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9:35:2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产品前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沭阳地处中国南北交界处,气候宜人,一年四季雨水充沛、光照充足,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北方的树种到南方种植、南方的品种移植到北方,都需要在沭阳先“待”上两年,否则移栽难以存活,早在很久以前,沭阳人就发现了这一规律,并利用这一特有的优势,大面积种植花卉苗木。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当地政府进一步挖掘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引导新河、颜集等乡镇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普遍种植花卉苗木,并且带动了木材加工产业的发展,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互联网的广泛运用,网上交易成为花卉苗木及相关附属用品销售的重要渠道,一大批网店应运而生,目前网上销售的鲜花绿植等70%来自沭阳。同时,网上销售的持续火爆又加速了沭阳花卉苗木产业的发展壮大,全县花卉苗木种植面积扩大到了51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花卉苗木基地。
1.2人力资源丰富,无数人通过网上销售发家致富
人是第一资源,也是最宝贵的资源。沭阳拥有190多万人口,是全国人口第三大县。敢想敢闯、富有创新精神是沭阳人的鲜明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年轻的沭阳人到苏南、苏中地区务工,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本领。伴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无数外出务工的沭阳人看到了商机,他们把目光瞄准了家乡的花木,选择了返乡创业,成为新一代“创客”。颜集镇周小龙2005年开始从事网络花木交易,经过两三年的打拼,网上年交易额突破200多万元,其花木产品通过网络销售到东南亚及港澳台市场,沭阳电视台专题报道了他的致富经历。新河镇龙堰村创业青年陆明2006年注册网店,当年销售额达到20多万元,2012年突破300万元,被县创业办公室授予“沭阳县十佳网络产业示范店”称号。他们的成功激励了千千万万沭阳人,成为一道靓丽的创业风景线。
1.3电商平台日趋完善,“互联网+农业”空间越来越大
2003年以前,沭阳县花木销售主要是通过花木绿化工程、花木经纪人以及通过各种网站花木信息,销售渠道相对单一,网上销售份额很低。2003年,有人利用“书生商友”网络平台做起苗木生意,标志着沭阳县网络营销进入了新的阶段,当年10月,部分青年尝试在淘宝网开设花木销售网店。2005年以后,很多青年人利用淘宝、阿里巴巴、天猫等网络平台开设花木网店,从事花卉苗木及其他农产品网络交易。2010年后,全县农产品网络营销步入高峰期,到了2014年,除了上述网络平台,又有部分农民登陆京东、中华、淘宝南京馆等网络平台从事农产品网上交易。2014年,沭阳县坤艺园林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马飞等8个人投资80万元建立了沭阳县花卉苗木交易网络平台——苗木汇,2015年3月京东宿迁馆成立,沭阳县也于2015年建立了网络创业公共服务平台,所有这些为沭阳“互联网+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平台。
1.4政策宽松、扶持力度大,基础设施配套相对完善
农产品网上销售的主体主要是实力不强的创业农民,农产品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业态,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2014年把农产品网上销售列为农村工作重点,鼓励农民开展网上开店创业。网络创业已被列入县委、县政府对乡镇及县直部门的目标考核,建立了严格的奖惩和考核机制。2015年县里专门腾出土地,规划建设了2万平米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并对入园电商给予大幅度优惠。县农村商业银行专门开发了信贷品种,对网络创业给予大力扶持。2012年,沭阳县在宿迁大道与上海路交叉口规划建设605.05亩、总投资达8.6个亿的百盟物流园,该园是一座以公路运输为主,公、水、铁多式联运的现代化物流枢纽,一期项目2013年11月投入运营,众多物流企业的进驻,为推动沭阳农产品网上销售提供了重要条件。
2“互联网+农业”让老树发新芽,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农民得增收、市民得实惠
农产品网上营销门槛低,对文化知识的要求相对不高,从而赋予了个人和企业更大的商业能量与自由。从沭阳的实践来看,互联网与传统农业的有机结合,不仅改变了农产品流通模式,催生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繁荣,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也让城市居民得到了实惠。
2.1推动了花木产业提档升级
沭阳是传统的花木大县,一度只能靠数量取胜,在高档品种上与常州武进桠溪、南通如皋等地存在一定差距。随着农产品网络销售的蓬勃发展,沭阳农业提档升级的步伐也逐步加快:一是高档苗木栽种面积不断扩大,以江苏金海棠、三叶园林为代表的园林企业,所种植的苗木高档化、专业化、品牌化趋势日益明显;二是推动特色产品发展,互联网将小农户与大市场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激烈的市场竞争倒逼网络经营者改变种类和提高产品质量,风信子、长春腾、杜鹃、君子兰等200多个新品种在沭阳落了根;三是促成了花木有形市场的建立,沭阳县先后建立了花木大世界、国际花木城、苏台花木产业园,线上交易的活跃带动了线下市场的发展。
2.2完善了花木网络营销经营模式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沭阳县农产品网络经营模式日趋多元化,目前主要有B2B、B2C、C2B、C2C四类,B2B、B2C主要以沭阳县坤艺园林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马飞等人创建的“苗木汇”网络营销经营平台为主,实现营销主体、网络平台、产品输送一体化,通过建立自己的苗木基地向企业和个人提供绿化苗木、大小盆景等产品。C2B、C2C则是沭阳县农产品网络营销的主要力量,经营主体利用淘宝、阿里巴巴、天猫等网络平台销售各类农产品,经营的产品多半靠自己生产,但也有许多特色产品从当地、山东、广东及养殖户和生产厂家采购而来,形成了“买全国、卖全国”的格局。
2.3带动了农产品物流产业的发展壮大
在互联网的催化下,农产品的物流模式也在发生嬗变,以电子商务为主要形式的新型流通模式快速崛起,在流通主体、组织方式、上下游影响等方面都呈现了积极的创新和变化。各类生产者直接对接电子商务平台,沭阳的农户和家庭农场、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踊跃变身网商,在广阔的市场前景下,他们的议价能力变得越来越强。据了解,沭阳的快递价格在华东地区价格最低、效率最高,江浙沪三地一般次日即可送达,在不超重的情况下,一般的快递费用通常不超过5元,这主要得益于沭阳农产品的销售量特别巨大,形成了明显的规模效应,而且全国知名的物流企业在沭阳都建立了分公司。
2.4直接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
沭阳县花木网络销售的快速崛起,激起了创业就业的热潮,带动了农民就业、物流运输、餐饮业,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社会效益巨大。据不完全统计,全县1.2万家网店,平均每个网店用工5人,大的网店用工都在10人以上,按每人每天收入100元测算,仅此一项,至少给农民带来20亿元的收入。同时,物流运输业随之兴旺,圆通、申通、中通、快捷、天天、汇通等20多家物流公司在新河、颜集、庙头等乡镇建立了物流中转站,按照物流成本占交易额15%计算,全县农产品网络销售产生的物流费用约6亿多元。不仅如此,花木网络营销的关联配套产品销售也十分火爆,在新河、颜集等乡镇,花盆、托盘等附属产品批发店随处可见,当地住宿、餐饮等产业生意人气也很旺。
2.5切实提升了农民的市场地位
通过互联网交易,农民转型为卖家,可以直接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和交易,从而极大地增强了议价权,提升了交易地位。可以说,在“互联网+”大发展之前,中国农民很少有人能够直接和消费者平等地讨价还价。部分农民虽然没有直接面对消费者,但也通过电商供应商的方式,融入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产业链,并从新型流通模式带来的扁平化中受益。从去年起,淘宝推进了特色中国项目,面向全国开展地方馆建设工作,发展原产地农产品直销模式,不仅推动了各地农产品品牌的树立,也推动建立了一批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商,强化了分销、质检、包装、冷链在内的农产品服务体系的完善,而农民是最大的受益者。
3沭阳“互联网+农业”的前景展望
3.1加快推进农村互联网基础建设
信息时代,互联网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宽带和水电气一样成了生活的必需品。因此深化“互联网+农业”首先就要解决互联网问题。与城市相比,农村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网速慢、资费高的问题由来已久,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仍然存在。沭阳应以国家正在实施“宽带中国”战略为契机,加快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为广大农民“触电上网”提供便利条件。
3.2做大做精农业产业
“互联网+农业”的基础是农业产业。据阿里零售平台统计,2014年福建省卖掉了平台上74.88%的乌龙茶,云南卖掉了平台上63.11%的普洱茶,黑龙江卖掉平台上26.87%的大米。而乌龙茶、普洱茶、大米正是上述三省的特产,并且实现了产业化规模化。因此,沭阳可借鉴其他地方好的经验做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提升产品档次、在产品品牌上做文章,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夯实“互联网+农业”基础。
3.3提升农产品物流产业层次
当前,影响和制约“互联网+农业”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物流产业不规范、效率不高。与工业产品相比,农产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物流的要求很高。作为地方政府,沭阳可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顺丰、圆通等物流公司加大在沭阳的投入,改善农产品物流设施设备,优化联运交通网络,增加箱式冷藏车数量,尽量减少运输农产品损耗,最大限度地缩短农产品在途时间。
3.4切实规范网络经营行为
网上营销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也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沭阳县绝大多数网络经营者守法经营,但也有极少数者不讲诚信,严重影响了沭阳电商整体形象。目前,沭阳市场监督部门已经与阿里巴巴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享网商身份、销售等基础信息,联手打击违法行为,共同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赋予“互联网+农业”更强的生命力。
沭阳地处中国南北交壤处,气候宜人,1年4季雨水充分、光照足量,无比合适植物生长。特殊的地舆位置使患上北方的树种到南方种植、南方的品种移植到北方,都需要在沭阳先“待”上两年,否则移栽难以存活,早在良久之前,沭阳人就发现了这1规律,并应用这1独有的优势,大面积种植花卉苗木。特别是上世纪九0年代中后期,当地政府进1步发掘其独特的地舆位置优势,引导新河、颜集等乡镇展开农业产业结构调剂,普遍种植花卉苗木,并且带动了木材加工产业的发展,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首要途径之1。跟着互联网的广泛运用,网上交易成为花卉苗木及相干附属用品销售的首要渠道,1大批网店应运而生,目前网上销售的鲜花绿植等七0%来自沭阳。同时,网上销售的延续火爆又加速了沭阳花卉苗木产业的发展壮大,全县花卉苗木种植面积扩展到了五一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花卉苗木基地。
一.二人力资源丰厚,无数人通过网上销售发家致富
人是第1资源,也是最可贵的资源。沭有一九0多万人口,是全国人口第3大县。敢想敢闯、富有立异精神是沭阳人的光鲜特征。改革开放以来,良多年青的沭阳人到苏南、苏中地区务工,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本领。伴同着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无数外出务工的沭阳人看到了商机,他们把眼光瞄准了故乡的花木,选择了返乡创业,成为新1代“创客”。颜集镇周小龙二00五年开始从事网络花木交易,经由两3年的打拼,网上年交易额突破二00多万元,其花木产品通过网络销售到东南亚及港澳台市场,沭阳电视台专题报导了他的致富阅历。新河镇龙堰村创业青年陆明二00六年注册网店,当年销售额到达二0多万元,二0一二年突破三00万元,被县创业办公室授与“沭阳县10佳网络产业示范店”称号。他们的胜利鼓励了千千万万沭阳人,成为1道靓丽的创业景色线。
一.三电商平台日益完美,“互联网+农业”空间愈来愈大
二00三年之前,沭阳县花木销售主要是通过花木绿化工程、花木经纪人和通过各种网站花木信息,销售渠道相对于单1,网上销售份额很低。二00三年,有人应用“书生商友”网络平台做起苗木生意,标志着沭阳县网络营销进入了新的阶段,当年一0月,部份青年尝试在淘宝网开设花木销售网店。二00五年之后,良多青年人应用淘宝、阿里巴巴、天猫等网络平台开设花木网店,从事花卉苗木及其他农产品网络交易。二0一0年后,全县农产品网络营销步入高峰期,到了二0一四年,除了了上述网络平台,又有部份农民登陆京东、中华、淘宝南京馆等网络平台从事农产品网上交易。二0一四年,沭阳县坤艺园林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马飞等八个人投资八0万元树立了沭阳县花卉苗木交易网络平台——苗木汇,二0一五年三月京东宿迁馆成立,沭阳县也于二0一五年树立了网络创业公共服务平台,所有这些为沭阳“互联网+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利用平台。
一.四政策宽松、扶持力度大,基础设施配套相对于完美
农产品网上销售的主体主要是实力不强的创业农民,农产品电子商务作为1种新的业态,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撑以及引导。县委、县政府从来高度注重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二0一四年把农产品网上销售列为农村工作重点,激励农民展开网上开店创业。网络创业已经被列入县委、县政府对于乡镇及县直部门的目标考查,树立了严格的赏罚以及考查机制。二0一五年县里专门腾出土地,计划建设了二万平米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并对于入园电商给予大幅度优惠。县农村商业银行专门开发了信贷品种,对于网络创业给予鼎力扶持。二0一二年,沭阳县在宿迁大道与上海路交叉口计划建设六0五.0五亩、总投资达八.六个亿的百盟物流园,该园是1座以公路运输为主,公、水、铁多式联运的现代化物流枢纽,1期项目二0一三年一一月投入运营,众多物流企业的进驻,为推进沭阳农产品网上销售提供了首要前提。
二“互联网+农业”让老树发新芽,推进农业产业转型进级、农民患上增收、市民患上实惠
农产品网上营销门坎低,对于文化知识的请求相对于不高,从而赋与了个人以及企业更大的商业能量与自由。从沭阳的实践来看,互联网与传统农业的有机结合,不但扭转了农产品流通模式,催生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繁华,增进了当地农民增收,也让城市居民患上到了实惠。
二.一推进了花木产业提档进级
