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0:01:0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财务风险评价体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二、财务风险的形成的主要原因
1.财务管理外部环境复杂多变。
对于企业来说,财务管理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国家经济发展情况、宏观调控政策、相关的法律法规、市场环境、资源环境及社会文化、理念等。这些外部环境因素虽然是存在于企业之外,但是对企业财务管理,却会带来非常重大的影响。由于这些外部环境因素是企业无法控制的,也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改变的,所以,如果其发生了不利的变化,那么,也会无可避免地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2.企业财务风险意识淡薄,财务管理决策缺少科学性。
财务风险是伴随着财务活动客观存在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没有重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其财务风险管理意识也比较单薄,这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隐患。一些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比较低,缺少现代化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与管理能力,使得企业财务管理抗风险能力比较低。尽管许多企业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但由于企业内部机构、财务管理制度设置缺少科学性,而导致财务管理的效率与质量比较低,无法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信息支持。
3.应收账款、存货缺乏控制,企业资金周转缓慢。
有的企业为了扩大产品销量,提高市场占有率,在产品销售过程中,大量采用赊销方式,使得企业产生了大量的应收账款。在进行赊销的时候,由于缺少对客户的资信和信用状况的了解,存在很多的盲目赊销,造成应收账款失控,导致企业无法正常回收款项,甚至成为坏账。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也降低了企业的偿债能力,增加了企业财务的风险。
三、企业财务风险评价的一般方法
1.财务风险评价一般方法。
1.1单变量判定模型。此种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是利用单一的财务比率,来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评价。其评价的重要依据是:如果企业财务出现问题,或者企业财务陷入困境时,其财务比率和正常企业的财务比率差别明显。在单变量判定模型中,财务指标被用于财务风险评价,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大突破。它不仅使评价指标变得单一,而且也使企业财务风险评价变得简单易行。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评价的片面性。随着经营环境的日益复杂多变,这种单一的评价指标,已经无法全面、有效地反映现代企业的综合财务状况。
1.2多元线性评价模型。它的形式是:Z=1.2x1+1.4x2+3.3x3+0.6x4+0.999x5。在式中,Z表示的是判别函数值,x1表示的是营运资金/资产总额,x2表示的是留存收益/资产总额,x3表示的是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x4表示的是普通股和优先股市场价值总额/负债账面价值总额,x5表示的是销售收入/资产总额。在这种多元线性评价模型中,Z值应当界定在1.81~2.99区间,如果Z=2.675时,其结果表示企业财务状况居中;如果Z>2.675时,说明企业财务状况发展良好,企业盈利能力与偿债能力较强;如果Z<1.81时,表示企业财务存在很大的风险,甚至会产生破产的风险;如果Z值处于1.81~2.99之间,此时,称之为为灰色地带,企业财务在这个灰色地带区间,是非常不稳定的,波动也是非常大的。多元线性模型,进一步发展了单变量模型的范围与内容,能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综合反映,且把财务风险概括在某一范围内。但其不足之处,是缺少对企业成长能力的考虑,同时,其假设条件没有解决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问题,只是一种变量服从多元正态分布。
1.3财务杠杆分析。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资金的构成是多样的,除了普通股股东的投入之外,还包括那些从债权人借入和优先股股东投入的资金。因为债权人的利息和优先股股利,通常都是固定费用,是按约定的利率和股息率计算而来的,因此,如果息税前利润增大时,那么,每1元息税前利润所负担的利息和优先股股息就会相对地减少,在这种情况下,普通股每股收益就会相应地提高。反之,如果利润减少时,也会极大地降低普通股每股的收益。这种现象,便是财务活动中的杠杆效应。财务杠杆效应可用财务杠杆系数进行表示:DFL=(ΔEPS/EPS)÷(ΔEBIT/EBIT)=EBIT÷(EBIT-I)在式中:I表示的是利息;ΔEPS表示的是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额;EPS表示的是变动前的普通股每股收益;ΔEBIT表示的是息税前利润变动额;EBIT表示的是变动前的息税前利润。1.4自有资金利润率的标准离差率分析。期望自有资金利润率=【期望的息税前资金利润率+借入资金/自有资金*(期望资金利润率-借入资金利息率)】*(1-所得税税率)。这种计算方法,充分说明合理的举债,将能够给股东带来额外的财务收益,也同时证明了财务杠杆是有正负效应的。如果借入资金利息率远远低于期望的息税前资金利润率,基于此种情况,公司提高举债规模,能够提高自有资金的利润率。与之相反的是,如果借入资金利息率高于期望的息税前资金利润率,就会降低企业的负债规模,同时减少自有资金的利润率。
2.财务风险评价一般方法的不足。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一、引言
如今企业的发展面临着更多的机会以及风险,衡量一个企业的竞争能力,不仅要从产品业务的市场份额入手,也可从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来考量。企业在面对日益复杂的经营环境时,需要对所处环境中的各类因素进行分析,形成全面有效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将有助于企业提升抗风险能力,并实现企业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
二、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对财务风险的评价指标设计缺乏科学性
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指标设计还有欠缺不足的地方,比如衡量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通常采用速动比率和流动比率,但这两个指标的数据来自于企业的财务报表,虽能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企业的账面流动资产或者货币资金对短期债务的清偿能力,但是毕竟难以完全代表企业的实际现金流状况。企业的偿债能力状况受众多因素的影响,还包括了应收账款回收状况和存货周转速度等,因此对财务风险的评价指标,用简易的指标设计很难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准确的描述。除了衡量各类财务风险所需的具体的指标设计缺乏科学性,还存在不足的是指标体系的建设,即现有的财务风险评价方法中,对财务指标的归类不合理不全面,也很难能够反映企业的真实状况,可能导致财务信息失真的现象出现。
(二)对现金流量的重视不足
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中,还存在的一个不足是,评价体系中主要包含了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方面的指标,但这些数据主要来自于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而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里面对现金流量数据的使用相对来说较少。而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的数据,由于采用权责发生制并且在会计估计以及会计政策选择时可能有的调整,这些信息存在被粉饰的风险。而现金流量表由于反应企业的真实现金流状况,并采用收付实现制使得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程度更高。所以由于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对现金流量数据的应用较少,所以企业的盈利能力、运营状况、偿债能力并不一定能够真实的反应出来。
(三)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对非财务指标的重视度不足
为了全面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财务风险,对评价体系的指标构建就不仅仅会涉及到财务类指标,非财务类指标也需要纳入到该体系中,从多个角度入手对企业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据数据调查研究显示,企业的财务风险因其产生受到各类因素的广泛影响,所以只使用财务指标这样的风险评价体系是不健全的。但目前部分企业的风险评价体系中,对非财务类指标的重视和使用不足,不利于企业对自身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预测,达不到良好的风险控制效果。
三、完善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完善对财务风险的评价指标设计,使其能够科学全面的反应企业的各类财务风险
要完善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指标设计,首先需从具体的指标设计入手,使之能够尽可能准确反映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对于偿债能力指标的设计,除了使用速动比率和流动比率等反应来自静态报表的信息,也可更多的使用现金流量指标,毕竟用于偿还债务的还是企业的现金流而不是资产负债表上的货币资金。对于营运能力指标上的改进,比如可在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时通过应收账款平均账龄进一步调整。对于盈利能力指标的改进,可考虑增加对现金流量指标的应用。其次,除了各类财务风险具体指标的设计以外,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还可从对财务指标的合理归类方面去改善,以避免出现财务信息失真的现象,使得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能够反映企业的真实状况。
(二)提高对现金流量的重视
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将利润表、资产负债表以及现金流量表的相关数据密切结合使用,可使风险评价体系更真实全面的反应出企业的财务状况,有助于提高企业应对潜在财务风险的能力。现金流量表由于采用收付实现制,来反应企业的真实现金流状况,这使得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程度更高,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财务信息被修改修饰的风险。因此在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中,可适当结合企业的发展状况,以及自身现金流量的特点,相应的引入一些指标,如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等指标,该指标相较于一般的利息保障倍数,即考量息税前利润对企业所承担的利息覆盖能力,前者是从企业能够提供的现金流角度去衡量企业的支付利息能力,而后者是从企业的利润角度。多个角度的评价方式,更能够准确全面的反应出企业的财务风险状况。
(三)加强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对非财务指标的使用
