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09:35:2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篇1

关键词:学业拖延;干预;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

引言:

在大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存在着这样一些现象:总是有许多学生到了考试前才挑灯夜读;老师布置作业,也总要等到最后才匆匆忙忙地“赶”出来;自己制定的学习计划也总是找各种借口不能执行,在心理学中,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学业拖延”。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学生的学业拖延现象尤为突出,其中国外研究显示,95%的大学生会有意推迟学习任务的执行,70%的大学生有经常性的学业拖延行为,20-30%的大学生存在长期或严重的学业拖延现象[1]。而国内学者也得出相似的结论,胡春宝在2008年调查研究发现,70%的高校生存在拖延行为,有15%的大学生会被拖延所困扰。可以说,拖延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因此,学业拖延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的讨论。

1. 学业拖延的概念

那么,什么是学业拖延?拖延(procrastination)一词直接来自拉丁词procrastinate,原意是指推迟或推延到另一天。一般认为学习拖延(academic procrastination)就是发生在学习情景下的拖延行为或和学业活动有关的拖延行为,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必要地延迟要求完成的学习任务,并且因此造成学习者的情感困扰,[2]或学习者知道自己应该,也愿意,却没有在预定的时期内完成学习任务。[3]

通过总结,我们发现学业拖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学习任务是学习者应该或最终需要完成的;(2)没有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3)拖延可以暂时地回避消极的情绪体验,但在拖延以后会带来更高的焦虑。概括来讲,学业拖延是指在无正当理由的情况下,由于个体的主观性因素,没有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或不必要地推迟学习任务的行为。

2.学业拖延的心理机制

学业拖延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成为普遍现象,那么,其成因何在?许多研究者们已经从从不同的理论背景和视角出发来解释学业拖延的原因。

2.1心理动力学的观点

2.2人格特质的观点

2.3行为主义的观点

2.4认知心理学的观点

3.学业拖延的干预技术

目前对于一般的学业拖延,很少从心理动力学理论的角度进行干预,因此主要的干预技术都是是从行为主义和认知—行为主义这两个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3.1行为主义干预技术

行为主义的干预技术的理论主要是基于强化理论和斯金纳的SPI技术形成的。这种行为干预方式的基础理论是:以控制环境中的刺激来改变个体的行为。该理论将拖延定义为:一种交互的功能障碍和行为逃避的过程。其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希望逃避某一任务;二是承诺晚点完成;三是用借口来推脱自己的拖延行为并免受责备。因此干预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重构环境,包括提供容易自我控制的材料,提供更多的外在动力,自我评价的标准和外在的调节;第二,利用社会影响。社会影响包括表达期望和信任,根据班杜拉的理论,这可以增加自我效能,而拖延者一般都自我效能比较低,公共承诺和监督关系提供培训;第三,培训。培训则包括对他们的日程表、目标陈述和每日行为目标的训练。[9]

其中Ohio州立大学的以网络课程为基础的策略管理干预和荷兰大学的心理咨询者们发展的一种任务管理小组干预的方法就是以行为主义干预技术理论发展而来的。

3.2认知—行为主义干预技术

诚如上文所述,认知—行为主义干预技术的理论主要是基于非理性观念和自我陈述形成的。认知—行为主义干预理论假设拖延是一种应对策略或者习惯模式。这种干预技术的焦点主要是帮助拖延者发展认知、情感和行为策略,帮助拖延者增加自我效能感、提高自我价值、增强自我控制的能力,通过这些认知上的改变可以让拖延者相信自己的能力,形成新习惯并产生消除拖延行为的信念。因此,认知—行为干预技术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训练:即自我价值、自我控制和自我效能。每个方面都包括这样一个阶段:即简单的信息部分;自我意识练习;自我总结;个人分析;群体反馈和家庭作业。

其中Catholic大学的学生心理治疗中心与Liny等提出的的团体认知一行为干预方法和Jean O’Callanghan提出的学习拖延的叙述性方法就是以认知—行为主义干预技术理论发展而来的。

虽然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所持的理论基点有所不同,但行为和认知主义还是存在共同点的,即他们都是一种积极的、可以通过相对较短的干预时间来实现干预目标的干预技术,而且他们未来的研究方向是互相融合的。他们都是通过对行为的干预和重构消极认知来干预拖延的。

参考文献:

[1]Ellis A.Knaus W J.Overcoming procrastination[M].New York:Signet Books,1977.

[2]Lay,C.,&Schouwenburg,H.Trait procrastion,time management,and academic behavior[J].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aonality.1993(8):647-662.

[3]Senecal,C.Koestner,R.,Vallerand,R.Self-regulation and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J].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95(135):607-619.

[4]李晓东,关雪菁,薛玲玲.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M].高校教育管理.2007(3).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007-03

一、关于拖延行为的研究综述

拖延,通常将其定义为,是个体以推迟的方式逃避执行任务的一种行为倾向,是一种自我妨碍行为,会导致不良的行为后果和消极的情绪体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拖延已成为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在普通人群中,有25%的人报告自己有着严重的拖延现象。拖延行为不仅会影响工作、学习目标的达成,长期的拖延还会引发焦虑、抑郁、自责等负面情绪,长期累积也会对机体的免疫系统造成损害。所以,拖延不仅会降低人的主观幸福感,还会影响到机体健康,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1.拖延行为的表现及影响因素分析。①拖延行为的表现。首先,在拖延内容上不同,值得注意的是多数拖延者在涉及到他人的事情上很少拖延,自己的事情却拖延得更多。其次,拖延通常到任务的最后期限才会完成,只有个别拖延者会无法完成。第三,就拖延过程而言,任务刚开始,拖延者慢慢准备,在任务中途,认为还有时间,到最后期限时,拖延者只能抓紧时间完成,无暇顾忌任务的质量。在拖延的过程中,拖延者们经历了开始的淡定从容,到最后时刻的高度紧张、自责、懊悔,再到任务交差的如释重负、放松的感觉,伴随着害怕被给予不好评价的情绪。这个恶性循环中的无奈和痛苦只有他们自己能深刻感受到。第四,由于担忧和烦躁,一项任务未完成期间的休闲娱乐等也会受到影响而大打折扣。第五,大部分拖延者认为拖延给他们带来了困扰,消极影响大大超过积极意义,有改变的愿望。②拖延行为的影响因素。情境因素与拖延行为。有的拖延者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想拖延,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任务的难易程度,在面临多个任务的情况下,大部分人会将简单容易的先完成,或者先完成自己擅长的任务项目,而任务难的项目,则被置于靠后的时限与次序,选择延迟完成任务有时就有可能造成拖延行为。而在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移动通信、互联网及社交网站的兴盛繁荣,影响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变革,信息搜集、网上购物和远程教育,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时尚和便捷的生活方式,但不可避免的是,网络的负面影响对拖延行为也是一个不可小觑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各种社交网站,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空间和时间观念,网上娱乐方式繁多,娱乐方面的诱惑也层次不齐,对网络的沉迷,对通信设备的依赖,已经无意识地渗透到人们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中,拖延者难以抵挡网络娱乐的诱惑,拖延行为往往成为网络时代的衍生品。自我认知因素与拖延行为。正因为个体的千差万别,造就了多姿多彩的世界,每个人的人格特质,性格特点都有差异,而人的某些自我认知因素,影响着人们的拖延行为,如,有的完美主义者,总想试图把一件事做到最好,他完成一个项目的时间会比一般人花费得多,这就有可能造成任务的延迟;有的人自我效能感低,困难面前畏首畏尾,这种认知倾向的人更易具有拖延行为,不论是在学业还是需要决策的事情中,低自我效能会导致更多的拖延行为;也有研究认为拖延是一种为了保护自尊的自我设障。情绪因素与拖延行为。毫无疑问,情绪是影响人们行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当人们处于心情低落、沮丧或者高度焦虑状态时,是很难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与学习中的,即使勉强地投入工作,也会使工作变得低质、低效,这时就容易造成工作的延误与拖延。时间管理策略与拖延行为。有调查研究对大学生的时间管理策略现状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在时间管理方面存在着计划中断、计划安排不合理、执行力差、时间利用率低和不分事情优先级等问题。调查显示高校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习拖延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不会合理经营自己时间的人更容易造成时间的浪费、目标达成的延误以及拖延行为。

2.拖延行为的不良影响。有些消极拖延者是自然而然习惯性地拖延,自身没有能力快速实施,在自我怀疑和无能感的影响下他们会产生自责、内疚、焦虑的情绪,不按时完成任务,导致不良的结果。其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浪费大量的时间,影响目标的达成,导致较低效率。二是在拖延的后期,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弥补之前因拖延而延误的进度时,导致生活不规律,伴随着时间紧迫的担忧与压力、急躁,使得人的主观幸福感大大降低,往往感觉身心疲惫,对学习、工作更是存在消极的看法与态度,这非常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三是当限期逼近时,身心又高度紧张,任务完成的质量无法保证。四是成绩的不满意将导致其产生负面情绪,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其在人际中的影响力。

二、用生活分析咨询法改善拖延行为

其实,每一个爱拖延的人都曾想努力的改变现状,但是,每次都有主客观很多的理由和借口,一次次的自我纵容,造成一次次的自我懈怠,最后,拖延行为竟无意识地成了一种消极的习惯。已有研究理论有不少的心理学家试图从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以及认知层面对拖延行为进行深度分析,但目前理论还没有提出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笔者经过分析研究,认为生活分析咨询法(简称LAC法,是英文Life Analytic Counseling的缩写)用于改善拖延行为,有着很强的可操作性及预见性。

1.LAC法的创立背景。LAC法,由日本松原达哉教授创立,用松原先生自己的话来说,所谓生活分析就是求询者在咨询人员的指导下,对自己当前的生活内容进行有条理的分析和反省,通过这种分析、反省过程达到自我检查、自我激励的目的[6]。这种咨询法最早是松原先生为了帮助学生群体中的“没劲派”走出心理和学习上的困境。松原先生在长期的咨询实践中看到,由于当时日本经济的高度发展,生活富足化,日本家庭子女数的减少,使得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多采取过于保护的态度。使孩子的欲望得不到满足,耐性缺乏,其表现为缺乏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生活没有目标,做事无精打采。针对这种情况,松原教授迫切感到应有一种方法能让缺乏学习动力和热情的学生通过自我分析,反省现在的生活行为,使他们能够有目的且积极地生活。于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创了生活分析咨询法。之后也有学者运用LAC法帮助我国高校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走出高校生活的迷惑。把LAC法用于改善拖延行为是目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一次新的尝试,希望这一尝试能够帮助更多的人改善“万恶的拖延症”。

2.生活分析咨询法改善拖延行为的具体操作。生活分析咨询法用于改善拖延行为,就是引导拖延者仔细分析自己现在的生活状况,反省自己的生活行为,逐渐明白现在自己要做什么,怎样通过有效的方式改善拖延行为,通过制定并完成项目清单找到自己生活的目标,并在他人的帮助下,选择达成目标的行为,从而改变过去拖延的生活状态,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回归高效的学习生活状态。①列项目清单。拖延者需在自己的便利本上记录每日要完成的任务,以及近期(可以是一个月,两个月)将计划做的事,所写内容不限,可以是提高数学成绩、毕业论文开题、拜访好友及短途旅行等,每件事写得越具体越好。②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必要性、可行性进行分类并排序。大致可分为学习类、工作类、休闲类等,若有几件事情都同等程度的重要,可写在相同的位置。③选择每类清单中最重要的目标,并制定其生活分析日程表,对具体目标进行简单分析,制定出具体实施计划。比如,A想改善英语成绩,却拖延至今没有任何作为,这也是目前最重要而紧急的事,因为还有两个月要考英语四级,那么近期的安排中,以英语学习为主,同时兼顾其他目标。④定期评价反馈。一般一周评价一次(或者每三天),一个月时(半个月也可)反省目标完成多少(这个具体时间可根据拖延者的拖延程度以及完成目标情况具体而定)。凡已实现的目标均用彩笔将其划去,以达到心理上的负担正在逐渐减少的感觉。并及时的自我强化,尤其在制定标准的时候,要奖惩分明,最好有家人或朋友监督,若一周完成目标情况良好,拖延行为有所改善,则奖励自己一到两件自己喜欢的事,如,看场电影或适当上网。⑤制定新的生活行为项目清单。一般一个月之后,项目清单要重新清理,将上个月未完成的项目在下个月继续标出,同时加写新的项目。如连续数月行动计划无变化,可不必制作新图。要视情况灵活决定。对于未完成的项目要及时的自省、反思自己是因为什么拖延了,没有完成,必要的时候要适当的惩罚,做一件自己厌恶的事,如,慢跑30分钟或做一天的家务等。⑥评价长期行为。半年或一年后要对完成目标的情况进行长期评价。着重关注没有完成的项目。一般21天养成一个习惯,若能够长期的按照记录项目清单来指导并实施自己的行为,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事自然也就高效、优质,少拖延了。

