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工程伦理案件分析

工程伦理案件分析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1:0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工程伦理案件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工程伦理案件分析

篇1

Abstract: the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installation project covers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of the equipment installation, covering the stages of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Due to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installation project an increasing demand of the market, the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installation requirements also more and more high, and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installation itself is complex, so the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installation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is very important. This paper, from the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installation project the features and needs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of the main content is discussed.

Keywords: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installation;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关注从建筑物本身扩大到建筑物附属的一些机电设备,要求机电设备也要具有较高的质量和外表的美观,这就需要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项目管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1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项目的特点

1.1施工周期特点

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周期较长,施工活动包括了设备采购开始到设备安装、调试、运行、竣工验收各个阶段,设备正常运行后才算完成施工。

1.2涉及范围广

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往往包含了机械设备工程、电子工程、电气工程、自动化、消防、仪表、环保工程等工程项目,设备用于工业、公用或民用,具体到排水、采暖、电气、通风、消防、自动化控制等系统的安装,涉及范围广泛。

1.3对技术有较高要求

由于建筑中的大型工程对各种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机电设备安装的技术也有了要求。现在的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广泛采用新技术,安装技术的现代化程度较高,对安装精度的要求也较高。

1.4部门间工作的协调

由于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涉及到各个专业,工作过程较为复杂,安装技术工种和材

料多样,在施工过程中投入的资源也较多,因此需要各部门间的合作和配合,协调安排工程进度、工作顺序、任务交接等,同时需要相关部门有丰富的施工和管理经验。

1.5工程验收的特点

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检验主要通过对设备质量的评估、对安装工程的验收和售后服务来进行总体验收。

1.6施工时间特点

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主要在结构工程结束后和装饰工程开始前这段时间进行施工。

2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项目管理包含的主要内容

2.1项目合同的管理

在机电设备安装前要对项目合同进行评审,评审的内容包括工程的实物量、施工过程中突发事件造成的变更、设备使用、原材料供应、施工质量、工期目标的评估,综合各个要素编制施工图的预算,签订合同以后,办理开工手续。

2.2对施工技术的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的使用和发展速度很快,建筑行业对技术的要求比较高,这就需要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也要重视新技术、新工艺的使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在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中经常出现,这就要求安装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能及时掌握新技术、新工艺的使用方法,建立技术管理体系,提高工程质量。

2.3工程质量管理

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质量管理受到工序质量、分项工程质量决定,一旦决定了最终质量就不可再更改,因此,对机电安装工程的质量管理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要从工程开始阶段、施工阶段、施工工艺、人员素质、施工方法、施工环境和材料的采购和使用方面进行全方位控制,对质量的管理也要落实到部门和个人,特别是对管理层工作的落实。

2.4安全施工管理

安全问题是施工活动的头等大事,施工企业要重视安全管理工作,建立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项目部可以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体系,落实生产责任制,项目经理是整个项目的总负责人,对项目的安全生产负责,生产经理和总工程师是直接负责人,上到项目经理,下到一线工人,都要具体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职责要明确,最好有书面形式进行管理,项目质量安全部门具体负责日常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项目部要加强安全技术管理,组织技术人员编制机电安装工程的安全施工设计和专项工程、分布工程的安全组织设计,对重要的单 项工程指定安全技术措施,做出具体的安全施工安排,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性。

2.5对项目进度的管理

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项目管理涉及面广,过程复杂,施工过程中的突发事件会影响项目进度,因此要想保证项目按要求标准和进度顺利完工,就要对项目进度进行管理。要对项目进度的总目标进行分析,这样有利于加强对项目的管理和对进度目标的控制,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本身的复杂性要求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机电安装项目部门要和土建主体施工、装饰施工加强配合,调整好施工时间,确保工程项目的进度。

2.6加强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影响着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如何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备受关注的问题。在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项目中,成本的管理是检验工程项目管理其他工作的重要标准,工程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与控制体系,以项目经理为中心,具体工作由合同预算部专门负责。加强成本控制首先要制定成本计划,成本计划要考虑到工程部位、成本项目的具体内容,对内容进行分解,寻找降低成本的措施,制定具体的成本计划表和成本控制表,落实责任制,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实际问题对成本控制的措施和方法适时进行调整。对成本项目的收支费用进行详细的记录,按时做好结算,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2.7竣工验收阶段的管理

竣工验收阶段的财务管理由建设单位做结算报告,报告是以实物的数量和货币的指标是计量单位,综合反映项目从开始到竣工的所有财务状况的总结性文件。项目经理部在竣工结算前要检查项目是否完工、是否经过验收、交工材料是否整理完毕、施工图的预算和调整的工程造价是否编制完毕等。

篇2

Abstract:Thisarticleonthecaseteachingmethodinsoftwareengineeringmadeapreliminarydiscussion,atthesametime,wearebrieflyintroducedinsoftwareengineeringtotrythecaseinsomeoftheteachingexperience.