沭阳是传统的花木大县,1度只能靠数量取胜,在高级品种上与常州武进桠溪、南通如皋等地存在必定差距。跟着农产品网络销售的蓬勃发展,沭阳农业提档进级的步伐也逐渐加快:1是高级苗木栽种面积不断扩展,以江苏金海棠、3叶园林为代表的园林企业,所种植的苗木高级化、专业化、品牌化趋势日趋显明;2是推进特点产品发展,互联网将小农户与大市场牢牢联络在了1起,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剧烈的市场竞争倒逼网络经营者扭转种类以及提高产品质量,风信子、长春腾、杜鹃、正人兰等二00多个新品种在沭阳落了根;3是促成为了花木有形市场的树立,沭阳县前后树立了花木大世界、国际花木城、苏台花木产业园,线上交易的活跃带动了线下市场的发展。
二.二完美了花木网络营销经营模式
经由10多年的发展,沭阳县农产品网络经营模式日益多元化,目前主要有B二B、B二C、
C二B、C二C4类,B二B、B二C主要以沭阳县坤艺园林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马飞等人创立的“苗木汇”网络营销经营平台为主,实现营销主体、网络平台、产品输送1体化,通过树立自己的苗木基地向企业以及个人提供绿化苗木、大小盆景等产品。C二B、C二C则是沭阳县农产品网络营销的主要气力,经营主体应用淘宝、阿里巴巴、天猫等网络平台销售各类农产品,经营的产品多半靠自己出产,但也有许多特点产品从当地、山东、广东及养殖户以及出产厂家采购而来,构成了“买全国、卖全国”的格局。 二.三带动了农产品物流产业的发展壮大
在互联网的催化下,农产品的物流模式也在产生嬗变,以电子商务为主要情势的新型流通模式快速突起,在流通主体、组织方式、上下游影响等方面都出现了踊跃的立异以及变化。各类出产者直接对于接电子商务平台,沭阳的农户以及家庭农场、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积极变身网商,在广阔的市场前景下,他们的议价能力变患上愈来愈强。据了解,沭阳的快递价格在华东地区价格最低、效力最高,江浙沪3地1般第二天便可投递,在不超重的情况下,1般的快递费用通常不超过五元,这主要患上益于沭阳农产品的销售量尤其巨大,构成了显明的范围效应,而且全国知名的物流企业在沭阳都树立了分公司。
二.四直接增进了农民就业增收
沭阳县花木网络销售的快速突起,激发了创业就业的热潮,带动了农民就业、物流运输、餐饮业,构成了1条完全的产业链,社会效益巨大。据不完整统计,全县一.二万家网店,平均每一个网店用工五人,大的网店用工都在一0人以上,按每一人每一天收入一00元测算,仅此1项,至少给农民带来二0亿元的收入。同时,物流运输业随之兴旺,圆通、申通、中通、快捷、每天、汇通等二0多家物流公司在新河、颜集、庙头等乡镇树立了物流中转站,依照物流本钱占交易额一五%计算,全县农产品网络销售发生的物流费用约六亿多元。不但如斯,花木网络营销的关联配套产品销售也10分火爆,在新河、颜集等乡镇,花盆、托盘等附属产品批发店随处可见,当地住宿、餐饮等产业生意人气也很旺。
二.五切实晋升了农民的市场地位
通过互联网交易,农民转型为卖家,可以直接与消费者进行沟通以及交易,从而极大地增强了议价权,晋升了交易地位。可以说,在“互联网+”大发展以前,中国农民很少有人能够直接以及消费者同等地讨价还价。部份农民尽管没有直接面对于消费者,但也通过电商供应商的方式,融入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产业链,并重新型流通模式带来的扁平化中受益。从去年起,淘宝推动了特点中国项目,面向全国展开处所馆建设工作,发展原产地农产品直销模式,不但推进了各地农产品品牌的建立,也推进树立了1批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商,强化了分销、质检、包装、冷链在内的农产品服务体系的完美,而农民是最大的受益者。
三沭阳“互联网+农业”的前景瞻望
三.一加快推动农村互联网基础建设
信息时期,互联网在深入地扭转人们的糊口,宽带以及水电气1样成为了糊口的必须品。因而深化“互联网+农业”首先就要解决互联网问题。与城市相比,农村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于后进,网速慢、资费高的问题由来已经久,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依然存在。沭阳应以国家正在施行“宽带中国”战略为契机,加快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为泛博农民“触电上网”提供便利前提。
三.二做大做精农业产业
“互联网+农业”的基础是农业产业。据阿里零售平台统计,二0一四年福建省卖掉了平台上七四.八八%的乌龙茶,云南卖掉了平台上六三.一一%的普洱茶,黑龙江卖掉平台上二六.八七%的大米。而乌龙茶、普洱茶、大米恰是上述3省的特产,并且实现了产业化范围化。因而,沭阳可鉴戒其他处所好的经验做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晋升产品档次、在产品品牌上做文章,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夯实“互联网+农业”基础。
三.三晋升农产品物流产业层次
当前,影响以及制约“互联网+农业”的首要因素之1便是物流产业不规范、效力不高。与工业产品相比,农产品拥有必定的特殊性,对于物流的请求很高。作为处所政府,沭阳可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引导以及激励顺丰、圆通等物流公司加大在沭阳的投入,改善农产品物流设施装备,优化联运交通网络,增添箱式冷藏车数量,尽可能减少运输农产品消耗,最大限度地缩短农产品在途时间。
三.四切实规范网络经营行动
鉴于我国旅游产业的加速发展,乡村旅游已发展成为我国旅游行业的一支十分重要的骨干力量。这是因为旅游业具有非常大的乘数效应以及综合功能,从而让乡村旅游发展为落实解决城乡统筹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在我国乡村旅游开发进程之中,如何推进农产品销售始终是无法忽略的重要课题。虽然近年来学术界对于乡村旅游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但是对于如何利用乡村旅游推动农产品销售却极少有人进行深入探究。在此,笔者针对乡村旅游背景下的农产品销售问题实施了探究,期望能够更好地调整我国农村地区的 产业结构,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实际参考。
一、开发适应于乡村生态旅游农产品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对乡村农产品销售工作愈来愈重视,逐步采取了诸多举措以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在市场竞争变得愈来愈激烈的情况下,应当深入结合本地耕地资源、水资源和农产品等各类资源,使用新型包装技术以及设计新观念,结合乡村旅游实际,利用各项销售措施,从而让当地农产品能够升级为具备浓郁地方特点的乡村旅游纪念品。这类农产品不但能很好地满足广大游客对原生态产业的好奇心,而且还能够丰富当地的乡村旅游形态,进而产生旅游升级换代新产品,形成吸引外来游客的全新焦点与亮点。乡村生态旅游视角下的农产品外包装设计应当尽可能地做到天然和无污染。农产品包装视觉语言应当侧重于对色彩、图形以及文字的调配,并且还应当在技术上加以全面创新,通过把传统工艺和当前的新型工艺技术相互联结,从而推动农产品朝适应于乡村生态旅游的方向加以转换。
二、乡村旅游视角下我国农产品的特点
乡村旅游具备了有别于与普通旅游产品的鲜明特点,这样一来,乡村旅游之中的农产品销售自然也就具备了特殊性。归纳起来,乡村旅游视角下的我国农产品销售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具备即时消费性。乡村旅游之中的农产品销售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购买与消费之间协同性。我国乡村农产品绝大多数为各类食物,诸如蔬菜、水果以及海鲜之类,此类农产品因为自身所具备的生物性以及自然性特征,往往具有鲜活和易于腐烂的特质,因此游客们买了之后马上就可食用,例如烤玉米棒、烤鱼以及新鲜水果等。此类食品的最大特征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农家风味,显得清新而又自然,而且这类当地农特产品对外来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能够实现农产品的即时消费。二是供给具有极强的地域性。乡村农产品可以说是当前乡村游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乡村农产品文化资源的鲜明特色是地域性非常强。我国的地域非常广,民族很多,而且风俗也各不相同,气候与地理环境的差别非常大,我国 各地在食品口味上具有极大的差别。例如,我国的西北地区的口味偏酸,西南地区的口味偏辣,华北地区的口味偏咸,而华南地区与华东地区的口味则偏甜。在乡村农产品旅游之中,各地农产品自然也会有极大的差异。同时,南方与北方的饮食习俗也各不相同,两地游客在乡村游中购置农产品的偏好自然也不会相同。三是直接销售降低了流通成本。乡村游中农民们往往会把自家所产农产品直销给外来游客 ,这就极大地压缩了农产品营销途径,自然也就压低了流通的成本,提升了农产品所具有的附加值,同时也提升了农民群众的实际收入,能够推动农村经济取得可持续发展。
三、乡村旅游视角下的我国农产品销售现状
(一)农家乐销售模式
农家乐作为新开发的一种乡村旅游方式,业主们对自家所生产的农产品实施加工,依赖于周边良好的自然田园风光以吸引外地游客前来住宿、休闲、购买农产品,且价格较为低廉。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地区均有农家乐在经营,通过这种方式来购买农产品,已经成为现代都市人乡村休闲旅游的一项重要内容。依据经营特点之差异,农家乐可划分成以下三大类型:一是食宿接待模式。此类农家乐以餐饮和住宿为主要内容,通常位于城市附近或者知名景点周围,致力于为广大游客提供高质量的食宿类服务、特色化农家娱乐体验类项目。二是农业观光模式。以参与和互动为主要内容,一般位于城市郊区或者乡村,致力于让游客们深入学习农业方面的知识、开展农耕文化方面的亲身实践,以投身农事活动的方式来体会农家乐的内涵。如浙江省宁波市奉化滕头村就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三是休闲度假模式。主要内容是品茶、娱乐等。这类农家乐依托于本地出色的生态环境,从而吸引广大游客前来消费,比如,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梅家坞就是如此。
(二)科普旅游销售模式
科普旅游销售模式是指利用农业观光基地、农业科技园、农业展览馆等科普场所,通过让游客们参观游览,从而对农业技术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此类乡村游所销售的农产品包括两大类,一是采摘类农产品,比如瓜果蔬菜等;二是深加工之后的农产品。我国科普旅游发展步伐较晚,上世纪80年代的上海宝钢的开放型生产流水线开放对外参观,标志着我国科普旅游销售的开始。其后,我国的诸多卫星发射基地、航天机构以及汽车、电力、石油、酒业等行业中的大型企业开始实施科普旅游销售工作。本世纪以来,我国农业企业的科普旅游开始兴起,很多大型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开通了农业科普旅游项目。比如,天津农科院就建立了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其中的农产品科普旅游项目有农事体验园、园艺植物世界、农产品深加工区以及酿酒文化休闲区等,可以让游客们在放松休闲的同时学到许多农业科普方面的知识。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农产品一定要以本地乡村特色化产品为其内容,切不可照搬传统旅游景区所售商品,否则就会失去自身的特色,从而不利于农产品的销售。
(三)民俗风情旅游销售模式
我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所构成的,具有十分辉煌的文化以及文明史。各民族均有自身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耕种文化、婚丧习俗、传统节庆、工艺产品等,从而组成了我国民俗文化的美丽画卷。乡村旅游中的民俗风情游就是将民族风情作为吸引外游客的主要特点,通过吸引各类游客来开发民俗类旅游资源。民俗风情游可分成乡村民族文化游览、耕作文化游览、民族文化游览等,能够很好地提高乡村旅游所具有的丰富文化含义,并且依靠这一特色来销售民族特色农产品。这一类型的乡村游的典型代表当属北京民俗旅游文化村。
(四)农事体验旅游销售模式
近年来,因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宣告体验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体验经济下的人们已经不再只局限于以观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而是需要追求更加多的参与感以及新奇体验。这样一来,农事体验旅游就开始兴起了。参加乡村旅游的广大游客唯有通过这种旅游方式,才能全面参与到当地农村生产生活之中的诸多方面。在此过程中,应当结合当地实际,把垂钓、采摘以及狩猎等体验内容穿插于旅游的全过程之中,这样一来就能够自然而然地推动当地农产品的销售,进而让游客们在最大限度上体验到当地农村生活之乐趣。
四、乡村旅游视角下农产品销售的发展前景
(一)农产品价格定价体系将会持续调整
价格始终是广大游客购置农产品过程中极为关注的内容之一。如今,我国乡村旅游背景下的农产品市场价格极为混乱,甚至影响到了商品流通量。除本地工商管理、城市管理等部门应当依法提高监管工作的力度之外,还应当积极运用更有效果的举措,以规范农产品经营人员 的营销方式,切实防止在乡村旅游农产品市场之中出现不合规定经营之现象。当然,农产品经营者还可依据消费者的差异化层次出台合理的农产品差别化措施,从而更好地提升农产品对外销售的额度。一是用技术上的差别进行价格认定,也就是按照农产品所采取的技术以及服务难易状况来进行定价。二是用团购优惠来进行定价,也就是依据购置农产品的具体消费者人数进行定价。比如,一旦有十人以上购买即可享受到八折优惠等。三是用时间差别来进行定价,也就是分淡旺季、工作日与节假日等时间上差别,分别收不一样的价格。
(二)农产品品牌销售将成为常态
今后的农产品市场营销如果缺少了品牌效应,那么营销成效就会事倍而功半。所以,未来的农产品营销必然会向着品牌化加以发展,品牌化发展也能给农产品销售带来很好的经济利益回报。消费者们在品尝特色乡村旅游农产品之后,如果对产品比较认可,就能够感受到当地的农耕文化和品牌特性,这样一来就能带来更加多的游客。
(三)农产品网络销售将占据更大市场份额
网络销售可以说是传统市场销售方式和计算机网络之间相互结合之产物,也是近年来新出现的商品销售方法之一。网络销售以国际互联网为基本载体,把全新市场营销手段以及观念融合至市场销售实践之中,全面发挥出网络的巨大优势,跨越时空之限制来实施营销活动。 农产品网络销售就是把网络营销方式运用至农产品销售之中。它具备了个性化和跨越时空等特征。因为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我国的农产品企业以及政府均愈来愈重视农产品网络端销售状况,而且政府部分也及时采用了诸多举措来推进我国乡村网络建设,而且成效明显,极大地推动了农产品实施网络销售的进程。因为电子商务技术在持续稳定地发展,在具体的农产品网络销售过程中,乡村旅游类网站也会发挥非常大的作用。如今,淘宝、艺龙、携程、同程等网站在乡村旅游中所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利用这些网站,以乡村旅游为切入点来促进农产品销售,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网站中的乡村旅游页面一定要有十分丰富的信息,除常规旅游网站都有的旅游类信息之外,还要着重介绍本地农产品的详细信息,诸如当地农产品的鲜明特色、实惠的价格、出色的外包装等各类信息,并且可以提供线上交易,消费者下订单后只要数日即可收到新鲜采摘的特色农产品,如此一来自然能够吸引到众多对乡村旅游感兴趣的消费者们前来购买,就能够很好地提升本地农产品的销量,进而提升当地农民群众的收入。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乡村旅游的全面推进,运用乡村旅游来推动农产品销售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一销售方式不仅能够为当地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更加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提升当地农村群众的实际收入,而且还能推动我国农产品行业的产业化发展进程,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实现新的发展,为我国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予以更大更有力的支持。当然,通过乡村旅游视角来分析农产品销售的探讨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文的分析还不够细致全面,对于下一步发展前景的把握也不一定准确,这些均需要在今后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从而推动我国乡村旅游和农产品销售事业取得新的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俊.构建新型生态旅游产品销售渠道系统探析[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4(01)
