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9:35:2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关键词:学业拖延;干预;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
引言:
在大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存在着这样一些现象:总是有许多学生到了考试前才挑灯夜读;老师布置作业,也总要等到最后才匆匆忙忙地“赶”出来;自己制定的学习计划也总是找各种借口不能执行,在心理学中,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学业拖延”。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学生的学业拖延现象尤为突出,其中国外研究显示,95%的大学生会有意推迟学习任务的执行,70%的大学生有经常性的学业拖延行为,20-30%的大学生存在长期或严重的学业拖延现象[1]。而国内学者也得出相似的结论,胡春宝在2008年调查研究发现,70%的高校生存在拖延行为,有15%的大学生会被拖延所困扰。可以说,拖延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因此,学业拖延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的讨论。
1. 学业拖延的概念
那么,什么是学业拖延?拖延(procrastination)一词直接来自拉丁词procrastinate,原意是指推迟或推延到另一天。一般认为学习拖延(academic procrastination)就是发生在学习情景下的拖延行为或和学业活动有关的拖延行为,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必要地延迟要求完成的学习任务,并且因此造成学习者的情感困扰,[2]或学习者知道自己应该,也愿意,却没有在预定的时期内完成学习任务。[3]
通过总结,我们发现学业拖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学习任务是学习者应该或最终需要完成的;(2)没有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3)拖延可以暂时地回避消极的情绪体验,但在拖延以后会带来更高的焦虑。概括来讲,学业拖延是指在无正当理由的情况下,由于个体的主观性因素,没有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或不必要地推迟学习任务的行为。
2.学业拖延的心理机制
学业拖延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成为普遍现象,那么,其成因何在?许多研究者们已经从从不同的理论背景和视角出发来解释学业拖延的原因。
2.1心理动力学的观点
2.2人格特质的观点
2.3行为主义的观点
2.4认知心理学的观点
3.学业拖延的干预技术
目前对于一般的学业拖延,很少从心理动力学理论的角度进行干预,因此主要的干预技术都是是从行为主义和认知—行为主义这两个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3.1行为主义干预技术
行为主义的干预技术的理论主要是基于强化理论和斯金纳的SPI技术形成的。这种行为干预方式的基础理论是:以控制环境中的刺激来改变个体的行为。该理论将拖延定义为:一种交互的功能障碍和行为逃避的过程。其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希望逃避某一任务;二是承诺晚点完成;三是用借口来推脱自己的拖延行为并免受责备。因此干预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重构环境,包括提供容易自我控制的材料,提供更多的外在动力,自我评价的标准和外在的调节;第二,利用社会影响。社会影响包括表达期望和信任,根据班杜拉的理论,这可以增加自我效能,而拖延者一般都自我效能比较低,公共承诺和监督关系提供培训;第三,培训。培训则包括对他们的日程表、目标陈述和每日行为目标的训练。[9]
其中Ohio州立大学的以网络课程为基础的策略管理干预和荷兰大学的心理咨询者们发展的一种任务管理小组干预的方法就是以行为主义干预技术理论发展而来的。
3.2认知—行为主义干预技术
诚如上文所述,认知—行为主义干预技术的理论主要是基于非理性观念和自我陈述形成的。认知—行为主义干预理论假设拖延是一种应对策略或者习惯模式。这种干预技术的焦点主要是帮助拖延者发展认知、情感和行为策略,帮助拖延者增加自我效能感、提高自我价值、增强自我控制的能力,通过这些认知上的改变可以让拖延者相信自己的能力,形成新习惯并产生消除拖延行为的信念。因此,认知—行为干预技术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训练:即自我价值、自我控制和自我效能。每个方面都包括这样一个阶段:即简单的信息部分;自我意识练习;自我总结;个人分析;群体反馈和家庭作业。
其中Catholic大学的学生心理治疗中心与Liny等提出的的团体认知一行为干预方法和Jean O’Callanghan提出的学习拖延的叙述性方法就是以认知—行为主义干预技术理论发展而来的。
虽然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所持的理论基点有所不同,但行为和认知主义还是存在共同点的,即他们都是一种积极的、可以通过相对较短的干预时间来实现干预目标的干预技术,而且他们未来的研究方向是互相融合的。他们都是通过对行为的干预和重构消极认知来干预拖延的。
参考文献:
[1]Ellis A.Knaus W J.Overcoming procrastination[M].New York:Signet Books,1977.
[2]Lay,C.,&Schouwenburg,H.Trait procrastion,time management,and academic behavior[J].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aonality.1993(8):647-662.
[3]Senecal,C.Koestner,R.,Vallerand,R.Self-regulation and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J].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95(135):607-619.
