。当然,具体方式可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叉提问。在不影响课堂教学进度的情况下,尽可能让更多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或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然后,教师应根据课堂内容和学生的课堂表现,有针对性地评析学生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并作出课堂总结。如在在讲解“lover”一词时,教师除了对该词汇进行必要的字面解释外,还要进一步让学生领悟其可能的文化内涵。因为很多国内学生往往将其直译为“爱人”,并进而理解为“妻子或丈夫”,显然,如此理解与英文的实际含义“情人”相去甚远。因此,词汇所承载的不同文化内涵需要教师在评析总结阶段予以适当补充。
4、布置课外作业巩固学习。为检验“阶梯式”文化导入教学模式的课堂实效,进一步促使学生巩固并运用已学文化知识。教师应注意如下两个方面。(1)要求学生针对课堂教学情况作出小结;(2)选择与课堂教学相关的中西文化信息内容并附上所需回答的问题,要求学生课后交流并给出自己的处理意见,以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3)组织课外文化实践活动。比如开展每周一次的英语角或英语文化沙龙等活动。如在学习《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二单元 Civil Rights Heroes 时,就可以布置课外作业,要求学生阅读反映西方尤其是美国社会一直存在的种族歧视和民权运动等内容。
1. 教师发展的需要。通过本项目的研究,鼓励教师在学校已有的电影资源中再精选电影,通过看片、选片不断开阔视野,提升跨文化意识,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学生发展的需要。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陶冶艺术情操,提高学生和教师的英语听说水平。
二、利用电影资源培养初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主要策略
1. 概念界定。跨文化意识(intercultural awareness)是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如英语)文化与本国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的自觉性。跨文化意识培养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同时能用客观的标准去评判异国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和人文修养,使学生能恰当得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2. 主要做法。教师在实施活动课过程中,主要利用英语电影资源,通过观片和不同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1)利用电影欣赏渗透跨文化意识。
A. 欣赏电影片断,用自己的话描述角色(Use some adjectives or sentences to describe the characters)。学生可以根据校本课程学生用书里的人物介绍作为参考。
B. 根据电影内容为图片排序(Picture ordering)。
C. 电影情节复述(Retell the story)。
D. 电影中西文化差异讨论,学生看完电影讨论中西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意识。
E. 根据图片内容编故事(Use the pictures to make a story)。
F. 为电影写结尾(Create an ending for the movie)辩论(Debate)。
G. 角色扮演(Role play the film clip)。
H. 整合教材与电影片段(Integrate the curriculum with movie)。
I. 电影配音(Dub the film clip)。
J. 创作剧本(Create dramas)。
(2)利用英语电影配音渗透跨文化意识。
在英语教学中,通过一系列步骤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及跨文化意识,包括:节选英语片段,观看片段――课堂活动(根据影片内容排序;复述;角色扮演,为电影写结尾等)――整合教材与电影片段――电影配音――创作剧本等。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分小组进行练习,然后分小组竞赛。教师可以给每组的学生打分,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小集体。教师制定评分细则要求,并向学生说明评分标准及细则。
评语细则说明:声音比较小,扣1-2分,听不到或听不清扣2分以上,声音洪亮清晰不扣分。单词发音不准确,根据档次扣分,没什么错误不扣分。速度比原音快的每句话扣0.5分,慢的也一样扣分,不快不慢刚好不扣分。语音语调差扣1-2分,没感情的扣2分以上,语音语速好又有感情的不扣分。模拟音或背景音运用较好的得满分,明显要求配背景音或模拟音而没有配的扣3分,配的不得当的扣1分。台风好、大方得体不扣分,台风差、不够大方得体的扣1分。
高等院校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是大学英语的主要教学对象,根据有关学者的调查(钟华、樊葳葳等,2001),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文化知识和能力较之其语言知识和能力相距较大。这些调查和探讨充分显示出文化教学在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更应注重实践性,学以致用,即更加重视学生文化认知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应适当引入目的语文化,培养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认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整学生的文化认知结构,为其今后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和研究打下扎实的人文基础。
外语的学习,是一个通过比较、通过重新发现来达到语言交流和认识自我的过程。北大的高一虹教授提出了外语学习的1+1>2的语言学习模式。她认为,语言学习同时又是文化学习,两种文化的融合会在外语学习者的身上造就一种新的人格。学习第二语言之后,两种语言的文化不会是互不相容的对立,或是一种文化取代另一种文化,也不会是两种文化的简单相加。如果第二语言真正学到了家,两种文化必定会相互作用。学习者既能加深和拓宽对于第一种文化的认识。也能够由于移情作用对第二文化产生深刻的理解。这样的学习者能够比只懂得母语文化的人对本民族文化的优点和局限性有更明确的体会。也比不懂第二外语的外国人对第二语言文化有更清楚地感受。这种突出的双文化意识,使得学习者的创造潜力得以发展。这也反映了语言学习达到一定程度后,语言学习者将会具备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知变谙化”的交际能力。
另一方面。文化认知还直接规约着语言教学的方式方法及其效果。文化认知要求语言教学对症下药去研究教学方式方法。因为外语教学是一个语言教学和文化认知同时并进的过程,这和母语教学中,文化认知是一个先在条件和潜在过程有着本质的不同。正如美国语言学家C.C.弗瑞斯所说:“讲授有关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情况决不仅仅是全然无关的事情,不能因为时间关系或方便与否决定他的取向,它是语言学习的各个阶段不可缺少的部分。”为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大学英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文化认知的教学目标和原则
Stephen C.Dwnnett认为,教师如果对语言与文化有基本正确的理解的话,他们制定的教学计划、设计的课程、制定的大纲和编写的教材,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和构建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Ned Seelye从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实践能力和技巧以及鼓励学生对目的语文化开展文化移情这三个方面考虑,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开展文化认知教学的7项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力,认识到人的语言和行为都会受到文化制约;2、帮助学生认识到年龄、性别、社会等级和地域的社会多样性会影响人的语言和行为方式;3、帮助学生增强意识,了解目的语文化在一般情境里的传统行为;4、帮助学生了解目的语文化中词汇的文化内涵;5、帮助学生提高能力,使之能够从旁证的角度评价和提炼关于目的语文化的概括语;6、帮助学生提高必要的技巧,使之能够发现和组织关于目的语文化的材料;7、激发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兴趣,并鼓励他们开展对目的语使用者的文化移情。
