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小学生智慧教育课堂

中小学生智慧教育课堂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1:0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中小学生智慧教育课堂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小学生智慧教育课堂

篇1

所谓主体作用,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设计都应为这一主体服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现代教育理论的教学观,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呢?

一、改变理念,做学生的朋友,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教学习惯是老师教学生听,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客体,教师主教,学生被学。课改后的教学理念则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方向决定出路,学生能否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与教师的理念密切相关。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只有教师的理念真正转变了,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地方,才能逐渐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才能完成课堂的高效和教学目标。

“教育,正像其他的社会过程一样,它的成效依靠交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林格伦语)。学生都喜欢在愉快的情况下快乐学习,都喜欢有亲和力的老师,都渴望老师是朋友。从这一情感点出发,就要求教育者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爱护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用真诚礼貌性的语言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知道每节课的学习内容、要达到的学习目标。这样学生就会意识到自己不仅是课堂学习中的一员,更是学习的主人,于是就会自主地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讨论会更激烈。只有学生主体学习情感投入了,才能在课堂中感受到学习激情的涌动和运用;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完成学习。

二、创设情境,激学生的兴趣,推助学生的主体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教学的艺术是让学生喜欢老师所教的东西,要让学生对自主探究的知识产生兴趣,主体学习激情自然高涨,积极学习的情绪自然而来。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改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应精心设计教学,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推动学生主体作用的切入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学《各具特色的民居》这篇课文时,我运用录像和电脑课件,播放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美丽的画面,用特写镜头突出客家民居“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的特点,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展示给学生欣赏。美景激发兴趣,使学生急于了解客家民居,萌发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在自信心与自主意识的驱动下,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在学习傣家竹楼时,我这样设计: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被激发,都想表现一番,展示自己的主体能力。

三、灵活方法,引学生的兴趣,激励学生的主体作用

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对,事倍功半。教学方法灵活与否,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很关键的作用。如何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进入学习主体?要求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着眼全局,站在语文课程标准上审视课文,审视知识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处理教材,精心地教学,灵活运用教材,联系生活,从不同兴趣点引领学生主动学习。如《和田的维吾尔》一课,教师在设计目标时既要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又要让学生感受到维吾尔人豪气乐观(豁达乐观)、酷爱土地、爱美、能歌善舞的特点,从不同渠道了解我国其他民族的民族特点。

四、教会学习,教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的主体作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不管老师如何激趣,不如学生自己来趣、把握方法。语文老师要教给学生灵活的学习方法和读书方法,教学生怎样在学习中感觉乐趣,引领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发展个性,做到把书读“活”。如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不能死记硬背,因为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有不同含义,这就要求语文老师教会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结合上下文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有的还可以用近义词理解。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探究到了学习的方法,以后学生遇到不会理解的词语,也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词语的意思了。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需要我们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去积极探索,以求完善自身教学。

参考文献

篇2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深化,随着人们大众对心理健康的日益重视,在中小学生的教育中提高其心理素质逐步成为素质教育新的生长点。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教育形式变化多样。其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当前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行之有效的途径和载体。

1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误区

1.1学科化倾向

自国家教育部出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各级中小学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的正规课程中。可由于对心理健康认识的偏差,很多学校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纯知识学科,向学生讲授系统的心理学理论,介绍各种提高心理健康的方法。这种“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难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甚至因为考试与其他学科一样仅考理论知识,更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

1.2德育化倾向

我国德育工作一直是中小学的特色教育,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彰显着它的作用。经调查发现很多中小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拓展和延伸。[1]故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更关注解决问题、矫正问题行为。[2]这与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挖掘其潜能发挥的目标有所偏差。

1.3活动化倾向

在心理健康课程中穿插心理活动被广泛采用,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调查发现各级中小学的心理活动开展过于随意化。心理活动的目的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放松心情、缓解压力,而是应该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感悟。心理活动的设计要以当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依据,所以不同年龄段的心理活动设计应有所不同,小学可以以心理游戏为主,初高中可以以团辅活动和心理体验为主。[3]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的新发展

2.1学科渗透式教学模式

学科渗透是指各教师在自己所从教学科的领域,有意识地把心理学知识和技术与所授学科相结合,让学生不仅学到学科知识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知、情、意。这一模式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限于心理辅导教师任课,而应该是全校教师全员参与[4]。它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工作、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及学生的德育工作等,彼此相互配合、相互作用,以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5]

2.2诱导式教学模式

诱导式教学又称体验式教学,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及内容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引起学生一定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反应。结合学生的表现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悟自感,发展心理品质,实现自我人格的完善。这一模式中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可以是学生亲身发生的,也可以是根据教学内容虚构的。该模式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地感知-感受-感悟来完成,更是学生知行合一的过程。

2.3对话式教学模式

对话式教学又称脑力风暴,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或学生的实际需求选定一个主题,将学生随机分成几个小组,每个组员为小组建言献策,形成小组意见再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各小组意见、归纳小组智慧。[6]这一模式中教师仅为引导员、组织员,更多是通过学生们的激烈讨论突出学生对问题的见解和智慧。但该模式更适合年龄较大的初高中生,他们通过与同辈的对话更好地去审视自己。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新趋势

3.1课堂主角发生改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新课改的要求,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无法完全胜任教学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应逐步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缘由有二:一是,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需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才能得以内化;二是,随着社会大众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心理需求表现得更个性化,想要提高课程实效教师就得以学生的需求为对象。

3.2课堂范围更广

篇3

1.以畅通渠道推动育人,搭建全方位育人平台

我们夯实学校主渠道,抓《学科德育指导纲要》的引领,抓德育课程和学科德育的建设,抓《我爱北京》、《志愿服务》、《北京精神》等地方课程教材的编写和实施,使课堂成为系统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阵地。我们强化实践育人,积极建设社会大课堂,整合社会资源1276家,初步形成类课程体系,推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深度融合。我们大力推进家长教师协会、网上家长学校的建设,搭建家长和教师交流和学习的平台,让家校协作逐步走上制度化的轨道。我们努力拓展育人新阵地,大力打造中小学数字德育平台,建设沙燕心理网、数字博物馆、班级博客联盟等网络阵地,让网络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又一空间。

2.以机制创新强化育人,增强德育工作活力

我们通过举办德育观摩交流周、校长谈德育论坛、学科教师和班主任基本功大赛,搭建起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我们通过“三走进”的方式,发现和推广基层好的做法和经验,宣传身边的好学校、好老师、好榜样。我们通过完善“紫禁杯”优秀班主任表彰奖励机制、举办优秀班主任事迹报告会、建设优秀班主任工作室,在全社会营造愿意做班主任、做好班主任的良好氛围。我们通过持续开展全市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监测,形成年度测评报告,建成累计1200万数据的在线数据库,为教育行政决策提供有效依据。我们通过开展实施素质教育综合督导,引导区县加强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价与督导工作力度,使全市中小学德育有了系统的质量分析体系。

3.以教育契机抓实育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007年以来,我们先后迎来了北京奥运会召开、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国庆60周年、建党90周年、雷锋逝世50周年等一系列重大社会活动。这些都是难得的教育契机和生动的教育课堂,为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我们大力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感受改革开放30年成就、“祖国发展我成长”、“党在我心中”、“学习雷锋,践行北京精神”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唱响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在全市中小学掀起一轮又一轮的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引导全市中小学生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到各种大型纪念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学做志愿者、践行志愿服务精神,树立首都中小学生十个文明形象。

4.以品牌活动优化育人,凸显首都德育特色

我们整体推进,分段指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小学德育的核心内容,落实到各学段教育中。小学强化基础养成,抓文明礼仪教育;初中关注中小衔接,抓青春期教育、同伴教育;高中重视“三观”形成,抓生涯教育,形成了小学生传唱“新童谣”、中学生“寻找身边的道德榜样”、高中生“模拟联合国”等一系列层次清晰且富有特色的德育品牌活动。我们面向全体,重点关注,让每一个学生都成长成才,面向来京人员随迁子女,开展手拉手活动和融入教育,以兴趣特长强自尊、树自信,针对行为不良学生,推进专门学校课程教学改革,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启动学困生帮扶项目,做好教育转化工作。

5.以实事工程服务育人,助推学生健康成长

2008年开始,我们用三年时间,累计投入1亿元建设学生社会大课堂;2010年又启动了“牵手计划”,两年投入2000万元,推动农村山区学生和打工子弟走进社会大课堂;2012年又投入2个亿,保障所有中小学生每学年至少有两次外出开展社会实践和课外学习。我们采取措施将奥运会、国庆60周年、音乐史诗复兴之路等系列先进文化成果的光盘以及《“三个北京”校园读本》、《青少年党史丛书》、《感动青春》系列书籍、《北京精神新童谣》等,免费发放至中小学校,为师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我们先后举办德育科长、德育校长、骨干班主任、心理教师研修班,提升德育工作者的专业水平、智慧和魅力。

五年来,首都中小学德育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郭金龙市长亲自启动的社会大课堂、坚持近10年的学生思想道德测评、拥有26个特色栏目的北京市网上家长学校等都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特别是2012年,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北京召开,社会大课堂作为典型经验在会上向全国作现场展示和经验交流。

五年来,全市各区县和中小学校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形成了一批具有首都特色的德育品牌,如东城区的蓝天博览课、朝阳区的同伴教育、海淀区的教育资源联盟建设、丰台区的融入教育、通州区的传统美德教育、延庆县的班主任队伍建设等,以及宣师一附小的新童谣文化、中关村三小的民族团结教育、北师大实验中学的生涯教育,等等。这些鲜活的经验是推动工作发展的宝贵财富,

篇4

与此相反,我国青年群体的理财观和消费观还较为滞后。青年人群中出现了不少“温室族”“财盲族”“月光族”等族群,一喜一忧两种现象,直指“财商教育”这一话题。

按照“财商”概念的首倡者罗伯特・清崎在《穷爸爸,富爸爸》中的定义,财商即理财的智慧,包括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等理财观念与正确使用、获取金钱的理财能力两层意思。通俗点讲,“财商”是指人在经济社会里,通过获取金钱反映出来的生存能力。长期以来,我国各类教育中应试教育氛围较浓,重视学生智商的培养,却忽视了同等重要的情商和财商,尤其是财商教育,导致不少人在理财方面相对滞后,缺乏正确的消费观和应有的理财能力。

篇5

此次《同上一堂课》的教学主题为"诵读经典 照亮人生",在课堂上,主持人孙汀娟宣读了省委书记李鸿忠对中小学生学习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寄语,并进行了"朝读经典q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启动仪式。随后,各中小学进行了经典诵读教育活动展演。课堂上,一首首传承千年、耳熟能详的经典诗词让同学们感受到传统经典的韵律和美好,感知到中华文化经典的魅力,一句句经典古文告诉同学们怎样从传统经典中吸取精髓,让自己成为有才华、有品德的人。

通过观看本次课堂,龙台小学的全体师生在诵读经典中陶冶了情操,启迪了智慧。从今天起,就让经典辞章伴随着我校全体师生一起生活、学习和成长吧!