[4]李晓东,关雪菁,薛玲玲.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M].高校教育管理.2007(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007-03
一、关于拖延行为的研究综述
拖延,通常将其定义为,是个体以推迟的方式逃避执行任务的一种行为倾向,是一种自我妨碍行为,会导致不良的行为后果和消极的情绪体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拖延已成为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在普通人群中,有25%的人报告自己有着严重的拖延现象。拖延行为不仅会影响工作、学习目标的达成,长期的拖延还会引发焦虑、抑郁、自责等负面情绪,长期累积也会对机体的免疫系统造成损害。所以,拖延不仅会降低人的主观幸福感,还会影响到机体健康,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1.拖延行为的表现及影响因素分析。①拖延行为的表现。首先,在拖延内容上不同,值得注意的是多数拖延者在涉及到他人的事情上很少拖延,自己的事情却拖延得更多。其次,拖延通常到任务的最后期限才会完成,只有个别拖延者会无法完成。第三,就拖延过程而言,任务刚开始,拖延者慢慢准备,在任务中途,认为还有时间,到最后期限时,拖延者只能抓紧时间完成,无暇顾忌任务的质量。在拖延的过程中,拖延者们经历了开始的淡定从容,到最后时刻的高度紧张、自责、懊悔,再到任务交差的如释重负、放松的感觉,伴随着害怕被给予不好评价的情绪。这个恶性循环中的无奈和痛苦只有他们自己能深刻感受到。第四,由于担忧和烦躁,一项任务未完成期间的休闲娱乐等也会受到影响而大打折扣。第五,大部分拖延者认为拖延给他们带来了困扰,消极影响大大超过积极意义,有改变的愿望。②拖延行为的影响因素。情境因素与拖延行为。有的拖延者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想拖延,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任务的难易程度,在面临多个任务的情况下,大部分人会将简单容易的先完成,或者先完成自己擅长的任务项目,而任务难的项目,则被置于靠后的时限与次序,选择延迟完成任务有时就有可能造成拖延行为。而在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移动通信、互联网及社交网站的兴盛繁荣,影响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变革,信息搜集、网上购物和远程教育,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时尚和便捷的生活方式,但不可避免的是,网络的负面影响对拖延行为也是一个不可小觑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各种社交网站,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空间和时间观念,网上娱乐方式繁多,娱乐方面的诱惑也层次不齐,对网络的沉迷,对通信设备的依赖,已经无意识地渗透到人们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中,拖延者难以抵挡网络娱乐的诱惑,拖延行为往往成为网络时代的衍生品。自我认知因素与拖延行为。正因为个体的千差万别,造就了多姿多彩的世界,每个人的人格特质,性格特点都有差异,而人的某些自我认知因素,影响着人们的拖延行为,如,有的完美主义者,总想试图把一件事做到最好,他完成一个项目的时间会比一般人花费得多,这就有可能造成任务的延迟;有的人自我效能感低,困难面前畏首畏尾,这种认知倾向的人更易具有拖延行为,不论是在学业还是需要决策的事情中,低自我效能会导致更多的拖延行为;也有研究认为拖延是一种为了保护自尊的自我设障。情绪因素与拖延行为。毫无疑问,情绪是影响人们行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当人们处于心情低落、沮丧或者高度焦虑状态时,是很难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与学习中的,即使勉强地投入工作,也会使工作变得低质、低效,这时就容易造成工作的延误与拖延。时间管理策略与拖延行为。有调查研究对大学生的时间管理策略现状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在时间管理方面存在着计划中断、计划安排不合理、执行力差、时间利用率低和不分事情优先级等问题。调查显示高校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习拖延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不会合理经营自己时间的人更容易造成时间的浪费、目标达成的延误以及拖延行为。
2.拖延行为的不良影响。有些消极拖延者是自然而然习惯性地拖延,自身没有能力快速实施,在自我怀疑和无能感的影响下他们会产生自责、内疚、焦虑的情绪,不按时完成任务,导致不良的结果。其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浪费大量的时间,影响目标的达成,导致较低效率。二是在拖延的后期,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弥补之前因拖延而延误的进度时,导致生活不规律,伴随着时间紧迫的担忧与压力、急躁,使得人的主观幸福感大大降低,往往感觉身心疲惫,对学习、工作更是存在消极的看法与态度,这非常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三是当限期逼近时,身心又高度紧张,任务完成的质量无法保证。四是成绩的不满意将导致其产生负面情绪,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其在人际中的影响力。
二、用生活分析咨询法改善拖延行为
其实,每一个爱拖延的人都曾想努力的改变现状,但是,每次都有主客观很多的理由和借口,一次次的自我纵容,造成一次次的自我懈怠,最后,拖延行为竟无意识地成了一种消极的习惯。已有研究理论有不少的心理学家试图从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以及认知层面对拖延行为进行深度分析,但目前理论还没有提出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笔者经过分析研究,认为生活分析咨询法(简称LAC法,是英文Life Analytic Counseling的缩写)用于改善拖延行为,有着很强的可操作性及预见性。