大学英语教师既要明确文化认知的教学宗旨,还要遵守以下5项教学原则:1、借助所教的语言知识导入文化;2、把认知文化的行为作为每一课的组成部分;3、使学生获得他们所需要的社会文化能力;4、使各种程度的学生都获得跨文化的认知能力,既了解目的语文化,也了解自己的本土文化;5、使学生认识到认知文化并不是要改变母语文化的行为,而只是要人察觉和包容影响自己和他人行为的文化因素。
二、认知中西文化的差异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语言在文化中对词义、习语含义的影响如此带有普遍性,以致在不仔细考虑语言文化背景的情况下,任何文本都无法恰当地加以理解。”他认为,“笔译和口译中出现的最严重错误,往往不是因为词语的表达不当所造成的,而是因错误的文化假设所导致的。”
外语教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认知中西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广泛地阅读社会语言学、语用学和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书籍,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在教学中,就课文涉及的词语所携带的文化内涵适时、有效地进行文化认知教学。中英两种语言的词义已完全对等的很少。即使表面对应,内涵却不同。因此教师应充分考虑文化因素。
其次,利用课文的句子结构、语法现象、修辞、文体等,解释西方人群的思维方式,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特点,既是两种语言组织表达模式上差别的反映,也是不同民族思维习惯差异的体现。汉民族的思维方式以直觉和迂回式为特征,因此,汉语语篇通常是把思想发散出去,再收拢回来,使得其文章的段落以螺旋式发展,每个段落大意从不同角度和侧面与主题相关,但不直接点题。以开篇为例,汉语语篇往往视需表达的主旨而定,这与中国人的行文习惯不无关系:即说话或写文章常常从空泛的空间时间人手,从整体到局部,由大至小,由远及近;由整体到个别。常常在结尾处点题,以起到画龙点睛之效;而英语语篇则开宗明义,直点主题。由此可以看出,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这类中西文化差异的讲授,对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另外,就课文的篇章内容所蕴含的文化进行输入。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级第四单元课文的文本内容涉及非言语交际内容,教师可以借此介绍有关中西非言语交际行为的知识。各民族文化的非言语交际行为既有共性,又有独特性。有时甲文化中的某些无意识的行为,在乙文化中被视作有意识的行为;有时甲文化中的友好行为,在乙文化中却成了污辱人的行为。所以,不了解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就可能出现交际障碍,甚至导致严重冲突。
三、文化认知教学的实用价值
文化认知教学的实用性原则,即要求实际导入的文化知
识应与所学的语言内容、日常交际密切相关。要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文化认知教学不是凭空介绍一些抽象的思维习惯或文化理论,而是要结合所学的教材和语言知识,结合不同的语境和不同的交际对象来展开教学。教材中课文的内容按文化话题进行大致归类。比如:西方价值观论题、婚姻家庭论题、文化适应论题、歧视与禁忌论题、历史地理论题等。通过较系统地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养成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从更广泛的角度了解英美文化及其他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如民俗、宗教、文学、艺术、法律、政治、经济、少数民族、自然环境等。形成相应的文化视角,并逐渐成为自觉意识,能在口头和书面交流中正确表达。
其次,要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国家不同的行为方式,体会不同文化环境中人们的价值观,了解他们对相同事物的不同看法,并学会解决文化交际冲突的办法。教师可以通过具体事例帮助学生了解美国人与人交往时的习惯和原则。比如美国人自主意识很强。他们乐于尊重他人的意愿,即便是在待客之时;而中国人热情好客,总是尽其所能地接待客人。此外,中国人总是情愿为朋友做事,将之视为交友之道;而美国人却认为,如果过分热情帮助朋友做本是他们份内的事,会使朋友误解为别人在怀疑他们的办事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具体事例中的文化主题,总结不同国家在交友方面的差异,并鼓励学生集思广益,找出解决文化冲突的办法。
一般来讲,语言与文化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都反映着某种文化,都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如果学习外语的学生只机械记忆一大堆词汇和语法规则,而对所学语言赖以存在的文化不了解,同时也缺乏一种跨文化意识,那么他是无法正确理解和得体地运用这种语言的。
一、跨文化意识的概念
根据Hanvey(1979)的观点,跨文化意识是指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识,即对异同文化与共同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跨文化意识主要是对文化差异的意识,加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是进行有效跨文化交际的前提。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当他或她接触异文化时,应根据所具备的跨文化意识充分调动自己对异文化的敏感性,也就是语言学习者必须注意要理解和运用目标语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其文化内涵,这样才能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不足的现状
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每一个语言现象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比如词汇学习中除了记忆词汇的基本意义外,还应包括其情感意义、地域色彩等,教学中应该注意讲解文化背景知识,并对中外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深化对语言所蕴含的文化的理解。同时,跨文化意识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重要意义。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正确的运用语言。而且,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修养。
虽然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却并不令人乐观。近年来,虽然不少教材在编排上融进了新的教学指导思想,即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也灌注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意图。
但是在“外语教学本身就是跨文化交际”和“必须以跨文化意识组织外语教学”这两个问题上,还远远未形成共识。甚至到目前仍有一种极端的说法:“语言课只能讲语言知识,外国文化是文化课的任务”。全然不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对外国语言中所包含的异民族性、世界观等深层文化缺乏认识。多年来,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语言输入多、文化输入少,课堂知识输入多、课外知识输入少,抽象理论分析多、具体感悟少,对语言能力重视多、对实际交际能力重视少。大学英语的教学成了英语应试教育的练兵场,为了四、六级的过关,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只重视语言知识的讲授和语言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文化教学,导致学生把语法学习和词汇学习当作学习英语语言的全部。由于应试教育是为考试展开教学活动的,它注重强化的是训练式教学,因此,分数便成了衡量学生外语水平的标准,这个理念限制了教学手段,使以提高素质为目标的外语教学受制于应试教育。学生的语言使用不得体,这是跨文化差异造成的。不了解文化差异出现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为严重,因为语言错误仅仅是表层结构的错误,而文化错误则意味着交际出现障碍。