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其评价指标的构成应既包含财务类指标,也包含非财务类指标,完善的风险评价体系有助于从多个角度入手对企业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并全面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财务风险。由于企业的财务风险其影响因素分布广泛,因此企业加强对非财务指标的使用,来对风险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从企业的人力资源水平、创新研发能力、行业市场竞争地位等非财务类因素加强分析,有利于企业对自身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预测,从而达到良好的风险控制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要完善其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建设,需要完善对财务风险的评价指标设计,使其能够科学全面的反应企业的各类财务风险;需要提高对现金流量的重视,来反应企业的真实现金流状况,现金流量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程度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财务信息被修改修饰的风险;需要加强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对非财务指标的使用,完善的风险评价体系有助于从多个角度入手对企业的潜在风险进行控制,加强对非财务指标的使用,来对风险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分析。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无法按期支付负债融资所应负的利息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企业如何认识财务风险,如何减少财务风险是提高企业风险承受能力,保证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企业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概述
1.企业财务风险概念
传统西方经济理论认为企业风险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西方国家对于风险管理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企业已经建立了风险管理职能。虽然已经发展比较成熟,但是国外风险管理理念主要针对于如何摆脱财务风险,而非分析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同时也没有关于财务风险如何进行预防的研究。与其面对风险、摆脱风险,不如分析风险、预防风险。因而,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是今后风险管理发展的方向。
目前,我国对于企业的财务风险概念的界定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企业的财务风险来自于筹资、融资活动。这种观点认为,企业进行筹资所形成的负债,不仅要偿还本金,还需要支付相应利息。如果企业不举借任何债务,将不会存在任何风险。但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可能存在资金流转问题,如果不举借负债,势必会出现经营困难。而且这种观点没有考虑财务杠杆作用,可见这种观点不具有科学性。
另一种观点是广义的观点,认为企业财务风险是在企业的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受到财务结构不完善、企业所在环境的改变等一些内外部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较大的偏差,使企业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或者部门,甚至一笔订单,都可能引起企业财务风险,如果财务风险控制不好,就可能导致企业产生损失,甚至导致破产。这种观点是从企业整体出发,结合整体环境进行的分析,也是我国财务风险理论中主要的观点。
2.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
财务风险具备了风险的两个基本特征:客观性和不确定性。
首先,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都不可避免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市场经济运行下企业资金运动的必然产物。财务风险受到国民经济、市场环境以及国际金融环境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其次,财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虽然企业要面对各种财务风险,但是风险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什么事件发生、以何种形式发生,甚至是否发生,都不是能够准确计量的。
二、目前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从对当前我国企业财务风险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来看,现有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存在着与企业经营环境不适应、指标无法真实反映企业情况、缺少行业针对性的问题,财务风险评价体系不能很好地应用在实践中,在对风险的有效评价和控制上还有一定的欠缺。
1.与企业经营环境不适应
由于我国的风险理论起步较晚,与国外的风险管理比起来,理论基础上,又加上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研究较晚,体系发展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在企业对财务风险进行评价时,财务比率的综合分析常用的是单量判定模型法,基于这种模型法的体系反映出来的信息量有限,企业由于使用了较多的抽象概念和函数,不利于推广,无法适应企业随着经营规模扩大而日益复杂的经营环境。
2.指标无法真实反映出企业情况
评价指标对企业真实情况分析不足的情况主要表现为对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分析不足、对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分析不足,对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不足三个方面。
在对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进行分析时,企业资产的流动比率和速度比率的指标是从资产负债表的数据得出的,它是从静态的角度对一定时期内的偿债能力进行分析的-而如果企业是实际资产流动的质量差,就会高估企业的流动资产,且这些从财务报表中出的数据不能将一些影响企业变现能力和短期债务负担的因素反映出来,使得出的结果与实际情况可能产生偏离。
与短期偿债能力分析一样,评价方法中资产的负债率和负债经营指标不能准确地估量出企业的实际资产,另外,在企业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利润进行调节时,利息赚取率的指标不能对企业虚增的利润进行辨别,无法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
体系中包括销售净利润率、资产净利润率等一些盈利能力分析指标在对企业真实的盈利能力分析上有很大的局限性。
3.缺少行业针对性
在我国,由于对财务风险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对较为完善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不多,企业在对自身进行财务风险评价时,常常是使用通用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而不是根据自身行业和自身企业发展的特点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风险评价体系,这就使得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在实践应用中,不能很好地发挥出原有的作用。
三、重建企业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如何重建企业财务风险评价,是多数学者正在研究讨论的问题。笔者从企业经营与财务管理的角度进行结合,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为增强企业财政实力以及实际应用效果,进而可以保障企业正常运行,促进企业良好健康发展提出改革方向。
1.综合考虑企业实际情况,谨慎选择财务指标。
众所周知,企业经营过程中风险重重,财务指标的选取能够体现出企业财务风险大小,进而采取相应措施。可是目前财务指标很多,如果每个指标都进行计算,虽然可以从多方面反应企业财务风险大小,但是同时会增加财务人员工作量,降低工作效率。谨慎选择和企业相关的财务指标,尤其重要。例如,生产制造型企业可以对营运能力方面的指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进行相应分析,分析存货周转率变化的主要因素,进而进行改进。
2.多角度选择指标
企业经营不是单方面的,着想系统、科学地了解企业承受的财务风险,必须从多方面进行评价。在实际工作中,如果要求财务人员从数学建模等方面进行分析选择财务指标,可能不太现实,也不易操作。因而,笔者提出,在进行财务风险指标选取时,应当针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以能够对企业财务状况作出合理描述为基础-按照企业财务危机相关理论,合理选择财务指标,使选择的财务指标与企业的经营活动相一致。
3.重点关注企业经常使用的指标
对于制造业而言,存货周转速度快慢、存货资金占用量是否合理是企业经营中非常关键的信息,“存货周转率”这样的指标就应当重点关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都有各自的计算指标,只有将这样的指标持续关注,才能提高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提高抗风险能力。当然,重点关注的指标也是在全面选择指标的基础之上择优选择出来的,其选择的标准也是围绕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
4.保持财务指标的动态性
在财务指标选取的时候,应当考虑时效性。如果财务指标已经不能发映出企业财务风险情况,或者已经被淘汰,就应当用其他合适的指标进行替换。这需要企业全体部门共同关注,而不是财务部门的责任。市场变化了,原指标的计算意义不复存在,就应当进行替换。
5.根据需要自行设计财务指标
目前在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的理论中,主要涉及了负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四类财务指标。企业在进行指标选取过程中,如果发现这几类指标无法反应企业自身财务风险,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设计。当然,设计的财务指标主要是针对于企业内部管理进行分析,并非对外进行公布。
1.公立医院财务风险评价的内涵
1.1公立医院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管理中比较常见的风险,站在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分别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对财务风险加以解释。狭义上是指由于企业在筹备款项的过程中所欠下的债务造成了收益方面的不稳定性而导致的财务风险,又可以叫做融资风险。广义上主要指企业在开展各种财务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外界因素或者是其他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使企业的财务运转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最终可能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损失。然而,公立医院的财务风险主要指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金流动而可能产生的种种不良事件或者是造成的损失。
1.2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的基本特点
首先,具有客观性。由于人们的主观思想无法改变财务风险,所以,财务风险的客观性比较明显。这种客观性是由构成财务风险的动因所决定的。不管是内部动因还是外部动因都是真实存在的,这就为财务风险的客观性打下了基础。除此之外,财务风险的无法规避性也反映了其凸显的客观性,只要某个组织实施了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财务风险。其次,具有不确定性。在公立医院中,不确定性属于导致财务风险的必要因素。由于公立医院无法预测出财务风险所导致的潜在后果,因此其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再次,具有可控性以及损失性。尽管财务风险具有无法避免的不确定性,并且管理人员凭借既有的知识能力水平也无法全面掌控财务风险,然而,财务风险的出现以及发展是具有规律性的,所以,管理工作者能够采取科学的手段估算出财务风险发生的区域以及所产生的影响程度,可以及时使用有效的方法来预防风险的出现,有利于控制财务危机的发生。有财务风险存在就必然会造成相应的损失。最后,具有相关性。相比较而言,财务风险要比其他风险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管理者的方法以及决策直接影响着财务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和引起的后果。管理者的主观思想以及综合能力是产生财务风险的间接原因。假设管理者可以正确预测出公立医院所存在的外部环境,产生对财务风险进行防控的意识,主动采用防控手段,就能够有效避免产生财务风险[1]。
2.公立医院财务风险评价