1.LAC法的创立背景。LAC法,由日本松原达哉教授创立,用松原先生自己的话来说,所谓生活分析就是求询者在咨询人员的指导下,对自己当前的生活内容进行有条理的分析和反省,通过这种分析、反省过程达到自我检查、自我激励的目的[6]。这种咨询法最早是松原先生为了帮助学生群体中的“没劲派”走出心理和学习上的困境。松原先生在长期的咨询实践中看到,由于当时日本经济的高度发展,生活富足化,日本家庭子女数的减少,使得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多采取过于保护的态度。使孩子的欲望得不到满足,耐性缺乏,其表现为缺乏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生活没有目标,做事无精打采。针对这种情况,松原教授迫切感到应有一种方法能让缺乏学习动力和热情的学生通过自我分析,反省现在的生活行为,使他们能够有目的且积极地生活。于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创了生活分析咨询法。之后也有学者运用LAC法帮助我国高校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走出高校生活的迷惑。把LAC法用于改善拖延行为是目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一次新的尝试,希望这一尝试能够帮助更多的人改善“万恶的拖延症”。
2.生活分析咨询法改善拖延行为的具体操作。生活分析咨询法用于改善拖延行为,就是引导拖延者仔细分析自己现在的生活状况,反省自己的生活行为,逐渐明白现在自己要做什么,怎样通过有效的方式改善拖延行为,通过制定并完成项目清单找到自己生活的目标,并在他人的帮助下,选择达成目标的行为,从而改变过去拖延的生活状态,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回归高效的学习生活状态。①列项目清单。拖延者需在自己的便利本上记录每日要完成的任务,以及近期(可以是一个月,两个月)将计划做的事,所写内容不限,可以是提高数学成绩、毕业论文开题、拜访好友及短途旅行等,每件事写得越具体越好。②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必要性、可行性进行分类并排序。大致可分为学习类、工作类、休闲类等,若有几件事情都同等程度的重要,可写在相同的位置。③选择每类清单中最重要的目标,并制定其生活分析日程表,对具体目标进行简单分析,制定出具体实施计划。比如,A想改善英语成绩,却拖延至今没有任何作为,这也是目前最重要而紧急的事,因为还有两个月要考英语四级,那么近期的安排中,以英语学习为主,同时兼顾其他目标。④定期评价反馈。一般一周评价一次(或者每三天),一个月时(半个月也可)反省目标完成多少(这个具体时间可根据拖延者的拖延程度以及完成目标情况具体而定)。凡已实现的目标均用彩笔将其划去,以达到心理上的负担正在逐渐减少的感觉。并及时的自我强化,尤其在制定标准的时候,要奖惩分明,最好有家人或朋友监督,若一周完成目标情况良好,拖延行为有所改善,则奖励自己一到两件自己喜欢的事,如,看场电影或适当上网。⑤制定新的生活行为项目清单。一般一个月之后,项目清单要重新清理,将上个月未完成的项目在下个月继续标出,同时加写新的项目。如连续数月行动计划无变化,可不必制作新图。要视情况灵活决定。对于未完成的项目要及时的自省、反思自己是因为什么拖延了,没有完成,必要的时候要适当的惩罚,做一件自己厌恶的事,如,慢跑30分钟或做一天的家务等。⑥评价长期行为。半年或一年后要对完成目标的情况进行长期评价。着重关注没有完成的项目。一般21天养成一个习惯,若能够长期的按照记录项目清单来指导并实施自己的行为,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事自然也就高效、优质,少拖延了。
3.LAC法在改善拖延行为的特点。①具体量化,目标视觉化:拖延者并非不想行动,只是有时事情太多,不知从何处下手,他们在制订生活项目清单的过程中,自由地思考自己应该做的事和计划做的事,整理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目标,在清单上明确清晰,一目了然。②奖惩机制与及时反馈:每个小目标的完成,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是强化其前进的动力,而如果又像以前一样的拖拉,是会受到厌恶的刺激的,也就是为其拖延的后果付出一定代价。③整体性与综合性:任何一个心理问题,还是行为问题的改善,都需要多种心理咨询方法的合力解决,没有哪一个问题,仅仅适合于单一的一种咨询方法。用LAC法改善拖延行为的同时,也用到以人为本,尊重来访者个人意愿的技巧;用到行为疗法的强化,惩罚技术;用到合理情绪疗法的自我分析、自我洞察等,这种整体性与综合性的概念能使问题更好的解决。
三、结论展望与反思启示
由于LAC法的易操作性及以上特点,使其不仅适用于有强烈改善欲望的学生及上班族的拖延行为,也适用于一些因学习方法不当而成绩暂时处于弱势的学生。同时,对处于迷惘或想改变现状的人也可适用,即让他们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制订计划,给他们以自我分析、自我觉察的机会,通过强化行为增加信心,更大程度地发掘个人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是用生活分析咨询法改善拖延行为,对来访者个人要求较高,他们需自身有较强的改善愿望,积极地配合咨询者。在整个过程中,还需来访者有较强的自我认知力、意志力以及自控力,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笔者查阅资料分析,发现国内关于拖延行为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拖延行为的消极影响的理论研究颇多,但对于改善拖延行为的研究与实践探索相对较少,通过LAC法改善拖延行为也是笔者的一次尝试,在LAC法改善拖延行为以及LAC法用于其他领域的具体运用与操作过程中,也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参考文献:
[1]陈洪岩.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9,(6).
[2]余如英.生活分析心理咨询在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实践中的用,2011,(8).
[3]郭燕燕,范红霞.拖延现象的深度心理分析[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2,(6).
[4]王娟.关于影响拖延行为的因素研究[J].百科论坛,2009,(5).
[5]董朝辉,李晓林.大学生时间管理策略现状的质性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6).