观看《同上一堂课:诵读经典 照亮人生》有感(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9月7日下午3:00,伴随着唱读唐诗《登黄鹤楼》的悠扬乐曲,宜昌三中体学生整齐地坐在教室里,观看《同上一堂课-诵读经典 照亮人生》的网络直播。

经典传承文明,诵读滋润人生!一首首耳熟能详的经典诗歌,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经典魅力;《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告诉了学生怎样学习经典;浓浓的母慈子孝之情,教育学生知人伦而尽孝道,知感恩而尽责任。《少年中国说》的诵读将这堂课推向了,同学们情不自禁随之诵读,琅琅读书声响彻校园。

当天同一时间,该校按照西陵区教育局统一部署,以班级为单位,利用多媒体和班班通设备,组织师生通过湖北电视教育频道或网络频道,同上这一堂"朝读经典?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电视教育课,学习省委书记李鸿忠对中小学生学习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寄语,观看"朝读经典?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启动仪式,经典诵读教育活动展演等。

《同上一堂课·颂读经典 照亮人生》再现了中华经典美文的传神风韵,意境之美,让人回味无穷。一首首传承千年、耳熟能详的经典诗

观看《同上一堂课:诵读经典 照亮人生》有感(三)

篇6

每一个学生都是科技创新的种子,南京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星光计划”是面向全体中小学生的人才培养计划,设立研究项目是“星光计划”“五个一百”任务之一。在项目设计过程中,我们依据不同学生的发展特点,从科普实践、明天科学家、创业能手三个维度系统规划研究项目,为不同年段、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丰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1.开发科普实践项目

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科技教育资源得天独厚。紫金山天文台、古生物博物馆、科技馆、桥梁博物馆、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城市规划展览馆等科技场馆资源丰富,在宁高校、科研院所的实验室站在科技教育的前沿,这些资源为中小学生的科技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内容。我们立足学生的科学知识普及和科学素养的提升,设计了“寒暑假科技周”“快乐星期六”“走进科技场馆和高校实验室”“校园科技节”等“星光计划”科普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场馆、野外考察,开放“星光计划”基地学校的科技教育资源,使广大的中小学生不仅能够参与、体验、做中学,还可以零距离接触科学家、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大大激发学生爱科学的热情。一些科学家应邀成为南京中小学科技讲堂的主讲教师,他们走进中小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科学知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2.培育重点实施项目

为了适合不同学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南京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星光计划”整体布局不同学年段的重点项目:①在小学教育阶段,开展“五小”活动(小发明、小创造、小设计、小建议、小论文),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参与的项目,通过校、区、市三级活动开展,每年参加市级竞赛的学生作品可达700件左右;②在初中教育阶段,首先在物理学科创设了学科实验能手项目。南京市物理骨干教师依据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和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展实验能手竞赛活动;③在高中教育阶段,研究性学习既是高中的必修课程,也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路径。南京市在全面落实高中课程计划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参与“大项目”研究,两年组织一次全市高中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

除了持续实施机器人、航模、业余无线电等南京市传统优势项目,我们还从台湾引进了POWERTECH创意仿生机器人项目,这个项目有助于培养未来科技人才的规划力、想象力、分析力等思考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已经成为小学和初中年段的重点项目。

3.丰富学校特色项目

“星光计划”通过研究项目的设立实现科技创新教育。目前,南京市一百多所“星光计划”基地学校,设立了近200项特色研究项目,不同的学校依据学生特点、资源条件及教师特长,开发学校特色项目,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条件。普通高中学校的项目,强调其研究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推进项目与研究性学习结合。如南师附中的系统动力学项目、第一中学的天文项目、金陵中学的发明创造和机器人项目、南京外国语学校的数学兴趣活动、中华中学的生物兴趣活动、第十三中学机器人项目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环境保护、航模、海模、车模等项目强调科普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如长江路小学的化学兴趣活动、江宁科学园小学的机器人、梅园中学的航模、溧水白马中学的环境保护等项目,更加强调从科普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职业高中的动漫、单片机开发、烹饪、环境设计等项目则强调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业本领。

二、深化教研,推进科技创新教育实施

南京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星光计划”的实施与学校科技创新教育有机融合,“星光计划”拓宽了学校科技创新的视野,提升了学校科技教育品质。教研引领是南京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星光计划”实施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路径之一,教学研究推进了“星光计划”项目资源深度开发、促进了教师科技教育能力的提升及项目成果转化应用。

1.以课程视角推进项目深度开发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和“星光计划”项目研究的深入推进,我们发现在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中,“星光计划”研究项目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目标不够清晰、内容不够系统、评估缺乏依据的问题,有些“星光计划”项目受众面不够广,集中在竞赛活动或特长生群体。因此,我们在近两年积极推进课程视角的项目开发,系统思考课程目标、课程资源、课程实施及发展性评价之间的关系,通过课程背景分析、课程目标设计、课程体系构建、课程资源开发、教学案例呈现等,将“星光计划”研究项目进行课程转化,建构“星光计划”基地学校的科技创新课程体系。如凤游寺小学的“六足园校园生态实验室”项目研究,通过课程化设计,与学校课程整合,形成了“会飞的花朵、认识蝴蝶、教室里的蝴蝶、春日寻蝶、蝴蝶节”五个单元的六足园校园生态实验课程。通过对项目的课程化思考,使得项目研究的目标更加明确,内容更加具体明晰,受众更别广泛。

2.以教学研究提高教师项目实施能力

在“星光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南京市中小学科技创新学院积极搭建平台,开展了项目研究中心组建设,培训种子教师,组织教师走进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等活动,努力通过教学研究,提升教师的科学素养,提高项目实施的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是“星光计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根据“星光计划”培养“一百个指导教师团队”的要求,“星光计划”积极开展了教师培训。南京市教学研究室的小学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技术等学科的教研员们积极参与“星光计划”的组织和指导活动,将“星光计划”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科教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如初中物理学科汇聚全市各区教研员及骨干教师力量,研究初中物理课程标准,遴选并开发学科实验能手的实验项目,使得“星光计划”项目研究与国家课程融合生长。围绕着“星光计划”的项目,我们设立了面向教师和学生的中小学科技讲堂,如南京市第一中学开展了“动手学科学”活动,专家不仅为学生科技活动进行指导,而且对“星光计划”基地学校教师进行了培训。另外,我们还通过划分“星光计划”项目组群,促进教研共同体的建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提升教师科学教育素养;在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过程中提高“星光计划”项目实施质量。

3.以课题研究推进项目成果转化

在“星光计划”实施过程中,各基地学校纷纷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研究,不少学校将研究项目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设立课题进行研究。如长江路小学将“星光计划”项目与“做中学”项目结合起来,开展课堂教学系列研究。南师附中“系统动力学”研究项目,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其研究成果获得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并多次在国际会议上交流。2010年,南京市参加了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性专项重大项目的研究,南京市中小学科技创新学院承担了子项目“中小学创新人才的区域培养机制研究”的相关研究工作,南京市8所不同特色的“星光计划”基地学校参加了研究,成为实验学校。经过研究,我们从实践中提炼出南京市具有区域特色的“行政推动、教研引领、自主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课题实验学校也提炼出了本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特点和基本模式。通过此项研究,我们更加理性地思考并梳理了南京市科技创新教育的“星光计划”的实施与效果,推进了学校项目研究的成果转化。

三、激发自主,形成学校创新教育特色

南京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星光计划”作为市级教育主管部门的人才培养战略,亟需转化为中小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自觉行为。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办学目标、文化积淀和课程特色,在“星光计划”实施过程中,我们激发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积极性,努力促进学校形成科技创新教育特色。

1.以丰富多彩的项目激发学生自主参与

高级创造力与普通创造力,是不同人才创新能力的新界定。高级创造力就是那种为少数人才所拥有,可以改变我们对世界看法的创造力;普通创造力或者民间创造力则是指多数人所具有的创造力。创新教育应为全体学习者都提供发展创新能力的机会,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型学生群体发展科学素养的需要:一是少数将成为未来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尖子生;一是大部分学生未来成为具有创造能力,富有思想的参与社会事务的公民。

南京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星光计划”三个维度的“研究项目”设置,如同三驾马车,引领南京市中小学科技教育前行。不同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研究项目;不同的研究项目学校定期开放,为学生提供更大空间的学习资源选择;普职科技教育资源打通,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五年来,南京市“点面结合”,推动项目研究的多元化,市级层面抓重点项目,学校抓面向全体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努力构建一个区域性的、多样化的科技创新教育课程资源系统,更好的为学生发展服务。

2.以特色项目建设带动学校创新教育发展

篇7

2心理健康的内涵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mentalhealth)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其内容极为丰富。根据国内外学者的论述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适度,人格完整与协调,能顺应社会,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并与社会保持同步,是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心理健康标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目前尚未有权威的定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根据中小学生具有的特征、特定的社会角色的要求与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我们认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大致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正常的智力发展水平;(2)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3)恰当的自我认识能力和评价能力;(4)能保持对学习较浓的兴趣与求知欲望;(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情良好;(6)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7)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3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与功能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文件规定,我国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心理疾患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辅导与行为矫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2)开发智力,促进能力发展;(3)提高德性修养,培养良好品德;(4)培养学生主体性,形成完善的人格;(5)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6)有助于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