三、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则、途径
针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和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我们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遵循一定的原则,采取一定的手段,积极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Seelye,H.N.(1989)在其著作“TeachingCulture”一书中提出了几个实际教学原则:(1)通过所教的语言了解文化;(2)使文化行为成为每课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3)让学生获得取得相应社会经济地位的能力;(4)让学生对自身文化及目标文化均有所了解;(5)要认识到并非所有文化教学都要改变学生自身的文化行为,而是要让学生了解到人们的行为是受其文化影响的,并应对其表示理解。国内的庄智象先生和束定芳先生也都相应地提出了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则,即适应性原则、阶段性原则、交际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
综合起来,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利用现行教材,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当代流行的大学英语教材不再是一个知识面单一的孤立个体,而是将自然科学、文学以及文化知识的学习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教材。这些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被赋予了很多文化的因素。课文内容往往涉及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建筑、地理、工业、农业等,并且课文信息量大,能生动地再现中西文化的差异,可读性强。教师在备课时和上课时若具有强烈的人文思想和文化知识,那大学英语课就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交流,就会变成具有很高欣赏品位的艺术赏析课。同时教师还可以提高学生在教育观、文学修养、价值观、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跨文化意识,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2、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除了教师利用教材之外,课堂教学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学生交际的模拟舞台,学生将带着从英语课堂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走向社会,投入到真正的跨文化交际中去。具体而言,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以下方法:
(1)对比法:可将英美文化中的形象和标志与自身文化的相应内容进行比较,其中包括名人、建筑、风俗习惯等,以此来增强学生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如南京的长江大桥与旧金山的金门大桥,中国的春节与西方的圣诞节。又如,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如:你感觉怎么样?你想要什么?而西方人往往从自身出发,如“CanIhdpyou?”“WhatcanIdoforyou?”再有如中西方对待老人的态度不同,中国认为“老”是成熟、资深,而在西方“老”则意味着无用、孤独。
(2)实物讲授法:教师可搜集一些能代表中西文化的实物,如笛子和小提琴、旗袍和西服、中药和西药等,也可找一些普通的实物对比,如邮票、报纸等。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目的语文化。
(3任务教学法:教师在讲授文化知识时,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法,设计好教学任务,并指导学生合作完成。例如涉及family这个主题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陈述中西方家庭类型及家庭关系,并列出familytree.这样学生在课前就可以分组查阅资料,了解中西方的家庭类型:Extend—edfamily(大家庭)、Nuclearfma ily(核心家庭)、Single—parentfamily(单亲家庭),并且在课堂上讨论中西方家庭的共同和不同之处,从中则可了解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异同。
(4)讨论法:定期就课文涉及的内容和新近发生的中西文化现象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自由言论。比如通过活动来讨论两种文化的寒喧方式、时间观念、购物习惯等。进一步强调文化与语言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跨文化意识。
陕西地处我国内陆腹地,处于黄河中游、汉江中上游,位于地理版图中心区,是连接东部、西北、西南地区的桥梁和枢纽,纵贯南北、连通东西,区位优势显着,战略地位突出。地理上,陕西从北到南地跨陕北黄土高原、关中渭河平原、陕南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景观分布多样,地形地貌独特优美。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9个,省级森林公园45个。
陕西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省份,自周开始先后有秦、汉、隋、唐等13个朝代在此建都,时间长达一千一百多年。陕西省省会城市西安(古称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闻名世界的四大古都之一。陕西境内历史遗迹丰富,分布广,历史久,数量多。有各类文物点3.58万处、各类博物馆151座,仅古代帝王陵墓就有72座。
陕西是我国较早发展旅游业的省区之一,起初主要依托丰富的文物资源发展旅游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旅游产业对陕西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以“人文陕西·山水秦岭”为整体形象品牌,陕西旅游立足国内旅游,大力发展入境旅游,不断加大国际国内促销力度。2012年陕西旅游业实现旅游总收入1713亿元,累计接待境内外游客2.32亿人次。其中,接待境外游客33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6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2.29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609亿元。陕西省2012年全年累计旅游投入达221.6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60.7亿元,旅游景区投入109.1亿元,旅游饭店投入34.1亿元,其他旅游设施投入17.7亿元。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轰轰烈烈展开,《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出台,陕西旅游业的发展将迎来更大的机遇。
二、全球化视野下陕西旅游英语翻译的新特点
随着全球化的逐步深入,旅游的内容不断得到丰富,空间大大扩展,文化交流的功能逐渐凸显。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经济地位显着提升,全球化旅游更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兴增长点。旅游英语翻译是为旅游活动、旅游专业和行业所进行的专业英语翻译活动。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助力剂,旅游英语翻译如何面对全球化这一趋势及其所衍生的问题。