[2]范小华,牛永革.基于独特销售主张理论的旅游口号评价――以中国5A级旅游景区为例[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
[3]李肖楠.体验营销在邮轮旅游销售中的应用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5(01)
[4]张佳通.黑龙江省海林农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营销策略[J].农场经济管理,2015(05)
[5]刘雷,赵丽丽.新常态下海南农业旅游营销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5(16)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1-0105-02
1 研究背景
“互联网+农业”是互联网对农业的重构,也就是通过信息流打通各个环节形成一个完善的农业互联网生态圈,从而解决供需双方信息无法共享的问题。此时,农业互联网平台成了产业链的核心,融通了整个产业链的物质、资金和信息流,使得整个产业链共生、共赢、互利。我们聚焦于通榆县电子商务模式探讨农产品电商发展的可行性和展望。
2 研究内容
通榆县位于吉林省西部,科尔沁草原东陲,是世界公认的优质农产品黄金产业带,与法国波尔多葡萄酒、瑞士高山奶酪等知名产品处于同一纬度。通榆县作为农业大县素来就有“葵花之乡”、“绿豆之乡”的美誉,盛产杂粮杂豆、打瓜等特色优质农产品。为破解长期以来的农产品销售困局,2013年9月底,通榆县招商引入杭州常春藤实业有限公司,在该公司主营通榆特色农畜产品,这也标志着通榆县农产品电子商务项目正式启动。在经营中,逐渐形成了一条具有通榆自身特色、以农产品原产地直供为核心的电子商务发展之路。
此外,作为全国第三个“千县万村计划”农村淘宝示范试点县,阿里计划三年内在通榆县设置100个村级淘宝服务站点,推动项目在基础设施、物流通路、发展环境等方面的建设期望吸引更多电商落户通榆从而带动通榆电子商务行业的整体发展。
通榆县电子商务模式有以下3个方面的带动作用:①加强农村宽带建设,实现电信村村通;②提高农民创新意识,吸引农民返乡农作;③吸引电商人才进乡,缓解城市就业压力.
3 通榆县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模式优劣势分析
3.1 优 点
①资源整合高效。通榆县在供应链端不仅联合当地村落、乡镇以及一些有固定基地的深加工企业,而且联合当地合作社组成合作社联合社,从而可以实现运营商通过联合社影响合作社,又通过合作社影响农户的目标,打通了产业链的每个环节,让产业价值链不断增值。
②品牌化运作,拥有专业的第三方主体负责运营。通榆县为当地的农产品取了一个好名字叫“三千禾”,并直接进驻天猫旗舰店且成立了县域电子商务协会,帮助第三方主体运营。其更重要的魅力在全程产业链上进行标准化运作,统一采购、统一包装、统一运营、统一配送、统一售后等诸多标准化尝试,并且独立的电商运营公司能保证营销的质量,流量的运作,品牌的运营,从而保证整个产业链最关键的环节能持续地创造价值。
③巧妙地借助地域特色找出差异化来体现农产品品质。通榆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会大大的增加品牌附加值,目前主要售卖来自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的杂粮杂豆、葵花籽和具有国家地理标识的草原红牛肉等,通榆县便依托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打造出了“三千禾”这条突围之路。
④渠道建设价值高。通榆县品牌化的战略价值是可以带动产业群的,上游产地可以更加集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下游可以带动半成品、深加工产业及附属产业的发展,产业发展最终收益的还是老百姓。
⑤政府的大力支持与主导。要探寻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初期肯定会遇到诸多问题,而政府的参与则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保证了农民在新的产业链之中的利益,政府通过农村合作联社以及农村合作社作用于村民,起到了连接村民与电商公司的纽带作用。
⑥营销效应强。阿里作为交易服务商和农产品电子商务价值网络模式的提供者,是直接与各方进行接触的公司,价值链上的任何一方都是阿里投资的受益者,与各方直接接触的优势是可以为平台带来巨大的流量,并且获取农村消费者的信任感,营销带来的正面效益大。
3.2 缺 点
①融资难。根据《2014~2015年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截至2014年底,我国有各类涉农电商3.1万家,其中涉农交易类电商接近4 000家。但其中仅有1%盈利,另外的7%巨亏、88%略亏、4%持平。虽然通榆县属于1%的部分,但是面对农产品附加值低,物流、保鲜成本却居高难下的情况下如果得不到资本青睐,无法顺利拿到融资的话,那么通榆县涉农电商想要做的久远也实属不易。
②模式难以复制。通榆县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虽然现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其他地区不能简单地模仿品牌化这条路,农产品实行品牌化需要一定的基础条件,最基本的条件就是需要耕地有一定规模化和集约化,没有集约就没有效率,没有规模就没有产量,并且品牌经营需要特色,而大多数农村的农产品并不具备先天的特色。
③可持续的盈利能力差。阿里盈利的指标是开店数量以及支付宝交易额,单家第三方运营公司对一个地区的垄断经营与阿里的盈利目标有冲突,并且淘宝天猫的网货下乡,特别是农资产品的下乡与村民的生活习惯有冲突,不利于阿里最终目标的实现。
3.3 小 结
从通榆县农产品电商模式可以看出,涉农电商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来改善目前市场上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榆的“原产地直销计划”减少了流通环节,“去中间化”,因此推动了农产品领域的公平贸易。这样可以更多的让利给农户,提高了农户的收入,帮助解决农民“卖难”问题。由于农产品进驻网络平台这从终端需求倒逼生产环节标准化,提升农产品品质。但是通榆县的发展模式难以复制,特别是在耕地难以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地方,品牌运作方式难以实行,小规模散户又缺乏信任与竞争力,阿里的可持续盈利能力也被被外界所质疑,所以通榆县作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成功范例,整个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还有待观望。
4 发展前景展望与建议
4.1 发展存在的问题
4.1.1 网点分布
现阶段虽然网店建设逐渐增多,但是分布不均,十分分散,都集中在江浙、中国南部地区,并且网点覆盖范围有限,建设成本与发展也是需要长远的期限,再者网点的利用率不可预期,虽然赶街网取得初步成效但是继续的发展态势,农民的接受状态不可预期。
4.1.2 渠道建设
在农村上网购物最大的问题便是取货不方便,各大快递公司都只将站点设立至市镇级单位,因农村基础设施成本过大,若不是如阿里这样资金雄厚的公司都不敢贸然行动,农村的分散却又数目众多的地理分布、相对较小的人口密度、尚未成熟的市场环境、和农村的消费条件都决定了农村电商发展的大成本投入以及较长的资金回收期。
4.1.3 平台利用率
政府政策与市场大势下,虽涌现了许多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与网站,但是实际可操作性很低,真正对于农民有用的信息有限,多网站信息的可信度无法验证。
4.1.4 推广方式
农村单一的宣传渠道实际上减少了各个商家的宣传成本,在相对单纯的营销环境中更容易大面积引爆宣传,但是找到真正抓住消费者痛点的推广方式却不容易,因为越是单一的环境决定了消费者转变消费习惯的心理成本比较大,如何能让消费者放弃原有的消费习惯,就得充分分析消费者心理,在成本和消费者便利之间做一个平衡。
①资源整合。在实现农货进城方面的权威性数据库基本没有,现今农产品的收购方式还是中小经销商收购,往往出现村、镇、市三地三价的情况。并且农民对于农产品的价格信息的变化并不了解具体情况,也出现同一镇中相隔较远的村都出现不同的价格,所以要改变农产品产销模式,必须得有权威的农产品需求信息库,实现需求信息明朗化,而现今相关网站虽多,但是信息有用性太低,并且相关的定价方式、物流运送等若要明确也是个难题。
②易损易坏品的仓储与配送。近来生鲜物品比较流行,农村的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是一个巨大的商机,但是生鲜物品的仓储与配送成本非常高,不同产品对于配送的需求不同,造成了极大的配送成本,并且采购之后的生鲜类产品储存时间有限,一旦客流量减少便是极大的损失。
4.2 未来可行性分析
①人群接受度:新型交易方式便捷吸引用户,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农村网络消费潜力巨大,根据e商网的消息,农民对网购的接受率达到八成。②技术可行性:相关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己得到大量应用,平均成本显著降低。农产品企业的内部也必须建立必要的信息系统,以适应变化发展的需要。目前还有很多咨询公司提出了实际的解决方案,这些都为农产品企业实施电子商务提供了技术支持。③经济可行性:目前各电商大佬鼎力支持农产品电商,从长期看,新的交易方式所带来的交易成本的低下及其所带来的回报必将超过技术设施的投资。食品安全关乎国计民生,农产品保质保量的电商模式赢得了政策的大力支持。
综上,农产品电商发展潜力巨大,但是正确经营才是发展之道,在依据现有平台和政策的情况下提炼自身品牌价值,完善服务体系,才能摆脱政策依赖性,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4.3 发展建议――以AARRR模型为基础
AARRR(Acquisition、Activation、Retention、Revenue、Refer)模型适用于产品的营销,本分析旨在以通榆县的模式的成功为基础分析农产品走出乡镇应采取的思路,给其他农产品电商的未来提供可行的建议。
①获取用户(Acquisition)。依靠“淘宝”、“京东”等知名互联网平台引流,以政府信誉、地方特色为吸引,减少中间商,将当地农产品以短渠道、高效率的方式直接“送到消费者的餐桌上”。而且支持农产品也就是对农村扶贫的支持,有了这一口号也能激发消费者的同情心。
②提高活跃度(Activation)。以互联网平台提供的沟通工具可以直接与用户进行实时沟通,从而增加用户的参与感,吸引用户的“点赞”或“吐槽”。
③提高留存率(Retention)。以信息平台的数据汇集与分析优势,及时获取用户的满意度数据,针对用户口碑改善服务,从而增加顾客复访率。尤其对于店家的长期粉丝级用户应予以优惠。
④获取收入(Revenue)。品牌的建立可以大大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而且由于缩短了渠道,也就使得更多收益留在农民手里,真正帮助农村扶贫。
⑤自传播(Refer)。正向反馈网络效应的作用可以使用户数量呈指数型增长。
参考文献:
[1] 吴珍,邹义勇,王天武.通榆全面开启电商扶贫战略[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5-04-20002.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及近年来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故的双重压力下,中国的农产品与食品加工企业面临着成本增加、资金短缺、利润降低、竞争日益激烈等问题,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如何在困境中突围,开辟一片蓝海市场成为当务之急[1-4]。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与行业调研,以2家具有代表性的农产品、食品加工企业作为案例,应用SWOT分析法进行分析与探讨,希望能为我国农业企业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的出路。
1案例分析
禾丰农产品公司(以下简称“禾丰”)是某市一家以生产草莓、黄白桃、甜糯玉米等为主的速冻果蔬加工企业,夏、秋两季是该公司的生产旺季,冬、春两季为生产淡季。
泰昌食品公司(以下简称“泰昌”)则是某市一家以生产水饺、面点等为主的速冻加工企业,冬、春两季是该公司的生产旺季,夏、秋两季为生产淡季。
2家企业均是华北地区具一定知名度的公司,但由于近年来市场大环境的影响以及2家各自行业的竞争压力——成本居高不下、行业平均利润率降低、产品雷同且竞争力降低等等,使得两家企业经营举步维艰,企业生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根据两家企业各自的行业特点,若能通过跨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彼此带动,必能探索一条新的出路。
2拓界合作的优势
2.1淡旺季的生产互补、资金共享的优势
传统的速冻水饺面食行业每年的4—9月为淡季,10月至翌年3月为旺季;而速冻果蔬行业则相反,每年的12月至翌年4月为淡季,5—11月为旺季。旺季是工厂的创收季节,工厂往往存在产能不足、资金紧缺、人手不足的缺陷;淡季是工厂的消耗季节,工厂往往存在产能过剩、资金富余、人员富余、设备闲置等问题。如何有效地协调和解决行业淡旺季问题成为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食品加工企业发展的瓶颈。
由于2家工厂存在资源互补、共享的条件,若能跨越行业界限进行合作,充分利用产能、设备、人员、资金等,则能起到规避行业淡季、减少消耗、增加利润的功效。夏秋季节是果蔬业的旺季,以禾丰为平台(果蔬专业厂),扩大定单范围,泰昌提供资金支持,协助生产,提高产能,扩大市场供应能力;冬春季节是水饺面食业的旺季,禾丰提供资金支持,协助生产,提高市场占有率,2家工厂的合作可达到淡旺季互补、资金共用、稳定员工的双赢局面。
2.2渠道共享的优势
2家工厂的产品都是采用冷链环节生产流通的,销售通路、客户群体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若可彼此共享对方的销售网络,可有效拓宽销售渠道,降低销售成本。如禾丰可通过泰昌的销售通路拓展部分产品的内销市场(甜玉米、糯玉米、混合菜、毛豆、薯条、烤地瓜等),泰昌则通过禾丰的国内外的渠道向客户推荐自己的产品。
2.3变废为宝,增加双方边际利润的优势
不同行业对产品标准的定义不同,速冻果蔬业对加工的农产品外观、保鲜程度、口感、品质、农残等有较严格的要求,速冻果蔬业中所谓的“下脚料”大多为外观、鲜嫩程度不符合要求,多数下脚料可以作为水饺的优质原料(如香菇、西兰花、芦笋、甜玉米等),这样提高禾丰的速冻果菜产品利润的同时,也为泰昌的水饺面食生产提供了优势的原料。通过转变淡季的消耗、果蔬厂“次品”的再利用、销售网络成本的分摊等资源共享能有效降低产品的成本,增加利润。
3拓界合作的边际创新
2个不同且又关联的行业交叉合作,可碰撞产生出一些新的发展思路,跳出传统产品的限制,通过发展优质特色、有机蔬菜原料基地,提高产品利润,提升品牌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
3.1交叉利用
一般速冻水饺的旺季在冬春2季,但冬春季的蔬菜(速冻水饺的主要原料)相对夏秋季节,品种单一、价格较贵,这样的现状制约了行业的发展。然而,速冻果蔬业的本质就是延长果蔬的保鲜期,缓解供需失衡的压力、调节果菜产销季的价格,达到反季节供应。泰昌可利用裕丰的速冻保鲜技术优势,在夏秋季为自己生产储备旺季所需的低成本、有特色的优质原料,既降低泰昌的生产成本,又能为其新产品的研发提供优质的原料。
3.2立体开发
2个行业的本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方便人们生活、缩短就餐时间、丰富饮食文化,结合2个行业的特点、两家工厂的优势,可开发出多种速冻食品、微波食品、调理食品;向微波、调理以及半成品菜肴食品发展,实施多品牌战略,迎合市场发展趋势。利用禾丰的农业优势,发展优质特色、绿色、有机原料基地,把特色农业、绿色、有机原料的概念引入到泰昌的产品生产研发中,打造成泰昌品牌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产品档次,增加企业利润。如高赖氨酸玉米、绿色小米、高粱米、彩色糯玉米研发特色面点、汤圆、饺子;地瓜(黄、紫)、特种马铃薯开发丸子、汤圆;特殊颜色、特殊功能蔬菜开发的饺子等。参与多个地区的有机原料基地的认证,如我国的OFDC有机认证、欧盟的BCS有机认证、美国的OCIA有机论证、日本的ICS有机认证等,促进开拓国际市场。