3.LAC法在改善拖延行为的特点。①具体量化,目标视觉化:拖延者并非不想行动,只是有时事情太多,不知从何处下手,他们在制订生活项目清单的过程中,自由地思考自己应该做的事和计划做的事,整理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目标,在清单上明确清晰,一目了然。②奖惩机制与及时反馈:每个小目标的完成,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是强化其前进的动力,而如果又像以前一样的拖拉,是会受到厌恶的刺激的,也就是为其拖延的后果付出一定代价。③整体性与综合性:任何一个心理问题,还是行为问题的改善,都需要多种心理咨询方法的合力解决,没有哪一个问题,仅仅适合于单一的一种咨询方法。用LAC法改善拖延行为的同时,也用到以人为本,尊重来访者个人意愿的技巧;用到行为疗法的强化,惩罚技术;用到合理情绪疗法的自我分析、自我洞察等,这种整体性与综合性的概念能使问题更好的解决。

三、结论展望与反思启示

由于LAC法的易操作性及以上特点,使其不仅适用于有强烈改善欲望的学生及上班族的拖延行为,也适用于一些因学习方法不当而成绩暂时处于弱势的学生。同时,对处于迷惘或想改变现状的人也可适用,即让他们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制订计划,给他们以自我分析、自我觉察的机会,通过强化行为增加信心,更大程度地发掘个人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是用生活分析咨询法改善拖延行为,对来访者个人要求较高,他们需自身有较强的改善愿望,积极地配合咨询者。在整个过程中,还需来访者有较强的自我认知力、意志力以及自控力,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笔者查阅资料分析,发现国内关于拖延行为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拖延行为的消极影响的理论研究颇多,但对于改善拖延行为的研究与实践探索相对较少,通过LAC法改善拖延行为也是笔者的一次尝试,在LAC法改善拖延行为以及LAC法用于其他领域的具体运用与操作过程中,也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参考文献:

[1]陈洪岩.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9,(6).

[2]余如英.生活分析心理咨询在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实践中的用,2011,(8).

[3]郭燕燕,范红霞.拖延现象的深度心理分析[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2,(6).

[4]王娟.关于影响拖延行为的因素研究[J].百科论坛,2009,(5).

[5]董朝辉,李晓林.大学生时间管理策略现状的质性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6).

[6]刘洋.生活分析的心理咨询法简介[J].大众心理学,2010,(11).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2-0123-03

Study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LI Xiaobei, CHEN Liang, LI Guanghao, HU Minyue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o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Combined with the knowledge of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and psychology and the data collected by interview, the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cause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and then comes to a conclusion that the nature of the task, personal factor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will work. In addition, student’s grade (low or high)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procrastination beha-

vior. At last,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paper makes sugges-tions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to overcome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Key words university students;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mental factor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1 引言

拖延现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1-3]。对高校大学生而言,学业拖延现象尤为严重。学业拖延是指学习者知道自己应该完成,却没有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或学习者最终完成,却不必要地推迟学习任务的行为[4-5]。国外有研究发现,高达95%的大学生有过学业拖延的情况[6]。

国内也有研究表明,78.1%的大学生存在学业拖延行为[5],并且这种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7]。学业拖延会对大学生产生直接的低学业表现、焦虑情绪和低生活质量等负面的影响[8-10]。

是什么造成了大学生的学业拖延行为?学者发现学业拖延是一个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复杂过程,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11]。如有研究者发现,“大五”人格和自我效能感会导致拖延行为[12-13]。可见,很多学者已经意识到学业拖延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但目前研究对于造成学业拖延现象的原因多局限在个体性格因素,未有较为全面的深入研究。

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从严格监管的高中转变到大学的自主学习,处于人生重要塑形期的大学生难免会受到来自各方各面的影响。那么,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大学生形成拖延行为?大学生应该如何克服自身的拖延行为?本文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深入全面分析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产生的原因,并为大学生提出策略建议。

2 基本概念回顾

研究者对拖延有不同的界定。有些研究者强调拖延的主观性,认为“拖延是个体在无正当理由的情况下,由个体的主观性因素所引发的后果不良的、非理性的回避现实、无所作为的行为”[14];有些研究者则将拖延定义得更为具体,认为是一种以推迟的方式逃避执行任务或做决定的特质或行为倾向[15]。郭燕燕和范红霞将拖延细分为积极拖延和消极拖延,其中积极拖延指主动故意选择拖延,目标为争取机会、做好充分准备、避免冲动,或者喜g在压力下工作,并享受高压下完成任务的[16]。

本文中的学业拖延是指学习者知道自己应该也愿意完成,却没有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或学习者最终完成,却不必要地推迟学习任务的行为[4-5]。

3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定性研究方法,通过个案访谈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的访谈对象为在上海市某高校就读的分布于不同年级和专业的30名本科生。访谈对象的平均年龄为21.83岁,男女比例为13:17,涉及财务管理等10余个专业。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核心问题展开。

1)你或你身边的朋友有拖延行为吗?

2)你觉得自己拖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3)克服拖延行为成功/失败的关键在哪里?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访谈内容分析

1)大学生学业拖延的表现形式。通过访谈了解到,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具体发生在完成期末考试复习、个人课程作业、团队任务以及其他课程任务等过程中。受调查的30人中有23人(76.6%)表示在期末进行考试复习的时候会有拖延行为,通常是在考试的前两天或者一周之内才开始复习。频次次之,有18人(60%)表示平时在完成课程作业的时候会拖延,总是拖到时间紧迫、不得不做的时候,才去完成,如“拖到当天上课前才将作业匆忙地赶出来,有时候也会不交作业。还有一个同学是每次都要拖到万不得已才做,否则不会想到主动去做作业”。有14人(46.6%)表示在完成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的时候会发生拖延,如课前预习和拓展阅读。有7人(23.3%)表示在完成团队任务的时候,团队里有人会因为拖延而影响整个小组的进度。

2)大学生学业拖延的影响因素。经过分析和归类,受访者认为拖延现象产生的影响因素包括任务性质、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

①任务性质影响。30位受访者中有17位表示,一部分教师对于作业要求非常宽松,一般不会有严格时间限制,哪怕超时,以后补交也可以。另一方面,有9位受访者提到,对按时完成任务缺乏相应的奖罚措施。完成得早没有奖励,超时了也没有严重的处罚。这样性质的任务潜移默化中成为助长拖延习惯的“温床”。此外,有7人表示在面对困难、烦琐的任务时,倾向于拖延开始完成任务的时间,或延长完成任务的周期时间。

②个人因素影响。在完成个人任务时,个人因素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心理抵触、养成习惯和追求完美。有13人表示会因为缺乏学习动力而消极怠工,因此拖沓完成作业。频次次之的认为这是习惯问题,有11位受访者认为在学业上总是习惯性地把任务完成的时间安排在截止时间附近,同时又会在拖延之后为自己找借口,合理化自己的拖延行为。另外,有8位受访者认为有时候完美主义也会造成拖延行为。在面对一个有挑战性的任务时,有的人太想把这件事情做好,以致迟迟没有行动。

③环境因素影响。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松散的学习氛围对拖延习惯的产生有很大的影响。如在一个寝室“经常是大家要玩一起玩,要学一起学,最后总归是一起玩的时候多”。也有8位受访者认为缺乏监管的环境助长了大学生学业拖延现象。他们认为在高中期间学校往往严格监管,重视作业考试,而大学作业要求自由多变,教学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课外时间自由安排,这就为拖延现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结果讨论 由访谈数据统计可得,86.67%的学生存在学业拖延问题,其中65%的学生的拖延行为较明显,甚至已变成习惯。在对访谈结果进行汇总整理后,上文已得出受访者对于学业拖延问题的解读和应对。而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受访者年级、心理、环境等信息,借以深入挖掘这些拖延行为背后的潜在影响因素。

1)大学生拖延行为和任务性质的关系分析。拖延是个人的一种选择,选择优先执行一部分工作任务时就会推迟其他的工作任务。但是这种选择会是随机的,通常情况下个人会首先选择喜欢的任务,推迟困难和烦琐的任务。另外,时间折扣角度指一件事情即使很重要,如果其结果对个体产生重要影响距此时的时间较长,就会产生时间折扣,个体会进而产生拖延[17]。所以,个体倾向于拖延奖励或惩罚有延迟的工作任务。

2)大学生拖延行为和心理因素的关系分析。由访谈结果分析得出,大学生的拖延行为与个人心理因素有很大的关系,较为明显的完美主义和自我效能感。大学生存在非理性的僵化完美主义做事原则[18],具体而言是指认为一件事情与其努力去做反而具有失败的可能性,不如不去做,就算是承担较为严重的后果,最终还可以将原因归为“没有去做”,而不是“努力做了却做不好”,这种僵化的完美主义导致拖延。另外,学生已经存在的拖延行为可能会导致不好的成绩和情绪状态,继而产生不自信,持续助长拖延行为。

3)大学生拖延行为和环境因素的关系分析。高中期间,学习中一切听从教师指挥,教师教学生是“手拉手”领着教。而大学的教学模式发生改变,缺乏监管的教学方式为拖延现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此外,大学生活多元化,闲散的学习氛围也催生了拖延。

5 建议与总结

策略建议 本文主要从任务性质、个人因素、环境因素三个方面讨论了造成大学生学业拖延现象的原因,基于对这三个方面的深入分析,对大学生如何克服自身的拖延行为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建议。

首先,正确对待任务,加强时间管理。应该培养大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正确认知,学会在不同的任务中,尤其是在有难度的任务中,发掘自己喜欢的或者擅长的部分,进而有动力去完成任务。此外,需要制订高效、可行、灵活的任务计划,并坚持执行计划。与此同时,在按时完成任务之后,也可以给自己一定的奖赏,以增强成功的体验。

其次,培养积极情绪,提升个人成就感。拖延行为都会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焦虑,过高的焦虑水平对人对事皆无益。因此,学校应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消极情绪要给予足够的关注。教师更要关心班上的问题学生,努力为学生建立产生积极情绪的情境,如良好的班级气氛等。

最后,强化团体作用,营造良好氛围。造成学业拖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中严格监督与大学自由环境的反差。学校可以提倡发挥团队(如班级、寝室、社团等)的作用,实行团队监督机制。严格意义上来说,团队监督并非心理层面的应对措施,但它普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学业拖延者。

研究贡献与不足 本文以大学生群体为例,研究学业拖延行为形成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为大学生认识与克服自身拖延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本文的贡献主要有两点:

1)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通过访谈的方式进行交流,能较深入地呈现大学生学业拖延的现状;

2)本文分别从任务性质、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对拖延行为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更为全面综合地解读了这些因素对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的影响。

然而,本研究在得出一定结论的同时仍存在诸多不足,比如研究样本数量有限,主要针对同一高校的学生等,还需进行更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蒙茜,郑涌.拖延研究述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4):9-12.

[2]孙旭.大学生拖延行为研究[J].时代经贸,2012(10):

51-52.

[3]冀嘉嘉,吴燕,田学红.大学生手机依赖和学业拖延、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5):482-487.

[4]杨志刚,王红怡.学习拖延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18(3):79-82.

[5]王凤.大学生学业拖延F状调查研究[J].科教文汇,

2013(30):6-7.

[6]Ellis A, Knaus W J. Overcoming procrastination[M].New York: Institute for Rational Living,1977.

[7]陈小莉,戴晓阳,董琴.Aitken拖延问卷在大学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1):22-23.

[8]沈烈敏.学习中投机与懈怠心理对学业不良的影响研究[J].心理科学,2002,25(6):746-747.