4我国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原因分析

我国当代中小学生具有众多的优良个性品质,如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知识面广、获取信息能力强等;同时也确实存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素质不高的问题,个别人的心理问题还比较严重,心理健康状况也令人担忧。据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1995)对1684名中小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心理障碍检出率为15•4%,其中,小学生为23•2%。辽宁教育学院1995年对北京、上海的中小学生进行的调查表明,有35%的中小学生存在心理异常,而独生子女的心理变态率达50%以上。张家治等人(1995)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有轻度心理障碍的学生占25%,心理卫生指标阳性项超过70%的学生占10•3%。本课题的调查研究表明:在中小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上存在不良反映和适应,心理疾患发生率在25%以上,在敌对、偏执、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等5个因子均分显著地高于国内正常青年人水平和国外同年龄段的中小学生。中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主要表现在:独立意识欠缺,依附性心理强;群体意识较差,环境适应能力较弱;意志品质薄弱,调控自我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缺乏必要的自我责任感、群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处理问题能力较差;缺乏自信心,易产生孤独、寂寞和焦虑、紧张的情绪;大多数中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出太多的自私心理,缺乏互助与合作精神。造成以上不良心理现象,或产生心理疾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家长的过分呵护、溺爱,家庭环境不和谐,或教育方法不当(溺爱型管教、专制型管教、亲子关系淡薄)是造成这些不良心理现象的主要原因。其次是中小学长期实施应试教育,社会把“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的唯一标准,以及学生家长对考试分数的过分追求对学校造成的压力甚大,因而,使学校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大多数学生缺乏必要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教育而产生的不良后果;第三是因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薄弱,大多数学校未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调查中发现,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大多数中小学未能建立心理咨询室,而学校各学科教师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能力,大多数教师对劣势学生的教育处于“说服无用,压服不得”的两难境地,不能有效疏导与调整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心理困扰,以至心理障碍的发生。

5学校体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积极影响与效应

人的身心发展是在个体实践活动中得以实现的。人必须通过各种活动(包括身体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来促进机体的正常发育,增强体质,发展个体心理活动能力与个性。其中,社会实践活动是人心理活动产生的源泉,它不仅使人的智慧和力量得以外化和对象化,而且使人的能力、才干、意志、智慧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实现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发展。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人才能使自己的身心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可见,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性决定了只有在个体实践活动中,人方可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体育运动正是以人自身的身体运动来满足个体及社会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一种社会活动。学校体育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健康教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等活动,来促使学生体质的增强,为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身体健康成长,使他们精力充沛的学习与生活,并对其终身的健康产生有益的影响。由于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内在联系,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研究表明,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教师注意心理教育方法的运用,加强心理引导,能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与积极性,并能有效地调节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心境状态,消除紧张情绪。同时,每天坚持参加一个小时以上的体育活动,能使学生身心愉快,对生活满意程度的提高,自信心加强,并表现出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理状态。从学校体育的特点与功能来分析,学校体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与效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1学校体育能有效促进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体育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感知、观察、记忆和思维。在运动的环境中,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对事物做出迅速正确的判断,提高认知能力。因此,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善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移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发展,并使思维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反应速度等得到改善与提高。同时,学校体育活动的多样性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智慧与实践能力。

5•2学校体育能提高学生德性修养,培养良好的品德

体育活动对中小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促进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个体良好的品德形成不但与学生的理想、信念有密切关系,而且与体育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紧密联系。由于中小学长期实施应试教育,学生缺乏必要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教育,学生表现出较多的不良心理现象,如自私、缺乏社会责任感等。体育是一项竞争和合作性均很强的运动,活动中需要密切配合与合作,否则难以完成任务,因而,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能培养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和开拓精神;并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信、自立、自强、坚毅和拼搏等优良的个性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5•3学校体育能净化学生的情感,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目的

研究表明,身体运动改善了自我概念,有利于培育学生丰富的情感,陶冶学生情操。体育活动能带来流畅的情绪体验,并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活泼愉快、积极向上的精神。这些效益可能来自持续锻炼所产生的心理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容和形式绝大多数是根据自身的兴趣、能力和条件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能够很好地胜任体育锻炼的内容,这有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运动兴趣。体育活动能使学生不良情绪得到合理形式的宣泄,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达到平衡而取得缓和,从而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疲劳,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据国外报道,许多国家已将体育活动作为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方法。根据学者基恩(Kyan)的一项调查显示,在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症;80%的则认为体育活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会随着身体运动的加强而逐步降低其强度,激烈的情绪往往在体能的消耗中逐渐减弱,最后会平静下来。日本田园都市厚生学院院长春山茂雄在《脑内革命》一书中为倍受心理压力折磨的现代人提供了3条解除压力的途径,即冥想、运动、饮食。体育锻炼在减轻压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原因是:压力使能量抑制在体内,造成紧张和其他有害的影响,体育运动有助于释放这种被抑制的能量,有助于头脑转向其他事情而忘掉郁积的失意和压抑。临床研究也表明,慢跑、散步和太极拳等中低强度的有氧体育活动,对治疗抑郁症和抗抑郁效能十分明显,能减轻症状,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对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有着积极的作用。

5•4学校体育有助于发展学生个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锻炼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社会性。独立性就是个性,是把依赖性的态度和行为转换为自主的态度和行为,它是以遗传倾向很强的气质为中心,并在社会条件与教育影响下所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心理特征。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的个性就是人体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具体表现在兴趣、爱好、才能、气质、性格等方面。各种体育活动同个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培养和发展人的个性有很大的作用。实践表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兴趣广泛,性格开朗,豁达大方。社会性指人的生存所必需的社会适应性,是把以自己为中心的态度和行为转化为社会的态度和行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学生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也趋向冷漠。体育活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的很好形式,能增加人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可以发展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调查表明,通过体育锻炼会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发展个体生活方式,这有利于消除学习和生活等带来的诸多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同时,通过学校体育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责任感、群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学会尊重他人和关心他人,并以积极的态度关心自身、家庭和群体的健康。

5•5学校体育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协作精神

学校体育以其丰富多彩内容和竞技抗争的形式吸引着学生前来参与,在体育活动与运动竞赛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竞争与奋发向上的精神。包括在一般的体育游戏中,也充满着你追我赶、争强斗胜的竞争。学生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参加体育游戏和运动竞赛,可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因此,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最佳课堂。一些集体性的体育活动,由于抗争激烈,集体配合性强,在活动中不仅要充分发挥参与者的身体机能,技术和心理的能力,而且需要大家同心协力,默契配合,相互理解,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因此,通过这类的体育活动可有效地培养学生具有现代人在竞争中善于与人协作共事的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5•6学校体育能培养进取精神,提高学生的意志力

体育常常意味着竞争,意味着达到某一级运动水平或锻炼标准,而这一过程则要求学生付出努力与汗水。体育活动的激烈与艰辛,使参与者必须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能磨练人的意志,付出极大的努力。在从事体育锻炼和进行体育运动竞赛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失败、困难、挫折、疲劳、受伤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长期的学校体育活动中,由于受到上述各种不同的考验,能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并能有效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果断勇敢、持之以恒的优良意志品质,以达到挑战自我,磨练意志。

5•7学校体育有助于缓解学生精神压力,消除其心理紧张

篇8

(一)“闲暇”的涵义

柏拉图给“闲暇”下了四个层次的定义,分别是“空闲”“从活动中获得自由”“自我控制的自由状态”“休闲的状态。”我们可以看出,闲暇更多强调“自由。”闲暇,在《辞海》里是安宁无事;空闲;悠闲自得貌。我们可以看到闲暇的根本之义是“自由”,闲暇就是生活的自由,灵魂与精神的自由而不是无所事事。

(二)闲暇教育的涵义

各类研究文献中对“闲暇教育”的概念界定出现过很多。闲暇教育就是指教会人们具有利用闲暇时间充实本人生活,发展个人兴趣的本领,以及如何“有价值地”“民智地”利用闲暇时间发展个性的教育。闲暇教育前提是闲暇时间;其着眼点是提升人的精神需求和提高闲暇生活的质量;它的特殊意义集中在通过闲暇教育提高人的闲暇认知能力和支配能力,以增进人们对生活的幸福的体验,理解与享受生命,培养占有自由时间的主体。闲暇教育的初级目标就是获得闲暇的意识,培养闲暇的情感,利用闲暇的技能与技巧养成良好健康的闲暇行为习惯。闲暇教育的终极目标则是培养心智健全,人格完整,热爱学习,热爱生活与生命的自由的人。

(三)闲暇教育思想的国内外发展溯源

在国外,闲暇教育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到“我们一切行动的第一原则是为了求得闲暇。工作与闲暇都是需要的,但是闲暇优于工作,并且它就是工作的目的。”斯宾塞在《教育论》写道“教育应该为人们的未来生活做准备,认为在未来,随着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多,闲暇教育将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之后闲暇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的焦点。国内闲暇教育这四个字虽未明确提出,但在各类古文献中闲暇教育依然能够窥见一斑。《学记》就有记载“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先贤们已经对学习与闲暇娱乐的关系做出分析。

二、我国中小学生闲暇教育现状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基本国情与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的作用下,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观念深入人心,人们普遍忽视“闲暇教育”。

(一)闲暇教育时间被剥夺

“学而优则仕”与“应试教育”传统教育观念下,我国中小学生一直尊崇着“囊萤映雪”“头悬梁锥刺股”的勤奋刻苦书生精神,学生可以自主支配的闲暇时间很少,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学习上面。某些学校即使有闲暇教育,例如兴趣小组活动,户外野营,音乐艺术等课程,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重智育轻德育,作业过量,考试频繁,学习要求高,时间长,使得闲暇教育的实施艰难。

(二)闲暇教育空间受限

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课程中设有艺术,体育,音乐,手工制作等人文科目和各类兴趣小组活动等,具有一定的闲暇教育性质,但是闲暇功能未获得充分呈现。闲暇教育更多的在学校教室里实施,却很少与校外即社会建立紧密的联系。随着终身教育观念的深入人心,时时有教育,处处有教育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闲暇教育应该被视为正规教育的补充。若是教育只能束缚于教室中,就偏离了教育的终极目标。