语言是人们进行文化交流沟通的重要媒介,更是将陕西文化介绍给国际游客的重要桥梁。英语作为一个国际通用的语言,是我们实现陕西旅游产业国际化的重要语言工具。由全球化引发的全球文化趋同性和存异性越来越明显,不论个人主观意志的喜好与否,这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历史必然,旅游英语翻译也难逃全球化的影响。在全球化潮流下,陕西旅游英语翻译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陕西旅游英语翻译将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文化差异的影响。入境旅游人数的不断增加,必然导致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的频繁。国家间、地区间的文化差异成为旅游英语翻译必须去深入考量的重要因素。如何使国际游客了解深厚独特的陕西文化,弥合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成为陕西旅游英语译者的重要难题。
第二,网络资讯的传播。互联网络不断普及,资讯流通空前便捷,国际间文化交流逐步深入。在陕西旅游产业的发展与推广中,必须考量利用社交网络、微博等新媒体,以英语陕西特色景点、人文风情、美食等,扩大陕西旅游的知名度。
第三,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平衡。全球化的不断扩散导致了全球文化的趋同化,主流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大放异彩。此时,更应该关注当地的本土文化。全球化时代,陕西旅游也在与时俱进,大量西方文化入侵。如何将原汁原味的陕西旅游文化传承保留,并且与其他文化保持一定的距离。
第四,译者知识储备的提升。任何工作良好的开展完成都离不开从业者的努力与付出。全球化时代,陕西旅游业将迎来大量不同国籍、不同文化的国际游客,这对译者本人对于全球化及中西文化的了解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谙熟各国文化差异,精通陕西本土文化脉络,专业知识扎实的译者,在旅游英语翻译中才能做到得心应手。
三、全球化视野下陕西旅游英语的翻译策略选择
旅游英语翻译由于受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以及陕西本土文化的限制,如何能准确的表达展示陕西博大精深的旅游文化资源成为一大难题。在遵循功能对等的基本原则的指导下,选择科学的翻译策略尤为重要。
1、规范性音译
陕西旅游资源丰富,历史遗迹众多,各个景点多有与之相随的一些传奇故事。景点名称的翻译上更是存在着很大的难度。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一些具有丰富历史背景意义的景点,在翻译时应该采用音译的方式。这样可以提高景点的可辨识度,也可以传播陕西文化。但是在采取音译的同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区域内译法的统一性。政府应该召集相关学者、专家,对于陕西的着名景点和重要人文地理风情的翻译进行深入研究,制定标准,确定规范固定的译法,实现旅游景区英文翻译标准化管理。同时旅游从业者、译者也要主动使用这些固定的、规范性的英文名称。规范性名称的使用和推广将消除翻译混乱,极大的提升陕西旅游资源、风土人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例如,Xi’an BEilin Museum(西安碑林博物馆),Dayan Pagoda(大雁塔)。
2、策略性意译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 外语学习的重要性空前提高, 英语的地位迅速上升。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发展, 我们看到的可喜的一面是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对西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日益熟悉。然而, 另一面也让我们看到, 当代大学生在如此精通西方文化和文明的同时,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却到了一种惊人贫乏的程度, 这种缺失现象也必然会影响到他们今后在东西方文化间的交流。因此, 如何让当代大学生清醒地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尽快补上丢掉的一课, 并使他们能够在交流过程中用英语熟练地应用, 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 本文在分析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对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现状、原因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并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调查
1. 中西方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方国家在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种族渊源、历史变迁、宗教信仰、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 各自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语言, 从总体上看,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文化背景的差异。西方文化基本上都是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的思想, 源头则是古希腊罗马文化, 受基督教影响深远。中国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的影响深远, 追根溯源, 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 以孔子编纂修订的六经为其文化的根源和基础。
( 2)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差异。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是首要的价值观, 强调个人自由、自我发展和个人进取心。例如, 在英语书面语中, 我字永远是大写的, 在个人与家庭关系的认知上, 西方思想强调个人的自强自立与个性开放,个人对家庭的责任、个人对家庭的义务比较淡化。而中国文化则强调群体意识, 崇尚儒家思想的大同社会。在中国古代文化中, 自称常常用鄙人、不才等谦词, 在个人与家庭关系的认知上, 强调家庭本位的思想。
( 3)崇尚竞争与追求和谐的差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西方文化认为, 人是自然的主宰; 而中国文化则认为, 人与自然是和谐共存的关系。表现在人际关系上, 西方人崇尚竞争; 而中国人讲究和睦相处, 以和为贵。
( 4)思维方式差异。西方人注重抽象思维, 而中国人重形象思维; 英语民族重直线思维, 在表达思想时, 要点放在句首, 再加入多种修饰或限制成分, 具有直截了当的特点。而汉民族重曲线思维, 习惯从侧面说明, 阐述外围的环境, 最后点出中心, 是螺旋型思维模式。
( 5)宗教文化差异。英语民族多信仰基督教, 他们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于是就有God helps those w ho he 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Go to hell( 下地狱)等俗语; 而中国的佛教信仰源远流长, 人们相信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 故有借花献佛, 平日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等习语。
( 6)法制观念的差异。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 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 主张用法制, 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 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中国人认为法律只是道德的补充, 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 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 控制和压抑一切不符合道德的欲望, 讲究克己复礼。总而言之,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 而现代西方文化是建立在现代工业文明基础上的, 从本质上讲, 农耕文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带有闲淡、随意、自由的特征, 桃花源式的生活方式和大同社会是中国人推崇和向往的世界; 而工业文明, 是一种机械化、大生产、协作性的生产方式, 它的出现, 推动了市场经济下和商业文明的产生, 带有明显的功利性, 以追逐利润为最终目标。
2. 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调查