对财务风险进行预防的中心内容就是财务风险评价,财务风险预防的效果如何是由其决定的。公立医院要想有效的预防财务风险,首要工作就应该评价财务风险,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更好的了解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的具体情况,从而有利于公立医院提出预防财务风险的有效手段。
对财务风险的辨别以及预算是评价财务风险的基础,同时,财务风险评价属于一个确定和估算财务风险的过程。对于公立医院来说,财务风险评价主要是根据财务报表体现出的数据来对医院的运行以及财务情况进行客观性的分析,与容易产生财务风险的来源、条件等原因相结合来对财务风险产生的概率和造成的后果进行评价。
3.公立医院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构建公立医院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公立医院正常运行的过程中,不管是运行状况还是财务成果都要用各项指标来得以体现。然而,仅仅依靠单?指标是不可能从整体上对财务情况以及运行的业绩进行评价的,应该使用既能够起到补充作用的又可以从某一方面具体体现出其财务情况以及业绩的指标,把全部指标进行整合,从而构建一个由多项指标组成的体系,这样才能够全面地评价医院的财务情况。所以,形成一个系统性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首先,这种体系可以有助于管理人员全面地对公立医院的财务风险状态进行评价,可以为风险评价敲一个警钟,预测出可能产生的财务危机;其次,这种体系还有利于监督现阶段公立医院财务运行的基本情况,并且把现存问题凸显出来,协助管理人员查找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加以改进;最后,这种体系可以提升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其管理财务风险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有利于公立医院整体水平的提高[2]。
3.2构建公立医院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3.2.1关联性原则
对财务风险进行评价时不可以实施盲目性地操作,必须设定明确的目标并且具有指向性。利用评价工作的开展来逐渐增加公立医院的价值,进一步促进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确定评价指标之前有必要把财务目标考虑进去,评价指标不可以和财务目标背道而驰,否则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3.2.2科学合理性原则
科学合理性主要指对财务风险评估的标准进行构建时,应该把科学理论作为基础,让其更具科学性。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设定前首先要分析其是否符合科学,不仅要使各项指标可以如实地体现出医院的财务情况,而且还要客观地反映出其财务管理潜在的风险。
3.2.3系统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系统性主要指对风险评估的标准进行确定时,应该全面兼顾到各个环节并且对其加以完善,形成一个评价框架而且逻辑性以及灵活性要强。首先,评价指标的战略思想以及理论依据必须要科学统一;其次,各个评价指标应该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力求和公立医院的自身特点相符合。
3.2.4全面性原则
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包括财务活动的全部环节,延伸到财务活动?^程的所有范围。除此之外,按照医院本身的特点来决定应该加强重视的环节,然后开始从整体上展开分析或者是评价。
3.2.5可比性原则
由于公立医院所处的区域、规模大小以及级别都有所不同,因此,各个医院在财务活动开展中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也是不相同的。由此可见,在对财务风险的评价指标进行设定时,一定要有可比性,从而不仅有利于不同的公立医院间财务风险程度的横向对比,而且也有利于医院自身在不同时间开展财务活动时财务风险的纵向对比。
3.2.6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主要指采用的评价指标既应该与财务风险评价的目标相符合,同时又需要大量的数据进行支持。有必要选取明确、层次清晰的评价指标,从而有利于相关评估人员使用适当的方法精准的衡量以及数据的取得。
4.公立医院财务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
4.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主要应用了系统工程学的理论,对繁琐的全部评价目标逐步进行分解,分解层次呈阶梯结构,然后把组成同一层次的元素展开对比,建立判断矩阵,对各个元素的相对权重以及组合权重进行计算,最后把层次进行排序,从而使得出的数值具有次序性,按照得出数值的大小来确定评价对象的好坏。
4.2人工神经网络法
人工神经网络的工作原理和人类大脑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它按照接收到的数据,经过学习以及训练的过程,最终得出输入以及输出数据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在人工神经网络法的基础上形成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模型,这种评价模型与人类的思维方式是非常类似的。经过训练的神经网络能够把评价专家总结的经验知识传播到网络上,然后模拟专家来展开定量评价,有效地避免了由人为操作产生的失误。由于通过实际例子得出了模型的权值,所以,不会出现权重以及有关系数受到人为影响而导致的不确定性的情况发生。人工神经网络法对于处理多指标综合评价的问题是有效的,然而,此种方法也有缺点存在。主要体现在其使用的原理比较抽象,可操作性也较低。
4.3模糊综合评价法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049-01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
所谓财务风险就是指在各种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受到一些难以预见或无法控制的因素影响,造成企业财务状况不稳定,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一般来讲,财务风险包括融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和外汇风险等。
二、企业财务风险形成原因
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大的大环境下,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逐年增多。随着企业经济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也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其中就有严重的财务风险。对于企业来说,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来自筹资困难、管理水平低下、人才机制不灵活、设备科技含量低、决策盲目、风险经营等。
三、企业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
我国现有的财务风险分析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的短期偿债能力分析、长期偿债能力分析和盈利能力分析三方面。短期偿债能力指标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长期偿债能力指标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率、负债经营率和利息赚取倍数;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有资产净利润率、销售净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
目前,财务风险评价的方法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大类,定性分析又包括财务比率综合分析法、报表分析法、财务指标分析法以及专家意见法等,定量分析则包括单变量判别模型、多变量判别模型、概率模型、神经网络分析模型等。
四、对现有财务风险分析指标体系的改进和完善
(一)短期偿债能力分析指标的改进
1 现金到期债务比率
现金到期债务比率,是指经营现金净流量与本年到期债务之比,其中本年到期债务是指一年之内到期的长期债务和应付票据,这两种债务不能展期,除此之外的其他流动债务都可以还旧借新。因为经营现金净流量需保证偿还到期的债务,所以现金债务比率指标应大于现金到期债务比率指标通过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的数据,可以从动态的角度反映一定时期内经营现金流量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现金到期债务比率越高,则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那么企业的财务风险就越小。
2 负债现金流量比率
负债现金流量比率,指的是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量与年末流动负债和年初流动负债两者差额的比值。其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来源于现金流量表,年末(初)流动负债则来源于资产负债表。考虑到即使有利润的年份也不一定有足够的现金来偿还债务,所以便利用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负债现金流量比率指标,这样能够充分地体现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其流动负债的偿还,更能直观地反映出企业偿还负债的实际能力。
另外,可动用的现金资源与本期预计的现金支付之比就是现金支付保障率,它能够从动态角度衡量偿债能力的变化,反映企业在特定期间内可动用的现金资源是否能够满足企业当前现金支付的水平。现金支付保障率越高,说明企业的现金资源越能够满足支付的需要,企业的支付能力正常、稳定,企业的财务风险较小;如果该比率低于1,显然会削弱企业的正常支付能力,就有可能引发财务危机,使企业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
3 周转率指标
一方面,将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改为应收账款平均账龄指标,即∑(某项应收账款账龄×该项应收账款金额)/∑各项应收账款金额;另一方面将存货周转率指标改为存货平均占用期指标,即∑(某项存货占用期×存货金额)/∑各种存货金额。
(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指标的改进
1 现金债务总额比率
现金债务总额比率是反映长期偿债能力的动态指标,也是一种保守的长期偿债能力指标,通常不要求以经营现金净流量偿还债务,所以,在全部债务均能展期的情况下,经营现金净流量应与利息相等。这种比率反映了企业最大的支付能力,从而决定了企业最大的借款能力。现金债务总额的比率越高,则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利息支付能力和借款能力越强,那么企业财务风险越小。
2 现金偿还比率
现金偿还比率反映了企业当前经营活动所具备提供现金偿还长期债务的能力。虽然企业可以用筹资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来偿还债务,但是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现金还应该是企业现金的主要来源,所以这一比率越高,企业的财务风险越小。
3 利息现金保障倍数
利息现金保障倍数反映的是企业以现金偿还债务利息的能力。比值一般应该大于1,并且该指标越高,就说明企业越拥有足够的现金能力用于偿付利息,则企业的财务风险也就越小。
(三)盈利能力分析指标的改进
1 销售现金率
销售现金率表明实现一元销售所取得的经营现金净流量,反映企业主营业务的收现能力。一般而言,这一比率越高,说明企业销售款收回速度越快,对应收账款管理越好,坏账损失风险越小,从而企业的财务风险也越小。
2 资产现金率
资产现金率能够体现出一元资产通过经营活动所能形成的现金净流入,反映了企业资产的经营收现能力。一般来说,这一比率越高,表明企业的现金经营能力越强。它被当做衡量企业资产的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3 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
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风险评价体系本身具有重要的地位,基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必须及时对企业管理形式进行分析,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保证体系应用形式的合理性和完善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很多风险,其中以财务风险为主,此外不同影响因素对财务发展形式有一定的影响,需要明确财务风险形式的要求,满足后续控制形式的具体要求,使其适应风险管理体系的整体要求。在后续建设和干预过程中,要以风险管理体系为基准,不断提升企业的财务抗风险能力,促进企业的整体性发展。
一、企业财务风险概述