[6]刘洋.生活分析的心理咨询法简介[J].大众心理学,2010,(1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2-0123-03
Study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LI Xiaobei, CHEN Liang, LI Guanghao, HU Minyue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o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Combined with the knowledge of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and psychology and the data collected by interview, the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cause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and then comes to a conclusion that the nature of the task, personal factor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will work. In addition, student’s grade (low or high)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procrastination beha-
vior. At last,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paper makes sugges-tions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to overcome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Key words university students;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mental factor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1 引言
拖延现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1-3]。对高校大学生而言,学业拖延现象尤为严重。学业拖延是指学习者知道自己应该完成,却没有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或学习者最终完成,却不必要地推迟学习任务的行为[4-5]。国外有研究发现,高达95%的大学生有过学业拖延的情况[6]。
国内也有研究表明,78.1%的大学生存在学业拖延行为[5],并且这种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7]。学业拖延会对大学生产生直接的低学业表现、焦虑情绪和低生活质量等负面的影响[8-10]。
是什么造成了大学生的学业拖延行为?学者发现学业拖延是一个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复杂过程,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11]。如有研究者发现,“大五”人格和自我效能感会导致拖延行为[12-13]。可见,很多学者已经意识到学业拖延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但目前研究对于造成学业拖延现象的原因多局限在个体性格因素,未有较为全面的深入研究。
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从严格监管的高中转变到大学的自主学习,处于人生重要塑形期的大学生难免会受到来自各方各面的影响。那么,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大学生形成拖延行为?大学生应该如何克服自身的拖延行为?本文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深入全面分析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产生的原因,并为大学生提出策略建议。
2 基本概念回顾
研究者对拖延有不同的界定。有些研究者强调拖延的主观性,认为“拖延是个体在无正当理由的情况下,由个体的主观性因素所引发的后果不良的、非理性的回避现实、无所作为的行为”[14];有些研究者则将拖延定义得更为具体,认为是一种以推迟的方式逃避执行任务或做决定的特质或行为倾向[15]。郭燕燕和范红霞将拖延细分为积极拖延和消极拖延,其中积极拖延指主动故意选择拖延,目标为争取机会、做好充分准备、避免冲动,或者喜g在压力下工作,并享受高压下完成任务的[16]。
本文中的学业拖延是指学习者知道自己应该也愿意完成,却没有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或学习者最终完成,却不必要地推迟学习任务的行为[4-5]。
3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定性研究方法,通过个案访谈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的访谈对象为在上海市某高校就读的分布于不同年级和专业的30名本科生。访谈对象的平均年龄为21.83岁,男女比例为13:17,涉及财务管理等10余个专业。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核心问题展开。
1)你或你身边的朋友有拖延行为吗?
2)你觉得自己拖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3)克服拖延行为成功/失败的关键在哪里?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访谈内容分析
1)大学生学业拖延的表现形式。通过访谈了解到,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具体发生在完成期末考试复习、个人课程作业、团队任务以及其他课程任务等过程中。受调查的30人中有23人(76.6%)表示在期末进行考试复习的时候会有拖延行为,通常是在考试的前两天或者一周之内才开始复习。频次次之,有18人(60%)表示平时在完成课程作业的时候会拖延,总是拖到时间紧迫、不得不做的时候,才去完成,如“拖到当天上课前才将作业匆忙地赶出来,有时候也会不交作业。还有一个同学是每次都要拖到万不得已才做,否则不会想到主动去做作业”。有14人(46.6%)表示在完成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的时候会发生拖延,如课前预习和拓展阅读。有7人(23.3%)表示在完成团队任务的时候,团队里有人会因为拖延而影响整个小组的进度。
2)大学生学业拖延的影响因素。经过分析和归类,受访者认为拖延现象产生的影响因素包括任务性质、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
①任务性质影响。30位受访者中有17位表示,一部分教师对于作业要求非常宽松,一般不会有严格时间限制,哪怕超时,以后补交也可以。另一方面,有9位受访者提到,对按时完成任务缺乏相应的奖罚措施。完成得早没有奖励,超时了也没有严重的处罚。这样性质的任务潜移默化中成为助长拖延习惯的“温床”。此外,有7人表示在面对困难、烦琐的任务时,倾向于拖延开始完成任务的时间,或延长完成任务的周期时间。