Keywords:softwareengineering;caseteachingmethod;DesignAnalysis

1引言

随着计算机应用日益普及和深化,正在运行使用着的计算机软件的数量以惊人的速度急剧膨胀,而且现代软件的规模往往十分庞大,所以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工程学科—软件工程,日益显示其重要地位。然而学习者一般不好理解软件工程的实践性,不能将所学的知识真正应用到软件开发过程中去。如何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呢?我们认为在软件工程中采用案例教学发将会弥补这一缺憾。

案例教学法以对案例的分析解决为主线,通过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案例,掌握原理和方法,实行科学的教育思想观念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实现启发式教学,能够极大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它更是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现实可实施的途径。案例教学法在软件工程教学中的应用将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软件开发中的实际问题,最终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学校教育培养的目标。

有鉴于此,本文试对案例教学法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作了初步探讨,以期对教育同行和广大学习者有所启发和借鉴。

2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案例教学法(casemethodsofteaching)可简单地界定为一种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它是美国当今教育行业中非常盛行而有效的一种方法,在我国正在慢慢推广开来。1910年,美国哈佛商学院最先使用案例教学,开创了案例教学的先河。案例教学法于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我国,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获得蕴涵其中的那些已形成的教育原理、教学方法等知识,同时可以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案例教学获得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是“做中学”获得自己理解了的能驾驭的知识,不再像传统教学下获得的抽象的、过度概括化的生硬知识,它能立即被用到类似教学实践情境中去解决处理类似的疑难教学问题。所以从美国教育家舒尔1986年在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ERA)年会重要演讲中发出要发展关于教学的案例知识的呼吁,时至今日,在众多国家的教育研究领域中都能发现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3软件工程案例的选择

概括而言,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没有案例,案例教学无从谈起,没有好的案例,便没有有效的案例教学,所以案例的选择在案例教学中至关重要。一个高质量的案例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目的性。案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案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原理和概念,提高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个好的案例应该使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教材中某一重点或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能利用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所以案例的选择一定要围绕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来。如果脱离这两个中心,即使案例再生动,其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2)真实性。案例一定是现实中发生的真实事件,是常见又复杂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3)启发性。一个好的案例需要蕴涵一定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思考,发现多种解决的途径。问题越诱人深入,越能够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维空间,教学效果越好。

(4)生动性。案例必须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以便展开深入的思考。

软件工程是采用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来开发与维护软件,把经过时间考验而证明正确的管理技术和当前能够得到的最好的技术方法结合起来。它强调使用生存周期方法学和各种结构分析及结构设计技术,所以软件工程案例即是选择一些典型的软件开发系统,介绍其开发和维护的过程。

我们根据讲解软件工程课的具体体会和开发软件的实际经验,撰写了五个案例,开发了《软件工程案例分析》网络课件,详细介绍五个软件系统的开发过程,互动的方式讲述了用软件工程的方法是如何进行分析和设计的,同时在系统开发的每个过程中提出大量的问题供学生思考。案例选择了房产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机票预定系统、计算机储蓄系统四个应用软件系统,同时为了提高学习者理解开发软件的难度,特别介绍L-SIMPLE语言编译系统。采用传统的生命周期方法学,从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到详细设计做了比较详细的研究。系统中五个案例涉及到当前人们日常生活中关注的几个领域:房产管理、财务管理、计算机储蓄、机票预定,还有计算机的语言编译系统。案例既具有典型性,同时又具有真实性。我们选择四个应用软件和一个系统软件,一方面考虑到目前软件市场涉及应用范围的广泛性,另一方面考虑到软件工程学习者中大部分为计算机专业,对于系统软件也有一定爱好,对于将来开发系统软件作一个铺垫。

4软件工程案例教学的主要环节

案例教学的需要具备三个主要环节:

阅读案例,个人分析——分组讨论,集体交流——总结归纳,消化提升

我们尝试的软件工程案例教学中同样采用了这三个阶段:

(1)阅读案例,个人分析

学生首先对具体案例进行必要的基础知识的了解,认真阅读案例,并且要有个人的研究与分析,用软件工程的传统途径—生命周期方法学作为理论指导,熟悉软件开发过程各阶段的基本任务。

其次,学生需要尽快进入案例情境,了解、掌握案例中揭示的有关事实、情况,自居案例中的教师角色,设身处地地分析思考案例中教师的行为及对策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要注意寻找其中的因果关系,只有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才可能找到问题的合理解决手段。注意区分基本性问题和现时性问题。基本性问题即抽象或一般的问题,常与事实背后的概念、原理、规则等有关,需要通过对案例中所包括的信息进行解释、分析、演绎、推理和抽象以得到概括化的结论。现时性问题即案例中教师所面对的特殊决定、疑难问题等要求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得到解决的那些问题,需将自己已有的知识或过去形成的经验与案例展示的背景材料、内外部因素等整合起来进行综合评判来提出多种经得起别人反驳的见解、对策以及方案。