基于企业财务发展形式的特殊性,在后续干预阶段,必须对财务内容进行控制,发挥现有风险形式的最大化作用。在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会出现多种干预机制,直接对财务管理造成影响,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涉及到外汇、经营、融资以及投资风险等。由于不同发展形式对财务管理风险有一定的影响,必须及时对干预形式进行分析,使其适应财务发展形式的整体性要求。
为了降低不良因素的影响,要及时对评价形式进行分析,使其适应后续评价机制的要求,及时对控制形式进行分析,进而达到理想的优化效果。
二、企业财务风险形成原因
(一)外界干预性比较强
财务管理本身是个复杂的程序,在整个管理阶段涉及到的影响因素比较多,内外干预机制影响比较大,进而会出现多种财务风险。市场经济对各行各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现有发展基础上,存在市场供需了解不足的情况,为了适应市场发展形式的要求,会出现盲目增加资金投入的情况,长此以往会对企业资金的应用和周转造成消极影响。此外如果市场发展形式出现一定程序的变化,必然会对整体发展形式造成影响。此外在国家宏观经济的影响下,如果不及时对控制点进行解析,必然会增加资本成本,增加财务风险的发生几率。[1]
(二)企业财务管理意识差
财务管理意识对构建财务风险控制体系有一定的影响,在后续发展过程中要求工作人员及时对风险机制进行分析,满足后续发展形式的要求。但是当前在整体管理过程中,存在财务风险机制增加的情况,部分企业以提升经济效益为主,忽视了财务风险的控制,进而滋生众多不安全隐患。在后续发展过程中,企业财务部门和各个职能部门对企业风险管理缺乏重视,风险控制形式不合理,对后续生产和投资造成消极影响。在宏观因素的影响下,不及时对宏观环境或者市场环境进行分析,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最佳的应对措施,进而给企业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2]
(三)管理制度不健全
针对企业发展形式的要求,必须以现有的管理制度为理论依据,发挥管理体系的最大化作用。但是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的情况,对财务管理体系缺乏认识,导致管理体系不严谨,甚至会出现约束机制不健全的情况,直接对后续评价形式造成影响。在企业资金应用过程中,管理形式和控制机制对评价形式的构建有一定的影响,如果出现全责不明确或者控制机制不合理的情况,会导致财务管理不受控制,增加财务管理风险。
(四)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低
根据财务管理形式的要求,在后续控制阶段,必须及时对控制形式进行分析,使其适应风险发展形式的要求。但是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存在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的情况。企业由于内部财务管理的混乱,直接对企业发展形式造成影响,企业内部部门和各个企业之间存在管理层次不明显的情况,甚至会出现资金流失的情况,在应用系统的干预过程中,资金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对风险评价体系有一定的影响,如果出现在负债情况严重的现象,则会增加企业财务隐患,导致后续干预机制不合理。[3]
三、财务风险评价体系不足之处
(一)财务管理指标不明确
现有的财务体系对企业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基于控制形式的特殊性,在干预过程中必须了解管理指标,及时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确定系统有效的控制机构。此外财务管理具体干预形式和应用类别对企业发展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存在指标不明确的情况。根据静态发展形式的要求,如果流动资产的质量很差,就会高估企业的流动资产,即使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很高,仍不能保障企业偿还到期债务。其次存款账目及周转指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后续控制阶段,要高估收款账目,并及时对周转效率进行分析。
(二)偿还及盈利能力不足
根据现有指标控制形式的特殊性,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为了减少干扰因素的影响,必须做好资金的评估和管理工作,减少干扰因素的影响,使其适应企业实际偿还能力。但是在具体发展过程中,基于调节形式的特殊性,在盈利阶段,需要以指标控制形式为基准,了解影响内容和干预形式。在整体控制过程中,常见的盈利能力控制指标对权责发生机制有不同的程度的影响,其中包括销售利润和资产净利润等,由于控制形式和企业盈利能力存在必然的联系,只能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无法对企业后续风险控制形式进行系统的分析。同时偿还和盈利风险体系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意义重大,如果存在比较大的局限性,则必然对财务风险管理造成消极影响。
(三)缺乏针对性管理机制
当前不同行业都采用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基于影响机制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后续干预过程中必须对评价体系的内容和形式有一定的了解,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制定合理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在现有的企业财务管理阶段,由于风险评估形式和干预机制本身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性,必须及时对企业盈利指标进行控制,并明确风险构建形式的基本要求,掌握风险控制机制的最大化作用。
(四)企业发展环境受到限制
根据财务风险评价指标和控制形式的要求,在后续评价和控制过程中,必须及时对管理指标进行分析,适应财务管理机制的本质性要求。由于风险控制体系无法及时反映出风险体系的要求,必须明确抽象概念,但是由于发展环境受到限制,很难对其进行推广,在干预过程中必须满足财务体系的要求,了解综合分析机制的要求。企业的经营环境对风险指标的应用有重要的影响,必须减少限制性因素的要求,确定最佳防护形式。根据控制指标和干预形式的特殊要求,如果长期受到指标干预形式的要求,必然会对企业财务整体管理构成威胁,在综合分析指标要求阶段,要根据信息资料的要求,构建系统的防护机制,使其适应企业实际管理的本质性要求,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
(一)构建合理有效的财务预算形式
针对财务预算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在后续干预过程中,要及时对财务管理内容进行分析,预算形式对财务工作有一定的影响,及时对预算形式进行分析,能保证预算体系的合理性和完善性。财务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组织工作,各个组织部门需要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在现有职能基础上,对管理机制进行合理的预测,发挥预算管理体系的最大化作用。此外现有的编制形式必须和实际情况相适应,确保编制出的预算体系的完善性。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复式预算的形式。此外特定的收入和预算现有发展形式相一致,需要满足预算体系的要求,达到理想的预算审核效果。[4]
(二)改进财务风险管理指标
基于指标形式对企业财务发展形式的要求,在后续发展和应用阶段,要及时对财务比率进行分析,及时对资金的债务比率、负债流量进行分析,不断改善短期内的周转率和指标,使其和后续财务发展形式相一致。通常情况下,在经营活动控制过程中,指标形式和评价形式有一定的联系,必须及时对指标形式进行分析,使其适应周转指标形式的要求,并减少干预因素的影响,使其适应风险发展体制的整体性要求。针对不同指标形式的特殊性,要明确指标收益形式,规避风险,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5]
(三)制定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制度对风险的控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后续发展阶段,必须制定合理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基于财政资源的特殊性,必须及时对财政资源进行分析,发挥资金应用的最大化作用。为了减少财务风险,要立足于现有制度体系的要求,及时对控制形式进行分析,使其发挥后续干预形式的最大化作用。在整体管理和发展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对支出结构形式有一定的了解,对资金应用形式和干预机制进行分析。基于管理制度对风险评价形式的积极影响,在财务控制和发展过程中,要及时对风险形式进行分析,使其适应风险机制的要求,满足构建形式的整体化要求。
1引言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管理方式不科学等多种原因导致财务工作存在一定的风险,这种风险有可能使企业遭受一定的财务损失,严重威胁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新时期,完善的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对国有企业进一步发展有重要意义。但许多国有企业缺乏合理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无法对各项财务工作进行科学的统筹管理,未能实现潜在风险的有效规避,财务工作的重点往往落在风险发生之后的弥补上,缺乏科学的控制,不利于国有企业发展。应当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
2国有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中的不足
2.1国有企业对财务风险评价的重视程度不够
完善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对国有企业在新时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但是许多国有企业没有正确认识到财务风险评价的重要性,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使得各项财务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同时,财务风险评价体系不完善也导致国有企业无法对财务工作的潜在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影响财务工作稳定性和安全性的提高,严重制约着国有企业进一步发展。此外,国有企业内部相关工作人员对财务风险评价重要性缺乏足够了解,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健全,缺乏合理的工作标准,导致财务工作效率低下,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2.2国有企业缺乏完善的内部财务控制机制
目前,许多国有企业还缺乏完善的内部财务控制机制,无法对财务工作进行合理的统筹安排。首先,许多国有企业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内部财务控制体系,相关的会计政策得不到彻底落实与贯彻。同时,国有企业能够得到政府的扶持,内部工作人员对财务风险重视程度不足,无法结合实际情况对财务工作进行完善,相关决策缺乏科学性和民主性,影响了财务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国有企业缺乏合理的预算管理制度和财务监督机制,许多大型国有企业无法对下属子公司进行有效的管理,存在部门设置不合理,资产使用情况不明确等问题,加大了财务工作的风险,制约着企业发展。
2.3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建设不适应国有企业发展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城市化建设不断进步,对国有企业的现代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建设发展时间较短,许多国有企业尚未建立起独立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没有对财务工作中的潜在风险进行严格监督与管理,降低了财务工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一些国有企业虽然建立起了财务风险评价体系,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相关建设经验,导致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建设较为落后,相关制度不健全,无法适应新时期国有企业的发展。国有企业还存在投资决策不合理以及盲目扩张等问题,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规划,不利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2.4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建设缺乏专业人才