②个人因素影响。在完成个人任务时,个人因素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心理抵触、养成习惯和追求完美。有13人表示会因为缺乏学习动力而消极怠工,因此拖沓完成作业。频次次之的认为这是习惯问题,有11位受访者认为在学业上总是习惯性地把任务完成的时间安排在截止时间附近,同时又会在拖延之后为自己找借口,合理化自己的拖延行为。另外,有8位受访者认为有时候完美主义也会造成拖延行为。在面对一个有挑战性的任务时,有的人太想把这件事情做好,以致迟迟没有行动。
③环境因素影响。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松散的学习氛围对拖延习惯的产生有很大的影响。如在一个寝室“经常是大家要玩一起玩,要学一起学,最后总归是一起玩的时候多”。也有8位受访者认为缺乏监管的环境助长了大学生学业拖延现象。他们认为在高中期间学校往往严格监管,重视作业考试,而大学作业要求自由多变,教学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课外时间自由安排,这就为拖延现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结果讨论 由访谈数据统计可得,86.67%的学生存在学业拖延问题,其中65%的学生的拖延行为较明显,甚至已变成习惯。在对访谈结果进行汇总整理后,上文已得出受访者对于学业拖延问题的解读和应对。而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受访者年级、心理、环境等信息,借以深入挖掘这些拖延行为背后的潜在影响因素。
1)大学生拖延行为和任务性质的关系分析。拖延是个人的一种选择,选择优先执行一部分工作任务时就会推迟其他的工作任务。但是这种选择会是随机的,通常情况下个人会首先选择喜欢的任务,推迟困难和烦琐的任务。另外,时间折扣角度指一件事情即使很重要,如果其结果对个体产生重要影响距此时的时间较长,就会产生时间折扣,个体会进而产生拖延[17]。所以,个体倾向于拖延奖励或惩罚有延迟的工作任务。
2)大学生拖延行为和心理因素的关系分析。由访谈结果分析得出,大学生的拖延行为与个人心理因素有很大的关系,较为明显的完美主义和自我效能感。大学生存在非理性的僵化完美主义做事原则[18],具体而言是指认为一件事情与其努力去做反而具有失败的可能性,不如不去做,就算是承担较为严重的后果,最终还可以将原因归为“没有去做”,而不是“努力做了却做不好”,这种僵化的完美主义导致拖延。另外,学生已经存在的拖延行为可能会导致不好的成绩和情绪状态,继而产生不自信,持续助长拖延行为。
3)大学生拖延行为和环境因素的关系分析。高中期间,学习中一切听从教师指挥,教师教学生是“手拉手”领着教。而大学的教学模式发生改变,缺乏监管的教学方式为拖延现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此外,大学生活多元化,闲散的学习氛围也催生了拖延。
5 建议与总结
策略建议 本文主要从任务性质、个人因素、环境因素三个方面讨论了造成大学生学业拖延现象的原因,基于对这三个方面的深入分析,对大学生如何克服自身的拖延行为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建议。
首先,正确对待任务,加强时间管理。应该培养大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正确认知,学会在不同的任务中,尤其是在有难度的任务中,发掘自己喜欢的或者擅长的部分,进而有动力去完成任务。此外,需要制订高效、可行、灵活的任务计划,并坚持执行计划。与此同时,在按时完成任务之后,也可以给自己一定的奖赏,以增强成功的体验。
其次,培养积极情绪,提升个人成就感。拖延行为都会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焦虑,过高的焦虑水平对人对事皆无益。因此,学校应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消极情绪要给予足够的关注。教师更要关心班上的问题学生,努力为学生建立产生积极情绪的情境,如良好的班级气氛等。
最后,强化团体作用,营造良好氛围。造成学业拖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中严格监督与大学自由环境的反差。学校可以提倡发挥团队(如班级、寝室、社团等)的作用,实行团队监督机制。严格意义上来说,团队监督并非心理层面的应对措施,但它普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学业拖延者。
研究贡献与不足 本文以大学生群体为例,研究学业拖延行为形成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为大学生认识与克服自身拖延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本文的贡献主要有两点:
1)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通过访谈的方式进行交流,能较深入地呈现大学生学业拖延的现状;
2)本文分别从任务性质、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对拖延行为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更为全面综合地解读了这些因素对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的影响。
然而,本研究在得出一定结论的同时仍存在诸多不足,比如研究样本数量有限,主要针对同一高校的学生等,还需进行更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蒙茜,郑涌.拖延研究述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4):9-12.
[2]孙旭.大学生拖延行为研究[J].时代经贸,2012(10):
51-52.
[3]冀嘉嘉,吴燕,田学红.大学生手机依赖和学业拖延、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5):482-487.
[4]杨志刚,王红怡.学习拖延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18(3):79-82.
[5]王凤.大学生学业拖延F状调查研究[J].科教文汇,
2013(30):6-7.
[6]Ellis A, Knaus W J. Overcoming procrastination[M].New York: Institute for Rational Living,1977.
[7]陈小莉,戴晓阳,董琴.Aitken拖延问卷在大学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1):22-23.
[8]沈烈敏.学习中投机与懈怠心理对学业不良的影响研究[J].心理科学,2002,25(6):746-747.
[9]张弘毅,李运佳,韩婷婷.大学生学业拖延现象的心理学分析及其治理[J].行政科学论坛,2010,24(1):202-204.
[10]庞维国,韩贵宁.我国大学生学习拖延的现状与成因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30(6):59-65.
[11]李嫱.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心理控制源与学业拖延的关系[J].价值工程,2012,31(27):264-265.
[12]顾琳B.拖延及其应对方式[J].知识经济,2012(16):53.
[13]薛玲玲.自我效能对大学生情境拖延的影响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14]李先锋,张新萍.拖延行为的心理解读和自我改变[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60-64.