针对以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分析, 我们对学生进行了有关中西文化了解状况的调查。调查内容涉及人生观、价值观、音乐、美术、古典书籍和宗教、习俗等方面, 共20道题, 然而调查的结果却令人不尽满意, 在价值观的调查方面, 认为将来成家后打算继续与父母同住的学生只占所有人数的3%, 这与我国传统伦理中以家庭为本位的孝道相背离。在音乐方面, 了解Ame rican CountryMusic的学生人数过半, 而听过5二泉映月6、5十面埋伏6、5昭君出塞6等我国民间音乐的学生却寥寥无几。
在节日习俗方面, 主动参加西方传统节日的学生占90%, 而主动参加中国传统节日的学生只有25%。其中, 更有80%的学生对我国传统的节日如重阳节的意义一点不知。在建筑方面, 有95%的学生选择了喜欢西方的建筑风格而非我国传统的青砖红瓦住房建筑。
在宗教信仰方面, 近80%的学生竟然认为基督教为我国传统的宗教, 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表示比较青睐于基督教而非佛教。
当然, 在古典书籍的阅读方面, 众多学生还是比较倾向于阅读我国的古典书籍而非西方的书籍, 这与我们的语言文化背景有着莫大的关联。
但是, 从整体上来看, 此次中西方文化知识的调查结果还是让人陷入了沉思, 当代大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中, 学习西方文化知识固然是好事, 值得提倡, 但是其对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却令人不尽满意。
二、造成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主要原因
1. 社会功利思潮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与世界的接触也日益的紧密, 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的语言, 其重要性也日渐凸显, 社会上流行一种只要拥有娴熟的英语, 未来的生活充满阳光0的思潮。因此, 英语专业成为人们竞相捧之与羡慕的专业,认为读了英语专业, 毕业后工作肯定会好找, 有了英语这门硬技术, 就相当于有了打开未来的金钥匙。这种错误的社会功利思潮也逐渐地侵蚀着众多高校学子, 促成了高校学生只重英语和英美文化, 不注重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不良之风。然而, 当前形势下, 我国正处于全面与世界接轨的转型期, 要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英语自然成为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无形中也体现出了英语的重要性, 但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学生造成了误解, 认为只有学好英语才有前途, 学不学我国传统的文化都无所谓, 即使学好了对将来也没有太大的用处。
2. 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
以英语为载体的西方主流文化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冲击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此现象则显得尤为突出。美国著名学者阿特巴赫指出: 传统的学术中心变得更加强大, 并且越来越集中于北方的英语国家(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以及欧盟中的大国(主要是德国和法国, 某种程度上还包括意大利和西班牙)。中心国家的准则、价值观、语言、科学革命和知识产品主宰、挤压着其他观念和实践。在全面开放的社会环境下, 我国高等英语教育在制度规范、价值观念、课程标准、教学媒介语诸层面, 受到西方主流文化的冲击, 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阿特巴赫的上述论断。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 西方高等教育制度取代了我国传统的大学教育制度, 也削弱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地位和影响。在当前形势下, 西方文化的标准、生活方式在无形中对青年学生都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影响, 学生接触英语文化的途径和机会更多, 更易于接受西方的文化标准。许多大学生都只看美剧不看我国本土拍摄的电影, 唯欧美音乐为尊。针对此现象, 我国一些学者发出了当代大学生正经历着深刻的文化殖民过程的感慨。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上百年的忽略消亡, 又面临着国际强势文化和经济大潮的冲击, 如何才能确保其在高校学子内心的地位是个很大的问题。
3. 部分授课教师自身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不够全面
教师是学生前进的导航仪, 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莫大的作用。目前, 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与专业教师自身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不够也有着很大的关联。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还缺少对传统文化的系统设置, 许多年轻教师自身就是英肥中瘦的受害者, 而他们又作为园丁来教育下一代, 势必会在潜移默化中把自己的知识结构融进教学方法中去, 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影响。
4. 教育转型阶段学生认识的偏差
在当前形势下, 我国的教育还处于改革探索的阶段,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如何正确处理专业学习和加强文化修养之间的关系还处于一种迷茫状态。这主要是由两方面造成的: 一方面, 从20世纪90 年代末国家确定科教兴国战略以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就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整转型,也给教育者和学生思想上带来了许多迷茫, 近年来一波又一波关于教育改革是非的讨论就是一个明显的论证。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到底学不学中国传统文化, 为什么要学, 这些疑问在他们脑海中一直未得到明确的解答, 进而也促成了学生在认识上产生一系列的偏差。另一方面, 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利因素也不容忽视。要学好一门西方语言, 学生就需要投入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 而且还需要花相当长的时间去了解并融合西方的文化, 这样, 他们本来就不多的时间就会显得更为紧张了, 进而也就造成了学生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加强自身传统文化的修养, 这些弊端在教育转型期会显得尤为突出。
三、强化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建议
如何在对当代学生的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在教学中, 达到两种语言间文化的完美结合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使学生在了解西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的同时, 熟悉我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并能运用英语准确表达, 是进行交流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实际中, 我们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大力加强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修养
所谓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修养不够, 他对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就有莫大的影响。学校应该定期考核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学习, 对不合格的教师给予督促提醒。这样, 教师日常学习的知识就会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 教师在授课期间也会有很多素材对学生进行传授, 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美与博大精深, 使学生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也是相当重要的。