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建设是一项综合程度较高的工作,对相关工作人员提出了较高要求,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而且要对经济学、会计学以及统计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现阶段许多工作人员对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认识到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要作用,在日常工作中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工作,导致财务风险评价工作往往流于形式,而没有得到彻底落实,无法对潜在风险进行有效规避。此外,许多国有企业在相关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中存在较多问题,激励制度的不完善也影响着员工工作热情的提高,从而影响着企业进一步的发展。
3完善国有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策略
3.1加强对财务风险评价的重视
国有企业应当正确认识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对自身在新时期发展的重要意义,将其纳入工作重点。结合市场状况和自身发展实际情况,建立起完善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并且对其进行合理的人员分配和任务分工,通过权责明确以及责任落实等方式,提高财务工作效率,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其次,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加强对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重视,将其作为日常工作的重点,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开展财务工作。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及时发现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合理应对,将财务风险评价工作重点放在对潜在风险的防范中,避免财务问题的发生,推动国有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3.2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财务控制机制
国有企业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财务控制机制,明确财务风险成因并对其进行合理应对,从而促进国有企业实现进一步发展。首先,国有企业应当对市场状况和自身发展实际情况进行细致的考察与分析,明确企业发展方向并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以企业需求为依据建立科学的内部财务控制机制,对各项财务工作进行合理的统筹安排。通过将财务工作划分为不同的工作环节,明确每个工作环节的工作标准与人才需求,加强各级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其次,国有企业应当积极开发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科学的数据处理网站平台,对各类财务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并且对数据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明确财务工作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完善,从而促进国有企业实现现代化发展。
3.3建设适应国有企业发展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
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发展时间较短,无法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应当建设适应国有企业发展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一方面,财务风险评价方法多样,其中包括单变量判定、多元线性评价以及概率模型建立分析等,针对不同国有企业的发展状况和财务工作需求,应当采取合适的财务风险评价方法。同时结合国有企业发展实际情况,综合多个因素,适当增加财务风险考察指标,对财务工作进行全面的考察与分析,更好地对财务风险进行防范。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应当对自身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有清楚的认识,从静态分析和动态观察等各个角度对企业资金流动状况和财务账目进行详细的分析,在避免财务问题发生的同时,优化国有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推动其实现进一步发展。
3.4加强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优秀人才的缺乏严重影响着国有企业财务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企业应当加强对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不断充实人才队伍,改进现有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确保财务工作顺利进行。首先,国有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人才培训机构,定期对内部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并且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从而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规避,提高国有企业财务工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推动国有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国有企业应当对现有的人才招聘制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完善,严格人才选拔条件,对应聘者进行多个角度的全面考察,选择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提高财务工作操作技术水平,实现国有企业的现代化发展。
4结语
国有企业作为特殊的非营利机构,对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有重要影响,现阶段我国处于发展新时期,国有企业面临着巨大挑战。财务风险是国有企业财务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和隐藏的问题,严重制约着企业发展。许多国有企业没有正确认识财务风险评价的重要性,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无法对各项工作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内部财务控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也影响着国有企业发展。对此应当通过加强对财务风险评价的重视,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和内部财务控制机制,积极引进优秀人才等对策进行改进,提高国有企业财务工作效率,推动其实现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缺乏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就目前来说,我国的大多数企业都未对风险形成科学的认识,其管理层往往只是重视企业产品的研发、市场的开拓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忽视了对财务风险的防范问题。同时,企业未建立起完善的财务制度,企I的相关部门和财务人员在进行具体操作时,多存在人为的主观性,缺乏对市场环境的全面考虑,未形成战略性的风险防范意识,从而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就企业内部来说,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完善性、科学性,例如,缺少监督制度和审计制度,监督和管理控制的不到位使得企业在日常经营中人员配备不科学、管理松散,再加上企业约束机制不健全,企业在进行财务决策时的科学性得不到有效保证,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也就很难得到有效的提升,企业资金在日常管理中多存在着管理不善、权责不明、使用效率较低等问题。
财务关系混乱,企业资金结构缺乏合理性。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与各个部门之间财务管理换乱,其资金的管理、分配和使用都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问题,不仅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得不到保证,流失情况严重,而且企业资金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也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再加上企业资金的结构缺乏合理性,企业负债率过高,财务负担较大,很容易使企业陷入资金困境。
企业财务风险评价系统所存在的问题
相关指标无法准确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我国企业目前所采用的财务评价方法往往在设计上缺乏科学性,其指标归类存在着不合理性,无法真正满足企业财务风险分析的需求。财务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得不到有效的保证。例如,对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不足,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不足等,这些都使得企业的实际情况无法通过指标来真实地反映出来。
与企业现有的经营状况不符合。我国企业多采用的是单变模型的财务风险评价系统,其所能够反映的企业信息量受到限制,再加上这一体系使用时间较短,缺少充足的理论基础,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得不到有效的保证。
缺乏有针对性的风险评价系统。我国企业在选取财务评价系统时,多是直接进行搬用,未以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行业的发展特点为前提,因此,企业现有的风险评价系统的科学性有待考证,系统的真正作用很难得到有效发挥,该体系的风险预测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受到严重影响。
完善企业财务风险评价系统的相关策略
对现有的分析指标进行改进。为了提高数据指标的准确性,企业可以从现金到期债务比率、周转率指标和负债现金流量等三个方面来对相关的分析指标进行调整。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的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加强企业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与现金到期债务比率指标的联系,以更立体、动态的方式来对企业债务偿还能力进行分析,例如,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现金到期债务比率也随着增加,而企业所面临的财物风险降低。第二,以存货平均占用期指标来代替原有的存货周转率指标,以应收账款平均账龄指标来替代原有的应收周转率,从这两个方面来实现对周转率指标的调整。第三,在计算负债现金流量比率时,应该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偿还能力,可以采用收付实现制等方法来保证现金净流入对流动负债能力的充分展现,从而保证企业的实际偿还能力可以通过负债现金流量这一指标准确真实地体现出来。
对盈利能力分析指标进行调整。就目前形势来说,企业想要进一步完善自身的财务风险分析指标系统,首先应该要对现有的盈利能力分析指标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作进一步的调整,将成本费用利润率、销售现金率、资产现金率和盈利能力分析指标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保证盈利能力分析指标的准确性。在具体操作时,第一,企业应该要保证销售现金率的真实性、准确性,尽可能地将企业在整个销售过程中所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以销售现金率体现出来,突出企业在经营项目时所收取现金的能力。就实际情况来说,企业自身对产品销售款收集的周期越短,就说明该企业应收账款能力越强,效率越高。同时,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降低,企业坏账情况减少。第二,企业还应该提高对资产现金率的重视,将企业资产的现状通过该指标体现出来。第三,企业应该要重视对企业真实收益的反映,加大对成本利润率指标的分析和重视,从而确保企业可以及时有效地反映其盈利现状。