[15]徐爱红,徐梦吟.大学生拖延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3,23(1):26-28.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1-0157-02
学业拖延是学习过程中非常常见的现象,国外研究发现有70%的大学生有经常性的学业拖延行为。目前在国内,高职生文化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学生层次差别也较大,有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高职生学业拖延现象也比较严重。
素质教育改革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学业拖延却是自主学习的障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因此,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研究高职生学业拖延有重要意义。
研究过程
研究目的 调查高职生学业拖延的现状与原因,探讨改善高职生学业拖延状况的有效途径。
研究假设 假设1:高职生在不同的学业活动中学业拖延的频率不同,其中,在编写实践报告上的学业拖延要明显多于其他学业活动中的拖延现象。假设2:不同性别、年级的高职生学业拖延频率不同,其中,男生、高年级学生的拖延现象更为明显。假设3:在学业拖延的原因中,缺乏自信的影响作用较大。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河南省永城职业学院一二年级各200名共400名学生作为被试。收回问卷373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为326份,有效收回率82.8%。其中,男生165人,女生161人,高职一年级学生187人,二年级学生139人。
研究工具 采用侯祎、盖乃诚(2008)学业拖延量表对上述被试进行测试,探讨高职生学业拖延现状。
统计处理 将测试结果用Foxpro6.0进行数据管理,使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分析
(一)高职生学业拖延频率的现状分析
从发生学业拖延的人数比例来看,在各项学业活动中,高职生经常或总是拖延的普遍偏高,在7.7%到25.8%之间,与侯祎、盖乃诚(2008)研究得出的大学生学业拖延的0.6%到12.6%的人数比例相比要高得多,与潘利若得出的中学生学业拖延比较普遍的结论一致。这可能与高职生知识基础薄弱有关,再加上不良的学习习惯,他们学习很吃力,因此,就以逃避的态度面对学业活动,表现为学业拖延的人数比例较高。这也验证了Mc Carthy的理论,即拖延是个体延迟或完全逃避必须履行的责任的倾向。
在编写实践报告、备考上的拖延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具体表现为一年级比二年级更拖延。这也可能与他们的学习经历有关,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在中学时,由于他们几乎没有写过实践报告,经验缺乏,再加上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过低评估,总认为自己学不会,所以在编写实践报告时表现为拖延;而在备考方面,中学的评价方式目前主要是考试,在高职的评价方式中,考试只占一部分,还有其他评价指标,这样,紧张的中学生活和轻松的高职生活强烈对比,使一年级的学生对自己放松了要求,而表现出对备考的拖延。
(二)高职生学业拖延困扰的现状分析
本研究发现,高职生整体对学业拖延的困扰比较少,这可能与高职生对自己的要求比较低有关。虽然有学业拖延现象,但他们对学业拖延给自己带来的不良影响重视程度不够,认为自己的学习本来就不好,拖一拖也没有太大关系,没有把拖延行为当成问题;也可能是因为周围拖延的同学比较多,就认为自己拖延也正常,所以没有感觉到拖延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压力,也就相应地没有太大的困扰。
高职生的学业拖延困扰在备考、一般的学校活动中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具体表现为男生显著高于女生。男生在备考方面的困扰比女生大,这可能是因为男生很希望在学业上有所成就,以此提升自我价值,可是客观的不良学习状况使他们在备考时处于较强的矛盾状态,表现出更强的学业拖延困扰。而在一般的学校活动上,男生比女生有更高的学业拖延,这样,他们也会造成更多的任务积累,而成为男生不得不面对的困扰来源。
(三)高职生减少拖延的愿望现状分析
从高职生想减少拖延的人数比例看,在各项学业活动中,比较想或很想减少学业拖延的人数比例在30.4%到55.8%之间。这似乎说明目前高职生认识到学业拖延已经成为问题,且主观上改变的愿望比较强烈,但是与侯祎、盖乃诚研究得出的大学生比较想或很想减少学业拖延的人数比例在43.3%到81.9%之间的数字进行比较,发现高职生想要减少学业拖延的愿望并不太强烈。这反映了高职生并没有意识到学业拖延可能会对他们造成严重影响,也可能是学生的一种习得无助感的表现。
高职生改变学业拖延的愿望在一般的学校活动项目中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二年级强于一年级,这可能与一般的学校活动更能显示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有关。二年级的学生面临顶岗实习,他们会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和社会对他们的要求,明显认识到拖延带来的不良后果,所以改变的愿望强于一年级。另外,高职生在编写实践报告和列席任务项目上的减少愿望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强于男生。
(四)学业拖延的原因分析
本研究发现,对于高职生来说,学业拖延的原因从高到低依次为缺乏自信、缺少主张、较差的时间管理、反抗控制、害怕失败等五个方面。而这五个原因都是从消极方面来看待学业拖延的,这与国内大多数研究者都是针对拖延的负面含义进行研究的趋势比较吻合。
对于高职生来说,由于他们大多数在中学时是后进生,他们的表现让教师和家长都不太满意,目前中学教师很重视学生的成绩排名,排名靠后的学生往往受到的批评较多,家长在望子成龙的心态下也会批评和训斥他们,面对家长的失望、亲朋的询问,学生逐渐丧失信心,对自己的前途很迷茫。很多学生是抱着混日子的心态上高职的,因为没有自信,就会应付学习,甚至会自暴自弃,产生拖延行为,所以,他们对缺乏自信的认同度比较高。
高职生在学业拖延原因仅在反抗控制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明显高于女生,这可能与男生的叛逆性更强,对独立的渴望更加强烈有关。
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需要一线技术工人也越来越多,我国一线技术工人的主要来源是高职生,所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非常重要。本研究启示我们,要改善高职生的学业拖延状况,可以从改善教学模式和提高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两个方面着手。
(一)改革教学模式
目前,高职教学一般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比较薄弱,习惯于固定的班级授课,这些与高职生的需求已经不相符了。我们要探索适合他们的教学模式,提高学习质量。建议尝试以下模式:
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把他们分成两个或者三个不同的层次,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样,对学习不好的学生可以降低知识难度,就不会使他们经常面临高难度的学习任务而总是产生拖延行为;对学习较好和中等程度的学生,也根据他们的需要分别设置合适的难度水平,就会减少因难度不适而产生学业拖延行为的现象。