(2)分组讨论,集体交流

分组讨论是案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本质上是一种概念或想法的交流。围绕案例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讨论,辩论和争论。每个学生可以自由的抒发己见,相互启迪,互相借鉴,重点是想法的交流。要求每个学生简要介绍自己对软件开发所做的分析设计,并提出自己对该软件开发流程的看法,供大家讨论与切磋,可以按照案例中所提出的问题一个一个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进行课堂发言,进行全体学生的交流。本阶段要讨论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小组讨论没有达成共识的问题;2、按照教学目标,有意引导学生掌握软件工程的生命周期法各阶段所做的具体工作以及进行相关工作的必要性。

为了使分组讨论有效地开展,教师要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除了熟知案例陈述的事实、观点外,还要谙知案例反映或蕴涵的原理、规则等知识,以便引导学生概括出来。要认真学习研究案例后给出的教学指南,具体拟定出课堂教学计划,这要求教师认真思考回答以下问题:希望课堂上发生些什么?如何引导这些情况的发生?讨论如何开展?时间如何安排?自己扮演什么角色?是先得结论再分析,还是相反?并对课堂讨论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出预测。教师还要依据课程目标、案例目标及教学计划的具体安排重点分析以下方面的内容:案例中反映的那些重要论题、案例中易得出两可结论的那些材料、案例中反映的情况发生的根源、案例中人物的行为、案例中所反映的而学生可能设想不到的情况等。在讨论掌握上,教师要力保讨论沿预期的轨道进行,把讨论引导到问题的解决上去,并引导出与论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力争班上每个学生都至少有一次发言的机会,切实做到有效参与。

(3)总结归纳,消化提升

总结归纳是软件工程案例教学的最后阶段,要求学生要对每个案例写出学习报告。该报告中包含学生在阅读案例中所得到的具体收获;通过分析与设计软件,提出自己所解决的实际问题;对理论上软件工程概念和案例中的实际是否一一相对应;以及对软件工程仍然存在的困惑。通过反思进一步加深对案例的认识,真正作到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

案例教学中,师生都要注意角色转换,如果学生仍然热衷于将自己置身于教学过程之外,只做一名旁观者,案例教学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学生只有真正地深入案例、体验角色,才会有案例情境的“再现”,案例教学的价值才能被体现。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可充当监督员,激励启发学生,监督案例分析、讨论情况;可充当示范员,向学生演示、讲解、分析案例中的事实、图表、材料等;可充当主人翁,制定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并在实施中起主导作用;可作仲裁,解决各种争端;可充当交警,使讨论回到预定的轨道上来;等等。

5结束语

传统的“黑板教育学”越来越受到冷落,案例教学已经提到教育改革的重要日程上来。华东师范法学教育系郑金洲曾指出,案例教学并不是单纯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实际上是以教学内容的变革为前提条件的,正是有了形形的案例,才使案例教学成为可能;案例教学也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教授法,它实际上也是以学生行为的转变为前提条件的;如果学生仍然热衷于自己先前的角色,把自己置身于教学过程之外,只是一个旁观者,案例教学也就失去意义。

笔者从事软件工程的教学工作,在软件工程中进行案例教学法的尝试,并且在实践中得到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在软件工程案例教学中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比如在案例中如何体现软件的测试阶段,它需要具体的环境来实现;如何在案例中能够让学生更深入理解软件的维护过程等等问题,都是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完善,使案例教学在软件工程中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2]李为民,.如何开展案例教学-哈佛大学商学院琳达教授对新教师利用案例教学的几点忠告》.北京:经济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4.1

篇3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建筑行业发展迅猛,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而水电安装工程作为建筑工程环节之一,也得到人们的关注。其完成的程度不仅影响到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甚至影响到了人们的居住环境。这就要求人们注意加强水电安装工程技术管理。

一、建筑工程水电安装的现状和问题

1、供排水管安装问题

1.1水管质量、规格问题

建筑过程中提供的水管存在质量问题,如管壁厚度偏薄、镀锌管锌层厚度不够、水管无标签、阀门选型不正确、水管规格与图纸要求不符、管道接口密封处理不到位等情况。

1.2管道设计和施工问题

管道一般隐藏在建筑物墙体内,如果预留位置不标准,预埋时没有按图纸施工,比如管道弯道过多,就会增加管道问题的维修难度。在施工过程中,如果施工人员责任心不强,马虎了事,施工达不到要求,管道与管道之间的接口不牢等,容易造成管道漏水。