一、高校财务风险概论
所谓的高校财务风险,需要从两方面进行阐述。广义来说,财务风险是指实体经济在开展经济活动的过程中面临风险的货币化表现;从狭义方面来看,指的是实体经济在开展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包括资金、运营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风险。高等教育机构存在的财务风险,多指学校在日常的运营过程中,受到资金波动而给学校经营带来的的负面影响以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后果。由于高等教育机构多数为非营利性的组织,所以一般都是从狭义角度来看待其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最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也集中于资金周转方面,包括资金链断裂、基建成本过高难以为继、商业贷款到期无法偿还等。
无论是经营性企业还是高等教育机构,其财务风险都存在类似之处:两种组织都可能面临资金链带来的问题。不同之处是,企业资金周转是为了控制成本和实现企业盈利,而教育机构的由于一般不涉及经营问题,其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又呈现出以下特性:一是受到政策影响较强;二是其经营产出不具备即时的盈利能力;三是其开支无法通过日常运营来补充;四是资金缺乏周转的灵活性。
二、高等教育机构的财务风险类型
与企业财务风险不同的是,高等教育机构作为非盈利机构,由于一般存在收益与亏损,其风险主要集中在资金筹集的风险、投资风险以及财务内部管理失序等方面。
1、资金筹集的风险
高等教育机构的资金筹集风险,主要集中在资金筹集阶段和资金偿还阶段。随着国家招生政策的进一步放宽,高校规模扩张的速度越来越快,学校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维持,而一般学校拥有的资金储备很难满足基础建设和管理的需要,所以多数学校都要通过从银行贷款来满足其建设的需求,如果无法从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获得资金,学校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其社会影响力无法进一步提升,生源就会受到影响,直接导致学校的收益降低;如果学校从银行获得贷款用于学校建设,由于风险控制意识不足,导致到期贷款无法偿还,将对学校带来极大的信用风险,财务风险也随之提升。
2、投资方面存在的风险
高等教育机构的投资一般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校办企业存在的经营风险。一方面,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和影响力需要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来提升,而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收益一般都体现在扩招带来的学费上,但是学校规模扩大带来的扩招不一定给学校带来大量的学费收益,受到多种因素的增长,高等教育机构的生源增加与学校规模的关联度正在进一步的降低。另一方面,高校的校办企业一般都是“产、学、研”一体化的产物,学校为了促进教学内容向具象化转变,同时缓解资金压力从而开设校办企业,但受到高等教育机构经营经验不足等原因影响,多数校办企业都缺乏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与约束,还大量存在诸如经营资质不齐全、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经营成本控制不足、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从而导致学校资金的浪费与流失。最为重要的是,由于校办企业不具备独立法人,如果因为经营管理的不足导致亏损甚至破产,这部分责任主体要由学校来承担,这将给高校带来不确定性的高财务风险。
3、内部财务管理失序
高等教育机构的财务管理失序多体现在高校长期的财务状况混乱造成的失序情况。具体的表现多集中在:入不敷出、净资产亏损、流动资金不足等方面。受到高等教育机构的特性影响,一般高校财务机构依靠财务收付实现制来完成会计成本核算,资金流动的主要形式就是现金的收入与支出。财务机构为学校的日常经营、学科研究等方面提供资金,在当前学校资金普遍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将各项支出进行科学的分配,在确保学校日常运营的前提下进一步支持科研的进行,是摆在高校管理层的一项重大课题。如果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容易造成学校资金的周转问题;如果资金情况进一步恶化,则容易造成学校的财务失衡情况,即使由于学校的非经营性特性造成其破产风险较低,但也不能忽视相关问题的存在,长期的财务失衡会导致学校教职工薪资无法正常发放,正常开支出现困难,学生由于日常生活和学习受到影响而抗议,将会给学校结构的稳定和安全带来极大的不安全因素。
三、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是通过大量能够反映高校财务状况的数据和指标构成的,该体系的作用是衡量高校在资金运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风险。要实现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就必须坚持财务风险评估的一般性原则,又要从高校特殊的实际情况出发。总的来说,构建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一般有以下几条。
1、整体性原则
高等教育机构在目前的市场经济影响下,作为具有独立法人的机构,能够开展的业务类型日趋多样化,高等教育机构应该把日常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科研事业发展、学校后勤服务以及校办企业的运营等诸多财务要素结合成为统一的运作整体,全面评价高等教育机构的财务状况。在此设想之下,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建立既有针对性、又具有普遍性的财务评价指标,从而客观、全面、真实地反映出高等教育机构风险管理的效果,也更真实地反映出财务管理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2、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的原则主要是指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各项评价指标要具有代表性和指标体系具有完整性,要求指标之间不重复、不遗漏,即相互独立性,又互为补充,要求设计指标体系时应体现高校财务的特点,能基本检查和监测高校财务风险的主要特点。
3、可比性原则
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应该具备可比性原则。在建立评价指标时,高等教育机构应该将其归纳在统一的核算范围之中,并进行能够量化的指标评价标准,原因是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就是为高校的财务风险进行测评的,只有通过指标的体现,才能进行充分的对比,找出其中的风险项并加以清除。
4、实操性原则
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因为相关的指标要在体现科学性和整体性的前提下,具备相关的实用性。所以说在建立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时,要讲究所选取各项评价指标的实用性,相关的指标需要能够精确的展示高等教育机构的财务核算资料,并通过财务数据的利用来提升量化标准的可操作性,从而降低财务量化考核的难度。
5、动态性原则
由于高等教育机构的财务情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也应该建立在动态的评价指标之上,不能够仅仅满足于反映学校在某一经营时刻的财务运作情况,而是需要在长期的摸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对高等教育机构的财务状况进行动态的跟踪和考察,并通过长期的跟踪实现对高校未来发展趋势的预判。在构建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要坚持动态性原则,不断修正财务风险评价指标,才能更真实、更准确地对财务评价体系做出客观的评价。
四、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偿还能力指标
高等教育机构偿还能力如果不足,就能够判断出该学校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无法及时地对财务突发事件做出有效的反映,其面临的财务风险也就越高,因此,通过对偿还指标来衡量高等教育机构的财务风险,同时推动高等教育机构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般来说,偿还能力指标有如下三种。
(1)自有资金负债率。通过该项指标,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出高等教育机构的自有资金以及负债资金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自有资金负债率=贷款/自有资金*100%。
(2)年终借款总额占有率。该指标能够体现出高校获得单位资金需要承担银行贷款的比率,结果数值与银行借贷金额成反比。计算公式为:年终借款总额占有率=借款总额/年收入*100%。
(3)已获利息倍数。这是最常用的进行高校财务风险的指标,其计算数值结果与高等教育机构的偿还能力成正比。计算公式为:已获利息倍数=企业税前利润/贷款利息*100%。
2、运营效率指标
高等教育机构的资金使用目的是为维系学校的日常运营以及科研事业的推动,如果这两项目的无法达成,则说明高校的财务工作出现了重大问题。一般说来,评价高等教育机构的财务运作效率,通常使用如下评价指标。
(1)收支比率。该指标计算结果以1为标准线,高于标准线说明高校的当年财务收入大于支出,从财务角度来说是处于较为安全和稳定的状态,反之则说明高校收不抵支。计算公式为:收支比率=当年收入/当年支出。
(2)总资产收益率。相关指标能够体现高校资产的综合利用率,数值计算结果与资产利用率成正比。计算公式为:总资产收益率=净收益/资产均额*100%=(年终总收益-年初总收益/[(年初资产+年终资产)/2]*100%。
(3)招生计划现金转换率。该数值反映出高校资金管理能力的高低,以1为评价标准,高于1说明学费收缴情况较好,所有学生都已经按规定交纳学费,学校财务管理能力指较高;低于1说明还有学生尚未缴纳学费,学校财务管理存在风险。计算公式为:招生计划现金转换率=实际交纳学费/应缴学费。
【参考文献】
[1] 孙建成:从风险防控视角构建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J].商业会计,2010(10).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7235
1 村级财务审计风险形成原因
鉴于村级财务审计的特殊性及其相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性的问题,村级财务审计的风险比其他行业的审计工作更多、更复杂,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第一,由于审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审计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第二,审计人员在实施跟踪财务审计整个过程中所产生的非人为的、不可预期的错误,比如: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报告审计后出具的审计意见事后被实践证明有误,致使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
第三,因为执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所增加的诉讼性、保密性、独立性、理解性等风险。
2 村级财务审计风险规避策略
21 针对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审计风险应采取审计风险规避策略 在此情况之下主要应采取以下风险规避策略:
(1)要使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合作博弈”尽量达到“纳什均衡”,农村审计监督中心关键是要努力从多渠道、多方面地搜集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完善审计环境,可以建立审计匿名举报奖励制度或走访纪检监察等部门,筛选对审计有用的信息和材料。
(2)应当加强农村审计监督中心内部监督,防范由于内部道德风险引起的审计风险,比如建立审计内部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建立复审制度,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监督。
(3)应当充分利用信息筛选、甄别技术,运用逆向思维,确定财务审计的重点。
(4)在审计前应事先要求被审计单位签订有关资料真实性的承诺责任书,对弄虚作假的行为以法律手段给予严惩,树立审计威信。干胜道,王磊基于信息不对称的政府审计风险的控制研究[J].审计研究,2006(1):27.