(三)闲暇内容单一低俗

双休日与节假日期间,大部分中小学生发展为“人机模式,”泡网吧,看录像,玩游戏,睡懒觉。这些闲暇的内容毫无营养,缺乏积极向上健康的态势。这应该也是导致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生活没意思”,“我对学习不感兴趣”这类现象的原因之一。

三、闲暇教育的必要性

闲暇时间是珍惜宝贵的,闲暇时间的利用也是重要的。本研究将从心理学方面,社会家庭学校等层面来谈闲暇教育的必要性。

(一)心理学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人有7种基本需求,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美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前四种统称为缺失需要,后三种称为成长需要,只有在低级需要得到部分满足后才会寻求高级需要的满足,闲暇则属于自我实现需求范畴。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教育是人与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播的活动。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知的堆积。”教育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年老时心灵感到幸福与灵魂的自足,这就是人生的真正意义,其与闲暇追求的价值异曲同工。“不会休闲的人就是一个不会生活的人”,可见闲暇与闲暇教育的必要性。闲暇时间里的生活质量反映的其实就是我们生命的质量,精神的质量。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到“如果教育并不提供健康的休闲活动的能力,那么被抑制的本能就要寻找各种不正当的出路,有时是公开的,有时局限于沉迷于想象。教育没有比适当提供休闲活动的的享受更加严肃的责任;这不仅是为了眼前的健康,更重要的,如果可能,是为了对心灵习惯的永久的影响”。

(二)社会政治意义

科学经济的发展使我们得物质生活质量获得提升,闲暇时间不断增加。闲暇的不当利用对社会产生副作用,尤其是闲暇道德的缺乏。闲暇强调自由支配时间权利,但自由是相对的自由,不可随心,否则会威胁社会安定与和谐。因此,?e暇教育是不可缺的,它是整个社会闲暇行为的得以纠正并朝着健康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闲暇教育有助于国家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的繁荣。其最终追求的是“和谐的生活”,是工作与闲暇的和谐,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和谐,甚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个体发展意义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闲暇教育是智力生活的策源地,能使青少年迈上科学思维的道路,是个性发展的重要条件。”

闲暇教育对于我们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有帮助的。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急需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新青年。古今许多发明创作是在闲暇之中产生的,科学家牛顿在工作之余,树下休息而被苹果砸到,从而萌发了“万有引力”的理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谈到“只有当孩子每天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使用5至7小时的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来。离开这一点去谈论全面发展,谈论培养素质爱好、天赋才能,只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中小学课堂长期以来注重功利性的知识学习,在综合能力上是明显缺乏的,在踏入社会后这个弊端就会显露无遗。中小学生应该在必要学习之余,从事其自己感兴趣的爱好的各类活动,从中获得未来生活所需的各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闲暇教育是可有效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

四、闲暇教育的实施策略

为帮助更好地实施闲暇教育,本研究将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来探讨。

(一)闲暇认知的获得

闲暇认知指对闲暇的基本知识的认识,从而树立闲暇意识。一直倡导的素质教育很多时候并未发挥实质性的效果,中小学生们读书学习只是为了考上一个好的大学。更多的是忽视了一个根本问题,学习是为了什么,最终是为了生活。闲暇教育恰好是对我们传统教育缺陷的最完美弥补。闲暇的学科课程是必须的,其目的是向我们传授有益的闲暇价值观与闲暇生活的基本知识,无论是课外活动还是兴趣小组等活动都是值得倡导的。

(二)闲暇情感的培养

闲暇情感是对待闲暇的态度,指对闲暇持有的是喜欢或讨厌,亲近或疏远的情感表现。一个和谐的闲暇环境与氛围是很重要的。学校课堂教育虽然是闲暇教育的主体,但是学校与社会环境也不容忽视。校园环境或是社区环境可分为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其就是环境建设的两双翅膀。硬件包括环境的绿化,网络构建,学术,科技文化活动中心例如学校的图书馆,社区的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社区教育实践基地等,软件指师生关系,民主关系等。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闲暇教育就是要通过这些良好闲暇氛围的作用,树立积极的闲暇态度,让人们摆脱“网络依赖”,激发学习的兴趣,热情与动机,体会到学习与生活的情趣,由“谋生”向“乐生”态度的转变。

(三)闲暇技能的训练

闲暇技能指有效利用闲暇的技巧与能力总称。未来工作与生活我们不仅需要专业知识,其他各领域的涉及也是重要的。闲暇活动课程的设立是必须的,目的是组织并培养学生在闲暇活动中获得闲暇的技能技巧,以个人生活情趣和爱好为核心的趣味型活动;以健康文明科学的娱乐休养为宗旨的休闲型活动;以丰富公益知识和增强公益能力为主体的公益型活动;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为目的的运动型活动;还有各类勤工俭学和志愿者活动等等。对于中小学生应从小开展闲暇教育,从而能在闲暇期间,获得生命意义与生活价值提高的知识与技能。在社会中,陶冶闲暇性情的各类活动还有户外消遣,社交活动例如旅游等。

篇9

“关注危险”课程简介

由美国家庭安全委员会(HSC)提供资金支持,美国消防协会(NFPA)开发研制的“关注危险”课程(RiskWatch)是专为中小学生设计的综合性伤害预防课程,该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将伤害预防知识和技能融入到中小学的课程之中,并提供完整的课程指导资料,使课程容易实施且便于推广。“关注危险”课程将学校、社区、家长和安全专家联系起来组成技术同盟,教会青少年分析各种突况、权衡行为后果,学习怎样做出安全的决定和判断环境,增加安全知识和提高安全技能,并不断向青少年灌输自尊自爱和正面价值观。目前已在美国50个州和加拿大部分地方推广该课程,是影响力最大的安全教育课程之一,得到了学校、青少年、家长的广泛认可。

据美国消防协会的报告,威胁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和安全的意外事故主要有:交通意外、溺水、火灾、烫伤、中毒、高处跌落等,所以“关注危险”课程主要围绕这些意外伤害进行,其课程内容具体分为类:交通工具安全、远离火灾和烫伤、窒息防范、中毒防范、高处跌落防范、武器伤害防范、自行车和行走安全、溺水防范。美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比较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地震、洪水、飓风、龙卷风、森林大火、暴风雪等),所以,“关注危险”课程也将自然灾害伤害防治纳入到安全综合课程中。教师要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传授给学生,并且要教会学生对环境做出快速而准确的安全评估和安全抉择,减少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关注危险”课程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将安全教育课程分为5个教学单元[3]:幼儿园、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六年级、七八年级。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程快乐而有趣,“关注危险”课程为每一年龄阶段学生都设定了一个角色形象供他们去扮演和体验。每个教学阶段的教学内容都包括以上八类潜在危险,但是不同阶段侧重点和教学方式有所不同,详见表1。

“关注危险”丰富的“课程资源包”对课程的推广起了极大的作用,课程资源包提供了教师教学所学的一切资料,如包含课堂教学背景资料的课堂卡片,在每张卡片背后都有详细的课程计划、行动目标;为增强课堂活力,还有详细的步骤,比如撰写日志,在学习过程中向家人、社区成员提供咨询建议等。

(1)课堂卡片。为了使“关注危险”课程更具推广性和操作性,每一堂课在设计时都制作了“课堂卡片”,“课堂卡片”会告诉教师为什么这个教学内容如此重要和怎样开展这堂课,每个卡片都包含了课堂教学目标、可整合的课程、教学所需材料、具体的教学步骤这四个方面的内容[4]。

(2)课程资料共享平台。资源的免费共享是“关注危险”课程的另一特点,美国消防协会主办的网站www.riskwatch.org提供了大量的资源来帮助“关注危险”课程在学校顺利实施。教师、家长、社区工作人员、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可以下载和共享课程计划、各种课程游戏、技术信息、不同的课程标准等,使用者还可以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传到网站上与其他人分享经验。免费、快捷的互联网使得“关注危险”的实施和推广更为容易和高效。除了这些可以免费获取的资源外,美国防火协会还联合来自消防部门、医疗机构等其他专业组织联合开发了一系列的补充资源,如网络游戏、CD、歌曲、书本等,通过实体书店和网络书店方便购得,且价格低廉。

(3)课程评估手册。评估“关注危险”课程到底有没有作用,有多大作用,需要使用一套评估手册。课程设计者为教师准备了整套的评估工具,包括课程开始前和课程实施后对学生的测评等,通过安全知识考试来检验学生安全知识的技能的掌握、安全意识的培养等。“关注危险优胜者管理团队”非常重视搜集安全教育实施的实例,鼓励教师搜集学生在经过课程学习和培训后,在经历危险情境中是怎样应用安全知识和技能使得自己和他人免于意外事故伤害的事例。如一个小男孩在学习过家庭逃跑计划后成功地在一次火灾中逃生,教师可以将这些成功的案例编辑成新闻报道发给国家消防协会。协会将给这个案例的主人公颁发奖章以表彰他的勇敢和智慧,这些都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此外,课程资源包里还包括“关注危险———给监护人的信”[5],向家长描述安全课程、提醒家长实施家庭演习等;为了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课程开发小组还设计了精美的学生手册发放给学生和家长使用,共有幼儿园、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六年级、七八年级五套学生手册,指导学生和家长更好地掌握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

安全教育无处不在,其本身就和多种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能正视这些关系并开发出其间的着力点,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主干课程知识的学习,还使课程知识有了实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关注危险”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玩游戏、看录像、学唱歌、绘画、开办安全集市、创办报纸、表演小喜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传授安全知识和提高安全技能。教师和学生都非常喜欢这个教学方式,寓教于乐,教学过程轻松,同时还有良好的教学效果。5.师资培训教师是“关注危险”课程团队里最重要的成员之一,课程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关注危险”课程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对参与教师、学校管理者、社区工作人员等的培训,拥有一个完善的培训计划。在培训开始之前,组织者提前同部分教师和校长会面,进行培训需求分析,了解他们的需要和期望,为课程的实施提供支持和帮助,并依此设计培训计划。培训的目的是向教师和管理者展示“关注危险”课程在对青少年进行安全教育时的优越性和教会教师使用这套课程,所以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向教师展示安全教育课程的一些成功案例、课程目标、教师在课程中应扮演的角色和完成的任务、教师在培训中会得到的支持和帮助、怎样使用“关注危险”课程的官方网站等。