[9]张弘毅,李运佳,韩婷婷.大学生学业拖延现象的心理学分析及其治理[J].行政科学论坛,2010,24(1):202-204.

[10]庞维国,韩贵宁.我国大学生学习拖延的现状与成因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30(6):59-65.

[11]李嫱.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心理控制源与学业拖延的关系[J].价值工程,2012,31(27):264-265.

[12]顾琳B.拖延及其应对方式[J].知识经济,2012(16):53.

[13]薛玲玲.自我效能对大学生情境拖延的影响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14]李先锋,张新萍.拖延行为的心理解读和自我改变[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60-64.

[15]徐爱红,徐梦吟.大学生拖延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3,23(1):26-28.

篇4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1-0157-02

学业拖延是学习过程中非常常见的现象,国外研究发现有70%的大学生有经常性的学业拖延行为。目前在国内,高职生文化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学生层次差别也较大,有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高职生学业拖延现象也比较严重。

素质教育改革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学业拖延却是自主学习的障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因此,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研究高职生学业拖延有重要意义。

研究过程

研究目的 调查高职生学业拖延的现状与原因,探讨改善高职生学业拖延状况的有效途径。

研究假设 假设1:高职生在不同的学业活动中学业拖延的频率不同,其中,在编写实践报告上的学业拖延要明显多于其他学业活动中的拖延现象。假设2:不同性别、年级的高职生学业拖延频率不同,其中,男生、高年级学生的拖延现象更为明显。假设3:在学业拖延的原因中,缺乏自信的影响作用较大。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河南省永城职业学院一二年级各200名共400名学生作为被试。收回问卷373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为326份,有效收回率82.8%。其中,男生165人,女生161人,高职一年级学生187人,二年级学生139人。

研究工具 采用侯祎、盖乃诚(2008)学业拖延量表对上述被试进行测试,探讨高职生学业拖延现状。

统计处理 将测试结果用Foxpro6.0进行数据管理,使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分析

(一)高职生学业拖延频率的现状分析

从发生学业拖延的人数比例来看,在各项学业活动中,高职生经常或总是拖延的普遍偏高,在7.7%到25.8%之间,与侯祎、盖乃诚(2008)研究得出的大学生学业拖延的0.6%到12.6%的人数比例相比要高得多,与潘利若得出的中学生学业拖延比较普遍的结论一致。这可能与高职生知识基础薄弱有关,再加上不良的学习习惯,他们学习很吃力,因此,就以逃避的态度面对学业活动,表现为学业拖延的人数比例较高。这也验证了Mc Carthy的理论,即拖延是个体延迟或完全逃避必须履行的责任的倾向。

在编写实践报告、备考上的拖延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具体表现为一年级比二年级更拖延。这也可能与他们的学习经历有关,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在中学时,由于他们几乎没有写过实践报告,经验缺乏,再加上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过低评估,总认为自己学不会,所以在编写实践报告时表现为拖延;而在备考方面,中学的评价方式目前主要是考试,在高职的评价方式中,考试只占一部分,还有其他评价指标,这样,紧张的中学生活和轻松的高职生活强烈对比,使一年级的学生对自己放松了要求,而表现出对备考的拖延。

(二)高职生学业拖延困扰的现状分析

本研究发现,高职生整体对学业拖延的困扰比较少,这可能与高职生对自己的要求比较低有关。虽然有学业拖延现象,但他们对学业拖延给自己带来的不良影响重视程度不够,认为自己的学习本来就不好,拖一拖也没有太大关系,没有把拖延行为当成问题;也可能是因为周围拖延的同学比较多,就认为自己拖延也正常,所以没有感觉到拖延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压力,也就相应地没有太大的困扰。

高职生的学业拖延困扰在备考、一般的学校活动中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具体表现为男生显著高于女生。男生在备考方面的困扰比女生大,这可能是因为男生很希望在学业上有所成就,以此提升自我价值,可是客观的不良学习状况使他们在备考时处于较强的矛盾状态,表现出更强的学业拖延困扰。而在一般的学校活动上,男生比女生有更高的学业拖延,这样,他们也会造成更多的任务积累,而成为男生不得不面对的困扰来源。

(三)高职生减少拖延的愿望现状分析

从高职生想减少拖延的人数比例看,在各项学业活动中,比较想或很想减少学业拖延的人数比例在30.4%到55.8%之间。这似乎说明目前高职生认识到学业拖延已经成为问题,且主观上改变的愿望比较强烈,但是与侯祎、盖乃诚研究得出的大学生比较想或很想减少学业拖延的人数比例在43.3%到81.9%之间的数字进行比较,发现高职生想要减少学业拖延的愿望并不太强烈。这反映了高职生并没有意识到学业拖延可能会对他们造成严重影响,也可能是学生的一种习得无助感的表现。

高职生改变学业拖延的愿望在一般的学校活动项目中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二年级强于一年级,这可能与一般的学校活动更能显示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有关。二年级的学生面临顶岗实习,他们会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和社会对他们的要求,明显认识到拖延带来的不良后果,所以改变的愿望强于一年级。另外,高职生在编写实践报告和列席任务项目上的减少愿望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强于男生。

(四)学业拖延的原因分析

本研究发现,对于高职生来说,学业拖延的原因从高到低依次为缺乏自信、缺少主张、较差的时间管理、反抗控制、害怕失败等五个方面。而这五个原因都是从消极方面来看待学业拖延的,这与国内大多数研究者都是针对拖延的负面含义进行研究的趋势比较吻合。

对于高职生来说,由于他们大多数在中学时是后进生,他们的表现让教师和家长都不太满意,目前中学教师很重视学生的成绩排名,排名靠后的学生往往受到的批评较多,家长在望子成龙的心态下也会批评和训斥他们,面对家长的失望、亲朋的询问,学生逐渐丧失信心,对自己的前途很迷茫。很多学生是抱着混日子的心态上高职的,因为没有自信,就会应付学习,甚至会自暴自弃,产生拖延行为,所以,他们对缺乏自信的认同度比较高。

高职生在学业拖延原因仅在反抗控制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明显高于女生,这可能与男生的叛逆性更强,对独立的渴望更加强烈有关。

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需要一线技术工人也越来越多,我国一线技术工人的主要来源是高职生,所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非常重要。本研究启示我们,要改善高职生的学业拖延状况,可以从改善教学模式和提高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两个方面着手。

(一)改革教学模式

目前,高职教学一般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比较薄弱,习惯于固定的班级授课,这些与高职生的需求已经不相符了。我们要探索适合他们的教学模式,提高学习质量。建议尝试以下模式:

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把他们分成两个或者三个不同的层次,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样,对学习不好的学生可以降低知识难度,就不会使他们经常面临高难度的学习任务而总是产生拖延行为;对学习较好和中等程度的学生,也根据他们的需要分别设置合适的难度水平,就会减少因难度不适而产生学业拖延行为的现象。

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加大理论联系实际的力度 目前,高职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纯粹的理论教学对他们来说效果不好。在教学中要多联系实际,使知识浅显易懂、有实用性,想办法降低学习难度,减少由于内容枯燥或者太难而引起的学生拖延行为的产生。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对内容进行调整,删减理论性强而对技能培养关系不密切的知识,增加知识的实用性、趣味性,让学生感到知识是有用的,经过努力是可以学会的,把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出来。

改革传统的评价体系 在目前应试教育背景下,虽然高职教学升学任务轻,但考试仍然困扰着高职教学。这样就会使得教师在教学时注重书本知识而忽略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若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师生就会重视这些方面,进而减少学业拖延行为。

(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提高高职生自我评价水平 高职生由于不恰当的自我评价而导致自卑心理产生的现象非常普遍,周围的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的贬损等因素无疑会使他们的自我评价更低,形成恶性循环。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尊师爱生的良好氛围;家长和社会接纳高职生,使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可以帮助高职生有效抑制自卑心理的产生,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评价水平,以积极的态度学习生活,也有利于减少学业拖延行为。

提高高职生积极应对能力 高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处在由动荡向稳定过渡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由于受到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较低的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的影响,他们已经形成了消极的应对方式,这严重影响着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对高职生积极应对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精神状态,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校的各科教学都要对高职校生进行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使他们树立自信心,提高积极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1]侯祎,盖乃诚.大学生学业拖延现状与原因[J].心理研究,2008(4):91-96.

[2]潘利若.中学生学业拖延及班级环境对其的影响[D].开封:河南大学,2009.

[3]张弘毅,李运佳,韩婷婷.大学生学业拖延现象的心理学分析及其治理[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02-204.

[4]蒙茜,郑涌.拖延研究述评[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4):9-12.

[5]包翠秋,张志杰.拖延现象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29-132.

[6]张燕,谨朝霞.大学生学业拖延及其干预[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6):39-41.

[7]刘桂荣.国内关于拖延研究的现状[J].科教文汇,2009(1).

篇5

拖延行为普遍存在于在校大学生群体中,且拖延者的人数和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它对个体的学业和生活都有重要的影响。成就动机和归因方式是导致拖延行为的重要因素,但国内学者对于拖延的研究相对于国外来说,起步较晚,并且多数属于综述性研究。现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拖延行为与成就动机、归因方式两两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但是,现有的研究较少探讨三变量之间的关系。因此,探讨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深入理解成就动机、归因方式两个变量对拖延行为的影响和作用,同时可以进一步丰富拖延行为的相关研究。拖延行为是拖延个体自愿做出的一种非理性的回避行为,指的是非必要、后果有害的推迟行为,长期性的拖延行为会对个体的生活、工作、学习产生消极影响。研究发现,拖延会引起焦虑,进而导致身体处于不健康状态。所以,应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拖延行为进行及早干预,否则将会演变成一种不当的生活学习习惯。对大学生拖延行为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采取一些恰当的干预措施,减少大学生拖延行为,提高生活学习质量,发展身心健康,并为今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拖延行为的矫正提供实践指导和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抽取某高校在校大学生210人,通过发放纸质问卷,进行施测,经回收并整理后,剩余有效问卷200份,问卷有效率为95.24%,其中男生54人,女生146人;大一102人,大二83人,大三9人,大四6人;理科123人,文科77人;第一志愿录取的108人,非第一志愿录取92人;城镇居住125人,农村居住75人;独生子女74人,非独生子女126人;父亲受小学教育40人,初中84人,高中46人,专科11人,本科7人;母亲受小学教育37人,初中87人,高中48人,专科12人,本科16人。

1.2测评方法

对被试发放多维度多归因量表、成就动机量表及学业拖延量表(PASS),在宣读指导语之后让被试完成所有题目,当面发放问卷,并当场回收。

1.3测评工具

1.3.1多维度-多归因量表[1]

量表由两部分组成,分别针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和人际关系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归因。量表共48题,其中24题为成功(就)归因,24题为人际关系归因。因为本研究是关于人际交往归因特点方面的,所以只采用了24道人际关系归因的测题。该量表内在一致性信度为0.88,重测信度为0.70,聚敛效度为0.62。

1.3.2成就动机量表[2]

采用叶仁敏修订奥斯陆大学Gjesme和Nygard编制的成就动机量表。量表分30题,分两部分,每一个部分15道题,分别测定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动机。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77vP

1.3.3PASS量表[3](Solomon,Rothblum 1984年编制)

PASS主要用来测量大学生学习拖延的程度和原因,量表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测量大学生在不同学习任务(包括一般的学习任务、复习备考、撰写学期论文、完成学业管理任务、完成每周固定的阅读作业、参加讲座六个具体任务)上的拖延程度以及主观上希望减少拖延的愿望,每个题项后面有3个问题,要求被试在5点量表上分别评分,将前2个问题的得分相加即可得到被试的学业拖延水平,分数在12~60分之间。分数越高,表示学业拖延程度越重。本研究用该量表的第一部分作为学习拖延变量的测量工具,测查大学生学习拖延程度。因调查对象为某高校大学生,拖延行为主要体现在学习上,所以采用PASS量表体现大学生的拖延行为。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学业成就、人际关系及避免失败上的差异性比较

结果显示,大学生所读专业分类在学业成就、人际关系及避免失败因子上的具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表1 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学业成就、人际关系及避免失败上的差异比较(M±SD)