1.3检查口、清扫口、地漏等设置不合要求

如检查口位置设置不合理、清扫口离墙体净距不符规范要求、地漏无水封等。

1.4洗漱及卫生器具排水口问题

主要有排水口设置的位置问题、相关配件的质量问题,同时也包括器具的安装问题等。

2、电气安装问题

在电气安装方面,主要是输电线路的应用和保护问题。其次还存在着插座、开关、配电箱和用电器具的安装接线不正确的问题。

2.1防雷、接地问题

建筑物的防雷、接地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虽然现在各方面都比较重视,在施工中能按要求进行。但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待加强,特别是在细节问题上还需要把关和解决。

2.2开关、插座问题

开关、插座是每座建筑物、每个家庭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开关、插座本身的质量问题,材料不合格、规格不标准或指标不合要求。二是设计、安装问题。包括安装位置设计不合理、安装不正确、内部接线位置错误、地线串接不规范等。

2.3照明器具问题

一是器具质量问题,材料不合格、规格不标准或指标不合要求等。二是安装问题。如照明器具中接线不正确、接口不合要求等。

2.4配电箱配电箱安装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配电箱布线不整齐、没有做相关的回路编号、零线和地线没明显区分开等。

二、关于建筑工程水电安装技术的原则

1、安全原则

安全原则是建筑施工过程中首先要坚持的原则,同时,也是水电安装施工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在水电安装过程中,首先要使用有质量保证的水电材料和器具。其次,要做好设计和规划工作,严格按标准安装,确保使用安全。

2、适应原则

适用原则即经济适用性,就是要求水电安装必须做到经济实用,既要充分发挥水电装置的使用功能,保证水电装置的适用性,如保证供排水管道畅通无阻,保证用电正常,满足电灯、电视等用电设施的用电量,保证路灯照明度等。同时,又要强调经济原则,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做好水电系统的配置和安装工作,降低施工成本。

3、节能原则

水电装置的安装需要通过技术手段达到节能的目的。在配电系统上,首先要选择抗冲击性强、适用效率高的变压器。其次要选用电导率小、长度短、不需要使用回头线的导线,尽量降低线路的损耗。在照明系统中,可采用声控等方式,减少照明设备的使用时间。屋内的墙壁、天顶的表面要光滑,色彩要浅,可提高光源利用率,达到节能的目的。

三、建筑水电安装工程技术管理

1、制定施工方案

制定出科学的安装方案是整项建筑水电安装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工作环节。在进行实际施工之前,各位施工人员应该就施工图纸进行自审和会审,充分对工程关键点和难点进行重点的审查。工程的施工方案要着重考虑它的合理性和实用性,方案制定工作要在施工方案的深度和广度进行入手,要通过不断的审查和复核确保方案的合理性和施工工程的质量。

2、加强施工图纸的审核

图纸是整个工程施工的前提基础,这就要求在图纸的审核中要严谨、认真。这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保证设计图纸必须要符合国家有关的要求,及经济和政策方面的政策和规定。以保证安全施工为前提,检查施工的技术设备设计及技术条件是否合格。保证选取设备材料的品种、质量、性能、规格、数量要满足施工的要求。有要求特殊材料的要做好备注。检查水电施工的管线、管道与楼体本身及应用设备是否存在矛盾冲突。检查图纸上的文字标注是否齐全、清楚、明确,对其中尺寸、地标等所有的数据要检查清楚;设备、器具安装是否合理;管道、管线是否存在矛盾等等。分项分点的进行图纸的审核。从小到大,由点到面,保证各项之间无冲突矛盾。技术部门组织图纸的会审,工长参加,会审过程要对其中的所有问题形成详细文字记录。对出现的问题在施工前解决,使图纸达到最佳的待用状态。

提高水电安装人员的素质

建筑施工单位要承担起提高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的责任,组织岗位培训,开展知识讲座,提高技术人员特别是施工人员的技能素质。技术人员和水电安装人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增强服务意识。

4、对施工的材料和设备进行控制

材料和设备是工程施工质量好坏的保障,好的设备材料不仅能保证工程质量,还能节省工程的施工时间、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反之将会造成不可弥补的缺陷和遗憾,影响楼体整体的美观,人们的居住心情。这就要求在购进材料和设备时要认真、严谨的进行抽样检查,严把质量关,出厂产品手续齐全,要求产品性能不仅要符合国家的性能标准,还要符合本设计的要求。对于不合格的产品要及时进行处理。