2. 在教学过程中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文化的讲授方式可以转变为中外文化综合讲解、有机结合。授课教师可适当地将传统文化与英美文化或对比, 或结合, 或综合运用, 这样让学生在掌握英语文化的过程中, 通过大脑的加工和对比尽可能多地学习传统文化。比如, 在讲述跟课文相关的西方文化背景、西方文化传统的同时, 可以向学生提问与之相同或相异的中国传统文化, 如果学生并无了解, 教师可利用这个时机向学生讲授传统文化习俗, 达到双重效果。由此, 在实际学习中, 他们开始注意到中西方文化中的相似性, 并注意总结, 可以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阅读方面, 当代大学生由于考试和就业压力, 大多对英语阅读材料并不陌生, 如果在大量的英语阅读之余再阅读适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书籍, 不仅能增强自身传统文化修养,还有利于在文化对比中更好地掌握英美文化的内涵, 增加就业的筹码。实际上, 阅读文化古籍也是一种文化学习, 中华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内涵, 每一字每一句无不渗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掌握足够的历史知识, 还要了解各地的风俗、文化、宗教等, 在无形中加强了自身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掌握。现在许多中国传统文化书籍都有英译本或专门的英语介绍书刊, 这为学生进行各种阅读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还可以掌握大量的关于中西文化术语的翻译技巧。
除阅读外, 我国目前有许多优秀国产影片都有英译版,英语专业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观看一定数量的英译国产电影, 如根据一些经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电影等, 主要领会其中蕴藏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和审美观, 使学生对中华文化有感性的认识。平时在课堂上也可以以讨论或辩论的形式, 由教师指定文化题材, 针对中外文化的不同和相同点进行分析, 让学生在辩论间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知识。
3. 加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
加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 遏制西方文化思潮在当代大学生中泛滥的局面, 使学生姓中不姓西。当代大学生由于长期接触西方语言文化, 在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的时期, 很容易在思想上不加过滤地接收西方的文化, 而对我国长期以来的传统文化持一种漠然或否定的态度。例如, 如今西方的情人节在中国大学校园中可谓尽人皆知, 一到情人节商家就想尽花样来招揽生意, 街上商店到处可见年轻人庆祝节日的身影。然而, 到了我国传统的情人节/ 七夕0的时候, 在年轻人中有很多不知七夕是干什么的, 街上到处冷冷清清, 与西方情人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然, 这也和商家的大力宣传有很大的关联。
关键词: 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途径
Key words: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cross-cultural awareness;raising way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3-0174-01
0引言
学习英语既是一个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的历程,也是一个不断开阔视野充实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习者不仅要打好语言基础,而且应该培养优良的文化素质,做到学以致用。因此,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英语教学与学习中不可忽视的侧重点。就英语学习者而言,跨文化意识可以定义为英语学习者通过学习和培养所具有的在学习、理解、交际中,特别是在交际实践中对语言上所表现出的文化差异现象的某种有目的的自觉反映或是某种知晓的状态。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就大学英语教学为例,它涉及了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生活习俗、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跨文化意识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学生正确的运用语言。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修养。
1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途径
1.1 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意识目前的英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首先要求授课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能够对文化差异正确理解,养成尊重不同文化的态度。只有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化素养提高了,才能有效地进行跨文化比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2 课堂教学中引入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具体而言,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以下方法:第一,对比法。即将英美文化中的形象和标志与自身文化的相应内容进行比较,其中包括名人、建筑、风俗习惯等,以此来增强学生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如南京的长江大桥与旧金山的金门大桥, 中国的春节与西方的圣诞节。又如,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如:你感觉怎么样?你想要什么?而西方人往往从自身出发,如“Can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第二,实物讲授法。教师可搜集一些能代表中西文化的实物,如笛子和小提琴、旗袍和西服、中药和西药等,也可找一些普通的实物对比,如邮票、报纸等。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目的语文化。第三,任务教学法。教师在讲授文化知识时,首先设计好教学任务,并指导学生合作完成。例如涉及family这个主题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陈述中西方家庭类型及家庭关系,并列出family tree。这样学生在课前就可以分组查阅资料,了解中西方的家庭类型,并且在课堂上讨论中西方家庭的共同和不同之处,从中则可了解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异同。第四,讨论法。即定期就课文涉及的内容和新近发生的中西文化现象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自由言论。比如通过活动来讨论两种文化的寒暄方式、时间观念、购物习惯等。进一步强调文化与语言的密切关系,强化学生英语学习的跨文化意识。
1.3 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①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加强课外阅读。在大学里,英语教学的课时非常有限,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好的文学作品能生动、具体、全面地反映一个时代的风俗文化、价值取向。同时,读文学作品时,很容易进入作者所营造的氛围,亲身体验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意识中就能最好地汲取文化营养。②定期组织一些英语专题讲座,邀请学校归国留学的教师或外籍教师来介绍一些文化习俗方面的知识,举办外语影视或音乐 欣赏会,更多地来了解英语国家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状况,从而能更真切地去感受西方文化,进而学会去欣赏。