4合作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2家工厂分属不同的行业,优势组合能产生较好的边际效益,但也容易混淆彼此的主业,这是最大的隐患。2个相近而又不同的行业给管理带来了一些挑战,水饺面食业原料稳定、机器化作业,管理计划性较强;果蔬业原料不稳、手工作业、市场波动较大,经营管理必须强调灵活性。彼此合作的目的应该是各自在自己的行业更具优势、更加专业,因此绝不能混淆各自的主业。管理要释放生产力,而不束缚生产力,这是“1+1能否大于2”的关键。
2008年的这场危机也许更像是前进路上的清道夫,使企业能静下心来思考自身的出路,与其束手无策等待经济回暖,不如积极开展新局面,希望2家企业的合作能创出一片蓝色海洋。
5参考文献
[1] 任湘怡,赵金晶.出去、进来都是商机——长三角农产品企业合作的故事[J].乡镇企业导报,2008(3):21.
作者简介:黄季(1962- ),男,福建长乐人,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农业政策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0)03-0001-07 收稿日期:2010-05-05
一、全球农产品供求展望
预计到2050年,未来农业将不仅继续发挥其保障食物安全和人民生计、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传统功能,而且将担负起提供再生能源以缓解全球能源危机和为人类提供优美生存环境等新的历史使命,从而使人类进入一个新纪元或“新农业”时代。
1、人类食物和纤维需求将不断扩张,同时消费结构将发生显著变化
未来50年,全球对食物和纤维等农产品的需求将成倍增长。从需求的国家类别上看,增长将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食物和纤维需求已趋向稳定,增长缓慢;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持续膨胀、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将不断提高人类对食物和纤维总量和质量的需求,并改变全球的食物消费结构。从总体上看,全球食物和纤维需求变动将出现如下几个特征和趋势。
首先,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将使农产品需求显著增长。据联合国权威机构预测,全球人口将从2005年的64亿增加到2050年的90亿,增长40%;其中新增26亿人口中近90%(23亿多)将来自现在的发展中国家。
其次,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增长将显著提高人均农产品的消费量。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2008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人均畜产品消费从2000年到2050年将会成倍增长,其中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南亚地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人均畜产品消费将会有大幅度增长(如图1所示)。
第三,由于人口和人均食物消费量的增加,全球从2000年到2050年谷物(食物+饲料)食物的需求总量将会增加75%。除发达国家外,世界各地区对谷物的需求都将显著增长(如图2所示)。
第四,在食物消费增长中,高价值农产品(如畜产品、水产品、蔬菜和水果等)需求会随着收入的增长而更快增长。
第五,随着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对食物质量和食品安全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人类的消费结构将进一步改变。
2、人类对农业的多功能需求(如生物能源、优良生存环境等)将不断扩张
经济的快速发展将诱发人类社会对农业多功能需求(如生物能源、优良生存环境等)的不断增长,其中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减缓气候变化(碳吸收、土地复被)、提高水土保持能力、提供观光农业和田园景观等环境正外部性的多功能需求将会不断扩张;对社区传统生活习惯、农业文化遗产及农业对社会提供的多样化及保持社会基本稳定等文化及传统知识传承中的多功能需求也将会不断扩张。这种对农业的多功能需求将使人类进入一个“新农业”时代。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许多国家都出现了能源危机感。这诱发了农业生物能源产业的崛起。上个世纪末以来,世界能源价格不断上涨,这使世界上许多能源进口国在能源安全上产生强烈的危机感,并促成了现代生物能源产业的崛起和迅速发展。以农林等生物质为原料的生物液体燃料的发展,虽然在近期遭致的争论不断升温,但它将在强大的政治、能源安全和经济利益驱动下异军突起,成为未来国民经济中一个具有强大活力的崭新部门。美国和巴西是目前最大的生物质燃料(乙醇)生产国家,2000年~2007年间出现了快速增长,总产量分别达到850和500多百万加仑。
农业生物质燃料的发展对农业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2000年~2007年间农业生物质燃料的发展已经导致了2006年~2008年的全球粮食危机,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出现成倍增长(见图3)。我们的研究表明,2006年-2008年间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石油价格高涨、生物液体燃料能源崛起、投机行为及贸易封锁(图4),而石油价格上涨诱发的生物液体燃料发展是其根本原因。
2008年7月份以来,国际粮食价格出现大幅度的回落(见图3)。这是因为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近年来支持国际粮价上涨的三大因素短期内消失了。受金融危机影响,石油价格直线下降,部分生产生物液体燃料的工厂关闭,国际投机行为和贸易行为也大大减少,这些因素共同促使粮食价格大幅回落。但从图3还看出,虽然粮食价格大幅回落,但是整体价格水平仍然高于2006年以前。
世界各国农业生物质能源的发展不但将拉动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同时还会使国际主要农产品的价格随着能源市场价格的变化而产生经常性的较大波动。这将进一步加大粮食安全和粮食市场的风险。
过去几年农业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对农业的影响仅仅是“万里”的开始。美国和巴西已经计划到2020年使其生物质燃料的总产分别达到2200和1300百万加仑(见图5)。近年来,欧盟及其他许多国家也都制定了雄伟的农业生物燃料产业发展规划。
总之,生物能源发展将打破百年以来在需求上由恩格尔定律左右粮食价格(不断下降)的规律(图6),使粮食以至所有的食品市场同能源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一个比粮食市场大数倍的能源市场开始主导食品市场价格的走向。
3、未来全球农业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1)全球农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至2050年,全球农业将面临一系列的发展机遇,其中以下五方面的发展机遇尤其突出。
首先,人类对食物和纤维需求的不断增长将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的扩张提供发展空间。一个产业部门的发展同社会和市场对其需求紧密相关。受人口膨胀和收入增长因素的影响,未来50年,全球食物和纤维需求将成倍增长,这为世界许多农产品主要生产国提供了市场保障。
其次,人类对农业多功能需求的增长将可能使未来农业成为一个拥有无限发展空间的产业。人类对优良的农业生产和乡村环境以及生物能源需求的增长可能将使农业进入发展的新纪元,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将逐渐从传统的保障食物和食品安全等,延伸到环境正外部性和文化传统知识传承等功能的提供。
第三,农业将不再是比较效益较低的产业,其相对比较优势将得到显著提高。过去100多年农产品价格长期下降的趋势将发生改变,农产品价格将在波动中不断提高。农产品价格上涨将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将可能会吸引大量的国家、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从而提高农业生
产力并进一步提高农业相对比较优势。
第四,经济全球化将促进全球农业资源利用的优化和农产品贸易,促进全球农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将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它在对各国农业发展提出各种挑战的同时,也为其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到2050年,各个地区和国家将基本上依据其资源和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发展农业,国际贸易将在促进各个国家发展农业生产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五,未来50年,农业科技的许多领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如果国家和企业能够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农业科技必将成为农业生产力增长的最重要的源泉。我们预测在未来50年,基于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和自然资源管理领域而迅速崛起的新技术将与传统育种技术一起,成为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主要技术。
(2)全球农业面临的挑战
至2050年,全球农业在面临许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一系列巨大的挑战。而且,未来农业还将面临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恶化等带来的许多挑战和风险。
首先,满足2050年90亿人口对食物和纤维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是巨大的挑战。由于全球人口膨胀、经济增长和城市化,人类对食物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将成倍增长,这将对水资源和耕地等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通过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土地产出率以增加全球食物的边际成本也将越来越高,难度增加;同时,全球动物产品消费快速增长对饲料需求的持续增长,需要各国愈益注重口粮和饲料粮供应结构的协调问题。
其次,农业生物燃料产业的发展在为农业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在全球能源危机大背景下,农业生物燃料产业的发展在农产品需求上与传统食物需求的竞争将日益突出,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等食物安全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处理好农业生物燃料发展同“与人争粮、与粮争地、与畜争饲”问题将是未来50年农业发展面临的新的和巨大的挑战。
第三,水资源短缺、不可再生能源的耗竭、土地和森林资源退化等威胁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过去,许多国家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和不可再生能源为代价而实现的,未来这一趋势可能还将继续。资源的退化和耗竭可以促使人类在开发新的替代能源技术方面作出努力,但同时这种对资源利用的新组合又会对资源可持续利用形成新的挑战。
第四,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对农业生产形成新的挑战。IPCC报告认为,未来食物进口程度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会越来越高。全球农业GDP会在今后20年由于气候变暖而下降16%。虽然气候变化的影响区域性强(有正面和负面双重影响),但超过40个发展中国家粮食产量会减产;南亚一些国家的减产幅度会很大,有的要达到22%(IPCC,2001)。当然,气候变化也会给一些地区带来好处(如部分发达国家和南美)。从地理区域看,半干旱地区种植面积可能会增加(非洲)。但是,增加的这些种植面积只能够在不断减少的水资源的前提下开发利用,这给农业科技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和复杂性。气候变化也导致生态环境脆弱性加强,极端气候、灾害频度等增加很快,对农业的影响增加;且对如何应对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包括精度预测、影响研究、响应策略(包括应对和适应)等等。
第五,未来50年,农业生产的增长将主要依靠生产力的提高,而能否承担起这一艰巨使命是科技界面临的重大挑战。根据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的预测,未来50年,除了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中亚与北非地区的农作物面积还将继续扩大外,世界其他地区农作物面积都将出现长期的下降趋势。更值得一提的是,世界所有国家的谷物生产增长将主要依靠单产的提高,而单产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强大的科技来支撑,所以科技进步能否承担起这一艰巨任务是未来全球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二、中国农产品供求展望
1、中国食物和纤维需求总量将显著增长,同时食物消费结构将发生根本变化
首先,中国居民的畜产品、水产品和饲料粮需求将显著增长(见图7)。收入增长和城市化将是未来50年中国人均畜产品、水产品和饲料粮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由于未来50年中国人口将出现从缓慢增长到缓慢减少的趋势,所以对农产品需求的增长主要出现在2030年以前。
其次,中国居民的水果、蔬菜、食油和食糖等其他副食品需求也将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农作物生产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见图8)。收入增长和城市化也将是未来50年中国人均水果、蔬菜、食油和食糖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但值得关注的是,收入增长和城市化并没有带来大米和小麦这两种主要粮食人均需求的增长。我们预测,在未来,大米和小麦人均消费量将延续过去10年的下降趋势,这主要是由于收入增长和城市化带来动物产品和其他高附加值农产品消费的增加,从而部分地替代了大米和小麦的消费。
第三,中国的经济增长和服装纺织业的发展将极大地提高市场对棉花等纤维农作物产品的总量需求。未来50年,中国对棉花等纤维农作物产品的需求将不但受到国内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影响,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出口导向型的服装和纺织行业将继续得到快速发展,这将极大地提高市场对纤维农作物产品的需求。
2、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使国家和社会对农业的多功能需求逐渐增长
未来50年内,中国将逐渐从现在的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行列迈进,而在这长期的、持续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和社会对农业的多功能需求将逐渐增长。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增长与国家的能源安全紧密相关,同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使整个社会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提出更高的要求。