5、保证施工的技术交底、施工人员与技术人员要进行及时和充分的沟通

工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工程的具体要求和工程的方案这些问题都应该要进行充分的考虑,并且要进行全面的交底工作,让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都充分了解到工程的具体情况和特点,明确自己的施工任务和责任,能够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另外在工程施工的难点重点位置,为了更好地确保工程质量,应该要对重点难点位置进行样板的施工,这样就可以提前地发现问题,便于及时地进行处理,避免在实际施工中影响进度和质量。

6、做好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控制

在具体施工过程中,主要包括:开关插座安装。在进行开关、插座安装时,要严格控制电器的装置标高、位置,同室的开关、插座标高必须保持一致,门后不能安装开关或插座。在同一单位工程中,所有开关的方向应该保持统一,各种开关、插座内的接地线、相线、零线都必须符合用电要求。照明器具安装。在照明器具的安装过程中,照明器具的螺口灯头相线应接在中心触点的端子上,零线则接在螺纹的端子上,灯头的绝缘外壳不能有任何的破损或者漏电现象。吊灯灯具需采用预埋吊钩或者螺栓进行固定。嵌入顶棚的装饰灯具,应固定在专设的框架上,导线不能贴近灯具的外壳。管道安装。安装管道毛坯后,要用专用橡皮塞或其他物品堵住管道口,坐便器、浴缸、地漏等预留排水口也需要用同样的方法堵塞,防止建筑垃圾落入排水管。安装管道、卫生器具时,应对管道内、预留排水口的垃圾杂物进行清理,保持畅通。

四、结束语

建筑工程水电安装工程的技术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施工人员具备较高的服务意识和过硬的工作技能。在施工过程中,要坚持安全、适用、经济、节能的原则组织施工,严格按程序和工艺操作,才能保证水电装置安装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才能有效发挥水电装置的作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才能为企业带来信誉,赢得效益。

参考文献:

[1]杨磊.建筑工程水电安装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0)

篇4

二、媒体审判对法治建设的危害及伦理学成因

“伪公共伦理”的形成必然会对媒体审判起到推动作用,其对法治建设的危害不言自明。

(一)媒体审判对法治建设的危害

媒体审判最大的特点在于媒体报道干预、影响审判的独立和公正性,动摇司法权威。1.影响司法独立我国刑事诉讼法第5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在实践中,司法独立分为两类,即司法理念独立和司法制度独立。媒体审判往往通过两种途径影响司法独立。第一,当媒体审判的实现路径为“媒体报道——权力主体介入——影响审判结果”时,其直接造成了司法制度上不独立的现象;第二,当媒体审判的实现路径为“媒体报道——“伪公共伦理”(舆论压力)——影响审判结果”时,其直接体现在司法工作人员司法理念上的不独立。2.妨碍司法公正司法公正要求在整个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体现出公平、正义。司法公正分为实质公正和程序公正。实质公正目的在于对实体权利和义务作出公正评判,而程序公正目的在于保障程序符合现代法治要求,以最终保障实体公正。然而,不论是媒体将不公正的私人伦理通过“沉默的螺旋”引入公共领域,还是在商业化的驱动下对信息进行非理性的报道,一旦形成了媒体审判的现象,都会影响到司法程序公正,必然导致实质的不公正。3.破坏司法权威司法权威是通过法的运行,令法律形成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是要让法律这种治理工具在社会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要实现这一目标,必然要树立法律的权威形象。媒体审判造成的司法不独立、司法不公正现象必然破坏司法权威,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巨大障碍。

(二)媒体审判的伦理学成因

媒体审判之所以对法治建设构成巨大危害,根源于伦理与法律的天然差异。1.伦理的非制度化和法律的制度化差异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伦理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相关规则。伦理是非制度化的,它主要是内向的,即重在自律,完善自身的伦理道德修养;而法律是制度化的,具有普遍约束力,重在他律。伦理道德规范中最基本的部分,即人们不得不遵守的基本道德会被制度化成为法律。正如“不得故意杀人”与“不得随地吐痰”虽然都是伦理道德规范,但是“故意杀人”明显是最基本的、不得不遵守的伦理道德规范,因此被写入法律,而“随地吐痰”则仅受内心、舆论等方面的评价,不需立法。当一部分人内心的伦理道德观念较高时,可能出现对司法审判的不理解,为什么法律对某些自己作出负面评价的事情不予追究,从而产生借助媒体形成舆论,间接影响司法审判的情况。2.伦理评价标准不统一和法律评价标准统一的差异伦理分为私人伦理和公共伦理。在私域中,人们基于品格、能力、对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等,对于事情的评价标准必然有高有低,在公共领域中也存在着公共伦理的“真伪”论辩。法律的评价标准是客观统一的,主要是基于“一般理性人”的标准予以确定。伦理评价标准的不统一可能导致主体对案件的主观性判断,一旦与法律的客观判断结论不同,也可能造成评价主体通过媒体影响司法审判。3.伦理的实质公正追求与法律的程序公正观照的差异伦理必然追求实质公正,虽然法律也以追求实质公正为最终目标,然而更加关注程序公正的保障作用。实质公正毕竟带有模糊性的特点,怎样才是对实体权利做出了有效的保护有时很难判断,比如精神损害的实际弥补、采光等相邻关系的保护等。现代法治建设的要求更关注程序公正的实现,因为程序公正是实现实体公正的必由之路,程序公正虽然未必实现实质公正,但可以对实质公正的实现提供巨大保障,抛开程序公正必然无法获得真正的实质公正。伦理的实质公正追求会使人们仅着眼于案件的审理结果是否符合主体的公正判断,忽略法律程序公正的要求,例如轰动一时的辛普森杀妻案恰恰是因为采证程序的不公正导致其获得无罪的判决。当人们必须承受程序公正以实质公正作为代价这样的法律选择时,是否会产生通过媒体影响司法审判的情况呢?