“关注危险”课程成功的因素

“关注危险”课程目前在美国大部分地区的学校推广,让无数的中小学生和家长受益,成为影响力最大的安全教育课程之一。究其成功原因,技术同盟的成立、来自社会各界的拥护者、完善的课程计划和课程设计、具有说服力的事实根据、权威专家的支持、团结合作、坚持不懈的努力、具有创造性的课程推广计划、所有参与者的友善和奉献,缺一不可,这些努力使得“关注危险”课程得以顺利实施。

“关注危险”课程在开发之初就集合了学校、警察局、消防局、卫生系统等部门顶级专家的参与,其设计的课程一方面有专业科学的知识理论基调,另一方面充分考虑了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使得课程本身妙趣横生,深得青少年学生的喜爱;其次,“关注危险”安全教育课程将安全知识和安全实践演练巧妙地融合到学校的其他课程中,在数学、美术、音乐、语言等课程中开展安全教育,将安全教育的“根”植入学科课程中;第三,课程资料的获得便捷性促进安全教育实施,每堂课、每个知识点、每个教学活动游戏,甚至于每个教学活动用具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免费下载,或以低廉的价格购买,并有专门的网站供教师学习、交流和共享;第四,“关注危险”课程以标准化的模式进行实施和推广,使得课程实施有参照标准,更简便易行。

很多课程失败的原因就在于忽视对课程的执行者———教师的培训,所以“关注危险”课程实施的开篇就是对参与教师、校长的培训。对在课程实施中校长、教师的责任、义务做了明确规定,并指导教师怎么开展安全教育,怎样获得和使用课程资料,怎么进行课程评价和分享课程经验等,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遇见的困难都罗列出来并提供解决方法。使得教师能轻松掌握课程的教学方法,并乐于接受这些新的知识。而且,这种培训是系统持续的,为安全教育课程的顺利进行解决了后顾之忧。

安全教育事关青少年的生命、成长和社会的稳定,所以怎样开展安全教育,安全教育应当包括哪些内容,采用什么手段进行,需要哪些部门的配合等都需要经过科学严谨的论证。所以“关注危险”课程得到了来自美国儿科学会、美国中毒控制中心协会、美国汽车协会、美国红十字会、儿童疾病预防服务中心、家庭安全委员会、国家伤害防治和控制中心、美国国家防火协会、美国全国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美国国家儿童安全运动协会、美国消费品安全协会、美国消防管理局、威斯康星大学等机构的支持。来自这些组织的顶级专家组成了技术同盟,对课程的开发和设计做出了重大贡献,保证了课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关注危险”安全教育的启示

安全事故是14岁以下儿童的第一死因,所以加强对少年儿童的安全教育,降低各类伤亡事故的发生率,保护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刻不容缓。我国自1996年始,规定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为全国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日,每年定一个主题开展安全教育,提高青少年防灾、减灾的知识和技能。[6]但是安全教育在施行过程中却面临种种问题,尽管也在不断地调整和改进,可是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引介美国先进的安全教育模式,在安全教育的理念上会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关注危险”安全教育课程是由美国家庭安全委员会提供资金支持,国家防火协会组织开发设计的,充足的资金支持是课程开发、实施和推广的后盾。我国的安全教育已经实施多年,但很多地方的安全教育有始无终,无论是教材、师资还是教学效果都差强人意,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缺少有力的财政支持,所以寻找充足而稳定的资金来源是保障安全教育的首要条件。

篇10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面临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历史时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整个素质教育中起着基础性、动因性的作用。过去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期被忽视,致使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到影响。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变革,新、旧观念的对撞,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生活节奏的紧张,竞争日益加剧,社会生活复杂多变等等。解决中小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已成为培养合格建设人才的关键性问题。

我校作为省重点中学,肩负着为高校、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任务,而重点中学的学生虽学业优秀,认知水平高,但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和社会与家庭的高期望,面临着学业发展与全面素质发展的巨大矛盾,使得他们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难以真正认识和完善自我。我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在教育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地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其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感到得到尊重和获得成功的快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开设心理教育课程、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班队活动等途径进行,但最关键的是教师如何有效地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利用学科知识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毕竟高中学生主要学习时间集中在课堂上,而事实上各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都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做教书育人的有心人,在备课注意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向作用,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在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塑造,健康心理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那么,在中学如何具体结合学科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留心处处皆学问"。各科教师如果都做教书育人的有心人,在课堂教学上结合学科特点做点文章,当一个心理健康咨询师是不成问题的。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教会学生如何塑造良好的个性,如何培养良好的处世能力,适应社会。如何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助人为乐,与人为善。

1.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将学科知识适时拓展,挖掘学科知识的内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生处于向成人过渡的时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能力趋于成熟,但对于刚步入高中的大部分学生来说,客观环境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变化,以及从被人照顾到自理自学、从佼佼者到默默无闻者的转变,使他们心理产生很大压力,甚至于开始否定自已,这时他们更需要一个更清楚的头脑,一种轻松的心态。于是我们在物理课上讲解压力的概念时对同学们说:"物体间有压力,必定要相互接触且有形变,而长期的心理压力也会使人的正常心理发生形变,形变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也就不能恢复原状了。学会调节、释放心理负荷,变心理压力为学习动力;学好物理压力抛开心理压力,你会天天进步。"

在物理中学习参照系时作如下提醒:"同一个物体的运动在不同的参照系中会处于不同的运动状态,要学会正确分析。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总满足于初中、小学时的骄人业绩而不愿面对现实,更不能只看到现在的暂时落后而自暴自弃。我们要保持的心态是:以昨天的成功为参照系,时刻勉励自已,我能行!以现实的环境为参照系,用勤奋证实自已,我能行!"

同样,在处理与同学、老师、朋友的关系时,遇到矛盾要善于多变换参照系来思考问题,要善于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替别人考虑问题,"用一个善意的微笑来拉近两个陌生的心灵","用两句温馨的话语来化解一个僵硬的面孔"。善解人意,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

在物理课堂上讲《声波的反射--回声》时,我应用了诗人汪国真一首诗《回声》中的几句话:"你哭它就哭,你笑它就笑;你赞美它,它赞美你;你骂它,它骂你;千万不要和它争吵,最后一声总是它的。"学生在耐心体会和琢磨诗句的同时,体会如何与人相处:"良好的人际关系--以真诚为圆心,以友善为半径的圆","用真诚去换取对方一个笑脸。"同样,在讲牛顿第三定律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也照样可以要求学生应具备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处的健康心理。

2.注重学科发展历史的丰富内涵

物理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人类在反复修正、反复深化中改造着自然。

在光学的教学中,我们通过对光的本质的认识过程中三大时期的具体分析,使学生体会到追求真知,就要有不畏挫折的顽强意志。如17世纪牛顿提出了微粒说,人们因牛顿的威望而排斥了波动说,以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学生进一步理解到科学家是不能讲名人效应的,追求真理就要用实验说话,不能盲从大师。

在认识能量守恒的过程中,我们逐步摸索出它的规律: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灭,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但在能的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永动机--十三世纪到十八世纪中期人们研究了几百年,无数次失败的实验宣告了它永远不能诞生的命运。在总结永动机的设计方案时教育学生:"永动机只能是个神话,是我们眼前的一片海市蜃楼。一种不需消耗其它能量而可以不断创造新能量的机器,是不存在的,它已被置于科学之外。而我们在学习中,也应该稳扎稳打,脚踏实地。每天祈求自已成功而不愿付出努力的人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知识的财富不能不劳而获,学习中没有’永动机’,勤奋和智慧才是成功的源泉,空想不行动是没有用的!"

3.重视自然学科实验的潜移默化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利用实验研究物理学问题不仅能增强观察和分析能力,帮助同学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的教学目的,而且还可以在其中贯穿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严格执行实验室守则,培养学生规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对公物的责任意识和人身安全意识;鼓励学生手、脑并用,大胆创新,将实验误差减小到最低限度,同时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统筹观念及动手能力;在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上,要求学生做到严密、一丝不苟,强调观测和记录应以事实为基础,绝不能乱凑数据、弄虚作假,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虚假的实验不会得出正确、科学的结论;虚伪的人不会得到真正的朋友和事业的成功!

实验教学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影响由这个化学教学案例中的化学实验可以清楚地看出。

但是在课堂上举这样的幽默笑话产生的教育效果从知识上远不及上面的化学教学案例。后者肯定是满教室的哄堂大笑,活跃的是课堂气氛,而前者是教室里学生安安静静的理性思考,给人以心理智慧的启迪。由此可见,用心地设计几个与课堂教学相联系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星星之火",必然能照亮学生们在前进的道路上有时迷茫而又有时"黑暗"的心田。

4.注意不同领域科学家、文学家、学术伟人的风范熏陶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为科学献身的科学家、思想家,是他们的忘我精神揭开自然界的一层层神秘面纱,从而不断地推动世界科技的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各学科中优秀的科学成果及其发明者创造者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教育。马克思在图书馆看书的椅子下的地面坐出了两条深痕,是他对科学知识的不懈追求,也才有了后来的《资本论》;安培追赶马车的执着;居里夫人四年提镭不懈;法拉第为科学的忍气吞声及明察秋毫;普朗克的大胆假设;伦琴在实验室中的奋战;卢瑟福对实验的精密要求及在培养科学后备力量方面的突出贡献等等,都是将心育融入课堂教学的一个个"亮点"。我们在课堂上应能感觉到学生们听到居里夫人的话:"镭是应该属于全人类的"时的心灵震憾;牛顿的高瞻远瞩:"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犹如一针兴奋剂;菲涅耳和阿拉果挑战泊松亮斑带来的不仅是波动光学的繁荣,而且教会了学生如何自信地面对生活的考验;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揭开了闪电--一种人们感到最神秘、最可怕的自然现象的谜底,迷信被破除了,而他为科学甘冒生命危险的壮举和他病逝后简单的墓志铭也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身边的所有学生。