22 针对跟踪审计全过程中不可预测的审计风险应采取的审计风险规避策略 在此情况之下主要应采取以下风险规避策略:
(1)把握定位,使事前审计立足于辅助决策。农村审计监督中心应找准自身的定位,把前期审计的重点放到验证、评价被审计村可行性论证工作是否规范、到位,计算是否正确,所依据的资料是否真实、可靠、充分上,并仅就此发表审计意见,供领导部门决策时参考。
(2)审计人员应当做到以符合性测试为手段,采取业务程序测试和功能性测试两种方式,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农村审计监督中心内部建立三级质量控制制度,严格质量检查和责任追究,将审计风险尽可能地控制在审计系统内部。
(3)可以借鉴独立审计和内部审计工作的经验,在遇到超出审计人员能力范围的问题时聘请外部专家协助评价审计质量的方法,但是必须能够合理保证外部专家的独立性。
23 针对因执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而产生的审计风险应采取的审计风险规避策略 在此情况之下主要应采取以下风险规避策略:
(1)农村审计监督中心应当坚持服务“三农”原则,广泛征求专家、上政府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并考虑宏观经济环境因素、审计资源情况来科学选择审计结果公告项目。
(2)要围绕“以公告为原则,以不公告为例外”的目标采取规范而又简明易懂的公告形式,积极扩大审计结果公告范围,加快审计公告进程,这是保证审计公开透明、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措施。
(3)通过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委员会制度、审计公告风险预警机制及审计公告补救制度、审计结果公告责任追究制度,成立审计结果公告质量控制体系。
(4)农村审计监督中心应当建立审计整改结果公告制度和审计结果公告信息反馈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与审计监督的作用。
3 村级财务审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31 群众满意度――最高衡量标准
在这里群众满意度是指群众期望审计师达到的程度与审计师业绩之间的差距即审计期望差,群众满意度越高说明审计期望差越小,反之,审计期望差越大。群众满意度是从群体利益出发来对审计行为提出要求,是一种主观愿望,它不同于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规制度,可以由强制力保证实施。但是,“三农问题”是我国重大的战略问题,群众满意度必然对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规制度具有重大的影响。为了迎合广大群众,村级财务审计(一些不确定的会计风险,致使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发生亏损或潜亏。因此,施工企业就很有必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会计风险防范体系,对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增强其风险防范意识,能更好、更高效地做好相应的会计分析工作,对会计风险及时防范、主动化解,使施工企业运行效果和经济效益可以得到最合理、最理想化的体现。只有科学合理地运用财务的调节功能,减少由各种原因造成的风险,对财务会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才能使施工企业的经营得到保障,促进施工企业的整体发展,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从而提升经济效益。
42 制定施工企业的会计体系
为使施工企业的经济活动资金得到有效的控制及管理,施工企业就必须将会计监督的职能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去。在开展会计工作中,施工企业必须要制定出一套完善、高效的会计控制管理体系,并严格依据规范的控制体系对会计工作实施管理,从而提升其财务收支的合理性。施工企业应对企业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为企业会计工作有效地开展提供更高效的服务。
43 优化施工企业的资金管理
资金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核心。因为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分布较为分散,导致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在各个项目中难免存在不均衡的现象,因此施工企业应加强资金的管理力度,对各项目资金使用进行合理的规划,建立企业“资金池”,集中统筹管理资金,加强对施工企业现金流量的分析及控制,对现金流和使用计划不断进行优化,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这样施工企业才能尽量避免有些项目资金闲置,而有的项目资金高度紧张的局面出现,从而使施工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同时,施工企业在资金管理的过程中还需增强风险意识,在对项目投入资金时要严谨慎重,先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施工企业的会计风险。
44 完善施工企业的内部督察体制
当前,大部分的施工企业中都未组建完善的内部审计部门,企业在开展金融活动过程中,财务运行状况的监督工作主要是由财务部门负责,致使内部审计职能无法发挥作用,一旦受到某些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就会导致施工企业出现很多本可避免的财务会计风险。因此,施工企业必须要强化其内部督察体制建设,配备一定数量的会计人员建立专项审计部门,并对其督察机制进行不断优化、完善,根据对应的规范、标准对施工企业的会计工作进行管理,同时,施工企业还要明确内部的会计工作负责人,不断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技能,从而为企业的财务核算、会计、审计工作整体效率的提升提供有效保证,进而使企业对财务会计风险进行更加有效的规避。
5 结 论
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施工企业要想取得更好、更快、更长远的发展,要求企业必须不断地提高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效率,财务会计工作必须能够为其他相关工作提供准确、可靠、有效的会计信息,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也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防范意识,能够及时、准确地归集企业的经营状况,积极主动发现问题、并有效地防范会计风险。只有这样才能为会计工作的正常开展,为施工企业会计工作的高效运转,为施工企业有效地降低财会风险、减少不良影响,提升施工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使企业能够健康、高效、持久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胜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5
一、高校财务风险概述
高校的财务风险是指高校在事业发展过程中,因资金运动所导致的某种不利事件或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集中表现为资金短缺,难以按时偿还银行贷款,难以支付基建工程款等。高校财务风险存在于其资金运动的每一个阶段,主要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财务内部管理风险。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财务风险的存在,无疑会对高校教学、科研、生产和发展建设产生重大影响。高校作为非营利机构,它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高校存在总体失衡风险、贷款风险、资金运作风险、校办企业财务风险四个方面。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特征
高校财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和很强的破坏性的特征。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高校越来越多地通过商业银行贷款来提升自身实力,高校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目前高校举债的普遍做法是借新债还旧债,即利息按时计付,贷款展期,贷款规模不断增大。高校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必须加大投入来改善办学条件塑造学校的全新形象,付出较高的条件吸引高层次人才,增大科研投入资金,努力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提高学校的品牌效应,提高管理成本确保教学质量。这些投入都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成本,很多高校都通过银行贷款来弥补资金不足的问题。但由于高校还债的资金来源比较单一,高校在负债办学过程中,存在着由于负债过度而无法按期还本付息、日常运营困难的风险。如果债务过重,不仅影响高校的正常财务支付,而且影响按时偿还贷款的本息,导致举债高校的财务风险。
三、建立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高校财务风险是由于借入资金而导致将来可能无法偿还到期债务,导致财务危险发生,使高校蒙受经济损失的风险。高校财务风险有其特点,如在筹资方面有较强的政策性,在开支方面不具备补偿性,在产品方面没有盈利性,在周转方面缺乏再生能力等。因此,高校并非在资金流转的每一环节都存在与企业等量级的风险,也就不能以反映企业财务风险的指标来套用反映高校财务风险的指标,而要选取能反映高校财务风险特点的评价指标。主要表现在流动资金可能短缺,可能出现不能正常支付工资,缺少资金用于日常开支等现象;“债务过度”意味着管理不善,主要表现为举债的盲目性,银行贷款增加迅速,超过其最大经济承受能力。“不注重资金使用效益”意味着效益不佳,具体表现为投资盲目、不进行科学论证,支出控制不利等。衡量财务风险指标,理应从这些方面进行考察,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财务风险的实质。
四、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高等学校财务风险评价中最关键的是选择高敏感性的重点预警指标,以便预警指标体系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高等学校综合财务状况以及对财务风险的承受能力。由于高等院校存在众多的财务风险,如何有效地全面衡量高等学校在负债和风险方面承受的能力,选择科学合理的风险指标就显得尤其重要。根据高校财务风险的构成要素和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及高校自身的特点。现从偿债能力、运营绩效能力、收益能力和发展潜力等四个方面的财务指标来构建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一)偿债能力指标
资产负债率,利用该指标进行财务风险分析。学校的资产负债率低,说明学校的净资产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财务风险程度。从高校的性质来看,资产负债率保持在较低的比例上较为合适,高校资产负债率的警戒线为40%-60%。当高校资产负债率大于60%,就应该发出预警信号。资产负债率大于1,说明高校财务状况已严重恶化。
收入负债率,收入负债是由于高校借款的偿还必然依赖于未来的收入,它反映学校年收入承受财务风险的程度,借债比率越高,风险越大,会对学校的发展形成威胁。
流动比率,反映高校用可短期内转变为现金的流动资产偿还到期流动负债的能力。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越高,反映高校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债权人的权益越有保证。流动比率高,不仅反映高校拥有的营运资金多,可用以抵偿债务,而且表明高校可以变现的资产数额大,债权人遭受损失的风险小。一般认为1-2的比例比较适宜,它表明高校财务状况稳定可靠,除了满足日常生产经营的流动资金需要外,还有足够的财力偿付到期短期债务。如果比例过低,则表明高校可能难以如期偿还债务。但是,流动比率也不能过高,过高则表明高校流动资产占用较多,会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和高校的获利能力。
现实支付能力,现实支付能力指标是指高校年末货币资金结存数与月均支出额的比值,它用来预测高校近期正常的支付能力。现实支付能力指标反映高校货币资金可供正常运行周转所需的周转月份数。该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越强;反之,高校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越弱。
潜在支付能力,潜在支付能力A5=(年末银行存款+年末现金+年末应收票据+年末债券投资+年末借出款-年末借入款-年末应缴财政专户-年末应缴税金)/学校全年支出类月均支出额,该指标是用年末全部货币资金的结存额加上可变现的债券投资、应收票据、借出款,减去借入款、应缴财政专户和应交税金的值,与全年月均支出额相比,计算出年末速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后的资产可供正常支付的周转月数。表明学校年末存款能满足学校支出的月份。该指标值越大,表明潜在的支付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一般应满足3-4个月的支付能力。
(二)运营绩效能力指标
收入支出比率,该比率是指高校本年度经费总收入与经费总支出的比值。如果总收入小于总支出,该比值小于1,说明高校该年度出现负债和赤字,已动用历年财务结余;反之,若总收入大于总支出,该比值大于1,说明高校该年度财务运行正常,指标值不应过低。
公用支出比率,公用支出比率反映高校合理安排资金的能力,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用于发展投入的资金大。一般以0.5为宜。
经费自给率,经费自给率用来衡量收入满足经常性支出程度的指标,说明高校利用自身资源的能力大小。该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的管理绩效越好;反之,管理绩效越差。对于高校,该指标值正常值在50%左右为好。