2.2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趋向成功和避免失败因子及拖延程度上的差异比较

结果显示,男性与女性在趋向成功因子和拖延程度的差异性显著,见表2。

表2 大学生的性别差异在趋向成功、避免失败因子及拖延程度上的差异比较(M±SD)

2.3不同年级的大学生避免失败因子和拖延程度在上差异比较

结果显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避免失败因子和拖延程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事后多重比较显示在拖延程度上大二明显高于大一,见表3。

表3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避免失败因子和拖延程度上的差异比较(M±SD)

2.4拖延行为与成就动机、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

结果显示,大学生拖延程度与趋向成功和成就动机总分呈显著性负相关,与人际关系外归因呈正相关,与归因方式总分不存在相关,见表4。

表4 拖延程度与成就动机、归因方式的相关关系研究

2.5拖延程度和成就动机、归因方式的回归分析

以拖延程度总分为因变量,以趋向成功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2.213,(p

表5 拖延程度和成就动机、归因方式的回归分析

3.讨论

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归因方式和成就动机中的差异分析表明,理科类的大学生在专业选择上选择了相对好就业的专业,其影响以后的就业问题。而文科专业的大学生则不同,文科专业社会的需求量并没有理科类高,相比之下,选择理科专业的大学生也就更多,竞争力也就更大,若想在做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就要付出更多努力,在专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所以说,在学业成就上,理科专业的大学生与文科专业的大学生存在明显差异,并且,理科专业的大学生要比文科专业大学生多出很多。理科专业的大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考模式与文科专业大学生存在差异,理科专业大学生对待人际关系采取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简单直接;而文科专业大学生则不同,文科专业大学生则会想更多的问题,理想化的专业特点影响他们的思考方式,使得问题更加复杂,这通常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所以说理科专业的大学生在看待及处理人际关系上要比文科专业的大学生更好更现实有效。全国高校中理科类学生比文科类多得多,意味着在同期大学生中,理科专业大学生之间存在更大的竞争力与压力,面临就业与升学的选择机会更少,必须更加刻苦努力,才能赢得更多机会,相比之下,文科专业则情况好很多。所以,理科大学生为避免失败,要比文科专业大学生付出更多。

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拖延程度不同,女大学生的拖延程度明显不如男大学生。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男女生的性格特点决定的。男生更倾向于刚强、利落、果敢的性格,而女生更倾向于温柔、婉转、随和及缓慢的性格特点。不同的性格特点也影响了不同的拖延程度。在成就动机上,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趋向成功因子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男大学生的趋向成功得分显著高于女大学生得分。这或许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对不同性别角色的责任认同有关。男大学生相对于女大同学而言,自我期待程度更高,能够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追求成功的倾向也更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拖延程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事后多重比较显示大二的拖延程度高于大一,大三的拖延程度最高。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大一学生对大学学习和生活充满浓厚兴趣和激情,加之高中期间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能够专心地投入到生活学习活动中,其拖延行为也相对较少;大二课业负担、学业压力较重及社会实践活动的增加,致使其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生活热情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完成任务的时间也在逐渐减少;而大三学生拖延程度最严重,这可能是由于大学生经过大一和大二两年的大学生活,已经养成了拖延这一不良习惯。而一旦这种不良习惯长期没有得到矫正,将为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甚至影响终身,这或许是高校管理者和大学生本人应该重点关注的地方。

结果显示,成就动机及趋向成功因子与拖延行为成负相关,成就动机及趋向成功得分越高,拖延行为发生的几率就越低[8],即大学生的拖延水平随成就动机的增高而减少。人际关系外归因和拖延程度成正相关,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外归因表示大学生把自己的成就归因于自己的背景和运气。当大学生人际关系外归因时,大学生将不再注重个人自身的内在发展,而倾向于需求和依赖外界的帮助,所以自身的拖延行为也随之而发生。探究大学生的拖延行为影响因素,能找到大学生拖延行为的原因,对大学生拖延行为的早期预防有一定的应用价值,避免大学生形成拖延行为的不良习惯,影响将来的就业和工作,对自身和社会具有一定危害。

参考文献:

[1]付海玲.大学生归因方式、情感幸福感和自我价值感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

[2]叶仁敏,Hagtvet.K.A.成就动机的测量与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2(2):14-16.

[3]马单单.大学生学业拖延与成就动机、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研究[D].鲁东大学,2013.

[4]李静瑶.学业拖延国内外现状研究[J].学理论,2010(31):273.

[5]李晶.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拖延与焦虑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6]米豆豆.大学生学业拖延与时间管理倾向、学习动机的关系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

[7]齐珊珊.大学生自我妨碍、成就动机与学业拖延的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

[8]乔琨.反事实思维、成就动机与拖延的关系[D].首都师范大学,2013.

篇6

作者简介:马伯钧,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 长沙 410081)

康红燕,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南 长沙 410081)

行为经济学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引入经济学,旨在研究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投资、消费、价格变动等经济现象{1}。它通过引入有限理性人、自我约束、心理账户和决策参考点等行为变量对新古典经济学进行修正,弥补新古典经济学完全理性人假定的缺陷,拓展了新古典经济学的适用范围,提高了模型的解释与预测能力。“行为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是,在经济分析中强化心理学基础,并使之更符合现实,这将有利于改进经济学自身的方方面面——能激发理论洞察力,更好地预测实际现象,制定更合理的政策。”{2}行为消费理论是行为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随机游走”消费理论和预防性储蓄消费理论之后对消费经济理论所做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和评价行为消费理论,对于推进我国的消费经济研究和教学,对于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行为消费理论的主要特色

1. 在消费经济研究中强化心理学基础

行为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但用心理学来分析研究经济问题却早已有之。如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写道:“当我们从一个比较好的处境掉到一个比较差的处境时,我们感受到的痛苦,大于当我们从一个比较差的处境上升到一个比较好处境时我们所可能感受到的快乐。”{3}这正是卡尼曼和特维斯基的消费“损失厌恶”思想的渊源。边沁的侧重人真实心理感受的消费效用理论,米切尔的干扰因素论,马尔萨斯的肉体倾向,帕累托的非逻辑行为,凡勃伦的炫耀性消费,凯恩斯的消费倾向和货币灵活偏好等理论,都强烈地昭示着用心理学成果来研究解决消费经济问题,是消费经济研究的重要发展取向{4}。

随着心理经济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和系统化,卡尼曼和特维斯基等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心理因素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将一系列心理变量引入消费行为分析过程中。如用心理账户理论说明收入具有不完全替代性、用前景理论中的风险偏好来解释心理账户的核算方法、将选择归集理论用于解释核算频率问题等,并提出了行为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将消费者等待不耐心和自我约束问题引入新古典的指数贴现模型得出时间偏好递减理论。在研究如何选择消费时机时引入非主效用和寄情效用等与心理满足相关的效用,提出了消费延迟理论。行为生命周期消费理论、时间偏好递减理论和消费延迟理论共同构成了行为消费理论,从这些研究成果来看,在消费经济研究中强化心理学基础前景广阔。

2. 修正了新古典消费理论的基本假设和理论范式

行为消费理论的兴起和发展并不是对新古典消费理论的全盘否定,它主要是通过关注新古典消费理论在基本假设上所具有的共性,识别其中的缺陷,并融入一系列的行为心理学因素,实现对新古典消费理论基本假设的修正和理论范式的调整,使消费经济学成为一门更具解释力和预测力的学科{5}。

在基本假设方面,将消费者是完全理性人假设改成了有限理性人假设。首先,新古典消费理论假定消费者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具有稳定的偏好。而行为消费理论则认为消费者是有限理性人,对于两组完全相同的选择,描述上的不同可能会导致其作出完全相反的消费决策{6}。其次,新古典消费理论认为消费者具有完全的计算能力和卓越的意志力,能够凭借自身的意志力和完全的计算能力去抵御诱惑,实现消费效用最大化。行为消费理论则认为消费者只有不完全的计算能力和意志力,“自我约束”存在问题,可能会出现幼稚型消费者和偏幼稚型消费者,在储蓄活动中可能出现“幼稚拖延”和“成熟提前”问题。最后,行为消费理论改变了新古典消费理论消费者的本性是“完全自私”的和完全利己的假定,认为在很多情况下消费者会表现出“有限自私”、“有限利己”的消费行为。

在理论范式方面,从注重规范性研究走向注重描述性研究。新古典消费理论在研究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时,注重规范性研究,主要是教育消费者应该怎么消费。行为消费理论在进行规范性研究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描述性研究。他们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现场数据证明,如果消费者面对的是复杂的消费决策,特别是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消费判断和选择,消费者的“有限理性”会使其在做消费决策时产生心理幻觉。因此,过分依赖对消费行为的规范性分析会导致消费经济理论在描述和预测消费者行为方面产生与现实不符的各类错误。因此,行为消费理论认为在研究消费决策过程中,不仅要分析消费者应该如何选择,更要描述消费者在现实生活中究竟是怎么选择的,将规范性研究和描述性研究融合使用{7}。行为消费理论对新古典消费理论基本假设和理论范式的修正,为行为消费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最突出的研究方法是对现场数据的采用

行为消费理论的研究方法和其他消费理论所使用的方法是一样的。在开始阶段,行为消费理论在很大很程度上依赖于实验数据,但是近年来已走出实验的圈子,广泛使用了在所有经济学领域使用的方法。在行为消费理论所采用的方法中,“最突出的是对现场(field)数据的利用。”{8}近期研究还使用了现场试验、计算机模拟甚至脑部扫描等方法{9}。

二、行为消费理论的主要观点

经济学界对消费经济的研究由来已久,特别是新古典消费理论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系统。20世纪80年代以来,行为经济学家发现新古典消费理论无法解释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消费经济现象,他们通过对新古典消费理论的基本假设和理论范式的修正,在研究消费行为决策的判断和选择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消费理论,形成了行为消费理论。

1. 行为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新古典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以消费者追求一生效用最大化为基础,认为消费者会平滑其一生的收入来做消费决策。1988年,谢弗林和塞勒提出了行为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认为消费者更关注收入的来源、形式及变化,而不是收入的最终值。它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10}:一是消费者如何运用心理账户理论来解决收入之间具有的不完全可替代性;二是消费者个人如何运用前景理论对每一账户下的收入进行核算;三是运用选择归集理论来考察消费者个人对收入进行核算的频率。

(1)各心理账户的收入之间具有不完全可替代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行为经济学家通过对消费经济的研究发现:由于心理账户的存在,沉没成本会影响消费者决策{11};付费获得的消费某项产品的权利会增加该产品被使用的概率,即由于沉没成本的存在,人们心中会形成一个心理账户,这个账户会促使人们积极消费已经付费的消费品。1999年,塞勒将20年来所有对“心理账户”的研究总结到“Mental accounting matters”一文中。在该文中,塞勒指出,心理账户有三个相互关联的部分{12}。

第一部分是消费者对消费结果的感知和体验。消费者对不同来源的收入态度不同,在消费时会无意识的将收入归属于不同的心理账户,以提高收入的使用效率,且不同的心理账户有不同的记账方式和心理运算规则,各账户具有不同的消费倾向,账户之间的收入很难实现转借(因为存在转借成本)。

第二个部分是心理账户归类问题。认为不同的收入归入不同的账户,账户之间的收入不具有可替代性,账户匹配有不同偏好,并按照三种方法对心理账户进行了分类。①按照收入的来源不同进行分类。②根据收入的用途不同分类。并将收入按不同比例存入不同账户中,各账户的收入不具有可替代性。例如人们很少会将满足生存消费的收入用于娱乐享受消费。③根据收入的类型不同分类,人们一般将收入分别存入三个不同的心理账户:现期可花费的现金收入账户I,现期资产账户A,未来收入账户F。在这三种分类方法中,由于第三种划分方法比较抽象化,更具有一般性,并且也能充分体现收入不可相互替代的特性,因此成为研究中常被采用的一种划分方法{13}。

第三个部分,心理账户的核算频率对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有较大影响。

(2)心理账户收入的“整合”或“分离”有三条核算规则和四种核算方式

卡尼曼和特维斯基将认知心理学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引入经济学分析中来研究消费效用问题,提出了前景理论。前景理论用价值函数V (x)取代了新古典消费理论的期望效用函数U(x)。前景理论的价值函数V(x) (如图1)包含三条行为规则:①可察觉的收益和损失是针对价格参考点而言的,而不是收入和消费的绝对值。这表明人们往往对可察觉的变化比绝对量的变化更敏感。参考点的引入同时也承认了框架效应会影响选择的观点。②在V (x)中,收益函数是凹的,损失函数是凸的,即当x>0时,V″(x)0,V(x)