篇5

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9-110 -03

一、法官伦理是司法伦理的重要组成

司法伦理,是职业伦理的一种,是关于司法人员职业道德的规定,是一般伦理范畴及其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在司法工作者职业生活中的具体化。司法活动的职业性,必然要求有相应的职业伦理与之配适,以满足该行业对于特定伦理道德规范的要求。

法官伦理,是司法伦理的一种,是专门针对司法人员中的法官的职业道德的规定。一位名人曾说过“对正义的实现而言,操作法律的人的质量比其操作的法律的内容更为重要”。由于法律判决的做出不得不依赖于法官,依赖于法官的自由裁量,而“任何一件由法官自由裁决的案件,实质上都是在该法官的道德标准影响下处理的”,[1] 因此在从事司法活动中,尤其是进行法律判决的时候,要做到法律判决的合理合法,就有必要提高法官及其他司法人员的道德素质,使他们的司法活动能遵循基本的道德原则。

法官作为法律的守护神,就司法权的最高屏障地位和法治社会中法律至上的角度而言,法官伦理应是各类型职业道德中层位最高、要求最严、义务性最强的。法官代表着社会公正权力,法官的职业道德将直接关系着人们的利益公正。而且法官的职业活动是代表国家行使国家审判权,审判的结果将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相关利益关系,加之审判结果的广泛社会性,审判的结果还将影响社会中潜在的其他相关利益关系,进而由具体某一个体波及到整个社会整体,在这一过程中,法官的职业道德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法官伦理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

一直以来,公正都是人们最基本的价值追求之一,一个社会的公正程度,标志着这个社会的文明发展水平。司法公正作为社会公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司法活动的应然价值目标,也是法治社会的实践支撑。司法公正的实现状况,不仅直接影响法律的权威和人们对于法律的信仰以及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信心,而且还直接影响到社会的道德风尚和整个社会的秩序、稳定和发展[2] 。司法公正涵盖整个司法行为和司法过程,其含义有三:适用法律的平等,诉讼程序上的规范,判决结果上的公平。从理论上讲,司法公正的内在要求是:在法律活动中,处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无须通过任何非正当的手段便能依法受到司法机关及其人员的公正对待。[3] 保持公正是司法的第一属性,没有了公正,司法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保持公正也就必然成为法官在其司法活动中必须具备的伦理素质。公正是法官的基本伦理素质,理想的法官就是公正的化身,缺乏公正意识的法官根本不是真正的法官。

自由裁量权以及法治自身难以克服的瑕疵,要求法官有较高的伦理道德水平。自由裁量的存在,法律条文中的一些模糊的表达,有赖于法官个人的把握。[4] 法治活动的运作离不开人的因素,好的法律也不会自动产生效能,需要作为“行走着的法律理性”的法官来操作。法官的行为要确保司法公正,英国的丹宁勋爵在“通向正义之路”这一著名演讲中曾经告诫读者:“起步伊始,君当牢记,有两大目标需要实现:一是领悟法律乃是正义的,一是务使其得被公正施行”。从实践上看,司法公正的难以实现在于整个执法过程中,法官始终存在着被当事人贿赂的可能性,法外因素始终有可能出现,法官的法律认知能力、法治信念、职业道德和执法勇气常常经受着严峻的考验。法官的伦理对于司法活动保持公正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法官不仅要具备法律素质,更需要具备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

由此所见,法官自由裁量行为影响司法公正的实现,而法官自由裁量行为合理性的主要依据是其价值观以及伦理道德水平,因而法官的伦理道德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必然内容。