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加大理论联系实际的力度 目前,高职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纯粹的理论教学对他们来说效果不好。在教学中要多联系实际,使知识浅显易懂、有实用性,想办法降低学习难度,减少由于内容枯燥或者太难而引起的学生拖延行为的产生。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对内容进行调整,删减理论性强而对技能培养关系不密切的知识,增加知识的实用性、趣味性,让学生感到知识是有用的,经过努力是可以学会的,把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出来。
改革传统的评价体系 在目前应试教育背景下,虽然高职教学升学任务轻,但考试仍然困扰着高职教学。这样就会使得教师在教学时注重书本知识而忽略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若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师生就会重视这些方面,进而减少学业拖延行为。
(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提高高职生自我评价水平 高职生由于不恰当的自我评价而导致自卑心理产生的现象非常普遍,周围的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的贬损等因素无疑会使他们的自我评价更低,形成恶性循环。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尊师爱生的良好氛围;家长和社会接纳高职生,使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可以帮助高职生有效抑制自卑心理的产生,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评价水平,以积极的态度学习生活,也有利于减少学业拖延行为。
提高高职生积极应对能力 高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处在由动荡向稳定过渡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由于受到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较低的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的影响,他们已经形成了消极的应对方式,这严重影响着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对高职生积极应对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精神状态,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校的各科教学都要对高职校生进行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使他们树立自信心,提高积极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1]侯祎,盖乃诚.大学生学业拖延现状与原因[J].心理研究,2008(4):91-96.
[2]潘利若.中学生学业拖延及班级环境对其的影响[D].开封:河南大学,2009.
[3]张弘毅,李运佳,韩婷婷.大学生学业拖延现象的心理学分析及其治理[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02-204.
[4]蒙茜,郑涌.拖延研究述评[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4):9-12.
[5]包翠秋,张志杰.拖延现象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29-132.
[6]张燕,谨朝霞.大学生学业拖延及其干预[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6):39-41.
[7]刘桂荣.国内关于拖延研究的现状[J].科教文汇,2009(1).
拖延行为普遍存在于在校大学生群体中,且拖延者的人数和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它对个体的学业和生活都有重要的影响。成就动机和归因方式是导致拖延行为的重要因素,但国内学者对于拖延的研究相对于国外来说,起步较晚,并且多数属于综述性研究。现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拖延行为与成就动机、归因方式两两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但是,现有的研究较少探讨三变量之间的关系。因此,探讨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深入理解成就动机、归因方式两个变量对拖延行为的影响和作用,同时可以进一步丰富拖延行为的相关研究。拖延行为是拖延个体自愿做出的一种非理性的回避行为,指的是非必要、后果有害的推迟行为,长期性的拖延行为会对个体的生活、工作、学习产生消极影响。研究发现,拖延会引起焦虑,进而导致身体处于不健康状态。所以,应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拖延行为进行及早干预,否则将会演变成一种不当的生活学习习惯。对大学生拖延行为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采取一些恰当的干预措施,减少大学生拖延行为,提高生活学习质量,发展身心健康,并为今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拖延行为的矫正提供实践指导和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抽取某高校在校大学生210人,通过发放纸质问卷,进行施测,经回收并整理后,剩余有效问卷200份,问卷有效率为95.24%,其中男生54人,女生146人;大一102人,大二83人,大三9人,大四6人;理科123人,文科77人;第一志愿录取的108人,非第一志愿录取92人;城镇居住125人,农村居住75人;独生子女74人,非独生子女126人;父亲受小学教育40人,初中84人,高中46人,专科11人,本科7人;母亲受小学教育37人,初中87人,高中48人,专科12人,本科16人。
1.2测评方法
对被试发放多维度多归因量表、成就动机量表及学业拖延量表(PASS),在宣读指导语之后让被试完成所有题目,当面发放问卷,并当场回收。
1.3测评工具
1.3.1多维度-多归因量表[1]
量表由两部分组成,分别针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和人际关系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归因。量表共48题,其中24题为成功(就)归因,24题为人际关系归因。因为本研究是关于人际交往归因特点方面的,所以只采用了24道人际关系归因的测题。该量表内在一致性信度为0.88,重测信度为0.70,聚敛效度为0.62。
1.3.2成就动机量表[2]
采用叶仁敏修订奥斯陆大学Gjesme和Nygard编制的成就动机量表。量表分30题,分两部分,每一个部分15道题,分别测定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动机。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77vP
1.3.3PASS量表[3](Solomon,Rothblum 1984年编制)
PASS主要用来测量大学生学习拖延的程度和原因,量表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测量大学生在不同学习任务(包括一般的学习任务、复习备考、撰写学期论文、完成学业管理任务、完成每周固定的阅读作业、参加讲座六个具体任务)上的拖延程度以及主观上希望减少拖延的愿望,每个题项后面有3个问题,要求被试在5点量表上分别评分,将前2个问题的得分相加即可得到被试的学业拖延水平,分数在12~60分之间。分数越高,表示学业拖延程度越重。本研究用该量表的第一部分作为学习拖延变量的测量工具,测查大学生学习拖延程度。因调查对象为某高校大学生,拖延行为主要体现在学习上,所以采用PASS量表体现大学生的拖延行为。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学业成就、人际关系及避免失败上的差异性比较