塞勒在“Toward a positive theory of consumer choice”中将前景理论中价值函数这一单一变量函数引入账户核算问题中。他指出,最初的价值函数只涉及单次的收益和损失,当收益和损失发生多次时,对收益和损失核算有“整合”方式v(a+b)和“分离”方式v(a)+v(b)两种方法。收益和损失的组合包含四种情况:多重收益、多重损失、混合式的收益、混合式的损失,个人究竟采取哪种方式进行核算,主要取决哪种方式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幸福感{16}。

(3)核算频率影响消费决策

消费者对每一账户下收入的核算频率也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行为。核算频率是在跨期情形下消费者对各心理账户的收入变化进行核算的时间间隔,不断重复核算,也就是所谓的选择归集理论,而不是像新古典消费理论那样将消费者一生每个时期的收入累积起来统一考虑。行为消费理论认为,对于同一账户而言,由于受到预算约束的程度不同,不同收入阶层的核算频率不同,不同的投资方式的核算频率不同,人们对不同类型的心理账户的核算频率也会有所不同。行为消费理论认为,虽然未来收入账户对平滑消费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这种收入不可触及,因此其核算频率往往会比已经拥有的收入核算频率更低,对人们的消费决策所产生的影响有限,这与新古典消费理论的“随机游走假说”也明显不同,在“随机游走假说”中,人们每期的消费决策都要受到可预期的未来收入的影响。

2. 时间偏好率跨期递减理论

时间偏好是指消费者面对相同的消费时,总是偏好于现在消费甚于将来,因此时间偏好率就等于现在消费与将来消费的边际替代率。消费者的时间偏好会影响其在进行跨期消费时的选择,即影响人们的跨期偏好。在跨期模型中研究时间偏好问题,主要是指如何在跨期模型中设定贴现函数,实现对未来收入流的效用贴现并将其与现期收入进行比较{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行为消费理论将现代心理学和经济学分析技术相结合来研究时间偏好问题,将现实中存在的“市场异常”现象进行数学模拟,放松了完全理性经济人假设,通过对贴现模型的拓展得出了时间偏好率跨期递减的结论。弗莱德葛兰姆和艾伦·艾瑞克认为,时间偏好率衡量的是消费者个人在当前消费与未来消费之间进行折衷的不耐心程度,而且这种不耐心程度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递减{18}。斯托兹认为消费者往往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而做出短视行为,即出现短期内的强烈不耐心。拉宾认为消费者存在“自我约束”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消费者不一定能意识到这一问题,因此他将对“自我约束”问题认识程度不同的消费者分为成熟型、幼稚型、偏幼稚型三种不同的类型。一般而言,幼稚型和偏幼稚型的消费者很可能由于受到现期诱惑而做出短视决策。普莱利克认为:由于消费者是风险厌恶的,更愿意在短期的确定状态下消费,因此在短期内表现出强烈的等待不耐心。而对于一个比较久远的将来,消费者表现的不耐心程度并不会因为多加1天或1个月而有很大改变。因此消费者往往在短期内特别不耐心,不耐心程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递减。

此外,行为消费理论还建立了相应的模型来模拟等待不耐心递减规律即时间偏好率跨期递减规律这个特征。艾恩斯列{19}设定的贴现函数为D(t)=1/t,而赫恩斯坦与麦佐在此基础上将贴现函数扩展为D(t)=(l+at)-1,其中a>0{20}。此外,普莱利克和罗文斯坦又将贴现函数一般化为D(t)=(l+at)-r/a的形式,其中a,r>0{21}。所有这些贴现函数都隶属于双曲线贴现函数,从这些函数中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等待不耐心程度是随时间的推移而递减的。为了将贴现函数与时间偏好率联系起来,普莱利克提出用贴现函数的弹性-D′(t)/D(t)=r/(1+at) 来度量行为主体的不耐心程度,这一弹性被定义为贴现率{22}。其中a,r为给定参数,在a,r不变的情况下,贴现率随着时间t的增加而减小,这较好地解释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贴现率递减的观点,也较好地论证了随着时间推移等待不耐心程度递减的结论,即时间偏好率跨期递减理论的正确性。

随着行为消费理论的发展,行为消费经济学家对双曲线贴现模型进行了一系列修正,其中最主要的是莱布森将菲尔普斯用于研究代际间的利他主义的方法引入个人决策问题,提出了拟双曲线贴现模型。在这一模型中对贴现因子做了短期和长期的区分,其中β为短期贴现因子,δ为长期贴现因子,且一般而言β

3. 延迟消费理论

近年来,与新古典消费理论不同,行为消费理论对延迟消费的研究也逐渐开始关注消费者的“情感”这一精神消费领域{24},讨论了推迟消费某一消费品时所带来的消费者情感上的满足,将情感这一无形效用的变化列入总效用考虑的范围{25}。

关于延迟消费对无形效用的影响方面的研究,行为消费理论主要从非主效用和寄情效用两个角度展开。非主效用是与主效用完全相对的一个概念,它具有三个特征:不是消费者亲身经历直接得到的效用,而是通过比较得到的效用;它与消费并不同时发生,而是发生在消费者进行消费之前或之后;并不是消费者亲身经历,而是消费者对消费过程的想象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主要包括预期效用、回忆效用等。预期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一件消费品前,想象这项消费能带来的快乐或恐惧。回忆效用是指消费者消费某件消费品后,通过对该消费过程的回忆所产生的快乐或痛苦{26}。

另一个是从寄情效用的角度研究消费延迟。寄情效用是指消费者由于寄托了特殊的感情,而使一件消费品对消费者产生附加的、非物质的效用。由于寄情效用存在而延迟消费是消费者感情寄托、获得精神上的满足的需要,是消费者主观为之,而不是为了得到更好的消费,与“自我约束”无关。寄情效用越大的商品,延迟消费的倾向越大。如消费者倾向于延迟消费好朋友送的礼物,因为它是友情的寄托。在研究寄情效用时,必须将它与米切尔的“延迟快乐”区分开来{27}。延迟快乐是指人们通过自我约束,迫使自己抵制住眼前的诱惑,延迟快乐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消费,它考虑的是有形效用的增加。

三、对行为消费理论的简要评论

1. 丰富了消费经济学的内容

行为消费理论在基本假设、理论范式、基本观点方面实现了创新,丰富了消费经济学的内容,使消费经济理论更贴近实际。

行为消费理论改变了新古典消费理论的完全理性人基本假设,从消费者自身的心理、行为特征出发,揭示了影响消费选择行为的非理性因素,在消费行为分析过程中强化了心理因素的影响。改变了新古典经济学以规范性研究为主的做法,在理论分析过程中加入了更多的描述性分析,为研究消费者如何进行选择方面的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随着实验经济学的发展,行为消费理论对消费的研究从纯粹的物质消费领域向精神消费领域渗透,这不仅拓展了消费研究领域,而且符合当前人们追求精神文化消费的趋势。在基本观点方面,包含行为生命周期消费理论、时间偏好跨期递减理论、消费延迟理论等在内的行为消费理论,是消费理论的创新,丰富了消费经济学的理论内容。

2. 有利于解释当前存在的诸多市场营销策略

行为消费理论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它不仅能够解释许多市场上存在的无法解释的困惑,如市场为什么不能出清等,更重要的是这些理论能够解释许多成功的市场营销策略。例如,在我们经常看到产品销售(如厨具销售)的广告中,许多产品销售都会分两步进行:首先它告诉消费者每件产品(厨具)都有多种用途而且展示给消费者看;然后增加几条激励措施,如前30名顾客可以得到八折优惠等。产品的多样化用途能够给消费者带来吸引力,如果再加上一个折扣的话,能够极大的满足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提升消费者购买该产品时的幸福感,这就是对分散收益的评价方式能够提高消费者的幸福感的观点的运用。“一线生机”的理论同样能够解释为什么厂商要在提高产品价格后再给予一定折扣,而不是单纯地直接标注与折后价相同的价格。消费者在对心理账户进行评价时习惯分散损失的理论,也能够解释当前各种保险(房屋保险和车辆保险)营销行为。

价值函数中的行为变量特别是参考点变量对市场营销策略的改进具有指导意义。营销者可以通过改变消费者的参考点来提高商品的实际销售价格而不降低商品需求。一是提高可感知的参考价,包括直接提高零售价或提供额外的奢侈品来提高价格。二是提高最低消费要求或将产品与其他产品进行捆绑销售。三是使消费者的参考价格模糊化,从而使交易无效性变得没那么明显,如将产品以另一种尺寸或样式出售。特别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无经验的消费者往往会以销售者提供的建议零售价作为判断依据,这样改变参考点价格不仅不会降低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可能还会提高其购买概率{28}。

延迟消费理论中关于寄情效用的研究对于企业而言,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企业主可以通过将寄情效用与物品的实际效用分开,如在礼品类物品中加入一个可以让消费者寄托感情的小饰品,这种东西要有利于长久保存且与原商品高度相关,这样就可以缩短消费者等待消费这件礼物的时间。

3. 对我国制定扩大消费需求政策具有参考价值

行为消费理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决策的判断、选择的偏见和效应等方面的研究,对于扩大有效需求,特别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制定相关政策有参考价值。

扩大内需是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长期任务。增加居民收入是实现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但是该如何增加收入从而实现对消费的刺激呢?根据行为生命周期理论,为了更有效的刺激需求,就应该使增加的收入更多的进入现期收入账户。此外还可以将调节收入分配格局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相结合。政府通过对高收入群体课征一些特殊税种(如遗产税和房产税等),这些从高收入群体手中课征的税收不是以转移支付的形式进行再分配,而是用于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和社会保障水平,用于教育投资等公共福利方面的改善。这样,不仅能够减少收入分配的差距,实现税收的再分配功能,而且能够充实中低收入居民的当前资产账户和未来收入账户,从而改变消费者的心理账户结构。因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居民的储蓄倾向就会相应降低,当前可支配收入账户的约束将会放松,未来不确定性相对降低,于是现时消费水平就会提高,实现扩大内需的目标{29}。

4. 存在的问题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虽然行为消费理论具有理论价值、应用价值和制定政策的参考价值,然而,它的研究也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第一,双曲线贴现模型虽然是行为消费理论中一个较为经典的模型,但是随着行为经济学理论本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一分析框架还有待进一步更新与完善。第二,现有的行为消费理论,许多都是就一两个特殊现象来展开分析,针对性有余而一般性不足,太过分散而缺乏系统性,对消费行为的解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作为相关研究的基础性理论。如行为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就必须加强对心理账户形成机制的研究,使其对经济生活中的问题更具有解释力和更好地引导消费者进行消费决策。第三,从经验研究角度来看,行为消费理论对于心理账户的划分方式仍然没有形成统一标准,虽然明白了心理账户不具备完全可替代性,但是究竟何时具有可替代性何时不具有可替代性,可替代性的替代率有多高等问题还没有具体方法进行计量,因而寻找恰当的计量口径或寻找可以确切计量的替代性变量也是今后行为消费理论需要努力的方向。第四,行为消费理论的观点大多是一些从实验和现场数据得出的实证结论,可简单表达为事实就是这样的。由于事实的样本的代表性很难保证,很难保证结论具有普遍价值;由于事实在不断地变化,很难使结论跟上事实的变化;特别是没有在理论逻辑上研究为什么事实是这样,很难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这些都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注 释:

{1}Sendhil Mullainathan,Richard H:“Thaler. Behavioral Economics”,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Social Sciences,No.1,2001.

{2}{8}(美)科林.F.凯莫勒等编:《行为经济学新进展》,贺京同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页,第8页。

{3}(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谢宗林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第265页。

{4}Lewin S B:“Economics and psychology:Lessons for our own day from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No.3,1996.

{5}Fudenberg,Drew:“Advancing Beyond Advances in Behavioral Economics”,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No.3,2006.

{6}Kahneman Daniel Jack Knetsch,Richard H Thaler:“Fairness and the Assumptions of Economics”,Journal of Business,No.4,1986.