三、我国法官的伦理历史、现状及其原因

(一)中国法官伦理的历史及现状

秦汉以来,古代中国的司法人员倍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而儒教伦理在他们定纷止争的实践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如董仲舒的“春秋决狱”,他直接把孔子的著作《春秋》一书中的微言大义应于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再比如明代的海瑞断案时有一句名言“宁屈其富,不屈其贫”,这些都反映了法律审理过程中的道德化思维。而在道德化思维背后所反映出的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信念伦理。即他们都把捍卫儒家的经典教义作为司法过程中应遵循的首要原则。法律审理中的信念伦理对中华法系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一方面导致了法律的道德化;另一方面又使中国司法具有注重实质理性的特征。但是,缺陷也是很明显的。信念伦理依靠的是人的纯粹的道德理想,而没有任何制度性的保障。

从清末到现在,中国构造现代法律制度的努力已近百年,尚没有圆满的结果,这其中有复杂的原因。其中,对于西方法律及其运作模式的照搬没有充分考虑我们的传统文化及现实基础,是诸多原因中最根本的一个。正如德国伟大的法学家萨维尼所说:法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产物,它根植于一个民族的历史中,渊源于传统民族的普遍的信念习惯和民族的共同意识。法律由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所决定,法律文化作为人类历史的积累和沉淀,亦有其自身的延续性与继承性。在社会转型中,中国固有的法意和法制悉遭批判与抛弃,而引植的西法却又与固有的人生和人心颇多格格不入,以至于百年来的中国法律,多数时候,既缺内在的伦理品质,亦乏外在的逻辑力量。正是在这样一种价值多元化阶段,以往的价值体系不复存在,而从西方传播过来的似乎还没有在这个社会上真正地扎根。目前是很多人价值虚空的时代。当代情况似乎更糟,法官的信念伦理缺失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把效率作为司法的目标,使成本效益的考量进入司法裁判的实践,对法官的职业伦理等许多方面的确都会带来冲击。

在缺乏法治保障的市场经济下,追逐私利的最大化成为所有社会成员的自然选择,贿赂成为权力设置、资源配置的重要调节器之一,各种权力的寻租现象十分普遍,而司法腐败也仅仅是各种领域腐败现象中的一种。自90年代中期以来,司法腐败似乎在滋生蔓延,且法官违法犯罪的绝对数呈上升趋势。法官伦理建设往往因此失去依托而变得十分脆弱,正面的典型教育和政治教育、作风整顿往往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在道德实践中往往会出现双重人格。现实中也往往会出现勇于在道德上自我完善的个体先进和典范人物,但整个司法队伍在道德上的整体完善、伦理建设上的整体推进却显得不十分理想。

(二)法官伦理问题原因分析

1、法律素质欠缺

法律素质是衡量法官道德水平的首要尺度,法律素质的欠缺将严重影响法官的伦理状况。中国法官职业化建设起步较迟,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法官队伍中的有些法官根本不具备专业的法律素质,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法律教育,但他们却在法官队伍中从事着专业要求极高的工作。还有些法官对法律的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对条文的理解止于表面,对案件的分析缺乏逻辑分析能力,这些都使得他们在案件审理中难以判断案件的真实情况、难以把握案件的法律适用,最终在定罪量刑上造成错误、偏差。

2、社会生活中逐利思想的影响

在权力与市场的关系错综复杂、腐败极易产生的时代,一名法官从进入司法领域、个人提拔晋升到家属就业、子女入学、招工招干或就医等各个环节,都有可能亲历不同行业的腐败,由此感知贿赂的存在和重要。这种状况对法官伦理的负面冲击可想而知。我们可以设想一名受到不公平待遇、靠贿赂才能维护切身利益的法官会以怎样的心态去看待自己的职业,去开展司法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官的伦理构成,阻碍了法官良好伦理素质的形成,使得法官的伦理系统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

3、伦理教育的缺位

法官伦理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长期的教育熏陶。但在当今的法学专业教育中,法官伦理教育未列入法科学生的必修课。法官在职工作阶段也如此。法官在职期间接受的多是对法律法规的更新学习,对于专门的伦理学习不仅少,而且容易走形式。法官伦理教育的缺位,使得法官难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难以抵制不道德因素的影响,进而阻碍司法公正的实现。

4、法外不正当因素的干扰

尽管法官在案件审判过程中享有独立审判权,但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良干扰,无论何种形式的干扰都对法官独立审判造成了严重的干扰。一些法官在决定刑事案件最终命运时,难以抵抗金钱与人情的诱惑,从而贪赃枉法、拘私舞弊,滋生了“金钱案”、“人情案”的产生。这些现象的产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官良好伦理素质的形成。

5、制度设计的不合理

尽管法官的选任是按照《法官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的,但法官的职称、待遇、晋升、奖惩及相关法律保障等,却都是按照国家行政公务员的标准进行管理,并没有针对法官职业特点设计的职业化制度。在法官选拔制度上,基层法院从近些年才开始从社会招录,上诉法院的法官却没有完全像域外那样从下级法院或优秀律师中遴选,法官成长过程短平快,对选拔法官的道德考核也流于形式。此外,较低薪酬制度、粗放的监督制度、宽松的职业道德规则也是影响法官法官伦理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构建理想的中国法官伦理