我们预测,到2020年,在资源紧迫、需求持续增长和多元化等一系列压力下,中国农业在继续发挥其保障食物安全、改善人口营养和维护农民生计等传统功能的同时,开始承担起改善生态系统、减缓气候变化、提供观光农业和田园景观以及提供文化和传统知识传承等功能。2030年~2050年,对农业的多功能需求将逐渐增长,农业将进一步担负起为缓解能源危机提供再生能源和为国民生存提供优美环境等新的历史使命。
3、未来中国农业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1)中国农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首先,中国将同世界其他许多国家共同分享人类对食物和纤维需求及对农业多功能需求增长为农产品市场扩张提供的发展空间。在世界各国未来食物和纤维需求增长中,中国是对畜产品、水产品、水果、食油、食糖和棉花等农产品的需求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目前,中国对农业多功能的需求才刚刚起步,而未来对农业多功能需求的增长将极大地扩展农业的发展空间。
其次,中国农业生产结构将得到不断优化,经济全球化将为中国许多有比较效益的农产品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国在水产品、部分畜产品、蔬菜、水果和花卉等产业有相对比较优势。经济全球化为发
挥中国这些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和扩大生产、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和市场调节国内市场、改善农业生产结构等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未来50年,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将有极大提高,中国农业科技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随着国家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的贯彻和实施,国家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包括传统的和现代的生物技术)不断增加,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发展中的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和地位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作为世纪之交最有前途和最具创新性的技术之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曾经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内的争论,最近在我国媒体和网络所引起的争论更为激烈。这些争论给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中国是最早商业化采用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之一。我们的研究表明,中国已从转基因抗虫棉的商业化生产中获得了巨额效益。它不但显著地提高了棉花生产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且在农民健康和环境保护方面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Huang et al,2002a)。我们的研究还表明,如果中国实现了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经济和环境效益将更加可观(Huang et al,2005)。我们预计,作为现代农业生物技术核心的转基因技术将同信息技术和自然资源管理等领域迅速崛起的新技术以及传统育种技术一起,成为今后几十年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主要技术;转基因技术将在缓解资源约束、保障食物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拓展农业功能等方面显现出巨大潜力(Huang et al,2002b)。
第四,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增加,并逐年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使我国农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国家不仅加大了对农业科研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同时也加大了对农业的各种补贴(见图9)。
(2)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未来50年,中国农业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一系列挑战。未来50年,中国农业不但将面临着全球农业所要面临的五大挑战,而且在如下几方面还将面临同我国国情紧密相关的一些挑战。
首先,中国农业在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对农产品总量和质量的需求以及保障农业安全等方面将面临极大的挑战。我们的预测表明,国内生产没有相对比较优势的许多农产品自给率将显著下降,这些农产品的供给安全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虽然我国有相对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的自给率将保持较高的水平,但畜产品、水产品、蔬菜和水果的质量安全、食品安全以及生产扩张将导致农业生态和污染等问题的巨大压力(Huang,2008)。
其次,中国农业发展将面临日益严峻的保障耕地和水资源总量及质量安全的巨大挑战。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这趋势必将不断吞噬有限耕地。未来50年,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耕地资源约束将会日益严峻。中国还将面临日益严峻的威胁着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短缺和危机问题。水资源危机已被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列为威胁全球食物和农业发展的最大因素。中国作为世界水资源最短缺的国家之一,面临的问题尤其尖锐。我国农业用水所占比例已经从1949年的97%降低到了2004年的65%,到2050年,将进一步下降到40%甚至30%以下。
第三,中国农业发展将面临日益严重的小规模经营生产方式的制约,农业现代化进程面临巨大的挑战。农业小规模生产同农民增收间矛盾、农户分散经营与现代农业及食品安全间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农业现有的小规模生产已经发展到了难以支撑农民增收目的的阶段。我国农产品生产体系由2.4亿小农户组成,户均耕地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约0.8公顷下降到2007年的不足0.6公顷,并且地块有“细碎化”趋势(见图10)。靠如此小的生产规模来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实现农民未来不断增收几乎不大可能,农业兼业化、副业化和老年化趋势日益突出。
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对6个省的抽样调查表明,新一代的农民更不将农业作为主业。该调查表明,农村16岁~25岁的劳动力中从事非农就业的比例已由1990年的29%上升到2006年的86%和2008年的90%左右。小规模生产、副业化和老年化已经开始影响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阻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它们导致了农民采用新技术积极性的下降,影响了农业机械化作用的发挥,妨碍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但我们也看到,随着我国近些年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推进,也出现了有利的因素,我国的耕地流转市场开始发展。截止到目前,我国已有15%左右的农地开始流转,在浙江、江苏和广东等地区,这一比例甚至达到了30%左右。
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了快速的发展。到2009年初,全国有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村达到13.3万个,约占全国村庄总数的21%(见图11)。参加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农民有2381万,占全国农民总数的9.5%;其中正式成员991万,占4.0%,非正式成员1390万,占4.5%。
虽然我国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还远远不够。有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村所占的比例还比较低,还远远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未来,我们还需要在土地和经济合作组织等制度上继续创新。
第四,国内外对农业生物质能源需求的扩张和对农业多功能需求的增长将进一步影响中国的粮食安全和水土等资源的超载压力。我国是一个能源总量高度稀缺、能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国家。在全球能源危机的大背景下,世界主要经济体已经把农业生物质能源发展列入21世纪发展的主要议程。目前对农业生物质能源的争论可能改变不了它的长期发展趋势。我国发展现代生物能源产业的需求迫切,但它的发展也将对平衡国内农产品供给和需求提出新的挑战。农业多功能需求的增长在为农业提供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将进一步加大对水土等资源的超载压力。过去50年,中国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极高的环境代价。对农业改善生态系统、减缓气候变化、提供观光农业和田园景观等多功能需求的增加,都对农业的投入、科技和未来水土等资源的利用产生巨大的压力。
第五,未来50年,全球气候变化将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许多极不确定的影响。未来50年,全球气候变化在威胁人类生存和生态系统的同时,也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许多极不确定的因素。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农业生产可能产生重大的和不确定性的影响,将增加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放大产量的波动。我们最近的研究也表明,气候变化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农户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别(Wang et al,2009;Wang et al,2010)。
三、农业经济和政策前沿问题
基于以上对未来50年全球农产品供求变动趋势和中国农业发展前景的展望,我提出对农业经济和政策前沿问题的一些认识。
1、农业经济学科前沿问题
在农业经济学科前沿方面,我分四大领域来讨论。
(1)农业科技经济与政策。主要学科前沿问题包括: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与政策;农业生物技术经济与政策;生物能源技术经济与政策;生物多样性经济与政策;适应全球气候变化技术经济与政策。
(2)农业资源环境经济与政策。主要学科前沿问题包括: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度保障和政策;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政策;农业的面源污染控制政策与措施;生物能源发展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和对策;全球气候变化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和适应。
(3)农业要素市场与制度创新。主要学科前沿问题包括:农村劳动力市场与制度创新;农地市场与制度创新;水资源市场与制度创新;农业资金与信贷市场制度创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各种要素的组合)。
(4)农产品市场(需求、供给、贸易和市场)。主要学科前沿问题包括:全球、国家和区域食物安全贸易经济(市场/分配/贫困影响)和政策;全球化和农产品供应链;市场风险与风险管理;全球化的公共物品经济和政策(产品供应链、食物安全、食品安全、生物安全、农业科技等);生物质能源等新市场的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减排增汇、适应性、碳交易市场等)。
2、农村经济发展学科前沿问题
今天这个报告因为仅仅涉及农业经济问题,所以没有讨论未来整个农村经济发展领域的学科前沿问题,但我也想借这个机会,提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学科前沿问题,供大家参考。
主要学科前沿问题应包括:公共物品供给政策;政府治理和政策;社区治理、农民组织和基层民主的制度保障;城乡要素(土地/劳动力/资金)市场创新和改革;农村教育和人口素质提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农村社会保障(低保、养老、医疗等)制度和政策。
涌泉柑橘增收亿元
临海市涌泉镇是一个柑橘专业镇,几乎家家户户从事柑橘种植。以前,村民都要把柑橘挑到外地去卖。由于有的企业限定收购时间,一碰到高峰期,橘农忙不过来。错过了收购时间。就只能“望橘兴叹”。
为解决农民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前两年,灵江工商所指导该镇村民冯贻法在镇里开始从事柑橘收购的经纪业务,在冯贻法的带动下,还成立了涌泉柑橘产业合作社,40位农村柑橘经纪人与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的一批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把从镇里收购来的柑橘销售给企业,解决了村民卖橘难的问题。这样一来,该镇柑橘业也得到了发展,每年种植面积达9200亩,产橘4000吨,村民增收3000多万元。涌泉镇像冯贻法这样的各类经纪人还有不少,仅从事果蔬菜业务的就有10多个,年营业额达1亿多元。
白水洋杨梅成了“金豆豆”
白水洋镇是临海市最大的杨梅之乡,也是台州第二大杨梅生产基地。该镇种有3000亩杨梅,年产量达3000多万元。由于杨梅成熟时季节短、产量多,只要耽误几天,杨梅就会发烂发臭,成了“老鼠屎”。
1 农产品滞销的现象
1.1 现象一:湖北柑橘滞销
湖南石门是全国最大的柑桔生产县之一,全县到处都是满山满岭的桔子,对于全县来说,相当多农民就是靠卖掉桔子来获取一年的生活费和补贴各种费用,也就是家庭里的最大收益来源。然而,今年该县却几乎陷入全面滞销,整山整树的桔子、橙子、柚子无人采摘,乱在树上,掉在地上。公路两边红灿灿的桔子挂在树上,完全成了广东过年时购买的观赏桔树。
1.2 现象二:各省蔬菜滞销
自春季以来,我国山东、河南、浙江等多个地区的部分品种蔬菜已经出现较为严重的滞销。在山东大葱最后的收获时节,大部分葱农却守着地里的大葱卖不出去,一毛多钱一斤还没人要。河南芹菜大丰收,但菜农却高兴不起来,菜农们说,质量好的芹菜收购价每斤1毛,质量差的每斤只有5分钱,今年每亩芹菜要赔1000多元。据媒体报道,目前陕西洋县上千亩菜花同样出现滞销,5分钱一斤仍难以出售。同样是在浙江慈溪市的一些雪菜主产区,今年雪菜的收购价自上市以来一路下滑,现在仅为每斤0.11元左右,而去年同期的收购价在每斤0.35元以上。
农产品“丰产不丰收”现象减少了农民朋友的收入,打击了农民朋友种植农作物的积极性,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国家的持续稳定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农产品滞销的原因,努力找出应对之策,以便有效地解决这个困扰农村多年的问题。