结果显示,大学生所读专业分类在学业成就、人际关系及避免失败因子上的具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表1 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学业成就、人际关系及避免失败上的差异比较(M±SD)
2.2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趋向成功和避免失败因子及拖延程度上的差异比较
结果显示,男性与女性在趋向成功因子和拖延程度的差异性显著,见表2。
表2 大学生的性别差异在趋向成功、避免失败因子及拖延程度上的差异比较(M±SD)
2.3不同年级的大学生避免失败因子和拖延程度在上差异比较
结果显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避免失败因子和拖延程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事后多重比较显示在拖延程度上大二明显高于大一,见表3。
表3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避免失败因子和拖延程度上的差异比较(M±SD)
2.4拖延行为与成就动机、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
结果显示,大学生拖延程度与趋向成功和成就动机总分呈显著性负相关,与人际关系外归因呈正相关,与归因方式总分不存在相关,见表4。
表4 拖延程度与成就动机、归因方式的相关关系研究
2.5拖延程度和成就动机、归因方式的回归分析
以拖延程度总分为因变量,以趋向成功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2.213,(p
表5 拖延程度和成就动机、归因方式的回归分析
3.讨论
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归因方式和成就动机中的差异分析表明,理科类的大学生在专业选择上选择了相对好就业的专业,其影响以后的就业问题。而文科专业的大学生则不同,文科专业社会的需求量并没有理科类高,相比之下,选择理科专业的大学生也就更多,竞争力也就更大,若想在做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就要付出更多努力,在专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所以说,在学业成就上,理科专业的大学生与文科专业的大学生存在明显差异,并且,理科专业的大学生要比文科专业大学生多出很多。理科专业的大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考模式与文科专业大学生存在差异,理科专业大学生对待人际关系采取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简单直接;而文科专业大学生则不同,文科专业大学生则会想更多的问题,理想化的专业特点影响他们的思考方式,使得问题更加复杂,这通常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所以说理科专业的大学生在看待及处理人际关系上要比文科专业的大学生更好更现实有效。全国高校中理科类学生比文科类多得多,意味着在同期大学生中,理科专业大学生之间存在更大的竞争力与压力,面临就业与升学的选择机会更少,必须更加刻苦努力,才能赢得更多机会,相比之下,文科专业则情况好很多。所以,理科大学生为避免失败,要比文科专业大学生付出更多。
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拖延程度不同,女大学生的拖延程度明显不如男大学生。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男女生的性格特点决定的。男生更倾向于刚强、利落、果敢的性格,而女生更倾向于温柔、婉转、随和及缓慢的性格特点。不同的性格特点也影响了不同的拖延程度。在成就动机上,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趋向成功因子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男大学生的趋向成功得分显著高于女大学生得分。这或许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对不同性别角色的责任认同有关。男大学生相对于女大同学而言,自我期待程度更高,能够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追求成功的倾向也更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拖延程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事后多重比较显示大二的拖延程度高于大一,大三的拖延程度最高。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大一学生对大学学习和生活充满浓厚兴趣和激情,加之高中期间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能够专心地投入到生活学习活动中,其拖延行为也相对较少;大二课业负担、学业压力较重及社会实践活动的增加,致使其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生活热情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完成任务的时间也在逐渐减少;而大三学生拖延程度最严重,这可能是由于大学生经过大一和大二两年的大学生活,已经养成了拖延这一不良习惯。而一旦这种不良习惯长期没有得到矫正,将为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甚至影响终身,这或许是高校管理者和大学生本人应该重点关注的地方。
结果显示,成就动机及趋向成功因子与拖延行为成负相关,成就动机及趋向成功得分越高,拖延行为发生的几率就越低[8],即大学生的拖延水平随成就动机的增高而减少。人际关系外归因和拖延程度成正相关,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外归因表示大学生把自己的成就归因于自己的背景和运气。当大学生人际关系外归因时,大学生将不再注重个人自身的内在发展,而倾向于需求和依赖外界的帮助,所以自身的拖延行为也随之而发生。探究大学生的拖延行为影响因素,能找到大学生拖延行为的原因,对大学生拖延行为的早期预防有一定的应用价值,避免大学生形成拖延行为的不良习惯,影响将来的就业和工作,对自身和社会具有一定危害。
参考文献:
[1]付海玲.大学生归因方式、情感幸福感和自我价值感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
[2]叶仁敏,Hagtvet.K.A.成就动机的测量与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2(2):14-16.
[3]马单单.大学生学业拖延与成就动机、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研究[D].鲁东大学,2013.
[4]李静瑶.学业拖延国内外现状研究[J].学理论,2010(31):273.
[5]李晶.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拖延与焦虑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6]米豆豆.大学生学业拖延与时间管理倾向、学习动机的关系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
[7]齐珊珊.大学生自我妨碍、成就动机与学业拖延的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
[8]乔琨.反事实思维、成就动机与拖延的关系[D].首都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