1.4 加强主体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强调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同时,不可忽视主体文化意识的培养。主体文化是相对于客体文化而言,是指母语文化,它也是提高交际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跨文化交际中,谈话的主题和涉及的内容是受双方的文化背景制约的。如果谈话的对方涉及有关中国的传统文化、饮食文化、经济制度、文化遗迹时,假若你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此时此刻,即使有很强的交际能力,也会把自己置于很尴尬的境地。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还要注意强化学生的母语文化意识,指导学生有计划、有针对性、系统地阅读有关中国文化的报刊与书籍,使学生不仅有一定的语言知识,也要有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能有效、准确、得体地进行各种交际活动。
2结束语
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在当前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的形势下,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更加重要,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第一步。学生在言语活动中,只有将自己的社会经历、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作为自己思维活动的重要依据,同时了解他国文化,这样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才能知其所以然,表达思想时有话可说。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各种手段,通过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和课外时间来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敏感度,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真正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国际间的人际交往愈加频繁,要想全面、具体、真实、完整的了解国外文化,欣赏其影视文学作品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渠道,因为影视文学作品的一个突出功能是向我们展示世界各民族的生活图景,由此,影视字幕翻译的存在便成为了中外跨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我国每年引进国外影视作品的速度、数量都是非常惊人的。优秀的影视字幕翻译能够让观众在没有丝毫文化障碍的情况下,酣畅的欣赏到原作的风采、领略各民族的生活图景。针对影视翻译形式上的短暂性和同步性,内容上的通俗性和融合性,要想翻译出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必须要熟知国外文化,因为不熟悉国外文化,会对影视字幕翻译产生如下影响:
一、文化差异引起词汇歧义
如在英国电影《呼啸山庄》中的一段对白:
Isabella:It’s a brother’s duty,dear Edgar。to introduce his sister to some other type than fops and paleyoung poets。
Edgar:Oh,you want a dragon?
Isabella:Yes,I do With a fierymustache。
在这段对白中,dragon一词在中西方具有截然不同的意义,西方人认为dragon是邪恶的象征,是一种恐怖的动物,在英语词典中的释义为mythical monster like reptile;而在汉语言文化中,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权力、力量、吉祥的象征。所以在这段对话中,如果译者不熟悉西方文化,按中方文化将其译为“龙骑兵”,就完全改变了这段对白的真实含义。根据西方文化,试将该对白译为:
依莎贝拉:埃得加,这是当哥哥的义务,你总不能把自己的妹妹介绍给花花公子或弱不禁风的诗人吧。
埃得加:哦?难不成你想找一个粗鲁的人?
依莎贝拉:是,不仅如此,还要长着红棕色的胡子。
如在被青年观众多喜爱的美剧《吸血鬼日记》中的一句话:
But when life gives you lemons......
在这句话中,lemon的字面意思是柠檬,但在美国俚语中,lemon的意思是次品、令人讨厌的人的意思,若不了解这点,把lemon直译成柠檬,就会造成目标观众的不理解,试将该句翻译成:但是,如果命运真的如此......
二、文化差异引起语言差异
在影视翻译中,不难发现语言差异,如《吸血鬼日记》中:
I suggest you reconsider.我劝你三思而后行。
I make a deal, I keep a deal.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另外,语言差异尤其体现在对电影名的翻译中,如:
Speed译为《生死时速》,Pygmalion译为《窈窕淑女》,Waterloo Bridge译为《魂断蓝桥》,Gone with the Wind译为《乱世佳人》
从上述影片名的翻译中,不难看出,英文电影片名往往比较直白,而中文电影片名比较凝练,这是因为西方人比较重视个体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强调个体性,重形合;而中国人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天人合一,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到语言上,就表现出一种重视整体和意合,强调整体的和谐感、统一感,在语言表达上倾向于凝练的语句,如四字成语,所以在翻译电影时,用四字成语和中式俚语不仅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三、中西方不同的民族历史文化背景知识
在电影《木乃伊归来》中的一句台词“He went out west,” 这句话看着很简单,如果不熟悉西方民族文化背景知识,很容易将其译为”他去了美国的大西部“,而在西方,went out west是指某人去世的委婉表达方法。
在《老友记》中瑞秋和众人谈及其逃婚原因时说了一句“How much Barry looks like Mr. Potato Head”. Mr. Potato Head是美国家喻户晓的卡通人物,其面孔与笑容滑稽可笑,而中方国家的人一般不了解Mr. Potato Head的样子,文化形象的空缺就阻塞了幽默效果的传递。由此可见,影片对白中可能会出现大量涉及西方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内容,若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在影视翻译中就无法正确、合理地翻译。
综上所述,中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对影视字幕的翻译存在着很大的影响,针对影视翻译这种特殊的翻译,要想译出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译者就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
1.经常阅读一些有关中西方国家风土人情 、历史地理、政治与文化、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的书刊资料,熟悉中西方文化差异,以便完整准确的理解原文语言之外的内容,清晰地判断出语言中的典故、双关语、俚语等,在翻译时,对这些内容进行对等切换,方便目标观众理解。
2.亲身到中西方国家去领略其风土人情,只有具备中西方国家的生活经历,才能更加深刻的了解中西方国家的语言特色和差异,以便翻译时,使译文语言更符合目标观众的日常习惯。
3.经常观看中西方影视作品,并对其做对比,了解中西方影视作品各自的特点,以及中西方人思维方式和审美的区别,针对这些特点进行翻译,使译文更容易被目标观众所接受和喜爱。
总之,只有不断掌握中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及其差异,才能在影视字幕翻译中尽量缩小文化差异对其的影响。或者说,对中西方文化知识和各个领域的知识掌握的越丰富,对中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越了解,对中西方语言特色越熟悉,对原作品的理解才会越深透。其译文表达才能更符合受众的审美,从而更吸引受众。
参考文献
[1] 胡磊. 影视字幕翻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J]. 电影文学,2012(03).