{7}Richard H Thaler:“Toward a positive theory of consumer choice”,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No.1,1980.

{9}Colin F Camerer,George Loewenstein:“Behavioral Economics:Past,Present,Future”,Colin F Camerer,Grorge Loewenstein,Matthew Rabin:Advances in Behavioral Economic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4,pp.6-8.

{10}Shefrin H M,Richard H Thaler:“The Behavioral Life-Cycle Hypothesis”,Economic Inquiry,No.4,1988.

{11}Richard H Thaler:“An Economic Theory of Self-Control”,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April,No.2,1981.

{12}Thaler Richard H:“Mental accounting matters”,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No.12,1999.

{13}李爱梅、凌文辁:《心理账户:理论与应用启示》,《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第15期。

{14}Rabin M:“Risk-aversion and expected utility theory:A calibration theorem”,Econometrica,No.5,2000.

{15}Barberis N,Huang M,Santos T:“Prospect theory and asset price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No.1,2001.

{16}Richard H Thaler:“Mental accounting and consumer choice”,Marketing Science,No.4,2008.

{17}Holcomb J H,Nelson P S:“Another experimental look at individual time preference”,Rationality and Society,No.2,1992.

{18}Strotz:“Myopia and inconsistency in dynamic utility maximization”,Review of Eeonomic Studies,No.23,1956.

{19}Ainslie G:“Specious reward:a behavioral theory of impulsiveness and impulse control”,Psychological Bulletin,No.82,1975.

{20}Herrnstein R J:“Relative and absolute strength of response as a function of frequency of reinforcement”,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Behavior,No.4,1961.

{21}Prelec D,Loewenstein G:“Decision making over time and under uncertainty:A common approach”,Management Science,No.37,1991.

{22}Prelec D:“Decreasing impatience:definition and consequences”,Harvard Business School Working Paper,1989.

{23}Laibson David:“Life-cycle consumption and hyperbolic discount functions”,European Economic Review,No.42,1998.

{24}Loewenstein G,Lerner J:“The role of affect in decision making”,Handbook of Affectice Science,2003.

{25}Loewenstein G:“Emotions in economic theory and economic behavior”,American Economic Review:Papers and Proceedings,No.90,2000.

{26}George Lowenstein:“Anticipation and the valuation of delayed consumption”,The Economic Joural,No.387,1987.

{27}Walter Mischel,Uuichi Shoda,Monica L Rodriguez:“Delay of Gratification in Children”,Proquest Medical Library,No.244,1989.

{28}Hardie B,Johnson Fader,et al:“Reference dependence,loss-aversion,and brand choice”,Marketing Science,No.12,1993.

{29}Thaler R:“Psychology and savings polici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No.2,1994.

Review on Behavioral Consumption Theory

MA Bo-jun,KANG Hong-yan

篇7

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

摘要: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肩负着其他任何组织都无法替代的责任和使命。进行科研活动是研究生区别于其他层次学生的本质特征。本文以对高校的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调查分析为理论基础,总结了当前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活动的基本状况和主要特点,发现了一些值得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同时也对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进行浅析。

关键词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功利性;惰性

1 硕士研究生的功利性

功利一词基本解释为功名利禄,多含贬义。当今的中国社会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就是:以个人利益为核心的狭隘功利主义有持续蔓延的趋势,这一问题从研究生攻读硕士学位的目的和科研动机上也反映出来。研究生以功利性目标而展开学习、科研活动的趋向日益明显,成因主要在于社会和学术大环境皆充斥着功利性思想和现象;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本身也存在不少弊端;研究生个人价值的取向偏重功利化,且毕业面临日趋严峻的就业压力。近年来,研究生在学习、科研甚至生活中出现日益明显的功利化倾向,需要及时的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疏导和行为纠正。

1.1 研究生攻读硕士学位的目的多趋向于功利性。关于读研目的,在问卷中对学术型研究生读研目的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目前研究生读研目的呈现以功利性为主的个人发展导向:研究生选择读研的目的虽主要集中在“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继续深造”及“对科研的浓厚兴趣和对知识的追求”两方面,但为“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而读研一项所占的比例就高达57.81%, 后两者的合计比例为42.19%。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许多学生为了逃避就业压力或者仅仅为获取更高学历而选择攻读研究生学位,许多就业单位也基本不关注研究生的综合素养,只以文凭衡量研究生的能力,这就使得大部分研究生读研期间学习和科研的动力减弱,目标锁定只要毕业拿到文凭即可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因此迫于就业压力是造成研究生读研目的功利化日益凸显的一个重要原因。

1.2 学习和科研呈现功利化。以笔者的观察和攻读研究生期间的亲身体验来看,功利性的思想已经浸入校园的方方面面,研究生在专业知识学习和科研活动中都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当前,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仍以设置相关课程为主,考查也大多是以考试的形式,只要考试分数达到规定分值即可修满学分,修满学分方可达到毕业答辩的标准。所以很多研究生上课的主要目的不是学习而是保证出勤率从而保证获得学分,他们对课程本身兴趣不强,却热衷于追逐成绩,漂亮的学业成绩单不但可以换来足够的学分而顺利毕业也能在未来就业单位存档的培养档案中留下利好的记录,所以研究生学习功利性明显也不足为奇。

在科研活动中,硕士研究生表现出来的功利性更为突出。就像本科期间,学生必须要达到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合格才能获得学位证一样,在攻读硕士期间,研究生必须将科研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于省级以上学术刊物才能被授予学位,这种硬性条件必须达标的要求使得很多研究生并非出于兴趣而进行科学研究,仅仅是为了能而科研。在研究生中普遍的观点认为,发表的论文数量越多代表科研成果越丰厚,因此很多研究生不惜东拼西凑、“搭便车”或更有甚者是雇用来实现数量上的增加。

2 惰性与从众性

所谓“惰性”是指不易改变的落后习性,不想改变老做法、老方式的倾向,是一个带有一定负面意义的描述心理状态的词汇,表现为做事拖沓、爱找借口、虚度光阴、碌碌无为,最后计划、理想、报复都在拖延和失控中成为泡影。“从众”是指由于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个人在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的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随大流”淤。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偏向于正确的,所以“少数服从多数”,一般是不会错的,但作为以创新力为基本科研素养的学术型研究生来讲如果一味的“盲目从众”,独立性不强,自我意志薄弱,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就会随波逐流在生活、学习直至科研中失去个性的魅力,这是极不可取的。惰性和从众性以常见的心理现象出现在当前绝大多数研究生的日常生活及学习中,并给研究生的科研带来消极影响。

2.1 生活中的惰性与从众性。调查研究中发现,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日常生活大部分是三点一线的,即宿舍—教室或工作室—食堂。在本次问卷发放的过程中,受访对象基本是在研究生宿舍进行取样的,可明显发现在没有课程和实验安排的情况下,很多研究生选择的生活方式是睡觉和娱乐。娱乐的方式多种多样,男性受访者中打游戏者居多,女性受访者中追连续剧者居多,其他也不乏网购、在社交网站上聊天,煲电话粥、谈恋爱等。大部分受访对象也大方承认,研一、研二期间没有课程也没有考试的情况下生活过得还是非常悠闲的,不用为了学分突击学习的日子一般都能睡到自然醒起床时已经接近中午,下午便用来安排娱乐活动,上网、逛街、社交甚至旅游成为打发时间的重要途径,晚上不熬过凌晨是不会休息的。作为研究生这样的生活状态不得不说让人瞠目结舌,但却真真切切的存在着,倦怠慵懒的生活泯灭了很多研究生当初走进学术科研这条路时的一腔热情,也消磨了他们追求科研真理的意志,更耗费了正值繁茂年华的一身强健体魄。

多数研究生选择这样的生活是因为这就是多数研究生的状态,是从众心理的驱使。当研究生发现自己的行为、意见与其他大多数同学不一致,或与同学中的大多数有分歧时,会感到一种压力而不是动力,促使他趋向与群体一致的现象,这就造成了研究生生活中的消极从众行为,也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惰性行为。如果个体的意志力又不够强大、缺乏主见就更容易受到暗示:比如早晨即便已经起床想去图书馆看书学习但看见其他同学还在睡觉就会直接选择遵从“群体行为”,躺下继续睡觉;看见其他同学都有自己的手提电脑,即便经济条件不允许也会想方设法打工赚钱去买;如果被其他同学邀请去逛街、K 歌即便不愿意也同意前往;甚至穿衣打扮上也没有研究生的个性气质,不过是“跟风随潮”,这些都是跟从群体的倾向表现。于研究生教育培养中,体育课程的完全缺失和对学生体质几乎零度的关注也成为研究生惰性心理和行为趋向越来越明显的一个因素。

2.2 学习和科研中的惰性与从众性。研究生生活中消极的从众性行为和明显的惰性心理也影响着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工作。研究生考入理想的高校怀着高涨的热情学习、搞科研,同门学长和宿舍同学的学习科研态度和方法,科研时间及业余时间的安排都自然而然的成为他们的“参照物”。如果不能及时的形成自己的学习和科研特点,就很容易在方方面面较大程度上与多数学长和同学无意识的保持一致:进出实验室(工作室)的时间早晚;阅读书籍的多寡和选择;学习和科研的途径方法等等,似乎“前辈”和“人多”成为一种说服力的证明,影响和约束着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行为。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习惯于自动与其他同学“找平”:大家都没意见那么我也对所有老师的观点不假思索的认同;大家都不爱回答问题那么我也对老师的提问躲躲闪闪;大家都不思考问题那么我也惰于反思和质疑。对待科研任务时也是如此,以其他同学的表现为标准,其他同学的学术报告平均写了5000 字那么我也要凑够字数;其他同学的实验完成到某一阶段老师没有催促那么这个就是科研进度;其他同学那么我也需要发表,如此尔尔。并不是说遵循大多数同学的行为一定不好,但是缺乏独立意识单纯的沿着其他人的轨迹行走也只能是行走,开拓和创新的可能性很小。若是一个学院、一个宿舍学风良好,学术环境纯净,那么必然对每个成员形成积极的鞭策力,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能力,反之,整体懒散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则容易抑制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信心和热情,窒息研究生个体思维的深刻性和独创性,很难促发研究生科研创造力的产生。

3 产生功利性与惰性问题的原因浅析

3.1 研究生个人价值取向是造成功利化的根本原因。社会上充斥的“利润最大化”思想,使利益倾向性原则同样冲击着高校的道德价值观念,功利主义盛行,不良观念的影响及各种物质利益的诱惑使得部分研究生治学精神涣散,浮躁情绪滋长,急功近利倾向严重,其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以个人经济利益为中心的高薪工作,而将治学视为捷径、文化视为商品,无兴趣、志向、理想可言。由此,原本纯净的“象牙塔”内被一股浊秽之气污染,原本尊严的治学之道被藐视,原本高贵的学位桂冠被蒙羞。盂这种追名逐利式的科研活动不仅对研究生自身的科研能力没有任何帮助也污染了整个学术环境,是造成研究生整体学术水平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3.2 高校对研究生学业评估存在的局限性促发了功利性。追寻研究生学习和科研活动中功利性取向日趋明显的原因,一直以来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和其教育质量的把关、科研水平的评估上存在的较大局限性是主要外部影响因素。高校始终关注的是学位点建设和学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把关上,对研究生来讲,一纸论文定乾坤。其实研究生科研水平的高低和取得科研成果的多寡取决于多方面、多环节的因素,因而在评价指标上,应从研究生的认知、能力、情感等多角度出发经行综合评估,应该从综合能力评价、科研精神和科研态度、创新性思想及科研实操性技能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这样以攻读硕士期间全程的专业知识学习和科学研究活动为评估研究生科研水平的指标,既能在内部动机中较大程度上激发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也可以更有效地缓解研究生只为论文而科研的功利化学术现象。