可见,在学科教学中用伟人的事例去感动学生,学生在深入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百折不挠、谨逊严谨、远见卓识的人格魅力和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情感。

"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或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新世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现有的书本知识,通过开展与学科教学相联系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这个实实在在的扎实工作,教给学生健康的处世哲学,勇敢地面对社会,从小扬起生活的风帆,不畏艰险,昂首阔步走向成熟。这样才能使中小学教育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才能扬起素质教育的大旗,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追求完美的人性。

参考文献:

【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河北教育出版社

石国兴

【2】《高中班主任》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班华 王正勇

【3】《教学艺术》

河北教育出版社

薛彦华 王 慧

篇11

:刘局长,您好。素质教育已提出多年,如今却仍有人慨叹:“一轮又一轮的改革过后,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依然轰轰烈烈,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依然扎扎实实。”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刘涛:自从1980年踏入教育这个领域,我就没有停止过对它的关注、思考和分析。一直以来,我心中都有一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对教育的本源和规律做一次新的认识和实践。对于如何啃下素质教育这块“硬骨头”,我的思考有三:德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素质教育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里就涉及一个人的人品和人格。如果一个人人品不好、人格不健全,他越有本事,对别人和社会的危害就越大。这是其一。其二,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一个区域的教育质量,高考是硬指标,但这并不意味着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不可兼得。事实上这两者之间并不冲突,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都是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其三,如何在应试教育的包围中取得素质教育的胜利。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客观地面对问题,不应该否定应试教育,而是要妥善地处理好应试教育中所着重培养的素质与人的其他素质的关系,其解决之道就在于首先要大力发展应试教育,促使人的核心素质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把应试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依附条件坚持下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教育的理想和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即智慧地“跳舞”。

客观地讲,全国的素质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从大教育的观点来看,是人们过分强调外界对教育的影响,而忽略了教育自身在改变现状过程中的能动性。素质教育的成效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有内因,也有外因,但是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解决这一问题,充分发挥教育自身的能动性才是关键。泸州地处四川盆地南缘,扼成、渝水路交通要害,东临重庆,南界贵州,西连云南,北接成都,所辖三区四县,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要道,有“铁打泸州”之说。这种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是机遇也是挑战。其实2003年我有做其他工作的机会,但是思前想后,我还是决定坚守在市教育局业务副局长这个岗位上。我以前在学校当过班主任、校长,在县区担任过教育局局长,后来又当宣传部部长,之所以又回到“原点”,就是想充分利用退休前的宝贵时间在泸州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方面有所突破。

:素质教育的有效推进是一项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面对素质教育道路上横亘的诸多“绊脚石”,泸州市采取了哪些有力举措?

刘涛:确实如你所说,每一个区域在实践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难题,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从我市的实际情况来看,最突出的难题有两个:一是高中教育中出现的恶性竞争所导致的“超级中学”问题初见端倪;二是中小学课业负担普遍过重。治“顽症”还需下“猛药”,为此,我们从两个方面采取了措施:

念紧规范办学“紧箍咒”。“超级中学”多为万人高中,尤以高升学率、高“北清率”为号召,违反了教育规律,破坏了区域教育生态。举个例子,在部分“超级中学”中,不管是考上二流本科、重点本科的学生还是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老师都会给他们做工作,劝学生不要去读大学,回校复读一年,来年再考更好的大学、更好的专业。如此看来,高中跟大学已经不再站成一条线,而是在畸形发展中拖了大学的后腿。因此,我常讲,在规范办学方面必须要转变观念,在提高教育质量上要树立和坚持“三个理念”:一是树立和坚持“三苦”精神向“三善”精神转变的理念,即变领导苦抓为领导善抓,变教师苦教为教师善教,变学生苦学为学生善学;二是树立和坚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理念,敢于放手、善于引导学生是当代教师追求教学至高境界的必由之路;三是树立和坚持“相信学生不傻,但学生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的理念,因材施教,切实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尤其是针对“超级中学”现象的出现,确立了高中招生“三不准”原则,即不准超计划违规招生,超计划招收的学生不得办理学籍;不准普通高中招收中考280分以下的学生;不准招收已被录取的学生。

打好减负增效“组合拳”。2010年,在我市教育局的大力推动下,全市掀起了一股开展“三开”(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开好每一堂课)“减负”(减轻幼儿园和中小学过重负担)的热潮,计划用三年时间,从幼儿园的娃娃抓起,以城区小学为突破口,以规范学生作业和考试为抓手,率先实现幼儿园和小学减负,并计划在今后将“三开”“减负”工作推向初中学校,目的就是要真正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兴趣爱好还给学生,把健康快乐还给学生,真正做到减负增效。

为保证“三开”“减负”工作落到实处,市教育局对各个县区的工作进行督察与评估,并纳入对县区的综合考核。不达标的县区,所有评比将实行一票否决。另外,把减负工作纳入对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将教师对该项工作的执行情况作为师德内容列入考核。经过两年多来的努力,我市城区幼儿园和小学学生课业负担明显减轻,学生的自主空间得到有效拓展,阅读课外书籍和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时间更加充足。

:减负的目的重在提质,而提质的关键在课堂。十年课改,泸州的基础教育面貌焕然一新,请问泸州的课改有哪些经验可以跟全国的教育工作者一同分享?

刘涛:推进素质教育,关键在课堂。只有构建高效课堂才能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全面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课改十年来,我市各级教育工作者在思想认识上已经很充分了,但是部分学校在实际推行起来还是“步履蹒跚”,原因无非是“三怕”:一怕教育质量下滑;二怕学生跟不上进度;三怕家长不接受。克服“三怕”,就必须做到“三要”:一要建立质量监控体系;二要充分相信学生;三要循序渐进。其中不相信学生是教师常犯的一个错误。放眼这个时代,年轻一代的事业成就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已经远远超出了上一代人对他们的估计。教师要放下那些多余的担心,放手让学生去学习、去锻炼。教师要明白,课改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怎么培养?主要是习惯养成。如此,才能培养学生内在的素质,教会学生如何自学。

为了提高教师对教学流程改造的能力,我们曾多次组织县区业务干部、部分学校校长和教务主任等赴省内外学校,驻校观摩、跟班听课、考察学习,为深入推进教学改革积累经验。此外,我们还结合先进学校的课改经验,在全市基础教育学校中进行试点,实施课堂教学结构性改革,关注“课前”和“课堂”两个重点,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做到教学的“课前”“课中”和“课后”有机衔接,实现教学结构和教学流程的优化,增加学生课前预习的时间和课堂交流展示的时间,减少教师课堂讲授的时间和学生课外写作业的时间,即通过“两增两减”着力打造快乐课堂、高效课堂。

当然,课改的成败离不开评价的导向,而多元评价新体系已经成为我市课改的一大亮点。多元评价就是让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让教师也能体会到教育的幸福。课堂体态语言评价、口头语言评价、百分考核变“等级+评语”的评价、成长记录袋评价等各种新颖的评价方式被广泛运用于我市基础教育课改实践中,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教育激情和学生的学习热情。

:育才师为先。教师如果自身没有以一种“人性理解”去关注学生,教育的投入和产出就会不平衡。对于教师在教育中的角色、作用以及教师专业化成长方面,能否谈一谈您的思考?

刘涛:中小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什么?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我反复强调“习惯、基础、潜质”这六个字。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人的健全人格,而培养健全人格首先应该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小学是为孩子一生打基础的阶段,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学习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知识不等于能力,教师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智慧和品质,那些把幼儿园小学化、把小学中学化、把中学大学化的拔苗助长行为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会给学生的终身发展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再说到潜质,中国的教育有一个问题,学生学得越久,越迷茫。为什么?主要是教师难以对学生在哪些方面具有潜质和特长做出判断,不能给学生提供一种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引。所以,高素质的教师除了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之外,还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能力,发现学生的特长、天赋和才能并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强化,为学生日后的可持续发展积蓄力量。

我市高度重视教师教育培训,“十二五”期间,我们将以实施各类骨干教师培训为抓手,整合校本、集中和远程三种培训形式,以农村教师和骨干教师为重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全市中小学教师以及幼儿园教师进行分类、分段、分层培训,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整体素质,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和一批学科领军人物。

:从教育实践来看,德育依然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但正是因为其沉重,才使我们思考和探索更为有效的德育方式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请问,泸州市是以什么为抓手来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呢?

篇12

二、先进全面的校园安全管理为安全教育提供先决条件

1、系统的校园安全管理网络学校安全不单是学校的事情,需要得到政府、社区和家长的支持。首先,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州政府和地方学区为保障学校安全提供必要的人、财、物的支持,各种专项资金源源不断地充实着学校的保卫工作;第二,地方政府特别是警力对校园安全的支持。一方面地方警察局帮助学校制定适合学校特点的校园安全计划,组织对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校园安全培训和教育;另一方面是警察进驻校园。近年来,美国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聘请了经过宣誓、得到执法机关认证、被授予警察资格的专业人员组成的校园警察,其职责是执法和服务,可携带枪支、拘捕犯人、按地区法及州法律和联邦法律办事;第三,家长、社区和教师组成的安保系统渗透到学校安全的每一个角落;第四,先进而全面的校园安全措施和设备。为了确保校园安全,防止他人携带刀枪等武器进入校园,大约39%的城市学校安装了金属探测装置,还有一些学校安装一种名为“School Lobby”的高科技系统。“School Lobby”将学校员工、学生的全部资料和照片储存在系统中,每个学生、员工以及来访者都有一定权限的带磁条的ID卡,学校可以追踪所有在校的学生和教职员工、来访者的行踪。可以看出,美国校园的高科技手段正在建立完善的防火、防盗、报警等安全防范体系,确保校园的时空安全。

2、全面的校园安全评估聘请专业的安全评估机构对校园进行评估是美国中小学确保校园安全的又一措施。学校安全服务署对学校进行细致的考察和评估,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安全计划,使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改善校园安全状况。安全服务署的评估对象主要有:学校的防暴措施、校警的工作情况、安全规范和细则、技术性防范能力、安全教育和实训、预防和调停工作、内部安全以及与社区的合作程度等。通过分析事实和数据来评估学校安全工作的政策及其实施的合理性,对师生进行学校安全方面的调研,对学校已往发生的犯罪和违纪事件进行分析,检测安全设备的运行情况,分析其他的公共资讯(如整个社会的犯罪率),采用专门的分析模型。安全服务署的评估工作一般是“暗访”,考察环节和内容会提前告知校方,但不事先对考察时间和考察地点进行流程安排,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的情况下正常进行,保证了考察结果的真实性。