建立中国法官的职业伦理应该包括两个层面: 一个层面是从信念伦理角度出发对法官修养、法官理念的导向;一个层面是制度角度出发对法官行为的约束。

(一)信念导向

对法官信念伦理理念的导向,应在法官中立、超然、自勉的职业伦理、职业道德原则的指导下引导法官。确立一整套良好的司法伦理准则,和执行这套伦理准则的机制。司法伦理一定是建立在对于司法官的职业特色清楚意识的基础上的一套行为准则,比如说他跟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怎样处理,他跟律师之间的关系应该怎样处理,他是不是应该远离商业、远离政治,还有他跟法学学术之间应该有什么关系,他应该怎样避免自己的偏见影响司法决策,如何解决司法拖延的问题,都是司法伦理所涉及到的主要内容。

(二)制度规范

法官伦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除了要有自身对于更高伦理道德的追求外,还辅以有关制度性规范,以保障其良好伦理素质的形成、巩固和提高。

1、法官的选拔机制

建立法官的选拔机制,可以从源头把握法官的伦理道德状况,最大限度地减少法官先天伦理素质不足现象的发生。建立法官的选拔机制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要强化法官的任职条件,另一方面要建立刑事法官的伦理素质档案。

对此,英美法系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在英美法系国家,法官都是从有一定资历的、有着良好职业道德的律师中加以选任的。因此,美国建立了严密的任命法官的公开听证制度,把法官的司法伦理纳入其中,力图通过遴选机制及听证、任命等各种制度确保法官的专业知识和优秀品德,并且对高位级的法官比对低位级的法官要求更苛刻,所以英美国家从法学院学生到律师再到法官是一个漫长而充满障碍的过程,这种严厉性和漫长性决定了法官具有高尚的品德,也决定了他们地位的辉煌。”[5] 美国在法官任命时实行的公开听证制度,并把法官的伦理素质状况纳入其中,就十分值得我们借鉴。

2、法官的教育机制

法官的教育机制主要应当包括两部分,即法学专业知识教育和法官伦理教育。法官的法学专业知识教育和法官伦理教育是一个可以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统一体,法学专业知识教育可以使法官增强法律专业技能、提高职业伦理素养,法官伦理教育又可以促进法官更好地学习法学专业知识,从而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目前,我国对于法官的教育主要集中在法学专业知识教育方面,绝大多数法官都能够及时地参加司法领域各种新型法律法规的学习与培训。然而,本应共同进步的法官伦理教育则显得相对比较薄弱,无论在形式抑或规模上,都不及法学专业知识教育。我们应在在校期间及在职工作中大力开展法官伦理教育,使法官伦理素养跟上法学专业知识发展的要求。

3、法官的激励机制

在任何一个社会,法官都是正义的最后一道守护者。在司法文明相对发达的西方国家,法官被赋予了极高的声望,而在我国,法官并无什么特殊地位,其地位在普通百姓看来,同一般的政府官员不无他样,甚至弱于政府官员。与此同时,我国法官的工资水平普遍不高,近年,优秀法官大量流失,纷纷走上从政之路或者从事律师职业。故此,我们要建立司法系统自主的财政供应制度,真正实现高薪制,使法官享有与其知识、能力、道德相对应的财富、地位、荣誉和幸福,使法官伦理建设具有完整的精神保障和物质保障。

4、法官的申辩机制

法官伦理建设方面的一个重要事项是要有一个有效的执行机制,我们现在一方面是一些违反职业伦理的行为得不到及时的矫正,另一方面,法官又动辄得咎,经常受到不正当的威胁甚至惩罚。例如,对于新闻界“曝光”的某些行为,我们惯常的做法往往是不由分说,不顾正当的程序,免去一名法官的职务简直易如反掌。法官的地位如此没有保障,是一件极其可怕的事情。一些法治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严格的身份、职务以及收入保障是司法公正的制度前提。我们需要建立起一种机制,让涉嫌违反职业伦理的法官也能得到公平的对待。可以在人大中设立一个机构以公开的程序审理被追诉的法官,让他们也能够有一个公开申辩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陈淑萍.李军.论司法伦理实现之进路[J].河西学院学报,第24卷第6期(2008).

[2] 李军.陈淑萍.浅析司法伦理与司法公正[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第20卷第2期.

[3] 李忠建.朱学英.《唐律疏议》 司法伦理思想探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第26卷第2期.

[4] 曹刚.徐新. 法伦理学研究论纲[J]. 伦理学研究,2008, 5,第 3期 (总第 35期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