3.3 产生从众性的内部因素。沙莲香先生认为,个体的智力、自信心、自尊心及社会赞誉需要等个性特征与从众行为有密切关系。榆心理学者研究发现,那些自信心、自尊心强的人,往往自我评价很高,从众性表现很低,自信心越强,自我评价越高,个体从众性行为发生的概率越低。从内部原因上讲,研究生的从众性行为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研究生自我独立意识的弱化导致从众行为的普遍性。很多研究生从小娇生惯养,在家依赖父母,在学校依赖老师,社会经验少,自我意识很弱,独立性非常差。进入研究生阶段,自我支配生活和学习的时间增多,使很多研究生突然间手足无措,对所在团体的依赖感愈发强烈,觉得“跟着大家走,没错”,最后可能导致迷失自我,三年中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就像“抬头看星星”的现象。二是是自信心对研究生的从众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自信程度会影响学生的个体意识从众性行为,自信心越强,自我评价越高,盲目从众的行为就越少;自我评价越低,自信心越弱,越容易产生盲目从众行为。虞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下走上来的研究生,长期处于以老师、家长、同学的评价来定位自己的状态下,相对于相信自己他们往往更愿意相信别人,并且用别人的判断调整自己,这就很容易陷入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怪圈。三是虚荣心和攀比心所引发的从众心理。现在的大学生有着非常严重的攀比心理,这在有条件打工赚钱的研究生中更为普遍,盲目地追求品牌、高消费,虚荣心作祟,不仅在穿衣打扮上、日常用品上,甚至连谈恋爱、交朋友和就业都存在攀比现象。这种盲目攀比和目标不端的虚荣所引发的从众行为必然影响研究生的学习也会污染研究生的学术环境。

注释:

①殷明,朱昌平:从众心理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 年第7 期。

②刘晓晖:中国当代个体意识从众性批判,秦皇岛:燕山大学,2009 年第12 期。

③张铸,海歆,钟锐,张继萍:研究生功利性学习倾向及教育对策研究,决策管理,2010 年第1 期,第44-45 页。

④刘晓晖:中国当代个体意识从众性批判,秦皇岛:燕山大学,2009 年第12 期。

⑤刘晓晖:中国当代个体意识从众性批判,秦皇岛:燕山大学,2009 年第12 期。

参考文献:

[1]刘文霞.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

[2]于立.研究生教育若干问题探索[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周立伟.科学研究的途径[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4]王战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平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王亚青.当前高校硕士研究生科研活动现状调查[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6]刘志跃,李志军,牛广明.医学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9(1).

[7]王葳,李曾,王秀彦.高校研究生科研活动发展现状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

[8]周莲英,陈书会.关于解决研究生科研起步难的几点建议[J].高等教育研究,2015(3).

篇8

作者简介:丁佩芬(1976-),女,浙江奉化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王若明(1961-),女,浙江宁波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扎根理论的高职学生学习动机之影响因素及激发机制研究”(编号:2015SCG250),主持人:丁佩芬。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08-0045-04

学习动机是推动、维持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并使之趋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内部动力机制,是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的心理条件之一,也是决定学习质量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1]。因此,针对学习者的学情状况,有导向性地开展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激发策略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或质量提升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的意义。当前该项研究在我国已产生一些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学习动机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所针对的对象大多是基础教育或中职教育领域,由于高职学生学情所具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等特点,使得个体间的学习效果差异明显,因此,为了提升高职院校整体教学质量,开展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更具有现实挑战性和紧迫性。

当前,高职学生的生源情况普遍较复杂,主要包括:高考第三批录取的学生、一部分优秀中职毕业生、“3+2”五年一贯制学生、单考单招学生等等。复杂的生源导致了相对复杂的学情状况,即学生录取成绩总体较差、学习能力相对较弱、个体间学情差异较大、学习动机明显不强等,主要表现为学习兴趣相对不浓,学习热情相对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效果不明显等特点。学习成绩是学习动机强弱的主要体现指标之一。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为例,从2014年第一学期学生参加期末考试的结果来看,参加本次期末考试的学生总共有3669人,其中需要学籍预警的学生有83人;达到退学边缘的学生有31人;因不及格学分达到退学条件的学生有5人;需要补考的学生达到 1225人次。以上数据充分显示,由于学习动机的缺乏,使得高职学生学习效果不明显,难以保证整体的人才培养质量。

而眼下高等职业教育更多关注的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注重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等,现有研究鲜有从受教育者自身因素来加以考虑,特别是很少从质性分析的角度对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及其激发机制的理论加以研究。面对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相对较弱所导致的教学质量与效率低下等问题,如何真正发掘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加以有效激发是当前高职教育研究所面临的新的挑战。

一、研究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方法

作为一种开放式的质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论研究方法(grounded theory methodology)[2]被广泛应用于许多科学领域,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其在广泛收集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比较,逐渐形成理论框架,其在数据分析上,具备一套严格的系统化分析程序,主要包括:产生概念并对资料进行逐级登入、对数据和概念进行反复比较、发展理论性概念并建立概念联系、理论抽样且系统地对资料进行编码以及理论建构等。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摆脱了传统理论研究中常见的“首先提出观点,然后论证观点”的演绎研究方法,这种演绎研究方法的最大不足在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结论在研究之前已经形成”的尴尬局面。而扎根理论研究与此不同,针对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机理,研究者参与到高职学生的学习环境中,采用介入式观察和非结构性访谈等获得数据的方法,系统、详细地描述、反思研究对象的真实情况,然后在此基础上抽象出理论并提升理论,是一种自下而上建立理论的方法[3]。

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的分析范式来研究高职学生学习动机之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激发机制。具体来说,在广泛收集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数据、分析数据,进而提取影响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的核心影响因素,然后再通过对学习动机核心影响因素的分析、比较、研究,最终提出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励机制。

(二)研究设置

1.研究对象的选择。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为采样集,挑选48名采访对象,其中,女生28名,男生20名,从大一、大二、大三选择人数依次为18,15,15人。所有访谈对象年龄均在19岁-22岁之间,其专业覆盖机电、计算机应用、旅游、电商、会计、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应用英语、国际贸易等9个专业。在第一阶段的研究中,随机性选择访谈对象,随后的第2-4阶段随着深入研究的需要,访谈对象的选取采用理论抽样法,选择学习动机相对较差的学生,以期找到影响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

2.访谈内容的设置。访谈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您感觉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有什么区别?

2)您对目前大学生活的学习环境感到满意吗?

3)您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是否对所选专业有所了解?并且是否感兴趣?

4)您有信心学好所选专业的所有课程吗?并且会为自己制定一份详细的学习计划吗?

5)当专业课程学习遇到困难时,您是否会为之付出努力,克服困难?

6)是否会和任课老师进行积极的交流,比如口头的、书面的,或者QQ等交流方式,您更倾向于哪一种交流方式?

7)您对老师设计的课堂教学感到满意吗?

8)您觉得一节课45分钟内有效的学习时间是多少分钟?

9)是否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

10)对老师布置的项目或作业得到老师认可或表扬时,是否能获得自我成就感?

11)在您看来,哪些因素更能提高您的学习积极性?

(三)研究步骤

基于扎根理论研究的数据分析范式,本文研究分为四个阶段,各阶段的研究所达到的目的和参与访谈的对象如表1所示[4]。

各阶段详细研究过程说明如下:

(1)阶段1的数据采集以小组谈话和个别谈话的方式进行,创建高职学生学习动机不高的表现、结果、原因和策略等4个初始类属的一系列代码;

(2)阶段2的数据采集采用半结构化的个别访谈形式,受访者回答与阶段一相同的11个问题,以及研究者围绕这些问题进一步思考。研究者每次只对一个类属进行深度分析,围绕着这一类属寻找相关关系;

(3)阶段3采用选择性译码,选择影响学习动机的核心类属,将类属之间彼此关联,建构影响高职学生学习动机主要因素的初步范例模式;

(4)阶段4重在检验和解释阶段3中建立的范例模式,构建与范例模式相一致的影响高职生学习动机的影响机制。

需要特别对阶段3的数据进行详细说明,如表2所示。

二、数据分析

(一)学习动机的范例模式

根据前述的研究步骤,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归类、比较、分析,得到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的范例模式如图1所示:影响因素的发掘促进激励机制的制定,良好的激励机制促进积极的学习结果,学习结果的好坏也能反馈式地协调激励机制的改进,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本研究将在第4阶段提炼与该范式一致的高职学生学习动机影响因素并形成相应的激励机制。

(二)学习动机的表现

高职生学习动机的表现具体体现在:(1)课堂自控能力弱。高职学生经常会有上课迟到、早退现象发生,且旷课现象也较为严重。课堂上玩手机、讲闲话现象较为严重。(2)作业不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随随便便完成甚至不完成,抄袭现象严重。(3)学习主动性差。学习上遇到困难,不会查资料,不询问老师,也不与同学探讨。(4)学习没有目标。因高考成绩不理想,高职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能力有一定自卑感,总认为自己学不好,更不会为自己制定一份短期或长期的学习计划,时时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三)学习结果分析

高职生学习动机所导致的学习结果有:(1)所学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不能非常好地适应专业相对应的岗位工作,在专业技能岗位上不能马上上手,或者说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岗位工作适应期。(2)部分学生中途退学。因为没有学习目标,不会管理自己的学习时间,在学习上不付出努力,导致部分学生中途退学,不能顺利完成学业。

(四)高职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

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自身因素,教师因素,学习环境因素等三个方面。自身因素:主要是学习没有兴趣,对学习没有自信心,学习目标不明确,不会制定学习计划,元认识策略缺乏,以及缺少正确的归因观。教师因素: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管理不够严格;上完课就离开教室的现象较为普遍,缺少与学生在情感上的交流;没有给学生布置有意义、具有适度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课堂教学方式设计不足以引起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重理论讲解轻实践操作;实践操作能力不强等。学习环境因素:没有建立以岗位群为依托的学生职业体验实训中心,现有的教学资源不能很好地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同学之间缺少“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三、提高高职生学习动机的激励机制

(一)帮助高职学生提高元认识策略

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可以被学习者自我评估、自我监管和自我调节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的。高职学生要学会对自我的学习能力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自我学习采取一定的监管和调节措施。当学习效果不明显时,高职学生就要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为自己制定一份近期和远期的学习计划,并且根据专业课程的难易度来为自己制定一份时间管理表,这门课程较难的,就多花时间,若是简单的则少花时间。在学习过程中若遇到问题,应及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如查资料或者主动与老师交流,及时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学生只要主动学习,充分运用元认识策略,学习能力是一定会提高的。换句话说,成功的学生不一定是最聪明的学生,而是一个积极的主动的学习者。

(二)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归因观

大部分高职学生都没有树立正确的归因观。因为高考的失利而选读高职院校,他们把自己学习成绩上不去的原因归因为自己学习能力不强和考试难度太大这些内外因中的稳定因素。高职学生在学习归因上的不正确倾向,导致他们在学习上自暴自弃,缺乏行为的坚持性,形成恶性循环。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归因观,能有效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高职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应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或考试运气和机会不好这些内外因中的不稳定因素,从而增强自己今后努力学习的坚定性。高职学生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上面,才会提高学习能力,进而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提高教师实践操作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特点决定了高职课堂教学必须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高职教育的育人特点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之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高职教师要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应用项目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方式,提高高职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学习时间,从而提高并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

(四)构建特有的实践教学环境

高职教育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所以学校必须构建以岗位为依托的职业体验实训中心,以更好地满足实践教学和职业流程模拟教学的需要。高职学生只有在职场的真实情境模拟中学习,才会进一步提高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

(五)开展专业技能大比拼

高职院校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专业技能大比拼,通过技能大比拼,突显出一部分专业功底扎实的“明星”学生,并给予表彰和奖励。营造专业技能比拼“你追我赶”的高职院校特有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伯黍.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20.

篇9

2022年最新老师工作计划范文1一、月工作安排

1、_月份工作安排打扫卫生,做好开学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创设整洁、温馨的环境。

做好消毒工作,开窗通风,记录好《幼儿联系册》,预防手口足病与甲流。加强幼儿一日生活常规及课堂常规的培养。

2、热情欢迎幼儿返园,和幼儿一起收集、自制开展区域游戏的材料、玩具。

制作区域活动和角色游戏的材料,每周定期开展角色游戏和区域活动。

3、创设具有班级特色的主题环境,为幼儿营造温馨的港湾。

4、开展三八节主题活动《我的小巧手》,与父母一起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小制作。

5、预防春季流行病的感染,做好消毒工作,教育幼儿注意个人卫生。

6、丰富自然角,并填写观察记录表。

7、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二、家园共育

1、充分利用入园和离园的短暂时间,积极主动地与家长沟通,使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在园的情况,在家长的配合下实现家园共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2、利用宣传栏、家园联系手册、电话等途径,与家长沟通联系,及时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的学习、生活情况。

3、家访了解幼儿的家庭教育环境,耐心听取家长合理正确的意见和建议,互相配合共同教育幼儿,使幼儿的健康成长!