3、全面的安全预警机制为了预防犯罪发生,根据《校园安全法》,美国校园安全管理部门建立了完善的犯罪警报体系,定期排查和安全信息成为保护校园安全的又一屏障。公开的安全信息要求:第一,只要学校开放,必须每天安全信息;第二,年度安全报告;第三,犯罪信息统计,一旦校内外或当地有案件发生,犯罪警报将被及时,特别是有关性犯罪嫌疑人的资料包括: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嫌疑人的性别、肤色、年龄、身高、衣着、体貌特征、携带物品,案件的主要过程和后果,防止此类犯罪发生的建议,公布联系方式并希望得到相关线索等等;第四,即时警报,当有恶性事件发生时,必须第一时间将案情公之于众,以引起师生和家长的重视,做到防患于未然;第五,制定紧急事件预案,要求包括疏散程序和步骤。

三、系统的安全教育体系提高师生安全综合能力

1、教师和学生共同参加安全教育对教职员工和学生同时进行安全教育是美国保证校园安全的特征,也是最有力的措施之一。当有危害校园安全的危机事件发生时,教职员工会沉着冷静地组织学生自救和他救,不至于引起恐慌和混乱,这是保证师生安全的必要条件。学区和学校制定的安全训练计划必须是同时针对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其他职工都要和学生一样定期接受安全教育训练,提高在突发事件中自救和帮助他人的能力。如美国学校的防火演习:当课堂上突然响起防火警报时,教师和学生会保持良好秩序,快速走出教室和校园,在安全地带等待消防人员的到来。

2、教育手段多样化美国非常注重对中小学生的防灾教育,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第一,安全教育讲座。美国学校经常联合社区、警察局等部门,邀请专家到学校为师生做专题性安全教育讲座,或根据真实发生的案例向师生传授防灾减灾知识等。消防队在给学校师生进行消防安全讲座时甚至会开上设备最先进的云梯消防车,让学生亲身感受消防的魅力和作用,这种体验式的授课深得师生的欢迎。第二,安全教育演习及课程。在美国,影响力最大的安全演习是美国红十字会开发的“灾难演习”培训课程。“灾难演习”课程主要致力于向教师和学生传授灾难安全的内容,提高对危险、对人在灾难中脆弱性的认识,掌握灾难和救助的知识与技巧,提高自救和救助他人的能力。“灾难演习”课程主要针对美国发生频率较大的灾害事故,比如地震、闪电、飓风、洪水、龙卷风、火灾等,在课程中传授防灾技巧及提供安全信息,如防火与安全、伤病预防与处理等。课程的形式灵活多样,如教师常将消防安全课编成一个小话剧,让学生参与其中演出,告诉学生当遇到火灾时怎么办、怎么求救、怎么报警等。到2005年底,已有380多个红十字分会在全美推广了这个课程,520多万儿童参加了课程学习,并在近年被正式列入全国的校园课程,为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提供安全教育。

3、教育内容丰富,贴近生活美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注重实效性,因此安全教育内容都是和中小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贴近生活的,比如防火安全教育、应急教育、自然灾害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等内容,以促进学生形成安全意识,增长自护、自助和救护他人知识和技能为教学目标。

四、美国中小学安全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美国促进中小学安全教育的措施不一定完全适合我国,但是其有益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1、安全教育课程的专业性、科学性可以有效促成安全教育的推广美国消防协会开发的“关注危险”课程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成为美国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除了推广力度大之外,课程本身具有的特点也促成了课程的成功推广。课程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阶段来设计,寓教于乐,让学生主动参与:如幼儿园的安全教育课程以游戏、参观为主;高年级课程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以讨论和参与为主,尊重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特点。除此之外,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强的团队参与也是课程成功的关键因素,根据不同地区灾害特点研发课程,如阿拉斯加州将更多的重点放在地震防灾上等。这启示我们在进行安全教育课程开发时应注重课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充分吸收来自实践一线的智慧与经验,这是安全教育成功与否的基础。

2、法律支持是安全教育实践的有力支撑法律支持是美国安全教育得以长足发展的重要原因,从联邦政府到州、学区,都为学校安全和安全教育提供了法律保护,将安全教育作为学校重要的教育任务确定下来,并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安全教育的良好氛围。迄今为止,我国还未出台一部关于校园安全及教育的法律,尽早颁布并实施校园安全法律不仅是健全法制、完善教育法规体系的需要,更是使安全教育拥有法律保障、得以在全国实施的重要依据。

篇13

1982年2月,潘老师在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电化教育馆,第一个部门就是幻灯组。对此,潘老师不无风趣地说:“老天爷的安排都不会这么巧啊!”

北京电化教育馆成立于1958年,是全国第一个专业的省级电化教育机构。在这里,潘老师先后担任过教学幻灯片编辑,电化教育杂志编辑、主编,影视制作部总编兼北京电视台“教育之窗”专栏主编;1988年担任了分管业务工作的副馆长。1991年潘老师参加了《北京市普通教育年鉴(1949-1991》的编写工作,担任了“电化教育”部分的主笔。1996年任馆长;1998年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被授予北京市(现代教育技术)特级教师。2001年任北京电化教育馆与北京市教育科学院信息中心合并而成的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北京电化教育馆)书记、常务副馆长、副主任,直至2008年退休。

期间,潘老师还担任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考试中心“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国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小学电教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小学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小学教育技术协作会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

从参加电教工作开始,潘老师就坚持深入学校、深入课堂,听课数千节;应邀担任上百所学校的课题研究顾问,发表研究文章上百篇,做学术报告数百场。潘老师还是全国“八五”至“十二五”教育技术研究总课题组、专家组成员,担任多届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创作活动评委、中小学校园电视节目评委、全国教师多媒体大赛评委,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创新与实践竞赛活动(NOC)学生赛项总裁判长……

在教育技术战线三十余年,潘老师最深的感受是:无论是电化教育还是信息技术教育,无论是看得见的现代教学媒体还是看不见的云技术、云服务,一定都要落地,落到学校、落到课堂,要为促进当今基础教育主渠道——课堂的高效能、智慧化服务!

(小 波)

20世纪80年代,美国就已经有计算机进入一些中小学教室。针对这种情况,1988年美国的计算机教育专家就提出:对于中小学教师,最需要了解的就是如何实现“计算机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知识与技能”。他们认为:“成功的整合意味着学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而不是作为基本技能的机械训练的传递系统”。通过整合,“学生不仅能够达到课程目标,而且能够培养真实生活的知识与技能”。到了90年代,美国政府和各州政府在更多的中小学教室放置了计算机,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也由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入。

1998年美国国家教育技术协会(ISTE)“国家教育技术标准”项目组(NETS)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面向学生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课程与技术整合》,指出:“课程整合涉及把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融进课程,以促进学生对某一知识范围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技术允许学生以前所未有的方法进行学习。当学生能够选择工具帮助自己及时获取信息、分析综合信息并专业地表达出来,技术和课程的整合才是有效的。”

从美国人上世纪已经开展的关于整合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他们非常关注信息技术怎样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第二,他们特别关注怎样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学习和认知工具,以改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为了跟上全球信息化的步伐,我国政府也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加大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力度。

2000年10月,我国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同年11月,在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文件中,又进一步明确提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我们必须“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

通过对上述重要文件的认真学习和钻研,我们可以明确地得到这样一个认识,这就是:信息技术必须在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主战场——课堂中发挥作用。

这个结论与美国人20世纪关于整合的实践研究结论是一致的!

怎样才能做到使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发挥“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革命性影响”和作用呢?积三十余年的电化教育学习、实践、探究之经验,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牢固树立课堂是实施教育、促进学生发展主渠道的思想

我们都知道,信息技术在改变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乃至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强大的、几乎无所不能的技术优势,信息技术将人类世界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数字化时代。目前,这种优势集中体现为云技术和云服务。2011年,在“首届全国信息技术教育成果展演”活动中,90%以上的IT产业部门的展区,都打出了“云技术”和“云服务”的巨幅广告。然而,人们并不真正了解什么是云技术和云服务,不少人(特别是中小学校的一些领导和教师)甚至会被一些技术专家和善于舶来概念的专家所误导,热衷于利用所谓的云技术和云服务,为中小学生搭建网络学习平台,创建第二课堂、网络学校、远程教室、名师讲堂、题库……力图为中小学生的学习开辟一个新的第二战场。

这样做可能产生四个不良后果。

第一,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不必要的第二战场之中。对于企业,是投入难以产生预期收益的极大浪费;对于财政拨款的中小学校,则是投入与绩效成反比的浪费。因为在学校上课已经很累了的学生,如果不是家长逼迫,几乎没有人放学后会在网上的第二课堂上课。

第二,增加家长的教育经济负担。因为几乎没有一个为中小学生开辟的第二战场(课堂)是免费的午餐。

第三,目前我们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已经够重了,他们几乎没有玩的时间,没有发展个人爱好的时间。利用信息技术为中小学生的学习开辟一个新的第二战场,对于广大中小学生,无疑会在更大的范围和程度上加重课业负担,剥夺他们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权利与机会,使中小学生的爱好、特长和个性化发展没有时间和空间。如果学生的爱好、特长和个性化发展没有时间和空间,谈何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树立、形成和提升!中国又怎能从一个制造大国成为一个创造大国?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第四,不利于教师将主要精力集中到课堂和教学之中,不利于教师主导地位与作用的发挥,也不利于教师专业素养与能力的提高。当然,对于那些需要评职称、需要做课题研究的公开课、需要参加赛课的教师,或者边远地区的复式教学班和教学点的教师,精品课堂和名师讲堂这些优质教育资源,还是有很好的应用、学习与借鉴价值的。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树立课堂是实施教育促进学生发展主渠道的思想,要求我们的中小学领导和教师把精力集中到课堂,使信息技术的海量资源优势、远程实时互动优势得到充分体现,实现对学生进行信息技能与素养的训练与培养,帮助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学习,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终身发展能力的目标,在课堂上得到高效的实现。