一、影响学生语用能力的因素
笔者根据对所任教的两个班级不同专业学生的分析,认为影响中职生英语课外语用能力的根本因素如下:(1)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影响了中职生的英语语用能力。(2)语用负迁移影响了中职生的英语语用能力。英语语用迁移主要指的是英语使用者在使用英语时,受本族语和本国文化的影响而使用本族语语用的规则进行交流的一种现象。根据语用迁移的特点,可以分为语用正迁移和语用负迁移两种。前者是指英语使用者在套用本族语语用规则时成功地表达出了真实的意图。而语用负迁移则与前者相反。文化是一个关于人们说、写、执行和感觉的完整而又生动的画面,它支配着人们的行为、说话规则和会话原则。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很多学生把他们运用汉语的习惯迁移到英语语言语用中,没有达到语言转换的目的。(3)理解失误影响了中职生的英语语用能力。对谈话者话语的误解,导致了他们在语义或者言外之意两个层面上的理解失误,结果会说出一些跟对话内容不相干的话语,听起来有点怪怪的,甚至让人难以接受。
因此,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应该多向学生介绍一些英语语用的原则,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多多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以及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培养和提高中职生的英语课外语用能力,向社会输送合格的、有一定英语语用能力的技术人才。
二、转变观念,提升自身素质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课堂支配者,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接触英语的学生在经过将近十年的学习后换来的仍是“聋子英语”、“哑巴英语”或“中式英语”。学生体会不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动机是影响外语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把学习英语当成是枯燥无味的苦差事,英语教师对此也是无可奈何。难怪有人感叹:“中国人把外语教难了。”既然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内都不能够做好,那么提高中职生课外语用能力就无从谈起。
中职教育只有与社会经济紧密结合,为经济建设服务,才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将英语基础课的教学安排放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和整体结构中,使英语基础课真正体现其学科的价值,这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还关系到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所以中职学校的教师应该以自己从事的职业英语教育为荣,应该竭尽己力为社会和国家输送合格的中职人才。
三、树立文化意识,避免文化缺失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往过程中常常会不自觉地照搬自己的文化习惯。因此,在进行日常的跨文化交际中,常常出现理解和信任上的障碍。在教学中,要重视介绍欧美国家的风俗和文化,使学生了解文化差异,正确而得体地使用英语。
在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增强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作为教师个人,要经常阅读一些时代感强而且较为流行的反映英语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宗教、艺术、风土人情等内容的书报刊资料,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加强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了解,减少文化背景的差异对语言教学的影响。其次,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适时地向学生传授有关中西文化方面的知识。比如,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聘请外籍教师,利用外教的优势,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条件好的学校可以开设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差异方面的选修课,丰富学生中西文化方面的知识。
在英语教学中,笔者重视把词汇、短语和成语的讲解和学习与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相结合。例如,绿色(green)在汉语中象征春天、新生的希望,但英美人一提到它,会想到嫉妒(green eyed)与缺乏经验(green hand)。再如,水产业在英伦三岛占有重要位置,以致英国人常用 fish(鱼)来表示各色各样的人,如big fish(大人物)、poor fish(穷光蛋)、a strange fish(怪人)等。相比之下,“鱼”在汉语中却显得平淡无奇。这样的比较教学,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因此被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四、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英语课外语用的机会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目前国内不少地区的外商投资环境很好,这就需要一大批不仅拥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而且有一定的英语课外语用能力的中职校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的另外一个特色就是:组织学生定期进行校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且,学制为三年的中职生往往在第三年的时候,就要在本地企业或者工厂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所以,我们中等职业学校完全可以以社会实践活动或者实习课为契机,分配一些有一定英语水平的中职生到相关的企业,尤其是外贸公司先接受短期的英语能力培训然后上岗,为外贸公司做一些简单的文案处理、电话接听业务、普通业务咨询,为公司做一些简单的行程安排和计划,甚至可以利用网络邮件和外国人谈一些简单的业务等等。
比如说旅游专业的学生通过在校的两年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英语知识,校方可以和当地的旅游公司合作,共同培养能够胜任旅游管理或者导游方面的人才。因为这样的工作会经常接触外国人,甚至专门有来自英语国家的旅游团。但是,这些学生的英语课外语用能力还不能够达到带团的标准。所以,可以考虑让本校的英语能力较强的老师带队,并且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业务指导。再比如报关专业的学生可以到一些外贸公司做一些跟单的工作。
五、抓好课外阅读,培养课外语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