净资产收入比率,资产收入比率反映高校每一元钱的净资产能创造多少收入。该比率与收入成正比,与净资产投入成反比。该比率值越大,表明用一定的净资产投入得到的收入越多或者得到一定的收入投入的净资产越少,也即其收益能力越强;反之,其收益能力越弱。指标值过低应引以关注。
投资收益率,其中,校办企业投资=(期初校办企业投资+期末校办企业投资)/2,投资收益率反映高校对校办产业投资和其他投资的收益状况,是衡量高校经济管理工作中对校办产业投资和其他投资的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志,也体现了高校利用其自身的优势,将其科技成果转化为收益的能力。该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投资收益效果越好;反之,投资收益效果越差。该指标值过低应引以关注。
(三)收益能力指标
现金净资产增长率,它反映高校流动资金中现金的运作风险状况,更深刻地反映高校的成长能力。该比率越大,表明高校的发展潜力越大,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小;反之,高校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大。
自有资金动用程度,自有资金动用程度指标是指高校应由自有资金负担的年未应收及暂付款、对外投资、借出款占自有资金的比重。所谓自有资金,是指实际上高校可以支配的自有财力,包括事业基金以及专用基金中扣除留本基金的部分。该指标值越小,表示高校实际自有资金动用越少;反之,该指标值越大,则高校未来的发展越有可能受到制约。
其它资金动用程度,其他资金动用程度指标是指高校应由自有资金负担的年末应收及暂付款、对外投资、借出款占非自有资金的比重。所谓非自有资金,是指在正常情况下所有权不属于学校的经费,比如各类负债和年末的未完项目收支差额等等。该指标值越小,表示高校其他资金动用程度越低,高校财务风险越小;反之,该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其他资金占用程度越高,高校财务风险越大。
货币资金支出比率,该比率反映高校每份支出需要多少货币资金作为保障,即高校未来货币资金的刚性满足程度。该比率越高,表明高校未来的总支出中货币资金支出的保障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该指标值不应过低。
(四)发展潜力指标
发展潜力反映了高等学校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高等学校管理者不能只局限于当前的学校发展状况,还应面向未来,为长期的办学规模扩大和经济效益增长储蓄良好支撑条件。一个学校发展潜力不足,说明其未来财务风险将会加大。属于发展潜力的评价指标主要有:资产权益比率、货币资金支出比率、事业基金可利用率,银行存款保障率等。
资产权益比率=净资产/总资产,资产权益比率反映高等学校总资产中净资产所占的比例,该比率越高,表明未来学校可动用的净资产越多,反之则越少。该指标警戒线,需要根据高等学校实际情况确定,指标值过低或过高均应引以关注。
事业基金可用率=(事业基金-借出款-对外投资)/事业基金,事业基金可用率是指年末学校可动用的事业基金占事业基金总数的比例。它用于衡量学校事业基金可动用程度,比值越高,反映学校调剂弥补预算缺口的能力越强;反之则越低。该指标警戒线,需要根据高等学校实际情况确定,指标值过低应引以关注。
1高速公路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目标
企业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使企业财务活动的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产生差异,根据这一概念可以推知,财务风险控制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保证企业财务活动的正常运行,降低企业的实际经营成果与预期成果之间的差异。对于高速公路公司来说,财务风险控制的目标就是保证有持续流量的通行费收入符合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预期目标,合理保证公司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公司实现发展战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其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①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内部组织结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保证公司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②建立良好的公司内部控制环境,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证公司资产的安全和完整;③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强化风险管理,保证公司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④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误、舞弊行为,保证公司财产的安全;⑤规范公司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⑥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2高速公路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
2.1高速公路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原则
高速公路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应按照全面风险管理全系统、全过程的两个基本特征,并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全面管理与重点监控相统一的原则。建立覆盖所有业务流程和操作环节,能够对风险进行持续监控、定期评估和准确预警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同时,要根据公司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重点风险监控,及时发现、防范和化解对公司经营有重要影响的财务风险。
(2)独立集中与分工协作相统一的原则。建立全面评估和集中管理风险的机制,保证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同时,要强化风险管理主体职责,在保证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与业务单位分工明确、密切协作的基础上,使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平行推进,实现对风险的过程控制。
(3)充分有效与成本控制相统一的原则。建立与自身经营目标、资本实力、管理能力和风险状况相适应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同时,要合理权衡风险管理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合理配置风险管理资源,实现适当成本下的有效风险管理。
2.2高速公路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
财务风险控制体系是以高速公路公司风险管理为基础,以组织控制、制度控制、文化控制为主体,风险分析处理机制和预警分析控制机制为辅助,借助于财务信息化平台,最终实现财务风险的控制目标。该体系首先表明,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是以风险管理为出发点,并且风险管理贯穿于整个体系,最终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个目标;其次,此控制体系的主体部分是从组织、制度、文化三个角度入手,即构建有效的分层级的组织控制体系是基础,财务预算、资金集中管理和内部审计控制制度体系是核心,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文化控制是保障;最后,风险分析处理机制包括风险分析的组织机制、处理机制和责任机制。预警分析控制机制包括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财务预警标准的确定以及预警分析系统。风险分析处理机制和预警分析控制机制两者对上述的组织控制、制度控制和文化控制起辅助作用,从而形成一个各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合理的、严密的、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见图1。
3构建COSO风险管理框架下的高速公路公司财务风险控制评价体系
构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评价体系,应先理清风险管理中内外部关系,即风险管理框架并非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替代,而在于对内控框架予以包含和深化,企业应将COSO风险管理理论融入内部控制的各项职能中,诸如提高风险反应决策、确认并管理多重风险、减少经营意外和损失、提高资金配置能力、抓住机遇以及和企业战略相互关联等。同时,还要分析企业面临风险和机遇之间存在联系,企业风险管理目标也存在可控和不可控之分,只有保持风险管理框架中要素的有效互动,才能真正发挥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作用。高速公路公司财务风险控制评价体系如图2所示。
图2高速公路公司财务风险控制评价体系
融资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基础,其效果如何对企业影响很大。而就现在来看,一些企业因规模小只能用业主出资形式或流动资金来进行周转。这种有限的资金周转方式常使企业失去发展时机,也不能使企业更好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应该采用多元化模式进行融资,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最大限度的利用政府政策和社会资源灵活的进行筹资。实际工作中,可以争取政府为企业提供的创新资金以降低筹资成本。也可以和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将本企业财务风险分散,最大限度的减少企业风险。
2.树立风险意识完善财务风险管理体制
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树立风险意识是比较重要的,可以通过对风险的识别、估量和分析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最经济的方法将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损失降至最低。对财务风险有一定意识后,还应该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这就需要完善财务分先管理体制。在体制建立过程中,应该先明确责任、权利、利益和报酬等因素,之后再建立财务风险激励体制和约束体制,以现代化制度为前提来协调企业经营者、所有者、员工、政府和债权人的利益和风险分担关系,使其在协调多方利益的同时,也能提高企业财务风险防范能力从而减少企业损失。
3.完善风险控制体系
目前来看,我国一些企业建立的财务会计系统因受机构设置不合理、人员素质薄弱和规章制度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而使财务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这些问题的出现,不得不使我们关注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完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先设立专门控制财务风险的机构,并配备专业技术人才对资本市场和经济态势进行预测和技术分析。即对生产经营活动重要环节进行分析,配置专人负责强化各环节监督体制,以避免人为因素影响决策使企业受到重大损失。为了使风险控制体系更好的发挥其作用,还应该对现有的制度法规进行完善。工作中要对筹措资金、投资和经营过程中没有规范的制度进行规范和完善,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法规以便更好的对财务风险进行控制。
4.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队伍
财务管理队伍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完善有重要作用,是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基础。而在实际财务管理过程中,一些财务管理人员身兼数职,使得财务管理人员不能对相关财务信息进行有效处理,甚至使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财务管理人员缺乏财务信息知识,不能科学对财务信息进行有效判断,使企业不能及时掌握有效信息而导致财务风险。这就需要对原有的财务人员结构进行优化配置,结合实际需求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化财务知识培训,以增强其专业能力,以便为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有利条件。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企业经营危机的形成多是财务危机引起的,这就需要对财务危机进行分析并将其作为企业风险预警器,一旦风险来临提前预警,以便于企业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风险。基于此可以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通过数据化管理系统对企业内外的财务经营状况进行立体化分析,以便使财务指标数据更好的显现出来,为企业提供有效依据。如企业出现产品积压或质量下降等问题,预警系统就会出现风险预警信号,这时企业就可以根据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方式予以解决。从中可以看出财务预警机制可以加强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联系,使所有者更好的洞悉财务风险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也能对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预测,为企业发展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