2 农产品滞销的原因分析
2.1 农产品种植的盲目性
农民生产的盲目性问题是农村经济发展中一直存在的问题,当某种农产品出现赚钱效应的时候,大家就会一哄而上种植这种产品,结果就是这种产品的严重供过于求;当某种产品亏损的时候,大家又都大量减少甚至停止该种农作物的种植,结果导致该种农产品供不应求,价格暴涨,就这样,价格暴涨暴跌,陷入一个周期性循环。
农产品种植的盲目性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
(1)农民缺乏基本的市场分析能力,不能够冷静分析市场的需求,而是采取一种从众的方式,结果是一直跟不上市场变化。
(2)农村的信息还不够发达,农村现在还很难甚至无法上网,农民还不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到市场上最新的供求信息,从而不能为种植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政府在农民种植方面没有提供有效的引导,盲目上规模,没有从实际出发为农民朋友做好服务。
2.2 缺乏品牌意识
在农村,能够意识到品牌问题的农民朋友却寥寥无几,这也是为什么农村不管丰收与否,农民都很难赚到钱的原因所在,只是靠销售原材料式的农产品,导致的结果只能是价格的竞争,最后大家都赚不到什么钱。当然,这个跟我们农村的生产方式有一定关联,我们农村基本是的生产方式,每一户人家种植的农产品的规模都是有限的,销售的时候各自为战,无法进行品牌的统一宣传,另外政府在这方面也缺乏有效的引导,这些原因最终导致了多年来农产品始终贱卖的现象。
2.3 气候异常影响南北方蔬菜集中上市
除了蔬菜产量提高是造成蔬菜滞销、销售困难的一个因素外,还有就是今年的异常气候影响。往年,我国蔬菜一般都是南方蔬菜先上市,等南方蔬菜下市的时候北方蔬菜才上市,南北方蔬菜上下市之间有个时间差。而受异常气候影响,蔬菜的成熟期普遍发生变化,外地蔬菜较早地占据了本地蔬菜市场,而南北方的蔬菜几乎是在同一时间上市,造成市场供应饱和,收购价格难以得到提高。
2.4 运输成本提高
不断飙涨的燃油价格,造成蔬菜运输成本增加,还有高速公路过于密集的收费,都加大了蔬菜流通环节的成本,加剧了蔬菜滞销。
另外,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物流规划不合理,流通环节过多,导致迂回运输、长距离运输,流通费用过大,这也是导致蔬菜生产价格与销售价格悬殊的重要原因。
3 农产品滞销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合理开展农产品种植
(1)提高农民市场意识。
供求关系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尽管我们的市场经济已经开展了许多年,但农民的市场意识还远远不够,目光短浅,盲目从众的现象还是很常见。所以,要使农民树立起市场意识,在开展农产品生产时冷静分析市场的供求情况,然后再做出科学的决策,实现农产品种植的合理结构。具体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开展市场经济知识讲座。使农民朋友了解什么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什么,怎么样适应市场经济等知识。
②开展农产品营销培训。农产品营销是市场营销的一个领域,怎么样卖好农产品是营销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营销专家应该多向农民传输开展农产品营销的知识,包括农产品品牌定位,产品包装,价格设定,销售渠道开拓等内容,使农民掌握这些知识,同时应用于实践。
③农民企业家经验介绍。在农村,也有一些比较出色的农民企业家,这些企业家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的情况非常熟悉,他们的一些经历,一些经营管理的方法,对农民朋友更有借鉴意义,也更有启发。政府部门可以将这些企业家聚集在一起,在农村开展巡回讲座,与各地方的农民朋友进行沟通交流。
(2)做好政府服务,让农民了解更多信息。
在市场经济时代,信息就是财富,而农村普遍信息封闭,对农产品的市场供求基本都不了解,更不懂什么农产品期货等专业知识,所以当地政府部门应该设立专门的农产品信息咨询员,定期向农民朋友提供国内以及国际市场各种农产品的供求信息,为农民朋友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
3.2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
目前,在农村,农产品的销售还是以初级产品为主,这种销售模式将导致农产品销售面临低级竞争,大大降低农户的利润空间,所以,进行农产品加工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政府出面协调食品加工企业与蔬菜主产区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对滞销蔬菜进行深加工,制成腌制蔬菜、脱水蔬菜、速冻蔬菜、净菜与保鲜蔬菜等,缓解集中上市压力,增加蔬菜附加值,尽可能减少农民损失。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资金问题。资金问题一直是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具体表现为:农民贷款难,贷款金额少,贷款利息优惠不够。发展农产品加工,开设工厂,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农产品加工就无法发展。
(2)技术。农民一般文化水平不高,缺乏专业的技术知识,这也是农产品加工进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各级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开展农产品专业技术培训班,提高农民知识水平,拓展农民发展视野。
(3)设立股份制公司。农民单独开设农产品加工厂面临的风险很大,赢得起但输不起。怎样解决这个问题?采取以政府为主导,农民入股,开设加工厂的方式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利润共享,风险共担,既可以提高农民和政府部门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农民有一种依托感。
3.3 积极开展农产品营销
(1)树立品牌意识。
品牌是能够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使产品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资产,是广大消费者对一个企业及其产品过硬的产品质量、完善的售后服务、良好的产品形象、美好的文化价值、优秀的管理结果等所形成的一种评价和认知。现阶段,我国广大的农产品生产者品牌意识不够,从国内市场来说,农产品零售交易主要发生在城市交易市场,农产品生产者在长期的经营中形成“重数量轻质量”的思想,加上传统的单个家庭生产方式的影响,导致生产者缺乏品牌经营的意识。这种落后的观念不仅影响了国内农产品的销售,形成了“丰产不丰收”的局面,而且影响到我国农产品的外销,给我国农村经济带来重大损失,也已经影响到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实力。
农产品大都是同质化产品,缺乏竞争力,在市场上主要以价格战进行竞争,
这种竞争方式是很低级的,也不可能给农民朋友带来很多利润,所以各种原因都决定了农产品销售必须走品牌化之路。从品牌名称,品牌定位,产品包装,渠道创新等各方面进行市场化运作,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农产品销售渠道创新。
①农社对接。将田地与社区直接联系起来。城市居民主要是以社区形式聚集在一起,而且城市居民是农产品消费的重要消费群体,如果能够将社区需求直接与农户对接,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也可以降低城市居民的消费成本,实现农户与城市居民的双赢局面。具体做法可以是:以运输公司为中介,一方面联系农户,这是供应方,比较容易做到;另一方面要通过物业管理公司协助,联系社区住户,形成购买批量,通过这种双向联系,将消费者与供应者对接。这种方式目前实行的不多,可以作为一种新思路来进行探讨。
②农超对接。大多数消费者还主要是通过超市购买日常用品,在目前通货膨胀较为严重的情况下,政府部门鼓励推行超市与田地的对接。对比传统的营销模式,“农超对接”的优势主要有四点:一是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降低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二是减少了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存贮时间和损耗,降低了商品浪费,从而有利于降低价格;三是市场供求直接见面,快速反应,有利于缩小市场波动;四是减少了农民销售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保护了农民利益。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的网络群体迅速扩大,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快速增长的农村网民构成了新增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1508万,占整体网民的27.4%。这一群体因其经济基础好、文化素质高、思想创新快、发展潜力大而具有强大的购买力,其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对特定阶层、一定区域乃至整个社会的消费起到强有力的导向作用,因此这样的一个消费市场是任何营销者都不可忽视的。故在互联网技术下农产品购买行为便迅速成为营销研究中一个重点关注领域。
一、农产品网络营销现状
我国地大物博,气候丰富多样,适宜于多种农产品生长,农产品种类丰富,产量充足。但多年以来,受传统营销方式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农产品存在“卖难”问题。随网络营销的兴起,农产品销路也有了新的扩张渠道,但目前我国农产品在网络上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较低,这主要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产品自身特点、农产品市场特征和人才缺乏等原因导致的。
1.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目前,网络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部分,但在我国大部分农村,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家庭收入较少,网络普及程度还比较低,而由于地方财政局限,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够,网络基础设施落后甚至欠缺,致使农民很难成为网络营销主体,而专业性的网站或者经济实体又较少,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缓慢。wWW.133229.CoM
2.农产品自身特点。由于农产品本身存在周期短、标准化程度低、运输难度大等特点,导致其在营销过程中对物流技术和保鲜水平的要求较为严格,而农产品单位价值又较低,对环境依赖性强,难以承受高额的运输成本,目前我国物流水平发展有限,专业化物流企业和人才欠缺,难以满足农产品网络营销的要求。
3.农产品市场特征。目前我国农产品生产多以家庭为单位,产品分散在千家万户,专业化的农业生产组织较少,农村现有农村合作社水平较低、规模较小,不利于农产品的迅速集中,致使农产品网络营销缺乏规模效应、聚集效应,不利于进行统一快速的网络直销。
4.农产品网络营销人才缺乏。由于我国农村人口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大多数农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还没有适应全球网络化信息化的趋势。使得农民难以利用现代网络信息工具进行网络销售,农民难以成为网络营销的主体。而专业化的信息技术人才和网络营销人才在农村分布十分稀少,导致农产品的网络营销程度一直较为落后。
二、农产品网络购买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1.环境因素。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下,消费者最关心的莫过于账户的安全性和可靠度,其次是进入网站的方便可行性和产品特点。而农产品大多是食品,直接关系人体健康,产品的安全度就尤为重视,相关的法律环境和保护政策也较受关注。目前,我国网络消费者维权中出现救济成本过高、管辖权不明确、责任主体难以界定、立法缺陷等障碍因素,影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严重挫伤了消费者网络购物的积极性。
其次,居民社区环境的网络普及程度也直接影响了网络信息受众人群数量,消费者家庭周边交通的方便性,超市、银行、邮局等的有无对网络营销的影响极大。部分人群由于居住地周围没有大型农贸市场或者超市,购买农产品耗费的时间和交通成本较高,也会选择尝试网络购买农产品。
2.网络营销水平和策略。网站是农产品网络营销的重要平台,是农产品网络营销组织提品、宣传产品的窗口,部分地方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高质量的农产品网络营销站点。而在线产品或服务质量则是影响消费者购买与否的直接要素。由于实体店铺可以选择最能展示商品特点和美感的商品陈列方式,而网络交易只能通过商家提供的图片和文字介绍去了解商品,因而商品的图片展示效果和文字描述对消费者就显得至关重要。除此之外,产品的网络宣传力度和促销手段的适时运用也会有效提升产品网络购买力度。
3.消费者网络认知程度。消费者对网络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其对网络购物的接受程度及网上交易的流程。此外,网络购物经验也是影响消费者网上购物的重要因素。消费者网络购物经验越丰富,进行网络交易时的知觉风险也越低,直接影响其对网络产品的信任度和忠诚度。
4.网络消费者特征。目前网络用户以年轻人为主,他们注重自我、有强烈好奇心、追求新鲜事物、崇尚时尚便利的生活方式,网络消费者最早的一批就是被网络这种新鲜事物所吸引,尝试与时尚接轨,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以同样的心理推测,年轻一代更倾向于追求时尚购物方式,用网络满足日常所需农产品。而部分年长者,虽然也在逐步熟悉网络信息时代,但受传统购物习惯和消费观念的影响,难以接受网络的虚拟购物环境。同时,由于消费者职业和文化程度不同,对网络认知程度和接触时间不同,收入水平不同,网购条件、购物理念和消费档次也不尽相同。
三、结论及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农产品网络销售现状,以及对农产品网络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具体影响因素分析,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立足于无站点的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考虑到目前我国农产品营销主体自身实力较弱、经营规模小,不主张投资兴建自己的网站,而是优先选择在农业专业网站上供求信息,既节约成本,又实现了网络营销的目的。
2.加强网站建设和宣传力度,采取适时促销手段。
3提高产品质量,产品包装标准化,方便物流配送。
4.加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及人才培养。
5.注重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吸引有需求的现代消费者,引导时尚消费理念。
参考文献:
一、引言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速度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计算机等现代科技足不出户进行商业活动。作为新兴商业模式的电子商务正好满足了人们的需要。它冲击传统商业模式的同时也悄然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当人们惊叹电商淘宝创下单日销售额191亿的记录时,越来越多的电商将触角伸向了人们生活所需产品的各个方面。然而,与零售电商如火如荼的发展相比,电子商务模式在农产品销售上的应用却显得不尽如人意。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关系到9亿多农民切身利益和国家未来发展的大事。在新形势下,运用好电子商务模式,为解决农产品销售中“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提供了重大意义。