三、优势表现

(1)个性发展较好。我班幼儿大多性格较开朗、活动、乐群,能主动与人交往,也愿意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2)好奇心强,乐于表现。在科学活动中,孩子们常常兴趣浓厚、发言踊跃。

(3)活跃、好动,喜爱参与体育活动。我班幼儿精力充沛,喜欢参加赛跑、攀登等户外游戏等,大部分幼儿身体动作较协调、灵活。幼儿总体体质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

(4)班级常规进一步完善。进入中班,我班幼儿的规则意识进一步增强,大部分幼儿能较好的听取老师的意见,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班级常规。

四、卫生保健工作

1、近期是非典型性肺炎的发病季节,班级与家长密切配合,认真观察,大力宣传,尽力避免疾病隐患。

2、注重幼儿在一日活动中的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确保幼儿的安全。

3、针对幼小衔接,加强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学习自己整理书包、整理自己的仪表、整理被褥等。

并加强幼儿为群体服务的意识,做好值日生工作,建立相关的观察记录、检核表,对比幼儿的发展、变化。

4、注意培养幼儿正确的书写、阅读姿势,保护视力,促进幼儿骨骼、肌肉的成长。

5、关注幼儿换齿,宣传相关的卫生常识、避免引起孩子初次换齿的紧张感。

6、定期进行睡具的暴晒、清洗、消毒等各项常规卫生工作。

2022年最新老师工作计划范文2一年级作为学生走进学校的第一步,正如修筑高楼大厦一样,必须要为学生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本学期,我主要在注重学生的汉语拼音知识的掌握、写字、读书、课外阅读等方面作了努力。

(1)注重汉语拼音知识的掌握。

汉语拼音知识既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又是学好语文的重点。如何让学生能把这看似枯燥的知识学得生动有趣,又能很好地掌握,我与年级里、科组里的老师经常交流,并向她们学习教学经验,以使自己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同时,在开学前一个半月教学拼音的时间里,我针对学生因材施教,每天鼓励学生读课外书,并经常引导学生对已学拼音知识活学活用,通过学儿歌、“摘苹果”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抓好写字训练。

写字教学是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的难点。能让每一个学生写一手好字,是我最大的心愿。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特别注意对学生写字的要求。首先,要让学生写好字,作为他们的语文老师,我更注重自己在课堂板书、给学生的留言等方面给学生做一个很好的示范。其次,我充分利用教学光盘中的写字教程,引导学生学会读帖、描红,既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又从习惯方面的要求学生。特别是习惯方面的要求,如怎样握笔,保持怎样的写字姿势,这些往往容易忽略,而恰恰正是这影响了学生的写字质量的提高,甚至影响到用眼卫生和骨胳发育。因此,在抓好学生写好字的.同时,我更注重学生有良好的写字习惯。

(3)抓好读书训练。

如何让学生能从“阅读”变为“悦读”是一个关键。首先,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是最为重要的,在课堂上,我经常设立各种各样的读书比赛,小组读、男女读、抽生范读、教读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其次,我注重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尽量引发学生能打开想象的翅膀,读出自己的感受出来。比如,我在上《北风和小鱼》一课时,当学完课文后,很多学生都认为北风很讨厌,小鱼很勇敢,但是当让学生欣赏完我所准备的精美的冬天雪景时,学生的观念就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学生开始喜欢北风,这时我及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从而让学生能够多角度地去思考,并通过朗读大胆展现自己的独特感受。第三,注重自己的示范性。由于一年级的学生模仿性较强,所以在教学生读课文之前,我都要特别注意这篇课文的字音、语速、语调、语感等方面,尽可能地为学生作出很好的示范。

通过一学期来的工作,我班学生在期末考试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全班44人参考,及格率100%,90分以上人数43人,95以上人数达40人,满分13人,平均分97.52分,列年级第一。

2022年最新老师工作计划范文3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又新接手了六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我深感自己的任务艰巨,加上个人的原因,我有点力不从心。与以往相比每个班学生数较少,两个班共77人。从整体来看,学生学习热情较高,基本功不太扎实,特别是部分学生成绩优秀,能独立思考问题,常常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学习上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发挥师生、家长的共同合力,来帮助他们进步。本学期重点针对班级学生特色进行有效的教学,让学生都能认真、细心地学习,提高学习成绩。

二、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将以课改新理念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能力为重点,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积极实践“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大胆创新中学习,努力培养更优秀的学生。

三、教材分析

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分数乘法,位置与方向,分数除法,比,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在数与代数方面,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本技能,应该让学生切实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也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位置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通过对曲线图形——圆的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教材安排的是扇形统计图。在前面学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会看懂扇形统计图,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乘法和除法、百分数、圆、统计等知识,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进一步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7、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重点

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六、教学措施

教学时力求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1、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分数四则运算的知识和技能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数四则运算在计算方法上与整数、小数计算有一定的区别,在算理上比整数、小数计算稍显复杂,所以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更困难一些。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在计算方法上与整数、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虽有区别,但是在算理上与整数、小数的加、减法又有联系,都是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为了突出这一共同的规律,加之学生已学习过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所以,教学分数除法需要有分数乘法作基础;而且分数乘、除法的内容比较多,学生理解它们的算理也更为困难些。

2、注意知识的迁移和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和应用意识的培养。

有关百分数的计算,通常是化成分数和小数来算;解决含有百分数的实际问题在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上与解决分数问题基本相同。因此对求百分率的问题,特别是求增加百分之几、减少百分之几的问题适当举例加以教学,然后加强百分数实际应用方面的教学。既拓展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范围,加深学生对百分率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3、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教学“位置”时,首先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用“第几组第几个”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学习新知识,并及时对已有经验进行提升,迅速将具体的情境数学化,抽象成学习如何在平面图上确定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另一方面,注意呈现丰富的生活情境和现实素材,帮助学生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加深对用数对确定位置内容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锻炼空间想像的能力。

圆是一种曲线图形,它同直线图形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圆”的教学是学生系统认识曲线图形特征的开始。在低年级的教学中虽然也出现过圆,但只是直观的认识,本册的教学要认识圆的特征、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等。从学习直线图形到学习曲线图形,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教学时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内在联系。

4、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在统计与概率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教学时,一是注意与先前学习过的统计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二是注意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凸现统计的实用价值。

5、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女生,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解决问题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注意将解决问题的教学融合于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通过各部分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6、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本册实验教材不仅内容涉及数学教学内容的各个领域,为学生探索奇妙的数学世界提供了丰富素材,而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数学史实等,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丰富多彩、充满魅力。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

七、优秀生提高措施

1、加强对优秀生的思想教育。

2、要适当评价,正确引导。

3、培养优秀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4、鼓励学生质疑

5、在教学中渗透课外知识

6、课余时间为优秀生作学习指导

八、学困生帮扶措施

1、采用个别辅导与小组辅导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后进生的辅导。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力量,家校结合。

3、开展“一帮一”手拉手活动,利用同桌的优势,促进后进生的转化。

4、和后进生谈心,从思想上树立信心,思想指导行动,进行自我转化、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5、注重方法,加倍关爱,使师生间保持默契的情感交流;

扬长避短,挖掘、表扬和鼓励其闪光点,做到有的放矢;因人施教,对症下药,严格要求。

2022年最新老师工作计划范文4一、思想目标:

加强师德师风的修养,构成高尚的人格,有一颗进取的心。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使自我具备五种本事:学习本事、教育科研本事、适应现代教学本事、研究学生本事、自我调控本事。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学习与反思,勤动笔,勤动脑。不光认真钻研本学科知识,同时不断拓宽自我的知识视野,增加自身的知识含量。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持之以恒。

二、职业道德:

(1)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

(2)要认真上课,不敷衍塞责,不能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3)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注重身教。

三、育人目标:要热爱学生,对学生有博爱之心,要以诚相待,要宽容和有强烈的职责感。认真学习领会新课标,掌握自我所教学科的学科特点,教的化要落实到学的化,构成自我的教学风格。

四、修养目标:

1、端正方向。

自觉遵守四项基本原则和国家法律法规,坚决抵制伪科学、伪宗教对学校的侵蚀、渗透。

2、敬业爱岗。

热爱教育事业,以改革和创新精神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和教科研工作。严谨治学,精益求精,努力提高从事岗位职责的本事,提高工作效率。

3、教书育人。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进取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学生智力,启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本事。

4、热爱学生。

增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职责意识,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5、尊重同志。

能够与不一样性格、不一样志趣的教师和谐相处,互相学习、博采众长。努力构成互敬互爱、奋发向上、共同进取的群体氛围。

6、以德修身。

严于律已,作风正派,廉洁从教,为人师表。遵守社会公德,追求科学礼貌的生活方式。

五、合作目标:

1、加强与教师的合作。

学会与他人合作,包括与同类学科教师的合作、与不一样学科教师的合作。

2、加强与学生的合作。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3、加强与家长的合作。

请家长进课堂听教师上课、参与评课、邀请家长共同来参与孩子的综合实践活动等方法,让更多的家长来了解新课程的科学理念、认识新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关注新课程改革的持续发展。

六、技能目标:

(1)提高了解学生及同学生交往的本事。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能够采取多种方法,向家长了解,向同学了解,看成绩单与换行评语等等,可是最重要的方法是教师的直接观察,教师要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智力活动、情感表现有敏锐的观察本事。这是在教育过程中发现问题,捕捉教育时机的重要条件,善于观察学生的教师能及时发现问题,主动去解决问题。能够收到良好教育效果。反之,问题没有及时发现,拖延很长时间,到了较为严重程度再去解决,教师就很被动。

(2)提高语言表达本事。语言是教师传播知识与学生交流的主要手段,从事教育工作必须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本事。对教师语言的基本要求是:首先是语音正确,发标准音,说普通话,表达的资料能被学生顺利理解;其次要用词准确,语句完整,准确传达思想资料,既保证科学性又通俗易懂,为学生所理解;第三,要系统连贯,逻辑性强,善于运用独自式语言,讲述知识或说明问题层次清楚,重点突出,结论明确;第四,要富于启发性,有感染力,掌握对话的语言艺术,在对话中善于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勇于发表个人意见,进而构成生动、幽默的语言风格,在交流中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最终,在音量、语速、声调等方面要贴合环境和表达资料的要求,贴合学生身心卫生的需要,适中而有变化。

(3)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本事。教师要懂得先进技术手段的基本原理,掌握有关的知识,并有制作教学软件的本事,如绘制幻灯片,编制录音、录像带,乃至进行教学用的计算机程序设计。教育现代化必然实现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现代教师的业务素质也就必须包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基本本事。

2022年最新老师工作计划范文5时光荏苒,转眼间,新的学期又开始了。在新的学期里,为了使自己的美术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上一个新台阶,特做个人的工作计划如下:

(一)思想方面

“教书者先强己,育人者先律己”。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教师的道德素质、教育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对学生起直接影响作用。“学为人师,身为世范”,引导学生树立各种正确观念,教育学生学会画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培养学生成为与时俱进的新型人才。把学生的做人教育放在首位,树立为学生一生负责的理念,培养人、塑造人,形成自己独有的工作风格。

(二)专业方面

继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信息与日俱增,不断向更深更广的层面发展。我平时注意搜集美术专业发展的新动向、新信息,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时展的要求和学生学习的需求无疑是当代教师一项富有挑战性的目标和任务。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必须有丰富的专业文化底蕴,在工作中才能得以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三)教学工作方面

1、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

做一名快乐有活力、幽默有亲和力的受学生欢迎的美术老师。向全市优秀的教师学习管理经验,及时积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总结经验、教训,坚持教学相长,在师生交往中发展自己,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增强自己的管理能力。

2、学会做一名“善于反思、勤于积累”的美术老师。

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及时进行反思,积累经验,要坚持用脑子工作,力争做到在反思中扬长;在审视中甄别;在前瞻中创新。时刻把工作与思考相结合,在思考中工作,在工作中思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认真撰写论文和绘制美术作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