我想,如果一个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小学40分钟/每节课、中学45分钟/每节课),不能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高质量地实现教学目标,那又怎能指望他在课外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教学目标呢?如果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信息技术技能的学习、训练和提高,难道要求他们在课外通过自学来得到弥补和提高吗?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探索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优势的发挥

有些专家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有的专家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应用……我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的整合,不只是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简单应用,也不仅仅是传播媒体、传播工具和传播技术层面上的问题,而是涉及教学过程中多种要素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的系统科学方法论问题。要处理好这些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必须运用系统科学的整体性原理,将这些要素融于整体之中。

经过一系列国家级和北京市的重点课题研究后,在我主编的21世纪教育技术学精品教材《教育技术项目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中,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界定为:“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既作为意识,又作为内容、工具、方法和手段,融于课程及学科教学的理论、实践与结果”(该教材第134页)。在这本教材中,还明确告诉我们,整合的目标是:促进师生信息意识的形成;促进学科内容结构的变革;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变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

我一直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将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协作性和反馈的及时性等五个特点,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融为一体。这样,我们就会发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的整合,其实就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这五个特点,使信息技术既作为意识,又作为内容、方法和手段,融于课程及学科教学之中。

在对整合目标与方法的研究中,我又将研究重点集中于“运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的研究。我的结论是:在课堂上,我们必须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才能使信息技术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得到充分体现,才能使课堂教学的效益实现最优化,才能为学生赢得更多的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时间和机会。

(一)使学生由单纯依赖书本等文本资源的学习,转向学会利用多种资源来学习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知识信息的载体已由单一的印刷载体,发展为多媒体。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资源,不但丰富多彩,而且直观、形象、有趣。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光盘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信息,也可以通过校园网和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库和相关网站得到自己所需的知识。当这种学习方式逐渐被学生们所接受以后,书本将不再是他们学习的唯一依据和唯一资源。他们的学习方式将会逐渐由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转向利用资源的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要保障、支持和促成这种转变。

(二)使学生由简单的记忆式学习,转向学会意义建构的探究学习

过去,由于我们的教育功能比较注重选拔,而在选拔过程中又主要通过考试分数来确定取舍,所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都表现为对记忆力强弱的评价。这样,学生的学习方式自然也就只能是记忆式的学习。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应当为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创设必要的环境和条件,使得学生能够利用这些环境和条件主动获取知识。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依靠信息技术的多种功能,特别是资源共享和交互式功能,学生的学习过程将由对书本知识的简单记忆,转向对知识信息资源的搜索和对这些信息资源的分析和利用,并通过对这些信息资源的分析和利用,建构起对某一知识的认知。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要保障、支持和促成这种意义建构式的探究性学习的实现。

在此基础上,目前风靡全球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才能够得以推行。

(三)使学生由依靠老师的学习,转向学会自主学习

北京市东城区的一位小学生在学习了小学语文所有课文后,发现有7篇课文是与“桥”有关的,于是她就利用计算机将这7篇课文全做成了多媒体课件。这些课件中有动画、有录像、有音乐、有图画,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连老师都可以在教学中使用。在做课件的过程中,引发了她对桥的兴趣,于是就设计制作了网页《桥》。在这个网页中,涉及桥梁知识、桥梁美学(从梵高的《大桥骤雨》、列奥纳多 ·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桥》、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到邮票中的桥和小朋友画的桥)、北京的桥、中国的桥、世界的桥、未来的桥、心中的桥等方面的内容。我敢说,语文教师中对桥的研究有这样深入的恐怕不多。对于这些桥梁知识,老师并没有教她,是信息技术帮助了她。在制作网页的过程中,她设计大纲、编写脚本,广泛收集资料、认真分析资料、有针对性地选择资料。她学会了图片扫描、学会了音视频处理、学会了使用开发工具、学会了打包,还学会了遵守网络法规……在网页的制作过程中,她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是在课堂上难以学到的。

我想,一位小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可以自己做到的事,其他学生也不应当难以做到。关键在于我们在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的时候,是不是将“帮助学生由依靠老师的学习转向自主学习”作为重要目标来研究和推进。

自主学习,实际上也是一种个性化学习和自我发展性的学习。

(四)使学生由按部就班的线性学习,转向具有个性化特征的跨越式学习

在我们现在的班级授课过程中,中小学生的学习都是根据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的。大家都按照同一个进度来学习,教师几乎难以顾及阅历不同、经历不同、潜质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学生的不同进度和不同需要。在这种异质同步的教学中,因材施教和个性化的发展是难以实现的。

在数字化的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媒体学习资源的结构不再是线性的文本结构了,而是非线性的超文本结构。这种超文本的非线性结构,使得不同学习者在学习同一个知识内容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于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进度。学习水平较低、学习进度较慢的学生,可以从最简单的内容开始学习。学习能力较强、学习进度较快的学生,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学习容易掌握的内容,并迅速进入较深内容的学习。在一些网络教室,我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一部分学生总是不按照老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学习,他们常常会跳过某些内容而选择那些自己不懂或感兴趣的内容来学习。

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就是要鼓励这种因人而异、独立自主的跨越式学习,就是要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这种跨越式的学习。

(五)使学生由局限于校内的学习,转向超越学校围墙的学习

在首都人民取得了抗击“非典”伟大胜利之后,北京一所著名中学的一位高中学生找到校长说:“在非典期间,我利用课堂在线和空中课堂的资源来学习,觉得效果很好。现在我们复课了,我能不能不到学校上课而继续在家利用网络和电视学习?”校长未置可否,因为他确实很难回答。如果同意了他的要求,会不会有第二个、第三个甚至更多的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如果同意了他的要求,怎么向家长和社会交代?如果不同意,这个同学所提出的问题又是很值得关注的问题。因为环境变了、条件变了,学校已经不再是学生知识信息的唯一来源地了,难道一定要把他们关在学校的围墙里?事实上,在数字化的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就是在校园中、在教室里,学生通过互联网早已登录各种网站、早已进入各种网校开始了超越学校围墙的学习。

跳出学校的围墙进行超越学校围墙的学习,从本质上讲是优质学习资源的共享,也是学习主体主动性的具体体现。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不是为了将学校的围墙砌得更高,而是帮助学生架起超越学校围墙的空中走廊,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体会到数字化的信息技术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但是要记住,这种超越学校围墙的学习,不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我们可以鼓励、支持、帮助学生学会种种学习方法,但是万万不可以这种学习方法取代学校的教育和课堂的教学。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完全能够支持学生在课堂上实现这些学习方法上的“革命性”变革,我们为什么不将课堂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主渠道和主战场?为什么一定要花费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开发那些并不为绝大多数中小学生所欢迎的网上第二课堂呢!

搞定课堂,搞定40~45分钟吧!解放孩子,留给孩子们一些属于他们自己的发展时间和空间吧!

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

如果想要搞定课堂教学的40~45分钟,为孩子们留下更多的属于他们自己的时间与空间,为孩子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信息化基础,多年的实践与研究告诉我们,必须彻底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

道理很简单,因为信息技术已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还不变行吗?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必须“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

对于教师而言,教学方式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

过去我们中小学的课程是以教师的教和知识与技能为中心的。这样,就使得我们的教学陷入了“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围着知识转,大家都围着分数转”的怪圈。这种现象,既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属性,也不符合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

2001年6月8日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课程标准”中指出:国家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过去对于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我们常常理解为“这是国家对教师的要求”。现在看来,这是大错而特错了。这是“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的“基本要求”。教师的作为在于通过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与实施,高质量地实现国家规定的这些基本要求。

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中,我们过去往往十分重视“知识与技能”(我们称之为“双基”)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为这是思想品德教育)维度教学目标的实现,却忽视“过程与方法”维度目标的实现,这是十分错误的。这是因为,没有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使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第一、第二两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是无法实现的;不经历一定的学习实践过程,不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使用并逐渐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生是难以获得有利于终身发展的知识、技能,树立起积极的世界观的。

(二)必须重新认识教师的职责、功能与作用

教师的功能和作用要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向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在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整合过程中,这种指导和帮助主要体现在使学生能够学会利用资源学习,学会意义建构的学习,学会自主学习,学会进行非线性的跨越式学习,学会超越学校围墙的学习。如果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学会上述五种学习方法,他就不仅能够适应信息时代的瞬息万变,而且能够实现终身学习。

(三)使数字化的信息媒体由教师展示教学内容的工具,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在教育技术发展到视听技术阶段的时候,视听媒体主要被教师用来展示学生难以观察、教师难以讲明白的教学内容。数字化的信息媒体由于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共同构成的多媒体的、交互性强的技术特征,使得它们除了具有视听媒体的上述功能之外,还具有软件的结构更具人性化、更符合人的思维个性,软件的应用过程更具参与性,软件的应用结果更具真实性、准确性、公正性和及时性等视听媒体所不具备的技术特征和技术优势。在整合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充分发挥和挖掘数字化信息媒体的这些优势,使它们真正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还要做到:

1.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交互式电子白板互动性参与性强、个人学习终端个性化学习特点突出的技术优势,创建有利于学生情感参与、行为参与和思维参与的智慧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2.突出最佳作用点和最佳作用时机,适时、适当、适量地发挥现代媒体的作用。最佳作用点是指:在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最适合发挥现代教学媒体优势的教学目标。最佳作用时机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较好地发挥现代教学媒体的优势,以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或将不良的学习心理状态转化为良好心理状态,以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时间与机会。

(四)逐渐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由课堂上的显表现,转变为课外教学设计中的隐表现

在数字化的信息技术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可以与环境相互作用进行意义建构式学习,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跨越式的、超越学校的自主学习,教师还起什么作用呢?实际上,在数字化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作用仍然十分重要,仍然在起着媒体所无法替代的主导作用。但是,这种主导作用的表现方式与以前的不同了。

对于整合意识较强、整合能力较高的教师而言,整合无论是作为一种思想,还是作为一种方法都始于教师的教学设计、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友情链接