二、农产品销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由于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每年都有所增加,这就使得更多的剩余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同时,农产品具有集中上市和不易常温存放的生产特点和生物特性。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国低下的营销能力和物流效率就成为了现阶段农产品销售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营销、物流方面产生的问题有:
1.农民掌握的信息数量少,且常常带有盲目性和滞后性。生产种类和销售渠道往往参考邻居或熟人的推荐以及过去的销售情况。农产品供应链上的信息无法共享,进而往往造成产销脱节的情况。这样既不利于销售也容易使物流环节过多,增加流通和交易的成本。2.农民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对于电子商务这一新兴商业模式接受度低,这其中的原因包括计算机还没有完全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得到普及应用,农民对于虚拟的交易形式缺乏了解,同时信用机制和配套的银行交易服务还没有跟上。3.技术意识缺乏表现在很多方面,(1) 农产品没有特色,品种单调、重复、老化。现如今人们对质量、健康、安全的重视,使得一些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逐渐成为新兴宠儿。市场上常常出现绿色产品价格高涨,而一些普通农产品却难卖的局面。(2) 物流冷藏技术落后,不重视果蔬等农产品产后环节的处理(如分级、清洗、预冷、冷藏运输等)多数农产品销售时仍处于其原始状态。4.农户常常在市场上单打独斗,组织程度低。由于个人财力、精力、能力的不足,难以在市场上形成有力的竞争。农户之间难以形成一致意见,他们互相杀价,最后导致利润大部分被层层中间商取得。5.销售态度过于被动,不利于占领市场有利先机。农户多数是小规模生产,他们常常被动的等待商贩上门收购。农户常常缺乏市场信息,削弱了与中间商谈判议价的筹码。6.生产供应销售过程中的不确定风险。农产品的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旱涝、低温、病虫害、疫情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农产品的减产甚至绝产。同时,随着“跨地区,大流通”格局的逐渐确立,极端恶劣天气,石油价格的波动,路桥费过高等因素。都会增加农产品销售的难度。另外,信用风险也是制约农产品销售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得到了大力地推广,这种模式本有利于保障农产品的销路,降低农产品滞销的风险,但在实际过程中,农户不遵守协议擅自销售农产品或企业仰仗自己强势地位压低收购价格的事件时有发生。7.物流成本过高:由于我国物流业刚刚起步,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各方面的相关制度很不完善, (1) 国家指定政策为农产品开辟“绿色通道”,对农产品的生产和运输销售等环节给以一定的补贴,但多处没有落实到实处。(2) 税收方面,重复征税现象严重,周转次数多,票据使用繁杂。
三、我国改善营销能力和物流效率低下的途径
1.增加农民对电子商务的认知。建立电子商务平台,逐渐让农民了解这一新型模式,加强宣传力度,切实落实到行动中。例如,特别是基层级政府机构,对所在区域内的产品信息进行登记,然后及时到相应的商务平台上,达到资源的共享。或是为一些在当地有影响力的种植农户或企业寻找买主卖主,促成合作,赢得效益。在面对身边成功案例的背景下,对农民进行简单培训,使其了解必要的电脑知识和网络、金融安全常识即可。这样更利于农户接受并参与电子商务活动。2.考虑到一些地区没有电脑,不具备计算机等基础设施,政府应建设农业推广站。运用网络,可以组织农民上网了解农产品发展现状和未来行情。3.(1) 科技的应用和提高。对于农产品的生产应该积极运用科技,种植“名优特”农产品。邀请经验农民进行介绍,或组织学习相关视频,与科研所合作等。及时了解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品种,积极研发新品种。看重农产品的品质、品牌以及标准化程度。这样对农产品的销售都是极为有利的。(2) 冷藏技术的落后成为现如今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瓶颈。大力推广冷藏集装箱的使用,重视蔬菜采后处理的各个环节。形成一条“冷链”即采用田间采后预冷—冷库—冷藏车运输—批发站冷库—自选商场冷柜—消费者冰箱等一系列环节。由于处理得当,美国在蔬菜加工运输环节的损耗率仅为1%到2%。而据资料显示,我国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存储等环节上损失率在20%到30%。4.农民应克服各自生产各自销售的弊端,建立公益性的农产品运销合作组织,用于指导农产品运输和销售。用团体的力量进行谈判和交易使得利益最大化。5.建立新型销售模式,形成以超市为核心的供应链。这其中,“农超对接”模式使得农民和超市都减少了中间商的环节,从而增加了利润。家乐福、沃尔玛、京客隆都已成功运用。但同时,“农超对接”过程中,也要尽快解决产后物流对接,农户无法开具增值税发票等问题。6.风险的预防:提高农民的风险防范的意识,购买适当的农业保险可以在突发状况来临时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在信用风险方面,强化合同的作用和约束力,明确细则,对违约后的双方责任明确划分。对于网络交易的农户和公司来说,有必要建立的信用累计制度。一旦双方有出现违约的情况,不仅要追究其法律责任,还要使其影响到各自今后的签约率。另外,政府运用经济杠杆对市场进行干预,缓解价格波动。同时风险的化解还可以对有条件的农民,介绍购买金融期货,期货和现货价格可以进行有效对冲。减少价格带来的风险。7.各级有关政府切实落实国家政策,将国家补贴落到实处。国家应尽快制定有关政策,减少对物流业的重复征税,为第三方发展专业物流提供制度保障。对运输农产品的车辆,运输费用给予适当减免。
参考文献:
[1]涂同明 涂俊一 杜凤珍 《农产品电子商务》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7
[2]张志乔 《生鲜农产品营销与物流》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6
[3]张洪涛 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对策建议 信息化建设 2010(02)
(一)扩大农产品生产经营规模的需要。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随着电子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网络技术与商品经济的结合,为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由于电子商务本身所具有的快捷性,对传统的受时间、地域等因素影响的贸易模式进行了革命性的突破,使交易信息传输更加快捷,交易资金的周转更加迅速,而且交易的手续和过程更加简化和便捷,从而使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交易机会大大增加,这为农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则是农民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建立现代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体现,现代网络技术使农产品的生产、销售渠道更加广泛,农民生产和销售农产品的成本大大降低,收益则明显提高。
(三)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全球化的需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产出与发展对于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我国的农业生产力一直没有有效地激活,无法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的优势,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农产品走出国门提供了技术支持,但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无法在正常的轨道上健康发展并导致国际竞争力的降低。
二、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困境及原因
(一)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困境。目前,虽然有关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网站不断增多,电子商务为农产品销售所提供的商机吸引了很多的商业人士,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仍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农产品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规模需要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互联网设施虽然也在不断发展,但仍然无法满足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其次,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信用机制不健全,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具有健全的信用机制,但目前,农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如过度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农药、化肥、生长激素等,在农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存在的欺诈等安全隐患也比比皆是。
(二)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困境的原因。我国农产品电子
商务发展所遇到的瓶颈和困境的主要原因是农产品电子商务法律体系不完善。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在陆续制定,1996年2月,国务院195号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1997年5月,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了《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12月,公安部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1999年8月,信息产业部了《电信网间互联管理暂行规定》;2000年,国务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2004年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正式实施,2007年国家发改委制定并通过了《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2010年,我国又颁布了《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但这些法规在调整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过程中还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应该尽快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法律保护体系,制定对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针对性比较强的法律法规,以保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制化。
三、构建农产品电子商务法律体系,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8-0197-02
农产品经纪人是指从事农产品收购、储运、销售以及农产品销售、农业生产经营信息传递、农业销售服务等中介活动人员。促进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三农”问题,是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是当前各级政府、各界人士深入探讨的一个焦点问题。分析人士认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解决好农产品的流通问题,即解决好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之间的有效衔接问题。那么,谁能搭起农业生产和市场要求之间这座桥梁,帮助农民将大批农产品销售出去呢?实践表明,培育和发展农村农产品经纪人,便是有效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1]我校从2011年开始与自治区扶贫办培训中心合作承办了四期全区贫困村农产品经纪人培训班。本文主要阐述了在四期培训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一、培训农产品经纪人发现的问题
1.目前在我校接受培训的农产品经纪人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综合素质不高。由于大部分农村经纪人文化程度低,知识面不宽,缺乏准确把握市场信息的能力,往往导致所掌握的信息与市场脱节,在引导农民种养过程中有一定的盲目性,容易给自身及广大农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还有的农产品经纪人由于对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条文理解不透,因而经常会出现在起草合同时用词不当或条款不清,最终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和纠纷。更有少数农产品经纪人无视商业信用和职业道德,在经营过程中不择手段地压级压价、欺行霸市,影响了自身形象。[1]
其次,是农产品经纪人品牌意识不强。大多数农产品经纪人没有意识到品牌给农产品带来的丰厚附加值,农产品经纪人营销组织散、手段少。社会合作和分工机制得不到充分利用。销售的农产品大多属于原始产品,无包装,有的有包装但粗糙、档次不高,单一,农产品卖价不高。
再次,是市场准入制度不规范。由于农产品经纪人发展尚处于初始阶段,市场准入较为混乱,持证上岗的少,无照经营较多,在农村多数农产品经纪人没有农产品经纪人资格证书,直接进入市场经营,同行之间为争夺市场相互排挤,搞无为的竞争,甚至相互抬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2.培训班授课时间短,教学设备单一。
据培训课程安排表统计,农产品经纪人学员从到校及返程共6天时间,其中报到1天,返程1天,实地考察及考试1天,实际培训时间3天。三天学习时间里学习《农产品经纪人基础知识》、《农产品品级鉴别知识与技能》、《农产品市场信息的采集与利用》、《农产品营销成本核算与结算》等五门课程。授课时间短,平均半天要讲授完一门课程,授课教师讲授的时间明显不够。教学设备单一,主要是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农产品检测实验教学设备少。
3.开设的培训课程不完善
据调查统计,在我校培训的362名农产品经纪人学员主要经营的范围有:种植业133人、畜牧业65人、水产养殖业20人、林果业31人、农副产品加工业13人、农产品购销51人、其他行业30人。其中有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林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购销共313名学员与销售和创建产品品牌有关联。164名学员希望今后接受农产品市场营销培训,167名学员希望今后接受市场信息采集分析培训。而培训只开设《农产品经纪人基础知识》、《农产品品级鉴别知识与技能》、《农产品市场信息的采集与利用》、《农产品营销成本核算与结算》等五门课程。
二、促进农产品经纪人培训的探索
农业生产对农产品经纪人的需求将越来越强烈,农产品经纪人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也会更大。他们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市场化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如何完善培训课程、培训好农产品经纪人是我们培训部门要思考的,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继续强化培训,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经纪人的综合素质。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农村经纪人的培养工作,把培养农村经纪人的工作纳入农民培训的重要日程,要制订详细的培训计划,筹集足够的培训经费。创新培训方式,加大农产品经纪人业务培训力度,提高农产品经纪人整体素质,使农产品经纪人做到守法经营的同时,提高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和应用现代电脑科学技术手段的能力。将从事多年农产品贩运第一线的买卖人,有一定文化基础,有经营头脑,思想品德素质好的农村基层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组织起来,参加农产品经纪人培训班学习,并邀请农业研究所专家、高等院校教授和农业、商业相关专业人员深入农村基层授课。[1]
2.延长培训班授课天数,增加实验课程,购买农药残留检测教学设备。
广西地处亚热带,温光资源丰富,雨量充沛,素有“天然温室”之称,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了众多的优质农产品,糖料蔗、木薯、桑蚕、优质稻、香蕉、柑桔、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产业排全国前列,是我国农产品最重要的产地之一。现代农业在带给人类高度的劳动生产率和丰富的物质产品的同时,大量的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的使用,使人类的食品和生活环境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瓜果蔬菜等农副产品作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主要食品,其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甚至危及子孙后代。以蔬菜农残为主的农产品质量问题的综合治理势在必行,其对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农产品增值、市场流通、农业发展、减少农产品经纪人的损失都具有重要意义。如2011年年初百色市靖西县的农产品经纪人在靖西县收购了一批蔬菜运到南宁市五里亭蔬菜批发市场,被市场检测中心检测到农药残留检超标,这批蔬菜不能进入市场被销毁,使该农产品经纪人损失很大。购买农药检测教学设备有针对性的教会学员更简单快速科学的区分农产品等级。延长培训班授课天数,使农产品经纪人学员能有充裕的时间消化培训学习的内容,使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让学员切身体会参加培训班的重要性。
3.丰富培训课程,增加《市场营销》、《企业品牌形象》课程。
市场营销就是商品或服务从生产者手中移交到消费者手中的一种过程,是企业或其他组织以满足消费者需要为中心进行的一系列营销活动,市场营销学是系统地研究市场营销活动规律性的一门科学。品牌形象主要是通过产品形象表现出来的。产品形象包括产品质量、性能、造型、价格、品种、规格、款式、花色、档次、包装设计以及服务水平、产品创新能力等。一个产品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品牌形象的好坏。一个好的产品可以使广大消费者纷纷选购,一个差的产品只能使消费者望而生厌。品牌只有通过向社会提供质量上乘、性能优良、造型美观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来塑造良好的产品形象,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开设这两门课程,将大大提高农村农产品经纪人竞争力。通过培育一批品牌农村农产品经纪人,增强农产品经纪人品牌意识,使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在此基础上,再培育出一批优、新农副产品品牌和农副产品经纪组织品牌,进而整体提高广西农副产品及农产品经纪人组织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
农机;贸易竞争力指数;竞争力
人口膨胀及强劲的经济增长为我国的农业领域带来了日益增长的压力,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农机化以提高粮食产量及生产率。中国近一半的土地已经实现机械化,但农产品的自给率仅维持在80%左右,保证粮食安全成为政府的重要任务。农机作为机械行业的子行业,近年来几乎未受到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行业增长速度令人瞩目,工业销售产值同比增幅已连续十年保持在两位数的水平。
农机购置补贴、劳动力减少、以及农民购买力的提高,是我国农机得以快速发展的三大主要动力。特别是由于进城务工效益远高于务农经济效益,当前中国农村劳动力正持续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农村存量劳动力不断减少,通过使用农业机械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需求日益旺盛,农业机械的经济效益逐步显现。另一方面,我国农机产品的出口也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除在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重创外,我国的农机产品出口已保持了近十年的高速增长。这是否就代表了我国的农机在国际市场中已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经过国内产业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农机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又呈现出怎样的变化?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近年来我国农机市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简单而系统的梳理,并采用贸易竞争力指数对我国农机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政策依据。
1 我国农机市场现状及特征
1.1 农机市场格局
我国农机市场在惠农政策拉动下,已连续多年保持稳健的发展态势。目前,我国已能够生产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播种机等14大类3000多种农机产品,成为世界上农业装备的生产大国,产品品种和产量基本满足我国农业生产需要。
(1)区域市场格局
如今,农机工业已成为可以代表地方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从而得到当地政府及金融机构的重视和支持,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布局已基本形成。从2012年各地区农机工业销售产值所占比重来看,山东省以21.5%的比重位居全国首位,河南以18.7%位居第二,江苏以10.2%位列第三,浙江以5.6%位列第四,上述4省内聚集了行业内51%的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了56%的工业销售产值。
(2)品牌格局
近十年间国家政策对农机化的大力支持,刺激了国内外农机制造企业对我国市场产业布局的加速。尚处于农机普及初始阶段背景下的我国农机市场,品牌众多、市场份额分散。随着我国消费者对精细化农机需求的上升,从客观上对生产企业在研发、制造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市场份额逐渐向优势品牌和品质、技术类产品聚集,受制于资金门槛、技术门槛和销售门槛,行业内大型企业的竞争优势开始显现。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马恒达等国际著名企业凭借资金、技术等优势纷纷抢滩我国市场,外资企业在行业中的权重进一步加大。
(3)产品结构格局
农机行业近年来一直是资本投入的热点领域,但资金的投入重点多在增加产能,而非新技术及产品的开发。目前我国的农机行业在选材标准、制造工业等方面尚无法同国际接轨。受农村经济水平及环境的制约,多年来始终以小型、中低端田间作业机械为主。大规模量产的产品种类主要集中在小马力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中小型整机领域,以及农用泵、各类机械零配件等;而大型机械以及经济作物收获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果林机械等精细化农机产品则较为短缺。
1.2 农机市场特征
我国农机化具有结构性不均衡的特征。按农作物机械化领域来看,粮食作物的机械化水平要高于经济作物;按农作物种植地域来看,北方平原的机械化水平要高于南方丘陵地区;按农业开展工序来看,机械耕地机械化水平要高于机械种植和机械收割。我国各地区的农艺、种植习惯和耕作田地差异明显,对不同类型的产品需求各异。冬麦区是农机产品传统销售区域,成为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收获机械的主要市场。拥有广阔耕地面积的黑龙江和新疆,农机化程度高,代表着我国大型农机具的发展方向。长江以南地区,地形复杂,以小块耕地面积为主,农机化水平提高缓慢。与其他机械设备不同,在我国,农机的销售并非完全的市场行为,农民和经销商都在观望每年出台的补贴政策。补贴政策出台早,市场就会启动较早,相反会滞后。在这种政府补贴政策主导购买行为的市场模式下,由于每年的补贴侧重点都不同,因此农机生产企业很难按照去年的销售情况来预判今后的市场需求。农机销售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一般三四月份是销售农机的第一个高峰期,而到七月份秋收和冬小麦的播种又会迎来第二个销售。
2 农机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分析
2.1 我国农机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变化分析
根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的数据计算最近四年贸易竞争力指数可以看出,自2010年以来我国农机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指数均为正值,表明我国在此期间都是农机贸易的净出口国。2010年贸易竞争力指数指数仅为0.08,说明我国的农机产品进出叉较为明显,此时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仅接近于平均水平,尚未具备多少优势。进入2011年后,我国农机产品的TC指数呈现出逐年稳步提高的发展趋势,2011年较上年提高了0.05点,2012年较上年提高了0.13点,截止至2013年的9月份,贸易竞争力指数指数已达到0.29。贸易竞争力指数指数的逐年提高,表明我国农机产品的国际贸易竞争优势正在持续加强。同时,指数目前尚未能超过0.3,表明我国的农机产品仅具有相对微弱的出口竞争力,要成为农机贸易强国还有一定的距离。
2.2 研究结论与启示
对我国农机出口来说,入世的影响对可以说是决定性的。随着世贸组织各国在关税、市场准入条件等方面限制的不断放宽,近年来我国农机出口保持了令世界瞩目的快速增长。产品出口额由1993年的2.9亿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250.3亿美元,二十年间增长了85倍,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6%。另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农业机械累计实现进出口额397亿美元,其中,进口额147亿美元,出口额250亿美元,同比出口增加8个百分点。中国农业机械的出口市场及出口结构基本稳定,亚洲作为最大的出口市场,约占据出口总额的40%左右。这充分说明我国农机制造水平在不断提升,制造能力已经获得了世界普遍认可。
(1)产品出口结构
我国农机出口产品当前以发动机、柴油发电机组、水泵、轻型柴油货车、轮式拖拉机等中小型机械以及农机零件为主,出口品类相对集中,出口排名前20位的产品约占据了出口总额的60%左右。其中,轮式拖拉机始终是面向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出口整机产品,但产品水平、技术含量等均属于较低层次。随着近年我国农机化程度的提高,国内大中型农机产品的质量和性能逐渐优化,农机产品的出口结构也相应有所调整,大中型产品的出口比重有所上升。
(2)出口主力市场
一直以来,亚洲、北美洲、欧洲始终是我国农机出口的主力市场。其中,亚洲作为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始终占据我国农机出口总额的40%左右。由于我国出口农机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领域,因此面对对产品质量及认证等要求较高的北美洲和欧洲的出口则呈温和增长态势。在主要出口国中,2010-2012年间美国和日本始终位居前两位,约占据了我国农机出口总额24%左右的份额,显示出发达地区强大的购买力。通过实证研究,为摆脱当前我国农机产品单纯依靠价格优势占领国际市场的低层次发展战略,进一步促进我国农机出口贸易的可持续性发展,可得出如下启示:
第一,面对我国当前的农机产品出口现状,需要国家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从政策层面为我国的农机出口保驾护航。首先,继续支持企业技术创新,鼓励出口农机产品由单纯的价格优势向技术、品牌、质量、售后服务为核心的新优势转变。其次,需要出台具体的出口标准,以期规范农机产品的出口秩序,避免恶性价格竞争以及劣质产品的出口,从而提升国产农机产品的国际形象。第二,技术核心缺失是当前我国农机发展的短板,但要求内燃机、传动等领域短期内实现技术突破并不现实。在当前国际产业转移和重组的大环境下,国内生产企业可以尝试转变思路,拓宽合作领域。企业未必要全面追求自主研发,集中企业的核心优势,做自己擅长的,不擅长的方面则可以考虑寻求国际合作。
3 结束语
伴随着人口总量的不断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我国对粮食的需求量和质量要求正在不断提高。而农产品价格的不断攀升以及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又刺激了人们对农业投入的热情。这正是近年来我国农机市场向好的重要原因,并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维持其快速发展步伐。受益于农机补贴政策的刺激,我国各类大中型农业机械市场近年来均处于高位运行,产品保有量急剧攀升。大中型农机产品消费者购买的目的主要是进行经营创收,保有量的增长将直接影响其经营收入。当前我国农机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仍不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除价格外尚未建立起真正优势。伴随着国际农机巨头加速布局全球致使我国产品性价比优势的弱化,以及发达国家对低端产品需求的逐年萎缩,我国农机产品的出口显然缺乏维持长期大幅增长的内部动力。可喜的是,国内企业已逐渐意识到为客户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产品和服务才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与此同时,新一轮全球性的消费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也给我国农机产品带来新的机遇。相信随着出口产品技术的日臻成熟、出口区域的不断扩展,我国农机产品出口将面临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